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05151B -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05151B
CN113905151B CN202110883194.4A CN202110883194A CN113905151B CN 113905151 B CN113905151 B CN 113905151B CN 202110883194 A CN202110883194 A CN 202110883194A CN 113905151 B CN113905151 B CN 1139051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supporting
shell
outer frame
g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8319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05151A (zh
Inventor
夏太红
原帅
陈超
余洋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9051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51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051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51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摄像模组的镜头移动,驱动装置的壳体内设有固定件,固定件的支承面朝向壳体的内顶壁,通过在支承面的边缘设置支撑柱,支撑柱向壳体的内顶壁伸出,将固定件支撑在壳体内;其中,通过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支撑柱,保证支撑柱将固定件支撑平稳。并且,通过在至少部分支撑柱的顶部设置点胶面,点胶面和壳体内顶壁之间的间隙形成填胶空间,通过在填胶空间内点胶,将支撑柱粘接在壳体的内壁上;支撑柱顶部的点胶面的粘胶面积大,可保证固定件与壳体粘接牢固,提高驱动装置的强度;并且,固定件的粘接不受固定件的板体厚度影响,可减薄固定件的厚度,满足驱动装置的轻薄化需求。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05月18日提交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110542667.4、申请名称为“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或部分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拍照,以手机为例,随着手机的轻薄化发展趋势,手机摄像头的驱动马达也越来越多的采用超薄型驱动马达。
具体的,驱动马达包括壳体,壳体由外框和底板扣合而成,壳体内通常设置有固定座和支承座,固定座固定在壳体内,固定座靠近底板,支承座层叠在固定座背离底板的一侧,支承座套设在摄像头的镜头外部,通过支承座带动镜头移动,例如,支承座带动镜头沿其光轴方向移动,以实现镜头的对焦功能。其中,固定座通过点胶工艺固定在壳体内,通过在面向底板一侧表面的边缘开设胶槽,胶槽与底板边沿及外框边沿之间围成填胶空间,通过在底板上开设注胶孔,将胶水注入填胶空间内,将固定座粘接在壳体内。
然而,超薄型驱动马达的固定座的厚度较薄,导致在固定座边缘开设胶槽较为困难,且胶槽与底板及外框之间围成的填胶空间较小,会导致粘胶面积不足,存在底座脱落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驱动装置可满足超薄化需求,并且驱动装置的粘接强度高、稳定性好。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摄像模组的镜头移动,驱动装置包括壳体和固定件,壳体套设在固定件外,固定件的支承面朝向壳体的内顶壁,固定件的支承面的边缘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柱,支撑柱朝向壳体的内顶壁伸出,且支撑柱的顶部面向壳体的内顶壁;
其中,至少部分支撑柱的顶部设有点胶面,点胶面与壳体的内顶壁胶粘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摄像模组的镜头移动,驱动装置的壳体内设有固定件,固定件的支承面朝向壳体的内顶壁,通过在支承面的边缘设置支撑柱,支撑柱向壳体的内顶壁伸出,将固定件支撑在壳体内;其中,通过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支撑柱,保证支撑柱将固定件支撑平稳。并且,通过在至少部分支撑柱的顶部设置点胶面,点胶面和壳体内顶壁之间的间隙形成填胶空间,通过在填胶空间内点胶,将支撑柱粘接在壳体的内壁上;支撑柱顶部的点胶面的粘胶面积大,可保证固定件与壳体粘接牢固,提高驱动装置的强度;并且,固定件的粘接不受固定件的板体厚度影响,可减薄固定件的厚度,满足驱动装置的轻薄化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固定件的支承面的边缘设有至少一组两两相对的支撑柱,且至少一组两两相对的支撑柱的顶部设有点胶面。
通过在固定件的支承面的边缘设置两两相对的支撑柱,以保证固定件在壳体内支撑平衡,并且,通过将相对设置的支撑柱均胶粘连接在壳体内,保证固定件粘接牢固可靠。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支撑柱的顶部均设有点胶面。
通过在每个支撑柱的顶部均设置点胶面,固定件的各支撑柱均与壳体的内壁胶粘连接,保证固定件粘接牢靠。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点胶面与壳体的内顶壁平行。
通过使固定件顶部的点胶面与壳体的内顶壁平行,使点胶面与壳体的内顶壁之间的胶层厚度均匀,提高固定件与壳体的粘接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柱的顶部设有向壳体的内顶壁伸出的挡墙,挡墙抵设在壳体的内顶壁上,且挡墙的两端延伸至与壳体的内侧壁贴合,点胶面位于挡墙和壳体的内壁之间围成的区域内。
通过在支撑柱的顶部设置挡墙,将点胶面围设在壳体的内壁和挡墙之间,通过挡墙的阻挡作用,可避免胶水沿点胶面外溢至壳体内部,保护驱动装置的工作性能不受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挡墙沿支撑柱上与壳体的内侧壁相背离的侧壁面延伸。
