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08503B - 间歇连结型光纤带、及间歇连结型光纤带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间歇连结型光纤带、及间歇连结型光纤带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08503B
CN114008503B CN201980097543.0A CN201980097543A CN114008503B CN 114008503 B CN114008503 B CN 114008503B CN 201980097543 A CN201980097543 A CN 201980097543A CN 114008503 B CN114008503 B CN 1140085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connection
optical fibers
fiber ribbon
volume shrink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754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08503A (zh
Inventor
金子总一郎
富川浩二
大里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0085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085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085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085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79Manufacturing methods of optical cables
    • G02B6/448Ribbon cab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03Optical cables with ribbon struc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tical Fibers, Optical Fiber Cores, And Optical Fiber Bundle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在使邻接的光纤的外周部分离而构成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时,抑制光纤的微弯损耗。本公开的间歇连结型光纤带具备:沿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光纤、和将邻接的两条上述光纤间歇性地连结的连结部。邻接的两条上述光纤的中心间距离比上述光纤的直径大。而且,一条上述光纤的每1m的上述连结部的体积收缩量的合计为0.00070mm3/m·℃以下。

Description

间歇连结型光纤带、及间歇连结型光纤带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间歇连结型光纤带、及间歇连结型光纤带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6中,记载有使并排的3芯以上的光纤间歇性地连结的光纤带(间歇连结型光纤带)。另外,在专利文献7中,记载有调整光纤的包覆树脂的材料、物性,来实现弯曲损耗低的光纤。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193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8417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7-02675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3-08861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6-001338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0-008923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表2009-510520号公报
为了将多个光纤高密度地安装于光缆,希望使光纤细径化。另一方面,由于光纤带的周边设备(例如熔接机那样的加工机、插芯那样的光连接器)的缘故,对光纤带中的光纤的间隔(光纤的中心间距离)存在制约。因此,在使用被细径化的光纤来构成光纤带的情况下,邻接的光纤的间隔(光纤的中心间距离)比光纤的直径大,邻接的光纤的外周部分离。
像这样,在使光纤的外周部分离而构成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的情况下,若沿长边方向间歇性地形成的连结部进行热收缩,则使光纤折曲那样的负荷施加给光纤,其结果为,具有光纤的微弯损耗增加的担忧。
此外,在专利文献1、2中,记载有形成包覆部件的树脂的收缩力作用于标记,而使光纤的微弯损耗增加这一情况。不过,在专利文献1、2中,由于邻接的两条光纤的外周部接触,因此即使形成包覆部件的树脂收缩,使光纤折曲那样的负荷也不会施加给光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使邻接的光纤的外周部分离而构成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时,抑制光纤的微弯损耗。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主要的发明为间歇连结型光纤带,具备:沿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光纤、和将邻接的两条上述光纤间歇性地连结的连结部,间歇连结型光纤带的特征在于,邻接的两条上述光纤的中心间距离比上述光纤的直径大,一条上述光纤的每米的上述连结部的体积收缩量的合计为0.00070mm3/m·℃以下。
通过后述的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将明确本发明的其他特征。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使邻接的光纤的外周部分离而构成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时,抑制光纤的微弯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使单芯光纤间歇性地连结的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的说明图。
图2是其他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的说明图。
图3是图1的X-X剖视图。
图4A是制造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的制造系统100的说明图。图4B及图4C是带化装置40的说明图。
图5A及图5B是连结部5的收缩的影响的概念图。
图6是用于实施例的说明的各种参数的说明图。
图7A是连结部截面积S的说明图。图7B是其他截面形状的情况下的连结部截面积S的说明图。
图8A~图8C是通过其他制法形成的连结部5的说明图。
图9是变更了连结部截面积S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说明图。
图10是变更了连结部收缩率A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说明图。
图11是变更了连结率R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说明图。
图12是变更了连结间距p/连结部长度a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说明图。
图13是变更了中心间距离L(及分离距离C)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说明图。
图14是变更了光纤直径D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说明图。
