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03179A -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03179A
CN115903179A CN202210953040.2A CN202210953040A CN115903179A CN 115903179 A CN115903179 A CN 115903179A CN 202210953040 A CN202210953040 A CN 202210953040A CN 115903179 A CN115903179 A CN 1159031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imaging
imaging lens
conditional expre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5304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琢也
岛田泰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9031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031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hre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at least one element being a compound optical element, e.g. cemented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2Telephoto objectives, i.e. systems of the type + - in which the distance from the front vertex to the image plane is less than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且抑制因对焦而引起的性能变化,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成像透镜及具备了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成像透镜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在对焦时,第2透镜组沿光轴移动,第1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第2透镜组包括光圈。在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位置上配置有作为正透镜的Lp1透镜。在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位置上配置有作为正透镜的Lp2透镜。成像透镜满足预定的条件式。

Description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技术涉及一种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能够适用于数码相机及摄像机等摄像装置中的成像透镜,例如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3中所记载的透镜系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0086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09091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9-049646号公报
近年来,要求小型且抑制因对焦而引起的性能变化,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成像透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且抑制因对焦而引起的性能变化,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成像透镜及具备了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本发明的第1方式为成像透镜,其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在对焦时,第2透镜组沿光轴移动,第1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第2透镜组包括光圈,在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位置上配置有作为正透镜的Lp1透镜,在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位置上配置有作为正透镜的Lp2透镜,在将Lp1透镜和Lp2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的平均值设为Np12且将第2透镜组中所包括的所有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的平均值设为vn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及(2)。
1.94<Np12<2.5  (1)
28.4<vn<40  (2)
上述第1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及(2-1)中的至少一个。
1.965<Np12<2.2  (1-1)
29<vn<35  (2-1)
本发明的第2方式为成像透镜,其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在对焦时,第2透镜组沿光轴移动,第1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第2透镜组包括光圈,在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位置上配置有作为正透镜的Lp1透镜,在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位置上配置有作为正透镜的Lp2透镜,在将从第3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3且将整个系统的空气换算距离处的后焦距设为BF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3)。
0.5<D3/BF<1  (3)
上述第2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1)。
0.7<D3/BF<1  (3-1)
在上述第1方式及第2方式中,在将Lp1透镜和Lp2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的平均值设为vp12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
15<vp12<30  (4)
在上述第1方式及第2方式中,在将从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2且将从第3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3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
3<D2/D3<5  (5)
在上述第1方式及第2方式中,在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且将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
0.1<f/f1<0.3  (6)
在上述第1方式及第2方式中,第2透镜组优选包括接合透镜,所述接合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作为负透镜的Ln2透镜和Lp2透镜而成。
在上述第1方式及第2方式中,在将Lp2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p2且将Ln2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n2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
0.3<Np2-Nn2<0.7  (7)
在上述第1方式及第2方式中,在将Lp2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p2且将Ln2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n2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
5<vn2--vp2<30  (8)
在上述第1方式及第2方式中,Lp1透镜优选为将凹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
在上述第1方式及第2方式中,优选为如下:第2透镜组在比光圈更靠物体侧的位置上包括至少2片正透镜和1片负透镜,并且在比光圈更靠像侧的位置上包括至少2片正透镜和2片负透镜。
在上述第1方式及第2方式中,第3透镜组优选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接合透镜和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透镜,所述接合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正透镜和负透镜而成。
