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34289A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34289A
CN113734289A CN202110566528.5A CN202110566528A CN113734289A CN 113734289 A CN113734289 A CN 113734289A CN 202110566528 A CN202110566528 A CN 202110566528A CN 113734289 A CN113734289 A CN 1137342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mper beam
vehicle
vehicle body
width direction
suppor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665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滨野阳一郎
喜多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7342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342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60R19/3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destroyed upon impact, e.g. one-shot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06Structural beams therefor, e.g. shock-absorb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6Additional energy absorbing means supported on bumber beams, e.g. cellular structures o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2019/247Fastening of bumpers' side ends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本车与对向车正面碰撞的情况下防止对向车钩挂于本车的保险杠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的车身前部构造。车身前部构造(A)的车身前部(1a)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保险杠横梁(4)。保险杠横梁(4)在车宽方向两端部固定于车身(1)。在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两端部配置有覆盖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面(4a)的引导部件(6)。引导部件(6)具有与碰撞时的保险杠横梁(4)的位移相伴而伸长的变形区域。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车辆碰撞时防止保险杠横梁与车身分离的构造,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身构造。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身构造1在车辆的偏置碰撞时抑制非碰撞侧的保险杠横梁3与保险杠安装部件4的分离。
该车身构造1具备抑制部件5,该抑制部件5使保险杠横梁3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安装在前侧车架2的前端的保险杠横梁安装部件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相连。保险杠横梁安装部件4具备:安装板4b,其与前侧车架2的前端的连结部板8连结;以及保险杠支架4a,其设置于保险杠横梁3的背面部34。
小面积重叠碰撞(也称为微小重叠碰撞、小面积偏置碰撞等。)如图11所示,是指对向车相对于保险杠横梁300与前侧车架20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一侧的前方碰撞的碰撞方式。在对向车与本车C100的右侧前端部小面积重叠碰撞而承受碰撞载荷F100的情况下,以非碰撞侧的保险杠支架400的前端内侧角部410为支点,作用将保险杠横梁300的非碰撞侧的车宽方向外侧端310向前方拉拽的拉伸载荷F200。
图11是示出具备专利文献1记载的抑制部件(图示省略)、保险杠横梁300及保险杠支架400的本车C100与他车小面积重叠碰撞的情况下的状态的说明图。
小面积重叠碰撞(也称为微小重叠碰撞、小面积偏置碰撞等。)如图11所示,是指相对于保险杠横梁300,对向车与前侧车架20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一侧的前方碰撞的碰撞方式。在对向车与本车C100的右侧前端部小面积重叠碰撞而承受碰撞载荷F100的情况下,以非碰撞侧的保险杠支架400的前端内侧角部410为支点,作用将保险杠横梁300向前方拉拽的拉伸载荷F200。
专利文献1的车身构造1使用用于防止保险杠支架4a、保险杠横梁3及连结部板8的结合断裂的抑制部件5,抵抗图11中示出的施加于保险杠横梁300的拉伸载荷F200。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8600号公报(参见图1、图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申请发明人进行了本车与对向车(碰撞测试的蜂窝部件制的实车仿真品测试件)正面碰撞的情况下的实验。其实验的结果为,保险杠横梁300以车宽方向两端部为支点且中央向后方弯曲,并且,在对向车与本车分离时,存在对向车钩挂于车宽方向外侧端310而无法分离的情况。
另外,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身构造1在对向车与本车正面碰撞的情况下,还存在对向车在与本车分离时钩挂于第二外壁部42b的前端的角部及抑制部件5的车宽方向外侧前端的可能。
