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91037B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91037B
CN113991037B CN202111240840.1A CN202111240840A CN113991037B CN 113991037 B CN113991037 B CN 113991037B CN 202111240840 A CN202111240840 A CN 202111240840A CN 113991037 B CN113991037 B CN 1139910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transparent support
substrate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4084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91037A (zh
Inventor
张露
姚雷
刘锦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4084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910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910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910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910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910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2Containers
    • H10K50/8428Vertical spacers, e.g. arranged between the sealing arrangement and the OL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解决摄像头模组的拍摄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盖板,以及设置在衬底和盖板之间的显示层,位于透光区的显示层设置有透光孔,透光孔中设置有透明支撑柱,透明支撑柱的两端分别与透光孔两端的结构相抵接;透明支撑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区内的有效感光区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且透明支撑柱的高度不小于透光孔两端的结构的间距。通过透明支撑柱进行支撑,改善盖板的下凹,以改善透光区的牛顿环现象。此外,当外界光经透明支撑柱进入显示面板下方时,有效感光区内的透明支撑柱内不存在界面,可以减少外界光因界面折射而产生光损失,以保证进光量。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屏占比的显示装置可以提供较好的视觉体验,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发展方向。为了保证较高的占屏比,显示装置通常利用屏下摄像头(Under Display Camera,简称UDC)进行图像的采集。
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的摄像头模组,显示面板通常具有显示区和透光区,其中,透光区与摄像头模组等感光元件相对。显示面板通常包括衬底、盖板,以及设置在衬底和盖板之间的显示层,显示层内形成有与透光区相对的透光孔。然而,透光区导致摄像头模组的拍摄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用于提高摄像头模组的拍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透光区和包围至少部分所述透光区的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盖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衬底和所述盖板之间的显示层,位于所述透光区的所述显示层设置有透光孔,所述透光孔中设置有透明支撑柱,所述透明支撑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透光孔两端的结构相抵接,且所述透明支撑柱的高度不小于所述透光孔两端的结构的间距;所述透明支撑柱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透光区内的有效感光区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通过透明支撑柱对进行支撑,可以避免透光区内的盖板向下塌陷,改善盖板的下凹现象,进而改善因盖板下凹导致的牛顿环现象,提高显示面板下方的摄像头模组的拍摄效果。此外,透明支撑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区内的有效感光区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当外界光经透明支撑柱进入显示面板下方时,有效感光区内的透明支撑柱内不存在界面,可以减少外界光因界面折射而产生光损失,以保证进光量,进一步提高摄像头模组的拍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透明支撑柱的外侧面与所述透光孔的内侧面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为1.5μm-2.5μm。