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28463B - 环扣 - Google Patents

环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28463B
CN113928463B CN202010670270.9A CN202010670270A CN113928463B CN 113928463 B CN113928463 B CN 113928463B CN 202010670270 A CN202010670270 A CN 202010670270A CN 113928463 B CN113928463 B CN 1139284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op
handle bar
ring
tab
buck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702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28463A (zh
Inventor
驹田耕之
挂桥骏
酒井拓真
松本裕司
松枝庆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riority to CN20201067027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2846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284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284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284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284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26Handlebar gri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一种环扣,用来将人力驱动车的操作装置安装于车把杆;该环扣具备有第一环扣部与第二环扣部;第一环扣部具有:供用来将环扣安装于操作装置的安装构件插入的第一孔;第二环扣部具有:供用来将环扣安装于操作装置的安装构件插入的第二孔;第二环扣部与第一环扣部为不同构件。

Description

环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扣。
背景技术
已知的环扣,用来将人力驱动车的操作装置安装于车把杆。专利文献1公开了已知的环扣的一个例子。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2/0160625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要提供一种环扣,能对于车把杆容易装卸。
本发明的第一型态的环扣,是用来将人力驱动车的操作装置安装于车把杆的环扣;具备有第一环扣部与第二环扣部;第一环扣部具有:供用来将上述环扣安装于上述操作装置的安装构件插入的第一孔;第二环扣部具有:供用来将上述环扣安装于上述操作装置的上述安装构件插入的第二孔;上述第二环扣部与上述第一环扣部为不同构件。
通过上述第一型态的环扣,将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相对于车把杆分别松开。因此能将环扣对于车把杆容易装卸。
依据上述第一型态的第二型态的环扣,具备有:将上述第二环扣部连结于上述第一环扣部的连结构件。
通过上述第二型态的环扣,在将环扣安装于车把杆的情况,可抑制环扣对于车把杆产生松动。
依据上述第一或二型态的第三型态的环扣,上述第一孔及上述第二孔的至少其中一个设置成与上述安装构件之间形成空隙。
通过上述第三型态的环扣,通过将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的至少其中一者相对于安装构件移动,来变更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的相对位置。因此能将环扣对于车把杆容易装卸。
本发明的第四型态的环扣,是用来将人力驱动车的操作装置安装于车把杆的环扣;具备有:第一环扣部、与上述第一环扣部为不同构件的第二环扣部、以及具有朝向上述车把杆延伸的轴部且将上述第二环扣部固定于上述第一环扣部的固定构件。
通过上述第四型态的环扣,将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相对于车把杆分别松开。因此能将环扣对于车把杆容易装卸。由于固定构件的固定操作可朝向车把杆执行,所以能容易将第二环扣部固定在第一环扣部。
本发明的第五型态的环扣,是用来将人力驱动车的操作装置安装于车把杆的环扣;具备有:第一环扣部、第二环扣部、将上述第二环扣部连结于上述第一环扣部的连结构件、及朝向上述车把杆贯穿上述连结构件且将上述连结构件固定于上述第一环扣部及上述第二环扣部的至少其中一个的固定构件。
通过上述第五型态的环扣,将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相对于车把杆分别松开。因此能将环扣对于车把杆容易装卸。由于固定构件的固定操作可朝向车把杆执行,所以能容易将连结构件固定在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的至少其中一个。
依据上述第五型态的第六型态的环扣,上述第一环扣部及上述第二环扣部的至少其中一个,包含朝向上述车把杆的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上述连结构件具有供上述突出部插入的插入孔;上述固定构件插入于上述突出部。
通过上述第六型态的环扣,通过突出部来限制连结构件相对于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的移动。因此可抑制连结构件相对于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产生松动。通过将固定构件插入于突出部,则相对于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的至少其中一个,让插入固定构件的长度变长。因此可让以固定构件固定的部位的强度变大。
依据上述第五型态的第七型态的环扣,上述连结构件包含:与上述第一环扣部及上述第二环扣部的材料的至少其中一种不同的材料。
通过上述第七型态的环扣,可提高连结构件、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的材料的选择性。因此可根据需要的强度选择材料。
依据上述第五型态的第八型态的环扣,上述第二环扣部与上述第一环扣部为不同构件,上述第一环扣部,具有:供用来将上述环扣安装于上述操作装置的安装构件插入用的第一孔;上述第二环扣部,具有:供用来将上述环扣安装于上述操作装置的安装构件插入用的第二孔;上述第一孔及上述第二孔的至少其中一个设置成与上述安装构件之间形成空隙。
通过上述第八型态的环扣,通过将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的至少其中一者相对于安装构件移动,可分别变更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相对于车把杆的相对位置。因此能将环扣对于车把杆容易装卸。
依据上述第八型态的第九型态的环扣,上述第一环扣部及上述第二环扣部的其中一者的环扣部,通过上述固定构件固定于上述连结构件,上述连结构件,包含:与上述第一环扣部及上述第二环扣部的另一者的环扣部卡合的卡合部。
通过上述第九型态的环扣,通过固定构件及连结构件将第一环扣部与第二环扣部连结,则可防止环扣相对于车把杆产生松动。
依据上述第九型态的第十型态的环扣,上述第一环扣部及上述第二环扣部的其中一者,包含:朝向上述车把杆的相反侧折返的折返部;上述第一环扣部及上述第二环扣部的另一者,包含:与上述折返部卡合的爪部;上述爪部及上述折返部,通过让上述第一环扣部及上述第二环扣部的至少任一个朝向上述车把杆的轴方向滑动,来解除卡合。
通过上述第十型态的环扣,通过折返部及爪部,将第一环扣部连结于第二环扣部。因此可防止环扣相对于车把杆产生松动。在将环扣从车把杆卸下的情况,可容易解除折返部与爪部的卡合。因此能容易将环扣对于车把杆卸下。
依据上述第十型态的第十一型态的环扣,上述第一环扣部及上述第二环扣部的其中一者,包含:在上述车把杆的轴方向配置在上述卡合部的两侧的两个上述折返部;上述第一环扣部及上述第二环扣部的另一者,包含:在上述车把杆的轴方向配置在上述卡合部的两侧的两个上述爪部。
通过上述第十一型态的环扣,通过在折返部及爪部之间配置卡合部,来限制第一环扣部相对于第二环扣部沿着车把杆的轴方向移动。因此可防止第一环扣部与第二环扣部的卡合解除。
依据上述第十型态的第十二型态的环扣,上述连结构件,包含:在上述车把杆的轴方向配置在上述折返部及上述爪部的两侧的两个上述卡合部。
通过上述第十二型态的环扣,通过在折返部及爪部的两侧配置卡合部,来限制第一环扣部相对于第二环扣部沿着车把杆的轴方向移动。因此环扣可防止第一环扣部与第二环扣部的卡合解除。
依据上述第十至十二型态的任一型态的第十三型态的环扣,与上述折返部相接的上述爪部的面部,是配置在:将包含上述安装构件的轴部及上述车把杆的轴部的基准面,以上述车把杆的轴部为中心朝正反方向分别旋转45度的范围以内,且在相对于上述车把杆的轴部在与上述操作装置相反侧的范围以内。
通过上述第十三型态的环扣,能将折返部容易与爪部卡合。折返部可容易解除与爪部的卡合。
依据上述第十三型态的第十四型态的环扣,与上述折返部相接的上述爪部的面部,配置在:以上述车把杆的轴部为中心将上述基准面朝正反方向分别旋转5度的范围以内。
通过上述第十四型态的环扣,能将折返部容易与爪部卡合。折返部可容易解除与爪部的卡合。
依据上述第十四型态的第十五型态的环扣,与上述折返部相接的上述爪部的面部,配置在上述基准面上。
通过上述第十五型态的环扣,能将折返部容易与爪部卡合。折返部可容易解除与爪部的卡合。
依据上述第六型态的第十六型态的环扣,上述第一环扣部及上述第二环扣部,分别包含上述突出部;上述连结构件具有:供上述第一环扣部的上述突出部插入的插入孔、及供上述第二环扣部的上述突出部插入的插入孔。
通过上述第十六型态的环扣,可简易获得第一环扣部、第二环扣部、及连结构件的构造。
