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14861A - 调色剂、调色剂盒、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色剂、调色剂盒、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14861A
CN114114861A CN202110615618.9A CN202110615618A CN114114861A CN 114114861 A CN114114861 A CN 114114861A CN 202110615618 A CN202110615618 A CN 202110615618A CN 114114861 A CN114114861 A CN 1141148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mass
silica particles
content
partic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156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口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1148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148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1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19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mensions of the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4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55Polyes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75Natural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G03G9/08782Wax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5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hemical properties, e.g. acidity, molecular weight, sensitivity to reacta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7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viscosity, solubility, melting temperature, softening temperatur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 G03G9/09716Inorganic compounds treated with organic compou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 G03G9/09725Silicon-oxides; Silicat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调色剂、调色剂盒、图像形成装置,所述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优异,即使在被重复利用的情况下,也耐热性优异、能够充分维持带电量、且图像浓度难以降低。所述调色剂盒收纳所述调色剂。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具有调色剂母粒子和外添剂。外添剂含有粒径分别为10~14nm、40~70nm、90~150nm的二氧化硅粒子A、B、C。二氧化硅粒子A、B、C各自的含量相对于调色剂母粒子100质量份为0.1~0.8质量份、0.3~1.2质量份、0.3~1.2质量份。二氧化硅粒子A、B、C的含量的合计相对于调色剂母粒子100质量份为3.0质量份以下。二氧化硅粒子B、C的含量与二氧化硅粒子A的含量的比均为1.0~5.0。调色剂的体积平均一次粒径D50为5.5~11.0μm。

Description

调色剂、调色剂盒、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调色剂、调色剂盒、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包含结晶性聚酯树脂的调色剂(例如,专利文献1)。包含结晶性聚酯树脂的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优异。
但是,包含结晶性聚酯树脂的调色剂的耐热性不充分。故而,包含结晶性聚酯树脂的调色剂容易在高温下结软块。结软块后的调色剂的流动性低,因此引起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显影剂输送不良。
加之,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吸湿性高。因此,调色剂的带电量容易降低,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飞散量降低。
这样,在包含结晶性聚酯树脂的调色剂中,难以同时保持低温定影性、流动性、飞散量。
外添剂的使用对于调色剂的耐热性的提高、带电量的保持是有效的。但是在重复利用调色剂图像的情况下,存在将外添剂被剥离的调色剂再次供给至显影装置的情况。因此,在重复利用调色剂时,更难以提高耐热性、保持带电量。
另一方面,若调色剂的带电量过高,成像时引起调色剂的转印不足。其结果,图像浓度可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调色剂、收纳有所述调色剂的调色剂盒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优异,即使在被重复利用的情况下也耐热性优异,充分保持带电量,且图像浓度不易降低。
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具有调色剂母粒子和外添剂。外添剂附着于调色剂母粒子的表面。调色剂母粒子含有结晶性聚酯树脂和酯蜡。
酯蜡为第一单体组与第二单体组的缩聚物。第一单体组包含至少三种以上的羧酸。第二单体组包含至少三种以上的醇。
碳原子数为Cn的羧酸的比例相对于第一单体组100质量%为70~95质量%。碳原子数Cn为第一单体组中的最大含量的羧酸的碳原子数。第一单体组中的碳原子数为18以下的羧酸的比例相对于第一单体组100质量%为5质量%以下。
碳原子数为Cm的醇的比例相对于第二单体组100质量%为70~90质量%。碳原子数Cm为第二单体组中的最大含量的醇的碳原子数。第二单体组中的碳原子数为18以下的醇的比例相对于第二单体组100质量%为20质量%以下。
外添剂含有二氧化硅粒子A、二氧化硅粒子B和二氧化硅粒子C。二氧化硅粒子A的粒径rA为10~14nm。二氧化硅粒子B的粒径rB为40~70nm。二氧化硅粒子C的粒径rC为90~150nm。
二氧化硅粒子A的含量相对于调色剂母粒子100质量份为0.1~0.8质量份。
二氧化硅粒子B的含量相对于调色剂母粒子100质量份为0.3~1.2质量份。
二氧化硅粒子C的含量相对于调色剂母粒子100质量份为0.3~1.2质量份。
二氧化硅粒子A的含量、二氧化硅粒子B的含量和二氧化硅粒子C的含量的合计相对于调色剂母粒子100质量份为3.0质量份以下。
二氧化硅粒子B的含量与二氧化硅粒子A的含量的比为1.0~5.0。
二氧化硅粒子C的含量与二氧化硅粒子A的含量的比为1.0~5.0。
调色剂的体积平均一次粒径D50为5.5~11.0μm。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是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5是图4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2:扫描仪部;3:出纸部;4:供纸盒;10:中间转印带;11Y、11M、11C、11K:图像形成位置;12Y、12M、12C、12K:感光鼓;13Y、13M、13C、13K:带电充电器;14Y、14M、14C、14K:显影装置;30:定影装置;31:手动进纸机构;64Y:显影装置;101:复印机主体;102:感光鼓;103:带电充电器;104:激光单元;105:显影装置;106:转印充电器;107:清洁装置;108:补给容器;110:回收机构;111:显影容器;112:显影辊;114、115:第一、第二隔断壁;116~118:第一~第三室;120~122:第一~第三混合器;123:新调色剂接收部;124:再循环调色剂接收部;125~128:第一~第四连通部;129:调色剂浓度检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实施方式的调色剂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具有调色剂母粒子和外添剂。
对调色剂母粒子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的调色剂母粒子含有结晶性聚酯树脂和酯蜡。除结晶性聚酯树脂、酯蜡以外,实施方式的调色剂母粒子还可以含有结晶性聚酯树脂以外的其它粘合剂树脂、着色剂。只要在可以得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效果的范围内,则实施方式的调色剂母粒子可以进一步含有除结晶性聚酯树脂、酯蜡、其它粘合剂树脂、着色剂以外的其它成分。
对结晶性聚酯树脂进行说明。
结晶性聚酯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发挥作用。由于调色剂母粒子含有结晶性聚酯树脂,故而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优异。