透明支撑柱的外侧面与透光孔的内侧面具有间隙,以防止透明支撑柱与显示层交叠,从而避免透明支撑柱的边缘凸出于显示层导致牛顿环现象,进而改善因盖板凸出而导致的牛顿环现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多个第一膜层,沿多个所述第一膜层层叠的方向,所述透光孔贯穿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膜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层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衬底上的为驱动电路层、平坦化层和像素限定层;所述透光孔贯穿所述驱动电路层,所述透明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衬底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平坦化层相抵接;或所述透光孔贯穿所述驱动电路层和所述平坦化层,所述透明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衬底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像素限定层相抵接;或所述透光孔贯穿所述显示层,所述透明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衬底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盖板相抵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透明支撑柱、所述平坦化层和所述像素限定层的材质相同,均为有机胶材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像素限定层上还设置有多个支撑垫,所述多个支撑垫与所述盖板接触,所述多个支撑垫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支撑垫和位于所述透光区的第二支撑垫,所述第二支撑垫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透光区内的有效感光区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垫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透明支撑柱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重合;优选的,所述透明支撑柱、所述平坦化层、所述像素限定层,以及所述第二支撑垫的材质相同,均为有机胶材料。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和感光元件,所述显示面板具有透光区和包围至少部分所述透光区的显示区,所述透光区的下方设置所述感光元件。由于该显示装置具有上述显示面板,因而至少具有与上述显示面板相同的优点,具体效果参照上文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所述显示面板具有透光区和包围至少部分所述透光区的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提供衬底,所述衬底上设置上形成有驱动电路显示层,所述驱动电路显示层的透光区具有贯穿部分或全部所述驱动电路显示层的透光孔;在所述透光孔内形成透明支撑柱,所述透明支撑柱的高度不小于所述透光孔两端的结构的间距,且所述透明支撑柱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透光区内的有效感光区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在多个所述显示层支撑垫上形成盖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通过形成透明支撑板进行支撑,以改善盖板的下凹,进而改善因盖板下凹导致的牛顿环现象,提高显示面板下方的摄像头模组的拍摄效果。此外,透明支撑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区内的有效感光区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当外界光经透明支撑柱进入显示面板下方,有效感光区内透明支撑柱内不存在界面,可以减少外界光因界面折射而产生光损失,以保证进光量,进一步提高摄像头模组的拍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形成所述透明支撑柱之后、形成所述盖板之前还包括:在所述像素限定层上形成位于所述透光区的第二支撑垫,所述第二支撑垫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透光区内的有效感光区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衬底; 200-显示层;
210-驱动电路层; 211-缓冲层;
212-栅绝缘层; 213-电容绝缘层;
214-层间绝缘层; 215-金属层;
220-平坦化层; 230-像素限定层;
240-支撑垫; 250-透光孔;
300-透明支撑柱; 400-盖板;
A-显示区; B-透光区;
D-有效感光区。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面板存在摄像头模组的拍摄效果较差的问题。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其原因在于,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透光区,透光区的下方通常设置有摄像头模组,显示面板包括衬底、设置在衬底上的显示层,以及设置在显示层上的盖板,显示层设置有与透光区相对应的透光孔,透光孔通常为贯穿显示层的通孔。透光孔上方的盖板没有膜层支撑,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盖板向衬底方向塌陷,即盖板存在下凹现象,透光区的盖板与衬底之间的距离小于显示区的盖板与衬底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牛顿环现象,降低了摄像头模组的拍摄效果。
