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33547B - 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及排水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及排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33547B
CN114033547B CN202111278975.7A CN202111278975A CN114033547B CN 114033547 B CN114033547 B CN 114033547B CN 202111278975 A CN202111278975 A CN 202111278975A CN 114033547 B CN114033547 B CN 1140335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cooler
water
control
drainage
act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7897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33547A (zh
Inventor
陈承
王伟
张仁新
刘景超
甘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7897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3354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33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335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335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335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29/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for charging or scaveng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25/00, F02B27/00 or F02B33/00 - F02B39/00; Details thereof
    • F02B29/04Cooling of air intake supply
    • F02B29/04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eat exchangers, e.g. pipes, plates, ribs, insulation, materials, 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 F02B29/0468Water separation or drainage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29/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for charging or scaveng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25/00, F02B27/00 or F02B33/00 - F02B39/00; Details thereof
    • F02B29/04Cooling of air intake supply
    • F02B29/04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eat exchangers, e.g. pipes, plates, ribs, insulation, materials, 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 F02B29/047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eat exchangers, e.g. pipes, plates, ribs, insulation, materials, 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the intake air cooler being combined with another device, e.g. heater, valve, compressor, filter or EGR cooler, or being assembled on a special engine loc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及排水方法,涉及车辆发动机技术领域。本中冷器排水系统中的排水主体包括一内腔和引水通道,内腔包括一用于与中冷器连通的开口,其内设有驱动件和至少部分伸出开口的控制件,监测防护组件用于监测中冷器内的实际水位,还用于在外界实际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对中冷器内的水进行加热,控制组件用于监测中冷器的进气口的实际进气压力,并根据监测防护组件监测的实际水位与预设水位之间的大小,以及实际进气压力与预设进气压力之间的大小,控制驱动件驱动控制件上下移动以连通或阻断开口和中冷器。本申请提供的中冷器排水系统解决了在对中冷器排水时会影响发动机的性能以及在冬季未排尽的水结冰造成排水失效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及排水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及排水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发动机马力、排放的提升,进入中冷器的温度越来越高,温度范围在210~250℃,高温的气体经过中冷器的冷却,需要将温度降低至50~60℃,在这个冷却的过程中,高温水蒸气会冷凝成为液体,造成中冷器出气侧形成大量的冷凝水。在这种情况下,急加速时有冷凝水会被吸入燃烧室造成发动机缺火,极端情况下可能使发动机进入保护模式,导致车辆行驶中出现加速受限等情况,存在安全隐患。另外,由于中冷器的水可能存在无法完全放干净的问题,这导致在寒冷冬季壁面水可能会结冰,导致中冷器失效。
