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44631A - 涡旋压缩机及冷冻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涡旋压缩机及冷冻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44631A
CN113944631A CN202110722160.7A CN202110722160A CN113944631A CN 113944631 A CN113944631 A CN 113944631A CN 202110722160 A CN202110722160 A CN 202110722160A CN 113944631 A CN113944631 A CN 1139446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platen
discharge pipe
frame
g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2216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44631B (zh
Inventor
实川仁美
黑野亮
松永和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9446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446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446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446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02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 F04C18/0207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both members having co-operating elements in spiral form
    • F04C18/0215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both members having co-operating elements in spiral form where only one member is mo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04Heating; Cooling; Heat ins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12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可靠性高的涡旋压缩机及冷冻循环装置。涡旋压缩机(100)具备密闭容器(1)、固定涡盘(21)、回旋涡盘(22)、框架(23)、电动机(6)、曲柄轴(3)、吐出管(Pb)以及油环(13)。在台板(21a)的凸缘部(212a)中的盖腔(1b)侧的面紧贴有盖腔(1b)的周端面,在台板(21a)的凸缘部(212a)及框架(23)的周缘部(23a)设有向径向内侧凹陷而成的槽,台板(21a)与盖腔(1b)之间的空间和框架(23)与电动机(6)之间的空间经由槽的间隙连通,在槽的上端附近,间隙的一部分被盖腔(1b)遮挡。

Description

涡旋压缩机及冷冻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涡旋压缩机等。
背景技术
作为不需要将涡旋压缩机的固定涡盘和框架紧固的螺栓,实现结构的简化的技术,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即,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将外壳上盖以密封状固定于外壳主体的内周面,并且将固定涡盘夹持于外壳上盖的周端面与框架之间而成的涡旋压缩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740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此外,在涡旋压缩机设有用于将吐出到固定涡盘与外壳上盖之间的空间的制冷剂向框架的下侧的马达室引导的气体流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涡旋压缩机中,如上述地成为在外壳上盖的周端面与框架之间夹持有固定涡盘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气体流路的一部分被外壳上盖的下端面封闭,气体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变小,因此在流通于该气体流路的过程中,制冷剂的流速上升。另外,随着电动机的旋转,经由气体流路流出到马达室的制冷剂被搅拌。其结果,与制冷剂混在一起的雾状的润滑油向马达室飞散,因此润滑油容易经由吐出管流出。
此外,如果润滑油经由吐出管大量流出,则除了冷冻循环的效率的降低,还导致涡旋压缩机的各滑动部的润滑性、密封性的降低。期望兼顾涡旋压缩机的结构的简化和可靠性的提高,但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记载这样的技术。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可靠性高的涡旋压缩机等。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涡旋压缩机具备:密闭容器,其具有圆筒状的筒腔、封闭上述筒腔的上侧的盖腔以及封闭上述筒腔的下侧的底腔;固定涡盘,其具有固定于上述筒腔的台板及旋涡状的固定涡卷;回旋涡盘,其具有与上述固定涡卷一起形成压缩室的旋涡状的回旋涡卷;框架,其支撑上述回旋涡盘;电动机,其具有定子及转子;以及驱动轴,其具有引导润滑油的贯通孔,且与上述转子一体旋转,并且具备:吐出管,其设置于上述筒腔,且其一端位于上述密闭容器的内侧,另一端位于上述密闭容器的外侧;以及隔壁,其设置于上述框架,将上述吐出管的上述一端和上述筒腔隔开,在上述台板的凸缘部中的上述盖腔侧的面紧贴有上述盖腔的周端面,或者在上述台板的上述凸缘部中的上述盖腔侧的面紧贴有上述盖腔的内壁面的一部分,在上述台板的上述凸缘部及上述框架的周缘部设有向径向内侧凹陷而成的槽,上述台板与上述盖腔之间的空间和上述框架与上述电动机之间的空间经由上述槽的间隙连通,在上述槽的上端附近,上述间隙的一部分被上述盖腔遮挡,在上述定子设有在上述驱动轴的轴向上使上述定子的一侧和另一侧连通的第一流路,上述槽的上端处的上述间隙的流路截面积比上述第一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小。此外,其它在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结构简单且可靠性高的涡旋压缩机等。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纵剖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图1的X1-X1线处的压缩机的横剖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拆除了密闭容器等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包括曲柄轴、电动机以及平衡配重的立体图。
图5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中的制冷剂等的流动的纵剖视图。