为改善牛顿环现象,一种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通过在透光区的盖板400朝向衬底100的表面上制作凹槽,以增大透光区的盖板400与衬底100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善透光区的盖板400与衬底100之间的距离与显示区的盖板400与衬底100之间的距离的差异,以改善牛顿环现象。然而,盖板400的厚度较小,在盖板400上制作凹槽时容易破坏盖板400,制作难度较大。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盖板400可以为封装盖板或其他结构。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其包括衬底、盖板,以及设置在衬底和盖板之间的显示层,位于透光区的显示层具有透光孔,透光孔内设置有透明支撑柱,透明支撑柱的高度不小于所述透光孔两端的结构的间距,通过透明支撑柱进行支撑,以改善盖板的下凹,进而改善因盖板下凹导致的牛顿环现象,提高摄像头模组的拍摄效果。透明支撑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区内的有效感光区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当外界光经透明支撑柱进入显示面板下方时,有效感光区内的透明支撑柱内不存在界面,可以减少外界光因界面折射而产生光损失,以保证进光量,进一步提高摄像头模组的拍摄效果。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智能手环、导航仪、显示器、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等具有显示功能和摄像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显示装置包括下文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以及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的感光元件,其中,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透光区,显示区可以半包围或者全包围透光区。透光区的下方设置有感光元件,感光元件主要采集经透光区进入的外界光。示例性的,感光元件可以为摄像头模组等,感光元件设置在显示面板的背面且与透光区相对,以形成屏下摄像头,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参考图2至图7,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透光区,显示区包围至少部分透光区。示例性的,显示区与透光区相邻接,且显示区全包围或者半包围透光区。具体的,在挖孔屏中,显示区全包围透光区,即显示区环绕透光区一整周;在刘海屏中,显示区半包围透光区,即显示区未环绕透光区一整周,例如,显示区环绕透光区半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显示区全包围透光区,显示区用A表示,透光区用B表示。透光区内部具有有效感光区,有效感光区为显示面板下方的感光元件接收光线的区域,有效感光区如图4中D处所示。
显示面板包括衬底100、设置在衬底100上的显示层200,以及设置在显示层200上的盖板400,即显示层200设置在衬底100和盖板400之间。其中,盖板400可以为玻璃盖板,盖板400用于对显示层200和透明支撑柱300进行隔离和保护。衬底100用于支撑显示层200,衬底100可以为柔性塑料(例如聚酰亚胺)衬底、玻璃衬底或石英衬底,本申请实施例对衬底100的具体种类并不做限定,具体视实际情况而定。
显示层200可以显示画面,显示层200包括驱动电路层210(参考图5)以及设置在驱动电路层210上的像素限定层230,像素限定层230设置有像素开口,像素开口内设置有像素单元,像素单元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驱动电路层210内的像素驱动电路控制像素单元发光,以实现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
如图2至图7所示,显示层200设置有透光孔250,透光孔250与透光区相正对。透光孔250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正方形、菱形等,透光孔250的截面形状可以根据透光区的形状确定。
透光孔250中设置有透明支撑柱300,透明支撑柱300的截面形状与透光孔250的截面形状相适配,以提高显示面板的空间利用率。其中,截面形状是指以平行于衬底100的表面(图2所示的上表面)的平面为截面所获得的形状。示例性的,透光孔25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相应的,透明支撑柱300的截面形状也为圆形。
透明支撑柱300的光透过率可以大于90%,以使较多的外界光穿过透明支撑柱300。透明支撑柱300的高度不小于透光孔250两端的结构的间距,即透明支撑柱300的高度等于或者大于透光孔250的深度,以使透明支撑柱300两端分别与透光孔250两端的结构相抵接,以对其进行支撑,从而可以防止透光孔250上方的结构向下塌陷,改善盖板400的下凹现象,进而改善因盖板400下凹导致的牛顿环现象。其中,透光孔250其中一端的结构可以为衬底100,即透光孔250延伸至衬底100,透明支撑柱300与衬底100相抵接。或者,该端的结构可以为显示层200的某一膜层,即透光孔250没有延伸至衬底100,透明支撑柱300与显示层200的该膜层相抵接。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透明支撑柱300的端面为平面,以与显示层200完全接触。其中,透明支撑柱300的靠近显示层200的端面与显示层200的表面平行,如透明支撑柱300的靠近显示层200的端面为水平面。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透明支撑柱30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区内的有效感光区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可以理解的是,有效感光区位于透光区的内部,如图2所示,有效感光区为D处所示。参考图2,透明支撑柱300的轮廓的宽度大于有效感光区的轮廓的宽度,以减少外界光的光损失,保证感光元件的进光量。例如,当透明支撑柱为圆柱,有效感光区为圆形时,有效感光区的圆形位于透明支撑柱的轴线上,透明支撑柱的直径大于有效感光区的直径。如此设置,当外界光经进透明支撑柱300时,有效感光区内的透明支撑柱300不存在界面,因而可以减少外界光因界面折射而产生光损失,以保证进光量。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透明支撑柱300的外侧面与透光孔250的内侧面相接触或者具有间隙,可以理解的是,透明支撑柱300的外侧面可以与透光孔250的内侧面全贴合,或者透明支撑柱300的外侧面可以与透光孔250的内侧面部分贴合,再或者,透明支撑柱300的外侧面还可以与透光孔250的内侧面具有间隙。本申请中的透明支撑柱300的外侧面为透明支撑柱300与显示面相对的表面。
示例性的,透明支撑柱300的外侧面与透光的内侧面具有间隙,间隙为1.5μm-2.5μm。如此设置,可以防止透明支撑柱300与显示层200交叠,从而避免透明支撑柱300凸出于显示层200,进而改善因盖板400凸出而导致的牛顿环现象。同时,透明支撑柱300的尺寸足够大,不会影响透光,保证显示效果。可选的,透明支撑柱300的外侧面与透光的内侧面之间的间距为1.5μm、2μm或2.5μm。
