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86782U -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86782U
CN216086782U CN202121866234.6U CN202121866234U CN216086782U CN 216086782 U CN216086782 U CN 216086782U CN 202121866234 U CN202121866234 U CN 202121866234U CN 216086782 U CN216086782 U CN 2160867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frame
concave
side wall
base
plat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6623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为波
梁代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6623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867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867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867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驱动装置包括相互扣合的外框和底座,底座上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与外框连接。连接板具有面向外框的内侧壁的连接面,在连接面与外框的内侧壁粘接连接的基础上,通过在连接面与外框的内侧壁之间设置相互配合的凹凸结构,连接面与外框的内侧壁之间通过凹凸结构卡接,以增大连接面与外框的内侧壁的连接强度;并且,通过设置凹凸结构,可增大连接面与外框内侧壁之间的粘接面积,确保底座与外框连接牢固,提高驱动装置的可靠性。其中,凹凸结构的延长方向与板体的中轴线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即凹凸结构的延长方向与驱动装置的壳体的装配方向具有夹角,以使凹凸结构起到限位底座的作用。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消费电子行业中,尤其在手机、平板电脑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设备等产品领域,摄像头因支持拍照、视频录制、智能识别、消费等众多功能和使用场景,应用越来越广泛。
以手机中的摄像头为例,摄像头包括驱动马达,通过驱动马达带动摄像头的镜头移动,例如,驱动马达带动镜头沿其光轴方向移动,实现对不同距离的目标对象进行拍摄。驱动马达包括外框和底座,外框和底座相互扣合形成容纳空间,用于驱动镜头移动的驱动组件设置在该容纳空间内。其中,镜头安装在外框的一侧,外框的另一侧为敞开端,底座通过点胶工艺粘接在外框的敞开端。
然而,由于底座和外框的粘胶面积有限,电子设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或遇到跌落等可靠性场景时,容易出现底座偏位或底座与外框分离的情况,从而,会导致拍摄模糊、对焦异常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驱动装置装配牢固,整体性好、可靠性高,不会导致拍摄模糊、对焦异常等可靠性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摄像模组的镜头移动,包括壳体,壳体包括相互扣合的外框和底座,底座包括板体和至少一个连接板,连接板位于板体面向外框的一侧表面上的边缘区域;连接板包括连接面,连接面与外框的内侧壁贴合并固定连接;
其中,连接面和外框的内侧壁上具有至少一组相互配合的凹凸结构,凹凸结构的延长方向与板体的中轴线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本申请提供的驱动装置,包括相互扣合的外框和底座,底座上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与外框连接。连接板具有面向外框的内侧壁的连接面,在连接面与外框的内侧壁粘接连接的基础上,通过在连接面与外框的内侧壁之间设置至少一组相互配合的凹凸结构,连接面与外框的内侧壁之间通过凹凸结构机械卡接,以增大连接面与外框的内侧壁的连接强度;并且,通过设置凹凸结构,可增大连接面与外框内侧壁之间的粘接面积,确保底座与外框连接牢固,避免发生底座偏位或与外框分离的问题,提高驱动装置的可靠性。其中,凹凸结构的延长方向与板体的中轴线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即凹凸结构的延长方向与驱动装置的壳体的装配方向具有夹角,以使凹凸结构起到限位底座的作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面上设有凹槽,外框的内侧壁上设有向连接面凸起的凸条,凸条卡入凹槽内。
通过在连接板的连接面上设置凹槽,在外框的内侧壁上与凹槽相对的位置,设置与凹槽匹配的凸条,凸条卡入凹槽内,实现连接板与外框的机械卡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面上设有向外框的内侧壁凸起的凸条,外框的内侧壁上设有凹槽,凸条卡入凹槽内。
通过在连接板的连接面上设置凸条,在外框的内侧壁上与凸条相对的位置,设置与凸条匹配的凹槽,凸条卡入凹槽内实现连接板与外框的机械卡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外框的侧壁上各部位的厚度一致,外框的外侧壁上对应凹槽的部位向外凸起。
通过使外框的外侧壁上对应内侧壁的凹槽的部位向外凸起,使外框的侧壁上各部位的厚度保持一致,可以在保证外框的侧壁上设置凹槽的部位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减薄外框的侧壁的厚度,有利于外框的侧壁的弹性变形,降低底座和外框的装配难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凹槽的槽壁的横截面形状为弧形,凸条的外表面的横截面形状为弧形。
通过将凹槽和凸条设置为弧面配合形式,以使外框的内侧壁(连接板的连接面)上的凸条顺利越过连接板的端面(外框侧壁的端面),并减小凸条在连接面的平面区域(外框内侧壁的平面区域)的移动阻力,保证凸条顺利卡入凹槽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凹凸结构沿板体所在的平面方向延伸。
通过使底座的连接板和外框之间的凹凸结构,沿底座的板体所在的平面方向延伸,凹凸结构的延长方向以底座的装配方向垂直,凹凸结构限定底座在其装配方向上的位移,提高底座与外框的连接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板体的周向方向,板体的边缘间隔设置有多个连接板,连接板沿板体的侧边延伸至靠近板体的侧边的两端;
其中,至少一个连接板与外框的内侧壁之间设有凹凸结构。
通过在底座的周向上的各侧均设置连接板,各连接板与外框的相应各侧的内侧壁粘接连接,且通过使底座上各侧的连接板均延伸至靠近底座的该侧的两端,增大连接板与外框内侧壁之间的粘接强度。在底座上的各连接板均与外框的相应各侧的内侧壁粘接连接的基础上,通过在至少一个连接板与外框的相应侧的内侧壁之间设置凹凸结构,使该侧的连接板与外框机械卡接,提高外框与底座的连接强度,防止底座偏位或与外框分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连接板与外框的内侧壁之间设有凹凸结构。
通过在连接板和外框的相对两侧设置凹凸结构,实现外框和底座的相对两侧机械卡接,使壳体整体受到的机械卡接的作用力相平衡,可提高底座与外框的机械卡接强度,并且,提升底座和外框装配时的可操作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个连接板与外框的内侧壁之间均设有凹凸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板和外框的内侧壁之间设有一组凹凸结构;
