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17652A -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17652A
CN113917652A CN202110765222.2A CN202110765222A CN113917652A CN 113917652 A CN113917652 A CN 113917652A CN 202110765222 A CN202110765222 A CN 202110765222A CN 113917652 A CN113917652 A CN 1139176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imaging
imaging lens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6522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藤广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9176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176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hre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wo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at least one element being a compound optical element, e.g. cemented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0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wo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成像镜头及具备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成像镜头从最靠物体侧向像侧依次连续地具备第1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在对焦时,仅第2透镜组移动。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为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在将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F且将最大像高设为Y的情况下,成像镜头满足0.5<rF/Y<3所表示的条件式。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数码相机等的成像镜头,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下述专利文献2及下述专利文献3中所记载的透镜系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011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8085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132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近年来,需要一种具有更加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成像镜头。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成像镜头及具备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从最靠物体侧向像侧依次连续地具备第1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在对焦时,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而仅第2透镜组移动,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为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在将上述负弯月形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F且将最大像高设为Y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0.5<rF/Y<3 (1)
所表示的条件式(1)。
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优选为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
在将第2透镜组的上述负弯月形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R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优选满足
0.06<(rF-rR)/(rF+rR)<0.27 (2)
所表示的条件式(2)。
在将第2透镜组的从像侧起第二片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RR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优选满足
0.35<(rRR+rF)/(rRR-rF)<1 (3)
所表示的条件式(3)。
在将从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在光轴上的距离设为TL2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优选满足
1.2<TL2/Y<2 (4)
所表示的条件式(4)。
第1透镜组包括至少1片负透镜,并且第1透镜组中所包括的负透镜中的最靠像侧的负透镜优选为将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此时,在将第1透镜组中所包括的负透镜中的最靠像侧的上述负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1F且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成像镜头的焦距设为f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优选满足
-2.5<r1F/f<-0.3 (5)
所表示的条件式(5)。
第1透镜组包括至少1片负透镜,并且在将第1透镜组中所包括的负透镜中的最靠像侧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1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优选满足
15<v1<38 (6)
所表示的条件式(6)。
第2透镜组包括至少1片正透镜,并且在将第2透镜组中所包括的正透镜中的最靠像侧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2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优选满足
10<v2<27 (7)
所表示的条件式(7)。
在将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且将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优选满足
0.05<f2/f1<0.32 (8)
所表示的条件式(8)。
在对焦时,各透镜组内的透镜的间隔优选全部固定。
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优选包括在对焦时相对于像面固定的光圈。并且,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优选在比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更靠像侧包括光圈。
第2透镜组优选包括多个正透镜。第2透镜组优选包括至少3片正透镜。
本发明的成像镜头包括至少1片负透镜,并且在成像镜头中所包括的负透镜中的最靠物体侧的负透镜的像侧连续配置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可以构成为凹面。
本发明的成像镜头可以构成为具备在对焦时相对于像面固定的第3透镜组。
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为负透镜,并且在将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负透镜的焦距设为fL1且将第1透镜组的从物体侧起第二片透镜的焦距设为fL2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优选满足
0.7<fL1/fL2<2 (9)
所表示的条件式(9)。
第1透镜组包括至少1片负透镜,并且在将针对第1透镜组中所包括的所有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的最大值设为νmax且将针对第1透镜组中所包括的所有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的最小值设为vmin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优选满足