需要说明的是,透明支撑柱300的外侧面与透光孔250的内侧面存在间隙时,该间隙内可以填充有其他膜层的材料,也可以不填充任何材料。例如,当透光孔250贯穿显示层时,该间隙不进行填充,即该间隙内为空气。
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显示层200包括多个第一膜层,多个第一膜层依次层叠设置。沿多个第一膜层层叠的方向,透光孔250贯穿一个或者多个第一膜层,透光孔250暴露显示层200的某一膜层或者衬底100。也就是说,透光孔250可以贯穿部分第一膜层,也可以贯穿全部第一膜层。具体的,显示层200包括依次设置的驱动电路层210、平坦化层220(Planarization,PLN)和像素限定层230(Pixel Defining Layer,简称PDL)。如图4所示,驱动电路层210设置在衬底100上,平坦化层220设置在驱动电路层210上,且覆盖驱动电路层210,为像素限定层230提供较为平整的表面。像素限定层230设置在平坦化层220上,像素限定层230用于隔离各像素单元,防止像素单元发出的光线相互干扰。
在本申请的第一种示例中,参考图3,透光孔250贯穿整个显示层200。设置在透光孔250中的透明支撑柱300的一端与衬底100相抵接,另一端与盖板400相抵接。如图3所示,透明支撑柱300的下端与衬底100相抵接,透明支撑柱300的上端与盖板400相抵接。
在本申请的第二种示例中,参考图4,透光孔250贯穿驱动电路层210,透明支撑柱300的一端与衬底100相抵接,透明支撑柱300的另一端与平坦化层220相抵接。如图4所示,透明支撑柱300的下端与衬底100相抵接,透明支撑柱300的上端与平坦化层220相抵接。透明支撑柱300背离衬底100的表面可以与驱动电路层210背离衬底100的表面齐平,以使形成在透明支撑柱300和驱动电路层210上的各膜层平整,进一步改善牛顿环现象。
可以理解的是,平坦化层220可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Deposition,简称CVD)等工艺形成。当透明支撑柱300与透光孔250的内侧面具有间隙时,平坦化层220可以填充于上述间隙之间,使得该间隙内填满平坦化层220。当然,也可以通过控制沉积速率等将上述间隙封口,从而使得该间隙保留。
在本申请的第三种示例中,参考图5,透光孔250贯穿驱动电路层210和平坦化层220,透明支撑柱300的一端与衬底100相抵接,透明支撑柱300的另一端与像素限定层230相抵接。如图5所示,透明支撑柱300的上端与衬底100相抵接,透明支撑柱300的下端与像素限定层230相抵接。透明支撑柱300背离衬底100的表面可以与平坦化层220背离衬底100的表面齐平,以使透明支撑柱300和平坦化层220上的像素限定层230较为平整。像素限定层230可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喷墨打印(Ink-jet Print)或者旋涂(Spin Coating)等工艺形成,第一支撑部310与透光孔250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内全部或者部分填充像素限定层230。
在上述两种示例中,透明支撑柱300、平坦化层220和像素限定层230的材质相同,从而使得透明支撑柱300与平坦化层22的交界处,以及平坦化层220与像素限定层230的交界处不存在界面,外界光在上述两处交界处不会产生折射,从而避免外界光因折射而产生的光损失,进一步提高进光量。示例性的,透明支撑柱300、平坦化层220和像素限定层230的材质可以为同一种有机胶材质,有机胶材质是指具有光刻性能的有机材料,通过对其曝光显影形成所需图案。如此设置,以便于通过图形化工艺形成所需的透明支撑柱300、平坦化层220和像素限定层230。
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参考图6,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像素限定层230上还设置有多个支撑垫240,多个支撑垫240与盖板400相接触。多个支撑垫240包括位于显示区的第一支撑垫和位于透光区的第二支撑垫,第一支撑垫在形成像素单元时支撑掩膜板,在形成像素单元后支撑盖板400,位于透光区的支撑垫240用于支撑盖板400。第二支撑垫的数量为一个,第二支撑垫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覆盖有效感光区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以减少光线在第二支撑垫边缘界面上的损伤,保证进光量。具体的,第二支撑垫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与有效感光区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相重合,或第二支撑垫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与透明支撑柱30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相重合。当然,第二支撑垫并不是限定的,例如,第二支撑垫的外表面还可以延伸至显示区。
需要说明的是,透明支撑柱300、平坦化层220、像素限定层230和第二支撑垫的材质可以相同,均为有机胶材料。如此设置,透明支撑柱300与平坦化层22的交界处、平坦化层220与像素限定层230的交界处,以及第二支撑垫与像素限定层230的交界处不存在界面,减少外界光在交界处的光损失,进一步提高进光量。示例性的,透明支撑柱300、平坦化层220、像素限定层230和支撑垫240的材质为同一有机胶材料,第一支撑垫和第二支撑垫可以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进一步简化显示面板的制作过程。
参考图7,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驱动电路层210包括缓冲层211、栅绝缘层212、绝缘层,以及设置在显示区的绝缘层上的金属层215,即透光区的绝缘层上不设置金属层215。驱动电路层210内还可以设置有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简称TFT),以驱动像素单元发光。
具体的,衬底100上设置缓冲层211(buffer),缓冲层211上设置有源层,有源层的材质通常为半导体材料,例如硅或者碳化硅。有源层包括源区、漏区,以及连接源区和漏区的沟道区,源区通过在有源层内掺杂n型杂质形成,漏区通过在有源层内掺杂p型杂质形成。示例性的,源区和漏区可以通过离子注入(Ion Doping)工艺形成。
