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67012A - 调光件及其制作方法、透光组件、车辆 - Google Patents
调光件及其制作方法、透光组件、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867012A CN113867012A CN202111004531.4A CN202111004531A CN113867012A CN 113867012 A CN113867012 A CN 113867012A CN 202111004531 A CN202111004531 A CN 202111004531A CN 113867012 A CN113867012 A CN 1138670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conductive layer
- layer
- electrode
- fil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01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调光件及其制作方法、透光组件、车辆。所述调光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调光膜,所述调光膜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底、第一导电层、功能层、第二导电层、第二基底,所述功能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形成收容空间,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电极贴附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底的一侧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电极贴附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二基底的一侧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本申请提供的调光件的结构设计可以确保调光件正常的发挥自身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调光件及其制作方法、透光组件、车辆。
背景技术
调光件是一种电子控光产品,通过电控可以控制调光件透明与否。相关技术中的调光件的结构设置不合理,进而影响了调光件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调光件及其制作方法、透光组件、车辆,所述调光件的结构设计可以确保调光件正常的发挥自身功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调光件,所述调光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调光膜,所述调光膜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底、第一导电层、功能层、第二导电层、第二基底,所述功能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形成收容空间,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电极贴附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底的一侧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电极贴附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二基底的一侧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层。
在本申请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一导电层、功能层和第二导电层形成的收容空间内,从而不会造成收容空间所在位置处的调光件过厚,进而可以避免后续在安装第一透光件和第二透光件的过程中产生碎裂和气泡的问题。并且,由于第一电极贴附于第一导电层而形成电连接,第一电极和第一导电层之间不存在功能层,同时,第二电极贴附于第二导电层而形成电连接,第二电极和第二导电层之间不存在功能层,从而可以克服由功能层带来的因热量累积而损坏调光件,以及因功能层分配电压而使得调光件始终透过率不高的技术问题。
可选的,所述收容空间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子空间和第二子空间,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子空间内,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子空间内。
可选的,所述调光件还包括第一粘接层和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一电极通过第一粘接层粘接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电极通过第二粘接层粘接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层。
可选的,所述调光件具有密封结构,至少部分所述密封结构沿所述调光件的周缘设置,所述密封结构处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相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透光组件,所述透光组件包括透光件及上述调光件,所述调光件承载于所述透光件。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透光组件。
第四方面,一种调光件的制作方法,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调光膜,所述调光膜包括层叠设置第一膜层、功能层及第二膜层,所述第一膜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基底和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膜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二基底和第二导电层,所述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所述调光膜包含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将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第一膜层和所述第二膜层往远离彼此的方向相背剥开,以显露出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功能层;
清除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至少部分所述功能层;
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第一导电层上贴附第一电极;
清除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第二导电层上的至少部分所述功能层;
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第二导电层上贴附第二电极。
可选的,“将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第一膜层和所述第二膜层往远离彼此的方向相背剥开,以显露出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功能层”包括:
沿第一预设路径裁剪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调光膜,以形成第一子区域;
将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域内的所述第一膜层和所述第二膜层往远离彼此的方向相背剥开,以显露出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域内的所述功能层;
沿第二预设路径裁剪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调光膜,以形成第二子区域;
将位于所述第二子区域内的所述第一膜层和所述第二膜层往远离彼此的方向相背剥开,以显露出位于所述第二子区域内的所述功能层。
可选的,“清除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至少部分所述功能层”包括:
清除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域内的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上的所述功能层。
可选的,“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第一导电层上贴附第一电极”包括:
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第一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底的表面形成第一粘接层,或,在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形成第一粘接层;
