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52527B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52527B
CN114052527B CN202111531312.1A CN202111531312A CN114052527B CN 114052527 B CN114052527 B CN 114052527B CN 202111531312 A CN202111531312 A CN 202111531312A CN 114052527 B CN114052527 B CN 1140525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air
appliance
fan
coo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313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52527A (zh
Inventor
林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3131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525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525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525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525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525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7/00Baking; Roasting; Grilling; Frying
    • A47J37/06Roasters; Grills; Sandwich grills
    • A47J37/0623Small-size cooking ovens, i.e. defining an at least partially closed cooking cavity
    • A47J37/0629Small-size cooking ovens, i.e. defining an at least partially closed cooking cavity with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 A47J37/0641Small-size cooking ovens, i.e. defining an at least partially closed cooking cavity with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air fry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7/00Baking; Roasting; Grilling; Frying
    • A47J37/06Roasters; Grills; Sandwich grills
    • A47J37/0623Small-size cooking ovens, i.e. defining an at least partially closed cooking cavity
    • A47J37/0629Small-size cooking ovens, i.e. defining an at least partially closed cooking cavity with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7/00Baking; Roasting; Grilling; Frying
    • A47J37/06Roasters; Grills; Sandwich grills
    • A47J37/0623Small-size cooking ovens, i.e. defining an at least partially closed cooking cavity
    • A47J37/0664Accesso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器具本体设有烹饪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均与烹饪腔连通;导流装置,设于器具本体的一侧,导流装置设有风道,风道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口,风道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口;风机,设于导流装置的第一端,且与风道连通,风机具有多个工作档位,任意两个工作档位对应的风机的转速不同;发热件,设于导流装置的第一端,且与风道连通;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根据烹饪器具的工作模式控制发热件工作,及调节风机的工作档位。本发明的烹饪器具能够满足如热风模式、空炸模式的使用需求。该设置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进而有利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烹饪器具的结构设置不合理,风机的转速恒定,使得烹饪器具要么仅具有热风模式,要么仅具有空炸模式,无法满足同一烹饪器具同时具有热风模式和空炸模式的使用需求,用户体验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器具本体设有烹饪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均与烹饪腔连通;导流装置,设于器具本体的一侧,导流装置设有风道,风道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口,风道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口;风机,设于导流装置的第一端,且与风道连通,风机具有多个工作档位,任意两个工作档位对应的风机的转速不同;发热件,设于导流装置的第一端,且与风道连通;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根据烹饪器具的工作模式控制发热件工作,及调节风机的工作档位。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导流装置、风机、发热件和控制器。器具本体包括烹饪腔和与烹饪腔连通的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导流装置设有风道,风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风道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口,风道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口。
具体地,控制器与风机和发热件均电连接。风机具有多个工作档位,且任意两个工作档位对应的风机的转速不同。烹饪器具的工作模式与风机的转速和发热件的工作状态具有关联性。
风机设于导流装置,且位于导流装置的第一端,风机与风道连通。风机以较高转速的工作档位工作时,风机转动以产生大风量,大风量把发热件上的大部分热量带走,热空气由风道的第二端,经第二开口流向烹饪腔。风机以较低转速的工作档位工作时,产生一定风量搅动食材附近的热量对流换热,也即,主要以热辐射的方式通过第一开口与烹饪腔内的食材换热。
也就是说,本申请合理设置了器具本体、导流装置、发热件和控制器的配合结构。使得风机以较高转速的工作档位工作时,发热件处的大量热量被风机带走,经过风道后,通过第二开口流向烹饪腔,以热风循环的方式,以稳定的低热流密度的方式与食材换热,达到烹饪食材的目的。或者风机以较低转速的工作档位工作时,发热件工作所产生的热量以高热流密度辐射的方式,通过第一开口传递热量至烹饪腔的食材处,以烹饪食材。
该设置使得可根据烹饪器具的工作模式有针对性地调整风机的工作档位,及调整发热件的工作状态,这样,能够调整热量与食材的换热方式,且能够调整热气流的流动路径,以满足如热风模式、空炸模式的使用需求。该设置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进而有利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根据本发明上述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至少具有热风模式和空炸模式,多个工作档位至少包括第一档位和第二档位,热风模式对应第一档位,空炸模式对应第二档位;其中,第一档位的转速大于第二档位的转速。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至少具有热风模式和空炸模式,多个工作档位至少包括第一档位和第二档位。烹饪器具的工作模式与风机的工作档位具有关联性。具体地,热风模式对应第一档位,空炸模式对应第二档位,且热风模式对应的风机的转速,大于空炸模式对应的风机的转速。
具体地,烹饪器具处于热风模式下,利用热风循环以保证烹饪腔内的温度,以对烹饪腔内的食材均匀缓慢加热。在热风模式下,控制器控制发热件工作,发热件工作能够产生热量。控制器控制风机以较高转速的工作档位工作,以增大风量,大风量将发热管工作所产生的大部分热量带走,经过风道后,通过第二开口流向烹饪腔,以加热烹饪腔内的食材。