在实施方式中,将软化温度和熔融温度的比(软化温度/熔融温度)为0.8~1.2的聚酯树脂作为“结晶性聚酯树脂”。另外,将软化温度和熔融温度的比(软化温度/熔融温度)低于0.8或超过1.2的聚酯树脂作为“非结晶性聚酯树脂”。
作为结晶性聚酯树脂,可列举例如:二元以上的醇与二元以上的羧酸的缩聚物。
作为二元以上的醇,可列举: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1,4-丁烯二醇、聚氧丙烯、聚氧乙烯、丙三醇、季戊四醇、三羟甲基丙烷等。作为二元以上的醇,优选1,4-丁二醇、1,6-己二醇。
作为二元以上的羧酸,可列举:己二酸、草酸、丙二酸、马来酸、富马酸、柠康酸、衣康酸、戊二酸、琥珀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癸二酸、壬二酸、被烷基或烯基取代的琥珀酸、环己烷二甲酸、偏苯三甲酸、均苯四甲酸、它们的酸酐、它们的酯等。
作为被烷基或烯基取代的琥珀酸,可列举被碳原子数为2~20的烷基或烯基取代的琥珀酸。可列举例如:正十二碳烯基琥珀酸、正十二烷基琥珀酸等。作为二元以上的羧酸,优选富马酸。
但是,结晶性聚酯树脂不限定于此处所示例的二元以上的醇与二元以上的羧酸的缩聚物。结晶性聚酯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任意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结晶性聚酯树脂的质均分子量优选为6×103~18×103,更优选为8×103~14×103。若结晶性聚酯树脂的质均分子量为所述下限值以上,则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更为优异。另外,若结晶性聚酯树脂的质均分子量为所述上限值以下,则调色剂的耐偏移性也优异。
在本说明书中,质均分子量为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得到的聚苯乙烯换算的值。
结晶性聚酯树脂的熔点优选为60~120℃,更优选为70~115℃,进一步优选为80~110℃。若结晶性聚酯树脂的熔点为所述下限值以上,则调色剂的耐热性更为优异。若结晶性聚酯树脂的熔点为所述上限值以下,则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更为优异。
结晶性聚酯树脂的熔点可以通过例如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来测定。
对其它粘合剂树脂进行说明。
作为其它粘合剂树脂,可列举例如:非结晶性聚酯树脂、苯乙烯类树脂、乙烯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酚醛类树脂、环氧类树脂、邻苯二甲酸烯丙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马来酸类树脂等。但是,其它粘合剂树脂不限定于这些示例。
其它粘合剂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任意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从容易得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效果方面出发,其它粘合剂树脂优选非结晶性聚酯树脂。作为非结晶性聚酯树脂,可列举例如二元以上的羧酸与二元的醇的缩聚物。
作为二元以上的羧酸,可列举:二元以上的羧酸、二元以上的羧酸的酸酐、二元以上的羧酸的酯等。作为二元以上的羧酸的酯,可列举二元以上的羧酸的低级烷基(碳原子数为1~12)酯。
作为二元的醇,可列举例如: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1,4-丁烯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二丙二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双酚A、氢化双酚A、双酚A的环氧烷烃加成物等。但是,二元的醇不限定于这些示例。
作为双酚A的环氧烷烃加成物,可列举双酚A上加成平均1~10摩尔的碳原子数为2~3的环氧烷烃而得到的化合物。作为双酚A的环氧烷烃加成物,可列举:聚氧丙烯(2.2)-2,2-双(4-羟基苯基)丙烷、聚氧丙烯(3.3)-2,2-双(4-羟基苯基)丙烷、聚氧乙烯(2.0)-2,2-双(4-羟基苯基)丙烷、聚氧丙烯(2.0)-聚氧乙烯(2.0)-2,2-双(4-羟基苯基)丙烷、聚氧丙烯(6)-2,2-双(4-羟基苯基)丙烷等。
作为二元的醇,优选双酚A的环氧烷烃加成物。二元的醇可以单独使用任意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其它粘合剂树脂通过例如将乙烯基聚合性单体单独或多种聚合而得到。
作为乙烯基聚合性单体,可列举例如:芳香族类乙烯基单体、酯类单体、含羧酸单体、胺类单体。
作为芳香族类乙烯基单体,可列举例如:苯乙烯、甲基苯乙烯、甲氧基苯乙烯、苯基苯乙烯、氯苯乙烯、它们的衍生物。
作为酯类单体,可列举例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它们的衍生物。
作为含羧酸单体,可列举例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富马酸、马来酸、它们的衍生物。
作为胺类单体,可列举例如:氨基丙烯酸酯、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乙烯基吡啶、乙烯基吡咯烷酮、它们的衍生物。
其它粘合剂树脂可以通过包含醇成分和羧酸成分的聚合性单体成分缩聚而得到。聚合性单体成分缩聚时,可以使用链转移剂、交联剂、聚合引发剂、表面活性剂、凝聚剂、pH调节剂、消泡剂等各种助剂。
对酯蜡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的酯蜡包含碳原子数不同的两种以上的酯化合物。由于调色剂母粒子含有酯蜡,故而调色剂的耐热性优异。
酯蜡为第一单体组与第二单体组的缩聚物。
对第一单体组进行说明。
第一单体组包含至少三种以上的羧酸。从容易获得酯蜡方面出发,第一单体组的羧酸的种类数目优选为七种以下,更优选为五种以下。
在此,将第一单体组中的含量最大的羧酸的碳原子数设为Cn。碳原子数Cn优选为19~28,更优选为19~24,进一步优选为20~24。若碳原子数Cn为所述下限值以上,则酯蜡的耐热性更为提高。若碳原子数Cn为所述上限值以下,则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更为优异。
最大含量的碳原子数为Cn的羧酸的比例相对于第一单体组100质量%为70~95质量%,优选为80~95质量%,更优选为85~95质量%。碳原子数为Cn的羧酸的比例为所述下限值以上,因此酯蜡的碳原子数分布的极大峰足够位于高碳原子数侧。其结果,调色剂的耐热性优异。碳原子数为Cn的羧酸的比例为所述上限值以下,因此容易获得酯蜡。
第一单体组中的碳原子数为18以下的羧酸的比例相对于第一单体组100质量%为5质量%以下,优选为0~5质量%,更优选为0~1质量%。若碳原子数为18以下的羧酸的比例为所述下限值以上,则容易获得酯蜡。碳原子数为18以下的羧酸的比例为所述上限值以下,因此酯蜡中分子量相对较低的酯化合物的比例变少。其结果,调色剂的耐热性优异。
第一单体组中的各碳原子数的羧酸的含量可以通过例如针对酯蜡进行甲醇分解反应(methanolysis reaction)后的生成物利用FD-MS(Field Desorption MassSpectrometry,场解吸质谱法)进行质量分析来测定。将利用FD-MS测得的生成物中的各碳原子数的羧酸的离子强度的合计作为100。算出各碳原子数的羧酸的离子强度相对于所述合计的相对值。将该相对值作为第一单体组中的各碳原子数的羧酸的含量。另外,将该相对值最大的碳原子数的羧酸的碳原子数作为Cn
作为第一单体组中的羧酸,从容易获得酯蜡方面出发,优选长链羧酸,优选长链烷基羧酸。适当选择长链羧酸以使酯蜡满足规定的要求。
作为长链羧酸,优选碳原子数为19~28的长链羧酸,更优选碳原子数为20~24的长链羧酸。若长链羧酸的碳原子数为所述下限值以上,则酯蜡的耐热性更为提高。若长链羧酸的碳原子数为所述上限值以下,则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更为优异。
作为长链烷基羧酸,可列举例如: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山嵛酸、二十四烷酸、蜡酸、褐煤酸等。
对第二单体组进行说明。
第二单体组包含至少三种以上的醇。从容易获得酯蜡的方面出发,第二单体组的醇的种类数目优选为五种以下。
在此,将第二单体组中的含量最大的醇的碳原子数设为Cm。碳原子数Cm优选为19~28,更优选为20~24,进一步优选为20~22。若碳原子数Cm为所述下限值以上,则酯蜡的耐热性提高。若碳原子数Cm为所述上限值以下,则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更为优异。
最大含量的碳原子数为Cm的醇的比例相对于第二单体组100质量%为70~90质量%,优选为80~90质量%,更优选为85~90质量%。碳原子数为Cm的醇的比例为所述下限值以上,因此酯蜡的碳原子数分布的极大峰足够位于高碳原子数侧。其结果,调色剂的耐热性优异。若碳原子数为Cm的醇的比例为所述上限值以下,则容易获得酯蜡。
第二单体组中的碳原子数为18以下的醇的比例相对于第二单体组100质量%为20质量%以下,优选为10~20质量%,更优选为15~20质量%。若碳原子数为18以下的醇的比例为所述下限值以上,则容易获得酯蜡。碳原子数为18以下的醇的比例为所述上限值以下,因此酯蜡中分子量相对较低的酯化合物的比例变少。其结果,调色剂的耐热性优异。
第二单体组中的各碳原子数的醇的含量可以通过例如针对酯蜡甲醇分解反应后的生成物利用FD-MS进行质量分析来测定。将利用FD-MS测得的生成物中的各碳原子数的醇的离子强度的合计设为100。算出各碳原子数的醇的离子强度相对于所述合计的相对值。将该相对值作为第二单体组中的各碳原子数的醇的含量。另外,将该相对值最大的碳原子数的醇中的碳原子数设为Cm
作为第二单体组中的醇,从容易获得酯蜡的方面出发,优选长链醇,更优选长链烷基醇。适当选择长链醇以使酯蜡满足规定的要求。作为长链醇,优选碳原子数为19~28的长链醇,更优选碳原子数为20~22的长链醇。若长链醇的碳原子数为所述下限值以上,则酯蜡的耐热性提高,调色剂的耐热性更为优异。若长链醇的碳原子数为所述上限值以下,则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更为优异。
