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63329A - 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以及反射板的驱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以及反射板的驱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63329A
CN114063329A CN202110843021.XA CN202110843021A CN114063329A CN 114063329 A CN114063329 A CN 114063329A CN 202110843021 A CN202110843021 A CN 202110843021A CN 114063329 A CN114063329 A CN 1140633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od
electrode
phase control
patch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4302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63329B (zh
Inventor
冲田光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Inc
Publication of CN1140633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633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633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633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4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 H01Q3/3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with variable phase-shif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44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electric or 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reflecting, refracting, or diffract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the radiating el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06Circuit arrangements or driving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single liquid crystal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2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position or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eams, i.e. deflection
    • G02F1/292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position or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eams, i.e. deflection by controlled diffraction or phased-array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01Q1/526Electromagnetic shie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5/00Devices for reflection, refraction, diffraction or polarisation of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e.g. quasi-optical devices
    • H01Q15/14Reflecting surfaces; Equivalent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9/0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 H01Q19/1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us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006Particular feeding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6Arrays of individually energised antenna units similarly polarised and spaced apart
    • H01Q21/061Two dimensional planar arrays
    • H01Q21/065Patch antenna arra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长期良好地控制电波的相位的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以及反射板的驱动方法。在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中,在第1期间内,以使从多个天线(AN)放射的电波在第1放射方向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多个相位控制电极(AE)施加电压,在第2期间内,以使从多个天线(AN)放射的电波在上述第1放射方向上保持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多个相位控制电极(AE)施加电压。在各相位控制电极(AE)中,在上述第2期间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与在上述第1期间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不同。

Description

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以及反射板的驱动方法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20-129094(申请日:2020年7月30日)为基础,从该申请享有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包括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以及反射板的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能够电气控制指向性的相控阵天线的移相器,开发了利用了液晶的移相器。就相控阵天线而言,从对应的移相器传送高频信号的多个天线元件按一维(或者二维)排列。在上述这种相控阵天线中,需要以使向相邻的天线元件输入的高频信号的相位差成为一定的方式调节液晶的介电常数。
另外,还研究了与相控阵天线同样地能够利用液晶控制电波的反射方向的反射板。在该反射板中,具有反射电极的反射控制部按一维(或者二维)排列。在反射板中,也需要以使反射来的电波的相位差在相邻的反射控制部之间成为一定的方式调节液晶的介电常数。
发明内容
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长期良好地控制电波的相位的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以及反射板的驱动方法。
在一实施方式的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中,相控阵天线具备:第1基板,其具有沿X轴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天线、以及分别电隔离的多个相位控制电极;第2基板,其具有在平行于与所述X轴正交的Z轴的方向上与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相对置的共用电极;以及保持在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之间、且与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相对置的液晶层,各相位器具有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中的一相位控制电极、所述共用电极中的与所述一相位控制电极相对置的部分、以及所述液晶层中的与所述一相位控制电极相对置的区域,各所述相位控制电极将所输入的高频信号向所述多个天线中的对应的一天线传送,所述相位器根据对所述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的电压,调节所述高频信号的相位,各所述天线基于所述高频信号放射电波,在与所述Z轴之间形成第1角度的方向为第1放射方向,所述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第1期间内,以使从所述多个天线放射的电波在所述第1放射方向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电压,在所述第1期间之后的第2期间内,以使从所述多个天线放射的电波在所述第1放射方向上保持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电压,在各所述相位控制电极中,在所述第2期间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与在所述第1期间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不同。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反射板的驱动方法中,反射板具备:第1基板,其具有沿彼此正交的X轴以及Y轴分别隔开间隔且呈矩阵状排列的多个贴片电极;第2基板,其具有在平行于与所述X轴以及所述Y轴分别正交的Z轴的方向上与所述多个贴片电极相对置的共用电极;以及保持在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之间、且与所述多个贴片电极相对置的液晶层,各反射控制部具有所述多个贴片电极中的一贴片电极、所述共用电极中的与所述一贴片电极相对置的部分、以及所述液晶层中的与所述一贴片电极相对置的区域,所述第1基板在与所述第2基板相对置一侧的相反一侧具有入射面,各所述反射控制部根据对所述贴片电极施加的电压对从所述入射面侧入射的电波的相位进行调节,使所述电波向所述入射面侧反射,在与所述Z轴之间形成第1角度的方向为第1反射方向,所述反射板的驱动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第1期间内,以使利用所述多个反射控制部反射的电波在所述第1反射方向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所述多个贴片电极施加电压,在所述第1期间之后的第2期间内,以使利用所述多个反射控制部反射的电波在所述第1反射方向上保持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所述多个贴片电极施加电压,在各所述贴片电极中,在所述第2期间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与在所述第1期间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不同。
