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26262A -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26262A
CN113826262A CN202180003251.3A CN202180003251A CN113826262A CN 113826262 A CN113826262 A CN 113826262A CN 202180003251 A CN202180003251 A CN 202180003251A CN 113826262 A CN113826262 A CN 1138262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material layer
positive electrode
insulating layer
electrode a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325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昌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826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262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35Safety or regulating additives or arrangements in electrodes, separators or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86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inside the batteries, e.g. incorrect connections of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3Spacers; Insulating pl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所述电化学装置包括:负极,其包括负极集流体,负极集流体的表面设置有负极活性物质层;正极,其包括正极集流体,正极集流体的表面设置有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集流体靠近极耳部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绝缘层;隔离膜;其中,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比相面对位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更靠外侧;绝缘层的内端缘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相接或部分重合,绝缘层的外端缘与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齐平或比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更靠外侧。本申请能够在减少冲切产生的毛刺和掉料的同时,有效减少负极边缘区域的阻抗,改善负极边缘动力学,改善负极边缘析锂,减少电化学装置着火或爆炸的几率。

Description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化学装置,例如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量高、无记忆效应、绿色环保等特性被广泛用于通信设备、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以及电动汽车上。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人们对电化学装置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安全性能。
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卷绕式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工艺涉及到极片冲切工艺时,用于冲切的模具随着使用频次的增加,其边缘产生毛刺及掉料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如果极片在冲切过程中出现毛刺或掉料,可能会刺穿隔膜并引发短路,进而造成安全风险;再例如,电池析锂可能会导致电池着火或爆炸的几率增加,进而造成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负极,其包括负极集流体,所述负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侧的表面设置有负极活性物质层;正极,其包括正极集流体,所述正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侧的表面设置有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正极集流体靠近极耳部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绝缘层;隔离膜,其设置于所述负极与所述正极之间,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隔着所述隔离膜相面对;其中,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比相面对位置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更靠外侧;所述绝缘层的内端缘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相接或部分重合,所述绝缘层的外端缘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齐平或比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更靠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耳部从所述正极集流体凸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集流体远离所述极耳部的一侧表面设置有所述绝缘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的外端缘超出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部分的宽度A满足:A≤3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的宽度A’满足:0.2mm≤A’≤1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超出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部分的宽度B满足:0.2mm≤B≤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的厚度Ti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Tp满足:0μm≤Tp-Ti≤1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的厚度Ti满足:10μm≤Ti≤Tp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包括无机材料和粘接剂,其中,所述无机材料包括硫酸钡、硅酸钙、三氧化二铝、勃姆石、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氧化镁、原硅酸钙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粘接剂包括聚偏氟乙烯、聚氨酯、聚丙烯酸盐、丁苯橡胶、聚醚酰亚胺、羧甲基纤维素钠或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绝缘层的总重量,所述无机材料的重量百分含量为60%至93%,所述粘接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7%至4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的阻抗为大于等于1KΩ。