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27250A -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27250A CN113727250A CN202010458315.6A CN202010458315A CN113727250A CN 113727250 A CN113727250 A CN 113727250A CN 202010458315 A CN202010458315 A CN 202010458315A CN 113727250 A CN113727250 A CN 1137272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formation
- damping
- vibration
- sound generating
- elast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261 foam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101700027419 NS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8
- 101710017884 Segment-8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8
- 101700009395 orf8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8
- 101710026373 MM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7
- 101710026336 S5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7250 Cl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5512 cl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1503 Joint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85 leath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906 Bronz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WYTGDNHDOZPMIW-UHOFOFEASA-O O=C(OC)C=1[C@@H]2[C@@H]([C@@H](C)OC=1)C[n+]1c(c3[nH]c4c(c3cc1)cccc4)C2 Chemical group O=C(OC)C=1[C@@H]2[C@@H]([C@@H](C)OC=1)C[n+]1c(c3[nH]c4c(c3cc1)cccc4)C2 WYTGDNHDOZPMIW-UHOFOFEASA-O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74 bronz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CWYNVVGOOAEACU-UHFFFAOYSA-N fe2+ Chemical compound [Fe+2] CWYNVVGOOAEAC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25—Magnetic circui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1—Centering
- H04R9/043—Inner suspension or damper, e.g. spid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5—Moun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该发声装置包括支架、振动单元、弹性部件和阻尼件,所述弹性部件连接所述支架和所述振动单元,所述阻尼件设于所述弹性部件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旨在避免弹性部件与振动单元共振,保证振动单元的振动轨迹,保证发声装置的工作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发声装置是电子设备中的重要声学部件,其为一种把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的换能器件。当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革新,传统的发声装置的结构设计也在不断地求新、求变,既需要满足薄型化的发展趋势,还要越来越注重性能的优化,并兼顾工艺的简化和成本的控制。
现有的发声装置中,在音圈骨架上固定设置弹性部件,以防止音圈在振动过程中发生非振动方向的偏振。但是,弹性部件由于会随着音圈的振动而振动,当产生共振时极大影响音圈正常的振动轨迹,进而影响发声装置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声装置,旨在避免弹性部件与振动单元共振,保证振动单元的振动轨迹,保证发声装置的工作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发声装置,包括支架、振动单元、弹性部件和阻尼件,所述弹性部件连接所述支架和所述振动单元,所述阻尼件设于所述弹性部件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包括第一形变区和第二形变区,所述第一形变区的形变量大于所述第二形变区的形变量,所述阻尼件设于所述第一形变区。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件可发生弹性形变。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振动单元连接;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支架连接;
形变部,所述形变部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
阻尼件,所述阻尼件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弹性部件为绕制的线状结构,所述绕制的线状结构具有连续的多段线段,所述阻尼件连接至少两所述线段;或者,
至少部分所述弹性部件由片状结构冲压成型的可发生形变的结构,所述弹性部件具有连续的多段线段,所述阻尼件连接至少两所述线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振动单元连接;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支架连接;
形变部,所述形变部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至少两段线段,所述阻尼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至少两段线段;
且/或,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振动单元连接;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支架连接;
形变部,所述形变部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至少两段线段,所述阻尼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至少两段线段;
