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08138B - 树脂组合物及由该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 - Google Patents

树脂组合物及由该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08138B
CN114008138B CN202080045220.XA CN202080045220A CN114008138B CN 114008138 B CN114008138 B CN 114008138B CN 202080045220 A CN202080045220 A CN 202080045220A CN 114008138 B CN114008138 B CN 1140081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polyolefin resin
molded article
resin composition
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522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08138A (zh
Inventor
古川优辉
本田佳之
秋田大
熊泽贞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4008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081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081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081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7/00Compositions of polyamide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amide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77/02Polyamides derived from omega-amino 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lactam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L23/06Poly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L23/08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L23/0846Copolymers of ethene with unsaturated hydrocarbons containing other atoms than carbon or hydrogen atoms
    • C08L23/0869Aci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L23/12Polyprop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7/00Compositions of polyamide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amide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77/04Polyamides derived from alpha-amino carboxy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7/00Compositions of polyamide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amide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77/06Polyamides derived from polyamines and polycarboxy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7/00Properties characterising the ingredient of the composition
    • C08L2207/06Properties of polyethylene
    • C08L2207/062HDP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同时实现高度的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和与对象熔接材料(聚烯烃树脂)的熔接性的特性、进而在树脂成型品中不存在表面剥离等的树脂组合物。一种树脂组合物,其中,将(a)聚烯烃树脂及(b)聚酰胺树脂的合计设为100重量%,(a)聚烯烃树脂及(b)聚酰胺树脂的混配比例分别为70~30重量%、30~70重量%,在通过显微红外光谱分析来对由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的表面进行测定时,基于下式(1)而得到的光谱的峰强度比为3.0~5.0。

Description

树脂组合物及由该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含聚烯烃树脂和聚酰胺树脂的树脂组合物,所述树脂组合物具有优异的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和与聚烯烃树脂的熔接性、成型加工性。进而,本发明涉及由该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燃料罐等领域中,为了确保安全性、保存稳定性、以及环境污染防止性,出于防止内容物的泄漏、防止外部空气的混入等的目的,具有耐透过性的塑料制品不断增加。其中,在汽车的燃料罐及其周边部件中,从轻量性、成型加工的容易性、设计的自由度、操作的容易性等方面考虑,活跃地研究了从金属制品向塑料制品的转变。
作为这样的用途的塑料制品的原材料,以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为首的聚烯烃树脂是主流的,但仅仅通过聚烯烃树脂,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不充分,因此以使其与呈现耐透过性的成型品接合而成的形态使用。所述接合面容易对所得的成型品的物性产生影响。
作为对它们进行改良的方法,提出了使聚烯烃树脂与除聚烯烃树脂以外的热塑性树脂进行合金化来控制相结构的方法(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32656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就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而言,虽然耐透过性、熔接性优异,但与树脂成型品的表面剥离相关的成型加工性不充分。
另外,近年来,还需要与聚烯烃树脂的粘接性及熔接性优异的材料、成型品的成品率的良好、即在成型品中不存在表面剥离等外观不良等、成型加工性。
因此,本发明鉴于这些现有技术的课题,同时实现高度的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和与对象熔接材料(聚烯烃树脂)的熔接性的特性。进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在树脂成型品中不存在表面剥离等的成型加工性优异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主要为以下的构成。
