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46284A - 定子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定子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46284A
CN113746284A CN202110587697.7A CN202110587697A CN113746284A CN 113746284 A CN113746284 A CN 113746284A CN 202110587697 A CN202110587697 A CN 202110587697A CN 113746284 A CN113746284 A CN 1137462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mold
bundle
slot
manufactu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8769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丹下宏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7462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46284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6Embedding prefabricated windings in machines
    • H02K15/062Windings in slots; salient pole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定子的制造方法降低向插槽插入线圈束时的阻力。定子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各工序:将线圈线卷绕成环状来形成线圈束(10),该线圈束具有收纳在插槽内的两个线圈边部(11)和连接两个线圈边部(11)且配置于定子铁芯的轴向两侧的线圈搭接部(12);通过使线圈束(10)沿插槽的轴向相对移动来以线圈边部(11)收纳在插槽内且线圈搭接部(12)配置于定子铁芯的轴向两侧的方式,向插槽插入线圈束(10);以及在向插槽插入的工序之前,通过相对于具有与插槽对应地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51)的铁芯夹具(50),使线圈束(10)沿贯通孔(51)的轴向相对移动,来向贯通孔(51)插入线圈边部(11)。

Description

定子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子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今,已知有向定子铁芯的插槽插入线圈来制造定子的方法。例如,在日本特开2000-12552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向定子铁芯的插槽插入环状的线圈的线圈插入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255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线圈插入装置中,在向插槽插入环状的线圈时,在线圈与插槽内表面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向插槽插入线圈束时的阻力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定子的制造方法是具备定子铁芯的定子的制造方法,该定子铁芯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多个插槽,该定子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各工序:将线圈线卷绕成环状来形成线圈束,该线圈束具有收纳在插槽内的两个线圈边部、以及连接两个线圈边部且配置于定子铁芯的轴向两侧的线圈搭接部;通过使线圈束沿插槽的轴向相对移动,来以线圈边部收纳在插槽内且线圈搭接部配置于定子铁芯的轴向两侧的方式,向插槽插入线圈束;以及在向插槽插入的工序之前,通过相对于具有与插槽对应地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的铁芯夹具,使线圈束沿贯通孔的轴向相对移动,来向贯通孔插入线圈边部。
发明的效果如下。
本发明能够提供降低向插槽插入线圈束时的阻力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定子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示意图。
图8是铁芯夹具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定子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
1—定子,10—线圈束,10a—第一线圈束,10b—第二线圈束,11、11a、11b—线圈边部,12—线圈搭接部,20—定子铁芯,21—插槽,22—插槽开口,23—齿,40—楔块,50—铁芯夹具,50a—第一铁芯夹具,50b—第二铁芯夹具,51—贯通孔,60—叶片夹具,70—线圈移动夹具,80—压缩模具,81—第一模具,82—第二模具,83—第三模具,84—第四模具,85—对置部件,110、111、112—叶片,120—脱膜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以下的附图中,对同一或相当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不重复其说明。