具体地,烹饪器具处于空炸模式下,通过热辐射强化换热的方式加热烹饪腔内的食材,实现空气炸功能。空气炸需要高热流密度的热风,通过快速与食材换热实现炸的效果。由于发热件和风机均位于导流装置的第一端,且导流装置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口连接,也即,发热件和风机均靠近第一开口。在空炸模式下,控制器控制风机以较低转速的工作档位工作。且控制器控制发热件工作,发热件工作能够产生热量,热量通过第一开口以辐射换热的方式传递热量。由于风机的转速较小,产生一定风量搅动食材附近的热量对流换热,也即,大量的热量通过辐射的方式通过第一开口传递给食材。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器具本体具有顶壁和侧壁,侧壁连接于顶壁的一侧,顶壁和侧壁中的一个设有第一开口,顶壁和侧壁中的至少一个设有第二开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器具本体包括顶壁和侧壁,侧壁与顶壁连接。可根据具体实际使用需求来设置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位置。
具体地,器具本体的顶壁设有第一开口。或者,器具本体的侧壁设有第一开口。
具体地,器具本体的顶壁设有第二开口。或者,器具本体的侧壁设有第二开口。或者,器具本体的顶壁和侧壁均设有第二开口。
当器具本体的顶壁和侧壁均设有第二开口时,也即,第二开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开口中的一部分第二开口设于器具本体的顶壁,多个第二开口中的另一部分第二开口设于器具本体的侧壁。该设置增大了第二开口与烹饪腔的配合面积,增多了第二开口与烹饪腔的配合角度,有利于提升烹饪腔内不同位置处的温度均衡性及一致性,可保证食材受热的均衡性,有利于提升食材口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开口设于顶壁,第二开口设于侧壁。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设置位置,其中,第一开口设于顶壁,第二开口设于侧壁。
具体地,器具本体的侧壁设有第二开口,热空气由第二开口流向烹饪腔,这样,热空气形成一个水平方向的热风循环,有利于提升烹饪腔内的温度的均衡化。
具体地,器具本体的顶壁设有第一开口,有利于辐射强化换热,可保证空气炸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段,第一风道段连接第一开口,且第一风道段与器具本体的顶壁对应设置;第二风道段,与器具本体的侧壁对应设置,第二风道段连接第一风道段和第二开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风道包括第一风道段和第二风道段。其中,第一风道段与器具本体的顶壁对应设置,第二风道段与器具本体的侧壁对应设置,且第二风道段的一端连接第一风道段,第二风道段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开口。
具体地,器具本体的侧壁垂直于器具本体的顶壁所在的平面,也即,第一风道段和第二风道段合围出的形状为“L”形结构。也就是说,第一风道段和第二风道段合围出的结构形状,与器具本体的侧壁和顶壁合围出的结构形状适配,该设置在保证有效限定气流的流动路径的同时,能够降低导流装置对烹饪器具的内部空间的占用率,进而有利于实现烹饪器具的轻巧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开口的数量为多个,风道包括:第三风道段,第三风道段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连接第一开口;多个第四风道段,第四风道段具有第五端和第六端,每个第四风道段的第五端连接第四端,每个第四风道段的第六端与一个第二开口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风道包括第三风道段和多个第四风道段。并合理限定了第一开口、第三风道段、多个第四风道段和第二开口的配合结构,具体地,第三风道段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第四风道段具有第五端和第六端,每个第四风道段的第五端连接第三风道段的第四端,每个第四风道段的第六端与一个第二开口连接。该设置使得由第一开口流向风道内的气流被多个第四风道段分为多股,多股热空气从不同方向、不同位置同时流向烹饪腔,形成多个方向的热风循环,有利于提升烹饪腔内的温度的均衡化,为食材受热的均衡性及一致性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流装置包括:罩体,与器具本体的外表面连接,且罩设于第一开口处,罩体设有第三开口;导流管,位于罩体的一侧,且导流管连接于第三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发热件位于罩体和器具本体之间,且发热件位于第三开口的周侧;其中,风机设于导流管。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流装置包括罩体和导流管,罩体与器具本体的外表面连接,也即,罩体的内表面和器具本体的外表面之间合围出用于容置发热件的区域。
可以理解的是,发热件工作所产生的热量能够有效加热罩体和器具本体之间区域的空气,为热风模式下能够以热风循环模式加热烹饪腔内的食材提供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且可为空炸模式下能够以辐射换热的方式向烹饪腔内的食材传递热量提供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另外,发热件位于第三开口的周侧,风机工作时,能够保证空气与发热件工作所产生的热量均匀混合。
进一步地,风机设于导流管,即,限定了风机、发热件、第一开口和导流管的配合结构,为烹饪器具在不同工作模式下能够有效加热烹饪腔内的食材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风机包括:电机,设于导流管;离心扇叶,与电机连接,第三开口的口壁位于离心扇叶的转动轴线和离心扇叶的外缘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风机包括电机和离心扇叶,离心扇叶与电机连接,电机工作以驱动离心扇叶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当发热件工作时,进入离心扇叶的空气经过发热件形成热空气。
进一步地,第三开口的口壁位于离心扇叶的转动轴线和离心扇叶的外缘之间。即,限定了离心扇叶的转动轴线、离心扇叶的外缘和第三开口的位置关系。该设置能够防止离心扇叶以较高速度的工作档位工作时,甩出的风进入罩体,使得甩出的风能够通过导流装置的风道吹入烹饪腔。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电机和离心扇叶的数量均为多个,每个电机与一个离心扇叶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机的数量为多个,离心扇叶的数量也为多个,每个电机与一个离心扇叶连接。这样可根据烹饪器具的工作模式有针对性地控制多个离心扇叶同时工作,或是控制一部分离心扇叶工作。该设置可满足产品多样化的使用需求,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及市场竞争力。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流管包括:第一管壁,与罩体连接,第一管壁与罩体对应的部分凹陷以形成蜗壳,离心扇叶位于蜗壳处;第二管壁,连接于第一管壁朝向罩体的一侧,第二管壁位于蜗壳的一侧;其中,罩体和蜗壳之间形成风道的第一部分,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之间形成风道的第二部分。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流管包括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罩体、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相配合,以使罩体和蜗壳之间形成风道的第一部分,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之间形成风道的第二部分。
具体地,第一管壁与罩体对应的部分凹陷以形成蜗壳,且离心扇叶位于蜗壳处,空气流入风道后,沿着蜗壳与罩体形成的连续流道流动,而后流向风道的第二部分。蜗壳与罩体的壁面之间形成的连续流道具有扩压的作用,第一开口流入的空气速度能较大,流过面积均匀增大的连续流道,减少了空气的折转,减小了空气的流动损失,使得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动压,有利于提高风量,避免因速度能过大导致空气的流动损失大,气动性能差,减小出风风量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地,连续流道具有集流的作用,减少了空气流动分离、脱流、旋涡等现象的出现的频次,有利于降低产品的运行噪声。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位于罩体和器具本体的连接处。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位于罩体和器具本体的连接处,利用密封件密封罩体和器具本体的连接处,以保证罩体与器具本体之间的气密性,避免气流由罩体与器具本体的连接处外泄,可保证风量,有利于降低产品的运行噪音。
具体地,密封件包括橡胶垫和/或硅胶垫。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发热件包括发热管,发热管呈环状,第三开口位于发热管围设的区域内;罩体设有连接件,连接件用于固定发热管。
在该技术方案中,发热件包括发热管,且发热管呈环状,第三开口位于发热管围设的区域内,以保证流向第三开口的空气与发热管的有效换热,风机工作时,能够保证空气与发热件工作所产生的热量均匀混合。