[1]一种树脂组合物,其中,将(a)聚烯烃树脂及(b)聚酰胺树脂的合计设为100重量%,(a)聚烯烃树脂及(b)聚酰胺树脂的混配比例分别为70~30重量%、30~70重量%,在通过显微红外光谱分析来对由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的表面进行测定时,基于下式(1)而得到的光谱的峰强度比为3.0~5.0。
[2]根据[1]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a)聚烯烃树脂由(a-1)改性聚烯烃树脂和(a-2)未改性聚烯烃树脂构成。
[3]根据[2]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a-1)改性聚烯烃树脂的酸值为12mgKOH/g~35mgKOH/g。
[4]根据[1]或[2]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a)聚烯烃树脂包含利用选自不饱和羧酸及其衍生物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进行了改性的聚烯烃树脂。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在将(a)聚烯烃树脂的熔点及(b)聚酰胺树脂的熔点中的较高一者的温度设为Tp(℃)时,Tp+20℃时的由下式(2)定义的熔融粘度比在剪切速度1216秒-1下为0.35~0.64。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依照JIS K7139(2009)TypeA1,制作全长为170mm、平行部的长度为80mm、平行部的宽度为10mm、厚度为4mm的哑铃型试验片,以使该试验片在23℃的水中浸渍24小时的条件进行重量变化测定,由下式(3)求出的吸水率为0.26%~0.50%。
[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a)聚烯烃树脂形成的成型品的弯曲弹性模量为0.5~1.3GPa。
[8]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b)聚酰胺树脂形成的成型品的弯曲弹性模量为2.5~3.0GPa。
[9]根据[1]~[8]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将(a-1)改性聚烯烃树脂与(a-2)未改性聚烯烃树脂的合计设为100重量%,(a-1)改性聚烯烃树脂和(a-2)未改性聚烯烃树脂的混配比例分别为1~46重量%、99~54重量%。
[10]一种树脂成型品,其由[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述树脂组合物形成。
发明效果
本发明可以提供同时实现了高度的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和与对象熔接材料(聚烯烃树脂)的熔接性的特性的树脂组合物。另外,本发明可以通过使用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来提供抑制了表面剥离的、成型加工性优异的树脂成型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在通过显微红外光谱分析进行的评价中使用的试验片的形状和观察部位的图。
[图2]为显示在与对象熔接材料的熔接性评价中使用的试验片形状的图。
[图3]为显示在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评价中使用的试验器具的形状的图。
[图4]为显示在成型加工性评价中使用的试验片形状和观察部位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受以下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定,可以在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适当地加以变更而实施。
本发明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为下述树脂组合物,其中,将(a)聚烯烃树脂及(b)聚酰胺树脂的合计设为100重量%,(a)聚烯烃树脂及(b)聚酰胺树脂的混配比例分别为70~30重量%、30~70重量%,在通过显微红外光谱分析来对由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的表面进行测定时,基于上述式(1)而得到的光谱的峰强度比为3.0~5.0。
以下,对构成聚酰胺树脂组合物的各成分进行说明。
本发明中使用的(a)聚烯烃树脂是将乙烯、丙烯、丁烯、异戊二烯、戊烯等烯烃类进行聚合或共聚而得到的热塑性树脂。作为具体例,可使用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1-丁烯、聚1-戊烯、聚甲基戊烯等均聚物、乙烯/α-烯烃共聚物、乙烯醇酯均聚物、将乙烯醇酯均聚物的至少一部分水解而得到的聚合物、[将(乙烯及/或丙烯)与乙烯醇酯的共聚物的至少一部分水解而得到的聚合物]、[(乙烯及/或丙烯)与(不饱和羧酸及/或不饱和羧酸酯)的共聚物]、[将(乙烯及/或丙烯)与(不饱和羧酸及/或不饱和羧酸酯)的共聚物的羧基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金属盐化而得到的共聚物]、共轭二烯与乙烯基芳香族烃的嵌段共聚物、及该嵌段共聚物的氢化物等。
其中,优选聚乙烯、聚丙烯、乙烯/α-烯烃共聚物、[(乙烯及/或丙烯)与(不饱和羧酸及/或不饱和羧酸酯)的共聚物]、[将(乙烯及/或丙烯)与(不饱和羧酸及/或不饱和羧酸酯)的共聚物的羧基的至少一部分进行金属盐化而得到的共聚物]。
另外,此处所谓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是乙烯与碳原子数3~20的α-烯烃中的至少1种以上的共聚物,作为上述的碳原子数3~20的α-烯烃,具体而言可举出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1-壬烯、1-癸烯、1-十一碳烯、1-十二碳烯、1-十三碳烯、1-十四碳烯、1-十五碳烯、1-十六碳烯、1-十七碳烯、1-十八碳烯、1-十九碳烯、1-二十碳烯、3-甲基-1-丁烯、3-甲基-1-戊烯、3-乙基-1-戊烯、4-甲基-1-戊烯、4-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己烯、4,4-二甲基-1-戊烯、4-乙基-1-己烯、3-乙基-1-己烯、9-甲基-1-癸烯、11-甲基-1-十二碳烯、12-乙基-1-十四碳烯及它们的组合。这些α-烯烃中,从提高机械强度的方面考虑,优选使用了碳原子数3~12的α-烯烃的共聚物。该乙烯/α-烯烃系共聚物中,α-烯烃含量优选为1~30摩尔%,更优选为2~25摩尔%,进一步优选为3~20摩尔%。
进而,也可以共聚有1,4-己二烯、双环戊二烯、2,5-降冰片二烯、5-亚乙基降冰片烯、5-乙基-2,5-降冰片二烯、5-(1’-丙烯基)-2-降冰片烯等非共轭二烯中的至少1种。
另外,[(乙烯及/或丙烯)与(不饱和羧酸及/或不饱和羧酸酯)的共聚物]中使用的不饱和羧酸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中的任一者或其混合物。作为所述不饱和羧酸酯,可举出这些不饱和羧酸的甲基酯、乙基酯、丙基酯、丁基酯、戊基酯、己基酯、庚基酯、辛基酯、壬基酯、癸基酯等或它们的混合物,但特别优选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的共聚物、乙烯和甲基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的共聚物。
这些(a)聚烯烃树脂中,优选低密度、中密度及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α-烯烃共聚物。更优选为低密度、中密度及高密度聚乙烯。从以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及耐热性等为首的耐久性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密度为0.94~0.97g/cm3的高密度聚乙烯。