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定子1的中心轴所延伸的方向、即插槽的贯通方向作为“轴向”。将沿轴向的一侧作为上侧,将另一侧作为下侧。上下方向是为了确定位置关系而使用的,并不限定实际的方向。即,下方向不一定意味着重力方向。轴向没有特别限定,包括铅垂方向、水平方向、与上述方向交叉的方向等。
并且,将与定子1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作为“径向”。将沿径向的一侧作为内侧,将另一侧作为外侧。另外,将沿以定子1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作为“周向”。
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中,出于强调特征部分的目的,有时为了便于说明,放大地示出成为特征的部分。因而,各构成要素的尺寸及比率不一定与实际的尺寸及比率相同。再者,出于相同的目的,有时省略并非特征的部分来图示。
(定子)
如图1所示,定子1是马达的构成构件,与未图示的转子相互作用来产生转矩。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设为跨越几个插槽21地卷绕线圈的分布卷绕。定子1具备线圈束10和定子铁芯20。
<定子铁芯>
定子铁芯20形成为中空的圆柱形状。定子铁芯20通过重叠较薄的硅钢板来形成。呈放射状地在定子铁芯20形成有多个齿23。在齿23彼此之间形成有插槽21。齿23经由插槽21沿径向延伸。在插槽21形成有作为径向开口部的插槽开口22。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20是一体型的定子铁芯。
<线圈束>
如图2所示,线圈束10是将线圈线卷绕成环状而成的。即,线圈束10是环状的线圈。本实施方式的线圈线是圆线,但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扁平线等。
线圈束10具有两个线圈边部11和线圈搭接部12。两个线圈边部11收纳在插槽21内。具体而言,收纳一方的线圈边部11的插槽21与收纳另一方的线圈边部11的插槽21不同。收纳一方的线圈边部11的插槽21与收纳另一方的线圈边部11的插槽21可以相邻,也可以隔着另外的插槽21沿周向配置。
线圈边部11是对齐卷绕。即,在对齐卷绕中,线圈边部11在预定方向上整齐地层叠。此外,在插槽21内,本实施方式的线圈边部11在周向上整齐地层叠,但并不限定于此。
线圈搭接部12连接两个线圈边部11。线圈搭接部12配置于轴向两侧。具体而言,位于轴向上侧的线圈搭接部12是将两个线圈边部11的上端部连结的上侧线圈端部。位于轴向下侧的线圈搭接部12是将线圈边部11的下端部连结的下侧线圈端部。
<楔块>
图2所示的楔块40配置于线圈线与插槽开口22之间,其中,线圈线配置在插槽21内。楔块40封堵插槽开口22。
(定子的制造装置)
参照图1~图12来说明定子1的制造装置。图2示出在定子铁芯20的轴向下侧配置有由铁芯夹具50保持的线圈束10的状态。图3是省略了图2中的楔块40及铁芯夹具50并将各部件设为简单的形状的示意图。图4及图5是示出与图3的制造工序不同的工序的示意图。
定子1的制造装置具备图2~图5所示的多个叶片110、图3~图5所示的作为线圈移动机构的脱模机120、图2及图6~图8所示的铁芯夹具50、叶片夹具60、图7所示的线圈移动夹具70、以及图9~图11所示的压缩模具80。
<叶片>
如图2~图5所示,多个叶片110保持线圈束10。叶片110在定子铁芯20的周向上排列地配置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内侧。叶片110沿定子铁芯20的轴向延伸。详细而言,多个叶片110与齿23对应地配设在同一圆周上。利用叶片110,能够容易地向插槽21插入线圈束10。
本实施方式的叶片110包括两个叶片111、112。叶片111、112隔着多个齿23配置。叶片111、112沿轴向及径向将钩挂于下述的脱模机120的一个线圈束10引导至插槽21。叶片111、112是沿轴向延伸的棒状部件。叶片111、112能够沿轴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111、112是沿轴向移动的可动叶片。
<脱模机>
作为线圈移动机构的脱模机120配置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内侧。脱模机120沿定子铁芯20的轴向移动。即,脱模机120使线圈束10沿轴向移动。利用脱模机120,线圈束10在定子铁芯20的径向内侧沿轴向移动,并且线圈束10的一部分从插槽开口22向插槽21内部插入。具体而言,脱模机120钩挂线圈束10的径向的内侧,并沿叶片110抬起线圈束10。
图3~图5的脱模机120包括旋转轴121和大径部122。旋转轴121沿轴向延伸。大径部122设于旋转轴121的轴向另一端部。环状的线圈束10的径向的内侧钩挂于大径部122。大径部122具有比旋转轴121的直径大的直径。旋转轴121的中心轴与大径部122的中心轴相同。大径部122的直径是叶片111、112之间的距离。
<铁芯夹具>
如图2、图6及图7所示,铁芯夹具50具有主体部52和齿部53。
主体部52具有包括多个贯通孔51的开口部。在该开口部配置齿部53。齿部53与齿23对应。当在主体部52的开口部配置有齿部53时形成贯通孔51,该贯通孔51与插槽21对应。主体部52和齿部53能够相互沿轴向移动。
贯通孔51的径向开口部具有比插槽开口22宽的开口宽度。开口宽度是周向的宽度。
图2、图6及图7中,铁芯夹具50具有第一铁芯夹具50a和第二铁芯夹具50b。此处,铁芯夹具50具有八个第一铁芯夹具50a和八个第二铁芯夹具50b。第一铁芯夹具50a位于轴向上侧,第二铁芯夹具50b位于轴向下侧。第一铁芯夹具50a及第二铁芯夹具50b保持相同的线圈边部11。因此,第一铁芯夹具50a及第二铁芯夹具50b的数量相同。
第一铁芯夹具50a及第二铁芯夹具50b的轴向长度比插槽21的轴向长度短。图8是第一铁芯夹具50a的侧视图。如图8所示,第一铁芯夹具50a包括位于线圈搭接部12侧的沿径向延伸的第一面54、以及位于与线圈搭接部12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55。第二面55以朝向径向外侧向线圈搭接部12侧接近的方式倾斜。
