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64147A - 显示面板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64147A
CN113964147A CN202111237564.3A CN202111237564A CN113964147A CN 113964147 A CN113964147 A CN 113964147A CN 202111237564 A CN202111237564 A CN 202111237564A CN 113964147 A CN113964147 A CN 1139641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layer
light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emit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375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盛晨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3756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641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9641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641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01L33/0095Post-treatment of devices, e.g. annealing, recrystallisation or short-circuit elimin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6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e.g. lead-frames, wire-bonds or solder ba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2933/0066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relating to 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层和多个发光元件,发光元件位于第一衬底层的第一侧;第一衬底层的第一侧包括多个第一凹陷部,第一凹陷部为第一侧向背离发光元件的一侧凹陷形成;发光元件的出光面朝向第一衬底层的第一侧;沿垂直于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凹陷部在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发光元件在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第一凹陷部可用于对发光元件的设置位置进行限位从而使得设置在第一衬底层第一侧的发光元件也能够在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呈现阵列式均匀排布,有利于使得显示面板的出光效果更加均匀,提高显示面板的使用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是发出通过电子和空穴的再结合而发生的光的无机半导体元件。近来,发光二极管正在广泛地应用于显示装置、车辆用灯具、一般照明等多种领域。发光二极管具有寿命长、耗电低、响应速度快的优点。发光二极管正在充分利用这些优点而快速地替代现有的光源。
现今在制作用于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组件时仍面临一些挑战。举例来说,在制作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组件时需要将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自载体基板(carrier substrate)上拾取并转移至接收基板上,并通过接合、固化等程序将微型发光二极管稳固地设置于接收基板上。然而,在将其转移至接收基板上时容易产生歪斜。此外,由于每个微型发光二极管的体积小且整体厚度较薄,在接合过程中容易在自身的两个电极间产生碎裂(crack)。
因此,虽然现有的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组件已大致符合需求,但仍然存在上述问题。如何改善现有的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组件已成为目前业界相当重视的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用以改善当下将发光二极管与对置基板进行压合时容易出现倾斜、碎裂的情况。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层和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层的第一侧;所述第一衬底层的所述第一侧包括多个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为所述第一侧向背离所述发光元件的一侧凹陷形成;
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光面朝向所述第一衬底层的所述第一侧;
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凹陷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
第一基板的第一衬底层包括多个第一通孔;
还包括第二基板;
所述组装方法包括:
提供一所述第一衬底层;
对所述第一衬底层开孔形成多个所述第一通孔;
对所述第一衬底层的第一侧开槽,形成多个第一凹陷部;
将发光元件对位所述第一凹陷部,且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面朝向所述第一衬底层侧;同时提供一位于所述第一基板远离所述发光元件侧的真空吸附构件,并开启所述真空吸附构件;
所述真空吸附构件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吸附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使所述第一通孔形成真空状态;
驱使所述第一基板向所述第二基板侧移动,使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基板接触。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通过在显示面板的第一衬底层的第一侧开设多个第一凹陷部,第一凹陷部为第一衬底层的第一侧向背离发光元件的一侧凹陷形成,设置发光元件的出光面朝向第一衬底层的第一侧,且使得每一发光元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对应的一个第一凹陷部内,从而使得所有发光元件平整的发光面都与第一凹陷部平整的底面像接触;通过第一凹陷部的设置既能够实现对于发光元件的定位,又能够使得发光元件在垂直于第一衬底层的方向上具有相同的设置厚度,以便于在发光元件与对置基板压接时,避免高度差异所导致的压接失效的情况,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制作良率。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一种截面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发光元件的一种放大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B区域的一种透视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1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步骤的一种示意图;
