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92009A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92009A
CN113892009A CN202080039943.9A CN202080039943A CN113892009A CN 113892009 A CN113892009 A CN 113892009A CN 202080039943 A CN202080039943 A CN 202080039943A CN 113892009 A CN113892009 A CN 1138920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temperature
air conditioning
processing device
outsid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994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92009B (zh
Inventor
冈本康令
藤田尚利
巽浩二
川岸正明
马濑慎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892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920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920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920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1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air supply to heat-exchangers or bypass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F24F3/06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with a plurality of evaporators or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3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split arrangement, wherein parts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g.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are in separately located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7Switching between heating and cooling mo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 F24F2110/70Carbon dioxi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空调系统(100)包括对所引入的外部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向对象空间(SP1、SP2)供气的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对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的空气调节装置(20)以及控制部(30)。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未执行空气的温度调节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30)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的空调能力与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执行空气的温度调节的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相比发生变化。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包括空调机和热交换换气机的空调系统,所述空调机具有除霜运转功能;所述热交换换气机能够与空调机联动(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热交换换气机包括供气风扇和排气风扇以及在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专利文献1的空调系统构成为,在空调机执行除霜运转的情况下,抑制热交换换气机的各风扇的运转。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8-1783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针对包括对所引入的外部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向对象空间供气的外部空气处理装置和对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空调系统,以往并未充分研究对两装置的协作控制问题。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实施对外部空气处理装置和空气调节装置的最佳协作控制。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以包括对所引入的外部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向对象空间SP1、SP2供气的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对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的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系统100为对象。空调系统100包括控制部30,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不执行空气的温度调节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的空调能力与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执行空气的温度调节的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相比发生变化。
第一方面中,由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实施对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调节。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控制部30使另一者的空调能力与两者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相比发生变化。例如,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控制部30使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发生变化。由此而能够实施对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的最佳的协作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非温度调节状态”包括为了进行除霜运转而不执行空气的温度调节的状态、因故障等异常而无法执行空气的温度调节的状态等。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同一种运转的情况下,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增大。
第二方面中,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另一者的空调能力与两者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相比增大。由此便能够由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来弥补因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而不足的空调能力的一部分或空调能力的全部。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在所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的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的空调能力返回变化前的空调能力。
第三方面中,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另一者的运转状态返回两者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的运转状态。由此而能够抑制不必要的功耗。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在所述第一方面到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要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和风量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
第四方面中,通过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和风量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该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会发生变化。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在所述第四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通过增大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而能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对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调节能力比未增大该风量时提高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30增大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
第五方面中,在从对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调节的观点出发,增大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有效的情况下,控制部30会增大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另一方面,也存在即使增大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对于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调节也产生相反效果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控制部30不增大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由此而能够对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进行最佳的风量控制。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在所述第一方面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同一种运转的情况下,当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增大,以便弥补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在所述温度调节状态下的负荷处理能力和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剩余能力中较小的一者。
第六方面中,如果空气调节装置20在温度调节状态下的负荷处理能力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剩余能力小,则会增大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以便弥补空气调节装置20在温度调节状态下的负荷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如果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剩余能力比空气调节装置20在温度调节状态下的负荷处理能力小,则会增大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以便弥补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剩余能力。由此而能够避免施加给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负荷过度。
本公开的第七方面在所述第一方面到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当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与温度目标值之差ΔT在规定的温度阈值Th以上时,即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的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所述控制部30也保持已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的空调能力发生了变化的状态不变,直至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与所述温度目标值之差ΔT变为小于所述温度阈值Th为止。
第七方面中,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如果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与温度目标值之差ΔT较大,也保持另一者的空调能力发生了变化的状态不变,直至其差ΔT变为小于规定的温度阈值Th为止。这样一来,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在短时间内即能够使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接近温度目标值。
本公开的第八方面在所述第一方面到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和风量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以便使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接近温度目标值。
第八方面中,通过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和风量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便能够使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接近温度目标值。例如,在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比温度目标值低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升高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
