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74261A - 一种套筒加工夹具和夹紧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套筒加工夹具和夹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74261A
CN114074261A CN202010843429.2A CN202010843429A CN114074261A CN 114074261 A CN114074261 A CN 114074261A CN 202010843429 A CN202010843429 A CN 202010843429A CN 114074261 A CN114074261 A CN 1140742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supporting
support
shaf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434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志华
陈浩
李健峰
黄任德
胡增超
韦启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uzhou Wuling Automobile Industry Co Ltd
Guangxi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uzhou Wuling Automobile Industry Co Ltd
Guangxi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uzhou Wuling Automobile Industry Co Ltd, Guangxi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uzhou Wuling Automobil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4342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74261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742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42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3/00Devices holding, supporting, or positioning work or tools, of a kind normally removable from the mach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2703/00Work clamping
    • B23Q2703/02Work clamping means
    • B23Q2703/10Devices for clamping workpieces of a particular form or made from a particular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套筒加工夹具,包括用于内插于套筒的支撑套管,以及至少部分插装于所述支撑套管的支撑轴,所述支撑套管具有弹性,所述支撑套管与所述支撑轴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能够相对所述第一配合部移动,以使所述支撑套管的外径增大至与所述套筒的内径一致或恢复自然状态。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套筒夹紧装置。本发明的套筒加工夹具和夹紧装置,能够减小待加工套筒的加工变形和装夹变形,提高加工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套筒加工夹具和夹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套筒加工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套筒加工夹具和夹紧装置。
背景技术
套筒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大多包括下料、粗车外圆、粗车内圆、精车内圆、半精车外圆、精车槽、精车外圆等步骤,在对套筒的外圆进行加工,特别是在精车外圆时,随着壁厚的减小,零件的强度逐渐减弱,装夹很容易引起变形,同时,切削力和切削热也会引起套筒的变形,使得套筒加工报废率提高。
