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38888A -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38888A
CN113838888A CN202010580274.8A CN202010580274A CN113838888A CN 113838888 A CN113838888 A CN 113838888A CN 202010580274 A CN202010580274 A CN 202010580274A CN 113838888 A CN113838888 A CN 1138388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ng layer
emitting element
display
light emitting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8027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超
龙跃
魏锋
刘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8027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38888A/zh
Priority to EP21830053.1A priority patent/EP4068384A4/en
Priority to US17/789,405 priority patent/US20230045968A1/en
Priority to JP2022532839A priority patent/JP2023531340A/ja
Priority to KR1020227016393A priority patent/KR20230026978A/ko
Priority to PCT/CN2021/094030 priority patent/WO202125891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838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388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layout of the wiring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e.g. scanning lines in LCD pixel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10K59/1213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the pixel elements being TF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3Connection of the pixel electrodes to the thin film transistors [TF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4Insulating layers formed between TFT elements and OLED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Abstract

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域。显示区域包括第一、第二显示区域和第一连接线。第一显示区域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第二显示区域包括第一像素电路。第一连接线与第一子像素电路和第一子发光元件的阳极电连接。第一连接线位于第一连接层,第一子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的第一过孔与第一连接线电连接。第一过孔在垂直于显示基板的平面内的截面形状为倒凸台形状,在第一过孔中,第二绝缘层的开口口径大于第一绝缘层的开口口径。第一子发光元件的阳极包括位于第一过孔内的第一凹槽结构,第一凹槽结构的底部与第一连接线接触以实现电连接。该显示基板能降低加工难度,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和透射光线的均一性。

Description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器件具有视角宽、对比度高、响应速度快、色域广、屏占比高、自发光、轻薄等特点。由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势,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件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可以适用于手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数码相机、仪器仪表、柔性可穿戴装置等具有显示功能的装置。随着显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高屏占比的显示装置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具有全面屏的显示装置成为未来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
发明内容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域;其中,所述显示区域包括互不重叠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显示区域,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率;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所述显示区域还包括至少一条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端和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端;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子发光元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包括第一子像素电路,所述第一连接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子发光元件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显示基板包括依次叠置的第一连接层、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和阳极层;所述第一连接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层,所述第一子发光元件的阳极位于所述阳极层,所述第一子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连接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过孔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平面内的截面形状为倒凸台形状,在所述第一过孔中,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开口口径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开口口径;所述第一子发光元件的阳极包括第一凹槽结构,所述第一凹槽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内,且所述第一凹槽结构的底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线接触以实现电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显示区域还包括至少一条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端和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端;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还包括第二子发光元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还包括第二子像素电路,所述第二连接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子发光元件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第二连接层,所述第二连接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线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层;所述第二子发光元件的阳极位于所述阳极层,所述第二子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二连接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子发光元件的阳极包括第二凹槽结构,所述第二凹槽结构位于所述第二过孔内,且所述第二凹槽结构的底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线接触以实现电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凹槽结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层的表面为曲面,所述第二凹槽结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层的表面为曲面。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路中的每个包括第一开关晶体管,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包括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源漏极金属层和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所述第一连接层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上,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位于所述源漏极金属层;所述第一连接线的第二端通过贯穿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第三过孔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电路的第一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线的第二端通过贯穿所述第三绝缘层和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第四过孔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电路的第一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电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四过孔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平面内的截面形状为倒凸台形状,在所述第四过孔中,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开口口径大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开口口径。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在所述第四过孔中,所述第二连接线与过渡金属层接触电连接,所述过渡金属层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电路的第一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接触电连接,所述过渡金属层与所述第一连接层在同一工艺中形成。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像素电路,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包括第二开关晶体管,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包括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位于所述源漏极金属层;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阳极位于所述阳极层,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第五过孔与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五过孔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平面内的截面形状为倒凸台形状,在所述第五过孔中,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开口口径大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开口口径。