本发明的(a)聚烯烃树脂的熔体流动速率(以下省略为MFR。:ASTM D1238)优选为0.01~70g/10分钟。进一步优选为0.01~60g/10分钟。在MFR低于0.01g/10分钟的情况下,流动性差。另一方面,在MFR高于70g/10分钟的情况下,根据树脂成型品的形状,有冲击强度变低的担忧。
关于本发明中使用的(a)聚烯烃树脂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采用自由基聚合、使用了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配位聚合、阴离子聚合、使用了茂金属催化剂的配位聚合等任意方法。
另外,本发明中,优选(a)聚烯烃树脂的一部分或全部利用选自不饱和羧酸及/或其衍生物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进行了改性。若使用进行了改性的(a)聚烯烃树脂,则相容性提高,耐冲击性提高。此外,在所得的树脂组合物的树脂成型品中不易产生表面剥离,存在成型加工性优异的倾向。
可作为改性剂使用的不饱和羧酸及/或其衍生物如下所述。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富马酸、衣康酸、巴豆酸、甲基马来酸、甲基富马酸、中康酸、柠康酸、戊烯二酸及这些羧酸的金属盐、马来酸单甲酯、衣康酸单甲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氨基乙酯、马来酸二甲酯、衣康酸二甲酯、马来酸酐、衣康酸酐、柠康酸酐、内型双环-(2,2,1)-5-庚烯-2,3-二甲酸、内型双环-(2,2,1)-5-庚烯-2,3-二甲酸酐、马来酰亚胺、N-乙基马来酰亚胺、N-丁基马来酰亚胺、N-苯基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缩水甘油基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基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基酯、衣康酸缩水甘油基酯、柠康酸缩水甘油基酯、及5-降冰片烯-2,3-二甲酸等。这些之中,不饱和二羧酸及其酸酐是适合的,马来酸、马来酸酐是特别适合的。
本发明中,作为(a)聚烯烃树脂,优选并用(a-1)改性聚烯烃树脂和(a-2)未改性聚烯烃树脂。
就本发明的(a-1)改性聚烯烃树脂的不饱和羧酸或其衍生物成分的导入量而言,从相容性、成型加工性、与对象熔接材料的熔接性的观点考虑,(a-1)改性聚烯烃树脂的酸值(JIS K 0070(1992))优选在12mgKOH/g~35mgKOH/g的范围内。在该范围内,与(b)聚酰胺树脂的相容性提高。特别是(a)聚烯烃树脂成分与(b)聚酰胺树脂成分的树脂成型品表面的相结构稳定。另外,存在成型加工时等的熔融状态下的滞留稳定性优异的倾向,不易产生由未反应的改性剂的影响导致的增粘。此外,由于所得的树脂组合物的(a)聚烯烃树脂成分包含反应性官能团,所以与对象熔接材料的熔接性提高。若酸值高于35mgKOH/g,则成型加工时等的熔融状态下的滞留稳定性受损,有时容易产生增粘。另一方面,酸值低于12mgKOH/g时,有时与对象熔接材料的熔接性受损。酸值更优选在14mgKOH/g~30mgKOH/g的范围内,更进一步优选在20mgKOH/g~25mgKOH/g的范围内。
就本发明的(a-2)未改性聚烯烃树脂相对于(a-1)改性聚烯烃树脂的混配比例而言,从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的观点考虑,将(a-1)改性聚烯烃树脂与(a-2)未改性聚烯烃树脂的合计设为100重量%,优选使(a-1)改性聚烯烃树脂和(a-2)未改性聚烯烃树脂分别为1~46重量%、99~54重量%。更优选为10~44重量%、90~56重量%,进一步优选为20~42重量%、80~58重量%。另外,如果在该混配比例的范围内,则(a)聚烯烃树脂成分与(b)聚酰胺树脂成分的相结构稳定。作为其结果,本发明的组合物存在成型加工时等的熔融状态下的滞留稳定性优异的倾向。另外,可得到组合物的黄变等变色少的树脂成型品。
本发明中使用的(b)聚酰胺树脂是将氨基酸、内酰胺或二胺和二羧酸作为主要构成成分的聚酰胺。作为其主要构成成分的代表例,可举出6-氨基己酸、11-氨基十一烷酸、12-氨基十二烷酸、对氨基甲基苯甲酸等氨基酸、ε-己内酰胺、ω-月桂内酰胺等内酰胺、四亚甲基二胺、六亚甲基二胺、2-甲基五亚甲基二胺、九亚甲基二胺、十一亚甲基二胺、十二亚甲基二胺、2,2,4-/2,4,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胺、5-甲基九亚甲基二胺、间苯二甲胺、对苯二甲胺、1,3-双(氨基甲基)环己烷、1,4-双(氨基甲基)环己烷、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双(4-氨基环己基)甲烷、双(3-甲基-4-氨基环己基)甲烷、2,2-双(4-氨基环己基)丙烷、双(氨基丙基)哌嗪、氨基乙基哌嗪等脂肪族、脂环族、芳香族的二胺、及己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酸、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2-氯对苯二甲酸、2-甲基对苯二甲酸、5-甲基间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2,6-萘二甲酸、六氢对苯二甲酸、六氢间苯二甲酸等脂肪族、脂环族、芳香族的二羧酸,在本发明中,可以将由这些原料衍生的尼龙均聚物或共聚物各自单独使用或者以混合物的形态使用。
本发明中,特别有用的(b)聚酰胺树脂是具有150℃以上的熔点的、耐热性、强度优异的聚酰胺树脂。作为具体例,可举出聚己酰胺(尼龙6)、聚己二酰己二胺(尼龙66)、聚己二酰丁二胺(尼龙46)、聚癸二酰己二胺(尼龙610)、聚十二碳二酰己二胺(尼龙612)、聚十一酰胺(尼龙11)、聚十二酰胺(尼龙12)、聚己酰胺/聚己二酰己二胺共聚物(尼龙6/66)、聚己酰胺/聚对苯二甲酰己二胺共聚物(尼龙6/6T)、聚己二酰己二胺/聚对苯二甲酰己二胺共聚物(尼龙66/6T)、聚己二酰己二胺/聚间苯二甲酰己二胺共聚物(尼龙66/6I)、聚对苯二甲酰己二胺/聚间苯二甲酰己二胺共聚物(尼龙6T/6I)、聚对苯二甲酰己二胺/聚十二酰胺共聚物(尼龙6T/12)、聚己二酰己二胺/聚对苯二甲酰己二胺/聚间苯二甲酰己二胺共聚物(尼龙66/6T/6I)、聚己二酰苯二甲胺(尼龙XD6)、聚对苯二甲酰己二胺/聚对苯二甲酰-2-甲基戊二胺共聚物(尼龙6T/M5T)、聚对苯二甲酰壬二胺(尼龙9T)及它们的混合物等。
其中,作为(b)聚酰胺树脂,优选为尼龙6、尼龙66、尼龙610、尼龙6/66共聚物、以及尼龙6T/66共聚物、尼龙6T/6I共聚物、尼龙6T/12、及尼龙6T/6共聚物等具有对苯二甲酰己二胺单元的共聚物。特别优选为尼龙6。通过使用尼龙6,从同时实现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和与对象熔接材料的熔接性的方面来看是适合的。进而,在实用上也适合将这些聚酰胺树脂根据耐冲击性、成型加工性及相容性等必要特性而以混合物的形式使用。
对这些(b)聚酰胺树脂的聚合度没有特别限制,但作为在样品浓度为0.01g/ml的98%浓硫酸溶液中、在25℃下测得的相对粘度,优选在1.5~7.0的范围内。特别地,作为在25℃下测得的相对粘度,优选为2.0~6.0的范围内的聚酰胺树脂。
另外,在本发明的(b)聚酰胺树脂中,为了提高长期耐热性,可以优选含有铜化合物。作为铜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举出氯化亚铜、氯化铜、溴化亚铜、溴化铜、碘化亚铜、碘化铜、硫酸铜、硝酸铜、磷酸铜、乙酸亚铜、乙酸铜、水杨酸铜、硬脂酸铜、苯甲酸铜及上述无机卤化铜与苯二甲胺、2-巯基苯并咪唑、苯并咪唑等形成的络合化合物等。其中,优选为1价的铜化合物,尤其优选为1价的卤化铜化合物,可以例示乙酸亚铜、碘化亚铜等作为特别适合的铜化合物。铜化合物的含量通常优选相对于(b)聚酰胺树脂100重量份为0.01~2重量份,进一步优选在0.015~1重量份的范围内。若添加量过多,则在熔融成型时发生金属铜的游离,由于着色而降低制品的价值。本发明中,也可以以与铜化合物并用的形式添加碱金属卤化物。作为该碱金属卤化物化合物的例子,可举出氯化锂、溴化锂、碘化锂、氯化钾、溴化钾、碘化钾、溴化钠及碘化钠,特别优选为碘化钾、碘化钠。