或者,连接板和外框的内侧壁之间设有至少两组凹凸结构,各组凹凸结构间隔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板体内设有至少一个加强部,加强部暴露在板体的表面上位于相邻连接板之间的区域内,加强部与外框固定连接。
通过在板体内设置加强部,使加强部暴露在相邻连接板之间的区域内,通过加强部与外框的侧壁连接,提高底座与外框的连接强度。另外,嵌入底座内的加强部,可以提高底座自身的强度,提高驱动装置的壳体的强度,提升驱动装置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板的连接面和外框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胶层,胶层覆盖凹凸结构。
连接板和外框之间通过胶层胶粘连接,通过设置凹凸结构,增大了连接板和外框之间的粘胶面积,增大了连接板和外框之间的粘接强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包括镜头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的外框背离底座的一侧表面设有安装孔,镜头通过安装孔部分容纳在驱动装置的壳体内。
本申请提供的摄像模组,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相互扣合的外框和底座,底座上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与外框连接。连接板具有面向外框的内侧壁的连接面,在连接面与外框的内侧壁粘接连接的基础上,通过在连接面与外框的内侧壁之间设置至少一组相互配合的凹凸结构,连接面与外框的内侧壁之间通过凹凸结构机械卡接,以增大连接面与外框的内侧壁的连接强度;并且,通过设置凹凸结构,可增大连接面与外框内侧壁之间的粘接面积,确保底座与外框连接牢固,避免发生底座偏位或与外框分离的问题,提高驱动装置的可靠性。其中,凹凸结构的延长方向与板体的中轴线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即凹凸结构的延长方向与驱动装置的壳体的装配方向具有夹角,以使凹凸结构起到限位底座的作用。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摄像模组。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摄像模组,摄像模组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相互扣合的外框和底座,底座上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与外框连接。连接板具有面向外框的内侧壁的连接面,在连接面与外框的内侧壁粘接连接的基础上,通过在连接面与外框的内侧壁之间设置至少一组相互配合的凹凸结构,连接面与外框的内侧壁之间通过凹凸结构机械卡接,以增大连接面与外框的内侧壁的连接强度;并且,通过设置凹凸结构,可增大连接面与外框内侧壁之间的粘接面积,确保底座与外框连接牢固,避免发生底座偏位或与外框分离的问题,提高驱动装置的可靠性。其中,凹凸结构的延长方向与板体的中轴线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即凹凸结构的延长方向与驱动装置的壳体的装配方向具有夹角,以使凹凸结构起到限位底座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爆炸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爆炸图;
图6为相关技术中的驱动装置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的壳体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子设备;
1-摄像模组;2-外壳;21-后盖;211-透光孔;22-中框;3-显示面板;4-主板;
11-驱动装置;12-镜头;13-滤光组件;14-图像传感器组件;15-封装胶层;
110-壳体;111-外框;112-底座;131-支架;141-电路板;142-图像传感器;
1111-内侧壁;1112-安装孔;1121-板体;1122-连接板;1311-安装开口;1411-电连接器;110a-凹槽;110b-凸条;1122a-连接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摄像头已成为手机、平板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设备、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智能穿戴设备、销售终端(Point of Sales,POS)等电子设备的基本配置。并且,摄像头因支持拍照、视频录制、智能识别、消费等众多功能和使用场景,应用越来越广泛。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爆炸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以手机为例,对本申请的电子设备100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机,电子设备100还可以为上述平板电脑、VR设备、笔记本电脑、PDA、智能穿戴设备或POS等终端设备。
参照图1和图2所示,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外壳2、显示面板3、摄像模组1及主板4。外壳2围设在电子设备100的背面和侧面,显示面板3安装在外壳2上,显示面板3和外壳2共同围成电子设备100的容纳空间,摄像模组1及主板4均安装于该容纳空间内。此外,容纳空间内还可以设置麦克风、扬声器或者电池等器件。
以摄像模组1为后置摄像头为例,结合图1所示,示出了摄像模组1位于外壳2顶部靠近边缘的区域。可以理解的是,摄像模组1的位置不限于图1所示的位置,还可以位于外壳2的其他部位。或者,摄像模组1可以为前置摄像头(图中未示出),摄像模组1可以显示面板3上靠近顶部的区域。
以下以摄像模组1为后置摄像头为例进行说明,摄像模组1面向电子设备100的外壳2。
参照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2可以包括后盖21和中框22,后盖21上设有透光孔211,摄像模组1可以设置在中框22上,摄像模组1通过后盖21上的透光孔211采集外部环境光线。其中,摄像模组1的感光面和透光孔211相对设置,外部环境光线穿过透光孔211照射至感光面,感光面用于采集外部环境光线,摄像模组1用于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以实现其拍摄功能。
图2示出了电子设备100内设有一个摄像模组1,应说明,在实际应用中,摄像模组1的数量不局限于为一个,摄像模组1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或大于两个。当摄像模组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摄像模组1可在X-Y平面内任意排布。例如,多个摄像模组1沿X轴方向排布,或者,多个摄像模组1沿Y轴方向排布。
此外,摄像模组1包括但不限于为自动对焦(Auto Focus,简称AF)模组、定焦(FixFocus,简称FF)模组、广角摄像模组、长焦摄像模组、彩色摄像模组或者黑白摄像模组。电子设备100内的摄像模组1可以包括上述任一种摄像模组1,或者,包括上述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摄像模组1。当摄像模组1的数量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时,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摄像模组1可以集成为一个摄像组件。