通过使挡墙沿支撑柱顶部上背离壳体内侧壁的外边缘延伸,支撑柱顶部上除了被挡墙覆盖的边缘区域,其余区域均为点胶面,可使得支撑柱顶部的点胶面的面积最大化,增强固定柱与外框内壁的连接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柱面向壳体的内侧壁的侧壁面上的至少部分区域为斜面;由支撑柱的顶部至固定件的支承面的方向上,斜面向壳体的内侧壁倾斜延伸。
通过将支撑柱面向壳体内侧壁的侧壁面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为斜面,斜面与壳体内侧壁之间具有缝隙,该缝隙内填充胶层,增大支撑柱上的粘胶区域的面积,提高支撑柱与外框内壁之间的粘接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柱位于固定件的角部,壳体的角部具有至少两个相邻的内侧壁,支撑柱上与壳体角部的各内侧壁相对的侧壁面中,至少一者为斜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柱上与壳体角部的各内侧壁相对的各侧壁面均为斜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的顶壁上设有至少两个注胶孔,注胶孔与点胶面一一对应,且注胶孔在支撑柱的顶部的投影位于点胶面内。
点胶面朝向壳体的内顶壁,通过在壳体的顶壁设置与点胶面一一对应的注胶孔,通过注胶孔向点胶面点胶;并且,通过使注胶孔在支撑柱顶部的投影位于点胶面内,注胶孔正对点胶面,确保点胶面的各区域均能够覆盖厚度均匀的胶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包括相互扣合的外框和底壳,固定件的支承面朝向外框的内顶壁,支撑柱的点胶面与外框的内顶壁胶粘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还包括可动组件,可动组件位于固定件的支承面和壳体的内顶壁之间,可动组件用于支撑镜头,并带动镜头移动。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包括:镜头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的壳体的一侧表面设有安装孔,镜头通过安装孔部分容纳在壳体内。
本申请提供的摄像模组,包括驱动装置和安装在驱动装置内的镜头,驱动装置可驱动镜头移动。驱动装置的壳体内设有固定件,固定件的支承面朝向壳体的内顶壁,通过在支承面的边缘设置支撑柱,支撑柱向壳体的内顶壁伸出,将固定件支撑在壳体内;其中,通过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支撑柱,保证支撑柱将固定件支撑平稳。并且,通过在至少部分支撑柱的顶部设置点胶面,点胶面和壳体内顶壁之间的间隙形成填胶空间,通过在填胶空间内点胶,将支撑柱粘接在壳体的内壁上;支撑柱顶部的点胶面的粘胶面积大,可保证固定件与壳体粘接牢固,提高驱动装置的强度;并且,固定件的粘接不受固定件的板体厚度影响,可减薄固定件的厚度,满足驱动装置的轻薄化需求。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摄像模组。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摄像模组,摄像模组包括驱动装置和安装在驱动装置内的镜头,驱动装置可驱动镜头移动。驱动装置的壳体内设有固定件,固定件的支承面朝向壳体的内顶壁,通过在支承面的边缘设置支撑柱,支撑柱向壳体的内顶壁伸出,将固定件支撑在壳体内;其中,通过间隔设置至少两个支撑柱,保证支撑柱将固定件支撑平稳。并且,通过在至少部分支撑柱的顶部设置点胶面,点胶面和壳体内顶壁之间的间隙形成填胶空间,通过在填胶空间内点胶,将支撑柱粘接在壳体的内壁上;支撑柱顶部的点胶面的粘胶面积大,可保证固定件与壳体粘接牢固,提高驱动装置的强度;并且,固定件的粘接不受固定件的板体厚度影响,可减薄固定件的厚度,满足驱动装置的轻薄化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爆炸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爆炸图;
图7为图5中A-A处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的外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子设备;
1-摄像模组;2-外壳;21-后盖;211-透光孔;22-中框;3-显示面板;4-电路板;
11-驱动装置;12-镜头;13-图像传感器组件;14-导热液;15-环状密封板;
111-壳体;112-固定件;113-承载件;114-支撑柱;131-图像传感器;132-电连接件;151-密封孔;
1111-外框;1112-底壳;1121-支承面;1141-点胶面;1142-挡墙;1143-斜面;
111a-安装孔;111b-注胶孔;1143a-拔模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拍摄功能已逐渐成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智能穿戴设备、销售终端(Point ofSales,POS)等移动终端的基本配备。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爆炸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以手机为例,对本申请的电子设备100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机,电子设备100还可以为上述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PDA、智能穿戴设备或POS等移动终端。
参照图1和图2所示,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外壳2、显示面板3、摄像模组1及电路板4。外壳2围设在电子设备100的背面和侧面,显示面板3安装在外壳2上,显示面板3和外壳2共同围成电子设备100的容纳空间,摄像模组1及电路板4均安装于该容纳空间内。此外,容纳空间内还可以设置麦克风、扬声器或者电池等器件。
结合图1所示,示出了摄像模组1位于外壳2顶部靠近边缘的区域。可以理解的是,摄像模组1的位置不限于图1所示的位置。