在此,“钩挂”是指本车与对向车碰撞,保险杠外观件破损、保险杠横梁300的车宽方向外侧端310侵入对向车并钩挂的状态。
因而,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前述问题而提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本车与对向车正面碰撞的情况下防止对向车钩挂于本车的保险杠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的车身前部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作为解决前述课题的手段,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在车身前部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保险杠横梁,所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横梁在车宽方向两端部固定于车身,在所述保险杠横梁的车宽方向两端部配置有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覆盖所述保险杠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面,所述引导部件具有与碰撞时的所述保险杠横梁的位移相伴而伸长的变形区域。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提供在本车与对向车正面碰撞的情况下防止对向车钩挂于本车的保险杠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的车身前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要部概略立体图。
图2是示出保险杠横梁支承部件的连结状态的要部放大概略立体图。
图3是示出引导部件的安装状态的要部放大概略立体图。
图4是示出引导部件的安装状态的要部放大概略俯视图。
图5是示出对向车与本车正面碰撞时的引导部件的初始状态的要部放大概略俯视图。
图6是示出对向车与本车正面碰撞时的引导部件的中期状态的要部放大概略俯视图。
图7是示出对向车与本车正面碰撞时的引导部件的结束状态的要部放大概略俯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第1变形例的要部概略立体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第2变形例的要部概略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第3变形例的要部概略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具备专利文献1记载的抑制部件的车辆与他车小面积重叠碰撞的情况下的状态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身
1a 车身前部
2 纵车架
4、4D 保险杠横梁
4a 端面
4b 前面
4c 上面
4d 下面
4e 后面
4f、4Df 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车宽方向两端部)
5 支承部件
5a 上面
5b 下面
5c 外侧面
5d 保险杠横梁固定部
6、6B、6C 引导部件
6a 前端部(前后端部)
6c 倾斜部
6d 后端部(前后端部)
6e 变形区域
6Bf、6Cf 后端
6g、6h 弯部
8 副车架
8a 前端部
11 切口部
12 层差部
21 前侧车架
50 保险杠支架
54 安装板部
55 保险杠横梁安装部件
56 支承框架
A、B、C、D 车身前部构造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A。
以下,将车辆的行进方向设为“前”、将后退方向设为“后”、将“铅直上方侧设为“上”、将铅直下方侧设为“下”、将车宽方向设为“左”、“右”而适当说明。车辆的形式、种类没有特别限定。
《车身前部构造》
如图1所示,车身前部构造A将具备保险杠横梁4的保险杠(图示省略)配置于车身1的车身前部1a而成。在车身前部1a大致左右对称地分别设有保险杠(图示省略)、支承部件5、引导部件6、纵车架2、及车身框架3等。车身前部1a大致左右对称,因此,以下主要说明车身1的左侧,适当省略车身1的右侧的说明。
《保险杠》
如图1所示,保险杠(图示省略)为配置在车身1的前端并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部件。保险杠(图示省略)构成为,包括与左右一对支承部件5(保险杠支架50)的前端接合的保险杠横梁4,和安装在保险杠横梁4的前面的保险杠外观件(图示省略)。
<保险杠横梁>
如图1所示,保险杠横梁4由纵剖观察时形成纵长的矩形截面的铝合金制部件形成,具有前面4b、后面4e、上面4c及下面4d(参照图2)。保险杠横梁4在俯视观察时,弯曲为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车宽方向两端部)朝向后方倾斜的状态(参照图4)。保险杠横梁4将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固定于车身1。如图1~图3所示,在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配置有隔着间隙S1覆盖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的端面4a的引导部件6。
如图3所示,保险杠横梁4的高度H1大于支承部件5的高度H2。如图4所示,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的端面4a(侧面)从支承部件5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5c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距离L1。因此,在俯视观察时,在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与支承部件5的外侧面5c之间形成有层差部12。
保险杠外观件(图示省略)由树脂制或金属制的缓冲部件形成。保险杠外观件(图示省略)以覆盖保险杠横梁4的前侧的方式设置于保险杠横梁4。
