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476A - 预处理方法,信息读/写方法,输入/输出设备及读/写设备 - Google Patents
预处理方法,信息读/写方法,输入/输出设备及读/写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1476A CN1141476A CN95116640.9A CN95116640A CN1141476A CN 1141476 A CN1141476 A CN 1141476A CN 95116640 A CN95116640 A CN 95116640A CN 1141476 A CN1141476 A CN 11414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d
- information
- write
- recording medium
- s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1816—Testing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1833—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by adding special lis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1866—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by interleav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信息读/写设备的输入/输出部分中包括了一个操作部分。该操作部分根据介质位置信息和记录集团信息判定一个扇区是否可用。在读/写部分和通信部分之间插入一个设备信息存贮部分。设备信息存贮部分的存贮容量等于或大于数据读/写单元。记录介质上的读/写信息暂时送入设备信息存贮部分,从而使信息以OS中能处置的读/写单元的块进行传送。
Description
本发明是关于对大容量可写入记录介质(诸如光盘)进行预处理和向该记录介质写入信息和从中读出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近来,CD—ROM(紧致盘—只读存贮器)被广泛地用作信息读出设备。以CD—DA(紧致盘—数字音响)技术为基础的CD—ROM具有容量大和费用低的优点。由于这些特点,软件供应商把CD—ROM用作为向大量用户提供应用程序的最合适的介质。对用户而言,CD—ROM只有读出或者说再生的功能。因此,必须用其他的信息读/写装置来记录信息。由于这一原因,已做出很大努力去开发能向盘中记录或写入大量信息并能从盘中再生或读出信息的设备。现在有根据所谓橙皮书的标准书实现标准化的CD—WO(紧致盘—一次写)和CD—MO(紧致盘—磁光盘)。前者是螺纹(worm)型的,已投入市场。后者是可再写入型的,正处于实际应用前夕。
一种共同的实践是,信息编码状态是在把信息记入记录介质(如各种CD)之前对信息加上错误校正码。一种称作交叉交错读—所罗门(Solomon)编码(CIRC)的错误校正码包括对盘制作阶段引起的1或2比特小错误(称作随机错)具有极小校正能力的读—所罗门编码以及在预定规则下通过将数据弥散(称作交错数据)将段(burst)错误转换成随机错的手段,这种手段有很好的能力去减小由于灰尘、盘上的缺陷以及控制设备中的扰动所造成的持续较长时间的故障(称作段错误)。
在未检验日本专利公告Sho63-81661号中披露了一种读/写信息单元转换方法。在这个公告中,介质读写单元的个数选定为记录介质上每道(记录介质上的一圈)的扇区数。按这种方法,消除了向记录介质或从介质传送信息之前的道等待时间。从而减小了读/写执行时间。
在一个传统的读/写设备(如磁盘设备或磁光盘设备)中,当所用记录介质中没有记录信息时,则完成下述程序性工作。当从记录介质中正确地读出介质位置信息,而且这一介质位置信息正是能够根据先前的介质位置信息预测出来的信息时,便在含有介质位置信息的扇区中写入随意的信息。然后,从该扇区中读出这一信息。如果先前写入的信息与读出的信息相符合,则判定该扇区是可用的。如果读出的介质位置信息含有错误,或者当先前写入的信息与读出信息不相符合时,便判定该扇区有缺陷和不可用。这一判断被登录在记录介质中。在这种情况下,用以代替有缺陷扇区的替代扇区也登录下来,以保持记录介质中扇区阵列的连续性(这一工作将称作“认证(certify))。这一“认证”过程必须应用于所用记录介质的整个表面。“认证”过程耗费了大量时间。这一“认证”过程必须由用户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对用户而言,这是一件恼人的、希望避免的工作。
当把“认证”过程应用于诸如使用CIRC的可写入CD—MO之类信息读/写设备时,如果发现在记录介质上有缺陷,那么不仅要去掉包含缺陷的这个扇区,而且要去掉包含这个有缺陷扇区的一个簇(一组扇区和在读/写设备中的一个信息读/写单元)。这样,使用大的簇,则会引起存贮能力的显著损失。
在未检验日本专利公告Sho 63-81661中披露的读/写信息单元转换方法是针对盘状记录介质的。只有当使用的记录介质每圈的扇区数为常数时才能消除道等待时间。换句话说,只有对于这类介质,才能改善数据读/写速度。然而,对于可再写入的CD而言,希望按簇块来向记录介质或从记录介质传送数据。从OS的读/写单元近似为1个扇区这一点来看,必须解决读/写单元差别这个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方法和处理设备,它改进大容量记录介质读/写速度,特别是对于可写入的CD,从而提供灵活的读/写操作。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方法和处理设备,它去掉了耗时的“认证”过程从而减少了用户的负担。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方法和处理设备,它能在数据记录之前判断一个扇区的可用性,并最大限度地减小记录介质存贮容量损失。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方法和处理设备,即使在象OS中那样使用小的读/写单元时也能可靠地向具有大读/写单元的记录介质以及从这种介质传送数据。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方法和处理设备,它适于大容量记录介质的读/写操作。
在本发明中,在判定可读/可写记录介质上一个扇区作为单元记录区是否可用时,检验读记录位置信息和介质位置信息的状态。更具体地说,要执行以下两个步骤:一个步骤是读取在可写入状态写到该扇区中的记录位置信息,其记录位置信息中带有错误校正代码;另一步骤是读取事先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用以指出扇区位置的不可编程介质位置信息。然后,根据读取记录位置信息的状态及读取介质位置信息的状态来判定该扇区是否可用。记录位置信息和其他信息是在给信息加上具有强校错能力代码(如交叉交错读—所罗门编码)的状态下写入的。因此,如果一个扇区有小的缺陷,则在实用水平上它是可用的。
在判断一个扇区是否可用的步骤中,当记录位置信息为异常读出,而且介质位置信息连续异常读出时,则判定该扇区不可用。就是说,当正常读出记录位置信息时判定该扇区可用,以及当读取介质位置信息的连续异常操作次数小于整数n的判定该扇区可用。反之,当读取介质位置信息的连续异常操作次数等于或大于整数n则判定该扇区不可用。整数n满足下列不等式(1)。
{(失效因子)÷(一簇中扇区个数)}<(介质位置信息错误发生率)n…(1)在不等式(1)中,
失效因子=(由于缺陷造成的不可用容量)/(记录介质中的总记录容量)。整数n最好是满足不等式(1)的最大整数。
这种预处理能通过并发读取记录介质中的信息而以高速度实现。因此,在向/从记录介质传送信息过程中,每当情况需要时便能够判定一个扇区是否可用。因此,不需要认证记录介质。再有,它是根据刚好在信息被记录到介质中去之前的状态来判断的。这样,本发明的预处理消除了对于未用过的记录介质的“认证”过程。再有,当信息实际记录到记录介质时,能够判定该扇区是否可用。这样,便实现了向记录介质中可靠地记录信息。
本发明的预处理方法能用一种输入/输出设备来执行,该设备的组成是:读/写部分用于以扇区的各块作为单元记录区向可读/可写记录介质中输入数据和从中读取数据;代码调制部分用于对数据编码和解码;以及操作部分用于根据指示扇区位置的介质位置信息(这一信息是事先写入记录介质的和不可编程的,它通过读/写部分获得)/的状态以及记录位置信息(它是可以重写入扇区并通过代码调制部分获得的)的状态来判断该扇区是否可用。当记录介质是可重写的光记录介质时,介质位置信息是在预凹槽(pregroove)中的一个绝对时间,而记录位置信息是在子代码(subcode)内的任何数据。由操作部分对连续异常读介质位置信息的操作次数进行计数。当计数等于或大于整数n时,判定该扇区不可用。
当写入记录介质的数据和从中读出的数据是那种为把段错误转换成随机错误而编码(scramble)的数据时,用于向/从记录介质传送这类数据的读/写单元要显著地大于在OS中读/写信息的第二读/写单元。因此,希望通过使用能暂时存贮信息且其容量至少是等于第一读/写单元的信息存贮部分,以多个第二读/写单元块(它小于第一读/写单元)来将信息写入和/或读出记录介质。在该信息读/写方法中,当信息被读出记录介质时,要执行下述两个步骤:一个步骤是从记录介质中读出第一读/写信息,它由第一读/写单元组成,其中包括了相应于构成第二读/写单元的第二读/写信息的一个记录区,这一读出过程是按至少一个第一读/写单元的多个块进行的,用于将读出的第一读/写信息送到信息存贮部分;另一个步骤是以第二读/写单元块从记录介质中读出已送入到信息存贮部分的第一读/写信息的第二读写信息。当把信息写入记录介质时,信息读/写方法的组成是:上述两个读取步骤;用相应于送入信息存贮部分的第一读/写信息的一个位置未取代第二读/写信息的步骤;以及按第一读/写单元块将信息存贮部分中的第一读/写信息记录到记录介质中的步骤。这种情况下,当把信息写入记录介质时,是在执行若干次替换步骤之后的一个给定时间来执行记录步骤的。如果这样做,便减少了访问记录介质的操作次数,从而实现有效和高速的处理。
这种处理最好由具有如下组成的输入/输出设备来执行:第一输入/输出部分用于以至少一个第一信息读/写单元向/从记录介质传送第一读/写信息;第二输入/输出部分用于以至少一个小于第一信息读/写单元的第二信息单元向/从记录介质传送第二读/写信息;以及信息存贮部分,它具有至少等于第一读/写单元的容量并能暂时存贮信息,该信息存贮部分最好允许以第二读/写单元块在第一输入/输出部分和第二输入/输出部分之间传送第一读/写信息。当该输入/输出设备结合到信息读/写设备中去时,第一输入/输出部分用作为向/从记录介质传送第一读/写信息的读/写部分,而第二输入/输出部分用作为通过总线输入和输出第二读/写信息的通信部分。再有,如果还包括一个代码调制部分用于对来自信息存贮部分的即将输入到第一输入/输出部分和从中输出的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则可进一步改善输入/输出信息的可靠性。例如,信息可用交叉交错reed-Solomon编码和解码。
当在信息处理机(例如一个主计算机)中提供了该输入/输出设备时,则通过该输入/输出设备使用包含记录介质的外部存贮设备,第一输入/输出部分允许通过总线向其输入和从中输出第一读/写信息,而第二输入/输出部分向/从操作系统传送第二读/写信息。在许多计算机中,该第一和第二输入/输出部分可以以操作系统(OS)控制下的设备驱动器操作的形式来实现。
如果第一输入/输出部分以给定的计时输出第一读/写信息,则可有效地完成对记录介质的访问,从而改善处理速度。操作系统中的信息处理结束命令或退出记录介质命令可以用作为这种给定的计时。
图1的示意框图显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成的信息读/写设备和主机本身。
图2(a)到图2(f)给出图1所示信息读/写设备和主机中所处理的数据结构,其中图2(a)显示出一个信息记录介质上物理簇的地址分配;图2(b)示出在该物理簇中的数据阵列;图2(c)示出在一个扇区中的数据阵列;图2(d)示出在一个EFM帧(frame)中的数据阵列;图2(e)示出在一个子代码中的数据阵列;图2(f)示出子代码数据的内容。
图3(a)到图3(d)示出当向信息记录介质写入和读出数据时它是如何被编码的。
图4是一个流程图,显示出图1所示信息读/写设备中实现的处理过程。
图5是一解释性图,用以解释信息记录介质上的介质位置信息。
图6是图1所示信息读/写设备中预处理过程流程的流程图。
图7给出如何使用信息存贮部分来转换数据读/写单元。
图8是一流程图,显示出利用信息存贮部分来读和写具有不同读/写单元的信息的处理流程。
图9是一流程图,显示出图8所示处理过程中处于“数据读”方式时在处理进行过程中如何产生区域信息(area message)。
图10给出用信息存贮部分写和读有不同读/写单元的信息时的信息流。
图11给出用信息存贮部分写和读有不同读/写单元的信息时的信息流。
图12给出用信息存贮部分写和读有不同读/写单元的信息时的信息流。
图13(a)和13(b)是时序图,显示出利用信息读/写设备向记录介质写入信息和从中读出同一信息的操作,其中图13(a)显示出当不使用一种ex post facto记录方法时的操作,图13(b)显示出使用ex post facto记录方法时的操作。
图14是一个时序图,显示出信息写入和读出时的输入/输出操作。
下面将描述一个使用一个可再写入CD作为信息记录或存贮介质的读/写设备以及使用该读写设备作为外部输入/输出设备的一个计算机,用以解释本发明。设备概述
图1显示出一个信息读/写设备10和一主计算机20组合的概貌。信息读/写设备10包括一个输入/输出部分12,它接受CD作为信息记录或存贮介质11,用于向信息记录介质11输入和从它输出数据;以及介质控制机构19用于控制记录介质11的转动以及光头定位操作。主计算机20含有:操作系统(OS)21用于操作计算机;设备驱动器23用于从OS21接受数据和向信息读/写装置10发送数据,从而能控制信息读/写设备10;存贮器22(如RAM)以及在OS21基础上运行的应用程序24。主计算机20还包括一个带有时钟功能的计时器25。设备驱动器23、计时器25、以及作为存贮器22一部分的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构成了计算机的输入/输出控制部分27。用于输入/输出的设备驱动器的一般性功能是作为由OS管理的文件与由信息读/写装置管理的文件之间相互作用的缓冲器。通常的实践是,当使用一个设备驱动器时,它的性能指标对于每个信息读/写设备而言是不同的。
主计算机20和信息读/写设备10是由总线30(例如SCSI)联接的。主计算机20和信息读/写设备10分别带有接口19和29。通过这些接口在主计算机和信息读/写设备之间传送数据和控制指令。在信息读/写设备10中包含的输入/输出部分12包括:通信部分13,它通过介质控制机构19从计算机接收数据和向计算机发送数据;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用于暂时存贮通过通信部分13传送的数据;代码调制部分15用于将向/从计算机传送的数据编码和解码成向/从记录介质传送的数据;读/写部分16用于将编码的数据写入记录介质11和从中读出同一数据;操作部分17用于确定认证结果;以及控制部分18用于控制那些部分。