参照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2可以包括后盖21和中框22,后盖21上设有透光孔211,摄像模组1可以设置在中框22上,摄像模组1通过后盖21上的透光孔211采集外部环境光线。其中,摄像模组1的感光面和透光孔211相对设置,外部环境光线穿过透光孔211照射至感光面,感光面用于采集外部环境光线,摄像模组1用于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以实现其拍摄功能。
图2示出了电子设备100内设有一个摄像模组1,应说明,在实际应用中,摄像模组1的数量不局限于为一个,摄像模组1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或大于两个。当摄像模组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摄像模组1可在X-Y平面内任意排布。例如,多个摄像模组1沿X轴方向排布,或者,多个摄像模组1沿Y轴方向排布。
此外,摄像模组1包括但不限于为自动对焦(Auto Focus,AF)模组、定焦(FixFocus,FF)模组、广角摄像模组、长焦摄像模组、彩色摄像模组或者黑白摄像模组。电子设备100内的摄像模组1可以包括上述任一种摄像模组1,或者,包括上述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摄像模组1。当摄像模组1的数量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时,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摄像模组1可以集成为一个摄像组件。
参照图2所示,摄像模组1可以和电路板4电连接。电路板4例如为电子设备100内的主板,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摄像模组1可以通过电连接器与主板电连接。例如,摄像模组1设有电连接器的母座,主板设有电连接器的公座,通过将母座插接于公座,以实现摄像模组1与主板的电连接。其中,主板上例如设有处理器,通过处理器控制摄像模组1拍摄图像。当用户输入拍摄指令时,处理器接收拍摄指令,并根据拍摄指令控制摄像模组1对拍摄对象进行拍摄。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中的摄像模组1进行详细介绍。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爆炸图。参照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摄像模组1包括驱动装置11、镜头12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3。
参照图3所示,驱动装置11包括壳体111,壳体111的内部中空,形成容纳空间,且壳体111的一侧表面设有安装孔111a;镜头12通过安装孔111a安装在壳体111上,且镜头12的部分位于壳体111内,镜头12的另一部分暴露在壳体111外部。
具体的,镜头12的入光侧位于壳体111外部,镜头12的出光侧位于壳体111内部。例如,镜头12的入光侧与电子设备100后盖上的透光孔211相对应,外部环境光线经过透光孔211由镜头12的入光侧进入镜头12,镜头12例如由一个或多个层叠的透镜构成,镜头12的光轴穿过透镜的中心,透镜对入射光线进行聚光,汇聚后的光线从镜头12的出光侧射出。
参照图4所示,图像传感器组件13固定在壳体111内,图像传感器组件13位于镜头12的出光侧,示例性的,镜头12的光轴穿过图像传感器组件13的中心。从镜头12出射的光线进入图像传感器组件13,通过图像传感器组件13的光电转换作用,将出射光线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以实现摄像模组1的成像功能。
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1可以包括外框1111和底壳1112,外框1111和底壳1112共同围成壳体111的容纳空间。以外框1111面向电子设备100后盖的透光孔211,底壳1112背对后盖为例,将外框1111上与底壳1112相对的一侧表面定义为外框的内顶壁,安装孔111a可以位于外框1111的内顶壁上。镜头12的光轴可以与底壳1112所在的平面垂直,图像传感器组件13靠近底壳1112设置,且图像传感器组件13位于镜头12的出光侧和底壳1112之间的空间内。
继续参照图4,图像传感器组件13可以包括图像传感器131和电连接件132。图像传感器131位于镜头12的出光侧,例如,镜头12的光轴穿过图像传感器131的中心。从镜头12出射的光线照射至图像传感器131,图像传感器131将该出射光线信号经光电转换,转换为电信号,实现摄像模组1的成像功能。
电连接件132用于将图像传感器131电连接至外部电路,进而,通过外部电路控制图像传感工作。具体的,电连接件132的一端连接在图像传感器131上,电连接件132的另一端和外部电路连接,例如,电连接件132的另一端与电子设备100中的电路板4连接。当用户拍摄时,电路板4上的处理器控制图像传感器131工作。
图像传感器131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热量在图像传感器131上汇集,会影响图像传感器131的性能,严重时会导致图像传感器131无法正常工作,因此,需要对图像传感器131进行散热。因此,参照图4所示,图像传感器131的散热面(图像传感器131朝向底壳1112的一侧表面)与底壳1112之间的空隙内填充有导热液14,通过导热液14对图像传感器131进行散热。通过导热液14的热传导作用,可以提高图像传感器131的散热效率,提升图像传感器131的散热效果,保证图像传感器131的工作性能。
另外,壳体111的底壳1112上贴设有环状密封板15,导热液14位于环状密封板15围设的区域内。导热液14为可流动的液体,通过在底壳1112上设置环状密封板15,将导热液14限制在环状密封板15围成的区域内。其中,环状密封板15围成的区域可以对应图像传感器131的散热面。
环状密封板15与图像传感器131的散热面之间可以具有间隙,确保导热液14与图像传感器131的散热面充分接触,并为导热液14受热膨胀预留出一定的流动空间;并且,通过导热液14在环状密封板15表面与图像传感器131散热面之间的间隙内的表面张力作用,可防止导热液14溢出环状密封板15外。