且/或,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振动单元连接;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支架连接;
形变部,所述形变部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形变部设有至少两段线段,所述阻尼件连接所述形变部的至少两段线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形变部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其中一者连接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中的其中另一者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设有中心区域;
所述第一端沿第一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中心区域,形成第一形变段;
位于所述中心区域的第一形变段,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第二端,形成第二形变段,所述第一形变段与所述第二形变段连接形成所述形变部;
定义所述形变部具有相互垂直的长轴和短轴,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短轴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阻尼件位于所述形变部,并设于所述长轴的长度方向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阻尼件沿长轴的长度方向对称设置于短轴的两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一形变段与所述第二形变段的连接处为形变部的中心,所述阻尼件设于所述形变部的中心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一形变段与所述第二形变段的连接处为形变部的中心,所述阻尼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阻尼件沿所述形变部的中心对称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形变段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形变段相邻设置,并形成形变间隙,所述阻尼件填充于所述形变间隙。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形变部之间形成第一振动间隙,所述阻尼件填充所述第一振动间隙;
且/或,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形变部之间形成第二振动间隙,所述阻尼件填充所述第二振动间隙;
且/或,所述形变部为绕制的长条形结构,所述形变部设有第三振动间隙,所述阻尼件填充所述第三振动间隙。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阻尼件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形变部,所述阻尼件设于所述形变部上,所述形变部为具有对称线的轴对称结构,所述阻尼件位于所述对称线对应的区域;
或者,所述弹性部件为具有对称线的轴对称结构,在所述阻尼件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阻尼件对称设置于所述对称线的两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绕制的线状结构的多段线段中包括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所述第二线段的线径大于所述第一线段的线径,所述阻尼件连接所述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段呈弯折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段的数量和所述第二线段的数量均为多个,所述第一线段和所述第二线段交替连接设置,所述阻尼件连接相邻的两所述第一线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件的材质包括金属材料、橡胶材料、硅胶材料、胶水材料或泡棉材料;
且/或,所述阻尼件的形状呈凸点状结构、平板状结构或者弧形结构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件的材质包括柔性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振动单元包括振膜和与所述振膜连接的音圈,所述弹性部件连接所述音圈和所述支架;
或者,所述振动单元包括振膜、音圈和拖杯,所述音圈和所述拖杯设于所述振膜的同一侧,所述弹性部件连接所述拖杯和所述支架;
且/或,所述支架为外壳或者磁轭。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包括支架、振动单元、弹性部件和阻尼件,所述弹性部件连接所述支架和所述振动单元,所述阻尼件设于所述弹性部件上。
本发明发声装置通过设置支架和振动单元,再将弹性部件的一侧与振动单元连接,另一侧与支架连接,进一步设置位于弹性部件的阻尼件,由于弹性部件上设置有阻尼件,弹性部件设置阻尼件的部分和未设置阻尼件的部分需要产生相同频率的振动需要的能量不同,如此,可以改变弹性部件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部件共振的概率。如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避免弹性部件与振动单元产生共振,保证振动单元的振动轨迹,保证发声装置的工作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发声装置的弹性部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发声装置的弹性部件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发声装置的弹性部件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发声装置的弹性部件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发声装置的弹性部件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发声装置的弹性部件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发声装置的弹性部件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发声装置的弹性部件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发声装置未设置阻尼件及设置本发明阻尼件时的HOHD(高次谐波失真)曲线图;
图10为本发明发声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 | 弹性部件 | 30 | 阻尼件 |
1 | 第一连接部 | a | 长轴 |
2 | 第二连接部 | b | 短轴 |
3 | 形变部 | 40 | 音圈 |
31 | 第一形变段 | 80 | 支架 |
32 | 第二形变段 | 90 | 振动单元 |