图5B是图5A所示的区域S1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具备的油环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用图1的X2-X2线切割压缩机的情况的横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中的压缩机构部的制冷剂流路与油环的缺口的位置关系的横剖视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的纵剖视图。
图10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中的制冷剂等的流动的纵剖视图。
图10B是图10A所示的区域S2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图。
图12A是第一变形例的涡旋压缩机具备的油环的立体图。
图12B是第二变形例的涡旋压缩机具备的油环的立体图。
图13是第三变形例的涡旋压缩机具备的油环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涡旋压缩机中的压缩机构部的制冷剂流路与油环的缺口的位置关系的横剖视图。
图15是不具备油环的比较例的涡旋压缩机的拆除了密闭容器等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中:
100、100A—涡旋压缩机,1—密闭容器,1a—筒腔,1b、1Ab—盖腔,2—压缩机构部,21—固定涡盘,21a—台板,212a—凸缘部,22—回旋涡盘,23—框架,23a—周缘部,3—曲柄轴(驱动轴),4—主轴承(轴承),5—回旋轴承(轴承),6—电动机,6a—定子,6b—转子,8—平衡配重,13—油环(隔壁),e1—上游端(一端),e2—下游端(另一端),G—区域,M—槽,N—油流路(第一流路),Pa—吸入管,Pb—吐出管,Q1—周端面(盖腔的周端面),Q2—一部分(盖腔的内壁面的一部分),s1—缺口(吐出管插通部),s11—孔(吐出管插通部),Sm—马达室(空间),Su—空间,u—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涡旋压缩机的结构>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0的纵剖视图。
图1所示的涡旋压缩机100是压缩气体状的制冷剂的设备。如图1所示,涡旋压缩机100具备密闭容器1、压缩机构部2、曲柄轴3(驱动轴)、主轴承4、回旋轴承5、电动机6、欧氏环7以及平衡配重8、9。另外,涡旋压缩机100除了上述的结构,还具备子框架10、副轴承11、供油泵12以及油环13(隔壁)。
密闭容器1是容纳压缩机构部2、曲柄轴3、电动机6、油环13等的壳状的容器,大致密闭。在密闭容器1中封入有用于提高涡旋压缩机100中的润滑性的润滑油,该润滑油作为贮存油R贮存于密闭容器1的底部。密闭容器1具备圆筒状的筒腔1a、封闭该筒腔1a的上侧的盖腔1b、以及封闭筒腔1a的下侧的底腔1c。盖腔1b在纵剖视下呈倒U字状。另一方面,底腔1c在纵剖视下呈U字状。
在筒腔1a的上端部通过焊接(或压入)固定有盖腔1b。于是,盖腔1b的下端附近的外周面与筒腔1a的上端附近的内周面紧密接触。上述的“紧密接触”也包括在盖腔1b焊接于筒腔1a的结构中,该焊接部位的金属熔化而一体化的情况。将这样盖腔1b固定于筒腔1a的内侧的结构称为“内被覆规格”。
如图1所示,吸入管Pa插入并固定于密闭容器1的盖腔1b。吸入管Pa是向压缩机构部2的吸入室H引导制冷剂的管。另外,吐出管Pb插入并固定(设置)于密闭容器1的筒腔1a。吐出管Pb是将由压缩机构部2进行了压缩的制冷剂向涡旋压缩机100的外部引导的管。就吐出管Pb而言,其上游端e1(一端)位于密闭容器1的内侧,下游端e2(另一端)位于密闭容器1的外侧。
压缩机构部2是随着曲柄轴3的旋转而压缩制冷剂的机构。压缩机构部2具备固定涡盘21、回旋涡盘22以及框架23,且配置于密闭容器1内的上部空间。
固定涡盘21是固定于密闭容器1内的固定部件。固定涡盘21具有固定于筒腔1a的台板21a和旋涡状的固定涡卷21b。
台板21a具备俯视下呈圆形状的厚壁的主体部211a和从该主体部211a的下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212a。此外,为了确保回旋涡卷22b相对于固定涡卷21b回旋的区域Sa(仰视下为圆形状的区域),主体部211a的下表面的中心附近向上侧预定地凹陷。另外,经由吸入管Pa引导制冷剂的吸入室H设于主体部22a的预定部位。
固定涡卷21b呈旋涡状(也参照图2),在上述的区域Sa中从台板21a向下侧延伸。此外,台板21a的下表面和固定涡卷21b的下端大致齐平。
另外,在图1的例子中,盖腔1b的下端与台板21a的凸缘部212a抵接。由此,除了能够限制固定涡盘21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还不需要将固定涡盘21紧固于压缩机构部2的螺栓(未图示),因此,能够简化压缩机构部2的结构,并且也能够实现涡旋压缩机100的紧凑化。
回旋涡盘22是通过其回旋(移动)与固定涡盘21一起形成压缩室C的移动部件。回旋涡盘22具备圆板状的镶板22a、竖立设置于该镶板22a的旋涡状的回旋涡卷22b(也参照图2)、以及与曲柄轴3的上端部嵌合的凸起部22c。如图1所示,回旋涡卷22b向镶板22a的上侧延伸,另一方面,凸起部22c向镶板22a的下侧延伸。
图2是图1的X1-X1线处的涡旋压缩机100的横剖视图。
如图2所示,通过旋涡状的固定涡卷21b和旋涡状的回旋涡卷22b啮合,在固定涡卷21b与回旋涡卷22b之间形成压缩室C。上述的压缩室C是压缩气体状的制冷剂的空间,分别形成于回旋涡卷22b的外线侧、内线侧。另外,在固定涡盘21的台板21a的中心附近设有将在压缩室C进行了压缩的制冷剂向密闭容器1内的上部空间引导的吐出口V。于是,在压缩机构部2进行了压缩的制冷剂经由吐出口V朝向密闭容器1的顶棚面吐出(也参照图5A)。
图1所示的框架23是支撑回旋涡盘22的部件。框架23呈大致旋转对称的形状,设于回旋涡盘22的下侧。在框架23除了曲柄轴3插通的孔(符号未图示),还设有背压室B。背压室B是具有吸入压力与吐出压力之间的预定的中间压力的空间,设于回旋涡盘22的背面侧。
框架23具备壁厚较大的周缘部23a。该周缘部23a在框架23中是回旋涡盘22的镶板22a的径向外侧的部分。如图1所示,周缘部23a的上表面与固定涡盘21的台板21a的凸缘部212a抵接。
框架23通过压入等固定于密闭容器1。而且,台板21a的凸缘部212a及框架23的周缘部23a被筒腔1a和盖腔1b夹着。将这样的设置方式称为压配合方式。
此外,在图1的例子中,筒腔1a的内周面大致齐平上,在该内周面没有特别地设置台阶(未图示)。另外,在筒腔1a固定有框架23、固定涡盘21,而且,盖腔1b与固定涡盘21的凸缘部212a抵接。也就是,在台板21a的凸缘部212a中的盖腔1b侧的面紧贴有盖腔1b的周端面Q1(参照图5A)。这样的结构也属于凸缘部212a及周缘部23a被筒腔1a和盖腔1b夹着的事项(也就是压配合方式)。另外,“紧贴”是指无间隙地接触。
此外,作为与图1不同的结构,也可以在筒腔1a的上部设置预定的台阶部(未图示),另一方面,在框架23的周缘部23a设置与之对应的其它台阶部(未图示)。而且,也可以通过筒腔1a的台阶部卡定框架23的台阶部。这样的结构也属于上述的压配合方式。
图3是涡旋压缩机100的拆除了密闭容器1等的状态的立体图。
此外,图3的中空箭头表示雾状的润滑油的流动。另外,图3中的曲柄轴3的下侧的箭头表示曲柄轴3旋转的方向。在图3的例子中,在轴向上使压缩机构部2的上侧(一侧)和下侧(另一侧)连通的两个槽M设于压缩机构部2(也参照图2)。
更详细地说,在固定涡盘21的台板21a的凸缘部212a,与曲柄轴3的轴向平行地设有外周壁向径向内侧凹陷而成的槽Ma。另外,在框架23的周缘部23a,与曲柄轴3的轴向平行地设有外周壁向径向内侧凹陷而成的槽Mb。这些槽Ma、Mb周向的范围大致一致,且沿轴向依次并排设置。另外,台板21a与盖腔1b(参照图1)之间的空间Su和作为框架23与电动机6(参照图1)之间的空间的马达室Sm经由槽M的间隙u连通。在图3的例子中,这样的间隙u设于压缩机构部2的外侧。