图1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现有技术中,在制作用于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组件时仍面临一些挑战。举例来说,在制作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组件时需要将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自载体基板(carrier substrate)上拾取并转移至接收基板上,并通过接合、固化等程序将微型发光二极管稳固地设置于接收基板上。然而,在将其转移至接收基板上时容易产生歪斜。此外,由于每个微型发光二极管的体积小且整体厚度较薄,在接合过程中容易在自身的两个电极间产生碎裂(crack)。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用以改善当下将发光二极管与对置基板进行压合时容易出现倾斜、碎裂的情况。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一种截面图,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发光元件的一种放大图,请参照图1-图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30:
第一基板30包括第一衬底层31和多个发光元件32,发光元件32位于第一衬底层31的第一侧301;第一衬底层31的第一侧301包括多个第一凹陷部41,第一凹陷部41为第一侧301向背离发光元件32的一侧凹陷形成;
发光元件32的出光面323朝向第一衬底层31的第一侧301;
沿垂直于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凹陷部41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发光元件32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20和围绕显示区20的非显示区10,该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30,其中第一基板30包括第一衬底层31和发光元件32;本申请在第一衬底层31的第一侧301通过向背离发光元件32的一侧凹陷来形成多个第一凹陷部41,多个发光元件32均位于第一衬底层31的第一侧301,且将发光元件32的出光面323朝向第一衬底层31的第一侧301设置。由于发光元件32的出光面323朝向第一衬底层31设置,发光元件32发出的光线会透过第一衬底层31向显示面板100的出光方向出射,因此,可选择该处的第一衬底层31使用透明材料进行制作,以避免第一衬底层31对于发光元件32出光效率的影响,保障显示面板100的正常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衬底层31需要制作为透明,第一衬底层31可选择透明玻璃进行制作,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将第一衬底层31复用为显示面板100的封装玻璃,从而避免需要先使用转移基板对发光元件32转移后,再对发光元件32出光面323侧进行玻璃封装,减少了显示面板100的制作程序,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效率。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多个发光元件32与多个第一凹陷部41为一一对应的设置方式,此时,第一凹陷部41可用于对发光元件32的设置位置进行限位;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第一凹陷部41可选择的制作方式为,多个第一凹陷部41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阵列式均匀排布,此时各个第一凹陷部41的形状的尺寸也均是相同的,从而使得设置在第一衬底层31第一侧301的发光元件32也能够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呈现阵列式均匀排布,如此设置,有利于使得显示面板100的出光效果更加均匀,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使用效果。
此外,本申请设置第一凹陷部41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对应设置的发光元件32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即本申请是设置第一凹陷部41的底面面积为略大于发光元件32出光面323的面积的,从而使得发光元件32在第一衬底层31的对位效果更加良好,避免发光元件32无法置入第一凹陷部41的情况发生,也能够提高发光元件32与第一凹陷部41的对位效率,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效率。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3和图4,可选地,第一衬底层31包括多个第一通孔33,沿垂直于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通孔33贯穿第一衬底层31;第一通孔33暴露发光元件32的出光面323;
发光元件32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第一通孔33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具体地,本申请显示面板100提供的第一基板30的第一衬底层31还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33,该第一通孔33的设置具体为沿垂直于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方向贯穿第一衬底层31来形成。此处,第一通孔33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会被发光元件32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也即该第一通孔33的设置是用于暴露发光元件32的出光面323的,且本申请设置每一发光元件32的出光面323上均会设置有用于暴露其的若干个第一通孔33。