20<vmax-vmin<100 (10)
所表示的条件式(10)。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备本发明的成像镜头。
另外,本说明书的“包括~”“包括~的”表示,除了所举出的构成要件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不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以及光圈、滤波器及盖玻璃等除了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以及透镜凸缘、镜筒、成像元件及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
在本说明书中,“具有正屈光力的~组”表示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同样地,“具有负屈光力的~组”表示组整体具有负屈光力。“~透镜组”并不限于包括多个透镜的结构,也可以设为仅包括1片透镜的结构。
另外,本说明书中的“透镜组”是指为成像镜头的结构部分且包括被在对焦时发生变化的空气间隔分开的至少1片透镜的部分。在对焦时,以透镜组为单位移动或固定,并且一个透镜组内的透镜的相互间隔不变。
“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正透镜”及“正的透镜”的含义相同。“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负透镜”及“负的透镜”的含义相同。“负弯月形透镜”及“弯月形状的负的透镜”是同义词。
除非另有说明,则与包括非球面的透镜相关的屈光力的符号、面形状及曲率半径设为在近轴区域中考虑。关于曲率半径的符号,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正且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形状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负。复合非球面透镜(球面透镜和形成于该球面透镜上的非球面形状的膜构成为一体而整体发挥一个非球面透镜的功能的透镜)作为1片透镜来使用而不视为接合透镜。
在条件式中所使用的“焦距”为近轴焦距。在条件式中所使用的值为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以d线为基准时的值。在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d线”、“C线”及“F线”为亮线。在本说明书中,d线的波长被视为587.56nm(纳米),C线的波长被视为656.27nm(纳米),F线的波长被视为486.13nm(纳米)。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成像镜头及具备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结构和光束的剖视图。
图2是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3是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横向像差图。
图4是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对焦于近距离物体的状态的横向像差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结构和光束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7是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横向像差图。
图8是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对焦于近距离物体的状态的横向像差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结构和光束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像差图及倍率色差图。
图11是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横向像差图。
图12是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对焦于近距离物体的状态的横向像差图。
图13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14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中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结构和光束的剖视图。在图1中示出轴上光束2及最大像高的光束3作为光束。在图1中,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像侧。图1所示的例与后述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对应。
在图1中示出假设将成像镜头适用于摄像装置,在成像镜头与像面Sim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状的光学部件PP的例。光学部件PP为假设成各种滤波器和/或盖玻璃等的部件。各种滤波器例如为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波器及截止特定波长区域的滤波器等。光学部件PP为不具有屈光力的部件,也可以为省略光学部件PP的结构。
本发明的成像镜头沿光轴Z从最靠物体侧向像侧依次连续地具备第1透镜组G1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
通过将第2透镜组G2设为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有利于在F值小的透镜系统中一边抑制像差的变动一边进行对焦。
作为一例,图1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在图1的例中,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7这7片透镜和孔径光圈St,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6这6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32这2片透镜。图1的孔径光圈St表示光轴方向上的位置,而不表示大小及形状。
在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中,在对焦时,仅第2透镜组G2移动。即,在图1的例中,在对焦时,仅第2透镜组G2沿光轴Z移动,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以下,将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组称为对焦组。图1所示的第2透镜组G2的下侧的向左的箭头表示第2透镜组G2为对焦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对焦时,向物体侧移动。在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中,对焦组仅包括第2透镜组G2。如此,通过设成容易大型化的第1透镜组G1在对焦时固定的结构,有利于对焦组的轻量化。
在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中,第2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的透镜构成为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通过该结构,有利于一边抑制球面像差一边校正像面弯曲。
以下对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优选结构及可能的结构进行叙述。在以下描述中,将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也称为成像镜头。
在将第2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F且将最大像高设为Y的情况下,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
另外,Y设为取正的值。通过使条件式(1)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该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不会变得过小,因此有利于透镜的加工性,并且有利于抑制像面弯曲校正过度。通过使条件式(1)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有利于抑制像面弯曲校正不足。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
0.5<rF/Y<3 (1)
0.65<rF/Y<2.2 (1-1)
0.8<rF/Y<1.4 (1-2)