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在所述第五过孔中,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开口口径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开口口径。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阳极包括第三凹槽结构,所述第三凹槽结构位于所述第五过孔内,所述第三凹槽结构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接触以实现电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显示区域还包括第三显示区域,所述第三显示区域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显示区域,所述第三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不重叠;所述第三显示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和至少一个第三像素电路,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三像素电路包括第三开关晶体管,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包括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位于所述源漏极金属层;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阳极位于所述阳极层,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第六过孔与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六过孔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平面内的截面形状为倒凸台形状,在所述第六过孔中,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开口口径大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开口口径。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在所述第六过孔中,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开口口径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开口口径。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阳极包括第四凹槽结构,所述第四凹槽结构位于所述第六过孔内,所述第四凹槽结构的底部与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接触以实现电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分别包括透明导电走线。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元件,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呈阵列排布,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均沿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元件组成的阵列的行方向延伸。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分别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元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元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包括多个第三发光元件;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内的单位面积分布密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内的单位面积分布密度,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内的单位面积分布密度小于所述多个第三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三显示区域内的单位面积分布密度。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基板。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传感器,其中,所述显示基板具有用于显示的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允许来自所述第一侧的光至少部分透射至所述第二侧,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显示基板的第二侧,所述传感器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第一侧的光。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所述传感器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至少部分重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显示基板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显示基板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一个示例;
图4为图3中的部分区域REG1的放大图;
图5A为图3中的部分区域REG2的放大图;
图5B为图5A中仅包含一列第一像素电路、一列第一发光元件、一列第二像素电路和一列第二发光元件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6A为图5B中沿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6B为图6A中的第一过孔H1的放大图;
图6C为对应于图6A中第一过孔H1及相连的阳极的区域的示意版图;
图6D为对应于图6A中第三过孔H3及相连的源漏极金属层的区域的示意版图;
图7A为图5B中沿B-B’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7B为图7A中的第二过孔H2的放大图;
图7C为对应于图7A中第二过孔H2及相连的阳极的区域的示意版图;
图7D为第四过孔H4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E为对应于图7A中第四过孔H4及相连的源漏极金属层的区域的示意版图;
图8A为图5B中沿C-C’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8B为图8A中的第五过孔H5的放大图;
图8C为对应于图8A中第五过孔H5及相连的阳极及源漏极金属层的区域的示意版图;
图9为图1所示的显示基板的第三显示区域的部分区域REG3的放大图;
图10A为图9中沿D-D’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0B为图10A中的第六过孔H6的放大图;
图11A为图4中的部分区域REG4对应的示意版图;
图11B为图11A中仅示出第一连接线的示意版图;
图11C为图11A中仅示出第二连接线的示意版图;
图11D为图11A中沿E-E’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2A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第二显示区域中第二发光元件对应的示意版图之一;
图12B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第二显示区域中第二发光元件对应的示意版图之二;
图13A为一种7T1C像素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3B为图13A所示的7T1C像素电路的驱动时序图;
图14为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框图;以及
图15为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叠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对于当前的具有屏下传感器(例如,摄像头)的显示基板,为了提高显示基板的对应于屏下传感器(摄像头)的显示区域的透光率,对应于屏下传感器(摄像头)的显示区域的发光元件的单位面积分布密度(PPI)可以小于显示基板的其它显示区域的发光元件的单位面积分布密度。
然而,由于显示基板上不同区域的发光元件的单位面积分布密度不同,导致不同区域的发光元件及相应的像素电路的设置方式不同,使得显示基板的布线方式和版图设计与通常的具有均匀分布的发光元件的显示基板不同。这导致显示基板上需要设置较多过孔,以实现膜层之间的电连接。当采用通常的过孔设置方式时,该显示基板上存在的较多的过孔使得电连接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且使得透射光线的均一性较差,影响了屏下传感器(例如摄像头)的感测效果,从而降低了采用该显示基板的显示装置的性能。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基板可以降低加工难度,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提高透射光线的均一性,有助于提升屏下传感器(例如摄像头)的感测效果。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应当注意的是,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将用于指代已描述的相同的元件。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该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域。显示区域包括互不重叠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至少部分围绕第一显示区域,第一显示区域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率。第一显示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第二显示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显示区域还包括至少一条第一连接线,第一连接线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端和位于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端。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子发光元件,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包括第一子像素电路,第一连接线的第一端与第一子发光元件的阳极电连接,第一连接线的第二端与第一子像素电路电连接。显示基板包括依次叠置的第一连接层、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和阳极层。第一连接线位于第一连接层,第一子发光元件的阳极位于阳极层,第一子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的第一过孔与第一连接线电连接。第一过孔在垂直于显示基板的平面内的截面形状为倒凸台形状,在第一过孔中,第二绝缘层的开口口径大于第一绝缘层的开口口径。第一子发光元件的阳极包括第一凹槽结构,第一凹槽结构位于第一过孔内,且第一凹槽结构的底部与第一连接线接触以实现电连接。
图1为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显示基板01包括显示区域10,显示区域10包括第一显示区域11、第二显示区域12和第三显示区域13。例如,第一显示区域11、第二显示区域12和第三显示区域13互不重叠。例如,第三显示区域13至少部分围绕(例如,部分围绕)第二显示区域12,第二显示区域12至少部分围绕(例如,完全围绕)第一显示区域11。需要说明是,在一些示例中,显示基板01还可以包括周边区域,该周边区域至少部分围绕第三显示区域13。