为向记录介质中写入数据,在输入/输出部分12中采取如下步骤:由代码调制部分15把通过与计算机通信编辑和形成的存贮于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中的“代码调制前”数据转换成使用CIRC编码的数据;通过读/写部分16把编码数据转换成读/写数据;以及把读/写数据存贮于记录介质11。为从记录介质中读出数据,采取相反的步骤:从记录介质11中读出读/写数据;通过读/写部分16恢复成编码数据;由代码调制部分15把编码数据调制和编码成“代码调制前”数据;将结果送入主计算机20。数据结构
将参考图2(a)至图2(f)来描述要写入记录介质11和从记录介质11中读出的读/写数据的结构。如图2(a)所示,记录介质11的存贮区被分段成多个段区,每个段区有一个簇单元61。在记录介质“中,每个簇61(包括下文将描述的附加信息)有76k字节的数据量。将被输入到记录介质和从记录介质输出的簇将称作“物理簇(physical clusters)。如图2(b)所示,一个物理簇61含有:由多个扇区71组成的64k字节的逻辑簇70;位于逻辑簇70之前的数据前附加信息62;以及位于逻辑簇70之后的数据后附加信息63。数据前附加信息62由Link1扇区64、Rum Inl扇区65及RunIn2扇区66组成。数据后附加信息63由RunOut1扇区67、RunOut2扇区68及Link2扇区69组成。输入/输出部分12使用读/写数据把逻辑簇70中的一组扇区71存入记录介质11中,这些读/写数据是被弥散和阵列化(编码)于两个连续扇区的存贮区中。由于这个原因,用于杂混编码(scrample)的扇区必须位于逻辑簇70的前面和后面,而物理簇61(它包括RunIn1扇区65、RunIn2扇区66、RunOut1扇区67及RunOut2扇区68)用于完成输入和输出。物理簇61还包括Link1扇区64和Link2扇区69,它们位于该簇的前面和后面,以便吸收记录介质转速不均匀性以及由读/写部分的颤动引起的扇区位置变化。
图3(a)到3(d)显示出如何将信息杂混编码成扇区形式。假定在杂混编码实现之前的一个扇区有2352字节,在杂混编码前的全部数据按扇区m、m+1、m+2、m+3、…顺序排列(见图3(a))。当数据被杂散编码时,扇区m的数据被弥散到扇区m、m+1和m+2(见图3(b))。扇区m+1中的数据被弥散到扇区m+1、m+2和m+3(见图3(c))。结果,在杂混编码后的扇区m含有杂混前全部数据的三个扇区m、m-1和m-2中的位置(见图3(d))。其余扇区以类似方式杂混编码。将扇区中的数据杂混编码的结果是,如果发生在该扇区延续的段错误,不会失掉该扇区中的全部信息,并存在看利用例如CIRC消除错误的可能性。所以,显著地改善了向记录介质中写入和从记录介质中读出数据的可靠性。
当只有一个扇区地杂混编码数据被输入和输出时,被杂混编码和被记录的数据向/从记录介质的输入和输出是不完全的。为了进行杂混编码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必须输入和输出该扇区以及它之前和之后的扇区。对于处在逻辑簇70两端的扇区也是如此。为杂混编码逻辑簇70两端的数据,需要RunIn1扇区65和RunIn2扇区66,以及RunOut1扇区67和RunOut2扇区68。这样,杂混编码技术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一个扇区中含有它前后扇区的信息。因此,当要从记录介质中读出的一个扇区是扇区m时,必须读出含有扇区m数据的三个扇区(即扇区m、扇区m+1及扇区m+2)。类似地,当要写入的一个扇区是扇区m时,必须向记录介质中写入包含扇区m数据的三个扇区(即扇区m,扇区m+1及扇区m+2)。如前文所描述的那样,对于扇区m,必须写入扇区m-2、m-1及m的信息,对于扇区m+1,必须写入扇区m-1、m、及m+1的信息。因此,在向/从记录介质11写入和读出数据时,如上文中所提到的一个扇区被作为一个“数据写入单元”或“块”来处理,所希望的是以多个数据写入单元块来写和读数据。
回到图2,逻辑簇70由多个扇区71组成。如图2(c)所示,扇区71由98个EFM帧72组成。这里,EFM是“8到14调制”的缩写,这是多种调制之一。在EFM中,8比特的数据被转换成14比特的数据图样。由EFM调制的一组(EFM帧)信息72(如图2(d)所示)由用作取样的同步信号73、子码74、及跟随子码的一系列带有奇偶检验码76的数据75。98个EFM帧72构成一组作为一个单元(98个EFM帧)处理。这构成了一个扇区。
当98个EFM帧72的子码74组合起来时,便构成了如图2(e)所示结构的整个子码。子码74由控制位75、地址位76、子码数据77、以及CRC(循环冗余校验码;用于检测子码数据中错误的循环代码)78构成。子码数据77(如图2(f)所示)由道号79、索引80、道中当前位置81、0数据82、以及绝对位置83组成。由CRC78完成对子码数据77的错误检验。由于子码数据被弥散到98个扇区71中,它能被可靠地读出,除非发生了相当大的段错误。由信息读/写设备进行的处理
图4显示出由信息读/写设备执行的处理。在向记录介质写入数据或从记录介质中读出数据时,信息读/写设备10执行预处理过程101和输入/输出处理102,以便向记录介质写入数据和从记录介质读出数据以及对存于记录介质中的数据重新编程。预处理
这一过程消除了“认证”过程,它用于信息读/写设备,例如磁盘设备和磁—光盘。传统的设备执行一个称作“认证”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第一次将信息写入记录介质之前检验新记录介质的每个扇区看其在信息读/写能力方面是否正常。更确切地说,在认证过程中,它读出记录介质上的介质位置信息,并判断是否能确切地读出介质位置信息以及是否能根据先前的介质位置信息预测出来。然后,将任意信息写入含有该介质位置信息的扇区,并从扇区中读出这同一信息。当写入的信息与所读出的信息相符合时,确定该扇区的读/写能力是正常的。当介质位置信息中含有读出错和/或当写入信息与读出信息不相符时,则确定该扇区失效。在这种情况下,该失效扇区被登录为记录介质中的失效区。与此同时,另一个扇区替代失效扇区并被登录。通过这一登录过程,即使记录介质含有失效扇区也能保证读/写数据时扇区的连续性。这一“认证”过程耗费大量时间,因为它必须应用于所用记录介质的整个表面。当“认证”过程发现记录介质上的一个失效扇区时,不仅要去掉该失效扇区,还必须去掉含有这一扇区的整个簇。所以,当簇大时,如果发现一个失效扇区,记录介质的存贮容量便会显著减小。
在本实施例中,图1所示信息读/写设备10同时执行查找失效扇区的预处理101以及输入/输出处理102,如图4所示。因此,不需要“认证”过程。可以在信息读/写设备中装载未用过的记录介质并立即向该记录介质中写入信息和从记录介质中读出同一信息。为了使检查失效过程能与输入/输出过程同时进行,本发明中的预处理是这样安排的:对失效扇区的检查是根据记录位置信息存在与否及介质位置信息读出错的发生率,从而能可靠地在短时间内抓住记录介质状态。更具体地说,信息读/写设备10的输入/输出部分12强行通过读/写部分16从记录介质11中读取数据,并由代码调制部分15对数据解码。根据解码的子代码数据77中指示记录位置的任何信息,确定是否存在记录位置信息。如上文描述的那样,子代码数据77被弥散到98个EFM帧中并使用CRC作错误检验。所以,除非发生相当大的段错误,否则都能可靠地读出数据。由于在EFM帧中必定含有数据,如果被检验的存贮区含有这一记录位置信息,便确定它是已经存贮信息的存贮区而且该存贮区可以用于信息读/写。在本实施例的输入/输出部分12中,操作部分17使用子代码数据的绝对位置83来确定是否存在记录位置信息。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其他位置信息,如道号79或道中当前位置81来达到同一目的。当然,还可以不用EFM数据而使用任何其他调制,而且使用与子代码数据可相比较的其他位置信息来检验记录位置信息是否存在也是可能的。
介质位置信息是在记录介质中直接提供的,以指示记录介质的当前位置。在本发明中,在预刻槽(pregroove)中的预刻槽绝对时间(ATIP)(见图5)被用作为介质位置信息。这一信息由读/写位置16分开,它直接接收记录介质11的数据并提供给操作部分17。名词“预刻槽”是指槽84,是预先在记录介质表面刻成的,形状如同导轨。指示槽84在记录介质11上位置的信息是在制造记录介质11的过程中以ATIP85的形式写入槽84的。在ATIP85上没有错误校正。所以,如果存在段错误的话,便会导致读出记录介质信息错。一个扇区记录一个ATIP。而在本实施例中,ATIP85被用作为介质位置信息,但任何其他手段也可用作这同一目的,如果事先将其写入记录介质的话。再有,显然,可用于本发明的记录介质不限于图5所示的环形记录介质。
在转入描述操作记录位置信息和介质位置信息的方法之前,将参考下表描述记录位置信息和介质位置信息之间的关系。表1
介质状态 | 读状态 | 判断的比较 | |||
绝对位置信息 | 记录位置信息(子代码) | 本发明 | 认证 | ||
已记录的 | 正常 | 正常 | 信息是可读的 | 信息是可读的 | |
小缺陷 | 发生错误 | 正常 | 信息是可读的 | 信息是可读的 | |
大缺陷 | 发生错误 | 发生错误 | 信息是不可读的 | 信息是不i可读的 | |
未记录的 | 正常 | 发生错误 | 信息是可读的 | 信息是可读的 | |
小缺陷 | 发生错误 | 发生错误 | 保留 | 信息是不可读的 | |
大缺陷 | 发生错误 | 发生错误 | 信息是不re可读的 | i信息是r不可读的 |
在准备表1时,使用了两类记录介质,一类是其中有已记录或存贮的信息,另一类是在其中没有记录或存贮的信息。介质位置信息(ATIP)和记录位置信息(子代码)被写入这些记录介质。在表中,有比较地列出了由本发明以及在传统的信息读/写设备中执行的“认证”过程所造成的向介质写信息的状态以及对写入结果的评估。
在本实施例的信息读/写设备中把预处理应用于存有信息的记录介质时,如果在介质位置信息和记录位置信息二者中都发生了读出错,则判定该扇区的信息不能被改正,因而该扇区被禁止使用。当介质位置信息和记录位置信息都不能被读出时,则判定在存入信息之后记录介质中出现了缺陷和在信息存入或记录到介质中之后在介质表面附着了尘埃,结果在记录介质中存在大的失效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保证当数据写入后其被写入的数据能在正常状态下被读出。当把“认证”过程应用到传统的信息读/写设备时,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当介质位置信息在被读出时含有错误,而记录位置信息在被读出时不含有错误,则表明在记录介质中有小的缺陷。但所存贮的数据通常是可读出的。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预处理过程和传统的“认证”过程都认证它能用于数据的读/写。
当把本实施例中的信息读/写设备的预处理应用于未写入信息的记录介质时,在读出的记录位置信息中含有一个读出错,因为该记录介质中没有被写入信息。所以,使用写有介质位置信息的记录介质来检验是否可读/写数据。当从一扇区不正确地读出介质位置信息时,“认证”过程简单地判定这个扇区不能用于数据读/写。在这种情况下,如前面已提到的那样,不仅该扇区要失效,而且包含该失效扇区的整个簇都要被去掉。在介质位置信息出错率高的介质中(对此下文中将描述),介质位置信息读出错频繁发生。因此,在这种介质中,被判定为不可能读/写的存贮区特别大。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信息读/写设备中,只有当介质位置信息读出错在记录介质中的一个扇区里连续发生预定次数时,才判定该扇区不可用。以这种判断,含有小缺陷的扇区被允许用于读/写数据。如从对存有信息的记录介质的判断中所看到的那样,记录位置信息的错误校正能力是相当强的。再有,错误校正也同样地应用于存在记录介质中的其他数据。实际上,向该扇区中写入数据是可能的。这样,含有小缺陷的扇区被允许用于数据读/写。再有,本实施例的预处理根据介质位置信息中连续发生读出错这一事实来认定该扇区的数据读/写不稳定,也就是该扇区可能有一大的缺陷。同样,在本实施例的预处理中还判定,这样的扇区连同包含该扇区的簇是不可用的,并由另一个簇来代替含有失效扇区的簇。
这就是说,该实施例的预处理根据从记录介质的扇区中读取介质位置信息连续失败的次数来确定一个扇区可用或不可用。由下述不等式(1)来定义读连续失败的次数n(n:整数)。
{失效因子)÷(一个簇中的扇区数)}<(介质位置信息错误的发生率)n…(1)
在上述不等式中,失效因子是实际能够使用的存贮容量(即除掉失效的存贮容量之后的容量与记录介质的总存贮容量之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对每个簇读和写数据,所以失效因子是记录介质上不可用簇与可用簇之比。偶而即使只有一个失效扇区出现在一个簇中,含有该失效扇区的簇也是不可用的。通常,由介质供应者确定记录介质的规格。因此,可以使用由介质供应者指定的失效因子。
介质位置信息错误发生率是可能发生介质位置信息读出错的扇区数与记录介质上扇区总数之比。在本实施例中,错误发生率是ATIP的错误发生率,因为ATIP被用作为介质位置信息,该错误发生率近似于0.1。
不等式(1)是根据下述基本思想导出的。失放扇区是有大缺陷或各种缺陷集中在一起的一个存贮区域。由于这一原因,含有错误的介质位置信息被连续地从这个存贮区中读出。结果,介质位置信息连续读出错的次数可以用于判断一个扇区可用或不可用。
不等式(1)的左侧是失效因子除以一个簇中的扇区个数,因此它描述了失效扇区的存在几率。不等式(1)的右侧描述一个介质位置信息读出错连续发生n次的几率。因为在该不等式中右侧大于左侧,如果其介质位置信息引起连续n次读出错的一个扇区被确认为是失效扇区,那么就会成功地认出记录介质上的这个失效扇区。
最好是选择满足不等式(1)的那些n值中的最大值作为整数n。通过这样做,可以保证用户能使用最大的存贮区。再有,由于不等式(1)中的右侧大于左侧,从而可以防止出以下这样一种不希望的局面,即由于氧化而使记录介质的一个扇区中的缺陷随时间而增大,以致使缺陷尺寸大到足以使该扇区损坏到不能被用于数据读/写的程度。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的预处理中,诸如一个扇区是否失效这类判断是在初期阶段进行的。显然,满足不等式(1)的最大值n可以用小于该最大值的n来代替。n值的确定可以在考虑记录介质的寿命和使用该介质处的环境条件等因素的情况下来确定。
表2中给出当一个簇中有不同扇区数和不同失效因子的整数n之值。表2
当记录介质总容量为640MB时的失效容量
为便于解释,表2中给出对于一个簇中有n个扇区及失效因子都给出了一些具体数值。然而,n值也可以对其他取值计算出来。对于一簇中扇区数=32和失效因子=1%的例子,失效扇区的存在儿率=30125×10-4。这个值小于介质位置信息读出错连续发生3次的几率(1×10-3)。因此,如果n=3,它超过了在记录介质上存在失效扇区的几率。因此,本发明能实现一种有极高可靠性的失效扇区鉴别方法。