在上述第1方式及第2方式中,在将整个系统的空气换算距离处的后焦距设为BF、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最大半视角设为ωm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
0.5<BF/(f×tanωm)<1  (9)
在上述第1方式及第2方式中,在将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与整个系统的空气换算距离处的后焦距之和设为TL、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最大半视角设为ωm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1)。
7.1<TL2/(f2×tanωm)<11  (10)
8<TL2/(f2×tanωm)<10  (10-1)
在上述第1方式及第2方式中,在将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且将整个系统的空气换算距离处的后焦距设为BF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
20<f1/BF<30  (11)
在上述第1方式及第2方式中,在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至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12、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最大半视角设为ωm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
1.2<D12/(f×tanωm)<3  (12)
本发明的第3方式为摄像装置,其具备上述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
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包括~”“包括~的”表示,除了所举出的构成要件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不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以及光圈、滤波器及盖玻璃等除了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以及透镜凸缘、镜筒、成像元件及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
“具有正屈光力的~组”表示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具有负屈光力的~组”表示组整体具有负屈光力。“~透镜组”并不限于包括多个透镜的结构,也可以设为仅包括1片透镜的结构。“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与“正透镜”的含义相同。“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与“负透镜”的含义相同。“正弯月形透镜”及“弯月形状的正的透镜”的含义相同。
“单透镜”表示未接合的1片透镜。其中,复合非球面透镜(球面透镜和形成于该球面透镜上的非球面形状的膜构成为一体,并整体作为1个非球面透镜而发挥功能的透镜)作为1片透镜来使用而不视为接合透镜。除非另有特别说明,则与包括非球面的透镜相关的屈光力的符号及面形状设为在近轴区域中考虑。
“整个系统”表示成像透镜。在条件式中所使用的“焦距”为近轴焦距。除非另有特别说明,则在条件式中所使用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以几何的长度来考虑,而不是以空气换算长度来考虑。“空气换算距离处的后焦距”为从成像透镜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至成像透镜的像侧焦点位置为止在光轴上的空气换算距离。
在条件式中所使用的值为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以d线为基准时的值。在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d线”、“C线”、“F线”及“g线”为亮线。在本说明书中,d线的波长被视为587.56nm(纳米),C线的波长被视为656.27nm(纳米),F线的波长被视为486.13nm(纳米),g线的波长被视为435.84nm(纳米)。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小型且抑制因对焦而引起的性能变化,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成像透镜及具备了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与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对应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的结构和光束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12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13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成像透镜,2-轴上光束,3-最大半视角的光束,20-可更换镜头,30-相机,31-相机主体,32-快门按钮,33-电源按钮,34、35-操作部,36-显示部,37-卡口,D2、D3、D12-距离,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G3-第3透镜组,L11~L33-透镜,Ln2-Ln2透镜,Lp1-Lp1透镜,Lp2-Lp2透镜,PP-光学部件,Sim-像面,St-孔径光圈,Z-光轴,ωm-最大半视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的结构和光束的剖视图。在图1中示出轴上光束2及最大半视角ωm的光束3作为光束。图2是表示图1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的剖视图。在图1及图2中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并且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像侧。在本说明书中,将从物体至像面Sim为止在光轴Z上的距离为无限远的物体称为“无限远物体”。图1及图2所示的例与后述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对应。
在图1及图2中示出假设将成像透镜适用于摄像装置中并在成像透镜与像面Sim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状的光学部件PP的例。光学部件PP为假设成各种滤波器和/或盖玻璃等的部件。各种滤波器为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波器和/或截止特定波长区域的滤波器等。光学部件PP为不具有屈光力的部件。也能够省略光学部件PP来构成摄像装置。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从而有利于缩短透镜系统总长度,因此有利于小型化。第2透镜组G2包括孔径光圈St。另外,图1及图2的孔径光圈St表示光轴方向上的位置,而不表示形状及大小。
在图1及图2所示的例中,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孔径光圈St及透镜L24~L28这5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中,在对焦时,第2透镜组G2沿光轴Z移动,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通过在对焦时使第2透镜组G2与孔径光圈St一起移动,有利于抑制因对焦而引起的像差变动。并且,通过在对焦时将第1透镜组G1相对于像面Sim固定,成为适于防尘防滴结构的透镜结构。并且,通过在对焦时将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在对焦时移动的第2透镜组G2相对移动,因此有利于校正因对焦而引起的像面弯曲的变动。
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将在对焦时移动的组称为“聚焦组”。通过使聚焦组移动来进行对焦。图2的第2透镜组G2下方的向左的箭头表示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为向物体侧移动的聚焦组。
在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位置上配置有作为正透镜的Lp1透镜Lp1。通过使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Lp1透镜Lp1为正透镜,能够降低入射到比Lp1透镜Lp1更靠像侧的透镜的光线距光轴Z的高度,有利于透镜的小径化,因此有利于小型化。并且,容易校正各像差。在图1的例中,透镜L21与Lp1透镜Lp1对应。
Lp1透镜Lp1优选为将凹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通过将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Lp1透镜Lp1设为将凹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有利于抑制球面像差的产生。