<把持部件>
把持部件是在轴向上赋予张力来把持线圈束10的部件。此处,把持部件是铁芯夹具50。即,把持部件是与铁芯夹具共用的部件。此外,把持部件也可以是与铁芯夹具50不同的部件。
<叶片夹具>
叶片夹具60与叶片110对应。叶片夹具60配置于铁芯夹具50的径向内侧。叶片夹具60保持线圈束10。叶片夹具60设有多个。叶片夹具60是沿轴向延伸的棒状部件。图6及图7中,设有与多个叶片夹具60的上端部连结的环部件6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夹具60和叶片110是不同的部件,但也可以是共用的部件。
<线圈移动夹具>
图7所示的线圈移动夹具70与作为线圈移动机构的脱模机120对应。线圈移动夹具配置于叶片夹具60的径向内侧。线圈移动夹具70使线圈束10沿轴向移动。线圈移动夹具70例如是半球状部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移动夹具70和线圈移动机构(脱模机120)是不同的部件,但也可以是共用的部件。
<压缩模具>
如图9及图10所示,压缩模具80对线圈边部11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压缩。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模具80对第一线圈束10a和配置于第一线圈束10a的内侧的第二线圈束10b进行压缩。
第一线圈束10a比第二线圈束10b大。详细而言,第一线圈束10a以呈同心状地将第二线圈束10b包含在内侧的方式配置。因此,供第二线圈束10b插入的两个插槽21位于供第一线圈束10a插入的两个插槽21之间。
压缩模具80包括第一模具81、第二模具82、第三模具83、第四模具84以及对置部件85。
第一模具81和第二模具82配置于线圈束10的外侧。线圈束10的外侧是隔着一方的线圈边部与另一方的线圈边部相反的一侧。图9及图10中,第一模具81及第二模具82配置于第一线圈束10a及第二线圈束10b的外侧。
第一模具81是可动模具。第二模具82是固定模具。第一模具81朝向第二模具82移动。
第三模具83配置于线圈束10的内侧。线圈束10的内侧是两个线圈边部11之间。图9及图10中,第三模具配置于第一线圈束10a及第二线圈束10b的内侧。第三模具83是中间模具。
第四模具84配置在第一线圈束10a的线圈边部11与第二线圈束10b的线圈边部11之间。第四模具84是间隙模具。
对置部件85沿第一模具81的移动方向(图10中朝下方向)延伸。对置部件85配置为与第一模具81接触。图10中,对置部件85配置为与第一模具81及第二模具82接触。对置部件85配置为在与第一模具81的移动方向垂直且与第一线圈束10a及第二线圈束10b的线圈边部11a、11b所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隔着第一线圈束10a及第二线圈束10b对置。对置部件85是导向件。
在由对置部件85夹住线圈边部11a的状态下,利用第一模具81和第四模具84以及第二模具82和第四模具84来压缩第一线圈束10a的两个线圈边部11a的至少一部分。在由对置部件85夹住线圈边部11b的状态下,利用第三模具83和第四模具84来压缩第二线圈束10b的两个线圈边部11b的至少一部分。
图12是将图6所示的在铁芯夹具50的贯通孔51内贯通有多个线圈束10的状态转换成直线的示意图。图11是示出由压缩模具80将图12中的线圈束10的线圈边部11压缩后的状态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地使用多个压缩模具80。在从第一模具81的移动方向(图11中的朝下方向)观察多个压缩模具80的俯视情况下,各第一模具81重叠。
(定子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1~图13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是具备定子铁芯20的定子1的制造方法,该定子铁芯20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多个插槽21。
首先,如图13所示,将线圈线卷绕成环状,形成具有两个线圈边部11和线圈搭接部12的线圈束10,其中,两个线圈边部11收纳在插槽21内,线圈搭接部12连接两个线圈边部11并配置于定子铁芯20的轴向两侧(步骤S10)。在该工序(步骤S10)中,使用圆线的线圈线。具体而言,例如,使用卷绕模具将线圈线卷绕成环状,由此形成线圈束10。
接下来,通过使线圈束10相对于铁芯夹具50沿贯通孔51的轴向相对移动,来向贯通孔51插入线圈边部11,其中,铁芯夹具50具有与插槽21对应地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51(步骤S20)。该工序(步骤S20)在向下述的插槽21插入的工序(步骤S40)之前实施。
具体而言,如图6及图7所示,使线圈束10保持于多个叶片夹具60,该多个叶片夹具60配置于铁芯夹具50的径向内侧(步骤S21)。然后,利用配置于叶片夹具60的径向内侧且沿轴向移动的线圈移动夹具70,使线圈束10移动(步骤S22)。具体而言,通过使线圈移动夹具70向轴向上侧移动,来将线圈束10的内侧以钩挂于线圈移动夹具70的状态向上方抬起。由此,能够向铁芯夹具50的贯通孔51插入线圈束10。这样,通过使用叶片夹具60及线圈移动夹具70,能够容易地向贯通孔51插入线圈束10。
此外,在该工序(步骤S20)中,也可以如下文那样向贯通孔51插入线圈边部11。向第一铁芯夹具50a的贯通孔51以及第二铁芯夹具50b的贯通孔51插入线圈边部11的一方端部。然后,在由第一铁芯夹具50a保持有线圈边部11的状态下,使第二铁芯夹具50b相对移动到线圈边部11的另一方端部。或者,在由第二铁芯夹具50b保持有线圈边部11的状态下,使第一铁芯夹具50a相对移动到线圈边部11的另一方端部。
通过实施该工序(步骤S20),能够将线圈边部11成形为与插槽21对应的形状。
并且,贯通孔51的径向开口部具有比插槽开口22宽的开口宽度。因此,在向贯通孔51插入的工序(步骤S20)中,能够降低向贯通孔51插入线圈束10时的阻力。