4 | 第一振动间隙 | 91 | 振膜 |
5 | 第二振动间隙 | 92 | 拖杯 |
6 | 第三振动间隙 | 100 | 发声装置 |
7 | 第一线段 | 101 | 磁路系统 |
8 | 第二线段 | 1011 | 磁间隙 |
本发明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组件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声装置100,发声装置100包括支架80、振动单元90、弹性部件10和阻尼件30,所述弹性部件10连接所述支架80和所述振动单元90,所述阻尼件30设于所述弹性部件10。
在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100包括振动单元90,磁路系统101,和安装固定振动单元90和磁路系统101的外壳;其中,振动单元90包括振膜91和结合于振膜91下方的音圈40;磁路系统101包括上导磁板、磁铁和下导磁板,其中上导磁板和下导磁板为导磁结构,用于修正磁铁产生的磁力线,磁路系统101形成磁间隙1011,音圈40设置于该磁路系统101的磁间隙1011中。本发明下导磁板可以为U型结构,包括底壁和侧壁,上导磁板、磁铁和下导磁板的侧壁之间形成磁间隙1011,磁间隙1011中形成相对均匀的磁场,音圈40设置于该具有相对均匀磁场的磁间隙1011中。音圈40通常是由金属线缠绕而成的,当音圈40接通电信号之后,在磁场中受安培力的作用上下振动,音圈40的振动方向用竖直方向或上下方向表示,垂直于音圈40振动的方向用水平方向表示;由于振膜91与音圈40是通过粘结等方式固定结合为一体的,因此,音圈40根据电信号上下振动时也会带动振膜91振动,产生声波。
但是,由于磁间隙1011中的磁场只是相对均匀的并不是绝对的,音圈40振动过程中音圈40的位置也会变化,且位于磁间隙1011上侧的磁力线为弧形线,因此,音圈40受到的安培力并不仅仅是竖直方向的,也包含其他方向的安培力,这就造成音圈40在振动过程中容易发生非竖直方向的偏振,进一步会影响振膜91的振动。
为了防止发生上述情况的偏振,设置连接音圈40和支架80的弹性部件10可以对音圈40的偏振进行定心支撑,即,保证音圈40在磁间隙1011内沿振动方向振动。在一实施例中,弹性部件10为定心支片或者平面弹簧。
参照图10,在一实施例中,振动单元90还包括设置在振膜91的拖杯92,该拖杯92与音圈40设置在振膜91的同一侧,并环绕音圈40设置,当具有磁间隙1011时,该拖杯92位于磁间隙1011外侧,设置连接拖杯92和支架80的弹性部件10同样可以对音圈40的偏振进行定心支撑,即,保证音圈40在磁间隙1011内沿振动方向振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80为外壳或者磁轭,由于外壳可以用于对扬声器单体进行承载,将支架80设置为外壳,可以便于弹性部件10背离振动单元90的一侧进行固定,提高弹性部件10的定心支撑效果。由于振动单元90的大部分都靠近磁间隙1011,其与磁轭的距离较近,将弹性部件10背离振动单元90的一侧连接至磁轭,一方面可以节省弹性部件10的设置距离,并且便于提高弹性部件10的定心支撑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弹性部件10固定方式包括多种的组合:弹性部件10连接音圈40和外壳、弹性部件10连接音圈40和磁轭、弹性部件10连接拖杯92和外壳、弹性部件10连接拖杯92和磁轭,均能较好的保证弹性部件10的定心支撑效果。
本发明发声装置100通过设置支架80和振动单元90,再将弹性部件10的一侧与振动单元90连接,另一侧与支架80连接,进一步设置位于弹性部件10的阻尼件30,由于弹性部件10上设置有阻尼件30,弹性部件10设置阻尼件30的部分和未设置阻尼件30的部分需要产生相同频率的振动需要的能量不同,如此,可以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如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避免弹性部件10与振动单元90产生共振,保证振动单元90的振动轨迹,保证发声装置100的工作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10包括第一形变区和第二形变区,所述第一形变区的形变量大于所述第二形变区的形变量,所述阻尼件30设于所述第一形变区。本实施例中,由于弹性部件10有一部分区域的弹性形变量较大,因此该部分需要振动的能量低,容易与振动单元90产生共振而影响振动单元90的振动柜轨迹,因此将阻尼件30设置在第一形变区可以增加第一形变区需要振动的能量,如此,可以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形变区与第二形变区可以为相互连接的,也可以为相互间隔的,该弹性部件10上可以具有多个第一形变区和多个第二形变区,以及,根据不同的振动单元90,可以定义不同的弹性形变量(因为有的振动单元90共振频率高,有的低),当形变区的形变量大于该定义的弹性形变量时,即认定为第一形变区。在一实施例中,当弹性部件10包括用于与振动单元9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用于与支架80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以及连接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2的形变部3时,可以将第一形变区理解为形变部3,将第二形变区理解为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件30可发生弹性形变。如此设置,使得阻尼件30可以改善其设置的区域的形变度,从而可以改善弹性部件10的整体弹性,进而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
参照图1至图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10包括:
第一连接部1,所述第一连接部1与所述振动单元90连接;
第二连接部2,所述第二连接部2与所述支架80连接;
形变部3,所述形变部3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以及
阻尼件30,所述阻尼件30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之间。
该弹性部件10通过其第一连接部1与振动单元90连接配合;此外,该弹性部件10还通过其形变部3的弹性形变作用来根据振动单元90的振动偏移状态对振动单元90的往复振动进行约束,使所述振动单元90稳定在预设的中心区域,防止了振动单元90的偏振,使得振动单元90的往复振动更加稳定。在一实施例中,该弹性部件10可以兼具导电及定心的作用,可以同时实现对内外部电路的导通作用及对振动单元90振动的定心作用,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发声装置100腔体内的空间,并且有效地简化了发声装置100的装配工艺。以及,通过设置位于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2之间的阻尼件30,使得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2之间的部分位置共振频率改变,进而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避免弹性部件10共振,保证振动单元90的振动轨迹,保证发声装置100的工作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弹性部件10可以采用非导磁材料制作,一般可以为有色金属,具体可以为磷青铜、铁、钢或者合金材质中的至少一种制成,此类材料不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不易变形,硬度也不会发生变化,耐疲劳性良好,使得发声装置100能够在恶劣环境中工作,优化产品性能,提高发声装置100的应用广泛性。