依据上述第四至九、十六型态的任一型态的第十七型态的环扣,靠近上述连结构件配置的上述第一环扣部的端部,配置成:与基准面正交且较假想面更靠近上述操作装置的相反侧;上述基准面包含:上述车把杆的轴部、与从上述车把杆朝向上述操作装置插入到上述第一环扣部的安装构件的轴部;上述假想面包含上述车把杆的轴部;靠近上述连结构件配置的上述第二环扣部的端部,配置成:与基准面正交且较假想面更靠近上述操作装置的相反侧;上述基准面包含:上述车把杆的轴部、与从上述车把杆朝向上述操作装置插入到上述第二环扣部的安装构件的轴部;上述假想面包含上述车把杆的轴部。
通过上述第十七型态的环扣,在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的位置稳定的状态,可通过固定构件固定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相对于车把杆,在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的位置稳定的状态,可从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将固定构件卸下。因此能容易将环扣对于车把杆装卸。
依据上述第四至九、十六型态的任一型态的第十八型态的环扣,靠近上述连结构件配置的上述第一环扣部的端部,配置成:与基准面正交且较假想面更靠近上述操作装置;上述基准面包含:上述车把杆的轴部、与从上述车把杆朝向上述操作装置插入到上述第一环扣部的安装构件的轴部;上述假想面包含上述车把杆的轴部;靠近上述连结构件配置的上述第二环扣部的端部,配置成:与基准面正交且较假想面更靠近上述操作装置;上述基准面包含:上述车把杆的轴部、与从上述车把杆朝向上述操作装置插入到上述第二环扣部的安装构件的轴部;上述假想面包含上述车把杆的轴部。
通过上述第十八型态的环扣,在将环扣安装于车把杆的情况,在将连结构件配置在环扣相对于车把杆的安装位置之后,可将插入了安装构件的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连结于连结构件。在将环扣从车把杆卸下的情况,将插入了安装构件的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从连结构件卸下之后,可从车把杆的安装位置将连结构件卸下。因此能容易将环扣对于车把杆装卸。
本发明的第十九型态的环扣,是用来将人力驱动车的操作装置安装于车把杆的环扣;具备有:第一环扣部、第二环扣部、将上述第二环扣部连结于上述第一环扣部的连结构件、可转动地支承上述连结构件且可沿着上述第一环扣部移动地被保持在上述第一环扣部的销部、及用来限制上述销部对于上述第一环扣部的移动的限制构件。
通过上述第十九型态的环扣,将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相对于车把杆分别松开。因此能将环扣对于车把杆容易装卸。通过将连结构件相对于第一环扣部转动,来切换第一环扣部与第二环扣部的连结状态。因此能将环扣对于车把杆容易装卸。通过限制构件限制销部的移动,而可将第一环扣部与第二环扣部保持为使用连结构件的连结状态。
依据上述第十九型态的第二十型态的环扣,上述第二环扣部,包含朝上述车把杆的相反侧折返的折返部;上述连结构件包含与上述折返部卡合的卡合部。
通过上述第十二型态的环扣,通过将连结构件卡合于折返部,则可通过连结构件将第一环扣部容易连结于第二环扣部。
依据上述第十九型态的第二十一型态的环扣,上述第一环扣部包含用来保持上述销部的保持部,上述限制构件插入于上述保持部与上述销部之间。
通过上述第二十一型态的环扣,通过将限制构件插入于保持部与销部之间,来限制销部的移动。因此在使用连结构件的连结状态可保持第一环扣部与第二环扣部。在将限制构件从保持部与销部之间脱离之后,通过移动销部,则可将使用连结构件的第一环扣部与第二环扣部的连结予以解除。
依据上述第二十一型态的第二十二型态的环扣,具备有:用来防止上述限制构件朝上述销部的轴方向脱离的止动件。
通过上述第二十二型态的环扣,可防止将使用连结构件的第一环扣部与第二环扣部的连结予以解除。
依据上述第二十一型态的第二十三型态的环扣,上述连结构件,包含:在上述销部的轴方向配置在上述保持部的两侧而与上述销部卡合的臂部。
通过上述第二十三型态的环扣,通过将臂部配置在保持部的两侧,则在销部的轴方向相对于第一环扣部能平衡地保持连结构件。
依据上述第二十一型态的第二十四型态的环扣,上述连结构件,包含与上述销部卡合的臂部;上述第一环扣部,包含:在上述销部的轴方向配置在上述臂部的两侧的上述保持部。
通过上述第二十四型态的环扣,通过将保持部配置在臂部的两侧,则在销部的轴方向相对于第一环扣部可平衡地保持连结构件。
依据上述第十九至二十四型态中任一型态的第二十五型态的环扣,上述限制构件为弹性构件。
通过上述第二十五型态的环扣,可容易装卸限制构件。
依据上述第十九至二十四型态的任一型态的第二十六型态的环扣,上述第二环扣部与上述第一环扣部为不同构件,上述第一环扣部,具有:供用来将上述环扣安装于上述操作装置的安装构件插入用的第一孔;上述第二环扣部,具有:供用来将上述环扣安装于上述操作装置的安装构件插入用的第二孔;上述第一孔及上述第二孔的至少其中一个设置成与上述安装构件之间形成空隙。
通过上述第二十六型态的环扣,通过将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的至少其中一者相对于安装构件移动,可变更第一环扣部及第二环扣部的相对位置。因此能将环扣对于车把杆容易装卸。
通过本发明的环扣,因此能容易将环扣对于车把杆装卸。
附图说明
图1为人力驱动车的侧视图。
图2为车把杆的立体图。
图3是显示操作装置对于环扣的安装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环扣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A箭头端视图。
图6是图4的B箭头端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剖面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与折返部相接的爪部的面部的配置范围的显示图。
图9是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孔及第二孔、与安装构件的关系的显示图。
图10是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从第二环扣部分离的状态的显示图。
图11是第1实施方式的环扣的变形例的显示图。
图12是第2实施方式的环扣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A箭头端视图。
图14是图12的B箭头端视图。
图15是图14的XV-XV剖面图。
图16是第2实施方式的第一环扣部的端部及第二环扣部的端部的配置方式的显示图。
图17是第3实施方式的环扣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的A箭头端视图。
图19是图17的B箭头端视图。
图20是图19的XX-XX剖面图。
图21是图19的XXI-XXI剖面图。
图22是第3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从环扣脱离的状态的显示图。
图23是第3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从第二环扣部卸下的状态的显示图。
图24是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显示图。
图25是第4实施方式的环扣的立体图。
图26是图25的A箭头端视图。
图27是第4实施方式的第二环扣部的立体图。
图28是第4实施方式的第一环扣部和第二环扣部的组装状态的说明图(之一)。
图29是第4实施方式的第一环扣部和第二环扣部的组装状态的说明图(之二)。
图30是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第一环扣部和第二环扣部的卡合部位的示意图。
图31是图30的XXXI-XXXI剖面图。
图32是第5实施方式的环扣的立体图。
图33是图32的A箭头端视图。
图34是图33的B箭头端视图。
图35是第6实施方式的环扣的立体图。
图36是图35的A箭头端视图。
图37是图36的XXXVIII-XXXVIII剖面图。
图38是图36的XXXIX-XXXIX剖面图。
符号说明
1、100、200、300、400、500:环扣;2、102、202、302、402、502:第一环扣部;4、104、204、304、404、504:第二环扣部;6、106、206:连结构件;8、108、110、510:固定构件;12a:第一孔;8a:轴部;14b:爪部;14c:面部;20a、120a、130a:突出部;22a:第二孔;24、308、408、508:折返部;30a、106a、106b:插入孔;32、572:卡合部;50a、50b、540:空隙;208:销部;210:限制构件;222:保持部;232:折返部;240、344、412:卡合部;242:臂部;AX1:车把杆的轴部;AX2:安装构件的轴部;BY:人力驱动车;F1:基准面;F2:假想面;HB:车把杆;MM:安装构件;S:操作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人力驱动车辆BY,代表关于用来行驶的动力,至少局部使用人力的车辆,包含以电动方式辅助人力的车辆。人力驱动车BY具备有:框架FR、前叉FF、前轮FW、后轮RW、车把杆HB、操作装置S。在前叉FF的转向柱固定着杆部ST。前叉FF及杆部ST设置成可相对于框架FR转动。在杆部ST,设置有用来传递来自使用者的转向力的车把杆HB。
如图2所示,车把杆HB具有:直线部SP、与下弯部DP。直线部SP,朝前轮FW的旋转轴方向的两侧延伸。下弯部DP,从直线部SP的两端延伸成分别朝下方及后方弯曲。下弯部DP,例如也可是为了减低使用者的负荷而人体工学设计的形状。“下方”及“后方”,是代表使用者朝向车把杆HB而从乘坐于鞍座SA的状态观察的“下方”及“后方”。
在车把杆HB安装有操作装置S。具体来说,操作装置S分别安装在各下弯部DP。在下弯部DP安装操作装置S的部位设置成圆筒状。操作装置S,包括:例如变速/刹车操作装置、悬吊装置操作装置、可调整式座垫支柱操作装置、及行驶辅助操作装置的至少其中一种。
如图3所示,操作装置S,经由环扣1安装在车把杆HB的下弯部DP(参考图2)。环扣1,用来将人力驱动车BY的操作装置S安装于车把杆HB。环扣1,例如在插入安装构件MM后安装于车把杆HB。以将安装构件MM插入于操作装置S的孔部HL的方式设置操作装置S。通过经由垫片WS将螺栓BL紧固于安装构件MM,而将操作装置S安装于车把杆HB。