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本申请的前述电化学装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本申请的电化学装置中设置的绝缘层能够在减少冲切产生的毛刺和掉料的同时,还能够为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边缘区域提供支撑,使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边缘区域和隔离膜之间能够更紧密地结合,减少负极边缘区域的阻抗,改善负极边缘动力学,改善负极边缘析锂,减少电化学装置着火或爆炸的几率,提高电化学装置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极体的剖面图的一部分,图1(b)为图1(a)的分解图,图1(c)为从正极侧观看本实施方式的电极体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极体的剖面图的一部分,图2(b)为图2(a)的分解图,图2(c)为从正极侧观看本实施方式的电极体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极体的剖面图的一部分,图3(b)为图3(a)的分解图,图3(c)为从正极侧观看本实施方式的电极体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极体的剖面图的一部分,图4(b)为图4(a)的分解图,图4(c)为从正极侧观看本实施方式的电极体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极体的剖面图的一部分,图5(b)为图5(a)的分解图,图5(c)为从正极侧观看本实施方式的电极体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正极10,正极集流体11,正极活性物质层12,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12a,绝缘层13,绝缘层的的外端缘13a,绝缘层的内端缘13b,正极活性物质层与绝缘层重合部14,负极20,负极集流体21,负极活性物质层22,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22a,隔离膜30,极耳部40。
具体实施方式
将理解的是,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示例,本申请可以以各种形式实施,因此,本文公开的具体细节不应被解释为限制,而是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且作为表示性的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以各种方式实施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电化学装置)
本申请的电化学装置例如为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或电容器。二次电池例如为锂二次电池,锂二次电池包含但不限于锂金属二次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锂聚合物二次电池或锂离子聚合物二次电池。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包含负极、正极和隔离膜。
请参照图1(a)至图5(c),负极20包括负极集流体21,负极集流体21的至少一侧的表面设置有负极活性物质层22;正极10包括正极集流体11,正极集流体11的至少一侧的表面设置有正极活性物质层12;隔离膜30设置于负极20与正极10之间,正极活性物质层12与负极活性物质层22隔着隔离膜30相面对;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22a比相面对位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12a更靠外侧。
为了清楚地描述各个方位,图1(a)至图5(c)中示出了宽度方向(在图中以W示出)和厚度方向(在图中以T示出),宽度方向是相对于长度方向而言的,以卷绕式电池的带状正极为例,长条矩形的正极集流体的长边的延伸方向视为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与长度方向垂直。如图1(a)至图5(c)所示,在宽度方向的两端侧,正极活性物质层12靠近正极集流体边缘的端缘为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12a,负极活性物质层22靠近负极集流体边缘的端缘为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22a。
为了防止电池短路,保证正极活性物质层12脱出的锂离子能够完全被负极活性物质层22所接收,以避免正极活性物质层12超出负极活性物质层22的部分产生析锂的安全风险,负极活性物质层22的宽度被设计为大于正极活性物质层12的宽度,使得负极片上存在overhang区域,在本申请中表现为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22a设计为比相面对位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12a更靠外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22a超出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12a部分的宽度B满足:0.2mm≤B≤5m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22a超出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12a部分的宽度B满足:0.5mm≤B≤5m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22a超出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12a部分的宽度B:0.8mm≤B≤2mm。
但是,发明人发现,当负极活性物质层22的宽度大于正极活性物质层12时,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12a对应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2附近的阻抗较大,降低负极边缘区域动力学,容易出现析锂,产生安全风险。如果采用降低充电倍率的方法来降低负极充电过程中的极化产生的阻抗,虽然能够避免负极边缘析锂,但是降低充电倍率会延长充电时间,极大地降低了客户使用体验和产品竞争力;如果提高负极活性物质动力学、提高负极活性物质的比例、使用CMC-Li(羧甲基纤维素锂)取代CMC-Na(羧甲基纤维素钠)或者使用动力学更好的粘接剂,如使用苯丙类粘接剂取代丁苯橡胶类粘接剂来提高负极边缘区域动力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动力学已经发展到一个瓶颈期,难以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提升。