就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中优选的(a)聚烯烃树脂及(b)聚酰胺树脂的混配比例而言,(a)聚烯烃树脂为30~70重量%,(b)聚酰胺树脂为70~30重量%。更优选(a)聚烯烃树脂为40~60重量%,(b)聚酰胺树脂为60~40重量%。若(a)聚烯烃树脂低于30重量%,则不能得到具有特定的高次结构的相结构。作为其结果,本发明中,(a)聚烯烃树脂成分在树脂成型品的表面上存在的比例降低,变得难以形成满足基于上述式(1)得到的光谱的峰强度比的相结构。而且,变得难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另一方面,本发明中,若(a)聚烯烃树脂高于70重量%,则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耐热性、强度等机械特性降低。
作为得到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举出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将(a)聚烯烃树脂和(b)聚酰胺树脂熔融混炼的方法。
另外,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则也可以含有其他树脂。
在由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中,可以为了赋予机械强度、刚性、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而含有无机填充材料。该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纤维状、板状、粉末状、粒状等的填充剂。具体而言,可举出例如玻璃纤维、碳纤维、钛酸钾晶须、氧化锌晶须、氧化铝纤维、碳化硅纤维、陶瓷纤维、石棉纤维、石膏纤维、金属纤维等纤维状填充剂、硅灰石、绢云母、高岭土、云母、粘土、膨润土、石棉、滑石、铝硅酸盐等硅酸盐、蒙脱石、合成云母等溶胀性的层状硅酸盐、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锆、氧化钛、氧化铁等金属化合物、碳酸钙、碳酸镁、白云石等碳酸盐、硫酸钙、硫酸钡等硫酸盐、玻璃珠、陶瓷珠、氮化硼、碳化硅、磷酸钙及二氧化硅等非纤维状填充剂,它们可以是中空的,进而,也可以将这些填充剂并用2种以上。
另外,出于得到更优异的机械强度、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的意图,优选将这些无机填充材料用异氰酸酯系化合物、有机硅烷系化合物、有机钛酸酯系化合物、有机硼烷系化合物、及环氧化合物等偶联剂进行预处理而使用,在溶胀性的层状硅酸盐的情况下用有机化鎓离子进行预处理而使用。
上述的无机填充剂的含量优选相对于(a)聚烯烃树脂及(b)聚酰胺树脂的合计量100重量份为0.1以上且200重量份以下。下限更优选为0.5重量份以上,特别优选为1重量份以上。另一方面,上限优选为200重量份以下,特别优选为150重量份以下。
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添加其他成分,例如抗氧化剂、耐热稳定剂(受阻酚系、氢醌系、亚磷酸酯系及它们的取代物等)、耐气候剂(间苯二酚系、水杨酸酯系、苯并三唑系、二苯甲酮系、受阻胺系等)、脱模剂及润滑剂(褐煤酸及其金属盐、其酯、其半酯、硬脂醇、硬脂酰胺、各种双酰胺、双脲及聚乙烯蜡等)、颜料(硫化镉、酞菁、炭黑等)、染料(苯胺黑等)、晶核剂(滑石、二氧化硅、高岭土、粘土等)、增塑剂(对羟基苯甲酸辛酯、N-丁基苯磺酰胺等)、抗静电剂(烷基硫酸酯型阴离子系抗静电剂、季铵盐型阳离子系抗静电剂、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这样的非离子系抗静电剂、甜菜碱系两性抗静电剂等)、阻燃剂(例如红磷、三聚氰胺氰脲酸酯、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等氢氧化物、聚磷酸铵、溴化聚苯乙烯、溴化聚苯醚、溴化聚碳酸酯、溴化环氧树脂或这些溴系阻燃剂与三氧化锑的组合等)、其他聚合物。
由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优选为在一部分或整体中具有在厚度方向上(a)聚烯烃树脂成分成为连续相(基体相)的相结构、(b)聚酰胺树脂成分成为连续相(基体相)的相结构的成型体。就该相结构而言,使用扫描型及透射型电子显微镜对成型品的截面进行观察。
此外,通过在由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的表面存在大量的(a)聚烯烃树脂成分,能够得到本发明的效果。此处所谓树脂成型品表面,是指成为成型品的外侧的面。具体而言,是指从成型品表面起朝向厚度方向的10μm以下的范围。通过使其在该范围内大量存在,也可稳定地得到树脂成型品的厚度方向上的相结构。存在于表面的(a)聚烯烃树脂成分的比例可以通过显微红外光谱分析而求出。具体而言,可以进行树脂成型品表面的(a)聚烯烃树脂和(b)聚酰胺树脂各自的特定峰的吸光度的相对比较,由此检测(a)聚烯烃树脂成分的分布比例。详细的方法记载如下。作为树脂成型品,图1所示的试验片(依照ISO19095-2(2015)TyPeB的形状)通过注射成型(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制SE50DU,料筒温度260℃,模具温度80℃,注射速度20mm/s)来制作。对于图1所示的流动末端附近(图1的a:从成型品流动末端起0.7mm、成型品宽度为0.5mm的位置)而言,测定树脂成型品表面的一定区域(300μm×300μm)的由全反射测定法(ATR法)得到的红外吸收光谱(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分析法)。基于使孔尺寸(aperture size)为50μm×50μm并在分辨率为8cm-1、累计次数为100次的条件下得到的2950cm-1附近的吸光度和3300cm-1附近的吸光度。此处,所谓2950cm-1附近的吸光度,是在2850cm-1~3050cm-1的范围内、读取吸光度最强的峰而得到的值,所谓3300cm-1附近的吸光度,是在3200cm-1~3400cm-1的范围内、读取吸光度最强的峰而得到的值。需要说明的是,由上述式(1)求出的峰强度比的300μm见方的平均值为3.0以上且5.0以下。通过在该范围内,从而(a)聚烯烃树脂成分大量存在于树脂成型品的表面,在与对象熔接材料的熔接界面处容易产生由分子扩散导致的缠结,由此,熔接性优异。更优选下限为3.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5以上。另一方面,更优选上限为4.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以下。低于3.0时,在树脂成型品表面出现的(a)聚烯烃树脂成分少,因此与对象熔接材料的熔接性受损。若高于5.0,则在树脂成型品表面出现的(a)聚烯烃树脂成分过多,因此表面的(a)聚烯烃树脂成分吸收燃料液并发生扩散,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受损。另外,由于弹性模量较高的(b)聚酰胺树脂成分在表面上变少,因此与对象熔接材料的熔接界面的增强效果丧失,熔接性受损。此外,由于结晶温度低的(a)聚烯烃树脂成分的影响,使得在成型加工时转印性提高,粘贴于模具,脱模性受损,在树脂成型品中产生表面剥离等。
由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例如可以通过如下所述的方法得到。