针对第1实施方式的环扣1参考图4~图10加以说明。如图4~图6所示,环扣1具备有:第一环扣部2、第二环扣部4、连结构件6、固定构件8。第一环扣部2为金属制。第一环扣部2例如通过将板状金属进行压力加工所形成。作为第一环扣部2所使用的金属例如为钛。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环扣部2具有:主体部10、安装部12、连结部14。环扣1,用来将人力驱动车BY的操作装置S安装于车把杆HB。环扣1具备有第一环扣部2与第二环扣部4;第一环扣部2具有:供用来安装于操作装置S的安装构件MM插入的第一孔12a;第二环扣部4具有:供用来将环扣1安装于操作装置S的安装构件MM插入的第二孔22a。第二环扣部4与第一环扣部2为不同构件。
主体部10的局部,配合安装有第一环扣部2的车把杆HB(图5)的形状而设置成圆弧状。在环扣1安装于车把杆HB的情况,设置成圆弧状的主体部10的局部抵接于车把杆HB。
安装部12设置成从操作装置S(图3)侧的主体部10的端部朝向第二环扣部4侧延伸。如图7所示,在安装部12设置有第一孔12a。安装构件MM(图3)插入于第一孔12a。
如图4及图5所示,连结部14,从与操作装置S(图3)相反侧的主体部10的端部朝向车把杆HB的相反侧突出。连结部14具有壁部14a、爪部14b。壁部14a,从与操作装置S相反侧的主体部10的端部朝向车把杆HB的相反侧延伸。爪部14b,设置成从与车把杆HB相反侧的壁部14a的端部折返而朝向车把杆HB侧延伸。也就是说,连结部14,设置成在从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观察时为U字型。所谓车把杆HB的轴部AX1,代表安装环扣1的部位的车把杆HB的轴部。
如图4及图6所示,在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设置有多个爪部14b。具体来说,在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设置有两个爪部14b。在两个爪部14b之间设置有缺口部16。如图6及图7所示,在第一环扣部2设置有孔部14d。孔部14d设置成涵盖主体部10的局部及连结部14。
如图4及图5所示,第二环扣部4具有:主体部20、安装部22、折返部24。第二环扣部4为金属制。第二环扣部4例如通过将板状金属进行压力加工所形成。作为第二环扣部4所使用的金属例如为钛。
主体部20的局部,配合安装有第二环扣部4的车把杆HB(图5)的形状而设置成圆弧状。在环扣1安装于车把杆HB的情况,主体部20的局部抵接于车把杆HB。如图7所示,在主体部20设置有突出部20a。突出部20a朝向车把杆HB的相反侧突出。第二环扣部4,包含:朝向车把杆HB的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20a。在突出部20a设置有孔部20b。孔部20b设置成贯穿突出部20a及主体部20。孔部20b为设置有螺纹沟的螺纹孔。
安装部22设置成从操作装置S侧的主体部20的端部朝向第一环扣部2侧延伸。在安装部22设置有第二孔部22a。安装构件MM(图3)插入于第二孔22a。
如图5所示,折返部24,设置成从与操作装置S相反侧的主体部20的端部朝向车把杆HB的相反侧延伸。第二环扣部4,包含:朝向车把杆HB的相反侧折返的折返部24。如图4所示,在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设置有多个折返部24。具体来说,在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设置有两个折返部24。在两个折返部24之间设置有缺口部26。缺口部26设置成包含第二环扣部4的主体部20的局部。
如图4~图6所示,连结构件6具有:抵接部30、卡合部32。连结构件6为金属制。连结构件6例如通过将板状金属进行压力加工所形成。连结构件6包含:与第一环扣部2及第二环扣部4的材料的至少其中一种不同的材料。作为连结构件6所使用的金属例如为铁。连结构件6也可包含:与第一环扣部2及第二环扣部4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抵接部30抵接于第一环扣部4的主体部20。具体来说,抵接部30抵接于:设置成圆弧状的主体部20。抵接部30配合主体部20的形状而设置成圆弧状。如图7所示,在抵接部30设置有插入孔30a。第二环扣部4的突出部20a插入于插入孔30a。
卡合部32设置成从第一环扣部2侧的抵接部30的端部朝向第一环扣部2的连结部14侧延伸。卡合部32插入于:第一环扣部2的缺口部16、第二环扣部4的缺口部26、及第一环扣部2的孔部14d。在卡合部32的前端附近设置有弯曲部32a。弯曲部32a设置成沿着第一环扣部2的连结部14。弯曲部32a弯曲成:朝向车把杆HB的相反侧延伸且朝向抵接部30侧延伸。弯曲部32a,设置成在从车把杆HB的轴部AX1侧观察时为L字型。弯曲部32a卡合于连结部14的壁部14a及爪部14b。也就是说,连结构件6包含:与第一环扣部2卡合的卡合部32。
固定构件8插入于突出部20a,突出部20a插入于连结构件6的插入孔30a。具体来说,固定构件8,经由垫片40a、40b插入于在第二环扣部4设置的孔部20b,将连结构件6固定在第二环扣部4。也就是说,固定构件8,朝向车把杆HB贯穿连结构件6。固定构件8为螺丝。固定构件8具有轴部8a与螺丝头部8b。轴部8a朝向车把杆HB延伸。在轴部8a设置有与螺纹沟对应的螺纹凸部。
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环扣部2的爪部14b卡合于第二环扣部4的折返部24。也就是说,第一环扣部2包含与折返部24卡合的爪部14b。如图4所示,设置有与两个折返部24对应的两个爪部14b。也就是说,在环扣1设置有两个卡合部位使用了两个爪部14b及两个折返部24。通过让两个爪部14b卡合于两个折返部24,将第一环扣部2连结于第二环扣部4。通过让两个爪部14b卡合于两个折返部24,限制第一环扣部2及第二环扣部4朝周向方向的移动。周向方向代表第一环扣部2的圆弧状的主体部10及第二环扣部4的圆弧状的主体部20的周向方向。也就是说,周向方向代表环扣1的安装部位的车把杆HB的周向方向。
如图8所示,与折返部24相接的爪部14b的面部14c配置在预定范围以内。预定范围,是将包含安装构件MM的轴部AX2及车把杆HB的轴部AX1的基准面F1,以车把杆HB的轴部AX1为中心朝正反方向分别旋转45度的范围。与折返部24相接的爪部14b的面部14c,配置在相对于车把杆HB的轴部AX1与操作装置S(图3)为相反侧的范围以内。与折返部24相接的爪部14b的面部14c,是将包含安装构件MM的轴部AX2及车把杆HB的轴部AX1的基准面F1,以车把杆HB的轴部AX1为中心朝正反方向分别旋转5度的范围以内。与折返部24相接的爪部14b的面部14c也可配置在基准面F1上。
如图4所示,连结构件6的卡合部32,配置在:设置在两个爪部14b之间的缺口部16、及设置于两个折返部24之间的缺口部26。也就是说,第一环扣部2包含:在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配置在卡合部32的两侧的两个爪部14b。第二环扣部4包含:在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配置在卡合部32的两侧的两个折返部24。第一环扣部2及第二环扣部4,通过卡合部32限制沿着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的相对移动。例如,第一环扣部2,通过卡合部32限制相对于第二环扣部4沿着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的移动。
如图7所示,连结构件6的卡合部32,通过弯曲部32a卡合于第一环扣部2的连结部14。通过让卡合部32卡合于连结部14,限制连结构件6相对于第一环扣部2的移动。将第二环扣部4的突出部20a插入于:设置在连结构件6的抵接部30的插入孔30a。也就是说,连结构件6具有供突出部20a插入的插入孔30a。通过将突出部20a插入于插入孔30a,限制连结构件6相对于第二环扣部4的移动。固定构件8插入于突出部20a,而固定于第二环扣部4。具体来说,固定构件8插入于:突出部20a、及设置在主体部20的孔部20b。固定构件8的螺丝头部8b,经由垫片40a、40b按压连结构件6的抵接部30,将连结构件6固定于第二环扣部4。也就是说,第二环扣部4通过固定构件8固定于连结构件6。通过以固定构件8将连结构件6固定于第二环扣部4,则通过连结构件6将第一环扣部2及第二环扣部4连结固定。也就是说,连结构件6将第二环扣部4连结于第一环扣部2。固定构件8将第二环扣部4固定于第一环扣部2。
在环扣1为释放状态的情况,例如,可将第一环扣部2相对于第二环扣部4朝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滑动。释放状态,是连结构件6的卡合部32未插入于:第一环扣部2的缺口部16、第二环扣部4的缺口部26、及第一环扣部2的孔部14d的状态。在环扣1,例如通过让第一环扣部2相对于第二环扣部4倾斜,则将第一环扣部2相对于第二环扣部4朝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滑动。
通过让第一环扣部2及第二环扣部4的至少其中一个朝向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滑动,则解除第一环扣部2的爪部14b及第二环扣部4的折返部24的卡合。具体来说,在释放状态,例如通过将第一环扣部2相对于第二环扣部4朝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滑动,而解除第一环扣部2的爪部14b与第二环扣部4的折返部24的卡合。第一环扣部2的爪部14b及第二环扣部4的折返部24,设置成:在其中一者的爪部14b的卡合解除的情况,则另一者的爪部14b未卡合于折返部24。例如通过从爪部14b卡合于折返部24的状态起,让第一环扣部2相对于第二环扣部4朝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滑动,而将爪部14b及折返部24交互配置于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因此,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的第一环扣部2的爪部14b的长度,较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的第二环扣部4的缺口部26的长度更短。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的第二环扣部4的折返部24的长度,较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的第一环扣部2的缺口部16的长度更短。
