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21102B -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21102B
CN111221102B CN201911163077.XA CN201911163077A CN111221102B CN 111221102 B CN111221102 B CN 111221102B CN 201911163077 A CN201911163077 A CN 201911163077A CN 111221102 B CN111221102 B CN 1112211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imaging
focusing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6307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21102A (zh
Inventor
永见亮介
小里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riority to CN20231003812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7755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2211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211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211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211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45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two or more image sensors being of different type or operating in different modes, e.g. with a CMOS sensor for moving im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a 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for still im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及具备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该成像镜头实现小型化且聚焦的高速化,聚焦时的像差变动少,并且具有高光学性能。成像镜头从物体侧依次仅具备正的第1透镜组、正的第2透镜组、负的第3透镜组作为透镜组。在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之间配置有孔径光圈。聚焦时第1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不移动,第2透镜组移动。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第3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能够适用于数码相机等摄像装置中的成像镜头,提出有一种3组结构的透镜系统。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一种透镜系统,其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排列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光圈、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而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636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04310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061570号公报
上述摄像装置中所使用的成像镜头设为能够与大型成像元件对应的结构,同时为了确保良好的便携性而要求是小型的。并且,为了满足摄像装置中的自动对焦的高速化,还要求一种实现了聚焦的高速化的成像镜头。而且,还要求成像镜头在聚焦时的像差变动少,并进行良好的像差校正以具有高光学性能。
为了实现聚焦的高速化,需要在聚焦时移动的透镜组(以下,称为对焦组)的轻量化。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系统采用的是聚焦时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移动的前对焦方式,因此在实现对焦的高速化的情况下,在聚焦组的轻量化方面存在改进的余地。
在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透镜系统采用的是在聚焦时第2透镜组移动的内对焦方式的结构。然而,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第1透镜组为2片结构的透镜系统从最靠近物体侧依次排列有正透镜和负透镜。因此,不能说包括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的透镜系统整体的屈光力的对称性是良好的,这不利于倍率色差等的校正。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其他透镜系统中,第1透镜组的透镜片数为3片以上,这不利于小型化。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透镜系统还采用的是在聚焦时第2透镜组移动的内对焦方式的结构。然而,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透镜系统中,第3透镜组仅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透镜构成,因此关于像散的校正及轴外光束的主光线对像面的入射角的抑制是不利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及具备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该成像镜头可实现小型化且聚焦的高速化,聚焦时的像差变动少,并且具有高光学性能。
本发明的第1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仅将3个透镜组作为透镜组而具备,该3个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构成,在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之间配置有孔径光圈,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聚焦时,第1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被固定,第2透镜组沿光轴移动,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第3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包括负透镜和正透镜,在将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将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1):
0.25<f2/f1<1 (1)。
本发明的第2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仅将3个透镜组作为透镜组而具备,该3个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构成,在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之间配置有孔径光圈,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聚焦时,第1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被固定,第2透镜组沿光轴移动,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至少包括两个接合透镜,该接合透镜接合了至少一片正透镜和至少一片负透镜,第3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包括负透镜和正透镜。
以下,将上述本发明的第1及第2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统称为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7)、(9)、(1-1)~(5-1)中的至少1个。
0.25<f/f1<1 (2)
0.8<f/f2<1.6 (3)
-0.8<f/f3<0 (4)
1.15<(1-β2 2)×β3 2<2.5 (5)
0<v 1p-v 1n<30 (6)
1.8<N3p<2.2 (7)
20<v 3ave<30 (9)
0.25<f2/f1<0.9 (1-1)
0.25<f/f1<0.9 (2-1)
0.9<f/f2<1.45 (3-1)
-0.75<f/f3<0 (4-1)
1.25<(1-β2 2)×β3 2<2.4 (5-1)
其中,
f: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成像镜头的焦距
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f2:第2透镜组的焦距
f3:第3透镜组的焦距
β2: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第2透镜组的横向放大率
β3: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第3透镜组的横向放大率