另外,在一实施方式的反射板的驱动方法中,反射板具备:第1基板,其具有共用电极以及多个相位控制电极;第2基板,其具有沿彼此正交的X轴以及Y轴分别隔开间隔且呈矩阵状排列的多个贴片电极、所述多个贴片电极在平行于与所述X轴以及所述Y轴分别正交的Z轴的方向上与所述共用电极以及与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相对置;以及保持在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之间、且与所述多个贴片电极相对置的液晶层,各反射控制部具有所述多个贴片电极中的一贴片电极、所述共用电极中的与所述一贴片电极相对置的部分、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中的与所述一贴片电极相对置的一相位控制电极、以及所述液晶层中的与所述一贴片电极相对置的区域,所述第2基板在与所述第1基板相对置一侧的相反一侧具有入射面,各所述反射控制部根据对所述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的电压,调节从所述入射面侧入射的电波的相位,使所述电波向所述入射面侧反射,在与所述Z轴之间形成第1角度的方向为第1反射方向,所述反射板的驱动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第1期间内,以使利用所述多个反射控制部反射的电波在所述第1反射方向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电压,在所述第1期间之后的第2期间内,以使利用所述多个反射控制部反射的电波在所述第1反射方向上保持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电压,在各所述相位控制电极中,在所述第2期间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与在所述第1期间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不同。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板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示出的反射板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1以及图2示出的贴片电极的俯视放大图。
图4是表示上述反射板的一部分的剖视放大图。
图5是表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板的驱动方法中,在每个期间内对贴片电极施加的电压的变化的时间图。
图6是表示在上述反射板的驱动方法的比较例中,在每个期间内对贴片电极施加的电压的变化的时间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板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板的一部分的剖视放大图。
图9是表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多个贴片电极的俯视放大图,是用于说明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板的驱动方法中对多个贴片电极施加的电压的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多个贴片电极的俯视放大图,是用于说明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板的驱动方法中对多个贴片电极施加的电压的另一例子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反射板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反射板的一部分的剖视放大图。
图1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相控阵天线的一部分的剖视放大图。
图14是表示上述相控阵天线的俯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在上述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中,以使从多个贴片电极放射出的电波在沿Z轴的方向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相位器施加了电压的状态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在上述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中,以使从多个贴片电极放射出的电波在第1放射方向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相位器施加了电压的状态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在上述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中,以使从多个贴片电极放射出的电波在第2放射方向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相位器施加了电压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此外,本公开只不过为一例,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保持发明的主旨的适当变更当然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为了使说明更明确,与实际的形态相比,有时示意性示出附图中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但只不过为一例,不限定对本发明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附图中,有时与对已经出现的附图进行了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板RE的剖视图。反射板RE能够使电波反射,作为用于电波的中继装置起作用。
如图1所示,反射板RE具备第1基板SUB1、第2基板SUB2、以及液晶层LC。第1基板SUB1具有电绝缘性的基板1、多个贴片电极PE、以及取向膜AL1。基板1形成为平板状,沿包括彼此正交的X轴以及Y轴在内的X-Y平面延伸。取向膜AL1覆盖多个贴片电极PE。
第2基板SUB2与第1基板SUB1隔开规定的间隙相对配置。第2基板SUB2具有电绝缘性的基板2、共用电极CE、取向膜AL2。基板2形成为平板状,沿X-Y平面延伸。共用电极CE在平行于与X轴以及Y轴分别正交的Z轴的方向上与多个贴片电极PE相对置。取向膜AL2覆盖共用电极CE。在本实施方式中,取向膜AL1以及取向膜AL2分别为水平取向膜。
第1基板SUB1以及第2基板SUB2利用配置于各自的周缘部的密封材料SE来接合。液晶层LC设于由第1基板SUB1、第2基板SUB2、以及密封材料SE包围的空间。液晶层LC保持在第1基板SUB1与第2基板SUB2之间。液晶层LC一方与多个贴片电极PE相对置,另一方与共用电极CE相对置。
在此,将液晶层LC的厚度(液晶层间隙)设为dl。厚度dl比通常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层的厚度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厚度dl为50μm。但只要能够充分调节电波的反射相位即可,厚度dl也可以小于50μm。或者,为了增大电波的反射角,厚度dl也可以超过50μm。反射板RE的液晶层LC所使用的液晶材料与通常的液晶显示面板所使用的液晶材料不同。此外,在后面说明上述电波的反射相位。
对共用电极CE施加公共电压,共用电极CE的电位被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公共电压为0V。对贴片电极PE也施加电压。在本实施方式中,贴片电极PE以交流驱动。液晶层LC由所谓的纵向电场驱动。对贴片电极PE与共用电极CE之间施加的电压作用于液晶层LC,由此,液晶层LC的介电常数变化。
若液晶层LC的介电常数变化,则液晶层LC中的电波的传播速度也变化。因此,通过调节作用于液晶层LC的电压,能够调节电波的反射相位。因此,能够调节电波的反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作用于液晶层LC的电压的绝对值为10V以下。这是因为在10V液晶层LC的介电常数成为饱和状态。但作用于液晶层LC的电压的绝对值也可以超过10V。例如,在追求提高液晶的响应速度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使超过10V的电压作用于液晶层LC之后,使10V以下的电压作用于液晶层LC。
第1基板SUB1在与第2基板SUB2相对置一侧的相反一侧具有入射面Sa。此外,在附图中,入射波w1为入射至反射板RE的电波,反射波w2为利用反射板RE反射来的电波。
图2是表示图1示出的反射板RE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多个贴片电极PE沿X轴以及Y轴分别隔开间隔呈矩阵状排列。在X-Y平面中,多个贴片电极PE具有同一形状以及同一尺寸。
多个贴片电极PE沿X轴等间隔排列,沿Y轴等间隔排列。多个贴片电极PE包含于沿Y轴延伸且沿X轴排列的多个贴片电极组GP。多个贴片电极组GP具有第1贴片电极组GP1~第8贴片电极组GP8。
