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29847A - 车辆及其车窗除雾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及其车窗除雾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29847A
CN113829847A CN202111268473.6A CN202111268473A CN113829847A CN 113829847 A CN113829847 A CN 113829847A CN 202111268473 A CN202111268473 A CN 202111268473A CN 113829847 A CN113829847 A CN 1138298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ensor
collected
window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6847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29847B (zh
Inventor
姚巧丽
刘宏举
吕文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Group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Group Ho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Group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6847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2984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29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298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298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298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02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means for clear vision, e.g. anti-frost or defog panes, rain shie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73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73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 B60H1/007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the input being solar radi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73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 B60H1/0078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by the detection of humidity or fro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23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including defroster or demis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及其车窗除雾方法,涉及车辆技术领域。车辆在确定车窗内侧的光强持续下降后,可以基于车窗内侧的第一温度和第一湿度确定车窗内侧的第一露点值。若车辆检测到车窗外侧的第二温度低于该第一露点值,则可以确定车窗内侧的玻璃存在结雾现象,进而可以控制车载空调工作于除雾模式,从而去除车窗表面的雾。由于车辆可以自动判断车窗是否结雾,并可以在车窗结雾时,自动控制车载空调工作于除雾模式,因此有效提高了车窗除雾的效率和灵活性。

Description

车辆及其车窗除雾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及其车窗除雾方法。
背景技术
当车辆内部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相差较大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车辆的车窗上凝结成雾,从而遮挡驾驶人员的视线。
车辆中一般配备有空调。车辆的驾驶人员若发现车窗上存在结雾的现象,则可以手动控制空调处于除雾模式,从而清除车窗上的雾。
然而,上述车窗除雾方式的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及其车窗除雾方法,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车窗除雾效率较低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窗除雾方法,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位于所述车窗的内侧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湿度传感器以及光传感器,位于所述车窗的外侧的第二温度传感器,以及车载空调;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若所述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满足目标条件,则基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湿度,确定所述车窗的内侧的第一露点值;若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露点值,则控制所述车载空调工作于除雾模式;其中,所述目标条件包括:所述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持续下降。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窗除雾方法,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位于所述车窗的内侧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光传感器,以及位于所述车窗的外侧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湿度传感器和雨刷器;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若所述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满足目标条件,则基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温度和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湿度,确定所述车窗的外侧的第二露点值;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温度低于所述第二露点值,则控制所述雨刷器工作;其中,所述目标条件包括:所述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持续下降。