本公开的第九方面在所述第一方面到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热加湿运转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当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加湿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降低,并且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升高。
第九方面中,当空气调节装置20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控制部30对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进行控制,以便使制热能力优先于加湿能力。由此而能够抑制因空气调节装置20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而导致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环境恶化。
本公开的第十方面在所述第一方面到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包括多个热源机组,就是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在全部所述热源机组正在运转时,所述控制部30也不增大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
第十方面中,在全部热源机组都正在运转的情况下,视为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实质上没有剩余能力,不增大其空调能力。由此而能够避免施加给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负荷过度。
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同一种运转的情况下,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增大。
第十一方面中,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这两者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增大。由此便能够由空气调节装置20弥补因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而不足的空调能力的一部分或空调能力的全部。
本公开的第十二方面在所述第十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返回增大前的空调能力。
第十二方面中,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空气调节装置20的运转状态返回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这两者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的运转状态。由此而能够抑制不必要的功耗。
本公开的第十三方面在所述第十一或第十二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包括室内热交换器22a和向该室内热交换器22a输送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室内风扇22c,所述控制部30通过使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2a中的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以及所述室内风扇22c的风量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来增大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
第十三方面中,通过使室内热交换器22a的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以及室内风扇22c的风量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会增大。
本公开的第十四方面在所述第十一方面到第十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执行制热加湿运转的情况下,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加湿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降低,并且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冷凝温度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升高。
第十四方面中,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控制部30对空气调节装置20进行控制,以便使制热能力优先于加湿能力。由此而能够抑制因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而导致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环境恶化。
本公开的第十五方面在所述第十一方面到第十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同一种运转的情况下,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增大,以便弥补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在所述温度调节状态下的负荷处理能力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剩余能力中较小的一者。
第十五方面中,如果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在温度调节状态下的负荷处理能力比空气调节装置20的剩余能力小,则增大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以便弥补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在温度调节状态下的负荷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如果空气调节装置20的剩余能力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在温度调节状态下的负荷处理能力小,则增大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以便弥补空气调节装置20的剩余能力。由此而能够避免施加给空气调节装置20的负荷过度。
本公开的第十六方面在所述第十一方面到第十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当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与温度目标值之差ΔT在规定的温度阈值Th以上时,即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所述控制部30也保持增大了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的状态不变,直至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与所述温度目标值之差ΔT变为小于所述温度阈值Th为止。
第十六方面中,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也是如果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与温度目标值之差ΔT较大,就保持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增大了的状态不变,直至其差ΔT变为小于规定的温度阈值Th为止。这样一来,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在短时间内即能够使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接近温度目标值。
本公开的第十七方面在所述第十一方面到第十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在制热时比温度目标值高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在制冷时比温度目标值低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30不增大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
第十七方面中,在对象空间SP1、SP2正被适当地进行空调的情况下,即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非温度调节状态,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也不会增大。由此而能够避免对象空间SP1、SP2被过度地制冷或制热。
本公开的第十八方面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一者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另一者的情况、以及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另一者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一者的情况下,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减小。
第十八方面中,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另一者的空调能力比两者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减小。由此而能够避免因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而导致对象空间SP1、SP2被过度地制冷或制热。
本公开的第十九方面在所述第十八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一者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另一者的情况、以及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另一者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一者的情况下,当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减小,另一方面,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返回减小前的空调能力。
第十九方面中,当空气调节装置20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这两者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减小。当空气调节装置20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时,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复原。
本公开的第二十方面在所述第十八或第十九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要减小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的情况下,是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发生变化或者减小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
第二十方面中,通过减小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的变化或风量,该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就会减小。
本公开的第二十一方面在所述第十八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一者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另一者的情况、以及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另一者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一者的情况下,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减小,另一方面,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返回减小前的空调能力。
第二十一方面中,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这两者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减小。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时,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复原。
本公开的第二十二方面在所述第二十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包括室内热交换器22a和向该室内热交换器22a输送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室内风扇22c,所述控制部30通过使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2a中的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以及所述室内风扇22c的风量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来减小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
第二十二方面中,通过使室内热交换器22a的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以及室内风扇22c的风量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就会减小。
本公开的第二十三方面在所述第一方面到第二十二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30变更环境目标值,以便使所述空调系统100的空调负荷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低。
第二十三方面中,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通过变更环境目标值,空调系统100的空调负荷便会比两者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低。由此而能够避免施加给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的负荷过度。
本公开的第二十四方面在所述第二十三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目标值为温度目标值,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当进行制热运转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温度目标值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降低,另一方面,当进行制冷运转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温度目标值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升高。