图15是在光纤直径D为180μm的状况下变更了合计体积收缩量Vf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说明图。
图16是连结光纤芯数n为2的情况下的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17是在连结光纤芯数n为2的状况下变更了合计体积收缩量Vf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后述的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以下事项。
明确一种间歇连结型光纤带,具备:沿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光纤、和将邻接的两条上述光纤间歇性地连结的连结部,该间歇连结型光纤带的特征在于,邻接的两条上述光纤的中心间距离比上述光纤的直径大,一条上述光纤的每1m的上述连结部的体积收缩量的合计为0.00070mm3/m·℃以下。由此,在使邻接的光纤的外周部分离而构成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时,能够抑制光纤的微弯损耗。
单芯的光纤通过上述连结部间歇性地连结,在将沿长边方向排列的上述连结部的连结间距设为p(mm),将上述连结部的长度设为a(mm),将上述连结部的每1℃的收缩率设为A(/℃),将上述连结部的截面积设为S(mm2),将上述连结部在上述光纤的上述长边方向上存在的比率R设为R=(a/p)×2,将一条上述光纤的每1m的上述连结部的体积收缩量的合计Vf(mm3/m·℃)设为Vf=S×A×1000×R时,优选Vf≤0.00070。由此,在构成使单芯的光纤间歇性地连结的间歇连结型光纤带时,能够抑制光纤的微弯损耗。
由两条光纤构成的光纤对通过上述连结部间歇性地连结,在将沿长边方向排列的上述连结部的连结间距设为p(mm),将上述连结部的长度设为a(mm),将上述连结部的每1℃的收缩率设为A(/℃),将上述连结部的截面积设为S(mm2),将上述连结部在上述光纤的上述长边方向上存在的比率R设为R=a/p,将一条上述光纤的每1m的上述连结部的体积收缩量的合计Vf(mm3/m·℃)设为Vf=S×A×1000×R时,优选Vf≤0.00070。由此,在构成使双联式光纤2的对间歇性地连结的间歇连结型光纤带时,能够抑制光纤的微弯损耗。
优选上述光纤的直径为220μm以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将一条上述光纤的每1m的上述连结部的体积收缩量的合计设为0.00070mm3/m·℃以下特别有效。
===本实施方式===
<间歇连结型光纤带>
图1是使单芯光纤间歇性地连结的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的说明图。
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是使多个光纤2并排而间歇性地连结而成的光纤带。邻接的两条光纤2通过连结部5连结。连结邻接的两条光纤2的多个连结部5沿长边方向间歇性地配置。另外,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的多个连结部5沿长边方向及带宽方向二维地间歇性地配置。连结部5通过在涂覆了作为粘合剂的紫外线固化树脂(连结剂)之后照射紫外线来使其固化而形成。此外,也能够由热塑性树脂构成连结部5。在沿长边方向间歇性地形成的连结部5与连结部5之间,形成有非连结部7。即,连结部5与非连结部7沿长边方向交替地配置。在非连结部7中,邻接的两条光纤彼此不被束缚。在形成了连结部5的位置的带宽方向上配置有非连结部7。由此,能够将光纤带1卷起来而为束状,能够将多个光纤2高密度地收容于光缆。
图2是其他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的说明图。该光纤带1具备多个(这里为6对)沿长边方向连续地连结的双联式光纤2的对(光纤对3),邻接的光纤对3之间通过连结部5间歇性地连结。在该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中,在形成了连结部5的位置的带宽方向上也配置有非连结部7。由此,能够将光纤带1卷起来而为束状。另外,在该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中,连结邻接的光纤对3的多个连结部5也沿长边方向间歇性地配置,在连结部5与连结部5之间形成有非连结部7。即,在该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中,连结部5与非连结部7也沿长边方向交替地配置。
此外,间歇连结型光纤带1并不限于图1、图2所示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变更连结部5的配置,还可以变更光纤2的数量。
图3是图1的X-X剖视图。
各个光纤2由光纤部2A、包覆层2B以及着色层2C构成。光纤部2A由芯及包层构成。光纤部2A的直径(包层直径)例如约125μm。包覆层2B是包覆光纤部2A的层。包覆层2B例如由一次包覆层(primary coating,初次涂层)及二次包覆层(secondary coating,二次涂层)构成。着色层2C是在包覆层2B的表面形成的层。着色层2C通过在包覆层2B的表面涂覆着色材料而形成。也有在包覆层2B与着色层2C之间形成标记的情况。在着色层2C的表面涂覆连结剂(紫外线固化树脂)并使其固化。其中,在以下的说明中,“光纤2的直径”(或者光纤直径)意味着着色层2C的外径。在两条光纤2之间,涂覆连结剂(紫外线固化树脂)并使其固化,由此形成有连结部5。
在本实施方式中,光纤2的中心间距离比光纤2的直径大。即,在将光纤2的中心间距离设为L,将光纤2的直径设为D时,为L>D。像这样,在L>D的情况下,通过连结部5连结的两条光纤2的外周面(着色层2C的表面)分离。即,在将通过连结部5连结的两条光纤2的外周面的分离距离设为C时,为C>0。此外,关于连结分离的两条光纤2的连结部5的形状、物性,后文进行叙述。
<光纤带1的制造方法>
图4A是制造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的制造系统100的说明图。这里,为了简化附图,针对4芯的光纤带的制造系统100进行说明。
制造系统100具有光纤供给部10、印刷装置20、着色装置30、带化装置40以及滚筒50。
光纤供给部10是供给光纤2的装置(供给源)。这里,光纤供给部10供给单芯的光纤2(由光纤部2A及包覆层2B构成的光纤;形成着色层2C之前的光纤)。其中,光纤供给部10也可以供给双联式光纤2的对(光纤对3)。光纤供给部10将光纤2供给至印刷装置20。
印刷装置20是对光纤2印刷标记的装置。例如,印刷装置20将表示带编号的标记印刷于各个光纤2。将通过印刷装置20被作标记的多个光纤2供给至着色装置30。
着色装置30是形成光纤2的着色层2C的装置。着色装置30针对各个光纤2,通过用于识别光纤2的识别色形成着色层2C。具体而言,着色装置30针对各个光纤2的每一个具有着色部(未图示),各个着色部将规定的识别色的着色剂(紫外线固化树脂)涂覆于光纤2的表面(包覆层2B的表面)。另外,着色装置30具有紫外线照射部(未图示),紫外线照射部向被涂覆于光纤2的着色剂(紫外线固化树脂)照射紫外线,来使着色剂固化,由此形成着色层2C。将通过着色装置30被着色的光纤2供给至带化装置40。此外,也可以从光纤供给部向带化装置40供给着色完毕的光纤2。
带化装置40是间歇性地形成连结部5来制造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的装置。向带化装置40供给沿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光纤2。图4B及图4C是带化装置40的说明图。带化装置40具有涂覆部41、去除部42以及光源43。
涂覆部41是涂覆连结剂的装置。连结剂例如是紫外线固化树脂,通过连结剂固化而形成连结部5。涂覆部41使多个光纤2插通于填充有液状的连结剂的涂层模具,由此遍及长边方向地,在光纤2的外周、邻接的光纤2之间涂覆液状的连结剂。
去除部42是在将通过涂覆部41被涂覆的连结剂的一部分留下的同时将一部分去除的装置。去除部42具有旋转刀片421,旋转刀片421具有凹部421A(参照图4B),配合光纤2的供给速度而使旋转刀片421旋转。通过涂覆部41被涂覆的连结剂被旋转刀片421的外缘拦截而被去除,但在旋转刀片421的凹部421A中,残留连结剂。此外,连结剂残留的部位成为连结部5(参照图1),连结剂被去除的部位成为非连结部7。因此,能够通过调整旋转刀片421的旋转速度、凹部421A的大小,从而调整连结部5的长度、配置。