v 1p:第1透镜组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v 1n:第1透镜组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N3p:相对于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正透镜的d线的折射率
v 3ave:第3透镜组所包括的所有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的平均值。
在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中,优选第1透镜组的负透镜和正透镜彼此接合。
在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中,优选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负透镜是凸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透镜。并且,在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中,优选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正透镜的像侧的面是凸面。
在本发明的上述方式的成像镜头中,优选第3透镜组中所包括的透镜的片数为2片。在第3透镜组中所包括的透镜的片数为2片的结构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
-5<v 3p-v 3n<15 (8)
其中,
v 3p:第3透镜组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v 3n:第3透镜组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本发明的第3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具备本发明的第1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及本发明的第2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中的至少一个。
另外,本说明书的“由~构成”、“由~构成的”表示除了所举出的构成要件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不具有屈光力的透镜;光圈、滤波器及盖玻璃等除了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透镜凸缘、镜筒、成像元件及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
另外,本说明书的“具有正屈光力的~组”是指作为组整体而具有正屈光力。同样地,“具有负屈光力的~组”是指作为组整体而具有负屈光力。“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和“正透镜”含义相同。“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和“负透镜”含义相同。
复合非球面透镜(球面透镜和形成在该球面透镜上的非球面形状的膜构成为一体,整体作为1个非球面透镜而发挥功能的透镜)不被视为接合透镜,而作为一片透镜进行处理。与包括非球面的透镜有关的屈光力的符号及透镜面的表面形状,若无特别的说明,则在近轴区域进行考虑。
在本说明书中,在条件式中使用的“焦距”是近轴焦距。在条件式中使用的值是,在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以d线为基准的情况下的值。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d线”、“C线”、“F线”及“g线”是亮线,d线的波长为587.56nm(纳米)、C线的波长为656.27nm(纳米),F线的波长为486.13nm(纳米),g线的波长为435.84nm(纳米)。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及具备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该成像镜头为小型化且可实现聚焦的高速化,聚焦时的像差变动少,并且具有高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并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的结构和光束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结构和光束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结构和光束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结构和光束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结构和光束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所示例对应于后述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图1中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像侧,表示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并且,图1中,作为光束也示出轴上光束2及最大视角的光束3。
另外,在图1中示出如下例子:假定成像镜头应用于摄像装置中,并在成像镜头与像面Sim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状的光学部件PP。光学部件PP是假定了各种滤波器和/或盖玻璃等的部件。各种滤波器例如是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波器及对特定的波长区域进行截止的滤波器等。光学部件PP是不具有屈光力的部件,也能够实现省略了光学部件PP的结构。
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仅将3个透镜组作为透镜组而具备,该3个透镜组沿光轴Z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并且,在从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G3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之间配置有孔径光圈St。另外,图1所示的孔径光圈St不是表示形状,而是表示光轴上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中,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聚焦时,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而固定,第2透镜组G2沿光轴Z移动。即,本发明的成像镜头采用将第2透镜组G2设为对焦组的内对焦方式。内对焦方式在聚焦时透镜系统总长是恒定的,而且,与前对焦方式相比,具有聚焦时的视角变动少的优点。在图1所示例中,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聚焦时,第2透镜组G2向物体侧移动。图1所示的第2透镜组G2下方的往左方向去的箭头表示第2透镜组G2是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的聚焦时向物体侧移动的对焦组。
通过将对焦组仅设为第2透镜组,与对焦组由多个透镜组构成的透镜系统相比,能够实现对焦组的轻量化。因此,包括对焦组及对焦组中所附带的机械零件在内,能够使聚焦时移动的对焦单元小型化及轻量化,这有利于聚焦的高速化。
并且,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由此从第1透镜组G1射出的光束受到收敛作用而入射于第2透镜组G2,因此能够实现作为对焦组的第2透镜组G2的小径化。由此,能够实现对焦组的小型化及轻量化,因此有利于聚焦的高速化。
第3透镜组G3具有负屈光力,由此能够增强第2透镜组G2的正屈光力,因此能够缩短聚焦时的对焦组的移动量。由此,有利于聚焦的高速化及缩短透镜系统总长。
作为一例,在图1所示的成像镜头中,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透镜L11~L12的2片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透镜L21~L25的5片透镜构成,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透镜L31~L32的2片透镜构成。然而,构成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的透镜的片数能够设为与图1所示例不同的片数。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第1透镜组G1具有负透镜及正透镜,由此容易校正球面像差及轴上色像差。在第3透镜组G3具有负屈光力、且孔径光圈St配置于上述范围内的结构中,将第1透镜组G1的透镜排列从物体侧起设为负正的顺序,由此屈光力的对称性变得良好,因此有利于倍率色差的校正。通常,像高越大,倍率色差越容易变大,因此当构成能够与大型的成像元件对应的透镜系统时,第1透镜组G1的上述透镜排列变得有利。并且,将第1透镜组G1设为由2片透镜构成的结构,因此有利于小型化。
第1透镜组G1的负透镜和正透镜优选彼此接合。这种情况下,能够以抑制由制造时的各透镜的偏心误差引起的性能劣化的方式组合并接合透镜,因此能够抑制由制造误差引起的性能降低,这有利于确保性能。并且,在不接合的情况下,在第1透镜组G1的负透镜与正透镜之间产生气隙,导致球面像差因该气隙的误差而改变,但是在已接合的情况下能够避免这种问题,因此有利于确保性能。
第1透镜组G1的负透镜可以是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透镜。第1透镜组G1的正透镜可以是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透镜。在第1透镜组G1的负透镜和正透镜彼此接合的情况下,若将其接合面设为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则有利于校正倍率色差。