第二十四方面中,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通过变更温度目标值,空调系统100的制冷负荷或制热负荷就会比两者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低。由此而能够避免施加给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的负荷过度。
本公开的第二十五方面在所述第二十三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目标值为湿度目标值,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当进行加湿运转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湿度目标值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降低,另一方面,在进行除湿运转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湿度目标值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升高。
第二十五方面中,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通过变更湿度目标值,空调系统100的除湿负荷或加湿负荷就会比两者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低。由此而能够避免施加给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的负荷过度。
本公开的第二十六方面在所述第二十三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目标值为二氧化碳浓度目标值,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二氧化碳浓度目标值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升高。
第二十六方面中,当空气调节装置20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通过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目标值,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换气负荷就会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这两者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低。由此而能够避免施加给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负荷过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是示出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一例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3是用于说明空调系统的控制工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4是用于说明空调系统的控制工作的另一例的流程图;
图5是用于说明空调系统的控制工作的另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对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的意图。
<空调系统的结构>
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100是在房屋、大楼、工厂、公共施设等的建筑物内所包含的对象空间中实现空气调节的系统。
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100被用于包括多个(例如两个)对象空间SP1、SP2的建筑物BL中。多个对象空间SP1、SP2可以分别是单独的室内空间,也可以是同一室内的不同空间。建筑物BL具有机械室BL1、专有部区域BL2以及走廊BL3,所述机械室BL1供布置后述的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所述专有部区域BL2中存在对象空间SP1、SP2;所述走廊BL3夹设于机械室BL1与专有部区域BL2之间。
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100包括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空气调节装置20以及控制装置30。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对所引入的外部空气OA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向对象空间SP1、SP2供气。外部空气OA是对象空间SP1、SP2外部的空气(在本例中为建筑物BL外部的空气)。空气调节装置20对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内部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装置30构成控制部。
在空调系统100中,通过向设置于对象空间SP1、SP2的遥控器40适当地输入指令,能够切换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的运转状态。控制装置30根据输入到遥控器40的指令(与启停、运转类别、设定温度、设定风量等相关的指令)和外部空气OA、内部空气的温度、湿度等控制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的运转状态。
〈外部空气处理装置的结构〉
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主要包括空气处理机组11(以下称“空气处理机组”)和成为热源机组的冷却机组(未图示)。空气处理机组11既可以是水式,也可以是制冷剂式(直膨式空气处理)。
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在运转过程中,将外部空气OA从设置于建筑物BL的外壁上的进气口15经由进气管道L1吸入空气处理机组11。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对所引入的外部空气OA进行冷却或加热,或者除湿或加湿后,再将它作为供气SOA从供气口16经由供气管道L2向对象空间SP1、SP2供给。
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利用排气风扇17将排气EA从对象空间SP1、SP2的排气口(未图示)经由排气管道L3向建筑物BL的外部排出。
空气处理机组11主要具有外部空气热交换器12、加湿器13和供气风扇14。外部空气热交换器12具有传热管和传热翅片。在外部空气热交换器12中,在经过传热管和传热翅片周围的外部空气OA与通过传热管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加湿器13对通过了外部空气热交换器12的外部空气OA进行加湿。加湿器13的方式、型式并不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一般的自然蒸发式(气化式)加湿器。供气风扇14是将外部空气OA吸入空气处理机组11内并向供气管道L2输送的送风机。供气风扇14的型式并不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西洛克风扇。供气风扇14具有风扇马达,通过变频控制风扇马达来调节转速。这样,供气风扇14的风量就可变。
在空气处理机组11中布置有各种传感器,例如对被吸入空气处理机组11的外部空气OA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检测的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和外部空气湿度传感器、以及对向供气管道L2(对象空间SP1、SP2)输送的供气SOA的温度(供气温度)进行检测的供气温度传感器等。
供气管道L2是形成外部空气OA的流路的部件。供气管道L2的一端与空气处理机组11相连接,以便通过供气风扇14工作而使外部空气OA流入供气管道L2。供气管道L2的另一端分支为多个管道,在各分支目的地与对象空间SP1、SP2连通。具体而言,供气管道L2的另一端(各分支目的地)与形成于对象空间SP1、SP2的天花板上的供气口16相连接。
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包括对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所包含的各部分的工作情况进行控制的外调机控制部31。外调机控制部31由CPU(中央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各种电子元器件等构成。外调机控制部31经由布线与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所包含的各设备相连接。外调机控制部31经由通信线与控制装置30、遥控器4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调机控制部31通过由布置给空气处理机组11、冷却机组的微型计算机、各电子元器件相互电连接而构成。
外调机控制部31根据设定温度等设定供气温度的目标值,并基于该目标值适当地调节各部分的工作情况。这样一来,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运转容量(空调能力)即被适当地变更。需要说明的是,供气温度的目标值也可以由控制装置30设定。
〈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
空气调节装置20包括制冷剂回路20a,通过使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20a中循环而进行蒸汽压缩方式的制冷循环,由此实现对对象空间SP1、SP2的制冷、除湿或制热等空气调节。空气调节装置20具有多个运转模式,进行与运转模式相对应的运转。具体而言,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进行制冷的制冷运转、进行制热的制热运转、进行除霜的除霜运转等运转。
空气调节装置20主要具有成为热源机组的一台室外机21和多台(例如两台)室内机22。空气调节装置20的型式并不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制冷剂变流量控制(VRV)型空气调节装置。
在空气调节装置20中,室外机21和各室内机22经由制冷剂连接管23相连接,由此构成图2所示的制冷剂回路20a。被封入制冷剂回路20a中的制冷剂的种类并不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R32、R410A等HFC制冷剂。
室外机21布置在对象空间SP1、SP2的外部(在该例中为建筑物BL的外部)。室外机21主要具有压缩机21a、四通换向阀21b、室外热交换器21c、室外膨胀阀21d和室外风扇21e。压缩机21a是将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制冷剂压缩至高压的设备。四通换向阀21b是用于切换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20a中的流动方向的流路切换单元。室外热交换器21c是使通过的空气流(由室外风扇21e生成的室外空气流)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21c在进行正循环运转(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在进行逆循环运转(制冷运转、除霜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或放热器发挥作用。室外膨胀阀21d是作为制冷剂的减压单元或流量调节单元发挥作用的阀,例如是开度能够控制的电动膨胀阀,布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1c与液侧制冷剂连接管之间。室外风扇21e是生成室外空气流的送风机。室外空气流是流入室外机21内、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1c并流出到室外机21的外部的外部空气的流动。室外空气流既是在进行正循环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21c内的制冷剂的加热源,又是在进行逆循环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21c内的制冷剂的冷却源。室外风扇21e包括风扇马达,通过变频控制风扇马达来调节转速。这样,室外风扇21e的风量就可变。
需要说明的是,还能够给室外机21布置各种传感器,例如对吸入压缩机21a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检测的吸入压力传感器、对从压缩机21a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检测的排出压力传感器等。
各室内机22布置在相对应的对象空间SP1、SP2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两台室内机22彼此并联地与一台室外机21连接。各室内机22的型式并不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设置于对象空间SP1、SP2的天花板上的天花板嵌入式室内机。在该情况下,各室内机22设置在对象空间SP1、SP2内,吸入口和吹出口从天花板露出。
各室内机22主要具有室内热交换器22a、室内膨胀阀22b和室内风扇22c。室内热交换器22a是使通过的空气流(由室内风扇22c生成的室内空气流)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22a在进行正循环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或放热器发挥作用;在进行逆循环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室内膨胀阀22b是作为制冷剂的减压单元或流量调节单元发挥作用的阀,例如是开度能够控制的电动膨胀阀,布置在室内热交换器22a与液侧制冷剂连接管之间。室内风扇22c是生成室内空气流的送风机。室内空气流是流入室内机22内、通过室内热交换器22a并流出到室内机22的外部的内部空气的流动。室内空气流既是进行正循环运转时的室内热交换器22a内的制冷剂的冷却源,又是进行逆循环运转时的室内热交换器22a内的制冷剂的加热源。室内风扇22c包括风扇马达,通过变频控制风扇马达来调节转速。这样,室内风扇22c的风量就可变。
需要说明的是,还能够给各室内机22布置各种传感器,例如,对吸入室内机22内的室内空气流(内部空气)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的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内湿度传感器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以及对室内热交换器22a中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的制冷剂温度传感器等。
空气调节装置20具有对空气调节装置20所包含的各部分的工作情况进行控制的空调机控制部32。空调机控制部32由CPU、存储器和各种电子元器件等构成。空调机控制部32经由布线与空气调节装置20所包含的各设备连接。空调机控制部32与给各室内机22布置的各种传感器电连接。空调机控制部32与设置在对象空间SP1、SP2里的遥控器40能够通信地连接。空调机控制部32经由通信线与控制装置30和遥控器40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机控制部32由分别给室外机21和各室内机22布置的各微型计算机、各电子元器件相互电连接而构成。空调机控制部32根据设定温度、室内温度等,在各室内机22设定蒸发温度的目标值,并基于该目标值适当地调节压缩机21a的容量、室外风扇21e的风量等。这样一来,空气调节装置20的运转容量(空调能力)即被适当地变更。需要说明的是,蒸发温度的目标值也可以由控制装置30设定。