参照图4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环状密封板15上可以间隔设置有多个密封孔151,通过密封孔151对溢出的导热液14密封储存,可避免导热液14溢出至环状密封板15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作为密封孔151的替代,环状密封板15的表面可以为凹凸不平的波纹面,波纹面的波纹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环状密封板15的各侧边的延伸方向一致;或者,还可以在环状密封板15的表面上间隔设置多个条形槽,条形槽沿环状密封板15的轮廓线方向延伸。
驱动装置11可驱动镜头12移动,例如,驱动装置11驱动镜头12沿其光轴方向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1的对焦功能。以下对驱动装置及驱动装置的装配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爆炸图;图7为图5中A-A处的剖视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的外框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8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为便于示出驱动装置11的内部结构,图5至图7中去除了驱动装置11壳体111的底壳1112。参照图5和图6所示,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1形成的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固定件112和可动组件,结合图7所示,固定件112和可动组件沿镜头12的光轴方向层叠设置,固定件112靠近壳体111的底壳1112设置,可动组件位于外框1111和固定件112之间围成的空间内,镜头12安装在可动组件上。
固定件112固定在壳体111内,可动组件可在壳体111内移动,示例性的,可动组件至少可沿镜头12的光轴方向移动,可动组件带动镜头12沿其光轴方向移动,实现镜头12的对焦功能。其中,可动组件至少包括承载件113,承载件113套设在镜头12的外侧壁上,以对镜头12进行支撑,并带动镜头12移动。
另外,结合图4所示,图像传感器组件13可以位于固定件112和壳体111的底壳1112之间的空间内。示例性的,图像传感器组件13通过可移动的部件安装在固定件112或底壳1112上,通过可移动的部件带动图像传感器131在其自身所在的平面内平移或者旋转。以手机为例,通过图像传感器组件13的水平移动,补偿用户用手机拍摄时手抖产生的位移量,防止拍摄到的图像出现模糊现象,提高图像的清晰度,提升摄像模组1拍摄的图像的品质。
或者,图像传感器组件13可以固定在固定件112或者底壳1112上,通过移动镜头12,同时实现驱动装置11的对焦功能和防抖功能。对此,继续以手机为例,用户通过手机拍摄的过程中,进行对焦时,承载件113可带动镜头12沿其光轴方向移动;当用户手部抖动时,承载件113可带动镜头12在其自身所在的平面内水平移动,调节镜头12的光轴在图像传感器131上的对应位置,实现驱动装置11的防抖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固定件112和承载件113之间通常还设置有驱动组件(图中未示出),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承载件113移动,进而,通过承载件113带动镜头12移动。具体的,驱动组件驱动承载件113在固定件112和外框1111的内顶壁之间的空间内移动,例如,沿镜头12的光轴方向,驱动组件驱动承载件113从靠近固定件112的位置移动至靠近外框1111的内顶壁的位置。
其中,承载件113位于靠近固定件112的位置时,镜头12位于远焦位置;承载件113位于靠近外框1111的内顶壁的位置时,镜头12位于近焦位置。通过驱动组件驱动承载件113移动,承载件113带动镜头12在远焦位置和近焦位置之间移动,实现镜头12的对焦功能。
以驱动组件驱动镜头12沿其光轴方向移动为例,示例性的,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驱动组件可以包括形状记忆合金线,形状记忆合金线连接在固定件112和可动组件之间。例如,形状记忆合金线连接在固定件112和承载件113之间,或者,可动组件还可以包括弹片,弹片固定在承载件113上,形状记忆合金线连接在固定件112和弹片之间。通过形状记忆合金线在未通电状态和通电状态下的伸缩特性,驱动可动组件相对固定件112沿镜头12的光轴方向移动。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驱动组件可以包括磁性件和驱动线圈,磁性件固定在壳体111内,驱动线圈套设在承载件113的外壁上,通过向驱动线圈内通入电流,驱动线圈产生电磁场,驱动线圈和磁性件之间产生磁力,该磁力驱动驱动线圈移动,驱动线圈通过承载件113带动镜头12沿其光轴方向移动。
或者,驱动组件还可以为其他能够带动承载件113相对固定件112移动的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其中,对于固定件112在壳体111内的固定,一般通过点胶工艺将固定件112粘接在壳体111内。由于固定件112靠近壳体111的底壳1112设置,固定件112四周的外边缘贴合在外框1111的内侧壁上,相关技术中,通常在固定件112面向底壳1112一侧表面的四周外边缘开设胶槽,去除固定件112边缘的部分材料,使固定件112边缘与外框1111内侧壁之间围合形成填胶空间,在该填胶空间内灌入胶水,将固定件112的边缘粘接在外框1111的内侧壁上。
可以在完成固定件112和外框1111的组装后,向固定件112的胶槽内施胶,完成固定件112与外框1111的固定连接;或者,针对于固定件112面向底壳1112一侧的边缘抵设在底壳1112上的情况,底壳1112上对应于胶槽的部位可以设有点胶孔,可以在完成驱动装置11的组装后,通过底壳1112上的点胶孔灌入胶水,固定件112的外缘与外框1111的内侧壁及底壳1112粘接连接。
然而,由于需要在固定件112的板面上开设胶槽,需要去除固定件112边缘的部分厚度区域内的材料,这需要固定件112的板体具有足够的厚度,才能够满足开设胶槽的需求,并确保胶槽与外框1111的内侧壁之间形成足够的填胶空间,保证固定件112粘接牢固。因而,无法减薄固定件112的板体厚度,不能满足驱动装置11的轻薄化需求。
若将固定件112的板体厚度减薄,并在固定件112面向底壳1112的表面的边缘开设胶槽,由于固定件112板体的厚度较薄,开设的胶槽的深度较浅,胶槽与外框1111内侧壁之间形成的填胶空间较小,填胶面积不足,存在固定件112脱落的风险;并且,当固定件112板体的厚度较薄、胶槽的深度较浅时,胶水容易沿固定件112的板面流入驱动装置11内部,这会影响驱动装置11的工作性能。