参照图1、图2、图6、图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件30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形变部3连接。如此设置,在振动时,改变弹性部件10比较靠近振动单元90的部分相对弹性部件10其他位置的振动频率,避免弹性部件10的共振。该阻尼件30可以通过胶接件粘结固定于弹性部件10,具体可以采用胶水粘结;或者可以通过在第一连接部1和形变部3设置卡接位,在阻尼件30设置卡接结构,通过卡接件和卡接结构卡接配合,使得阻尼件30的一侧连接与第一连接部1,另一侧连接与形变部3。
参照图1、图3、图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件30的一侧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形变部3连接。如此设置,在振动时,改变弹性部件10比较远离振动单元90的部分相对弹性部件10其他位置的振动频率,避免弹性部件10的共振。该阻尼件30可以通过胶接件粘结固定于弹性部件10,具体可以采用胶水粘结;或者可以通过在第二连接部2和形变部3设置卡接位,在阻尼件30设置卡接结构,通过卡接件和卡接结构卡接配合,使得阻尼件30的一侧连接与第二连接部2,另一侧连接与形变部3。
参照图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件30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连接。如此设置,在振动时,改变弹性部件10用于固定的两侧相对用于连接的中间部分的振动频率,避免弹性部件10的共振。该阻尼件30可以通过胶接件粘结固定于弹性部件10,具体可以采用胶水粘结;或者可以通过在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2设置卡接位,在阻尼件30设置卡接结构,通过卡接件和卡接结构卡接配合,使得阻尼件30的一侧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另一侧连接于第二连接部2。
参照图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件30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连接,所述阻尼件30的中部连接所述形变部3。如此设置,使得第一连接部1、第二连接部2、形变部3的设置阻尼件30的部分和未设置阻尼件30的部分弹性形变度和质量均不同,需要产生相同频率的振动需要的能量不同,如此,可以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阻尼件30单独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或者阻尼件30单独设置在第二连接部2,阻尼件30单独设置在形变部3,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弹性部件10设置阻尼件30的部分和未设置阻尼件30的部分需要产生相同频率的振动需要的能量不同,如此,可以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弹性部件10为绕制的线状结构,所述绕制的线状结构具有连续的多段线段,所述阻尼件30连接至少两所述线段。本实施例的弹性部件10为线状弯折结构,易于制作,可在振动单元90振动位移较大时提供良好的顺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弹性部件10由片状结构冲压成型的可发生形变的结构,所述弹性部件10具有连续的多段线段,所述阻尼件30连接至少两所述线段。冲压成型后,本实施例弹性部件10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等形状,也可以呈扁平的其他形状。冲压成型的方式可以使得弹性部件10为一体结构,并且便于制作,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地,弹性部件10的形变部3为平面结构,且形变部3与第一连接部1及第二连接部2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使得弹性部件10整体为平面结构,相较于现有片形弹波状的弹性部件10相比,本实施例提高了弹性部件10的整体平面度,进一步降低发声装置100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实现产品薄型化的设计理念。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线段可以根据折弯的方向区分,例如,绕制的线状结构具有直线型线段,以及具有弯曲的线段,可以认为该直线段即为一段线段,曲线段为一段线段;以及,在曲线段里,沿顺指针弯曲的线段为一段线段,沿逆时针弯曲的线段为一端线段;以及,沿一方向延伸的直线段为一段线段,沿另一方向延伸的直线段为一段线段。通过阻尼件30连接至少两所述线段,一方面提高了弹性部件10的强度,另一方面使得弹性部件10设置阻尼件30的线段和未设置阻尼件30的线段的部分弹性形变度和质量均不同,需要产生相同频率的振动需要的能量不同,如此,可以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设有至少两段线段,所述阻尼件30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的至少两段线段;一方面提高了第一连接部1的强度,另一方面使得弹性部件10的第一连接部1相对第二连接部2、形变部3需要产生相同频率的振动需要的能量不同,如此,可以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2设有至少两段线段,所述阻尼件30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的至少两段线段;一方面提高了第二连接部2的强度,另一方面使得弹性部件10的第二连接部2相对第一连接部1、形变部3需要产生相同频率的振动需要的能量不同,如此,可以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形变部3设有至少两段线段,所述阻尼件30连接所述形变部3的至少两段线段。一方面提高了形变部3的强度,另一方面使得弹性部件10的形变部3相对第一连接部1、第二连接部2需要产生相同频率的振动需要的能量不同,如此,可以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在需要将阻尼件30固定于线段时,可以通过胶接固定或者通过两个线段卡持固定阻尼件30,只要便于固定即可。
参照图1以及图5至图7,所述形变部3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中的其中一者连接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连接中的其中另一者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设有中心区域;
所述第一端沿第一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中心区域,形成第一形变段31;
位于所述中心区域的第一形变段31,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第二端,形成第一形变段31,所述第一形变段31与所述第一形变段31连接形成所述形变部3;