相关技术中,有通过在中冷器的底部设置自动放水阀来实现自动放水,使中冷器内的冷凝水自动排出,但这存在的问题为并不能直接判断中冷器的气室内部是否含水,当发动机增压器出现故障,行车减速工况下压力会降低,可能造成自动放水阀放水,造成发动机动力性降低;同时,由于发动机熄火后,自动放水阀处于常开状态,在发动机启动时,由于瞬间的压力增大,可能会吸入灰尘或大颗粒杂质,造成自动放水阀失效。还有一些结构比较复杂体积比较大的放水装置,其不仅占用较大的布置空间,使整车离地间隙减小,存在很大的磕碰撞坏风险,另外也存在放水过程中影响发动机的性能以及在冬季残余的积水不能完全放掉结冰导致放水装置失效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及排水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在对中冷器进行排水时往往影响发动机本身的性能以及在冬季未排尽的水结冰造成排水失效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其包括:
排水主体,其包括一内腔和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引水通道,所述内腔包括一用于与中冷器连通的开口,所述内腔内从下至上设有驱动件和控制件,所述控制件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开口;
监测防护组件,其设于所述排水主体的顶部,所述监测防护组件用于监测所述中冷器内的实际水位,并用于在外界实际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对所述中冷器内的水进行加热;
控制组件,其用于监测所述中冷器的进气口的实际进气压力,并根据所述监测防护组件监测的实际水位与预设水位之间的大小,以及所述实际进气压力与预设进气压力之间的大小,控制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控制件上下移动以连通或阻断所述开口和中冷器,以将所述中冷器内的水经所述引水通道排出。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腔从下至上分别包括横截面积依次减小的第一收容腔、第二收容腔、第三收容腔和第四收容腔,所述第一收容腔用于收容所述驱动件,所述第四收容腔与引水通道连通,所述控制件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收容腔、第三收容腔和第四收容腔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收容腔内的所述控制件上沿其周向设有复位件,所述第三收容腔内设有第一弹簧,且所述第一弹簧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一弹簧用于在所述控制件带动所述复位件朝上方移动时压缩。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主体的顶部沿所述开口的边缘设有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的尺寸沿槽口至槽底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控制件呈T形,其较短的一边伸出所述开口,且较短的一边的底部设有一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用于在所述第一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与所述第一密封槽契合,以阻断所述开口和中冷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件位于所述第四收容腔内的部分从上至下包括第一控制段和第二控制段,所述第一控制段的尺寸小于所述第四收容腔的内径,所述第二控制段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至少一第一密封件。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的竖直截面呈十字形,所述第一收容腔内还设有线圈和第二弹簧,所述线圈套设于所述驱动件的底部,所述第二弹簧套设于所述驱动件的顶部,所述线圈用于在所述控制组件的控制下通电或断电,以控制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控制件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弹簧用于在所述驱动件朝上方移动时压缩,并用于在所述线圈断电时辅助所述驱动件复位。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监测防护组件包括:
加热丝,其绕设于所述排水主体的顶部,并用于在监测到所述外界实际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在所述控制组件的控制下对所述中冷器内的水进行加热;
水位传感器,其设于所述排水主体的顶部并与所述控制组件相连,所述水位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中冷器内的实际水位;