关于第2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在将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F且将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R的情况下,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条件式(2)为与第2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的形状因数相关的式。通过使条件式(2)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有利于抑制球面像差校正过度。通过使条件式(2)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有利于抑制球面像差校正不足。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2)。
0.06<(rF-rR)/(rF+rR)<0.27 (2)
0.12<(rF-rR)/(rF+rR)<0.24 (2-1)
0.17<(rF-rR)/(rF+rR)<0.21 (2-2)
在将第2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F且将第2透镜组G2的从像侧起第二片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RR的情况下,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条件式(3)为与形成于第2透镜组G2的从像侧起第二片透镜和第2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之间的空气透镜的形状因数相关的式。通过使条件式(3)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能够抑制高视角的轴外光束的折射过度,因此能够抑制彗形像差的发生。通过使条件式(3)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高视角的轴外光束的折射不会变得过弱,因此有利于校正像面弯曲。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2)。
0.35<(rRR+rF)/(rRR-rF)<1 (3)
0.4<(rRR+rF)/(rRR-rF)<0.8 (3-1)
0.45<(rRR+rF)/(rRR-rF)<0.6 (3-2)
在将从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2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在光轴上的距离设为TL2且将最大像高设为Y的情况下,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通过使条件式(4)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容易在不急剧弯曲光线的情况下向像侧引导光线,因此有利于抑制对焦时的像差变动。通过使条件式(4)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有利于抑制对焦组的大型化。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2)。
1.2<TL2/Y<2 (4)
1.3<TL2/Y<1.8 (4-1)
1.4<TL2/Y<1.6 (4-2)
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优选为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广角化。
第1透镜组G1包括至少1片负透镜,并且第1透镜组G1中所包括的负透镜中的最靠像侧的负透镜优选为将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在轴上光束与轴外光束的分离变少的位置上配置将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因此有利于校正轴上色差。
在第1透镜组G1包括至少1片负透镜且第1透镜组G1中所包括的负透镜中的最靠像侧的负透镜为将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的结构中,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在条件式(5)中,将第1透镜组G1中所包括的负透镜中的最靠像侧的负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1F,并且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成像镜头的焦距设为f。通过使条件式(5)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上述物体侧的面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弱,因此有利于校正轴上色差。通过使条件式(5)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上述物体侧的面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强,因此尤其有利于抑制对于轴上光线中的通过光瞳周边的光线的色差校正过度。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2)。
-2.5<r1F/f<-0.3 (5)
-1.8<r1F/f<-0.5 (5-1)
-1.1<r1F/f<-0.7 (5-2)
第1透镜组G1包括至少1片负透镜,并且在将第1透镜组G1中所包括的负透镜中的最靠像侧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1的情况下,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通过使条件式(6)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有利于抑制轴上色差校正过度。通过使条件式(6)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有利于抑制轴上色差校正不足。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2)。
15<v1<38 (6)
18<v1<33 (6-1)
23<v1<29 (6-2)
第1透镜组G1包括至少1片负透镜,并且在将针对第1透镜组G1中所包括的所有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的最大值设为νmax且将针对第1透镜组G1中所包括的所有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的最小值设为vmin的情况下,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通过使条件式(10)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有利于抑制倍率色差校正不足。通过使条件式(10)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有利于抑制倍率色差校正过度。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2)。
20<vmax-vmin<100 (10)
30<vmax-vmin<85 (10-1)
40<vmax-vmin<75 (10-2)
第2透镜组G2包括至少1片正透镜,并且在将第2透镜组G2中所包括的正透镜中的最靠像侧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2的情况下,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通过使条件式(7)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有利于抑制倍率色差校正过度。通过使条件式(7)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有利于抑制倍率色差校正不足。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2)。
10<v2<27 (7)
13<v2<24 (7-1)
16<v2<21 (7-2)
第2透镜组G2优选包括多个正透镜。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抑制对焦时的球面像差的变动。为了更显著地获得该效果,第2透镜组G2优选包括至少3片正透镜。
