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54883B - 一种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54883B
CN113754883B CN202110974795.6A CN202110974795A CN113754883B CN 113754883 B CN113754883 B CN 113754883B CN 202110974795 A CN202110974795 A CN 202110974795A CN 113754883 B CN113754883 B CN 1137548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itrile
compound
reaction
polymerization
poly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7479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54883A (zh
Inventor
唐本忠
秦安军
程天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to CN20211097479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548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548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548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548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548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G12/00 - C08G71/00
    • C08G73/02Polyamines
    • C08G73/024Polyamines containing oxygen in the form of ether bonds in the main chai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烯胺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二元腈基化合物、二元异腈基化合物和聚合催化剂在有机溶剂中进行聚合反应,得到聚烯胺腈类化合物;所述的聚合催化剂包含碘化亚铜和叔丁醇钾。聚合反应实施过程工艺简单,反应原料易得,可直接购买或通过简单的反应制备;聚合反应条件温和,室温下就能聚合,节约能源;聚合效率高,反应4小时就能得到较高分子量的聚合物;聚合过程中无副产物生成,符合原子经济性。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高的热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聚合物,特别涉及一种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烯胺腈作为一类含氮化合物在有机合成、生物传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小分子合成方法已被大量报道,然而将烯胺腈引入高分子主链的高分子及其合成方法却仍是空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将烯胺腈引入高分子主链,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高的热稳定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烯胺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反应高效。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聚烯胺腈类化合物,结构如式(Ⅰ)所示: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011
式(Ⅰ)中,n的范围为10~70;
R1为III-1~III-3中的一种: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012
其中,*表示取代位置;
R2为II-1~II-3中的一种: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021
所述的一种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其结构优选为以下结构的任一种: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022
所述的聚烯胺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二元腈基化合物、二元异腈基化合物和聚合催化剂在有机溶剂中,得到反应液,经过聚合反应,得到聚烯胺腈类化合物;
其中,所述的二元腈基化合物如式(II)所示: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023
式(II)中,R2为II-1~II-3中的一种: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024
所述的二元异腈基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II)所示: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025
式(III)中,R1为III-1~III-3中的一种: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031
其中,*表示取代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二元异腈基化合物与所述的二元腈基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0.95~1.05)。
优选的,所述的聚合催化剂包含碘化亚铜和叔丁醇钾,其中所述碘化亚铜与二元异腈类化合物摩尔比为(8~10):100,叔丁醇钾与二元异腈类化合物摩尔比为(2.2~2.5):1。
优选的,所述反应液中二元腈基化合物的浓度为0.05~0.2mol/L。
优选的,所述反应液中二元异腈基化合物的浓度为0.05~0.2mol/L。
优选的,所述聚合反应的反应时间为1~12小时。
优选的,所述的聚合反应的温度为25~100℃。