第1贴片电极组GP1具有多个第1贴片电极PE1,第2贴片电极组GP2具有多个第2贴片电极PE2,第3贴片电极组GP3具有多个第3贴片电极PE3,第4贴片电极组GP4具有多个第4贴片电极PE4,第5贴片电极组GP5具有多个第5贴片电极PE5,第6贴片电极组GP6具有多个第6贴片电极PE6,第7贴片电极组GP7具有多个第7贴片电极PE7,第8贴片电极组GP8具有多个第8贴片电极PE8。例如,第2贴片电极PE2在沿X轴的方向上,位于第1贴片电极PE1与第3贴片电极PE3之间。
各贴片电极组GP包括Y轴排列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贴片电极PE。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贴片电极组GP的多个贴片电极PE利用连接布线L电连接。此外,第1基板SUB1沿Y轴延伸,具有沿X轴排列的多个连接布线L。连接布线L延伸至基板1中的不与第2基板SUB2相对置的区域。此外,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多个连接布线L可以与多个贴片电极PE一对一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Y轴排列的多个贴片电极PE与连接布线L用相同的导体一体形成。此外,多个贴片电极PE与连接布线L可以利用彼此不同的导体形成。贴片电极PE、连接布线L、以及上述共用电极CE利用金属、或者类似金属的导体来形成。例如,贴片电极PE、连接布线L、以及上述共用电极CE可以利用ITO(氧化铟锡)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连接布线L也可以与未图示的外引线键合(OLB)的焊盘连接。
连接布线L为细线,连接布线L的宽度与后述的长度Px相比非常小。连接布线L的宽度为数μm~数十μm,即为μm级。此外,若过于增大连接布线L的宽度,则电波的频率成分的灵敏度会发生变化,因此不为优选。
密封材料SE配置于第1基板SUB1与第2基板SUB2相对置的区域的周缘部。
图2示出在沿X轴的方向以及沿Y轴的方向上分别排列有8个贴片电极PE的例子。但贴片电极PE的个数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若例示,则贴片电极PE可以在沿X轴的方向上排列有100个,在沿Y轴的方向上排列有多个(例如100个)。沿反射板RE(第1基板SUB1)的X轴的方向上的长度例如为40~80cm。
图3是表示图1以及图2示出的贴片电极PE的俯视放大图。如图3所示,贴片电极PE具有正方形的形状。贴片电极PE的形状不限于此,但优选为正方形或正圆。若着眼于贴片电极PE的外形,则优选纵横的高宽比为1:1的形状。这是因为,为了与横向极化波以及纵向极化波对应而优选90°的旋转对称构造。
贴片电极PE在沿X轴的方向上具有长度Px,在沿Y轴的方向上具有长度Py。长度Px以及长度Py优选根据入射波w1的频域进行了调节。接下来,例示上述入射波w1的频域与长度Px以及长度Py之间的优选的关系。
2.4GHz:Px=Py=35mm
5.0GHz:Px=Py=16.8mm
28GHz:Px=Py=3.0mm
图4是表示反射板RE的一部分的剖视放大图。如图4所示,液晶层LC的厚度dl(液晶层间隙)利用多个间隔件SS来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件SS为柱状间隔件,形成于第2基板SUB2,并向第1基板SUB1侧突出。
间隔件SS的宽度为10~20μm。与贴片电极PE的长度Px以及长度Py为mm级相对地,间隔件SS的宽度为μm级。因此,需要使间隔件SS位于与贴片电极PE相对置的区域。另外,与贴片电极PE相对置的区域中的、存在多个间隔件SS的区域的比例为1%左右。因此,即使在上述区域存在间隔件SS,间隔件SS对反射波w2造成的影响也很小。此外,间隔件SS可以形成于第1基板SUB1,向第2基板SUB2侧突出。或者,间隔件SS可以为球状间隔件。
反射板RE具有多个反射控制部RH。各反射控制部RH具有多个贴片电极PE中的一贴片电极PE、共用电极CE中的与上述一贴片电极PE相对置的部分、液晶层LC中的与上述一贴片电极PE相对置的区域。各反射控制部RH以如下方式起作用:根据对贴片电极PE施加的电压对从入射面Sa侧入射来的电波(入射波w1)的相位进行调节,使电波向入射面Sa侧反射,以成为反射波w2。在各反射控制部RH中,反射波w2为由贴片电极PE反射的电波和由共用电极CE反射的电波的合成波。
在沿X轴的方向上,贴片电极PE等间隔排列。将相邻的贴片电极PE间的长度(间距)设为dk。长度dk相当于从一贴片电极PE的几何学中心到相邻的贴片电极PE的几何学中心为止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反射波w2在第1反射方向d1上为相同相位进行说明。在图4的X-Z平面中,第1反射方向d1为与Z轴之间形成第1角度θ1的方向。第1反射方向d1与X-Z平面平行。
为了使由多个反射控制部RH反射的电波在第1反射方向d1上使相位对齐,只要在直线状的双点划线上使电波的相位对齐即可。例如,只要使在点Q1b的反射波w2的相位与在点Q2a的反射波w2的相位对齐即可。从第1贴片电极PE1的点Q1a到点Q1b为止的物理性直线距离为dk×sinθ1。因此,若着眼于第1反射控制部RH1和第2反射控制部RH2,则使来自第2反射控制部RH2的反射波w2的相位比来自第1反射控制部RH1的反射波w2的相位延迟相位量δ1即可。在此,相位量δ1用下面的式子来表达。
δ1=dk×sinθ1×2π/λ
接下来,说明反射板RE的驱动方法。图5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板RE的驱动方法中,在每个期间内对贴片电极PE施加的电压的变化的时间图。在图5中,示出反射板RE的驱动期间中的、第1期间Pd1~第5期间Pd5。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当反射板RE的驱动开始时,在第1期间Pd1内,以使由多个反射控制部RH反射的电波在第1反射方向d1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多个贴片电极PE施加电压V。例如,对第1贴片电极PE1施加第1电压V1,对第2贴片电极PE2施加第2电压V2,对第3贴片电极PE3施加第3电压V3。
在第1期间Pd1之后的第2期间Pd2内,以使由多个反射控制部RH反射的电波在第1反射方向d1上保持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多个贴片电极PE施加电压。例如,对第1贴片电极PE1施加第2电压V2,对第2贴片电极施加第3电压V3,对第3贴片电极PE3施加第4电压V4。
在各期间Pd内,经由连接布线L向各贴片电极组GP的多个贴片电极PE施加相同的电压。
在第1期间Pd1以及第2期间Pd2的各期间内,以共用电极CE的电位为基准,对各贴片电极PE施加的电压的极性定期反转。例如,贴片电极PE以60Hz的驱动频率驱动。贴片电极PE以交流驱动,因此,在长时间内不对液晶层LC施加固定电压。由于能够抑制烧焦的产生,所以能够抑制相对于第1反射方向d1的反射波w2在方向上的偏移。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贴片电极PE中,在第2期间Pd2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与在第1期间Pd1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不同。由于能够充分抑制烧焦的产生,所以能够更进一步抑制相对于第1反射方向d1的反射波w2在方向上的偏移。
即使期间Pd变为其他期间Pd,也维持了由一反射控制部RH向第1反射方向d1反射的电波、与由相邻的反射控制部RH向第1反射方向d1反射的电波的相位量δ1。在本实施方式中,相位量δ1为60°。
在第1期间Pd1内,对第6贴片电极PE6施加了第6电压V6。在由第1反射控制部RH1向第1反射方向d1反射的电波与由具有第6贴片电极PE6的第6反射控制部向第1反射方向d1反射的电波之间赋予300°的相位差。
由于在由第1反射控制部RH1向第1反射方向d1反射的电波、与由具有第7贴片电极PE7的第7反射控制部向第1反射方向d1反射的电波之间赋予360°的相位差,所以可以在第1期间Pd1内对第7贴片电极PE7施加第7电压。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期间Pd1内,对第7贴片电极PE7施加了第1电压V1。能够利用周期性的电压施加模式抑制电压V的种类,并且驱动很多贴片电极PE。
接下来,说明反射板RE的驱动方法的比较例。图6是表示在反射板RE的驱动方法的比较例中,在每个期间Pd内对贴片电极PE施加的电压V的变化的时间图。
如图4以及图6所示,对各贴片电极PE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在全部期间内相等。若长时间使用反射板RE则会产生烧焦。因此,在反射板RE的驱动方法的比较例中,难以进一步抑制相对于第1反射方向d1的反射波w2在方向上的偏移。反射波w2的方向会从规定的方向偏移。
接下来,说明中途有意使第一实施方式的由反射板RE反射的反射波w2的方向(反射角)变化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使反射波w2的方向从第1反射方向d1向第2反射方向d2变化的例子。在X-Z平面中,第2反射方向d2为与Z轴之间形成第2角度θ2的方向。第2反射方向d2与X-Z平面平行。此外,即使反射波w2的方向向第2反射方向d2变化,也将反射波w2在第2反射方向d2上设为相同相位。
在第1期间Pd1以及第2期间Pd2内,反射波w2在第1反射方向d1上为相同相位。
在第2期间Pd2之后的第3期间Pd3内,以使由多个反射控制部RH(多个贴片电极PE)反射的电波在第2反射方向d2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多个贴片电极PE施加电压V。
在第3期间Pd3之后的第4期间Pd4内,以使由多个反射控制部RH(多个贴片电极PE)反射的电波在第2反射方向d2上保持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多个贴片电极PE施加电压V。在各贴片电极PE中,在第4期间Pd4内施加的电压V的绝对值与在第3期间Pd3内施加的电压V的绝对值不同。
根据如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板RE的驱动方法,对各贴片电极PE施加的电压V的绝对值定期变化。因此,即使作为介电材料而使用液晶,也能够充分抑制烧焦,能够得到能够长期良好地控制电波的相位的反射板的驱动方法。
在5G中利用的28GHz频域的电波的直进性很强,因此,若有遮挡物则通信环境会恶化(覆盖盲区)。因此,作为对策,能够配置反射板RE并利用反射波w2。反射板RE能够控制反射波w2的方向,因此,能够应对电波环境的变化。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在此,说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板RE的俯视图。