现有技术在精车外圆时,通常将三爪卡盘的连接爪焊接一块加长板,使其轴向尺寸加长,增加与套筒的接触面积,这样就使得零件整体的变形量减轻,但一方面,三个爪点的局部受力不稳定,还是会引起力变形;另一方面,当工件过长时,夹具只能夹紧零件的两端,使得零件缺少中间位置的支撑,引起切削变形。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套筒变形,提高加工质量的套筒加工夹具,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套筒加工夹具,可以减小套筒加工时的变形,提高加工质量。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套筒夹紧装置,去除零件表面的装夹变形,保证零件的表面质量不受损坏。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套筒加工夹具,包括用于内插于套筒的支撑套管,以及至少部分插装于所述支撑套管的支撑轴,所述支撑套管具有弹性,所述支撑套管与所述支撑轴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能够相对所述第一配合部移动,以使所述支撑套管的外径逐渐增大至与套筒的内径一致或恢复自然状态。
本发明的套筒加工夹具,在工作状态下,支撑套管插装于待加工的套筒内部,支撑轴相对支撑套管的轴向向内移动,通过两者相匹配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施加力于支撑套管,支撑套管在该施加力的作用下逐渐张开,即支撑套管的径向尺寸增大,在支撑套管的外径增大至与套筒内径一致时,与套筒的内侧壁贴合,此时支撑套管支撑套筒,使得套筒内侧得到整体支撑,增大加工夹具与套筒的接触面积,提高套筒的强度和切削时的刚性,在对套筒的外圆进行加工时,受力更加稳定,减小甚至去除切削变形;同时,加工完成后,支撑轴沿支撑套管的轴向向外运动,施加于支撑套管的力解除后,由于支撑套管具有弹性,在其弹性回复力作用下,支撑套管的外径减小,并恢复至自然状态,方便支撑套管脱出套筒,以便对新的待加工套筒进行支撑,提高设备的兼容性。
可选地,所述支撑套管的侧壁设置有沿所述支撑套管的第一端向所述支撑套管中部延伸的第一缺口,以及沿所述支撑套管的第二端向所述支撑套管中部延伸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二缺口沿所述支撑套管的周向交替分布。
可选地,所述支撑套管的内壁包括沿轴向连接的两锥面段和位于两所述锥面段之间的柱面段,沿所述支撑套管的端部向所述支撑套管中部的方向,所述锥面段的直径渐缩,所述支撑轴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轴分别部分插装于所述支撑套管的两端,且所述支撑轴的侧壁均设置有与所述锥面段的侧壁相匹配的斜面,两所述支撑轴的斜面能够相对所述锥面段的侧壁移动。
可选地,所述支撑轴包括轴体和弹性部件,两所述轴体沿所述支撑套管的轴向相对靠近,并驱使所述支撑套管逐渐张开时,所述弹性部件处于蓄能状态。
可选地,所述轴体包括柱段和同轴设置于所述柱段侧壁的圆锥段,所述圆锥段的侧壁形成所述斜面,其中一个所述轴体的所述圆锥段设置于所述柱段中部,另一所述轴体的所述圆锥段设置于所述柱段内端部。
可选地,所述支撑轴还包括活动插装于所述轴体内端的导杆,所述支撑套管的内部设置有隔板,两所述轴体沿所述支撑套管的轴向相对靠近,并开始施力于所述支撑套管时,所述导杆的内端与所述隔板相抵。
可选地,所述弹性部件为套装所述导杆的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导杆相作用,另一端与所述轴体相作用,所述导杆的内端与所述隔板相抵,且所述支撑套管未受力张开时,所述弹簧处于自然伸展状态。
可选地,所述轴体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包括大径段和位于所述大径段外侧的小径段,所述导杆包括插装于所述安装孔的杆部和固定于所述杆部内端的端部,所述弹簧套装所述杆部,且一端与所述端部相作用,另一端与所述大径段和所述小径段连接处形成的台阶面相作用,两所述轴体相对靠近时,所述弹簧压缩蓄能。
可选地,两个所述支撑轴外露所述支撑套管的一端还分别设置有夹紧部,用于与顶紧机构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套筒夹紧装置,包括前述套筒加工夹具,以及分别用于与两个所述支撑轴连接的两个顶紧机构,所述顶紧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支撑轴沿所述支撑套管的轴线相对靠近或远离。
本发明的套筒夹紧装置,包括前述的套筒加工夹具,在工作状态下,支撑套管插装于待加工的套筒内部,支撑轴相对支撑套管的轴向向内移动,通过两者相匹配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施加力于支撑套管,支撑套管在该施加力的作用下逐渐张开,即支撑套管的径向尺寸增大,在支撑套管的外径增大至与套筒内径一致时,与套筒的内侧壁贴合,此时支撑套管支撑套筒,使得套筒内侧得到整体支撑,增大加工夹具与套筒的接触面积,提高套筒的强度和切削时的刚性,在对套筒的外圆进行加工时,受力更加稳定,减小甚至去除切削变形;同时,加工完成后,支撑轴沿支撑套管的轴向向外运动,施加于支撑套管的力解除后,由于支撑套管具有弹性,在其弹性回复力作用下,支撑套管的外径减小,并恢复至自然状态,方便支撑套管脱出套筒,以便对新的待加工套筒进行支撑,提高设备的兼容性。此外,通过支撑轴外露于支撑套管的一端与顶紧机构连接,以实现待加工套筒的夹紧,而无需直接接触套筒表面进行装夹,能够有效去除零件表面的装夹变形,且保证零件的表面质量不受损坏。
可选地,所述顶紧机构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支撑轴的卡盘,或,所述顶紧机构包括用于套装所述支撑轴的顶针套筒,所述顶针套筒的内径与所述支撑轴的外径相匹配。
附图说明