〈控制装置和遥控器〉
控制装置30是对控制空调系统100的工作情况进行统一控制的功能部,具体而言,包括由存储器、CPU等构成的计算机,通过由该计算机执行程序能够实现空调系统100的各功能。程序记录在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上,例如ROM(只读存储器)等。
控制装置30与外调机控制部31和空调机控制部32都电连接,彼此收发信号。控制装置30向外调机控制部31和空调机控制部32发送规定的信号(例如,设定目标供气温度、目标蒸发温度的控制信号),由此而能够对分别构成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的各设备的工作情况进行控制。控制装置30能够获取为外调机控制部31和空调机控制部32分别布置的各种传感器的检测值、用于确定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各自的运转状态的信息。
遥控器40是用于供用户输入独立地切换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的运转状态(启停、运转类别、设定温度、设定湿度、设定风量等)的各种指令的输入装置。遥控器40还作为显示规定的信息(例如,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空气调节装置20的运转状态;内部空气、外部空气的温度、湿度等)的显示装置发挥作用。
<空调系统的工作情况>
对空调系统100的工作情况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能够选择性地进行共同运转工作和混合运转工作。各运转工作的选择由控制装置30进行。
(共同运转工作)
共同运转工作是由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同一种运转的运转工作。换言之,在共同运转工作中,或者是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执行制冷运转,或者是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执行制热运转。需要说明的是,制冷运转中既可以进行除湿,也可以不进行除湿,在制热运转中既可以进行加湿,也可以不进行加湿(以下相同)。
在共同运转工作中,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以及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空调系统100的运转模式不同。此处,温度调节状态是指调节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的状态,另一方面,非温度调节状态是指不调节(或者无法调节)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的状态。
空调系统100在共同运转工作中,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通过适当地调节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的运转容量(空调能力)来进行对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调节。此时,空调系统100能够根据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负荷处理能力。
另一方面,空调系统100在共同运转工作中,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通过适当地调节另一者的运转容量(空调能力)来进行对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调节。此时,空调系统100的负荷处理能力受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的负荷处理能力的限制。
-空气调节装置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
作为具体例,参照图3说明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执行制热运转的共同运转工作中,空气调节装置20从温度调节状态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的工作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图3的流程图以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状态为初始状态。
如图3所示,在步骤ST1中,控制装置30使空气调节装置20开始进行除霜运转。空气调节装置20由此从温度调节状态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接着,进入步骤ST2。
在步骤ST2中,控制装置30求取开始进行除霜运转以前的空气调节装置20的负荷处理能力(空气调节装置20在温度调节状态下的负荷处理能力)。该负荷处理能力作为除霜运转开始前的空气调节装置20的处理热量被求取。接着,进入步骤ST3。
在步骤ST3中,控制装置30求取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热源机组(冷却机组)的剩余能力。该剩余能力根据热源机组的最大能力和热源机组当前在发挥的加热能力求取。接着,进入步骤ST4。
在步骤ST4中,控制装置30将在步骤ST2中求得的空气调节装置20的负荷处理能力和在步骤ST3中求得的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剩余能力中较小的一者设定为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的增大量。接着,进入步骤ST5。
在步骤ST5中,控制装置30求取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的增量α。该增量α基于在步骤ST4中设定的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的增大量和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当前的风量求取,以便使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接近温度目标值。接着,进入步骤ST6。
在步骤ST6中,控制装置30判断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当前的供气温度加上增量α所得的值是否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的上限值以下。如果前者的值在后者的值以下,则进入步骤ST7;如果前者的值不在后者的值以下,则进入步骤ST8。
在步骤ST7中,控制装置30存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当前的供气温度加上增量α所得的值。接着,进入步骤ST9。
另一方面,在步骤ST8中,控制装置30存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的上限值。接着,进入步骤ST9。
在步骤ST9中,控制装置30存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的当前的目标值。接着,进入步骤ST10。
在步骤ST10中,控制装置30将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的目标值变更为在步骤ST7或步骤ST8中已存储起来的值。接着,进入步骤ST11。
在步骤ST11中,控制装置30判断空气调节装置20的除霜运转的结束条件是否成立。如果除霜运转的结束条件未成立,则重复步骤ST11。另一方面,如果除霜运转的结束条件成立,则进入步骤ST12。
在步骤ST12中,控制装置30使空气调节装置20结束除霜运转,重启空气调节装置20的制热运转。这样一来,空气调节装置20就从非温度调节状态变为温度调节状态。接着,进入步骤ST13。
在步骤ST13中,控制装置30判断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室内温度)与室内温度的目标值(温度目标值)之差ΔT是否小于规定的温度阈值Th(例如1~3℃)。如果该差ΔT在温度阈值Th以上,则重复步骤ST13;如果该差ΔT不在温度阈值Th以上,则进入步骤ST14。换言之,即使空气调节装置20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控制装置30也保持着增大了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的状态不变,直至该差ΔT变为小于该温度阈值Th为止。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省略步骤ST13。
在步骤ST14中,控制装置30将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的目标值变更为在步骤ST9中已存储好的值(变更前的值)。换言之,控制装置30在空气调节装置20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返回变化前的空调能力。
-外部空气处理装置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
作为另一具体例,对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执行制冷运转的共同运转工作中,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从温度调节状态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该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工作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当从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状态变为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控制装置30求取状态变化前的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负荷处理能力。
接下来,控制装置30求取空气调节装置20的热源机组(室外机21)的剩余能力。控制装置30将室外机21的剩余能力和上述求得的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负荷处理能力中较小的一者设定为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的增大量。
接下来,为了使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增大所述增大量,控制装置30降低室内热交换器22a的蒸发温度(具体而言,蒸发温度的目标值)。此处,控制装置30预先将该变更前的蒸发温度的目标值存储好了。
而且,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从非温度调节状态返回温度调节状态时,控制装置30使蒸发温度的目标值返回变更前的蒸发温度的目标值。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在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室内温度)与温度目标值之差ΔT并不小于规定的温度阈值Th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持降低了蒸发温度的目标值的状态不变,直至该差ΔT变为小于该温度阈值Th为止。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增大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控制装置30还可以取代对室内热交换器22a的蒸发温度的目标值的变更这一做法来增大室内风扇22c的风量,或者除了对室内热交换器22a的蒸发温度的目标值的变更之外,还增大室内风扇22c的风量。
在室内温度比温度目标值低规定值(例如0~3℃)以上的情况下,控制装置30不使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增大。具体而言,在室内温度比温度目标值低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控制装置30不使室内热交换器22a的蒸发温度的目标值和室内风扇22c的风量相对于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温度调节状态时的风量有变更。
(混合运转工作)
混合运转工作是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一者且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另一者的运转工作、或者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另一者且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一者的运转工作。换言之,在混合运转工作中,或者是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且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热运转,或者是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热运转且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
在混合运转工作中,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以及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空调系统100的运转模式不同。
在混合运转工作中,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空调系统100通过适当地调节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的运转容量(Operating capacity:空调能力)来实施对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调节。另一方面,在混合运转工作中,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空调系统100通过适当地调节另一者的运转容量(空调能力)来实施对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调节。
-空气调节装置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
作为具体例,对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热运转且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的混合运转工作中,空气调节装置20从温度调节状态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该空气调节装置20的工作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当从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状态变为空气调节装置20处于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控制装置30求取状态变化前的空气调节装置20的负荷处理能力。
接下来,控制装置30求取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热源机组(冷却机组)的当前的负荷处理能力。控制装置30将状态变化前的空气调节装置20的负荷处理能力和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当前的负荷处理能力中较小的一者设定为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的减小量。