《支承部件》
支承部件5为支承保险杠横梁4的部件。支承部件5的前端部安装于保险杠横梁4的后面4e,后端部安装于纵车架2及车身框架3。如图1所示,在支承部件5的前端固定有保险杠横梁安装部件55。支承部件5由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保险杠支架50构成。在支承部件5的后端部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支承框架56。
支承部件5以随着从车身前侧趋向后侧而强度增强的方式构成。作为变更支承部件5的强度的手段,例如能够举出随着从车身前侧趋向后侧而使壁厚增大、使肋部(隔壁)的数量增加。
《保险杠支架》
如图1所示,保险杠支架50为在本车与对向车等碰撞时通过压坏弯曲来吸收碰撞载荷的缓冲部件。保险杠支架50夹设在保险杠横梁4与纵车架2及车身框架3之间。保险杠支架50例如具备第1伸出部51、第2伸出部52、第3伸出部53、安装板部54、保险杠横梁安装部件55、支承框架56、凸缘部57及连结板58而成。保险杠支架50使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三个方筒状的第1伸出部51、第2伸出部52及第3伸出部53在车宽方向上连续地相邻设置而成。
如图4所示,第1伸出部51在保险杠支架50中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第1伸出部51设置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车架21的大致延长线上。
第2伸出部52在保险杠支架50中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第2伸出部52的前端随着趋向外侧而向后方倾斜。第2伸出部52的前端的上部、下部及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焊接于保险杠横梁4的后面4e(参照图2)。第2伸出部52配置在车身框架3的车身前方。
第3伸出部53在保险杠支架50中配置在第1伸出部51与第2伸出部52之间。
安装板部54与第1伸出部51、第2伸出部52及第3伸出部53的后端面连结。安装板部54配置在纵车架2及车身框架3的前方。
保险杠横梁安装部件55为用于将第1伸出部51及第3伸出部53安装于保险杠横梁4的后面4e的部件。另外,保险杠横梁安装部件55为配置于第1伸出部51及第3伸出部53与保险杠横梁4的后面4e之间的切口部11的部件。保险杠横梁安装部件55由大致筒状部件形成,具有楔形状的第1中空部55a和与第1中空部55a的车宽方向内侧连续设置的第2中空部55b。保险杠横梁安装部件55配置在切口部11并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且安装在第1伸出部51及第3伸出部53的前端。保险杠横梁安装部件55的前壁与保险杠横梁4的后面4e抵接。
第1中空部55a为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的筒状部,配置在第1伸出部51及第3伸出部53与保险杠横梁4之间。
第2中空部55b为用于配置固定件B2的内螺纹部B2a的空间,该固定件B2用于将后述的连结板58固定于保险杠横梁安装部件55。
如图4所示,切口部11为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V字状的空间,其在保险杠横梁4与支承部件5的前端之间向车宽方向的内侧扩开。切口部11作为在碰撞时容许保险杠横梁4变形的冲击吸收部发挥功能。切口部11配置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纵车架2(前侧车架21等)的大致延长线上。
图3中示出的支承框架56由夹设在安装板部54与凸缘部57之间的多个带状的平板部59形成。平板部59在上下方向上以适当的间隔配置并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平板部59的前端与安装板部54接合,后端与凸缘部57接合。支承框架56由例如铝合金制部件一体形成,大致矩形状的闭合截面在安装板部54与凸缘部57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
如图1所示,凸缘部57为设置于平板部59的后端的板状部件。凸缘部57使用固定件B3~B5将连结板58的后侧连结部58b、前侧车架21的侧车架凸缘部21a、及车身框架3的凸缘部3a以重合的方式连结。凸缘部57在从前方观察时,横向宽度与安装板部54相同,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安装板部54长。前侧车架21及车身框架3由高强度钢板(高张力钢板)形成。
如图4所示,连结板58为用于将支承部件5的前端的保险杠横梁安装部件55与支承部件5的后端的凸缘部57及前侧车架21的侧车架凸缘部21a连结的部件。连结板58由前后方向长的金属制的板部件形成。连结板58配置在支承部件5的车宽方向内侧。连结板58具有形成在前端部的前侧连结部58a和形成在后端部的后侧连结部58b。前侧连结部58a紧固于保险杠横梁安装部件55。后侧连结部58b从连结板58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并配置在凸缘部57与前侧车架21之间。
《引导部件》
如图1~图4所示,引导部件6以覆盖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端面4a的方式配置,从而解决层差部12在保险杠横梁4与支承部件5之间的车宽方向外侧露出的问题。另外,引导部件6也用于将保险杠横梁与支承部件5连结。引导部件6由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形成,在从上面4c的高度到下面4d的高度的范围内覆盖保险杠横梁4的至少前面4b及端面4a(侧面)。因此,引导部件6覆盖保险杠横梁4的与支承部件5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5c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车宽方向两端部。
如图3所示,引导部件6从前端侧向后侧依次形成有前端部6a、固定件设置孔6i、弯部6g、保险杠侧部罩部6b、变形区域6e、倾斜部6c、弯部6h、后端部6d、固定部6j。
