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64791A - 一种电芯组件、电池、电池包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芯组件、电池、电池包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64791A CN113764791A CN202010421322.9A CN202010421322A CN113764791A CN 113764791 A CN113764791 A CN 113764791A CN 202010421322 A CN202010421322 A CN 202010421322A CN 113764791 A CN113764791 A CN 1137647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pole
- core assembly
- assembly according
- mai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8358 core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SAZUGELZHZOXHB-UHFFFAOYSA-N acecarbromal Chemical compound CCC(Br)(CC)C(=O)NC(=O)NC(C)=O SAZUGELZHZOXHB-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6280 packaging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785 packaging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56 precipi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50 stock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86—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inside the batteries, e.g. incorrect connections of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3—Spacers; Insulating plat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芯组件、电池、电池包及汽车,所述电芯组件包括封装膜及一个极芯组,所述极芯组位于所述封装膜包围形成的容纳腔中,所述极芯组含有至少一个极芯;所述极芯组上设有用于引出电流且极性相反的两个电极引出部件;所述容纳腔内还设有隔圈,所述隔圈位于所述极芯组设有所述电极引出部件的一侧,所述隔圈上设有贯通所述隔圈用于引出所述电极引出部件的电极引出孔。同时,本申请还提供了基于本申请提供的电芯组件的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和汽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芯组件、电池、电池包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普及,对新能源汽车中动力电池的使用要求变得越来越高。特别是用户对动力电池的寿命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出租车、公交车,一般要求寿命在5年100万公里以上。现有的电池为了提供容量,通常会在内部设置多个电连接的电芯,电芯的用于引出电流的正负端子一般是直接从电芯两侧直接引出,使得正负端子容易产生较大晃动,从而会对电芯之间的连接造成不利影响,如容易使得电芯之间的连接断开,影响电池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芯组件,包括封装膜及一个极芯组,所述极芯组位于所述封装膜包围形成的容纳腔中,所述极芯组含有至少一个极芯;
所述极芯组上设有用于引出电流且极性相反的两个电极引出部件;
所述容纳腔内还设有隔圈,所述隔圈位于所述极芯组设有所述电极引出部件的一侧,所述隔圈上设有贯通所述隔圈用于引出所述电极引出部件的电极引出孔。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中还注入有电解液,所述隔圈上设有至少一个从所述隔圈的外侧表面向所述隔圈的内部凹陷的第一储液槽;所述第一储液槽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圈和所述封装膜之间未封接,以使所述第一储液槽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液槽内设置有多个加强筋,以将第一储液槽分隔成多个储液单元。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芯的长度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极芯的厚度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储液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储液槽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芯组包括极芯组主体和与所述极芯组主体电连接的所述电极引出部件,所述极芯组主体的长度沿第一方向延伸;
两个所述电极引出部件分别从所述极芯组主体在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引出,所述隔圈含有两个,两个所述隔圈分别位于所述极芯组主体在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芯的长度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极芯的厚度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极芯组主体内含至少两个极芯,所述至少两个极芯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极芯间为串联或并联。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极芯间为并联,每一极芯包括极芯主体以及与所述极芯主体电连接且极性相反的两个极耳片,所述两个极耳片分别位于所述极芯主体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并且相邻两极芯的极性相同的极耳片位于第一方向的同一侧,极性相同的相邻两极耳片电连接,以实现相邻两极芯并联。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芯组主体还包括位于极性相同的相邻两极耳片之间的极耳支撑件,所述极性相同的相邻两极耳片分别与所述极耳支撑件电连接;
每个所述电极引出部件对应与位于极芯组主体在第一方向一侧的其中一个极耳支撑件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耳支撑件与电极引出部件和极耳片的连接部位分别处于极耳支撑件的不同表面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耳支撑件包括相对的两个第一表面,所述两个第一表面分别面对极性相同的相邻两极耳片,所述极性相同的相邻两极耳片分别与所述极耳支撑件的两个第一表面直接贴合。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与所述电极引出部件连接的极耳支撑件为方形件;所述方形件包括两个所述第一表面、位于两个第一表面之间且面对所述极芯主体的第三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的第四表面;