在操作部分17中实现的过程以图6所示流程图的形式加以说明。在步骤105,判断在读取一个预期扇区的记录位置信息(子代码)时是否存在错误。如果正确地读出了记录位置信息(子代码),则在步骤106处确定该扇区为可用区域(信息存贮区)。如果在105步判定在读取一预期扇区的记录位置信息(子代码)时存在错误,则在步骤107确定在为读取数据而访问介质位置信息(ATIP)过程中是否连续发生n次或更多次错误。如果连续错次数为(n-1)或更小,则在108步确定在为读数而访问的扇区中当未记录数据,但该扇区是一个可用区域(从未被写入信息的存贮区)。如果在107步确定在为读数而访问介质位置信息(ATIP)时连续出错n次或更多,则在109步确定该扇区是失效的和不可用的。上述在操作部分17中进行的处理流程可以由软件技术或硬件技术来实现。
在本实施例的预处理过程中,步骤107、108及109中的判断指出了被访问扇区的状态。这些判断每个以区域消息(area message)的形式送到输入/输出处理102。在输入/输出处理102中,响应这一消息,从该扇区中读出信息或向该扇区中写入信息,或者在该扇区失效的情况下向一替代扇区写入信息。
在如本实施例的信息输入/输出设备中,由于它利用了能够采用一些对付段错误的措施,例如具有高纠错能力的代码(如CIRC),以及杂混编码,因此可以由上述预处理过程容易地对记录介质的失效扇区作出判断。在预处理中不需要重复读/写操作,而在传统的“认证”过程中必须重复进行读/写操作。在这方面而实现了节省用户时间。再有,本实施例中的预处理去掉了失效扇区,从而保证了数据读/写的可靠性,而同时又使被认为是不可用的扇区数目减至最少。由预处理造成的存贮容量减少小于由“认证”过程造成的容量减少。这样,本发明成功地提供了高可靠性的信息读/写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即使被访问的扇区是没有被写入信息的扇区,数据能被写入和读出该扇区。其原因是由ATIP产生读出或再生时钟信号。输入/输出处理
来自主计算机20的数据被写入记录介质11,记录介质11正由本实施例中的信息读/写设备10的输入/输出部分12进行了如上所述的预处理。再有,被写入的数据由输入/输出部分读出。在主计算机20中,应用程序24通过OS21和包括设备驱动器23的输入/输出控制部分27向信息读/写设备10传送数据和接受来自信息读/写设备10的数据。在主计算机中,应用程序24b通过接口(即输入/输出控制部分27)而不是通过OS21向信息读/写设备10传送数据和接受来自信息读/写设备10的数据。信息读/写设备中的输入/输出处理
本实施例中信息读/写设备的输入/输出部分12之中,来自主计算机的要被写入或记入记录介质11中的数据被通信部分13接收并暂时存贮在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而保持数据格式不变。存于设备信息存贮部分中的数据作为“代码调制前”数据被送到代码调制部分15。接下来,代码调制部分15使用CICR将数据编码和调制成编码数据。编码数据由读/写部分16转换成杂混编码的读/写数据,然后写入到记录介质11中。在数据再生或读取方式中,采取相反的处理过程。从记录介质11中读出的读/写数据在读/写部分16中被杂混编码成编码数据。在代码调制部分15中这些编码数据被调制和解码,形成可由计算机接受的“代码调制前”数据。其结果暂时存放在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然后通过通信部分13将存于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的数据传送到主计算机(例如一台计算机)中。
通过这种输入/输出途径,对数据附加了纠错代码和杂混编码。于是得到了象在其他计算机设备中那样的比特(位)出错率为10-12的高可靠性。在从读/写部分16向记录介质11写入数据和从记录介质11向读/写部分16读入数据时,希望按簇块处理数据。例如,当把数据实际上成块写入记录介质11时,要成块写入的数据必须与记录介质同步地连续写入记录介质中。因此,下述不等式(2)必须成立。
(从主计算机到通讯部分的传送速率)>(到记录介质的记录速率)…(2)
数据从主机的传送速率(传送一预定长度数据所需的时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例如在主计算机中指定的作业。当数据被记录到信息读/写设备时,并不是在每种情况下总能满足由不等式(2)规定的传输速率。由于这一原因,在信息读/写设备10中,在读/写部分12中使用了能暂时存放要成块记录的数据(即至少一簇数据)的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
在本实施例的信息读/写设备10中,在输入/输出部分12中使用了具有大存贮容量的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信息读/写设备10接收来自主计算机的一簇数据,作为由设备信息存贮部分向记录介质11写入数据时数据传送的“数据写单元”。在完成数据接收操作之后,信息读/写设备10开始问记录介质11的数据写操作。由于提供了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存于记录介质11中的数据能以不依赖于主计算机传送速率的速率再写入。结果,实现了一个稳定的信息读/写设备。
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可以有二簇或更大的存贮容量。在使用二簇或更大的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的地方,当记录大于一簇的数据时,当从主计算机的角度观察时,会看到进一步改善了表观传送速率。当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的存贮容量为例如四簇时,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从主计算机接收可多达四簇的数据并将数据存放在那里,这不依赖于读/写部分16实际将数据写入记录介质11要用的写执行时间。当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接受来自主计算机的数据时,可以向主计算机发一条消息,描述向记录介质写入数据已完成。这样便完成了主计算机和通信部分之间的传送,OS21或设备驱动器23,或应用程序26b,便从数据传送过程中解脱出去。然后,计算机可立即开始实行下一个作业。由于提供的设备信息存贮部分所具有的存贮容量大于向记录介质11中写入数据时数据传送的数据写单元,使信息读/写设备能以高速度向计算机和从计算机传送数据。
一个可重新编程的存贮器,例如RAM,最适于用作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如果需要的话,任何其他可重新编程存贮介质都可用于这同一目的。扇区重写方法
下面将参考图2(a)至图2(f)所示数据结构及图7所示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中扇区和逻辑簇之间的关系,以描述扇区重写处理过程。扇区重写处理是在按数据写入单元块进行簇传送的地方实现的。处理流程示于图8。假设在记录介质11上第K个物理簇61(即逻辑簇70)中全部信息的第一扇区是(k,1)扇区71。为把信息写入(k,1)扇区71,在110步,数据以物理簇61的块为单位从记录介质中读出,在物理簇61中实质上构成数据的逻辑簇的全部信息被加载到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在下一步112,为了在计算机输出数据时的数据传送,通信部分13从主计算机处以数据单元块(例如以一个扇区为一个数据单元)为单位接受要被记录的(k,1)扇区的数据。在步115,由通信部分13接受的(k,1)扇区的数据在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中发展成一个扇区。在116步,包含一个被写扇区的整个逻辑簇的信息(它在信息的头和尾附有附加信息)被写入记录介质11。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被写入每个物理簇61。为再生或读出(k,1)扇区71,在110和112步,一个簇的全部信息被读出记录介质。在113步,实现执行读出(k,1)扇区71。在117步,(k,1)扇区71的信息从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中读出,并通过通信部分13以数据单元(例如每个扇区)块为单位送入主计算机20,以把数据送入计算机。
在如本发明的输入/输出处理中,即使向和从记录介质传送数据的读/写单元不同于从主记算机传送数据的读/写单元,也不会出现问题。因此,在基于该输入/输出处理的设备中,信息读/写设备是可操作的,它同时与具有不同读/写单元的任何主计算机兼容。如前所述,当向记录介质11输入数据和从记录介质11读出数据时,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作为有用的存贮部分。由于提供了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它允许以数据向记录介质传送和从记录介质传送的读/写单元的若干块为单位向其中输入数据或从中读出数据,从而对于以杂混编码记录设备(它对段错误不敏感)为基础的记录介质能快速地向其中输入数据和从中输出数据。再有,在向记录介质和从记录介质传送数据的读/写单元不同于来自主计算机的数据的读/写单元的情况下,也能保证正常的数据读/写。再有,如前所述,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有多种功能。这有助于降低信息读/写设备的成本。
以图9中流程图的形式说明了在输入/输出处理中如何使用在预处理中产生的区信息。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读每个簇数据的110步(见图8)的处理,开始时,在120步检测和读出一个扇区数据。更确切地说,每次检测和读出2K字节数据。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图6流程图所描述的预处理确定该扇区可用或不可用,并把确定的结果作为区信息发出。在121步,如果区信息表明该扇区是已记录信息区(根据106步的判断),则控制返回到120步,并重复这一过程,直至在122步中读出一个簇的数据为止。如果区信息表明该扇区是没有在其中记录过数据的新区(根据108步中的判断),则该扇区是一可用区。控制转向向下流程以向该部分重写或写入新数据。如果区信息表明该扇区是不可用的(根据109步的判断),在123步设置替代簇,并实行重写数据或写新数据的处理。当要重写或新写数据时,在本实施例的信息读/写设备中采用的预处理将访问要向其中重写或写入数据的扇区,并迅速确定该扇区是否可用。在此,显著地改善了读/写操作的可靠性而又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消耗。用户能对没有在其中记录过信息的新记录介质进行读/写处理而不需要进行“认证”处理。结果,为用户提供了特别高效率的工作环境。计算机中的输入/输出处理
如图1所示,在主计算机20中包括输入/输出控制部分27。输入/输出控制部分27主要包括设备驱动器23,并且除了文件缓存功能外还有写高速贮存(cache)功能。写高速缓存功能是用于实现高速文件访问。在写数据时,数据暂存在例如内存中。在存贮该数据结束时,向OS21发出写结束信号。然后,在一个适当时候,该数据被实际送到信息读/写设备10和记录在记录介质11中。在本实施例的输入/输出控制部分27中,计算机中存贮器22的一部分用于构成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这个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用作为写高速缓存。
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与信息读/写设备10中的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类似,其存贮容量为一个或二个或更多个簇,与向记录介质和从记录介质传送数据的读/写单元相对应。如果通过输入/输出部分12和设备驱动器23把按照向/从记录介质11传送数据的读/写单元块发送的数据暂时存放在计算机中的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中,那么读/写部分16可以以类似于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的处理过程来处理数据的输入/输出。再用,由于设备驱动器23通过总线30和通信部分13与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相连,因而在信息读/写设备中的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可以用作为写高速缓存。
在设备驱动器23使用计算机中的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作为高速缓存,并且在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和信息读/写设备中的输入/输出部分12之间以读/写单元块传送数据的情况下,使用总线30按读/写单元块传送和接收数据。在设备驱动器23使用信息读/写设备中的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作为写高速缓存,而且运行应用程序24b(它不通过OS21而是直接与信息读/写设备通信)的情况下,则数据的传送或接收是按照OS21或应用程24b传送数据的读/写单元(例如一个扇区为数据单元)块进行。读/写操作的详细过程
下面参考图10至11更详细地描述重写已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数据的操作。在重写记录介质中所记录内容方面,计算机中的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和信息读/写设备中的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有基本相同的功能。在下面的描述中,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可以就是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本身,也可以是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将以OS管理的数据读/写单元为基础来描述重写处理。同样的处理相应地适用于不使用OS而是直接与信息读/写设备通信的软件,例如应用程序24b。
