CN113655603B -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55603B
CN113655603B CN202110966023.8A CN202110966023A CN113655603B CN 113655603 B CN113655603 B CN 113655603B CN 202110966023 A CN202110966023 A CN 202110966023A CN 113655603 B CN113655603 B CN 1136556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plane side
zoom lens
focal power
lens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6602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55603A (zh
Inventor
袁浩生
周洁
沈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xing Zhongrun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xing Zhongrun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xing Zhongrun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xing Zhongrun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6602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5560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556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556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556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556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 G02B15/145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512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学领域,具体为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群和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所述第二透镜群和所述第四透镜群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TTL<100mm;2<ft/fw<3;1.2<fno<1.3;其中,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ft为所述变焦镜头在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在广角状态的焦距,fno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圈数。变焦镜头的通光量较大,增加了变焦镜头在低照环境下的效果,增加了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领域,具体为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机器视觉是指用机器来代替人眼进行识别和判断。机器视觉是指通过镜头成像到图像摄取装置上将要检测的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然后由图像处理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进而各种功能。
目前,市场上长焦焦距在45mm左右的2-3X变焦镜头通常光圈较小,在低照环境下,摄像装置获取到的画面质量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变焦镜头的通光量较大,增加了变焦镜头在低照环境下的效果,增加了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变焦镜头,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群和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
所述第二透镜群和所述第四透镜群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TTL<100mm;
2<ft/fw<3;
1.2<fno<1.3;
其中,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ft为所述变焦镜头在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在广角状态的焦距,fno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圈数。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变焦镜头的望远端焦距适中,且变焦镜头的总体积较小,但变焦镜头的通光量较大,增加了变焦镜头在低照环境下的效果,增加了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
优选地,所述第二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
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群至少包含三枚正光焦度的透镜。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三枚光焦度为正的透镜的设置,使得光线在有限的距离内迅速汇聚,在长度一定的条件下增大相对孔径的值,也减小了第三透镜群内某一透镜光焦度过大的可能,减小了透镜厚度过大的可能。
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九透镜和正光焦度的第十透镜,其中,第九透镜和第十透镜胶合。
优选地,所述第五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和负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群满足以下条件式:
0.55<|(R21+R12)/(R21-R12)|<0.7;
其中,R12为所述第一透镜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21为所述第二透镜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相对的两侧曲面的曲率半径的限定,使得在第一固定群组整体光焦度不变的情况下,让光线在第一固定群组处一定程度地汇聚,使得在光圈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入瞳变大,增大了了变焦镜头的光亮度。
优选地,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IH/fw>0.8;
其中,IH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像高。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对变焦镜头像高的限定,增大了适用于变焦镜头的传感器的尺寸,继而增加了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优选地,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05<S4/S2<0.2;
其中,S4为所述第四透镜群的移动距离,S2为所述第二透镜群的移动距离。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第四透镜群与第二透镜群移动距离的限定,实现了变焦镜头小倍率的变焦范围,同时减小了光圈改变的可能,实现了恒定光圈的效果。
1优选地,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1.15<fg3/fw<1.25;