在第2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的位置上配置有作为正透镜的Lp2透镜Lp2。通过使第2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的Lp2透镜Lp2为正透镜,能够降低入射到比Lp2透镜Lp2更靠像侧的第3透镜组G3的轴外光线距光轴Z的高度,有利于透镜的小径化,因此有利于小型化。在图1的例中,透镜L28与Lp2透镜Lp2对应。
第2透镜组G2优选包括接合透镜,所述接合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作为负透镜的Ln2透镜Ln2和Lp2透镜Lp2而成。即,配置于第2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的位置上的Lp2透镜Lp2优选与Ln2透镜Ln2接合。通过在第2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的位置上配置接合透镜,能够缩短从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2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Z上的距离D2,并且能够适当地校正轴上色差。在图1的例中,透镜L27与Ln2透镜Ln2对应,并且和与Lp2透镜Lp2对应的透镜L28接合。
优选为如下:第2透镜组G2在比孔径光圈St更靠物体侧的位置上包括至少2片正透镜和1片负透镜,并且在比孔径光圈St更靠像侧的位置上包括至少2片正透镜和2片负透镜。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充分地校正在第2透镜组G2内产生的各像差,有利于抑制因对焦而引起的像差变动。另外,在第2透镜组G2内的配置于比孔径光圈St更靠物体侧的位置上的至少2片正透镜和1片负透镜的配置顺序并无特别限定。同样地,在第2透镜组G2内的配置于比孔径光圈St更靠像侧的位置上的至少2片正透镜和2片负透镜的配置顺序并无特别限定。
第3透镜组G3优选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接合透镜和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透镜,所述接合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正透镜和负透镜而成。通过使轴外光线距光轴Z的高度高的第3透镜组G3包括接合透镜,可以缩短从第3透镜组G3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G3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Z上的距离D3,并且有利于校正倍率色差。并且,通过在第3透镜组G3的最靠像侧的位置上配置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透镜,能够减小佩兹伐和,有利于抑制像面弯曲的产生。
在将Lp1透镜Lp1和Lp2透镜Lp2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的平均值设为Np12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通过使条件式(1)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即使为要求强的屈光力的正透镜(即为Lp1透镜Lp1及Lp2透镜Lp2),也能够抑制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变得过小,因此有利于抑制球面像差的产生。并且,能够减小佩兹伐和,有利于抑制像面弯曲的产生。通过使条件式(1)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能够选择适当的阿贝数的材料作为Lp1透镜Lp1及Lp2透镜Lp2,有利于校正轴上色差。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
1.94<Np12<2.5  (1)
1.965<Np12<2.2  (1-1)
1.975<Np12<2.15  (1-2)
在将第2透镜组G2中所包括的所有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的平均值设为vn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通过使条件式(2)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有利于抑制倍率色差的产生。通过使条件式(2)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有利于校正轴上色差。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2)。
28.4<vn<40  (2)
29<vn<35  (2-1)
29.5<vn<32  (2-2)
在将从第3透镜组G3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G3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Z上的距离设为D3且将整个系统的空气换算距离处的后焦距设为BF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通过使条件式(3)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能够确保充分的D3以通过第3透镜组G3来校正各像差,因此有利于抑制因对焦而引起的像差变动。通过使条件式(3)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D3不会变得过大,有利于缩短透镜系统总长度,因此有利于小型化。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2)。
0.5<D3/BF<1  (3)
0.7<D3/BF<1  (3-1)
0.7<D3/BF<0.98  (3-2)
在将Lp1透镜Lp1和Lp2透镜Lp2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的平均值设为vp12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通过使条件式(4)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有利于抑制轴上色差的产生。通过使条件式(4)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能够选择适当的材料作为Lp1透镜Lp1及Lp2透镜Lp2。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2)。
15<vp12<30  (4)
20<vp12<25  (4-1)
21.7<vp12<23.5  (4-2)
在将从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Z上的距离设为D2且将从第3透镜组G3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G3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Z上的距离设为D3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通过使条件式(5)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D3不会变得过大,因此有利于缩短透镜系统总长度。通过使条件式(5)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D2不会变得过大,因此有利于缩短透镜系统总长度。假设在条件式(5)的对应值成为上限以上的情况下,由于D2变得过大,因此若欲确保作为聚焦组的第2透镜组G2的对焦时的可动区域,则使透镜系统总长度增加。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2)。
3<D2/D3<5  (5)
3.2<D2/D3<4.8  (5-1)
3.3<D2/D3<4.6  (5-2)
在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且将第1透镜组G1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通过使条件式(6)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第1透镜组G1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弱,因此有利于缩短透镜系统总长度。通过使条件式(6)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第1透镜组G1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强,因此有利于抑制因对焦而引起的像差变动。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2)。
0.1<f/f1<0.3  (6)
0.15<f/f1<0.3  (6-1)
0.2<f/f1<0.25  (6-2)
在将Lp2透镜Lp2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p2且将Ln2透镜Ln2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n2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通过使条件式(7)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有利于校正除了轴上色差以外的各像差。通过使条件式(7)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能够选择适当的阿贝数的材料作为Lp2透镜Lp2及Ln2透镜Ln2,有利于校正轴上色差。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2)。