例如,第一显示区域1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域12的透光率。例如,在一些示例中,至少第一显示区域11允许光线透过。例如,该显示基板01具有用于显示的第一侧和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侧为显示基板01的正侧(也即图1所示的平面),第二侧为显示基板01的背侧。例如,可以在显示基板01的第二侧对应于第一显示区域11的位置设置传感器,该传感器例如为图像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等。该传感器配置为接收来自显示基板01的第一侧的光线,从而可以进行图像拍摄、距离感知、光强感知等操作,这些光线例如透过第一显示区域11后照射到传感器上,从而被传感器感测。
图2为图1所示的显示基板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平面示意图。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显示区域12至少部分围绕(例如,完全围绕)第一显示区域11。
例如,第一显示区域1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第二显示区域12的形状可以为矩形,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又例如,第一显示区域11和第二显示区域12的形状可以均为矩形或者其它适用的形状。
图3为图2所示的显示基板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一个示例。图4为图3中的部分区域REG1的放大图,图5A为图3中的部分区域REG2的放大图,图5B为图5A中仅包含一列第一像素电路、一列第一发光元件、一列第二像素电路和一列第二发光元件的区域的放大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晰体现第一像素电路与第一发光元件的连接方式,图5B示出了相邻的第一像素电路与第一发光元件彼此连接,但是,根据图3、图4和图5A,可以理解,图5B中的第一发光元件左侧还可以设置有其他未示出的第一发光元件,第一像素电路右侧还可以设置有其他未示出的第一像素电路。
例如,如图3、图4、图5A和图5B所示,第一显示区域11包括至少一个(例如多个)第一发光元件411。需要说明的是,为清楚起见,相关附图使用了第一发光元件411的阳极结构来示意性的示出第一发光元件411。例如,第一显示区域11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411,第一发光元件411被配置为发射光线。例如,第一显示区域11中没有像素电路,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元件411的像素电路设置在第二显示区域12中,从而减少第一显示区域11的金属覆盖面积,提高第一显示区域11的透光率,由此使得第一显示区域1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域12的透光率。
例如,多个第一发光元件411可以设置在多个发光单元中,这些发光单元呈阵列排布。例如,每个发光单元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发光元件411。例如,多个第一发光元件411可以发射相同颜色的光或不同颜色的光,例如可以发射白光、红光、蓝光、绿光等,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例如,多个第一发光元件411的排布方式可以参考常规的像素单元排布方式,例如GGRB、RGBG、RGB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第一显示区域11允许来自显示基板01的第一侧的光至少部分透射至显示基板01的第二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便于在显示基板01的第二侧且对应于第一显示区域11的位置处设置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接收来自第一侧的光线,从而可以进行图像拍摄、距离感知、光强感知等操作。
例如,如图3、图4、图5A和图5B所示,第二显示区域12包括至少一个(例如多个)第一像素电路412。例如,第一发光元件411与第一像素电路412一一对应地电连接,多个第一像素电路412用于一一对应地驱动多个第一发光元件411。例如,图5B所示的矩形框(标号412所指示的黑色边框白色填充区域)表示第一像素驱动单元,每个第一像素驱动单元均包括第一像素电路412。例如,第一像素电路412被配置为一一对应地驱动多个第一发光元件411发光。也即是,一个第一像素电路412驱动一个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411,不同的第一像素电路412驱动不同的第一发光元件411。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图4、图5A和图5B中,第一像素驱动单元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像素电路412。当第一显示区域11中的发光单元包括一个第一发光元件411时,该第一像素驱动单元也包括一个第一像素电路412。当第一显示区域11中的发光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元件411时,该第一像素驱动单元也包括多个第一像素电路412,每个发光单元中的第一发光元件411的数量例如等于每个第一像素驱动单元中的第一像素电路412的数量,由此实现一一对应驱动。
例如,多个第一发光元件411阵列排布,多个第一像素电路412也阵列排布。这里,“阵列排布”可以指多个器件为一组且多组器件阵列排布,也可以指多个器件自身阵列排布,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图4、图5A和图5B所示,每4个第一发光元件411为一组,多组第一发光元件411呈阵列排布,相应地,每4个第一像素电路412为一组,多组第一像素电路412呈阵列排布,此时,每个第一像素驱动单元中包括4个第一像素电路412。
例如,如图3、图4、图5A和图5B所示,显示区域10还包括至少一条第一连接线110和至少一条第二连接线120。第一连接线110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域11的第一端和位于第二显示区域12的第二端,也即是,第一连接线110从第一显示区域11延伸至第二显示区域12。类似地,第二连接线120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域11的第一端和位于第二显示区域12的第二端,也即是,第二连接线120从第一显示区域11延伸至第二显示区域12。
第一发光元件411包括第一子发光元件411a和第二子发光元件411b,第一像素电路412包括第一子像素电路412a和第二子像素电路412b。第一连接线110的第一端与第一子发光元件411a的阳极电连接,第一连接线110的第二端与第一子像素电路412a电连接,第一连接线110配置为将第一子像素电路412a提供的电信号传输至第一子发光元件411a的阳极,从而驱动第一子发光元件411a发光。第二连接线120的第一端与第二子发光元件411b的阳极电连接,第二连接线120的第二端与第二子像素电路412b电连接,第二连接线120配置为将第二子像素电路412b提供的电信号传输至第二子发光元件411b的阳极,从而驱动第二子发光元件411b发光。
例如,对于位于第一显示区域11内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411,一部分第一发光元件411(例如第一子发光元件411a)与第一连接线110电连接,另一部分第一发光元件411(例如第二子发光元件411b)与第二连接线120电连接,从而使得所有的第一发光元件411均通过对应的连接线与对应的第一像素电路412电连接,由此实现第一发光元件411的驱动。
例如,第一连接线110和第二连接线120位于显示基板01的不同膜层中,也即是,第一连接线110和第二连接线120位于两个不同的膜层中。由于位于不同的膜层,第一连接线110在显示基板0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连接线120在显示基板01上的正投影可以交叠,从而可以有效利用布线空间,便于布线,使得第一显示区域11中的所有第一发光元件411均与对应的连接线电连接。即使第一发光元件411数量较多,对应的连接线较多,该显示基板01也能提供足够的布线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膜层在未设置过孔的位置处彼此绝缘。例如,当需要使位于不同的膜层中的走线彼此电连接时,可以通过设置过孔的方式使位于不同的膜层中的走线实现电连接。例如,这些不同的膜层是在不同的工艺中制备的,例如先采用第一工艺制备这些不同的膜层中的一个膜层,然后再采用第二工艺制备这些不同的膜层中的另一个膜层。例如,在实施第一工艺之后且实施第二工艺之前,还可以采用第三工艺制备绝缘层,该绝缘层位于不同的膜层之间,以使不同的膜层在未设置过孔的位置处彼此绝缘。例如,第一工艺、第二工艺和第三工艺可以相同或不同。例如,当该显示基板01包括衬底基板时,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不同的膜层距衬底基板的距离不同。也即是,在不同的膜层中,一个膜层距衬底基板较近,而另一个膜层距衬底基板较远。在后文的说明中,不同的膜层的含义可参考上文描述,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用于实现第一发光元件411与第一像素电路412的电连接的连接线不限于位于两个不同的膜层,还可以位于不同的3个膜层、4个膜层或任意数量的膜层,也即是,这些连接线不限于上文描述的第一连接线110和第二连接线120,还可以包括与第一连接线110和第二连接线120位于不同膜层的其他连接线,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如图5A所示,多条第一连接线110和多条第二连接线120构成连接线阵列,该连接线阵列中的每一条连接线(该连接线可以是第一连接线110或第二连接线120)使得一个第一发光元件411和一个第一像素电路412对应电连接。例如,为了使多条连接线的长度差异不会太大从而提高电路环境的均衡性,可以在布线设计时使对应连接的第一发光元件411和第一像素电路412之间的间距大体上相近。例如,在图5A所示的示例中,多个像素电路(包括第一像素电路412和第二像素电路422)阵列排布,多个第一发光元件411也阵列排布。对于位于第Q行的像素电路和第一发光元件411,第(P-1)列的第一像素电路412与第W列的第一发光元件411通过连接线(可以是第一连接线110或第二连接线120)电连接,该连接线的长度例如约为S1;第(P+1)列的第一像素电路412与第(W+1)列的第一发光元件411通过连接线(可以是第一连接线110或第二连接线120)电连接,该连接线的长度例如约为S2。例如,S1与S2的差值在一定范围内,不至于过大。例如,S1与S2的差值范围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类似地,位于第(Q-1)行和第(Q-2)行的第一像素电路412和第一发光元件411,可以采用类似的布线方式。
相比于使第(P-1)列的第一像素电路412与第(W+1)列的第一发光元件411连接且使第(P+1)列的第一像素电路412与第W列的第一发光元件411连接的情形,图5A所示的示例可以使多条连接线的长度差异不会太大,也即,多条第一连接线110的长度差异不会太大,多条第二连接线120的长度差异不会太大,第一连接线110与第二连接线120的长度差异不会太大,从而可以提高电路环境的均衡性。当然,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图5A所示的情形,连接线所连接的第一像素电路412和第一发光元件411的分布位置也可以为其他位置,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多条第一连接线110和多条第二连接线120在平行于显示基板01的平面内的分布方式和位置关系不受限制,这可以根据实际布线需求而定。例如,在平行于显示基板01的平面内,第一连接线110和第二连接线120可以逐一间隔设置,也可以成组地间隔设置,还可以呈无规律分布,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子发光元件411a和第二子发光元件411b在结构和功能上可以没有区别,第一子像素电路412a和第二子像素电路412b在结构和功能上也可以没有区别,将其称为“第一”、“第二”,仅是为了区分与这些发光元件和像素电路连接的连接线(也即第一连接线110和第二连接线120),这并不构成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限制。
图6A为图5B中沿A-A’线的剖面示意图,图6B为图6A中的第一过孔H1的放大图,图6C为对应于图6A中第一过孔H1及相连的阳极的区域的示意版图,图6D为对应于图6A中第三过孔H3及相连的源漏极金属层的区域的示意版图。
例如,如图6A-6D所示,显示基板01包括依次叠置的第三绝缘层33、第一连接层21、第一绝缘层31、第二绝缘层32和阳极层40。第一子发光元件411a包括阳极4111、阴极4113以及位于阳极4111与阴极4113之间的发光层4112。第一连接线110位于第一连接层21,第一子发光元件411a的阳极4111位于阳极层40。第一子发光元件411a的阳极4111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31和第二绝缘层32的第一过孔H1与第一连接线110电连接。