其中,fg3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焦距。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三透镜群焦距的限定,有效地实现了变焦镜头内透镜焦距的合理分布,减小了其余透镜群焦距过大或过小的可能,继而实现了变焦镜头的小型化。
优选地,所述第二透镜群满足以下条件式:
25<|R41/R42|<35;
其中,R41为所述第四透镜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42为所述第四透镜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第四透镜群两侧曲面曲率半径的限定,使得第四透镜朝向像侧表面有较大的曲率半径,使第四透镜对于安装误差相对不敏感;而第四透镜朝向物侧表面曲率半径相对小,能够使光线发散,使得光阑处通光孔径比较大,同时可以控制畸变。
优选地,所述第二透镜群满足以下条件式:
1≤R52/R61<1.2;
其中,R52为所述第五透镜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61为所述第六透镜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曲率半径的限定,实现了对光线色差与畸变的改善,增加了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优选地,所述第四透镜群为一枚负光焦度第十一透镜。
优选地,所述第十三透镜的靠近物面侧的曲面及所述第十二透镜靠近像面侧的曲面均向所述像面侧弯曲;
和/或;
所述第十一透镜靠近像面侧的曲面及所述第十二透镜靠近物面侧的曲面均向所述物面侧弯曲。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第十一透镜至第十三透镜曲面朝向的限定,有效地控制了光线的走向,实现了较大的靶面,同时减小了变焦镜头的色差与像差,增加了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还在于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变焦镜头;及成像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变焦镜头的望远端焦距适中,且变焦镜头的总体积较小,但变焦镜头的通光量较大,增加了变焦镜头在低照环境下的效果,增加了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2、通过三枚光焦度为正的透镜的设置,使得光线在有限的距离内迅速汇聚,在长度一定的条件下增大相对孔径的值,也减小了第三透镜群内某一透镜光焦度过大的可能,减小了透镜厚度过大的可能。
3、通过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相对的两侧曲面的曲率半径的限定,使得在第一固定群组整体光焦度不变的情况下,让光线在第一固定群组处一定程度地汇聚,使得在光圈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入瞳变大,增大了了变焦镜头的光亮度。
4、通过第四透镜群与第二透镜群移动距离的限定,实现了变焦镜头小倍率的变焦范围,同时减小了光圈改变的可能,实现了恒定光圈的效果。
5、通过第四透镜群两侧曲面曲率半径的限定,使得第四透镜朝向像侧表面有较大的曲率半径,使第四透镜对于安装误差相对不敏感;而第四透镜朝向物侧表面曲率半径相对小,能够使光线发散,使得光阑处通光孔径比较大,同时可以控制畸变。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像差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像差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慧差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慧差图;
图7是本发明一种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种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种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像差图;
图10是本发明一种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像差图;
图11是本发明一种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慧差图;
图12是本发明一种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慧差图。
附图标号说明:G1、第一透镜群;G2、第二透镜群;G3、第三透镜群;G4、第四透镜群;G5、第五透镜群;G6、辅助组件;L1、第一透镜;L2、第二透镜;L3、第三透镜;L4、第四透镜;L5、第五透镜;L6、第六透镜;L7、第七透镜;L8、第八透镜;L9、第九透镜;L10、第十透镜;L11、第十一透镜;L12、第十二透镜;L13、第十三透镜;STO、光阑;CG、保护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变焦镜头,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1,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2,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3,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群G4和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G5。
所述第二透镜群G2和所述第四透镜群G4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TTL<100mm;
2<ft/fw<3;
1.2<fno<1.3;
其中,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ft为所述变焦镜头在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在广角状态的焦距,fno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圈数。
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变焦镜头的望远端焦距适中,且变焦镜头的总体积较小,但变焦镜头的通光量较大,增加了变焦镜头在低照环境下的效果,增加了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所述第一透镜群G1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L3。
所述第二透镜群G2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L4,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L6。
所述第三透镜群G3至少包含三枚正光焦度的透镜。
通过三枚光焦度为正的透镜的设置,使得光线在有限的距离内迅速汇聚,在长度一定的条件下增大相对孔径的值,也减小了第三透镜群G3内某一透镜光焦度过大的可能,减小了透镜厚度过大的可能。
所述第三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L7,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L8,负光焦度的第九透镜L9和正光焦度的第十透镜L10,其中,第九透镜L9和第十透镜L10胶合。
所述第五透镜群G5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L12和负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L13。
所述第一透镜群G1满足以下条件式:
0.55<|(R21+R12)/(R21-R12)|<0.7;
其中,R12为所述第一透镜L1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21为所述第二透镜L2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透镜L1及第二透镜L2相对的两侧曲面的曲率半径的限定,使得在第一固定群组整体光焦度不变的情况下,让光线在第一固定群组处一定程度地汇聚,使得在光圈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入瞳变大,增大了了变焦镜头的光亮度。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IH/fw>0.8;