在将第1透镜组G1的焦距设为f1且将第2透镜组G2的焦距设为f2的情况下,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在成像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8)的情况下,第1透镜组G1成为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通过第1透镜组G1为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与为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的情况相比,有利于对焦组的小型化。通过使条件式(8)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第1透镜组G1的正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弱,因此容易使入射至第2透镜组G2的光束小径化,由此有利于对焦组的小型化。通过使条件式(8)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第2透镜组G2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弱,因此容易抑制对焦时的对焦组的移动量,由此有利于光学系统整体的小型化。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2)。
0.05<f2/f1<0.32 (8)
0.1<f2/f1<0.27 (8-1)
0.15<f2/f1<0.22 (8-2)
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为负透镜,并且在将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负透镜的焦距设为fL1且将第1透镜组G1的从物体侧起第二片透镜的焦距设为fL2的情况下,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通过使条件式(9)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第1透镜组G1的从物体侧起第二片透镜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弱,因此有利于校正高视角的彗形像差。通过使条件式(9)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负透镜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弱,因此在使其广角化时,能够抑制该负透镜的大径化,由此有利于小型化。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成像镜头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2)。
0.7<fL1/fL2<2 (9)
0.9<fL1/fL2<1.8 (9-1)
1.1<fL1/fL2<1.6 (9-2)
在成像镜头包括至少1片负透镜的情况下,并且在成像镜头中所包括的负透镜中的最靠物体侧的负透镜的像侧连续配置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可以构成为凹面。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使成像镜头中所包括的负透镜中的最靠物体侧的负透镜小径化。图1的成像镜头具有该结构。在图1的例中,在最靠物体侧的负的透镜L11的像侧连续配置的透镜L12的物体侧的面成为凹面。
在成像镜头包括孔径光圈St的情况下,优选在对焦时,孔径光圈St相对于像面Sim固定。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对焦组的轻量化。并且,孔径光圈St优选配置于比第1透镜组G1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更靠像侧的位置上。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入射至第2透镜组G2的高视角的轴外光束从光轴Z的高度,因此有利于对焦组的轻量化。
如图1所示,成像镜头在比第2透镜组G2更靠像侧可以具备在对焦时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的第3透镜组G3。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校正倍率色差。另外,成像镜头可以构成为包括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及上述第3透镜组G3,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兼顾良好的像差校正及小型化。
在成像镜头具备上述第3透镜组G3的情况下,上述第3透镜组G3优选为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增强第2透镜组G2的正屈光力,因此有利于抑制对焦时的对焦组的移动量。
在对焦时,各透镜组内的透镜的间隔优选全部固定。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简化对焦组的驱动机构。
具体而言,各透镜组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结构。
第1透镜组G1可以构成为包括4片负透镜及3片正透镜。或者,第1透镜组G1可以构成为包括5片负透镜及3片正透镜。第1透镜组G1可以构成为包括两组接合透镜,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校正色差。第1透镜组G1的最靠像侧的透镜可以构成为正透镜,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对焦组的小径化。
第2透镜组G2可以构成为包括3片正透镜及3片负透镜。第2透镜组G2可以构成为包括至少一组接合透镜,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校正色差。在第2透镜组G2包括接合透镜的情况下,其接合面可以设为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形状,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抑制像差发生量。
第3透镜组G3可以构成为包括1片正透镜及1片负透镜,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有利于兼顾良好的性能及小型化。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第3透镜组G3的正透镜和负透镜可以接合。在接合的情况下,与不接合的情况相比,更有利于小型化。
包括与条件式相关的结构在内,上述优选结构及可能的结构能够进行任意组合,优选根据所要求的规格适当选择性地采用。另外,与条件式相关的优选结构并不限定于以式的形式记载的条件式,还包括从优选、更优选及进一步优选的条件式中任意组合下限和上限而获得的所有条件式。
作为一例,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优选一方式为如下成像镜头:从最靠物体侧向像侧依次连续地具备第1透镜组G1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在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相对于像面Sim固定而仅第2透镜组G2移动,第2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的透镜为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上述条件式(1)。根据该优选一方式的成像镜头,有利于一边保持良好的性能且实现对焦组的轻量化,一边在F值小的透镜系统中,抑制像差的变动的同时进行对焦。
接着,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将表示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结构和光束的剖视图示于图1中,其图示方法和结构如上所述,因此在此省略一部分的重复说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对焦时,仅第2透镜组G2沿光轴Z向物体侧移动,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负的透镜L11、双凹形状的负的透镜L12、双凸形状的正的透镜L13、双凹形状的负的透镜L14、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的正的透镜L15、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的负的透镜L16、双凸形状的正的透镜L17及孔径光圈St。透镜L12、透镜L13和透镜L14被接合。透镜L15与透镜L16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双凸形状的正的透镜L21、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的透镜L22、将凸面朝向像侧的正的透镜L23、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的透镜L24、双凸形状的正的透镜L25及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负的透镜L26。透镜L21与透镜L22被接合。透镜L23与透镜L24被接合。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双凸形状的正的透镜L31及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的透镜L32。透镜L31与透镜L32被接合。