作为长链烷基醇,可列举例如:棕榈醇、硬脂醇、花生醇、山嵛醇、二十四烷醇、蜡醇、褐煤醇。
在实施方式的酯蜡中,优选在构成实施方式的酯蜡的酯化合物中存在最大含量的碳原子数为Cl的酯化合物。碳原子数Cl优选为43以上,更优选为43~56,进一步优选为43~52,特别优选为44~46,最优选为44。若碳原子数Cl为所述下限值以上,酯蜡的耐热性更为优异。若碳原子数Cl为所述上限值以下,则容易获得酯蜡。
碳原子数为Cl的酯化合物由下式(I)表示。
R1COOR2···(I)
式(I)中的R1及R2为烷基。R1和R2的碳原子数的合计优选为42以上,更优选为42~55,进一步优选为42~51,特别优选为43~45,最优选为43。若R1和R2的碳原子数的合计为所述下限值以上,则调色剂的耐热性更为优异。若R1和R2的碳原子数的合计为所述上限值以下,则容易获得酯蜡。R1的碳原子数可以通过调节碳原子数为Cn的羧酸的碳原子数Cn来控制。R2的碳原子数可以通过调节碳原子数为Cm的醇的碳原子数Cm来控制。
碳原子数为Cl的酯化合物的比例相对于酯蜡100质量%优选为6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65~9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70~90质量%,特别优选为80~90质量%。若碳原子数为Cl的酯化合物的比例为所述下限值以上,则酯蜡的碳原子数分布的极大峰充分变高。其结果,调色剂的耐热性更为优异。若碳原子数为Cl的酯化合物的比例为所述上限值以下,则容易获得酯蜡。
实施方式的酯蜡的碳原子数分布优选在碳原子数为43以上的区域仅具有一个极大峰。在该情况下,分子量相对较低的酯化合物的比例变少。其结果,调色剂的耐热性更为优异。
在实施方式的酯蜡的碳原子数分布中,极大峰的位置优选碳原子数为43~56的区域,更优选碳原子数为44~52的区域,进一步优选碳原子数为44~46的区域,最优选碳原子数为44。若极大峰的位置位于所述下限值以上的碳原子数的区域,则调色剂的耐热性更为优异。若极大峰的位置位于所述上限值以下的碳原子数的区域,则容易获得酯蜡。
酯蜡中的各碳原子数的酯化合物的含量可以通过例如利用FD-MS进行质量分析来测定。将利用FD-MS测得的酯蜡中的各碳原子数的酯化合物的离子强度的合计作为100。算出各碳原子数的酯化合物的离子强度相对于所述合计的相对值。将该相对值作为酯蜡中的各碳原子数的酯化合物的含量。另外,将该相对值最大的碳原子数的酯化合物中的碳原子数设为Cl
对酯蜡的制备方法进行说明。
酯蜡可以通过例如使长链羧酸与长链醇进行酯化反应来制备。在酯化反应中,从容易得到满足规定的要求的酯蜡的方面出发,优选使用至少三种以上的长链烷基羧酸及至少三种以上的长链烷基醇。若调节至少三种的长链烷基羧酸、至少三种的长链烷基醇各自的使用量,则可以调节酯蜡中所含的酯化合物的碳原子数分布。优选在氮气流下一边加热一边进行酯化反应。
酯化反应物可以通过包含甲醇、甲苯等的溶剂溶解,再添加氢氧化钠水溶液等碱性水溶液,分离有机层和水层,从而进行纯化。除去水层,由此可以得到酯蜡。纯化操作优选多次反复进行。
对着色剂进行说明。
着色剂不作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碳黑、青色、黄色、品红色系的颜料、染料等。
作为碳黑,可列举:苯胺黑、灯黑、乙炔黑、炉黑、热碳黑、槽黑、科琴黑等。
作为颜料、染料,可列举例如:耐晒黄G、联苯胺黄、铬黄、喹啉黄、还原橙(IndofastOrange)、伊加嗪红(Irgazin Red)、胭脂红FB、永固红FRR、颜料橙R、立索尔红2G、色淀红C、罗丹明FB、罗丹明B色淀、杜邦油红、酞菁蓝、颜料蓝、苯胺蓝、钙蓝(Calcoil Blue)、群青蓝、亮绿B、酞菁绿、孔雀石绿草酸盐、亚甲蓝氯化物、玫瑰红、喹吖酮等。
作为着色剂,按照颜色索引号中的标记,可列举例如:C.I.颜料黑1、6、7、C.I.颜料黄1、12、14、17、34、74、83、97、155、180、185、C.I.颜料橙48、49、C.I.颜料红5、12、31、48、48:1、48:2、48:3、48:4、48:5、49、53、53:1、53:2、53:3、57、57:1、81、81:4、122、146、150、177、185、202、206、207、209、238、269、C.I.颜料蓝15、15:1、15:2、15:3、15:4、15:5、15:6、75、76、79、C.I.颜料绿1、7、8、36、42、58、C.I.颜料紫1、19、42、C.I.酸性红52等。但是,着色剂不限定于这些示例。
着色剂可以单独使用任意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对其它成分进行说明。
作为其它成分,可列举:电荷控制剂、表面活性剂、碱性化合物、凝聚剂、pH调节剂、抗氧化剂等添加剂。但是,添加剂并不限定于这些示例。添加剂可以单独使用任意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对电荷控制剂进行说明。
在调色剂母粒子含有电荷控制剂的情况下,调色剂容易转印在纸张等记录介质上。作为电荷控制剂,可列举:含金属偶氮化合物、含金属水杨酸衍生物化合物、金属氧化物疏水化处理物、多糖的包合化合物等。作为含金属偶氮化合物,优选金属为铁、钴或者铬的络合物或络盐、它们的混合物。作为含金属水杨酸衍生物化合物、金属氧化物疏水化处理物,优选金属为锆、锌、铬或者硼的络合物或络盐、它们的混合物。作为多糖的包合化合物,优选包含铝(Al)和镁(Mg)的多糖的包合化合物。
对调色剂母粒子的组成进行说明。
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含量相对于调色剂母粒子100质量%优选为5~25质量%,更优选为5~2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5~15质量%。若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含量为所述下限值以上,则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更为优异。另外,若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含量为所述上限值以下,则调色剂的耐偏移性优异。
酯蜡的含量相对于调色剂母粒子100质量%优选为3~15质量%,更优选为3~13质量%,进一步优选为5~10质量%。若酯蜡的含量为所述下限值以上,则调色剂的耐热性更为优异。另外,若酯蜡的含量为所述上限值以下,则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更为优异,容易充分保持带电量。
在调色剂母粒子含有非结晶性聚酯树脂的情况下,非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含量相对于调色剂母粒子100质量%优选为60~90质量%,更优选为65~8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70~80质量%。若非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含量为所述下限值以上,则调色剂的耐偏移性优异。另外,若非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含量为所述上限值以下,则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更为优异。
在调色剂母粒子含有着色剂的情况下,着色剂的含量相对于调色剂母粒子100质量%优选为2~13质量%,更优选为3~8质量%。若着色剂的含量为所述下限值以上,调色剂的颜色重现性优异。另外,若着色剂的含量为所述上限值以下,着色剂的分散性优异,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更为优异。另外,容易控制调色剂的带电量。
对外添剂进行说明。
外添剂含有特定的二氧化硅粒子A、二氧化硅粒子B、二氧化硅粒子C。二氧化硅粒子A的粒径rA为10~14nm。二氧化硅粒子B的粒径rB为40~70nm。二氧化硅粒子C的粒径rC为90~150nm。
这样,在实施方式的调色剂中,外添剂含有粒径相互不同的二氧化硅粒子A、二氧化硅粒子B、二氧化硅粒子C。因此可以认为,若从实施方式的调色剂中取出外添剂,测定外添剂的粒径得到粒径分布,则存在至少三个二氧化碳粒子的极大峰。
在所述粒径分布中,至少三个极大峰中,优选在10~14nm、40~70nm、90~150nm的各范围内存在至少一个极大峰。在这种情况下,粒径rA可以作为所述粒径分布中10~14nm范围内的众数(最频值)。另外,粒径rB可以作为所述粒径分布中40~70nm范围内的众数(最频值)。另外,粒径rC可以作为所述粒径分布中90~150nm范围内的众数(最频值)。
各二氧化硅粒子的粒径,例如可以通过激光衍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测定。
二氧化硅粒子A粒径rA相对小。因此,通过二氧化硅粒子A,调色剂的流动性、带电性提高。其结果,即使在实施方式的调色剂被重复利用的情况下,耐热性优异、可以充分保持带电量。
但是,当在显影装置内调色剂粒子的表面受到压力时,二氧化硅粒子A容易从调色剂表面脱离、或容易嵌埋。所以通过相对的粒径rC大的二氧化硅粒子C,保护二氧化硅粒子A免受压力的影响。
然而,粒径大的二氧化硅,一般其带电赋予力弱。因此由于二氧化硅粒子C的存在,二氧化硅粒子A可能带电赋予力受损,带电量降低。所以除二氧化硅粒子C,还通过粒径rB为中等程度的二氧化硅粒子B,保护二氧化硅粒子A免受压力的影响。同时,通过二氧化硅粒子B,可以充分保持带电量、调色剂飞散量。
这些二氧化硅粒子A、二氧化硅粒子B、二氧化硅粒子C的含量分别在特定的范围内。因此,即使在实施方式的调色剂被重复利用的情况下,也耐热性优异、充分保持带电量、且图像浓度不易降低。
粒径rA为10~14nm,优选为11~13nm,更优选为11~12nm。粒径rA在所述下限值以上,因此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带电量变高,可以充分保持调色剂的飞散量。粒径rA在所述上限值以下,因此难以发生向二氧化硅粒子A嵌埋于调色剂母粒子。因此调色剂的流动性提高。其结果,也可以充分保持调色剂的飞散量。
粒径rB为40~70nm,优选为45~65nm,更优选为50~60nm。粒径rB在所述下限值以上,因此二氧化硅粒子B可以充分保护二氧化硅粒子A。因此二氧化硅粒子A难以发生脱离,充分体现流动性,.