将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层贴附于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第一导电层。
可选的,“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第二导电层上贴附第二电极”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调光膜的周缘形成密封结构,其中,所述密封结构处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相连接。
可选的,“在所述调光膜的周缘形成密封结构”包括:
提供第一加工件和第二加工件;
将所述调光膜设置于第一加工件和第二加工件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加工件抵接于所述调光膜的第一基底,所述第二加工件抵接于所述调光膜的第二基底;
利用所述第一加工件和所述第二加工件的配合作用在所述调光膜的周缘形成密封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加工件可转动,所述第二加工件可振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透光组件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透光组件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调光件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调光件沿B-B线的一剖视图。
图6为图4所示的调光件沿C-C线的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极和第一绝缘件的连接关系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电极和第二绝缘件的连接关系图。
图9为图4所示的调光件沿B-B线的另一剖视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11为对应于图10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结构沿D-D线的剖视图。
图13为对应于图10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14为对应于图10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15为对应于图10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16为对应于图10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17为对应于图10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18为对应于图10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一布置形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另一布置形式图。
图2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22为对应于图21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23为对应于图21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24为对应于图21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25为对应于图21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26为对应于图21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27为对应于图21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2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29为对应于图28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3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31为对应于图30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3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33为对应于图32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34为对应于图32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3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36为对应于图35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37为对应于图35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3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39为对应于图38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40为对应于图38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4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42为对应于图41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43为对应于图41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44为对应于图41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45为对应于图41所示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的结构图。
图4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密封结构的示意图。
图4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密封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车辆-1,第一加工件-2,第二加工件-3,透光组件-10,车架-20,调光件-110,透光件-120,第一透光件-121,第二透光件-122,第一连接层-130,第二连接层-140,第一电极-111,第二电极-112,调光膜-113,第一绝缘件-114,第二绝缘件-115,第一膜层-1131,第二膜层-1132,功能层-1133,第一粘接层-1134,第二粘接层-1135,第一基底-1131a,第一导电层-1131b,第二基底-1132a,第二导电层-1132b,收容空间-Z,第一子空间-Z1,第二子空间-Z2,第一区域-A1,第二区域-A2,第一子区域-A11,第二子区域-A12,第三子区域-A13,第一预设路径-S1,第二预设路径-S2,第一开口-K1,第二开口-K2,密封结构-M,第一子结构-M1,第二子结构-M2,第三子结构-M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照图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1,所述车辆1可以但不仅限于为轿车、多用途汽车(MP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越野车(ORV)、皮卡、面包车、客车、货车等。
所述车辆1包括以下任意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透光组件10。所述车辆1还可以包括车架20,所述透光组件10直接或间接的承载于所述车架20。
所述透光组件10用于透过光线,以确保车内光线充足以及为车内人员提供视野。所述透光组件10可以为车辆1的前挡风窗、后挡风窗、天窗、车门窗、后侧窗等。
所述透光组件10可以改变透光度(从而引起雾度的变化),即透光组件10通电时高透,断电时模糊而不透明。其中,所谓的不透明并非是指光线完全被透光组件10阻隔,而是指透光组件10阻挡了大部分光线,使得车外不能看到车内,车内不能看到车外,并且,仍有部分光线可以透过透光组件10进入到车内,从而避免车内完全进入黑暗。
请参照图2,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透光组件10,所述透光组件10包括透光件120及以下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调光件110。所述调光件110承载于所述透光件120。其中,所述透光件120为透明材质,其材质可以但不仅限于为玻璃、塑料等。
所述透光件120可以包括透明的第一透光件121和第二透光件122。所述调光件110设置于所述第一透光件121和所述第二透光件122之间,从而可以通过第一透光件121和第二透光件122保护调光件110。