关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中,将规格和可变面间隔示于表2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3中。在表1中,在S一栏中示出将最靠物体侧的面设为第1面而随着朝向像侧逐一增加编号时的面编号,在r一栏中示出各面的曲率半径,在d一栏中示出各面和与其像侧相邻的面在光轴上的面间隔,在nd一栏中示出各构成要件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在vd一栏中示出各构成要件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
在表1中,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正且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形状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负。在表1中还示出孔径光圈St及光学部件PP。在与孔径光圈St对应的面的面编号一栏中记载有面编号和(S t)这一术语。表1的d的最下栏的值为表中的最靠像侧的面与像面Sim之间的间隔。在表1中,关于变倍时的可变面间隔,使用了DD[]这一记号,在[]中标注该间隔的物体侧的面编号并记入于d一栏中。
在表2中示出焦距f、开放F值FNo.、最大总视角2ωmax及对焦时的可变面间隔的各值。2ωmax一栏的(°)表示单位为度。在表2中示出物体距离分别为无限远及110mm(毫米)的情况。即,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值示于标记为“无限远”的一栏中,将对焦于物体距离为110mm(毫米)的物体的状态的值示于标记为“110mm”的一栏中。物体距离为从物体至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在光轴上的距离。表2所示的值为以d线为基准时的值。
在表1中,对非球面的面编号标注了*记号,在非球面的曲率半径一栏中记载有近轴的曲率半径的数值。在表3中,在S一栏中示出非球面的面编号,在KA及Am(m=3、4、5、……16)一栏中示出关于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的数值。表3的非球面系数的数值的“E±n”(n:整数)表示“×10±n”。KA及Am为下式所表示的非球面式中的非球面系数。
Zd=C×h2/{1+(1-KA×C2×h2)1/2}+∑Am×hm
其中,
Zd:非球面深度(从高度h的非球面上的点下垂至与非球面顶点相切且与光轴垂直的平面的垂线的长度);
h:高度(从光轴至透镜面为止的距离);
C:近轴曲率半径的倒数;
KA、Am:非球面系数,
非球面式的∑表示与m相关的总和。
在各表的数据中,作为角度的单位使用了度,作为长度的单位使用了mm(毫米),光学系统统既可以放大比例使用也可以缩小比例使用,因此也可以使用其他适当的单位。并且,在以下所示的各表中记载有以规定位数舍入的数值。
[表1]
实施列1
Figure BDA0003149931380000131
Figure BDA0003149931380000141
[表2]
实施列1
物体距离 无限远 110mm
f 17.90 17.65
FNo. 1.44 1.54
2ωmax(°) 78.6 76.0
Y 14.2 14.2
DD[12] 6.58 4.08
DD[22] 6.72 9.22
[表3]
实施列1
S 1 2 7
KA 3.8510739E+00 -4.3296751E+00 -3.0025899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8.2101298E-05 3.1069943E-04 -5.9789840E-05
A5 -9.5739997E-06 -1.0193003E-05 4.0272162E-07
A6 5.9588626E-07 -9.9029127E-07 -1.2393722E-06
A7 -3.0455959E-08 7.4165898E-09 3.9428093E-07
A8 -1.9480492E-09 5.8171636E-09 -3.5102283E-08
A9 4.0864450E-10 1.7037688E-10 -2.4364513E-09
A10 -1.4919699E-11 -1.6321215E-11 3.7344047E-10
A11 -1.8257720E-13 -1.4903567E-12 3.9820245E-11
A12 -2.7147724E-14 -2.8746210E-13 -6.3260902E-12
A13 3.4618551E-15 5.1753338E-14 -2.0073400E-13
A14 -2.7227826E-18 -2.5285882E-15 7.3073525E-14
A15 -6.6705344E-18 4.0808858E-17 -4.4848603E-15
A16 1.4994304E-19 -8.7993111E-21 9.4036412E-17
S 21 22
KA -5.0000027E+00 -1.4211109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1.5689881E-05 3.0065970E-05
A5 -6.5802732E-06 -1.9431301E-05
A6 -6.9255100E-07 3.3138973E-06
A7 1.4479909E-08 -4.3716353E-07
A8 1.4122715E-08 2.8105186E-08
A9 -3.4964926E-10 1.7441042E-09
A10 -7.5590845E-11 -1.5417488E-10
A11 6.1173246E-12 -2.3068826E-11
A12 -9.6603698E-13 1.2815061E-12
A13 7.7251258E-14 2.3110962E-13
A14 1.1107596E-15 -2.7371328E-14
A15 -3.0214962E-16 1.2010839E-15
A16 7.8465436E-18 -2.1499728E-17
在图2、图3及图4中示出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在图2中,从左依次示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差。在图2中,在标有“无限远”的上段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标有“110mm”的下段示出对焦于物体距离为110mm(毫米)的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球面像差图中,分别由实线、长虚线及短虚线表示d线、C线及F线下的像差。在像散图中,由实线表示弧矢方向上的d线下的像差,由短虚线表示子午方向上的d线下的像差。在畸变像差图中,由实线表示d线下的像差。在倍率色差图中,分别由长虚线及短虚线表示C线及F线下的像差。球面像差图的FNo.表示F值,其他像差图的ω表示半视角。在图2中示出与各图的纵轴上端对应的FNo.和ω的值。
在图3中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横向像差。在图3中,在左列示出子午方向上的横向像差,在右列示出弧矢方向上的横向像差。在图3中,分别由实线、长虚线及短虚线表示d线、C线及F线下的像差。图3的ω表示半视角。与图3相同地,在图4中示出对焦于物体距离为110mm(毫米)的物体的状态的横向像差。
除非另有说明,则与上述实施例1相关的各数据的记号、含义、记载方法及图示方法在以下实施例中也相同,因此以下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例2]
将表示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结构和光束的剖视图示于图5中。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对焦时,仅第2透镜组G2沿光轴Z向物体侧移动,第1透镜组G1相对于像面Sim固定。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负的透镜L11、双凹形状的负的透镜L12、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正的透镜L13、双凹形状的负的透镜L14、双凸形状的正的透镜L15、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的负的透镜L16、双凸形状的正的透镜L17及孔径光圈St。透镜L12与透镜L13被接合。透镜L14与透镜L15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双凸形状的正的透镜L21、双凹形状的负的透镜L22、双凸形状的正的透镜L23、双凹形状的负的透镜L24、双凸形状的正的透镜L25及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负的透镜L26。透镜L21与透镜L22被接合。透镜L23与透镜L24被接合。
关于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4中,将规格和可变面间隔示于表5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6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6~图8中。在图6中,在上段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差,在下段示出对焦于物体距离为110mm(毫米)的物体的状态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差。在图7中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横向像差。在图8中示出对焦于物体距离为110mm(毫米)的物体的状态的横向像差。