如此设置,可使得在第一衬底层31远离发光元件32的一侧,通过真空器件抽走第一通孔33内至少部分气体的方式,使得第一衬底层31和发光元件32出光面323的接触更加稳固,从而使得第一衬底层31和多个发光元件32成为可移动的整体结构件;如此设置,有利于在将第一基板30(包括第一衬底层31和发光元件32)与对置设置的基板进行压接的过程中,避免发光元件32产生不必要的位移,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对置基板间的对位效果。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B区域的一种透视图,请参照图1、图3-图5,可选地,第一凹陷部41包括第一子凹陷部411和第二子凹陷部412,第二子凹陷部412位于第一子凹陷部411靠近显示面板100几何中心211的一侧,第二子凹陷部412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的第一通孔33的数量大于第一子凹陷部411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的第一通孔33的数量。也即,第二子凹陷部412相比于第一子凹陷部411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的第一通孔33的设置数量更多;显示面板100包括中心区21和围绕中心区21的边缘区22,具体为沿边缘区22指向中心区21的方向上,第一通孔33的设置数量增大。
具体地,显示面板100具有一定的面积,为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通孔33可选择的设置方式,本申请以显示面板100的几何中心211为参照点,将多个第一凹陷部41至少分类为第一子凹陷部411和第二子凹陷部412,其中,第二子凹陷部412位于第一子凹陷部411靠近显示面板100几何中心211一侧,此时,第二子凹陷部412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的第一通孔33的设置数量,比第一子凹陷部411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的第一通孔33的设置数量更多;也即,本申请设置越靠近显示面板100几何中心211的第一凹陷部41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的第一通孔33的设置数量越多。
当第一衬底层31具有一定的面积,且在具有重力的作用下移动第一衬底层31的时候,相比于第一衬底层31的边缘区22(远离显示面板100几何中心211的区域)来说,第一衬底层31的中心区21(临近显示面板100几何中心211的区域)在重力作用下更容易发生朝向重力方向的弯曲;因此,为了避免通过真空装置吸附掉第一通孔33中的至少部分空气来移动第一基板30时(包括第一衬底层31和发光元件32)发生第一衬底层31中心区21向重力方向弯曲的风险,本申请设置越靠近第一衬底层31几何中心211的第一通孔33的数量越多,有利于提高真空装置对于第一基板30中心区21对应的发光元件32出光面323的吸附力,有利于避免在第一基板30被移动的过程中中心区21发光元件32掉落的风险,提高了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效率和制成良率。
本申请提供一种第一通孔33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每一发光元件32对应的多个第一通孔33在该发光元件32的正投影内均匀排布,以便于通过第一通孔33来吸附发光元件32时,提供给发光元件32出光面323的吸附力是均匀的,从而有利于避免发光元件32受力不均出现掉落或倾斜的风险。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尽量使得每一发光元件32对应设置的第一通孔33的数量最大化,从而可以全局性提高通过第一通孔33对于发光元件32的吸附效果,以达到整体性提高第一基板30的稳定性。当然,这只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对第一通孔33的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
请继续参照图1、图3-图5,可选地,第一通孔33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圆形,圆形的直径为R,0.1μm≤R≤2μm。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第一通孔33可选择的开孔形状为,第一通孔33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圆形;由于发光元件32出光面323的面积通常在12μm左右,因此,本申请将第一通孔33正投影的圆形直径范围取值在0.1μm-2μm之间,使得每一发光元件32可对应设置的第一通孔33的数量能够尽量多,避免只能给每一发光元件32对应设置1-2个第一通孔33的情况发生,从而有利于提高真空吸附过程中通过第一通孔33提供给每一发光元件32的吸附力,从而整体性提高第一基板30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3和图6,可选地,第一衬底层31包括位于其第二侧302的多个第二凹陷部42;沿垂直于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侧302为第一衬底层31远离发光元件32的一侧;
第二凹陷部42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第一凹陷部41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第一衬底层31的结构设计为,在第一衬底层31远离发光元件32的一侧增设第二凹陷部42,该第二凹陷部42的设置数量和发光元件32的数量相同,即第二凹陷部42也为和发光元件32一一对应设置的关系。其中,第二凹陷部42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第一凹陷部41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也即设置第二凹陷部42的正投影面积比第一凹陷部41的正投影面积大。
如此设置时,任一发光元件32对应设置的第一通孔33也均位于第二凹陷部42的正投影内,且第一通孔33远离发光元件32一侧与第二凹陷部42直接相接,当使用真空装置对发光元件32进行吸附时,则是通过第二凹陷部42以及第二凹陷部42正投影面积内的多个第一通孔33后实现对发光元件32的吸附的;相对于仅设置第一通孔33来讲,大开口的第二凹陷部42的设置可以使得真空吸附的效果更好,从而有利于整体性提高第一基板30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于发光元件32出光面323的形状并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当发光元件32的出光面323为圆形时,可设置对应的第一凹陷部41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形状也为圆形、第二凹陷部42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形状也为圆形;当发光元件32的出光面323为矩形时,可设置对应的第一凹陷部41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形状也为矩形、第二凹陷部42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形状也为矩形。通过将发光元件32的出光面323、第一凹陷部41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第二凹陷部42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设置为类似图形时,可使得第一基板30上多个发光元件32的排布更加均匀,且同时能够使得第一基板30上所能够设置的发光元件32的数量尽量多。