从将第二环扣部4的其中一者的折返部24配置在第一环扣部2的缺口部16的状态起,例如通过将第一环扣部2相对于第二环扣部4朝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滑动,而将爪部14b卡合于折返部24。
如图9所示,将安装构件MM插入于:设置在第一环扣部2的安装部12的第一孔12a、及设置在第二环扣部4的安装部22的第二孔22a。从车把杆HB侧朝向操作装置S(图3)侧将安装构件MM插入于第一孔12a及第二孔22a。第一孔12a设置成在其与安装构件MM之间形成有空隙50a。第一孔12a,在至少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设置成在其与安装构件MM之间形成空隙50a。第二孔22a设置成在其与安装构件MM之间形成有空隙50b。第二孔22a,在至少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设置成在其与安装构件MM之间形成空隙50b。
空隙50a、50b,在将安装构件MM插入第一孔12a及第二孔22a的插入状态、及释放状态,例如设置成能将第一环扣部2与第二环扣部4的相对位置朝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变更。空隙50a、50b设置成在插入状态且释放状态的情况,例如通过将第一环扣部2相对于第二环扣部4朝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滑动,则能解除爪部14b与折返部24的卡合。空隙50a、50b也可仅形成其中一者。也就是说,将第一孔12a及第二孔22a的至少其中一者设置成在其与安装构件MM之间形成空隙。
接着针对将环扣1安装于车把杆HB的顺序加以说明。在将环扣1安装于车把杆HB的情况,将安装构件MM插入于第一环扣部2的第一孔12a及第二环扣部4的第二孔22a。而且将第一环扣部2及第二环扣部4从下弯部DP的前端移动至安装部位。第一环扣部2与第二环扣部4为不同构件。第一环扣部2的爪部14b,未卡合于第二环扣部4的折返部24。因此将第一环扣部2及第二环扣部4保持为分别对于车把杆HB松动的状态,将其移动至安装部位。
在将第一环扣部2及第二环扣部4移动到安装部位之后,将第一环扣部2的爪部14b卡合于第二环扣部4的折返部24。具体来说,将两个折返部24的其中一者的折返部24,插入于第一环扣部2的缺口部16。例如通过将第一环扣部2相对于第二环扣部4沿着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滑动,而将第一环扣部2的爪部14b卡合于第二环扣部4的折返部24。
在爪部14b卡合于折返部24之后,以第一环扣部2的缺口部16、第二环扣部4的缺口部26、及第一环扣部2的孔部14d的顺序,插入连结构件6的卡合部32的弯曲部32a。在将弯曲部32a插入至第一环扣部2的孔部14d的情况,如图10所示,让连结构件6的抵接部30从第二环扣部4的主体部20分离。
在将弯曲部32a插入至第一环扣部2的孔部14d(图7)之后,将连结构件6朝向第二环扣部4转动。将第二环扣部4的突出部20a插入到:设置于抵接部30的插入孔30a;将连结构件6转动以让抵接部30抵接于第二环扣部4的主体部20。通过让连结构件6朝向第二环扣部4转动,让弯曲部32a卡合于第一环扣部2的连结部14。
在将连结构件6转动成让抵接部30抵接于第二环扣部4的主体部20之后,将固定构件8插入到在第二环扣部4设置的孔部20b,将连结构件6固定于第二环扣部4。通过以上的顺序,将环扣1安装于车把杆HB。
接着针对将环扣1从车把杆HB卸下的顺序加以说明。在将环扣1从车把杆HB卸下的情况,在将固定构件8从设置于第二环扣部4的孔部20b卸下之后,将连结构件6转动以让抵接部30从第二环扣部4分离。
在将连结构件6转动之后,将连结构件6的卡合部32的弯曲部32a,以第一环扣部2的孔部14d、第二环扣部4的缺口部26、及第一环扣部2的缺口部16的顺序脱离。然后将连结构件6从第一环扣部2及第二环扣部4卸下。
在将连结构件6从第一环扣部2及第二环扣部4卸下之后,例如通过将第一环扣部2相对于第二环扣部4沿着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滑动,而将爪部14b与折返部24的卡合解除。
在解除了爪部14b与折返部24的卡合之后,让第一环扣部2及第二环扣部4朝向车把杆HB的下弯部DP的前端移动。将第一环扣部2及第二环扣部4保持为分别对于车把杆HB松动的状态,将其移动至下弯部DP的前端。然后将第一环扣部2及第二环扣部4连同安装构件MM一起从车把杆HB卸下。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环扣1,也可在第一环扣部2设置折返部24及突出部20a,在第二环扣部4设置爪部14b。第一环扣部2及第二环扣部4的其中一者,包含:朝向车把杆HB的相反侧折返的折返部24。第一环扣部2及第二环扣部4的其中一者,包含:在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配置在卡合部32的两侧的两个折返部24。第一环扣部2及第二环扣部4的另一者包含:与折返部24卡合的爪部14b。第一环扣部2及第二环扣部4的另一者,包含:在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配置在卡合部32的两侧的两个爪部14b。
环扣1也可具有一个折返部24及一个爪部14b。例如第二环扣部4具有一个折返部24。第一环扣部2的连结部14具有一个爪部14b。
如图11所示,环扣1,也可具有一个折返部24及一个爪部14b且具有两个卡合部32。卡合部32在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配置在折返部24及爪部14b的两侧。也就是说,连结构件6包含:在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配置在折返部24及爪部14b的两侧的两个卡合部32。
在环扣1,也可将第一环扣部2通过固定构件8固定于连结构件6。也就是说,只要通过固定构件8将第一环扣部2及第二环扣部4的其中一者固定在连结构件6即可。也可将连结构件6的卡合部32卡合于第二环扣部4。也就是说,连结构件6,只要包含:与第一环扣部2及第二环扣部4的另一者卡合的卡合部32即可。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环扣100,通过参考图12~图16来说明。针对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构造,省略重复的说明。例如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构造,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如图12~图15所示,环扣100具备有:第一环扣部102、第二环扣部104、连结构件106、固定构件108、110。
如图15所示,第一环扣部102具有:主体部120、安装部12。主体部120具有突出部120a。第一环扣部102包含突出部120a。突出部120a朝向车把杆HB的相反侧突出。在突出部120a设置有孔部120b。孔部120b设置成贯穿突出部120a及主体部120。孔部120b为设置有螺纹沟的螺纹孔。
第二环扣部104具有:主体部130、安装部22。主体部130具有突出部130a。也就是说,第二环扣部104包含突出部130a。突出部130a朝向车把杆HB的相反侧突出。在突出部130a设置有孔部130b。孔部130b设置成贯穿突出部130a及主体部130。孔部130b为设置有螺纹沟的螺纹孔。
连结构件106抵接于第一环扣部102的主体部120及第二环扣部104的主体部130。具体来说,连结部106抵接于:设置成圆弧状的各主体部120、130的外周壁。在连结构件106设置有两个插入孔106a、106b。
将固定构件108插入于在第一环扣部102设置的孔部120b,将连结构件106固定于第一环扣部102。固定构件108为螺丝。固定构件108具有轴部108a与螺丝头部108b。
将固定构件110插入于在第二环扣部104设置的孔部130b,将连结构件106固定于第二环扣部104。固定构件110为螺丝。固定构件110具有轴部110a与螺丝头部110b。
在连结构件106,将第一环扣部102的突出部120a插入于插入孔106a。连结构件106,具有供第一环扣部102的突出部120a插入的插入孔106a。通过将突出部120a插入于插入孔106a,限制连结构件106相对于第一环扣部102的移动。将固定构件108插入于第一环扣部102的孔部120b。固定构件108的螺丝头部108b抵接于连结构件106。通过固定构件108将连结构件106固定于第一环扣部102。
在连结构件106,将第二环扣部104的突出部130a插入于插入孔106b。也就是说,连结构件106,具有供第二环扣部104的突出部130a插入的插入孔106b。通过将突出部130a插入于插入孔106b,限制连结构件106相对于第二环扣部104的移动。将固定构件110插入于第二环扣部104的孔部130b。固定构件110的螺丝头部110b抵接于连结构件106。通过固定构件110将连结构件106固定于第二环扣部104。
如图16所示,靠近连结构件106配置的第一环扣部102的端部102a,从靠近连结构件106配置的第二环扣部104的端部104a分离。靠近连结构件106配置的第一环扣部102的端部102a,配置在相较于假想面F2更靠近操作装置S(图3)的相反侧。假想面F2是与基准面F1正交且包含车把杆HB的轴部AX1的面部。基准面F1包含:车把杆HB的轴部AX1、与从车把杆HB朝向操作装置S而插入于第一环扣部102的安装构件MM的轴部AX2。换言之,基准面F1包含:车把杆HB的轴部AX1、与从车把杆HB朝向操作装置S而插入于第二环扣部104的安装构件MM的轴部AX2。靠近连结构件106配置的第二环扣部104的端部104a,配置在相较于假想面F2更靠近操作装置S的相反侧。
接着针对将环扣100安装于车把杆HB的顺序加以说明。在将环扣100安装于车把杆HB的情况,将安装构件MM插入于第一环扣部102的第一孔12a及第二环扣部104的第二孔22a。第一环扣部102及第二环扣部104,未安装连结构件106,将第一环扣部102及第二环扣部104从下弯部DP的前端移动至安装部位。
在将第一环扣部102及第二环扣部104移动到安装部位之后,将连结构件106配置成:将第一环扣部102的突出部120a插入于连结构件106的插入孔106a。将连结构件106配置成:将第二环扣部104的突出部130a插入于连结构件106的插入孔106b。