有源层上设置有栅绝缘层212(Gate Insulator,简称GI),栅绝缘层212覆盖有源层。栅绝缘层212设置栅电极,栅电极通常与有源层的沟道区相对。栅电极的材质可以为金属,例如铝、钨化钴等。栅电极上覆盖有绝缘层,绝缘层可以包括多层,例如,绝缘层包括覆盖在栅电极上的电容绝缘层213(Capacitor Insulator,简称CI)以及覆盖电容绝缘层213的层间绝缘层214(Inter Layer Dielectric,简称ILD)。绝缘层上形成有金属层215,例如源电极和漏电极,绝缘层内通常还设置有接触孔(Contract,简称CT),源电极和漏电极通过接触孔电连接有源层的源区和漏区,例如,源电极电连接源区,漏电极电连接漏区。
驱动电路层210中的缓冲层211、栅绝缘层212和绝缘层通常都是无机膜层,且材质存在差异,外界光经驱动电路层210时,驱动电路层210的相邻膜层之间的界面折线现象严重,外界光的光损失多。本申请实施例中,透光孔250贯穿缓冲层211、栅绝缘层212和绝缘层,并在透光孔250内设置第一支撑部310,第一支撑部310内不存在界面,因而可以减少外界光的光损失。
继续参考图7,金属层215上和第一支撑部310上设置平坦化层220,示例性的,平坦化层220覆盖源电极和漏电极,且平坦化层220背离衬底100的表面齐平。平坦化层220上设置像素限定层230,像素限定层230的材质为透明有机胶材料,对像素限定层230进行曝光显影处理,以形成像素开口,通过调整像素开口的侧壁的倾角,以减少或者放置像素单元之间发出的光线的干扰。像素限定层230的材质包括苯并环丁烯、聚酰亚胺(PI)、聚酰胺,以及酚树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像素限定层230上设置有多个支撑垫240,多个支撑垫240可以通过曝光显影工艺同时形成,以减少显示面板的制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其包括衬底100、盖板400,以及设置在衬底100和盖板400之间的显示层200,显示层200具有透光孔250,透光孔250内设置有透明支撑柱300,通过透明支撑柱300进行支撑,以改善盖板400的下凹,进而改善因盖板400下凹导致的牛顿环现象,提高摄像头模组的拍摄效果。透明支撑柱30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区内的有效感光区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当外界光经透明支撑柱300进入显示面板时,有效感光区内的透明支撑柱300内不存在界面,可以减少外界光因界面折射而产生光损失,从而保证进光量,进一步提高摄像头模组的拍摄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具有透光区和包围至少部分透光区的显示区,参考图8,该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提供衬底,衬底上设置有显示层,显示层的透光区具有贯穿部分或全部显示层的透光孔。
衬底100用于支撑显示层200,衬底100可以为柔性塑料衬底、玻璃衬底或石英衬底等。显示层200的透光区具有透光孔250,透光孔250贯穿部分或者全部的显示层200。透光孔250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正方形、菱形等。其中,截面形状是指以平行于衬底100的表面的平面为截面所获得的形状。
显示层200可以包括多个第一膜层,多个第一膜层依次层叠设置。沿垂直于衬底100的方向,透光孔250贯穿一个或者多个第一膜层,透光孔250暴露显示层200的某一膜层或者衬底100。也就是说,透光孔250可以贯穿部分第一膜层,也可以贯穿全部第一膜层。
示例性的,显示层200包括依次设置的驱动电路层210、平坦化层220和像素限定层230。驱动电路层210设置在衬底100上,且覆盖衬底100。平坦化层220设置在驱动电路层210上,且覆盖驱动电路层210。像素限定层230设置在平坦化层220上,像素限定层230用于隔离各像素单元,防止像素单元发出的光线相互干扰。
透光孔250可以贯穿驱动电路层210、平坦化层220和像素限定层230;也可以贯穿驱动电路层210和平坦化层220;还可以只贯穿驱动电路层210。当透光孔250贯穿驱动电路层210时,通过沉积等工艺形成驱动电路层210,再通过刻蚀等工艺在驱动电路层210中形成透光孔250,透光孔250贯穿驱动电路层210,透光孔250底部暴露衬底100。
步骤S102、在透光孔内形成透明支撑柱,透明支撑柱的高度不小于透光孔两端的结构的间距,且透明支撑柱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区内的有效感光区在衬底上的正投影。
透明支撑柱300的侧面轮廓位于有效感光区的范围外,即透明支撑柱300的轮廓的宽度大于有效感光区的轮廓的宽度,以减少外界光的光损失,保证外界光的进光量。透明支撑柱300背离衬底100的表面与驱动电路层210背离衬底100的表面齐平,为形成在其上的膜层提供较为平整的表面。
透明支撑柱300的外侧面可以与透光孔250的内侧面相接触或者具有间隙,可以理解的是,透明支撑柱300的外侧面可以与透光孔250的内侧面全贴合,或者透明支撑柱300的外侧面可以与透光孔250的内侧面部分贴合,再或者,透明支撑柱300的外侧面还可以与透光孔250的内侧面具有间隙。例如,透明支撑柱300的外侧面与透光孔250的内侧面的间隙可以为1.5μm-2.5μm。如此设置,可以防止透明支撑柱300与驱动电路层210交叠,从而避免透明支撑柱300凸出于显示层200,进而改善因盖板400凸出而导致的牛顿环现象。同时,透明支撑柱300的尺寸足够大,不会影响透光,保证显示效果。透明支撑柱300的材质为有机胶材料,通过对有机胶材料曝光显影处理后形成透明支撑柱300。
可以理解的是,当透光孔250贯穿部分显示层200时,形成透明支撑柱300后还形成显示层200的其他膜层。示例性的,当透光孔250贯穿驱动电路层210时,形成透明支撑柱300后,在驱动电路层210和透明支撑柱300上形成透明的平坦化层。平坦化层220可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等工艺形成,平坦化层220的材质与透明支撑柱300的材质相同。平坦化层220覆盖驱动电路层210和透明支撑柱300,即平坦化层220形成整层结构。再在平坦化层220上形成透明的像素限定层230。像素限定层230的材质为透明有机胶材料,例如,像素限定层230的材质包括苯并环丁烯、聚酰亚胺(PI)、聚酰胺,以及酚树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像素限定层230可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等工艺形成。