压力传感器,其用于设于所述中冷器的进气口并与所述控制组件相连,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中冷器的进气口的实际进气压力。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监测防护组件还包括一防护罩,所述防护罩被配置为:所述防护罩罩设于所述排水主体的顶部,其侧壁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过水孔,所述加热丝和水位传感器均位于所述防护罩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主体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均呈圆柱形,且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上方,所述第一主体部位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与所述中冷器匹配的螺纹,所述第二主体部的顶部沿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底部边沿设有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槽内设有第二密封件。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容腔靠近所述第二收容腔的腔口处设有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三密封件穿设于所述驱动件上,且其底部与所述第二弹簧相连。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中冷器排水方法,该中冷器排水方法利用上述的中冷器排水系统实施,其步骤包括:
整车上电时,监测外界实际温度,若所述外界实际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利用监测防护组件对中冷器内的水进行加热;
整车行驶时,监测所述中冷器的进气口的实际进气压力和所述中冷器内的实际水位,若所述实际进气压力小于预设进气压力,且所述实际水位大于预设水位时,则控制驱动件驱动控制件朝上方移动以连通开口和中冷器,以将所述中冷器内的水经引水通道排出,直至达到排水预设时间,若排水过程中监测到所述实际进气压力不小于所述预设进气压力,则控制所述驱动件朝下方移动以使所述控制件复位,以阻断所述开口和中冷器。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其通过监测防护组件监测中冷器内的实际水位,及所述中冷器的进气口的实际进气压力,并在外界实际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对中冷器内的水进行加热,且根据监测的实际水位与预设水位之间的大小,以及实际进气压力与预设进气压力之间的大小,控制驱动件驱动控制件上下移动以连通或阻断开口和中冷器,使得中冷器内的水经引水通道排出。本中冷器排水系统综合考虑进气口的实际进气压力、中冷器内的实际水位高度以及外界实际温度多方面的因素后,对中冷器内的排水进行有目的的控制,保证在排水过程中不会影响发动机本身的性能,同时也能知悉中冷器内水位的情况,做到灵活主动排水,保证各零部件的正产运行,最后,还能有效防止极端天气下由于水排不干净导致结冰而影响中冷器性能的问题,且本中冷器排水系统整体体积小,不额外占用空间,保证有足够的离地间隙的同时,减小了磕碰撞坏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排水系统的竖向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排水系统在中冷器上应用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冷器排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中:1-排水主体,10-内腔,100-第一收容腔,101-第二收容腔,102-第三收容腔,103-第四收容腔,11-开口,12-驱动件,120-线圈,13-控制件,130-复位件,131-第一弹簧,132-凸起部,133-第一控制段,121-第二弹簧,134-第二控制段,14-引水通道,15-第一密封槽,16-第二密封槽,17-第二密封件,18-第三密封件,2-监测防护组件,20-加热丝,21-水位传感器,22-防护罩,23-过水孔,24-第一密封件,25-压力传感器,3-控制组件,4-中冷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在对中冷器进行排水时往往影响发动机本身的性能以及在冬季未排尽的水结冰造成排水失效的问题。
参见图1所示,本中冷器排水系统包括排水主体1、监测防护组件2和控制组件3,其中,排水主体1包括一内腔10和与所述内腔10连通的引水通道14,所述内腔10包括一用于与中冷器4连通的开口11,所述内腔10内从下至上设有驱动件12和控制件13,所述控制件13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开口11,所述监测防护组件2设于所述排水主体1的顶部,所述监测防护组件2用于监测所述中冷器4内的实际水位,并用于在外界实际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对所述中冷器4内的水进行加热,所述控制组件3用于监测所述中冷器4的进气口的实际进气压力,并根据所述监测防护组件2监测的实际水位与预设水位之间的大小,以及所述实际进气压力与预设进气压力之间的大小,控制所述驱动件12驱动所述控制件13上下移动以连通或阻断所述开口11和中冷器4,以将所述中冷器4内的水经所述引水通道14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内腔10从下至上分别包括横截面积依次减小的第一收容腔100、第二收容腔101、第三收容腔102和第四收容腔103,所述第一收容腔100用于收容所述驱动件12,所述第四收容腔103与引水通道14连通,所述控制件13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收容腔101、第三收容腔102和第四收容腔103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收容腔101内的所述控制件13上沿其周向设有复位件130,所述第三收容腔102内设有第一弹簧131,且所述第一弹簧131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二收容腔101,所述第一弹簧131用于在所述控制件13带动所述复位件130朝上方移动时压缩。
具体的,所述第四收容腔103远离所述第三收容腔102的一端设有所述开口11,所述控制件13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收容腔101、第三收容腔102和第四收容腔103上,且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开口11,在所述驱动件12的驱动下,所述控制件13可以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以连通或阻断所述开口11和中冷器4,当连通时,则位于所述中冷器4内的水则通过所述开口11流入所述引水通道14,最后排出所述排水主体1。