进一步地,罩体设有连接件,利用连接件固定发热管。使得发热管与罩体装配为一个整体,故而,发热管不会相对于罩体移位,这样可保证发热管与第三开口的配合尺寸,为烹饪器具烹饪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提供了稳定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连接件包括:第一卡接部,设于罩体,第一卡接部的一部分朝向罩体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第一卡槽,发热件的第一部分卡设于第一卡槽内;第二卡接部,与罩体可拆装连接,第二卡接部的一部分朝向风机的转动轴线方向凹陷以形成第二卡槽,发热件的第二部分卡设于第二卡槽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件包括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均用于固定发热件。
具体地,第一卡接部的一部分朝向罩体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第一卡槽,第二卡接部的一部分朝向风机的转动轴线方向凹陷以形成第二卡槽,发热件的第一部分卡设于第一卡槽内,发热件的第二部分卡设于第二卡槽内。也就是说,发热件与第一卡槽卡接配合,且发热件与第二卡槽卡接配合。由于第一卡槽的凹陷方向与第二卡槽的凹陷方向不同,故而,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可从多个方向、多个角度与发热件有效装配,限制了发热件相对于罩体的位移,避免发热件由罩体处滑落的情况发生。
具体地,罩体与第一卡接部一体形成,该结构设置由于省去了罩体与第一卡接部的装配工序,故而简化了罩体与第一卡接部的装配及后续拆卸的工序,有利于提升装配及拆卸效率,进而可降低生产及维护成本。另外,罩体与第一卡接部一体形成可保证产品成型的尺寸精度要求。
具体地,罩体与第二卡接部可拆装连接,罩体与第二卡接部的连接方式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卡接、螺接、磁吸及通过紧固件(如,螺钉、螺栓或铆钉)紧固连接。
罩体与第二卡接部可拆装连接,即,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第二卡接部的拆装及决定第二卡接部相对于罩体的安装位置,进而可适用不同型号发热件的使用需求,产品的适应性强,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外壳,与器具本体连接,外壳和器具本体之间合围出容纳腔,导流装置位于容纳腔内,控制器设于容纳腔;微波发生器,设于容纳腔,且与烹饪腔连通,微波发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外壳和微波发生器。其中,外壳与器具本体连接,外壳和器具本体之间合围出容纳腔,容纳腔具有容置导流装置和定位控制器的作用,以起到隔离导流装置和控制器的作用,避免环境中的水汽、污物等进入到导流装置和控制器处,保证导流装置和控制器处的清洁性,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微波发生器设于容纳腔,且微波发生器与烹饪腔连通。由于微波发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故而,控制器能够控制微波发生器工作。微波发生器工作以向烹饪腔内输送微波,利用微波来加热烹饪腔内的食材,达到烹饪食材的目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门体,与器具本体连接,门体用于打开或封闭烹饪腔;门体设有隔热部和控制面板,控制面板控制器电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门体,门体与器具本体连接,门体可相对于器具本体转动。具体地,门体具有打开或封闭烹饪腔的作用。
由于门体设有隔热部,隔热部具有阻隔热量传递的作用,以阻隔烹饪器具的烹饪腔内的热量向门体的传递。有利于降低门体的外表面处的温度,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烫伤用户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提升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进一步地,门体设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与控制器电连接,用户可通过触发控制面板实现烹饪食材的目的。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第一状态的分解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第二状态的分解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第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第二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发热件、离心扇叶和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发热件、离心扇叶和导流装置的分解图。
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烹饪器具,110器具本体,112烹饪腔,114第一开口,116第二开口,118顶壁,120侧壁,130导流装置,132风道,138罩体,140第三开口,142导流管,144第一管壁,146第二管壁,148蜗壳,150风机,152电机,154离心扇叶,156第一风道段,158第二风道段,160发热件,180连接件,182第一卡接部,184第二卡接部,190外壳,200微波发生器,210门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器具本体110、导流装置130、风机150、发热件160和控制器。
器具本体110设有烹饪腔112、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均与烹饪腔112连通。
导流装置130设于器具本体110的一侧,导流装置130设有风道132,风道13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口114,风道13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口116。
风机150设于导流装置130,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风机150具有多个工作档位,任意两个工作档位对应的风机150的转速不同。
发热件160设于导流装置130内,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
控制器用于根据烹饪器具100的工作模式控制发热件160工作,及调节风机150的工作档位。
详细地,烹饪器具100包括器具本体110、导流装置130、风机150、发热件160和控制器。器具本体110包括烹饪腔112和与烹饪腔112连通的第一开口114及第二开口116。导流装置130设有风道132,风道132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风道13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口114,风道13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口116。
具体地,控制器与风机150和发热件160均电连接。风机150具有多个工作档位,且任意两个工作档位对应的风机150的转速不同。烹饪器具100的工作模式与风机150的转速和发热件160的工作状态具有关联性。
风机150设于导流装置130,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风机150与风道132连通。风机150以较高转速的工作档位工作时,风机150转动以产生大风量,大风量把发热件160上的大部分热量带走,热空气由风道132的第二端,经第二开口116流向烹饪腔112。风机150以较低转速的工作档位工作时,产生一定风量搅动食材附近的热量对流换热,也即,主要以热辐射的方式通过第一开口114与烹饪腔112内的食材换热。
也就是说,本申请合理设置了器具本体110、导流装置130、发热件160和控制器的配合结构。使得风机150以较高转速的工作档位工作时,发热件160处的大量热量被风机150带走,经过风道132后,通过第二开口116流向烹饪腔112,以热风循环的方式,以稳定的低热流密度的方式与食材换热,达到烹饪食材的目的。或者风机150以较低转速的工作档位工作时,发热件160工作所产生的热量以高热流密度辐射的方式,通过第一开口114传递热量至烹饪腔112的食材处,以烹饪食材。
该设置使得可根据烹饪器具100的工作模式有针对性地调整风机150的工作档位,及调整发热件160的工作状态,这样,能够调整热量与食材的换热方式,且能够调整热气流的流动路径,以满足如热风模式、空炸模式的使用需求。该设置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进而有利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实施例2: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器具本体110、导流装置130、风机150、发热件160和控制器。
器具本体110设有烹饪腔112、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均与烹饪腔112连通。