光源43是向由紫外线固化树脂构成的连结剂照射紫外线的装置。光源43具有临时固化用光源43A和正式固化用光源43B。临时固化用光源43A配置于比正式固化用光源43B靠上游侧的位置。若从临时固化用光源43A照射紫外线,则连结剂临时固化。临时固化后的连结剂未完全地固化,但在表面为固化进行的状态。正式固化用光源43B照射比临时固化用光源43A强的紫外线而使连结剂正式固化。正式固化后的紫外线固化树脂成为固化到了内部的状态(其中,正式固化后的连结剂(连结部5)具有适度的弹性,能够将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卷起来而为筒状)。
如图4C所示,从涂覆部41及去除部42刚刚出来的光纤2相互隔开间隔。在该状态下,临时固化用光源43A向连结剂照射紫外线,使连结剂临时固化。带化装置40在连结剂临时固化后,逐渐缩小光纤2的间隔,并将多个光纤2并排地排列而集线为带状。此外,由于连结剂临时固化,因此假设即使连结剂被去除的部分(非连结部7)彼此接触,也不会进行连结。另外,由于是正式固化前,因此在通过连结剂连结的区域中也能够缩小光纤2的间隔(集线)。只要正式固化用光源43B照射紫外线而使连结剂正式固化,则制造出图1所示的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
滚筒50是卷绕光纤带1的部件(参照图4A)。通过带化装置40制造出的光纤带1被卷绕于滚筒50。
<传输损耗的问题>
图5A及图5B是连结部5收缩的影响的概念图。图5A是连结部5收缩前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B是连结部5收缩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如图5A(及图3)所示,在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中,连结邻接的两条光纤2的连结部5被间歇性地配置。在形成有连结部5的部位中,涂敷光纤2的树脂(连结剂)未相对于光纤2被均匀涂敷。另外,由于连结部5沿二维方向间歇性地形成,因此若从光纤2观察,沿着长边方向在带宽方向交替地(沿图中的上下方向交替地)配置有连结部5。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已经进行说明的那样,通过连结部5连结的两条光纤2的外周面(着色层2C的表面)分离。
如图5A所示,在使光纤2的外周部分离而构成了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的情况下,若沿长边方向间歇性地形成的连结部5热收缩,则如图5B所示,使光纤2折曲那样的负荷(侧压)施加给光纤2,其结果为,光纤2的微弯损耗增加。此外,在邻接的两条光纤2的外周部接触的情况下(图3的分离距离C为零的情况下;光纤2的中心间距离L相当于光纤2的直径D的情况下),即使连结部5收缩,也不易引起图5B所示那样的光纤2的折曲。因此,由于图5B所示的负荷(使光纤2折曲那样的负荷)而使光纤2的微弯损耗增加这一问题是在邻接的两条光纤2的外周部分离的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中特有的问题。
而且,为了将多个光纤2高密度地安装于光缆,希望减小光纤2的直径D(参照图3)。另一方面,为了利用到目前为止使用的熔接机,或者利用到目前为止使用的多芯插芯,光纤2的中心间距离L(参照图3)调整为与现状相同的程度。其结果为,若实现光纤2的细径化,则光纤2的中心间距离L比光纤2的直径D大(L>C),两条光纤2的外周面的分离距离C变大(C>0),其结果为,连结分离的两条光纤2的连结部5的树脂量成为增加的趋势。进而,若连结部5的树脂量增加,则由于连结部5的收缩而对光纤2施加的负荷增加,微弯损耗易增加。
进一步,在将光纤2细径化时,光纤2的包覆层2B被薄壁化。因此,若将光纤2细径化,则光纤2的光纤部2A(参照图3)易受到负荷的影响。即,若将光纤2细径化,不仅伴随着连结部5的树脂量的增加而对光纤2施加的负荷增加,也伴随着包覆层2B的薄壁化而相对于负荷的影响(微弯损耗)增加。即,若实现光纤2的细径化,则存在如下担忧:由图5B所示的负荷引起的光纤2的微弯损耗相应地增加。
为了抑制光纤2的微弯损耗,希望抑制图5B所示的负荷(使光纤2折曲那样的负荷)。进而,可认为连结部5的截面积越小,则对光纤2施加的负荷(图5B所示的负荷)越小。另外,可认为连结部5在长边方向上存在的比率越小,则对光纤2施加的负荷(图5B所示的负荷)越小。另外,可认为连结部5的热收缩率越小,则对光纤2施加的负荷(图5B所示的载负荷)越小。因此,本申请发明人作为相对于连结部5的截面积(连结部截面积S)、连结部5在长边方向上存在的比率(连结率R)、以及连结部5的收缩率(连结部收缩率A)具有相关性的参数,着眼于“一条光纤2的每单位长度(1m)的连结部5的体积收缩量的合计”。进而,本申请发明人发现了如下内容:通过将“一条光纤2的每单位长度的连结部5的体积收缩量的合计”设为规定值以下,能够抑制光纤2的微弯损耗。具体而言,如后述的实施例所示那样,通过将“一条光纤2的每单位长度(1m)的连结部5的体积收缩量的合计”设为0.00070mm3/m·℃以下,从而能够抑制光纤2的微弯损耗。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被细径化的光纤2来构成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时,优选将“一条光纤2的每单位长度(1m)的连结部5的体积收缩量的合计”设为0.00070mm3/m·℃以下。这里,被细径化的光纤2假定直径D为220以下(通常的光纤的直径为250μm)。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直径D为220μm以下的光纤2,来构成使光纤2的中心间距离L比光纤2的直径D大的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时,优选将“一条光纤2的每单位长度(1m)的连结部5的体积收缩量的合计”设为0.00070mm3/m·℃以下。
<关于各种参数>
图6是用于实施例的说明的各种参数的说明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作为连结对象的光纤2的芯数称为“连结光纤芯数n”,如图1所示,在作为连结对象的光纤2为单芯的情况下,设为n=1,如图2所示,在作为连结对象的光纤2为2芯(光纤对3)的情况下,设为n=2。即,12条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的构造能够使用连结光纤芯数n来表示为n芯×12/n。另外,连结光纤芯数n在图1所示的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的情况下,为n=1,在图2所示的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的情况下,为n=2。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所示,将沿长边方向排列的连结部5的连结间距(或者,连结部5在长边方向上的中心间距离)设为p,将连结部5的长度设为a。此外,非连结部7的长度b为b=p-a。另外,如图3所示,将光纤2的直径(光纤直径)设为D,将光纤2的中心间距离设为L,将光纤2的分离距离设为C。此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连结间距p、连结部5长度a、光纤直径D、中心间距离L以及分离距离C各自的数值为测定值(实测值)。
另外,将连结部5的杨氏模量设为E。另外,将连结部5的每1℃的收缩率设为A。此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连结部5杨氏模量E的数值为连结剂的公称值,而连结部收缩率A的数值为测定值(实测值)。具体而言,连结部收缩率A为将使连结剂固化的试件(样本长度5mm)放置于热机械分析装置(日立High-TechScience公司制热机械分析装置TMA7100),在施加10mN的恒定载荷(拉伸载荷)的同时以每1分钟5℃的速率使温度从20℃变化到负40℃,并测定此时的试件的长度的变化,基于该测定结果(样本长度为5mm的连结部5在60℃的温度变化时的位移量)作为连结部5的每1℃的变化率(热收缩率)而计算出的值。
另外,将连结部5的截面积设为S。图7A是连结部截面积S的说明图。构成连结部5的连结剂(树脂)有时被涂覆于光纤2的整周。因此,将通过由连结部5连结的两条光纤2各自的中心O1、O2、并且平行于与带宽方向正交的方向(与两条光纤2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图中的厚度方向)的两条假想线L1、L2之间的连结剂(树脂)设为连结部5,将由假想线L1、L2、光纤2的外周面(着色层2C的表面)及连结剂的外表面围起来的区域(用图中的粗线围起来的区域)的面积设为连结部截面积S。此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连结部截面积S为测定值(实测值)。具体而言,连结部截面积S为在连结部5中将两条光纤2及连结部5切断,并通过显微镜拍摄截面,而利用面积计算程序测定拍摄图像上的连结部截面积S而得到的数值。