接下来,为了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减小所述减小量,控制装置30降低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此处,控制装置30预先已将该变更前的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存储好了。
而且,当空气调节装置20从非温度调节状态返回温度调节状态时,控制装置30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返回变更前的供气温度(具体而言,提高供气温度)。需要说明的是,即使空气调节装置20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在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室内温度)与温度目标值之差ΔT并不小于规定的温度阈值Th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持提高了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的状态不变,直至该差ΔT变为小于该温度阈值Th为止。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减小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控制装置30还可以取代对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的变更这一做法来减小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或者,除了对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的变更之外,还减小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
-外部空气处理装置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
作为另一具体例,对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且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热运转的混合运转工作中,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从温度调节状态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该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工作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当从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状态变为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控制装置30求取状态变化前的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负荷处理能力。
接下来,控制装置30求取空气调节装置20的热源机组(室外机21)的当前的负荷处理能力。控制装置30将状态变化前的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负荷处理能力和空气调节装置20的当前的负荷处理能力中较小的一者设定为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的减小量。
接下来,为了使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减小所述减小量,控制装置30降低室内热交换器22a的冷凝温度(具体而言,冷凝温度的目标值)。此处,控制装置30预先将该变更前的冷凝温度的目标值存储好了。
而且,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从非温度调节状态返回温度调节状态时,控制装置30使冷凝温度的目标值返回变更前的冷凝温度的目标值。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在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室内温度)与温度目标值之差ΔT并非小于规定的温度阈值Th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持降低了冷凝温度的目标值的状态不变,直至该差ΔT变为小于该温度阈值Th为止。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减小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控制装置30还可以取代对室内热交换器22a的冷凝温度的目标值的变更这一做法来减小室内风扇22c的风量,或者除了对室内热交换器22a的冷凝温度的目标值的变更之外,还减小室内风扇22c的风量。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包括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空气调节装置20以及控制装置30。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对所引入的外部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向对象空间SP1、SP2供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对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不执行空气的温度调节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的空调能力与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执行空气的温度调节的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相比发生变化。因此,能够由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实施对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调节。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控制装置30使另一者的空调能力与两者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相比发生变化。例如,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控制装置30使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发生变化。由此而能够实施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的最佳的协作控制。
另外,就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而言,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同一种运转的情况下,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装置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增大。因此,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另一者的空调能力比两者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增大。这样一来,便能够由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来弥补因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而不足的空调能力的一部分或空调能力的全部。
就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而言,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的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所述控制装置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的空调能力返回变化前的空调能力。因此,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另一者的运转状态返回两者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的运转状态。由此而能够抑制不必要的功耗。
就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而言,在要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和风量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因此,通过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和风量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该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就会变化。
就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而言,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同一种运转的情况下,当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装置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增大,以便弥补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在所述温度调节状态下的负荷处理能力和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剩余能力中较小的一者。因此,如果空气调节装置20在温度调节状态下的负荷处理能力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剩余能力小,则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就会增大,以便弥补空气调节装置20在温度调节状态下的负荷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如果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剩余能力比空气调节装置20在温度调节状态下的负荷处理能力小,则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就会增大,以便弥补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剩余能力。由此而能够避免施加给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负荷过度。
就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而言,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当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与温度目标值之差ΔT在规定的温度阈值Th以上时,即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的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所述控制装置30也保持已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的空调能力发生了变化的状态不变,直至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与所述温度目标值之差ΔT变为小于所述温度阈值Th为止。因此,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也是只要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与温度目标值之差ΔT较大,就保持另一者的空调能力发生了变化的状态不变,直至其差ΔT变为小于规定的温度阈值Th为止。这样一来,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在短时间内即能够使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接近温度目标值。
就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而言,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和风量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以便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接近温度目标值。因此,通过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和风量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能够使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接近温度目标值。例如,在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比温度目标值低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提高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
就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而言,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同一种运转的情况下,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装置30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增大。因此,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这两者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增大。由此便能够由空气调节装置20弥补因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而不足的空调能力的一部分或空调能力的全部。