输送不良被减少。粒径rB在所述上限值以下,因此可以充分保持调色剂的带电量、也可以充分保持调色剂的飞散量。
粒径rC为90~150nm,优选为100~140nm,更优选为115~130nm。粒径rC在所述下限值以上,因此二氧化硅粒子C可以充分保护二氧化硅粒子A。因此二氧化硅粒子A难以发生脱离,充分体现流动性,输送不良被减少。粒径rC在所述上限值以下,因此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带电量、飞散量难以降低。
二氧化硅粒子A的含量wA相对于调色剂母粒子100质量份为0.1~0.8质量份,优选为0.3~0.6质量份,更优选为0.4~0.5质量份。二氧化硅粒子A的含量wA在所述下限值以上,因此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带电量充分变高、可以充分保持调色剂的飞散量。另外,即使在被重复利用的情况下,调色剂的流动性良好,输送不良被减少。二氧化硅粒子A的含量wA在所述上限值以下,因此调色剂带电量不会变得过高。因此,可以充分确保在图像形成时的图像浓度、图像浓度不易降低。
二氧化硅粒子B的含量wB相对于调色剂母粒子100质量份为0.3~1.2质量份,优选为0.5~1.0质量份,更优选为0.7~0.9质量份。二氧化硅粒子B的含量wB在所述下限值以上,因此调色剂的带电量变高,可以充分保持调色剂的飞散量。二氧化硅粒子B的含量wB在所述上限值以下,因此可以充分保持调色剂的带电量,也可以充分保持调色剂的飞散量。
二氧化硅粒子C的含量wC相对于调色剂母粒子100质量份为0.3~1.2质量份,优选为0.5~1.0质量份,更优选为0.7~0.8质量份。二氧化硅粒子C的含量wC在所述下限值以上,因此二氧化硅粒子A难以脱离,充分体现流动性,输送不良被减少。二氧化硅粒子C的含量wC在所述上限值以下,因此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带电量、飞散量难以降低。
二氧化硅粒子A的含量、二氧化硅粒子B的含量和二氧化硅粒子C的含量的合计wA+B+C相对于调色剂母粒子100质量份为3.0质量份以下,优选为1~3量份,更优选为1.8~2.4质量份。若含量的合计wA+B+C在所述下限值以上,则调色剂母粒子在保管时被外添剂保护,调色剂的保存性也优异。含量的合计wA+B+C在所述上限值以下,因此调色剂在定影时充分溶融,低温定影性提高。
二氧化硅粒子B的含量与二氧化硅粒子A的含量的比(B/A)为1.0~5.0,优选为2.0~4.5,更优选为3.0~4.0。所述比(B/A)在所述下限值以上,因此二氧化硅粒子A难以脱离,充分体现流动性,输送不良被减少。所述比(B/A)在所述上限值以下,因此可以充分保持调色剂的带电量、也可以充分保持调色剂的飞散量。
二氧化硅粒子C的含量与二氧化硅粒子A的含量的比(C/A)为1.0~5.0,优选为1.5~4.0,更优选为2.0~3.0。所述比(C/A)在所述下限值以上,因此二氧化硅粒子A难以脱离,充分体现流动性,输送不良被减少。所述比(C/A)在所述上限值以下,因此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带电量、飞散量难以降低。
二氧化硅粒子A、B、C的任一个均优选为二氧化硅的一次粒子。二氧化硅的一次粒子是以单分散的状态附着于调色剂母粒子的表面。因此控制容易调色剂的带电量,飞散量的降低、图像浓度的降低变得更少。在此,二氧化硅的一次粒子是指由二氧化硅形成的一粒粒子。二氧化硅的一次粒子优选为球状、更优选为真球状。
作为外添剂,只要在可以得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效果的范围内,除二氧化硅粒子以外,二氧化硅的二次粒子也可以存在于调色剂母粒子的表面。二氧化硅的二次粒子为两粒以上二氧化硅的一次粒子结合而成的结合物。故而,二次粒子形成为无定形。二次粒子的具体的形状不作特别限定。二次粒子的形状可以为多棱柱状,也可以为多面体形状,还可以为椭圆体状。
作为二氧化硅粒子A、B、C,从可以更充分保持调色剂的带电量的方面出发,优选湿法二氧化硅。湿法二氧化硅例如可以通过以使用硅砂为原料的硅酸钠为原料,中和含有硅酸钠的水溶液以析出二氧化硅,通过过滤、干燥的方法(液相法)制得。与此对应的,已知使四氯化硅在高温火焰中反应得到烧结二氧化硅(干法二氧化硅)。若使用湿法二氧化硅作为调色剂的外添剂,则与一般水分量低的烧结二氧化硅相比,调色剂的带电量容易保持。
作为二氧化硅粒子A、B、C,从调色剂的耐热性更优异的方面出发,分别优选疏水性二氧化硅粒子。疏水性二氧化硅粒子例如是将湿法二氧化硅的表面硅烷醇基使用硅烷、有机硅等进行疏水化处理后得到的。若使用疏水性二氧化硅粒子作为调色剂的外添剂,则其与调色剂母粒子的附着性变好。
疏水性二氧化硅的疏水化度可以通过例如下述的方法测定。
将离子交换水50ml、样品0.2g放入烧杯中,接着一边使用电磁搅拌机搅拌一边从滴定管中滴加甲醇。然后粉体随着烧杯内的甲醇浓度的增加逐渐沉降,将在其总量下沉了的终点时的甲醇与离子交换水的混合溶液中的甲醇的容量%作为疏水化度(%)。
外添剂除二氧化硅粒子以外还可以含有其他的无机氧化物。作为其他的无机氧化物,例如可以列举出钛酸锶、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锡等。
从稳定性提高的方面出发,由二氧化硅粒子以及无机氧化物形成的粒子可以将其表面进行疏水化处理。无机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其任一种,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体积平均一次粒径D50为5.5~11.0μm,优选为5.8~10.0μm,更优选6.0~8.0μm。调色剂的体积平均一次粒径D50在所述下限值以上,因此调色剂的流动性提高。因此即使在被重复利用的情况下,也不易发生调色剂的输送不良。调色剂的体积平均一次粒径D50在所述上限值以下,因此图像浓度难以降低。
对调色剂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可以混合调色剂母粒子和外添剂而制造。通过混合调色剂母粒子和外添剂,外添剂附着于调色剂母粒子的表面。
实施方式的调色剂母粒子可以通过例如混炼粉碎法、化学法来制造。
对混炼粉碎法进行说明。
作为混炼粉碎法,可列举例如:包含下述的混合工序、混炼工序及粉碎工序的制造方法。混炼粉碎法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包含下述的分级工序。
·混合工序:至少混合结晶性聚酯树脂和酯蜡而得到混合物的工序。
·混炼工序:熔融混炼所述混合物而得到混炼物的工序。
·粉碎工序:粉碎所述混炼物而得到粉碎物的工序。
·分级工序:对所述粉碎物分级的工序。
混合工序中,混合调色剂的原料,得到混合物。混合工序中也可以使用混合机。混合机不作特别限定。混合工序中,可以根据需要使用着色剂、其它粘合剂树脂、添加剂。
混炼工序中,熔融混炼混合工序中得到的混合物,得到混炼物。混炼工序可以使用混炼机。混炼机不作特别限定。
粉碎工序中,粉碎混炼工序中得到的混炼物,得到粉碎物。粉碎工序中可以使用粉碎机。作为粉碎机,可以使用锤磨机等各种粉碎机。另外,可以进一步对通过粉碎机得到的粉碎物进行微粉碎。作为进一步对粉碎物进行微粉碎的粉碎机,可以使用各种粉碎机。粉碎工序中得到的粉碎物可以直接作为调色剂母粒子,也可以根据需要经过分级工序后制成调色剂母粒子。
分级工序中,对粉碎工序中得到的粉碎物进行分级。分级工序中可以使用分级机。分级机不作特别限定。
对化学法进行说明。
化学法中,混合结晶性聚酯树脂、酯蜡、根据需要使用的其它粘合剂树脂、添加剂,得到混合物。接着熔融混炼混合物,得到混炼物。接着,粉碎混炼物,得到较粗粒化的中碎粒子。接着,将中碎粒子与水系介质混合,制备混合液。接着,对混合液实施机械剪切,得到微粒子分散液。最后,在微粒子分散液中使微粒子凝集,制得调色剂母粒子。
对外添剂的添加方法进行说明。
外添剂通过例如混合机与调色剂母粒子混合。混合机不作特别限定。
外添剂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筛分装置进行筛分。筛分装置不作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各种筛分装置。
对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盒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盒中收纳有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调色剂。例如,调色剂盒具有容器,所述容器中收纳有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容器不作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可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各种容器。
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可以用作单成分显影剂,也可以与载体组合而用作双成分显影剂。
以下,参考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可以重复利用被回收的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所示的复印机主体101具备:设置于中央一侧部的图像形成部101A、设置于上表面部的原稿放置台135、设置于原稿放置台135的下部侧的扫描仪136、和设置于下部侧的多级供纸盒142、143。
图像形成部101A具有:沿箭头方向自由旋转的感光鼓102、使感光鼓102的表面带电的带电充电器103、在感光鼓102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的激光单元104、将感光鼓102上的静电潜像通过调色剂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105、将感光鼓10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纸张的转印充电器106、将感光鼓102上的残留调色剂除去的清洁装置107、和设置于显影装置105的上方部的补给容器108。
带电充电器103、激光单元104、显影装置105、转印充电器106、清洁装置107在感光鼓102的周围按照感光鼓102的旋转方向依次设置。
补给容器108向显影装置105补给实施方式的调色剂。补给容器108中储藏有实施方式的调色剂。
扫描仪136曝光原稿放置台135上的原稿。扫描仪136具有向原稿照射光的光源137、使从原稿反射的光反射至预定方向的第一反射镜138、使从第一反射镜138反射的光依次反射的第二反射镜139及第三反射镜140、以及接收从第三反射镜140反射的光的受光元件141。
供纸盒142、143将纸张送入图像形成部101A。纸张经由输送系统144向上方输送。输送系统144具有输送辊对145、对位辊对146、转印充电器106、定影辊对147和排出辊对148。
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以以下的方式进行图像形成。