与所述电极引出部件电连接的极耳支撑件通过第四表面与所述电极引出部件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极耳支撑件的内部为中空腔体。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空腔体的至少一腔壁上设有开口,以与位于同一侧隔圈上的电极引出孔连通,进而使所述中空腔体形成第二储液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极耳支撑件为U形件,所述U形件的开口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U形件包括相对两侧壁和位于相对两侧壁之间的底壁,所述相对两侧壁的外表面分别为所述两个第一表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U形件的开口朝向所述极芯主体,与所述电极引出部件电连接的极耳支撑件通过所述底壁与电极引出部件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U形件的开口朝向位于同一侧的隔圈,与所述电极引出部件电连接的极耳支撑件通过其中一侧壁与电极引出部件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U形件的开口与位于同一侧的隔圈上的电极引出孔连通,以使所述U形件的内部腔体形成第二储液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极耳支撑件和所述极芯主体之间设置有绝缘隔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芯主体在第一方向的相对两端为尖部向外突出的V形端面,每个所述极芯的两极耳片分别位于两个所述V形端面的尖部,相邻两极芯主体在第一方向的同一端的V形端面之间形成V形空间;
所述绝缘隔件为与所述V形空间形状匹配的V形件,所述V形件嵌合在所述V形区域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V形空间的V角角度为90-150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隔件与极耳支撑件通过卡扣方式固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圈面对极芯组主体的一侧具有容纳空间,两个所述隔圈分别套接在所述极芯组主体在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上,所述极芯组主体在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嵌入对应隔圈的容纳空间中。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壳体和封装于所述壳体内的至少一个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为上述任意一项电芯组件。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上述电池。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多个上述电池或者包括多个上述电池模组。
本申请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电池模组或上述电池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提供的电芯组件,所述封装膜内设置有隔圈,所述隔圈位于所述极芯组设有所述电极引出部件的一侧,所述隔圈上设有贯通所述隔圈用于引出所述电极引出部件的电极引出孔,所述电极引出部件从所述电极引出孔中穿出,从而利用隔圈的作用可有助于对所述电极引出部件进行固定,使得所述电极引出部件不容易发生晃动或者移动而连接稳定可靠,从而,有利于延长电芯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电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电芯组件的主视图;
图3为图2中的电芯组件在III-III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电芯组件去掉封装膜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电芯组件去掉隔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电芯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绝缘隔件、极耳支撑件和电极引出部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8为图7的拆解示意图;
图9为另一实施例中的极耳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电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电芯组件的主视图;
图12为图11中的电芯组件在XII-XII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隔圈在一个方向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隔圈的左视图;
图15为图14在XV-XV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隔圈在另一个方向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池不包括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池包括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芯组件,该电芯组件应用于单体电池中,作为单体电池的电芯而封装于单体电池的壳体内,其包括至少一个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包括封装膜及一个极芯组,所述极芯组位于所述封装膜包围形成的容纳腔中,所述极芯组含有至少一个极芯;
所述极芯组上设有用于引出电流且极性相反的两个电极引出部件;
所述容纳腔内还设有隔圈,所述隔圈位于所述极芯组设有所述电极引出部件的一侧,所述隔圈上设有贯通所述隔圈用于引出所述电极引出部件的电极引出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在所述电芯组件中,所述封装膜内设置有隔圈,所述隔圈位于所述极芯组设有所述电极引出部件的一侧,所述隔圈上设有贯通所述隔圈用于引出所述电极引出部件的电极引出孔,所述电极引出部件从所述电极引出孔中穿出,从而利用隔圈的作用可有助于对所述电极引出部件进行固定,使得所述电极引出部件不容易发生晃动或者移动而连接稳定可靠,从而,有利于延长电芯组件的使用寿命。
请参考图1、图2和图3,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电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电芯组件的主视图;图3为图2中的电芯组件在III-III处的剖面示意图。所述电芯组件10包括封装膜11和一个极芯组12。所述封装膜11包围形成容纳腔110,所述极芯组12位于所述容纳腔110中,所述极芯组12含有至少一个极芯121。请参考图4和图5,图4为图1中的电芯组件去掉封装膜后的结构示意图,也即极芯组12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电芯组件去掉隔圈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极芯组12上设有用于引出电流且极性相反的两个电极引出部件122,两个电极引出部件122中的其中一个为正电极引出部件,另一个为负电极引出部件。所述容纳腔110内还设有隔圈13。所述隔圈13位于所述极芯组12设有所述电极引出部件122的一侧,且所述隔圈13上设有贯通所述隔圈13用于引出所述电极引出部件122的电极引出孔131。