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位于所述车窗的内侧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位于所述车窗的外侧的第二温度传感器,车载空调,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
获取所述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
若所述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满足目标条件,则基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湿度,确定所述车窗的内侧的第一露点值;
若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露点值,则控制所述车载空调工作于除雾模式;其中,所述目标条件包括:所述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持续下降。
可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位于所述车窗的外侧的第二湿度传感器和雨刷器;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若所述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满足目标条件,则基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温度和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湿度,确定所述车窗的外侧的第二露点值;
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温度低于所述第二露点值,则控制所述雨刷器工作。
可选地,所述目标条件还包括:所述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的下降幅度大于幅度阈值。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基于所述光传感器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确定所述幅度阈值;其中,所述历史时段位于所述目标时段之前,且所述幅度阈值与所述光传感器在所述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正相关。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用于:
基于所述光传感器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的均值,确定降幅比例,所述降幅比例与所述均值正相关;
将所述均值与所述降幅比例的乘积确定为幅度阈值。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用于:
若所述光传感器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的方差小于阈值,则基于所述光传感器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的均值,确定降幅比例。
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控制器,位于所述车窗的内侧的光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位于所述车窗的外侧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湿度传感器和雨刷器;所述控制器用于:
获取所述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
若所述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满足目标条件,则基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温度和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湿度,确定所述车窗的外侧的第二露点值;
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温度低于所述第二露点值,则控制所述雨刷器工作;
其中,所述目标条件包括:所述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持续下降。
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述方面所述的车窗除雾方法。
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所述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方面所述的车窗除雾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及其车窗除雾方法。在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车辆在确定车窗内侧的光强持续下降后,可以基于车窗内侧的第一温度和第一湿度确定车窗内侧的第一露点值。若车辆检测到车窗外侧的第二温度低于该第一露点值,则可以确定车窗内侧的玻璃存在结雾现象,进而可以控制车载空调工作于除雾模式,从而去除车窗表面的雾。由于该车辆可以自动判断车窗是否结雾,并可以在车窗结雾时,自动控制车载空调工作于除雾模式,因此有效提高了车窗除雾的效率和灵活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驾驶舱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窗除雾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窗除雾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车窗除雾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驾驶舱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该车辆可以为轿车、客车或货车等具有中控系统和交互系统的智能车辆。如图2所示,该车辆可以包括位于车窗内侧的第一温度传感器01、第一湿度传感器02以及光传感器03。如图1所示,该车辆还包括位于车窗外侧的第二温度传感器04和第二湿度传感器05。并且,该车辆还可以包括车载空调(图1和图2中未示出)。
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01和第一湿度传感器02可以安装在主驾驶位的上方或者车载空调的出风口处。光传感器03可以安装在靠近车窗玻璃的位置处,例如可以安装在车辆中控台上方。如图1所示,第二温度传感器04和第二湿度传感器05可以安装在车辆前保险杠的进气格栅处。
本申请实例提供了一种车窗除雾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诸如图1所示的车辆,例如可以应用于车辆中的控制器。该控制器可以是车辆的座舱控制器,也称为座舱控制芯片。参见图3,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获取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位于车窗内侧的光传感器能够实时检测车窗内侧的光强。车辆能够获取该光传感器采集到车窗内侧的光强,例如车辆能够周期性获取该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