该间隙u是将经由吐出口V吐出到压缩机构部2的上侧的空间Su的制冷剂等向压缩机构部2的下侧引导的流路。此外,在流通于间隙u的气体中,除了制冷剂之外,还混合有雾状的润滑油。将这样的气体称为“制冷剂等”。而且,经由吐出口V吐出到压缩机构部2的上侧的空间Su的制冷剂等依次经由槽Ma、Mb向压缩机构部2的下侧的马达室Sm被引导。
更详细地说,制冷剂等在固定涡盘21的槽Ma的壁面与筒腔1a(参照图2)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u通流,进一步地,制冷剂等在框架23的槽Mb与筒腔1a(参照图2)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u通流。因此,在密闭容器1中,压缩机构部2的上侧的空间Su、框架23的下侧的马达室Sm为压力与制冷剂的吐出压力大致相等的预定的吐出压力空间。
此外,如图2所示,优选两个槽M在周向上偏靠与吐出管Pb相反的侧。例如,将穿过吐出管Pb的插入位置和曲柄轴3的中心轴线Y且与该中心轴线Y垂直的直线设为直线L1。另外,将与直线L1及曲柄轴的的中心轴线Y双方垂直相交的直线设为直线L2。
于是,也可以将上述的直线L2作为基准,两个槽M设于(偏靠)与吐出管Pb相反的侧。由此,可充分确保横剖视下从槽M到吐出管Pb的周向的长度。因此,能够抑制在间隙u下降的雾状的润滑油经由吐出管Pb流出。
再次回到图1继续说明。
曲柄轴3是与电动机6的转子6b一体旋转的轴,沿上下方向延伸。如图1所示,曲柄轴3具备主轴3a和向该主轴3a的上侧延伸的偏心部3b。
主轴3a同轴地固定于电动机6的转子6b,与该转子6b一体旋转。偏心部3b是一边相对于主轴3a偏心一边旋转的轴,且与上述的回旋涡盘22的凸起部22c嵌合。于是,通过偏心部3b一边偏心一边旋转,回旋涡盘22回旋。
主轴承4相对于框架23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主轴3a的上部,且固定于框架23的孔(符号未图示)的周壁面。
回旋轴承5相对于回旋涡盘22的凸起部22c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偏心部3b,且固定于凸起部22c的内周壁。
此外,主轴承4及回旋轴承5优选由滑动轴承(轴颈轴承)构成。即,在框架23对曲柄轴3进行轴支承的多个轴承(主轴承4、回旋轴承5)优选仅由滑动轴承构成。根据这样的结构,主轴承4、回旋轴承5的内周面和曲柄轴3的外周面面接触,因此,即使在对主轴承4、回旋轴承5施加大的载荷的高速旋转时,也可抑制曲柄轴3的振动。另外,与使用滑动轴承以外的其它种类的轴承作为主轴承4、回旋轴承5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低成本化。
另外,曲柄轴3具有引导润滑油的贯通孔3c。经由该贯通孔3c通流的润滑油除了压缩机构部2,还向主轴承4、回旋轴承5、副轴承11等被引导。
电动机6是使曲柄轴3旋转的驱动源,设置于密闭容器1的内部。在图1的例子中,在上下方向上,在油环13与子框架10之间设置有电动机6。电动机6具备定子6a和转子6b。定子6a通过压入等固定于筒腔1a的内周壁。转子6b旋转自如地配置于定子6a的径向内侧。
欧氏环7是接受偏心部3b的偏心旋转,使回旋涡盘22不自传地回旋的轮状部件。欧氏环7设于回旋涡盘22与框架23之间。
平衡配重8、9是用于抑制涡旋压缩机100的振动的部件。一方的平衡配重8设于油环13的径向内侧。更详细地说,平衡配重8在马达室Sm中设于油环13(隔壁)的径向内侧。另一方的平衡配重9呈圆弧状,通过铆钉9a固定于转子的下表面。
图4是包括曲柄轴3、电动机6以及平衡配重8的立体图。
此外,图4中的曲柄轴3的下侧的箭头表示曲柄轴3旋转的方向。如图4所示,平衡配重8具备呈环状的环状部8a和呈圆弧状的圆弧部8b。
而且,在曲柄轴3插通于环状部8a的孔(符号未图示)的状态下,环状部8a固定于该曲柄轴3。圆弧部8b以围绕曲柄轴3的半圈的方式在横剖视下呈圆弧状,且从环状部8a向轴向上侧延伸。而且,随着电动机6的驱动,平衡配重8与曲柄轴3一体旋转。
图1所示的子框架10旋转自如地轴支承曲柄轴3的下部,且固定于密闭容器1的内周壁。在子框架10设有曲柄轴3插通的孔(符号未图示),在该孔的周壁面固定有副轴承11。
副轴承11是轴支承曲柄轴3的下部且从曲柄轴3接受径向的载荷的轴承。副轴承11通过压入等固定于子框架10的孔(符号未图示)的周壁面。
供油泵12是抽取润滑油的非容积式泵,设于贯通孔3c的下部。在图1的例子中,供油泵12具备薄板状的金属片12a。而且,通过伴随着电动机6的驱动的金属片12a的旋转,润滑油经由贯通孔3c上升。
油环13是将吐出管Pb的上游端e1(一端)和筒腔1a隔开的筒状的“隔壁”,且设于压缩机构部2与电动机6之间。如图1所示,油环13以与压缩机构部2的框架23接触的状态固定(设置)于该框架23。
图5A是表示涡旋压缩机100中的制冷剂等的流动的纵剖视图。
此外,图5A的中空箭头表示制冷剂等的流动。另外,在图5A中示出了用包含槽M的预定平面(未图示)切割涡旋压缩机100的情况的纵截面,纵向剖视下的切割面与图1不同。
如图5A所示,经由吐出口V吐出到压缩机构部2的上侧的空间Su的制冷剂等(包含雾状的润滑油)经由槽M的壁面与筒腔1a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u下降。而且,从间隙u流出的制冷剂等经由后述的油环13与筒腔1a之间的环状的间隙k下降。
图5B是图5A所示的区域S1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5B所示,在设于压缩机构部2的槽M的上端附近,槽M的壁面与筒腔1a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u的一部分被盖腔1b遮挡。换句话说,在盖腔1b的下端,在周向上与间隙u对应的部位面向该间隙u。从而,在槽M的上端附近,间隙u的流路截面积变窄,因此,在流通于间隙u的过程中,雾状的润滑油的流速上升。
图15是在不具备油环的比较例的涡旋压缩机100D的将密闭容器1等拆除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此外,图15的中空箭头表示雾状的润滑油的流动。另外,图15中的曲柄轴3的下侧的箭头表示曲柄轴3旋转的方向。在压配合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0D中,如上所述地,在流通于压缩机构部2的槽M的间隙的过程中,制冷剂等的流速上升。于是,如图15的中空箭头所示地,流出(飞散)到压缩机构部2的下侧的制冷剂等卷入由平衡配重8的旋转而引起的回旋流,因此润滑油容易经由吐出管Pb流出。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油环13(参照图1),能够抑制经由吐出管Pb的润滑油的流出。
图6是涡旋压缩机100具备的油环13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油环13具备薄壁且呈圆筒状的圆筒部13a和从该圆筒部13a的上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圆环状的固定部13b。
固定部13b是固定于框架23(参照图1)的部分。在图6的例子中,在周向上以大约120°间隔在固定部13b设有三个孔h。而且,螺丝(未图示)插通各个孔h,进一步地与设于框架23的下表面的螺纹孔(未图示)螺纹结合。
由此,油环13的上表面遍及周向的全周与框架23(参照图1)的下表面紧密接触。因此,在油环13与框架23之间几乎没有间隙。此外,优选的是,吐出管Pb(参照图1)的上游端e1在俯视下设于固定部13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固定部13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之间。换句话说,优选的是,俯视下,吐出管Pb的上游端e1与固定部13b重叠。根据这样的结构,与吐出管Pb的上游端e1进入到比固定部13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靠径向内侧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经由吐出管Pb的润滑油的流出。例如,即使油滴状的润滑油集聚于平衡配重8,也由于至吐出管Pb的上游端e1的距离较长而能够抑制经由吐出管Pb的润滑油的流出。