导流装置130设于器具本体110的一侧,导流装置130设有风道132,风道13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口114,风道13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口116。
风机150设于导流装置130,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风机150具有多个工作档位,任意两个工作档位对应的风机150的转速不同。
发热件160设于导流装置130内,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
控制器用于根据烹饪器具100的工作模式控制发热件160工作,及调节风机150的工作档位。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至少具有热风模式和空炸模式,多个工作档位至少包括第一档位和第二档位,热风模式对应第一档位,空炸模式对应第二档位;其中,第一档位的转速大于第二档位的转速。
详细地,烹饪器具100至少具有热风模式和空炸模式,多个工作档位至少包括第一档位和第二档位。烹饪器具100的工作模式与风机150的工作档位具有关联性。具体地,热风模式对应第一档位,空炸模式对应第二档位,且热风模式对应的风机150的转速,大于空炸模式对应的风机150的转速。
具体地,烹饪器具100处于热风模式下,利用热风循环以保证烹饪腔112内的温度,以对烹饪腔112内的食材均匀缓慢加热。在热风模式下,控制器控制发热件160工作,发热件160工作能够产生热量。控制器控制风机150以较高转速的工作档位工作,以增大风量,大风量将发热管工作所产生的大部分热量带走,经过风道132后,通过第二开口116流向烹饪腔112,以加热烹饪腔112内的食材。
具体地,烹饪器具100处于空炸模式下,通过热辐射强化换热的方式加热烹饪腔112内的食材,实现空气炸功能。空气炸需要高热流密度的热风,通过快速与食材换热实现炸的效果。由于发热件160和风机150均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且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口114连接,也即,发热件160和风机150均靠近第一开口114。在空炸模式下,控制器控制风机150以较低转速的工作档位工作。且控制器控制发热件160工作,发热件160工作能够产生热量,热量通过第一开口114以辐射换热的方式传递热量。由于风机150的转速较小,产生一定风量搅动食材附近的热量对流换热,也即,大量的热量通过辐射的方式通过第一开口传递给食材。
实施例3: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器具本体110、导流装置130、风机150、发热件160和控制器。
器具本体110设有烹饪腔112、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均与烹饪腔112连通。
导流装置130设于器具本体110的一侧,导流装置130设有风道132,风道13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口114,风道13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口116。
风机150设于导流装置130,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风机150具有多个工作档位,任意两个工作档位对应的风机150的转速不同。
发热件160设于导流装置130内,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
控制器用于根据烹饪器具100的工作模式控制发热件160工作,及调节风机150的工作档位。
进一步地,如附图1、图3和图4所示,器具本体110具有顶壁118和侧壁120,侧壁120连接于顶壁118的一侧,顶壁118和侧壁120中的一个设有第一开口114,顶壁118和侧壁120中的至少一个设有第二开口116。
详细地,器具本体110包括顶壁118和侧壁120,侧壁120与顶壁118连接。可根据具体实际使用需求来设置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的位置。
具体地,器具本体110的顶壁118设有第一开口114。或者,器具本体110的侧壁120设有第一开口114。
具体地,器具本体110的顶壁118设有第二开口116。或者,器具本体110的侧壁120设有第二开口116。或者,器具本体110的顶壁118和侧壁120均设有第二开口116。
当器具本体110的顶壁118和侧壁120均设有第二开口116时,也即,第二开口11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开口116中的一部分第二开口116设于器具本体110的顶壁118,多个第二开口116中的另一部分第二开口116设于器具本体110的侧壁120。该设置增大了第二开口116与烹饪腔112的配合面积,增多了第二开口116与烹饪腔112的配合角度,有利于提升烹饪腔112内不同位置处的温度均衡性及一致性,可保证食材受热的均衡性,有利于提升食材口感。
实施例4: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实施例4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器具本体110、导流装置130、风机150、发热件160和控制器。
器具本体110设有烹饪腔112、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均与烹饪腔112连通。
导流装置130设于器具本体110的一侧,导流装置130设有风道132,风道13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口114,风道13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口116。
风机150设于导流装置130,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风机150具有多个工作档位,任意两个工作档位对应的风机150的转速不同。
发热件160设于导流装置130内,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
控制器用于根据烹饪器具100的工作模式控制发热件160工作,及调节风机150的工作档位。
器具本体110具有顶壁118和侧壁120,侧壁120连接于顶壁118的一侧,顶壁118和侧壁120中的一个设有第一开口114,顶壁118和侧壁120中的至少一个设有第二开口116。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开口114设于顶壁118,第二开口116设于侧壁120。
详细地,具体限定了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的设置位置,其中,第一开口114设于顶壁118,第二开口116设于侧壁120。
具体地,器具本体110的侧壁120设有第二开口116,热空气由第二开口116流向烹饪腔112,这样,热空气形成一个水平方向的热风循环,有利于提升烹饪腔112内的温度的均衡化。
具体地,器具本体110的顶壁118设有第一开口114,有利于辐射强化换热,可保证空气炸效果。
进一步地,风道132包括第一风道段156和第二风道段158。
第一风道段156连接第一开口114,且第一风道段156与器具本体110的顶壁118对应设置。
第二风道段158与器具本体110的侧壁120对应设置,第二风道段158连接第一风道段156和第二开口116。
其中,风道132包括第一风道段156和第二风道段158。其中,第一风道段156与器具本体110的顶壁118对应设置,第二风道段158与器具本体110的侧壁120对应设置,且第二风道段158的一端连接第一风道段156,第二风道段158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开口116。
具体地,器具本体110的侧壁120垂直于器具本体110的顶壁118所在的平面,也即,第一风道段156和第二风道段158合围出的形状为“L”形结构。也就是说,第一风道段156和第二风道段158合围出的结构形状,与器具本体110的侧壁120和顶壁118合围出的结构形状适配,该设置在保证有效限定气流的流动路径的同时,能够降低导流装置130对烹饪器具100的内部空间的占用率,进而有利于实现烹饪器具100的轻巧化。
当然,亦可,器具本体110的纵截面中,顶壁118的外轮廓线与侧壁120的外轮廓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且第一风道段156和第二风道段158合围出的结构形状,与器具本体110的侧壁120和顶壁118合围出的结构形状适配。其中,纵截面与重力方向平行。
实施例5: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5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器具本体110、导流装置130、风机150、发热件160和控制器。
器具本体110设有烹饪腔112、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均与烹饪腔112连通。
导流装置130设于器具本体110的一侧,导流装置130设有风道132,风道13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口114,风道13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口116。
风机150设于导流装置130,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风机150具有多个工作档位,任意两个工作档位对应的风机150的转速不同。