本申请在正极集流体11上设置绝缘层13,并通过设置绝缘层13、正极活性物质层12和负极活性物质层22的位置与尺寸关系,能够减少负极边缘区域的阻抗,改善负极边缘动力学,改善负极边缘析锂,减少电化学装置着火或爆炸的几率。
绝缘层13可以是仅设置在正极集流体11上靠近极耳部40的一侧表面,也可以是同时设置在正极集流体11上靠近极耳部40的一侧表面以及正极集流体11上远离极耳部40的一侧表面。
在本申请中,极耳部40是指在极片涂布时预留的集流体边缘空箔区,在一些实施例中,极耳部40从集流体凸出。经过辊压和分切后,在卷绕前将集流体边缘空箔区经过裁切处理后可形成极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a)至图1(c)所示意的电极体的一部分,正极集流体11靠近极耳部40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绝缘层13,绝缘层的内端缘13b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12a相接,绝缘层的外端缘13a比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22a更靠外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a)至图2(c)所示意的电极体的一部分,正极集流体11靠近极耳部40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绝缘层13,绝缘层的内端缘13b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12a相接,绝缘层的外端缘13a与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22a齐平。
此时,由于在正极集流体11靠近极耳部40的一侧表面设置了绝缘层13,当对设置有绝缘层13的极片予以冲切时,能够有效减少冲切产生的毛刺和掉料,改善电化学装置的安全性能;同时,在靠近极耳部13的一端侧,由于正极10设置了绝缘层13,并且绝缘层的内端缘13b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12a相接,绝缘层的外端缘13a比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22a更靠外侧或者绝缘层的外端缘13a与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22a齐平,因此在电持加压化成时,该端侧正极的绝缘层13能够为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边缘区域提供支撑,使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边缘区域和隔离膜之间能够更紧密地结合,从而能够减小负极边缘区域的阻抗,改善负极边缘区域动力学。如果绝缘层的外端缘13a比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22a更靠内侧,则负极活性物质层22的边缘超出绝缘层的部分处于悬空状态,在电池加压化成时,该超出的部分和隔离膜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电子传输距离较大,阻抗较大,容易析锂。
在涂覆浆料的过程中,将绝缘层13的浆料和正极活性物质层12的浆料涂覆在正极集流体11表面时,绝缘层浆料沿正极活性物质层浆料的边缘涂布,绝缘层的浆料和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浆料可能会有部分重合,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12与绝缘层13重合部14。在一些实施例中,图3(a)至图3(c)所示意的电极体的一部分,正极集流体11靠近极耳部40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绝缘层13,绝缘层的内端缘13b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12a部分重合,绝缘层的外端缘13a比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22a更靠外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a)至图4(c)所示意的电极体的一部分,正极集流体11靠近极耳部40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绝缘层13,绝缘层的内端缘13b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12a部分重合,绝缘层的外端缘13a与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22a齐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a)至图5(c)所示意的电极体的一部分,正极集流体11靠近极耳部40的一侧表面以及远离极耳部40的一侧表面均设置有绝缘层13,绝缘层的内端缘13b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12a相接,绝缘层的外端缘13a比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22a更靠外侧。
当绝缘层13同时设置在正极集流体11靠近极耳部40的一侧表面以及正极集流体11远离极耳部40的一侧表面时,绝缘层的内端缘13b也可以是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12a部分重合,绝缘层的外端缘13a也可以是与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22a齐平;具体地,与当绝缘层12仅设置在正极集流体11靠近极耳部40的一侧表面时的方案类似,在此不再作详细的描述。
此时,由于在正极集流体11远离极耳部40的一侧表面也设置了绝缘层13,使得正极活性物质层12和绝缘层13的总宽度大于负极活性物质层22的宽度,因此在电池加压化成时,负极片的overhang区域均能够得到绝缘层的支撑,使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边缘区域和隔离膜之间能够进一步地紧密地结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包括无机材料。在本申请中,无机材料可以使用本领域公知的常规使用的无机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机材料包括硫酸钡(BaSO4)、硅酸钙(CaSiO3)、三氧化二铝(Al2O3)、勃姆石、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氧化镁、原硅酸钙(CaSiO4)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绝缘层的总重量,所述无机材料的重量百分含量为60%至93%。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绝缘层的总重量,所述无机材料的重量百分含量为80%至93%。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还包括粘接剂。所述粘接剂包括聚偏氟乙烯、聚氨酯、聚丙烯酸盐、丁苯橡胶、聚醚酰亚胺、羧甲基纤维素钠或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绝缘层的总重量,所述粘接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7%至4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的阻抗为大于等于1KΩ,能够防止正极集流体在模切时产生的毛刺和绝缘层产生电子传输,从而起到隔离正极集流体毛刺和隔离膜的作用。