参照图2所示,摄像模组1可以和主板4电连接。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摄像模组1可以通过电连接器与主板电连接。例如,摄像模组1设有电连接器的公座,主板设有电连接器的母座,通过将母座插接于公座,以实现摄像模组1与主板的电连接。其中,主板上例如设有处理器,通过处理器控制摄像模组1拍摄图像。当用户输入拍摄指令时,处理器接收拍摄指令,并根据拍摄指令控制摄像模组1对拍摄对象进行拍摄。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中的摄像模组1进行详细介绍。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爆炸图。参照图3所示,摄像模组1包括驱动装置11和镜头12。驱动装置11包括壳体110,壳体110的内部中空,形成容纳空间,且壳体110的一侧表面设有安装孔1112;镜头12通过安装孔1112安装在壳体110上,且镜头12的部分位于壳体110内,镜头12的另一部分暴露在壳体110外部。
具体的,镜头12的入光侧位于壳体110外部,镜头12的出光侧位于壳体110内部。例如,镜头12的入光侧与电子设备100的后盖21上的透光孔211相对应,外部环境光线穿过透光孔211,由镜头12的入光侧进入镜头12,镜头12例如由一个或多个层叠的透镜构成,镜头12的光轴穿过透镜的中心,透镜对入射光线进行聚光,汇聚后的光线从镜头12的出光侧射出。
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内设置有驱动组件(图中未示出),驱动组件用于驱动镜头12移动。例如,驱动组件驱动镜头12沿其光轴方向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1的对焦功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组件还可以驱动镜头12在其自身所在的平面内移动,例如,驱动组件驱动镜头12在其自身所在的平面内平移或者旋转,如此,以补偿用户拍摄时的手部抖动量,以实现摄像模组1的防抖功能。
另外,继续参照图3所示,摄像模组1还包括滤光组件13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4。滤光组件13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4依次设置在镜头12的出光侧,从镜头12的出光侧射出的光线照射至滤光组件13,经过滤光组件13滤光后,照射至图像传感器组件14,通过图像传感器组件14进行成像。
其中,滤光组件13包括滤光片(图中未示出)和支架131。支架131上具有安装开口1311,安装开口1311与镜头12的出光面对应,滤光片安装在支架131的安装开口1311上。入射至镜头12的环境光,从镜头12射出后照射至滤光片,经滤光片滤光后再照射至图像传感器组件14。通过滤光片的滤光作用,可提高图像传感器组件14的成像效果。
示例性的,滤光片可以为蓝玻璃滤光片,通过蓝玻璃滤光片滤除波长较长的红外光线,以提升图像传感器组件14形成的图像的真彩度,避免出现图像色彩失真的问题。
继续参照图3所示,图像传感器组件14包括图像传感器142和电路板141,电路板141上布置有芯片区域(图中未示出)和位于芯片区域外围的封装区域(图中未示出),图像传感器142设置在电路板141上的芯片区域内,例如,电路板141上的芯片区域内具有焊盘,图像传感器142通过焊盘焊接在电路板141上,以实现图像传感器142与电路板141的电连接。其中,图像传感器142面向滤光组件13的一侧表面为其感光面。
滤光组件13固定在电路板141上设有图像传感器142的一侧表面,滤光组件13的支架131连接在电路板141上位于图像传感器142外围的封装区域内。其中,镜头12的出光面、滤光片及图像传感器142三者相对,滤光片和图像传感器142位于镜头12的出光光路上,从镜头12射出的光线,依次经过滤光片和图像传感器142的感光面,经图像传感器142处理后,形成图像。例如,滤光片的中心及图像传感器142的感光面的中心均位于镜头12的光轴上。
示例性的,电路板141可以为印制电路板141(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柔性电路板141(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简称FPC)或软硬结合板,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滤光组件13位于电路板141上的部分区域,电路板141的另一部分用于和外电路电连接,例如,电路板141用于和手机内的主板4电连接。结合图3所示,以电路板141为软硬结合板为例,电路板141上设置有图像传感器142的部分,即电路板141上连接有滤光组件13的部分可以为PCB,PCB与FPC连接,FPC的端部设置有电连接器1411,电连接器1411与手机的主板4电连接。通过将滤光组件13连接在PCB上,便于滤光组件13的固定和定位,通过在PCB上连接柔性的FPC,便于摄像模组1与外电路电连接。
滤光组件13的支架131可以粘接在电路板141上的封装区域内。例如,支架131和电路板141之间设置有封装胶层15,封装胶层15的一面粘接在支架131面向电路板141的一侧表面,封装胶层15的另一面粘接在电路板141上的封装区域内,以通过封装胶层15将支架131粘在电路板141上。或者,支架131可以通过点胶工艺粘接在电路板141上的封装区域内。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滤光组件13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4可以固定在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之外。例如,滤光组件13的支架131通过封装胶层或点胶工艺,粘接在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的外表面上。其中,支架131的一侧表面粘接在壳体110上背离安装孔1112的一侧表面,图像传感器组件14粘接在支架131的另一侧表面。
对于滤光组件13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4位于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外部的情况,以图像传感器组件14的电路板141为软硬结合板为例,FPC可以连接在设有图像传感器142的PCB的一侧。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滤光组件13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4可以安装在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内。例如,滤光组件13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4设置在镜头12的出光侧和壳体110底部之间的空隙内,滤光组件13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4固定在壳体110内,而镜头12则可在壳体110内移动。示例性的,以壳体110上设有安装孔1112的一侧为壳体110的顶壁,壳体110的与顶壁相对的一侧为壳体110的底壁为例,可以将图像传感器组件14的电路板141粘接在壳体110的内底壁上。
另外,若将滤光组件13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4设置在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内,对于具有防抖功能的摄像模组1,除了驱动组件带动镜头12在其自身所在的平面内移动的方式外,还可以通过驱动组件带动图像传感器组件14在其自身所在的平面内移动,通过图像传感器组件14的水平移动来补偿用户手部的抖动量,实现摄像模组1的防抖功能。
若图像传感器组件14为可动形式,则滤光组件13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4整体可移动的安装在壳体110内。对此,继续以图像传感器组件14的电路板141为软硬结合板为例,FPC可以环绕在PCB及滤光组件13的支架131的外周,以便于FPC产生弹性变形,为PCB和支架131预留出足够的移动空间。
以下对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进行详细介绍。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爆炸图;