再者,将第一凹陷部41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第二凹陷部42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设置为和发光元件32出光面323类似形状及相近的大小,有利于防止发光元件32在对位时偏移中心位置过多或是旋转,出现部分第一通孔33漏出导致真空失效的问题。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当第一凹陷部41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形状为矩形时,可选择设置一个发光元件32对应开设有的第一通孔33的最小阵列为3*3的阵列;当第一凹陷部41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形状为圆形时,一个发光元件32对应开设有的第一通孔33则可设置为同心圆阵列,此时可选择设置一个发光元件32对应开设有的第一通孔33的最小数量为5个。以上均为本申请提供的可选择设置的实施例,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对第一通孔33的设置进行调整。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3和图7、图8,可选地,还包括散射粒子50,散射粒子50至少填充于第二凹陷部42。可选地,散射粒子50的折射率为n,n>1.7。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的第一基板30中还可设置有散射粒子50,该散射粒子50可填充于第二凹陷部42中,或是填充于第二凹陷部42及对应设置的至少部分第一通孔33中。其中,此处的散射粒子50可通过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等材料进行制作,此处提供一些可选择的材料包括氧化铝(Al2O3),二氧化钛(TiO2),氧化锌(ZnO),氧化锆(ZrO2)等;该散射粒子50可通过涂布或喷涂或丝印等方式形成在第二凹陷部42和/或第一通孔33内并固化。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散射粒子50物理性质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散射粒子50选用折射率大于1.7的,散射粒子50为圆形时可选择的半径范围为0.1μm-0.5μm,散射粒子50固化后的密度可选择的取值范围为0.1~1颗/μm3。该散射粒子50的设置用于对发光元件32出射的光线起到漫反射的效果,从而使得显示面板100的出射光更加均匀,避免显示面板100在显示时出现局部过亮/局部过暗的情况。而本申请提供的上述可选择的散射粒子50的物理性质,有利于提高发光元件32出射光线在显示面板100出光面的漫反射效果。
请继续参照图1、图3和图7、图8,可选地,沿垂直于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凹陷部42的截面中,第二凹陷部42开口的最大宽度大于第二凹陷部42的底面宽度;其中,底面为第二凹陷部42靠近发光元件32一侧的表面。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第二凹陷部42的一种凹陷方式为,沿垂直于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方向,且沿平行于任一行发光元件32的延伸方向上,第二凹陷部42的截面中,第二凹陷部42远离发光元件32侧的开口宽度大于第二凹陷部42靠近发光元件32的底面宽度也即第二凹陷部42的截面为梯形设计,或者是侧面为弧形的类似梯形的设计。如此设置第二凹陷部42的凹陷方式,使得第二凹陷部42远离发光元件32侧的开口面积相对设置的更大,且相对于第二凹陷部42底面为缓慢增大的情况,如此有利于散射粒子50更为方便地向第二凹陷部42置入,且如此设置还有利于对固化后的散射粒子50远离发光元件32的一侧表面的形状进行控制,从而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请继续参照图1、图3和图7,可选地,第二凹陷部42的截面中,包括第一倾斜面501,第一倾斜面501与第二凹陷部42的底面连接;
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覆盖层52,第一覆盖层52位于第一倾斜面501朝向第二凹陷部42的凹陷内部的一侧表面;
第一覆盖层52制作材料的折射率大于第一衬底层31制作材料的折射率。
具体地,当第二凹陷部42的截面为梯形,即在平行于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方向,且沿平行于任一行发光元件32的延伸方向上,第二凹陷部42的截面还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倾斜面501,该第一倾斜面501为平直状态,此时还可设置第一倾斜面501具有对光线产生反射的功能,利用第一倾斜面501对发光元件32出射至第二凹陷部42内的至少部分光线进行反射(如图7中示例一条光线),以提高发光元件32出射光线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相应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需要补充的是,此处第一倾斜面501对部分光线的反射可能为全反射。
其中,为了使得第一倾斜面501具有对光线产生反射的功能,提高第一倾斜面501对于光线的反射效果,可选择向各个第一倾斜面501朝向第二凹陷部42的凹陷内部的一侧增设第一覆盖层52;此处形成第一覆盖层52的制作材料相比于第一衬底层31的制作材料来讲,第一覆盖层52的制作材料为高折射率材料,第一衬底层31的制作材料为低折射率材料;即通过高折射率层材料覆盖低折射率材料的倾斜界面,来达到调整出射至倾斜界面的光线角度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于第一覆盖层52的制作材料的选择并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根据需求在市面上进行选择。
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3和图9,可选地,第二凹陷部42的底面为弧面,弧面朝向发光元件32侧凸起;其中,底面为第二凹陷部42靠近发光元件32一侧的表面。
具体地,本申请在对第二凹陷部42进行制作时,可选择将第二凹陷部42靠近发光元件32侧的底面设置为弧面,该弧面为朝向发光元件32侧凸起;而后在该第二凹陷部42中填充散射粒子50,固化后的散射粒子50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不仅仅对光线起到漫反射的作用,而且还能将发光元件32出射至第一衬底层31侧更多的光线进行汇聚,即将光线尽可能多的汇聚到第二凹陷部42内后又对光线进行漫反射,有利于提高发光元件32出射光线的利用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该显示面板100的使用效果。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3和图10,可选地,散射粒子50填充于第二凹陷部42形成散射粒子层51,散射粒子层51远离发光元件32侧为弧面,弧面向远离发光元件32侧凸起。