步骤102、若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满足目标条件,则基于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温度和第一湿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湿度,确定车窗的内侧的第一露点值。
其中,该目标条件包括: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持续下降。车辆若检测到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持续下降,则可以确定车窗可能存在结雾现象。因此,车辆可以基于车内的第一温度和第一湿度,确定车窗的内侧的第一露点值。其中,该第一露点值可以是根据露点计算公式计算得到的。
步骤103、若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温度低于第一露点值,则控制车载空调工作于除雾模式。
车辆若确定车窗外侧的第二温度低于第一露点值,即车窗内侧的露点温度,则可以确定该车窗内侧的玻璃表面存在结雾现象。相应的,车辆可以控制车载空调工作于除雾模式,从而清除车窗内侧的玻璃表面的雾。
可以理解的是,当车窗外侧的温度低于车窗内侧的温度时,受车窗外测温度的影响,车窗的温度也低于车窗内侧的温度。当车窗的温度低于车窗内侧的露点温度时,车窗内侧的水蒸气会在车窗内侧的玻璃表面凝结成雾。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窗除雾方法。车辆在确定车窗内侧的光强持续下降后,可以基于车窗内侧的第一温度和第一湿度确定车窗内侧的第一露点值。若车辆检测到车窗外侧的第二温度低于该第一露点值,则可以确定车窗内侧的玻璃存在结雾现象,进而可以控制车载空调工作于除雾模式,从而去除车窗表面的雾。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车辆可以自动判断车窗是否结雾,并可以在车窗结雾时,自动控制车载空调工作于除雾模式,因此有效提高了车窗除雾的效率和灵活性。
又由于车辆可以基于车辆内侧的光强的变化情况,车辆内侧的第一温度和第一湿度,以及车辆外侧的第二温度来确定车窗是否存在起雾现象,因此有效提高了判断车窗是否起雾的准确性。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窗除雾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诸如图1所示的车辆,例如可以应用于车辆中的控制器。参见图4,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获取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位于车窗内侧的光传感器能够实时检测车窗内侧的光强,车辆进而能够获取该光传感器采集到车窗内侧的光强。例如,车辆能够周期性获取该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
步骤202、基于光传感器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的均值,确定降幅比例。
车辆获取到光传感器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多个光强后,可以计算该多个光强的均值,并基于该均值确定降幅比例。其中,该降幅比例与该均值正相关。并且,车辆在确定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的下降比例大于该降幅比例时,确定车窗可能存在结雾现象。
可以理解的是,在车窗玻璃不存在结雾现象时,光传感器的输出值(即采集到的光强)也会存在一定的正常波动。因此,车辆通过计算该历史时段内的光强的均值,可以确保该均值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历史时段内的光强,进而确保确定出的降幅比例更为准确。其中,该均值可以是算术平均值或几何平均值。
表1中示出了不同场景下的光强。参见表1,晴天场景的光强的范围可以为30000勒克斯(lux)至300000lux。阴天场景的光强范围可以为50lux至500lux。
表1
场景 光强
晴天 30000~300000lux
晴天室内 100~1000lux
阴天 50~500lux
阴天室内 5~50lux
黑夜 0.001~0.02lux
夜间路灯 0.1lux
生产车间 10~500lux
停车场 1~5lux
基于表1可知,车辆处于不同场景时,车窗内侧的光传感器采集到的车窗内侧的光强会在不同范围内波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车辆所处场景的不同,将车窗内侧的光照模式划分为暗光模式,普通模式以及亮光模式。其中,暗光模式下,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小于第一光强阈值,普通模式下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大于或等于第一光强阈值,且小于第二光强阈值,亮光模式下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大于第二光强阈值。其中,该第一光强阈值可以为30lux,第二光强阈值可以为3000lux。
经测试,当车窗玻璃不存在结雾现象时,在暗光模式下,光传感器的输出值的正常波动范围在5%以内;在普通模式下,光传感器的输出值的正常波动范围在2%以内;在亮光模式下,光传感器的输出值的正常波动范围在1%以内。在车窗结雾的过程中,在暗光模式下,光传感器的输出值会下降10%左右;在普通模式下,光传感器的输出值会下降20%左右;在光照模式下,光传感器的输出值会下降30%左右。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在不同光照模式下,车窗结雾的过程中,车窗内侧的光强的下降比例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车辆中可以预先存储有光照模式与降幅比例的对应关系。车辆在获取到光传感器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多个光强后,可以基于该多个光强的均值,确定当前所处的光照模式。之后即可基于光照模式与降幅比例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所处的光照模式对应的降幅比例。
示例的,假设在光照模式与降幅比例的对应关系中,暗光模式对应的降幅比例为10%,普通模式对应的降幅比例为20%,光亮模式对应的降幅比例为30%。若历史时段的时长为1秒,且车辆可以每间隔200毫秒获取一次光传感器输出的光强,则车辆在该历史时段内可以采集到5个光强。假设车辆采集到的5个光强分别为1000lux、950lux、900lux、850lux以及800lux,则车辆可以确定该5个光强的均值为900lux。由于30≤900<3000,因此车辆可以确定当前所处的光照模式为普通模式,并可以确定该普通模式对应的降幅比例为20%。
可选地,车辆在获取到光传感器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多个光强后,可以先计算该多个光强的方差,并判断该方差是否小于阈值。若光传感器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多个光强的方差小于阈值,则车辆可以确定其在历史时段所处场景的光强波动较小,进而可以基于该光传感器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多个光强的均值,确定降幅比例。
若光传感器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的方差大于阈值,则车辆可以确定其在历史时段所处场景的光强存在较大波动,该较大波动可能是由于车辆所处场景的变化导致的。由于场景变化后,车窗内侧的光照模式也会发生变化,为了确保确定出的光照模式的准确性,车辆可以继续执行步骤201,直至获取到波动较小的光强后,再确定当前所处的光照模式。