例如,第一过孔H1在垂直于显示基板01的平面内的截面形状为倒凸台形状。在所示出的截面图(例如图6A和图6B)中,该倒凸台形状可以看作是两个大小不同的矩形拼接而成的形状,位于上方的矩形较大,位于下方的矩形较小,由此在该倒凸台形状的至少一侧面形成台阶,例如在两个侧面形成台阶;例如,位于下方的矩形所对应的部分在衬底基板74上的正投影完全在位于上方的矩形所对应的部分在衬底基板74上的正投影的内部,例如,位于下方的矩形所对应的部分在衬底基板74上的正投影的各个边缘与位于上方的矩形所对应的部分在衬底基板74上的正投影的各个边缘之间均间隔开。例如,在第一过孔H1中,第二绝缘层32的开口口径L2大于第一绝缘层31的开口口径L1。例如,第二绝缘层32的开口口径L2可以为6μm×6μm,或者,第一绝缘层31的开口口径L1可以为6μm×6μm。由于第一过孔H1需要贯穿两层绝缘层,第一过孔H1的深度较大,通过将第一过孔H1设置为倒凸台形状,可以降低第一过孔H1的加工难度,并且便于导电材料(例如阳极4111的材料)沉积在第一过孔H1中,从而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
例如,第一子发光元件411a的阳极4111包括第一凹槽结构GR1,第一凹槽结构GR1位于第一过孔H1内,且第一凹槽结构GR1的底部与第一连接线110接触以实现电连接。通过将阳极4111沉积在第一过孔H1中的部分设置为凹槽结构,可以减小该部分的厚度,使该部分的厚度与阳极4111的其他部分的厚度差异不大,从而在整体上提高透射光线的均一性,使不同区域无明显的亮度差异,并且使第一显示区域11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进而有助于提升屏下传感器(例如摄像头)的感测效果,例如使成像更清晰。由于第一过孔H1为倒凸台形状,因此在制备阳极4111时,有利于形成该凹槽结构,可以降低工艺难度。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凹槽结构GR1远离第一连接层21的表面为曲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透射光线的光强连续变化,避免光强在局部位置发生突变,从而进一步提高透射光线的均一性。当然,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在其他示例中,第一凹槽结构GR1远离第一连接层21的表面也可以为平面、斜面等,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例如,阳极4111可以包括多个阳极子层,例如包括ITO/Ag/ITO三层结构等(图中未标示),本公开的实施例对阳极4111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定。例如,阴极4113可以为显示基板01上整个表面上形成的结构,阴极4113例如可以包括锂(Li)、铝(Al)、镁(Mg)、银(Ag)等金属材料。例如,由于阴极4113可以形成为很薄的一层,因此阴极4113具有良好的透光性。例如,当阳极4111包括ITO/Ag/ITO三层结构时,其厚度可以为86/1000/86A。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C所示的版图中,由于第二连接线120位于与第一连接线110不同的膜层(关于第二连接线120所在的膜层及相应的剖面结构将在后文描述),且第二连接线120与第一子发光元件411a的阳极4111也位于不同的膜层,因此,虽然第二连接线120的轮廓与第一子发光元件411a的阳极4111交叠,但是第二连接线120并不与第一子发光元件411a的阳极4111电连接。
例如,如图6A所示,第一子像素电路412a包括第一开关晶体管(例如开关薄膜晶体管412T)和存储电容412C等结构。开关薄膜晶体管412T包括栅极4121、有源层4122、第一极4123和第二极4124。例如,第一极4123可以为源极或漏极,第二极4124可以为漏极或源极。例如,存储电容412C包括第一电容极板4125和第二电容极板4126。
例如,有源层4121设置在衬底基板74上,有源层4121的远离衬底基板7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栅绝缘层741。栅极4122和第一电容极板4125同层设置,且位于第一栅绝缘层741的远离衬底基板74的一侧,栅极4122和第一电容极板4125的远离衬底基板7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栅绝缘层742。第二电容极板4126设置在第二栅绝缘层742的远离衬底基板74的一侧,第二电容极板4126的远离衬底基板74的一侧设置有层间绝缘层743。第一极4123和第二极4124(也即源漏电极)设置在层间绝缘层743的远离衬底基板74的一侧,并通过位于第一栅绝缘层741、第二栅绝缘层742和层间绝缘层743中的过孔与有源层4121电连接。第一极4123和第二极4124均位于源漏极金属层SD,第三绝缘层33位于源漏极金属层SD上,第一连接层21位于第三绝缘层33上。第三绝缘层33不仅可以起到绝缘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平坦化的作用。
例如,第一连接线110的第二端通过贯穿第三绝缘层33的第三过孔H3与第一子像素电路412a包括的第一开关晶体管(例如开关薄膜晶体管412T)的第二极4124电连接。当然,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在其他示例中,第一连接线110的第二端也可以与第一子像素电路412a包括的开关薄膜晶体管412T的第一极4123电连接。例如,第三过孔H3在平行于显示基板01的平面内的截面尺寸可以为4μm×4μm。
例如,第一显示区域11还包括位于衬底基板74上的透明支撑层78,第一子发光元件411a位于透明支撑层78的远离衬底基板74的一侧。由此,相对于衬底基板74来说,第一显示区域11中的第一子发光元件411a可以与其他显示区域中的发光元件(例如后文描述的第二显示区域12中的第二发光元件421以及第三显示区域13中的第三发光元件431)处于基本相同的高度,从而可以提高显示基板01的显示效果。
例如,该显示基板01还可以包括像素界定层746、封装层747等结构。例如,像素界定层746设置在阳极4111(例如阳极4111的部分结构)上,包括多个开口以界定不同的像素或子像素,发光层4112形成在像素界定层746的开口中。例如,像素界定层746的开口与第一过孔H1的水平距离可以为4.6μm。例如,封装层747可以包括单层或多层封装结构,多层封装结构例如包括无机封装层和有机封装层的叠层,由此提高对显示基板01的封装效果。
例如,第一显示区域11、第二显示区域12和第三显示区域13中的像素界定层746是同层设置的,第一显示区域11、第二显示区域12和第三显示区域13中的封装层747是同层设置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还是一体连接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本公开的各个实施例中,衬底基板74可以为玻璃基板、石英基板、金属基板或树脂类基板等,可以是刚性基板或柔性基板,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第一栅极绝缘层741、第二栅极绝缘层742、层间绝缘层743、第一绝缘层31、第二绝缘层32、第三绝缘层33、像素界定层746、封装层747可以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或者可以包括聚酰亚胺、聚酞亚胺、聚酞胺、丙烯酸树脂、苯并环丁烯或酚醛树脂等有机绝缘材料。本公开的实施例对上述各功能层的材料均不做具体限定。例如,第一绝缘层31、第二绝缘层32、第三绝缘层33的厚度可以分别为10000~15000A。
例如,有源层4121的材料可以包括多晶硅或氧化物半导体(例如,氧化铟镓锌)等半导体材料。例如,有源层4121的部分可以通过掺杂等导体化处理以导体化,从而具有较高的导电性。
例如,栅极4122、第一电容极板4125和第二电容极板4126的材料可以包括金属材料或者合金材料,例如包括钼、铝及钛等。
例如,第一极4123和第二极4124的材料可以包括金属材料或者合金材料,例如由钼、铝及钛等形成的金属单层或多层结构,例如,该多层结构为多金属层叠层,例如钛、铝、钛三层金属叠层(Ti/Al/Ti)等。
例如,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01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基板或者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显示基板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显示基板的具体种类不做限定。
例如,在显示基板01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的情形,发光层(例如前述的发光层4112)可以包括小分子有机材料或聚合物分子有机材料,可以为荧光发光材料或磷光发光材料,可以发红光、绿光、蓝光,或可以发白光等。并且,根据实际不同需要,在不同的示例中,发光层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等功能层。
例如,在显示基板01为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显示基板的情形,发光层(例如前述的发光层4112)可以包括量子点材料,例如,硅量子点、锗量子点、硫化镉量子点、硒化镉量子点、碲化镉量子点、硒化锌量子点、硫化铅量子点、硒化铅量子点、磷化铟量子点和砷化铟量子点等,量子点的粒径例如为2nm~20nm。
图7A为图5B中沿B-B’线的剖面示意图,图7B为图7A中的第二过孔H2的放大图,图7C为对应于图7A中第二过孔H2及相连的阳极的区域的示意版图,图7D为第四过孔H4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E为对应于图7A中第四过孔H4及相连的源漏极金属层的区域的示意版图。
例如,如图7A-7E所示,显示基板01还包括第二连接层22,第二连接层22位于第一绝缘层31和第二绝缘层32之间,第二连接线120位于第二连接层22。第二子发光元件411b的设置方式与第一子发光元件411a的设置方式类似,第二子像素电路412b包括的第一开关晶体管(例如开关薄膜晶体管412T)和存储电容412C的设置方式与第一子像素电路412a中的第一开关晶体管和存储电容412C的设置方式类似,相关说明可参考上文中针对图6A-6D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例如,第二子发光元件411b的阳极4111位于阳极层40,第二子发光元件411b的阳极4111通过贯穿第二绝缘层32的第二过孔H2与第二连接线120电连接。
例如,第二子发光元件411b的阳极4111包括第二凹槽结构GR2,第二凹槽结构GR2位于第二过孔H2内,且第二凹槽结构GR2的底部与第二连接线120接触以实现电连接。通过将阳极4111沉积在第二过孔H2中的部分设置为凹槽结构,可以减小该部分的厚度,使该部分的厚度与阳极4111的其他部分的厚度差异不大,从而在整体上提高透射光线的均一性。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凹槽结构GR2远离第二连接层22的表面为曲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透射光线的光强连续变化,避免光强在局部位置发生突变,从而进一步提高透射光线的均一性。当然,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在其他示例中,第二凹槽结构GR2远离第二连接层22的表面也可以为平面、斜面等,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例如,第二连接线120的第二端通过贯穿第三绝缘层33和第一绝缘层31的第四过孔H4与第二子像素电路412b的第一开关晶体管(例如开关薄膜晶体管412T)的第二极4124电连接。当然,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在其他示例中,第二连接线120的第二端也可以与第二子像素电路412b包括的开关薄膜晶体管412T的第一极4123电连接。
例如,如图7A所示,第四过孔H4在垂直于显示基板01的平面内的截面形状为倒凸台形状。例如,在第四过孔H4中,第一绝缘层31的开口口径大于第三绝缘层33的开口口径。由于第四过孔H4需要贯穿两层绝缘层,第四过孔H4的深度较大,通过将第四过孔H4设置为倒凸台形状,可以降低第四过孔H4的加工难度,并且便于导电材料(例如第二连接线120的材料)沉积在第四过孔H4中,从而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C所示的版图中,由于第一连接线110位于与第二连接线120不同的膜层,且第一连接线110与第二子发光元件411b的阳极4111也位于不同的膜层,因此,虽然第一连接线110的轮廓与第二子发光元件411b的阳极4111交叠,但是第一连接线110并不与第二子发光元件411b的阳极4111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接线120与第一开关晶体管(例如开关薄膜晶体管412T)的连接方式不限于图7A中所示的方式,还可以通过设置过渡金属层来实现电连接,从而降低工艺难度。例如,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7D所示,在第四过孔H4中,第二连接线120与过渡金属层23接触电连接,过渡金属层23与第二子像素电路412b的第一开关晶体管(例如开关薄膜晶体管412T)的第一极4123或第二极4124接触电连接,由此实现第二连接线120与开关薄膜晶体管412T的电连接。例如,过渡金属层23与第一连接层21在同一工艺中形成,也即,过渡金属层23与第一连接层21可以为同一膜层,在该膜层中,一部分结构形成第一连接线110,另一部分结构用于与第二连接线120和第二子像素电路412b的开关薄膜晶体管412T电连接。通过设置过渡金属层23,可以降低工艺难度,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