[表4]
实施列2
S r d nd v d
*1 50.9202 1.8721 1.58313 59.38
*2 15.5929 11.1254
3 -41.2861 1.1918 1.48749 70.44
4 28.6638 4.2247 2.00069 25.46
5 547.2491 5.8234
6 -45.3239 2.1805 1.68893 31.07
7 68.3842 4.6317 1.69680 55.53
8 -26.2063 1.1493
9 -18.8555 0.9231 1.74077 27.79
10 -317.6806 0.1000
11 83.7496 4.1391 1.95375 32.32
12 -37.6767 3.5285
13(St) DD[13]
14 26.4192 8.7875 1.55032 75.50
15 -20.4793 0.8968 1.78880 28.43
16 94.9622 0.1000
17 43.8350 5.9348 1.75500 52.32
18 -19.0896 0.9112 1.85478 24.80
19 873.6132 0.1000
20 34.7161 4.2520 1.92286 18.90
21 -55.7621 0.1000
*22 12.8449 1.1053 1.80625 40.91
*23 8.6197 DD[23]
24 2.8500 1.51680 64.20
25 1.1000
[表5]
实施列2
物体距离 无限远 110mm
f 18.20 18.07
FNo. 1.44 1.56
2ωmax(°) 78.2 74.4
Y 14.2 14.2
DD[13] 6.84 4.11
DD[23] 16.51 19.25
[表6]
实施列2
S 1 2 22 23
KA -3.5524107E+00 -4.3839153E-01 -8.7749470E-01 -1.7564944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1.4562563E-04 1.9987653E-04 -2.9457203E-04 4.5987345E-05
A5 -1.5586134E-05 -1.4237156E-05 -3.0213717E-05 -4.2734089E-05
A6 5.2002049E-07 3.8653493E-08 8.8294930E-06 8.3923312E-06
A7 4.4576460E-08 9.7639392E-08 -6.3236083E-07 -6.7249893E-07
A8 -7.2822532E-09 1.3127811E-10 6.6065017E-08 3.8700650E-08
A9 2.3897513E-10 -1.7402613E-09 -1.8681912E-08 -1.0369127E-09
A10 2.0729060E-11 1.0104915E-10 2.8496418E-09 -7.1101541E-10
A11 -4.2346876E-13 1.0980116E-11 -2.1192026E-10 1.4318222E-10
A12 -2.6304469E-13 -1.4408297E-12 5.7452181E-12 -4.3454846E-12
A13 2.7068251E-14 5.0098114E-14 1.3592773E-13 -1.7638060E-12
A14 -1.2272789E-15 2.0411475E-16 -3.2656663E-15 2.5353158E-13
A15 2.8191990E-17 -5.1685374E-17 -6.9338244E-16 -1.4072532E-14
A16 -2.6907030E-19 9.6690889E-19 2.5709964E-17 2.9452493E-16
[实施例3]
将表示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结构和光束的剖视图示于图9中。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对焦时,仅第2透镜组G2沿光轴Z向物体侧移动,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负的透镜L11、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负的透镜L12、双凹形状的负的透镜L13、双凸形状的正的透镜L14、双凹形状的负的透镜L15、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的正的透镜L16、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的负的透镜L17、双凸形状的正的透镜L18及孔径光圈St。透镜L14与透镜L15被接合。透镜L16与透镜L17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双凸形状的正的透镜L21、双凹形状的负的透镜L22、双凸形状的正的透镜L23、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负的透镜L24、双凸形状的正的透镜L25及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负的透镜L26。透镜L21、透镜L22、透镜L23和透镜L24被接合。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双凸形状的正的透镜L31及双凹形状的负的透镜L32。透镜L31与透镜L32被接合。
关于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7中,将规格和可变面间隔示于表8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9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0~图12中。在图10中,在上段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差,在下段示出对焦于物体距离为110mm(毫米)的物体的状态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差。在图11中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横向像差。在图12中示出对焦于物体距离为110mm(毫米)的物体的状态的横向像差。
[表7]
实施列3
S r d nd vd
1 32.5237 1.7367 1.60342 38.03
2 18.1246 3.2146
*3 118.2213 1.9376 1.58313 59.46
*4 31.7640 8.7773
5 -44.0686 1.3096 1.41390 100.82
6 32.2786 0.1000
7 28.4634 4.9124 2.00100 29.13
8 -89.6905 1.0185 1.66382 27.35
9 71.1945 5.5368
*10 -30.3755 4.2401 1.58313 59.46
11 -14.2487 1.0100 1.85000 27.03
12 -86.3968 0.5147
13 85.0938 3.8968 2.00069 25.46
14 -38.0093 2.7758
15(St) DD[15]
16 28.1690 7.5244 1.59282 68.62
17 -19.3899 0.9038 1.85478 24.80
18 92.6846 6.5358 1.78800 47.37
19 -15.7861 0.9098 1.85478 24.80
20 -137.8402 0.1000
21 41.5128 4.1040 2.00272 19.32
22 -50.9457 0.4000
*23 15.2198 1.3471 1.83441 37.28
*24 10.3108 DD[24]
25 675.7519 1.8011 1.81600 46.62
26 -87.9022 0.9767 1.84666 23.78
27 445.1891 8.6971
28 2.8500 1.51680 64.20
29 1.1000
[表8]
实施列3
物体距离 无限远 110mm
f 17.65 17.47
FNo. 1.44 1.54
2ωmax(°) 79.6 76.6
Y 14.2 14.2
DD[15] 7.46 5.00
DD[24] 6.69 9.16
[表9]
实施列3
S 3 4 10
KA -1.2442500E+00 -2.4913659E+00 1.6776334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2.3771598E-04 2.5856714E-04 -1.0765813E-06
A5 -1.2607488E-05 -9.0050605E-06 -5.6964828E-07
A6 1.4241661E-08 -1.7847991E-07 -9.1209489E-07
A7 5.0997323E-09 -5.3953930E-08 4.1223932E-07
A8 -1.6937865E-09 1.9709031E-08 -7.8584313E-08
A9 4.9416757E-10 -3.1829110E-09 7.1809552E-09
A10 -4.3828231E-11 2.7740065E-10 -1.3611121E-10
A11 2.1620693E-12 -7.5091993E-12 -4.2233166E-11