图6所示的圆筒部13a具有将吐出管Pb(参照图1)的上游端e1和筒腔1a隔开的功能。在此,圆筒部13a将吐出管Pb的上游端e1和筒腔1a“隔开”是指,经由间隙u流出到筒腔1a内的润滑油不会被直接引导至吐出管Pb,而是被圆筒部13a暂时遮挡。此外,即使在从间隙u朝向吐出管Pb的润滑油的流动不完全被遮挡的情况下,只要该流动被抑制,就属于上述的“隔开”的意思。
如图1所示,在圆筒部13a的外周面与密闭容器1的内周面之间,遍及圆筒部13a的全周设置有径向的间隙k。而且,经由压缩机构部2的间隙u下降的制冷剂等经由圆筒部13a与密闭容器1之间的环状的间隙k一边回旋一边下降。也就是,油环13的圆筒部13a除了抑制润滑油从吐出管Pb流出的功能,还承担对制冷剂等的流动进行导向的功能。
此外,如图5B所示,优选的是,与盖腔1b的下端与台板21a的凸缘部212a之间的距离L3相比,槽M的壁面与筒腔1a之间的距离L4更长。而且,如图5A所示,优选的是,与槽M的壁面与筒腔1a之间的距离L4相比,筒腔1a与油环13之间的距离L5更长。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进入槽M的间隙u的过程中制冷剂等的流速暂时上升,也由于油环13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间隙k较大而在流通于该间隙k的过程中使制冷剂等的流速降低。其结果,在环状的间隙k一边回旋一边下降的过程中,雾状的油和制冷剂气体分离,因此能够抑制经由吐出管Pb的润滑油的流出。
此外,在槽M的壁面有预定的凹凸(未图示)的情况下,上述的距离L4为将槽M的壁面与筒腔1a之间的距离在轴向的多个部位平均的值。
另外,优选的是,将曲柄轴3的中心轴线Y(参照图1)作为基准,圆筒部13a的外周面的直径为形成间隙u的槽M(参照图3)的底的直径以下。根据这样的结构,油环13的固定部13b(参照图6)隐藏于上述的槽M的径向内侧。因此,能够防止经由间隙u下降的制冷剂等的流动被油环13的固定部13b阻碍。
如图6所示,在油环13设有三个缺口s1、s2、s3。在第一个缺口s1(第一插通部、吐出管插通部)插通有吐出管Pb(参照图1)。在第二个缺口s2(第二插通部)插通有电源端子E(也称为密封端子:参照图2)。电源端子E是与电动机6的绕线61b(参照图1)连接的端子。而且,在第三个缺口s3(第三插通部)插通有回油管15(参照图7)。此外,回油管15是将压缩机构部2(参照图1)的制冷剂等含有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向密闭容器1的贮存油R引导的管。
图7是由图1的X2-X2线切割涡旋压缩机100的情况的横剖视图。
此外,在图7中,为了说明,透射并图示在由图1的X2-X2线切割涡旋压缩机100的情况下实际看不到的吐出管Pb、电源端子E。另外,在图7中图示了设置于密闭容器1(参照图1)的底腔1c的四个脚14。
如图7所示,电动机6的定子6a具备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芯背61a和预定地卷绕于芯背61a的绕线61b。在定子6a的芯背61a设有在曲柄轴3的轴向上使定子6a的上侧(一侧)和下侧(另一侧)连通的多个油流路N(第一流路:也参照图3)。此外,在流通于“油流路N”的制冷剂等中,除了雾状的润滑油,也混合有气体状的制冷剂。
上述的油流路N是将流通于油环13与密闭容器1之间的环状的间隙k(参照图1)的制冷剂等向电动机6的下侧引导的流路。即,在定子6a的芯背61a的外周壁上,周向的预定部位向径向内侧凹陷而成的槽作为油流路N沿纵方向设置。
在图7的例子中,在定子6a的芯背61a沿周向以大致等间隔设有六个油流路N。而且,经由芯背61a的槽(油流路N)与密闭容器1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向电动机6的下侧引导制冷剂等。
此外,优选的是,槽M(参照图5B)的上端的间隙u的流路截面积比油流路N(第一流路:参照图7)的流路截面积小。在此,“槽M的上端的间隙u”是指槽M(参照图5B)的上端与盖腔1b的下端之间的狭小的间隙。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从压缩机构部2的上侧的空间Su(参照图5A)进入间隙u的过程中制冷剂等的流速变大,在流通于流路截面积较大的油流路N的过程中制冷剂等的流速减小,润滑油容易从制冷剂等分离。
另外,油环13优选在横剖视下设于各个油流路N的径向内侧。根据这样的结构,流通于油环13与密闭容器1之间的环状的间隙k(参照图1)的制冷剂等经由芯背61a的油流路N直接引导至电动机6的下侧。另外,即使在将雾状的润滑油经由油流路N喷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润滑油进入油环13的内侧。
另外,优选的是,在含有图7所示的缺口s1、s2、s3(吐出管Pb插通于油环13的缺口s1的部位)的横剖视下,六个油流路N中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与油环13重叠。此外,横剖视下的“横截面”为相对于曲柄轴3的中心轴线Y(参照图1)垂直的平面。
作为其具体例,优选的是,在含有缺口s1、s2、s3的横剖视下,六个油流路N的周向的长度的合计值的60%以上在径向上与油环13重叠。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经由油环13与密闭容器1之间的环状的间隙k(参照图1)一边回旋一边下降的润滑油经由缺口s1、s3、s3的间隙进入油环13的内侧。
另外,油环13优选在横剖视下设于电动机6的绕线61b的径向外侧。根据这样的结构,在被引导至电动机6的下侧的气体状的制冷剂经由绕线61b的间隙等向油环13的内侧的空间被引导时,难以进入油环13与密闭容器1之间的间隙k(参照图1)。而且,在制冷剂等移动到电动机6的下侧后,雾状的润滑油与贮存油R一体化,另一方面,形成气体状的制冷剂向油环13的内侧喷起并循环的流。
接下来,对油环13与平衡配重8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优选的是,在曲柄轴3的轴向上,吐出管Pb的上游端e1(一端)位于平衡配重8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从平衡配重8滴落而留在电动机6的上表面的润滑油再次雾化的情况下,由于吐出管Pb的上游端e1位于比平衡配重8的下表面靠上侧,因此能够抑制经由吐出管Pb的润滑油的流出。另外,即使在留在平衡配重8的环状部8a(参照图4)的上表面的润滑油再次雾化并向上方喷起的情况下,由于吐出管Pb的上游端e1位于比平衡配重8的上表面靠下侧,因此能够抑制经由吐出管Pb的润滑油的流出。
另外,如图1所示,优选在电动机6与油环13之间在轴向上设有预定的空间D。更详细地说,优选在电动机6的芯背61a的上表面与油环13的下端之间设有预定的空间D。由此,能够在金属制的油环13与电动机6之间确保预定的绝缘距离。而且,通过将油环13设为金属制,与树脂制的情况相比,油环13的强度提高。因此,即使设有三个缺口s1、s2、s3的结构,也能够抑制油环13的变形、破损。
另外,优选的是,平衡配重8的上表面与框架23的周缘部23a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L1比平衡配重8的下表面与定子6a的芯背61a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L2短。根据这样的结构,平衡配重8与电动机6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L2较长,因此即使在留在电动机6的上表面的润滑油再次雾化的情况下,平衡配重8处的润滑油的油滴化也被抑制。因此,能够抑制经由吐出管Pb的润滑油的流出。
如上所述,在图6所示的油环13设有三个缺口s1、s2、s3。在第一个缺口s1(第一插通部、吐出管插通部)插通有吐出管Pb(参照图1)。该缺口s1在油环13从高度方向的中间附近到油环13的下端沿纵向设置,且在油环13的下端(电动机6侧)开口。