针对于此,本实施例通过将固定件112上支撑在外框1111内顶壁的结构与外框1111的内壁胶粘连接,固定件112与外框1111内壁之间具有足够的填胶空间,可保证固定件112与外框1111粘接牢固,并且,由于固定件112与外框1111内壁之间的胶粘区域不受固定件112的板体厚度影响,因而,能够满足驱动装置11的轻薄化需求。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7所示,承载件113位于固定件112和外框1111内顶壁之间围成的空间内,承载件113可支撑在固定件112面向外框1111内顶壁的一侧表面上,因此,本实施例将固定件112面向外框1111内顶壁的一侧表面定义为固定件112的支承面1121。
参照图6所示,固定件112的支承面1121的边缘设置有支撑柱114,支撑柱114朝向外框1111内顶壁伸出,支撑柱114的顶部面向外框1111的内顶壁,且支撑柱114的顶部抵设在外框1111的内顶壁上;并且,支撑柱114面向外框1111的内侧壁的侧壁抵设在外框1111的内侧壁上。固定件112通过其支撑柱114支撑在壳体111内,以对固定件112进行定位。
驱动装置11装配完成后,通过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1对固定件112的作用力,将固定件112固定在壳体111内。另外,固定件112还通过其支撑柱114与外框1111内壁胶粘连接,确保固定件112与壳体111连接牢固,并对固定件112进行精准定位。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以镜头12为两段式对焦为例,镜头12可停留在远焦位置和近焦位置两个位置,承载件113的行程量即为镜头12在远焦位置和近焦位置之间的位移量。对此,可通过对驱动装置11进行设计,使固定件112的支承面1121和外框1111内顶壁之间的间距与承载件113的行程量一致。使镜头12位于远焦位置时,承载件113贴合在固定件112的支承面1121上;镜头12位于近焦位置时,承载件113贴合在外框1111的内顶壁上。
因此,应当将固定件112固定牢靠,并确保固定件112定位准确,以通过固定件112和外框1111内顶壁之间的间距,精确限定出承载件113的行程范围,使承载件113具有精准的行程量,提升镜头12的对焦精度。
具体的,为了确保支撑柱114将固定件112支撑平稳,固定件112的支承面1121的边缘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柱114。以固定件112的支承面1121上设有两个支撑柱114为例,该两个支撑柱114可以两两相对的设置在固定件112的两侧,以保证固定件112两侧的平衡性,保证支撑柱114对固定件112的定位精度,确保承载件113的行程量的精准度。
示例性的,固定件112的支承面1121边缘可以间隔设置三个支撑柱114,该三个支撑柱114构成一个支撑平面,保证将固定件112支撑平稳;或者,针对于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1通常被设计为立方体形状的情况,固定件112的外轮廓可以为与壳体111匹配的矩形形状,支撑柱114可以位于固定件112的角部,例如,固定件112支承面1121的四个角部均设置一个支撑柱114,确保固定件112的平衡性。
对于支撑柱114与外框1111内壁的胶粘连接,参照图8所示,支撑柱114的顶部设置有点胶面1141,结合图7所示,支撑柱114的点胶面1141和外框1111内顶壁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填胶空间,通过在填胶空间内灌入胶水,将支撑柱114粘接在外框1111的内壁上,以将固定件112固定在外框1111上。
通过将固定件112的支撑柱114粘接在驱动装置11壳体111的外框1111内壁上,支撑柱114的点胶面1141与外框1111的内顶壁相对,支撑柱114顶部的点胶面1141的面积较大,点胶面1141和外框1111内顶壁之间的空间较大,支撑柱114的点胶面1141与外框1111的内顶壁之间具有足够的填胶空间,可保证固定件112与外框1111内壁粘接牢固,提升驱动装置11的强度,驱动装置11的稳定性好。
并且,固定件112与外框1111内壁之间的胶粘连接,不受固定件112的板体厚度的影响。因而,可以减薄固定件112的板体厚度,减小固定件112占用的壳体111的厚度空间,进而,可以减薄壳体111的厚度,减小驱动装置11的体积,以满足驱动装置11的轻薄化需求。
其中,固定件112上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撑柱114中,至少部分支撑柱114的顶部设有点胶面1141。例如,一个支撑柱114的顶部设有点胶面1141,在支撑柱114通过与壳体111之间的压力而支撑在壳体111内的基础上,通过将一个支撑柱114与外框1111胶粘连接,确保固定件112固定在壳体111内。
为使固定件112与外框1111连接牢固,至少两个支撑柱114的顶部设有点胶面1141,固定件112上的至少两个部位与外框1111内壁胶粘固定,确保固定件112粘接牢固。若固定件112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支撑柱114,则该两个支撑柱114的顶部均具有点胶面1141,相对的两个支撑柱114均与外框1111内壁胶粘连接;若固定件112上设置有三个以上支撑柱114,以其中两个支撑柱114的顶部设有点胶面1141为例,可以在相隔较远的两个支撑柱114上设置点胶面1141,以将固定件112连接牢固,并提升固定件112粘胶固定的平衡性。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固定件112上设置有三个以上支撑柱114,并且,每个支撑柱114的顶部均具有点胶面1141,各支撑柱114均与外框1111的内壁胶粘连接,以确保支撑柱114将固定件112平稳的支撑在壳体111内,并保证固定件112与外框1111内壁连接牢固,以防固定件112脱落。
参照图8所示,以固定件112的外轮廓大致为矩形为例,固定件112的四个角部各设置一个支撑柱114,各支撑柱114分别与外框1111的四个角部的内侧壁抵接,且各支撑柱114的顶部均具有点胶面1141,各支撑柱114分别与外框1111的四角胶粘连接。
为了提高支撑柱114的点胶面1141与外框1111的内顶壁的粘接强度,参照图7所示,支撑柱114顶部的点胶面1141可以与外框1111的内顶壁平行,点胶面1141与外框1111内顶壁保持水平,点胶面1141上的各部位与外框1111内顶壁之间的间距保持一致。支撑柱114与外框1111内壁胶粘连接后,支撑柱114点胶面1141与外框1111的内顶壁之间形成的胶层的厚度均匀一致,可增强支撑柱114与外框1111的连接强度,保证固定件112粘接牢固。