例如,如图5B所示,第二显示区域12还包括至少一个(例如多个)第二发光元件421以及至少一个(例如多个)第二像素电路422。第二发光元件421与第二像素电路422一一对应地电连接,第二像素电路422用于驱动第二发光元件421发光。需要说明的是,图5B中标号422所指示的矩形框仅用于示出第二像素电路422的大概位置,而并不表示第二像素电路422的具体形状以及第二像素电路422的具体边界。例如,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421及其对应的第二像素电路422构成一个第二像素驱动单元42。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B中,第二像素驱动单元42可以包括一个第二像素电路422及一个第二发光元件421,或者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像素电路422及多个第二发光元件421。当第二像素驱动单元42包括多个第二像素电路422及多个第二发光元件421时,每个第二像素驱动单元42中的第二像素电路422的数量例如等于第二发光元件421的数量,由此实现一一对应驱动。
例如,多个第二发光元件421阵列排布,多个第二像素电路422也阵列排布。这里,“阵列排布”可以指多个器件为一组且多组器件阵列排布,也可以指多个器件自身阵列排布,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B所示,每4个第二发光元件421为一组,多组第二发光元件421呈阵列排布,相应地,每4个第二像素电路422为一组,多组第二像素电路422呈阵列排布,此时,每个第二像素驱动单元42中包括4个第二像素电路422和4个第二发光元件421。
图8A为图5B中沿C-C’线的剖面示意图,图8B为图8A中的第五过孔H5的放大图,图8C为对应于图8A中第五过孔H5及相连的阳极及源漏极金属层的区域的示意版图。
例如,如图8A-8C所示,第二像素电路422包括第二开关晶体管(例如开关薄膜晶体管422T)和存储电容422C等结构。开关薄膜晶体管422T包括栅极4221、有源层4222、第一极4223和第二极4224。例如,第一极4223可以为源极或漏极,第二极4224可以为漏极或源极。例如,存储电容422C包括第一电容极板4225和第二电容极板4226。
例如,有源层4221设置在衬底基板74上,有源层4221的远离衬底基板7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栅绝缘层741。栅极4222和第一电容极板4225同层设置,且位于第一栅绝缘层741的远离衬底基板74的一侧,栅极4222和第一电容极板4225的远离衬底基板7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栅绝缘层742。第二电容极板4226设置在第二栅绝缘层742的远离衬底基板74的一侧,第二电容极板4226的远离衬底基板74的一侧设置有层间绝缘层743。第一极4223和第二极4224(也即源漏电极)设置在层间绝缘层743的远离衬底基板74的一侧,并通过位于第一栅绝缘层741、第二栅绝缘层742和层间绝缘层743中的过孔与有源层4221电连接。第一极4223和第二极4224均位于源漏极金属层SD,第三绝缘层33位于源漏极金属层SD上。第三绝缘层33不仅可以起到绝缘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平坦化的作用。
例如,第二发光元件421包括阳极4211、阴极4213以及位于阳极4211与阴极4213之间的发光层4212,阳极4211位于阳极层40。第二发光元件421的阳极4211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31、第二绝缘层32和第三绝缘层33的第五过孔H5与第二开关晶体管(例如开关薄膜晶体管422T)的第一极4223或第二极4224电连接。
例如,第五过孔H5在垂直于显示基板01的平面内的截面形状为倒凸台形状。在第五过孔H5中,第一绝缘层31的开口口径L3大于第三绝缘层33的开口口径L4。由于第五过孔H5需要贯穿3层绝缘层,第五过孔H5的深度较大,通过将第五过孔H5设置为倒凸台形状,可以降低第五过孔H5的加工难度,并且便于导电材料(例如阳极4211的材料)沉积在第五过孔H5中,从而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
例如,在第五过孔H5中,第二绝缘层32的开口口径等于或大于第一绝缘层31的开口口径。例如,如图8A-8B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绝缘层32的开口口径等于第一绝缘层31的开口口径,也即,均等于L3,由此可以利用同一个掩模板制备第一绝缘层31和第二绝缘层32的开口,从而减少所需要的掩模板的数量,降低生产成本。例如,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绝缘层32的开口口径可以大于第一绝缘层31的开口口径,由此可以使第五过孔H5形成三级台阶状,以进一步降低加工难度,并且便于导电材料(例如阳极4211的材料)沉积在第五过孔H5中,进一步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
例如,第二发光元件421的阳极4211包括第三凹槽结构GR3,第三凹槽结构GR3位于第五过孔H5内,第三凹槽结构GR3的底部与第二开关晶体管(例如开关薄膜晶体管422T)的第一极4223或第二极4224接触以实现电连接。通过将阳极4211沉积在第五过孔H5中的部分设置为凹槽结构,可以减小该部分的厚度,使该部分的厚度与阳极4211的其他部分的厚度差异不大,从而在整体上提高透射光线的均一性。由于第五过孔H5为倒凸台形状,因此在制备阳极4211时,有利于形成该凹槽结构,可以降低工艺难度。例如,第三凹槽结构GR3远离源漏极金属层SD的表面可以为曲面、平面、斜面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图9为图1所示的显示基板的第三显示区域的部分区域REG3的放大图。例如,如图9所示,第三显示区域13包括至少一个(例如多个)第三发光元件431和至少一个(例如多个)第三像素电路432。第三发光元件431与第三像素电路432一一对应地电连接,第三像素电路432用于驱动第三发光元件431发光。需要说明的是,图9中标号432所指示的矩形框仅用于示出第三像素电路432的大概位置,而并不表示第三像素电路432的具体形状以及第三像素电路432的具体边界。例如,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431及其对应的第三像素电路432构成一个第三像素驱动单元43。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中,第三像素驱动单元43可以包括一个第三像素电路432及一个第三发光元件431,或者可以包括多个第三像素电路432及多个第三发光元件431。当第三像素驱动单元43包括多个第三像素电路432及多个第三发光元件431时,每个第三像素驱动单元43中的第三像素电路432的数量例如等于第三发光元件431的数量,由此实现一一对应驱动。
例如,多个第三发光元件431阵列排布,多个第三像素电路432也阵列排布。这里,“阵列排布”可以指多个器件为一组且多组器件阵列排布,也可以指多个器件自身阵列排布,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9所示,每4个第三发光元件431为一组,多组第三发光元件431呈阵列排布,相应地,每4个第三像素电路432为一组,多组第三像素电路432呈阵列排布,此时,每个第三像素驱动单元43中包括4个第三像素电路432和4个第三发光元件431。
图10A为图9中沿D-D’线的剖面示意图,图10B为图10A中的第六过孔H6的放大图。
例如,如图10A-10B所示,第三像素电路432包括第三开关晶体管(例如开关薄膜晶体管432T)和存储电容432C等结构。开关薄膜晶体管432T包括栅极4321、有源层4322、第一极4323和第二极4324。例如,第一极4323可以为源极或漏极,第二极4324可以为漏极或源极。例如,存储电容432C包括第一电容极板4325和第二电容极板4326。
例如,有源层4321设置在衬底基板74上,有源层4321的远离衬底基板7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栅绝缘层741。栅极4322和第一电容极板4325同层设置,且位于第一栅绝缘层741的远离衬底基板74的一侧,栅极4322和第一电容极板4325的远离衬底基板7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栅绝缘层742。第二电容极板4326设置在第二栅绝缘层742的远离衬底基板74的一侧,第二电容极板4326的远离衬底基板74的一侧设置有层间绝缘层743。第一极4323和第二极4324(也即源漏电极)设置在层间绝缘层743的远离衬底基板74的一侧,并通过位于第一栅绝缘层741、第二栅绝缘层742和层间绝缘层743中的过孔与有源层4321电连接。第一极4323和第二极4324均位于源漏极金属层SD,第三绝缘层33位于源漏极金属层SD上。第三绝缘层33不仅可以起到绝缘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平坦化的作用。
例如,第三发光元件431包括阳极4311、阴极4313以及位于阳极4311与阴极4313之间的发光层4312,阳极4311位于阳极层40。第三发光元件431的阳极4311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31、第二绝缘层32和第三绝缘层33的第六过孔H6与第三开关晶体管(例如开关薄膜晶体管432T)的第一极4323或第二极4324电连接。
例如,第六过孔H6在垂直于显示基板01的平面内的截面形状为倒凸台形状。在第六过孔H6中,第一绝缘层31的开口口径L5大于第三绝缘层33的开口口径L6。由于第六过孔H6需要贯穿3层绝缘层,第六过孔H6的深度较大,通过将第六过孔H6设置为倒凸台形状,可以降低第六过孔H6的加工难度,并且便于导电材料(例如阳极4311的材料)沉积在第六过孔H6中,从而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
例如,在第六过孔H6中,第二绝缘层32的开口口径等于或大于第一绝缘层31的开口口径。例如,如图10A-10B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绝缘层32的开口口径等于第一绝缘层31的开口口径,也即,均等于L5,由此可以利用同一个掩模板制备第一绝缘层31和第二绝缘层32的开口,从而减少所需要的掩模板的数量,降低生产成本。例如,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绝缘层32的开口口径可以大于第一绝缘层31的开口口径,由此可以使第六过孔H6形成三级台阶状,以进一步降低加工难度,并且便于导电材料(例如阳极4311的材料)沉积在第六过孔H6中,进一步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
例如,第三发光元件431的阳极4311包括第四凹槽结构GR4,第四凹槽结构GR4位于第六过孔H6内,第四凹槽结构GR4的底部与第三开关晶体管(例如开关薄膜晶体管432T)的第一极4323或第二极4324接触以实现电连接。通过将阳极4311沉积在第六过孔H6中的部分设置为凹槽结构,可以减小该部分的厚度,使该部分的厚度与阳极4311的其他部分的厚度差异不大,从而在整体上提高透射光线的均一性。由于第六过孔H6为倒凸台形状,因此在制备阳极4311时,有利于形成该凹槽结构,可以降低工艺难度。例如,第四凹槽结构GR4远离源漏极金属层SD的表面可以为曲面、平面、斜面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图11A为图4中的部分区域REG4对应的示意版图,图11B为图11A中仅示出第一连接线的示意版图,图11C为图11A中仅示出第二连接线的示意版图,图11D为图11A中沿E-E’线的剖面示意图。例如,如图11A-11C所示,在第一显示区域11中,在未设置阳极的区域,第一连接线110和第二连接线120沿各自的延伸方向延伸,例如,第一连接线110的延伸方向和第二连接线120的延伸方向可以相同或不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11A中第一连接线110和第二连接线120的投影存在交叠,但是,由于第一连接线110和第二连接线120位于不同的膜层,因此两者之间仍然保持绝缘,不会影响各自的信号传输。例如,如图11D所示,第三绝缘层33、第一连接线110(即第一连接层21)、第一绝缘层31、第二连接线120(即第二连接层22)、第二绝缘层32以及像素界定层746依次层叠设置。由于设置了第一绝缘层31,使得第一连接线110和第二连接线120彼此绝缘且不会短路。其他膜层可参考前述内容,图11D中未示出。
图12A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第二显示区域中第二发光元件对应的示意版图之一,图12B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第二显示区域中第二发光元件对应的示意版图之二。例如,如图12A-12B所示,在第二显示区域12中,在设置有第二发光元件421的区域,第一连接线110和第二连接线120从第二发光元件421的阳极4211的下方(也即阳极4211靠近衬底基板74的一侧)穿过,且与第二发光元件421的阳极4211保持绝缘。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110和第二连接线120可以分别包括透明导电走线,该透明导电走线例如采用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制备。将第一连接线110和第二连接线120设置为透明导电走线,可以提高显示基板01的透光率。