第2透镜组G2优选至少具有两个接合透镜,该接合透镜接合了至少一片正透镜和至少一片负透镜。在这种情况下,设计的自由度提高,有利于抑制当改变摄影距离进行了聚焦时的轴上色像差的变动及倍率色差的变动。这基于以下所述情况。若是不同于本发明的透镜系统的、使成像镜头整体移动而进行聚焦的所谓的整体旋出式透镜系统,则能够使用整个系统内的任意的透镜进行聚焦时的像差变动的抑制。然而,在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中,对焦组仅由第2透镜组G2构成,因此与整体旋出式透镜系统相比,在抑制聚焦时的像差变动中能够使用的透镜被限制得较少。在第2透镜组G2构成为具有两个接合透镜的结构的情况下,在位于光轴上的不同位置上的这些两个接合透镜中,大幅影响倍率色差的光线的高度不同,因此相对于设计参数的变化量的倍率色差的变化量也不同。同样地,在上述两个接合透镜中,大幅影响轴上色像差的光线的高度不同,因此相对于设计参数的变化量的轴上色像差的变化量也不同。通过使用如此作用的不同的两个接合透镜,一边良好地获得倍率色差与轴上色像差的平衡,一边进行优化,由此能够适当地进行色像差的校正,进而,能够适当地抑制聚焦时色像差的变动。
在第2透镜组G2具有两个接合透镜的情况下,例如第2透镜组G2能够构成为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5片透镜构成,该5片透镜由两个接合透镜和负透镜构成。或者,在比色像差更重视小型化、轻量化及聚焦的高速化的情况下,第2透镜组G2可以构成为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4片透镜构成,该4片透镜由正透镜、1个接合透镜、负透镜构成。在上述第2透镜组G2由4片或5片透镜构成的结构中,第2透镜组G2具有的接合透镜均可以从物体侧依次接合有负透镜和正透镜。并且,第2透镜组G2具有的接合透镜可以构成为由双凹透镜和双凸透镜构成。在第2透镜组G2由上述4片或5片透镜构成的结构中,第2透镜组G2的最靠近像侧的负透镜可以设为凸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透镜。
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包括负透镜和正透镜。根据该结构,有利于像面弯曲的校正。并且,在第3透镜组G3中,通过以负正的顺序配置透镜而能够使射出光瞳位于更靠物体侧,因此有利于抑制轴外光束的主光线的对像面Sim的入射角。当构成能够与大型的成像元件对应的透镜系统时,第3透镜组G3的上述结构是有利的。
在第3透镜组G3具有的负透镜中,最靠近物体侧的负透镜优选为凸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透镜。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抑制像散及畸变像差。
在第3透镜组G3具有的正透镜中,最靠近像侧的正透镜的像侧的面优选为凸面。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抑制轴外光束的主光线的对像面Sim的入射角,并且,有利于抑制像散。
第3透镜组G3中所包含的透镜的片数优选为2片。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小型化。
聚焦时,孔径光圈St优选相对于像面Sim而固定。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聚焦时移动的部件的轻量化,并有利于聚焦的高速化。
如图1中所例示,孔径光圈St优选配置于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成为正屈光力、孔径光圈St、正屈光力的排列,容易维持与孔径光圈St相邻配置的屈光力的对称性,因此有利于校正畸变像差及像面弯曲。并且,由于将孔径光圈St配置于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因此孔径光圈St不会位于对焦组内,由此能够构成为聚焦时孔径光圈St相对于像面Sim而固定,有利于聚焦的高速化。而且,在本发明的成像镜头中如上所述配置了孔径光圈St的情况下,与将孔径光圈St配置于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情况相比,有利于抑制轴外光束的主光线的对像面Sim的入射角以及确保周边光量。
接着,对有关条件式的结构进行说明。优选将第2透镜组G2的焦距设为f2、将第1透镜组G1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1)。通过设为不会成为条件式(1)的下限以下而容易抑制聚焦时的像差变动。并且,由于能够确保第1透镜组G1的屈光力,因此第2透镜组G2的小径化变得容易。由此,由于对焦组的小型化及轻量化变得容易,因此有利于聚焦的高速化。通过设为不会成为条件式(1)的上限以上而有利于缩短聚焦时对焦组的移动量,因此有利于缩短聚焦的高速化及透镜系统总长。以满足条件式(1)的方式获得第1透镜组G1的正屈光力与第2透镜组G2的正屈光力的平衡,因此容易抑制聚焦时的像差变动、聚焦的高速化及实现小型化。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1-1)的结构,则能够设为更好的特性。
0.25<f2/f1<1 (1)
0.25<f2/f1<0.9 (1-1)
在将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成像镜头的焦距设为f、将第1透镜组G1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通过设为不会成为条件式(2)的下限以下而能够抑制第2透镜组G2的大径化,因此能够抑制对焦组的重量增加,有利于聚焦的高速化。并且,在第1透镜组G1中分配屈光力以使不会成为条件式(2)的下限以下,由此第2透镜组G2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强,因此容易抑制聚焦时的像差变动。在第1透镜组G1中分配屈光力以使不会成为条件式(2)的上限以上,由此第2透镜组G2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弱,因此能够缩短聚焦时对焦组的移动量。由此,有利于聚焦的高速化及缩短透镜系统总长。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2-1)的结构,则能够设为更好的特性。
0.25<f/f1<1 (2)
0.25<f/f1<0.9 (2-1)
在将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成像镜头的焦距设为f、将第2透镜组G2的焦距设为f2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通过设为不会成为条件式(3)的下限以下,第2透镜组G2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弱,因此能够缩短聚焦时对焦组的移动量。由此,有利于聚焦的高速化及缩短透镜系统总长。通过设为不会成为条件式(3)的上限以上,第2透镜组G2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强,因此容易抑制聚焦时的像差变动。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3-1)的结构,则能够设为更好的特性。
0.8<f/f2<1.6 (3)
0.9<f/f2<1.45 (3-1)
在将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成像镜头的焦距设为f、将第3透镜组G3的焦距设为f3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通过设为不会成为条件式(4)的下限以下,第2透镜组G2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强,因此容易抑制聚焦时的像差变动。通过设为不会成为条件式(4)的上限以上而容易校正像面弯曲。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4-1)的结构,则能够设为更好的特性。
-0.8<f/f3<0 (4)
-0.75<f/f3<0 (4-1)
在将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第2透镜组G2的横向放大率设为β2、将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第3透镜组G3的横向放大率设为β3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通过设为不会成为条件式(5)的下限以下,能够缩短聚焦时对焦组的移动量。由此,有利于聚焦的高速化及缩短透镜系统总长。通过设为不会成为条件式(5)的上限以上,能够容易抑制聚焦时的像差变动,尤其容易抑制像面弯曲的变动。通过以第2透镜组G2的横向放大率及第3透镜组G3的横向放大率满足条件式(5)的方式构成,有利于聚焦的高速化、小型化及像差校正。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5-1)的结构,则能够设为更好的特性。
1.15<(1-β2 2)×β3 2<2.5 (5)
1.25<(1-β2 2)×β3 2<2.4 (5-1)
在将第1透镜组G1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设为v 1p、将第1透镜组G1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设为v 1n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通过满足条件式(6)而能够平衡性良好地校正轴上色像差和倍率色差。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6-1)的结构,则能够设为更好的特性。
0<v lp-v 1n<30 (6)
0<v lp-v 1n<15 (6-1)
在第3透镜组G3具有的正透镜中,在将最靠近像侧的正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3p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通过设为不会成为条件式(7)的下限以下,有利于抑制轴外光束的主光线的对像面Sim的入射角。通过设为不会成为条件式(7)的上限以上而容易校正像面弯曲。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7-1)的结构,则能够设为更好的特性。