请参照图3,所述透光组件10还包括透明的第一连接层130和第二连接层140。所述第一透光件121通过第一连接层130粘接于所述调光件110。所述第二透光件122通过第二连接层140粘接于所述调光件110。
所述透光组件10的形状可以但不仅限于为圆形、椭圆形、正方向、长方形等。所述透光组件10可以但不仅限于应用在车辆1的窗户、房屋的窗户、洗浴间的隔断门、会议室的隔断门等等领域。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透光组件10中的调光件110。
请参照图4至图6,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调光件110,所述调光件110包括第一电极111、第二电极112、调光膜113。其中,所述调光膜113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底1131a、第一导电层1131b、功能层1133、第二导电层1132b、第二基底1132a。所述功能层1133、第一导电层1131b、第二导电层1132b形成收容空间Z。所述第一电极111和所述第二电极112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Z内。所述第一电极111贴附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131b背离所述第一基底1131a的一侧,以使得所述第一电极111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131b。所述第二电极112贴附于所述第二导电层1132b背离所述第二基底1132a的一侧,以使得所述第二电极112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层1132b。
所述第一基底1131a和第二基底1132a的材料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也可以是聚乙烯醇(PVA)、聚酰亚胺(P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聚合物构成。
所述第一导电层1131b和第二导电层1132b的材料优选为掺锡氧化铟(也称氧化铟锡,ITO),也可以是掺氟氧化锡(FTO)或者掺铝的氧化锌(AZO)构成,还可以是这些材料掺杂再掺杂金属金、银、铜等形成的材料。
所述功能层1133可以是卷对卷生产的聚合物分散液晶(polymer dispersedliquid crystal,PDLC)、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c,EC)、纳米光阀(light value,LV)、悬浮粒子(Suspended-Particle Devices,SPD)、液晶(Liquid Crystal,LC)等调光材料。
可选的,请参照图7,所述调光件110还可以包括第一绝缘件114,所述第一绝缘件114用于包裹第一电极111。所述第一绝缘件114具有第一开口K1,以显露出第一电极111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111显露于第一开口K1的一侧电连接于第一导电层1131b。所述第一绝缘件114背离所述第一开口K1的一侧连接于第二导电层1132b,从而使得第一电极111和第二导电层1132b绝缘设置。请参照图8,所述调光件110还可以包括第二绝缘件115,所述第二绝缘件115用于包裹第二电极112。所述第二绝缘件115具有第二开口K2,以显露出第二电极112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112显露于第二开口K2的一侧电连接于第二导电层1132b。所述第二绝缘件115背离所述第二开口K2的一侧连接于第一导电层1131b,从而使得第二电极112和第一导电层1131b绝缘设置。
所述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用于连接电源,所述电源可以是电流源或者电压源。当调光件110断电时,功能层1133处于第一状态,处于第一状态的功能层1133可以阻挡绝大部分光线,从而使得调光件110处于不透明状态,此时调光件110的雾度等级最高,雾度较大。当调光件110通电时,第一导电层1131b和第二导电层1132b之间形成电场,功能层1133在该电场的作用下由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处于第二状态的功能层1133可以透过绝大部分光线,从而使得调光件110处于透明状态,此时调光件110的雾度等级最低,雾度最小。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导电层1131b和第二导电层1132b之间形成的电场的强度,使得功能层1133处于第三状态,从而使得调光件110处于透明和不透明之间的状态。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三状态包括多个子状态,所述调光件110包括多个不同的雾度等级,且每个子状态对应一个雾度等级,当电场的强度越大,调光件110的雾度等级就越低,即调光件110的透明度越大,从而可以实现调光件110在多个(大于或等于四个)不同的雾度等级之间转换,进而可以扩大调光件110的适用场景。
其中,调光膜113在第一透光件121上的正投影全部落入第一透光件121的所在范围内,且调光膜113在第二透光件122上的正投影全部落入第二透光件122的所在范围内,换而言之,调光膜113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或等于第一透光件121、第二透光件122的长度和宽度,从而有利于保护调光膜113不被外界破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自调光膜113伸出于第一透光件121和第二透光件122的边缘,也就是说,部分第一电极111和部分第二电极112显露于第一透光件121和第二透光件122之外,从而有利于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连接电源。
在相关技术中,直接将电极插设于功能层之中,电极与导电层间隔设置,然而,该设置形式会导致不良后果。具体的,一方面,由于功能层通常为绝缘材料,导致电极和导电层不易形成电连接,即使形成电连接,电极和导电层之间的功能层将是一个较大的电阻。当调光件通电时,该区域会因为高电阻发热,在长时间工作后,可能因热量累积而损坏调光件。同时,该功能层还会因为高电阻导致导电层分配到的电压变小,使得导电层形成的电场强度不够,进而造成调光件始终具有一定的雾度,而不能进入高透明状态。另一方面,将电极插设于功能层之中会导致该部位过厚,在将调光件夹设在第一透光件和第二透光件的过程中,容易因应力过大而造成第一透光件和第二透光件碎裂,即使不碎裂,也会因厚度不一致而产生气泡。
而在本申请中,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分别设置在第一导电层1131b、功能层1133和第二导电层1132b形成的收容空间Z内,从而不会造成收容空间Z所在位置处的调光件110过厚,进而可以避免后续在安装第一透光件121和第二透光件122的过程中产生碎裂和气泡的问题。并且,由于第一电极111贴附于第一导电层1131b而形成电连接,第一电极111和第一导电层1131b之间不存在功能层1133,同时,第二电极112贴附于第二导电层1132b而形成电连接,第二电极112和第二导电层1132b之间不存在功能层1133,从而可以克服由功能层1133带来的因热量累积而损坏调光件110,以及因功能层1133分配电压而使得调光件110始终具有一定的雾度的技术问题。
请参照图4和图6,所述收容空间Z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子空间Z1和第二子空间Z2。所述第一电极111设置于所述第一子空间Z1内。所述第二电极112设置于所述第二子空间Z2内。由于第一子空间Z1和第二子空间Z2间隔设置,则意味着第一子空间Z1和第二子空间Z2之间的间隔区域不存在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因此,部分功能层1133则可以设置在该间隔区域内,而不会产生上述功能层1133所带来的技术问题。可以理解的是,在该间隔区域内设置功能层1133可以增大调光件110总的可调控区域,也就是说,间隔区域处也可进行雾度调节。其中,所述第一子空间Z1和第二空间的形状可以但不仅限于为圆形、正方向、长方形、椭圆形、三角形等。
请参照图6,所述调光件110还包括第一粘接层1134和第二粘接层1135。所述第一电极111通过第一粘接层1134粘接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131b。所述第二电极112通过第二粘接层1135粘接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层1132b。其中,所述第一粘接层1134和第二粘接层1135为导电材质且具有一定粘接性,具体可以但不仅限于为导电胶布、导电银浆、异方性导电胶、金属胶带等。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工艺限制,第一导电层1131b、第二导电层1132b、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的表面难以做到绝对平整。下面以第一导电层1131b和第一电极111进行示例性说明,若第一导电层1131b和第一电极111直接接触进行电性连接,则第一导电层1131b和第一电极111之间必然存在间隙,该间隙的存在会导致第一电极111和第一导电层1131b之间的导通电阻增大。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具有导电能力的第一粘接层1134来连接第一电极111和第一导电层1131b,则可以消除或减小上述电阻。具体的,在使用第一粘接层1134粘接第一电极111和第一导电层1131b的初始时刻,由于第一粘接层1134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比如导电胶布)或流动性(比如导电银浆),因此,第一粘接层1134可以填充至少部分与第一电极111和第一导线层之间的间隙,从而可以减小上述电阻,并且,待第一粘接层1134固化后,即可形成牢固连接,使得第一电极111和第一导电层1131b的剥离强度提升。第二电极112和第二导电层1132b通过第二粘接层1135实现导电粘接的效果同理,在此不再详述。