另外,如图1所示,吐出管Pb的上游端e1位于油环13的径向内侧。换句话说,吐出管Pb的上游端e1面向油环13的内侧。由此,能够抑制流通于油环13与密闭容器1之间的环状的间隙k的润滑油经由吐出管Pb流出。
另外,如上所述,在油环13的下部设有缺口s1(油环13的下部被切口)。由此,与在油环13的上部设置缺口(未图示)的结构相比,能够充分确保油环13的上表面与缺口s1之间的纵向的长度。
另外,缺口s1的位置为油环13的下部,因此在经由环状的间隙k通流的制冷剂等的速度矢量中,能够减少周向的分量(回旋分量)占据的比例。由此,容易产生制冷剂等经由环状的间隙k一边适度地回旋一边下降的流。而且,由于能够充分确保油环13的上表面与缺口s1之间的纵向的长度,因此经由环状的间隙k(参照图1)一边回旋一边下降的雾状的润滑油容易在到达缺口s1之前在油环13的外周面、密闭容器1的内壁面油滴化。
此外,如图6所示,缺口s1在油环13的下侧开口的结构(缺口s1设于油环13的下端的结构)属于缺口s1设于油环13的“下部”的事项。
图6所示的第二个缺口s2(第二插通部)是用于供电源端子E(参照图2)插通、供电源电缆(未图示)穿绕的缺口。该缺口s2包括电源端子E插通的端子插通部sa2和用于穿绕电源电缆(未图示)的大宽度部sb2。端子插通部sa2从油环13的高度方向的预定位置到油环13的下端沿纵向设置,且在油环13的下端开口。
大宽度部sb2从端子插通部sa2的下部在周向上遍及预定范围设置,且在油环13的下端开口。即,以曲柄轴3旋转的方向(在图6中未图示,参照图3)为基准,在周向上在端子插通部sa2的下游侧设有大宽度部sb2。
在第三个缺口s3(第三插通部)插通有回油管15(参照图7)。该缺口s3在油环13从高度方向的上部附近到油环13的下端沿纵向细长地设置,且在油环13的下端开口。
图8是表示压缩机构部的间隙u与油环13的缺口s1、s2、s3的位置关系的横剖视图。
此外,在图8中,在由图1的X2-X2线切割涡旋压缩机100的情况的截面(与图7同样的截面)中,省略了电动机6等的图示。另外,在图8中,为了说明,投射图示出在由图1的X2-X2线切割涡旋压缩机100的情况下实际看不到的间隙u、吐出管Pb以及电源端子E。
而且,表示周向的位置的图8的位置X3与图7的位置X3对应。另外,图8所示的纸面顺时针的箭头表示曲柄轴3旋转的方向。
如图8所示,优选的是,在用含有曲柄轴3的中心轴线Y并且以曲柄轴3旋转的方向为基准,含有间隙u的上游侧的端点m的假想平面T将油环13分割成两部分的情况下,以下关系成立。即,优选的是,在由上述的假想平面T将油环13分割成两部分的情况下,在油环13中,作为间隙u侧(与吐出管Pb相反的侧)的一侧A1的侧面积比另一侧A2的侧面积大。
从另一观点来说,优选的是,电源端子E插通的缺口s2的至少一部分及吐出管Pb插通的缺口s1设于上述的另一侧A2。而且,优选的是,两个间隙u的周向的位置偏靠与吐出管Pb相反的侧。根据这样的结构,从间隙u出来的制冷剂等首先经由油环13的一侧A1与密闭容器1之间的间隙k(参照图1)一边沿图8的纸面顺时针回旋一边下降。
在此,油环13的一侧A1比另一侧A2侧面积大(也就是,润滑油进入的间隙窄),因此制冷剂等含有的润滑油难以从一侧A1进入油环13的内侧。而且,从间隙u出来的润滑油的大部分在流通于油环13的一侧A1的期间到达电动机6,而且,经由油流路N向电动机6的下侧被引导。
另外,优选的是,以曲柄轴3旋转的方向为基准,间隙u、吐出管Pb以及电源端子E的周向的排列为间隙u、吐出管Pb以及电源端子E的顺序。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充分确保从间隙u到电源端子E用的缺口s2的周向的长度。因此,经由油环13与密闭容器1之间的间隙k(参照图1)一边回旋一边下降的雾状的润滑油在到达缺口s2前经由油流路N(参照图3、图7)向电动机6的下侧被引导。其结果,能够抑制雾状的润滑油进入油环13的内侧。
<效果>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台板21a的凸缘部212a及框架23的周缘部23a被筒腔1a和盖腔1b夹着。通过设为这样的压配合方式的结构,能够简化涡旋压缩机100的结构。
另外,吐出管Pb的上游端e1和筒腔1a被油环13隔开。也就是,曲柄轴3、平衡配重8等旋转体设置的区域和制冷剂等下降的间隙k被油环13分隔。因此,即使在从压缩机构部2的上侧的空间Su进入间隙u的过程中制冷剂等的流速上升,也几乎不会由于曲柄轴3、平衡配重8等的旋转而制冷剂等被搅拌。而且,在流通于环状的间隙k的过程中,制冷剂等的流速逐渐变小,另外,制冷剂等经由间隙k以直线的路径到达电动机6。由此,能够促进雾状的润滑油的油滴化。另外,能够抑制暂时油滴化的润滑油再次雾化。
另外,吐出管Pb的上游端e1位于油环13的内侧,因此抑制经由吐出管Pb的润滑油的流出,进而能够适当地润滑涡旋压缩机100的各滑动部。这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能够提供结构简单且可靠性高的涡旋压缩机100。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盖腔1Ab(参照图9)为固定于筒腔1a的外侧的“外被覆规格”。此外,其它的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部分的说明。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100A的纵剖视图。
如图9所示,盖腔1Ab以下端部扩径的方式被实施预定的折弯加工。而且,盖腔1Ab的下端部的内周面与筒腔1a的上端部的外周面紧贴。也就是,在台板21a的凸缘部212a的盖腔1Ab侧的面紧贴有盖腔1Ab的内壁面的一部分Q2(盖腔1Ab在纵剖视下被折弯而成为台阶的部分)。而且,固定涡盘21的台板21a的凸缘部212a及框架23的周缘部23a被筒腔1a和盖腔1b夹着。这样,涡旋压缩机100A为外被覆规格的压配合方式的结构。
图10A是表示涡旋压缩机100A中的制冷剂等的流动的纵剖视图。
如图10A所示,经由吐出口V吐出到压缩机构部2的上侧的空间Su的制冷剂等经由槽M的壁面与筒腔1a之间的间隙u下降。而且,从间隙u流出的制冷剂等经由油环13与筒腔1a之间的环状的间隙k下降。
图10B是图10A所示的区域S2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10B所示,在设于压缩机构部2的槽M的上端附近,槽M的壁面与筒腔1a之间的间隙u的一部分被盖腔1b的弯曲的部分1bs遮挡。从而,在槽M的上端附近间隙u的流路截面积变窄,因此在流通于间隙u的过程中雾状的润滑油的流速上升。即使这样使润滑油的流速上升,也由于设有油环13,而使制冷剂等几乎不受曲柄轴3、平衡配重8等旋转体带来的搅拌的影响,润滑油容易从制冷剂等分离。
<效果>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外被覆规格的涡旋压缩机100A设有油环13,因此可促进润滑油从制冷剂等的分离。因此,能够实现涡旋压缩机100A的结构的简化,还能够提高其可靠性。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具备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涡旋压缩机100(参照图1)的空调机W(冷冻循环装置:参照图11)进行说明。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机W的制冷剂回路K的结构图。
此外,图11的实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另一方面,图11的虚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空调机W是进行制冷、制热等空气调节的设备。如图11所示,空调机W具备涡旋压缩机100、室外热交换器Eo、室外风扇Fo、膨胀阀Ve、四通阀Vf、室内热交换器Ei以及室内风扇Fi。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涡旋压缩机100、室外热交换器Eo、室外风扇Fo、膨胀阀Ve以及四通阀Vf设于室外机Wo。另一方面,室内热交换器Ei及室内风扇Fi设于室内机Wi。