进一步的,当所述中冷器4内不需要排水时,则需要保持密封的状态,为了保证不排水时的良好密封性能,所述排水主体1的顶部沿所述开口11的边缘设有第一密封槽15,且所述第一密封槽15的尺寸沿槽口至槽底的方向逐渐减小,对应的,所述控制件13呈T形,其较短的一边伸出所述开口11,且较短的一边的底部设有一凸起部132,所述凸起部132的位置和形状均与所述第一密封槽15对应,其用于在所述第一弹簧131处于自然状态时与所述第一密封槽15契合,以阻断所述开口11和中冷器4。
具体的,当需要排水时,所述控制件13在所述驱动件12的驱动下往上方移动,使得所述开口11与所述中冷器4连通,所述中冷器4内的水经所述开口11流入所述第四收容腔103内,再经与所述第四收容腔103连通的所述引水通道14排出至外界;而当排水结束后,同理所述控制件13在所述驱动件12的驱动下往下方移动,所述第一密封槽15的类似锥形的设计保证了所述控制件13在下降时其上的所述凸起部132与所述第一密封槽15能很好的匹配,避免由于出现细小的位置误差而导致不能顺利阻断所述开口11和中冷器4,另外在所述第一密封槽15的内壁和所述凸起部132的外表面上均包覆有一层密封垫层,使得两者在契合时有较好的密封性,且所述第一密封槽15与凸起部132相互契合的设计相比一般的平面密封,密封效果更好,更不容易失效。
进一步的,由于水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腐蚀性,特别是对于一些精细金属元件,为了尽可能延长本中冷器排水系统的使用寿命,以及保证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将所述引水通道14独立设置,所述中冷器4内的水单独通过所述引水通道14直接排出,尽可能少的与其他零件进行接触。为了保证所述第一收容腔100、第二收容腔101和第三收容腔102的密封性能,所述控制件13位于所述第四收容腔103内的部分从上至下包括第一控制段133和第二控制段134,所述第一控制段133的尺寸小于所述第四收容腔103的内径,使得所述第一控制段133与所述第四收容腔103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在排水时水则依次通过所述开口11和该间隙流入至所述引水通道14内;所述第二控制段134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至少一第一密封件24,所述第一密封件24为密封环,其可以在所述控制件13沿竖直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对所述第二控制段134和第四收容腔103进行密封,防止进入所述第四收容腔103间隙内的水流入所述第三收容腔102。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件12的竖直截面呈十字形,所述第一收容腔100内还设有线圈120和第二弹簧121,所述线圈120套设于所述驱动件12的底部,所述第二弹簧121套设于所述驱动件12的顶部,所述线圈120用于在所述控制组件3的控制下通电或断电,以控制所述驱动件12驱动所述控制件13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弹簧121用于在所述驱动件12朝上方移动时压缩,并用于在所述线圈120断电时辅助所述驱动件12复位。
进一步的,所述监测防护组件2主要包括加热丝20、水位传感器21和压力传感器25,其中,加热丝20绕设于所述排水主体1的顶部,并用于在监测到所述外界实际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在所述控制组件3的控制下对所述中冷器4内的水进行加热,所述水位传感器21设于所述排水主体1的顶部并与所述控制组件3相连,所述水位传感器21用于监测所述中冷器4内的实际水位,所述压力传感器25则用于设于所述中冷器4的进气口并与所述控制组件3相连,所述压力传感器25用于监测所述中冷器4的进气口的实际进气压力。
具体的,理论上所述中冷器4内的水达到一定量时就需要对其进行排水,但是若贸然排水,会导致发动机的动力突然下降,对其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另外,当发动机的增压器出现故障,处于行车减速工况下,压力会降低,此时也可能造成放水阀放水,同样也会造成发动机的动力性降低。因此在本中冷器排水系统中,其具体的排水原理如下:
在整车上电时,及车辆启动但未行驶前,就先对所述外界实际温度进行监测,若所述外界实际温度小于所述预设温度,即处于秋冬季节时,此时利用所述控制组件3控制所述加热丝20进行工作,以将所述中冷器4内残余的水进行加热融化,避免其内部的水由于结冰而使得零件失效或堵塞所述开口11而影响排水,而在后期一旦车辆行驶起来,由于其自身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因此行驶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残余水结冰的问题。
在整车行驶过程中,分别利用所述水位传感器21和压力传感器25对所述中冷器4内的水位和所述中冷器4的进气口的实际进气压力进行监测,若监测到所述实际水位大于预设水位,且所述实际进气压力小于所述预设进气压力时,这说明此时排水对发动机的性能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于是利用所述控制组件3给所述线圈120通电,通电后所述线圈120驱动所述驱动件12朝上方移动,压缩所述第二弹簧121的同时推动所述控制件13,所述控制件13朝上方移动且所述第一弹簧131被压缩产生形变,所述控制件13继续朝上方移动使得所述凸起部132从第一密封槽15内脱出,连通所述开口11和中冷器4,进行排水。另外,整车行驶排水时的排水时间为所述控制件13向上运动到行程的最高点的时间、所述中冷器4内水完全放完的时间、以及水放完以后所述控制件13向下运动直到完全关闭所述开口11的时间之和,为了保证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完成排水,则排水时间优选为所述控制件13向上运动到行程的最高点的时间、所述中冷器4内水完全放完的时间、以及水放完以后所述控制件13向下运动直到完全关闭所述开口11的时间之和的两倍。若排水过程中监测到所述实际进气压力不小于所述预设进气压力,则控制所述驱动件12朝下方移动以使所述控制件13复位,以阻断所述开口11和中冷器4。