S103、在显示层上形成盖板。
盖板400可以为玻璃盖板,用于对显示层200进行隔离和保护。如图8所示,多个支撑垫240均与盖板400相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在形成透明支撑柱300之后、形成盖板400之前还包括:在像素限定层230上形成位于透光区的第二支撑垫,第二支撑垫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透光区内的有效感光区在衬底上的正投影。
示例性的,在像素限定层230上形成多个透明的支撑垫240,多个支撑垫240包括位于显示区的第一支撑垫和位于透光区的第二支撑垫,第二支撑垫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覆盖有效感光区在衬底上的正投影。
多个支撑垫240可以通过曝光显影工艺同时形成,以减少显示面板的制程。第二支撑垫的数量为一个,第二支撑垫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覆盖有效感光区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例如,第二支撑垫的边缘轮廓位于有效感光区的范围之外,减少光线在第二支撑垫边缘界面上的损伤,保证进光量。
需要说明的是,透明支撑柱300、平坦化层220、像素限定层230和支撑垫240的材质相同,且均为有机胶材料。一方面便于透明支撑柱300、平坦化层220、像素限定层230和支撑垫240的成型,另一方面使得这四个膜层之间的交界处不存在界面,从而减少外界光经各层时因折射而导致的光损失。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中,通过形成透明支撑柱300进行支撑,以改善盖板400的下凹,进而改善因盖板400下凹导致的牛顿环现象,提高摄像头模组的拍摄效果。透明支撑柱300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覆盖有效感光区在衬底100上的正投影,当外界光经透明支撑柱300进入时,有效感光区内的透明支撑柱300内不存在界面,可以减少外界光因界面折射而产生光损失,从而保证有效感光区的进光量,进一步提高摄像头模组的拍摄效果。
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应当指出,在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表示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未必每个实施例都包括该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短语未必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在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结合明确或未明确描述的其他实施例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之内。
一般而言,应当至少部分地由语境下的使用来理解术语。例如,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文中使用的术语“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于描述单数的意义的任何特征、结构或特性,或者可以用于描述复数的意义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的组合。类似地,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还可以将诸如“一”或“所述”的术语理解为传达单数用法或者传达复数用法。
应当容易地理解,应当按照最宽的方式解释本公开中的“在……上”、“在……以上”和“在……之上”,以使得“在……上”不仅意味着“直接处于某物上”,还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间具有中间特征或层的含义,并且“在……以上”或者“在……之上”不仅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的含义,还可以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且其间没有中间特征或层(即,直接处于某物上)的含义。
此外,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例如,“下面”、“以下”、“下方”、“以上”、“上方”等,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如图所示的关系。空间相对术语意在包含除了附图所示的取向之外的处于使用或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装置可以具有其他取向(旋转90度或者处于其他取向上),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词可以同样被相应地解释。
文中使用的术语“层”可以指包括具有一定厚度的区域的材料部分。层可以在整个的下层结构或上覆结构之上延伸,或者可以具有比下层或上覆结构的范围小的范围。此外,层可以是匀质或者非匀质的连续结构的一个区域,其厚度小于该连续结构的厚度。例如,层可以位于所述连续结构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之间或者所述顶表面和底表面处的任何成对的横向平面之间。层可以横向延伸、垂直延伸和/或沿锥形表面延伸。衬底可以是层,可以在其中包括一个或多个层,和/或可以具有位于其上、其以上和/或其以下的一个或多个层。层可以包括多个层。例如,互连层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导体和接触层(在其内形成触点、互连线和/或过孔)以及一个或多个电介质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透光区和包围至少部分所述透光区的显示区;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盖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衬底和所述盖板之间的显示层,位于所述透光区的所述显示层设置有透光孔,所述透光孔中设置有透明支撑柱,所述透明支撑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透光孔两端的结构相抵接,且所述透明支撑柱的高度不小于所述透光孔两端的结构的间距;