具体地,在将散射粒子50填充于第二凹陷部42中并固化后,形成了散射粒子层5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设置固化后的散射粒子层51远离发光元件32侧为向远离发光元件32侧凸起的弧面;此时,该散射粒子层51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不仅仅对光线起到漫反射的作用,而且还能将发光元件32出射至第一衬底层31侧更多的光线进行汇聚,同时又能够对光线进行漫反射,有利于提高发光元件32出射光线的利用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该显示面板100的使用效果。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图,请参照图1、图3和图11,可选地,还包括第二基板60;
第二基板60包括第二衬底层61,位于第二衬底层61朝向第一基板30侧设置的多组电极单元62;电极单元62与发光元件32一一对应设置;
还包括多个支撑柱70,位于第一衬底层31和第二衬底层61之间,支撑柱70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凹陷部41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包括与第一基板30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60,第二基板60中包括第二衬底层61和多组电极单元62,多组电极单元62均位于第二衬底层61朝向第一基板30侧设置;其中,第一基板30的发光元件32位于第一衬底层31朝向第二基板60侧设置,且多组电极单元62是和发光元件32一一对应设置的,一个发光元件32对应一组电极单元62。
其中,每一发光元件32中出光面323朝向第二基板60一侧包括一个第一子电极321和一个第二子电极322,一组电极单元62中实际包括一个第三子电极623和一个第四子电极624;当第一基板30和第二基板60实现压接后,第一子电极321和第三子电极623接触、第二子电极322和第四子电极624接触,从而实现第二基板60中电极单元62和发光元件32的电连接,从而在显示面板100工作过程中通过第二基板60给给发光元件32提供驱动电信号。
图1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局部截面示意图,请进一步结合图12进行参考,图12对应于图1中现有技术的一种AA’的截面图;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提供的电极单元中第三子电极和第四子电极的设置高度是相同的,此时若本申请提供的发光元件32中第一子电极321和第二子电极322为高度不同的元器件时,则无法实现发光元件32与电极单元62的良好电连接。因此,如图11示出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设置方式为,将发光元件32对应设置的电极单元62中第三子电极623和第四子电极624设置为高度不同,且具体设置为,第一子电极321的高度加需电连接的第三子电极623的高度和等于第二子电极322的高度加需电连接的第四子电极624的高度和,从而实现第一基板30和第二基板60压接后发光元件32与电极单元62的电连接,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良产率。
请继续结合图12进行参照,还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提供的电极单元中存在在一组电极单元中的第三子电极和第四子电极之间设置接垫结构72的实施例,用于辅助发光元件与相对应的电极单元进行对位,即当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实现压接的过程中,需要将发光元件中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之间的间隔区域73正好被相对应的接垫结构72插入;但是,由于发光元件的尺寸只有十几微米,则接垫结构72和间隔区域73的尺寸会更小,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实现压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对位偏移所导致的挤压坏电极的问题,或是电极偏移导致短接的问题等。因此,如图11所示出的,本申请提供的第二基板60中并未在第三子电极623和第四子电极624之间设置接垫结构,从而在第一基板30和第二基板60压接的过程中,避免接垫结构对第一子电极321和第二子电极322造成的挤压,从而避免接垫结构的存在导致发光元件32或是电极单元62受挤压而出现碎裂的问题,提高了显示面板100的良产率。
此外,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在第一基板30中第一衬底层31朝向第二衬底层61侧设置多个支撑柱70,在第一基板30和第二基板60实现压合后,该支撑柱70位于第一衬底层31和第二衬底层61之间,用于增强第一基板30和第二基板60的抗压能力。且本申请设置该支撑柱70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凹陷部41在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也即支撑柱70是位于各组相邻设置的电极单元62之间的,并不会设置于一个电极单元62所包括的第三子电极623和第四子电极624之间,以此设计来提高第一基板30和第二基板60的压接良率。
还需要补充的是,支撑柱70通常采用黑色材料进行制作,支撑柱70设置在各个发光元件32之间,有利于避免发光元件32出射光线之间的相互干扰,有利于保护显示面板100的良好显示效果。
请继续参照图1、图3和图11,可选地,所有第一凹陷部41远离发光元件32的底面均位于同一平面。
具体地,当发光元件32的第一子电极321、第二子电极322设置为高度不同,电极单元62的第三子电极623、第四子电极624设置为高度不同时,若想要在第一基板30和第二基板60压合的过程中实现发光元件32和电极单元62的准确压接,在显示面板100中设置的所有发光元件32规格相同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设置所有发光元件32出光面323均位于同一平面,也即,需要设置第一凹陷部41远离发光元件32的底面均位于同一平面,或是说第一凹陷部41的凹陷深度均是相同的;从而达到显示面板100中所有发光元件32的第一子电极321中平行于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表面均位于同一平面、第二子电极322中平行于第一衬底层31所在平面的表面均位于同一平面,此时将第一基板30和第二基板60压接时,能够保证发光元件32的第一子电极321、第二子电极322与电极单元62中第三子电极623、第四子电极624的良好接触,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一基板30和第二基板60的压接良率,以此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制作良率。
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的一种流程图,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步骤的一种示意图,该制作步骤对应于图13所示出的显示面板组装方法的流程图,请结合图1-图11,参照图13和图14,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的组装方法,
第一基板30的第一衬底层31包括多个第一通孔33;
还包括第二基板60;
组装方法包括:
步骤101、提供一第一衬底层31;
步骤102、对第一衬底层31开孔形成多个第一通孔33;
步骤103、对第一衬底层31的第一侧301开槽,形成多个第一凹陷部41;
步骤104、将发光元件32对位第一凹陷部41,且发光元件32的发光面朝向第一衬底层31侧;同时提供一位于第一基板30远离发光元件32侧的真空吸附构件80,并开启真空吸附构件80;
步骤105、真空吸附构件80通过第一通孔33吸附发光元件32的发光面,使第一通孔33形成真空状态;
步骤106、驱使第一基板30向第二基板60侧移动,使发光元件32和第二基板60接触。
具体地,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显示面板100的一种组装方法,首先,该组装方法针对于第一基板30中第一衬底层31仅包括第一凹陷部41和第一通孔33的一种实施例,此时该组装方法包括步骤101-步骤106。
在步骤101先提供一透明第一衬底层31,该第一衬底层31为均匀厚度,且给第一衬底层31朝向第二基板60侧、及背离第二基板60侧均为平整的表面;进而通过步骤102对第一衬底层31中将与各个发光元件32对应的位置开孔,用于形成多个第一通孔33;而后通过步骤103在第一衬底层31朝向第二基板60侧开槽,以形成和各组第一通孔33对应的多个第一凹陷部41,该第一凹陷部41用于对发光元件32的设置位置进行定位;在步骤104中,将显示面板100中所需的所有发光元件32对位设置到各个第一凹陷部41中,此时发光元件32的发光面是朝向第一衬底层31侧设置的,此时第一衬底层31即作为发光元件32的对位设置基板、同时作为显示面板100的封装玻璃存在;同时在步骤104中提供一个位于第一衬底层31远离第二基板60侧设置的真空吸附构件80,开启该真空吸附构件80后,在步骤105中,该真空吸附构件80通过各组第一通孔33吸附对应设置于第一凹陷部41中发光元件32的发光面,使第一通孔33形成真空状态,从而实现对于发光元件32的吸附,使得各个发光元件32的发光面都能够固定在对应设置的第一凹陷部41的底面;最后在步骤106中通过外设的驱动构建驱动真空吸附构件80和第一基板30一同向第二基板60侧移动,以实现第一基板30的第二极板的准确压接,从而实现显示面板100的组装。
需要说明的是,图13中的步骤105“真空吸附构件80通过第一通孔33吸附发光元件32的发光面,使第一通孔33形成真空状态”,是一个流程动作,在图14的制作步骤中难以示出,因此,图14中并未示出相关内容。
可选地,第一基板30的第一衬底层31还包括多个第二凹陷部42;
组装方法还包括:
在对第一衬底层31的第一侧301开槽,形成多个第一凹陷部41之后,且在将发光元件32对位第一凹陷部41之间,对第一衬底层31的第二侧302开槽,形成多个第二凹陷部42;
真空吸附构件80通过第一通孔33和第二凹陷部42同时吸附发光元件32的发光面,使第一通孔33和第二凹陷部42同时形成真空状态。
具体地,当第一基板30中第一衬底层31在包括第一凹陷部41和第一通孔33外,还包括第二凹陷部42时,在上述显示面板100的组装方法中,通过步骤103对第一衬底层31的第一侧301开槽,形成多个第一凹陷部41之后,且在步骤104之前,同时需要对第一衬底层31的第二侧302开槽来形成多个第二凹陷部42,该第二凹陷部42用于提高真空吸附效果;上述步骤106则需要调整为通过第一通孔33和第二凹陷部42同时吸附发光元件32的发光面使第一通孔33和第二凹陷部42同时形成真空状态,从而实现对于发光元件32的吸附,使得各个发光元件32的发光面都能够固定在对应设置的第一凹陷部41的底面。
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面板100中还包括有多个支撑柱70,在步骤102对第一衬底层31开孔形成多个第一通孔33之前,可还包括步骤1011,步骤1011用于在第一衬底层31朝向第二基板60的一侧表面先制作支撑柱70,先制作支撑柱70后开孔形成第一通孔33,相比于先形成第一通孔33后制作支撑柱70而言,有利于避免支撑柱70的制作材料对第一通孔33造成意外堵塞的情况发生,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效率和制作良率。
图1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请结合图1-图11参照图15,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200,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为本申请提供的任一种显示面板10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重复指出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和部件。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通过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通过在显示面板的第一衬底层的第一侧开设多个第一凹陷部,第一凹陷部为第一衬底层的第一侧向背离发光元件的一侧凹陷形成,设置发光元件的出光面朝向第一衬底层的第一侧,且使得每一发光元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对应的一个第一凹陷部内,从而使得所有发光元件平整的发光面都与第一凹陷部平整的底面像接触;通过第一凹陷部的设置既能够实现对于发光元件的定位,又能够使得发光元件在垂直于第一衬底层的方向上具有相同的设置厚度,以便于在发光元件与对置基板压接时,避免高度差异所导致的压接失效的情况,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制作良率。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6)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板: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层和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层的第一侧;所述第一衬底层的所述第一侧包括多个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为所述第一侧向背离所述发光元件的一侧凹陷形成;
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光面朝向所述第一衬底层的所述第一侧;
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凹陷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底层包括多个第一通孔,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衬底层;所述第一通孔暴露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光面;
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陷部包括第一子凹陷部和第二子凹陷部,所述第二子凹陷部位于所述第一子凹陷部靠近所述显示面板几何中心的一侧,所述第二子凹陷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的所述第一通孔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一子凹陷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的所述第一通孔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圆形,所述圆形的直径为R,0.1μm≤R≤2μ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底层包括位于其第二侧的多个第二凹陷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二侧为所述第一衬底层远离所述发光元件的一侧;