在连结构件106配置于第一环扣部102及第二环扣部104之后,通过固定构件108固定连结构件106与第一环扣部102。通过固定构件110将连结构件106与第二环扣部104固定。通过将连结构件106固定于第一环扣部102及第二环扣部104,将环扣1安装于车把杆HB。
接着针对将环扣100从车把杆HB卸下的顺序加以说明。在将环扣100从车把杆HB卸下的情况,将固定构件108从第一环扣部102及第二环扣部104卸下。然后将连结构件106从第一环扣部102及第二环扣部104卸下。
在将连结构件106从第一环扣部102及第二环扣部104卸下之后,让第一环扣部102及第二环扣部104朝向车把杆HB的下弯部DP的前端移动。然后将第一环扣部102及第二环扣部104连同安装构件MM一起从车把杆HB卸下。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环扣100,靠近连结构件106配置的第一环扣部102的端部102a,也可配置在相较于假想面F2更靠近操作装置S。靠近连结构件106配置的第二环扣部104的端部104a,也可配置在相较于假想面F2更靠近操作装置S。连结构件106设置成:抵接于车把杆HB且连结于第一环扣部102及第二环扣部104。在将环扣100安装于车把杆HB的情况,将连结构件106安装于车把杆HB之后,将第一环扣部102及第二环扣部104固定于连结构件106。在将环扣100从车把杆HB卸下的情况,将连结构件106从第一环扣部102及第二环扣部104卸下之后,将连结构件106从车把杆HB卸下。
靠近连结构件106配置的第一环扣部102的端部102a、及靠近连结构件106配置的第二环扣部104的端部104a,也可配置在假想面F2上。第一环扣部102及第二环扣部104、连结构件106,在环扣100的安装部位配置成隔着车把杆HB,且通过固定构件108、110所固定。
<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的环扣200,通过参考图17~图23来说明。针对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构造,省略重复的说明。例如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构造,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如图17~图19所示,环扣200具备有:第一环扣部202、第二环扣部204、连结构件206、销部208。如图17及图18所示,环扣200具备有限制构件210。环扣200具备有:第一环扣部202、第二环扣部204、及将第二环扣部204连结于第一环扣部202的连结构件206。环扣200具备有:用来可转动地支承连结构件206且可沿着第一环扣部202移动地保持于第一环扣部202的销部208、及用来限制销部208相对于第一环扣部202的移动的限制构件210。
第一环扣部202具有:主体部220、安装部12、保持部222。保持部222设置于操作装置S(图3)的相反侧的主体部220的端部。如图20所示,保持部222,设置成从与操作装置S相反侧的主体部220的端部朝向第二环扣部204侧延伸之后折返,然后朝向主体部220侧延伸。销部208插入于保持部222。保持部222用来保持销部208。也就是说,第一环扣部202包含:用来保持销部208的保持部222。保持部222具有:第一臂部222a、第一弯曲部222b、第二臂部222c、第二弯曲部222d。
第一臂部222a设置成从操作装置S(图3)相反侧的主体部220的端部朝向第二环扣部204侧延伸。第一弯曲部222b设置成从第一臂部222a的端部朝向车把杆HB的相反侧折返。第一弯曲部222b设置成朝向主体部220折返。第一弯曲部222b,设置成在从车把杆HB的轴部AX1侧观察时为圆弧状。第二臂部222c设置成从车把杆HB的相反侧的第一弯曲部222b的前端朝向主体部220延伸。第二弯曲部222d设置成从主体部220侧的第二臂部222c的端部朝向车把杆HB延伸。第二弯曲部222d,设置成在从车把杆HB的轴部AX1侧观察时为圆弧状。
第二环扣部204具有:主体部230、安装部22、折返部232。折返部232设置于操作装置S(图3)的相反侧的主体部230的端部。折返部232设置成朝车把杆HB的相反侧折返。具体来说,折返部232设置成:在从主体部230的端部朝向车把杆HB的相反侧延伸之后,朝向主体部230侧延伸。折返部232,设置成在从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观察时为L字型。第二环扣部204,包含:朝向车把杆HB的相反侧折返的折返部232。
如图17所示,连结构件206具有:卡合部240、臂部242。在卡合部240设置有孔部240a。第二环扣部204的折返部232插入于孔部240a。折返部232卡合于卡合部240。也就是说,连结构件206包含:与折返部232卡合的卡合部240。臂部242设置成从第一环扣部202侧的卡合部240的端部朝向第一环扣部202的保持部222侧延伸。沿着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设置有多个臂部242。具体来说,沿着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设置有两个臂部242。在两个臂部242之间设置有缺口部244。第一环扣部202的保持部222配置于缺口部244。如图21所示,在臂部242的前端附近设置有弯曲部242a。弯曲部242a设置成朝向车把杆HB侧延伸。弯曲部242a设置于各臂部242。弯曲部242a,设置成在从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观察时为圆弧状。
如图19所示,销部208具有:轴部250、凸缘252。如图20及图21所示,轴部250设置成圆柱状。如图20所示,轴部250保持于第一环扣部202的保持部222。轴部250插入于保持部222的第一臂部222a与第二臂部222c之间。如图21所示,连结构件206的臂部242的弯曲部242a卡合于轴部250。轴部250沿着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插入于保持部222及弯曲部242a。销部208的轴部平行于车把杆HB的轴部AX1。凸缘252设置于轴部250的其中一者的端部。凸缘252为圆形且直径大于轴部250。
如图20所示,限制构件210,设置在:销部208的轴部250、与第一环扣部202的保持部222之间。具体来说,限制构件210设置在:销部208的轴部250、与保持部222的第一弯曲部222b之间。限制构件210可相对于保持部222装卸。限制构件210例如为弹性构件。限制构件210也可为非弹性构件。
如图17所示,在环扣200,连结构件206的卡合部240卡合于第二环扣部204的折返部232。因此限制连结构件206相对于第二环扣部204的移动。
如图21所示,在环扣200,设置于连结构件206的臂部242的弯曲部242a卡合于销部208的轴部250。也就是说,连结构件206包含:与销部208卡合的臂部242。因此,连结构件206,例如相对于第一环扣部202而与销部208一体地朝周向方向移动。可是如图20所示,在环扣200,将限制构件210插入于保持部222与销部208之间。具体来说,限制构件210设置在:第一环扣部202的保持部222的第一弯曲部222b、与销部208的轴部250之间。在限制构件210设置于保持部222的第一弯曲部222b、与销部208的轴部250之间的情况,销部208的轴部250抵接于保持部222的第二弯曲部222d。因此限制连结构件206相对于第一环扣部202朝周向方向的移动。销部208的轴部250插入于保持部222的第一臂部222a与第二臂部222c之间。因此限制连结构件206相对于第一环扣部202朝径向的移动。径向代表车把杆HB的径向。以该方式限制连结构件206相对于第一环扣部202的移动。
在环扣200,通过连结构件206连结第一环扣部202及第二环扣部204。也就是说,连结构件206将第二环扣部204连结于第一环扣部202。
如图17及图19所示,在环扣200,将第一环扣部202的保持部222配置在连结构件206的两个臂部242之间。也就是说,臂部242,在销部208的轴方向配置于保持部222的两侧而卡合于销部208。
如图19所示,销部208的凸缘252,在销部208的轴方向抵接于连结构件206的臂部242。凸缘252,用来防止销部208朝销部208的轴方向脱离。凸缘252,在销部208的轴方向抵接于限制构件210的其中一者的端部。凸缘252,用来防止限制构件210朝销部208的轴方向脱离。
通过将限制构件210,从销部208的轴部250与保持部222之间脱离,如图22所示,在销部208的轴部250与保持部222的第一弯曲部222b之间形成空隙260。因此能让销部208及连结构件206朝第二环扣部204侧移动。通过让销部208及连结构件206朝第二环扣部204侧移动,而解除连结构件206的卡合部240与第二环扣部204的折返部232的卡合。在解除了连结构件206的卡合部240与第二环扣部204的折返部232的卡合之后,通过让连结构件206连同销部208一起转动,则如图23所示,将连结构件206从第二环扣部204卸下。
接着针对将环扣200安装于车把杆HB的顺序加以说明。在将环扣200安装于车把杆HB的情况,将安装构件MM插入于第一环扣部202的第一孔12a及第二环扣部204的第二孔22a。在第一环扣部202,未安装连结构件206、销部208、及限制构件210。将第一环扣部202及第二环扣部204从下弯部DP的前端移动至安装部位。
在将第一环扣部202及第二环扣部204移动到安装部位之后,经由销部208将连结构件206安装于第一环扣部202。具体来说,将销部208插入于连结构件206的弯曲部242a及保持部222。
在连结构件206安装于第一环扣部202之后,将第二环扣部204的折返部232插入于在连结构件206的卡合部240设置的孔部240a。将连结构件206及销部208移动到第一环扣部202侧,以在销部208的轴部250与保持部222的第一弯曲部222b之间形成空隙260。由此让连结构件206的卡合部240卡合于第二环扣部204。
在连结构件206及销部208移动到第一环扣部202侧之后,将限制构件210插入于销部208的轴部250与保持部222的第一弯曲部222b之间。通过将限制构件210插入于销部208的轴部250与保持部222的第一弯曲部222b之间,而将连结构件206固定于第一环扣部202。通过以上的顺序,将环扣200安装于车把杆HB。
在将环扣200安装于车把杆HB的情况,在将第一环扣部202及第二环扣部204从下弯部DP的前端移动至安装部位之前,将连结构件206安装到第一环扣部202也可以。