进一步的,参见图3所示,在正常使用时,所述排水主体1的上半部需要伸入至所述中冷器4内部,因此,所述监测防护组件2还包括一防护罩22,所述防护罩22被配置为:所述防护罩22罩设于所述排水主体1的顶部,在正常使用时,所述防护罩22位于所述中冷器4的内部,其侧壁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过水孔23,可以较好的过滤从所述中冷器4流入所述防护罩22内的水中的杂质,避免排水功能失效,所述加热丝20和水位传感器21均位于所述防护罩22内。
进一步的,参见图2所示,所述排水主体1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均呈圆柱形,且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上方,所述第一主体部位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与所述中冷器4匹配的螺纹,所述第二主体部的顶部沿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底部边沿设有第二密封槽16,所述第二密封槽16内设有第二密封件17。具体的,所述排水主体1与中冷器4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密封槽16和第二密封件17共同用于对连接处进行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收容腔100靠近所述第二收容腔101的腔口处设有第三密封件18,所述第三密封件18穿设于所述驱动件12上,且其底部与所述第二弹簧121相连。具体的,第三密封件18类似于工字结构,其嵌设在所述第一收容腔100的顶部边沿上,用于进一步防止水流入所述第一收容腔100后引起所述线圈120短路,而造成整个中冷器排水系统失效后需要更换,进一步保证了排水的可靠性。
本中冷器排水系统基于进气口的实际进气压力、中冷器4内的实际水位高度以及外界实际温度多方面的因素出发,避免了排水过程中造成发动机性能突然下降的问题,也避免了中冷器4内出现空排而对发动机造成影响的问题,且发动机熄火后或者排水完成后,整个系统阀处于关闭的状态,避免了在发动机突然启动时,由于瞬间的压力增大,可能会吸入灰尘或大颗粒杂质,造成放水装置失效的风险。另外,本中冷器排水系统占用空间很小,使整车的离地间隙始终在安全范围内,避免了存在磕碰撞坏的风险,最后,考虑了极端寒冷天气下由于残余水结冰导致排水失效的问题,由于结构设计的关系,其内部或多或少会存在少量的残余水,本中冷器排水系统则很好的解决了极端天气下排水失效的问题。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中冷器排水方法,参见图4所示,该中冷器排水方法利用上述的中冷器排水系统实施,其步骤包括:
整车上电时,监测外界实际温度,若所述外界实际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利用监测防护组件2对中冷器4内的水进行加热;
整车行驶时,监测所述中冷器4的进气口的实际进气压力和所述中冷器4内的实际水位,若所述实际进气压力小于预设进气压力,且所述实际水位大于预设水位时,则控制驱动件12驱动控制件13朝上方移动以连通开口11和中冷器4,以将所述中冷器4内的水经引水通道14排出,直至达到排水预设时间,若排水过程中监测到所述实际进气压力不小于所述预设进气压力,则控制所述驱动件12朝下方移动以使所述控制件13复位,以阻断所述开口11和中冷器4。
其中,上述中冷器排水方法的实施与上述中冷器排水系统相对应,其详细的实施步骤和实现过程在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排水主体(1),其包括一内腔(10)和与所述内腔(10)连通的引水通道(14),所述内腔(10)包括一用于与中冷器(4)连通的开口(11),所述内腔(10)内从下至上设有驱动件(12)和控制件(13),所述控制件(13)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开口(11);
监测防护组件(2),其设于所述排水主体(1)的顶部,所述监测防护组件(2)用于监测所述中冷器(4)内的实际水位,并用于在外界实际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对所述中冷器(4)内的水进行加热;
控制组件(3),其用于监测所述中冷器(4)的进气口的实际进气压力,并根据所述监测防护组件(2)监测的实际水位与预设水位之间的大小,以及所述实际进气压力与预设进气压力之间的大小,控制所述驱动件(12)驱动所述控制件(13)上下移动以连通或阻断所述开口(11)和中冷器(4),以将所述中冷器(4)内的水经所述引水通道(14)排出;其中,
所述内腔(10)从下至上分别包括横截面积依次减小的第一收容腔(100)、第二收容腔(101)、第三收容腔(102)和第四收容腔(103),所述第一收容腔(100)用于收容所述驱动件(12),所述第四收容腔(103)与引水通道(14)连通,所述控制件(13)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收容腔(101)、第三收容腔(102)和第四收容腔(103)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收容腔(101)内的所述控制件(13)上沿其周向设有复位件(130),所述第三收容腔(102)内设有第一弹簧(131),且所述第一弹簧(131)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二收容腔(101),所述第一弹簧(131)用于在所述控制件(13)带动所述复位件(130)朝上方移动时压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主体(1)的顶部沿所述开口(11)的边缘设有第一密封槽(15),所述第一密封槽(15)的尺寸沿槽口至槽底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控制件(13)呈T形,其较短的一边伸出所述开口(11),且较短的一边的底部设有一凸起部(132),所述凸起部(132)用于在所述第一弹簧(131)处于自然状态时与所述第一密封槽(15)契合,以阻断所述开口(11)和中冷器(4)。