所述第二凹陷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凹陷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散射粒子,所述散射粒子至少填充于所述第二凹陷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二凹陷部的截面中,所述第二凹陷部开口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底面宽度;其中,所述底面为所述第二凹陷部靠近所述发光元件一侧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截面中,包括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所述底面连接;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覆盖层,所述第一覆盖层位于所述第一倾斜面朝向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凹陷内部的一侧表面;
所述第一覆盖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衬底层的折射率。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底面为弧面,所述弧面朝向所述发光元件侧凸起;其中,所述底面为所述第二凹陷部靠近所述发光元件一侧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粒子填充于所述第二凹陷部形成散射粒子层,所述散射粒子层远离所述发光元件侧为弧面,所述弧面向远离所述发光元件侧凸起。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粒子的折射率为n,n>1.7。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第一凹陷部远离所述发光元件的底面均位于同一平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基板;
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衬底层,位于所述第二衬底层朝向所述第一基板侧设置的多组电极单元;所述电极单元与所述发光元件一一对应设置;
还包括多个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层和所述第二衬底层之间,所述支撑柱在所述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凹陷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层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
14.一种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基板的第一衬底层包括多个第一通孔;
还包括第二基板;
所述组装方法包括:
提供一所述第一衬底层;
对所述第一衬底层开孔形成多个所述第一通孔;
对所述第一衬底层的第一侧开槽,形成多个第一凹陷部;
将发光元件对位所述第一凹陷部,且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面朝向所述第一衬底层侧;同时提供一位于所述第一基板远离所述发光元件侧的真空吸附构件,并开启所述真空吸附构件;
所述真空吸附构件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吸附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使所述第一通孔形成真空状态;
驱使所述第一基板向所述第二基板侧移动,使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基板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衬底层还包括多个第二凹陷部;
所述组装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对所述第一衬底层的第一侧开槽,形成多个第一凹陷部之后,且在所述将发光元件对位所述第一凹陷部之前,对所述第一衬底层的第二侧开槽,形成多个第二凹陷部;
所述真空吸附构件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凹陷部同时吸附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使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凹陷部同时形成真空状态。
1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之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11237564.3A 2021-10-21 2021-10-21 显示面板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39641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37564.3A CN113964147A (zh) 2021-10-21 2021-10-21 显示面板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37564.3A CN113964147A (zh) 2021-10-21 2021-10-21 显示面板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64147A true CN113964147A (zh) 2022-01-21

Family

ID=79466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37564.3A Pending CN113964147A (zh) 2021-10-21 2021-10-21 显示面板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64147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67092A (zh) * 2018-07-17 2018-11-06 佛山市国星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批量转移MicroLED芯片的方法和装置
CN109004078A (zh) * 2018-07-27 2018-12-1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微型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TWM575916U (zh) * 2018-11-20 2019-03-21 裴廷漢 巨量轉移的吸附模具