接下来,压缩线圈边部11的至少一部分(步骤S30)。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的工序(步骤S30)在向贯通孔51插入的工序(步骤S20)与下述的向插槽21插入的工序(步骤S40)之间实施。此外,压缩的工序(步骤S20)也可以与插入的工序(步骤S40)同时实施。
在该工序(步骤S30)中,在由作为把持部件的铁芯夹具50在轴向上赋予张力而把持有线圈束10的状态下,压缩线圈边部11的至少一部分。即,在由作为把持部件的铁芯夹具50在轴向上赋予张力而把持有线圈束10的状态下,对线圈束10中沿轴向延伸的线圈边部11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压缩。由此,当实施下述的插入工序(步骤S40)时,能够向插槽21插入压缩后的线圈边部11。因此,能够抑制线圈线分散。因此,能够制造提高线圈线的占空系数的定子1。此外,对线圈束10赋予的张力只要包括轴向分量即可。因此,对线圈束10赋予的张力也可以相对于轴向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铁芯夹具50作为把持部件。由于把持部件及铁芯夹具50是共用的部件,所以能够减少制造定子1时需要的部件数量。
在压缩的工序(步骤S30)中,在定子铁芯20的周向及径向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对线圈边部11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压缩。即,在该工序(步骤S30)中,在与线圈边部11所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对线圈边部11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压缩。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定子铁芯20的周向上对线圈边部11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压缩。
在压缩的工序(步骤S30)中,以使线圈束10的轴向截面形状与插槽21的轴向截面形状对应的方式压缩线圈束10。由于能够以与插槽21对应的方式压缩线圈束10,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占空系数。并且,在压缩的工序(步骤S30)中,将线圈线的截面形状变形为方形。通过压缩,使圆线的截面形状变形为方形,从而提高占空系数。
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缩的工序(步骤S30)中,使用图9及图10所示的压缩模具80对线圈边部11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压缩。通过使用压缩模具80,能够容易地压缩两个线圈边部11的至少一部分。
具体而言,利用第一模具81和第三模具83以及第二模具82和第三模具83对两个线圈边部11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压缩。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一模具81和第三模具83以及第二模具82和第三模具83对两个线圈边部11的整体进行压缩。
并且,在该工序(步骤S30)中,对第一线圈束10a和配置于第一线圈束10a的内侧的第二线圈束10b进行压缩。具体而言,利用第一模具81和第四模具84以及第二模具82和第四模具84对第一线圈束10a的两个线圈边部11a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压缩,并且利用第三模具83和第四模具84对第二线圈束10b的两个线圈边部11b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压缩。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一模具81和第四模具84以及第二模具82和第四模具84对第一线圈束10a的两个线圈边部11a的整体进行压缩,并且利用第三模具83和第四模具84对第二线圈束10b的两个线圈边部11b的整体进行压缩。
并且,在该工序(步骤S30)中,在由对置部件85夹持有线圈束10(此处为第一线圈束10a及第二线圈束10b)的状态下,使第一模具81朝向第二模具82移动。利用对置部件85,能够将第一模具81的移动方向限制为一个方向。
并且,在该工序(步骤S30)中,如图11所示,使用多个压缩模具80对多个线圈束10进行压缩。各第一模具81朝向各第二模具82移动,在从第一模具81的移动方向观察的俯视情况下,各第一模具81重叠。由此,能够同时对多个线圈束10的线圈边部11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压缩。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向插槽21插入线圈束10的效率。
通过实施压缩的工序(步骤S30),能够对插入在贯通孔51内的线圈边部11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压缩。因此,在下述的向插槽插入的工序(步骤S40)中,能够向插槽21插入压缩后的线圈边部11。因此,能够提高线圈线的占空系数。并且,在向插槽插入的工序(步骤S40)中,能够抑制线圈线对覆膜的损伤。
接下来,通过使线圈束10沿插槽21的轴向相对移动,来以线圈边部11收纳在插槽21内且线圈搭接部12配置于定子铁芯20的轴向两侧的方式,向插槽21插入线圈束10(步骤S40)。该工序(步骤S40)包括向插槽21插入定子铁芯20的上侧的线圈搭接部12的步骤。