图6为相关技术中的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的局部剖视图。
参照图4所示,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包括外框111和底座112,外框111和底座112相互扣合,共同围成驱动装置11的容纳空间。其中,外框111包括框底(图中未示出)和围设在框底的边缘四周的侧壁,示例性的,外框111的侧壁可以和框底所在的平面垂直,外框111的侧壁围合形成敞口,底座112固定在外框111的侧壁围合形成的敞口上。
壳体110上的安装孔1112开设在外框111的框底上,组装摄像模组1时,可以先将镜头12从外框111的敞口一侧安装至外框111内,使镜头12的入光侧穿过外框111的框底上的安装孔1112,伸出至外框111之外;然后,沿镜头12的光轴方向,将底座112安装在外框111的敞口端,将底座112与外框111的侧壁连接固定。
在实际应用中,以电子设备100为手机为例,一般通过将驱动装置11的外框111固定在中框22上,或者,利用中框22上的限位结构对驱动装置11的外框111进行限位,通过对驱动装置11的外框111进行限位,以将驱动装置11固定在中框22上。
对于滤光组件13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4固定在壳体110外的情况,滤光组件13的支架131可以粘接在底座112的外表面上,即支架131粘接在底座112背离外框111的一侧表面。对于滤光组件13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4安装于壳体110内的情况下,滤光组件13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4可以位于镜头12的出光侧和底座112之间的空隙内;其中,若滤光组件13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4固定在壳体110内,则图像传感器组件14的电路板141可以粘接在底座112的内表面上,即电路板141粘接在底座112面向外框111的框底的一侧表面上;或者,滤光组件13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4整体可移动的安装在壳体110内。此处不再赘述。
对于底座112和外框111的固定连接,具体的,参照图5所示,底座112包括板体1121和板体1121上伸出的连接板1122。为便于说明,下述实施例中,将底座112的板体1121面向外框111的一侧表面定义为板体1121的内表面,将底座112的板体1121背离外框111的一侧表面定义为板体1121的外表面。
其中,连接板1122位于板体1121的内表面上,并且,连接板1122靠近板体1121的边缘设置,连接板1122沿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朝向外框111的框底伸出。以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相对的一侧表面作为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与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贴合,通过将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与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固定连接,实现底座112与外框111的固定连接。
参照图6所示,相关技术中,通常是将底座112粘接在外框111上,具体是将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与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粘接连接。示例性的,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通过点胶工艺,粘接在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
然而,受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的厚度限制,尤其是对于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的超薄型摄像模组1,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较薄,外框111的侧壁的高度较小,并且,连接板1122的高度通常小于外框111的侧壁高度,连接板1122和外框111的框底之间具有间隙,以免底壳和外框111装配时出现干涉现象。因此,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和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之间的粘胶面积有限,导致底壳与外框111的连接不牢靠。驱动装置11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或遇到跌落、碰撞等可靠性场景时,易出现底座112偏位甚至与外框111分离的情况。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镜头12在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内移动时,通常以底座112作为基本参照,确定镜头12的行程范围及位置。以两段式驱动装置11为例,即镜头12具有近焦位置和远焦位置两个对焦位置为例,其中,镜头12位于靠近底座112的位置例如为其远焦位置,相反的,镜头12位于远离底座112的位置为其近焦位置。对于连续变焦的驱动装置11,同样可以根据镜头12与底座112之间的间距,确定镜头12所处的焦距位置。
另外,对于驱动组件带动镜头12在其所在平面内移动,以进行镜头12防抖的场景,通常情况下,驱动组件中的部分构件或结构会和底座112连接,即使驱动组件不和底座112连接,驱动组件带动镜头12平移时,通常也以底座112作为基本参照,以确定镜头12平移的方位和距离,保证镜头12位移的准确度,确保镜头12防抖的精准性。
因此,若底座112出现偏位甚至与外框111分离的情况,会导致镜头12对焦异常或者拍照模糊等失效情况,降低了驱动装置11的可靠性,影响了摄像模组1的性能。
针对于此,本实施例通过在底座112上的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与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之间设置相互配合的凹凸结构,增大连接板1122和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底座112与外框111连接牢固。在电子设备100的长期使用过程中,或发生跌落、碰撞等可靠性场景时,避免底座112与外框111分离或底座112偏位,提升驱动装置11的可靠性,保障摄像模组1的性能。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与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之间还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凹凸结构,凹凸结构可以对外框111和连接板1122进行限位。连接板1122和外框111之间通过凹凸结构相互卡合,通过凹凸结构使得连接板1122和外框111两者之间嵌入连接,连接板1122和外框111之间形成闭锁结构。
如此,在底座112通过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粘接连接的基础上,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与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之间还通过凹凸结构机械卡合,可以提高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之间的连接强度,确保底座112与外框111连接牢固。在电子设备100的可靠性测试或长期使用过程中,遇到跌落或碰撞等场景时,避免底座112偏位或与外框111分离,提高驱动装置11的整体性,提升驱动装置11的可靠性,保障摄像模组1的拍摄性能。