接着针对将环扣200从车把杆HB卸下的顺序加以说明。在将环扣200从车把杆HB卸下的情况,将限制构件210从第一环扣部202的保持部222脱离。然后将销部208及连结构件206朝第二环扣部204侧移动。
在销部208及连结构件206移动到第二环扣部204侧之后,连结构件206转动成从第二环扣部204分离。而销部208从保持部222及连结构件206的弯曲部242a脱离,连结构件206从第一环扣部202脱离。
在连结构件206从第一环扣部202脱离之后,将第一环扣部202及第二环扣部204朝向车把杆HB的下弯部DP的前端移动。然后将第一环扣部202及第二环扣部204从车把杆HB卸下。在环扣200从车把杆HB脱离的情况,连结构件206未从第一环扣部202脱离,将第一环扣部202及第二环扣部204朝向车把杆HB的下弯部DP的前端移动也可以。
<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环扣200,为了防止销部208朝销部208的轴方向脱离,如图24所示设置止动件270也可以。止动件270,设置在与设置凸缘252的端部相反侧的轴部250。止动件270,例如是插入于轴部250的止动环。止动件270,例如也可是插入于在轴部250设置的孔部的止动用销部。止动件270,也可是用来防止限制构件210朝销部208的轴方向脱离的止动件。例如止动件270,在销部208的轴方向抵接于限制构件210。止动件270,也可作为不同个体安装于限制构件210。
在环扣200,连结构件206也可具有一个臂部242。第一环扣部202也可具有两个保持部222。两个保持部222在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配置在臂部242的两侧。也就是说,第一环扣部202,也可包含:在销部208的轴方向配置在臂部242的两侧的保持部222。
在环扣200,也可将第一环扣部202的保持部222,配置在相较于假想面F2(图16)更靠近操作装置S。也可将第二环扣部204的折返部232,配置在相较于假想面F2更靠近操作装置S。连结构件206设置成圆弧状且抵接于车把杆HB。
<第4实施方式>
第4实施方式的环扣300,通过参考图25~图29来说明。针对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构造,省略重复的说明。例如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构造,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如图25及图26所示,环扣300具备有:第一环扣部302、第二环扣部304。
第一环扣部302具有:主体部306、安装部12、折返部308、止动件310。折返部308设置于操作装置S(图3)的相反侧的主体部306的端部。如图26所示,折返部308设置成从主体部306的前端朝向第二环扣部304延伸之后折返,然后朝车把杆HB的相反侧延伸。折返部308设置成在从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观察时为L字型。
如图25及图26所示,止动件310设置于在车把杆HB的径向上相较于第二环扣部304更向外侧突出的折返部308。例如,止动件310设置于折返部308的前端。止动件310从折返部308沿着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突出。止动件310分别从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上的折返部308的两侧面突出。也就是说,设置有两个止动件310。
第二环扣部304具有:主体部320、安装部22、连结部322。如图25及图27所示,与操作装置S(图3)相反侧的主体部320的端部,设置成随着成为前端而宽度变长。宽度是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的长度。
连结部322设置于操作装置S(图3)的相反侧的主体部320的前端。如图25及图26所示,连结部322设置成从主体部320的前端朝向车把杆HB的相反侧延伸之后折返,然后朝第一环扣部302侧延伸。朝向第一环扣部302侧延伸的连结部322设置成在从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观察时为圆弧状。
如图25及图27所示,在连结部322设置有孔330。孔330包含:第一孔332、第二孔334。第一孔332为矩形形状。第一孔332设置成供折返部308和止动件310插入。第一孔332的宽度较两个止动件310的前端间的宽度更长。第二孔334设置成在车把杆HB(图26)的周向方向上相较于第一孔332更靠近连结部322的前端。第二孔334设置成与第一孔332连通。也就是说,第一孔332及第二孔334在车把杆HB的周向方向上一体地设置。第二孔334设置成供折返部308插入。第二孔334的宽度较第一孔332的宽度更短。第二孔334的宽度较折返部308的宽度更长,且较两个止动件310的前端间的宽度更短。
在组装第一环扣部302和第二环扣部304的情况,如图28所示,将第一环扣部302的折返部308的局部及止动件310插入于第二环扣部304的第一孔332。在将折返部308的局部及止动件310插入于第一孔332之后,第一环扣部302及第二环扣部304的至少其中一者在车把杆HB(图26)的周向方向上移动。具体来说,如图29所示,第一环扣部302及第二环扣部304的至少其中一者移动,以使第一环扣部302的折返部308插入于连结部322的第二孔334。通过将折返部308插入于第二孔334,折返部308及止动件310卡合于连结部322。通过将折返部308插入于第二孔334,来限制第一环扣部302及第二环扣部304的移动。
例如,在对第二环扣部304向第二环扣部304的安装部22(图26)侧施加拉伸力的情况,第二环扣部304的连结部322抵接于第一环扣部302的折返部308。因此,限制第二环扣部304向安装部22侧的移动。例如,在第二环扣部304朝车把杆HB的轴部AX1(图26)方向移动的情况,在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上,第二环扣部304的连结部322抵接于第一环扣部302的折返部308。因此,限制第二环扣部304在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上的移动。如图26所示,连结部322在车把杆HB的径向上,被第一环扣部302的主体部306及折返部308和第一环扣部302的止动件310夹着。因此,例如,限制第二环扣部304在车把杆HB的径向上的移动。
环扣300不使用固定第一环扣部302和第二环扣部304的螺丝等而组装。因此,容易将环扣300安装于车把杆HB。例如,防止遗忘安装螺丝等。
通过折返部308及止动件310卡合于连结部322,来抑制环扣300从车把杆HB脱落。例如,在螺栓BL(图3)松动的情况,抑制环扣300从车把杆HB脱落。
<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第一环扣部302,如图30及图31所示,可代替折返部308而设置销部340。销部340安装于主体部306的端部。销部340例如为铆钉。销部340可通过组合多个构件而设置。销部340具有:固定部342、卡合部344、止动件346。固定部342贯穿主体部306且固定于主体部306。卡合部344为圆柱状。止动件346为圆柱状。止动件346的直径较卡合部344的直径更大。
第二环扣部304的第一孔350为圆弧状。第一孔350的直径较止动件346的直径更大。第二孔352的宽度较卡合部344的直径更大。第二孔352的宽度较止动件346的直径更小。第二孔352也可设置成圆弧状。
<第5实施方式>
第5实施方式的环扣400,通过参考图32~图34来说明。针对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构造,省略重复的说明。例如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构造,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如图32及图33所示,环扣400具备有:第一环扣部402、第二环扣部404。
第一环扣部402具有:主体部406、安装部12、折返部408。折返部408设置于操作装置S(图3)的相反侧的主体部406的端部。折返部408从主体部406沿着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突出。折返部408分别从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上的主体部406的两侧面突出。也就是说,设置有两个折返部408。折返部408设置成从主体部406朝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延伸之后折返,然后朝向车把杆HB的相反侧延伸。折返部408设置成在朝向车把杆HB的相反侧延伸之后,沿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延伸折返。两个折返部408以前端相对的方式折返而设置。折返部408设置成在从车把杆HB的周向方向观察时为U字型。折返部408例如沿着车把杆HB的切线方向设置。折返部408也可沿着车把杆HB的周向方向设置。
第二环扣部404具有:主体部410、安装部22、卡合部412。卡合部412具有:第一卡合部414、第二卡合部416。第一卡合部414设置于与操作装置S相反侧的主体部410的端部。第一卡合部414设置成从主体部410的前端朝向第一环扣部402侧延伸。如图34所示,第一卡合部414的宽度比在朝向车把杆HB(图33)的相反侧延伸的两个折返部408中相对的壁面之间的宽度短。第一卡合部414的宽度比两个折返部408的前端之间的宽度长。第二卡合部416设置于第一卡合部414的前端。第二卡合部416的宽度比第一卡合部414的宽度长。第二卡合部416的宽度比在朝向车把杆HB(图33)的相反侧延伸的两个折返部408中相对的壁面之间的宽度长。卡合部412设置成在从车把杆HB的径向观察时为T字型。
在组装第一环扣部402和第二环扣部404的情况,从第二环扣部404的安装部12侧插入于折返部408。将第二环扣部404插入于折返部408直到第二卡合部416抵接于折返部408为止。通过卡合部412卡合于折返部408,限制第一环扣部402及第二环扣部404的移动。