前端部6a紧固于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前面4b。
如图3及图4所示,从前端部6a的车宽方向端部朝向后方且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设有保险杠侧部罩部6b。前端部6a与保险杠侧部罩部6b以大致直角弯曲,该弯曲部位构成弯部6g。
保险杠侧部罩部6b为配置在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两端的端面4a的外侧的部位。如图4所示,弯部6g及保险杠侧部罩部6b配置在从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两端的端面4a(侧面)向车宽方向外侧分离距离L2的位置。
如图1及图3所示,倾斜部6c形成为,在从支承保险杠横梁4的支承部件5的上面5a的高度的位置到支承部件5的下面5b的高度的位置的范围内,在侧面观察时,在保险杠侧部罩部6b的上边和下边处,从保险杠横梁4的后面4e的位置起朝向车身后方以使后侧变细的方式倾斜。
如图3所示,后端部6d固定为与第2伸出部5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5c抵接的状态。在引导部件6的后端具有固定于支承部件5的外侧面5c的固定部6j。因此,引导部件6将前端部6a连结于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的前面4b,将后端部6d连结于支承部件5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5c,还发挥抑制保险杠横梁4与支承部件5分离的托架的作用。
如图3或图4所示,弯部6h为弯折形成为钝角的部位。弯部6h形成在朝向前后方向形成的后端部6d与保险杠侧部罩部6b之间,该保险杠侧部罩部6b从后端部6d的前端朝向左前方形成。
如图4所示,变形区域6e为在作用有拉伸力时延伸的部位。变形区域6e通过在引导部件6与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两端的端面4a及第2伸出部52的外侧面5c之间形成间隙S1而容易变形。变形区域6e在俯视观察时形成在引导部件6的前端部6a与后端部6d之间。变形区域6e如图5及图6所示,由前端部6a的弯部6g及后端部6d的弯部6h形成,这些弯部在正面碰撞时,在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受到向前方的拉伸载荷F2时变形。变形区域6e在引导部件6作用有前后方向的载荷时,以使得弯折的弯部6g、6h向前后方向的前方延伸的方式变形。
固定部6j为将引导部件6固定于支承部件5的外侧面5c的部位。固定部6j通过焊接手段将引导部件6的后端整体接合于支承部件5。
《纵车架》
纵车架2为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骨架框架部件。纵车架2例如由前侧车架21形成。
<前侧车架>
如图1所示,前侧车架21为沿车身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骨架部件。前侧车架21将截面大致コ字状(也可以是截面大致U字状或截面ロ字状。)(图示省略)组合形成。在前侧车架21的前侧开口端接合有侧车架凸缘部21a。
侧车架凸缘部21a为在正面观察时呈矩形的平板。侧车架凸缘部21a通过螺栓、铆钉等固定件B1固定于凸缘部57及连结板58。
《车身框架》
车身框架3为配置在左右的纵车架2(前侧车架21)的外侧的左右一对骨架框架部件。车身框架3为例如沿着车轮罩的上部配置的上构件或下构件。
《车身前部构造的作用》
接下来,参照图1~图7,以本车与对向车正面碰撞的情况为例,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A的作用。
如图4所示,在具备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A的本车与对向车正面碰撞的情况下,本车的保险杠(图示省略)的中央部被对向车向后侧方向挤压。由此,保险杠(图示省略)经由保险杠外观件(图示省略)在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施加碰撞载荷F1。
保险杠横梁4如图6中以双点划线所示,以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为支点而使得车宽方向中央部在碰撞载荷F1的作用下向后方弯曲,将保险杠横梁安装部件55压溃,进而将保险杠支架50压溃以吸收碰撞载荷F1。
保险杠横梁安装部件55具有以向车宽方向内侧扩开的方式形成的切口部11,因此在碰撞时,在保险杠横梁4被向后方挤压的情况下,与其他骨架部件比较容易压溃。
保险杠支架50中的第1伸出部51在后侧配置有由例如铝合金形成的支承框架56的安装板部54、凸缘部57、平板部59及前侧车架21。因此,能够实现车身前部1a轻量化并提高保险杠支架50的后方的刚性,并且,能够使第1伸出部51容易压溃以增大碰撞载荷F1的吸收性。
因此,在正面碰撞时,如图5及图6所示,保险杠横梁4以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第2伸出部52的前端部)为支点而作用有向前方拉拽的拉伸载荷F2。
引导部件6具有以隔着间隙S1覆盖车宽方向两端部的端面4a的方式形成的变形区域6e,并与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的前面4b及支承部件5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5c连结。引导部件6在变形区域6e的前侧及后侧形成有弯部6g、6h。
因此,引导部件6在如图5所示在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作用有拉伸载荷F2时,使得弯部6g、6h被拉拽而变形,变形区域6e延伸并与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抵接。
引导部件6在被拉伸载荷F2进一步向前方拉拽时,如图6所示,变形区域6e的后侧与支承部件5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5c抵接,变形区域6e的前侧被变形的保险杠横梁4向车宽方向内侧拉入。