如图7所示,第1基板SUB1取代连接布线L,而具有多个信号布线SL、多个控制布线GL、多个开关元件SW、驱动电路DR、以及多个引线线LE。
多个信号布线SL沿Y轴延伸,沿X轴的方向排列。多个控制布线GL沿X轴延伸,沿Y轴的方向排列。多个控制布线GL与驱动电路DR连接。开关元件SW设在一信号布线SL与一控制布线GL的交叉部附近。多个引线线LE与驱动电路DR连接。信号布线SL以及引线线LE分别可以与OLB的焊盘连接。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板RE的一部分的剖视放大图。如图8所示,在基板1之上设有控制布线GL。控制布线GL具有栅极电极GE。在基板1以及控制布线GL之上形成有绝缘层11。在绝缘层11之上设有半导体层SMC。半导体层SMC与栅极电极GE重叠,具有第1区域R1以及第2区域R2。在第1区域R1以及第2区域R2中,一方为源极区域,另一方为漏极区域。
栅极电极GE、半导体层SMC等构成为作为TFT(薄膜晶体管)的开关元件SW。开关元件SW可以为底栅型的TFT,也可以为顶栅型的TFT。
在绝缘层11以及半导体层SMC之上形成有绝缘层12。在绝缘层12之上设有连接电极RY以及上述信号布线SL。虽未图示,但信号布线SL与半导体层SMC的第1区域R1连接。连接电极RY从形成于绝缘层12的接触孔通过而与半导体层SMC的第2区域R2连接。
在绝缘层12、上述信号布线SL、以及连接电极RY之上形成有绝缘层13。在绝缘层13之上形成有贴片电极PE。贴片电极PE从形成于绝缘层13的接触孔通过而与连接电极RY连接。取向膜AL1形成在绝缘层13以及贴片电极PE之上。
如图7以及图8所示,能够利用有源矩阵驱动分别驱动多个贴片电极PE。因此,能够独立地驱动多个贴片电极PE。例如,能够将由反射板RE反射的反射波w2的方向设为与Y-Z平面平行的方向。
或者,如图9所示,能够使由反射板RE反射的反射波w2的反射方向d向右下45°倾斜。此外,将向贴片电极PE施加的电压V设为第1电压V1、第2电压V2、……第7电压V7。能够对由被施加第1电压V1的反射控制部RH(贴片电极PE)向反射方向d反射的电波、与由被施加第8电压V8的反射控制部RH(贴片电极PE)向反射方向d反射的电波之间赋予360°的相位差。因此,对贴片电极PE不施加第8电压V8而是施加第1电压V1。
或者,如图10所示,能够使由反射板RE反射的反射波w2的反射方向d向左上22.5°倾斜。此外,将向贴片电极PE施加的电压V设为第1电压V1、第2电压V2、……第7电压V7。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反射板RE的驱动方法,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能够独立驱动各贴片电极PE,因此,能够提高由反射板RE反射的反射波w2的反射方向d的自由度。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在此,说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反射板RE的俯视图。
如图11所示,第1基板SUB1具有多个相位控制电极HE、以及多个连接布线L。
多个相位控制电极HE沿X轴以及Y轴分别隔着间隔呈矩阵状排列,与多个贴片电极PE一对一相对置。多个相位控制电极HE包含在沿Y轴延伸、沿X轴排列的多个相位控制电极组HG。各相位控制电极组HG包括利用Y轴排列的连接布线L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相位控制电极HE。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Y轴排列的多个相位控制电极HE、和连接布线L用相同的导体一体形成。此外,多个相位控制电极HE、与连接布线L可以以彼此不同的导体来形成。相位控制电极HE、连接布线L、贴片电极PE、以及图12示出的共用电极CE由金属、或者类似金属的导体形成。例如,上述电极以及布线也可由ITO等的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
第2基板SUB2具有多个贴片电极PE。多个贴片电极PE沿X轴以及Y轴各自隔开间隔呈矩阵状排列,位于电气浮动状态。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反射板RE的一部分的剖视放大图。如图12所示,在基板1以及相位控制电极HE之上形成有绝缘层14。第1基板SUB1具有共用电极CE。共用电极CE设在绝缘层14之上。共用电极CE与相位控制电极HE相比位于贴片电极PE侧。在共用电极CE中的与相位控制电极HE相对置的区域形成有狭缝。由此,能够使在相位控制电极HE与共用电极CE之间产生的电场作用于液晶层LC。在本实施方式中,取向膜AL1以及取向膜AL2分别为垂直取向膜。
另外,共用电极CE作为屏蔽电极起作用,能够降低可能从相位控制电极HE对贴片电极PE带来的噪声(高频)。此外,在第1基板SUB1中,相位控制电极HE可以与共用电极CE相比位于贴片电极PE一侧。狭缝不形成于共用电极CE而形成于相位控制电极HE。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作为反射板RE的作用。
多个贴片电极PE在与Z轴平行的方向上与共用电极CE以及多个相位控制电极HE相对置。第2基板SUB2在与第1基板SUB1相对置一侧的相反一侧具有入射面Sa。液晶层LC保持在第1基板SUB1与第2基板SUB2之间,与多个贴片电极PE、多个相位控制电极HE、以及共用电极CE相对置。
反射板RE具备多个反射控制部RH。各反射控制部RH具备多个贴片电极PE中的一贴片电极PE、共用电极CE中的与上述一贴片电极PE相对置的部分、多个相位控制电极HE中的与上述一贴片电极PE相对置的一相位控制电极HE、以及液晶层LC中的与上述一贴片电极PE相对置的区域。各反射控制部RH根据对相位控制电极HE施加的电压对从入射面Sa侧入射来的电波(入射波w1)的相位进行调节,使电波向入射面Sa侧反射,作为反射波w2起作用。
在沿X轴的方向上,多个贴片电极PE等间隔排列。多个相位控制电极HE具有与第1贴片电极PE1相对置的第1相位控制电极HE1、与第2贴片电极PE2相对置的第2相位控制电极HE2、与第3贴片电极PE3相对置的第3相位控制电极HE3。而且,多个相位控制电极HE还具有与第4贴片电极PE4相对置的第4相位控制电极HE。
接下来,说明反射板RE的驱动方法。当反射板RE的驱动开始时,在第1期间Pd1内,以由多个反射控制部RH反射来的电波在第1反射方向d1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多个相位控制电极HE施加电压V。例如,对第1相位控制电极HE1施加第1电压V1,对第2相位控制电极HE2施加第2电压V2,对第3相位控制电极HE3施加第3电压V3。
在第1期间Pd1之后的第2期间Pd2内,以将由多个反射控制部RH反射来的电波在第1反射方向d1上保持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多个相位控制电极HE施加电压。对第1相位控制电极HE1施加第2电压V2,对第2相位控制电极HE2施加第3电压V3,对第3相位控制电极HE3施加第4电压。
在各自的期间Pd内,经由连接布线L对各相位控制电极组HG的多个相位控制电极HE施加相同电压。
在第1期间Pd1以及第2期间Pd2的各期间内,以共用电极CE的电位为基准,对各相位控制电极HE施加的电压的极性定期反转。相位控制电极HE以交流驱动。另外,在各相位控制电极HE中,在第2期间Pd2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与在第1期间Pd1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不同。能够充分抑制烧焦的产生,因此,能够抑制相对于第1反射方向d1的反射波w2在方向上的偏移。
接下来,说明中途有意使第三实施方式的基于反射板RE的反射波w2的方向变化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使反射波w2的方向从第1反射方向d1向第2反射方向d2变化的例子。在X-Z平面中,第2反射方向d2为与Z轴之间形成第2角度θ2的方向。第1反射方向d1以及第2反射方向d2与X-Z平面平行。此外,即使使反射波w2的方向变化至第2反射方向d2,也将多个反射波w2在第2反射方向d2上设为相同相位。
在第1期间Pd1以及第2期间Pd2中,反射波w2在第1反射方向d1上为相同相位。
在第2期间Pd2之后的第3期间Pd3内,以使由多个反射控制部RH反射的电波在第2反射方向d2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多个相位控制电极HE施加电压V。
在第3期间Pd3之后的第4期间Pd4内,以使由多个反射控制部RH反射的电波在第2反射方向d2上保持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多个相位控制电极HE施加电压V。在各相位控制电极HE中,在第4期间Pd4内施加的电压V的绝对值与在第3期间Pd3内施加的电压V的绝对值不同。
也可以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反射板RE的驱动方法,驱动并非贴片电极PE的相位控制电极HE,调节液晶层LC的介电常数。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四实施方式。图1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相控阵天线AA的一部分的剖视放大图。相控阵天线AA为通过使高频信号到达天线元件而从天线元件向外部发射电波,能够改变该电波的方向的设备。
如图13所示,相控阵天线AA具备第1基板SUB1、第2基板SUB2、以及液晶层LC。第1基板SUB1具有电绝缘性的基板1、多个连接布线L、绝缘层15、多个相位控制电极AE以及取向膜AL1。
基板1形成为平板状,包括彼此正交的X轴以及Y轴在内的X-Y沿平面延伸。连接布线L设在基板1之上。绝缘层15形成在基板1以及连接布线L之上。相位控制电极AE设在绝缘层15之上。相位控制电极AE从形成于绝缘层15的接触孔通过而与连接布线L连接。取向膜AL1形成在绝缘层15以及相位控制电极AE之上,覆盖相位控制电极AE。
第2基板SUB2隔开规定的间隙与第1基板SUB1相对配置。第2基板SUB2具有电绝缘性的基板2、共用电极CE、以及取向膜AL2。基板2形成为平板状,沿X-Y平面延伸。共用电极CE在平行于与X轴以及Y轴各自正交的Z轴的方向上与多个相位控制电极AE相对置。取向膜AL2覆盖共用电极CE。
液晶层LC保持在第1基板SUB1与第2基板SUB2之间。液晶层LC一方与多个相位控制电极AE相对置、另一方与共用电极CE相对置。
在此,将液晶层LC的厚度(液晶层间隙)设为dl。在本实施方式中,厚度dl为50μm。但厚度dl没有特别限制,但根据与相位控制电极AE的尺寸的最佳匹配来决定。只要充分调节传播相位控制电极AE的高频信号的相位即可,厚度dl可以少于50μm。或者,厚度dl可以超过50μm。此外,后面对上述高频信号进行说明。
对共用电极CE施加公共电压,固定共用电极CE的电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公共电压为0V。经由连接布线L对相位控制电极AE施加电压。在本实施方式中,相位控制电极AE以交流驱动。液晶层LC根据所谓的纵向电场来驱动。通过使对相位控制电极AE与共用电极CE之间施加的电压作用于液晶层LC,使液晶层LC的介电常数变化。