其中,凹凸结构包括相互匹配的凹面和凸面,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和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中的一者具有凹面,另一者具有凸面,通过凹面和凸面的配合作用,在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和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之间形成机械卡合结构。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连接板1122和外框111在凹凸结构所在的部位,既可以实现连接板1122和外框111的机械卡接,并且,由于连接板1122和外框111之间通过胶层(图中未示出)粘接连接,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可以整面粘接在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胶层覆盖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的所有区域,胶层覆盖凹凸结构,连接板1122和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在凹凸结构所在的部位也粘接连接。
对此,通过在连接板1122和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之间设置凹凸结构,相较于连接板1122和外框111内侧壁1111上的其他平面区域,凹凸结构所处的部位为曲面结构,增大了该部位的面积,增大了连接板1122和外框111在凹凸结构所在部位的粘胶面积,增大了连接板1122和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的整体粘接面积,进而,增大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之间的粘接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底座112的板体1121所在的平面与镜头12的光轴方向垂直,即底座112的板体1121的中轴线方向与镜头12的光轴方向平行。由于外框111和底座112装配时,两者沿镜头12的光轴方向相对移动,即底座112和外框111沿底座112的中轴线方向相对移动,因此,底座112的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之间的凹凸结构的延长方向应与板体1121的中轴线方向之间具有夹角,确保凹凸结构起到对底座112的限位作用。
其中,若凹凸结构的延长方向与板体1121的中轴线方向平行,凹凸结构与底座112的装配方向一致,在装配底座112和外框111时,凹凸结构可起到导向作用;但是,由于底座112脱离外框111同样是沿板体1121的中轴线方向移动,因而,凹凸结构对阻止底座112偏移无法起到有效作用。因此,通过使凹凸结构的延长方向与板体1121的中轴线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凹凸结构的延长方向与底座112的装配方向之间相互倾斜,凹凸结构对底座112具有限位作用,可防止底座112偏位或与外框111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凹凸结构的延长方向是指位于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的凹面(凸面)的延长方向。
参照图5所示,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底座112的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内侧壁1111之间的凹凸结构,可以沿板体1121所在的平面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凹凸结构的延长方向与底座112的装配方向垂直。凹凸结构对底座112及外框111的限位方向与凹凸结构的延长方向垂直,凹凸结构可限制底座112在其装配方向上的位移,提高底座112与外框111的连接强度。
另外,凹凸结构的延长方向与底座112的板体1121所在的平面平行,便于在底座112和外框111上加工凹凸结构。并且,装配底座112和外框111时,底座112的连接板1122和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的凹凸结构容易对位,有利于提升底座112和外框111的装配精准度,提高装配效率。
继续参照图5所示,在实际应用中,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通常设计为立方体状,例如,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大致为长方体形状或正方体形状,与之匹配的,外框111的框底和底座112的板体1121的外轮廓大致可以为矩形形状,外框111具有围设在其四侧边缘的侧壁。其中,外框111的侧壁可以和框底垂直,与之相应的,连接板1122也可以垂直伸出在底座112的板体1121上。
对此,连接板1122可以依据底座112的板体1121的外轮廓相应设置,板体1121的边缘沿周向可以间隔设置有多个连接板1122。以底座112的板体1121的外轮廓形状为矩形为例,板体1121的边缘沿周向可以间隔设置四个连接板1122,各连接板1122对应靠近底座112的板体1121的各侧边,且各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的相应的侧壁平行设置,以使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贴合。
以外框111与底座112的板体1121的外轮廓形状相匹配为例,外框111的侧壁与底座112的板体1121的侧边平齐,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可以与底座112的板体1121的侧边平行。
其中,对于设置在底座112的板体1121的其中一侧的侧边的连接板1122,连接板1122可以沿板体1121的侧边的延长方向,延伸至靠近板体1121的侧边的两端。参照图5所示,底座112的板体1121的四侧设置的连接板1122,均延伸至靠近板体1121的相应侧边的两端,这样,在板体1121的侧边的延长方向上,增大了连接板1122覆盖的板体1121的面积,增大了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的面积,进而,增大了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之间的粘接面积,可增强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之间的粘接强度。
并且,由于增大了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的面积,便于在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和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之间设置凹凸结构,例如,可以增大凹凸结构的覆盖区域,延长凹凸结构的长度,进而,可增大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之间的机械连接强度。
其中,底座112上沿板体1121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板1122均与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粘接连接,继续以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大致为长方体或正方体为例,底座112的四侧设置的四个连接板1122分别对应外框111的四侧的内侧壁1111,该四个连接板1122均与外框111的相应的内侧壁1111粘接连接,以保证底座112与外框111粘接牢固。