在图10所示情况中,由适当数量OS读/写单元90构成的关于OS读/写信息91的全部信息都包含在一个介质读/写单元70的介质读/写信息97中。在读/写部分16和记录介质11之间,数据以簇单元61的块进行传送。为传送在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及相似设备中管理的数据,其介质读/写单元可以是没有杂混编码的数据单元。因此,在以数据单元块传送数据时,其数据单元的大小可以是能包含逻辑簇70但不包含数据前附加信息62和数据后附加信息63(见图2所示)。
在数据再生或数据读方式中,含有OS读/写信息91(它能由OS21进行读访问)的介质读/写信息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按介质读/写单元块从记录介质11中读出。从记录介质11中再生或读出的介质读/写信息97被存于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然后,从操作部分17中存贮的信息中取出要由OS21进行读访问的OS读/写信息91并送到OS21。
在数据记录或数据写方式中,包括OS读/写信息91的介质读/写信息97是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以介质读/写单元块从记录介质中读出的,所读出的信息存于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然后,从OS21接收OS读/写信息并写入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中覆盖介质读/写信息97。换句话说,是更新介质读/写信息97。最后,这个更新的介质读/写信息97被从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中读出,并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记录或写入记录介质中。
在图11所示情况中,由适当数量OS读/写单元90组成的OS读/写信息91的全部信息包含在若干个介质读/写单元70中。根据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中的存贮器容量,可以有选择地使用第一种或第二种加载方法,以把包括全部OS读/写信息91的多个介质读/写单元加载到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之中。可以根据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或其他设备环境的存贮容量来选用第一加载方法或第二加载方法。再有,还可以使用第三加载方法,它是第一和第二加载方法之间的折衷,在这种方法中有二个或更多个介质读/写单元70被加载到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
在第一加载方法中,在数据读方式,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从记录介质中读出介质读/写信息97的第一介质读/写单元70a(其中含有被OS21读访问的OS读/写信息91的第一OS读/写单元90a)以及介质读/写信息97的第二介质读/写单元70b(其中含有被OS21读访问的OS读/写信息91的第二OS读/写单元90b),然后将其加载到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然后,从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中所存信息中取出被OS21读访问的OS读/写信息91的第一OS读/写单元90a及第二OS读/写单元90b并送到OS21。
在数据写方式,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从记录介质中读出第一介质读/写单元70a(其中含有当未被重写的OS读/写信息91的第一OS读/写单元90a)以及第二介质读/写单元70b(其中含有尚未被重写的OS读/写信息91的第二OS读/写单元90b),并加载到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然而,从OS21接收全部要重写的OS读/写信息91,并写到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中以更新覆盖介质读/写信息97。在这时,为更新而把OS读/写信息91的第一OS读/写单元90a写入该信息存贮部分中介质读/写信息97的第一介质读/写单元70a的位置。为更新而把OS读/写信息91的第二OS读/写单元90b写入该信息存贮部分中介质读/写信息97的第二介质读/写单元70b的位置。最后,从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中读出更新的介质读/写信息97,并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写入记录介质。
在第二加载方法中,在数据读方式,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从记录介质中读出介质读/写信息97的第一介质读/写单元70a(其中含有被OS21读访问的OS读/写信息91的第一OS读/写单元90a),并装入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从存贮在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中的信息中取出要由OS21读访问的OS读/写信息91的第一OS读/写单元90a,并送回到OS21。然后,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从记录介质中读出介质读/写信息97的第二介质读/写单元70b(其中含有被OS 21读访问的OS读/写信息91的第二OS读/写单元90b),并装入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从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中的信息中取出要由OS21读访问的OS读/写信息91的第二OS读/写单元90a,并送回到OS21中。
在数据记录或写方式中,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从记录介质中读出介质读/写信息97的第一介质读/写单元70a(其中含有当未被重写的OS读/写信息91的第一OS读/写单元90a),并装入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从OS21接收要重写的OS读/写信息91的第一OS读/写单元90a,并写入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以更新介质读/写信息97的第一介质读/写单元70a。然后,从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读出更新的介质读/写信息97的第一介质读/写单元70a并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写入记录介质。然后,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从记录介质中读出介质读/写信息97的第二介质读/写单元70b(其中含有尚未被重写的OS读/写信息91的第二OS读/写单元90b),并装入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从OS21接收要重写的OS读/写信息91的第二OS读/写单元90b,并写入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以更新介质读/写信息97的第二介质读/写单元70b。从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取出介质读/写信息97的更新的第二介质读/写单元70b,并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装入记录介质。
在上述加载方法中,即使向和从记录介质传送数据的读/写单元不同于向和从OS传送数据的读/写单元,也不会发生任何问题。因此,使用任何一个加载方法的系统接受有不同读/写单元的任何类型OS,而且,即使记录介质的规格不同且其介质读/写单元变化了,通常也是可以操作的。当信息存贮部分的存贮容量有限时,第二加载方法或第一与第二加载方法折衰而成的第三加载方法能有效地运行。当使用该加载方法时,即使由于制造成本所限而在系统中只有小存贮容量的信息存贮部分或者不能使用信息存贮部分,也能取得类似的有用效果。使用以这些加载方法中任何一个为基础的信息读/写设备的用户能使用该装置而不对所用OS的读/写单元敏感。在这些方面,能构成结构简单而成本低廉的设备。
图12中给出的情况是:在写高速缓存方式操作信息存贮部分,以把任意个OS读/写信息依次记录到介质读/写信息97中。在这种情况中,依次接受4个OS读/写信息91a至91d的记录命令。
当从OS21接收到第一个OS读/写信息91a时,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从记录介质中读出含有尚未重写的第一0S读/写信息91a的介质读/写信息97,并将其装入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然后,从OS21接收全部尚未被重写的第一OS读/写信息,并写入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覆盖介质读/写信息97,从而使被写信息97被更新成介质读/写信息97’。在这一状态,设备等待第二个命令。现在讨论的记录方法不同于前已叙述的记录方法,并不采取例如立即从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读出被更新的介质读/写信息97’并记录到记录介质之中这样的处理。在本记录方法中,响应下一个记录命令的行动是检验该信息是否被记录到记录介质中。
接下来,从OS21来了第二OS读/写信息91b的记录命令。在这时,含有尚未被重写的全部第二OS读/写信息91b之一部分的介质读/写信息97’已经存于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之中。因此,不需要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从记录介质中读出它。因为由更新第一OS读/写信息91a所生成的介质读/写信息97’尚未被写,所以如果进行从记录介质读出的操作就会丢失第一OS读/写信息。由于这一理由,在这一时刻,除非是特殊情况,并不进行依次重复的从记录介质中读出的过程。接下来,全部接收要重写的第二OS读/写信息91b,并写入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以覆盖介质读/写信息97’,从而使信息97’更新为介质读/写信息97”。在这一状态,设备等待下一个记录命令。这样,象先前接收第一OS读/写信息91a的情况那样,不实行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将介质读/写信息97”记入记录介质的操作。
在响应第三OS读/写信息91c的记录命令和第四OS读/写信息91d的记录命令时,实现类似于接收第二OS读/写信息91b的记录命令时的处理。
当那些基于记录命令的处理已完成时,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时的介质读/写信息依次被第一OS读/写信息91a、第二OS读/写信息91b、第三OS读/写信息91c、以及第四OS读/写信息91d所更新,从而构成读/写信息97””。对于介质读/写信息97””,以时序(tim-ings)形式取出介质读/写信息(不同于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中存贮的介质读写信息)记录命令、一个文件的关闭、一个应用程度的结束、预置延迟时间、以及其他类似信息。在本说明中将详细描述这些时序。介质读/写信息97””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记录到记录介质中。结果,在记录介质中含有第一至第四OS读/写信息91a至91d的OS读/写信息全部被更新。这一记录方法将被称作ex post facto记录方法。
图13(a)和13(b)以OS21和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之间数据按时间流动的形式和在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与代码调制部分15之间数据按时间流动的形式来表现ex post facto记录方法。图13(a)显示出没有使用ex post facto记录方法的数据流,图13(b)是当使用它时的数据流。
在图13(a)中,在时刻t1,信息读/写设备从OS21收到一个第一OS读/写信息91a的记录命令,并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从记录介质读出相应的介质读/写信息97,再将其装入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在读出操作结束时,在时刻t2,信息读/写设备接收第一OS读/写信息91a并写入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覆盖介质读/写信息,从而使介质读/写信息被更新为介质读/写信息97’。当在t3时刻结束更新操作时,介质读/写信息97’被读出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并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写入记录介质。当在t5时刻结束记录操作时,信息读/写设备向OS21发出一个记录结束消息。在时刻t7,设备从OS21收到一个第二OS读/写信息记录命令,并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从记录介质中读出相应的介质读/写信息97’,再将其装入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在读出操作结束时,在时刻t10,第二OS读/写信息被接收并写入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覆盖介质读/写信息,从而使其更新为介质读/写信息97”。在时刻t11,更新操作结束。然后,介质读/写信息97”从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中读出,并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记录到记录介质中。在时刻t14,记录操作结束。然后,该设备向OS21发出一个记录结束消息。对第三OS读/写信息91c和第四OS读/写信息91d相继实施类似的处理。在时刻t23,四个OS读/写信息的内容被更新为介质读/写信息97””,它进而被记录到记录介质。