所述透明支撑柱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透光区内的有效感光区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所述透明支撑柱的外侧面与所述透光孔的内侧面具有间隙;
所述显示层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衬底上的驱动电路层、平坦化层和像素限定层;
所述透光孔贯穿所述驱动电路层,所述透明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衬底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平坦化层相抵接;或
所述透光孔贯穿所述驱动电路层和所述平坦化层,所述透明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衬底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像素限定层相抵接;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像素限定层上还设置有多个支撑垫,所述多个支撑垫与所述盖板接触;
所述多个支撑垫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支撑垫和位于所述透光区的第二支撑垫,所述第二支撑垫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透光区内的有效感光区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为1.5μm-2.5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支撑柱、所述平坦化层和所述像素限定层的材质相同,均为有机胶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垫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透明支撑柱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重合;
所述透明支撑柱、所述平坦化层、所述像素限定层以及所述第二支撑垫的材质相同,均为有机胶材料。
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和感光元件,所述显示面板具有透光区和包围至少部分所述透光区的显示区,所述透光区的下方设置所述感光元件。
6.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透光区和包围至少部分所述透光区的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衬底,所述衬底上设置有显示层,所述显示层的透光区具有贯穿部分或全部所述显示层的透光孔;
在所述透光孔内形成透明支撑柱,所述透明支撑柱的高度不小于所述透光孔两端的结构的间距,且所述透明支撑柱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透光区内的有效感光区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所述透明支撑柱的外侧面与所述透光孔的内侧面具有间隙;
所述显示层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衬底上的驱动电路层、平坦化层和像素限定层;
所述透光孔贯穿所述驱动电路层,形成透明支柱后,在驱动电路层和透明支撑柱上形成平坦化层,在平坦化层上形成像素限定层;
所述透光孔贯穿所述驱动电路层和所述平坦化层,形成透明支撑柱后,在所述驱动电路层、所述平坦化层和透明支撑柱上形成像素限定层;
在所述显示层上形成盖板;
在形成所述透明支撑柱之后、形成所述盖板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像素限定层上形成位于所述透光区的第二支撑垫,所述第二支撑垫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透光区内的有效感光区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
CN202111240840.1A 2021-10-25 2021-10-25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9910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40840.1A CN113991037B (zh) 2021-10-25 2021-10-25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40840.1A CN113991037B (zh) 2021-10-25 2021-10-25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91037A CN113991037A (zh) 2022-01-28
CN113991037B true CN113991037B (zh) 2023-11-14

Family

ID=79740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40840.1A Active CN113991037B (zh) 2021-10-25 2021-10-25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91037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53507A (zh) * 2019-06-14 2020-0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CN111224014A (zh) * 2019-11-29 2020-06-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276516A (zh) * 2020-02-07 2020-06-1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制备方法