优选的,所述有机溶剂为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至少一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将烯胺腈引入高分子主链,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高的热稳定性。
(2)本发明的聚烯胺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聚合反应具有良好的官能团耐受性,可以引入多种功能性基团;制得的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3)本发明的聚烯胺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聚合反应实施过程工艺简单,反应原料易得,可直接购买或通过简单的反应制备;聚合反应条件温和,室温下就能聚合,节约能源;聚合效率高,反应4小时就能得到较高分子量的聚合物;聚合过程中无副产物生成,符合原子经济性。
(4)本发明的聚烯胺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使用的催化剂为碘化亚铜和叔丁醇钾,相比于其他金属催化剂体系,具有便宜易得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聚合物P1a2a与其相应单体以及模型化合物的红外吸收谱图。
图2是聚合物P1a2a与其相应单体以及模型化合物在DMSO-d6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对比图(*代表溶剂峰)。
图3是聚合物P1a2b与其相应单体的红外吸收谱图。
图4是聚合物P1a2b与其相应单体在DMSO-d6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对比图(*代表溶剂峰)。
图5是聚合物P1a2c与其相应单体的红外吸收谱图。
图6是聚合物P1a2c与其相应单体在DMSO-d6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对比图(*代表溶剂峰)。
图7是聚合物P1b2a与其相应单体的红外吸收谱图。
图8是聚合物P1b2a与其相应单体在DMSO-d6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对比图(*代表溶剂峰)。
图9是聚合物P1b2b与其相应单体的红外吸收谱图。
图10是聚合物P1b2b与其相应单体在DMSO-d6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对比图(*代表溶剂峰)。
图11是聚合物P1b2c与其相应单体的红外吸收谱图。
图12是聚合物P1b2c与其相应单体在DMSO-d6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对比图(*代表溶剂峰)。
图13是聚合物P1c2a与其相应单体的红外吸收谱图。
图14是聚合物P1c2a与其相应单体在DMSO-d6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对比图(*代表溶剂峰)。
图15是聚合物P1c2b与其相应单体的红外吸收谱图。
图16是聚合物P1c2b与其相应单体在DMSO-d6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对比图(*代表溶剂峰)。
图17是聚合物P1c2c与其相应单体的红外吸收谱图。
图18是聚合物P1c2c与其相应单体在DMSO-d6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对比图(*代表溶剂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1)第一单体二元异腈基化合物1a的合成方法如下,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051
(2)第二单体二元腈基化合物2a的合成方法如下,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052
(3)腈-异腈聚合制备聚烯胺腈类化合物P1a2a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053
在10mL聚合管中加入第一单体1a 69.5mg(0.20mmol)、第二单体2a 60.5mg(0.20mmol)、碘化亚铜3.8mg(0.02mmol)以及叔丁醇钾53.9mg(0.48mmol),抽换氮气三次,加入2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待单体完全溶解后,升温至40℃。反应4小时。反应液经2mLN,N-二甲基甲酰胺稀释后,通过棉花过滤器逐滴加入到150mL快速搅拌的甲醇中,得到白色絮状沉淀。静置过夜,过滤,干燥,得到目标聚合物。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P1a2a为白色固体,产率:87%。凝胶渗透色谱(GPC)结果显示:重均分子量(Mw)为52900,分子量分布(PDI)为2.55。IR(薄膜),ν(cm-1):2936,2867,2190,1623,1512,1479,1295,1246,1178,1027,834,736。1H NMR(500MHz,DMSO-d6),δ(TMS,ppm):8.56(s,NH),7.39-6.83(Ar-H),7.01(s,CH),4.10(s,CH2),3.90(m,OCH2),2.55(t,Ar-CH2),2.19(t,Ar-CH3),1.70(s,CH2),1.44(s,CH2),1.12(s,CH3)。13C NMR(125MHz,DMSO-d6),δ(TMS,ppm):156.77,140.30,128.74,127.18,124.64,115.28,67.87,49.11,29.13,25.74,24.68,18.67,15.07.24,2185,1624,1515,1482,1296,1248,1177,833,734,632,518。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P1a2a(D)与其相应单体1a(A)和单体2a(B)的红外吸收谱图如图1所示,单体1a中,腈基的吸收峰在2244cm-1处,同时,单体2a中的异腈吸收峰出现在2137cm-1处。然而,在聚合物P1a2a的红外谱图中,异腈基的吸收峰完全消失,腈基的吸收峰仍然保留在2240cm-1,所生成的碳碳双键的吸收峰出现在1630cm-1处。以上结果充分说明了腈基和异腈基通过聚合反应转化成了烯腈的结构。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D)与其相应单体1a(A)、单体2a(B)以及模型化学物(C)在DMSO-d6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对比图。与其相应单体的核磁共振氢谱对比图见图2,从图中可以确定该聚合物和模型化合物的核磁对应的很好,表面该聚合物为聚烯腈类化合物。