反之,以外框1111的内顶壁作为基准水平面,若支撑柱114顶部的点胶面1141倾斜设置,即点胶面1141所在的平面与外框1111的内顶壁之间具有夹角,点胶面1141上的不同区域与外框1111内顶壁之间的间距不同,则点胶面1141与外框1111内顶壁之间形成的胶层的厚度不均,点胶面1141上的某些部位与外框1111内顶壁之间的胶层较厚,点胶面1141上的另一些部位与外框1111内顶壁之间的胶层较薄,这会降低支撑柱114与外框1111的连接强度。
如前所述,通常是在驱动装置11装配完成后,固定件112通过其支撑柱114大体固定在壳体111内的情况下,再通过点胶工艺,向固定件112和壳体111之间的填胶空间内灌入胶水,将固定件112粘接在壳体111内。本实施例中,由于固定件112与壳体111之间的胶粘区域主要位于固定件112的支撑柱114顶部和外框1111的内顶壁之间,因此,可以从外框1111的顶壁将胶水灌入支撑柱114和外框1111内壁之间的填胶空间内。
具体的,参照图9所示,外框1111的顶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注胶孔111b,注胶孔111b与固定件112的支撑柱114顶部的点胶面1141一一对应,通过注胶孔111b将胶水灌入点胶面1141与外框1111内壁之间的填胶空间内,将固定件112的支撑柱114胶粘连接在外框1111内壁上。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注胶孔111b向壳体111内部灌入胶水时,可以将胶水灌注至使其至少填充部分注胶孔111b,以确保胶水将固定件112的支撑柱114与外框1111内壁之间的填胶空间填充完全,保证固定件112与外框1111连接牢固。示例性的,点胶完成后,注胶孔111b内的胶水可以大致与外框1111顶壁的外表面平齐。
另外,结合图7所示,外框1111顶壁的注胶孔111b在支撑柱114的顶部的投影可以位于点胶面1141内,注胶孔111b正对点胶面1141,确保在点胶过程中,从外框1111顶壁灌入的胶水可以覆盖整个点胶面1141,并且,胶水凝固后,点胶面1141上的各部位的胶层厚度均匀一致,保证固定件112的支撑柱114与外框1111内壁的连接强度。
若注胶孔111b偏离点胶面1141的中心过多,例如,注胶孔111b位于外框1111角部的顶点位置,注胶孔111b的部分区域与点胶面1141对应,注胶孔111b的另一部分区域对应支撑柱114的侧壁,对于流动性较差或凝固速度较快的胶水,可能会导致点胶面1141远离外框1111侧壁的边缘区域的胶层厚度较薄,甚至,胶层无法覆盖点胶面1141的该边缘区域。从而,影响支撑柱114的点胶面1141与外框1111内顶壁之间的胶层的厚度均匀性,影响支撑柱114与外框1111内壁之间的胶粘区域的面积,最终影响支撑柱114与外框1111内壁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通过外框1111顶壁的注胶孔111b向壳体111内灌入胶水的过程中,由于胶水具有流动性,不可避免的,支撑柱114的点胶面1141上的胶水会沿着支撑柱114的侧壁向固定件112的板面流动,若胶水溢出至承载件113或驱动组件上,可能会对驱动装置11的工作性能造成影响。
为避免胶水外溢而影响驱动装置11的工作性能,参照图8所示,支撑柱114的顶部还设置有挡墙1142,挡墙1142凸出在支撑柱114的顶部上,挡墙1142朝向外框1111的内顶壁伸出并与外框1111内顶壁抵接,并且,挡墙1142的两端延伸至与壳体111的内侧壁贴合,支撑柱114顶部的点胶面1141位于挡墙1142和壳体111的内壁之间围成的区域内。
如前所述,支撑柱114顶部的点胶面1141与外框1111的内顶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在该间隙内填充胶层,实现支撑柱114与外框1111内壁的胶粘连接。然而,由于点胶面1141与外框1111内顶壁之间具有间隙,胶水流动时会沿着点胶面1141流动至支撑柱114的侧壁,再沿支撑柱114的侧壁流动至固定件112的支承面1121。通过在支撑柱114的顶部设置挡墙1142,使点胶面1141位于外框1111内侧壁和挡墙1142之间,如此,通过挡墙1142的限制,胶水的流动区域被限制在挡墙1142围设的区域内,可避免胶水向支撑柱114上背离外框1111内侧壁的侧壁面流动。
结合图7所示,支撑柱114上背离外框1111内侧壁的侧壁面,为支撑柱114面向壳体111中间区域的侧壁面,承载件113及驱动组件等部件均设置在固定件112与外框1111内顶壁之间围成的区域内。因此,通过固定件112顶部设置的挡墙1142,可避免胶水沿支撑柱114的面向承载件113的侧壁面,溢出至承载件113或驱动组件等部件,以免对驱动装置11的工作性能造成影响。
具体的,继续以固定件112的外轮廓为矩形形状为例,若支撑柱114位于固定件112的侧边的中间部位,则支撑柱114顶部的挡墙1142的两端均朝向外框1111的该侧的内侧壁延伸,且挡墙1142的两端均抵设在外框1111的该侧的内侧壁上;或者,参照图8所示,若支撑柱114位于固定件112的角部,支撑柱114具有分别面向外框1111的角部的相邻两侧的侧壁面,挡墙1142的两端可以分别朝向外框1111的角部的相邻两侧的内侧壁延伸,且挡墙1142的两端分别抵设在外框1111的相应的内侧壁上。
继续参照图8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挡墙1142可以沿支撑柱114上与外框1111的内侧壁相背离的侧壁面延伸,结合图10所示,挡墙1142沿支撑柱114的顶部的边缘延伸,挡墙1142面向承载件113的一侧没有多余空间。这样,支撑柱114顶部上除了被挡墙1142覆盖的边缘区域,其余区域均作为点胶面1141,可以使点胶面1141的面积最大化,有效利用支撑柱114顶部的区域,扩大支撑柱114与外框1111内壁之间的填胶区域的覆盖范围,增强固定柱与外框1111内壁的连接强度。
另外,参照图10所示,支撑柱114面向外框1111内侧壁的侧壁面上的至少部分区域可以为斜面1143,所谓斜面1143,即是在支撑柱114的顶部至固定件112的支承面1121的方向上,该侧壁面朝向外框1111的内侧壁倾斜延伸。
结合图7所示,通过在支撑柱114面向外框1111内侧壁的侧壁面上设置斜面1143,在支撑柱114的顶部,支撑柱114的斜面1143与外框1111内侧壁之间具有缝隙,并且,由支撑柱114的顶部至固定件112的支承面1121方向,支撑柱114的斜面1143与外框1111内侧壁之间的缝隙逐渐缩小,直至支撑柱114与支承面1121连接的部位与外框1111内侧壁之间没有缝隙,以保证固定件112的板体的边缘与外框1111内侧壁贴合紧密。