例如,多个第一发光元件411呈阵列排布,第一连接线110和第二连接线120均沿多个第一发光元件411组成的阵列的行方向延伸。当然,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第一连接线110和第二连接线120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为其他任意的方向,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例如,第一连接线110的延伸方向和第二连接线120的延伸方向可以相同或不同。
例如,第一发光元件411、第二发光元件421和第三发光元件431可以分别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当然,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第一发光元件411、第二发光元件421和第三发光元件431还可以为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或其他适用的发光器件,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多个第一发光元件411在第一显示区域11内的单位面积分布密度小于多个第二发光元件421在第二显示区域12内的单位面积分布密度,多个第二发光元件421在第二显示区域12内的单位面积分布密度小于多个第三发光元件431在第三显示区域13内的单位面积分布密度。例如,第一显示区域11和第二显示区域12可以被称为显示基板01的低分辨率区域,相应地,第三显示区域13可以被称为显示基板01的高分辨率区域。例如,第二显示区域12与第一显示区域11的像素发光面积之和可以为第三显示区域13的像素发光面积的1/8~1/2。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示例中,多个第一发光元件411在第一显示区域11内的单位面积分布密度也可以等于多个第二发光元件421在第二显示区域12内的单位面积分布密度,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通过使第一显示区域11、第二显示区域12和第三显示区域13的发光元件的单位面积分布密度依次增大,可以在保证三个显示区域正常发光以显示画面的同时,便于显示基板01的第一侧的光线透过第一显示区域11以到达第二侧,进而便于设置在显示基板01的第二侧的传感器感测光线。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显示基板01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或部件,而不限于上文描述的结构和部件。例如,显示基板01还可以包括一层或多层阻挡层、缓冲层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图13A为一种7T1C像素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例如,前述的第一像素电路412(例如第一子像素电路412a和第二子像素电路412b)、第二像素电路422、第三像素电路432均可以采用该7T1C像素电路。
例如,如图13A所示,该7T1C像素电路100包括第一晶体管CT1、第二晶体管CT2、第三晶体管CT3、第四晶体管CT4、第五晶体管CT5、第六晶体管CT6、第七晶体管CT7和存储电容Cst。例如,第一晶体管CT1至第七晶体管CT7均为P型晶体管。
如图13A所示,存储电容Cst的第一端与第一电源电压端VDD相连,以接收第一电源电压V1,存储电容Cst的第二端与第一节点N1相连。发光元件EL的第一端与第四节点N4相连,发光元件EL的第二端与第二电源电压端VSS相连,以接收第二电源电压V2。第一晶体管CT1的控制端与第一节点N1相连,第一晶体管CT1的第一端与第二节点N2相连,第一晶体管CT1的第二端与第三节点N3相连。第二晶体管CT2的第一端与第二节点N2相连,第二晶体管CT2的第二端与数据信号端DAT相连,以接收数据信号(例如,数据电压)Vdata。第三晶体管CT3的第一端与第一节点N1相连,第三晶体管CT3的第二端与第三节点N3相连。
第四晶体管CT4的第一端与第一节点N1相连,第四晶体管CT4的第二端与第一复位信号端Init1相连,以接收第一复位信号端Init1提供的第一复位信号Vinit1。第五晶体管CT5的第一端与第一电源电压端VDD相连,第五晶体管CT5的第一端与第二节点N2相连。第六晶体管CT6的第一端与第四节点N4相连,第六晶体管CT6的第二端与第二复位信号端Init2相连,以接收第二复位信号Vinit2。第七晶体管CT7的第一端与第三节点N3相连,第七晶体管CT7的第二端与第四节点N4相连。
例如,第二晶体管CT2的控制端GAT1和第三晶体管CT3的控制端GAT2均连接至扫描信号端GAT(图中未示出),第五晶体管CT5的控制端EM1和第七晶体管CT7的控制端EM2均连接至发光控制端EM(图中未示出),第四晶体管CT4的控制端被配置为连接第一复位控制端RST1,第六晶体管CT6的控制端被配置为连接第二复位控制端RST2。为描述方便,图13A还示出了第一节点N1、第二节点N2、第三节点N3、第四节点N4和发光元件EL。
图13B为图13A所示的7T1C像素电路的驱动时序图。如图13B所示,该7T1C像素电路100的每个驱动周期包括第一阶段t1、第二阶段t2和第三阶段t3。
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在第一阶段t1中,第一复位控制端RST1接收有效电平,扫描信号端GAT、第二复位控制端RST2和发光控制端EM均接收无效电平。此种情况下,第四晶体管CT4开启,第二晶体管CT2、第三晶体管CT3、第五晶体管CT5、第六晶体管CT6和第七晶体管CT7关闭;第四晶体管CT4被配置接收第一复位信号(例如,复位电压)Vinit1,且将第一复位信号Vinit1写入至存储电容Cst,以对存储电容Cst复位;第一节点N1的电压为Vinit1,Vinit1例如为负值。例如,在对存储电容Cst复位之后,第一晶体管CT1开启。
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在第二阶段t2中,扫描信号端GAT和第二复位控制端RST2接收有效电平,第一复位控制端RST1和发光控制端EM接收无效电平;此种情况下,第一晶体管CT1至第三晶体管CT3以及第六晶体管CT6开启,第四晶体管CT4、第五晶体管CT5和第七晶体管CT7关闭;第二晶体管CT2接收数据信号Vdata,且数据信号Vdata经由开启的第一晶体管CT1和第三晶体管CT3被写入至第一晶体管CT1的控制端,存储电容Cst在第一晶体管CT1的控制端存储被写入至第一晶体管CT1的控制端的数据信号Vdata,第一节点N1的电压为Vdata+Vth;第六晶体管CT6被配置接收第二复位信号(例如,复位电压)Vinit2,且将第二复位信号Vinit2写入至发光元件EL的第一端,以对发光元件EL的第一端复位,第四节点N4的电压为Vinit2,Vinit2例如为负值。
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在第三阶段t3中,发光控制端EM接收有效电平,第一复位控制端RST1、扫描信号端GAT和第二复位控制端RST2接收无效电平;此种情况下,第一晶体管CT1、第五晶体管CT5和第七晶体管CT7开启,第二晶体管CT2、第三晶体管CT3、第四晶体管CT4和第六晶体管CT6关闭;第一晶体管CT1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存储电容Cst中的数据信号(例如,数据电压)Vdata以及所接收的第一电源电压V1,控制流经第一晶体管CT1且从第一电源电压端VDD至发光元件EL、用于驱动发光元件EL的驱动电流;第一节点N1的电压为Vdata+Vth,第二节点N2的电压为VDD;驱动电流Id可以由以下的公式表示:
Figure BDA0002552107920000221
此处,k=μ×Cox×W/L;μ为第一晶体管CT1中载流子的迁移率,Cox为第一晶体管CT1的栅氧化层的电容,W/L为第一晶体管CT1的沟道的宽长比,Vth为第一晶体管CT1的阈值电压,Vth为第一晶体管CT1的栅源电压,Vg为第一晶体管CT1的栅极电压,Vs为第一晶体管CT1的源极电压。
由上述公式可知,第一晶体管CT1生成的驱动电流Id与第一晶体管CT1的阈值电压无关,因此,图13A和图13B所示的7T1C像素电路100具有阈值补偿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路412(例如第一子像素电路412a和第二子像素电路412b)、第二像素电路422、第三像素电路432不限于采用上述7T1C像素电路,还可以采用其他适用的像素电路,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第一像素电路412、第二像素电路422、第三像素电路432的具体电路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第一像素电路412中的第一开关晶体管、第二像素电路422中的第二开关晶体管和第三像素电路432中的第三开关晶体管均可以为图13A中的第七晶体管CT7,该第七晶体管CT7将电信号提供给对应的发光元件EL的阳极。例如,第一发光元件411(例如第一子发光元件411a和第二子发光元件411b)、第二发光元件421和第三发光元件431均可以为图13A中的发光元件EL,该发光元件EL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该显示装置可以降低加工难度,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提高透射光线的均一性,有助于提升屏下传感器(例如摄像头)的感测效果。
图14为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框图。例如,如图14所示,该显示装置20包括显示基板210,显示基板210为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例如前述的显示基板01。该显示装置20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装置,例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视等。例如,当显示装置20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时,该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具有全面屏设计,也即是,没有围绕第三显示区域13的周边区域。并且,该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还具有屏下传感器(例如摄像头、红外传感器等),可以进行图像拍摄、距离感知、光强感知等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该显示基板210和显示装置20的其它组成部分(例如,图像数据编码/解码装置、时钟电路等)可以采用适用的部件,这些均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应该理解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限制。
图15为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叠层结构示意图。例如,如图15所示,该显示装置20包括显示基板210,显示基板210为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例如前述的显示基板01。例如,该显示装置20还包括传感器220。
例如,该显示基板01具有用于显示的第一侧F1和与第一侧F1相对的第二侧F2。也即是,第一侧F1为显示侧,第二侧F2为非显示侧。显示基板01被配置为在第一侧F1执行显示操作,也即,显示基板01的第一侧F1为显示基板01的出光侧,第一侧F1朝向用户。第一侧F1和第二侧F2在显示基板01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上对置。
如图15所示,传感器220设置于显示基板01的第二侧F2,并且传感器220配置为接收来自第一侧F1的光。例如,传感器220与第一显示区域11在显示基板01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例如,垂直于显示基板01的方向)上叠置,传感器220可以接收并处理穿过第一显示区域11的光信号,该光信号可以为可见光、红外光等。例如,第一显示区域11允许来自第一侧F1的光至少部分透射至第二侧F2。例如,第一显示区域11未设置像素电路,此种情况下,可以提升第一显示区域11的透光率。
例如,传感器220在显示基板0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显示区域11至少部分重叠。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当采用直下式设置方式时,传感器220在显示基板0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显示区域11内。例如,在另一些示例中,当采用其他导光元件(例如导光板、导光管等)以使光线从侧面入射至传感器220上时,传感器220在显示基板0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显示区域11部分重叠。此时,由于光线可以横向传播至传感器220,不需要传感器220完全位于对应于第一显示区域11的位置处。