此外,图7A所示的连结部5的截面形状在中央部具有凹状的中间变细的部分,连结部5的表面凹陷。不过,连结部5的截面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7B所示,连结部5的表面也可以形成为平坦。在这种情况下,也将通过由连结部5连结的两条光纤2各自的中心O1、O2、并且平行于与带宽方向正交的方向(与两条光纤2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图中的厚度方向)的两条假想线L1、L2之间的连结剂(树脂)设为连结部5,将由假想线L1、L2、光纤2的外周面(着色层2C的表面)及连结剂的外表面围起来的区域(用图中的粗线围起来的区域)的面积设为连结部截面积S。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B所示,在光纤2的外周、邻接的光纤2之间涂覆液状的连结剂之后,通过具有凹部421的旋转刀片421,将被涂覆于光纤2之间的连结剂的一部分留下的同时将一部分去除。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A、图7B所示,在光纤2的整周形成有构成连结部5的树脂(连结剂)。不过,连结部5的形状、制法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涂覆机将连结剂涂覆于光纤2之间,由此如图8A~图8C所示,仅在光纤2的外周的一部分形成连结剂。在该情况下,可以如图8A所示那样连结部5的表面凹陷,也可以如图8B所示连结部5的表面平坦,还可以如图8C所示连结部5的表面呈凸状隆起。在这些情况下,也将通过由连结部5连结的两条光纤2各自的中心O1、O2、并且平行于与带宽方向正交的方向(与两条光纤2排列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图中的厚度方向)的两条假想线L1、L2之间的连结剂(树脂)设为连结部5,将由假想线L1、L2、光纤2的外周面(着色层2C的表面)及连结剂的外表面围起来的区域(用图中的粗线围起来的区域)的面积设为连结部截面积S。此外,作为连结部5的其他制法,也可以在使连结剂暂时固化之后切断连结部的一部分。
将连结部5在光纤2的长边方向上存在的比率设为连结率R。在以下的实施例中,连结率R是作为R=(a/p)×(2/n)而计算出的值。此外,在图1所示的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的情况下,由于在光纤2的带宽方向的两侧形成连结部5,因此连结率R为(a/p)的2倍。
另外,将连结部每1个的收缩量设为体积收缩量Vc。在以下的实施例中,连结部每1个的体积收缩量Vc是作为Vc=S×a×A而计算出的值。
另外,将一条光纤2的每单位长度(1m)的连结部5的体积收缩量的合计设为Vf。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一条光纤2的每单位长度(1m)的连结部5的体积收缩量的合计称为“合计体积收缩量”。合计体积收缩量Vf能够作为Vf=Vc×(1000/p)×(2/n)而进行计算。因此,合计体积收缩量Vf也能够作为Vf=S×A×1000×R而进行计算。如能够根据该计算式理解的那样,合计体积收缩量Vf是基于连结部截面积S、连结率R及连结部收缩率A而计算出的值。连结部截面积S越小,则合计体积收缩量Vf为越小的值。另外,连结率R越小,则合计体积收缩量Vf为越小的值。另外,连结部收缩率A越小,则合计体积收缩量Vf为越小的值。
<第一实施例:变更连结部截面积S>
图9是变更了连结部截面积S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说明图。
作为实施例及比较例,制成了图1所示的12芯的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n=1)。无论在哪个实施例(及比较例)中,连结间距p均为50mm,连结部长度a均为10mm。此外,无论在哪个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光纤直径D均为205μm,中心间距离L均为280μm,分离距离C均为75μm。
无论在哪个实施例(及比较例)中,连结率R及连结部收缩率A均共用。另一方面,连结部截面积S分别不同而为0.018(比较例1)、0.011(实施例1A)、0.008(实施例1B)。其结果为,合计体积收缩量Vf分别不同而为0.00080mm3/m·℃(比较例1)、0.00049mm3/m·℃(实施例1A)、0.00036mm3/m·℃。即,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变更连结部截面积S,由此变更合计体积收缩量Vf。
为了评价实施例(及比较例),对包含实施例(及比较例)的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的光缆在-40℃~85℃的范围内附加2个循环大小的温度变化,测定出该期间的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的光纤2的损耗变动量。这里,在损耗变动量(最大值)为0.05dB/km以下的情况下,评价为“良好”,在损耗变动量(最大值)超过0.05dB/km的情况下,评价为“不良”。此外,在Telcordia GR-20-CORE Issue4(2013年)中针对光缆有在-40℃~70℃的范围的循环试验,因此,这里,采用比该循环试验更严格的附加条件(在-40℃~85℃的范围,2个循环大小的温度变化)。另外,在IEC60793(第五版,2015年)中有“0.05dB/km以下”这一标准,将与该标准同等的损耗变动量作为评价基准。
在比较例1中,损耗变动量为0.08dB/km,评价结果为“不良”。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A中,损耗变动量为0.05dB/km,评价结果为“良好”。在实施例1B中,损耗变动量为0.02dB/km,评价结果为“良好”。如该评价结果所示那样,连结部截面积S越小,则损耗变动量(dB/km)越小。另外,如该评价结果所示那样,合计体积收缩量Vf越小,则损耗变动量(dB/km)越小。此外,在合计体积收缩量Vf为0.0070mm3/m·℃以下的情况下,评价结果为“良好(损耗变动量为0.05dB/km以下)”。
<第二实施例:变更连结部收缩率A>
图10是变更了连结部收缩率A(或者连结部杨氏模量E)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说明图。
在该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也制成了图1所示的12芯的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n=1)。无论在哪个实施例(及比较例)中,连结间距p均为50mm,连结部长度a均为10mm。此外,无论在哪个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光纤直径D均为205μm,中心间距离L均为280μm,分离距离C均为75μm。
无论在哪个实施例(及比较例)中,连结部截面积S及连结率R均共用。另一方面,连结部收缩率A分别不同而为0.00015(比较例2A)、0.00011(比较例2B)、0.00009(实施例2A)、0.0006(实施例2B)。其结果为,合计体积收缩量Vf分别不同而为0.00107mm3/m·℃(比较例2A)、0.00080mm3/m·℃(比较例2B)、0.00063mm3/m·℃(实施例2A)、0.00045mm3/m·℃(实施例2B)。即,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变更连结部收缩率A,由此变更合计体积收缩量Vf。
在比较例2A中,损耗变动量为0.10dB/km,评价结果为“不良”。另外,在比较例2B中,损耗变动量为0.08dB/km,评价结果为“不良”。另一方面,在实施例2A中,损耗变动量为0.03dB/km,评价结果为“良好”。另外,在实施例2B中,损耗变动量为0.02dB/km,评价结果为“良好”。如该评价结果所示那样,连结部收缩率A越小,则损耗变动量(dB/km)越小。另外,如该评价结果所示那样,合计体积收缩量Vf越小,则损耗变动量(dB/km)越小。此外,在该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也在合计体积收缩量为0.0070mm3/m·℃以下的情况下,评价结果为“良好(损耗变动量为0.05dB/km以下)”。