当使用ex post facto记录方法时,如图13(b)所示,直到时刻t3的处理过程都与前一种情况相似。在时刻t3,在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中的介质读/写信息被更新。然后,信息读/写设备立即向OS21发出一个记录结束消息。在时刻t4,OS21响应这一消息,发出一个第二OS读/写信息91b的记录命令。信息读/写设备响应这一命令,接收第二OS读/写信息并更新介质读/写信息97,因为在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中存在的介质读/写信息97含有一个数据区对应于第二OS读/写信息91b。在时刻t6,更新操作结束。于是,设备向OS21发出一个记录结束消息。OS21一接收到这一消息立即在时刻t8发出第三OS读/写信息91c的记录命令。对第三OS读/写信息91c和第四OS读/写信息91d进行类似的处理。在时刻t13,在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中的介质读/写信息97被第一至第四OS读/写信息91a至91d更新成介质读/写信息97””。这样,当使用ex post facto记录方法时,四个OS读/写信息的更新操作被减半。当OS读/写信息的个数增加时,ex post facto方法的省时效能就更明显。再有,要更新的数据所在位置彼此靠近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利用ex post fac-to记录方法减少处理时间的机会是很频繁的。
OS21在t13时刻收到一个记录结束消息之后,在预先确定的时刻开始对记录介质的记录操作。通过记录操作,被第一至第四OS读/写信息更新过的介质读/写信息通过代码调制部分15记录到记录介质中。
这样,当使用ex post facto记录方法时,可以略去图13(a)所示的在记录信息存贮部分14、代码调制部分15和记录介质11中的处理过程,也就是介质读/写信息97’、97”、97和97””的读/写过程。所以,大大减少了更新所用的时间。这样,显著减少了记录执行时间。当来自OS的记录命令发向同一介质读/写信息时,记录执行时间显著减少。当介质读/写单元大时,图13(a)中读/写处理所用时间与介质读/写信息大小成正比增加。当把ex post facto记录方法应用于具有大的介质读/写单元的设备(例如信息读/写设备10),由ex post facto记录方法产生的处理时间节省效果相当地大。减少读/写命令个数导致减少向记录介质中写信息操作的次数,从而使记录介质可靠性得到改善。
当把ex post facto记录方法应用于信息读/写设备时,最好使用足够大的信息存贮部分以存放几个介质读/写单元。这样作可以实现对来自OS的读/写命令的更快响应。
在上述实施例中,有四个OS读/写信息写覆盖同一介质读/写信息并存贮。当有多于四个OS读/写信息写覆盖介质读/写信息并存贮时,则如前所述会进一步增大节省处理时间的效果。
如前所述,参考图10至13所描述的处理效果在信息读/写设备10和主计算机20中都能获得。如果在主计算机20中使用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和设备驱动器23用于更新信息处理,则会进一步改善处理速度。图14给出使用主计算机20中所包含的输入/输出控制部分中的设备驱动器23和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来进行更新处理,并且使用上述读/写信息单元转换方法和ex post fac-to记录方法的情况下的数据流。图中以OS21和设备驱动器23之间的数据流及设备驱动器23和信息读/写设备10(相应于总线30)之间的数据流的形式描述了在该设备中设备驱动器23的操作。在图14所示情况中,相继发出对第一至第三OS读/写信息91a至91c的三个记录命令。
在图14中,在时刻31,设备驱动器23从OS21收到一个处置起始命令的信息,并认出在信息读/写设备10中的要被写和读出的信息。然后,在时刻32,OS21向设备驱动器23发出第一OS读/写信息91a的记录命令。一旦接收到第一OS读/写信息91a的记录命令,设备驱动器23便根据读/写信息单元转换方法进行操作。并在时刻t33向信息读/写设备10发出相关介质读/写信息97的读命令。信息读/写设备10响应这一读命令,从记录介质中以介质读/写单元块读出介质读/写信息97。在时刻t34,该设备通过总线30将介质读/写信息97传送到设备驱动器23。然后,设备驱动器23将介质读/写信息97(含有一个数据区对应于尚未重写的第一OS读/写信息91a)按照介质读/写单元状态存于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并在时刻t35从OS21接收要被重写的第一OS读/写信息91a。然后设备驱动器将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中的介质读/写信息97更新为介质读/写信息97’。在时刻t36,覆盖写和存贮过程结束,设备驱动器23向OS21发出第一写结束过程(procedure)。
OS21响应这一信息,在时刻t37向设备驱动器23发出第二OS读/写信息91b的记录命令。响应这一命令,设备驱动器23立即从OS21接受第二OS读/写信息91b,并在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中实现覆盖写和存贮处理,因为在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中已经存在要重写的介质读/写信息97。在时刻t38,覆盖写和存贮过程结束,设备驱动器23向OS21发出第二记录结束过程(proce-dure)。
在时刻t39,从OS21向设备驱动器23发出第三OS读/写信息91c的记录命令。响应这一命令,设备驱动器23立即从OS21接收第三OS读/写信息91c,因为在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中已经存在要被重写的相关介质读/写信息97。在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中,完成覆盖写和存贮过程并产生介质读/写信息97。在时刻t40,覆盖写和存贮过程结束,设备驱动器23向OS21发出第三记录结束过程(procedure)。
其后,OS21知道由全部记录命令进行的操作都已完成,并在时刻t41向设备驱动器23发出信息处置结束命令。由OS21发出的这个信息处结束命令用于通知设备驱动器23不必再进行信息的读/写处理3。在这时,这个命令用作为把信息记录到记录介质中的预定时刻。在时刻t31发出的信息处置起始命令和在时刻t41发出的信息处结束命令都用于主计算机20内部,不是指向信息读/写设备10。这个信息处置起始命令和信息处置结束命令是在起动和结束信息读/写过程的时间位置发出的。所以,它特别适于信息记录的计时。在时刻t41,设备驱动器23接收信息处结束命令,并在时刻t42向信息读/写设备10发出记录命令,从而将介质读/写信息写入记录介质。与此同时,设备驱动器23通过总线30将存于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中的介质读/写信息97传送到信息读/写设备10。一接收到该记录命令,信息读/写设备10立即接收介质读/写信息97并将其写入记录介质。在完成信息记录时,在时刻t43,信息读/写设备向设备驱动器23发出一个结束过程。
如前所述,通过使用主计算机存贮器内的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在主计算机内传送的信息处置结束命令可以用作为预定计时。利用这一预定计时,可以用ex post facto记录方法把信息写入记录介质。由于利用该信息处置命令使信息记录到记录介质中,当信息读/写设备的电源不同于主计算机电源时,如果信息读/写设备的电源被关掉,则主计算机中显示的字符能给出一个用户告警。换句话说,保证了好的数据保护。同样,当记录介质被从信息读/写设备移开时,显示字符也给出用户告警。利用这一功能,当用户错误地理解为信息已被存入记录介质于是从信息读/写设备中取走记录介质或关掉电源开关时,在主机中的显示引起用户的注意。在看到这一显示之后,用户把信息读/写设备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并能使用仍然存在于主计算机存贮器中的信息。
由于减少了向信息读/写设备发出的命令个数,实现了高速度文件访问。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有三个记录命令从OS依次发送给设备驱动器,但可以依次发送多于三个的记录命令,而且可以以混合方式使用记录命令和读命令。
由应用程序进行的输入/输出处理
下面将描述图1所示应用程序使用信息读/写设备10向记录介质11输入数据和从记录介质11输出数据的处理过程。该应用程序包括通过OS输入输出数据的应用程序24a,以及不通过OS而直接访问信息读/写设备10并向记录介质输入数据和从记录介质输出数据的应用程序24b。
下面描述由应用程序24a使用信息读/写设备10向记录介质11写入数据和从记录介质11中读出数据的情形。当应用程序24a希望使用特定信息,即处于读数据方式时,应用程序通过OS21向设备驱动器23发出一个读命令。响应这一命令,设备驱动器23利用读/写信息单元转换方法在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中把OS读/写单元转换成介质读/写单元。结果,设备驱动器23向信息读/写设备10发出一个读命令,从而读出被转换的介质读/写单元的介质读/写信息。信息读/写设备10通过通信部分13接收这个读命令,控制部分18控制从记录介质11中读出介质读/写信息的块数,并通过通信部分13将读出的信息送到主计算机20中的设备驱动器23。接下来,设备驱动器23在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中使用读/写信息单元转换方法,把OS读/写信息送到OS21。OS21把这一信息送到应用程序24a。利用这一处理流程,执行了应用程序24a的一个读命令。
当应用程序24a希望向记录介质11中存入特定信息,即处于写数据方式时,其信息流(与上述读过程)相反。通过OS21向设备驱动器23传送一个信息记录命令及信息。然后,设备驱动器23通过信息读/写设备10中的通信部分13将信息记录到记录介质11中,其中使用了利用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的读/写信息单元转换方法和ex post facto记录方法。
应用程序24b不通过OS及设备驱动器,而是直接向记录介质写入信息和从记录介质中读出信息。当应用程序24b希望使用信息,即处于读数据方式时,它向信息读/写设备中的通信部分13发出一个信息读命令。响应这一命令,控制部分18使用读/写信息单元转换方法(该方法在信息读/写设备的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中运行)将应用程序24b的读/写单元转换成介质读/写单元。该读/写单元可以是严格等于OS读/写单元。应用程序24b的程序本身在OS21的控制下运行,因此它能知道OS读/写单元。当应用程序24b释放信该息读/写设备而由另一个应用程序使用该信息读/写设备10时,应用程序24b被置于“不可能读/写”状态。为避免这种情况,最好把读/写单元设置成严格等于OS读/写单元。在应用程序24b的信息读/写单元被转换之后,控制部分18控制其他块去以介质读/写单元从记录介质11中读介质读/写信息,并将其装入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控制部分18将被读出的介质读/写信息97的读/写单元转换成应用程序24b的信息读/写单元,并通过通信部分13,按转换后的读/写单元把读出的信息送到应用程序24b,于是结束读处理。
当应用程序24b希望存贮特定信息,即处于写数据方式时,应用程序24b直接向信息读/写设备10中的通信部分13发送一个信息读/写命令。信息读/写设备10中的控制部分18。利用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中读/写信息单元转换方法把应用程序24b的读/写单元转换成介质读/写单元,并通过控制其他块来把信息写入记录介质11。
如上之所描述的,在信息读/写设备10中,能够以介质读/写单元存贮数据的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被包括在输入/输出部分12之中。通过提供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数据读/写单元被转换并记录在设备信息存贮部分。所以,如果用户使用的应用程序不通过OS和设备驱动器,而是直接访问信息读/写设备并向记录介质输入和从记录介质输出数据,则不会发生问题,而后能够使用具有大读/写单元的记录介质,如可以在高处理速度下使用的可重写CD盘。在OS控制下被写入或读出的数据,即使信息读/写设备的电源被关掉或记录介质被从信息读/写设备中取出,这些数据也不会被破坏。换句话说,保证了好的数据保护。当不使用OS读或写数据时,数据被留在信息读/写设备的设备信息存贮部分中。所以,即使把记录介质错误地从信息读/写设备中取出,数据也能被保护。记录的计时
对不同的介质读/写信息读出OS读/写信息或发出记录命令的时间点,发出在主计算机中使用的信息处理结束命令的时间点,以及其他类似的时间点,可以用作为利用读/写信息单元转换方法和ex post facto记录方法把在介质读/写单元中被更新或准备好的数据写入记录介质的时刻。下面将要描述的是:使用读/写信息单元转换方法和ex post facto记录方法所必须的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要保证/存贮器22中的最小介质读/写单元的存贮容量,而当主计算机20启动时获得了例如四个介质读/写单元用于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在这种情况下将如何向信息读/写设备10输入信息和从中读出信息。