由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一般而言通过熔融成型来成型,但在熔融成型中,在流动时的树脂成型品表面和树脂成型品内部,容易产生温度差、应力差。此处所谓树脂成型品内部,在将树脂成型品的总厚度设为100%时,树脂成型品内部是指与树脂成型品表面相距45~55%的范围。本发明中,积极地对其加以利用,使用熔融粘度对剪切速度的依赖性不同的树脂作为(a)聚烯烃树脂和(b)聚酰胺树脂。利用在树脂成型品表面与树脂成型品内部产生的剪切速度之差,能够在树脂成型品表面形成(a)聚烯烃树脂成分的基体相。在将(a)聚烯烃树脂的熔点及(b)聚酰胺树脂的熔点中的较高一者的温度设为Tp(℃)时,Tp+20℃时的由上述式(2)定义的熔融粘度比在剪切速度1216秒-1下优选为0.35以上且0.64以下。更优选下限为0.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45以上。通过在该范围内,从而存在下述倾向:在使用了本树脂组合物的树脂成型品中,与对象熔接材料(聚烯烃树脂)的熔接性高的(a)聚烯烃树脂成分分布于表面,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高的(b)聚酰胺树脂成分分布于内部。另外,通过形成这样的分布,有时能够同时实现与对象熔接材料的熔接性和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另外,若高于0.64,则有时会在树脂成型品中产生表面剥离等成型不良。
在使用多个(a)聚烯烃树脂的情况下,通过将各(a)聚烯烃树脂相对于(a)聚烯烃树脂整体的重量分率与各熔融粘度进行累计、加和,从而得出(a)聚烯烃树脂整体的熔融粘度。具体而言,按照下式(4)的计算方法。
此处,MO为(a)聚烯烃树脂整体的混配比例(重量%),MOi为各(a)聚烯烃树脂的混配比例(重量%),VOi为各(a)聚烯烃树脂的熔融粘度(Pa·s)。另外,n为用作原料的(a)聚烯烃树脂的个数。
在使用多个(b)聚酰胺树脂的情况下,通过将各(b)聚酰胺树脂相对于(b)聚酰胺树脂整体的重量分率与各熔融粘度进行累计、加和,从而得出(b)聚酰胺树脂整体的熔融粘度。具体而言,按照下式(5)的计算方法。
此处,MA为(b)聚酰胺树脂整体的混配比例(重量%),MAi为各(b)聚酰胺树脂的混配比例(重量%),VAi为各(b)聚酰胺树脂的熔融粘度(Pa·s)。另外,n为用作原料的(b)聚酰胺树脂的个数。
由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的吸水率测定成为由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的相结构的管理的指标。如果由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的吸水率高,则表示在树脂成型品表面大量存在亲水性的(b)聚酰胺树脂成分,如果吸水率低,则表示在树脂成型品表面大量存在疏水性的(a)聚烯烃树脂成分。
由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形成的试验片的吸水率优选为0.26%以上且0.50%以下。吸水率低于0.26%时,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受损。从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的进一步提高的观点考虑,所述吸水率更优选为0.29%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32%以上。另一方面,若吸水率高于0.50%,则与对象熔接材料的熔接性受损。从熔接性的进一步提高的观点考虑,所述吸水率优选为0.46%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42%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吸水率的具体测定方法如下:对通过注射成型等而制作的试验片进行真空干燥(80℃,14hr,真空度1013hPa),制成绝对干燥状态(绝干状态),将吸水率定义为在23℃的水中浸渍了24小时时的、以绝干状态的重量为基准的吸水状态的重量的增加率。所述试验片依照JIS K7139(2009)TypeA1,制成具有全长为170mm、平行部的长度为80mm、平行部的宽度为10mm、厚度为4mm的尺寸的哑铃形状的试验片。吸水率的计算方法按照上述式(3)的计算。
从与对象熔接材料的熔接性的观点考虑,由本发明的(a)聚烯烃树脂形成的成型品的弯曲弹性模量优选为0.5~1.3GPa。需要说明的是,测定方法是通过依照ISO178(2013)的3点弯曲试验来算出。在弯曲弹性模量低于0.5GPa的情况下,所得的树脂组合物的刚性降低,损害与对象熔接材料的熔接性。在弯曲弹性模量高于1.3GPa的情况下,容易在由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与对象熔接材料的熔接界面处产生应力集中,熔接性受损。另外,在使用多个(a)聚烯烃树脂的情况下,通过将各(a)聚烯烃树脂相对于(a)聚烯烃树脂整体的重量分率与各弯曲弹性模量进行累计、加和,从而得出由(a)聚烯烃树脂形成的成型品的整体的弯曲弹性模量。具体而言,按照下式(6)的计算方法。
此处,MO为(a)聚烯烃树脂整体的混配比例(重量%),MOi为各(a)聚烯烃树脂的混配比例(重量%),Xi为由各(a)聚烯烃树脂形成的成型品的弯曲弹性模量(GPa)。另外,n为用作原料的(a)聚烯烃树脂的个数。
从本树脂组合物与对象熔接材料的熔接性的观点考虑,由本发明的(b)聚酰胺树脂形成的成型品的弯曲弹性模量优选为2.5~3.0GPa。需要说明的是,测定方法是通过依照ISO178(2013)的3点弯曲试验来算出。在弯曲弹性模量低于2.5GPa的情况下,由于所得的树脂组合物的刚性降低,导致与对象熔接材料的熔接性受损。在弯曲弹性模量高于1.3GPa的情况下,容易在由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与对象熔接材料的熔接界面处产生应力集中,熔接性受损。另外,在使用多个(b)聚酰胺树脂的情况下,通过将各(b)聚酰胺树脂相对于(b)聚酰胺树脂整体的重量分率与各弯曲弹性模量进行累计、加和,从而得出由(b)聚酰胺树脂形成的成型品的整体的弯曲弹性模量。具体而言,按照下式(7)的计算方法。
此处,MA为(b)聚酰胺树脂整体的混配比例(重量%),MAi为各(b)聚酰胺树脂的混配比例(重量%),Yi为由各(b)聚酰胺树脂形成的成型品的弯曲弹性模量(GPa)。另外,n为用作原料的(b)聚酰胺树脂的个数。
本发明的树脂成型品包括被赋形成各种形态的方式。特别是作为得到熔融成型体的成型方法,可以采用注射成型、挤出成型、吹塑成型、加压成型等已知的方法。其中,采用注射成型、注射压缩成型、压缩成型时,能够容易地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因此是优选的。另外,关于成型温度,通常从比(b)聚酰胺树脂的熔点高5~50℃的温度范围内选择。
作为通过各种成型方法得到的结构体,一般而言是单层的,但也可以通过双色注射成型法、共挤出成型法等方法而制成多层结构体。在双色注射成型法、共挤出成型法的情况下,粘接性优异。此处所谓多层结构体,是指在其至少一层中具有本发明的该树脂成型品的结构体。关于各层的配置,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利用本发明的树脂成型品构成全部的层,也可以利用其他的热塑性树脂构成其他的层。
这样的多层结构体也可以通过双色注射成型法等来制造,但在以膜状或片状得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利用各个挤出机将形成各个层的组合物熔融后、供给至多层结构的模并进行共挤出成型的方法、在预先将其他层成型后将本发明的树脂成型品层熔融挤出的所谓层压成型法等来制造,在叠层结构体的形状为瓶、桶、罐等中空容器、管道(pipe)、软管(tube)等管状体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通常的共挤出成型法,例如在用本发明的树脂成型品层形成内层、用其他树脂层形成外层的双层中空成型体的的情况下,可以向2台挤出机分别供给上述树脂成型品组合物和其他树脂组合物,将这2种熔融树脂用压力供给至共用的模内,分别形成环状流后,以使树脂成型品层成为内层侧、使其他树脂层成为外层侧的方式合流,接着,向模外进行共挤出,实施通常已知的管成型法、吹塑成型法等,由此得到双层中空成型体。另外,在3层中空成型体的情况下,可以使用3台挤出机、通过与上述同样的方法制成3层结构,或者也可以使用2台挤出机得到2种3层结构的中空成型体。这些方法中,从层间粘接力的方面考虑,优选使用共挤出成型法来进行成型。
作为可用作其他层的热塑性树脂,可以例示饱和聚酯、聚砜、四氟化聚乙烯、聚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酰胺树脂、聚酮共聚物、聚苯醚、聚酰亚胺、聚醚砜、聚醚酮、聚硫醚酮、聚醚醚酮、热塑性聚氨酯、聚烯烃树脂、ABS、聚酰胺弹性体、聚酯弹性体等,也可以制成它们的混合物,或者添加各种添加剂而使用。