<第三实施例:变更连结率R>
图11是变更了连结率R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说明图。
在该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也制成了图1所示的12芯的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n=1)。无论在哪个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光纤直径D均为205μm,中心间距离L均为280μm,分离距离C均为75μm。
无论在哪个实施例(及比较例)中,连结部截面积S及连结部收缩率A均共用。另一方面,连结率R分别不同而为0.40(比较例3)、0.34(实施例3A)、0.27(实施例3B)。其结果为,合计体积收缩量Vf分别不同而为0.00080mm3/m·℃(比较例3)、0.00069mm3/m·℃(实施例3A)、0.00054mm3/m·℃(实施例3B)。即,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变更连结率R,由此变更合计体积收缩量Vf。
在比较例3中,损耗变动量为0.08dB/km,评价结果为“不良”。另一方面,在实施例3A中,损耗变动量为0.03dB/km,评价结果为“良好”。另外,在实施例3B中,损耗变动量为0.01dB/km,评价结果为“良好”。如该评价结果所示那样,连结率R越小,则损耗变动量(dB/km)越小。另外,如该评价结果所示那样,合计体积收缩量Vf越小,则损耗变动量(dB/km)越小。此外,在该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也在合计体积收缩量为0.0070mm3/m·℃以下的情况下,评价结果为“良好(损耗变动量为0.05dB/km以下)”。
<第四实施例:变更连结间距p/连结部长度a>
图12是变更了连结间距p/连结部长度a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说明图。
在该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也制成了图1所示的12芯的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n=1)。无论在哪个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光纤直径D均为205μm,中心间距离L均为280μm,分离距离C均为75μm。
在该实施例(及比较例)中,连结间距p分别不同而为30mm(比较例4A、实施例4A)、50mm(比较例4B、实施例4B)、70mm(比较例4C、实施例4C)。另外,连结部长度a分别不同而为6mm(比较例4A、实施例4A)、10mm(比较例4B、实施例4B)、14mm(比较例4C、实施例4C)。其中,无论在哪个实施例(及比较例)中,连结率R均为0.40而共用。
无论在哪个实施例(及比较例)中,连结部收缩率A及连结率R均共用。另一方面,连结部截面积分别不同而为0.018mm2(比较例4A~4C)、0.011mm2(实施例4A~4C)(其中,比较例4A~4C的连结部截面积S共用,实施例4A~4C的连结部截面积S共用)。其结果为,合计体积收缩量Vf为0.00080mm3/m·℃(比较例4A~4C)、0.00049mm3/m·℃(实施例4A~4C),比较例与实施例不同(其中,比较例4A~4C的合计体积收缩量Vf共用,实施例4A~4C的合计体积收缩量Vf共用)。
在比较例4A~4C中,损耗变动量超过0.05dB/km,评价结果均为“不良”。换言之,确认了以下情况:在合计体积收缩量Vf超过规定值(例如0.0070mm3/m·℃)的情况下,即使变更连结间距p、连结部长度a,损耗变动量也超过规定值(0.05dB/km),评价结果为“不良”。
另一方面,在实施例4A~4C中,损耗变动量为0.05dB/km以下,评价结果均为“良好”。换言之,确认了以下情况:在合计体积收缩量Vf为规定值以下(例如0.0070mm3/m·℃以下)的情况下,即使变更连结间距p、连结部长度a,损耗变动量也为0.05dB/km以下,评价结果为“良好”。
此外,在实施例4A与实施例4C(或者比较例4A与比较例4C)中,虽然连结间距p、连结部长度a相差2倍以上,但损耗变动量之差很小。与此相对地,如前述的第三实施例(参照图11)所示,在比较例3、实施例3A及实施例3B中,虽然连结率R之差小于2倍,但由于连结率R的不同,而使损耗变动量很大不同。根据这一情况,能够确认如下情况:损耗变动量与基于连结间距p、连结部长度a的影响相比,更与连结率R具有相关性(因此,能够确认损耗变动量相对于合计体积收缩量Vf也具有相关性)。
<第五实施例:变更中心间距离L、分离距离C>
图13是变更了中心间距离L(及分离距离C)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说明图。
在该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也制成了图1所示的12芯的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n=1)。无论在哪个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光纤直径D均为205μm,连结间距p均为50mm,连结部长度均为10mm。
在该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中心间距离L分别不同而为300μm(比较例5A)、280μm(比较例5B)、260μm(实施例5A)。伴随着中心间距离L分别不同,在该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分离距离C分别不同而为95μm(比较例5A)、75μm(比较例5B)、55μm(实施例5A)。
无论在哪个实施例(及比较例)中,连结率R及连结部收缩率A均共用。另一方面,连结部截面积S在中心间距离L(及分离距离C)不同的关系上,分别不同而为0.024(比较例5A)、0.018(实施例5B)、0.013(实施例5A)。其结果为,合计体积收缩量Vf分别不同而为0.00107mm3/m·℃(比较例5A)、0.00080mm3/m·℃(比较例5B)、0.00058mm3/m·℃(实施例5A)。即,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变更中心间距离L(及分离距离C),由此变更连结部截面积S,变更合计体积收缩量Vf。
在比较例5A中,损耗变动量为0.13dB/km,评价结果为“不良”。另外,在比较例5B中,损耗变动量为0.08dB/km,评价结果为“不良”。另一方面,在实施例5A中,损耗变动量为0.04dB/km,评价结果为“良好”。如该评价结果所示那样,连结部截面积S越小,则损耗变动量(dB/km)越小。另外,如该评价结果所示那样,合计体积收缩量Vf越小,则损耗变动量(dB/km)越小。此外,在该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也在合计体积收缩量为0.0070mm3/m·℃以下的情况下,评价结果为“良好(损耗变动量为0.05dB/km以下)”。
<第六实施例:变更光纤直径D>
图14是变更了光纤直径D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说明图。
在该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也制成了图1所示的12芯的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n=1)。无论在哪个实施例(及比较例)中,连结间距p均为50mm,连结部长度均为10mm。
在该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光纤直径D分别不同而为180μm(比较例6A)、220μm(实施例6A)、250μm(实施例6B)。另外,伴随着光纤直径D分别不同,在该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分离距离C分别不同而为100μm(比较例6A)、60μm(实施例6A)、40μm(实施例6B)。此外,在比较例6A及实施例6A中,中心间距离L为280μm,但在实施例6B中,中心间距离L为290μm。
无论在哪个实施例(及比较例)中,连结率R及连结部收缩率A均几乎共用。另一方面,连结部截面积S在分离距离C不同的关系上,分别不同而为0.025(比较例6A)、0.014(实施例6A)、0.015(实施例6B)。其结果为,合计体积收缩量Vf分别不同而为0.00112mm3/m·℃(比较例6A)、0.00063mm3/m·℃(实施例6A)、0.00070mm3/m·℃(实施例6B)。