0.3<Np2-Nn2<0.7  (7)
0.4<Np2-Nn2<0.5  (7-1)
0.4<Np2-Nn2<0.45  (7-2)
在将Lp2透镜Lp2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p2且将Ln2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n2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通过使条件式(8)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即使不使Lp2透镜Lp2与Ln2透镜Ln2的接合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过小,也能够适当地校正轴上色差。并且,通过使Lp2透镜Lp2与Ln2透镜Ln2的接合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不会变得过小,有利于抑制球面像差的产生。通过使条件式(8)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能够选择适当的折射率的材料作为Ln2透镜Ln2,因此可以不使Ln2透镜Ln2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过小以确保屈光力,有利于抑制球面像差的产生。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2)。
5<vn2--vp2<30  (8)
10<vn2-vp2<25  (8-1)
15<vn2-vp2<20  (8-2)
在将整个系统的空气换算距离处的后焦距设为BF、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最大半视角设为ωm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通过使条件式(9)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能够抑制向像面Sim的轴外光线的入射角变大,因此有利于抑制色差的产生。通过使条件式(9)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BF不会变得过长,因此有利于缩短透镜系统总长度。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2)。
0.5<BF/(f×tanωm)<1  (9)
0.65<BF/(f×tanωm)<0.9  (9-1)
0.7<BF/(f×tanωm)<0.9  (9-2)
在将从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G3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Z上的距离与整个系统的空气换算距离处的后焦距之和设为TL、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最大半视角设为ωm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通过使条件式(10)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能够确保TL,因此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光学性能,并且有利于确保对焦时的聚焦组的可动区域。通过使条件式(10)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TL不会变得过长,因此有利于缩短透镜系统总长度,有利于小型化。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2)。
7.1<TL2/(f2×tanωm)<11  (10)
8<TL2/(f2×tanωm)<10  (10-1)
8.5<TL2/(f2×tanωm)<9.5  (10-2)
在将第1透镜组G1的焦距设为f1且将整个系统的空气换算距离处的后焦距设为BF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通过使条件式(11)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第1透镜组G1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强,因此有利于抑制对焦时的像差变动。通过使条件式(11)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第1透镜组G1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弱,因此有利于缩短透镜系统总长度。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2)。
20<f1/BF<30  (11)
20<f1/BF<26  (11-1)
20<f1/BF<22  (11-2)
在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从第1透镜组G1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至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12、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最大半视角设为ωm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通过使条件式(12)的对应值不成为下限以下,能够确保D12,因此能够确保作为聚焦组的第2透镜组G2的对焦时的可动区域,能够进行近距离处的拍摄。通过使条件式(12)的对应值不成为上限以上,有利于缩短透镜系统总长度,从而有利于小型化。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特性,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2)。
1.2<D12/(f×tanωm)<3  (12)
1.2<D12/(f×tanωm)<1.5  (12-1)
1.2<D12/(f×tanωm)<1.3  (12-2)
包括与条件式相关的结构在内,上述优选结构及能够实现的结构能够进行任意组合,优选根据所要求的规格适当选择性地采用。另外,本发明的成像透镜优选满足的条件式并不限定于以式的形式记载的条件式,还包括从优选、更优选及进一步优选的条件式中任意组合下限和上限而获得的所有条件式。并且,图1及图2所示的例为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例如,构成各透镜组的透镜的数量可以为与图1及图2的例不同的数量。
作为一例,本发明的优选的一方式为如下成像透镜: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在对焦时,第2透镜组G2沿光轴Z移动,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2透镜组G2包括孔径光圈St,在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位置上配置有作为正透镜的Lp1透镜Lp1,在第2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的位置上配置有作为正透镜的Lp2透镜Lp2,并且满足上述条件式(1)及(2)。
并且,作为另一例,本发明的优选的一方式为如下成像透镜: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在对焦时,第2透镜组G2沿光轴Z移动,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2透镜组G2包括孔径光圈St,在第2透镜组G2的最靠物体侧的位置上配置有作为正透镜的Lp1透镜Lp1,在第2透镜组G2的最靠像侧的位置上配置有作为正透镜的Lp2透镜Lp2,并且满足上述条件式(3)。
接着,参考附图并对本发明的成像透镜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标注于各实施例的剖视图中的透镜上的参考符号在各实施例中独立使用,以避免由参考符号的位数的增加而引起的说明及附图的复杂化。因此,即使在不同的实施例的附图中标注有相同的参考符号,也不一定是相同的结构。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结构示于图1及图2中,其图示方法和结构如上所述,因此在此省略一部分的重复说明。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孔径光圈St及透镜L24~L28这5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
关于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2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3中。表1如下记载。在Sn一列中示出将最靠物体侧的面设为第1面而随着朝向像侧逐一增加编号时的面编号。在R一列中示出各面的曲率半径。在D一列中示出各面和与其像侧相邻的面在光轴上的面间隔。在Nd一列中示出各构成要件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在vd—列中示出各构成要件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在θgF一列中示出各构成要件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色散比。关于某个透镜的g线与F线之间的部分色散比θgF,在将该透镜相对于g线、F线及C线的折射率分别设为Ng、NF及NC的情况下,由θgF=(Ng-NF)/(NF-NC)来定义。