从而,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芯组件10的封装膜11内设置有隔圈13,所述隔圈13位于所述极芯组12设有所述电极引出部件122的一侧,所述隔圈13上设有贯通所述隔圈13用于引出所述电极引出部件122的电极引出孔131,从而使得所述电极引出部件122从所述电极引出孔131中引出,由此,通过隔圈13的作用有助于对所述电极引出部件122进行固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电极引出部件122产生晃动,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极引出部件122的连接的稳定可靠性,从而,可以延长电芯组件10的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110中还注入有电解液。可以理解的是,电解液注入容纳腔110后是填充于所述封装膜11的内表面和所述极芯组12的外表面之间的空间中。其中,所述隔圈13上设有至少一个从所述隔圈13的外侧表面向所述隔圈13的内部凹陷的第一储液槽132。所述第一储液槽132与所述容纳腔110连通,因此当在容纳腔110内注入电解液后,电解液可以进入到第一储液槽132中,从而可以利用第一储液槽132辅助储存电解液。
电池内的电解液含量是影响电池寿命的重要因素,然而,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膨胀等原因,电解液会逐渐减少,不仅影响电池寿命,且电池部分区域还会出现析里等现象,降低电池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隔圈13上设置第一储液槽132,在往封装膜11内注入电解液时,第一储液槽132能够存储一定量的电解液,从而在电芯成型过程中对封装膜11内进行抽真空时,可以减少抽真空过程中游离电解液被抽出的可能,同时可以更大程度的储存电解液,另外,当电池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还可以及时为电芯组件10内部补充电解液,减少电池析理现象的发生,提高电池循环寿命的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圈13和所述封装膜11之间未封接,以使所述第一储液槽132与所述容纳腔110连通,也就是说,隔圈13是位于封装膜11内,但隔圈13的外周面与封装膜11的内表面之间并没有封接在一起的。从而,当向封装膜11包围成的容纳腔110内注入电解液时,电解液能够进入所述第一储液槽132内,从而第一储液槽132可以存储一定量的电解液。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液槽132内设置有多个加强筋1321,以将第一储液槽132分隔成多个储液单元1322。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1321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加强筋1321将第一储液槽132分割成四个储液单元1322。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1321的数量不限于3个,还可以是1个、2个或者4个、5个等。所述储液单元1322可以是但不限于4个,还可以是少于4个或者多于4个等。
从而,通过在第一储液槽132内设置加强筋1321,可以增强所述隔圈13的整体强度,使得所述隔圈13能够具有更高的抗压强度。
可选择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四个储液单元1322的宽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从而,可以根据所述储液单元1322之间的布局而调整每个储液单元1322的宽度,使得整体布局更加合理。
可选择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每个储液单元1322中的电解液能够流出至容纳腔110中,每个储液单元1322上设置一个开口130,通过该开口130的作用有利于电解液从储液单元1322中流出。
可选择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口130将所述储液单元1322和所述电极引出孔131连通。
从而,使得位于所述储液单元1322中的电解液能够更容易的流出所述储液单元1322并进入所述容纳腔110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芯121的长度沿第一方向L延伸,所述极芯121的厚度沿与所述第一方向L垂直的第二方向W延伸,所述第一储液槽1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储液槽132沿所述第二方向W排列。
本申请中,第一方向指的是图1中的极芯121的长度方向,也即附图1中所示的L方向。第二方向指的是图1中的极芯121的厚度方向,也即附图1中所示的H方向。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液槽13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储液槽132沿所述第二方向W排列,且对称的设置于所述电极引出孔131的相对的两侧。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液槽132的数量可以是三个或者多个,在此不做限定。
从而,所述隔圈13上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使得所述隔圈13在保证其强度的情况下设置更多的第一储液槽132,可以储存更多的电解液,减少电池析理现象的发生,提高电池循环寿命的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所述极芯组12包括极芯组主体123和与所述极芯组主体123电连接的所述电极引出部件122。所述极芯组主体123的长度沿第一方向L延伸。所述隔圈13含有两个,两个所述隔圈13分别位于所述极芯组主体123在所述第一方向L相对的两侧。两个所述电极引出部件122分别从所述极芯组主体123在所述第一方向L相对的两侧引出,并分别从对应的隔圈13的电极引出孔131中引出。
从而,当所述隔圈13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隔圈13分别位于所述极芯组主体123在所述第一方向L相对的两侧时,多个第一储液槽131提供了多的储液空间,且两个隔圈13的对称式设置,使得电芯组件10整体呈对称式结构,受力均匀,结构稳定性更好,抗压性能和防撞性能也更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隔圈13套接在极芯组主体12上,即两个隔圈13分别套接在极芯组主体12在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上,正如图4所示。请一并参考图6,图6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电芯组件10的爆炸示意图,所述隔圈13面对极芯组主体123的一侧具有容纳空间134。两个所述隔圈13分别套接在所述极芯组主体123在第一方向L相对的两侧上。所述极芯组主体123在第一方向L相对的两侧分别嵌入对应隔圈13的容纳空间134中。
从而,两个所述隔圈13分别位于所述极芯组主体123在所述第一方向L相对的两侧,且分别套接在所述极芯组主体123在第一方向L相对的两侧上,所述极芯组主体123在第一方向L相对的两侧分别嵌入对应隔圈13的容纳空间134中,结构稳定性更好。
可选择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圈13为一个。两个电极引出部件122从所述极芯组12的一侧伸出,所述隔圈13设置在所述极芯组12的设有所述电极引出部件122的一侧。所述隔圈13上设有贯通所述隔圈13用于引出两个所述电极引出部件122的电极引出孔131。
从而,在保证所述电芯组件10的抗压性能的前提下,可以减少隔圈13的数量,降低用材成本。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考图3,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极芯121的长度沿第一方向L延伸,所述极芯121的厚度沿与所述第一方向L垂直的第二方向W延伸,所述极芯组主体123内含至少两个极芯121,所述至少两个极芯121沿所述第二方向W排列,极芯121间为串联或并联。如图4-6所示中,图中示意出了两个并联的极芯121,两个极芯121沿极芯的厚度方向也即第二方向W排列。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极芯121间为并联。每一极芯121包括极芯主体1211以及与所述极芯主体1211电连接且极性相反的两个极耳片1213,所述两个极耳片1213分别位于所述极芯主体1211在所述第一方向L的相对两侧。极芯121的两个极耳片1213中的其中一个为正极极耳片,另一个为负极极耳片。