示例的,车辆驶入驶出隧道,或驶入驶出车库时,均会使光传感器的输出值产生较大波动。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多个光强的方差小于阈值时,再基于该多个光强的均值确定降幅比例,有效保障了车辆确定的降幅比例的准确性。
步骤203、将均值与降幅比例的乘积确定为幅度阈值。
其中,车辆确定出的幅度阈值用于判断车窗是否存在结雾现象。示例的,假设车辆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5个光强的均值为900lux,且确定出的降幅比例为20%,则车辆可以确定幅度阈值为180lux。
步骤204、检测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是否满足目标条件。
其中,该目标条件包括: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持续下降,且该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的下降幅度大于幅度阈值。若车辆确定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不满足目标条件,则可以确定车窗不存在结雾现象,并可以继续执行步骤201。若车辆确定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满足目标条件,则可以确定车窗存在结雾现象,并继续执行步骤205。
其中,该目标时段可以位于历史时段之后,且该目标时段的时长与该历史时段的时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该目标时段的起始时刻可以为该历史时段的结束时刻,或者位于该历史时段的结束时刻之后,又或者,该目标时段的起始时刻可以位于该历史时段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之间。
示例的,假设目标时段的时长为1秒,且车辆可以每间隔200毫秒采集一次光传感器输出的光强,则车辆在该目标时段内可以采集到5个光强。假设该五个光强分别为Light[0]=800lux、Light[1]=750lux、Light[2]=700lux、Light[3]=650lux以及Light[4]=600lux。若幅度阈值为180lux,则由于Light[0]>Light[1]>Light[2]>Light[3]>Light[4],因此车辆可以确定在该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五个光强持续下降。又由于该五个光强的下降幅度为:Light[0]-Light[4]=800lux-600lux=200lux,因此车辆可以确定在该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的下降幅度200lux大于幅度阈值180lux。进而,车辆可以确定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满足目标条件,并可以继续执行步骤205。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车辆也可以无需执行上述步骤203。相应的,该目标条件可以包括:该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的下降比例大于该步骤202中确定出的降幅比例。
示例的,假设降幅比例为20%,且车辆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5个光强分别为Light[0]=800ux、Light[1]=750lux、Light[2]=700lux、Light[3]=650lux以及Light[4]=600lux。该5个光强的降幅比例a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327789210000091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该5个光强对应的降幅比例a为25%。由于25%>20%,因此车辆可以确定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的下降比例大于步骤202中确定出的降幅比例。
步骤205、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温度,第一湿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湿度,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温度以及第二湿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湿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车辆中的各个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温度,各个湿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湿度。车辆可以周期性获取上述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以及湿度传感器采集的湿度。或者,车辆可以在检测到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满足目标条件之后,再获取上述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以及湿度传感器采集的湿度。
步骤206、基于该第一温度和第一湿度确定车窗的内侧的第一露点值。
车辆可以将车内的第一温度和第一湿度带入至露点计算公式,从而得到车窗内侧的第一露点值。之后,车辆可以继续执行步骤208。其中,该露点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327789210000092
Figure BDA0003327789210000093
其中,Ew为饱和水气压,T表示温度,单位为摄氏度(℃),RH表示相对湿度,Dp表示露点。
步骤207、基于该第二温度和第二湿度确定车窗的外侧的第二露点值。
车辆可以将车外的第二温度和第二湿度带入至上述露点公式计算,从而得到车窗外侧的第二露点值。之后,车辆可以继续执行步骤209。其中,该步骤207和步骤206可以同步执行。
步骤208、若该第二温度低于第一露点值,则控制车载空调工作于除雾模式。
车辆计算得到车窗内侧的第一露点值之后,若确定车窗外侧的第二温度低于该第一露点值,则可以确定车窗内侧的玻璃表面存在结雾现象。车辆进而可以控制车载空调工作于除雾模式,以清除车窗内侧的玻璃表面的雾。
其中,车辆在确定车窗内侧的玻璃表面起雾后,可以先获取车载空调的当前工作状态。若车载空调当前处于除雾模式,则车辆不再控制车载空调进行后续的除雾处理。若车载空调当前处于其它的工作模式,则车辆可以将车载空调的工作模式调整为除雾模式,车载空调以除雾模式工作固定时长(例如10秒)后,车辆可以将车载空调的工作模式调节为初始的工作模式。若空调当前处于关闭状态,则车辆可以控制车载空调上电启动,并设置车载空调的工作模式为除雾模式。车载空调以除雾模式工作固定时长后,车辆可以控制空调处于关闭状态。
步骤209、若该第一温度低于第二露点值,则控制雨刷器工作。
车辆计算得到车窗外侧的第二露点值之后,若确定车窗内侧的第一温度低于该第二露点值,则可以确定车窗外侧的玻璃表面存在结雾现象。车辆进而可以控制雨刷器于工作模式,以清除车窗外侧的玻璃表面的雾。