绝缘层的阻抗的测试可使用内阻仪进行测试:用无尘纸蘸取酒精擦拭内阻仪的接触头;打开测试夹具的电源,调节接触头压力至0.5MPa;将测试极片放置在下接触头上,启动设备,让上接触头下压极片3-5s;记录极片阻值即为绝缘层的阻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a)至图5(c)所示,绝缘层的外端缘13a超出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22a部分的宽度A满足:A≤3mm。如果绝缘层的外端缘超出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部分的宽度A过大,则需要对应地增加隔离膜的宽度,造成电化学装置能量密度的损失,并且,即使A大于3mm,对于负极边缘析锂没有进一步改善的效果,或者对负极边缘析锂进一步改善的效果微弱。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层的外端缘13a超出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22a部分的宽度A满足:1.5mm≤A≤3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a)至图5(c)所示,绝缘层13的宽度A’满足:0.2mm≤A’≤10mm。在本申请中,绝缘层的宽度表示正极活性物质层一侧的绝缘层的宽度,也即绝缘层的外端缘超出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部分的宽度。如果绝缘层的宽度A’过大,则需要对应地增加隔离膜的宽度,造成电化学装置能量密度的损失,并且,即使A’大于10mm,对于负极边缘析锂没有进一步改善的效果,或者对负极边缘析锂进一步改善的效果微弱;如果绝缘层的宽度A’过小,则不能较好地减少冲切产生的毛刺和掉料,影响对安全性能的改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13的宽度A’满足:1mm≤A’≤5m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13的宽度A’满足:3mm≤A’≤5mm。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正极活性物质层12和绝缘层13的总宽度不大于隔离膜30的宽度,以减少对电池宽度的影响,避免造成电化学装置能量密度的损失。
绝缘层的厚度影响其对负极活性物质层边缘区域的支撑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的厚度Ti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Tp满足:0μm≤Tp-Ti≤10μm。如果绝缘层的厚度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过小,则绝缘层对负极活性物质层边缘区域的支撑效果会减弱,影响负极边缘析锂的改善效果;如果绝缘层的厚度大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则在冷压时难以达到预定的压实密度,进而影响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的厚度Ti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Tp满足:0μm≤Tp-Ti≤2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的厚度Ti满足:10μm≤Ti≤Tp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绝缘层的厚度Ti是指设置在正极集流体单侧表面的绝缘层的厚度,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Tp是指设置在正极集流体单侧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集流体为金属,例如但不限于铜箔、镍箔、不锈钢箔、钛箔、泡沫镍、泡沫铜、包覆有导电金属的聚合物基板或它们的组合。
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负极活性材料,负极活性材料可选用各种可被用作电化学装置的能够嵌入、脱嵌活性离子的材料或能够掺杂、脱掺杂活性离子的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碳材料、金属合金、含锂氧化物及含硅材料中的至少一种。负极的制备方法可采用可被用于电化学装置的负极的制备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负极浆料的制备中,通常加入溶剂,负极活性材料加入负极粘结剂并根据需要加入导电材料和增稠剂后溶解或分散于溶剂中制成负极浆料。溶剂在干燥过程中挥发去除。溶剂是可被用作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溶剂,溶剂例如但不限于水。增稠剂是可被用作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增稠剂,增稠剂例如但不限于羧甲基纤维素钠(简写为CMC)。本申请对于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负极活性材料、负极粘结剂、增稠剂的混合比例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期望的电化学装置性能控制其混合比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集流体为金属,例如但不限于铜箔、铝箔。
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活性材料可选用各种可被用作电化学装置的正极活性材料的能够可逆地嵌入、脱嵌活性离子的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材料包含LiCoO2、LiNiO2、LiMn2O4、LiCo1-yMyO2、LiNi1-yMyO2、LiMn2-yMyO4、LiNixCoyMnzM1-x-y-zO2中的至少一种,其中,M选自Fe、Co、Ni、Mn、Mg、Cu、Zn、Al、Sn、B、Ga、Cr、Sr、V、Ti中的一种或多种,且0≤y≤1,0≤x≤1,0≤z≤1,x+y+z≤1。正极的制备方法可采用可被用于电化学装置的正极的制备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正极浆料的制备中,通常加入溶剂,正极活性材料加入粘结剂并根据需要加入导电剂和增稠剂后溶解或分散于溶剂中制成正极浆料。溶剂在干燥过程中挥发去除。溶剂是可被用作正极活性材料层的溶剂,溶剂例如但不限于N-甲基吡咯烷酮(NMP)。粘结剂是可被用作正极活性材料层的粘结剂,例如但不限于聚偏氟乙烯(PVDF)。导电剂是可被用作正极活性材料层的导电剂,例如但不限于Super P。本申请对于正极活性物质中的正极活性材料、正极粘结剂、正极导电剂的混合比例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期望的电化学装置性能控制其混合比例。
隔离膜是本领域可被用于电化学装置的隔离膜。本申请对隔离膜的材料和形状没有特别限制。
电化学装置还包括电解液。电解液是本领域可被用于电化学装置的电解液。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解液包括有机溶剂、电解质盐和添加剂。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解质盐选自锂盐。在一些实施例中,锂盐选自LiPF6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还包含外包装壳体。外包装壳体是本领域可被用于电化学装置并且对于所使用的电解液稳定的外包装壳体,例如但不限于金属类外包装壳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耳部包括多个正极极耳和多个负极极耳。多个极耳能够增加电化学装置充放电时的电子通道,减小极化和电芯放热。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的数量分别与电芯层数相等,或者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的数量分别为电芯层数的1/2。正极极耳与负极极耳在电芯卷绕后重叠,并分别与镍铝金属片焊接连接。