发热件160设于导流装置130内,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
控制器用于根据烹饪器具100的工作模式控制发热件160工作,及调节风机150的工作档位。
进一步地,第二开口116的数量为多个,风道132包括第三风道段和多个第四风道段。
第三风道段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连接第一开口114。
第四风道段具有第五端和第六端,每个第四风道段的第五端连接第四端,每个第四风道段的第六端与一个第二开口116连接。
详细地,风道132包括第三风道段和多个第四风道段。并合理限定了第一开口114、第三风道段、多个第四风道段和第二开口116的配合结构,具体地,第三风道段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第四风道段具有第五端和第六端,每个第四风道段的第五端连接第三风道段的第四端,每个第四风道段的第六端与一个第二开口116连接。该设置使得由第一开口114流向风道132内的气流被多个第四风道段分为多股,多股热空气从不同方向、不同位置同时流向烹饪腔112,形成多个方向的热风循环,有利于提升烹饪腔112内的温度的均衡化,为食材受热的均衡性及一致性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具体地,每个第四风道段处设有封板,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动力件,封板和控制器均与动力件连接,动力件用于驱动封板相对于第四风道段移动以导通或封堵第四风道段。这样,可根据具体实际使用需求控制封板相对于的第四风道段的配合位置。以有针对性的导通多个第四风道段中的至少一个第四风道段。该设置可满足产品多样化的使用需求,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其中,动力件包括电机。
实施例6: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6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器具本体110、导流装置130、风机150、发热件160和控制器。
器具本体110设有烹饪腔112、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均与烹饪腔112连通。
导流装置130设于器具本体110的一侧,导流装置130设有风道132,风道13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口114,风道13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口116。
风机150设于导流装置130,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风机150具有多个工作档位,任意两个工作档位对应的风机150的转速不同。
发热件160设于导流装置130内,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
控制器用于根据烹饪器具100的工作模式控制发热件160工作,及调节风机150的工作档位。
进一步地,如图2、图5和图6所示,导流装置130包括罩体138和导流管142。
罩体138与器具本体110的外表面连接,且罩设于第一开口114处,罩体138设有第三开口140。
导流管142位于罩体138的一侧,且导流管142连接于第三开口140和第二开口116之间。
发热件160位于罩体138和器具本体110之间,且发热件160位于第三开口140的周侧。
其中,风机150设于导流管142。
详细地,导流装置130包括罩体138和导流管142,罩体138与器具本体110的外表面连接,也即,罩体138的内表面和器具本体110的外表面之间合围出用于容置发热件160的区域。
可以理解的是,发热件160工作所产生的热量能够有效加热罩体138和器具本体110之间区域的空气,为热风模式下能够以热风循环模式加热烹饪腔112内的食材提供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且可为空炸模式下能够以辐射换热的方式向烹饪腔112内的食材传递热量提供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另外,发热件160位于第三开口140的周侧,风机150工作时,能够保证空气与发热件160工作所产生的热量均匀混合。
另外,风机150设于导流管142,即,限定了风机150、发热件160、第一开口114和导流管142的配合结构,为烹饪器具100在不同工作模式下能够有效加热烹饪腔112内的食材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实施例7: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实施例7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器具本体110、导流装置130、风机150、发热件160和控制器。
器具本体110设有烹饪腔112、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均与烹饪腔112连通。
导流装置130设于器具本体110的一侧,导流装置130设有风道132,风道13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口114,风道13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口116。
风机150设于导流装置130,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风机150具有多个工作档位,任意两个工作档位对应的风机150的转速不同。
发热件160设于导流装置130内,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
控制器用于根据烹饪器具100的工作模式控制发热件160工作,及调节风机150的工作档位。
导流装置130包括罩体138和导流管142。
罩体138与器具本体110的外表面连接,且罩设于第一开口114处,罩体138设有第三开口140。
导流管142位于罩体138的一侧,且导流管142连接于第三开口140和第二开口116之间。
发热件160位于罩体138和器具本体110之间,且发热件160位于第三开口140的周侧。
其中,风机150设于导流管142。
进一步地,如图2、图4、图5和图6所示,风机150包括电机152和离心扇叶154。
电机152设于导流管142。
离心扇叶154与电机152连接,第三开口140的口壁位于离心扇叶154的转动轴线和离心扇叶154的外缘之间。
详细地,风机150包括电机152和离心扇叶154,离心扇叶154与电机152连接,电机152工作以驱动离心扇叶154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当发热件160工作时,进入离心扇叶154的空气经过发热件160形成热空气。
另外,第三开口140的口壁位于离心扇叶154的转动轴线和离心扇叶154的外缘之间。即,限定了离心扇叶154的转动轴线、离心扇叶154的外缘和第三开口140的位置关系。该设置能够防止离心扇叶154以较高速度的工作档位工作时,甩出的风进入罩体138,使得甩出的风能够通过导流装置130的风道132吹入烹饪腔112。
进一步地,电机152和离心扇叶154的数量均为多个,每个电机152与一个离心扇叶154连接。
其中,电机152的数量为多个,离心扇叶154的数量也为多个,每个电机152与一个离心扇叶154连接。这样可根据烹饪器具100的工作模式有针对性地控制多个离心扇叶154同时工作,或是控制一部分离心扇叶154工作。该设置可满足产品多样化的使用需求,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及市场竞争力。
实施例8: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实施例8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器具本体110、导流装置130、风机150、发热件160和控制器。
器具本体110设有烹饪腔112、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均与烹饪腔112连通。
导流装置130设于器具本体110的一侧,导流装置130设有风道132,风道13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口114,风道13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口116。
风机150设于导流装置130,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风机150具有多个工作档位,任意两个工作档位对应的风机150的转速不同。
发热件160设于导流装置130内,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
控制器用于根据烹饪器具100的工作模式控制发热件160工作,及调节风机150的工作档位。
导流装置130包括罩体138和导流管142。
罩体138与器具本体110的外表面连接,且罩设于第一开口114处,罩体138设有第三开口140。
导流管142位于罩体138的一侧,且导流管142连接于第三开口140和第二开口116之间。
发热件160位于罩体138和器具本体110之间,且发热件160位于第三开口140的周侧。
其中,风机150设于导流管142。
风机150包括电机152和离心扇叶154。
电机152设于导流管142。
离心扇叶154与电机152连接,第三开口140的口壁位于离心扇叶154的转动轴线和离心扇叶154的外缘之间。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导流管142包括第一管壁144和第二管壁146。