在比较例6A中,损耗变动量为0.14dB/km,评价结果为“不良”。另一方面,在实施例6A中,损耗变动量为0.03dB/km,评价结果为“良好”。另外,在实施例6B中,损耗变动量为0.02dB/km,评价结果为“良好”。如该评价结果所示那样,在合计体积收缩量为0.0070mm3/m·℃以下的情况下,评价结果为“良好(损耗变动量为0.05dB/km以下)”。
<第七实施例:在细径光纤中变更合计体积收缩量Vf>
图15是在光纤直径D为180μm的状况下变更了合计体积收缩量Vf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说明图。
在该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也制成了图1所示的12芯的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n=1)。无论在哪个实施例(及比较例)中,连结间距p均为50mm,连结部长度a均为10mm。此外,无论在哪个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光纤直径D均为180μm,中心间距离L均为280μm,分离距离C均为100μm。
无论在哪个实施例(及比较例)中,连结部截面积S及连结率R均共用。另一方面,连结部收缩率A分别不同而为0.00011(比较例7A)、0.00009(比较例7B)、0.00006(实施例7A)。其结果为,合计体积收缩量Vf分别不同而为0.00112mm3/m·℃(比较例7A)、0.00087mm3/m·℃(比较例7B)、0.00062mm3/m·℃(实施例7A)。即,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变更连结部收缩率A,由此变更合计体积收缩量Vf。
在比较例7A中,损耗变动量为0.14dB/km,评价结果为“不良”。另外,在比较例7B中,损耗变动量为0.09dB/km,评价结果为“不良”。另一方面,在实施例7A中,损耗变动量为0.04dB/km,评价结果为“良好”。如该评价结果所示那样,在光纤直径D为180μm的情况下,也与光纤直径为205μm的情况同样地,连结部收缩率A越小,则损耗变动量(dB/km)越小。另外,如该评价结果所示那样,在光纤直径D为180μm的情况下,也与光纤直径为205μm的情况同样地,合计体积收缩量Vf越小,则损耗变动量(dB/km)越小。此外,在该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也在合计体积收缩量为0.0070mm3/m·℃以下的情况下,评价结果为“良好(损耗变动量为0.05dB/km以下)”。
<第八实施例:变更连结光纤芯数n>
图16是连结光纤芯数n为2的情况下的实施例的说明图。
在实施例8A~8C中,制成了图2所示的12芯的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n=2)。在实施例8A~8C中,光纤直径D为205μm,中心间距离L为270μm,分离距离C为65μm。在实施例8A~8C中,连结间距p分别不同而为50mm(实施例8A)、70mm(实施例8B)、150mm(实施例8C)。另外,连结部长度a分别不同而为10mm(实施例8A)、14mm(实施例8B)、30mm(实施例8C)。其中,实施例8A~8C的连结率R为0.20而共用。另外,在实施例8A~8C中,连结部截面积S、连结部收缩率A及连结率R共用。其结果为,在实施例8A~8C中,合计体积收缩量Vf为0.00041mm3/m·℃而共用。而且,在实施例8A~8C中,损耗变动量为0.05dB/km以下,评价结果均为“良好”。换言之,确认了如下情况:在合计体积收缩量Vf为规定值以下(例如0.0070mm3/m·℃以下)的情况下,即使变更连结间距p、连结部长度a,损耗变动量也为0.05dB/km以下,评价结果为“良好”。
<第九实施例:在n=2中变更合计体积收缩量Vf>
图17是在连结光纤芯数n为2的状况下变更了合计体积收缩量Vf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说明图。
在该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成了图2所示的12芯的间歇连结型的光纤带1(n=2)。无论在哪个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光纤直径D均为205μm,中心间距离L均为270μm,分离距离C均为65μm。
无论在哪个实施例(及比较例)中,连结部截面积S及连结部收缩率A均共用。另一方面,连结率R分别不同而为0.40(比较例9A)、0.20(实施例9A)、0.07(实施例9B)。其结果为,合计体积收缩量Vf分别不同而为0.00082mm3/m·℃(比较例9A)、0.00041mm3/m·℃(实施例9A)、0.00014mm3/m·℃(实施例9B)。即,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变更连结率R,由此变更合计体积收缩量Vf。
在比较例9A中,损耗变动量为0.06dB/km,评价结果为“不良”。另一方面,在实施例9A中,损耗变动量为0.01dB/km,评价结果为“良好”。另外,在实施例9B中,损耗变动量为0.01dB/km,评价结果为“良好”。如该评价结果所示那样,在连结光纤芯数n为2的情况下,也与连结光纤芯数n为1的情况同样地,连结率R越小,则损耗变动量(dB/km)越小。另外,如该评价结果所示那样,在连结光纤芯数n为2的情况下,也与连结光纤芯数n为1的情况同样地,合计体积收缩量Vf越小,则损耗变动量(dB/km)越小。此外,在该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也在合计体积收缩量为0.0070mm3/m·℃以下的情况下,评价结果为“良好(损耗变动量为0.05dB/km以下)”。
然而,在图16所示的前述的实施例8A与实施例8C中,虽然连结间距p、连结部长度a相差3倍左右,但连结率R、合计体积收缩率Vf几乎共用,因此损耗变动量之差很小。与此相对地,在第九实施例(比较例9A、实施例9A、9B)中,连结率R、合计体积收缩率Vf分别不同,其结果为,损耗变动量之差较大。根据这一情况,能够确认如下情况:损耗变动量与基于连结间距p、连结部长度a的影响相比,如根据目前为止的实施例明确的那样,更相对于合计体积收缩量Vf具有相关性。
===其他===
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并不是用于限定解释本发明。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下,能够变更/改进,并且本发明也包含其等价物,这些是自不必说的。
附图标记说明
1…光纤带、2…光纤,
2A…光纤部、2B…包覆层、2C…着色层,
3…光纤对、5…连结部、7…非连结部,
10…光纤供给部、20…印刷装置,
30…着色装置、40…带化装置,
41…涂覆部、42…去除部,
421…旋转刀片、421A…凹部、43…光源,
50…滚筒、100…制造系统。

Claims (5)

1. 一种间歇连结型光纤带,具备:
多个光纤,它们沿宽度方向排列;和
连结部,其将邻接的两条所述光纤间歇性地连结,
所述间歇连结型光纤带的特征在于,
邻接的两条所述光纤的中心间距离比所述光纤的直径大,
一条所述光纤的每1m的所述连结部的体积收缩量的合计为0.00070mm3/m·℃以下,
一条所述光纤的每1m的所述连结部的体积收缩量的合计是一条光纤的一米所包含的多个上述连结部的体积收缩量的总和,
各个所述连结部的体积收缩量是指各个所述连结部的体积乘以该所述连结部的收缩率A而得到的值,所述收缩率A是指所述连结部每1℃的收缩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歇连结型光纤带,其特征在于,
单芯的光纤通过所述连结部间歇性地连结,
在将沿长边方向排列的所述连结部的连结间距设为p,其中p的单位是毫米,
将所述连结部的长度设为a,其中a的单位是毫米,
将所述连结部的截面积设为S,其中S的单位是平方毫米,
将所述连结部在所述光纤的所述长边方向上存在的比率R设为R=(a/p)×2,
将一条所述光纤的每1m的所述连结部的体积收缩量的合计Vf设为Vf=S×A×1000×R时,Vf≤0.0007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歇连结型光纤带,其特征在于,
由两条光纤构成的光纤对通过所述连结部间歇性地连结,
在将沿长边方向排列的所述连结部的连结间距设为p,其中p的单位是毫米,
将所述连结部的长度设为a,其中a的单位是毫米,