例如,在对第二环扣部404向第二环扣部404的安装部22(图32)侧施加拉伸力的情况,第二环扣部404的第二卡合部416抵接于第一环扣部402的折返部408。因此,限制第二环扣部404向安装部22侧的移动。例如,在第二环扣部404朝车把杆HB的轴部AX1(图32)方向移动的情况,在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上,第二环扣部404的第一卡合部414抵接于第一环扣部402的折返部408。因此,限制第二环扣部404在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上的移动。第二环扣部404的第一卡合部414在车把杆HB的径向上,被第一环扣部402的主体部406和第一环扣部402的折返部408夹着。因此,例如,限制第二环扣部404在车把杆HB的径向上的移动。
在组装第一环扣部402和第二环扣部404的情况,可在将折返部408折返之前,将第一卡合部414配置成与第一环扣部402的主体部406的端部附近相对。而且,也可在将第一卡合部414配置成与第一环扣部402的主体部406的端部附近相对之后,将折返部408折返。
折返部408向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突出。折返部408例如沿着车把杆HB的切线方向设置。例如,折返部408相对于沿车把杆HB的切线方向的力的强度提高。因此,在第二卡合部416抵接于折返部408的情况,抑制第二卡合部416的变形。
<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也可在第二环扣部404的主体部410及第一卡合部414的至少局部设置插入部。插入部的宽度较两个折返部408的前端间的宽度更短。在组装第一环扣部402和第二环扣部404的情况,将插入部插入于两个折返部408之间。然后,例如第二环扣部404移动直到第二卡合部416抵接于折返部408为止。通过设置插入部,第一环扣部402和第二环扣部404的组装变得容易。
<第6实施方式>
第6实施方式的环扣500,通过参考图35~图38来说明。针对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构造,省略重复的说明。例如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构造,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如图35~图38所示,环扣500具备有:第一环扣部502、第二环扣部504。
第一环扣部502具有:主体部506、安装部12、折返部508、固定构件510。如图37所示,在主体部506设置有第一孔520和第二孔522。第二孔522设置成矩形形状。第二孔522设置在相较于第一孔520更靠近安装部12的相反侧的主体部506的前端。折返部508设置于操作装置S(图3)的相反侧的主体部506的端部。如图35~图38所示,折返部508具有:弯曲部530、圆弧部532、固定部534。如图37及图38所示,弯曲部530从主体部506的前端朝向车把杆HB的相反侧延伸。圆弧部532设置成从弯曲部530的前端朝向主体部506侧延伸。也就是说,圆弧部532设置成与主体部506相对。圆弧部532设置成在从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观察时为圆弧状。在圆弧部532与主体部506之间形成有空隙540。固定部534以从圆弧部532的前端与主体部506相接的方式弯曲设置。如图35~37所示,在固定构件534设置有孔550。
在折返部508设置有孔560和缺口部562。孔560包含:第一孔564及第二孔566。第一孔564设置为大致矩形形状。第一孔564设置于圆弧部532。第二孔566设置在相较于第一孔564更靠近固定部534侧的圆弧部532。第二孔566设置成与第一孔564连通。也就是说,第一孔564及第二孔566沿着车把杆HB的周向方向一体地设置。第二孔566的宽度,较第一孔564的宽度更短。
缺口部562设置在相较于第一孔564更靠近主体部506的前端。缺口部562设置于弯曲部530与圆弧部532之间。缺口部562设置成与第一孔564连通。也就是说,孔560及缺口部562在车把杆HB的周向方向上一体地设置。缺口部562的宽度较第一孔564的宽度更短。
如图37所示,固定构件510插入于主体部506的第一孔520和固定部534的孔550。固定构件510固定主体部506和固定部534。固定构件510例如为铆钉。固定构件510也可为螺丝。固定构件510也可通过嵌入多个构件而构成。在不使用固定构件510的情况,固定部534可通过焊接而固定于主体部506。
如图35、图37及图38所示,第二环扣部504具有:主体部570、安装部22、卡合部572、引导部574。如图35所示,在主体部570的与操作装置S(图3)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插入部580。插入部580的宽度较缺口部562的宽度更短。卡合部572设置于插入部580的前端。如图37及图38所示,卡合部572设置成在从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观察时为圆弧状。卡合部572容纳在形成于主体部506与圆弧部532之间的空隙540。如图35所示,卡合部572的宽度较第一孔564的宽度更短。卡合部572的宽度较缺口部562的宽度更长。引导部574设置成从卡合部572的前端朝向车把杆HB延伸。引导部574插入于设置在第一环扣部502的主体部506的第二孔522。引导部574的宽度较第二孔522的宽度更短。
在组装第一环扣部502和第二环扣部504的情况,将第二环扣部504的卡合部572和引导部574插入于第一环扣部502的孔560。第二环扣部504的插入部580插入于第一环扣部502的缺口部562。引导部574插入于主体部506的第二孔522。通过将引导部574插入于主体部506的第二孔522,在组装第一环扣部502和第二环扣部504的情况,第一环扣部502及第二环扣部504的位置稳定。然后,第一环扣部502及第二环扣部504的至少其中一者在车把杆HB的周向方向上移动。例如,第二环扣部504移动直到卡合部572抵接于折返部508的弯曲部530为止。
例如,在对第二环扣部504向第二环扣部504的安装部22侧施加拉伸力的情况,第二环扣部504的卡合部572抵接于折返部508的弯曲部530。因此,限制第二环扣部504向安装部22侧的移动。在对第二环扣部504向第二环扣部504的安装部22侧施加拉伸力的情况,引导部574不抵接于主体部506。因此,在向第二环扣部504的安装部22侧施加拉伸力的情况,抑制引导部574的变形。
例如,在第二环扣部504朝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移动的情况,在车把杆HB的轴部AX1方向上,第二环扣部504的引导部574抵接于第一环扣部502的主体部506。因此,限制第二环扣部504在车把杆HB的轴方向上的移动。第二环扣部504的卡合部572在车把杆HB的径向上,被第一环扣部502的主体部506和第一环扣部502的圆弧部532夹着。因此,限制第二环扣部504在车把杆HB的径向上的移动。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的内容。另外,上述构成要素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设想的、实质上相同的、所谓均等范围的要素。进而,可将上述构成要素进行适当地组合。进而,可在不脱离上述实施方式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构成要素的各种省略、替换或变更。

Claims (25)

1.一种环扣,用来将人力驱动车的操作装置安装于车把杆;所述环扣具备有第一环扣部、第二环扣部以及连结构件;
所述第一环扣部具有:供用来将所述环扣安装于所述操作装置的安装构件插入的第一孔;
所述第二环扣部具有:供用来将所述环扣安装于所述操作装置的所述安装构件插入的第二孔;
所述连结构件连结所述第一环扣部与所述第二环扣部;
所述第二环扣部与所述第一环扣部为不同构件,
所述环扣在所述连结构件中能够解除所述第一环扣部与所述第二环扣部的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扣,其中,所述环扣具备有:将所述第二环扣部固定于所述第一环扣部的固定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扣,其中,所述第一孔及所述第二孔的至少其中一个设置成与所述安装构件之间形成空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扣,其中,
所述固定构件具有朝向所述车把杆延伸的轴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扣,其中,
所述固定构件朝向所述车把杆贯穿所述连结构件,且用来将所述连结构件固定于所述第一环扣部及所述第二环扣部的至少其中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扣,其中,所述第一环扣部及所述第二环扣部的至少其中一个包含朝向所述车把杆的相反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连结构件具有供所述突出部插入的插入孔;
所述固定构件插入于所述突出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扣,其中,所述连结构件包含:与所述第一环扣部及所述第二环扣部的材料的至少其中一种不同的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扣,其中,
具有将所述第二环扣部固定于所述第一环扣部的固定构件,
所述第一孔及所述第二孔的至少其中一个设置成与所述安装构件之间形成空隙。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扣,其中,所述第一环扣部及所述第二环扣部的其中一者的环扣部通过所述固定构件固定于所述连结构件,
所述连结构件包含:与所述第一环扣部及所述第二环扣部的另一者的环扣部卡合的卡合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环扣,其中,所述第一环扣部及所述第二环扣部的其中一者包含:朝向所述车把杆的相反侧折返的折返部;
所述第一环扣部及所述第二环扣部的另一者包含:与所述折返部卡合的爪部;
所述爪部及所述折返部,通过让所述第一环扣部及所述第二环扣部的至少任一个朝向所述车把杆的轴方向滑动,来解除卡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环扣,其中,所述第一环扣部及所述第二环扣部的其中一者包含:在所述车把杆的轴方向配置在所述卡合部的两侧的两个所述折返部;