A12 -4.7088064E-14 -5.6930575E-13 4.4620280E-12
A13 -6.5700378E-15 4.4609993E-14 9.1541757E-15
A14 7.6202549E-16 -7.1708391E-16 -3.6295381E-14
A15 -3.0917130E-17 -2.4032121E-17 2.7958673E-15
A16 4.5073788E-19 7.7317408E-19 -6.9292382E-17
S 23 24
KA -6.5436100E-01 -4.3424382E-01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1.9290291E-04 -1.1433926E-04
A5 -1.9044850E-06 -1.4513853E-05
A6 5.8920955E-07 3.8719978E-06
A7 -1.0931297E-08 -3.4663182E-07
A8 2.8026172E-10 -5.7906950E-09
A9 7.6219137E-10 5.0763868E-09
A10 -6.9429731E-11 -6.7452922E-11
A11 1.7070329E-12 -7.0887086E-11
A12 -5.9103796E-13 4.0732254E-12
A13 9.3853193E-15 4.7558996E-13
A14 9.5615292E-15 -7.0220622E-14
A15 -7.8178735E-16 3.5201965E-15
A16 1.8080420E-17 -6.7534974E-17
在表10中示出实施例1~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条件式(1)~条件式(10)的对应值。
[表10]
式编号 实施列1 实施列2 实施列3
(1) rF/Y 1.14 0.90 1.07
(2) (rF-rR)/(rF+rR) 0.19 0.20 0.19
(3) (rRR+rF)/(rRR-rF) 0.47 0.63 0.54
(4) TL2/Y 1.59 1.56 1.54
(5) r1F/f -0.78 -1.04 -0.81
(6) v1 25.43 27.79 27.03
(7) v2 19.32 18.90 19.32
(8) f2/f1 0.20 0.16 0.17
(9) fL1/fL2 1.43 1.14 0.95
(10) vmax-vmin 44.98 42.65 73.80
实施例1~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F值小于1.5,并且最大视角为75度以上。如此,虽然实施例1~3的成像镜头具有小的F值和大的视角,但是实现了对焦组的轻量化及小型化,对焦时的像差变动少,各种像差被良好地校正而实现高光学性能。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进行说明。在图13及图14中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相机30的外观图。图13表示从正面侧观察相机30的立体图,图14表示从背面侧观察相机30的立体图。相机30为所谓的无反式数码相机,其能够拆卸自如地安装可更换镜头20。可更换镜头20构成为包括容纳于镜筒内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1。
相机30具备相机主体31,并且在相机主体3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快门按钮32及电源按钮33。并且,在相机主体31的背面上设置有操作部34、操作部35及显示部36。显示部36能够显示所拍摄的图像及在拍摄前的视角内存在的图像。
在相机主体31的正面中央部设置有来自摄影对象的光所入射的摄影开口,在与该摄影开口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卡口37,可更换镜头20经由卡口37安装于相机主体31。
在相机主体31内设置有输出与由可更换镜头20形成的被摄体像对应的摄像信号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或CMOS(Complemen 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成像元件、对从该成像元件输出的摄像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图像的信号处理电路及用于记录该生成的图像的记录介质等。在相机30中,能够通过按压快门按钮32来拍摄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并且将通过该拍摄而获得的图像数据记录在上述记录介质中。
以上,举出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技术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阿贝数及非球面系数等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例中所示出的值,能够采用其他值。
并且,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并不限定于上述例,例如,能够设为除了无反式以外的相机、胶片相机及摄像机等各种方式。
符号说明
1-成像镜头,2-轴上光束,3-最大像高的光束,20-可更换镜头,30-相机,31-相机主体,32-快门按钮,33-电源按钮,34、35-操作部,36-显示部,37-卡口,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G3-第3透镜组,L11~L32-透镜,PP-光学部件,Sim-像面,St-孔径光圈,Y-最大像高,Z-光轴。

Claims (20)

1.一种成像镜头,其从最靠物体侧向像侧依次连续地具备第1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
在对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而仅所述第2透镜组移动,
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为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
在将所述负弯月形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F且将最大像高设为Y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0.5<rF/Y<3 (1)
所表示的条件式(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为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第2透镜组的所述负弯月形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R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0.06<(rF-rR)/(rF+rR)<0.27 (2)
所表示的条件式(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第2透镜组的从像侧起第二片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RR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0.35<(rRR+rF)/(rRR-rF)<1 (3)
所表示的条件式(3)。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从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在光轴上的距离设为TL2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1.2<TL2/Y<2 (4)
所表示的条件式(4)。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包括至少1片负透镜,
所述第1透镜组中所包括的负透镜中的最靠像侧的负透镜为将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第1透镜组中所包括的负透镜中的最靠像侧的所述负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1F且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所述成像镜头的焦距设为f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2.5<r1F/f<-0.3 (5)
所表示的条件式(5)。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包括至少1片负透镜,
在将所述第1透镜组中所包括的负透镜中的最靠像侧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1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15<v1<38 (6)
所表示的条件式(6)。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2透镜组包括至少1片正透镜,