将所述连结部的截面积设为S,其中S的单位是平方毫米,
将所述连结部在所述光纤的所述长边方向上存在的比率R设为R=a/p,
将一条所述光纤的每1m的所述连结部的体积收缩量的合计Vf设为Vf=S×A×1000×R时,Vf≤0.00070。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间歇连结型光纤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纤的直径为220μm以下。
5. 一种间歇连结型光纤带的制造方法,进行如下工序:
供给多个光纤的工序;和
将连结邻接的两条所述光纤的连结部间歇性地形成,由此形成间歇连结型光纤带的工序,
所述间歇连结型光纤带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邻接的两条所述光纤的中心间距离比所述光纤的直径大,
一条所述光纤的每1m的所述连结部的体积收缩量的合计为0.00070mm3/m·℃以下,
一条所述光纤的每1m的所述连结部的体积收缩量的合计是一条光纤的一米所包含的多个上述连结部的体积收缩量的总和,
各个所述连结部的体积收缩量是指各个所述连结部的体积乘以该所述连结部的收缩率A而得到的值,所述收缩率A是指所述连结部每1℃的收缩率。
CN201980097543.0A 2019-10-30 2019-10-30 间歇连结型光纤带、及间歇连结型光纤带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40085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42515 WO2021084640A1 (ja) 2019-10-30 2019-10-30 間欠連結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及び間欠連結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08503A CN114008503A (zh) 2022-02-01
CN114008503B true CN114008503B (zh) 2023-06-23

Family

ID=75714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7543.0A Active CN114008503B (zh) 2019-10-30 2019-10-30 间歇连结型光纤带、及间歇连结型光纤带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536922B2 (zh)
EP (1) EP4053610A4 (zh)
KR (1) KR102408811B1 (zh)
CN (1) CN114008503B (zh)
AU (1) AU2019472715B2 (zh)
CA (1) CA3150300C (zh)
WO (1) WO20210846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57026B2 (ja) * 2019-09-12 2022-10-1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整列方法、光ファイバ融着方法、コネクタ付き光ファイバテープの製造方法及び間欠連結型の光ファイバテープ
CN113359230B (zh) * 2021-05-18 2022-04-29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光纤带及光缆
US11947174B2 (en) * 2021-11-26 2024-04-02 Sterlite Technololgies Limited Rollable optical fibre ribbon with intermittent bonding
US11953743B2 (en) * 2021-11-29 2024-04-09 Sterlite Technologies Limited Optical fibre ribbon with optimized number of bonds
CN114384657B (zh) * 2022-03-25 2022-08-02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阻水柔性光纤带以及全干式高密度光缆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04675A (en) * 1991-09-03 1999-12-21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ptical glass fiber
CN101311758A (zh) * 2007-05-22 2008-11-26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光纤、光纤的连接结构以及光连接器
JP2014157382A (ja) * 2014-06-06 2014-08-28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及びその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を収納した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6001338A (ja) * 2015-08-28 2016-01-07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6075746A (ja) * 2014-10-03 2016-05-12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間欠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184170A (ja) * 2016-05-13 2016-10-20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ケーブル
JP2017026754A (ja) * 2015-07-21 2017-02-02 昭和電線ケーブル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CN109844597A (zh) * 2016-12-20 2019-06-04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光纤间歇带芯线的制造方法和光纤间歇带芯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53781B2 (en) 2001-08-13 2005-02-08 Sumitomo Electric Lightwave Corp. Air blown fiber (ABF) cable with low composite 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
JP2003232972A (ja) * 2002-02-07 2003-08-22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
EP1507156A4 (en) * 2002-05-17 2005-09-07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BANDING FIBER OPTIC CORE,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A BAND CORE LEADING CONNECTOR, A BAND CORE LEADING FIBER OPTIC ARRAY AND OPTICAL WIRING SYSTEM
US7272289B2 (en) 2005-09-30 2007-09-18 Corning Incorporated Low bend loss optical fiber