其中,车辆在确定车窗的外侧的玻璃表面存在结雾现象后,可以通过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总线获取雨刷器的工作状态。若雨刷器处于正在工作的状态,则车辆不再向雨刷器发送除雾信号;若雨刷器不处于工作状态,则车辆可以向雨刷器发送除雾信号。雨刷器接收到除雾信号后,可以启动工作。示例的,雨刷器接收到除雾信号后,可以启动工作,刮窗3次后停止工作。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窗除雾方法的步骤的先后顺序可以进行适当调整,步骤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增减。例如,步骤202和步骤203可以根据情况删除。或者,上述步骤207和步骤206可以同步执行。又或者,上述步骤207可以在步骤206之前执行。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的方法,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窗除雾方法。车辆在确定车窗内侧的光强持续下降后,可以进一步确定车窗内侧的第一露点值和车窗外侧的第二露点值。若车辆检测到车窗外侧的第二温度低于第一露点值,则可以确定车窗内侧的玻璃存在结雾现象,进而可以控制车载空调工作于除雾模式。若车辆检测到车窗内侧的第一温度低于第二露点值,则可以确定车窗外侧的玻璃存在结雾现象,进而可以控制雨刷器工作。由于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车辆可以自动判断车窗内侧的玻璃表面起雾和外侧的玻璃表面是否起雾,并可以在确定任一侧的玻璃表面结雾时,自动控制对应的除雾器件工作于除雾模式,因此有效提高了车窗除雾的效率和灵活性。
又由于车辆可以基于车辆内侧的光强的变化情况,车辆内侧的第一温度和第一湿度,以及车辆外侧的第二温度和第二湿度来确定车窗是否存在起雾现象,因此有效提高了判断车窗是否起雾的准确性。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车窗除雾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诸如图1所示的车辆,例如可以应用于车辆中的控制器。参见图5,该方法包括:
步骤301、获取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位于车窗内侧的光传感器能够实时检测车窗内侧的光强。车辆能够获取该光传感器采集到车窗内侧的光强,例如车辆能够周期性获取该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
步骤302、若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满足目标条件,则基于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温度和第二湿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湿度,确定车窗的外侧的第二露点值。
其中,该目标条件包括: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持续下降。车辆若检测到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持续下降,则可以确定车窗可能存在结雾现象。因此,车辆可以基于车外的第二温度和第二湿度,确定车窗的外侧的第二露点值。其中,该第二露点值可以是根据露点计算公式计算得到的。
步骤303、若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温度低于第二露点值,则控制雨刷器工作。
车辆若确定车窗内侧的第一温度低于第二露点值,则可以确定该车窗外侧的玻璃表面存在结雾现象。相应的,车辆可以控制雨刷器处于工作状态,从而清除车窗外侧的玻璃表面的雾。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窗除雾方法。车辆在确定车窗内侧的光强持续下降后,可以基于车窗外侧的第二温度和第二湿度确定车窗外侧的第二露点值。若车辆检测到车窗内侧的第一温度低于该第二露点值,则可以确定车窗外侧的玻璃存在结雾现象,进而可以控制雨刷器处于工作状态,从而清除车窗外侧的玻璃表面的雾。由于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车辆可以自动判断车窗是否结雾,并可以在车窗结雾时,自动控制雨刷器处于工作状态,因此有效提高了车窗除雾的效率和灵活性。
又由于车辆可以基于车辆内侧的光强的变化情况,车辆内侧的第一温度,以及车辆外侧的第二温度和第二湿度来确定车窗是否存在起雾现象,因此有效提高了判断车窗是否起雾的准确性。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该车辆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车窗除雾方法。如图6所示,该车辆00可以包括:位于车窗内侧的第一温度传感器01、第一湿度传感器02以及光传感器03,位于车窗外侧的第二温度传感器04,车载空调05和控制器06。该控制器06用于:
获取光传感器03采集到的光强;
若光传感器03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满足目标条件,则基于第一温度传感器01采集的第一温度和第一湿度传感器02采集的第一湿度,确定车窗的内侧的第一露点值;
若第二温度传感器04采集的第二温度低于第一露点值,则控制车载空调06工作于除雾模式。其中,该目标条件包括:光传感器03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持续下降。
可选地,如图7所示,该车辆00还包括:位于车窗的外侧的第二湿度传感器07和雨刷器08。该控制器06还用于:
若光传感器03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满足目标条件,则基于第二温度传感器04采集的第二温度和第二湿度传感器07采集的第二湿度,确定车窗的外侧的第二露点值;
若第一温度传感器01采集的第一温度低于第二露点值,则控制雨刷器08工作。
可选地,目标条件还包括:光传感器03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的下降幅度大于幅度阈值。
可选地,该控制器06,还用于基于光传感器03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确定幅度阈值。其中,该历史时段位于目标时段之前,且幅度阈值与光传感器03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正相关。
可选地,该控制器06用于:
基于光传感器03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的均值,确定降幅比例,降幅比例与均值正相关;
将均值与降幅比例的乘积确定为幅度阈值。
可选地,该控制器06用于:
若光传感器03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的方差小于阈值,则基于光传感器03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的均值,确定降幅比例。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在确定车窗内侧的光强持续下降后,可以进一步确定车窗内侧的第一露点值和车窗外侧的第二露点值。若车辆检测到车窗外侧的第二温度低于第一露点值,则可以确定车窗内侧的玻璃存在结雾现象,进而可以控制车载空调工作于除雾模式。若车辆检测到车窗内侧的第一温度低于第二露点值,则可以确定车窗外侧的玻璃存在结雾现象,进而可以控制雨刷器工作。由于该车辆可以自动判断车窗内侧的玻璃表面起雾和外侧的玻璃表面是否起雾,并可以在确定任一侧的玻璃表面结雾时,自动控制对应的除雾器件工作于除雾模式,因此有效提高了车窗除雾的效率和灵活性。
又由于该车辆可以基于车辆内侧的光强的变化情况,车辆内侧的第一温度和第一湿度,以及车辆外侧的第二温度和第二湿度来确定车窗是否存在起雾现象,因此有效提高了判断车窗是否起雾的准确性。
图8是本申请提供了再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车辆10包括:控制器11,位于车窗的内侧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2,光传感器13,位于车窗的外侧的第二温度传感器14,第二湿度传感器15和雨刷器16。该控制器11用于:
获取光传感器13采集到的光强;
若光传感器13采集到的光强满足目标条件,则基于第二温度传感器14采集的第二温度和第二湿度传感器15采集的第二湿度,确定车窗的外侧的第二露点值;
若第一温度传感器12采集的第一温度低于第二露点值,则控制雨刷器16工作。其中,目标条件包括:光传感器13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持续下降。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在确定车窗内侧的光强持续下降后,可以基于车窗外侧的第二温度和第二湿度确定车窗外侧的第二露点值。若车辆检测到车窗内侧的第一温度低于该第二露点值,则可以确定车窗外侧的玻璃存在结雾现象,进而可以控制雨刷器处于工作状态,从而清除车窗外侧的玻璃表面的雾。由于该车辆可以自动判断车窗是否结雾,并可以在车窗结雾时,自动控制雨刷器处于工作状态,因此有效提高了车窗除雾的效率和灵活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车窗除雾方法,例如图3、图4或图5所示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车窗除雾方法,例如图3、图4或图5所示的方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中术语“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本申请中术语“第一”“第二”等字样用于对作用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应理解,“第一”、“第二”、“第n”之间不具有逻辑或时序上的依赖关系,也不对数量和执行顺序进行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窗除雾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位于所述车窗的内侧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湿度传感器以及光传感器,位于所述车窗的外侧的第二温度传感器,以及车载空调;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
若所述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满足目标条件,则基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湿度,确定所述车窗的内侧的第一露点值;
若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露点值,则控制所述车载空调工作于除雾模式;
其中,所述目标条件包括:所述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持续下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位于所述车窗的外侧的第二湿度传感器和雨刷器;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满足目标条件,则基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温度和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湿度,确定所述车窗的外侧的第二露点值;
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温度低于所述第二露点值,则控制所述雨刷器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条件还包括:所述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的下降幅度大于幅度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光传感器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确定所述幅度阈值;
其中,所述历史时段位于所述目标时段之前,且所述幅度阈值与所述光传感器在所述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正相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光传感器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确定所述幅度阈值,包括:
基于所述光传感器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的均值,确定降幅比例,所述降幅比例与所述均值正相关;
将所述均值与所述降幅比例的乘积确定为幅度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光传感器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的均值,确定降幅比例,包括:
若所述光传感器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的方差小于阈值,则基于所述光传感器在历史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的均值,确定降幅比例。
7.一种车窗除雾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位于所述车窗的内侧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光传感器,以及位于所述车窗的外侧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湿度传感器和雨刷器;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
若所述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满足目标条件,则基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温度和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湿度,确定所述车窗的外侧的第二露点值;
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温度低于所述第二露点值,则控制所述雨刷器工作;
其中,所述目标条件包括:所述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持续下降。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位于所述车窗的内侧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位于所述车窗的外侧第二温度传感器,车载空调,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
获取所述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
若所述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满足目标条件,则基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湿度,确定所述车窗的内侧的第一露点值;
若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露点值,则控制所述车载空调工作于除雾模式;