本发明的树脂成型品可以发挥其优异的耐透过性、耐久性、成型加工性,优选作为气体及/或液体输送或贮存用容器及其附属部件来使用。作为气体、液体,例如氟利昂-11、氟利昂-12、氟利昂-21、氟利昂-22、氟利昂-113、氟利昂-114、氟利昂-115、氟利昂-134a、氟利昂-32、氟利昂-123、氟利昂-124、氟利昂-125、氟利昂-143a、氟利昂-141b、氟利昂-142b、氟利昂-225、氟利昂-C318、R-502、1,1,1-三氯乙烷、氯甲烷、二氯甲烷、氯乙烷、甲基氯仿、丙烷、异丁烷、正丁烷、二甲基醚、蓖麻油基制动液、二元醇醚系制动液、硼酸酯系制动液、极寒地区用制动液、硅油系制动液、矿物油系制动液、助力转向油、窗清洗液、汽油、灯油、轻油、重油、甲苯、异辛烷、甲醇、乙醇、异丁醇、丁醇、氮、氧、氢、二氧化碳、甲烷、丙烷、天然气、氩、氦、氙、医药剂等气体及/或液体或者气化气等的耐透过性优异,由此,可举出例如以上述气体及/或液体的耐透过性膜为首的安全气囊、洗发剂、护发素、液体皂、洗剂等各种药剂用瓶、药液保存用罐、气体保存用罐、冷却液罐、油移液用罐、消毒液用罐、输血泵用罐、燃料罐、装运箱(canister)、洗涤液罐、储油罐等作为汽车部件、医疗器具用途部件、及一般生活器具部件的罐、瓶状树脂成型品、或附属于这些罐、瓶的截止阀罩、ORVR阀罩等阀、接头类、附属泵的表规、壳体类等部件、加油口后面的管子、ORVR软管、备用软管、通风软管等各种燃料管的连接部件(连接器等)、油管的连接部件、制动软管的连接部件、窗清洗液用喷嘴、冷却水、制冷剂等用冷却软管的连接用部件、空调制冷剂用管的连接用部件、地面采暖管的连接部件、灭火器及灭火设备用软管、医疗用冷却器材用管的连接用部件、阀类、其他药液及气体输送用管用途、药品保存用容器等要求耐药液及耐透过性的用途、以汽车部件、内燃机用途、电动工具外壳类等机械部件为首的电气/电子部件、医疗、食品、家庭/办公用品、建材相关部件、家具用部件等各种用途。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首先,对各实施例及比较例中的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1)吸水性
通过注射成型(日精树脂工业株式会社制NS60-9A,料筒温度250℃,模具温度80℃,注射速度24mm/s,填充时间1.6s),制成全长为170mm、平行部的长度为80mm、平行部的宽度为10mm、厚度为4mm的哑铃型试验片(JIS K7139(2009)TypeA1)。对所述试验片进行真空干燥(80℃,14hr,真空度1013hPa),制成绝对干燥状态(绝干状态)之后,在23℃的水中浸渍24小时,其后,进行了重量测定。吸水率按照上述式(3)算出。
吸水率的值越小,则表示吸水性越低。
(2)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
通过注射成型(日精树脂工业株式会社制NEX1000,料筒温度270℃,模具温度80℃,注射速度60mm/s),将长80mm、宽80mm、厚1mm的方板成型,切成φ75mm的圆盘状。在图3所示的铝杯中装入约4.6g的FuelC(甲苯/异辛烷=50/50vol%)+E10(乙醇10vol%),安装已切成圆盘状的试验片,用金属螺钉封闭,以所安装的试验片朝上的方式在60℃烘箱中进行退火处理。对所述试验片的重量变化进行测定,基于JIS Z 0208算出燃料透过度(g/(m2·24hr))。燃料透过度的值越小,则表示越具有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
(3)熔接性
通过注射成型(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制SE50DU,料筒温度260℃,模具温度80℃,注射速度20mm/s),将长45mm、宽10mm、厚1.5mm的长条试验片成型。接着,在通过注射成型得到的长条试验片上注射熔接(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制SE50DU,料筒温度270℃,模具温度80℃,注射速度20mm/s,熔接面积约5×10-5mm)作为二次材料的高密度聚乙烯(190℃、负荷2.16kg的MFR为5.8g/10分钟,依照ISO1183(2013)测得的密度为953kg/m3),得到图2所示的试验片。使用以使得到的试验片(依照ISO19095-2(2015)TyPeB的形状)的一次材料、二次材料的界面与拉伸方向平行的方式进行固定的金属夹具,进行拉伸试验(岛津制作所制自动绘图仪(Autograph)AG-500C,拉伸速度5mm/min),将此时产生的最大负荷(N)作为熔接力来评价熔接性。
(4)成型加工性
通过注射成型(日精树脂工业株式会社制NEX1000,料筒温度260℃,模具温度80℃,注射速度140mm/s),将长60mm、宽60mm、厚1mm的方板(薄膜浇口(film gate))成型,将该树脂成型品作为试验片。利用数码显微镜(株式会社キーエンス制数码显微镜VHX-900,倍率5倍)对该试验片的浇口附近(图4的a)40mm见方的范围进行观察,将观察面积整体(40mm见方)设为100%,将产生了表面剥离的面积相对于观察面积整体的比例作为成型加工性的指标,按以下A~C的项目进行评价。另外,所谓表面剥离,是指(a)聚烯烃树脂成分及/或(b)聚酰胺树脂成分的一部分从成型品表面剥离或使其发生膨胀从而呈白色化的状态。作为具体的评价基准,表面剥离低于观察面整体的1%的情况为(A),表面剥离为观察面整体的1%以上且低于15%的情况为(B),表面剥离为观察面整体的15%以上的情况为(C)。
(5)熔融粘度比
使用毛细管流变仪(株式会社东洋精机制作所制キャピログラフ1D),在将(a)聚烯烃树脂的熔点及(b)聚酰胺树脂的熔点中的较高一者的温度设为Tp(℃)时,测定Tp+20℃的剪切速度1216秒-1下的熔融粘度(Pa·s),利用上述式(2)求出熔融粘度比。
(6)酸值
基于JIS K 0070(1992)而进行了测定。精密称取(a-1)改性聚烯烃树脂1g,在约120℃下搅拌溶解于二甲苯100mL中。完全溶解后,加入酚酞溶液,使用已预先求出准确浓度的0.1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进行中和滴定,算出酸值。
(7)弯曲弹性模量
依照JIS K7139(2009)TypeA1,通过注射成型(日精树脂工业株式会社制NS60-9A,料筒温度为各树脂的熔点+30℃,模具温度80℃,注射速度24mm/s,填充时间1.6s),制成全长为170mm、平行部的长度为80mm、平行部的宽度为10mm、厚度为4mm的哑铃型试验片(JISK7139(2009)TypeA1。对所述试验片进行真空干燥(80℃,14hr,真空度1013hPa),制成绝对干燥状态(绝干状态)之后,依照ISO178(2013),在支点间距离为64mm的条件下,通过3点弯曲试验法分别测定了由(a)聚烯烃树脂、(b)聚酰胺树脂形成的成型品的弯曲弹性模量。对于使用了多个原料的(a)聚烯烃树脂,按照上述式(6),根据由各(a)聚烯烃树脂形成的成型品的弯曲弹性模量,算出由(a)聚烯烃树脂形成的成型品的整体的弯曲弹性模量。
(8)显微红外光谱分析
通过注射成型(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制SE50DU,料筒温度260℃,模具温度80℃,注射速度20mm/s),制作了图1所示的试验片。显微红外光谱分析中,针对图1的a(从成型品流动末端起0.7mm、成型品宽度为0.5mm的位置)所示的一定区域(300μm×300μm),测定了由全反射测定法(ATR法)得到的红外吸收光谱(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分析法)。峰强度比基于2950cm-1附近的吸光度和3300cm-1附近的吸光度、利用上述式(1)而算出。需要说明的是,分析条件如下:使孔尺寸为50μm×50μm,使分辨率为8cm-1、累计次数为100次。
(9)(a-1)改性聚烯烃树脂的混配比例
关于(a-1)改性聚烯烃树脂的混配比例,将(a-2)未改性聚烯烃树脂与(a-1)改性聚烯烃树脂的合计设为100重量%,按照下式(8)算出。
以下示出各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使用的原材料。关于由(a)聚烯烃树脂形成的成型品的弯曲弹性模量及酸值,如表中所示。