1.8<N3p<2.2 (7)
1.85<N3p<2.1 (7-1)
在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的结构中,在将第3透镜组G3的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设为v 3p、将第3透镜组G3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设为v 3n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通过满足条件式(8)而能够平衡性良好地校正轴上色像差和倍率色差。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8-1)的结构,则能够设为更好的特性。
--5<v 3p-v 3n<15 (8)
-5<v 3p-v 3n<10 (8-1)
在将第3透镜组G3具有的所有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的平均值设为v 3ave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通过满足条件式(9)而能够平衡性良好地校正轴上色像差和倍率色差。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9-1)的结构,则能够设为更好的特性。
20<v 3ave<30 (9)
23.5<v 3ave<30 (9-1)
在将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第2透镜组G2的横向放大率设为β2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通过设为不会成为条件式(10)的下限以下而容易抑制聚焦时的像差变动。通过设为不会成为条件式(10)的上限以上,第2透镜组G2的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弱,因能够缩短聚焦时对焦组的移动量。由此,有利于聚焦的高速化及缩短透镜系统总长。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10-1)的结构,则能够设为更好的特性。
0.1<β2<0.7 (10)
0.2<β2<0.6 (10-1)
在将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第3透镜组G3的横向放大率设为β3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通过设为不会成为条件式(11)的下限以下而能够缩短聚焦时对焦组的移动量。由此,有利于聚焦的高速化及缩短透镜系统总长。通过设为不会成为条件式(11)的上限以上而容易校正像面弯曲。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11-1)的结构,则能够设为更好的特性。
1<β3<2.2 (11)
1.1<β3<1.6 (11-1)
在同时满足条件式(10)及条件式(11)的方式设定了第2透镜组G2的横向放大率及第3透镜组G3的横向放大率的情况下,更有利于聚焦的高速化、小型化及良好的像差校正。
在将从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G3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和从第3透镜组G3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至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成像镜头的像侧焦点位置的光轴上的空气换算距离之和设为TL、将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成像镜头的焦距设为f、将最大半视角设为ω的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通过设为不会成为条件式(12)的下限以下而容易校正像面湾曲及畸变像差。通过设为不会成为条件式(12)的上限以上而有利于透镜系统的小型化及轻量化。通过满足条件式(12),容易同时实现小型化和良好的像差校正。另外,若设为满足下述条件式(12-1)的结构,则能够设为更好的特性。
2<TL/{f×tan(ω)}<2.7 (12)
2.1<TL/{f×tan(ω)}<2.6 (12-1)
有关条件式的结构也包括在内,上述优选的结构和/或可实现的结构能够是任意的组合,根据所要求的规格优选适当地选择性地采用。以下,对组合了上述结构的成像镜头的优选的2种方式进行描述。以下描述的第1方式及第2方式的成像镜头还可以具有上述优选的结构和/或可实现的结构中的至少1种。
第1方式的成像镜头仅将3个透镜组作为透镜组而具备,该3个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在从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G3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之间配置有孔径光圈St,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聚焦时,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被固定,第2透镜组G2沿光轴Z移动,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并满足上述条件式(1)。根据第1方式的成像镜头,能够实现小型化且聚焦的高速化,聚焦时的像差变动少,并能够实现高光学性能。
第2方式的成像镜头仅将3个透镜组作为透镜组而具备,该3个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在从第1透镜组G1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至第3透镜组G3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之间配置有孔径光圈St,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聚焦时,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被固定,第2透镜组G2沿光轴Z移动,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至少具有两个接合透镜,该接合透镜接合了至少一片正透镜和至少一片负透镜,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根据第2方式的成像镜头,能够实现小型化且聚焦的高速化,聚焦时的像差变动少,尤其色像差的变动少,并能够实现高光学性能。
接着,对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表示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在图1中示出,其图示方法和结构如上所述,因此在此省略一部分重复说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孔径光圈St、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当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聚焦时,第1透镜组G1、孔径光圈St、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Sim而固定,只有第2透镜组G2沿光轴Z向物体侧移动。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透镜L11~L12两片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透镜L21~L25五片透镜构成。第3透镜组G3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透镜L31~L32两片透镜构成。以上是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概要。
关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中,将多种因素示于表2中,将可变面间隔示于表3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4中。表1中,Sn一栏中示出将最靠近物体侧的表面设为第1面,并随着往像侧去逐一增加编号的情况的表面编号,R一栏中示出各表面的曲率半径,D一栏中示出各表面和与该像侧相邻的表面的光轴上的表面间隔。并且,Nd一栏中示出相对于各构成要件的d线的折射率,vd一栏中示出各构成要件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
表1中,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正,将凸面朝向像侧的形状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负。表1中也示出孔径光圈St及光学部件PP,相当于孔径光圈St的面的表面编号一栏中记载有所谓表面编号和(St)的语句。表1中,关于聚焦时间隔发生变化的可变面间隔而使用DD[]的记号,在[]中标注该间隔的物体侧的表面编号并记入D一栏中。
表2中,以d线基准来表示成像镜头的焦距f、空气换算距离中的后焦距Bf、F数FNo.及最大全视角2ω的值。2ω一栏的(°)表示单位是度。表2所示值是在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将d线设为基准的情况下的值。
表3中,将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可变面间隔的值及聚焦于物体距离为2000mm(毫米)的物体的状态下的可变面间隔的值,分别在表述为“无限远”及“2000mm”的一栏中示出。另外,物体距离是指从物体至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