因此,如图7所示,保险杠横梁4的端面4a没有变为从支承部件5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5c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而成为支承部件5之间的层差部12被消除的平坦的状态。
其结果为,车身前部构造A能够在本车与对向车正面碰撞时,防止对向车钩挂于本车的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与支承部件5的外侧面5c之间的层差部12。
像这样,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A如图1及图3所示,在车身前部1a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保险杠横梁4的车身前部构造A中,保险杠横梁4在车宽方向两端部(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固定于车身1,在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两端部配置有覆盖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面4a的引导部件6,优选引导部件6具有与碰撞时的保险杠横梁4的位移相伴而伸长的变形区域6e。
在此,车身1是指支承部件5(保险杠支架50)、前侧车架21、车身框架3(上构件、下构件)、副车架8(参照图10)等。
根据该构成,在车身前部构造A中,覆盖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的端面4a的引导部件6具有变形区域6e。引导部件6能够消除在保险杠横梁4的车身后侧的部件(支承部件5)之间形成有层差部12的状况,并构成覆盖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的端面4a的面。因此,引导部件6由于使覆盖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及支承部件5的外侧面5c的保险杠外观件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为具有圆角的形状,因此能够提高外观设计的自由度。
在本车与对向车正面碰撞的情况下,保险杠横梁4以车宽方向两端部为支点使得中央向后方弯曲。引导部件6的变形区域6e向前方延伸,形成具有滑板效果的引导面,以在发生碰撞的对向车分离时引导该对向车一边向前方滑动一边分离。因此,引导部件6能够容易地实现分离,以防止发生碰撞的对向车钩挂于本车的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的层差部12。
车身前部构造A特别是能够通过具有变形区域6e来防止应力在引导部件6的前端与保险杠横梁4的连结部位、引导部件6的后端与车身的连结部位集中而断裂。此外,车身前部构造A能够通过具有变形区域6e而使得保险杠横梁4难以弯曲,能够防止碰撞能的吸收量减少。
另外,如图1、图3所示,优选引导部件6在从上面4c的高度到下面4d的高度的范围内覆盖保险杠横梁4的至少前面4b及端面4a。
根据该构成,引导部件6通过以在从上面4c的高度到下面4d的高度的范围内覆盖保险杠横梁4的前面4b及端面4a(侧面)的方式配置,从而覆盖保险杠横梁4的端面4a整体。因此,能够在本车与对向车正面碰撞的情况下,抑制对向车钩挂于本车的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的端面4a(外表面)。
另外,如图1及图3所示,还具备支承保险杠横梁4的后面4e的支承部件5,引导部件6由具有上下一对倾斜部6c的板状部件形成,该上下一对倾斜部6c在侧面观察时以随着从保险杠横梁4的后面4e趋向后方而相互靠近的方式倾斜,优选上下一对倾斜部6c的后端的高度位置分别与支承部件5的上面及下面的高度位置一致。
根据该构成,在车身前部构造A中,即使保险杠横梁4与支承部件5相比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也能够在正面碰撞时利用倾斜部6c避免对向车钩挂于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引导部件6的前端部6a固定于保险杠横梁4的前面4b,引导部件6的后端部6d固定于支承部件5的外侧面5c,优选在前端部6a与后端部6d之间设有变形区域6e。
根据该构成,车身前部构造A具备将引导部件6固定于保险杠横梁4及支承部件5的保险杠横梁组装体,并能够将保险杠横梁组装体固定于前侧车架21、副车架8等车身1。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性及操作性。另外,引导部件6具有变形区域6e,从而能够使形成有变形区域6e的部位容易变形。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优选变形区域6e由在前端部6a及后端部6d形成的弯部6g、6h形成。
根据该构成,在正面碰撞时,当保险杠横梁4的中央部弯曲时,引导部件6由于作用有将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向前方拉拽的拉伸载荷F2,因此以变形区域6e、即弯部6g、6h延伸的方式变形。引导部件6与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连结,因此,如图6所示,能够引导保险杠横梁4以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为支点转动,并抑制保险杠横梁4与支承部件5分离。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优选引导部件6的后端与支承保险杠横梁4的支承部件5的外侧面5c接合。
根据该构成,引导部件6将后端与支承部件5的外侧面5c接合,从而能够在正面碰撞时进行限制,以免引导部件6的后端在拉伸载荷F2的作用下从支承部件5的外侧面5c向外侧突出变形。引导部件6能够在本车与对向车正面碰撞时,消除对向车所钩挂的钩挂部。而且,引导部件6能够缩短前后方向的长度以谋求轻量化。
另外,如图4所示,还具备支承保险杠横梁4的后面4e的支承部件5,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以随着趋向车宽方向外侧而成为车辆后方的方式倾斜,在支承部件5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设有对保险杠横梁4进行固定的保险杠横梁固定部5d,优选在保险杠横梁4与支承部件5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之间具有向车宽方向的内侧扩开的大致V字状的切口部11。