JP5235125B2 (ja) * 2008-11-13 2013-07-10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4619424B2 (ja) 2008-06-30 2011-01-26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5200093B2 (ja) * 2010-11-18 2013-05-15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の製造方法、製造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で製造された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並びに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5564026B2 (ja) * 2011-10-18 2014-07-3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及びその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を収納した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5944762B2 (ja) 2012-07-03 2016-07-05 昭和電線ケーブル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間欠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JP6248798B2 (ja) 2014-05-16 2017-12-20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心線、および光ケーブル
JP2016061871A (ja) 2014-09-17 2016-04-25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CN107076944B (zh) 2014-10-14 2019-07-16 普睿司曼股份公司 中心松管式光纤光缆
JP6569429B2 (ja) * 2015-09-25 2019-09-04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
JP6106253B1 (ja) 2015-12-04 2017-03-2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光ファイバテープの製造方法、及び間欠固定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の連結部の形成に用いられる紫外線硬化樹脂組成物
US20210116660A1 (en) 2017-03-31 2021-04-22 Afl Telecommunications Llc Single jacket reduced diameter ruggedized fiber optic distribution cables
JP6453970B1 (ja) 2017-10-05 2019-01-16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間欠連結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及び、間欠連結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04675A (en) * 1991-09-03 1999-12-21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ptical glass fiber
CN101311758A (zh) * 2007-05-22 2008-11-26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光纤、光纤的连接结构以及光连接器
JP2014157382A (ja) * 2014-06-06 2014-08-28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及びその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を収納した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6075746A (ja) * 2014-10-03 2016-05-12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間欠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026754A (ja) * 2015-07-21 2017-02-02 昭和電線ケーブル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6001338A (ja) * 2015-08-28 2016-01-07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及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016184170A (ja) * 2016-05-13 2016-10-20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ケーブル
CN109844597A (zh) * 2016-12-20 2019-06-04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光纤间歇带芯线的制造方法和光纤间歇带芯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9472715B2 (en) 2022-11-03
KR20210153749A (ko) 2021-12-17
CA3150300A1 (en) 2021-05-06
KR102408811B1 (ko) 2022-06-14
CN114008503A (zh) 2022-02-01
EP4053610A4 (en) 2023-07-12
AU2019472715A1 (en) 2022-03-03
CA3150300C (en) 2022-08-09
WO2021084640A1 (ja) 2021-05-06
EP4053610A1 (en) 2022-09-07
US11536922B2 (en) 2022-12-27
US20220269023A1 (en) 2022-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08503B (zh) 间歇连结型光纤带、及间歇连结型光纤带的制造方法
US11169342B2 (en) Flexible optical-fiber ribbon
JP6409080B2 (ja) 部分結合リボン構造体の高速処理のための方法
US11256051B2 (en) Flexible optical-fiber ribbon
JP6808686B2 (ja) 間欠連結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及び間欠連結型光ファイバテープの製造方法
AU2024200409A1 (en) Intermittently connected optical fiber ribbon
US11927803B2 (en) Optical fiber arrangement method, optical fiber fusion splicing metho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ptical fiber ribbon with connector, and intermittently connected optical fiber ribbon
CN104081234A (zh) 多芯光纤带
TWI739195B (zh) 間斷連結型光纖膠帶,及間斷連結型光纖膠帶的製造方法
JP7297643B2 (ja)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の製造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の製造装置
JP2006139209A (ja) 光ファイバコード及び光ファイバコードと光コネクタとの接続方法
US20020094178A1 (en) Ribbon fib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optical fiber array using the same
US20240231029A9 (en) Intermittently connected optical fiber ribbon
JP2022124194A (ja) 光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