(a-1)改性聚烯烃树脂1:190℃、负荷2.16kg的MFR为5.0g/10分钟、依照ISO1183(2013)测得的密度为954kg/m3、用马来酸酐进行了改性的酸值为23.0mgKOH/g的改性高密度聚乙烯。
(a-1)改性聚烯烃树脂2:190℃、负荷2.16kg的MFR为5.8g/10分钟、依照ISO1183(2013)测得的密度为954kg/m3、用马来酸酐进行了改性的酸值为23.0mgKOH/g的改性高密度聚乙烯。
(a-1)改性聚烯烃树脂3:190℃、负荷2.16kg的MFR为1.7g/10分钟、依照ISO1183(2013)测得的密度为960kg/m3、用马来酸酐进行了改性的酸值为19.0mgKOH/g的改性高密度聚乙烯。
(a-1)改性聚烯烃树脂4:190℃、负荷2.16kg的MFR为5.0g/10分钟、依照ISO1183(2013)测得的密度为954kg/m3、用马来酸酐进行了改性的酸值为9.0mgKOH/g的改性高密度聚乙烯。
(a-1)改性聚烯烃树脂5:190℃、负荷2.16kg的MFR为5.8g/10分钟、依照ISO1183(2013)测得的密度为952kg/m3、用马来酸酐进行了改性的酸值为11.4mgKOH/g的改性高密度聚乙烯。(a-2)未改性聚烯烃树脂1:190℃、负荷2.16kg的MFR为0.04g/10分钟、依照ISO1183(2013)测得的密度为953kg/m3的高密度聚乙烯。
(a-2)未改性聚烯烃树脂2:190℃、负荷2.16kg的MFR为5.8g/10分钟、依照ISO1183(2013)测得的密度为953kg/m3的高密度聚乙烯。
(a-2)未改性聚烯烃树脂3:190℃、负荷2.16kg的MFR为0.03g/10分钟、依照ISO1183(2013)测得的密度为953kg/m3的高密度聚乙烯。
(a-2)未改性聚烯烃树脂4:190℃、负荷2.16kg的MFR为8.0g/10分钟、依照ISO1183(2013)测得的密度为918kg/m3的低密度聚乙烯。
(b)聚酰胺树脂1:使用DSC测得的熔点为225℃、相对粘度为2.35的聚酰胺6。采集约10mg聚酰胺树脂,在氮气氛下,使用Perkin Elmer制DSC(差示扫描量热计),将聚酰胺树脂以20℃/分钟的升温速度从40℃升温至300℃,于300℃保持1分钟后,以20℃/分钟的降温速度从300℃降温至40℃,于40℃保持1分钟,将在再次以20℃/分钟的升温速度从40℃升温至300℃时观测到的吸热峰的温度作为熔点。制备样品浓度为0.01g/ml的98%浓硫酸溶液,使用奥斯特瓦尔德式粘度计,在25℃下测定了相对粘度。
(b)聚酰胺树脂2:使用DSC测得的熔点为220℃、相对粘度为2.7的聚酰胺610。采集约10mg聚酰胺树脂,在氮气氛下,使用Perkin Elmer制DSC(差示扫描量热计),将聚酰胺树脂以20℃/分钟的升温速度从40℃升温至300℃,于300℃保持1分钟后,以20℃/分钟的降温速度从300℃降温至40℃,于40℃保持1分钟,将在再次以20℃/分钟的升温速度从40℃升温至300℃时观测到的吸热峰的温度作为熔点。制备样品浓度为0.01g/ml的98%浓硫酸溶液,使用奥斯特瓦尔德式粘度计,在25℃下测定了相对粘度。
(实施例1~12、比较例1~5)
将上文所示的(a-1)改性聚烯烃树脂、(a-2)未改性聚烯烃树脂、(b)聚酰胺树脂按表2、表3所示的混配比例进行混合。其后,在利用真空泵进行挥发成分的除去的同时,使用螺杆直径为37mm的双螺杆挤出机(东芝机械社制,TEM37),在机筒设定温度为230~250℃的条件下进行熔融挤出。喷出量为40kg/hr,螺杆转速为350次/分钟。将喷出树脂以线束状拉出,使其通过冷却浴来进行冷却,在利用造粒机牵拉的同时进行裁切,由此得到本树脂组合物的粒料。将进行上述评价而得到的结果示于表1、表2、表3。
/>
/>
由表1、2、3的结果可知,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同时实现高度的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和与对象熔接材料(聚烯烃树脂)的熔接性的特性,进而,在树脂成型品中不存在表面剥离,成型加工性优异。因此可知,其是在汽车用途等广泛的使用环境下也呈现优异的特性的成型品。另一方面,在脱离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的范围的情况下,在同时实现高度的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和与对象熔接材料(聚烯烃树脂)的熔接性的特性的方面降低,进而,在树脂成型品中产生表面剥离,成型加工性等特性降低。
产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同时实现高度的对于燃料的耐透过性和与聚烯烃树脂的熔接性的特性。进而,本发明为在树脂成型品中不存在表面剥离等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特别适合于汽车用途、医疗器具用途、一般生活器具用途等。
附图标记说明
1.观察部位
2.由本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品
3.由高密度聚乙烯形成的成型品
4.由本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品
5.(甲苯/异辛烷=50/50vol%)+E10(乙醇10vol%)
6.金属螺钉
7.铝杯
8.观察部位
9.浇口
10.试验片。

Claims (8)

1.一种树脂组合物,其中,将(a)聚烯烃树脂及(b)聚酰胺树脂的合计设为100重量%,(a)聚烯烃树脂及(b)聚酰胺树脂的混配比例分别为70~30重量%、30~70重量%,在通过显微红外光谱分析来对由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的表面进行测定时,基于下式(1)而得到的光谱的峰强度比为3.0~5.0,
在将(a)聚烯烃树脂的熔点及(b)聚酰胺树脂的熔点中的较高一者的温度设为Tp(℃)时,Tp+20℃时的由下式(2)定义的熔融粘度比在剪切速度1216秒-1下为0.35~0.64,
(a)聚烯烃树脂由(a-1)改性聚烯烃树脂和(a-2)未改性聚烯烃树脂构成,(a-1)改性聚烯烃树脂的酸值为12mgKOH/g~35mgKOH/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a)聚烯烃树脂包含利用选自不饱和羧酸及其衍生物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进行了改性的聚烯烃树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依照JIS K7139(2009)TypeA1,制作全长为170mm、平行部的长度为80mm、平行部的宽度为10mm、厚度为4mm的哑铃型试验片,以使该试验片在23℃的水中浸渍24小时的条件进行重量变化测定,由下式(3)求出的吸水率为0.26%~0.5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由(a)聚烯烃树脂形成的成型品的弯曲弹性模量为0.5~1.3GPa。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由(b)聚酰胺树脂形成的成型品的弯曲弹性模量为2.5~3.0GPa。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将(a-1)改性聚烯烃树脂与(a-2)未改性聚烯烃树脂的合计设为100重量%,(a-1)改性聚烯烃树脂和(a-2)未改性聚烯烃树脂的混配比例分别为1~46重量%、99~54重量%。
7.一种树脂成型品,其由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树脂成型品,其中,树脂成型品为气体及/或液体的输送或贮存用的容器或其附属部件。
CN202080045220.XA 2019-07-24 2020-07-16 树脂组合物及由该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 Active CN1140081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6357 2019-07-24
JP2019136357 2019-07-24