首先,从光源137向在原稿放置台135上的原稿照射光。照射的光从原稿反射,依次经由第一反射镜138、第二反射镜139、第三反射镜140而被受光元件141接收,读取原稿像。接着,根据受光元件141读取的信息,从激光单元104对感光鼓102的表面照射激光LB。
在此,感光鼓102的表面由于带电充电器103而带负电。若从激光单元104照射激光LB,则感光鼓102被曝光,照射的部分的电位接近于0。因此,在原稿的图像部分对应的区域,感光鼓102的表面电位与图像的浓度对应而接近于0,形成静电潜像。
通过感光鼓102的旋转,静电潜像在与显影装置105对置的位置吸附调色剂而形成调色剂图像。在形成调色剂图像时,从供纸盒142、143向输送系统144供给纸张。纸张经对位辊146调整位置后,被送入转印充电器106和感光鼓102之间。之后,感光鼓102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纸张。
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纸张被输送至定影辊对147。在定影辊对147,纸张被加压加热,调色剂图像被定影于纸张。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优异。因此,例如在140~170℃左右即可定影。定影后,纸张经由出纸辊对148排出至出排纸托盘150上。
另一方面,未被转印至纸张而残留在感光鼓102的表面上的调色剂被清洁装置107除去。之后,调色剂通过回收机构110返回显影装置105而被重复利用。另外,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若显影装置105内的调色剂被消耗,则实施方式的调色剂从补给容器108作为新调色剂被重新补给。
对于显影装置105,参考图2、图3进行说明。
显影装置105具有:为了重复利用调色剂而将其回收的回收机构110,收纳有包含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显影剂的显影容器111,设置为在显影容器111内自由旋转的显影辊112,在显影容器111内形成第一室116、第二室117、第三室118的第一隔断壁114及第二隔断壁115,设置于第一室116内的第一混合器120,设置于第二室117内的第二混合器121,设置于第三室118内的第三混合器122,接收从补给容器供给新调色剂的新调色剂接收部123,再循环调色剂接收部124,和调色剂浓度检测器129。
显影装置105经由回收机构110与清洁装置107连接。在显影装置105中,回收机构110是输送被重复利用的调色剂的螺旋推运器。但是,回收机构110不限定于螺旋推运器。
清洁装置107可以为清洁刮板,也可以为清洁刷。
显影辊112配置于与感光鼓的下表面部对置的位置。显影辊112通过旋转而向感光鼓供给显影剂。
在第一隔断壁114的第一端部侧形成有第一连通部125。另外,在第一隔断壁114的第二端部侧形成有第二连通部126。另外,在第二隔断壁115分别形成有第三连通部127、第四连通部128。
显影容器111内由第一隔断壁114以及第二隔断壁115隔断出第一室116、第二室117、第三室118。第一室116、第二室117、第三室118形成为与感光鼓102的轴方向大致平行。
在此,将纸面上在第一隔断壁114从第二连通部126朝向第一连通部125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另外,将与第一方向反向、即从第一连通部125朝向第二连通部126的方向作为第二方向。
第一混合器120通过旋转在第一方向上搅拌输送显影剂并向显影辊112供给。第二混合器121、第三混合器122在第二方向上搅拌输送显影剂而送入第一混合器120的上游侧。
第二混合器121、第三混合器122通过驱动机构被旋转驱动。在显影装置105中,驱动机构具备作为单一驱动源的驱动马达162和通过驱动马达162而转动的驱动齿轮163。经由大径的动力传递齿轮164,在驱动齿轮163连接有第三混合器122的旋转轴151。另外,经由小径的动力传递齿轮165,在大径的动力传递齿轮164连接有第二混合器121的旋转轴121a。
在具备以上所说明的构成的显影装置105中,通过第三混合器122输送的显影剂的输送速度比通过第二混合器121输送的显影剂的输送速度低。因此,通过第三混合器122输送的显影剂的输送时间比通过第二混合器121输送的显影剂的输送时间长。
在此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以及第三混合器121、122可以分别通过旋转速度不同的多个驱动马达单独地进行旋转驱动。另外,也可以在第三混合器122设置将回收调色剂输送至与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回送叶片。无论采用何种手法采集,均可以使通过第三混合器122输送的回收调色剂的输送速度低于通过第二混合器121输送的显影剂的输送速度。
接着,参考图2、3对显影装置105的显影动作进行说明。
在显影容器111内,显影剂通过第一混合器120的旋转向第一方向被搅拌输送,向显影辊112供给。之后,通过显影辊112的旋转向感光鼓102上的静电潜像供给显影剂,静电潜像显影化。
从第一混合器120输出的显影剂经由第一连通部125被导向至第二室117内。之后,在第二室117内,通过第二混合器121的旋转,显影剂被输送至箭头方向(第二方向)。通过第二混合器121被输送的显影剂经由第二连通部126被送出至第一混合器120的上游侧,以在与第一混合器120之间循环的方式被输送。
通过第二混合器121输送的显影剂的一部分从第三连通部127被送入至第三室118内,并向箭头方向(第二方向)输送。显影剂从第四连通部128再次被送入第二室117内,通过第二混合器121被搅拌输送。之后,显影剂经由第二连通部126被送入至第一混合器120的上游侧。
在此,通过第二混合器121被搅拌输送的显影剂由调色剂浓度检测器129检测调色剂浓度。若通过调色剂浓度检测器129检测出的调色剂浓度在预定值以下,则从补给容器108补给实施方式的调色剂。该调色剂落入显影容器111的新调色剂接收部123。新调色剂通过第二混合器121的旋转向箭头方向(第二方向)被搅拌输送,被送入至第一混合器120的上游侧。
通过回收机构110从清洁装置107回收的回收调色剂落入再循环调色剂接收部124。通过第三混合器122的旋转,回收调色剂被输送至第二方向。在此,从第三连通部127被导向至第三室118内的显影剂通过第三混合器122的回送叶片153的旋转暂时如箭头a所示向再循环调色剂接收部124侧搅拌输送。之后,显影剂与回收调色剂一起通过前送叶片152的旋转如箭头b所示向第二方向搅拌输送。回收调色剂依次经由第四连通部128、第二连通部126被送入至第一混合器120的上游侧。
显影剂、回收调色剂中,存在未经由第四连通部128被送至第二室117内而是被送至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显影剂、回收调色剂。通过回送叶片155的旋转,这样的显影剂、回收调色剂被回送而返回至第四连通部128,经由第四连通部128被送至第二室117。
以往,在重复利用包含调色剂的显影剂的情况下,由于物理性压力,外添剂容易从调色剂母粒子脱落,明显发生结软块。因此,存在显影剂的流动性降低、调色剂的带电量、飞散量降低的问题。
对此,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耐热性优异,因此即使在重复利用调色剂的情况下,调色剂的流动性不易降低。因此,调色剂的带电量、飞散量可以充分保持,进行良好地显影。
图4是示出适用包含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显影剂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
图4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是使调色剂图像定影的方式。但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定于该方式。其他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也可以是喷墨式的方式。
图4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四联串联方式的彩色复印机MFP。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扫描仪部2、出纸部3、供纸盒4、中间转印带10、沿着中间转印带10的行进方向S配置的四个图像形成位置1IY、1IM、11C、11K、二次转印辊27、定影装置30和手动进纸机构31。
中间转印带10被卷绕并支持于从动辊20和支承辊21。除从动辊20、支承辊21以外,通过第一张力辊22、第二张力辊23、第三张力辊24对中间转印带10施加任意的张力。
各图像形成位置11Y、11M、11C、11K分别具有与中间转印带10接触的感光鼓12Y、12M、12C、12K。
感光鼓12Y、12M、12C、12K的周围配置有带电充电器13Y、13M、13C、13K;显影装置14Y、14M、14C、14K;感光体清洁装置16Y、16M、16C、16K和一次转印辊18Y、18M、18C、18K。
带电充电器13Y、13M、13C、13K使感光鼓12Y、12M、12C、12K的表面带负电。在带电充电器13Y、13M、13C、13K和显影装置14Y、14M、14C、14K之间,激光曝光装置17向感光鼓12Y、12M、12C、12K照射曝光的光。而后,静电潜像形成于感光鼓12Y、12M、12C、12K上。
显影装置14Y、14M、14C、14K分别具有由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各调色剂及载体形成的双成分显影剂。显影装置14Y、14M、14C、14K分别向感光鼓12Y、12M、12C、12K上的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如此,图像形成位置11Y、11M、11C、11K分别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单色的图像。
一次转印辊18Y、18M、18C、18K分别设置于与感光鼓12Y、12M、12C、12K对置的位置的中间转印带10上。一次转印辊18Y、18M、18C、18K将感光鼓12Y、12M、12C、12K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0。
一次转印辊18Y、18M、18C、18K分别为导电辊。分别向一次转印辊18Y、18M、18C、18K施加一次转印偏置电压。
二次转印辊27配置于中间转印带10由支承辊21支承的转印位置。支承辊21为导电辊。向支承辊21施加预定的二次转印偏置电压。
若印刷对象物的片状纸通过中间转印带10和二次转印辊27之间,则在片状纸上二次转印中间转印带10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结束后,中间转印带10被带清洁件10a清洁。
供纸盒4设置于激光曝光装置17的下方。供纸盒4向二次转印辊27供给片状纸P1。在供纸盒4和二次转印辊27之间设置有拾取辊4a、分离辊28a、输送辊28b、对位辊36。