表1中,在非球面的表面编号上附加*标记,非球面的曲率半径一栏中记载有近轴的曲率半径的数值。表4中,在Sn一栏中示出非球面的表面编号,在KA及Am(m=3、4、5、…20)一栏中示出关于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的数值。表4的非球面系数的数值的“E±n”(n:整数)表示“×10±n”。KA及Am是由下式表示的非球面式中的非球面系数。
Zd=C×h2/{1+(1-KA×C2×h2)1/2}+∑Am×hm
其中,
Zd:非球面深度(从高度h的非球面上的点,下垂到与非球面顶点所接触的光轴垂直的平面的垂线的长度)
h:高度(从光轴至透镜面的距离)
C:近轴曲率半径的倒数
KA、Am:非球面系数,
非球面式的∑是指有关m的总和。
各表的数据中,作为角度单位而使用度,作为长度单位而使用mm(毫米),但光学系统即使比例放大或比例缩小也能够使用,因此也能够使用其他适当的单位。并且,以下所示的各表中记载有用规定的位数四舍五入的数值。
[表1]
实施例1
Sn R D Nd vd
1 80.042 1.03 1.64769 33.84
2 16.036 3.44 1.87070 40.73
3 90.657 3.21
4(St) DD[4]
5 -29.212 1.01 1.61293 37.01
6 21.196 3.89 1.88300 39.22
7 -30.375 1.00
8 -16.556 1.05 1.54814 45.83
9 45.149 5.26 1.65160 58.55
10 -18.741 1.19
*11 -22.131 1.50 1.77250 49.50
*12 -25.008 DD[12]
13 -24.341 3.63 1.84667 23.79
14 -117.508 4.62
15 4.86 2.00100 29.13
16 -62.542 18.83
17 2.85 1.51680 64.20
18
[表2]
实施例1
f 48.57
Bf 22.01
FNo. 3.56
2ω(°) 60.4
[表3]
实施例1
无限远 2000mm
DD[4] 6.76 6.03
DD[12] 5.46 6.19
[表4]
实施例1
Sn 11 12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6.9329378E-05 9.3215004E-05
A5 -1.1194555E-05 -1.5152273E-05
A6 1.0209655E-06 1.6898484E-06
A7 4.7100190E-08 1.1019899E-08
A8 -4.7484147E-09 -5.9591306E-09
A9 -3.7046349E-10 -3.7120650E-10
A10 -1.6184739E-11 8.5503067E-12
A11 2.1199506E-12 2.0154094E-12
A12 1.9561961E-13 2.1470193E-13
A13 5.5631129E-15 5.7714951E-15
A14 -2.0998957E-16 -8.4918900E-16
A15 1.0517148E-16 -1.6311106E-16
A16 -1.6198261E-17 -5.2589862E-18
A17 -3.1633953E-18 -2.6370718E-20
A18 3.6331743E-19 -1.6585141E-20
A19 -8.3331366E-21 2.6087053E-20
A20 2.3412194E-23 -1.4985752E-21
图6中示出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各像差图。图6中从左侧依次表示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及倍率色差。图6中在标注为“无限远”的上段示出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在标注为“2000mm”的下段示出聚焦于物体距离为2000mm(毫米)的物体的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在球面像差图中,分别用实线、长虚线、短虚线及单点划线来表示d线、C线、F线及g线中的像差。在像散图中,用实线来表示弧矢方向的d线中的像差,用短虚线来表示子午方向的d线中的像差。在畸变像差图中,用实线来表示d线中的像差。在倍率色差图中,分别用长虚线、短虚线及单点划线来表示C线、F线及g线中的像差。球面像差图的FNo.是指F数,其他像差图的ω是指最大半视角。
若无特别的说明,则有关上述实施例1的各数据的记号、含义、记载方法及图示方法在以下实施例中也相同,因此以下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例2]
表示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2中。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具有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概要相同的结构。关于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5中,将多种因素示于表6中,将可变面间隔示于表7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8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7中。图7中,在上段示出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下段示出聚焦于物体距离为2000mm(毫米)的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
[表5]
实施例2
Sn R D Nd vd
1 62.547 1.01 1.67270 32.10
2 15.881 3.18 1.83481 42.74
3 73.497 4.16
4(St) DD[4]
5 -32.001 1.01 1.59551 39.24
6 21.113 3.64 1.89190 37.13
7 -30.540 1.15
8 -16.240 1.64 1.53172 48.84
9 45.122 5.94 1.65160 58.55
10 -18.240 0.51
*11 -22.499 1.57 1.80625 40.91
*12 -24.003 DD[12]
13 -24.421 3.34 1.85896 22.73
14 -122.438 5.95
15 3.94 1.90366 31.31
16 -80.306 19.63
17 2.85 1.51680 64.20
18
[表6]
实施例2
f 48.54
Bf 22.57
FNo. 3.55
2ω(°) 60.4
[表7]
实施例2
无限远 2000mm
DD[4] 5.69 5.17
DD[12] 4.74 5.26
[表8]
实施例2
Sn 11 12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6.7903826E-05 9.1740432E-05
A5 -1.1185017E-05 -1.4976327E-05
A6 1.0368349E-06 1.6963876E-06
A7 4.8207757E-08 1.1403876E-08
A8 -4.7498433E-09 -5.9322374E-09
A9 -3.7734309E-10 -3.7059522E-10
A10 -1.7108671E-11 8.3667279E-12
A11 2.0379508E-12 1.9843756E-12
A12 1.8912018E-13 2.1013188E-13
A13 5.3491724E-15 5.2973379E-15
A14 -2.1765961E-16 -8.8427059E-16
A15 1.0947969E-16 -1.6450576E-16
A16 -1.5644632E-17 -5.0478708E-18
A17 -3.1117477E-18 1.1876382E-20
A18 3.7210495E-19 -1.0798695E-20
A19 -7.2827709E-21 2.7227530E-20
A20 -1.8204800E-22 -1.6345380E-21
[实施例3]
将表示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3中。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具有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概要相同的结构。关于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9中,将多种因素示于表10中,将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1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12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8中。图8中,在上段示出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下段示出聚焦于物体距离为2000mm(毫米)的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
[表9]
实施例3
Sn R D Nd v d
1 53.722 1.02 1.64769 33.79
2 14.540 2.70 1.83481 42.74
3 87.028 2.16
4(St) DD[4]
5 -29.348 1.01 1.62588 35.70
6 22.628 3.64 1.88300 40.76
7 -32.956 1.32
8 -17.604 1.28 1.51742 52.43
9 52.479 5.06 1.60311 60.64
10 -19.273 2.15
*11 -22.071 1.61 1.77400 49.60
*12 -24.835 DD[12]
13 -23.152 1.00 1.80518 25.42
14 -90.743 4.07
15 4.29 2.05090 26.94
16 -71.873 18.77
17 2.85 1.51680 64.20
18
[表10]
实施例3
f 48.57
Bf 21.72
FNo. 3.60
2ω(°) 58.8
[表11]
实施例3
无限远 2000mm
DD[4] 6.50 5.59
DD[12] 4.51 5.42
[表12]
实施例3
Sn 11 12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6.4943249E-05 8.8316681E-05
A5 -1.1316437E-05 -1.4934527E-05