例如,通过使第一像素电路412设置在第二显示区域12,并使传感器220与第一显示区域11在显示基板01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上叠置,可以减小第一显示区域11中的元件对入射至第一显示区域11并照射到传感器220的光信号的遮挡,由此可以提升传感器220输出的图像的信噪比。例如,第一显示区域11可以被称为显示基板01的低分辨率区域的高透光区,第二显示区域12可以被称为过渡区。
例如,传感器220可以是图像传感器,可以用于采集传感器220的集光面面对的外部环境的图像,例如可以为CMOS图像传感器或CCD图像传感器。该传感器220还可以是红外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等。例如,在该显示装置20为诸如手机、笔记本等移动终端的情形下,该传感器220可实现为诸如手机、笔记本等移动终端的摄像头,并且根据需要还可以包括例如透镜、反射镜或光波导等光学器件,以对光路进行调制。例如,该传感器220可以包括阵列排布感光像素。例如,每个感光像素可以包括光敏探测器(例如,光电二极管、光电晶体管)和开关晶体管(例如,开关薄膜晶体管)。例如,光电二极管可以将照射到其上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开关晶体管可以与光电二极管电连接,以控制光电二极管是否处于采集光信号的状态以及采集光信号的时间。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发光元件411的阳极采用ITO/Ag/ITO的叠层结构,则在第一显示区域11中,仅有第一发光元件411的阳极不透光,也即,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元件411的走线(例如第一连接线110和第二连接线120)设置为透明导电走线。此种情况下,不仅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第一显示区域11的透光率,还可以降低第一显示区域11中的各个元件导致的衍射和反射。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20还可以包括更多的部件和结构,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关于该显示装置20的技术效果和详细说明,可以参考上文中关于显示基板01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实施例附图只涉及到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域;
其中,所述显示区域包括互不重叠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显示区域,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率;
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
所述显示区域还包括至少一条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端和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端;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子发光元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包括第一子像素电路,所述第一连接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子发光元件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电路电连接;
所述显示基板包括依次叠置的第一连接层、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和阳极层;
所述第一连接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层,所述第一子发光元件的阳极位于所述阳极层,所述第一子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连接线电连接;
所述第一过孔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平面内的截面形状为倒凸台形状,在所述第一过孔中,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开口口径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开口口径;
所述第一子发光元件的阳极包括第一凹槽结构,所述第一凹槽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内,且所述第一凹槽结构的底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线接触以实现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显示区域还包括至少一条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端和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端;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还包括第二子发光元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还包括第二子像素电路,所述第二连接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子发光元件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电路电连接;
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第二连接层,所述第二连接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线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层;
所述第二子发光元件的阳极位于所述阳极层,所述第二子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二连接线电连接;
所述第二子发光元件的阳极包括第二凹槽结构,所述第二凹槽结构位于所述第二过孔内,且所述第二凹槽结构的底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线接触以实现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凹槽结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层的表面为曲面,所述第二凹槽结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层的表面为曲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路中的每个包括第一开关晶体管,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包括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
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源漏极金属层和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源漏极金属层上,所述第一连接层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上,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位于所述源漏极金属层;
所述第一连接线的第二端通过贯穿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第三过孔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电路的第一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电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线的第二端通过贯穿所述第三绝缘层和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第四过孔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电路的第一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四过孔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平面内的截面形状为倒凸台形状,在所述第四过孔中,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开口口径大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开口口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在所述第四过孔中,所述第二连接线与过渡金属层接触电连接,所述过渡金属层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电路的第一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接触电连接,所述过渡金属层与所述第一连接层在同一工艺中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像素电路,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像素电路电连接;
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包括第二开关晶体管,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包括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位于所述源漏极金属层;
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阳极位于所述阳极层,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第五过孔与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电连接;
所述第五过孔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平面内的截面形状为倒凸台形状,在所述第五过孔中,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开口口径大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开口口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在所述第五过孔中,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开口口径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开口口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阳极包括第三凹槽结构,所述第三凹槽结构位于所述第五过孔内,所述第三凹槽结构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接触以实现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显示区域还包括第三显示区域,所述第三显示区域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显示区域,所述第三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不重叠;
所述第三显示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和至少一个第三像素电路,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像素电路电连接;
所述第三像素电路包括第三开关晶体管,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包括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位于所述源漏极金属层;
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阳极位于所述阳极层,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阳极通过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第六过孔与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电连接;