在使用OS21和设备驱动器23的读/写操作与不使用它们的读/写操作这两种情况下都可以使用信息处置结束命令作为ex postfacto记录方法中的预定计时。然而,在发出该信息读/写结束命令之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的整个存贮区被没有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介质读/写信息充满,即设置了“缓冲区满”。如果在这种缓冲区满状态单独使用信息读/写结束命令,则对于不存在于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中的介质读/写信息的信息读/写命令不可能有任何响应。因此,在缓冲区满状态之后,如果从OS收到一个对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中不存在的介质读/写信息的读/写命令,则收到读/写命令的时刻(缓冲区满计时)也被用作预定计时,并且在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中的介质读/写信息被记录。结果,由被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或被传送到信息读/写设备10的介质读/写信息所占据的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的存贮区可以被用于存贮要由读/写命令从OS21读出的介质读/写信息。
信息读/写设备10发出的退出(eject)命令可用作计时,于是存于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或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中的信息被记录在记录介质中。当应用程序结束其操作时,它关闭在OS控制下的文件。对多数应用程序都是如此。因此,如果这一命令被用作计时,则已经形成或重写的数据从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或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中被读出并记录到记录介质中。一些应用程序并不发出文件关闭命令。在这类应用程序中,已经形成或更新的数据被留下来不被记录。这个问题可以以这种方式解决,即响应退出记录介质的退出命令而将设备信息存贮部分14或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中的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中。通过这样做,便可以避免应用程序运行过程中形成或更新的数据消失而未被记录的情况。
在输入/输出控制部分27中包括计时器25。利用这个计时器,可把预置延迟时间作为计时写入记录介质。长时间不从OS21发出读/写命令和长时间不发出信息处置命令的情况很少发生。然而就保存被记录数据而言,这是很危险的情况。为避免这种情况,由计时器25测量从OS21接收的读/写命令的时间间隔。当在预置时间内没有从OS21发出读/写命令时,存于设备/驱动器信息存贮部分26并且尚未记录于记录介质中的介质读/写信息便被传送到读/写设备10并记录到记录介质11中。
如果除了信息处置结束命令外还使用缓中区满计时和由最后读/写操作算起的延迟时间作为给定的计时,则会显著改善信息读/写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显然,例如数据结构和簇中字节数并不限于上文所提到的那样。在上述实施例中,信息存贮部分分别包括在信息读/写设备和主计算机中。然而,即使信息存贮部分只包含在这二者之一的内部,也能象上述那样平稳地转换不同读/写单元的信息。
如前所述,在使用本发明的预处理的地方,有可能利用记录介质中先前记录的介质位置信息、由强纠错代码保护的记录位置信息、以及利用那些位置信息之间读出错易发生性差异来判定一个扇区是否可用。再有,通过适当选择记录介质失效因子及介质位置信息出错率,可以对所用记录介质的不可用扇区发生量控制到一个适当的数量。在使用预处理的情况下,当判定一个扇区是否可用的同时可进行处理,而不需要认证记录介质。因此,用户可在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中使用具有大存贮容量的记录介质,而不必受耗费大量时间的“认证”处理的困扰。
在本发明中使用了信息存贮部分用于暂时存贮其读/写单元等于或大于记录介质读/写单元的信息。由于提供了信息存贮部分,能在信息读/写设备中稳定地进行读/写处理,而不依赖于诸如主计算机传送速率等外部因素。
应该理解,在本发明范围内上述实施例可被进行各种改变、修改和替换。例如,本发明可用于小型盘(通常缩写为MD),它使用CIRC作为基本结构。
再有,通过使用信息存贮部分,被记录于记录介质中的数据读/写单元被容易地转换成例如从OS接收的数据读/写单元,反之亦然。因此,该设备能处置来自OS的所有读和写命令。当有多个记录信息暂存于信息存贮部分然后在给定时刻进行记录时,会进一步改善处理速度。在一个设备中如果读/写操作重复多次,则可以省略这些写操作的执行时间,从而进一步改善了信息记录速度。
当在信息读/写设备外部提供信息存贮部分,例如在主计算机中提供时,信息更新速度得到改善。再有,当信息读/写设备电源被关掉或从中取出记录介质时,排除了信息不被记录的情况。在这方面,在信息读/写设备中获得了极好的数据保护。当把与OS同步的一个信息处置结束命令作为把信息记录到记录介质中的给定计时时,可以进一步减少记录执行时间和获得处理的安全性。
显然,使用信息存贮部分的处理方法和输入/输出设备除了适用于可重写CD外也适用于通常的只读CD。因此,可以用单个信息读/写设备去驱动可重写CD和只读CD。换句话说,用户可以使用该信息读/写设备而不必担心所用CD的类型是可重写CD还是只读CD。
Claims (25)
1.一种预处理方法,用此方法判定在可读/可写的记录介质上的一个扇区作为一个单元记录区是可能被使用,该方法包括:
读取在可重写状态写入所述扇区并带有纠错代码的记录位置信息;
读取事先在所述记录介质上提供的指示所述扇区位置的不可重写介质位置信息;以及
根据读所述记录位置信息状态和读所述介质位置信息状态的组合,判定所述扇区是否可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预处理方法,其中所述记录位置信息包括一个交叉交错reed-Solomon代码。
3.根据权利要求1的预处理方法,其中,当所述记录位置信息异常读出而且所述介质位置信息连续异常读出时,则判断所述扇区是否可用的步骤判定所述扇区不可用。
4.根据权利要求1的预处理方法,其中,判定所述扇区是否可用的步骤判定,当所述记录位置信息被正确读出时该扇区是可用的;当所述记录位置信息未被正常读出但读所述介质位置信息的连续异常操作次数少于整数n的判定该扇区是可用的;当所述记录位置信息未被正常读出,而且读所述介质位置信息的连续异常操作次数等于或大于整数n则判定该扇区是不可用的。这里的整数n满足下列不等式(1):
{(失效因子)÷(一个簇中扇区数)}<(介质位置信息错误发生率)n…(1)
这里,失效因子=(失效所致不可用容量)/(所述记录介质总记录容量)
5.根据权利要求4的预处理方法,其中的整数n是满足不等式(1)的整数中的最大整数。
6.一种输入/输出设备,包括:
一个读/写部分,用于以一个扇区(作为单元记录区)的若干块向可读/可写记录介质输入数据和从中读出数据;
一个代码调制部分,用于对所述数据编码和解码;以及
一个操作部分,用于根据指示所述扇区位置的介质位置信息(它是事先写入记录介质并且是不可重写入的,该介质位置信息是通过所述读/写部分得到的)状态以及记录位置信息(它是在可重写状态写入所述扇区并通过所述代码调制部分得到的)状态来判定所述扇区是否可用。
7.根据权利要求6的输入/输出设备,其中所述代码调制部分使用交叉交错reed-Solomon编码对所述数据编码和解码。
8.根据权利要求6的输入/输出设备,其中所述记录介质是可重写光记录介质,所述介质位置信息是在所述光记录介质上的前槽(pregroove)中的绝对时间,所述记录位置信息是在子代码中的任何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6的输入/输出设备,其中所述操作部分能对连续异常读所述介质位置信息的操作次数计数。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输入/输出设备,其中所述操作部分判定,如果连续异常读所述介质位置信息的操作次数等于或大于一个整数n,则所述扇区是不可用的。这里整数n满足下述不等式(1)
{(失效因子)÷(一个簇中扇区数)}<(介质位置信息错误发生率)n…(1)
这里,失效因子=(失效而不可用容量)/(所述记录介质的总记录容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输入/输出设备,其中整数n是满足不等式(1)的那些整数中最大的一个。
12.根据权利要求6的输入/输出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信息存贮部分,它具有的存贮容量等于或大于所述记录介质的信息读/写单元并能暂时存贮在编码之前或解码之后的所述数据。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输入/输出设备,进一步包括:
第一输入/输出部分,用于以至少一个所述信息读/写单元在所述信息存贮部分和所述记录介质之间传送第一读/写信息;以及
第二输入/输出部分,用于以至少一个小于所述第一信息读/写单元的第二信息读/写单元在所述信息存贮部分和一个外输入/输出终端之间传送第二输入/输出信息。
14.一个读/写设备,包括:
一个根据权利要求6的输入/输出设备;以及
一个控制所述记录介质的机制。
15.一种信息读/写方法,其中,当把被杂混编码从而使段错误转换成随机错误的数据写入记录介质和从记录介质中读出时,通过使用能实现暂时存贮并具有至少等于所述第一读/写单元存贮容量的信息存贮部分,使信息以小于第一读/写单元的第二读/写单元的块形式写入所述记录介质和从记录介质中读出,
当所述信息是从所述记录介质中读出时,所述信息读/写方法包括:
读出第一读/写信息的步骤,该第一读/写信息组成所述第一读/写单元并包括一个记录区,该记录区对应于组成所述第二读/写单元的第二读/写信息,在读出时以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读/写单元的块形式进行,该步骤还包括把所述读出的第一读/写信息演变到所述信息存贮部分;以及
以所述第二读/写单元的块的形式读出演变到所述信息存贮部分的所述第一读/写信息的所述第二读/写信息的步骤,以及
当所述信息是写入所述记录介质时,所述信息读/写方法的组成是:
所述读出步骤;
用所述第二读/写信息替代演变到所述信息存贮部分中的所述第一读/写信息的相应位置的步骤;以及
以所述第一读/写单元的块的形式将所述信息存贮部分的所述第一读/写信息写入所述记录介质的步骤。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信息读/写方法,其中,当所述信息写入所述记录介质时,是在所述替换步骤执行若干次之后的给定时刻执行所述记录步骤。
17.一种输入/输出设备,包括:
第一输入/输出部分,用于以相应于记录介质的至少一个第一信息读/写单元传送第一读/写信息,数据被杂混编码从而将段错误转换成随机错误;
第二输入/输出部分,用于以至少一个小于所述第一信息读/写单元的第二信息读/写单元来传送第二读/写信息;以及
信息存贮部分,它的存贮容量至少等于所述第一读/写单元并能暂时存贮信息,所述信息存贮部分允许以所述第二读/写单元的块的形式在所述第一输入/输出部分和所述第二输入/输出部分之间传送所述第一读/写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输入/输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输入/输出部分向所述记录介质和从所述记录介质传送所述第一读/写信息,而所述第二输入/输出部分通过一个总线输入和输出所述第二读/写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输入/输出设备,还包括一个代码调制部分用于对所述第一输入/输出部分和所述信息存贮部分之间传送的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输入/输出设备,其中所述代码调制部分使用交叉交错reed-Solomon编码。
21.根据权利要求17的输入/输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输入/输出部分允许所述第一读/写信息通过总线输入和输出,所述第二输入/输出部分允许所述第二读/写信息向操作系统输入或从操作系统输出。
22.根据权利要求17的输入/输出设备,其中所述记录介质是紧致盘(CD)或可重写紧致盘。
23.根据权利要求17的输入/输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输入/输出部分在给定计时输出所述第一读/写信息。
24.根据权利要求23的输入/输出设备,其中所述给定计时是操作系统的信息处置结束命令。
25.根据权利要求23的输入/输出设备,其中所述给定计时是退出所述记录介质的命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96628/94 | 1994-08-22 | ||
JP19662894 | 1994-08-22 | ||
JP002948/95 | 1995-01-11 | ||
JP294895 | 1995-01-11 | ||
JP52937/95 | 1995-03-13 | ||
JP05293795A JP3232945B2 (ja) | 1994-08-22 | 1995-03-13 | 前処理方法および入出力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476A true CN1141476A (zh) | 1997-01-29 |
CN1078956C CN1078956C (zh) | 2002-02-06 |
Family
ID=27275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51166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8956C (zh) | 1994-08-22 | 1995-08-22 | 预处理方法和输入/输出设备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720030A (zh) |
EP (1) | EP0703581B1 (zh) |
JP (1) | JP3232945B2 (zh) |
CN (1) | CN1078956C (zh) |
DE (1) | DE69528506T2 (zh) |
HK (1) | HK1014797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88382C (zh) * | 1997-09-17 | 2008-05-1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光盘记录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87190A (en) * | 1995-05-15 | 1999-03-23 | Nvidia Corporation | System for determining from a command storing in a storage circuit an application program which has initiated the command to determine an input/output device address |