图1为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套筒加工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套筒加工夹具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套筒加工夹具的剖面图;
图5为图3套筒加工夹具的分体结构轴向剖面图;
图6为图5套筒加工夹具中的轴向剖面图;
图7为图5套筒加工夹具中衬套的轴向剖面图;
图8为图5套筒加工夹具中的轴线剖面图;
其中,图1至图8中各附图标记为:
1-支撑套管;11-锥面段;12-柱面段;1a-第一缺口;1b-第二缺口;
2-支撑轴;21-轴体;21'-轴体;21a-柱段;21a'-柱段;21b-圆锥段;211a-大径段;211b-小径段;211c-大径段;22-弹簧;23-导杆;231-杆部;232-端部;
3-隔板;
01-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方便起见,将本实施例中的有关术语定义如下:
本文中,靠近支撑套管1中部的方向为“内”,靠近支撑套管1两端的方向为“外”;支撑轴2插装于支撑套管1的一端为“内端”,外露于支撑套管1的一端的“外端”。
以图5的视图为例,支撑套管1靠近页面下侧的一端为“左端”,支撑套管1靠近页面上侧的一端为“右端”。
请参考图1至图8,图1为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套筒加工夹具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套筒加工夹具的分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套筒加工夹具的剖面图;图5为图3套筒加工夹具的分体结构轴向剖面图;图6为图5套筒加工夹具中的轴向剖面图;图7为图5套筒加工夹具中衬套的轴向剖面图;图8为图5套筒加工夹具中的轴线剖面图。
本发明提供一种套管加工夹具,包括用于内插装于待加工套筒01的支撑套管1,以及至少部分插装于支撑套管1的支撑轴2,支撑套管1具有弹性,支撑套管1与和支撑轴2对应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第二配合部能够相对第一配合部移动,以使支撑套管1的外径逐渐增大,并与待加工套筒01的内径一致;或恢复自然状态。
本发明的套筒加工夹具,在工作状态下,支撑套管1插装于待加工的套筒01内部,支撑轴2相对支撑套管1的轴向向内移动,通过两者相匹配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施加力于支撑套管1,支撑套管1在该施加力的作用下逐渐张开,即支撑套管1的径向尺寸增大,在支撑套管1的外径增大至与待加工套筒01内径一致时,与待加工套筒01的内侧壁贴合,此时,支撑套管1支撑待加工套筒01,使得待加工套筒01内侧得到整体支撑,增大加工夹具与待加工套筒01的接触面积,提高待加工套筒01的强度和切削时的刚性,在对待加工套筒01的外圆进行加工时,受力更加稳定,减小甚至去除切削变形;同时,加工完成后,支撑轴2沿支撑套管1的轴向向外运动,施加于支撑套管1的力解除后,由于支撑套管1具有弹性,在其弹性回复力作用下,支撑套管1的外径减小,并恢复至自然状态,方便支撑套管1脱出待加工套筒01,以便对新的待加工套筒01进行支撑,提高设备的兼容性。
为了保证支撑套管1张开后还能够恢复自然状态,实际应用中,在保证对待加工套筒01提供足够支撑力的前提下,支撑套管1应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实现支撑套管1沿径向的伸缩性。
请继续参考图4,本实施例中,支撑套管1的内壁包括沿轴向连接的两锥面段11和位于两锥面段11之间的柱面段12,沿支撑套管1的端部向支撑套管1中部的方向,锥面段11的直径渐缩,支撑轴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轴2分别部分插装于支撑套管1两端,且两个支撑轴2的侧壁均设置有与锥面段11的侧壁相匹配的斜面;
工作状态下,支撑套管1插装于待加工的套筒01内部,两支撑轴2的斜面能够沿同侧锥面段11的侧壁相对靠近或远离,以使支撑套管1的外径逐渐增大,并与待加工套筒01的内侧壁贴合,或使支撑套管1的外径逐渐减小,并恢复到原始尺寸。
本发明中,支撑套管1为与待加工套筒01相匹配的圆形管状结构,为了在安装时,支撑套管1能够顺畅地插装于待加工套筒01的内部,支撑套管1的外径应该略小于待加工套筒01的内径;支撑套管1的长度应该与待加工套筒01的长度大致相等,以使套筒01内侧得到整体的支撑,避免发生局部变形。实际应用中,支撑套管1的尺寸可根据实际待加工套筒01的尺寸进行设计。
此外,支撑套管1的内壁包括两端的锥面段11,支撑轴2包括与锥面段11相匹配的斜面,锥面段11与斜面的倾斜角度并不做限制,只要支撑轴2的斜面沿锥面段11的侧壁向内移动时,能够对支撑套管1施加径向方向上的力,使得支撑套管1的外径能够张开至与待加工的套筒01内壁贴合即可。
同时,为保证支撑套管1张开的一致性,支撑套管1两端锥面段11侧壁的斜度最好保持一致,对应地,两端支撑轴2的斜面的斜度也应保持一致,使得支撑套管1能够与套筒01的内侧壁更稳定地贴合。此外,本实施例中,支撑轴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插装于支撑套管1的两端,实际应用中,当待加工套筒01的长度较小,支撑套管1的长度也较小时,只设置一个支撑轴2也是可行的。