示例性的,支撑柱114侧壁上的斜面1143可以为支撑柱114上设计的拔模面1143a,即为了便于将固定件112从模具中分离,在支撑柱114的侧壁上设计斜面1143作为拔模面1143a,使支撑柱114的侧壁具有拔模斜度。以下均以支撑柱114上的斜面1143为拔模面1143a为例,进行说明。
由于支撑柱114的拔模面1143a与外框1111内侧壁之间具有缝隙,因而,在通过外框1111顶壁的注胶孔111b向壳体111内点胶的过程中,胶水会从支撑柱114顶部的点胶面1141流出,并沿着支撑柱114的拔模面1143a向驱动装置11壳体111的底壳1112方向流动,胶水会充满支撑柱114的拔模面1143a与外框1111内侧壁之间的缝隙。
如此,不仅支撑柱114顶部的点胶面1141与外框1111内顶壁之间形成填胶空间,支撑柱114侧壁的拔模面1143a与外框1111内侧壁之间也形成填胶空间,增大了支撑柱114上的粘胶区域的面积,增大了支撑柱114与外框1111内壁之间的粘胶体积,可提高支撑柱114与外框1111内壁之间的粘接强度。
在实际应用中,如前所述,若支撑柱114位于固定件112的侧边的中间部位,支撑柱114面向外框1111的该侧内壁的侧壁面的部分区域可以设置为拔模面1143a;或者,为了增大支撑柱114的粘胶面积,支撑柱114面向外框1111的该侧内壁的侧壁面整个为拔模面1143a,支撑柱114面向外框1111的该侧内侧壁的侧壁面与外框1111内侧壁之间均填充有胶层,以提高支撑柱114与外框1111之间的粘接强度。
若支撑柱114位于固定件112的角部,即支撑柱114的侧壁贴合在外框1111的角部,以固定件112的外轮廓为矩形形状为例,外框1111的相邻两侧的侧壁交汇于外框1111的角部,与之对应的,支撑柱114具有分别面向外框1111的角部的相邻两侧的内侧壁的侧壁面。其中,支撑柱114的该两个侧壁面的其中一者为拔模面1143a;或者,支撑柱114的盖两个侧壁面均为拔模面1143a,以增大支撑柱114的侧壁面与外框1111内侧壁之间的粘胶体积,提高支撑柱114的粘接强度。
对于外框1111的角部具有三个以上相邻的侧壁的结构,固定件112的角部的轮廓与外框1111的角部相匹配,与固定件112的角部匹配的,支撑柱114可以具有面向外框1111的角部的多个依次相邻的侧壁面。支撑柱114的这多个依次相邻的侧壁面中,至少一个侧壁面为拔模面1143a,或者,多个侧壁面均为拔模面1143a。
参照图10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支撑柱114侧壁的拔模面1143a与外框1111内侧壁之间具有缝隙,为避免胶水通过支撑柱114的拔模面1143a与外框1111内侧壁之间的缝隙,溢出至壳体111内部,挡墙1142可以覆盖支撑柱114面向承载件113的整个侧壁面,挡墙1142的两端分别延向两侧延伸至与外框1111的内侧壁贴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Claims (11)

1.一种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摄像模组的镜头移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固定件,所述壳体套设在所述固定件外,所述固定件的支承面朝向所述壳体的内顶壁,所述固定件的支承面的边缘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朝向所述壳体的内顶壁伸出,且所述支撑柱的顶部面向所述壳体的内顶壁;
其中,至少部分所述支撑柱的顶部设有点胶面,所述点胶面与所述壳体的内顶壁胶粘连接;
所述支撑柱的顶部设有向所述壳体的内顶壁伸出的挡墙,所述挡墙抵设在所述壳体的内顶壁上,且所述挡墙的两端延伸至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贴合,所述点胶面与所述壳体的内顶壁平行,且所述点胶面位于所述挡墙和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围成的区域内;所述挡墙沿所述支撑柱上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相背离的侧壁面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的支承面的边缘设有至少一组两两相对的所述支撑柱,且至少一组两两相对的所述支撑柱的顶部设有所述点胶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柱的顶部均设有所述点胶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面向所述壳体的内侧壁的侧壁面上的至少部分区域为斜面;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至所述固定件的支承面的方向上,所述斜面向所述壳体的内侧壁倾斜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位于所述固定件的角部,所述壳体的角部具有至少两个相邻的内侧壁,所述支撑柱上与所述壳体角部的各内侧壁相对的侧壁面中,至少一者为所述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上与所述壳体角部的各内侧壁相对的各侧壁面均为所述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顶壁上设有至少两个注胶孔,所述注胶孔与所述点胶面一一对应,且所述注胶孔在所述支撑柱的顶部的投影位于所述点胶面内。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互扣合的外框和底壳,所述固定件的支承面朝向所述外框的内顶壁,所述支撑柱的所述点胶面与所述外框的内顶壁胶粘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动组件,所述可动组件位于所述固定件的支承面和所述壳体的内顶壁之间,所述可动组件用于支撑所述镜头,并带动所述镜头移动。
10.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镜头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壳体的一侧表面设有安装孔,所述镜头通过所述安装孔部分容纳在所述壳体内。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模组。