(电子装置)
本申请的电子装置是任何电子装置,例如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笔输入型计算机、移动电脑、电子书播放器、便携式电话、便携式传真机、便携式复印机、便携式打印机、头戴式立体声耳机、录像机、液晶电视、手提式清洁器、便携CD机、迷你光盘、收发机、电子记事本、计算器、存储卡、便携式录音机、收音机、备用电源、电机、汽车、摩托车、助力自行车、自行车、照明器具、玩具、游戏机、钟表、电动工具、闪光灯、照相机、家庭用大型蓄电池、锂离子电容器。注意的是,本申请的电化学装置除了适用于上述例举的电子装置外,还适用于储能电站、海运运载工具、空运运载工具。空运运载装置包含在大气层内的空运运载装置和大气层外的空运运载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包含本申请前述的电化学装置。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申请。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本申请的下述具体实施例中,仅示出电池为锂离子电池的实施例,但本申请不限于此。在下述实施例、对比例中,所使用到的试剂、材料以及仪器如没有特殊的说明,均可商购获得或合成获得。
实施例1
步骤S1,将正极活性材料钴酸锂、导电剂Super P、粘结剂PVDF按照98:1:1的重量比在适量的NMP中充分搅拌混合,得到混合均匀的正极浆料;将无机材料BaSO4和粘接剂PVDF按照93:7的重量比在适量的NMP中充分搅拌混合,得到混合均匀的绝缘浆料;
步骤S2,将制得的正极浆料通过挤压涂布机同时涂覆在正极集流体铝箔的一面,涂覆厚度为30μm,绝缘浆料沿正极浆料的边缘涂覆在正极浆料靠近极耳部的一侧,绝缘浆料的涂覆宽度为3.5mm,涂覆厚度为30μm,烘干后以同样的方式继续涂覆正极集流体铝箔的另一面,烘干,冷压,得到正极片;
步骤S3,将负极活性材料石墨、粘结剂丁苯橡胶、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锂按照97.5︰1.3︰1.2的重量比在适量的去离子水中充分搅拌混合,使其形成均匀的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通过挤压涂布机涂覆在负极集流体铜箔的一面,烘干后以同样的方式继续涂覆负极集流体铜箔的另一面,烘干,冷压,得到负极片;
步骤S4,以PE多孔聚合薄膜作为隔离膜,隔离膜置于负极片与正极片之间,并使正极活性物质层与负极活性物质层隔着隔离膜相面对,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超出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2mm,绝缘层的外端缘超出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1.5mm;
步骤S5,将叠好的隔离膜、负极片和正极片卷绕制成电极组件,再经过封装、注入电解液静置得到待浸润充分的电极组件,然后经过化成及容量步骤,得到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2-21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相同,区别在于实施例2-21调整了绝缘层、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参数。
实施例22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相同,区别在于实施例22中绝缘浆料沿正极浆料的边缘涂覆在正极浆料的两侧(靠近极耳部的一侧以及远离极耳部的一侧),每一侧绝缘浆料的涂覆宽度为8mm;同时,实施例22还调整了其他的绝缘层、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参数。
实施例23
与实施例22的制备方法相同,区别在于实施例23调整了绝缘层、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参数。
实施例24
与实施例5的制备方法相同,区别在于实施例24调整了绝缘层、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参数。
对比例1-2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相同,区别在于对比例1-2调整了绝缘层、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参数。在对比例1-2中,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比绝缘层的外端缘更靠外侧。
实施例1-24以及对比例1-2中的参数如表1所示。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测试:
热失效(Hotbox)测试:
1)20±5℃下,电池0.5C放电到3.0V,放置5min;
2)0.5C充电到4.45V,恒压充电到0.05C(4.45V体系);
3)20±5℃下静置60min;
4)5℃/min±2℃/min的速率升至130℃±2℃,并保持60min;
5)结束测试后,检查电芯外观,电池着火,测试不通过。
25℃3C析锂测试:
测试在25℃环境下进行
1)电池放置30min;
2)0.5C充电到4.45V,恒压充电到0.05C;
3)放置5min;
4)0.5C放电到3V;
5)放置60min;
6)3C充电到4.45V,恒压充电到0.05C;
7)放置5min;
8)1C放电到3V;
9)放置5min;
10)第6步到第9步循环10次;
11)放置120min;
12)3C充电到4.45V,恒压充电到0.05C;
13)放置5min;观察锂离子电池的析锂状况,并按照以下标准分类:
将锂离子电池拆解后获得负极片,金黄色为正常区域,白色为析锂区域,利用高倍(20倍以上)显微镜拍照后,对不同区域进行分析,如果白色区域在总面积中的占比n满足0<n<1%,则记为“不析锂”;如果白色区域在总面积中的占比n满足1%<n<10%,则记为“轻微析锂”;如果白色区域在总面积中的占比n满足10%<n<100%,则记为“严重析锂”。
Figure BDA0003339927550000121
由表1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当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比相面对位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更靠外侧时,在正极集流体靠近极耳部的一侧设置绝缘层,并使绝缘层的内端缘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相接或部分重合,使绝缘层的外端缘与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齐平或比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更靠外侧,此时,能够改善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析锂状况,并提高热失效测试的通过率。在对比例1和对比例2中,虽然在正极集流体靠近极耳部的一侧设置了绝缘层,但是在制成电芯后,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比绝缘层的外端缘更靠外侧,因此,绝缘层不能为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边缘区域提供支撑,容易发生负极析锂且热失效测试的通过率较低。