(4)聚烯胺腈类化合物P1a2a的性能表征
该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在室温下易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等常见的有机溶剂,表明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5%,热失重温度为384℃,表明该聚合物具有非常好的热稳定性。
实施例2~3
实施例2~7考察了反应溶剂对此聚合反应的影响,聚合物单体的制备与实施例1相同,步骤(3)的反应条件和结果见表1。
表1反应溶剂对单体1a和2a聚合的影响a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061
a氮气中在不同溶剂中反应4h;T=40℃;[M]0=100mM。
b通过GPC确定,以线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校正物,以DMF为流动相。
通过对比表1的数据我们发现,聚合反应只能在极性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发生,原因是所制备的聚烯胺腈在极性溶剂中才能溶解,在四氢呋喃等溶剂中溶解性差,限制了聚合物的链增长,对比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作为聚合溶剂的聚合结果,我们选择N,N-二甲基甲酰胺作为反应溶剂。
实施例8~14
实施例8~14考察了不同的温度对反应条件的影响,聚合单体的制备与实施例1相同,步骤(3)的反应条件和结果见表2。
表2温度对单体1a和2a聚合的影响a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071
a氮气中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中反应4h;[M]0=100mM。
b通过GPC确定,以线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校正物,以DMF为流动相。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室温下(25℃),聚合反应也可以发生,并且产率较高(70%),分子量较大(Mw=11200),这说明,该聚合反应可以在室温下经济,节能环保。反应温度在40℃以下时,温度越高,聚合反应产率越高,分子量越大,当反应温度继续升高时,分子量略微下降,因此我们选择40℃作为该聚合反应的最佳反应温度。
实施例15~23
实施例12~23考察了不同的反应时间对反应条件的影响,聚合单体的制备与实施例1相同,步骤(3)的反应条件和结果见表4。
表3反应时间对单体1a和2a聚合的影响a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081
a氮气中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中反应;T=40℃;[M]0=100mM。
bt=反应时间。c通过GPC确定,以线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校正物,以DMF为流动相。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时间越长反应进行的越彻底。反应6h以后,分子量和产率基本不变,因此我们选择6h作为最佳反应时间。
实施例24~26
实施例21~23考察了不同的单体浓度对反应条件的影响,聚合单体的制备与实施例1相同,步骤(3)的反应条件和结果见表4。
表4单体浓度对单体1a和2a聚合的影响a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082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091
a氮气下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中反应6小时;T=40℃。
b通过GPC确定,以线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校正物,以DMF为流动相。
综合产率、重均分子量以及多分散系数来考虑,我们选择单体浓度为200mM为单体的最佳反应温度。
实施例27
(1)第一单体二元腈基化合物1a的合成方法同实施例1
(2)第二单体二元异腈类化合物2b的合成方法如下。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092
(3)聚烯胺腈类化合物P1a2b的制备同实施例1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093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为白色固体,产率:84%。凝胶渗透色谱(GPC)结果显示:重均分子量(Mw)为29600,分子量分布(PDI)为2.20。IR(薄膜),ν(cm-1):2925,2855,2194,1630,1511,1467,1413,1294,1245,1174,1016,831。1H NMR(500MHz,DMSO-d6),δ(TMS,ppm):9.46(s,NH),7.97(s,CH),7.38-6.91(Ar-H),3.96(m,CH2),3.91(m,OCH2),1.72(s,CH2),1.46(s,CH2)。13C NMR(125MHz,DMSO-d6),δ(TMS,ppm):157.37,141.49,139.88,129.76,126.93,125.49,119.01,116.68,115.28,82.77,67.95,29.04,25.78。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P1a2b(C)与其相应单体1a(A)和单体2b(B)的红外吸收谱图如图3所示,单体1a中,腈基的吸收峰在2244cm-1处,同时,单体2b中的异腈吸收峰出现在2137cm-1处。然而,在聚合物P1a2b的红外谱图中,异腈基的吸收峰完全消失,腈基的吸收峰仍然保留在2232cm-1,所生成的碳碳双键的吸收峰出现在1631cm-1处。以上结果充分说明了腈基和异腈基通过聚合反应转化成了烯腈的结构。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C)与其相应单体1a(A)、单体2a(B)在DMSO-d6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对比图见图4,从图中可以确定该聚合物为聚烯腈类化合物。