根据该构成,车身前部构造A通过在保险杠横梁4与支承部件5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之间具有切口部11,从而在正面碰撞时,以切口部11被压溃而保险杠横梁4的中央部向车身后方移动的方式,以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为支点弯曲。因此,切口部11能够增大保险杠横梁4的冲击吸收量,在正面碰撞时减少车身1侧变形的变形区域,提高碰撞性能。另外,切口部11形成为向宽度方向的内侧扩开的大致V字状而成为中空状,因此能够谋求轻量化。
另外,如图1所示,在支承部件5的前端的车宽方向内侧固定有形状与切口部11对应的保险杠横梁安装部件55,在支承部件5的后端部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支承框架56,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纵车架2配置在支承部件5的后方,优选切口部11配置在纵车架2的延长线上。
根据该构成,支承部件5的前侧通过保险杠横梁安装部件55及切口部11而在本车与对向车正面碰撞时压溃以容易吸收碰撞载荷F1。支承部件5的后侧由支承框架56加强,由纵车架2牢固地保持。因此,车身前部构造A在本车与对向车正面碰撞而使保险杠横梁4弯曲的过程中,保险杠横梁安装部件55、支承部件5压溃且切口部11闭合以吸收碰撞载荷F1,因此即使纵车架2很细也能够可靠地进行支承。
另外,如图1所示,优选支承部件5由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保险杠支架50构成以提高车身后方侧的强度。
根据该构成,支承部件5由多个保险杠支架50构成而车身后方侧的强度高,因此,在正面碰撞时,从支承部件5的前端起逐渐被压溃,能够增大作用于保险杠横梁4的冲击力的吸收量。因此,支承部件5能够在正面碰撞时以使得冲击力缓和的状态向前侧车架21传递碰撞载荷。
[第1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能够在其技术思想范围内进行多种改造及变更,当然,本发明也包含这些经改造及变更后的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已说明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8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B的第1变形例的要部概略立体图。
另外,如图8所示,引导部件6B的后端6Bf也可以延伸至设置于支承部件5的后端的安装板部54的附近。
根据该构成,引导部件6B以使该引导部件6B的后端6Bf延伸至位于支承部件5的后端的安装板部54的附近的方式配置,从而能够在本车与对向车碰撞时减少所述后端6Bf与对向车的重叠量。因此,引导部件6B的后端部6Bd在正面碰撞时未被施加很大的负荷,因此能够使用螺栓等简单的固定手段B6固定。
[第2变形例]
图9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C的第2变形例的要部概略立体图。
另外,如图9所示,引导部件6C的后端6Cf也可以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折而伸出并固定于安装板部54。
根据该构成,引导部件6C的后端6Cf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折而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并固定于安装板部54。引导部件6C形成有引导面,在碰撞时对向车与安装板部54抵接而被施加向前方拉拽的拉伸载荷F2的情况下,对向车的抵接部分在该引导面上从保险杠横梁4的前面4b移动至安装板部54。因此,能够避免对向车钩挂于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支承部件5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5c。
另外,引导部件6C使后端6Cf弯折而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从而具有凸缘部6Ck,因此能够利用螺栓等固定件B7容易且牢固地将凸缘部6Ck固定于安装板部54。
[第3变形例]
图10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D的第3变形例的要部概略立体图。
另外,如图10所示,引导部件6也可以固定于前侧车架(图示省略)的前端部或副车架8的前端部8a。
在该情况下,引导部件6的前端部6a固定于保险杠横梁4D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Da,后端部6d固定于前侧车架(图示省略)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外表面或副车架8的前端部8a的车宽方向外表面。因此,保险杠横梁4D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Da、前侧车架(图示省略)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外表面及副车架8的前端部8a的车宽方向外表面被引导部件6覆盖,因而不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
根据该构成,即使是前面碰撞时容易钩挂的前侧车架(图示省略)的前端部、副车架8的前端部8a,也难以钩挂引导部件6。
[其他变形例]
例如,在如图5及图6所示在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4f施加有向前方的拉伸载荷F2时,若弯部6g、6h形成为在拉伸载荷F2的作用下向前侧变形,则也可以适当变更。
例如,弯部6g、6h也可以以弯曲或弯折为基本形状而变更弯曲的方向、或变更尺寸、或变更弯部6g、6h的数量,另外也可以将以上变更适当组合。
举出该情况的一例,也可以将前侧的弯部6g以向内侧扩开的方式弯曲地形成,将后方侧的弯部6h以向外侧扩开的方式形成,从而在保险杠横梁4的车宽方向的外侧形成间隙S1。