绝缘层的厚度影响负极析锂以及锂离子电池热失效测试通过率的改善效果。由实施例8至12的数据可以得到,如果绝缘层的厚度过小,负极析锂以及锂离子电池热失效测试通过率的改善效果变差。
绝缘层组成和阻抗影响锂离子电池热失效测试通过率的改善效果。由实施例9、14至21的数据可以得到,如果绝缘层中无机材料的质量占比过小,绝缘层阻抗较低,锂离子电池热失效测试通过率的改善效果变差。
上面详细的说明描述多个示范性实施例,但本文不意欲限制到明确公开的组合。因此,除非另有说明,本文所公开的各种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而形成出于简明目的而未示出的多个另外组合。

Claims (11)

1.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
负极,其包括负极集流体,所述负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侧的表面设置有负极活性物质层;
正极,其包括正极集流体,所述正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侧的表面设置有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正极集流体靠近极耳部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绝缘层;
隔离膜,其设置于所述负极与所述正极之间,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隔着所述隔离膜相面对;
其中,
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比相面对位置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更靠外侧;
所述绝缘层的内端缘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相接或部分重合,所述绝缘层的外端缘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齐平或比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更靠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
所述正极集流体远离所述极耳部的一侧表面设置有所述绝缘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
所述绝缘层的外端缘超出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部分的宽度A满足:A≤3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
所述绝缘层的宽度A’满足:0.2mm≤A’≤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
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超出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外端缘部分的宽度B满足:0.2mm≤B≤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
所述绝缘层的厚度Ti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Tp满足:0μm≤Tp–Ti≤1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
所述绝缘层的厚度Ti满足:10μm≤Ti≤Tp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化学装置,所述绝缘层包括无机材料和粘接剂,其中,
所述无机材料包括硫酸钡、硅酸钙、三氧化二铝、勃姆石、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氧化镁、原硅酸钙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粘接剂包括聚偏氟乙烯、聚氨酯、聚丙烯酸盐、丁苯橡胶、聚醚酰亚胺、羧甲基纤维素钠或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
基于所述绝缘层的总重量,所述无机材料的重量百分含量为60%至93%,所述粘接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7%至40%。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中,
所述绝缘层的阻抗为大于等于1KΩ。
11.一种电子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装置。
CN202180003251.3A 2021-02-18 2021-02-18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38262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076725 WO2022174369A1 (zh) 2021-02-18 2021-02-18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26262A true CN113826262A (zh) 2021-12-21

Family

ID=78918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3251.3A Pending CN113826262A (zh) 2021-02-18 2021-02-18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297119A1 (zh)
JP (1) JP2024508700A (zh)
CN (1) CN113826262A (zh)
WO (1) WO2022174369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30018A (zh) * 2022-01-19 2022-05-0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包含该电化学装置的电子装置
CN114744198A (zh) * 2022-04-19 2022-07-12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和电池
CN114744156A (zh) * 2022-03-30 2022-07-12 惠州市恒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极极片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14843519A (zh) * 2022-05-26 2022-08-02 东莞锂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集流体、正极片、负极片、叠片电芯、电池及制备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03356A (ja) * 2005-09-12 2007-04-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水系二次電池
CN103430357A (zh) * 2011-03-23 2013-12-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充电电池用正极极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电解质充电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4659368A (zh) * 2013-11-25 2015-05-27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模块