(4)聚烯胺腈类化合物P1a2b的性能表征
该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在室温下易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等常见的有机溶剂,表明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5%热失重温度为378℃,表明具有非常好的热稳定性。
实施例28
(1)第一单体二元腈基化合物1a合成方法同实施例1。
(2)第二单体二元异腈类化合物2c的合成方法如下: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101
(3)聚烯胺腈类化合物P1a2c的制备同实施例1。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102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P1a2c为棕色粉末,产率:86.0%。凝胶渗透色谱(GPC)结果显示:重均分子量(Mw)为35200,分子量分布(PDI)为2.68。IR(薄膜),ν(cm-1):3046,2930,2860,2194,1633,1604,1509,1294,1245,1177,832,701。1H NMR(500MHz,DMSO-d6),δ(TMS,ppm):9.48(s,NH),7.98(s,CH),7.38-6.83(Ar-H),3.94(m,OCH2),1.71(s,CH2),1.46(s,CH2)。13C NMR(125MHz,DMSO-d6),δ(TMS,ppm):162.79,158.01,157.54,144.07,139.88,137.47,132.18,131.20,129.64,128.28,127.05,126.67,125.57,124.85,124.60,118.84,115.66,115.41,84.08,83.62,67.82,36.24,31.33,29.00,25.83。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P1a2c(C)与其相应单体1a(A)和单体2c(B)的红外吸收谱图如图5所示,单体1a中,腈基的吸收峰在2244cm-1处,同时,单体2c中的异腈吸收峰出现在2137cm-1处。然而,在聚合物P1a2c的红外谱图中,异腈基的吸收峰完全消失,腈基的吸收峰仍然保留在2230cm-1,所生成的碳碳双键的吸收峰出现在1630cm-1处。以上结果充分说明了腈基和异腈基通过聚合反应转化成了烯腈的结构。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C)与其相应单体1a(A)、单体2c(B)在DMSO-d6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对比图见图6,从图中可以确定该聚合物为聚烯胺腈类化合物。
(4)聚烯胺腈类化合物P1a2c的性能表征
该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在室温下易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等常见的有机溶剂,表明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5%热失重温度为395℃,表明具有非常高的热稳定性。
实施例29
(1)第一单体二元腈基化合物1b购买于商业公司。
(2)第二单体二元异腈化合物2a的合成方法同实施例1。
(3)聚烯胺腈类化合物P1b2a的制备同实施例1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111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为白色粉末,产率:71%。凝胶渗透色谱(GPC)结果显示:重均分子量(Mw)为17600,分子量分布(PDI)为1.39。IR(薄膜),ν(cm-1):2970,2933,2817,2194,1621,1481,1303,1066,991,939,836,736。1H NMR(500MHz,DMSO-d6),δ(TMS,ppm):8.67(s,NH),7.51(s,CH),7.23-6.99(Ar-H),4.11(s,CH2),3.93(m,OCH2),2.56(t,Ar-CH2),2.19(t,Ar-CH3),1.12(s,CH3)。13C NMR(125MHz,DMSO-d6),δ(TMS,ppm):141.41,140.47,128.75,127.35,127.09,123.75,48.98,24.64,18.67,15.07。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P1b2a(C)与其相应单体1b(A)和单体2a(B)的红外吸收谱图如图7所示,单体1b中,腈基的吸收峰在2244cm-1处,同时,单体2a中的异腈吸收峰出现在2137cm-1处。然而,在聚合物P1b2a的红外谱图中,异腈基的吸收峰完全消失,腈基的吸收峰仍然保留在2230cm-1,所生成的碳碳双键的吸收峰出现在1630cm-1处。以上结果充分说明了腈基和异腈基通过聚合反应转化成了烯胺腈的结构。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C)与其相应单体1b(A)、单体2a(B)在DMSO-d6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对比图见图8,从图中可以确定该聚合物为聚烯胺腈类化合物。
(4)聚烯胺腈类化合物P1b2a的性能表征
该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在室温下易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等常见的有机溶剂,表明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5%热失重温度为354℃,表明具有高的热稳定性。
实施例30
(1)第一单体二元腈基化合物1b购买于商业公司。
(2)第二单体二元异腈化合物2b的合成方法同实施例27。