在各连接板1122均与外框111粘接连接的基础上,可以在至少一个连接板1122和外框111相应的内侧壁1111之间设置凹凸结构,即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凹凸结构,以使外框111和底座112两者的至少一侧机械卡接连接,以提高外框111和底座112的连接强度,防止底座112偏位或与外框111分离。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在底座112上的相对两侧设置的两个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的相应的两侧的内侧壁1111之间均设置凹凸结构。通过壳体110的两侧的凹凸结构,使外框111和底座112的相对两侧机械卡接,两侧的凹凸结构使壳体110整体受到的机械卡接的作用力相平衡。装配底座112和外框111时,壳体110两侧受到的作用力平衡,装配过程的可操作性好。
或者,可以在壳体110周向四侧中的三侧均设置凹凸结构,即底座112周向上的四个连接板1122中的三个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的相应的内侧壁1111之间均设置凹凸结构;还可以在壳体110周向四侧均设置凹凸结构,即底座112周向上的四个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的相应各侧的内侧壁1111之间均设置凹凸结构,以提高底座112与外框111之间的机械卡接强度。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除了上述的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的外轮廓大致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形状外,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的横截面形状例如还可以类似于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或正八边形等其他形状,与之相应的,外框111的框底和底座112的板体1121的形状可以类似于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或正八边形等形状,底座112的板体1121上沿周向可以间隔设置有五个、六个或八个等数量的连接板1122,各连接板1122与板体1121的各侧边相对应。
其中,与长方体形状或正方体形状的驱动装置11类似的,可以在至少一个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之间设置凹凸结构。例如,一个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的相应内侧壁1111之间设有凹凸结构,或者,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上相对两侧的内侧壁1111之间设有凹凸结构,或者,至少三个以上的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之间设有凹凸结构,每个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之间均设有凹凸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继续参考图5所示,对于其中一个连接板1122和外框111的相应内侧壁1111之间设置的凹凸结构,可以在该连接板1122和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之间仅设置一组凹凸结构。示例性的,该凹凸结构可以沿壳体110的侧壁延长至靠近壳体110该侧的两端,以增大凹凸结构的延伸长度,增大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之间的卡接强度。
或者,连接板1122和外框111的相应内侧壁1111之间可以间隔设置至少两组凹凸结构。以凹凸结构沿板体1121所在的平面方向延伸为例,示例性的,各组凹凸结构可以沿连接板112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即各组凹凸结构沿板体1121所在的平面方向间隔设置,所有凹凸结构位于同一直线上,如此,便于装配底座112与外框111;或者,各组凹凸结构可以沿连接板1122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即各组凹凸结构由连接板1122的顶端面至连接板1122连接在板体1121上的底端间隔排布;又或者,各组凹凸结构以其他排布方式间隔排布,或各组凹凸结构以无规则的形式排布,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结合图5所示,底座112上位于各侧的连接板1122的两端延伸至靠近该侧的两端,相邻的连接板1122之间具有间隙,例如,相邻的连接板1122之间的间隙位于底座112的板体1121的角部。对此,为了提高底座112与外框111的连接强度,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底座112的板体1121内设置加强部(图中未示出),加强部暴露在板体1121的内表面上,且暴露的加强部位于相邻连接板1122之间的区域内,例如,暴露的加强部位于板体1121的角部。如此,暴露的加强部可以和外框111侧壁的贴合在板体1121上的端面连接。
底座112通过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粘接连接,且通过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之间的凹凸结构机械卡接,并且,还通过板体1121上暴露的加强部与外框111侧壁的端面连接,可提高底座112与外框111之间的连接强度。
示例性的,外框111可以为金属外框111,底座112可以为塑胶件,加强部可以为嵌入底座112的板体1121内的金属结构,金属结构暴露在板体1121的内表面上,暴露的金属结构与外框111的侧壁焊接连接。加强部除了可以增强底座112与外框111的连接强度之外,加强部还可以提高底座112自身的强度,从而,提高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的强度,提升驱动装置11的可靠性。
对于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与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之间的凹凸结构,具体的,参照图7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在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上开设凹槽110a,该凹槽110a由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向另一侧表面凹陷,与之匹配的,在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设置凸起在表面上的凸条110b,外框111内侧壁1111上的凸条110b朝向连接板1122连接面1122a上的凹槽110a凸起,外框111内侧壁1111上的凸条110b卡入连接板1122连接面1122a上的凹槽110a内,以实现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的机械卡接。