其中,相邻两极芯121的极性相同的极耳片1213位于第一方向L的同一侧,极性相同的相邻两极耳片1213电连接,以实现相邻两极芯121并联。进一步而言,相邻两极芯121的正极极耳片1213位于第一方向L的同一侧,负极极耳片1213位于第一方向L的另一侧,因此,通过将位于同一侧的相邻两极耳片1213电连接从而可以实现相邻两极芯121的并联。
在本申请中,所提到的极芯121,也可以理解为动力电池领域常用的极芯,极芯121以及极芯组12为电池外壳内部的组成部分,而不能被理解为电池本身;极芯121可以是卷绕形成的极芯121,极芯121一般是指未完全密封的组件。因而,在本申请提到的电池,不能因其包含多个极芯121,而将其简单的理解为电池模组或电池组。在本申请中,极芯组12可以是由一个单独的极芯121组成;也可以包括多个极芯121,且多个极芯121并联连接,构成所述极芯组12。例如,两个极芯121并联后,形成极芯组12;或者四个极芯121并联后,构成极芯组12;或者八个极芯121并联后,构成极芯组12。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芯组主体123还包括位于极性相同的相邻两极耳片1213之间的极耳支撑件124,所述极性相同的相邻两极耳片1213分别与所述极耳支撑件124电连接,即位于同一侧的相邻两极耳片1213通过极耳支撑件124电连接,如图3所示,在极芯组12的长度方向两侧均设置有极耳支撑件124。
极芯组12的每个所述电极引出部件122对应与位于极芯组主体123在第一方向L一侧的其中一个极耳支撑件124电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当极芯组12中的极芯121有三个、四个或者甚至更多个时,极芯组12在长度方向每一侧的极耳支撑件124的数量也会有多个。本申请实施例中,极芯组12的极性为正极的电极引出部件122与正极的极耳片1213位于极芯组12的同一侧,且与正极的极耳片1213电连接,负极的电极引出部件122与负极的极耳片1213位于极芯组12的另一侧,且与负极的极耳片1213电连接。进一步地,电极引出部件122通过与位于同一侧的其中一个极耳支撑件124电连接,进而实现与对应的极耳片1213电连接。
其中,如图3至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均是以极芯组12含有两个极芯121为例,此时在极芯组12沿第一方向L的相对两侧各有一个极耳支撑件124,每侧的极耳支撑件124位于同侧的两个极耳片1213之间并与同侧的两个极耳片1213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位于极芯121同侧的极耳支撑件124的数量为两个或者多个时,由于位于同一侧的相邻的两个极耳支撑件124之间被极耳片1213间隔开,因此,为了使得相邻的两个极耳支撑件124电性连接,极耳支撑件124需设置沿着第一方向L延伸至超出极耳片1213的边缘的凸沿而使得相邻的两个极耳支撑件124之间能够通过凸沿接触的方式相互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至图8,极耳支撑件124与电极引出部件122和极耳片1213的连接部位分别处于极耳支撑件124的不同表面上,也就是说,与同一极耳支撑件124电连接的电极引出部件122和极耳片1213,各自与极耳支撑件124的连接部位是处于极耳支撑件124的不同表面上,由此可以避免极耳支撑件124的同一个表面上同时叠加了电极引出部件122和极耳片1213,有利于降低极耳支撑件124中与电极引出部件122或极耳片1213的连接部位的厚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引出部件122包括接触部1221和引出部1223。所述接触部1221与所述极耳支撑件124直接电连接。所述引出部1223自所述接触部1221上伸出并沿着第一方向L延伸。所述接触部1221贴合所述极耳支撑件124的部分呈板状,可以增大所述接触部1221与所述极耳支撑件124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增大所述极耳支撑件124与所述接触部1221之间的焊接面积,提高连接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出部1223与所述接触部1221位于第一方向L上的一侧连接而形成L形的支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引出部1223与所述接触部1221位于第一方向L的中部连接而形成T形的支架。其中,电极引出部件122的接触部1221与极耳支撑件124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耳支撑件124包括相对的两个第一表面1241,所述两个第一表面1241分别面对极性相同的相邻两极耳片1213,所述极性相同的相邻两极耳片1213分别与所述极耳支撑件124的两个第一表面1241直接贴合。其中,极耳片1213与极耳支撑件124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电连接。通过将极耳片1213贴合固定在极耳支撑件124的第一表面1241上,有利于防止极耳片1213发生窜动或者位移。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与所述电极引出部件122连接的极耳支撑件124为方形件,即极耳支撑件124的截面形状为方形,从整体上看极耳支撑件124为方体结构,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也可以设置所有极耳支撑件124均为方形件。通过将极耳支撑件124设置为方形件,从而可以在相邻极耳片1213之间为极耳片1213提供更好的支撑能力,尤其是在将极耳片1213与极耳支撑件124焊接时,有利于防止极耳支撑件124在焊接过程产生变形,增加极耳支撑件124的抗压性能。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形件包括两个所述第一表面1241、位于两个第一表面1241之间且面对所述极芯主体1211的第三表面1243、以及与所述第三表面1243相对的第四表面1244。
其中,与所述电极引出部件122电连接的极耳支撑件124通过第四表面1244与所述电极引出部件122连接,具体为所述电极引出部件122的接触部1221与所述极耳支撑件124的第四表面1244连接,而相邻极耳片1213则分别与两个第一表面1241连接,即电极引出部件122和极耳片1213均是与极耳支撑件124直接接触连接,且连接部位处于极耳支撑件124的不同表面上,因而可以避免极耳支撑件124上的同一个表面同时叠加有电极引出部件122和极耳片1213,可以降低极耳支撑件124与电极引出部件122和极耳片1213的连接部位的厚度,并且也更方便实现电极引出部件122与极耳支撑件124的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极耳支撑件124的内部为中空腔体1240,例如可以将所有极耳支撑件124的内部均设置为具有中空腔体。通过设置中空的极耳支撑件124,可以在确保支撑强度的同时能够减小重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中空腔体1240的至少一腔壁上设有开口,如7和图8所示,可以是在中空腔体1240的两端面均设置为开口,该开口和与极耳支撑件124位于同一侧的隔圈13上的电极引出孔连通,进而使中空腔体1240形成第二储液槽。如图6所示,极芯组12在第一方向L的相对两侧各自设有一个隔圈13,极芯组12的两个电极引出部件122位于极芯组12在第一方向L的相对两侧,并从同一侧的隔圈13上的电极引出孔131引出,通过使极耳支撑件124与同一侧的隔圈13上的电极引出孔131连通,从而在将电解液注入封装膜11内时,电解液可以从从电极引出孔131进入到与其连通的中空腔体1240内,从而可以利用中空腔体1240存储电解液,实现储液功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也可以在极耳支撑件124的第四表面1244所在的腔壁上设置开口1245,该开口1245与位于同一侧隔圈13上的电极引出孔131连通,进而使所述中空腔体1240形成第二储液槽。在第二表面1244所在的腔壁设置与电极引出孔连通的开口,更有利于电解液进出中空腔体1240。从而,通过所述第二储液槽进一步地增大了储液空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再次参考图3、图6、图7和图8,在所述极耳支撑件124和所述极芯主体1211之间设置有绝缘隔件125。