涡旋压缩机100是压缩气体状的制冷剂的设备,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相同的结构。
室外热交换器Eo是在流通于其传热管(未图示)的制冷剂和从室外风扇Fo送入的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室外风扇Fo是向室外热交换器Eo送入外部空气的风扇。室外风扇Fo具备作为驱动源的室外风扇马达Mo,且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Eo的附近。
室内热交换器Ei是在流通于其传热管(未图示)的制冷剂和从室内风扇Fi送入的室内空气(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室内风扇Fi是向室内热交换器Ei送入室内空气的风扇。室内风扇Fi具备作为驱动源的室内风扇马达Mi,且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Ei的附近。
膨胀阀Ve是对通过“冷凝器”(室外热交换器Eo及室内热交换器Ei的一方)进行了冷凝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阀。此外,被膨胀阀Ve进行了减压的制冷剂向“蒸发器”(室外热交换器Eo及室内热交换器Ei的另一方)被引导。
四通阀Vf是根据空调机W的运转模式切换制冷剂的流路的阀。例如,在制冷运转时(参照图11的虚线箭头),通过冷冻循环,制冷剂在涡旋压缩机100、室外热交换器Eo(冷凝器)、膨胀阀Ve以及室内热交换器Ei(蒸发器)经由四通阀Vf依次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K中循环。
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时(参照图11的实线箭头),通过冷冻循环,制冷剂在涡旋压缩机100、室内热交换器Ei(冷凝器)、膨胀阀Ve以及室外热交换器Eo(蒸发器)经由四通阀Vf依次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K中循环。
这样,在制冷剂回路K中,制冷剂依次经由涡旋压缩机100、“冷凝器”、膨胀阀Ve以及“蒸发器”循环。此外,涡旋压缩机100、室外风扇Fo、膨胀阀Ve以及室内风扇Fi等设备基于来自控制装置(未图示)的指令驱动。
<效果>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能够抑制润滑油从涡旋压缩机100流出,因此能够提高空调机W的可靠性和性能。
《变形例》
以上在各实施方式中对本发明的涡旋压缩机100、空调机W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记载,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在油环13(参照图6)设有三个缺口s1、s2、s3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缺口的个数不限于此,能够适当地变更。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在压缩机构部2设有两个槽M(参照图2),且在电动机6的定子6a设有六个油流路N(第一流路)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槽M、油流路N的个数不限于此。此外,对于第二实施方式也可以说是同样。
图12A是第一变形例的涡旋压缩机具备的油环13A的立体图。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在油环13(参照图6)设有缺口s1、s2、s3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取代缺口s1,而如图12A所示地设置吐出管Pb(参照图1)插通的孔s11(第一插通部、吐出管插通部)。此外,对于其它缺口s2、s3也同样。
另外,吐出管Pb插通的孔s11(第一插通部、吐出管插通部)优选设于油环13A的下部。由此,环状的间隙k(参照图1)中的制冷剂等的流动难以受到来自油环13A的内侧的制冷剂等的流动(紊流)的不良影响,制冷剂等的流动难以紊乱。此外,孔s11设于油环13A的“下部”是指,在孔s11中,存在于油环13A的下部的部分的面积比存在于油环13A的上部的部分的面积大。
图12B是第二变形例的涡旋压缩机具备的油环13B的立体图。
也可以取代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缺口s1(参照图6),而如图12B所示地设置从油环13B的上端到下端的狭缝s12,使吐出管Pb插通于该狭缝s12。此外,作为吐出管Pb插通的“第一插通部”、电源端子E插通的“第二插通部”、以及回油管15(参照图7)插通的“第三插通部”的形状,也可以混合存在缺口、孔以及狭缝中的两个或三个。
图13是第三变形例的压缩机具备的油环13C的立体图。
图13所示的油环13C为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油环13(参照图6)省略了回油管15(参照图7)插通的缺口s3的结构。在这样的油环13C(隔壁)中,在比吐出管Pb(参照图1)靠上侧(比缺口s1靠上侧)的至少一部分设有油环13C遍及周向的全周存在的区域G(圆筒状的区域)。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设有油环13(参照图6)遍及周向的全周存在的区域(在图6中未图示符号),但在第三变形例中区域G的纵宽更长。
通过设置上述的区域G(参照图13),容易产生经由油环13C与密闭容器1(参照图1)之间的环状的间隙k(参照图1)一边适度地回旋一边下降的制冷剂的流动。另外,在流通于环状的间隙k(参照图1)的过程中,雾状的润滑油容易在油环13C的外周面、密闭容器1的内壁面油滴化。因此,能够抑制经由吐出管Pb的润滑油的流出。
图14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涡旋压缩机100C中的压缩机构部的间隙u与油环的缺口s1、s2的位置关系的横剖视图。
此外,图14除了省略了回油管15(参照图7)、缺口s3(参照图8)的点,其它与图8相同。在图14所示的压缩机构部2设有两个间隙u。另外,以曲柄轴3(驱动轴)旋转的方向为基准,在从多个槽M(间隙u)中的在周向上位于最下游侧的端点m2离开90°以上的位置设有缺口s1作为吐出管Pb插通的“吐出管插通部”。也就是,含有中心轴线Y且穿过端点m2的假想平面Ta与含有中心轴线Y且穿过吐出管Pb的上游端附近的假想平面Tb所成的角θ的大小为90°以上。
而且,优选的是,在以曲柄轴3旋转的方向为基准的周向上,在上述的端点m2与缺口s1之间,在油环13C(隔壁)未设置预定的缺口或孔,在台板21a(参照图1)及框架23(参照图1)也未设置预定的流路(槽)。根据这样的结构,依次经由间隙u及环状的间隙k(参照图1)一边回旋一边下降的制冷剂等难以进入油环13C的内侧。因此,结合油环13C将吐出管Pb的上游端e1和间隙u隔开,能够进一步抑制经由吐出管Pb的润滑油的流出。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空调机W(参照图11)除了室内空调机、组合式空调机,还能够应用于楼宇用多联式空调机等各种空调机。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具备涡旋压缩机100的空调机W(冷冻循环装置:参照图11)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将第二实施方式应用于冰箱、热水器、空气调节热水供应装置以及冷却器等其它“冷冻循环装置”。
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对由涡旋压缩机100压缩制冷剂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即,也可以由涡旋压缩机100压缩制冷剂以外的预定的气体。