(3)聚烯胺腈类化合物P1b2b的制备同实施例1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121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为白色粉末,产率:84%。凝胶渗透色谱(GPC)结果显示:重均分子量(Mw)为19200,分子量分布(PDI)为1.77。IR(薄膜),ν(cm-1):3030,2914,2194,1625,1581,1509,1412,1290,993,918,828,620。1H NMR(500MHz,DMSO-d6),δ(TMS,ppm):9.62(s,NH),8.02(s,CH),7.56-7.16(Ar-H),3.84(s,CH2)。13C NMR(125MHz,DMSO-d6),δ(TMS,ppm):142.34,139.71,131.84,129.93,128.49,124.43,118.97,117.02,82.64。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P1b2b(C)与其相应单体1b(A)和单体2b(B)的红外吸收谱图如图9所示,单体1b中,腈基的吸收峰在2244cm-1处,同时,单体2b中的异腈吸收峰出现在2137cm-1处。然而,在聚合物P1b2b的红外谱图中,异腈基的吸收峰完全消失,腈基的吸收峰仍然保留在2230cm-1,所生成的碳碳双键的吸收峰出现在1630cm-1处。以上结果充分说明了腈基和异腈基通过聚合反应转化成了烯腈的结构。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C)与其相应单体1b(A)、单体2b(B)在DMSO-d6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对比图见图10,从图中可以确定该聚合物为聚烯腈类化合物。
(4)聚烯胺腈类化合物P1b2b的性能表征
该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在室温下易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等常见的有机溶剂,表明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5%热失重温度为387℃,表明具有高的热稳定性。
实施例31
(1)第一单体二元腈基化合物1b购买于商业公司。
(2)第二单体二元异腈化合物2c的合成方法同实施例28。
(3)聚烯胺腈类化合物P1b2c的制备同实施例1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131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为红色粉末,产率:86%。凝胶渗透色谱(GPC)结果显示:重均分子量(Mw)为24800,分子量分布(PDI)为2.02。IR(薄膜),ν(cm-1):3043,2869,2194,1632,1602,1513,1297,1183,1061,919,831,697。1H NMR(500MHz,DMSO-d6),δ(TMS,ppm):9.64(s,NH),8.02(s,CH),7.60-6.95(Ar-H)。13C NMR(125MHz,DMSO-d6),δ(TMS,ppm):144.03,141.32,139.84,137.76,132.09,131.20,128.20,127.01,124.64,115.96,83.45,67.65,25.57。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P1b2c(C)与其相应单体1b(A)和单体2c(B)的红外吸收谱图如图11所示,单体1b中,腈基的吸收峰在2244cm-1处,同时,单体2c中的异腈吸收峰出现在2137cm-1处。然而,在聚合物P1b2c的红外谱图中,异腈基的吸收峰完全消失,腈基的吸收峰仍然保留在2230cm-1,所生成的碳碳双键的吸收峰出现在1630cm-1处。以上结果充分说明了腈基和异腈基通过聚合反应转化成了烯胺腈的结构。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C)与其相应单体1b(A)、单体2c(B)在DMSO-d6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对比图见图12,从图中可以确定该聚合物为聚烯胺腈类化合物。
(4)聚烯胺腈类化合物P1b2c的性能表征
该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在室温下易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等常见的有机溶剂,表明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5%热失重温度为427℃,表明具有高的热稳定性。
实施例32
(1)第一单体二元腈基化合物1c购买于商业公司.
(2)第二单体二元异腈化合物2a的合成方法同实施例1。
(3)聚烯胺腈类化合物P1c2a的制备同实施例1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141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为红色粉末,产率:44%。凝胶渗透色谱(GPC)结果显示:重均分子量(Mw)为20900,分子量分布(PDI)为1.49。IR(薄膜),ν(cm-1):2965,2925,2874,2194,2138,1623,1481,1300,1263,941,879,737。1H NMR(500MHz,DMSO-d6),δ(TMS,ppm):8.71(s,NH),7.66(s,CH),7.29-6.91(Ar-H),4.11(s,CH2),3.82(m,OCH2),2.55(t,Ar-CH2),2.16(t,Ar-CH3),1.09(s,CH3)。13C NMR(125MHz,DMSO-d6),δ(TMS,ppm):141.45,140.47,129.59,128.83,127.31,120.03,49.11,28.66,24.64,18.71,15.11。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P1c2a(C)与其相应单体1c(A)和单体2a(B)的红外吸收谱图如图13所示,单体1c中,腈基的吸收峰在2244cm-1处,同时,单体2a中的异腈吸收峰出现在2137cm-1处。然而,在聚合物P1c2a的红外谱图中,异腈基的吸收峰完全消失,腈基的吸收峰仍然保留在2230cm-1,所生成的碳碳双键的吸收峰出现在1630cm-1处。以上结果充分说明了腈基和异腈基通过聚合反应转化成了烯胺腈的结构。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C)与其相应单体1c(A)、单体2a(B)在DMSO-d6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对比图见图14,从图中可以确定该聚合物为聚烯胺腈类化合物。
(4)聚烯胺腈类化合物P1c2a的性能表征
该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在室温下易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等常见的有机溶剂,表明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5%热失重温度为319℃,表明具有高的热稳定性。
实施例33
(1)第一单体二元腈基化合物1c购买于商业公司.