定义所述形变部3具有相互垂直的长轴a和短轴b,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在所述短轴b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阻尼件30位于所述形变部3,并设于所述长轴a的长度方向上。
如此设置使得形变部3在占据较小空间的前提下,第一形变段31和第一形变段31均具有较长的长度,从而获得较好的弹性形变度。本实施例中,弹性连接件的形变部3可以为平面结构,且形变部3与第一连接部1及第二连接部2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使得弹性连接件整体为平面结构,相较于现有片形弹波状的弹性连接件相比,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端和第二端可以任意与第一连接部1或者第二连接部2的其中一个连接,只要便于绕制,以及保证生产效率和良品度即可。本实施例提高了弹性连接件的整体平面度,进一步降低发声装置100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实现产品薄型化的设计理念。
该第一方向可以为顺时针方向,形变部3的形状可以呈多边形的螺旋状结构,具体可以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或者为圆形、椭圆形的结构,或者为直线与曲线形状结合的结构,例如第一形变段31的部分为直线,另一部分为弧线,其具体可以为弧线与直线交替连接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交替并不限于一一交替,还可以是一与多、多与多的交替。
本实施例中,形变部3大致呈椭圆形设置,该形变部3具有相互垂直的长轴a和短轴b,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2在短轴b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如此设置,使得第一连接部1与第二连接部2的距离相对形变部3的长度较短,同样的设置情况下,相对较长的结构而言,较短结构具有更强的结构稳定性,因此可以保证弹性部件10与振动单元90和支架80的结合稳定性。此时由于长轴a较长,需要产生振动的能量低,本实施例中的弹性部件10的长轴a可能沿短轴b的方向振动,此时在长轴a处设置阻尼件30,改善长轴a处的产生振动需要的能量,如此,可以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形变段31和第一形变段31的延伸方向可以一个为顺时针、一个为逆时针,如此,均可以较好地形成质地均匀的弹性部件10,保证振动单元90振动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一形变段31与所述第一形变段31的连接处为形变部3的中心,所述阻尼件30设于所述形变部3的中心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形变段31和第一形变段31通过不同的延伸方向(一个顺时针,另一个逆时针)延伸后连接,形成质地均匀的形变部3,此时可以理解为第一形变段31和第一形变段31呈中心对称设置,所以二者的连接处可以理解为形变部3的中心。将阻尼件30设置在形变部3的中心处,改变弹性部件10中心的质量,使得弹性部件10设置阻尼件30的部分和未设置阻尼件30的部分需要产生相同频率的振动需要的能量不同,如此,可以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一形变段31与所述第一形变段31的连接处为形变部3的中心,所述阻尼件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阻尼件30沿所述形变部3的中心对称设置。本实施例中,设置多个沿形变部3中心对称设置的阻尼件30,使得弹性部件10的多处质量被改变,进而多处弹性部件10设置阻尼件30的部分和未设置阻尼件30的部分需要产生相同频率的振动需要的能量不同,如此,可以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形变段31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形变段31相邻设置,并形成形变间隙,所述阻尼件30填充于所述形变间隙。本实施例中,将阻尼件30设置于形变间隙,一方面可以改变相近的第一形变段31和第一形变段31的弹性形变度,另一方面,改变了该处形变部3的质量,使得弹性部件10设置阻尼件30的部分和未设置阻尼件30的部分需要产生相同频率的振动需要的能量不同,如此,可以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
参照图9,图9为弹性部件10的失真曲线图,具体为高次谐波失真曲线图,图中虚线部分为未设置阻尼件30之前的失真曲线,在1000HZ处具有共振,实线为设置阻尼件30之后的失真曲线图,共振基本消失。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件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阻尼件30沿长轴a的长度方向对称设置于短轴b的两侧。根据前述所述的形变部3为椭圆形的弹性部件10的振动形式,在长轴a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阻尼件30可以使得弹性部件10多处的强度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使得弹性部件10的多处需要产生相同频率的振动时需要的能量不同,如此,进一步可以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大大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对称设置可以较好地质地均匀的弹性部件10,保证振动单元90振动的稳定性。
参照图1至图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所述形变部3之间形成第一振动间隙4,所述阻尼件30填充所述第一振动间隙4;本实施例中弹性部件10可以呈由单股金属线绕制而成的线状结构;或者,为由至少两股金属线平行并排连接为一体后绕制而成的线状结构;或者,为由至少两股金属线互相缠绕交织为一体后绕制而成的线状结构;或者,为冲压成型结构,从而在第一连接部1和形变部3之间形成第一振动间隙4,设置阻尼件30填充该第一振动间隙4,使得第一连接部1和形变部3的至少部分(或者全部)联结,一方面提高了第一连接部1和形变部3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使得第一连接部1和形变部3联结的部分,相对第二连接部2(以及第一连接部1和形变部3未联结的部分)需要振动的能量不同,如此,可以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该隔离件填充第一间隙的方式可以采用胶结固定,或者直接将隔离件通过过盈抵接卡接等方式固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2和所述形变部3之间形成第二振动间隙5,所述阻尼件30填充所述第二振动间隙5;本实施例中弹性部件10可以呈由单股金属线绕制而成的线状结构;或者,为由至少两股金属线平行并排连接为一体后绕制而成的线状结构;或者,为由至少两股金属线互相缠绕交织为一体后绕制而成的线状结构;或者,为冲压成型结构,从而在第二连接部2和形变部3之间形成第二振动间隙5,设置阻尼件30填充该第二振动间隙5,使得第二连接部2和形变部3的至少部分(或者全部)联结,一方面提高了第二连接部2和形变部3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使得第二连接部2和形变部3联结的部分,相对第二连接部2(以及第二连接部2和形变部3未联结的部分)需要振动的能量不同,如此,可以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该隔离件填充第二间隙的方式可以采用胶结固定,或者直接将隔离件通过过盈抵接卡接等方式固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形变部3为绕制的长条形结构,所述形变部3设有第三振动间隙6,所述阻尼件30填充所述第三振动间隙6。