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为设置于支撑套管1两端的锥面段11的锥形壁面,第二配合部为设置于支撑轴2的斜面,实际应用中,也可以仅在支撑套管1的内侧壁和支撑轴2的侧壁部分设置相匹配的传动部,具体地,在支撑套管1两端内侧壁均匀设置多个第一斜楔单元,支撑轴2的侧壁对应设置多个相匹配的第二斜楔单元,第一斜楔单元与第二斜楔单元一一对应,通过第一斜楔单元和第二斜楔单元的配合,实现支撑套管1的张开或聚拢。
请继续参考图7,本发明中,支撑套管1的侧壁设置有沿支撑套管1的第一端向支撑套管1中部延伸的第一缺口1a,和沿支撑套管1的第二端向支撑套管1中部延伸的第二缺口1b,第一缺口1a和第二缺口1b在支撑套管1的侧壁交替分布。通过在支撑套管1的侧壁设置缺口,使得支撑套管1更容易受力张开,同时使得支撑套管1的变形量进一步增大,在满足支撑套管1径向伸缩需求的基础上,支撑套管1能够采用具有一定刚性的材料制成,提高支撑套管1在支撑待加工套筒01时的稳定性,减小套筒01的加工变形。
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支撑套管1侧壁设置适宜数量和适宜尺寸的凹槽,一方面,避免凹槽数量过多过密,降低支撑套管1的强度;另一方面,避免凹槽的数量过少,支撑套管1无法张开至所需的尺寸。
请继续参考图4与图5,本发明中,两支撑轴2均包括轴体,还包括弹性部件,两支撑轴2的轴体沿支撑套管1的轴向相对靠近,并驱使支撑套管1逐渐张开时,弹性部件处于蓄能状态。
通过设置弹性部件,且在支撑轴2受到顶紧力沿支撑套管1的轴向向内移动的过程中,弹性部件逐渐蓄能,当加工完成后,去除支撑轴2所受的顶紧力,支撑轴2能够在弹性部件的恢复力作用下,自行向外移动,以与支撑套管1脱离,而无需单独施加向外的拉力,操作更加方便。
当然,支撑轴2如果不设置弹性部件,也可以起到挤压支撑套管1的作用,此时,在加工完成后,需要额外施加向外的拉力,以拉动支撑轴2向外移动。当然,本实施支撑轴2设置弹性部件,利用弹性部件的恢复力实现支撑轴2与支撑套管1的自动脱离,操作更加方便,为优选的方案。
此外,本发明中,轴体包括柱段和同轴设置于柱段侧壁的圆锥段21b,圆锥段21b的侧壁形成前述斜面,位于支撑套管1左端的支撑轴2,圆锥段21b设置于轴体21的柱段21a中部,位于支撑套管1右端的支撑轴2,圆锥段21b设置于轴体21'的柱段21a'内端部。
该设置,在装夹的过程中,左端轴体21的柱段21a能够插装于支撑套管1的内部,起到支撑和定位支撑套管1的作用。实际应用中,斜面设置的位置并不唯一,只要保证其中一个轴体内插于支撑套管1的长度足够长,能够起到支撑、定位支撑套管1的作用;同时,两轴体沿支撑套管1的轴向相对靠近,并驱使支撑套管1逐渐张开时,两支撑轴2的内端部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以使两支撑轴2有足够的空间相对靠近,并挤压支撑套管1张开。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支撑轴2还包括活动插装于轴体内端的导杆23,支撑套管1的内部设置有隔板3,两轴体沿支撑套管1的轴向相对靠近,并驱使支撑套管1逐渐张开时,导杆23的内端与隔板3相抵。
本实施例在支撑套管1的内部设置隔板3,能够起到支撑导杆23的作用,支撑轴2设置导杆23,一方面,轴体沿导杆23的轴向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便于弹性部件的安装,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弹性部件为弹簧22,弹簧22可以套装导杆23,且一端与导杆23相作用,另一端与轴体相作用,导杆23的内端与隔板3相抵,且支撑套管1未受力张开时,弹簧22处于自然伸展状态。
实际应用中,弹性部件除了可以为弹簧22,也可以为弹性球、拉力绳等其他样式的弹性元件,只要能够实现前述的技术效果即可。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支撑轴2在沿支撑套管1向内移动的过程中,弹簧22处于压缩蓄能状态,具体地,轴体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安装孔,该安装孔包括大径段211a和位于大径段211a外侧的小径段211b,导杆23包括插装于安装孔的杆部231和固定于杆部231内端的端部232,弹簧22套装杆部231,且一端与端部232相作用,另一端与大径段211a和小径段211b连接处形成的台阶面相作用,两轴体沿支撑套管1的轴向相对靠近时,弹簧22压缩蓄能,此时,弹簧22的两端部无需进行固定,结构可以相对简单。
实际应用中,弹簧22的蓄能状态除了可以为压缩蓄能,也可以为拉伸蓄能,具体与弹簧22的安装部位、种类等有关,在此不做限定。需要注意的是,当弹簧22采用拉伸蓄能的方案时,弹簧22的两端部需要与相作用的导杆23和轴体进行固连,以使弹簧22产生拉伸力,具体的固连方式可以为焊接、卡接等。
本实施例中,弹簧22套装导杆23的内端,一端与导杆23的端部232相作用,另一端与大径段211a和小径段211b连接处形成的台阶面相作用,实际应用中,弹簧22也可以套装导杆23的外端,此时,可以在导杆23的外端设置相应的支撑位置或连接位置,弹簧22一端与导杆23的外端支撑部相作用,另一端与小径段211b的外端面相作用。
此外,本实施中,杆部231与端部232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如焊接、过盈配合、卡接、螺纹连接等。