在将所述第2透镜组中所包括的正透镜中的最靠像侧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2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10<v2<27 (7)
所表示的条件式(7)。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且将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0.05<f2/f1<0.32 (8)
所表示的条件式(8)。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对焦时,各透镜组内的透镜的间隔全部固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成像镜头包括在对焦时相对于像面固定的光圈。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成像镜头在比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更靠像侧包括光圈。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2透镜组包括多个正透镜。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2透镜组包括至少3片正透镜。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成像镜头包括至少1片负透镜,
在所述成像镜头中所包括的负透镜中的最靠物体侧的负透镜的像侧连续配置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凹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成像镜头具备在对焦时相对于像面固定的第3透镜组。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为负透镜,
在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所述负透镜的焦距设为fL1且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从物体侧起第二片透镜的焦距设为fL2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0.7<fL1/fL2<2 (9)
所表示的条件式(9)。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包括至少1片负透镜,
在将针对所述第1透镜组中所包括的所有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的最大值设为νmax且将针对所述第1透镜组中所包括的所有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的最小值设为vmin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镜头满足
20<vmax-vmin<100 (10)
所表示的条件式(10)。
20.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
CN202110765222.2A 2020-07-10 2021-07-06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Pending CN1139176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19264 2020-07-10
JP2020119264A JP7334137B2 (ja) 2020-07-10 2020-07-10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17652A true CN113917652A (zh) 2022-01-11

Family

ID=79173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65222.2A Pending CN113917652A (zh) 2020-07-10 2021-07-06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11542A1 (zh)
JP (1) JP7334137B2 (zh)
CN (1) CN113917652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90807B2 (ja) * 1995-03-08 2004-11-17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
JP5778410B2 (ja) * 2010-11-17 2015-09-1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光路折り曲げ部材を有する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
JP2014048359A (ja) * 2012-08-30 2014-03-17 Olympus Imaging Corp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WO2016167063A1 (ja) * 2015-04-15 2016-10-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7140133B2 (ja) * 2017-10-13 2022-09-21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9101180A (ja) * 2017-11-30 2019-06-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21124630A (ja) * 2020-02-06 2021-08-30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16016A (ja) 2022-01-21
JP7334137B2 (ja) 2023-08-28
US20220011542A1 (en) 2022-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38812B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7092083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1830694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9557646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1505798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3552693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9425971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3341536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2394498A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873952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3721354A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780430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0632746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4442294A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5933146A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3267876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4080557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4967049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1221102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2394495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3917652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543000B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2014963B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3406772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5903179A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