A6 1.0562362E-06 1.7065143E-06
A7 4.8187085E-08 1.2186420E-08
A8 -4.6652975E-09 -5.9791746E-09
A9 -3.6812189E-10 -3.7924329E-10
A10 -1.6814738E-11 8.3620621E-12
A11 2.0048613E-12 2.0028923E-12
A12 1.8249796E-13 2.1356201E-13
A13 4.4272700E-15 5.5988897E-15
A14 -2.8190079E-16 -8.7528580E-16
A15 1.0453267E-16 -1.6442870E-16
A16 -1.6007201E-17 -5.4791889E-18
A17 -3.0480296E-18 -2.7245624E-20
A18 3.8315701E-19 -1.6842696E-20
A19 -8.8242004E-21 2.6378867E-20
A20 -4.4275403E-23 -1.4787612E-21
[实施例4]
将表示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4中。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具有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概要相同的结构。关于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3中,将多种因素示于表14中,将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5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16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9中。图9中,在上段示出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下段示出聚焦于物体距离为2000mm(毫米)的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
[表13]
实施例4
Sn R D Nd v d
1 32.161 0.76 1.67270 32.10
2 15.601 2.30 1.80400 46.58
3 48.720 5.37
4(St) DD[4]
5 -46.768 0.81 1.60342 38.03
6 17.896 3.55 1.85150 40.78
7 -37.620 1.30
8 -15.846 0.76 1.54814 45.78
9 24.793 5.68 1.65160 58.55
10 -19.444 4.34
*11 -25.527 1.25 1.77400 49.60
*12 -26.540 DD[12]
13 -17.751 2.76 1.80518 25.42
14 -95.649 1.56
15 954.163 5.21 1.96300 24.11
16 -56.789 11.07
17 2.85 1.51680 64.20
18
[表14]
实施例4
f 44.20
Bf 14.01
FNo. 3.54
2ω(°) 62.8
[表15]
实施例4
无限远 2000mm
DD[4] 4.82 4.24
DD[12] 4.47 5.05
[表16]
实施例4
Sn 11 12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7.1817193E-05 1.1128434E-04
A5 -6.4461023E-06 -1.5144397E-05
A6 7.1033849E-07 1.9132423E-06
A7 3.1399725E-08 -3.5732597E-10
A8 -4.9142794E-09 -7.5444206E-09
A9 -3.5189268E-10 -4.4101884E-10
A10 -1.3719128E-11 9.1082269E-12
A11 2.3047110E-12 2.3076457E-12
A12 1.9463475E-13 2.3329482E-13
A13 2.3660184E-15 6.7500117E-15
A14 -7.9887108E-16 -7.9799225E-16
A15 6.1511353E-17 -1.5986170E-16
A16 -1.5291807E-17 -5.9709336E-18
A17 -2.4944063E-18 -1.4867271E-2G
A18 4.2520378E-19 -2.5583406E-20
A19 -5.6960778E-21 2.6038303E-20
A20 -6.9631398E-22 -1.4406905E-21
[实施例5]
将表示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的剖视图示于图5中。关于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透镜L21~L24四片透镜构成,除这一点以外,具有与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概要相同的结构。关于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将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7中,将多种因素示于表18中,将可变面间隔示于表19中,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20中,将各像差图示于图10中。图10中,在上段示出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在下段示出聚焦于物体距离为2000mm(毫米)的物体的状态的各像差图。
[表17]
实施例5
Sn R D Nd vd
1 54.380 1.41 1.63980 34.47
2 22.209 2.70 1.88300 39.22
3 50.000 2.88
4(St) DD[4]
*5 36.947 3.00 1.69350 53.18
*6 -129.708 2.26
7 -16.214 1.01 1.67270 32.17
8 23.000 5.29 1.87070 40.73
9 -21.05C 4.00
*10 -10.401 2.00 1.69350 53.18
*11 -13.669 DD[11]
12 -32.148 2.00 1.75520 27.53
13 553.528 3.00
14 212.375 6.00 1.95375 32.32
15 -57.809 19.16
16 2.85 1.51680 64.20
17
[表18]
实施例5
f 48.84
Bf 22.11
FNo. 3.60
2ω(°) 59.2
[表19]
实施例5
无限远 2000mm
DD[4] 6.50 5.59
DD[11] 5.82 6.73
[表20]
实施例5
Sn 5 6 10 11
KA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1.0000000E+00
A3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0.0000000E+00
A4 -4.3707505E-05 -9.6105123E-05 1.4797454E-04 1.6916886E-04
A5 -4.3306735E-07 1.9212569E-06 8.8452449E-06 -7.7675551E-06
A6 -5.5804768E-07 -8.5668678E-07 4.9701757E-09 2.3112837E-06
A7 -8.0027824E-09 -1.6013757E-08 9.1392512E-08 -1.6391478E-08
A8 3.5902068E-09 -8.3227814E-10 7.0553411E-09 -8.2732702E-09
A9 4.4711695E-10 4.7908619E-10 -1.1594046E-10 -2.9022246E-10
A10 -1.7573484E-10 -3.4660063E-11 -7.3299775E-11 2.5620674E-11
A11 -2.5563945E-11 -5.9538971E-12 -6.8559264E-12 3.5394890E-12
A12 -3.6936627E-12 -1.1696405E-12 -2.1649008E-13 1.6409340E-13
A13 -4.6614703E-14 -1.0452064E-13 3.6418769E-14 -1.4416768E-14
A14 9.0177140E-14 -1.0211850E-15 7.6341071E-15 -3.2603129E-15
A15 1.6499968E-14 1.1638832E-15 6.9040638E-16 -2.9423023E-16
A16 2.5419290E-16 1.5197303E-16 2.6917744E-17 -6.7143418E-18
A17 1.7267336E-16 -3.1712370E-17 -3.5561484E-18 2.1405181E-18
A18 2.7825040E-16 -1.3611014E-19 -8.5525038E-19 4.0751470E-19
A19 -1.0653375E-16 6.4080645E-18 -5.7118302E-20 2.7056396E-20
A20 8.2140895E-18 -7.8166583E-19 1.1737306E-20 -4.3530299E-21
表21中示出实施例1~5的成像镜头的条件式(1)~(12)的对应值。实施例1~5将d线设为基准波长。表21中示出d线基准下的值。
[表21]
公式编号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1) f2/f1 0.548 0.337 0.817 0.508 0.269
(2) f/f1 0.620 0.487 0.761 0.598 0.278
(3) f/f2 1.132 1.442 0.931 1.176 1.035
(4) f/f3 -0.337 -0.643 -0.413 -0.643 -0.037
(5) (1-β<sub>2</sub><sup>2</sup>)xβ<sub>3</sub><sup>2</sup> 1.610 2.270 1.280 1.670 1.310
(6) v 1pv 1n 6.89 10.64 8.95 14.48 4.75
(7) N3p 2.001 1.904 2.051 1.963 1.954