其中,IH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像高。
通过对变焦镜头像高的限定,增大了适用于变焦镜头的传感器的尺寸,继而增加了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05<S4/S2<0.2;
其中,S4为所述第四透镜群G4的移动距离,S2为所述第二透镜群G2的移动距离。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四透镜群G4与第二透镜群G2移动距离的限定,实现了变焦镜头小倍率的变焦范围,同时减小了光圈改变的可能,实现了恒定光圈的效果。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1.15;<fg3/fw<1.25;
其中,fg3为所述第三透镜群G3的焦距。
通过第三透镜群G3焦距的限定,有效地实现了变焦镜头内透镜焦距的合理分布,减小了其余透镜群焦距过大或过小的可能,继而实现了变焦镜头的小型化。
所述第二透镜群G2满足以下条件式:
25<|R41/R42|<35;
其中,R41为所述第四透镜L4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42为所述第四透镜L4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四透镜群G4两侧曲面曲率半径的限定,使得第四透镜L4朝向像侧表面有较大的曲率半径,使第四透镜L4对于安装误差相对不敏感;而第四透镜L4朝向物侧表面曲率半径相对小,能够使光线发散,使得光阑STO处通光孔径比较大,同时可以控制畸变。
所述第二透镜群G2满足以下条件式:
1≤R52/R61<1.2;
其中,R52为所述第五透镜L5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61为所述第六透镜L6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通过第五透镜L5与第六透镜L6曲率半径的限定,实现了对光线色差与畸变的改善,增加了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所述第四透镜群G4为一枚负光焦度第十一透镜L11。
所述第十三透镜L13的靠近物面侧的曲面及所述第十二透镜L12靠近像面侧的曲面均向所述像面侧弯曲;
和/或;
所述第十一透镜L11靠近像面侧的曲面及所述第十二透镜L12靠近物面侧的曲面均向所述物面侧弯曲。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十一透镜L11至第十三透镜L13曲面朝向的限定,有效地控制了光线的走向,实现了较大的靶面,同时减小了变焦镜头的色差与像差,增加了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变焦镜头,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1,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2,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3,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群G4,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G5和辅助组件G6。
所述第一透镜群G1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L3,其中,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胶合。
所述第二透镜群G2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L4,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L6。
所述第三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L7,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L8,负光焦度的第九透镜L9和正光焦度的第十透镜L10,其中,第九透镜L9和第十透镜L10胶合。
所述第四透镜群G4为一枚负光焦度第十一透镜L11。
所述第五透镜群G5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L12和负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L13。
所述辅助组件G6为一枚保护玻璃CG。
将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中,将表1中的可变参数示于表2,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3中。
在面编号栏中示出了将物侧的面设为第1面而随着朝向像侧逐一增加了编号时的面编号;在表面类型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表面类型;在曲率半径栏示出了某一透镜在的曲率半径,曲率半径为正时表明表面向物侧方向弯曲,曲率半径为负时表明表面向像侧方向弯曲;在中心厚度栏中示出了各面与在其像侧相邻的面的光轴上的面间隔;在折射率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折射率;在阿贝数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阿贝数。
在表2中,WIDE栏表示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TELE栏表示变焦镜头处于望远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
在表3中,K为圆锥系数,e为科学计数号,例如e-005表示10-5。
【表1】
面编号 表面类型 曲率半径/mm 中心厚度/mm 折射率 阿贝数
OBJ
S1 球面 614.40 2.84 1.71 53.94
S2 球面 -141.44 0.10
S3 球面 35.30 6.25 1.5 81.61
S4 球面 1066.94 0.70 1.95 17.98
S5 球面 156.87 D1
S6 非球面 605.31 0.70 1.58 59.46
S7 非球面 19.19 6.74
S8 球面 -21.67 0.70 1.49 70.44
S9 球面 44.01 1.45
S10 球面 40.75 1.85 1.95 17.98
S11 球面 87.21 D2
STO 球面 INF 0.10
S13 非球面 29.13 4.12 1.62 63.86
S14 非球面 -49.55 2.39
S15 球面 26.71 5.59 1.44 95.1
S16 球面 -31.35 0.10
S17 球面 -208.35 0.70 1.58 40.89
S18 球面 12.96 5.49 1.44 95.1
S19 球面 -44.50 D3
S20 球面 -4630.14 2.30 1.65 33.84
S21 球面 17.51 D4
S22 球面 19.91 4.18 1.8 46.5
S23 球面 -56.83 6.47
S24 球面 -19.61 0.70 1.73 28.32
S25 球面 8617.49 2.40
S26 球面 INF 0.50 1.52 64.2
S27 球面 INF 0.10
IMG
【表2】
WIDE TELE
D1 3.04 23.91
D2 22.93 2.06
D3 1.00 2.95
D4 6.56 4.61
【表3】
Figure BDA0003223950900000121
本实施例中,TTL=90mm,fw=16mm,ft=45mm,ft/fw=2.81,fno=1.21-1.23,IH=13.2mm,IH/fw=0.825;
其中,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ft为所述变焦镜头在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在广角状态的焦距,fno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圈数,IH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像高。
S4=1.95mm,S2=20.87mm,S4/S2=0.093;