JP2019087523A (ja) * 2017-11-08 2019-06-06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Samsung SDI Co., Ltd. 多孔質絶縁層形成用組成物、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CN111799439A (zh) * 2019-04-09 2020-10-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锂离子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33925B (zh) * 2019-04-26 2021-10-2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电动汽车及消费类电子产品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03356A (ja) * 2005-09-12 2007-04-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水系二次電池
CN103430357A (zh) * 2011-03-23 2013-12-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充电电池用正极极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电解质充电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4659368A (zh) * 2013-11-25 2015-05-27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模块
JP2019087523A (ja) * 2017-11-08 2019-06-06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Samsung SDI Co., Ltd. 多孔質絶縁層形成用組成物、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CN111799439A (zh) * 2019-04-09 2020-10-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锂离子电池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30018A (zh) * 2022-01-19 2022-05-0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包含该电化学装置的电子装置
CN114744156A (zh) * 2022-03-30 2022-07-12 惠州市恒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极极片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44198A (zh) * 2022-04-19 2022-07-12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和电池
CN114744198B (zh) * 2022-04-19 2024-04-02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和电池
CN114843519A (zh) * 2022-05-26 2022-08-02 东莞锂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集流体、正极片、负极片、叠片电芯、电池及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74369A1 (zh) 2022-08-25
JP2024508700A (ja) 2024-02-28
EP4297119A1 (en) 2023-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00706B1 (en) Negative electrode, and secondary battery and device having same
CN113097441B (zh)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826262A (zh)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7863495B (zh) 电极结构体、二次电池、电池包及车辆
CN112002868B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WO2020259480A1 (en) Lithium primary battery
CN113659105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JP2006120606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08098142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7262605B2 (ja) 内部短絡誘導のための電気化学素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安全性評価方法
CN111313102A (zh) 电芯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02709602B (zh) 一种高能量密度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4583098A (zh) 电化学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装置
JP2016177948A (ja) 負極及び非水電解質電池
WO2024077635A1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WO2013175916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5361271B2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CN117355953A (zh) 一种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复合材料、正极和电池
CN116130651A (zh) 极片、锂离子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KR20230054657A (ko) 리튬 이온 전지
JP6168356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05032688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EP4235864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plat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24066624A1 (zh) 一种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US20220407117A1 (en) Electrolyte solution,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