在表1中还示出孔径光圈St及光学部件PP,并且在与孔径光圈St对应的面的面编号一栏中记载有面编号和(St)这一术语。在表1中,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正,并且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形状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负。在表1中,关于对焦时的可变面间隔,使用了DD[]这一记号,在[]中标注该间隔的物体侧的面编号并记载于D一列中。
在表2中示出整个系统的焦距f、后焦距BF、F数FNo.、最大总视角2ωm及可变面间隔的各值。2ωm一栏的[°]表示单位为度。后焦距BF表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值。关于其他的项目,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值示于表述为“无限远”的一栏中,将对焦于从物体至像面Sim为止在光轴Z上的距离为0.5m(米)的近距离物体的状态的值示于表述为“0.5m”的一栏中。表2所示的值为以d线为基准时的值。
在表1中,对非球面的面编号标注了*记号,在非球面的曲率半径一栏中记载有近轴的曲率半径的数值。在表3中,在Sn一行中示出非球面的面编号,在KA及Am(m为4以上的整数)一行中示出关于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的数值。表3的非球面系数的数值的“E±n”(n为整数)表示“×10±n”。KA及Am为下式所表示的非球面式中的非球面系数。
Zd=C×h2/{1+(1-KA×C2×h2)1/2}+∑Am×hm
其中,
Zd:非球面深度(从高度h的非球面上的点下垂至与非球面顶点相切且与光轴垂直的平面的垂线的长度);
h:高度(从光轴至透镜面为止的距离);
C:近轴曲率半径的倒数;及
KA、Am:非球面系数,
非球面式的∑表示与m相关的总和。
在各表的数据中,作为角度的单位使用了度,作为长度的单位使用了mm(毫米),但是光学系统既可以放大比例使用也可以缩小比例使用,因此也可以使用其他适当的单位。并且,在以下所示的各表中记载有以预定位数进行舍入的数值。
[表1]
实施例1
Sn R D Nd vd θgF
1 44.63290 8.395 1.62041 60.29 0.54266
2 -574.06853 2.000 1.85451 25.15 0.61031
3 89.51024 DD[3]
4 35.87140 5.625 1.95906 17.47 0.65993
5 114.16162 0.100
6 23.20968 8.010 1.55032 75.50 0.54001
7 397.04936 1.250 1.92286 20.88 0.63900
8 16.87753 7.569
9(St) 3.206
*10 -178.46043 2.628 1.58313 59.38 0.54237
*11 -33.92121 0.100
12 -31.03735 1.022 1.69895 30.13 0.60298
13 21.39525 6.322 1.81600 46.62 0.55682
14 -167.05508 0.916
15 -54.81441 1.010 1.61340 44.17 0.56487
16 123.86128 3.032 2.05090 26.94 0.60519
17 -42.33514 DD[17]
18 124.50947 3.848 2.00100 29.13 0.59952
19 -29.71639 1.010 1.73037 32.23 0.58996
20 61.60574 2.805
*21 -109.30114 1.740 1.68948 31.02 0.59874
*22 9.373
23 2.850 1.51680 64.20 0.53430
24 1.012  
[表2]
实施例1
无限远 0.5m
f 57.187 55.073
BF 12.264
FNo. 1.24 1.55
2ωm[°] 27.78 24.50
DD[3] 10.305 2.739
DD[17] 1.427 8.993
[表3]
实施例1
Sn 10 11 21 22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4 -1.5741279E-05 5.9781294E-06 -9.0692684E-05 -8.8471654E-05
A6 -6.2233571E-08 -5.4482695E-08 1.6835623E-07 1.9555803E-07
A8 5.0654464E-10 6.1654965E-10 1.4401612E-09 9.5153921E-10
A10 -1.6665361E-12 -3.2389023E-12 -1.7760530E-11 -1.1938167E-11
A12 -1.0714935E-14 -3.8565772E-15 5.8316459E-14 3.6164381E-14
在图3中示出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在图3中,从左依次示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差。在图3中,在标注有“距离:无限远”的上段示出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标注有“距离:0.5m”的下段示出对焦于从物体至像面Sim为止在光轴Z上的距离为0.5m(米)的近距离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球面像差图中,分别由实线、长虚线及短虚线表示d线、C线及F线下的像差。在像散图中,由实线表示弧矢方向上的d线下的像差,由短虚线表示子午方向上的d线下的像差。在畸变像差图中,由实线表示d线下的像差。在倍率色差图中,分别由长虚线及短虚线表示C线及F线下的像差。在球面像差图中,在“FNo.=”后面示出F数的值,在其他像差图中,在“ω=”后面示出与纵轴上端对应的半视角的值。
除非另有特别说明,则与上述实施例1相关的各数据的记号、含义、记载方法及图示方法在以下实施例中也相同,因此以下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例2]
图4是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结构的剖视图。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孔径光圈St及透镜L24~L28这5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
关于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4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5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6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5中。
[表4]
实施例2
Sn R D Nd vd θgF
1 51.64985 6.980 1.62041 60.36 0.54
2 -2367.27000 1.500 1.85451 25.15 0.61
3 102.54672 DD[3]
4 36.76157 5.270 1.95906 17.47 0.66
5 117.41127 0.500
6 24.69651 7.590 1.55032 75.50 0.54
7 899.85300 1.330 1.92286 20.88 0.64
8 19.00859 6.810
9(St) 3.340
*10 -135.45682 2.100 1.58254 59.44 0.54
*11 -49.23079 0.205
12 -42.09516 0.810 1.78472 25.72 0.62
13 23.09540 4.990 1.81600 46.56 0.56
14 -96.68180 1.000
15 -42.98736 0.910 1.61340 44.17 0.56
16 58.73550 4.150 2.05090 26.94 0.61
17 -41.08674 DD[17]
18 65.92719 5.400 2.00100 29.12 0.60
19 -26.17730 0.940 1.78880 28.43 0.60
20 42.27910 3.759
*21 -119.50352 1.510 1.68863 31.19 0.60
*22 -6171825.03950 9.275
23 2.850 1.51680 64.20 0.53
24 1.013  
[表5]
实施例2
无限远 0.5m
f 54.453 52.909
BF 12.167
FNo. 1.24 1.50
2ωm[°] 29.06 25.82
DD[3] 17.100 9.855
DD[17] 1.657 8.902
[表6]
实施例2
Sn 10 11 21 22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4 -1.6629532E-05 -5.5850107E-06 -1.0498869E-04 -9.7239880E-05
A6 -3.8750119E-08 -4.4690391E-08 -3.2481669E-07 -2.6858552E-07
A8 7.7228086E-10 1.2037661E-09 1.2586842E-08 9.8162657E-09
A10 -2.8769387E11 -3.0702606E11 -1.8119295E-10 -9.8726900E-11