另外,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组合。例如,也可以将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组合,使空调机W(第三实施方式:参照图11)具备外被覆规格的涡旋压缩机100A(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9)。
另外,各实施方式是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地记载的例子,不必限定于具备说明的所有结构。另外,对于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可以适当地进行其它结构的追加、删除、置换。
另外,上述的机构、结构示出了认为在说明上需要的部分,不限于在产品上必须示出全部的机构、结构。

Claims (11)

1.一种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密闭容器,其具有圆筒状的筒腔、封闭上述筒腔的上侧的盖腔以及封闭上述筒腔的下侧的底腔;
固定涡盘,其具有固定于上述筒腔的台板及旋涡状的固定涡卷;
回旋涡盘,其具有与上述固定涡卷一起形成压缩室的旋涡状的回旋涡卷;
框架,其支撑上述回旋涡盘;
电动机,其具有定子及转子;以及
驱动轴,其具有引导润滑油的贯通孔,且与上述转子一体旋转,
并且具备:
吐出管,其设置于上述筒腔,且其一端位于上述密闭容器的内侧,另一端位于上述密闭容器的外侧;以及
隔壁,其设置于上述框架,将上述吐出管的上述一端和上述筒腔隔开,
在上述台板的凸缘部中的上述盖腔侧的面紧贴有上述盖腔的周端面,或者在上述台板的上述凸缘部中的上述盖腔侧的面紧贴有上述盖腔的内壁面的一部分,
在上述台板的上述凸缘部及上述框架的周缘部设有向径向内侧凹陷而成的槽,
上述台板与上述盖腔之间的空间和上述框架与上述电动机之间的空间经由上述槽的间隙连通,
在上述槽的上端附近,上述间隙的一部分被上述盖腔遮挡,
在上述定子设有在上述驱动轴的轴向上使上述定子的一侧和另一侧连通的第一流路,
上述槽的上端处的上述间隙的流路截面积比上述第一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小。
2.一种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密闭容器,其具有圆筒状的筒腔、封闭上述筒腔的上侧的盖腔以及封闭上述筒腔的下侧的底腔;
固定涡盘,其具有固定于上述筒腔的台板及旋涡状的固定涡卷;
回旋涡盘,其具有与上述固定涡卷一起形成压缩室的旋涡状的回旋涡卷;
框架,其支撑上述回旋涡盘;
电动机,其具有定子及转子;以及
驱动轴,其具有引导润滑油的贯通孔,且与上述转子一体旋转,
并且具备:
吐出管,其设置于上述筒腔,且其一端位于上述密闭容器的内侧,另一端位于上述密闭容器的外侧;以及
隔壁,其设置于上述框架,将上述吐出管的上述一端和上述筒腔隔开,
在上述隔壁的下部设有缺口或孔作为上述吐出管插通的吐出管插通部,
在上述台板的凸缘部中的上述盖腔侧的面紧贴有上述盖腔的周端面,或者在上述台板的上述凸缘部中的上述盖腔侧的面紧贴有上述盖腔的内壁面的一部分,
在上述台板的上述凸缘部及上述框架的周缘部设有向径向内侧凹陷而成的槽,
上述台板与上述盖腔之间的空间和上述框架与上述电动机之间的空间经由上述槽的间隙连通,
在上述槽的上端附近,上述间隙的一部分被上述盖腔遮挡,
以上述驱动轴旋转的方向为基准,在从多个上述槽中的在周向上位于最下游侧的端点离开90°以上的位置设有上述吐出管插通部,
在以上述驱动轴旋转的方向为基准的周向上,在上述端点与上述吐出管插通部之间,在上述隔壁未设置预定的缺口或孔,在上述台板及上述框架也未设置预定的流路。
3.一种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密闭容器,其具有圆筒状的筒腔、封闭上述筒腔的上侧的盖腔以及封闭上述筒腔的下侧的底腔;
固定涡盘,其具有固定于上述筒腔的台板及旋涡状的固定涡卷;
回旋涡盘,其具有与上述固定涡卷一起形成压缩室的旋涡状的回旋涡卷;
框架,其支撑上述回旋涡盘;
电动机,其具有定子及转子;以及
驱动轴,其具有引导润滑油的贯通孔,且与上述转子一体旋转,
并且具备:
吐出管,其设置于上述筒腔,且其一端位于上述密闭容器的内侧,另一端位于上述密闭容器的外侧;以及
隔壁,其设置于上述框架,将上述吐出管的上述一端和上述筒腔隔开,
在上述台板的凸缘部中的上述盖腔侧的面紧贴有上述盖腔的周端面,或者在上述台板的上述凸缘部中的上述盖腔侧的面紧贴有上述盖腔的内壁面的一部分,
在上述台板的上述凸缘部及上述框架的周缘部设有向径向内侧凹陷而成的槽,
上述台板与上述盖腔之间的空间和上述框架与上述电动机之间的空间经由上述槽的间隙连通,
在上述槽的上端附近,上述间隙的一部分被上述盖腔遮挡,
上述盖腔的下端附近的外周面与上述筒腔的上端附近的内周面紧密接触,
在上述盖腔的下端,在周向上与上述间隙对应的部位面向上述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上述驱动轴一体旋转的平衡配重,
在上述驱动轴的轴向上,上述吐出管的上述一端位于上述平衡配重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平衡配重的上表面与上述框架的上述周缘部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比上述平衡配重的下表面与上述定子的芯背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框架中对上述驱动轴进行轴支撑的多个轴承仅由轴颈轴承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隔壁中,在比上述吐出管靠上侧的至少一部分设有该隔壁遍及周向的全周存在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槽的壁面与上述筒腔之间的距离比上述盖腔的下端与上述台板的上述凸缘部之间的距离长,
上述筒腔与上述隔壁之间的距离比上述槽的壁面与上述筒腔之间的上述距离长。
9.一种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
包括使制冷剂依次经由上述涡旋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以及蒸发器循环的制冷剂回路而成。
10.一种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密闭容器,其具有圆筒状的筒腔、封闭上述筒腔的上侧的盖腔以及封闭上述筒腔的下侧的底腔;
固定涡盘,其具有固定于上述筒腔的台板及旋涡状的固定涡卷;
回旋涡盘,其具有与上述固定涡卷一起形成压缩室的旋涡状的回旋涡卷;
框架,其支撑上述回旋涡盘;
电动机,其具有定子及转子;以及
驱动轴,其具有引导润滑油的贯通孔,且与上述转子一体旋转,
并且具备隔壁,该隔壁设置于上述框架,
在上述台板的凸缘部中的上述盖腔侧的面紧贴有上述盖腔的周端面,或者在上述台板的上述凸缘部中的上述盖腔侧的面紧贴有上述盖腔的内壁面的一部分,
在上述台板的上述凸缘部及上述框架的周缘部设有向径向内侧凹陷而成的槽,
上述台板与上述盖腔之间的空间和上述框架与上述电动机之间的空间经由上述槽的间隙连通,
在上述槽的上端附近,上述间隙的一部分被上述盖腔遮挡,
在上述定子设有在上述驱动轴的轴向上使上述定子的一侧和另一侧连通的第一流路,
上述槽的上端处的上述间隙的流路截面积比上述第一流路的流路截面积小。
11.一种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密闭容器,其具有圆筒状的筒腔、封闭上述筒腔的上侧的盖腔以及封闭上述筒腔的下侧的底腔;
固定涡盘,其具有固定于上述筒腔的台板及旋涡状的固定涡卷;
回旋涡盘,其具有与上述固定涡卷一起形成压缩室的旋涡状的回旋涡卷;
框架,其支撑上述回旋涡盘;
电动机,其具有定子及转子;以及
驱动轴,其具有引导润滑油的贯通孔,且与上述转子一体旋转,
并且具备隔壁,该隔壁设置于上述框架,
在上述台板的凸缘部中的上述盖腔侧的面紧贴有上述盖腔的周端面,或者在上述台板的上述凸缘部中的上述盖腔侧的面紧贴有上述盖腔的内壁面的一部分,