所述绝缘隔件125起到对所述极芯121和所述极耳支撑件124之间的电绝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再次参考图3,所述极芯主体1211在第一方向L的相对两端为尖部向外突出的V形端面,每个所述极芯的两极耳片1213分别位于两个所述V形端面的尖部,相邻两极芯主体1211在第一方向L的同一端的V形端面之间形成V形空间;所述绝缘隔件125为与所述V形空间形状匹配的V形件,所述V形件嵌合在所述V形区域中,即绝缘隔件125的V形两侧的外表面分别贴合在形成V形空间的两个V形端面上,由此不仅能够间隔极芯主体1211和极耳支撑件124,且还能够对极芯主体1211的V形端面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有利于防止极芯12受撞击而产生变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V形空间的V角角度为90-150度。进一步地,该V角角度例的范围如可以是100-120度,或者为120-145度,具体地的可以是95度、110度或者125度等,对此不做限定。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芯主体1211在第一方向L的相对的两端也可以是为平直的、方形、弧形等。相应地,所述绝缘隔件125的形状也需要做适应性调整以进行适配。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隔件125与极耳支撑件124通过卡扣方式固定。具体地,请参考图8,所述绝缘件125上设置有卡扣1251,所述极耳支撑件124的第三表面1243上设置有卡孔1246。所述卡扣1251通过挤压变形的方式卡入卡孔1246中而形成卡扣连接。其中,所述卡扣125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所述卡孔124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卡扣1251分别卡入两个卡扣1246中而形成卡扣连接。从而,所述绝缘件125与所述极耳支撑件124之间形成稳固的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绝缘隔件125与极耳支撑件124之间可以仅是接触而没有采用固定件进行固定,或者可以通过合理的空间布置而使得两者相互抵触而固定在一起;此外,绝缘隔件125和极耳支撑件124还可以采用胶水黏结在一起,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固定在一起,对此不做限定。
请参考图10、图11和图12,图10为第二实施例中的电芯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第二实施例中的电芯组件的主视图;图12为第二实施例中的电芯组件在XII-XII向上的剖面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二实施例中,极耳支撑件124为U形件,所述U形件的开口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L平行,所述U形件包括相对两侧壁1247和位于相对两侧壁1247之间的底壁1248,所述相对两侧壁1247的外表面分别为所述两个第一表面1241,也就是说,相邻两极耳片1213分别贴合在相对两侧壁1247的外表面上。
其中,如图12所示,所述U形件的开口朝向位于同一侧的隔圈13,即U形件的开口远离极芯主体1211设置,而与所述电极引出部件122电连接的极耳支撑件124通过其中一侧壁1247与电极引出部件122连接。具体地,电极引出部件122中用于与极耳支撑件124电连接的部分位于其中一极耳1213和对应侧壁1247之间,即其中一侧壁1247的外表面上层叠了电极引出部件122和一极耳片1213,三者焊接固定在一起。
其中,所述U形件的开口与位于同一侧的隔圈13上的电极引出孔131连通,以使所述U形件的内部腔体133形成第二储液槽。从而,进一步地增加了电解液的辅助存储空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U形件的开口朝向所述极芯主体1211,与所述电极引出部件122电连接的极耳支撑件124通过所述底壁1248与电极引出部件122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极耳支撑件124和所述极芯主体1211之间设置有绝缘隔件125。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芯主体1211在第一方向L的相对两端为尖部向外突出的V形端面,每个所述极芯的两极耳片1213分别位于两个所述V形端面的尖部,相邻两极芯主体1211在第一方向L的同一端的V形端面之间形成V形空间;所述绝缘隔件125为与所述V形空间形状匹配的V形件,所述V形件嵌合在所述V形区域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V形空间的V角角度为90-150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芯主体1211在第一方向L的相对的两端为平直的、方形、弧形等。相应地,所述绝缘隔件125的形状也需要做适应性调整以进行适配。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隔件125与极耳支撑件124通过卡扣方式固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件125上设置有卡扣1251,所述极耳支撑件124的第三表面1243上设置有卡孔1246。所述卡扣1251通过挤压变形的方式压入卡孔1246中而形成卡扣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扣1251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卡孔124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卡扣1251分别卡入两个卡扣1246中而形成卡扣连接。
从而,所述绝缘件125与所述极耳支撑件124之间形成稳固的连接,使得所述绝缘件125对所述极耳支撑件124和所述极芯主体1211之间的绝缘。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二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3、图14、图15和图16,所述第一储液槽132内没有设置加强筋,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储液槽132只包括一个储液单元。所述第一储液槽13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储液槽132沿所述第二方向W排列,且对称的设置于所述电极引出孔131的相对的两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液槽132的数量可以是三个或者多个,在此不做限定。
从而,所述隔圈13上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使得所述隔圈13可以储存更多的电解液,减少电池析理现象的发生,提高电池循环寿命的性能,且简化隔圈13的结构。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U形件的开口朝向也可以是朝向所述极芯主体1211,即U形件的开口邻近极芯主体1211设置,而与所述电极引出部件122电连接的极耳支撑件124通过所述底壁1248与电极引出部件122连接,也就是说极耳支撑件124与电极引出部件122和极耳片1213的连接部位分别处于极耳支撑件124的不同表面上,由此既方便电极引出部件122与极耳支撑件124实现电连接,同时也可以减小连接部位的厚度。