A12 6.0016164E-13 4.7225261E-13 1.9233709E-12 4.9713577E-13
A14 -7.2506556E-15 -4.2946277E-15 -1.7608027E-14 -1.4675441E-15
A16 5.0113719E-17 2.1354594E-17 1.2512700E-16 8.1775471E-18
A18 -1.8657069E-19 -5.0392357E-20 -5.3225257E-19 -5.2231708E-20
A20 2.8792944E-22 3.1595001E-23 9.4838616E-22 1.1759575E-22
[实施例3]
图6是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结构的剖视图。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l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3这3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孔径光圈St及透镜L24~L27这4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
关于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7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8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9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7中。
[表7]
实施例3
Sn R D Nd vd θgF
1 42.44740 3.703 1.51633 64.14 0.53531
2 59.73470 0.120
3 51.90990 7.032 1.55032 75.50 0.54001
4 -504.69850 1.900 1.80000 29.84 0.60178
5 78.60790 DD[5]
6 50.28620 2.699 2.10420 17.02 0.66311
7 76.66530 0.101
8 23.94480 8.287 1.55032 75.50 0.54001
9 105.96820 2.101
*10 37.40290 1.565 1.68948 31.02 0.59874
*11 16.07450 7.545
12(St) 3.468
13 -56.75540 0.900 1.85478 24.80 0.61232
14 18.94140 8.893 1.84850 43.79 0.56197
15 -38.24080 1.346
16 -25.36870 1.010 1.63980 34.57 0.59174
17 52.30510 4.026 2.05090 26.94 0.60519
18 -43.30060 DD[18]
19 1636.75500 4.027 2.05090 26.94 0.60519
20 -27.70000 1.010 1.71736 29.50 0.60404
21 119.20130 2.842
*22 -82.39380 1.381 1.68948 31.02 0.59874
*23 8.226
24 2.850 1.51680 64.20 0.53430
25 1.002  
[表8]
实施例3
无限远 0.5m
f 56.488 54.282
BF 11.107
FNo. 1.24 1.55
2ωm[°] 28.06 24.90
DD[5] 8.697 1.793
DD[18] 1.300 8.204
[表9]
实施例3
Sn 10 11 22 23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4 -2.1278839E-05 -1.4652174E-05 -1.1289187E-04 -1.1112201E-04
A6 2.9580099E-07 3.1226629E-07 3.1338016E-07 3.4241685E-07
A8 -6.3016804E-09 -4.9425849E-09 1.1897933E-08 1.0324166E-08
A10 9.2234451E-11 9.4701427E-12 -3.8670434E-10 -3.1904414E-10
A12 -8.7660043E-13 1.1798513E-12 6.4314174E-12 4.9076278E-12
A14 5.2840226E-15 -2.1938260E-14 -6.4682354E一14 -4.5355861E-14
A16 -1.9460975E-17 1.8110179E-16 3.9223163E-16 2.5233357E-16
A18 3.9924650E-20 -7.3768327E-19 -1.3147065E-18 -7.7715833E-19
A20 -3.4944697E-23 1.2046341E-21 1.8644213E-21 1.0166115E-21
[实施例4]
图8是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结构的剖视图。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孔径光圈St及透镜L24~L27这4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
关于实施例4的成像透镜,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0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1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12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9中。
[表10]
实施例4
Figure BDA0003788521530000211
Figure BDA0003788521530000221
[表11]
实施例4
无限远 0.5m
f 56.031 53.681
BF 11.100
FNo. 1.24 1.53
2ωm[°] 28.28 25.14
DD[3] 8.746 2.092
DD[16] 1.300 7.954
[表12]
实施例4
Sn 8 9 20 21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4 -1.6173082E-05 -7.9842726E-06 -1.2055134E-04 -1.1680678E-04
A6 1.0393817E-07 8.9105463E-08 1.6277846E-06 1.4994072E-06
A8 -1.8286173E-09 9.7989324E11 -4.4807332E-08 -3.7590398E-08
A10 2.5067499E11 -4.1709772E-11 1.1270977E-09 8.8644977E-10
A12 -2.3510583E-13 1.0926637E-12 -1.8648282E-11 -1.3742136E-11
A14 1.4094569E-15 -1.4220413E-14 1.9397051E-13 1.3325496E-13
A16 -5.1404268E-18 1.0163516E-16 -1.2222196E-15 -7.7946175E-16
A18 1.0386801E-20 -3.7994002E-19 4.2597046E-18 2.5138301E-18
A20 -8.9223894E-24 5.8103605E-22 -6.2994834E-21 -3.4314013E-21
[实施例5]
图10是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结构的剖视图。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11~L12这2片透镜。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21~L23这3片透镜、孔径光圈St及透镜L24~L27这4片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透镜L31~L33这3片透镜。
关于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3中,将规格及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4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15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1中。
[表13]
实施例5
Sn R D Nd vd θgF
1 41.58490 8.999 1.55032 75.50 0.54001
2 -346.63220 1.900 1.80000 29.84 0.60178
3 80.31820 DD[3]
4 49.48400 3.100 1.95906 17.47 0.65993
5 82.98430 0.100
6 24.64700 8.308 1.55032 75.50 0.54001
7 106.32470 3.121
*8 36.94160 1.862 1.68948 31.02 0.59874
*9 16.22230 7.401
10(St) 3.628
11 -47.98910 0.900 1.85478 24.80 0.61232
12 20.25400 7.176 1.84850 43.79 0.56197
13 -33.41060 1.304
14 -24.94430 1.010 1.64769 33.84 0.59243
15 46.52340 4.146 2.05090 26.94 0.60519
16 -46.00100 DD[16]