(8) v 3p-v 3n 5.34 8.58 1.52 -1.31 4.79
(9) v 3ave 26.46 27.02 26.18 24.77 29.92
(10) β<sub>2</sub> 0.44 0.31 0.56 0.42 0.24
(11) β<sub>3</sub> 1.41 1.58 1.36 1.42 1.18
(12) TL/{f×tan(ω)} 2.47 3.47 4.47 5.47 6.47
由以上数据可知,实施例1~5的成像镜头可实现小型化且聚焦的高速化,聚焦时的像差变动少,并实现良好地校正多种像差的高光学性能。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进行说明。图11及图12中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即相机30的外观图。图11表示从正面侧观察到相机30的立体图,图12表示从背面侧观察到相机30的立体图。相机30是所谓的无反光镜类型的数码相机,能够拆卸自如地安装可更换镜头20。可更换镜头20构成为包括容纳于镜筒内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1。
相机30具备相机机身31,在相机机身31的上表面设置有快门按钮32及电源按钮33。并且,在相机机身31的背面设置有操作部34、操作部35及显示部36。显示部36显示被拍摄到的图像及被拍摄之前的视角内的图像。
在相机机身31的前面中央部设置有来自摄影对象的光入射的摄影开口,在与该摄影开口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卡口37,可换透镜20经由卡口37而安装于相机机身31。
在相机机身31内,设置有输出与通过可换透镜20而形成的被摄体像对应的摄像信号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或CMOS(Compl 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半导体属氧化物)等成像元件、处理从该成像元件输出的摄像信号而生成图像的信号处理电路、及用于记录该所生成的图像的记录媒体等。该相机30中,通过按压快门按钮32而能够摄影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通过该摄影而得到的图像数据记录于上述记录媒体。
以上,举出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而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的曲率半径、表面间隔、折射率、色散系数及非球面系数等并不限定于在上述各数值实施例中示出的值,而可以采用其他值。
并且,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也不限定于上述例,例如能够设为除无反光镜类型以外的相机、胶片相机、摄像机等各种方式。
符号说明
1-成像镜头,2-轴上光束,3-最大视角的光束,20-可更换镜头,30-相机,31-相机机身,32-快门按钮,33-电源按钮,34、35-操作部,36-显示部,37-卡口,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G3-第3透镜组,L11~L12、L21~L25、L31~L32-透镜,PP-光学部件,Sim-像面,St-孔径光圈,Z-光轴。

Claims (19)

1.一种成像镜头,仅具备3个透镜组作为透镜组,所述3个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构成,
在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至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之间配置有孔径光圈,
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聚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和所述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而固定,所述第2透镜组沿光轴移动,
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
所述第3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包括负透镜和正透镜,
在将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
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
将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所述成像镜头的焦距设为f、
将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的情况下,满足由如下表示的条件式(1)及(4):
0.25<f2/f1<1 (1)
-0.8<f/f3<0 (4)。
2.一种成像镜头,仅具备3个透镜组作为透镜组,所述3个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构成,
在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面至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之间配置有孔径光圈,
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聚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和所述第3透镜组相对于像面而固定,所述第2透镜组沿光轴移动,
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
所述第2透镜组至少包括两个接合透镜,所述接合透镜接合至少一片正透镜和至少一片负透镜而成,
所述第3透镜组从物体侧往像侧去依次包括负透镜和正透镜,
在将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所述成像镜头的焦距设为f、
将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的情况下,满足由如下表示的条件式(4):
-0.8<f/f3<0 (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所述成像镜头的焦距设为f、
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满足由如下表示的条件式(2):
0.25<f/f1<1 (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所述成像镜头的焦距设为f、
将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的情况下,满足由如下表示的条件式(3):
0.8<f/f2<1.6 (3)。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所述第2透镜组的横向放大率设为β2
将聚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所述第3透镜组的横向放大率设为β3的情况下,满足由如下表示的条件式(5):
1.15<(1-β2 2)×β3 2<2.5 (5)。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的所述负透镜和所述正透镜彼此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3透镜组中所包含的透镜的片数为2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负透镜是凸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透镜。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正透镜的像侧的面是凸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所述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设为ν1p、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所述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设为ν1n的情况下,满足由如下表示的条件式(6):
0<ν1p-ν1n<30 (6)。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正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3p的情况下,满足由如下表示的条件式(7):
1.8<N3p<2.2 (7)。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第3透镜组的所述正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设为ν3p、
将所述第3透镜组的所述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设为ν3n的情况下,满足由如下表示的条件式(8):
-5<ν3p-ν3n<15 (8)。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第3透镜组所包括的所有透镜的d线基准的色散系数的平均值设为ν3ave的情况下,满足由如下表示的条件式(9):
20<ν3ave<30 (9)。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在将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
将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的情况下,满足由如下表示的条件式(1-1):
0.25<f2/f1<0.9 (1-1)。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满足由如下表示的条件式(2-1):
0.25<f/f1<0.9 (2-1)。