其中,S4为所述第四透镜群G4的移动距离,S2为所述第二透镜群G2的移动距离。
fg3=19.13mm;fg3/fw=1.2;
其中,fg3为所述第三透镜群G3的焦距。
R12=-141.44mm,R21=35.30mm;
|(R21+R12)/(R21-R12)|=0.6;
其中,R12为所述第一透镜L1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21为所述第二透镜L2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R41=605.31mm,R42=19.19mm;
|R41/R42|=31.54;
其中,R41为所述第四透镜L4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42为所述第四透镜L4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R52=44.01mm,R61=40.75mm;
R52/R61=1.08;
其中,R52为所述第五透镜L5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61为所述第六透镜L6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实施例2
一种变焦镜头,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1,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2,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3,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群G4,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G5和辅助组件G6。
所述第一透镜群G1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L3。
所述第二透镜群G2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L4,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L6,其中,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胶合。
所述第三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L7,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L8,负光焦度的第九透镜L9和正光焦度的第十透镜L10,其中,第九透镜L9和第十透镜L10胶合。
所述第四透镜群G4为一枚负光焦度第十一透镜L11。
所述第五透镜群G5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正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L12和负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L13。
所述辅助组件G6为一枚保护玻璃CG。
将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4中,将表4中的可变参数示于表5,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6中。
在面编号栏中示出了将物侧的面设为第1面而随着朝向像侧逐一增加了编号时的面编号;在表面类型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表面类型;在曲率半径栏示出了某一透镜在的曲率半径,曲率半径为正时表明表面向物侧方向弯曲,曲率半径为负时表明表面向像侧方向弯曲;在中心厚度栏中示出了各面与在其像侧相邻的面的光轴上的面间隔;在折射率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折射率;在阿贝数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阿贝数。
在表5中,WIDE栏表示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TELE栏表示变焦镜头处于望远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
在表6中,K为圆锥系数,e为科学计数号,例如e-005表示10-5。
【表4】
Figure BDA0003223950900000141
Figure BDA0003223950900000151
【表5】
WIDE TELE
D1 0.91 21.81
D2 22.59 1.69
D3 1.00 4.38
D4 7.04 3.66
【表6】
Figure BDA0003223950900000152
本实施例中,TTL=90mm,fw=16mm,ft=45mm,ft/fw=2.81,fno=1.23-1.27,IH=13.2mm,IH/fw=0.825;
其中,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ft为所述变焦镜头在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在广角状态的焦距,fno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圈数,IH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像高。
S4=3.38mm,S2=20.9mm,S4/S2=0.162;
其中,S4为所述第四透镜群G4的移动距离,S2为所述第二透镜群G2的移动距离。
fg3=19.12;fg3/fw=1.2;
其中,fg3为所述第三透镜群G3的焦距。
R12=-174.67mm,R21=36.06mm;
|(R21+R12)/(R21-R12)|=0.658;
其中,R12为所述第一透镜L1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21为所述第二透镜L2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R41=-563.34mm,R42=21.39mm;
|R41/R42|=26.33;
其中,R41为所述第四透镜L4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42为所述第四透镜L4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R52=R61=49.93mm;
R52/R61=1;
其中,R52为所述第五透镜L5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61为所述第六透镜L6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实施例5
一种成像装置,如图1至图12所示,包括:如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所描述的变焦镜头,及成像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由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群和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组成;
所述第一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由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成;
所述第二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由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组成;
所述第三透镜群至少包含三枚正光焦度的透镜;
所述第三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由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九透镜和正光焦度的第十透镜组成,其中,第九透镜和第十透镜胶合;
所述第四透镜群为一枚负光焦度第十一透镜;
所述第五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由正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和负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组成;