KR20190068113A (ko) * 2017-12-08 2019-06-1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베젤리스 마이크로led 표시장치
CN110021687A (zh) * 2019-04-17 2019-07-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微发光二极管的转移设备及转移方法
CN110289279A (zh) * 2019-06-04 2019-09-2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转移方法、阵列基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0444648A (zh) * 2019-07-29 2019-11-12 南京中电熊猫平板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微型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背板及其制造方法和修复方法
CN111384217A (zh) * 2018-12-26 2020-07-0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和包括发光二极管的显示装置
WO2021137404A1 (ko) * 2019-12-30 2021-07-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CN113471181A (zh) * 2021-06-30 2021-10-0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90068113A (ko) * 2017-12-08 2019-06-1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베젤리스 마이크로led 표시장치
CN108767092A (zh) * 2018-07-17 2018-11-06 佛山市国星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批量转移MicroLED芯片的方法和装置
CN109004078A (zh) * 2018-07-27 2018-12-1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微型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TWM575916U (zh) * 2018-11-20 2019-03-21 裴廷漢 巨量轉移的吸附模具
CN111384217A (zh) * 2018-12-26 2020-07-0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和包括发光二极管的显示装置
CN110021687A (zh) * 2019-04-17 2019-07-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微发光二极管的转移设备及转移方法
CN110289279A (zh) * 2019-06-04 2019-09-2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转移方法、阵列基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0444648A (zh) * 2019-07-29 2019-11-12 南京中电熊猫平板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微型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背板及其制造方法和修复方法
WO2021137404A1 (ko) * 2019-12-30 2021-07-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CN113471181A (zh) * 2021-06-30 2021-10-0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66795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モジュール
US20160322545A1 (en) Light source circuit unit, illuminator, and display
TWI754431B (zh) 光源組件、其製備方法、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US20120019934A1 (en) Lens and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10794614B (zh) 发光模块
CN105607340B (zh) 显示装置
CN211980636U (zh) 一种led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EP2772938A1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backlight module field of the invention
JP6703312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面発光光源
JPWO2012004975A1 (ja) 配光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装置並びに配光制御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680311B2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面発光光源
CN10984003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20021899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471179A (zh) 半导体发光器件
CN211237579U (zh) 一种led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11106077B2 (en) Light emitting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7007591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KR20200106843A (ko) 발광 모듈
CN111540762A (zh) 一种led显示面板及led显示器
JP2020174043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KR102340515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20107506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KR20200106842A (ko) 발광 모듈
CN113964147A (zh) 显示面板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
US20200035657A1 (e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