CN211125655U (zh) * 2020-02-18 2020-07-28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1968517A (zh) * 2020-08-31 2020-11-20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212676300U (zh) * 2020-08-24 2021-03-09 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终端
CN112639594A (zh) * 2018-09-12 2021-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213691248U (zh) * 2020-10-22 2021-07-13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214042890U (zh) * 2020-12-25 2021-08-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39594A (zh) * 2018-09-12 2021-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10853507A (zh) * 2019-06-14 2020-0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CN111224014A (zh) * 2019-11-29 2020-06-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276516A (zh) * 2020-02-07 2020-06-1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制备方法
CN211125655U (zh) * 2020-02-18 2020-07-28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212676300U (zh) * 2020-08-24 2021-03-09 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终端
CN111968517A (zh) * 2020-08-31 2020-11-20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213691248U (zh) * 2020-10-22 2021-07-13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214042890U (zh) * 2020-12-25 2021-08-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91037A (zh) 2022-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158137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1450838B2 (en)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08807549B (zh)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2566148B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WO2016145771A1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US20130043785A1 (en) Organic e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07007689A1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909204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10217773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display panel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WO2017202167A1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846686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60013326A1 (en) Pixel Unit, Arr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563308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102299630B1 (ko) Tft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 구조
KR101778364B1 (ko)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JP4495437B2 (ja) 有機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アレイ構造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0552499C (zh) 用于显示装置的模件及制造方法
CN113991037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11895878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4639713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1366537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20170080231A (ko) 어레이 기판과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CN114495734A (zh) 显示装置
US7656479B2 (en) Pixel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20160083177A (ko) 컬러필터를 포함하는 어레이 기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