所述第六过孔在垂直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平面内的截面形状为倒凸台形状,在所述第六过孔中,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开口口径大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开口口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在所述第六过孔中,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开口口径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开口口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阳极包括第四凹槽结构,所述第四凹槽结构位于所述第六过孔内,所述第四凹槽结构的底部与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接触以实现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2-12任一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分别包括透明导电走线。
14.根据权利要求2-12任一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元件,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呈阵列排布,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均沿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元件组成的阵列的行方向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0-12任一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分别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
16.根据权利要求10-12任一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元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元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发光元件包括多个第三发光元件;
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内的单位面积分布密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内的单位面积分布密度,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内的单位面积分布密度小于所述多个第三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三显示区域内的单位面积分布密度。
17.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16任一所述显示基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传感器,其中,
所述显示基板具有用于显示的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允许来自所述第一侧的光至少部分透射至所述第二侧,
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显示基板的第二侧,所述传感器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第一侧的光。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传感器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至少部分重叠。
CN202010580274.8A 2020-06-23 2020-06-23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38388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80274.8A CN113838888A (zh) 2020-06-23 2020-06-23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EP21830053.1A EP4068384A4 (en) 2020-06-23 2021-05-17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17/789,405 US20230045968A1 (en) 2020-06-23 2021-05-17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JP2022532839A JP2023531340A (ja) 2020-06-23 2021-05-17 表示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KR1020227016393A KR20230026978A (ko) 2020-06-23 2021-05-17 디스플레이 기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PCT/CN2021/094030 WO2021258910A1 (zh) 2020-06-23 2021-05-17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80274.8A CN113838888A (zh) 2020-06-23 2020-06-23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38888A true CN113838888A (zh) 2021-12-24

Family

ID=78964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80274.8A Pending CN113838888A (zh) 2020-06-23 2020-06-23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45968A1 (zh)
EP (1) EP4068384A4 (zh)
JP (1) JP2023531340A (zh)
KR (1) KR20230026978A (zh)
CN (1) CN113838888A (zh)
WO (1) WO202125891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254853A1 (en) * 2021-02-05 2022-08-1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3165016A1 (zh) * 2022-03-01 2023-09-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246292A1 (zh) * 2022-06-22 2023-12-28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4930B (zh) * 2019-09-27 2022-02-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464757B (zh) * 2022-02-09 2024-03-26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80928B1 (ko) * 2012-08-07 2015-01-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CN110767141B (zh) * 2019-05-31 2022-08-30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288945B (zh) * 2019-06-28 2023-09-2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189639B (zh) * 2019-06-28 2020-12-04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767729A (zh) * 2019-10-31 2020-0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028765B (zh) * 2020-01-03 2022-06-2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211152B (zh) * 2020-01-14 2021-06-25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254853A1 (en) * 2021-02-05 2022-08-1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3165016A1 (zh) * 2022-03-01 2023-09-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246292A1 (zh) * 2022-06-22 2023-12-28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45968A1 (en) 2023-02-16
EP4068384A4 (en) 2023-07-19
EP4068384A1 (en) 2022-10-05
WO2021258910A1 (zh) 2021-12-30
JP2023531340A (ja) 2023-07-24
KR20230026978A (ko) 2023-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47160A1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WO2021258910A1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244251A1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US11961471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1238484A1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9920923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US11790847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30012412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90083023A (ko) 표시 장치
WO2021254049A1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0047896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WO2021258911A1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226785A1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039062B (zh) 触控显示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US20220246710A1 (en)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CN217444399U (zh) 显示装置
US20220077269A1 (en) Display device
WO2023159598A1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WO2022088071A1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KR20230013689A (ko) 표시 패널 및 전자 장치
CN116390599A (zh) 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
KR20230167210A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기기
KR20230023840A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7751704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7461074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