本实施例中,隔板3与支撑套管1实际为一体结构,这里将二者分开只是为了更好地叙述二者所起的作用,隔板3起到支撑导杆23与压缩弹簧22的作用,支撑套管1起到支撑待加工套筒01内侧壁的作用。实际应用中,隔板3与支撑套管1也可以分体式的结构,组装在一起即可。
请参考图6与图8,本实施例中,轴体的安装孔在小径段211b的外侧还设置有一段大径段211c,杆部231为T型,且由外向内插装于轴体的安装孔内。该设置使得导杆23与轴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避免导杆23和轴体受力发生脱离。当然,若不设置小径段211b外侧的大径段211c也是可行的,此时,杆部231可以伸出轴体的外侧,杆部231的外端壁与轴体的外端壁具有一定间隙。
请继续参考图2,本发明中,两支撑轴2外露支撑套管1的一端还分别设置有夹紧部,用于与顶紧机构连接。装夹时,顶紧机构驱动支撑轴2沿支撑套管1的轴向相对靠近,以使支撑套管1的外侧壁与待加工套筒01的内侧壁贴合,以此实现待加工套筒01的夹紧。本发明的加工夹具无需直接接触待加工套筒01表面进行装夹,能够有效去除待加工套筒01表面的装夹变形,且保证待加工套筒01的表面质量不受损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套筒夹紧装置,包括前述的套筒加工夹具和用于与套筒加工夹具中的支撑轴2连接的顶紧机构,顶紧机构用于驱动两支撑轴2沿支撑套管1的轴向相对靠近或远离,以使支撑套管1的外径逐渐增大至与待加工的套筒01的贴合,或者使得支撑套管1的外径逐渐减小至初始尺寸。
由于本发明的套筒夹紧装置具有前述的套筒加工夹具,因此具有与套筒加工夹具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本发明中,顶紧机构包括与支撑轴2连接的卡盘;或顶紧机构包括与支撑轴2连接的顶针套筒,具体地,卡盘包括卡盘体和均布于卡盘体、并能够沿卡盘体径向移动的活动卡爪,活动卡爪能够夹紧支撑轴2的夹紧部;顶针套筒用于套装支撑轴2的夹紧部,顶针套筒的内径与夹紧部的外径相匹配,即沿顶针套筒的开口端向顶针套筒的闭合端的方向,顶针套筒的内径逐渐减小。
此外,顶紧机构中的驱动单元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如电机、气缸、油缸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自行决定驱动单元的形式,只要能够驱动支撑轴2沿支撑套管1的轴向移动,并提供一定顶紧力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套筒加工夹具和夹紧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套筒加工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内插于套筒(01)的支撑套管(1),以及至少部分插装于所述支撑套管(1)的支撑轴(2),所述支撑套管(1)具有弹性,所述支撑套管(1)与所述支撑轴(2)设置有相匹配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能够相对所述第一配合部移动,以使所述支撑套管(1)的外径增大至与所述套筒(01)的内径一致或恢复自然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套筒加工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套管(1)的侧壁设置有沿所述支撑套管(1)的第一端向所述支撑套管(1)中部延伸的第一缺口(1a),以及沿所述支撑套管(1)的第二端向所述支撑套管(1)中部延伸的第二缺口(1b),所述第一缺口(1a)与所述第二缺口(1b)沿所述支撑套管(1)的周向交替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套筒加工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套管(1)的内壁包括沿轴向连接的两锥面段(11)和位于两所述锥面段(11)之间的柱面段(12),沿所述支撑套管(1)的端部向所述支撑套管(1)中部的方向,所述锥面段(11)的直径渐缩,所述支撑轴(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轴(2)分别插装于所述支撑套管(1)的两端,且所述支撑轴(2)的侧壁设置有与所述锥面段(11)的侧壁相匹配的斜面,两所述支撑轴(2)的斜面能够沿所述锥面段(11)的侧壁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套筒加工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轴(2)包括轴体(21,21'),还包括弹性部件,两所述轴体(21,21')沿所述支撑套管(1)的轴向相对靠近,并驱使所述支撑套管(1)张开时,所述弹性部件处于蓄能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套筒加工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轴体(21,21')包括柱段(21a,21a')和同轴设置于所述柱段(21a,21a')侧壁的圆锥段(21b),所述圆锥段(21b)的侧壁形成所述斜面,其中一个所述轴体(21)的所述圆锥段(21b)设置于所述柱段(21a)中部,另