若液晶层LC的介电常数变化,则液晶层LC中的高频信号的传播速度也变化。因此,通过对作用于液晶层LC的电压进行调节,能够调节高频信号的相位。因此,能够调节电波的放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作用于液晶层LC的电压的绝对值为10V以下。在10V液晶层LC的介电常数成为饱和状态,但作用于液晶层LC的电压的绝对值可以不超过10V。
第1基板SUB1在与第2基板SUB2相对置一侧的相反一侧具有放射电波的放射面Sb。
液晶层LC的厚度dl(液晶层间隙)由多个间隔件SS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件SS为柱状间隔件,形成于第2基板SUB2,向第1基板SUB1侧突出。
间隔件SS的宽度为10~20μm。使间隔件SS不存在于与相位控制电极AE相对置的区域。但在上述区域也可以存在间隔件SS。此外,间隔件SS可以形成于第1基板SUB1,向第2基板SUB2侧突出。或者,间隔件SS也可以为球状间隔件。
相控阵天线AA具有多个相位器PH。各相位器PH具备多个相位控制电极AE中的一相位控制电极AE、共用电极CE中的上述一相位控制电极AE相对置的部分、以及液晶层LC中的上述一相位控制电极AE相对置的区域。各相位器PH以根据对相位控制电极AE施加的电压对传播相位控制电极AE的高频信号的相位进行调节的方式起作用。
图14是表示上述相控阵天线AA的俯视图。如图14所示,第1基板SUB1以及第2基板SUB2根据配置于各自的周缘部的密封材料SE来接合。液晶层LC设在由第1基板SUB1、第2基板SUB2、以及密封材料SE包围的空间。
多个相位控制电极AE沿Y轴的方向延伸,在X轴上排列。多个相位控制电极AE分别电隔离。连接布线L延伸至基板1中的不与第2基板SUB2相对置的区域。
第1基板SUB1除多个连接布线L以及多个相位控制电极AE之外还具备分配器DI以及多个天线元件AN。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配器DI为多次分支并延伸的导线,由金属、或者类似金属的导体形成。分配器DI延伸至基板1中的不与第2基板SUB2相对置的区域。分配器DI可以与未图示的OLB的焊盘连接。分配器DI与相控阵天线AA的外部的振荡器OS连接。
振荡器OS将位于微波或者毫米波的频域的高频信号输出至分配器DI。分配器DI以相同条件将高频信号传送至多个相位控制电极AE(多个相位器PH)。各相位控制电极AE相对于分配器DI隔开数μm的绝缘距离地进行配置。高频信号从分配器DI与相位控制电极AE之间通过并被输入至相位控制电极AE。
各天线元件AN具有作为天线的贴片电极PE以及突起PR。
多个贴片电极PE沿X轴隔开间隔排列。换言之,多个贴片电极PE呈一维排列。多个贴片电极PE呈一维配置能够使多个贴片电极PE的驱动提高相位的指向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贴片电极PE在沿X轴的方向上等间隔排列。在X-Y平面中,多个贴片电极PE具有同一形状以及同一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贴片电极PE具有正方形的形状。在贴片电极PE中,在沿X轴的方向上的长度为数mm以及在沿Y轴的方向上的长度为数mm。但贴片电极PE的尺寸(上述长度)没有特别限定。另外,贴片电极PE的形状不限于此,可以为正圆等圆形、正方形以外的四边形等。
多个贴片电极PE具有第1贴片电极PE1~第8贴片电极PE8。例如,在沿X轴的方向上,第2贴片电极PE2(第2天线)位于第1贴片电极PE1(第1天线)以及第3贴片电极PE3(第3天线)之间。
图14示出在沿X轴的方向上排列的8个贴片电极PE的例子。但贴片电极PE的个数能够有各种变形。若例示,则贴片电极PE可以在沿X轴的方向上排列有100个。此外,虽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多个贴片电极PE可以在沿X轴的方向以及沿Y轴的方向上呈矩阵状排列。在该情况下,多个贴片电极PE(天线)也与多个相位控制电极AE一对一对应。
各贴片电极PE(天线)基于从对应的相位控制电极AE传送的高频信号放射电波。
突起PR与贴片电极PE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PR与贴片电极PE一体形成。突起PR从贴片电极PE朝向对应的相位控制电极AE突出。突起PR具有四边形的形状。各突起PR(天线元件AN)相对于相位控制电极AE隔开数μm的绝缘距离地进行配置。第1基板SUB1的多个突起PR例如具有连接于第1贴片电极PE1的第1突起PR1。
相位控制电极AE与天线元件AN的间隙、以及夹持上述间隙的两者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只要以相位控制电极AE与天线元件AN之间不产生高频信号的反射地使相位控制电极AE侧的输出阻抗与天线元件AN侧的输入阻抗一致的方式决定相位控制电极AE以及天线元件AN各自的形状即可。例如,天线元件AN也可以不具有突起PR地来形成。
各相位控制电极AE具有如下的功能:对从分配器DI输入的高频信号的相位进行调节,将被调节了相位的高频信号传送至多个贴片电极PE(多个天线)中的对应的一贴片电极PE。多个相位控制电极AE具有与第1贴片电极PE1~第8贴片电极PE8对应的第1相位控制电极AE1~第8相位控制电极AE8。例如,第1相位控制电极AE1向第1贴片电极PE1传送高频信号,第2相位控制电极AE2向第2贴片电极PE2传送高频信号,第3相位控制电极AE3向第3贴片电极PE3传送高频信号。
例如,与第1相位控制电极AE1和第1突起PR1之间的间隙为数μm相对地,第1相位控制电极AE1和第2相位控制电极AE2的间隔为数mm。因此,向第1相位控制电极AE1输入的高频信号从第1相位控制电极AE1与第1突起PR1之间通过而输入至第1突起PR1,但不会穿过第2相位控制电极AE2。
在此,说明相位器PH(相位控制电极AE)的尺寸。在X-Y平面中,多个相位控制电极AE具有同一形状以及同一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相位控制电极AE具备具有沿Y轴的长轴的矩形的形状。相位控制电极AE在沿X轴的方向上具有宽度WI,在沿Y轴的方向上具有长度LN。在本实施方式中,WI=100μm,LN=60mm。
在此,在通过向液晶层LC施加偏置电压而使其介电常数从e1变化至e2时,高频信号的相位变化量成为(e20 . 5-e10 . 5)·LN/λ。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对液晶层LC施加的偏置电压能够将相位变化控制在0~360°。基于相位器PH的高频信号的相位变化量最大为360°。因此,若将X-Y平面中的相位控制电极AE的尺寸设为一半大小的100μm×30mm,则基于相位器PH的高频信号的相位变化量最大会成为180°。
在相控阵天线AA中,通过对相邻的相位器PH间的相位变化量设置差来改变放射的电波(高频)的朝向,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向液晶层LC的偏置电压,因此,需要到相位变化量成为360°为止全部使用该偏置电压。根据上述的观点,决定相位器PH(相位控制电极AE)的尺寸。
由此,以能够在一相位器PH向贴片电极PE传送的高频信号与另一相位器PH向贴片电极PE传送的高频信号之间最大赋予360°的相位差的方式构成相控阵天线AA。因此,以能够在从一贴片电极PE放射的电波与从另一贴片电极PE放射的电波之间最大赋予360°的相位差的方式构成相控阵天线AA。
连接布线L、相位控制电极AE、贴片电极PE、突起PR、以及上述共用电极CE由金属、或者类似金属的导体形成。
液晶层LC只要设在至少与全部相位控制电极AE相对置的区域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材料SE如上所述配置于第1基板SUB1以及第2基板SUB2各自的周缘部。因此,液晶层LC可以与多个天线元件AN、分配器DI、以及多个连接布线L相对置。
上述共用电极CE只要设在至少与全部相位控制电极AE相对置的区域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共用电极CE与全部相位控制电极AE相对置,但与天线元件AN、分配器DI、以及连接布线L相对置。共用电极CE也可以不与天线元件AN、分配器DI、以及连接布线L相对置。
连接布线L为具有数μm的宽度的细线,在X-Y平面上连接布线L的面积与相位控制电极AE的面积相比充分小。由此,能够使连接布线L不易作为相位器PH发挥作用。
此外,在相控阵天线AA在任意的放射方向上放射电波的情况下,由相位器PH调节的(延迟的)高频信号的相位量能够使用图4根据上述记载来类推,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接下来,说明相控阵天线AA的驱动方法。图15是用于说明在相控阵天线AA的驱动方法中,以从多个贴片电极PE放射的电波在沿Z轴的方向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相位器PH施加了电压的状态的图。此外,在图15中,仅针对从贴片电极PE、以及贴片电极PE放射的电波用X-Z平面示出,与X-Z平面无关地示出相位器PH等。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说明从多个贴片电极PE放射来的电波w3在沿Z轴的方向上成为相同相位。在图15的X-Z平面中,放射方向dα为与Z轴之间形成角度θα的方向。在图15中,θα=0°。放射方向dα与X-Z平面平行。为了从多个贴片电极PE放射的电波w3在放射方向dα上使相位对齐,只要在与X轴平行的直线状的双点划线上使电波w3的相位对齐即可。
当相控阵天线AA的驱动开始时,在第1期间Pd1内,以使从多个贴片电极PE放射的电波w3在放射方向dα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多个相位控制电极AE施加电压V。例如,对全部相位控制电极AE施加第1电压V1。
在第1期间Pd1之后的第2期间Pd2内,以使从多个贴片电极PE放射的电波w3在放射方向dα上保持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多个相位控制电极AE施加电压。例如,对全部相位控制电极AE施加第2电压V2。
在第1期间Pd1以及第2期间Pd2的各期间内,若以共用电极CE的电位为基准,则对各相位控制电极AE施加的电压的极性定期反转。相位控制电极AE以交流驱动,因此,长时间不对液晶层LC施加固定电压。能够抑制烧焦的产生,因此,能够抑制相对于放射方向dα的电波w3在方向上的偏移。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相位控制电极AE中,在第2期间Pd2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与在第1期间Pd1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不同。能够充分抑制烧焦的产生,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相对于放射方向dα的电波w3在方向上的偏移。