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13)位于所述第四收容腔(103)内的部分从上至下包括第一控制段(133)和第二控制段(134),所述第一控制段(133)的尺寸小于所述第四收容腔(103)的内径,所述第二控制段(134)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至少一第一密封件(2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12)的竖直截面呈十字形,所述第一收容腔(100)内还设有线圈(120)和第二弹簧(121),所述线圈(120)套设于所述驱动件(12)的底部,所述第二弹簧(121)套设于所述驱动件(12)的顶部,所述线圈(120)用于在所述控制组件(3)的控制下通电或断电,以控制所述驱动件(12)驱动所述控制件(13)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弹簧(121)用于在所述驱动件(12)朝上方移动时压缩,并用于在所述线圈(120)断电时辅助所述驱动件(12)复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防护组件(2)包括:
加热丝(20),其绕设于所述排水主体(1)的顶部,并用于在监测到所述外界实际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在所述控制组件(3)的控制下对所述中冷器(4)内的水进行加热;
水位传感器(21),其设于所述排水主体(1)的顶部并与所述控制组件(3)相连,所述水位传感器(21)用于监测所述中冷器(4)内的实际水位;
压力传感器(25),其用于设于所述中冷器(4)的进气口并与所述控制组件(3)相连,所述压力传感器(25)用于监测所述中冷器(4)的进气口的实际进气压力。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防护组件(2)还包括一防护罩(22),所述防护罩(22)被配置为:所述防护罩(22)罩设于所述排水主体(1)的顶部,其侧壁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过水孔(23),所述加热丝(20)和水位传感器(21)均位于所述防护罩(22)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主体(1)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均呈圆柱形,且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上方,所述第一主体部位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与所述中冷器(4)匹配的螺纹,所述第二主体部的顶部沿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底部边沿设有第二密封槽(16),所述第二密封槽(16)内设有第二密封件(17)。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腔(100)靠近所述第二收容腔(101)的腔口处设有第三密封件(18),所述第三密封件(18)穿设于所述驱动件(12)上,且其底部与所述第二弹簧(121)相连。
9.一种中冷器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中冷器排水方法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排水系统实施,其步骤包括:
整车上电时,监测外界实际温度,若所述外界实际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利用监测防护组件(2)对中冷器(4)内的水进行加热;
整车行驶时,监测所述中冷器(4)的进气口的实际进气压力和所述中冷器(4)内的实际水位,若所述实际进气压力小于预设进气压力,且所述实际水位大于预设水位时,则控制驱动件(12)驱动控制件(13)朝上方移动以连通开口(11)和中冷器(4),以将所述中冷器(4)内的水经引水通道(14)排出,直至达到排水预设时间,若排水过程中监测到所述实际进气压力不小于所述预设进气压力,则控制所述驱动件(12)朝下方移动以使所述控制件(13)复位,以阻断所述开口(11)和中冷器(4)。
CN202111278975.7A 2021-10-31 2021-10-31 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及排水方法 Active CN1140335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78975.7A CN114033547B (zh) 2021-10-31 2021-10-31 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及排水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78975.7A CN114033547B (zh) 2021-10-31 2021-10-31 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及排水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33547A CN114033547A (zh) 2022-02-11
CN114033547B true CN114033547B (zh) 2022-09-09

Family

ID=80142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78975.7A Active CN114033547B (zh) 2021-10-31 2021-10-31 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及排水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33547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30172A (ja) * 1998-10-29 2000-05-09 Nissan Diesel Motor Co Ltd アフタクーラの結露水排出装置
US20060248887A1 (en) * 2005-05-06 2006-11-09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Air bearing turbo cooling air flow regulating device