请参照图9,所述调光件110具有密封结构M,至少部分所述密封结构M沿所述调光件110的周缘设置。所述密封结构M处的第一基底1131a和第二基底1132a相连接且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第一基底1131a和第二基底1132a的周缘相连接形成所述密封结构M,从而可以将外物隔离在第一基底1131a和第二基底1132a之外,以避免外物进入调光膜113内部而破坏功能层1133。同时,在形成密封结构M后,可以增大调光膜113边缘处的剥离强度(大约是未密封前的50倍),从而可以避免调光膜113因弯曲而造成各膜层出现相互脱离的问题,比如,天窗是3D曲面玻璃,调光膜113的弯曲区域会受到较大的应力,会有部分概率出现剥开(两层基底之间的间隙变大),因此,形成密封结构M后则可以克服该问题。
具体来讲,用于粘接上述透光件120和调光件110的第一连接层130和第二连接层140中含有增塑剂,若该增塑剂通过调光膜113的边缘进入到调光膜113的内部,则会接触到功能层1133,进而对功能层1133造成破坏,从整体上则体现为功能层1133的周缘失效,失效区域不能发挥出相应的控光功能。本实施方式中,在调光件110的周缘设置密封结构M,从而可以阻挡增塑剂进入。
需说明的是,密封结构M呈沟壑状(或称凹陷状),密封结构M处比调光膜113的有效工作区矮1/3-1/2。沟壑可以全部位于调光膜113的同一侧,也可以位于不同侧(即凹陷方向相反)。以密封结构M呈矩形为例,四条沟壑可以在同侧(即四条沟壑的凹陷方向相同),也可以在异侧(即四条沟壑的凹陷方向部分相同,部分不相同)。
在另一相关技术中,为便于贴附电极,从调光膜的相背两侧分别去掉部分第一基底和部分第二基底,从而将部分第一导电层和部分第二导电层显露出来,显露出的第一导电层用于电性连接第一电极,显露出的第二导电层用于电性连接第二电极。然而,由于部分第一基底和部分第二基底被去掉(以下将去掉基底的区域称之为预设区域),因而在预设区域无法形成如同本申请中的密封结构,那么,外物(比如增塑剂)则可以通过该预设区域进入到调光膜的内部,进而对调光膜造成破坏。在本申请中,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从调光膜113的内部分别连接于第一导电层1131b和第二导电层1132b,因此不需要去掉第一基底1131a和第二基底1132a,从而可以形成上述密封结构M。
请参照图10,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调光件110的制作方法。关于调光件110的介绍请参照前面任意实施方式种的附图及描述。所述制作方法包括但不仅限于步骤S100、S200、S300、S400、S500、S600,关于步骤S100、S200、S300、S400、S500、S600的介绍如下。
S100:提供调光膜113,所述调光膜113包括层叠设置第一膜层1131、功能层1133及第二膜层1132,请参照图11和图12。
所述第一膜层113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基底1131a和第一导电层1131b。所述第二膜层1132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二基底1132a和第二导电层1132b。所述功能层1133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131b和所述第二导电层1132b之间。也就是说,第一基底1131a、第一导电层1131b、功能层1133、第二导电层1132b、第二基底1132a依次层叠设置。
所述调光膜113的形状可以但不仅限于为圆形、矩形、椭圆形、三角形等,本申请中以矩形进行示例性说明。
所述调光膜113包含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即部分调光膜113构成第一区域A1,另一部分调光膜113构成第二区域A2。需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第一区域A1会随着调光膜113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当第一区域A1的调光膜113由第一位置转变到第二位置时,位于第二位置的调光膜113构成第一区域A1。下面结合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来辅助描述调光件110的制备过程。
S200:将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内的所述第一膜层1131和所述第二膜层1132往远离彼此的方向相背剥开,以显露出所述第一区域A1内的所述功能层1133,请参照图13。
其中,所谓的剥开是指将第一膜层1131和第二膜层1132撕开。在剥开过程中,第一膜层1131和第二膜层1132往背离彼此的方向上相对运动。剥开方式可以是手动,即操作者用手直接将第一膜层1131和第二膜层1132撕开,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剥开方式也可以是机械操作。
需说明的是,调光膜113被剥开后,部分功能层1133附着在第一膜层1131的第一导电层1131b上,另一部分功能层1133附着在第二膜层1132的第二导电层1132b上。
在一种实施方法中,第二膜层1132固定不动,将第一膜层1131往背离第二膜层1132的方向剥开,剥开操作完成后,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的第一膜层1131呈弯曲或弯折形态连接,如图13所示。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膜层1131固定不动,将第二膜层1132往背离第一膜层1131的方向剥开,剥开操作完成后,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的第二膜层1132呈弯曲或弯折形态连接。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膜层1131往第二膜层1132的方向剥开,同时,将第二膜层1132往背离第一膜层1131的方向剥开,剥开操作完成后,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的第一膜层1131呈弯曲或弯折形态连接,且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的第二膜层1132呈弯曲或弯折形态连接。在上述三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区域A1由剥开后的第一膜层1131、第二膜层1132、功能层1133构成。
S300:清除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内的所述第一导电层1131b上的至少部分所述功能层1133,请参照图14。
具体的,在完成剥开操作后,利用有机溶剂(乙醇、乙酸乙酯、丙酮等)清理被剥开部分(第一区域A1)的第一导电层1131b上的功能层1133,以使得第一导电层1131b背离第一基底1131a的一侧显露出来。
S400: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内的第一导电层1131b上贴附第一电极111,请参照图15。
也就是说,将第一电极111贴附在第一导电层1131b背离第一基底1131a的一侧,使得第一电极111和第一导电层1131b形成电连接关系。
S500:清除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内的所述第二导电层1132b上的至少部分所述功能层1133,请参照图16。
具体的,在完成剥开操作后,利用有机溶剂(乙醇等)清理被剥开部分(第一区域A1)的第二导电层1132b上的功能层1133,以使得第二导电层1132b背离第二基底1132a的一侧显露出来。
S600: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内的第二导电层1132b上贴附第二电极112,请参照图17和图18。也就是说,将第二电极112贴附在第二导电层1132b背离第二基底1132a的一侧,使得第二电极112和第二导电层1132b形成电连接关系。
需说明的是,上述步骤S300、S400、S500、S600的先后执行顺序存在多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S300、S400、S500、S600依次进行。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S300、S500首先依次进行(或同时进行),然后步骤S400、S600再依次进行(或同时进行)。