一所述轴体(21')的所述圆锥段(21b)设置于所述柱段(21a')内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套筒加工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轴(2)还包括活动插装于所述轴体(21,21')的导杆(23),所述支撑套管(1)的内部设置有隔板(3),两所述轴体(21,21')沿所述支撑套管(1)的轴向相对靠近,并开始施力于所述支撑套管(1)时,所述导杆(23)的内端与所述隔板(3)相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套筒加工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为套装所述导杆(23)的弹簧(22),所述弹簧(22)一端与所述导杆(23)相作用,另一端与所述轴体(21,21')相作用,所述导杆(23)的内端与所述隔板(3)相抵,且所述支撑套管(1)未受力张开时,所述弹簧(22)处于自然伸展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套筒加工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轴体(21,21')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包括大径段(211a)和位于所述大径段(211a)外侧的小径段(211b),所述导杆(23)包括插装于所述小径段(211b)的杆部(231)和固定于所述杆部(231)内端的端部(232),所述弹簧(22)套装所述杆部(231),且一端与所述端部(232)相作用,另一端与所述大径段(211a)和所述小径段(211b)连接处形成的台阶面相作用,两所述轴体(21,21')相对靠近时,所述弹簧(22)压缩蓄能。
9.根据权利要求3-8任一项所述套筒加工夹具,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撑轴(2)外露于所述支撑套管(1)的一端还分别设置有夹紧部,用于与顶紧机构连接。
10.一种套筒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套筒加工夹具,以及顶紧机构,所述顶紧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支撑轴(2)沿所述支撑套管(1)的轴线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套筒夹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紧机构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支撑轴(2)的卡盘,或,所述顶紧机构包括用于套装所述支撑轴(2)的顶针套筒,所述顶针套筒的内径与所述支撑轴(2)的外径相匹配。
CN202010843429.2A 2020-08-20 2020-08-20 一种套筒加工夹具和夹紧装置 Pending CN11407426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43429.2A CN114074261A (zh) 2020-08-20 2020-08-20 一种套筒加工夹具和夹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43429.2A CN114074261A (zh) 2020-08-20 2020-08-20 一种套筒加工夹具和夹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74261A true CN114074261A (zh) 2022-02-22

Family

ID=80281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43429.2A Pending CN114074261A (zh) 2020-08-20 2020-08-20 一种套筒加工夹具和夹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7426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69780A (zh) * 2023-02-23 2023-06-23 之江实验室 进给机构和手术机器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62092A1 (de) * 1970-12-17 1972-07-06 Ver Flugtechnische Werke Spannwerkzeug für spanabhebend zu bearbeitende Rohre
US5439235A (en) * 1994-05-31 1995-08-08 Blackwell; William R. Apparatus for coupling concentric cylindrical members through the selective radial enlargement of one of the coupling components
US20020060236A1 (en) * 2000-11-17 2002-05-23 Werner Jankus Jig for welding pipe ends