TWM280454U (en) * 2005-07-11 2005-11-11 Ren-Ben Jang Structure improvement of automatic drainer
CN102287261B (zh) * 2011-08-10 2014-07-16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中冷器冷凝水自动放水装置
DE102011117106A1 (de) * 2011-10-27 2013-05-02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Schienenfahrzeuge GmbH Kondensatabscheidereinrichtung für eine Kompressoranordnung zur Erzeugung von Druckluft
JP6119976B2 (ja) * 2013-03-01 2017-04-2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凝縮水排出装置
CN103511060A (zh) * 2013-09-26 2014-01-15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中冷器组件及具有该中冷器组件的车辆
CN205936810U (zh) * 2016-08-17 2017-02-08 浙江吉利罗佑发动机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排水装置
CN206830294U (zh) * 2017-06-06 2018-01-02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泄压功能的水空中冷器
CN107916983B (zh) * 2017-10-09 2020-09-18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冷器自动放水装置
CN208778088U (zh) * 2018-07-25 2019-04-23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
JP2021055619A (ja) * 2019-09-30 2021-04-08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凝縮水排水構造
CN211258834U (zh) * 2019-11-07 2020-08-14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冷凝水自动排出机构
CN111810288B (zh) * 2020-06-24 2021-05-11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温度可控式发动机中冷器总成
CN112412613B (zh) * 2020-10-27 2022-02-01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中冷排水系统及车辆
CN214306451U (zh) * 2020-12-23 2021-09-28 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排水阀及中冷器
CN112709854B (zh) * 2021-01-04 2023-01-06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电控放水阀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33547A (zh) 2022-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06264A (en) Oil separator for separating and collecting oil entrained in refrigerant
US10288068B2 (en) Screw compressor having oil separator and water chilling unit
EP1724537A1 (en) Oil separator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CN114033547B (zh) 一种中冷器排水系统及排水方法
CN212389457U (zh) 燃油滤清器排气通道与油路通道结构
US4340023A (en) Fuel supply and return system with bypass valve and water pumpout
KR101187005B1 (ko) 지하수 재활용을 위한 집수조용 급수장치
US20170335812A1 (en) Auto drain system for vacuum side fuel water separators
CN101225809A (zh) 阀箱式防结垢柱塞泵
CN102220923A (zh) 柴油发动机用油气分离器
KR101267494B1 (ko) 자동차의 워셔액 펌프
CN104136129A (zh) 就地清洁系统和清洁离心分离器的方法
CN207717439U (zh) 一种原油储油罐油样远程自动采集装置
CN114515488B (zh) 一种聚结过滤器
CN210106111U (zh) 一种挡油组件、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EP3829740B1 (en) Aqueous fluid filter assembly with aeration mitigation
CN109026670A (zh) 制冰机的水泵组件和具有其的制冰机
RU2726386C1 (ru) Воздушный фильтр
CN101413740A (zh) 储液器
CN217130947U (zh) 一种储气罐积水自动排流装置
CN113136242A (zh) 储油罐脱水系统
CN212202472U (zh) 一种压缩机及其自动旋转挡油结构
KR101897439B1 (ko) 다단압축기용 오토드레인트랩
CN215292890U (zh) 一种变频螺杆空压机
CN218953517U (zh) 一种空气压缩机的油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