另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保险杠支架50(支承部件5)的一例,如图1所示,以由第1伸出部51、第2伸出部52、第3伸出部53、安装板部54、保险杠横梁安装部件55、支承框架56、凸缘部57、连结板58、平板部59形成的构造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保险杠支架50的构成、材质等为一例,没有特别限定。保险杠支架50具有缓冲功能即可,例如,也可以由1个筒状部件形成第1伸出部51、第2伸出部52、第3伸出部53。

Claims (14)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在车身前部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保险杠横梁,所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保险杠横梁在车宽方向两端部固定于车身,
在所述保险杠横梁的车宽方向两端部配置有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覆盖所述保险杠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面,
所述引导部件具有与碰撞时的所述保险杠横梁的位移相伴而伸长的变形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在从所述保险杠横梁的上面的高度到下面的高度的范围内覆盖所述保险杠横梁的至少前面及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支承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后面,
所述引导部件由具有上下一对倾斜部的板状部件形成,所述上下一对倾斜部在侧面观察时从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后面起以随着趋向后方而相互靠近的方式倾斜,
所述上下一对倾斜部的后端的高度位置分别与所述支承部件的上面及下面的高度位置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的前端部固定在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前面,
所述引导部件的后端部固定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外侧面,
在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后端部之间设有所述变形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区域由在所述前端部及所述后端部形成的弯部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的后端与支承所述保险杠横梁的支承部件的外侧面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的后端延伸至设置于所述支承部件的后端的安装板部的附近。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的后端延伸至设置于所述支承部件的后端的安装板部的附近。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的后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折而伸出并固定于所述安装板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的后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折而伸出并固定于所述安装板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支承所述保险杠横梁的后面,
所述保险杠横梁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以随着趋向车宽方向外侧而成为车辆后方的方式倾斜,
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设有对所述保险杠横梁进行固定的保险杠横梁固定部,
在所述保险杠横梁与所述支承部件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之间具有向车宽方向的内侧扩开的大致V字状的切口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前端的车宽方向内侧固定有形状与所述切口部对应的保险杠横梁安装部件,
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后端部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支承框架,
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后方配置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纵车架,
所述切口部配置在所述纵车架的延长线上。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由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保险杠支架构成以提高车身后方侧的强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固定在前侧车架的前端部或副车架的前端部。
CN202110566528.5A 2020-05-27 2021-05-24 车身前部构造 Pending CN1137342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92673 2020-05-27
JP2020092673A JP7044828B2 (ja) 2020-05-27 2020-05-27 車体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34289A true CN113734289A (zh) 2021-12-03