CN202110883194.4A 2021-05-18 2021-08-02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9051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426674 2021-05-18
CN202110542667 2021-05-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5151A CN113905151A (zh) 2022-01-07
CN113905151B true CN113905151B (zh) 2023-01-10

Family

ID=79187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83194.4A Active CN113905151B (zh) 2021-05-18 2021-08-02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051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02129A (zh) * 2021-09-10 2023-03-1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5027A (zh) * 2016-03-03 2017-09-12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成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08754380U (zh) * 2018-07-12 2019-04-16 三赢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装置
CN112616002A (zh) * 2020-12-30 2021-04-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3989B (zh) * 2017-02-04 2020-1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10137368U (zh) * 2019-06-28 2020-03-10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5027A (zh) * 2016-03-03 2017-09-12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成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08754380U (zh) * 2018-07-12 2019-04-16 三赢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装置
CN112616002A (zh) * 2020-12-30 2021-04-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5151A (zh) 2022-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89105B (zh) 具有高度差的阵列摄像模组和线路板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CN209803439U (zh) 驱动机构
EP4120670B1 (en) Photographing modul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50116591A1 (en) Camera module
CN116567379A (zh) 双相机模块及光学装置
CA2780157A1 (en) Camera module with fold-over flexible circuit and cavity substrate
CN112351123B (zh) 音圈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366384A (zh) 相机模块
CN115918099B (zh) 一种摄像头马达、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2492129A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905151B (zh)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885272B (zh)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520858A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CN113194218B (zh) 摄像头模组制造方法及电子产品制造方法
CN113890967B (zh) 驱动装置的装配方法、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8099743U (zh) 驱动机构
CN114125210B (zh)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220094823A1 (en) Sensor driv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CN113194220A (zh)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产品
CN216819939U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1791706U (zh)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产品
CN220775980U (zh) 镜头模组、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6086782U (zh)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7721276U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466126B (zh) 摄像组件、摄像组件的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