请参考图17和图18,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池100包括壳体20和封装于壳体20内的至少一个电芯组件10,如图17所示,壳体20内封装有多个电芯组件10,多个电芯组件10沿电池10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其中,当多个电芯组件10为串联时,两个电芯组件10中的其中一个电芯组件10的正极电极引出部件和另一个电芯组件10的负极电极引出部件电连接,从而实现两个电芯组件10间的串联。其中,所述电芯组件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电芯组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0为金属壳体。比如,铝壳;当然,根据需要也可以选择其他金属制成。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00大体为长方体,电池100具有长度L、厚度W和高度H,长度L大于高度H,高度H大于厚度W。其中,电池100的长度为400-2500mm。电池100的长度与高度的比值为4-21。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100大体为长方体可以理解为,电池100可为长方体形、正方体形,或局部存在异形,但大致为长方体形、正方体形;或部分存在缺口、凸起、倒角、弧度、弯曲但整体呈近似长方体形、正方体形。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本发明提供的电池10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多个本发明提供的电池100或者本发明提供的电池模组。
请参阅图19,本发明提供的电池包200,包括托盘22和排布在托盘22上的电池10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本发明提供的电池模组或电池包。
综上所述可知本申请乃具有以上所述的优良特性,得以令其在使用上,增进以往技术中所未有的效能而具有实用性,成为一极具实用价值的产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思想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6)
1.一种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封装膜及一个极芯组,所述极芯组位于所述封装膜包围形成的容纳腔中,所述极芯组含有至少一个极芯;
所述极芯组上设有用于引出电流且极性相反的两个电极引出部件;
所述容纳腔内还设有隔圈,所述隔圈位于所述极芯组设有所述电极引出部件的一侧,所述隔圈上设有贯通所述隔圈用于引出所述电极引出部件的电极引出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中还注入有电解液,所述隔圈上设有至少一个从所述隔圈的外侧表面向所述隔圈的内部凹陷的第一储液槽;所述第一储液槽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和所述封装膜之间未封接,以使所述第一储液槽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液槽内设置有多个加强筋,以将第一储液槽分隔成多个储液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芯的长度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极芯的厚度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储液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储液槽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芯组包括极芯组主体和与所述极芯组主体电连接的所述电极引出部件,所述极芯组主体的长度沿第一方向延伸;
两个所述电极引出部件分别从所述极芯组主体在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引出,所述隔圈含有两个,两个所述隔圈分别位于所述极芯组主体在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芯的长度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极芯的厚度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极芯组主体内含至少两个极芯,所述至少两个极芯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极芯间为串联或并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极芯间为并联,每一极芯包括极芯主体以及与所述极芯主体电连接且极性相反的两个极耳片,所述两个极耳片分别位于所述极芯主体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并且相邻两极芯的极性相同的极耳片位于第一方向的同一侧,极性相同的相邻两极耳片电连接,以实现相邻两极芯并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芯组主体还包括位于极性相同的相邻两极耳片之间的极耳支撑件,所述极性相同的相邻两极耳片分别与所述极耳支撑件电连接;
每个所述电极引出部件对应与位于极芯组主体在第一方向一侧的其中一个极耳支撑件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支撑件与电极引出部件和极耳片的连接部位分别处于极耳支撑件的不同表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支撑件包括相对的两个第一表面,所述两个第一表面分别面对极性相同的相邻两极耳片,所述极性相同的相邻两极耳片分别与所述极耳支撑件的两个第一表面直接贴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与所述电极引出部件连接的极耳支撑件为方形件;所述方形件包括两个所述第一表面、位于两个第一表面之间且面对所述极芯主体的第三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的第四表面;
与所述电极引出部件电连接的极耳支撑件通过第四表面与所述电极引出部件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极耳支撑件的内部为中空腔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腔体的至少一腔壁上设有开口,以与位于同一侧隔圈上的电极引出孔连通,进而使所述中空腔体形成第二储液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极耳支撑件为U形件,所述U形件的开口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U形件包括相对两侧壁和位于相对两侧壁之间的底壁,所述相对两侧壁的外表面分别为所述两个第一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件的开口朝向所述极芯主体,与所述电极引出部件电连接的极耳支撑件通过所述底壁与电极引出部件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件的开口朝向位于同一侧的隔圈,与所述电极引出部件电连接的极耳支撑件通过其中一侧壁与电极引出部件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件的开口与位于同一侧的隔圈上的电极引出孔连通,以使所述U形件的内部腔体形成第二储液槽。
19.根据权利要求9至18任何一项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极耳支撑件和所述极芯主体之间设置有绝缘隔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芯主体在第一方向的相对两端为尖部向外突出的V形端面,每个所述极芯的两极耳片分别位于两个所述V形端面的尖部,相邻两极芯主体在第一方向的同一端的V形端面之间形成V形空间;
所述绝缘隔件为与所述V形空间形状匹配的V形件,所述V形件嵌合在所述V形区域中。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空间的V角角度为90-150度。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隔件与极耳支撑件通过卡扣方式固定。