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的凸条110b通常与外框111一体成型。其中,可以将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对应凹凸结构的部位局部增厚,在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的该部位形成凸条110b,而外框111的外侧壁上对应凸条110b的部位与外侧壁的其他部位保持平整。或者,参照图7所示,外框111的侧壁的各部位的厚度保持一致,外框111的外侧壁上对应凹凸结构的部位向内凹陷,使得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的该部位朝向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凸出,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的该部位形成凸条110b。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在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上设置凸起的凸条110b,例如,凸条110b一体成型在连接板1122上,与之匹配的,在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开设凹槽110a,该凹槽110a由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向外侧壁凹陷,连接板1122连接面1122a上的凸条110b卡入外框111内侧壁1111上的凹槽110a内,实现连接板1122与外框111的机械卡接。
可以理解的是,外框111的侧壁上设置凹槽110a的部位应具有足够的厚度,以满足开设凹槽110a的结构强度要求,以免在驱动装置11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外框111的侧壁在凹槽110a部位出现裂痕甚至断裂,保证外框111与底座112连接牢固。
对此,为了减薄外框111的侧壁的整体厚度,本实施例中,外框111的侧壁上各部位的厚度可以保持一致,通过使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对应凹凸结构的部位向内凹陷,外框111的外侧壁上的该部位随内侧壁1111的凹陷而向外凸出,以在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形成凹槽110a,并且,外框111的侧壁上对应凹槽110a的部位的厚度与侧壁的其他部位保持一致。如此,可以在减薄外框111的侧壁的厚度的同时,使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设有凹槽110a的部位具有足够的强度。
另外,通过减薄外框111的侧壁的整体厚度,可以增大外框111的侧壁的弹性,装配底座112和外框111时,外框111的侧壁易于产生弹性变形,便于连接板1122上的凸条110b卡入外框111内侧壁1111的凹槽110a内,降低底座112和外框111的装配难度。
无论是在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上开设凹槽110a,在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设置凸条110b,还是在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上设置凸条110b,在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设置凹槽110a,底座112和外框111装配时,凸条110b均需越过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上的平面区域(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的平面区域)后,卡入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上的凹槽110a(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的凹槽110a)内。在此过程中,底座112的连接板1122和外框111的侧壁中的至少一者会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沿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相对移动,使凸条110b顺利卡入凹槽110a内。
结合图7所示,以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上开设凹槽110a,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具有凸条110b为例,为了使外框111内侧壁1111上的凸条110b顺利越过连接板1122的端面及连接面1122a上的平面区域,卡入连接面1122a上的凹槽110a内,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的凸条110b的外表面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弧形,与之匹配的,连接板1122上的凹槽110a的槽壁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弧形。
通过将凸条110b和凹槽110a设置为弧面配合的形式,使外框111内侧壁1111上的凸条110b能够顺利越过连接板1122的端面,移动至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上的平面区域,并减小凸条110b在连接面1122a的平面区域上移动的阻力,保证凸条110b能够顺利卡入连接面1122a上的凹槽110a内。
类似的,若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上设置凸条110b,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具有凹槽110a,也可以将凸条110b的外表面的横截面形状设计为弧形,将凹槽110a的槽壁的横截面形状设计为弧形,凸条110b和凹槽110a为弧面配合形式,以使连接板1122上的凸条110b顺利越过外框111侧壁的端面,并减小凸条110b在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的平面区域上移动的阻力,保证凸条110b顺利卡入外框111内侧壁1111上的凹槽110a内。
其中,凸条110b的外表面是指凸条110b凸出在外框111内侧壁1111(连接板1122连接面1122a)的凸面。
需要说明的是,凹凸结构为凹槽110a和凸条110b的配合形式时,参照图5所示,以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0的其中一侧的侧壁设置的凹凸结构为例,该侧可以具有一组凹凸结构,以连接板1122上设有凹槽110a、外框111上设有凸条110b为例,凹槽110a和凸条110b均可以为长条形结构,凹槽110a的两端延伸至靠近连接板1122的两端,凸条110b的两端延伸至靠近外框111的该侧的内侧壁1111的两端。
或者,凹槽110a可以为长条形凹槽,凹槽110a的两端延伸至靠近连接板1122的两端,而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可以间隔设置有多个凸条110b,该多个凸条110b沿凹槽110a的延长方向间隔设置,该多个凸条110b分别卡入凹槽110a内的不同部位。
至于壳体110的其中一侧的侧壁上间隔设置多组凹凸结构的情况,凹槽110a和凸条110b可以相互匹配的、长度较短的短节形式,示例性的,多个凹槽110a沿连接板112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连接面1122a上,与之对应的,多个凸条110b沿外框1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除了凹槽110a和凸条110b的配合形式外,凹凸结构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形式,例如,凹凸结构可以为凸起(图中未示出)和凹坑(图中未示出)的配合形式,凸起例如设置在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上,凹坑例如设置在连接板1122的连接面1122a上。
其中,以一个连接板1122和与之相对应的外框111的内侧壁1111之间的凹凸结构为例,该连接板1122和相应的外框111内侧壁1111上可以分别设置有多个间隔的凹坑和凸起。本实施例对凹坑和凸起的具体形状和尺寸不作限制,示例性的,凹坑和凸起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相互匹配的圆形或椭圆形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Claims (14)