在该工序(步骤S40)中,如图2及图3所示,使线圈束10保持于多个叶片110,该多个叶片110在定子铁芯20的周向上排列地配置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内侧并沿轴向延伸,(步骤S41)。具体而言,在实施了压缩的工序(步骤S30)之后,如图2所示,拆下叶片夹具60,由铁芯夹具50把持线圈束10的线圈边部11的上端部及下端部。这样,能够在由铁芯夹具50把持有线圈束10的状态下进行输送。而且,在由铁芯夹具50把持有线圈束10的状态下,使线圈束10保持于叶片110。此外,图2中,使楔块40与线圈束10一起保持于叶片110。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定子铁芯20的轴向下侧配置线圈束10。详细而言,以保持在叶片111、112间的方式配置线圈束10。并且,如图3所示,在多个叶片111、112的径向的中央且在轴向下侧配置脱模机120。
之后,如图4所示,利用配置于叶片110的径向内侧并沿轴向移动的作为线圈移动机构的脱模机120,使线圈束10移动(步骤S42)。通过该步骤S42,拆下铁芯夹具50。
具体而言,脱模机120与叶片110一起向轴向上侧移动。在该移动中,叶片111、112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叶片110上升,并且使脱模机120上升。由于线圈束10的内侧在钩挂于脱模机120的状态下移动,所以线圈束10向轴向上侧移动。
当使线圈束10向轴向上侧移动时,若使铁芯夹具50的齿部53向下方移动,则线圈束10与铁芯夹具50的主体部52之间的间隙变大。在该状态下,若使线圈束10向轴向上侧移动,则铁芯夹具50的主体部52停留在定子铁芯20的下端面。因此,铁芯夹具50在插入线圈束10的工序(步骤S40)中被拆下,从而不会向插槽21插入铁芯夹具50。
这样,通过使叶片110及脱模机120移动,线圈束10在定子铁芯20的径向内侧沿轴向移动,并且线圈束10的一部分从插槽开口22向插槽21内部插入。由此,如图5所示,能够向定子铁芯20的插槽21插入线圈束10。
接下来,从定子铁芯20拆下叶片110。并且,使脱模机120朝向下方移动。
通过实施以上的工序(步骤S10~S40),能够向沿定子铁芯20的轴向贯通的多个插槽21插入呈环状地卷绕线圈线而成的线圈束10。因此,能够制造图1所示的定子1。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由于向铁芯夹具50的与插槽21对应的贯通孔51插入线圈束10的线圈边部11(步骤S20),所以能够将线圈边部11成形为与插槽21对应的形状。由于向插槽21插入具有成形为与插槽21对应的形状的线圈边部11的线圈束10,所以能够降低插槽21内表面与线圈束10之间的摩擦。因此,能够降低向插槽21插入线圈束10时的阻力。
在专利文献1的线圈插入装置中,在向插槽插入环状的线圈时,线圈束的截面形状与插槽形状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在插槽端面的边缘、插槽内表面与线圈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其结果,线圈线的占空系数变低,为50%以下的水平。此处的占空系数是线圈线的铜线部分的断面积除以绝缘纸以外的插槽的面积所得的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形成有线圈束10(步骤S10)之后,向贯通孔51插入线圈束10的线圈边部11(步骤S20),所以能够将线圈束10的截面形状调整成插槽21的形状。其结果,线圈线的占空系数变高。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还具备将线圈束10的一侧折弯的工序,并且在向插槽21插入的工序(步骤S40)中从一侧插入。通过将线圈束10的一侧折弯,使线圈端部的形状成为弯曲姿势来形成插槽通过部,从而能够降低向插槽21插入线圈束10时的阻力。通过使线圈束10的截面形状对齐成插槽形状,使线圈端的形状成为弯曲姿势来形成插槽通过部,并且将线圈束10从轴向另一侧朝向一侧地向插槽插入,能够将线圈线的占空系数提高到54%以上。
另外,在压缩线圈边部的工序(S30)中,通过将线圈束10的截面形状压缩成插槽形状,使线圈端部的形状成为弯曲姿势来形成插槽通过部,并且将线圈束10从轴向另一侧朝向一侧地向插槽插入,能够将线圈线的占空系数提高到55%以上,并且能够超过将大致U字状的电导体插入到插槽的施工方法中的电导体的占空系数的水平(55%~62%)的上限,其中,上述大致U字状的电导体是将扁平截面的铜线切断成预定的长度并大致弯曲成U字状而分段化后而成的。并且,实施了将上述线圈束10的一侧折弯的工序时的向插槽21插入线圈束10时的阻力比将上述大致U字状的电导体插入到插槽时的阻力小。
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制造出的定子1能够对在严格要求低振动及低噪声的牵引用马达等中采用的、具有伞形状的一体型的定子铁芯20实施,能够提高线圈线的占空系数。此处,一体型的定子铁芯20是包括环状的铁芯背部、从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并沿周向配置的多个齿23、以及设于在周向上相邻的齿23之间且沿轴向贯通的多个插槽21的定子铁芯20。伞形状是指在齿23的径向端部处沿周向延伸的形状。
(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具有比插槽21的轴向长度短的长度的铁芯夹具50来制造定子1的方法,但铁芯夹具50的轴向长度没有限定。铁芯夹具50的轴向长度可以与插槽21的轴向长度相同,也可以比插槽21的轴向长度长。
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示出而并非由上述的实施方式示出,是指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14)

1.一种定子的制造方法,上述定子具备定子铁芯,该定子铁芯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多个插槽,上述定子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各工序:
将线圈线卷绕成环状来形成线圈束,上述线圈束具有收纳在上述插槽内的两个线圈边部、以及连接上述两个线圈边部且配置于上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两侧的线圈搭接部;
通过使上述线圈束沿上述插槽的轴向相对移动,来以上述线圈边部收纳在上述插槽内且上述线圈搭接部配置于上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两侧的方式,向上述插槽插入上述线圈束;以及
在向上述插槽插入的工序之前,通过相对于具有与上述插槽对应地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的铁芯夹具,使上述线圈束沿上述贯通孔的轴向相对移动,来向上述贯通孔插入上述线圈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槽具有作为径向开口部的插槽开口,
上述贯通孔的径向开口部具有比上述插槽开口宽的开口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向上述插槽插入的工序包括以下各工序:
使上述线圈束保持于多个叶片,该多个叶片在上述定子铁芯的周向上排列地配置于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且沿轴向延伸;以及
利用配置于上述叶片的径向内侧且沿轴向移动的线圈移动机构来使上述线圈束移动,
向上述贯通孔插入的工序包括以下各工序:
使上述线圈束保持于多个叶片夹具,该多个叶片夹具配置于上述铁芯夹具的径向内侧;以及
利用配置于上述叶片夹具的径向内侧且沿轴向移动的线圈移动夹具来使上述线圈束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对上述线圈边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压缩的工序,该工序在向上述贯通孔插入的工序与向上述插槽插入的工序之间实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压缩的工序中,在由把持部件在轴向上赋予张力而把持有上述线圈束的状态下,对上述线圈边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压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把持部件是上述铁芯夹具。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中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形成的工序中,使用圆线的上述线圈线,
在上述压缩的工序中,将上述线圈线的截面形状变形为方形。
8.根据权利要求4~7任一项中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压缩的工序中,以使上述线圈束的轴向截面形状与上述插槽的轴向截面形状对应的方式压缩上述线圈束。
9.根据权利要求4~8任一项中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压缩的工序中,使用压缩模具对上述线圈边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压缩,
上述压缩模具包括配置于上述线圈束的外侧的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以及配置于上述线圈束的内侧的第三模具,
利用上述第一模具和上述第三模具以及上述第二模具和上述第三模具对两个上述线圈边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压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压缩的工序中,对第一线圈束和配置于上述第一线圈束的内侧的第二线圈束进行压缩,
上述压缩模具还包括配置于上述第一线圈束的线圈边部与上述第二线圈束的线圈边部之间的第四模具,
利用上述第一模具和上述第四模具以及上述第二模具和上述第四模具对上述第一线圈束的两个上述线圈边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压缩,
利用上述第三模具和上述第四模具对上述第二线圈束的两个上述线圈边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压缩。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压缩的工序中,使用多个上述压缩模具对多个上述线圈束进行压缩,
各上述第一模具朝向各上述第二模具移动,
在从上述第一模具的移动方向观察的俯视情况下,各上述第一模具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任一项中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模具朝向上述第二模具移动,
上述压缩模具还包括对置部件,该对置部件配置为沿上述第一模具的移动方向延伸,并与上述第一模具接触,并且配置为在与上述第一模具的移动方向垂直而且与上述第一线圈束及上述第二线圈束的上述线圈边部所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隔着上述线圈束对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中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子铁芯是具有伞形状的一体型的定子铁芯。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中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将上述线圈束的一侧折弯的工序,
在向上述插槽插入的工序中从上述一侧插入。