第一管壁144与罩体138连接,第一管壁144与罩体138对应的部分凹陷以形成蜗壳148,离心扇叶154位于蜗壳148处。
第二管壁146连接于第一管壁144朝向罩体138的一侧,第二管壁146位于蜗壳148的一侧。
其中,罩体138和蜗壳148之间形成风道132的第一部分,第一管壁144和第二管壁146之间形成风道132的第二部分。
详细地,导流管142包括第一管壁144和第二管壁146,罩体138、第一管壁144和第二管壁146相配合,以使罩体138和蜗壳148之间形成风道132的第一部分,第一管壁144和第二管壁146之间形成风道132的第二部分。
具体地,第一管壁144与罩体138对应的部分凹陷以形成蜗壳148,且离心扇叶154位于蜗壳148处,空气流入风道132后,沿着蜗壳148与罩体138形成的连续流道流动,而后流向风道132的第二部分。蜗壳148与罩体138的壁面之间形成的连续流道具有扩压的作用,第一开口114流入的空气速度能较大,流过面积均匀增大的连续流道,减少了空气的折转,减小了空气的流动损失,使得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动压,有利于提高风量,避免因速度能过大导致空气的流动损失大,气动性能差,减小出风风量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地,连续流道具有集流的作用,减少了空气流动分离、脱流、旋涡等现象的出现的频次,有利于降低产品的运行噪声。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位于罩体138和器具本体110的连接处。
其中,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位于罩体138和器具本体110的连接处,利用密封件密封罩体138和器具本体110的连接处,以保证罩体138与器具本体110之间的气密性,避免气流由罩体138与器具本体110的连接处外泄,可保证风量,有利于降低产品的运行噪音。
具体地,密封件包括橡胶垫和/或硅胶垫。
实施例9: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实施例9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器具本体110、导流装置130、风机150、发热件160和控制器。
器具本体110设有烹饪腔112、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均与烹饪腔112连通。
导流装置130设于器具本体110的一侧,导流装置130设有风道132,风道13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口114,风道13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口116。
风机150设于导流装置130,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风机150具有多个工作档位,任意两个工作档位对应的风机150的转速不同。
发热件160设于导流装置130内,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
控制器用于根据烹饪器具100的工作模式控制发热件160工作,及调节风机150的工作档位。
导流装置130包括罩体138和导流管142。
罩体138与器具本体110的外表面连接,且罩设于第一开口114处,罩体138设有第三开口140。
导流管142位于罩体138的一侧,且导流管142连接于第三开口140和第二开口116之间。
发热件160位于罩体138和器具本体110之间,且发热件160位于第三开口140的周侧。
其中,风机150设于导流管142。
进一步地,发热件160包括发热管,发热管呈环状,第三开口140位于发热管围设的区域内;罩体138设有连接件180,连接件180用于固定发热管。
详细地,发热件160包括发热管,且发热管呈环状,第三开口140位于发热管围设的区域内,以保证流向第三开口140的空气与发热管的有效换热,风机150工作时,能够保证空气与发热件160工作所产生的热量均匀混合。
另外,罩体138设有连接件180,利用连接件180固定发热管。使得发热管与罩体138装配为一个整体,故而,发热管不会相对于罩体138移位,这样可保证发热管与第三开口140的配合尺寸,为烹饪器具100烹饪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提供了稳定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实施例10: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实施例10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器具本体110、导流装置130、风机150、发热件160和控制器。
器具本体110设有烹饪腔112、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均与烹饪腔112连通。
导流装置130设于器具本体110的一侧,导流装置130设有风道132,风道13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口114,风道13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口116。
风机150设于导流装置130,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风机150具有多个工作档位,任意两个工作档位对应的风机150的转速不同。
发热件160设于导流装置130内,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
控制器用于根据烹饪器具100的工作模式控制发热件160工作,及调节风机150的工作档位。
导流装置130包括罩体138和导流管142。
罩体138与器具本体110的外表面连接,且罩设于第一开口114处,罩体138设有第三开口140。
导流管142位于罩体138的一侧,且导流管142连接于第三开口140和第二开口116之间。
发热件160位于罩体138和器具本体110之间,且发热件160位于第三开口140的周侧。
其中,风机150设于导流管142。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连接件180包括第一卡接部182和第二卡接部184。
第一卡接部182设于罩体138,第一卡接部182的一部分朝向罩体138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第一卡槽。
发热件160的第一部分卡设于第一卡槽内。
第二卡接部184与罩体138可拆装连接,第二卡接部184的一部分朝向风机150的转动轴线方向凹陷以形成第二卡槽。
发热件160的第二部分卡设于第二卡槽内。
详细地,连接件180包括第一卡接部182和第二卡接部184。第一卡接部182和第二卡接部184均用于固定发热件160。
具体地,第一卡接部182的一部分朝向罩体138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第一卡槽,第二卡接部184的一部分朝向风机150的转动轴线方向凹陷以形成第二卡槽,发热件160的第一部分卡设于第一卡槽内,发热件160的第二部分卡设于第二卡槽内。也就是说,发热件160与第一卡槽卡接配合,且发热件160与第二卡槽卡接配合。由于第一卡槽的凹陷方向与第二卡槽的凹陷方向不同,故而,第一卡接部182和第二卡接部184可从多个方向、多个角度与发热件160有效装配,限制了发热件160相对于罩体138的位移,避免发热件160由罩体138处滑落的情况发生。
具体地,罩体138与第一卡接部182一体形成,该结构设置由于省去了罩体138与第一卡接部182的装配工序,故而简化了罩体138与第一卡接部182的装配及后续拆卸的工序,有利于提升装配及拆卸效率,进而可降低生产及维护成本。另外,罩体138与第一卡接部182一体形成可保证产品成型的尺寸精度要求。
具体地,罩体138与第二卡接部184可拆装连接,罩体138与第二卡接部184的连接方式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卡接、螺接、磁吸及通过紧固件(如,螺钉、螺栓或铆钉)紧固连接。
罩体138与第二卡接部184可拆装连接,即,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第二卡接部184的拆装及决定第二卡接部184相对于罩体138的安装位置,进而可适用不同型号发热件160的使用需求,产品的适应性强,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
实施例11: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11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器具本体110、导流装置130、风机150、发热件160和控制器。
器具本体110设有烹饪腔112、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均与烹饪腔112连通。
导流装置130设于器具本体110的一侧,导流装置130设有风道132,风道13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口114,风道13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口116。
风机150设于导流装置130,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风机150具有多个工作档位,任意两个工作档位对应的风机150的转速不同。