即使期间Pd变为其他期间Pd,也维持从一贴片电极PE向放射方向dα放射的电波w3、和从另一个贴片电极PE向放射方向dα放射的电波w3的相位量。在本实施方式中,相位量为0°。
接下来,说明相控阵天线AA的另一驱动方法。图16是用于说明在相控阵天线AA的驱动方法中,以使从多个贴片电极PE放射的电波w3在第1放射方向dα1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相位器PH施加了电压的状态的图。此外,在图16中,仅针对贴片电极PE、以及从贴片电极PE放射的电波w3用X-Z平面示出,与X-Z平面无关地示出相位器PH等。
如图14以及图16所示,说明从多个贴片电极PE放射的电波在第1放射方向dα1上成为相同相位。在图16的X-Z平面中,第1放射方向dα1为与Z轴之间形成第1角度θα1的方向。第1放射方向dα1与X-Z平面平行。为了从多个贴片电极PE放射的电波w3在第1放射方向dα1上使相位对齐,在与第1放射方向dα1正交的直线状的双点划线上使电波的相位对齐即可。
若相控阵天线AA的驱动开始,则在第1期间Pd1内,以使从多个贴片电极PE放射的电波w3在第1放射方向dα1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多个相位控制电极AE施加电压V。例如,对第1相位控制电极AE1施加第1电压V1,对第2相位控制电极AE2施加第2电压V2,对第3相位控制电极AE3施加第3电压V3。
在第1期间Pd1之后的第2期间Pd2内,以使从多个贴片电极PE放射的电波w3在第1放射方向dα1上保持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多个相位控制电极AE施加电压。例如,对第1相位控制电极AE1施加第2电压V2,对第2相位控制电极AE2施加第3电压V3,对第3相位控制电极AE3施加第4电压V4。
在第1期间Pd1以及第2期间Pd2的各期间内,以共用电极CE的电位为基准,对各相位控制电极AE施加的电压的极性定期反转。能够抑制烧焦的产生,能够抑制相对于第1放射方向dα1的电波w3在方向上的偏移。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相位控制电极AE中,在第2期间Pd2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与在第1期间Pd1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不同。能够充分抑制烧焦的产生,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抑制相对于第1放射方向dα1的电波w3在方向上的偏移。
即使期间Pd变为其他期间Pd,也维持从一贴片电极PE向放射方向dα放射的电波、与从相邻的贴片电极PE向放射方向dα放射的电波的相位量。在本实施方式中,相位量为60°。
在第1期间Pd1内,对第6相位控制电极AE6施加第6电压V6。在从第1贴片电极PE1向第1放射方向dα1放射的电波w3、与从第6贴片电极PE6向第1放射方向dα1放射的电波w3之间赋予300°的相位差。
对从第1贴片电极PE1向第1放射方向dα1放射的电波w3与从第7贴片电极PE7向第1放射方向dα1放射的电波w3之间赋予360°的相位差,因此,在第1期间Pd1内,可以对第7相位控制电极AE7施加第7电压。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期间Pd1内,对第7相位控制电极AE7施加第1电压V1。由此,能够抑制电压V的种类,并且驱动很多相位控制电极AE。
接下来,说明中途有意使第四实施方式的基于相控阵天线AA的电波w3的方向(放射方向dα)变化的情况。图17是用于说明在相控阵天线AA的驱动方法中,以从多个贴片电极PE放射的电波w3在第2放射方向dα2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相位器PH施加了电压的状态的图。此外,在图17中,仅针对贴片电极PE、以及从贴片电极PE放射的电波w3用X-Z平面示出,与X-Z平面无关地示出相位器PH等。
如图14、图16、以及图17所示,在此,说明使电波w3的方向从第1放射方向dα1向第2放射方向dα2变化的例子。在X-Z平面中,第2放射方向dα2为与Z轴之间形成第2角度θα2的方向。第2放射方向dα2与X-Z平面平行。此外,即使使电波w3的放射方向变化至第2放射方向dα2,也将多个电波w3在第2放射方向dα2上设为相同相位。
在第1期间Pd1以及第2期间Pd2内,电波w3在第1放射方向dα1上为相同相位。
在第2期间Pd2之后的第3期间Pd3内,以从多个贴片电极PE放射的电波w3在第2放射方向dα2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多个相位控制电极AE施加电压V。
在第3期间Pd3之后的第4期间Pd4内,以使从多个贴片电极PE放射的电波w3在第2放射方向dα2上保持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多个相位控制电极AE施加电压V。在各相位控制电极AE中,在第4期间Pd4内施加的电压V的绝对值与在第3期间Pd3内施加的电压V的绝对值不同。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相控阵天线AA的驱动方法,对各相位控制电极AE施加的电压V的绝对值定期改变。因此,即使作为介电材料而使用液晶,也能够充分抑制烧焦,能够得到能够长期良好地控制电波w3的相位的相控阵天线AA的驱动方法。
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不意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他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内,并且包含在与专利请求的范围内记载的发明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所述相控阵天线具备:
第1基板,其具有沿X轴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天线、以及分别电隔离的多个相位控制电极;
第2基板,其具有在平行于与所述X轴正交的Z轴的方向上与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相对置的共用电极;以及
保持在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之间、且与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相对置的液晶层,
各相位器具有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中的一相位控制电极、所述共用电极中的与所述一相位控制电极相对置的部分、以及所述液晶层中的与所述一相位控制电极相对置的区域,
各所述相位控制电极将所输入的高频信号向所述多个天线中的对应的一天线传送,
所述相位器根据对所述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的电压,调节所述高频信号的相位,
各所述天线基于所述高频信号放射电波,
在与所述Z轴之间形成第1角度的方向为第1放射方向,
所述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第1期间内,以使从所述多个天线放射的电波在所述第1放射方向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电压,
在所述第1期间之后的第2期间内,以使从所述多个天线放射的电波在所述第1放射方向上保持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电压,
在各所述相位控制电极中,在所述第2期间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与在所述第1期间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天线沿所述X轴等间隔排列,具有第1天线、第3天线、位于所述第1天线以及所述第3天线之间的第2天线,
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具有向所述第1天线传送所述高频信号的第1相位控制电极、向所述第2天线传送所述高频信号的第2相位控制电极、以及向所述第3天线传送所述高频信号的第3相位控制电极,
在所述第1期间内,对所述第1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第1电压,对所述第2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第2电压,对所述第3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第3电压,
在所述第2期间内,对所述第1相位控制电极施加所述第2电压,对所述第2相位控制电极施加所述第3电压,对所述第3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第4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期间以及所述第2期间的各期间内,以所述共用电极的电位为基准,对各所述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的电压的极性定期反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放射方向平行于与所述X轴以及所述Z轴各自平行的X-Z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Z轴之间形成第2角度的方向为第2放射方向,
在所述第2期间之后的第3期间内,以使从所述多个天线放射的电波在所述第2放射方向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电压,
在所述第3期间之后的第4期间内,以使从所述多个天线放射的电波在所述第2放射方向上保持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电压,
在各所述相位控制电极中,在所述第4期间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与在所述第3期间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放射方向以及所述第2放射方向分别平行于与所述X轴以及所述Z轴各自平行的X-Z平面。
7.一种反射板的驱动方法,所述反射板具备:
第1基板,其具有沿彼此正交的X轴以及Y轴分别隔开间隔且呈矩阵状排列的多个贴片电极;
第2基板,其具有在平行于与所述X轴以及所述Y轴分别正交的Z轴的方向上与所述多个贴片电极相对置的共用电极;以及
保持在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之间、且与所述多个贴片电极相对置的液晶层,
各反射控制部具有所述多个贴片电极中的一贴片电极、所述共用电极中的与所述一贴片电极相对置的部分、以及所述液晶层中的与所述一贴片电极相对置的区域,