CN202110587697.7A 2020-05-29 2021-05-27 定子的制造方法 Withdrawn CN1137462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95026A JP2021191124A (ja) 2020-05-29 2020-05-29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20-095026 2020-05-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46284A true CN113746284A (zh) 2021-12-03

Family

ID=78728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87697.7A Withdrawn CN113746284A (zh) 2020-05-29 2021-05-27 定子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191124A (zh)
CN (1) CN113746284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58570A1 (en) * 2007-04-23 2008-10-23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Corporation Stator
CN103858326A (zh) * 2011-10-04 2014-06-11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定子制造方法以及定子制造装置
CN107408874A (zh) * 2015-03-02 2017-11-28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定子的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58570A1 (en) * 2007-04-23 2008-10-23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Corporation Stator
CN103858326A (zh) * 2011-10-04 2014-06-11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定子制造方法以及定子制造装置
CN107408874A (zh) * 2015-03-02 2017-11-28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定子的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91124A (ja) 2021-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99723B2 (ja) ステータコイル形成方法
US10910928B2 (en) Stator assembly method and stator assembly apparatus
CN103683577B (zh) 无刷电机、定子、定子制造方法以及无刷电机制造方法
JP3894004B2 (ja) 回転電機のコイル用のセグメントの成形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る成形型構造
US6742238B2 (en) Flare tooth stator for an AC generator
CN104756377A (zh) 电力机械用电枢绕组的制造方法
JP5915518B2 (ja) 固定子製造方法、コイル捻り治具、及び固定子製造装置
CN87101622A (zh) 旋转电机的电枢及其制作方法
US20160203889A1 (en) Terminal treatment method for a coaxial cable
EP3709486A1 (en)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stator
CN106233593B (zh) 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CN113746284A (zh) 定子的制造方法
CN113746285A (zh) 定子的制造方法
JP3178468B2 (ja)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のステータ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CN1263204C (zh) 平面碳段转换器
JP2022125548A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及び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09124833A (ja) 界磁コイル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CN114825809A (zh) 用于制造电枢的方法、电枢和铁芯
JP5980181B2 (ja) 回転子および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US8726480B2 (en) Method of separating a length of single-strand wire
JP2005302448A (ja) 被覆電線の端末接続方法、スリーブ仮接続用プレス装置及び電線接続用導電性スリーブ
JP3970202B2 (ja) 回転電機巻線用電線の製造方法
KR20190037730A (ko) 코일의 와인딩 방법 및 와인딩 장치
CN113746283A (zh) 线圈束成形装置
TW202230403A (zh) 線圈成形裝置、線圈插入裝置及線圈成形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