在相关技术中,未清除上述功能层,而是直接将电极插设于功能层之中,电极与导电层间隔设置,然而,该设置形式会导致不良后果。具体的,一方面,由于功能层通常为绝缘材料,导致电极和导电层不易形成电连接,即使形成电连接,电极和导电层之间的功能层将是一个较大的电阻。当调光件通电时,该电阻会发热,在长时间工作后,可能因热量累积而损坏调光件。而且,该电阻还会分配部分电压,导致导电层分配到的电压不足,使得导电层形成的电场强度不够,进而造成调光件始终具有一定的雾度,而不能进入透明状态。另一方面,将电极插设于功能层之中会导致该部位过厚,在将调光件夹设在第一透光件和第二透光件的过程中,容易造成第一透光件和第二透光件碎裂。关于第一透光件121和第二透光件122的介绍请参照前面相关的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在贴附第一电极111、第二电极112之前,已将位于第一区域A1内的第一导电层1131b、第二导电层1132b上的功能层1133清除掉,在贴附后,第一电极111和第一导电层1131b之间,以及第二电极112和第二导电层1132b之间则不存在功能,从而可以克服由功能层1133带来的因热量累积而损坏调光件110,以及调光件110始终具有一定的雾度的技术问题。同时,由于第一区域A1内的功能层1133已被清除,从而可以为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提供放置空间,进而可以避免因调光件110在设置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的位置处过厚而导致的碎裂问题。
需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可以设置于调光膜113的同一端(如图18所示),也可以设置于不同端(如图19和图20所示),本申请仅以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设置在同一端进行示例性说明,但不应视为是对本申请提供的调光件110构成限制。
请参照图21,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00:将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内的所述第一膜层1131和所述第二膜层1132往远离彼此的方向相背剥开,以显露出所述第一区域A1内的所述功能层1133”可以包括步骤S210、S220、S230、S240,关于步骤S210、S220、S230、S240的介绍如下。
S210:沿第一预设路径S1裁剪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内的调光膜113,以形成第一子区域A11,请参照图22。
其中,第一预设路径S1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裁剪的工具可以但不仅限于为剪刀、刀片等,只要能够裁剪形成所述第一子区域A11即可。
S220:将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域A11内的所述第一膜层1131和所述第二膜层1132往远离彼此的方向相背剥开,以显露出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域A11内的所述功能层1133,请参照图23至图24。关于剥开过程的介绍可以参考上述步骤S200中的介绍。
S230:沿第二预设路径S2裁剪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内的调光膜113,以形成第二子区域A12,请参照图25。
其中,第二预设路径S2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裁剪的工具可以但不仅限于为剪刀、刀片等,只要能够裁剪形成所述第二子区域A12即可。需说明的是,所述第二子区域A12和所述第一子区域A11不重叠。
S240:将位于所述第二子区域A12内的所述第一膜层1131和所述第二膜层1132往远离彼此的方向相背剥开,以显露出位于所述第二子区域A12内的所述功能层1133,请参照图26至图27。关于剥开过程的介绍可以参考上述步骤S200中的介绍。
需说明的是,上述步骤S210、S220、S230、S240的先后执行顺序存在多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S210、S220、S230、S240依次进行。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S210、S230首先依次进行(或同时进行),然后步骤S220、S240再依次进行(或同时进行)。
还需说明的是,当第一预设路径S1和第二预设路径S2为直线时,两者可以相互平行(如图25所示),或者相互垂直,或者两者的延伸方向相交。
请参照图25,可选的,所述第一区域A1还包括第三子区域A13,所述第三子区域A13位于第一子区域A11和第二子区域A12之间,也就是说,第一子区域A11和第二子区域A12间隔设置。因此,第三子区域A13不需进行剥开操作,第三子区域A13中的功能层1133也就不用去除,从而可以增大调光件110总的可调控区域,换而言之,第三子区域A13也可实现雾度调节。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区域A11和第二子区域A12分别对应于上述第一子空间Z1和第二子空间Z2,也就是说,第一子空间Z1位于第一子区域A11内,第二子空间Z2位于第一子区域A11内,关于第一子空间Z1和第二子空间Z2的介绍请参照前面结构实施例中的描述。
请参照图28,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00:清除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内的所述第一导电层1131b上的至少部分所述功能层1133”可以包括步骤S310,关于步骤S310的介绍如下。
S310:清除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域A11内的所述第一导电层1131b和所述第二导电层1132b上的所述功能层1133,请参照图29。
由前面的介绍可知,第一导电层1131b用于贴附第一电极111。第一电极111在贴附完成后,需要使第一膜层1131和第二膜层1132合拢,以使调光膜113回到未剥开前的状态。在合拢后,第一电极111则位于第一导电层1131b和第二导电层1132b之间。
若第二导电层1132b上的功能层1133未清除,那么在合拢后,第一电极111面向于第二导电层1132b的一侧则与功能层1133相接触。可以理解的是,在某些情况下,调光膜113可能处于长时间暴晒的状态,例如,调光膜113应用于车辆1的天窗,在夏季难以避免会出现暴晒的情况。暴晒可能会造成功能层1133产生一些可破坏第一电极111的物质,从而使得第一电极111受损,在一段时间后,进而可能导致调光件110失效。同时,功能层1133产生的物质也可能作用于上述第一粘接层1134,使得第一粘接层1134的粘接性能下降。在本实施例中,同时将第一导电层1131b和第二导电层1132b上的功能层1133都清除掉,从而可能避免上述问题。
请参照图30,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500:清除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内的所述第二导电层1132b上的至少部分所述功能层1133”可以包括步骤S510,关于步骤S510的介绍如下。
S510:清除位于所述第二子区域A12内的所述第一导电层1131b和所述第二导电层1132b上的所述功能层1133,请参照图31。步骤S510与上述步骤S310同理,关于步骤S510的介绍可以参考上述步骤S310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32,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400: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内的第一导电层1131b上贴附第一电极111”可以包括步骤S410、S420,关于步骤S410、S420的介绍如下。
S410: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内的第一导电层1131b背离所述第一基底1131a的表面形成第一粘接层1134,或,在所述第一电极111的表面形成第一粘接层1134,请参照图33。
S420:将所述第一电极111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层1134贴附于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内的第一导电层1131b,请参照图34。
具体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先在第一导电层1131b上形成第一粘接层1134,然后再将第一电极111贴附在第一导电层1131b上。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先在第一电极111上形成第一粘接层1134,然后再将第一电极111贴附在第一导电层1131b上。其中,所述第一粘接层1134可以但不仅限于为导电胶布、导电银浆、异方性导电胶、金属胶带等具有粘接能力和导电能力的材料。以导电银浆进行示例性说明,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导电层1131b背离第一基底1131a的表面涂覆导电银浆,然后将第一电极111贴附在导电银浆上,最后可通过烘干操作将导电银浆固化,从而使得第一电极111牢固粘接于第一导电层1131b上。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先将导电银浆涂覆于第一电极111,然后再将第一电极111通过导电银浆贴附于第一导电层1131b。最后可通过烘干操作将导电银浆固化,从而使得第一电极111牢固粘接于第一导电层1131b上。