本实施例中弹性部件10可以呈由单股金属线绕制而成的线状结构;或者,为由至少两股金属线平行并排连接为一体后绕制而成的线状结构;或者,为由至少两股金属线互相缠绕交织为一体后绕制而成的线状结构;或者,为冲压成型结构,从而在形变部3之间形成第三振动间隙6,设置阻尼件30填充该第三振动间隙6,使得形变部3的至少部分(或者全部)联结,一方面提高了形变部3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使得形变部3联结的部分,相对形变部3未联结的部分、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2需要振动的能量不同,如此,可以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该隔离件填充第三间隙的方式可以采用胶结固定,或者直接将隔离件通过过盈抵接卡接等方式固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件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阻尼件30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多个阻尼件30可以分布在第一连接部1、第二连接部2、形变部3前述三者至少之一上,其具体的数量和分布的形式,可以根据弹性部件10的形状或者振动单元90的形状或者支架80的形状而定。设置多个阻尼件30可以使得弹性部件10多处的强度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使得弹性部件10的多处需要产生相同频率的振动时需要的能量不同,如此,进一步可以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大大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10具有形变部3,所述阻尼件30设于所述形变部3上,所述形变部3为具有对称线的轴对称结构,所述阻尼件30位于所述对称线对应的区域;或者,在所述阻尼件3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阻尼件30对称设置于所述对称线的两侧。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弹性部件10多的形变部3处强度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使得弹性部件10的多处需要产生相同频率的振动时需要的能量不同,如此,进一步可以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大大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对称设置可以较好地质地均匀的弹性部件10,保证振动单元90振动的稳定性。
参照图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绕制的线状结构包括第一线段7和第二线段8,所述第二线段8的线径大于所述第一线段7的线径,所述阻尼件30连接所述第一线段7和第二线段8。通过设置由于第二线段8与第一线段7的线径不同,第一线段7和第二线段8需要产生相同频率的振动时需要的能量不同,如此,进一步可以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大大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线段7和第二线段8可以属于第一连接部1、第二连接部2、形变部3三者中的至少一个。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段8呈弯折设置。进一步由于所述第二线段8的线径大于所述第一线段7的线径,如此设置有利于减小应力集中,避免发生断裂,保证弹性部件10的正常使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段7的数量和所述第二线段8的数量均为多个,所述第一线段7和所述第二线段8交替连接设置,所述阻尼件30连接相邻的两所述第一线段7。本实施例中弯折的第二线段8与呈直线型的第一线段7呈交替设置,形成近似蛇形结构或者S型结构的弹性部件10,由于第二线段8的线径较粗因此结构强度高,将相邻的两个第一线段7连接,使得第一线段7的强度也较高,一方面使得弹性部件10多处的强度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使得弹性部件10的多处需要产生相同频率的振动时需要的能量不同,如此,进一步可以改变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大大降低弹性部件10共振的概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件30的材质包括金属材料、橡胶材料、硅胶材料、胶水材料、泡棉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且/或,所述阻尼件30的形状呈片状结构或者线状结构设置。
当阻尼件30的材料包括金属材料时,阻尼件30可以为金属线或者金属片,金属材料的结构强度高,可以较好地提高弹性部件10被连接部分的强度,并且改变弹性部件10的振动频率。当采用金属线时,在弹性部件10为绕制的线状结构时,可以将金属线的一端绕接固定于弹性部件10的一处,另一端绕接固定于弹性部件10的另一处,在弹性部件10为片状结构时,可以通过粘结固定、或者焊接固定的方式,将阻尼件30与弹性部件10连接;当采用金属片时,可以通过粘结固定、或者焊接固定的方式,将阻尼件30与弹性部件10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件30的材质包括柔性材料。具体的阻尼件30的材料可以包括橡胶材料和/或硅胶材料和/或纸质材料和/或皮革材料时。需要说明的是,柔性材料即为质地柔软,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此类材料的可以使得弹性部件10被连接的部分强度得到提高,并且被连接的部分呈弹性连接,以及改变弹性部件10的振动频率,最大限度地在不影响弹性部件10本身弹性的情况下避免共振,大大改善了发声装置100的发声效果。在一实施例中,采用橡胶材料和/或硅胶材料,可以采用液态的硅胶或者橡胶,进而将液态的硅胶或者橡胶涂布至弹性部件10,待凝固后硅胶和橡胶呈即为阻尼件30,本实施例中的阻尼件30可以涂布与片状弹性部件10的表面,也可以涂布与线状弹性部件10的振动间隙,均可良好的改善弹性部件10的共振。以及当阻尼件30的材料包括纸质材料、皮革材料时可以采用胶水固定,具体效果参照前文,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件30的材质包括胶水材料,通过设置胶水材料,在胶水材料凝固时可以形成具有一定弹性形变能力的阻尼件30,胶水材料具体可以为树脂胶水材料,硅胶胶水。橡胶胶水等。胶水类材料凝固后形成的阻尼件30可以使得弹性部件10被连接的部分强度得到提高,并且被连接的部分呈弹性连接,以及改变弹性部件10的振动频率,最大限度地在不影响弹性部件10本身弹性的情况下避免共振,大大改善了发声装置100的发声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阻尼件30为泡棉,低压力非常好的屏蔽效果、有弹性、重量轻、防腐蚀性较好,当采用泡棉时,可以通过粘结固定的方式,将泡棉固定于弹性部件10。