PCT/JP2020/027697 WO2021015098A1 (ja) 2019-07-24 2020-07-16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樹脂組成物からなる樹脂成形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08138A CN114008138A (zh) 2022-02-01
CN114008138B true CN114008138B (zh) 2024-03-05

Family

ID=74192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5220.XA Active CN114008138B (zh) 2019-07-24 2020-07-16 树脂组合物及由该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67599A1 (zh)
JP (1) JPWO2021015098A1 (zh)
CN (1) CN114008138B (zh)
WO (1) WO2021015098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77208A (ja) * 2005-08-08 2007-07-12 Mitsubishi Gas Chem Co Inc バリア性に優れた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成形体
CN102159639A (zh) * 2008-09-24 2011-08-17 株式会社丰田中央研究所 树脂组合物
CN104619776A (zh) * 2012-09-14 2015-05-13 东丽株式会社 聚酰胺树脂组合物、成型品
JP2016050247A (ja) * 2014-08-29 2016-04-11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難燃性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体
WO2018056215A1 (ja) * 2016-09-21 2018-03-29 片野染革株式会社 導電性樹脂組成物
CN108291085A (zh) * 2015-12-01 2018-07-17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高流动性聚酰胺树脂组合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57850B2 (ja) * 2016-09-28 2021-11-02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及び樹脂成形体
US11111365B2 (en) * 2016-10-14 2021-09-07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 Inc. Polyolefin structure
JP2019035042A (ja) * 2017-08-18 2019-03-07 東レ株式会社 振動溶着用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
JP2019048950A (ja) * 2017-09-11 2019-03-28 日本合成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成形物、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77208A (ja) * 2005-08-08 2007-07-12 Mitsubishi Gas Chem Co Inc バリア性に優れた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成形体
CN102159639A (zh) * 2008-09-24 2011-08-17 株式会社丰田中央研究所 树脂组合物
CN104619776A (zh) * 2012-09-14 2015-05-13 东丽株式会社 聚酰胺树脂组合物、成型品
JP2016050247A (ja) * 2014-08-29 2016-04-11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難燃性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体
CN108291085A (zh) * 2015-12-01 2018-07-17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高流动性聚酰胺树脂组合物
WO2018056215A1 (ja) * 2016-09-21 2018-03-29 片野染革株式会社 導電性樹脂組成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015098A1 (zh) 2021-01-28
WO2021015098A1 (ja) 2021-01-28
US20220267599A1 (en) 2022-08-25
CN114008138A (zh)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00272B2 (en) Resin structure
US6730378B2 (en) Resin-molded article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KR100612754B1 (ko) 수지 구조체 및 그 용도
US9296881B2 (en) Polyethylene-based structure
JP7328894B2 (ja) 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
CN112424288B (zh) 用于与高压氢接触的吹塑成型品的聚酰胺树脂组合物及其吹塑成型品
WO2009151145A1 (ja) 新規な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及びポリアミド樹脂含有製品
JP2018087319A (ja) 樹脂組成物、成形品および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2003128846A (ja) 樹脂構造体
KR101953421B1 (ko) 폴리아미드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중공 성형체
JP4609743B2 (ja) 樹脂構造体およびその用途
JP4078823B2 (ja) バリア性多層中空容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4008138B (zh) 树脂组合物及由该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成型品
KR20220094192A (ko) 폴리아미드 수지 조성물
JP2002249595A (ja) 射出成形品
JP2003192016A (ja) 多層中空容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03432B2 (ja) バリア性多層中空容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9108526A (ja) 溶着用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成形品
JP4387712B2 (ja) 薬液および/またはガスの搬送または貯蔵用の容器もしくはその付属部品
US11261326B2 (en) Polyamide resin composition for extrusion molded products exposed to high-pressure hydrogen, and extrusion molded product
JP2022007369A (ja) ポリアミド樹脂組成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