就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而言,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所述控制装置30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返回增大前的空调能力。因此,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空气调节装置20的运转状态能够返回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这两者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的运转状态。由此而能够抑制不必要的功耗。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包括室内热交换器22a和向该室内热交换器22a输送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室内风扇22c;所述控制装置30通过使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2a的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以及所述室内风扇22c的风量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来增大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因此,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通过室内热交换器22a的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以及室内风扇22c的风量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而增大。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同一种运转的情况下,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装置30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增大,以便弥补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在所述温度调节状态下的负荷处理能力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剩余能力中较小的一者。因此,如果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在温度调节状态下的负荷处理能力比空气调节装置20的剩余能力小,则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就会增大,以便弥补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在温度调节状态下的负荷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如果空气调节装置20的剩余能力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在温度调节状态下的负荷处理能力小,则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就会增大,以便弥补空气调节装置20的剩余能力。由此而能够避免施加给空气调节装置20的负荷过度。
就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而言,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当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与温度目标值之差ΔT在规定的温度阈值Th以上时,即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所述控制装置30也保持增大了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的状态不变,直至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与所述温度目标值之差ΔT变为小于所述温度阈值Th为止。因此,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只要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与温度目标值之差ΔT较大,就会保持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增大了的状态,直至其差ΔT变为小于规定的温度阈值Th为止。这样一来,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在短时间内即能够使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接近温度目标值。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在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在制热时比温度目标值高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或者,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在制冷时比温度目标值低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30不增大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因此,在对象空间SP1、SP2正被适当地进行空调的情况下,即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也不会增大。由此而能够避免对象空间SP1、SP2被过度地制冷或制热。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一者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另一者的情况、或者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另一者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一者的情况下,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装置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减小。因此,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另一者的空调能力比两者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减小。由此而能够避免因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而导致对象空间SP1、SP2被过度地制冷或制热。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一者和另一者的情况下,当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装置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减小,另一方面,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所述控制装置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返回减小前的空调能力。因此,当空气调节装置20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这两者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减小。当空气调节装置20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时,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复原。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在减小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的情况下,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发生变化或者减小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因此,通过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发生变化或者减小风量,该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就会减小。
就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而言,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一者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另一者的情况、或者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另一者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一者的情况下,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装置30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减小,另一方面,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所述控制装置30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返回减小前的空调能力。因此,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这两者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减小。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时,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就会复原。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包括室内热交换器22a和向该室内热交换器22a输送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室内风扇22c,所述控制装置30通过使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2a的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以及所述室内风扇22c的风量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来减小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因此,通过使室内热交换器22a的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以及室内风扇22c的风量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就会减小。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下面,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本变形例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变形例中,控制装置30在通过增大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而能够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对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调节能力(换言之,处理对象空间SP1、SP2的制冷负荷或制热负荷的能力)比未增大该风量时提高的情况下,增大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下面,主要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图4和图5是用于说明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执行制热运转的共同运转工作中空气调节装置20从温度调节状态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的具体工作的流程图。需要说明的是,图4和图5的流程图以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状态为初始状态。
在图4和图5的流程图的步骤ST5~ST9中,判断是否应该增大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需要说明的是,图4和图5的步骤ST1~ST4与图3的步骤ST1~ST4相对应,图4和图5的步骤ST10~ST18与图3的步骤ST6~ST14相对应,故此处省略说明。
在步骤ST5中,控制装置30求取在不变更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的情况下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的增量α1。该增量α1基于在步骤ST4设定的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的增大量和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当前的风量求取。接着,进入步骤ST6。
在步骤ST6中,控制装置30求取在增大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的情况下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的增量α2。该增量α2能够基于在步骤ST4设定的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的增大量、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当前的风量、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额定风量、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以及外部空气温度求取。
在步骤ST7中,控制装置30判断增量α1与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当前的风量之积是否比增量α2与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额定风量之积小。为了使正常的供气温度与室内温度大致相同,而使增量α1与当前的风量之积、以及增量α2与额定风量之积都与加热至室内温度以上的制热能力成正比,因此如果前者的值比后者的值小,则进入步骤ST8;如果前者的值不小于后者的值,则进入步骤ST9。
在步骤ST8中,控制装置30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的目标值为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当前的风量,并且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的增量α为所述增量α1。接着,进入步骤ST10。
另一方面,在步骤ST9中,控制装置30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的目标值为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额定风量,并且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的增量α为所述增量α2。接着,进入步骤ST10。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效果-
利用本变形例的空调系统100,也能够收到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本变形例的空调系统100中,在通过增大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而能够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对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调节能力比不增大该风量时提高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30增大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换言之,在从对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调节的观点出发,增大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有效的情况下,则增大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另一方面,也存在即使增大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却会对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调节产生相反效果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控制装置30则不增大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由此而能够实施对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最佳的风量控制。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