可以理解的是,使用具有导电能力的第一粘接层1134来连接第一电极111和第一导电层1131b,可以消除或减小第一电极111和第一导电层1131b之间的导通电阻,具体原理可参照结构实施例中的描述。
请参照图35,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600: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内的第二导电层1132b上贴附第二电极112”可以包括步骤S610、S620,关于步骤S610、S620的介绍如下。
S610: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内的第二导电层1132b背离所述第二基底1132a的表面形成第二粘接层1135,或,在所述第二电极112的表面形成第二粘接层1135,请参照图36。
S620:将所述第二电极112通过所述第二粘接层1135贴附于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内的第二导电层1132b,请参照图37。
关于步骤S610、S620的介绍对应参照上述步骤S410、S420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38,在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600: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内的第二导电层1132b上贴附第二电极112”之后,还可以包括步骤S700,关于S700的介绍如下。
S700:在所述调光膜113的周缘形成密封结构M,其中,所述密封结构M处的第一基底1131a和第二基底1132a相连接,请参照图39和图40。
其中,所谓的周缘是指调光膜113的边缘,也就是说,在调光膜113的边缘处形成所述密封结构M,形成密封结构M后,对应位置的第一基底1131a和第二基底1132a连接在一起,从而可以避免外物进入到调光膜113的内部。
需说明的是,在形成所述密封结构M之前,第一基底1131a和第二基底1132a为间隔状态,在第二区域A2内,第一基底1131a和第二基底1132a之间为第一导电层1131b、功能层1133、第二导电层1132b,在第一区域A1内,第一基底1131a和第二基底1132a之间为第一导电层1131b、第二导电层1132b、第一电极111、第二电极112、第一粘接层1134、第二粘接层1135,具体请参照前面实施例中的相关附图。在形成所述密封结构M之后,密封结构M与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相交,且除了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的位置处,其余密封结构M处的第一基底1131a和第二基底1132a相连接,即仅有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处的第一基底1131a和第二基底1132a是间隔状态。
上述结构实施例中已提到,在相关技术中,为便于贴附电极,去掉部分第一基底和部分第二基底,以显露出部分第一导电层和部分第二导电层,然后直接将第一电极贴附于第一导电层,且将第二电极贴附于第二导电层,该过程未涉及到上述剥开操作。然而,该制备方式无法在设置电极的位置形成如图本申请中的密封结构,外物(比如增塑剂)从而可以通过该位置进入到调光膜的内部,进而对调光膜造成破坏。而在本申请中,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从调光膜113的内部分别连接于第一导电层1131b和第二导电层1132b,因此不需要去掉第一基底1131a和第二基底1132a,从而可以形成上述密封结构M。同时,在形成密封结构M后,可以增大调光膜113边缘处的剥离强度(大约是未密封前的50倍),从而可以避免调光膜113因弯曲而造成各膜层出现相互脱离的问题,比如,天窗是3D曲面,调光膜113的弯曲区域会受到较大的应力,会有部分概率出现剥开(两层基底之间的间隙变大),因此,形成密封结构M后则可以克服该问题。
请参照图4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700:在所述调光膜113的周缘形成密封结构M,其中,所述密封结构M处的第一基底1131a和第二基底1132a相连接”可以包括步骤S710、S720、S730,关于步骤S710、S720、S730的介绍如下。
S710:提供第一加工件2和第二加工件3,请参照图42。
S720:将所述调光膜113设置于第一加工件2和第二加工件3之间,请参照图43。
其中,所述第一加工件2抵接于所述调光膜113的第一基底1131a,所述第二加工件3抵接于所述调光膜113的第二基底1132a。
S730:利用所述第一加工件2和所述第二加工件3的配合作用在所述调光膜113的周缘形成密封结构M,也就是说,第一基底1131a和第二基底1132a的周缘相连接形成所述密封结构M,请参照图44。
具体的,第一加工件2为承载台,其用于承载调光膜113,其形状可以但不仅限于为圆形、椭圆形、矩形等。第二加工件3为轮状,且用于配合第一加工件2,以对调光膜113形成紧密的抵接效果。其中,所述第一加工件2可转动,所述第二加工件3可振动,通过第一加工件2和第二加工件3的配合作用,使得调光膜113的边缘处的第一基底1131a和第二基底1132a融合为一体,从而形成所述密封结构M,获得调光件110。
需说明的是,密封结构M呈沟壑状(或称凹陷状),密封结构M处比调光膜113的有效工作区矮1/3-1/2。沟壑可以全部位于调光膜113的同一侧,也可以位于不同侧(即凹陷方向相反)。以密封结构M呈矩形为例,四条沟壑可以在同侧(即四条沟壑的凹陷方向相同),也可以在异侧(即四条沟壑的凹陷方向部分相同,部分不相同)。
下面具体介绍第一加工件2和第二加工件3在配合作用下使得第一基底1131a和第二基底1132a结合的过程。
所述第一加工件2可相对于调光膜113转动,在转动过程中,第一加工件2和第一基底1131a之间存在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将产生热量而使得第一基底1131a的温度升高。同时,所述第二加工件3可带动调光膜113相对于第一加工件2振动(高频振动),在振动过程中,第一加工件2和第一基底1131a之间,以及第二加工件3和第二基底1132a之间都会形成高频的抵压效果进而形成高频摩擦。因此,在第一加工件2和第二加工件3共同的作用下,第一基底1131a和第二基底1132a将升温并达到区域熔融状态,进而融合在一起,待冷却后,则可以形成具有较好密封效果的密封结构M。需说明的是,在振动过程中,对应于第一加工件2处的第一导电层1131b、第二导电层1132b、功能层1133被粉碎。
可选的,请参照图45,所述第二加工件3可围绕预设轴L旋转,所述预设轴L平行于第一加工件2朝向第二加工件3的方向,定义第二加工件3上被第一加工件2抵接的作用点(间接作用)为抵接点O,所述预设轴L到抵接点O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H,所述预设距离H大于零。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加工件3在密封的过程中会振动,若第二加工件3以抵接点O为中心点旋转,第二加工件3上的抵接点O的位置处则会因第一加工件2的长时间抵接而形成凹陷,最终可能损坏调光膜113。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将预设距离H设置为大于零,因此,在第二加工件3围绕预设轴L旋转的过程中,抵接点O也将围绕预设轴L旋转,也就是说,抵接点O为变化的点,从而避免第一加工件2重复作用于第二加工件3上的同一点,进而可以避免形成上述凹陷。而且,抵接点O变化还可以使得密封结构M形成一定的宽度D(请参照图44),从而可以增强调光膜113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结构M总体呈环状,该环状可以但不仅限于为圆形环、矩形环(如图44所示)、椭圆形环等。具体形状可以根据调光膜113的边缘走向而定,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调光膜113的四周边缘还可以加开口(比如锯齿状,半圆形、矩形等,数量不限),以避免应用在呈3D曲面的透光件120中出现褶皱。
可以理解的是,要形成密封结构M的总体形状,需要使第一加工件2和调光膜113之间产生相对运动,换而言之,第一加工件2需要相对调光膜113沿预设走向(密封结构M的总体形状)移动,以抵接于调光膜113上不同的位置,逐步形成密封结构M。沿预设走向形成密封结构M可以仅通过第一加工件2的运动实现,也可以通过第二加工件3带动调光膜113运动实现,还可以通过其他外物带动调光膜113运动来实现。
请参照图46,所述密封结构M可以包括第一子结构M1、第二子结构M2和第三子结构M3。其中,所述第一子结构M1形成于第一子区域A11和第三子区域A13的交界处。所述第二子结构M2形成于第二子区域A12和第三子区域A13的交界处。所述第三子结构M3沿调光膜113的边缘走向形成,用于密封调光膜113的边缘。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子区域A11、第二子区域A12、第三子区域A13为沿第一预设路径S1和第二预设路径S2裁剪而成,因此,第一预设路径S1和第二预设路径S2的位置处存在开口,该开口也需要进行密封。
对于第一子结构M1而言,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结构M1沿第一预设路径S1形成,即第一子结构M1形成于第一预设路径S1上,且与第一预设路径S1的走向相同,如图46所示。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预设路径S1被围设与第一子结构M1和第三子结构M3之中,即第一子结构M1和第三子结构M3形成包围圈,第一预设路径S1位于该包围圈内,如图47所示。