(2)第二单体二元异腈化合物2b的合成方法同实施例27。
(3)聚烯胺腈类化合物P1c2b的制备同实施例1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151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为黄色粉末,产率:82%。凝胶渗透色谱(GPC)结果显示:重均分子量(Mw)为18100,分子量分布(PDI)为1.76。IR(薄膜),ν(cm-1):3035,2913,2194,1631,1588,1514,1295,924,804,787,688,619。1H NMR(500MHz,DMSO-d6),δ(TMS,ppm):9.67(s,NH),8.07(s,CH),7.58-7.07(Ar-H),3.82(s,CH2)。13C NMR(125MHz,DMSO-d6),δ(TMS,ppm):143.31,139.50,136.16,135.18,129.68,121.08,118.71,117.02,82.39。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P1c2b(C)与其相应单体1c(A)和单体2b(B)的红外吸收谱图如图15所示,单体1c中,腈基的吸收峰在2244cm-1处,同时,单体2b中的异腈吸收峰出现在2137cm-1处。然而,在聚合物P1c2b的红外谱图中,异腈基的吸收峰完全消失,腈基的吸收峰仍然保留在2230cm-1,所生成的碳碳双键的吸收峰出现在1630cm-1处。以上结果充分说明了腈基和异腈基通过聚合反应转化成了烯胺腈的结构。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C)与其相应单体1c(A)、单体2b(B)在DMSO-d6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对比图见图16,从图中可以确定该聚合物为聚烯胺腈类化合物。
(4)聚烯胺腈类化合物P1c2b的性能表征
该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在室温下易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等常见的有机溶剂,表明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5%热失重温度为383℃,表明具有高的热稳定性。
实施例34
(1)第一单体二元腈基化合物1c购买于商业公司.
(2)第二单体二元异腈化合物2c的合成方法同实施例28。
(3)聚烯胺腈类化合物P1c2c的制备同实施例1
Figure GDA0003750306160000161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为红色粉末,产率:75%。凝胶渗透色谱(GPC)结果显示:重均分子量(Mw)为19900,分子量分布(PDI)为1.78。IR(薄膜),ν(cm-1):3032,2919,2851,2194,1631,1598,1510,1293,1182,919,808,699。1H NMR(500MHz,DMSO-d6),δ(TMS,ppm):9.69(s,NH),8.07(s,CH),7.52-6.84(Ar-H)。13C NMR(125MHz,DMSO-d6),δ(TMS,ppm):144.03,142.51,139.84,137.76,135.06,132.09,131.20,128.49,127.01,121.63,118.67,116.26,83.45。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P1c2c(C)与其相应单体1c(A)和单体2c(B)的红外吸收谱图如图17所示,单体1c中,腈基的吸收峰在2244cm-1处,同时,单体2c中的异腈吸收峰出现在2137cm-1处。然而,在聚合物P1c2c的红外谱图中,异腈基的吸收峰完全消失,腈基的吸收峰仍然保留在2230cm-1,所生成的碳碳双键的吸收峰出现在1630cm-1处。以上结果充分说明了腈基和异腈基通过聚合反应转化成了烯胺腈的结构。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C)与其相应单体1c(A)、单体2c(B)在DMSO-d6中的核磁共振氢谱对比图见图18,从图中可以确定该聚合物为聚烯胺腈类化合物。
(4)聚烯胺腈类化合物P1c2c的性能表征
该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在室温下易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等常见的有机溶剂,表明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
本实施例制备的聚合物5%热失重温度为411℃,表明具有高的热稳定性。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所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结构如式(Ⅰ)所示:
Figure FDA0003750306150000011
式(Ⅰ)中,n的范围为10~~70;
R1为III-1~III-3中的一种:
Figure FDA0003750306150000012
其中,*表示取代位置;
R2为II-1~II-3中的一种:
Figure FDA00037503061500000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其结构为以下结构的任一种:
Figure FDA0003750306150000014
3.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聚烯胺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二元腈基化合物、二元异腈基化合物和聚合催化剂在有机溶剂中,得到反应液,经过聚合反应,得到聚烯胺腈类化合物;
其中,所述的二元腈基化合物如式(II)所示:
Figure FDA0003750306150000021
式(II)中,R2为II-1~II-3中的一种:
Figure FDA0003750306150000022
所述的二元异腈基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II)所示:
Figure FDA0003750306150000023
式(III)中,R1为III-1~II-3中的一种:
Figure FDA0003750306150000024
其中,*表示取代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烯胺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元异腈基化合物与所述的二元腈基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0.95~1.0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烯胺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合催化剂包含碘化亚铜和叔丁醇钾,其中所述碘化亚铜与二元异腈类化合物摩尔比为(8~10):100,叔丁醇钾与二元异腈类化合物摩尔比为(2.2~2.5):1。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烯胺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液中二元腈基化合物的浓度为0.05~0.2mol/L。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烯胺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液中二元异腈基化合物的浓度为0.05~0.2mol/L。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烯胺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反应的反应时间为1~12小时。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烯胺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合反应的温度为25~100℃。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烯胺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为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至少一种。