-第1变形例-
例如,控制装置30也可以在空气调节装置20处于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通过返回空气温度控制或室内温度控制来让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运转。返回空气温度控制和返回室内温度控制都是通过反馈控制来控制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室内温度)。在该情况下,例如,控制量为返回空气温度或室内温度,操作量是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或风量。
-第2变形例-
例如,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热加湿运转(在制热运转中实施加湿)且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当空气调节装置20处于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控制装置30也可以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加湿能力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时降低(具体而言,减少加湿器13的供水量)并且使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时升高。在该情况下,当空气调节装置20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控制装置30控制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以便使制热能力优先于加湿能力。由此而能够抑制因空气调节装置20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而导致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环境恶化。
-第3变形例-
例如,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可以包括多个热源机组(冷却机组)。就是在空气调节装置20处于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当全部热源机组都在进行运转时,控制装置30也不增大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这样,在全部热源机组都在运转的情况下,即使实质上没有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剩余能力,控制装置30也不增大其空调能力。由此而能够避免施加给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负荷过度。
-第4变形例-
例如,空气调节装置20也可以构成为能够执行制热加湿运转。在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执行制热加湿运转的情况下,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控制装置30也可以使空气调节装置20的加湿能力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降低,并且使空气调节装置20的室内热交换器22a的冷凝温度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升高。在该情况下,当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控制装置30控制空气调节装置20,以便使制热能力优先于加湿能力。由此而能够抑制因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变为非温度调节状态而导致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环境恶化。
-第5变形例-
例如,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控制装置30也可以变更环境目标值,以便使空调系统100的空调负荷比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低。具体而言,环境目标值也可以是温度目标值(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的目标值)、湿度目标值(对象空间SP1、SP2的湿度的目标值)或二氧化碳浓度目标值(对象空间SP1、SP2的二氧化碳浓度的目标值)。例如,控制装置30既可以通过变更温度目标值来降低空调系统100的制冷负荷或制热负荷,也可以通过变更湿度目标值来降低空调系统100的除湿负荷或加湿负荷,或者还可以通过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目标值来降低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换气负荷。由此而能够避免施加给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的负荷过度。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但可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方案及具体情况进行各种变更。只要不影响本公开的对象的功能,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适当地进行组合和替换。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公开对于空调系统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0 外部空气处理装置
20 空气调节装置
22a 室内热交换器
22c 室内风扇
30 控制装置(控制部)
100 空调系统
SP1、SP2 对象空间
Th 温度阈值
ΔT (温度)差

Claims (26)

1.一种空调系统(100),包括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空气调节装置(20),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对所引入的外部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向对象空间(SP1、SP2)供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对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其特征在于:
该空调系统(100)包括控制部(30),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不执行空气的温度调节的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的空调能力与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执行空气的温度调节的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相比发生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同一种运转的情况下,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的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的空调能力返回变化前的空调能力。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要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和风量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增大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而能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对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调节能力比不增大该风量时提高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30)增大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同一种运转的情况下,当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增大,以便弥补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在所述温度调节状态下的负荷处理能力和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剩余能力中较小的一者。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当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与温度目标值之差(ΔT)在规定的温度阈值(Th)以上时,即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的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所述控制部(30)也保持已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的空调能力发生了变化的状态不变,直至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与所述温度目标值之差(ΔT)变为小于所述温度阈值(Th)为止。
8.根据权利要求1到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和风量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以便使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接近温度目标值。
9.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热加湿运转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当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加湿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降低,并且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升高。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9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包括多个热源机组,
就是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当全部所述热源机组都正在运转时,所述控制部(30)也不增大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同一种运转的情况下,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增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返回增大前的空调能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包括室内热交换器(22a)和向该室内热交换器(22a)输送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室内风扇(22c),
所述控制部(30)通过使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2a)中的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以及所述室内风扇(22c)的风量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来增大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1到1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执行制热加湿运转的情况下,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加湿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降低,并且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冷凝温度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升高。
15.根据权利要求11到1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同一种运转的情况下,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增大,以便弥补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在所述温度调节状态下的负荷处理能力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剩余能力中较小的一者。
16.根据权利要求11到1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当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与温度目标值之差(ΔT)在规定的温度阈值(Th)以上时,即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所述控制部(30)也保持增大了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的状态不变,直至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与所述温度目标值之差(ΔT)变为小于所述温度阈值(Th)为止。