对于第二子结构M2而言,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子结构M2沿第二预设路径S2形成,即第二子结构M2形成于第二预设路径S2上,且与第二预设路径S2的走向相同,如图46所示。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预设路径S2被围设与第二子结构M2和第三子结构M3之中,即第二子结构M2和第三子结构M3形成包围圈,第二预设路径S2位于该包围圈内,如图47所示。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调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调光膜,所述调光膜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底、第一导电层、功能层、第二导电层、第二基底,所述功能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形成收容空间,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电极贴附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底的一侧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电极贴附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二基底的一侧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空间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子空间和第二子空间,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子空间内,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子空间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件还包括第一粘接层和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一电极通过第一粘接层粘接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电极通过第二粘接层粘接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层。
4.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调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件具有密封结构,至少部分所述密封结构沿所述调光件的周缘设置,所述密封结构处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相连接。
5.一种透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组件包括透光件及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调光件,所述调光件承载于所述透光件。
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光组件。
7.一种调光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调光膜,所述调光膜包括层叠设置第一膜层、功能层及第二膜层,所述第一膜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基底和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膜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二基底和第二导电层,所述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所述调光膜包含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将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第一膜层和所述第二膜层往远离彼此的方向相背剥开,以显露出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功能层;
清除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至少部分所述功能层;
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第一导电层上贴附第一电极;
清除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第二导电层上的至少部分所述功能层;
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第二导电层上贴附第二电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第一膜层和所述第二膜层往远离彼此的方向相背剥开,以显露出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功能层”包括:
沿第一预设路径裁剪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调光膜,以形成第一子区域;
将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域内的所述第一膜层和所述第二膜层往远离彼此的方向相背剥开,以显露出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域内的所述功能层;
沿第二预设路径裁剪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调光膜,以形成第二子区域;
将位于所述第二子区域内的所述第一膜层和所述第二膜层往远离彼此的方向相背剥开,以显露出位于所述第二子区域内的所述功能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清除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至少部分所述功能层”包括:
清除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域内的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上的所述功能层。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第一导电层上贴附第一电极”包括:
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第一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底的表面形成第一粘接层,或,在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形成第一粘接层;
将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所述第一粘接层贴附于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第一导电层。
11.如权利要求7-10任意一项所述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第二导电层上贴附第二电极”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调光膜的周缘形成密封结构,其中,所述密封结构处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相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调光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调光膜的周缘形成密封结构”包括:
提供第一加工件和第二加工件;
将所述调光膜设置于第一加工件和第二加工件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加工件抵接于所述调光膜的第一基底,所述第二加工件抵接于所述调光膜的第二基底;
利用所述第一加工件和所述第二加工件的配合作用在所述调光膜的周缘形成密封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加工件可转动,所述第二加工件可振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04531.4A CN113867012B (zh) | 2021-08-30 | 2021-08-30 | 调光件及其制作方法、透光组件、车辆 |
CN202280047197.7A CN117916652A (zh) | 2021-07-01 | 2022-07-01 | 调光件及其制作方法、透光组件、车辆 |
EP22832222.8A EP4361710A1 (en) | 2021-07-01 | 2022-07-01 | Dimming compon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light-transmitting assembly, and vehicle |