发热件160设于导流装置130内,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
控制器用于根据烹饪器具100的工作模式控制发热件160工作,及调节风机150的工作档位。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外壳190和微波发生器200。
外壳190与器具本体110连接,外壳190和器具本体110之间合围出容纳腔,导流装置130位于容纳腔内,控制器设于容纳腔。
微波发生器200设于容纳腔,且与烹饪腔112连通,微波发生器200与控制器电连接。
详细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外壳190和微波发生器200。其中,外壳190与器具本体110连接,外壳190和器具本体110之间合围出容纳腔,容纳腔具有容置导流装置130和定位控制器的作用,以起到保护导流装置130和控制器的作用,避免环境中的水汽、污物等进入到导流装置130和控制器处,保证导流装置130和控制器处的清洁性,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另外,微波发生器200设于容纳腔,且微波发生器200与烹饪腔112连通。由于微波发生器200与控制器电连接,故而,控制器能够控制微波发生器200工作。微波发生器200工作以向烹饪腔112内输送微波,利用微波来加热烹饪腔112内的食材,达到烹饪食材的目的。
实施例12: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12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器具本体110、导流装置130、风机150、发热件160和控制器。
器具本体110设有烹饪腔112、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第一开口114和第二开口116均与烹饪腔112连通。
导流装置130设于器具本体110的一侧,导流装置130设有风道132,风道13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口114,风道13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口116。
风机150设于导流装置130,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风机150具有多个工作档位,任意两个工作档位对应的风机150的转速不同。
发热件160设于导流装置130内,且位于导流装置130的第一端。
控制器用于根据烹饪器具100的工作模式控制发热件160工作,及调节风机150的工作档位。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还包括门体210。
门体210与器具本体110连接,门体210用于打开或封闭烹饪腔112。
门体210设有隔热部和控制面板,控制面板控制器电连接。
详细地,烹饪器具100还包括门体210,门体210与器具本体110连接,门体210可相对于器具本体110转动。具体地,门体210具有打开或封闭烹饪腔112的作用。
由于门体210设有隔热部,隔热部具有阻隔热量传递的作用,以阻隔烹饪器具100的烹饪腔112内的热量向门体210的传递。有利于降低门体210的外表面处的温度,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烫伤用户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提升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另外,门体210设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与控制器电连接,用户可通过触发控制面板实现烹饪食材的目的。
实施例13:
本申请的烹饪器具100通过对热量的重现分配,既可以满足空炸模式需求,又能满足热风模式需求。
在空炸模式中,主要以辐射换热方式传递热量,这时候风机150转速较小,产生一定风量搅动食材附近的热量对流换热。
在热风模式中,风机150可以产生大风量,大风量把发热件160上的大部分热量带走,这样辐射的热量就会减小。热风有了足够的热量实现热风加热食材。
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包括器具本体110和门体210,器具本体110内形成有烹饪腔112。
如图2至图6所示,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外壳190、导流装置130、风机150、发热件160、控制器和微波发生器200。
门体210包括隔热部和控制面板。具体地,隔热部为隔热玻璃。
如图6所示,导流装置130包括罩体138和导流管142,导流管142包括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146,第一管壁144形成有蜗壳148。罩体138和蜗壳148之间形成风道132的第一部分,第一管壁144和第二管壁146之间形成风道132的第二部分。
具体地,发热件160包括发热管。发热管通过连接件180安装在罩体138内部。
罩体138设有第三开口140。风机150包括电机152和离心扇叶154。通过电机152带动离心扇叶154旋转,在离心扇叶154边缘处产生离心力把空气甩出,在离心扇叶154中心处形成一个负压,外界空气通过罩体138上的第三开口140进入离心扇叶154中心,再跟随离心扇叶154甩出,最终通过风道132从第二开口116吹出。当发热管工作时候,进入离心扇叶154的空气经过发热管形成热空气。
第一管壁144设有蜗壳148,该设置有利于提高风速,第一管壁144上面与罩体138贴合密封以形成风道132的第一部分,第一管壁144和第二管壁146之间形成风道132的第二部分,风道132的第一部分与风道132的第二部分连接。这样就形成一个由罩体138的第三开口140为入口,风道132末端为出口的一个具有蜗壳148形状的风道132。
风道132末端设计了出口,当导流装置130安装在器具本体110上时,罩体138与器具本体110的顶壁118密封,罩体138与器具本体110的顶壁118形成一个密闭空间,再通过在器具本体110的顶壁118的第一开口114,实现烹饪腔112里面的空气可以进去罩体138内。而在器具本体110的侧壁120设有第二开口116,第二开口116连通风道132的出口,实现经过发热管加热的空气通过风道132流回烹饪腔112内部,形成一个热风循环。
在空炸模式中,风机150的转速较低,这样大量的热量将通过辐射的方式直接通过器具本体110的顶壁118上的第一开口114(第一开口114包括网孔)传递给食材,提供了一个高热流密度辐射热量实现空气炸。
在热风模式中,风机150的转速较高,这样大量的热量被风机150带走,形成以对流换热为主的热交换方式,大量热风从风道132吹进烹饪腔112,形成一个水平方向的热风循环,给食物一个稳定的较低热流密度能量的换热方式,满足热风性能。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器具本体,所述器具本体设有烹饪腔、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与所述烹饪腔连通;
导流装置,设于所述器具本体的一侧,所述导流装置设有风道,所述风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风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口;
风机,设于所述导流装置的第一端,且与所述风道连通,所述风机具有多个工作档位,任意两个所述工作档位对应的所述风机的转速不同;
发热件,设于所述导流装置的第一端,且与所述风道连通;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烹饪器具的工作模式控制所述发热件工作,及调节所述风机的工作档位;
所述烹饪器具至少具有热风模式和空炸模式,所述多个工作档位至少包括第一档位和第二档位,所述热风模式对应所述第一档位,所述空炸模式对应所述第二档位;
其中,所述第一档位的转速大于所述第二档位的转速;
所述烹饪器具处于所述热风模式下,利用热风循环以保证所述烹饪腔内的温度,以对所述烹饪腔内的食材均匀缓慢加热;在所述热风模式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发热件工作,所述发热件工作能够产生热量;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风机以较高转速的工作档位工作,以增大风量,大风量将所述发热件工作所产生的大部分热量带走,经过所述风道后,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流向所述烹饪腔,以加热所述烹饪腔内的食材;
所述烹饪器具处于所述空炸模式下,通过热辐射强化换热的方式加热所述烹饪腔内的食材,实现空气炸功能;在所述空炸模式下,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风机以较低转速的工作档位工作;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发热件工作,所述发热件工作能够产生热量,热量通过所述第一开口以辐射换热的方式传递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器具本体具有顶壁和侧壁,所述侧壁连接于所述顶壁的一侧,所述顶壁和所述侧壁中的一个设有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顶壁和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设有所述第二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设于所述顶壁,所述第二开口设于所述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包括:
第一风道段,所述第一风道段连接所述第一开口,且所述第一风道段与所述器具本体的顶壁对应设置;
第二风道段,与所述器具本体的侧壁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风道段连接所述第一风道段和所述第二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的数量为多个,所述风道包括:
第三风道段,所述第三风道段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口;
多个第四风道段,第四风道段具有第五端和第六端,每个所述第四风道段的第五端连接所述第四端,每个所述第四风道段的第六端与一个所述第二开口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包括:
罩体,与所述器具本体的外表面连接,且罩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罩体设有第三开口;
导流管,位于所述罩体的一侧,且所述导流管连接于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
所述发热件位于所述罩体和所述器具本体之间,且所述发热件位于所述第三开口的周侧;
其中,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导流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包括:
电机,设于所述导流管;
离心扇叶,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第三开口的口壁位于所述离心扇叶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离心扇叶的外缘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和所述离心扇叶的数量均为多个,每个所述电机与一个所述离心扇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包括:
第一管壁,与所述罩体连接,所述第一管壁与所述罩体对应的部分凹陷以形成蜗壳,所述离心扇叶位于所述蜗壳处;
第二管壁,连接于所述第一管壁朝向所述罩体的一侧,所述第二管壁位于所述蜗壳的一侧;
其中,所述罩体和所述蜗壳之间形成所述风道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管壁和所述第二管壁之间形成所述风道的第二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位于所述罩体和所述器具本体的连接处。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件包括发热管,所述发热管呈环状,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发热管围设的区域内;
所述罩体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用于固定所述发热管。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
第一卡接部,设于所述罩体,所述第一卡接部的一部分朝向所述罩体的方向凹陷以形成第一卡槽,所述发热件的第一部分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内;
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罩体可拆装连接,所述第二卡接部的一部分朝向所述风机的转动轴线方向凹陷以形成第二卡槽,所述发热件的第二部分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槽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外壳,与所述器具本体连接,所述外壳和所述器具本体之间合围出容纳腔,所述导流装置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控制器设于所述容纳腔;
微波发生器,设于所述容纳腔,且与所述烹饪腔连通,所述微波发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门体,与所述器具本体连接,所述门体用于打开或封闭所述烹饪腔;
所述门体设有隔热部和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CN202111531312.1A 2021-12-15 2021-12-15 烹饪器具 Active CN1140525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31312.1A CN114052527B (zh) 2021-12-15 2021-12-15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31312.1A CN114052527B (zh) 2021-12-15 2021-12-15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52527A CN114052527A (zh) 2022-02-18
CN114052527B true CN114052527B (zh) 2023-04-18

Family

ID=80229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31312.1A Active CN114052527B (zh) 2021-12-15 2021-12-15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52527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91808B1 (en) * 1999-09-13 2001-09-18 Maytag Corporation Heating system for a microwave and convection cooking appliance
US6730881B1 (en) * 2002-12-13 2004-05-04 Maytag Corporation Cooking appliance having accelerated cooking system
KR20060037664A (ko) * 2004-10-28 2006-05-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전자 레인지
KR102225965B1 (ko) * 2014-09-02 2021-03-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조리 기기
CN108294640A (zh) * 2018-02-13 2018-07-20 浙江竣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带空气炸功能的电烤箱
EP3838086A1 (en) * 2019-12-19 2021-06-23 Koninklijke Philips N.V. Configurable air frye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CN112274023B (zh) * 2020-09-30 2022-02-18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烤微烹饪设备
CN112535418A (zh) * 2020-12-07 2021-03-23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N113662417A (zh) * 2021-08-02 2021-11-19 青岛海尔智慧厨房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蒸烤炸一体机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52527A (zh) 2022-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50319B2 (en) Cooking appliance
CN113543608B (zh) 风扇座、风道组件及烹饪器具
TW201836474A (zh) 加熱調理器
CN105960830B (zh) 微波加热装置
CN205655349U (zh) 一种微波热风炉炉体
CN114052527B (zh) 烹饪器具
CN112545302B (zh) 烹饪器具
CN112628807A (zh) 烹饪装置
CN112696714A (zh) 烹饪装置
CN217309947U (zh) 一种具有低温升排风口的空气炸锅
CN114052528B (zh) 烹饪器具
CN220859922U (zh) 烹饪设备、集成灶
CN220713700U (zh) 烹饪设备
CN220713697U (zh) 烹饪设备
CN220859923U (zh) 烹饪设备
CN112515493A (zh) 烹饪器具
KR100676135B1 (ko) 이중 컨벡션팬이 구비된 가열조리기
CN220713698U (zh) 烹饪设备、集成灶
CN220859921U (zh) 烹饪设备
CN216776750U (zh) 一种用于烤制烹饪设备的门体及电烤箱
JP2009008296A (ja) 加熱調理器
CN216776730U (zh) 一种同时具有冷风出气口和热风出气口的头盖组件
CN220898506U (zh) 一种烹饪装置
CN216114183U (zh) 烹饪装置
CN214370421U (zh) 烹饪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