US5923897A (en) * | 1996-04-01 | 1999-07-13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ystem for adapter with status and command registers to provide status information to operating system and processor operative to write eject command to command register |
JPH10172243A (ja) * | 1996-12-11 | 1998-06-26 | Sony Corp | 円盤状記録媒体および円盤状記録媒体再生装置 |
US5881221A (en) * | 1996-12-31 | 1999-03-09 | Compaq Computer Corporation | Driver level diagnostics |
US6249826B1 (en) | 1997-04-14 | 2001-06-19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dia status notification |
KR100238156B1 (ko) * | 1997-12-29 | 2000-01-15 | 윤종용 | 자기 디스크 기억장치의 디펙 검출 방법 |
CN100407324C (zh) * | 1999-12-02 | 2008-07-30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光盘记录方法及其光盘记录装置 |
US7356142B1 (en) * | 2000-05-10 | 2008-04-08 | Macrovision Corporation | Secure compact disk and player |
US6842522B1 (en) * | 2000-06-01 | 2005-01-11 | Macrovision Corporation | Secure digital video disk and player |
DE10112939B4 (de) * | 2001-03-12 | 2005-03-03 | Ahead Software Ag | Verfahren zur Anzeige und/oder Kontrolle des Füllstandes eines internen Speichers (Buffers) eines Schreibers für Datenträger |
EP1543508A2 (en) * | 2002-09-26 | 2005-06-22 | LG Electronics Inc. | Optical dis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a defective area on an optical disc of write once type |
KR20040027259A (ko) * | 2002-09-26 | 2004-04-0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1 회 기록 가능한 광디스크의 디펙트 영역 관리방법 |
US7532551B2 (en) | 2002-09-26 | 2009-05-12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managing defective area on write-once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using the same |
KR20040028469A (ko) * | 2002-09-30 | 2004-04-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1 회 기록 가능한 광디스크의 디펙트 영역 관리방법 |
US7233550B2 (en) | 2002-09-30 | 2007-06-19 | Lg Electronics Inc. | Write-once optical disc,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n write-once optical disc |
BRPI0317147B1 (pt) | 2002-12-11 | 2016-04-26 | Lg Electronics Inc | aparelho e método para gravação de dados em um meio de gravação apenas uma vez, aparelho e método para reprodução de dados de um meio de gravação apenas uma vez e referido meio de gravação apenas uma vez |
AU2003282448A1 (en) | 2002-12-11 | 2004-06-30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overwrite on an optical disc write once |
US7372788B2 (en) * | 2003-01-14 | 2008-05-13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managing defective area on write-once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using the same |
US7672204B2 (en) * | 2003-01-27 | 2010-03-02 | Lg Electronics Inc. | Optical dis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a defective area on an optical disc |
TWI314315B (en) * | 2003-01-27 | 2009-09-01 | Lg Electronics Inc | Optical disc of write once typ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defect information on the optical disc |
US20040160799A1 (en) * | 2003-02-17 | 2004-08-19 | Park Yong Cheol | Write-once optical disc,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spare area on write-once optical disc |
US7499383B2 (en) * | 2003-02-21 | 2009-03-03 | Lg Electronics Inc. | Write-once optical disc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spare area thereof |
US7643390B2 (en) * | 2003-02-21 | 2010-01-05 | Lg Electronics Inc. | Write-once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def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ethod thereof |
US7477581B2 (en) * | 2003-02-25 | 2009-01-13 | Lg Electronics Inc. | Defect management method for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using the same |
US7188271B2 (en) * | 2003-02-25 | 2007-03-06 | Lg Electronics Inc. | Write-once optical disc,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n write-once optical disc |
US7675828B2 (en) * | 2003-02-25 | 2010-03-09 | Lg Electronics Inc. |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data structure for managing at least a data area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and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
BRPI0318160B1 (pt) * | 2003-03-04 | 2016-05-31 | Lg Electronics Inc | método para gravação em meio de gravação óptica, aparelho para gravação em e reprodução de um meio de gravação óptica e meio de gravação óptica |
TWI405196B (zh) | 2003-03-13 | 2013-08-11 | Lg Electronics Inc | 光學記錄媒體及其缺陷區域管理方法及其裝置 |
MXPA05012044A (es) * | 2003-05-09 | 2006-02-03 | Lg Electronics Inc | Disco optico de una sola escritura, metodo y aparato par recuperacion de informacion de administracion de disco del disco optico de una sola escritura. |
TW200501119A (en) * | 2003-05-09 | 2005-01-01 | Lg Electronics Inc |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data structure for managing at least a data area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and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
TW200501071A (en) * | 2003-05-09 | 2005-01-01 | Lg Electronics Inc |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data structure for managing at least a data area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and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
RU2385509C2 (ru) * | 2003-05-09 | 2010-03-27 | Эл Джи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Инк. | Неперезаписываемый оптический диск и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восстановления управляюще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диска с неперезаписываемого оптического диска |
CN100580779C (zh) * | 2003-07-04 | 2010-01-13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管理一次写入光盘上的重写记录的方法和装置 |
CA2532371C (en) | 2003-07-14 | 2012-11-06 | Lg Electronics Inc. | Write-once optical dis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n write-once optical disc |
KR20050009031A (ko) * | 2003-07-15 | 2005-01-2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1회 기록 가능한 광디스크 및 광디스크의 관리정보 기록방법 |
KR101014703B1 (ko) * | 2003-07-15 | 2011-02-2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광디스크의 결함영역 관리방법 및 광디스크의 기록방법과기록재생장치 |
US7313065B2 (en) * | 2003-08-05 | 2007-12-25 | Lg Electronics Inc. | Write-once optical disc,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reproduc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n/from optical disc |
EP1652174B1 (en) | 2003-08-05 | 2010-03-10 | Lg Electronics Inc. | Write-once optical disc,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reproduc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n/from optical disc |