所述第1基板在与所述第2基板相对置一侧的相反一侧具有入射面,
各所述反射控制部根据对所述贴片电极施加的电压对从所述入射面侧入射的电波的相位进行调节,使所述电波向所述入射面侧反射,
在与所述Z轴之间形成第1角度的方向为第1反射方向,
所述反射板的驱动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第1期间内,以使利用所述多个反射控制部反射的电波在所述第1反射方向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所述多个贴片电极施加电压,
在所述第1期间之后的第2期间内,以使利用所述多个反射控制部反射的电波在所述第1反射方向上保持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所述多个贴片电极施加电压,
在各所述贴片电极中,在所述第2期间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与在所述第1期间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反射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贴片电极沿所述X轴等间隔排列,具有第1贴片电极、第3贴片电极、以及在沿所述X轴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贴片电极以及第3贴片电极之间的第2贴片电极,
在所述第1期间内,对所述第1贴片电极施加第1电压,对所述第2贴片电极施加第2电压,对所述第3贴片电极施加第3电压,
在所述第2期间内,对所述第1贴片电极施加所述第2电压,对所述第2贴片电极施加所述第3电压,对所述第3贴片电极施加第4电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反射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期间以及所述第2期间的各期间内,以所述共用电极的电位为基准,对各所述贴片电极施加的电压的极性定期反转。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反射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反射方向平行于与所述X轴以及所述Z轴各自平行的X-Z平面。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反射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Z轴之间形成第2角度的方向为第2反射方向,
在所述第2期间之后的第3期间内,以使利用所述多个反射控制部反射的电波在所述第2反射方向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所述多个贴片电极施加电压,
在所述第3期间之后的第4期间内,以使利用所述多个反射控制部反射的电波在所述第2反射方向上保持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所述多个贴片电极施加电压,
在各所述贴片电极中,在所述第4期间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与在所述第3期间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反射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反射方向以及所述第2反射方向分别平行于与所述X轴以及所述Z轴各自平行的X-Z平面。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反射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贴片电极包含于沿所述Y轴延伸且沿所述X轴排列的多个贴片电极组内,
各所述贴片电极组包括沿所述Y轴排列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贴片电极,
在所述第1期间以及所述第2期间的各期间内,对各所述贴片电极组的所述多个贴片电极施加相同的电压。
14.一种反射板的驱动方法,所述反射板具备:
第1基板,其具有共用电极以及多个相位控制电极;
第2基板,其具有沿彼此正交的X轴以及Y轴分别隔开间隔且呈矩阵状排列的多个贴片电极,所述多个贴片电极在平行于与所述X轴以及所述Y轴分别正交的Z轴的方向上与所述共用电极以及与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相对置;以及
保持在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之间、且与所述多个贴片电极相对置的液晶层,
各反射控制部具有所述多个贴片电极中的一贴片电极、所述共用电极中的与所述一贴片电极相对置的部分、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中的与所述一贴片电极相对置的一相位控制电极、以及所述液晶层中的与所述一贴片电极相对置的区域,
所述第2基板在与所述第1基板相对置一侧的相反一侧具有入射面,
各所述反射控制部根据对所述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的电压,调节从所述入射面侧入射的电波的相位,使所述电波向所述入射面侧反射,
在与所述Z轴之间形成第1角度的方向为第1反射方向,
所述反射板的驱动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第1期间内,以使利用所述多个反射控制部反射的电波在所述第1反射方向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电压,
在所述第1期间之后的第2期间内,以使利用所述多个反射控制部反射的电波在所述第1反射方向上保持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电压,
在各所述相位控制电极中,在所述第2期间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与在所述第1期间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不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反射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贴片电极沿所述X轴等间隔排列,具有第1贴片电极、第3贴片电极、以及在沿所述X轴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贴片电极以及第3贴片电极之间的第2贴片电极,
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具有与所述第1贴片电极相对置的第1相位控制电极、与所述第2贴片电极相对置的第2相位控制电极、以及与所述第3贴片电极相对置的第3相位控制电极,
在所述第1期间内,对所述第1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第1电压,对所述第2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第2电压,对所述第3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第3电压,
在所述第2期间内,对所述第1相位控制电极施加所述第2电压,对所述第2相位控制电极施加所述第3电压,对所述第3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第4电压。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反射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期间以及所述第2期间的各期间内,以所述共用电极的电位为基准,对各所述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的电压的极性定期反转。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反射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反射方向平行于与所述X轴以及所述Z轴各自平行的X-Z平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反射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Z轴之间形成第2角度的方向为第2反射方向,
在所述第2期间之后的第3期间内,以使利用所述多个反射控制部反射的电波在所述第2反射方向上成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电压,
在所述第3期间之后的第4期间内,以使利用所述多个反射控制部反射的电波在所述第2反射方向上保持为相同相位的方式,对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电压,
在各所述相位控制电极中,在所述第4期间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与在所述第3期间内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不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反射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反射方向以及所述第2反射方向分别平行于与所述X轴以及所述Z轴各自平行的X-Z平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反射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与所述多个贴片电极一对一相对置,
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包含于沿所述Y轴延伸且沿所述X轴排列的多个相位控制电极组,
各所述相位控制电极组包括沿所述Y轴排列且彼此电连接的多个相位控制电极,
在所述第1期间以及所述第2期间的各期间内,对各所述相位控制电极组的所述多个相位控制电极施加相同电压。
CN202110843021.XA 2020-07-30 2021-07-26 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以及反射板的驱动方法 Active CN1140633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29094A JP2022025914A (ja) 2020-07-30 2020-07-30 フェーズドアレイアンテナの駆動方法及び反射板の駆動方法