手动进纸机构31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一侧面部。手动进纸机构31通过手动将片状纸P2供纸。在手动进纸机构31中,在手动托盘31a和对位辊对36之间设置有手动拾取辊31b、手动分离辊31c。
在从供纸盒4或手动托盘31a输送片状纸的纵向输送路径35上,配置有检测片状纸的种类的介质传感器39。图像形成装置1根据介质传感器39的检测结果可以控制片状纸的输送速度、转印条件、定影条件等。片状纸沿着纵向输送路径35经过对位辊对36、二次转印辊27被输送至定影装置30。
定影装置30具有卷绕于一对加热辊51以及驱动辊52的定影带53、经由定影带53与加热辊51对置配置的对置辊54。定影装置30可以加热与加热辊51接触的部分的定影带53。而后,定影装置30在定影带53和对置辊54之间将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片状纸加热及加压,将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状纸。
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优异。因此,例如在140~170℃左右即可定影。
在定影装置30的下游设置有门33。片状纸被向出纸辊41方向或重复输送单元32方向分配。被分配至出纸辊41的片状纸从出纸部3出纸。另一方面,被分配至重复输送单元32的片状纸再次被导向至二次转印辊27。
在图4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图像形成位置11Y具有一体的感光鼓12Y和处理部件,可自由拆装地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作为处理部件,可以列举出带电充电器13Y、显影装置14Y、感光体清洁装置16Y。其中,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各图像形成位置11Y、11M、11C、11K既可以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可分别自由拆装,也可以作为一体的图像形成单元11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可自由拆装。
实施方式的调色剂也可以适用于图4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14Y变形的图像形成装置。图5是示出可以适用于图4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的变形例的一例。
图5所示的显影装置64Y收纳由黄色调色剂以及载体形成的双成分显影剂。显影装置64Y具有调色剂浓度传感器Q。调色剂浓度传感器Q检测调色剂的浓度降低。若显影装置64Y检测到浓度降低,则从调色剂盒(图示省略)补给黄色调色剂。如此,显影装置64Y可以将调色剂浓度保持为一定。
此外,显影装置64Y可以经由显影剂补给口64Y1从调色剂盒(图示省略)补给载体。然后,显影装置64Y可以仅将补给的部分通过溢出的方式从显影剂排出口64Y2排出显影剂。
这样,在显影装置64Y中,显影剂量可以保持一定,且旧的劣化的载体逐渐替换为新的载体。
图4的显影装置14M、14C、14K也与显影装置14Y相同,除分别使用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黑色调色剂代替黄色调色剂以外,分别可以变形为与显影装置64Y相同的显影装置64M、64C、64K(未图示)。
以上叙述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优异、即使在被重复利用的情况下,也耐热性优异、可以充分保持带电量、且图像浓度难以降低。
实施例
以下,将示出实施例以对实施方式进行更具体地说明。
对实施例的酯蜡A~Q、酯蜡a~i的制备进行说明。
向安装有搅拌器、热电偶、氮导入管的四颈烧瓶中装入至少三种以上的长链烷基羧酸80质量份、及至少三种以上的长链烷基醇20质量份。在氮气流下、220℃进行酯化反应,得到反应物。将得到的反应物添加于甲苯及乙醇的混合溶液以溶解反应物。再向烧瓶中添加氢氧化钠水溶液,在70℃下搅拌30分钟。再静置30分钟,使烧瓶的内容物分离为有机层和水层,从内容物中除去水层。然后,向烧瓶中添加离子交换水,在70℃下搅拌30分钟。将烧瓶静置30分钟,使烧瓶内的内容物分离为水层和有机层,从内容物中除去水层。重复该操作5次。在减圧条件下从烧瓶内的内容物的有机层中馏去溶剂,得到酯蜡A。
变更所使用的长链烷基羧酸、长链烷基醇的种类、使用量,除此以外,与酯蜡A相同地得到酯蜡B~Q。另外,通过同样的操作得到酯蜡a~i。
所使用的长链烷基羧酸如下所述。
Figure BDA0003097328020000271
所使用的长链烷基醇如下所述。
Figure BDA0003097328020000272
Figure BDA0003097328020000281
如下制造实施例1的调色剂。
首先,向亨舍尔混合机(三井矿山公司制造)中加入调色剂母粒子的原料并混合。再使用双螺杆挤压机熔融混炼调色剂母粒子的原料的混合物。冷却该熔融混炼物之后,使用锤磨机进行粗粉碎。用喷射粉碎机将该粗粉碎物微粉碎。将该微粉碎物分级,得到调色剂母粒子。
调色剂母粒子的原料的组成示于如下。
Figure BDA0003097328020000282
接着,使用亨舍尔混合机在实施例1的调色剂母粒子100质量份中混合下述的组成的外添剂,从而制造实施例1的调色剂。
Figure BDA0003097328020000283
如下制造实施例2~18、比较例1~24的调色剂。
首先,关于调色剂母粒子的原料的组成,使用表1~3的各栏所示的酯蜡代替酯蜡A,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分别制造实施例2~18、比较例1~24的调色剂母粒子。
接着,关于二氧化硅粒子A、二氧化硅粒子B、二氧化硅粒子C,如表1~3的各栏所示变更粒径rA、粒径rB、粒径rC、含量wA、含量wB、含量wC,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将各例的调色剂母粒子与外添剂混合,从而制造实施例2~18、比较例1~24的调色剂。
[表1]
Figure BDA0003097328020000301
[表2]
Figure BDA0003097328020000311
[表3]
Figure BDA0003097328020000321
对构成酯蜡的酯化合物的碳原子数分布(各碳原子数的酯化合物的比例)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
称量0.5g各例的调色剂,并收纳在三角烧瓶中。接着,向三角烧瓶中添加二氯甲烷2mL以溶解调色剂。再向三角烧瓶中添加己烷4ml,从而制成混合液。滤取混合液,分离为滤液和不溶物。在氮气流下从所述滤液中馏去溶剂,得到析出物。针对该析出物,测定从调色剂中提取的酯蜡中的酯化合物的碳原子数分布。
各碳原子数的酯化合物的比例通过FD-MS“JMS-T100GC(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造)”测定。测定条件如下所述。
样品浓度:1mg/ml(溶剂:氯仿)。
阴极电压:-10kv。
谱记录间隔:0.4s。
测定质量范围(m/z):10~2000。
将测得的各碳原子数的酯化合物的离子强度的合计设为100。求得各碳原子数的酯化合物的离子强度相对于合计的相对值。将相对值作为酯蜡中的各碳原子数的酯化合物的比例。另外,将相对值最大的碳原子数的酯化合物中的碳原子数设为Cl
对第一单体组、第二单体组的分析方法进行说明。
将各酯蜡1g在温度70℃、3小时的条件下进行甲醇分解反应。针对甲醇分解反应后的生成物,利用FD-MS进行质量分析,求得各碳原子数的长链烷基羧酸的含量、各碳原子数的长链烷基醇的含量。
对构成第一单体组的羧酸的碳原子数分布(各碳原子数的羧酸的比例)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
各碳原子数的羧酸的比例通过FD-MS“JMS-T100GC(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造)”测定。测定条件如下所述。
样品浓度:1mg/ml(溶剂:氯仿)。
阴极电压:-10kv。
谱记录间隔:0.4s。
测定质量范围(m/z):10~2000。
将测得的各碳原子数的羧酸的离子强度的合计作为100。求得各碳原子数的羧酸的离子强度相对于合计的相对值。将相对值作为酯蜡中的各碳原子数的羧酸的比例。另外,将相对值最大的碳原子数的羧酸中的碳原子数设为Cn
对构成第二单体组的醇的碳原子数分布(各碳原子数的醇的比例)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
各碳原子数的醇的比例通过FD-MS“JMS-T100GC(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造)”测定。测定条件如下所述。
样品浓度:1mg/ml(溶剂:氯仿)。
阴极电压:-10kv。
谱记录间隔:0.4s。
测定质量范围(m/z):10~2000。
将测得的各碳原子数的醇的离子强度的合计设为100。求得各碳原子数的醇的离子强度相对于合计的相对值。将相对值作为酯蜡中的各碳原子数的醇的比例。另外,将相对值最大的碳原子数的醇中的碳原子数设为Cm
对各例中使用的酯蜡A~Q进行说明。
任一酯蜡A~Q,最大含量的酯化合物的碳原子数Cl为44、第一单体组中的最大含量的羧酸的碳原子数Cn为22、第二单体组中的最大含量的醇的碳原子数Cm为20。
针对酯蜡A~Q,酯蜡的碳原子数分布在碳原子数为43以上的区域内仅具有一个极大峰。
将由质量分布的测定结果得到的酯蜡A~Q的性状示于表4。另外,将酯蜡a~i的性状示于表5。
[表4]
[表4]
a<sub>1</sub> a<sub>2</sub> b<sub>1</sub> b<sub>2</sub> c<sub>1</sub> c<sub>2</sub>
酯蜡A 4 3 3 15 82.5 80
酯蜡B 3 3 2 15 95 70
酯蜡C 3 3 0 5 90 90
酯蜡D 3 4 0 5 90 90
酯蜡E 3 3 5 18 85 82
酯蜡F 4 3 3 15 70 70
酯蜡G 4 3 3 15 70 70
酯蜡H 4 3 3 15 70 70
酯蜡I 4 3 3 15 70 70
酯蜡J 4 3 3 15 82.5 80
酯蜡K 4 3 3 15 82.5 80
酯蜡L 4 3 3 15 82.5 80
酯蜡M 4 3 3 15 82.5 80
酯蜡N 4 3 3 15 82.5 80
酯蜡O 4 3 3 15 82.5 80
酯蜡P 4 3 3 15 82.5 80
酯蜡Q 4 3 3 15 82.5 80
[表5]
[表5]
a<sub>1</sub> a<sub>2</sub> b<sub>1</sub> b<sub>2</sub> c<sub>1</sub> c<sub>2</sub>
酯蜡a 5 3 1 38 65 55
酯蜡b 3 4 5 38 70 60
酯蜡c 3 3 10 15 60 60
酯蜡d 3 3 10 40 85 50
酯蜡e 4 5 10 40 80 50
酯蜡f 2 3 5 15 95 85
酯蜡g 3 2 3 5 90 95
酯蜡h 3 2 3 5 90 95