17.根据权利要求11到1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在制热时比温度目标值高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温度在制冷时比温度目标值低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30)不增大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一者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另一者的情况、以及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另一者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一者的情况下,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另一者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减小。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一者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另一者的情况、以及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另一者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一者的情况下,当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减小,另一方面,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返回减小前的空调能力。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要减小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空调能力的情况下,是使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供气温度发生变化或者减小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风量。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一者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另一者的情况、以及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另一者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一者的情况下,当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时减小,另一方面,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的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结束后,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返回减小前的空调能力。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包括室内热交换器(22a)和向该室内热交换器(22a)输送所述对象空间(SP1、SP2)的空气的室内风扇(22c),
所述控制部(30)通过使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2a)中的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以及所述室内风扇(22c)的风量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来减小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的空调能力。
23.根据权利要求1到22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30)变更环境目标值,以便使所述空调系统(100)的空调负荷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低。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境目标值为温度目标值,
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当进行制热运转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温度目标值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降低,另一方面,当进行制冷运转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温度目标值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升高。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境目标值为湿度目标值,
在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中的一者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当进行加湿运转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湿度目标值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降低,另一方面,当进行除湿运转时,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湿度目标值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升高。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境目标值为二氧化碳浓度目标值,
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处于所述非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30)使所述二氧化碳浓度目标值比所述外部空气处理装置(10)和所述空气调节装置(20)都处于所述温度调节状态的情况升高。
CN202080039943.9A 2019-05-31 2020-05-18 空调系统 Active CN1138920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2256 2019-05-31
JP2019102256A JP6835141B2 (ja) 2019-05-31 2019-05-31 空調システム
PCT/JP2020/019656 WO2020241358A1 (ja) 2019-05-31 2020-05-18 空調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92009A true CN113892009A (zh) 2022-01-04
CN113892009B CN113892009B (zh) 2022-11-08

Family

ID=73552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9943.9A Active CN113892009B (zh) 2019-05-31 2020-05-18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402118B2 (zh)
EP (1) EP3961113A4 (zh)
JP (1) JP6835141B2 (zh)
CN (1) CN113892009B (zh)
BR (1) BR112021023506B1 (zh)
WO (1) WO202024135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36234A (zh) * 2022-03-28 2022-06-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67945B1 (en) * 2019-06-26 2023-07-26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T202200003374A1 (it) * 2022-02-23 2023-08-23 Mitsubishi Electric Hydronics & It Cooling Systems S P A Metodo di controllo della funzione sbrinamento in un impianto di condizionamento
CN115628523B (zh) * 2022-11-08 2024-05-17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空调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41536A (ja) * 1993-02-17 1994-08-30 Kajima Corp 外気処理ユニット
CN1171521A (zh) * 1996-05-24 1998-01-28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空调装置
WO2006054586A1 (ja) * 2004-11-17 2006-05-26 Hitachi, Ltd.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調システム制御方法
CN102692065A (zh) * 2011-03-23 2012-09-26 铃木株式会社 空调控制设备
JP2015028391A (ja) * 2013-07-30 2015-02-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CN104884870A (zh) * 2013-01-10 2015-09-0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JP2017142003A (ja) * 2016-02-09 2017-08-17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空調制御方法
JP2018173264A (ja) * 2017-03-31 2018-11-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78396A (ja) 1994-12-28 1996-07-1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H09329371A (ja) * 1996-06-07 1997-12-22 Ebara Corp 空調システム
JP2005156148A (ja) * 2003-11-05 2005-06-16 Yamatake Corp 空調システムの空調制御装置および空調制御方法
JP5375945B2 (ja) * 2011-12-28 2013-12-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温度および湿度の調整を行う空調システム
JP6490095B2 (ja) * 2014-11-04 2019-03-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US10107509B2 (en) * 2014-11-21 2018-10-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outdoor air conditioner
WO2017081820A1 (ja) * 2015-11-13 2017-05-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CN109844413B (zh) * 2016-10-21 2021-04-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WO2019008694A1 (ja) * 2017-07-05 2019-01-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US10612804B2 (en) * 2018-05-15 2020-04-07 Lennox Industries Inc. Operating an HVAC system to reach target temperature efficiently
US20190376697A1 (en) * 2018-06-08 2019-12-12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Over-bent coil arrangements for climate management systems
US10731884B2 (en) * 2018-10-29 2020-08-04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Refrigerant leak management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41536A (ja) * 1993-02-17 1994-08-30 Kajima Corp 外気処理ユニット
CN1171521A (zh) * 1996-05-24 1998-01-28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空调装置
WO2006054586A1 (ja) * 2004-11-17 2006-05-26 Hitachi, Ltd.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調システム制御方法
CN102692065A (zh) * 2011-03-23 2012-09-26 铃木株式会社 空调控制设备
CN104884870A (zh) * 2013-01-10 2015-09-0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JP2015028391A (ja) * 2013-07-30 2015-02-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2017142003A (ja) * 2016-02-09 2017-08-17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空調制御方法
JP2018173264A (ja) * 2017-03-31 2018-11-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36234A (zh) * 2022-03-28 2022-06-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92009B (zh) 2022-11-08
BR112021023506B1 (pt) 2023-03-28
EP3961113A4 (en) 2023-01-11
BR112021023506A2 (pt) 2022-01-18
JP2020197316A (ja) 2020-12-10
US11402118B2 (en) 2022-08-02
WO2020241358A1 (ja) 2020-12-03
EP3961113A1 (en) 2022-03-02
JP6835141B2 (ja) 2021-02-24
US20220082289A1 (en) 2022-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92009B (zh) 空调系统
US10989429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11262092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ncluding a ventilator that supplies humidified outdoor air
US11959652B2 (en) Machine learning apparatus,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achine learning method
CN114026369B (zh) 空调系统
US20220090813A1 (en) Outside air treatment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O2004092659A1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6819807B2 (ja) 空調システム、機械学習装置及び機械学習方法
JP2018173221A (ja) 空調システム
US11313577B2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machine learning apparatus, and machine learning method
CN114026367B (zh) 空调系统
EP3943825B1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WO2021192657A1 (ja) 加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WO2021053748A1 (ja) 室外機、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