23.根据权利要求6至22任何一项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圈面对极芯组主体的一侧具有容纳空间,两个所述隔圈分别套接在所述极芯组主体在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上,所述极芯组主体在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嵌入对应隔圈的容纳空间中。
24.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封装于所述壳体内的至少一个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为权利要求1至20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芯组件。
25.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池。
26.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池或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池包。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21322.9A CN113764791B (zh) | 2020-05-18 | 2020-05-18 | 一种电芯组件、电池、电池包及汽车 |
PCT/CN2021/088457 WO2021233045A1 (zh) | 2020-05-18 | 2021-04-20 | 一种电芯组件、电池、电池包及汽车 |
KR1020227043915A KR20230011373A (ko) | 2020-05-18 | 2021-04-20 | 셀 어셈블리, 배터리, 배터리 팩, 및 차량 |
EP21808137.0A EP4138184A1 (en) | 2020-05-18 | 2021-04-20 | Cell assembly,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
CA3178508A CA3178508A1 (en) | 2020-05-18 | 2021-04-20 | Battery core assembly,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
JP2022570575A JP2023527294A (ja) | 2020-05-18 | 2021-04-20 | 電池セルアセンブリ、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自動車 |
US17/988,006 US20230069873A1 (en) | 2020-05-18 | 2022-11-16 | Battery core assembly,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21322.9A CN113764791B (zh) | 2020-05-18 | 2020-05-18 | 一种电芯组件、电池、电池包及汽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64791A true CN113764791A (zh) | 2021-12-07 |
CN113764791B CN113764791B (zh) | 2023-04-07 |
Family
ID=78709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421322.9A Active CN113764791B (zh) | 2020-05-18 | 2020-05-18 | 一种电芯组件、电池、电池包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069873A1 (zh) |
EP (1) | EP4138184A1 (zh) |
JP (1) | JP2023527294A (zh) |
KR (1) | KR20230011373A (zh) |
CN (1) | CN113764791B (zh) |
CA (1) | CA3178508A1 (zh) |
WO (1) | WO2021233045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216796A1 (zh) * | 2022-05-12 | 2023-11-1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电池包和车辆 |
WO2024178936A1 (zh) * | 2023-02-28 | 2024-09-0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单体、电池模组和车辆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498237B (zh) * | 2022-07-01 | 2024-08-27 | 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合芯装置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40054232A (ko) * | 2002-12-18 | 2004-06-25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 전지 |
KR20040054201A (ko) * | 2002-12-18 | 2004-06-25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고용량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
CN101496194A (zh) * | 2006-06-05 | 2009-07-29 | 株式会社Lg化学 | 使用两个或更多个单元电池的高容量电池组电池 |
CN201936935U (zh) * | 2010-05-31 | 2011-08-1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隔圈、电芯保护结构及动力电池 |
CN102867968A (zh) * | 2012-10-08 | 2013-01-09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 一种大容量一次锂电池 |
CN205992559U (zh) * | 2016-09-20 | 2017-03-01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护套及电池 |
CN106898823A (zh) * | 2017-04-17 | 2017-06-27 | 深圳瑞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储液式软包装锂离子电芯以及电池的制备方法 |
CN107579174A (zh) * | 2017-09-08 | 2018-01-12 | 广东天劲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超长循环寿命高能量密度软包聚合物动力电池 |
CN108448041A (zh) * | 2018-05-02 | 2018-08-24 | 中航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软包锂离子电池模块及连接方法 |
JP2019079605A (ja) * | 2017-10-20 | 2019-05-23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電池パック |
CN110429234A (zh) * | 2019-07-05 | 2019-11-08 | 恒大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无汇流排电池模组结构及组装方法 |
CN110518174A (zh) * | 2019-10-23 | 2019-11-29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和电动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87048B (zh) * | 2019-10-23 | 2022-08-09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汽车 |