在上述台板的上述凸缘部及上述框架的周缘部设有向径向内侧凹陷而成的槽,
上述台板与上述盖腔之间的空间和上述框架与上述电动机之间的空间经由上述槽的间隙连通,
在上述槽的上端附近,上述间隙的一部分被上述盖腔遮挡,
上述盖腔的下端附近的外周面与上述筒腔的上端附近的内周面紧密接触,
在上述盖腔的下端,在周向上与上述间隙对应的部位面向上述间隙。
CN202110722160.7A 2020-07-17 2021-06-28 涡旋压缩机及冷冻循环装置 Active CN1139446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22554 2020-07-17
JP2020122554A JP6888157B1 (ja) 2020-07-17 2020-07-17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44631A true CN113944631A (zh) 2022-01-18
CN113944631B CN113944631B (zh) 2023-08-04

Family

ID=76310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22160.7A Active CN113944631B (zh) 2020-07-17 2021-06-28 涡旋压缩机及冷冻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2) JP6888157B1 (zh)
CN (1) CN11394463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13288A (zh) * 2010-01-20 2012-10-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压缩机
US20160160861A1 (en) * 2013-08-23 2016-06-09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Automotive Thermal Systems Co., Ltd. Scroll compressor
CN208546310U (zh) * 2017-05-12 2019-02-26 Lg电子株式会社 涡旋式压缩机
CN109642570A (zh) * 2016-07-29 2019-04-16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涡旋压缩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74079A (ja) * 1993-12-20 1995-07-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3760748B2 (ja) * 2000-09-20 2006-03-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密閉形電動圧縮機
JP4146693B2 (ja) 2002-09-13 2008-09-10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6437294B2 (ja) * 2014-12-11 2018-12-12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2018189027A (ja) * 2017-05-08 2018-11-29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13288A (zh) * 2010-01-20 2012-10-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压缩机
US20160160861A1 (en) * 2013-08-23 2016-06-09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Automotive Thermal Systems Co., Ltd. Scroll compressor
CN109642570A (zh) * 2016-07-29 2019-04-16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涡旋压缩机
CN208546310U (zh) * 2017-05-12 2019-02-26 Lg电子株式会社 涡旋式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19027A (ja) 2022-01-27
CN113944631B (zh) 2023-08-04
JP2022019554A (ja) 2022-01-27
JP7445623B2 (ja) 2024-03-07
JP6888157B1 (ja) 2021-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62021B2 (en) Rotary compressor, and car air conditioner and heat pump type water heater using the compressor
CN113167266B (zh) 压缩机及空调机
US11592022B2 (en) Scroll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US20200309124A1 (en) Compressor Having Directed Suction
US10941772B2 (en) Suction line arrangement for multiple compressor system
US20200191145A1 (en) Scroll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13944631B (zh) 涡旋压缩机及冷冻循环装置
JP2007518911A5 (zh)
JP2007518911A (ja) 圧縮機
US20230114913A1 (en) Compressor Having Lubrication System
JP2006242164A (ja) 密閉型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157274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1911975A1 (en) Sealed electric compressor
WO2024069770A1 (ja) 圧縮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WO2024085065A1 (ja) 電動圧縮機
WO2022201300A1 (ja) 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661589B2 (ja) 圧縮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212189B1 (ja) 密閉型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0039489A1 (ja) 圧縮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23059336A (ja) 流体圧縮機
CN115750334A (zh) 涡旋式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KR20210027146A (ko) 전동 압축기
JP2019135395A (ja) 冷凍機油の排出を抑制できる圧縮機
JP2006226207A (ja) 密閉型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