其中,所述目标条件包括:所述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持续下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位于所述车窗的外侧的雨刷器和第二湿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若所述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满足目标条件,则基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温度和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湿度,确定所述车窗的外侧的第二露点值;
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温度低于所述第二露点值,则控制所述雨刷器工作。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控制器,位于所述车窗的内侧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光传感器,位于所述车窗的外侧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湿度传感器和雨刷器;所述控制器用于:
获取所述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
若所述光传感器采集到的光强满足目标条件,则基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温度和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二湿度,确定所述车窗的外侧的第二露点值;
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第一温度低于所述第二露点值,则控制所述雨刷器工作;
其中,所述目标条件包括:所述光传感器在目标时段内采集到的光强持续下降。
CN202111268473.6A 2021-10-29 2021-10-29 车辆及其车窗除雾方法 Active CN1138298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68473.6A CN113829847B (zh) 2021-10-29 2021-10-29 车辆及其车窗除雾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68473.6A CN113829847B (zh) 2021-10-29 2021-10-29 车辆及其车窗除雾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29847A true CN113829847A (zh) 2021-12-24
CN113829847B CN113829847B (zh) 2023-09-19

Family

ID=78966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68473.6A Active CN113829847B (zh) 2021-10-29 2021-10-29 车辆及其车窗除雾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29847B (zh)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71845A (en) * 1997-04-30 1999-10-2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vehicular defroster
US20060228001A1 (en) * 2005-04-11 2006-10-12 Denso Corporation Rain sensor
US20080168785A1 (en) * 2005-12-20 2008-07-17 Robert Bosch Gmbh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Avoiding Condensation of Humidity on Vehicle Windows
KR20100100327A (ko) * 2009-03-06 2010-09-15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차량 윈도우의 디포깅 제어 방법
KR20110063212A (ko) * 2009-12-04 2011-06-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방 카메라를 이용한 차량의 기후 상황 감지 방법
CN104527372A (zh) * 2015-01-16 2015-04-22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自动除雾系统及汽车
CN105667251A (zh) * 2016-02-18 2016-06-1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除雾方法及装置
CN106564351A (zh) * 2015-10-12 2017-04-19 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空调防结雾霜的方法
CN107010019A (zh) * 2015-10-15 2017-08-0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节能车窗除雾和再冻结预防
CN107344543A (zh) * 2017-07-05 2017-11-1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自动除雾系统及方法
JP2019026046A (ja) * 2017-07-28 2019-02-2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防曇制御装置
CN110816475A (zh) * 2019-12-05 2020-02-21 宝能汽车有限公司 车窗除雾装置及车窗除雾方法
CN112428779A (zh) * 2020-11-19 2021-03-02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车用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2793540A (zh) * 2020-12-30 2021-05-14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的雨刮器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2848838A (zh) * 2021-01-18 2021-05-28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低温高速工况防起雾控制方法
WO2021117352A1 (ja) * 2019-12-11 2021-06-17 Agc株式会社 窓ガラスシステム、及び、窓ガラス装置
CN113353025A (zh) * 2021-07-14 2021-09-07 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除霜除雾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71845A (en) * 1997-04-30 1999-10-2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vehicular defroster
US20060228001A1 (en) * 2005-04-11 2006-10-12 Denso Corporation Rain sensor
KR20060107937A (ko) * 2005-04-11 2006-10-16 가부시키가이샤 덴소 레인 센서