CN212587691U (zh) * | 2020-05-18 | 2021-02-23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芯组件、电池、电池包及汽车 |
-
2020
- 2020-05-18 CN CN202010421322.9A patent/CN113764791B/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4-20 EP EP21808137.0A patent/EP413818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4-20 JP JP2022570575A patent/JP2023527294A/ja active Pending
- 2021-04-20 KR KR1020227043915A patent/KR20230011373A/ko unknown
- 2021-04-20 CA CA3178508A patent/CA3178508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4-20 WO PCT/CN2021/088457 patent/WO2021233045A1/zh unknown
-
2022
- 2022-11-16 US US17/988,006 patent/US20230069873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40054232A (ko) * | 2002-12-18 | 2004-06-25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 전지 |
KR20040054201A (ko) * | 2002-12-18 | 2004-06-25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고용량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
CN101496194A (zh) * | 2006-06-05 | 2009-07-29 | 株式会社Lg化学 | 使用两个或更多个单元电池的高容量电池组电池 |
CN201936935U (zh) * | 2010-05-31 | 2011-08-1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隔圈、电芯保护结构及动力电池 |
CN102867968A (zh) * | 2012-10-08 | 2013-01-09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 一种大容量一次锂电池 |
CN205992559U (zh) * | 2016-09-20 | 2017-03-01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护套及电池 |
CN106898823A (zh) * | 2017-04-17 | 2017-06-27 | 深圳瑞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储液式软包装锂离子电芯以及电池的制备方法 |
CN107579174A (zh) * | 2017-09-08 | 2018-01-12 | 广东天劲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超长循环寿命高能量密度软包聚合物动力电池 |
JP2019079605A (ja) * | 2017-10-20 | 2019-05-23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電池パック |
CN108448041A (zh) * | 2018-05-02 | 2018-08-24 | 中航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软包锂离子电池模块及连接方法 |
CN110429234A (zh) * | 2019-07-05 | 2019-11-08 | 恒大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无汇流排电池模组结构及组装方法 |
CN110518174A (zh) * | 2019-10-23 | 2019-11-29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和电动车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216796A1 (zh) * | 2022-05-12 | 2023-11-1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电池包和车辆 |
WO2024178936A1 (zh) * | 2023-02-28 | 2024-09-0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单体、电池模组和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3527294A (ja) | 2023-06-28 |
WO2021233045A1 (zh) | 2021-11-25 |
US20230069873A1 (en) | 2023-03-09 |
CN113764791B (zh) | 2023-04-07 |
EP4138184A1 (en) | 2023-02-22 |
CA3178508A1 (en) | 2021-11-25 |
KR20230011373A (ko) | 2023-01-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764791B (zh) | 一种电芯组件、电池、电池包及汽车 | |
CN212392355U (zh) | 一种电池、电池包及汽车 | |
CN111384332B (zh) | 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 |
US20230075479A1 (en) | Battery core assembly,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 |
EP4148895A1 (en) |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automobile | |
CN113764787B (zh) | 一种电芯组件、电池、电池包及汽车 | |
CN219476835U (zh) | 电池及电池组 | |
JP7118907B2 (ja) | 二次電池及び二次電池の絶縁カバー | |
JP7459025B2 (ja) | 電池および電極体ホルダ | |
CN113764789A (zh) | 一种电池、电池包及汽车 | |
CN217691407U (zh) | 电芯、单电池、电池包和车辆 | |
CN217009494U (zh) | 电芯和电池包 | |
CN218070125U (zh) | 连接片、顶盖组件、电池、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 |
CN218586140U (zh) | 一种电芯盖板组件、极组及锂电池 | |
CN217691554U (zh) | 电芯、单电池、电池包和车辆 | |
CN219717059U (zh) | 电芯及具有其的电池包 | |
CN219457789U (zh) | 电池及电池装置 | |
CN221708847U (zh) | 电池组件、电池包和车辆 | |
CN219959348U (zh) | 电池包 | |
CN221766873U (zh) | 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20796902U (zh) | 端盖组件、单体电池和车辆 | |
CN220628008U (zh) | 电芯、电池包和车辆 | |
CN219534815U (zh) | 电池及电池组 | |
CN217591192U (zh) | 绝缘膜组件及电池装置 | |
CN220291020U (zh) | 单体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