1.一种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摄像模组的镜头移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相互扣合的外框和底座,所述底座包括板体和至少一个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板体面向所述外框的一侧表面上的边缘区域;所述连接板包括连接面,所述连接面与所述外框的内侧壁贴合并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面和所述外框的内侧壁上具有至少一组相互配合的凹凸结构,所述凹凸结构的延长方向与所述板体的中轴线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外框的内侧壁上设有向所述连接面凸起的凸条,所述凸条卡入所述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上设有向所述外框的内侧壁凸起的凸条,所述外框的内侧壁上设有凹槽,所述凸条卡入所述凹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的侧壁上各部位的厚度一致,所述外框的外侧壁上对应所述凹槽的部位向外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槽壁的横截面形状为弧形,所述凸条的外表面的横截面形状为弧形。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结构沿所述板体所在的平面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板体的周向方向,所述板体的边缘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沿所述板体的侧边延伸至靠近所述板体的侧边的两端;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外框的内侧壁之间设有所述凹凸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外框的内侧壁之间设有所述凹凸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外框的内侧壁之间均设有所述凹凸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和所述外框的内侧壁之间设有一组所述凹凸结构;
或者,所述连接板和所述外框的内侧壁之间设有至少两组所述凹凸结构,各组所述凹凸结构间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内设有至少一个加强部,所述加强部暴露在所述板体的表面上位于相邻所述连接板之间的区域内,所述加强部与所述外框固定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和所述外框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胶层,所述胶层覆盖所述凹凸结构。
13.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镜头和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外框背离所述底座的一侧表面设有安装孔,所述镜头通过所述安装孔部分容纳在所述驱动装置的壳体内。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摄像模组。
CN202121866234.6U 2021-08-10 2021-08-10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60867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66234.6U CN216086782U (zh) 2021-08-10 2021-08-10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66234.6U CN216086782U (zh) 2021-08-10 2021-08-10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86782U true CN216086782U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68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66234.6U Active CN216086782U (zh) 2021-08-10 2021-08-10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867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36549B1 (en) Camera module
CN114827483B (zh) 驱动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210075400U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492129B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6356898U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9729237B (zh) 摄像头模组及终端
CN109218590B (zh)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KR20180033701A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CN116165761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6086782U (zh)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8830008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8162616U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US20230362466A1 (en) Camera module
CN216751873U (zh) 图像传感器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905151B (zh)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8057819A (zh) 镜头马达、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US12063427B2 (en) Sensor driv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CN217721276U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KR100832635B1 (ko) 멀티 카메라 모듈
CN109525690B (zh) 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206629157U (zh) 一种摄像模块及电子设备
CN217216688U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6629156U (zh) 一种摄像模块及电子设备
CN216819939U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390161B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