所述第一环扣部及所述第二环扣部的另一者包含:在所述车把杆的轴方向配置在所述卡合部的两侧的两个所述爪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环扣,其中,所述连结构件包含:在所述车把杆的轴方向配置在所述折返部及所述爪部的两侧的两个所述卡合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环扣,其中,与所述折返部相接的所述爪部的面部配置在将包含所述安装构件的轴部及所述车把杆的轴部的基准面以所述车把杆的轴部为中心朝正反方向分别旋转45度的范围以内,且相对于所述车把杆的轴部在与所述操作装置的相反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环扣,其中,与所述折返部相接的所述爪部的面部配置在以所述车把杆的轴部为中心将所述基准面朝正反方向分别旋转5度的范围以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环扣,其中,与所述折返部相接的所述爪部的面部配置在所述基准面上。
1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环扣,其中,所述第一环扣部及所述第二环扣部分别包含所述突出部;
所述连结构件具有:供所述第一环扣部的所述突出部插入的插入孔、及供所述第二环扣部的所述突出部插入的插入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9及16中任一项所述的环扣,其中,靠近所述连结构件配置的所述第一环扣部的端部配置成:与第一基准面正交且较第一假想面更靠近所述操作装置的相反侧;
所述第一基准面包含:所述车把杆的轴部、与从所述车把杆朝向所述操作装置插入到所述第一环扣部的安装构件的轴部;
所述第一假想面包含所述车把杆的轴部;
靠近所述连结构件配置的所述第二环扣部的端部配置成:与第二基准面正交且较第二假想面更靠近所述操作装置的相反侧;
所述第二基准面包含:所述车把杆的轴部、与从所述车把杆朝向所述操作装置插入到所述第二环扣部的安装构件的轴部;
所述第二假想面包含所述车把杆的轴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9及16中任一项所述的环扣,其中,靠近所述连结构件配置的所述第一环扣部的端部配置成:与第一基准面正交且较第一假想面更靠近所述操作装置;
所述第一基准面包含:所述车把杆的轴部、与从所述车把杆朝向所述操作装置插入到所述第一环扣部的安装构件的轴部;
所述第一假想面包含所述车把杆的轴部;
靠近所述连结构件配置的所述第二环扣部的端部配置成:与第二基准面正交且较第二假想面更靠近所述操作装置;
所述第二基准面包含:所述车把杆的轴部、与从所述车把杆朝向所述操作装置插入到所述第二环扣部的安装构件的轴部;
所述第二假想面包含所述车把杆的轴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扣,其中,具备有:销部、限制构件;
所述销部能转动地支承所述连结构件且能沿着所述第一环扣部移动地被保持在所述第一环扣部;
所述限制构件用来限制所述销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环扣部的移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环扣,其中,所述第二环扣部包含朝所述车把杆的相反侧折返的折返部;
所述连结构件包含与所述折返部卡合的卡合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环扣,其中,所述第一环扣部包含用来保持所述销部的保持部,
所述限制构件插入于所述保持部与所述销部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环扣,其中,所述环扣具备有用来防止所述限制构件朝所述销部的轴方向脱离的止动件。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环扣,其中,所述连结构件包含:在所述销部的轴方向配置在所述保持部的两侧而与所述销部卡合的臂部。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环扣,其中,所述连结构件包含与所述销部卡合的臂部;
所述第一环扣部包含:在所述销部的轴方向配置在所述臂部的两侧的所述保持部。
25.根据权利要求19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环扣,其中,所述限制构件为弹性构件。
CN202010670270.9A 2020-07-13 2020-07-13 环扣 Active CN1139284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70270.9A CN113928463B (zh) 2020-07-13 2020-07-13 环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70270.9A CN113928463B (zh) 2020-07-13 2020-07-13 环扣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28463A CN113928463A (zh) 2022-01-14
CN113928463B true CN113928463B (zh) 2023-05-12

Family

ID=79273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70270.9A Active CN113928463B (zh) 2020-07-13 2020-07-13 环扣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2846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40059B2 (ja) * 2005-11-30 2008-01-30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変速操作装置
US8201476B2 (en) * 2008-12-09 2012-06-19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TWI557014B (zh) * 2014-02-26 2016-11-11 Bicycle of the wire control device
JP2018052356A (ja) * 2016-09-29 2018-04-05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操作装置
US10618596B2 (en) * 2016-12-22 2020-04-14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IT201700090937A1 (it) * 2017-08-07 2019-02-07 Campagnolo Srl Componente di bicicletta comprendente un dispositivo di serraggio rimovibile per il fissaggio ad un elemento tubolare della bicicletta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28463A (zh) 2022-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25503B1 (en) Steering column device
JP527974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位置調整装置
JP4932388B2 (ja) 可動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333417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626164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支持装置
JP4735974B2 (ja) 自在継手のヨークとシャフトとの結合構造
EP1529713B1 (en) Steering apparatus
US6615688B2 (en) Integrated twist-grip switch
WO2017068804A1 (ja)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及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142969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835324B2 (ja)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US9889875B2 (en) Steering column device
JP2010201967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011195031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3928463B (zh) 环扣
JP5267528B2 (ja)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06022279A1 (ja) レバースイッチの取付構造
JP2010126142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003146193A (ja) ペダル支持構造
JP5251850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TW202103990A (zh) 環扣
WO2017141954A1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526189Y2 (ja) 自在継手のヨークと回転軸との結合装置
JP2013164104A (ja) クリップ
JP6819241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