CN202110974795.6A 2021-08-24 2021-08-24 一种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37548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74795.6A CN113754883B (zh) 2021-08-24 2021-08-24 一种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74795.6A CN113754883B (zh) 2021-08-24 2021-08-24 一种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54883A CN113754883A (zh) 2021-12-07
CN113754883B true CN113754883B (zh) 2022-10-21

Family

ID=78791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74795.6A Active CN113754883B (zh) 2021-08-24 2021-08-24 一种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5488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1194A (ja) * 1995-07-21 1997-02-04 Nippon Paint Co Ltd イミノオキサゾールポリマー
CN104817691B (zh) * 2015-04-24 2017-01-11 浙江大学 聚烯醚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94744B (zh) * 2018-04-28 2021-03-3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聚噁唑啉类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76160B (zh) * 2018-04-28 2020-11-24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聚咪唑啉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54883A (zh) 2021-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242707A1 (en) Biomass benzoxazine-based shape memory resin,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N108676160B (zh) 一种聚咪唑啉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94744B (zh) 一种聚噁唑啉类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US8436118B2 (en) Synthesis of acylarylenes and hyperbranched poly(aclarylene)s by metal-free cyclotrimerization of alkynes
CN113754883B (zh) 一种聚烯胺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51784B (zh) 一种钌配合物催化制备1,4-立构规整聚三唑的方法
Lee et al. Rearrangement of the main chain of the organocobalt polymers: 2. Synthesis of novel poly (pyridine-diyl-alt-biphenyl-4, 4′-diyl) by the reaction with nitriles (1)
CN115403766A (zh) 一种基于山奈酚生物基苯并噁嗪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21607B (zh) 一种聚硫羰氨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260489A (zh) 一种生物基双官苯并噁嗪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90927B (zh) 一种聚1,4,5-取代三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705344B (zh) 一种镍配合物催化制备1,5-立构规整聚三唑的方法
CN117645701A (zh) 一种聚α-氨基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6444798B (zh) 一种含硒化合物和含硒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产物与应用
Choi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w Aromatic Polyamides with N, N′‐Di (4‐n‐alkylphenyl) benzodiimide Unit on the Main Chain
CN113683767B (zh) 一种聚烯醚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5651188B (zh) Raft链转移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KR101617413B1 (ko) 팔라듐 촉매를 사용한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따라 제조된 공중합체
CN112521606B (zh) 一种聚马来酰亚胺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Yamauchi et al. Synthesis of acrylonitrile side chain-appended π-conjugated polymers by a Suzuki cross-coupling polycondensation and a Knoevenagel condensation, and their optical properties
CN114516807B (zh) 一种含硝基多取代芳香二胺单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28018A (zh) 一种聚苯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Kijima et al. The first conjugated allene polymer
Cheng et al. New soluble aromatic polyamides from non-symmetrical extended diacid containing a phthalazinone moiety
KR101748323B1 (ko) 염소계 유기용매를 이용한 고분자 중합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