泡棉类的弹性部件10可以使得弹性部件10被连接的部分强度得到提高,并且被连接的部分呈弹性连接,以及改变弹性部件10的振动频率,最大限度地在不影响弹性部件10本身弹性的情况下避免共振,大大改善了发声装置100的发声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件30的形状呈凸点状结构、平板状结构或者弧形结构设置。凸点状结构可以理解为阻尼件大致呈块状结构,该块状结构的两侧都凸起形成胶点,或者为球状结构,该球状结构相对的两侧设有凸起的胶点,或者为多个附着在弹性部件的点状结构,如此均可以改善弹性部件10的局部弹性度,并可以降低弹性部件10与振动单元90的共振。平板状结构可以使得阻尼件30与弹性部件10具有较大的结合面积,从而可以保证阻尼件30便于设置于面积较大的第一形变区,降低弹性部件10与振动单元90的共振。以及,弧形结构使得阻尼件30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功能,从而便于改善弹性部件10的局部弹性度,并可以降低弹性部件10与振动单元90的共振。
可以理解的,该发声装置100可以为矩形发声装置100或者为圆形发声装置100,再为矩形设置时,中心磁钢也设置为外形呈矩形的长条状,相应地发声装置100的外形也为矩形,相比圆形,这种结构在应用于电子设备时空间利用率更高。同时,在相同面积的前提下,长条形的振膜91更易于获得更大的振幅。本发明提供的发声装置100在整体上也可以形成上下方向较薄结构,如此,更易于应用在扁状安装空间。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发声装置100,所述发声装置100包括支架80、振动单元90、弹性部件10和阻尼件30,所述弹性部件10连接所述支架80和所述振动单元90,所述阻尼件30设于所述弹性部件10。由于本电子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振动单元、弹性部件和阻尼件,所述弹性部件连接所述支架和所述振动单元,所述阻尼件设于所述弹性部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包括第一形变区和第二形变区,所述第一形变区的形变量大于所述第二形变区的形变量,所述阻尼件设于所述第一形变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件可发生弹性形变。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振动单元连接;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支架连接;
形变部,所述形变部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
阻尼件,所述阻尼件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弹性部件为绕制的线状结构,所述绕制的线状结构具有连续的多段线段,所述阻尼件连接至少两所述线段;或者,
至少部分所述弹性部件由片状结构冲压成型的可发生形变的结构,所述弹性部件具有连续的多段线段,所述阻尼件连接至少两所述线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振动单元连接;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支架连接;
形变部,所述形变部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至少两段线段,所述阻尼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至少两段线段;
且/或,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振动单元连接;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支架连接;
形变部,所述形变部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至少两段线段,所述阻尼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至少两段线段;
且/或,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振动单元连接;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支架连接;
形变部,所述形变部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形变部设有至少两段线段,所述阻尼件连接所述形变部的至少两段线段。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部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其中一者连接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中的其中另一者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设有中心区域;
所述第一端沿第一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中心区域,形成第一形变段;
位于所述中心区域的第一形变段,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第二端,形成第二形变段,所述第一形变段与所述第二形变段连接形成所述形变部;
定义所述形变部具有相互垂直的长轴和短轴,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短轴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阻尼件位于所述形变部,并设于所述长轴的长度方向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阻尼件沿长轴的长度方向对称设置于短轴的两侧。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形变段与所述第二形变段的连接处为形变部的中心,所述阻尼件设于所述形变部的中心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形变段与所述第二形变段的连接处为形变部的中心,所述阻尼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阻尼件沿所述形变部的中心对称设置。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形变段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形变段相邻设置,并形成形变间隙,所述阻尼件填充于所述形变间隙。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形变部之间形成第一振动间隙,所述阻尼件填充所述第一振动间隙;
且/或,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形变部之间形成第二振动间隙,所述阻尼件填充所述第二振动间隙;
且/或,所述形变部为绕制的长条形结构,所述形变部设有第三振动间隙,所述阻尼件填充所述第三振动间隙。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阻尼件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形变部,所述阻尼件设于所述形变部上,所述形变部为具有对称线的轴对称结构,所述阻尼件位于所述对称线对应的区域;