酯蜡i 1 1 100 100 100 100
表4、5中,a1为第一单体组中的羧酸的种类的数目[个]。a2为第二单体组中的醇的种类的数目[个]。b1为碳原子数为18以下的羧酸相对于第一单体组100质量%的合计比例[质量%]。b2为碳原子数为18以下的醇相对于第二单体组100质量%的合计比例[质量%]。c1为碳原子数为Cn的羧酸相对于第一单体组100质量%的比例[质量%]。c2为碳原子数为Cm的醇相对于第二单体组100质量%的比例[质量%]。
对各例的调色剂的体积平均一次粒径D50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
使用激光衍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岛津制作所制(SALD7000))。
对实施例的显影剂进行说明。
通过转鼓(Turbula)混合机向铁氧体载体100质量份中搅拌各例的调色剂8.5质量份,从而得到各例的显影剂。铁氧体载体的表面涂布有平均粒径为40μm的有机硅树脂。
对低温定影性的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将各例的显影剂收纳于调色剂盒。将该调色剂盒配置在用于评价低温定影性的图像形成装置内。用于评价低温定影性的图像形成装置为改造市售的e-studio5018A(TOSHIBA TEC制造)使其能够以0.1℃的刻度在100℃至200℃范围内变更并设置定影温度而得到的装置。使用用于评价低温定影性的图像形成装置,将定影温度设置为150℃,获得10张调色剂附着量为1.5mg/cm2的实心图像。在10张的实心图像均未产生因偏移、未定影导致的图像剥落的情况下,将设置温度降低1℃,与上述相同地操作从而获得实心图像。重复该操作,求得实心图像上不产生图像剥落的定影温度的下限的温度,并将该下限的温度作为调色剂的最低定影温度。最低定影温度为120℃以下时,将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评价为合格(○)。最低定影温度超过120℃时,将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评价为不合格(×)。
对保存性的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将各例的调色剂在55℃下放置10小时。将在55℃下放置10小时后的各例的调色剂15g使用孔径为0.07mm的筛网筛选,称量残留在筛网上的调色剂。残留在筛网上的调色剂的量越少,保存性越好。残留在筛网上的调色剂为3g以下时,将调色剂的保存性评价为合格(○)。残留在筛网上的调色剂超过3g时,将调色剂的保存性评价为不合格(×)。
对耐热性的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在下述的“流动性”、“飞散量”的评价结果均为合格(○)的情况下,将耐热性评价为优异。
对“流动性”的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将各例的显影剂收纳于调色剂盒。将该调色剂盒配置在用于评价耐热性的图像形成装置内。用于评价耐热性的图像形成装置为在市售的e-studio5018A(TOSHIBA TEC制造)的显影器安装了热电偶而得到的装置。使用用于评价耐热性的图像形成装置,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30℃,湿度85%)将实心图像、半色调图像于A4纸张上连续复印1000张。一边复印,一边确认显影器内的温度每上升2℃时是否出现不良图像,并记录开始出现不良图像时的温度。当开始出现不良图像的温度在47℃以上时,将调色剂的流动性评价为合格(○)。当开始出现输送不良、不良图像时的温度低于45℃时,将调色剂的流动性评价为不合格(×)。
对“飞散量”的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使用市售的e-studio5018A(TOSHIBA TEC制造),将印字率为8.0%的原稿于A4纸张上连续复印200,000张。之后,使用吸尘器抽吸在显影器的磁性辊的下侧堆积的调色剂,将堆积的调色剂作为飞散调色剂量测定。飞散调色剂量在170mg以下时,将调色剂的带电量(飞散量)评价为合格(○)。飞散调色剂量超过170mg时,将调色剂的带电量(飞散量)评价为不合格(×)。
对图像浓度的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将各例的显影剂收纳于调色剂盒。将该调色剂盒配置在市售的e-studio5018A(TOSHIBA TEC制造)内。在低温低湿的环境下(10℃,湿度20%)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调整为8.0%,将实心图像印刷于A4纸张。使用麦克佩斯(Macbeth)浓度计测量得到的实心图像的浓度,当浓度在1.0以上时,将图像浓度评价为合格(○)。当浓度低于1.0时,将图像浓度评价为不合格(×)。
将各例的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保存性、流动性、飞散量、图像浓度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3。在表1~3中,“D50”是各例的调色剂的体积平均一次粒径D50[μm]。
实施例1~18的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耐热性优异,图像浓度未降低。另外,调色剂污染量少,能够充分保持图像形成装置内的带电量。e-studio5018A是重复利用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因此,实施例1~18的调色剂即使在被重复利用的情况下,也耐热性优异、能够充分保持带电量、且图像浓度难以降低。
另外,实施例1~17的调色剂的保存性也优异。
与此相对,比较例1~24的的低温定影性、耐热性、图像浓度均未同时达到合格标准。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可以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可以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调色剂,其特征在于,具有调色剂母粒子和附着于所述调色剂母粒子的表面的外添剂,
所述调色剂母粒子含有结晶型聚酯树脂和酯蜡,
所述酯蜡为第一单体组与第二单体组的缩聚物,所述第一单体组包含至少三种以上的羧酸,所述第二单体组包含至少三种以上的醇,
所述第一单体组中的最大含量的碳原子数为Cn的羧酸的比例相对于所述第一单体组100质量%为70~95质量%,
所述第一单体组中的碳原子数为18以下的羧酸的比例相对于所述第一单体组100质量%为5质量%以下,
所述第二单体组中的最大含量的碳原子数为Cm的醇的比例相对于所述第二单体组100质量%为70~90质量%,
所述第二单体组中的碳原子数为18以下的醇的比例相对于所述第二单体组100质量%为20质量%以下,
所述外添剂含有二氧化硅粒子A、二氧化硅粒子B和二氧化硅粒子C,所述二氧化硅粒子A的粒径rA为10~14nm,所述二氧化硅粒子B的粒径rB为40~70nm,所述二氧化硅粒子C的粒径rC为90~150nm,
所述二氧化硅粒子A的含量相对于调色剂母粒子100质量份为0.1~0.8质量份,
所述二氧化硅粒子B的含量相对于调色剂母粒子100质量份为0.3~1.2质量份,
所述二氧化硅粒子C的含量相对于调色剂母粒子100质量份为0.3~1.2质量份,
所述二氧化硅粒子A的含量、所述二氧化硅粒子B的含量和所述二氧化硅粒子C的含量的合计相对于所述调色剂母粒子100质量份为3.0质量份以下,
所述二氧化硅粒子B的含量与所述二氧化硅粒子A的含量的比为1.0~5.0,
所述二氧化硅粒子C的含量与所述二氧化硅粒子A的含量的比为1.0~5.0,
所述调色剂的体积平均一次粒径D50为5.5~11.0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外添剂测量的粒径分布中,存在至少三个二氧化硅粒子的极大峰,在10~14nm、40~70nm、90~150nm的各范围内至少分别存在一个极大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色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氧化硅粒子A的含量、所述二氧化硅粒子B的含量和所述二氧化硅粒子C的含量的合计相对于所述调色剂母粒子100质量份为1.0质量份以上。
4.一种调色剂盒,其特征在于,收纳有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调色剂。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收纳有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调色剂。
CN202110615618.9A 2020-09-01 2021-06-02 调色剂、调色剂盒、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41148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6607 2020-09-01
JP2020146607A JP2022041423A (ja) 2020-09-01 2020-09-01 トナー、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14861A true CN114114861A (zh) 2022-03-01

Family

ID=76217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15618.9A Pending CN114114861A (zh) 2020-09-01 2021-06-02 调色剂、调色剂盒、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26093B2 (zh)
EP (1) EP3961308A1 (zh)
JP (1) JP2022041423A (zh)
CN (1) CN11411486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47562A (ja) * 2021-09-27 2023-04-06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トナー、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43120B2 (ja) 1989-12-28 1999-08-30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ローラ型熱定着器の温度制御方法
US5512406A (en) 1993-10-14 1996-04-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s of different size for electrophotography