JP2020-129094 2020-07-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63329A true CN114063329A (zh) 2022-02-18
CN114063329B CN114063329B (zh) 2023-09-22

Family

ID=80003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43021.XA Active CN114063329B (zh) 2020-07-30 2021-07-26 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以及反射板的驱动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37785A1 (zh)
JP (1) JP2022025914A (zh)
CN (1) CN11406332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36684A (zh) * 2022-06-08 2022-09-0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液晶的Ka波段二维波束扫描反射阵天线
WO2023174372A1 (zh) * 2022-03-18 2023-09-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扫描反射面天线与天线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302601A1 (en) * 2021-03-18 2022-09-22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R&Db Foundation Array Antenna System Capable of Beam Steering and Impedance Control Using Active Radiation Layer
WO2023058319A1 (ja) * 2021-10-07 2023-04-1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電波反射素子および電波反射板
WO2023181614A1 (ja) * 2022-03-25 2023-09-2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リフレクトアレイ
CN117135951A (zh) * 2022-05-17 2023-11-28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5084834B (zh) * 2022-06-24 2023-10-31 湖南迈克森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天线单元、天线阵列及电子设备
WO2024057737A1 (ja) * 2022-09-15 2024-03-2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電波反射装置
WO2024071070A1 (ja) * 2022-09-27 2024-04-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電磁波制御用素子
CN115995660B (zh) * 2023-02-17 2024-03-22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小型化液晶微波移相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03201A (ja) * 1997-09-29 1999-04-13 Mitsui Chem Inc 移相器、移相器アレイおよびフェーズドアレイアンテナ装置
WO2017065255A1 (ja) * 2015-10-15 2017-04-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走査アンテナ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80287254A1 (en) * 2015-10-09 2018-10-0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canning antenna and method for driving same
CN108666738A (zh) * 2018-05-17 2018-10-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天线及其制作方法、驱动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08780946A (zh) * 2016-03-11 2018-11-09 夏普株式会社 扫描天线及扫描天线的检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74216B1 (en) * 2014-07-24 2019-12-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feedback signals
US10396874B1 (en) * 2016-04-25 2019-08-27 Avago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Sales Pte. Limited Proactive beamforming while in motion
DE112017006442T5 (de) * 2016-12-21 2019-09-19 Intel Corporation Drahtlose kommunikationstechnologie, einrichtungen und verfahren
US10566692B2 (en) * 2017-01-30 2020-02-18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Optically controlled meta-material phased array antenna system
CN108563050B (zh) * 2018-05-31 2020-10-30 成都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液晶移相器和天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03201A (ja) * 1997-09-29 1999-04-13 Mitsui Chem Inc 移相器、移相器アレイおよびフェーズドアレイアンテナ装置
US20180287254A1 (en) * 2015-10-09 2018-10-0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canning antenna and method for driving same
WO2017065255A1 (ja) * 2015-10-15 2017-04-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走査アンテナ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780946A (zh) * 2016-03-11 2018-11-09 夏普株式会社 扫描天线及扫描天线的检查方法
CN108666738A (zh) * 2018-05-17 2018-10-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天线及其制作方法、驱动方法和通信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74372A1 (zh) * 2022-03-18 2023-09-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扫描反射面天线与天线系统
CN115036684A (zh) * 2022-06-08 2022-09-0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液晶的Ka波段二维波束扫描反射阵天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037785A1 (en) 2022-02-03
JP2022025914A (ja) 2022-02-10
CN114063329B (zh) 2023-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63329B (zh) 相控阵天线的驱动方法以及反射板的驱动方法
JP7307070B2 (ja) フェーズドアレイアンテナ、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JP7433229B2 (ja) 液晶移相器及びその操作方法、液晶アンテナ及び通信装置
KR102368374B1 (ko) 액정 위상 시프터, 그 동작 방법, 액정 안테나, 및 통신 장치
US20240085746A1 (en) 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 and intelligent reflecting device
US20240106132A1 (en) 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 and phased array antenna
US20230400747A1 (en) Intelligent reflecting device
WO2023140243A1 (ja) リフレクトアレイ
WO2022259790A1 (ja) 電波反射板
CN114079159B (zh) 液晶天线
WO2022211036A1 (ja) 電波反射板
WO2024100974A1 (ja) 電波反射装置
CN117203856A (zh) 电波反射板
WO2022209330A1 (ja) 電波反射板
WO2023181614A1 (ja) リフレクトアレイ
JP7371184B2 (ja) 電磁波伝送構造体
WO2024057737A1 (ja) 電波反射装置
WO2023170872A1 (ja) 移相装置、平面型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移相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24004595A1 (ja) 電波反射装置
WO2023188735A1 (ja) 液晶材料を用いた電波の反射素子
WO2024070939A1 (ja) 電波反射装置
WO2023058399A1 (ja) 電波反射装置
CN118056334A (zh) 电波反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