17 70035.19020 5.495 2.05090 26.94 0.60519
18 -26.25970 1.010 1.72151 29.23 0.60541
19 216.31600 2.480
*20 -72.47190 1.751 1.68948 31.02 0.59874
*21 -4983.52070 8.233
22 2.850 1.51680 64.20 0.53430
23 0.997  
[表14]
实施例5
无限远 0.5m
f 56.026 54.737
BF 11.110
FNo. 1.24 1.53
2ωm[°] 28.42 24.78
DD[3] 8.925 1.862
DD[16] 1.300 8.363
[表15]
实施例5
Sn 8 9 20 21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4 -1.2996718E-05 -4.3490359E-06 -8.7546037E-05 -8.6721867E-05
A6 3.1644848E-08 3.2342032E-08 4.7676980E-07 4.5830824E-07
A8 -1.9683094E-10 6.3645370E-11 -3.1242266E-09 -2.4969249E-09
A10 5.5796256E-13 -1.5996024E-12 1.6711290E-11 1.1077650E-11
A12 -5.9706416E-16 5.8239445E-15 -3.8018644E-14 2.1386047E-14
在表16中示出实施例1~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的条件式(1)~(12)的对应值。
[表16]
式编号 条件式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1) Np12 2.00498 2.00498 2.07755 1.98003 2.00498
(2) vn 31.73 30.26 30.13 31.68 29.89
(3) D3/BF 0.767 0.954 0.834 0.853 0.966
(4) vp12 22.21 22.21 21.98 23.30 22.21
(5) D2/D3 4.339 3.360 4.529 4.517 3.917
(6) f/f1 0.275 0.223 0.256 0.240 0.196
(7) Np2-Nn2 0.43750 0.43750 0.41110 0.40549 0.40321
(8) vn2-vp2 17.23 17.23 7.63 10.09 6.90
(9) BF/(f×tanωm) 0.867 0.862 0.787 0.786 0.783
(10) <![CDATA[TL<sup>2</sup>/(f<sup>2</sup>×tanωm)]]> 8.846 10.544 9.071 9.134 9.093
(11) f1/BF 16.981 20.062 19.851 21.031 25.676
(12) D12/(f×tanωm) 0.729 1.212 0.616 0.619 0.629
如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数据可知,实施例1~实施例5的成像透镜构成为小型且抑制因对焦而引起的性能变化,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进行说明。在图12及图13中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相机30的外观图。图12表示从正面侧观察相机30的立体图,图13表示从背面侧观察相机30的立体图。相机30为所谓的无反光镜数码相机,其能够拆卸自如地安装可更换镜头20。可更换镜头20构成为包括容纳于镜筒内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1。
相机30具备相机主体31,并且在相机主体3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快门按钮32及电源按钮33。并且,在相机主体31的背面上设置有操作部34、操作部35及显示部36。显示部36能够显示所拍摄的图像及在拍摄前的视角内存在的图像。
在相机主体31的正面中央部设置有入射来自摄影对象的光的摄影开口,在与该摄影开口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卡口37,可更换镜头20经由卡口37安装于相机主体31。
在相机主体31内设置有输出与由可更换镜头20形成的被摄体图像对应的摄像信号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或CMOS(Complem 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成像元件、对从该成像元件输出的摄像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图像的信号处理电路及用于记录该生成的图像的记录介质等。在相机30中,能够通过按压快门按钮32来拍摄静止图像或动画,并且将通过该拍摄而获得的图像数据记录在上述记录介质中。
以上,举出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技术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阿贝数及非球面系数等并不限定于上述各数值实施例中所示出的值,能够采用其他值。
并且,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也并不限定于上述例,例如能够设为除了无反光镜以外的相机、胶片相机及摄像机等各种方式。

Claims (20)

1.一种成像透镜,其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
在对焦时,所述第2透镜组沿光轴移动,所述第1透镜组及所述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
所述第2透镜组包括光圈,
在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位置上配置有作为正透镜的Lp1透镜,
在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位置上配置有作为正透镜的Lp2透镜,
在将所述Lp1透镜和所述Lp2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的平均值设为Np12且将所述第2透镜组中所包括的所有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的平均值设为vn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满足
1.94<Np12<2.5      (1)
28.4<vn<40            (2)
所表示的条件式(1)及(2)。
2.一种成像透镜,其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
在对焦时,所述第2透镜组沿光轴移动,所述第1透镜组及所述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
所述第2透镜组包括光圈,
在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位置上配置有作为正透镜的Lp1透镜,
在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位置上配置有作为正透镜的Lp2透镜,
在将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3且将整个系统的空气换算距离处的后焦距设为BF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满足
0.5<D3/BF<1           (3)
所表示的条件式(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在将所述Lp1透镜和所述Lp2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的平均值设为vp12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满足
15<vp12<30         (4)
所表示的条件式(4)。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在将从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2且将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3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满足
3<D2/D3<5          (5)
所表示的条件式(5)。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在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且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满足
0.1<f/f1<0.3          (6)
所表示的条件式(6)。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2透镜组包括接合透镜,所述接合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作为负透镜的Ln2透镜和所述Lp2透镜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在将所述Lp2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p2且将所述Ln2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n2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满足