DE60039947D1 (de) 1999-08-02 2008-10-02 Canon Kk Toner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sowie Bildherstellungsverfahren
JP3693327B2 (ja) 2002-05-21 2005-09-07 花王株式会社 トナー用結着樹脂
JP3947477B2 (ja) 2002-09-20 2007-07-18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4310135B2 (ja) 2003-05-30 2009-08-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
JP2005107387A (ja) 2003-10-01 2005-04-21 Ricoh Co Ltd 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結晶性ポリエステル樹脂分散液及びその製造方法、現像剤、トナー入り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060286475A1 (en) 2005-06-17 2006-12-2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eveloping agen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9163052A (ja) 2008-01-08 2009-07-23 Ricoh Co Ltd トナー、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9181005A (ja) 2008-01-31 2009-08-13 Kyocera Mita Corp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2010002748A (ja) 2008-06-20 2010-01-07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281214A1 (en) 2010-05-11 2011-11-17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gent
JP2012008552A (ja) 2010-05-26 2012-01-12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2012027142A (ja) 2010-07-21 2012-02-09 Nippon Aerosil Co Ltd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用外添剤及び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JP5956124B2 (ja) 2010-08-31 2016-07-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トナー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2067043A (ja) 2010-09-27 2012-04-05 Riken Vitamin Co Ltd トナー用エステルワック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方法で得られたワックスを用いたトナー
JP5099388B2 (ja) 2010-10-01 2012-12-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負帯電性トナーの製造方法、負帯電性トナー、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9023568B2 (en) 2010-10-27 2015-05-05 Kao Corporation Binder resin for toners
US8771913B1 (en) 2012-12-18 2014-07-08 Xerox Corporation Cardanol derivatives in polyester toner resins
WO2015147208A1 (ja) 2014-03-27 2015-10-01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214460B2 (ja) 2014-04-25 2017-10-18 株式会社東芝 トナー
JP6214461B2 (ja) 2014-04-25 2017-10-18 株式会社東芝 トナー
US9335667B1 (en) 2015-04-02 2016-05-10 Xerox Corporation Carrier for two component development system
JP6545538B2 (ja) 2015-06-16 2019-07-17 株式会社東芝 トナー、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261432B2 (en) 2016-03-11 2019-04-16 Ricoh Company, Ltd. Ester wax, toner, developer, toner stor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21020B2 (ja) 2016-03-22 2019-12-18 花王株式会社 白色トナー
JP2018045112A (ja) 2016-09-15 2018-03-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6871766B2 (ja) 2017-03-10 2021-05-12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849505B2 (ja) 2017-03-31 2021-03-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7051519B2 (ja) 2018-03-22 2022-04-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41423A (ja) 2022-03-11
US11526093B2 (en) 2022-12-13
US20220066343A1 (en) 2022-03-03
EP3961308A1 (en) 2022-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14461B2 (ja) トナー
US10591829B2 (en) Toner having low temperature fixing and high durability characteristics
JP6214460B2 (ja) トナー
CN105824205A (zh) 调色剂、调色剂盒、显影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30106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pressers configured to press a receptor to image bearers downward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CN114114861A (zh) 调色剂、调色剂盒、图像形成装置
US20170097582A1 (en) Toner,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ton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665024B2 (en) Toner,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ton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4155827A1 (en) Toner, ton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toner
EP4092486A1 (en) Toner, toner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0431490B (zh) 调色剂,调色剂的制作方法,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设备和处理卡盒
US9665025B2 (en) Toner,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ton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0354874B1 (ko) 토너 카트리지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현상장치
US20220066340A1 (en) Toner, ton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10397109A1 (en) Toner, ton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249411B2 (en) Toner, ton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3168125B (zh) 印刷品,含红外线吸收颜料调色剂,调色剂组,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70097581A1 (en) Toner,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ton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495827B2 (ja) トナー、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CN107526257B (zh) 调色剂,调色剂收纳单元,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EP4283402A1 (en) Toner, toner accommodating uni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03186251A (ja) 電子写真用マゼンタトナー、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