PCT/CN2022/103414 WO2023274410A1 (zh) | 2021-07-01 | 2022-07-01 | 调光件及其制作方法、透光组件、车辆 |
JP2024500078A JP2024529792A (ja) | 2021-07-01 | 2022-07-01 | 調光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透光アセンブリ、車両 |
KR1020247000825A KR20240019309A (ko) | 2021-07-01 | 2022-07-01 | 조광 부재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광투과 어셈블리, 차량 |
US18/397,492 US20240126106A1 (en) | 2021-07-01 | 2023-12-27 | Dimming member and vehicl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04531.4A CN113867012B (zh) | 2021-08-30 | 2021-08-30 | 调光件及其制作方法、透光组件、车辆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867012A true CN113867012A (zh) | 2021-12-31 |
CN113867012B CN113867012B (zh) | 2023-06-06 |
Family
ID=78988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04531.4A Active CN113867012B (zh) | 2021-07-01 | 2021-08-30 | 调光件及其制作方法、透光组件、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867012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71081A (zh) * | 2022-06-02 | 2022-08-09 |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导电胶层的制备方法、调光组件的制备方法和调光玻璃的制备方法 |
WO2023274410A1 (zh) * | 2021-07-01 | 2023-01-05 |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调光件及其制作方法、透光组件、车辆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302762A1 (en) * | 2006-02-08 | 2009-12-10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optical filter for display, optical filter for display, and display and plasma display panel provided with the optical filter |
WO2011132327A1 (ja) * | 2010-04-22 | 2011-10-27 | 株式会社正興電機製作所 | 封止テープ、調光素子、調光構造体及び調光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
WO2018139474A1 (ja) * | 2017-01-24 | 2018-08-02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調光セル、調光体及び移動体 |
WO2018221559A1 (ja) * | 2017-05-31 | 2018-12-06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調光フィルム |
JP2020112741A (ja) * | 2019-01-16 | 2020-07-27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調光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21
- 2021-08-30 CN CN202111004531.4A patent/CN11386701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302762A1 (en) * | 2006-02-08 | 2009-12-10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optical filter for display, optical filter for display, and display and plasma display panel provided with the optical filter |
WO2011132327A1 (ja) * | 2010-04-22 | 2011-10-27 | 株式会社正興電機製作所 | 封止テープ、調光素子、調光構造体及び調光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
WO2018139474A1 (ja) * | 2017-01-24 | 2018-08-02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調光セル、調光体及び移動体 |
WO2018221559A1 (ja) * | 2017-05-31 | 2018-12-06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調光フィルム |
JP2020112741A (ja) * | 2019-01-16 | 2020-07-27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調光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274410A1 (zh) * | 2021-07-01 | 2023-01-05 |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调光件及其制作方法、透光组件、车辆 |
CN114871081A (zh) * | 2022-06-02 | 2022-08-09 |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导电胶层的制备方法、调光组件的制备方法和调光玻璃的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867012B (zh) | 2023-06-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419788B1 (fr) | Dispositif electrochrome a transparence controlee | |
EP2419787B1 (fr) | Dispositif électrochrome à transparence contrôlée | |
CN113867012A (zh) | 调光件及其制作方法、透光组件、车辆 | |
JP5812862B2 (ja) | 切換可能な窓ガラス | |
US7372534B2 (en) | Light adjuster with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tape stuck o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ylindrical housing in which is accommodated part of wiring | |
CN110914055B (zh) | 具有可电切换的光学性能和改进的电接触的多层薄膜 | |
US20050190332A1 (en) | Light adjuster and laminated glass | |
JP7119305B2 (ja) | 調光体 | |
JP7245262B2 (ja) | 堅牢性を高めるためのセグメントを有する長いバスバー | |
US6366391B1 (en) | Electrochrome cell | |
JPH10253995A (ja) | 調光ガラ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3186396A (ja) | 電子デバイス | |
JP2019020560A (ja) | 調光体 | |
JP7369304B2 (ja) | 複数の機能性素子及びバリアフィルム上のバスバーを有する積層ペイン | |
EP4361710A1 (en) | Dimming compon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light-transmitting assembly, and vehicle | |
JP7172262B2 (ja) | 調光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I705288B (zh) | 液晶元件的電極安裝方法 | |
JP7298340B2 (ja) | 調光装置 | |
JPH0522919Y2 (zh) | ||
JPH0571822U (ja) | 調光パネル | |
KR20240148753A (ko) | 필름 타입 스마트 글래스를 활용한 스마트 선바이저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