DE102012103521A1 (de) * 2011-11-11 2013-05-16 FWG-IHW techn. Federn GmbH Druckfederspannvorrichtung für die mechanische Bearbeitung von Federenden
CN203390235U (zh) * 2013-07-02 2014-01-15 上海东方泵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锥度膨胀心轴
CN104525997A (zh) * 2014-12-24 2015-04-22 重庆元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管件内胀紧夹紧装置
CN207756940U (zh) * 2017-07-27 2018-08-24 麦克奥迪(厦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薄壁筒件车削夹具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62092A1 (de) * 1970-12-17 1972-07-06 Ver Flugtechnische Werke Spannwerkzeug für spanabhebend zu bearbeitende Rohre
US5439235A (en) * 1994-05-31 1995-08-08 Blackwell; William R. Apparatus for coupling concentric cylindrical members through the selective radial enlargement of one of the coupling components
US20020060236A1 (en) * 2000-11-17 2002-05-23 Werner Jankus Jig for welding pipe ends
DE102012103521A1 (de) * 2011-11-11 2013-05-16 FWG-IHW techn. Federn GmbH Druckfederspannvorrichtung für die mechanische Bearbeitung von Federenden
CN203390235U (zh) * 2013-07-02 2014-01-15 上海东方泵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锥度膨胀心轴
CN104525997A (zh) * 2014-12-24 2015-04-22 重庆元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管件内胀紧夹紧装置
CN207756940U (zh) * 2017-07-27 2018-08-24 麦克奥迪(厦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薄壁筒件车削夹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69780A (zh) * 2023-02-23 2023-06-23 之江实验室 进给机构和手术机器人
CN116269780B (zh) * 2023-02-23 2023-10-10 之江实验室 进给机构和手术机器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083898U (zh) 一种薄壁圆筒件外壁加工用的夹具
CN201799870U (zh) 一种轴承外圈工装夹具
CN210850079U (zh) 一种电机转子去轴承装置
CN114074261A (zh) 一种套筒加工夹具和夹紧装置
CN101733687B (zh) 一种高精度的用于加工转子的夹具
CN110814807B (zh) 一种用于数控机床的金属管件加工固定装置
CN209868023U (zh) 一种渐开线花键轴钻孔自定位装置
CN210306902U (zh) 一种数控车床弹簧夹头夹紧机构
CN115446634A (zh) 一种环形薄壁零件车削用的夹具
JP3785225B2 (ja) コレットチャック
CN102211213B (zh) 车加工大型套筒类零件内胀式定心夹具
CN217096713U (zh) 一种管类工件机加工用内夹式夹持机构
CN114932432B (zh) 一种高扭芯轴加工用高灵活度调节工装及其使用方法
CN114227328B (zh) 一种采用定心夹持方式的数控加工中心
CN214161432U (zh) 一种薄壁筒体零件加强筋成型装置
CN212917657U (zh) 一种电机机壳端面加工工装
CN215469290U (zh) 一种薄壁钢管与弯头焊接的内支撑组件
CN210045760U (zh) 轧辊轴承自动拆装工具
CN212598970U (zh) 具有轴向定位的车削夹具装置
CN113770769A (zh) 一种薄壁件加工工装
CN220498440U (zh) 一种十字万向节十字头加工转向夹具
CN215546840U (zh) 一种汽车零件加工用固定装置
CN220636961U (zh) 万能夹具
CN212070411U (zh) 一种车床自动夹紧尾座
CN217831869U (zh) 一种转向器摇臂轴加工用数控车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