或者,所述弹性部件为具有对称线的轴对称结构,在所述阻尼件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阻尼件对称设置于所述对称线的两侧。
1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绕制的线状结构的多段线段中包括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所述第二线段的线径大于所述第一线段的线径,所述阻尼件连接所述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
16.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段呈弯折设置。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段的数量和所述第二线段的数量均为多个,所述第一线段和所述第二线段交替连接设置,所述阻尼件连接相邻的两所述第一线段。
18.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件的材质包括金属材料、橡胶材料、硅胶材料、胶水材料或泡棉材料。
且/或,所述阻尼件的形状呈凸点状结构、平板状结构或者弧形结构设置。
19.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件的材质包括柔性材料。
20.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单元包括振膜和与所述振膜连接的音圈,所述弹性部件连接所述音圈和所述支架;
或者,所述振动单元包括振膜、音圈和拖杯,所述音圈和所述拖杯设于所述振膜的同一侧,所述弹性部件连接所述拖杯和所述支架;
且/或,所述支架为外壳或者磁轭。
2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20任一项所述发声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58315.6A CN113727250A (zh) | 2020-05-25 | 2020-05-25 |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PCT/CN2020/127322 WO2021238072A1 (zh) | 2020-05-25 | 2020-11-07 |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58315.6A CN113727250A (zh) | 2020-05-25 | 2020-05-25 |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27250A true CN113727250A (zh) | 2021-11-30 |
Family
ID=78672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458315.6A Pending CN113727250A (zh) | 2020-05-25 | 2020-05-25 |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727250A (zh) |
WO (1) | WO2021238072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608872U (zh) * | 2009-12-07 | 2010-10-13 |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电磁致动器 |
JP2017112498A (ja) * | 2015-12-16 | 2017-06-22 | 康典 持田 | スピーカシステム |
CN206136268U (zh) * | 2016-06-15 | 2017-04-26 |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微型发声器件 |
FI12120U1 (fi) * | 2017-04-13 | 2018-08-15 | Flexound Systems Oy | Laite äänen ja värähtelyn tuottamiseksi |
CN110545509A (zh) * | 2019-08-30 | 2019-12-06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0719554B (zh) * | 2019-08-31 | 2021-11-26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发声装置及其电子设备 |
-
2020
- 2020-05-25 CN CN202010458315.6A patent/CN113727250A/zh active Pending
- 2020-11-07 WO PCT/CN2020/127322 patent/WO2021238072A1/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238072A1 (zh) | 2021-12-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115661U (zh) | 应用装置 | |
CN212086477U (zh) | 应用装置 | |
US7912239B2 (en) | Flat speaker | |
CN210745533U (zh) | 一种抗振扬声器 | |
CN211930861U (zh) | 弹性部件及应用装置 | |
JP5253795B2 (ja) | リボン型マイクロホンおよびリボン型マイクロホンユニット | |
CN212486775U (zh) |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3727250A (zh) |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2969132B (zh) | 弹性支片、电子装置及终端 | |
CN212392990U (zh) |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
JP6188417B2 (ja) | ハイブリッドスピーカ | |
CN214675644U (zh) | 弹性部件、发声装置和终端 | |
CN214381365U (zh) | 弹性支片、电子装置及终端 | |
CN214381370U (zh) | 发声装置、电子装置及终端 | |
CN113079443A (zh) | 一种发声装置 | |
CN113423047B (zh) | 弹性支片及电子装置 | |
CN113727256B (zh) |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2788496A (zh) | 一种定心支片及发声装置 | |
WO2021238074A1 (zh) | 应用装置 | |
CN113727253A (zh) | 应用装置 | |
CN215912217U (zh) | 发声装置、电子装置及终端 | |
CN113079445B (zh) | 一种弹性部件及发声装置 | |
WO2021238073A1 (zh) |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
WO2022160685A1 (zh) | 电子装置及终端 | |
WO2021238076A1 (zh) | 应用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