AU2004271477B2 (en) * | 2003-09-08 | 2009-11-05 | Lg Electronics Inc. | Write-once optical disc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hereon |
CA2537895A1 (en) | 2003-09-08 | 2005-03-17 | Lg Electronics Inc. | Write-once optical disc,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hereon |
EP1665260B1 (en) * | 2003-09-08 | 2013-12-04 | LG Electronics Inc. | Write-once optical disc,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n the write-once optical disc |
KR100964685B1 (ko) * | 2003-10-20 | 2010-06-2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1회 기록가능한 광디스크 및 광디스크의 기록재생방법과기록재생장치 |
KR101113866B1 (ko) | 2004-03-19 | 2012-03-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기록매체내에 기록되는 데이터 구조 및 데이터 기록방법과기록장치 |
KR101024916B1 (ko) * | 2004-03-19 | 2011-03-3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1회 기록 가능한 고밀도 광디스크의 데이터 기록 방법 및장치 |
KR100619020B1 (ko) * | 2004-05-22 | 2006-08-3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 기록 정보 저장 매체 및 기록/재생 장치 |
KR101049117B1 (ko) * | 2004-06-08 | 2011-07-1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1회 기록 가능한 광디스크 및 광디스크의 관리정보 기록방법, 디스크 클로징 방법 및 기록재생 장치 |
KR101014727B1 (ko) * | 2004-06-23 | 2011-02-1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1회 기록 가능한 광디스크의 중첩 기록 방법 및 장치 |
KR101041811B1 (ko) | 2004-08-02 | 2011-06-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광 저장매체의 기록 재생 방법 및 장치 |
KR101012378B1 (ko) * | 2004-08-16 | 2011-02-0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광 저장매체의 기록 재생 방법 및 장치 |
US7500137B2 (en) | 2004-09-14 | 2009-03-03 | Lg Electronics Inc. | Recording medium,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ata on the same |
US7613874B2 (en) | 2004-10-14 | 2009-11-03 | Lg Electronics, Inc. | Recording medium, and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verwriting data in the same |
KR101227485B1 (ko) * | 2005-11-25 | 2013-01-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기록매체 및 기록매체의 결함관리 정보 기록방법과기록장치 |
KR20070058291A (ko) * | 2005-12-02 | 2007-06-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기록매체, 기록매체의 관리정보 기록방법 및 기록장치 |
US9880926B1 (en) * | 2013-08-20 | 2018-01-30 | Seagate Technology Llc | Log structured reserved zone for a data storage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49326A (en) * | 1986-12-10 | 1990-08-1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system using optical disks having an error correction function |
US4348761A (en) * | 1980-09-08 | 1982-09-07 | Pioneer Research, Inc. | Portable field test unit for computer data and program storage disc drive |
JPS60109034A (ja) * | 1983-11-18 | 1985-06-14 | Canon Inc | 光デイスクの記録再生方法 |
JPS6381661A (ja) * | 1986-09-26 | 1988-04-12 | Ricoh Co Ltd | 光デイスク入出力方式 |
JP2565196B2 (ja) * | 1986-09-30 | 1996-12-1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
US5029125A (en) * | 1989-03-07 | 1991-07-02 | Drexl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of reading and writing files on nonerasable storage media |
JP2995822B2 (ja) * | 1990-08-23 | 1999-12-2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円盤状記録媒体の記録装置及び再生装置 |
JP3141242B2 (ja) * | 1990-08-24 | 2001-03-0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 |
JP3006158B2 (ja) * | 1991-05-09 | 2000-02-0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及び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
US5233487A (en) * | 1991-06-27 | 1993-08-03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Functional measurement of data head misregistration |
US5422890A (en) * | 1991-11-19 | 1995-06-06 | Compaq Computer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dynamically measuring computer disk error rates |
US5402411A (en) * | 1992-03-05 | 1995-03-28 | Fujitsu Limited | Constant amplitude of tracking error signals generated from a head guide track and a performed track |
TW223171B (en) * | 1993-01-06 | 1994-05-01 | Sony Co Ltd | Playback method and device |
US5412667A (en) * | 1993-07-08 | 1995-05-02 | Commodore Electronics Limited | Decoder for cross interleaved error correcting encoded data |
US5475693A (en) * | 1994-12-27 | 1995-12-12 | Intel Corporation | Error management processes for flash EEPROM memory arrays |
-
1995
- 1995-03-13 JP JP05293795A patent/JP323294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5-04-27 US US08/429,591 patent/US5720030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5-07-05 DE DE69528506T patent/DE69528506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5-07-05 EP EP95110494A patent/EP0703581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5-08-22 CN CN95116640A patent/CN107895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8
- 1998-12-28 HK HK98116137A patent/HK1014797A1/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88382C (zh) * | 1997-09-17 | 2008-05-1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光盘记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69528506D1 (de) | 2002-11-14 |
DE69528506T2 (de) | 2003-04-24 |
HK1014797A1 (en) | 1999-09-30 |
JPH08249131A (ja) | 1996-09-27 |
JP3232945B2 (ja) | 2001-11-26 |
EP0703581A2 (en) | 1996-03-27 |
CN1078956C (zh) | 2002-02-06 |
US5720030A (en) | 1998-02-17 |
EP0703581B1 (en) | 2002-10-09 |
EP0703581A3 (en) | 1998-0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956C (zh) | 预处理方法和输入/输出设备 | |
RU2242805C2 (ru) | Способ запис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записи | |
USRE42584E1 (en) | Optical disc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formatting process as a background process and a method for formatting an optical disc by a background process | |
CN1150519C (zh) | 信息记录的方法和装置 | |
JP3397152B2 (ja) | マルチトラックディスク再生装置及びその再生方法 | |
CN1567440A (zh) | 向/从记录介质写入或再生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
CN1808608A (zh) | 向/从记录介质中记录和再生样品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81380C (zh) | 数据再现设备 | |
JP4300462B2 (ja) | 情報記録再生方法及び装置 | |
JPH10312650A (ja) |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 | |
US20080086676A1 (en) | Segregation of redundant control bits in an ecc permuted, systematic modulation code | |
CN1130701C (zh) | 光盘装置和访问光盘的方法 | |
CN1261944C (zh) | 记录再生盘控制装置和使用该控制装置的盘装置 | |
CN1551185A (zh) | 信息记录方法及记录装置 | |
JP4821731B2 (ja) | 光ディスク装置 | |
CN1148741C (zh) | 数字信号记录设备和存储方法 | |
CN101964201B (zh) | 视频和音频记录装置和编辑方法 | |
CN1890718A (zh) | 记录设备、记录方法和信息记录介质 | |
CN106257586A (zh) | 再现及记录再现装置、数据恢复方法、写入数据生成方法 | |
JPH11220693A (ja) | 動画像記録装置 | |
JPS6387680A (ja) | データ記録方法 | |
JPH0731903B2 (ja) | データ記録方法 | |
JPH11232778A (ja) | 情報保護システム並びにそれに使用するデータ作成装置及びデータ復元装置 | |
JP2000099283A (ja) | ディスクアレイ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H09223359A (ja) | 情報記録再生制御方式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206 Termination date: 20130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