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满足由如下表示的条件式(3-1):
0.9<f/f2<1.45 (3-1)。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满足由如下表示的条件式(4-1):
-0.75<f/f3<0 (4-1)。
1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
满足由如下表示的条件式(5-1):
1.25<(1-β2 2)×β3 2<2.4 (5-1)。
19.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
CN201911163077.XA 2018-11-27 2019-11-22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Active CN1112211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38128.6A CN115877552A (zh) 2018-11-27 2019-11-22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1598A JP7026605B2 (ja) 2018-11-27 2018-11-27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2018-221598 2018-11-27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38128.6A Division CN115877552A (zh) 2018-11-27 2019-11-22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21102A CN111221102A (zh) 2020-06-02
CN111221102B true CN111221102B (zh) 2023-01-31

Family

ID=7077073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38128.6A Pending CN115877552A (zh) 2018-11-27 2019-11-22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201911163077.XA Active CN111221102B (zh) 2018-11-27 2019-11-22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38128.6A Pending CN115877552A (zh) 2018-11-27 2019-11-22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442245B2 (zh)
JP (1) JP7026605B2 (zh)
CN (2) CN11587755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79073B2 (ja) * 2019-10-17 2023-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撮像システム
JP2022128205A (ja) 2021-02-22 2022-09-0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51578B2 (ja) * 1993-08-18 2002-11-25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高変倍ズームレンズ系
JPH08136809A (ja) * 1994-11-08 1996-05-31 Konica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US5956185A (en) * 1997-11-14 1999-09-21 Samsung Aerospace Industries, Ltd. Compact camera zoom lens system
JP2003057546A (ja) 2001-08-20 2003-02-26 Pentax Corp ズームレンズ系
JP5028776B2 (ja) 2005-09-28 2012-09-19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
JP5830638B2 (ja) 2010-08-25 2015-12-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単焦点レンズ系、交換レンズ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5554191B2 (ja) 2010-09-17 2014-07-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小型の広角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カメラ
JP5666489B2 (ja) 2011-02-10 2015-02-12 株式会社シグマ 結像光学系
JP5853522B2 (ja) * 2011-09-14 2016-02-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結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JP5907417B2 (ja) * 2012-03-16 2016-04-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結像レンズ、撮像装置および情報装置
JP2013235239A (ja) 2012-04-12 2013-11-21 Konica Minolta Inc マクロ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148145B2 (ja) * 2013-10-04 2017-06-14 株式会社シグマ 結像光学系
JP6615068B2 (ja) 2016-08-19 2019-12-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接眼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7366840B2 (ja) * 2020-05-25 2023-10-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66730A1 (en) 2020-05-28
US11442245B2 (en) 2022-09-13
JP7026605B2 (ja) 2022-02-28
CN115877552A (zh) 2023-03-31
CN111221102A (zh) 2020-06-02
US20220357560A1 (en) 2022-11-10
JP2020086173A (ja) 2020-06-04
US11561367B2 (en) 2023-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38812B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7092083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1830694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WO2013099211A1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9557646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873952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1505798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208922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320653B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9425971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9507783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3552693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US11561367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12394498A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780430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3341536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632746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1221113B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0208959B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3267876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07894648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3960774A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2394495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14080557A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0543000B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