所述第二透镜群和所述第四透镜群沿所述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TTL<100mm;
2<ft/fw<3;
1.2<fno<1.3;
其中,TTL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ft为所述变焦镜头在望远状态的焦距,fw为所述变焦镜头在广角状态的焦距,fno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圈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群满足以下条件式:
0.55<|(R21+R12)/(R21-R12)|<0.7;
其中,R12为所述第一透镜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21为所述第二透镜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IH/fw>0.8;
其中,IH为所述变焦镜头的像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05<S4/S2<0.2;
其中,S4为所述第四透镜群的移动距离,S2为所述第二透镜群的移动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1.15<fg3/fw<1.25;
其中,fg3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透镜群满足以下条件式:
25<|R41/R42|<35;
其中,R41为所述第四透镜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42为所述第四透镜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透镜群满足以下条件式:
1≤R52/R61<1.2;
其中,R52为所述第五透镜靠近像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R61为所述第六透镜靠近物面侧曲面的曲率半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十三透镜的靠近物面侧的曲面及所述第十二透镜靠近像面侧的曲面均向所述像面侧弯曲;
和/或;
所述第十一透镜靠近像面侧的曲面及所述第十二透镜靠近物面侧的曲面均向所述物面侧弯曲。
9.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
及成像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
CN202110966023.8A 2021-08-23 2021-08-23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Active CN1136556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66023.8A CN113655603B (zh) 2021-08-23 2021-08-23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66023.8A CN113655603B (zh) 2021-08-23 2021-08-23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55603A CN113655603A (zh) 2021-11-16
CN113655603B true CN113655603B (zh) 2022-12-13

Family

ID=78492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66023.8A Active CN113655603B (zh) 2021-08-23 2021-08-23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5560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36968B2 (en) * 2008-07-28 2014-05-27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optical apparatus having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zoom lens
JP5614310B2 (ja) * 2011-02-01 2014-10-29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WO2016157339A1 (ja) * 2015-03-27 2016-10-0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205450428U (zh) * 2015-12-14 2016-08-10 江苏大学 一种高倍数的变焦光学系统
JP7039302B2 (ja) * 2018-01-25 2022-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10542991B (zh) * 2019-08-22 2021-07-20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
CN111308676A (zh) * 2020-04-03 2020-06-19 深圳市东正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连续变倍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55603A (zh) 2021-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07442B (zh) 摄像光学镜头
JP2005077771A (ja) 変倍光学系
CN213276108U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3589504B (zh)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JP5767335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218497250U (zh) 一种变焦镜头
CN113296251B (zh)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CN113589505B (zh)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CN113296250B (zh)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CN110161654B (zh) 摄像光学镜头
CN112346225A (zh) 变焦镜头
CN113885184B (zh) 一种长焦距变焦镜头和图像拾取装置
CN114815192A (zh)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JP4817551B2 (ja) ズームレンズ
CN113655603B (zh)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CN113625432A (zh) 一种大光圈定焦镜头和图像拾取装置
JP2005308905A (ja) 変倍光学系
WO2013031108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3031181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2068288B (zh) 广角成像光学系统
CN114815193A (zh)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WO2013031109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5755358A (zh) 一种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CN117075317A (zh) 一种变焦镜头
CN112198644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