0.3<Np2-Nn2<0.7        (7)
所表示的条件式(7)。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在将所述Lp2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p2且将所述Ln2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设为vn2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满足
5<vn2-vp2<30          (8)
所表示的条件式(8)。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Lp1透镜为将凹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2透镜组在比所述光圈更靠物体侧的位置上包括至少2片正透镜和1片负透镜,并且在比所述光圈更靠像侧的位置上包括至少2片正透镜和2片负透镜。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所述第3透镜组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接合透镜和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透镜,所述接合透镜从物体侧依次接合正透镜和负透镜而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在将整个系统的空气换算距离处的后焦距设为BF、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最大半视角设为ωm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满足
0.5<BF/(f×tanωm)<1         (9)
所表示的条件式(9)。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在将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至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与整个系统的空气换算距离处的后焦距之和设为TL、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最大半视角设为ωm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满足
7.1<TL2/(f2×tanωm)<11          (10)
所表示的条件式(10)。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在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且将整个系统的空气换算距离处的后焦距设为BF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满足
20<f1/BF<30         (11)
所表示的条件式(11)。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
在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至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设为D12、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将在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最大半视角设为ωm的情况下,所述成像透镜满足
1.2<D12/(f×tanωm)<3             (12)
所表示的条件式(12)。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
1.965<Np12<2.2         (1-1)
所表示的条件式(1-1)。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
29<vn<35          (2-1)
所表示的条件式(2-1)。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
0.7<D3/BF<1        (3-1)
所表示的条件式(3-1)。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
8<TL2/(f2×tanωm)<10         (10-1)
所表示的条件式(10-1)。
20.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了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透镜。
CN202210953040.2A 2021-08-20 2022-08-09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Pending CN1159031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35107 2021-08-20
JP2021135107A JP2023029039A (ja) 2021-08-20 2021-08-20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03179A true CN115903179A (zh) 2023-04-04

Family

ID=85331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53040.2A Pending CN115903179A (zh) 2021-08-20 2022-08-09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75727A1 (zh)
JP (1) JP2023029039A (zh)
CN (1) CN115903179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29039A (ja) 2023-03-03
US20230075727A1 (en) 2023-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38812B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7092083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0780417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1830694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9557646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873952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1505798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208922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8535837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9425971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4442295B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3552693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3341536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3366360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632746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780430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0208959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5903194A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1221102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3267876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6643374A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4967049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2394495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4080557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3960774A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