US20080168785A1 (en) * 2005-12-20 2008-07-17 Robert Bosch Gmbh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Avoiding Condensation of Humidity on Vehicle Windows
KR20100100327A (ko) * 2009-03-06 2010-09-15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차량 윈도우의 디포깅 제어 방법
KR20110063212A (ko) * 2009-12-04 2011-06-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방 카메라를 이용한 차량의 기후 상황 감지 방법
CN104527372A (zh) * 2015-01-16 2015-04-22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自动除雾系统及汽车
CN106564351A (zh) * 2015-10-12 2017-04-19 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空调防结雾霜的方法
CN107010019A (zh) * 2015-10-15 2017-08-0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节能车窗除雾和再冻结预防
CN105667251A (zh) * 2016-02-18 2016-06-1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除雾方法及装置
CN107344543A (zh) * 2017-07-05 2017-11-1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自动除雾系统及方法
JP2019026046A (ja) * 2017-07-28 2019-02-2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防曇制御装置
CN110816475A (zh) * 2019-12-05 2020-02-21 宝能汽车有限公司 车窗除雾装置及车窗除雾方法
WO2021117352A1 (ja) * 2019-12-11 2021-06-17 Agc株式会社 窓ガラスシステム、及び、窓ガラス装置
CN112428779A (zh) * 2020-11-19 2021-03-02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车用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2793540A (zh) * 2020-12-30 2021-05-14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的雨刮器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2848838A (zh) * 2021-01-18 2021-05-28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低温高速工况防起雾控制方法
CN113353025A (zh) * 2021-07-14 2021-09-07 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除霜除雾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29847B (zh) 2023-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460591C (en) Moisture sensor and windshield fog detector
US7095199B2 (en) Automatic vehicle wiper system
EP1334888B1 (en) A vehicle windshield moisture detecting system
KR20140056047A (ko) 차량의 창유리 디포깅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창유리 디포깅 방법
EP3163551B1 (en) System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raffic jam and parked vehicles
US8983135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vehicle equipment responsive to a multi-stage village detection
KR101738995B1 (ko) 에고 모션 검출을 구비한 촬상 시스템 및 방법
US9619720B2 (en) Vehicle imag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vehicle tail lights and flashing red stop lights
CN109484287A (zh) 汽车制动提示方法及制动提示系统
CN113753051B (zh) 车辆控制方法、车辆控制程序以及车辆控制系统
CN113829847B (zh) 车辆及其车窗除雾方法
CN116811862A (zh) 一种跟车距离调节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ATE344157T1 (de) Verfahren zur beschlagsvermeidung an scheiben eines kraftfahrzeuges
KR100660561B1 (ko) 비전기반 지능형 스마트 와이퍼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5871602A (zh) 一种车载前向激光雷达控制系统及方法
US20210229634A1 (en) Control device, vehicle, control system, program, and control method
CN112277962B (zh) 车载设备控制装置
CN114312810A (zh) 一种车辆能否上坎的判断方法及系统
CN112319422A (zh) 一种感应车窗湿度的自动除湿方法、系统和车辆
CN112660017A (zh) 一种新型前后雾灯自动打开控制系统
CN108731844B (zh) 用于确定机动车辆周围空气温度的方法
JP2000168434A (ja) 自動車のライトを自動的に作動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CN117565820A (zh) 车辆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
CN114734910A (zh) 一种制动预警后车提示系统及方法
CN115056749A (zh) 汽车前风窗自动除雾控制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10

Address after: 266555, No. 218, Bay Road, Qingd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Patentee after: Hisense Video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66555, No. 218, Bay Road, Qingd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Hisense Group Hold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