Family

ID=78706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66528.5A Pending CN113734289A (zh) 2020-05-27 2021-05-24 车身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85325B2 (zh)
JP (1) JP7044828B2 (zh)
CN (1) CN113734289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48603A (ja) * 2008-04-01 2009-10-29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ンパの取付構造
JP2015189408A (ja) * 2014-03-28 2015-11-02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N106467138A (zh) * 2015-08-19 2017-03-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7054470A (zh) * 2015-11-09 2017-08-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9249882A (zh) * 2017-07-12 2019-01-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37826A (ja) 2006-03-07 2007-09-20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構造
JP2010047167A (ja) 2008-08-22 2010-03-04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JP6581686B1 (ja) 2018-03-30 2019-09-25 株式会社Uacj バンパー構造体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48603A (ja) * 2008-04-01 2009-10-29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ンパの取付構造
JP2015189408A (ja) * 2014-03-28 2015-11-02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N106467138A (zh) * 2015-08-19 2017-03-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7054470A (zh) * 2015-11-09 2017-08-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9249882A (zh) * 2017-07-12 2019-01-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44828B2 (ja) 2022-03-30
US11685325B2 (en) 2023-06-27
US20210370858A1 (en) 2021-12-02
JP2021187239A (ja) 2021-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04092B2 (en) Bumper beam structure
CA2245851C (en) Front structure of car body, and method of absorbing impact by means of the front structure
US8857902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8672393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8651564B2 (en) Polygonal cross-sectional frame, and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2007038839A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5050888A (zh) 车身前部结构
US10562475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7206953B (zh) 车辆的端部构造
CN111746445B (zh) 车体结构
JP4728370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4830017B2 (ja) 乗用車用バンパー構造体
CN113734289A (zh) 车身前部构造
US11608017B2 (e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JP6483652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7444663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7484780B2 (en) Bumper beam for automobile
JP2008068822A (ja) ドアビームの取付構造
JP6566018B2 (ja) 車両の衝撃吸収構造
JP7380450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4687033B2 (ja) 車体の前部構造
CN219789819U (zh) 车身下部结构
JP7397025B2 (ja) 車両後部構造
CN109923003B (zh) 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
US20230010241A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