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60103U - 弹性支片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弹性支片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960103U CN214960103U CN202121316155.8U CN202121316155U CN214960103U CN 214960103 U CN214960103 U CN 214960103U CN 202121316155 U CN202121316155 U CN 202121316155U CN 214960103 U CN214960103 U CN 21496010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astic
- damping
- piece
- damping member
- elastic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731 hot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250 Clearance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35512 clearance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829 reduc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503 Joint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279 Orbi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弹性支片及电子装置,弹性支片由弯折设置的线状结构构成,线状结构每弯折一次形成一个弯折线段,任意相邻的两个弯折线段间隔设置;弹性支片包括两个安装部和连接在两个安装部之间的弹性部,各安装部远离弹性部的一端连接于静止或沿预设方向振动的部件上;弹性支片还包括阻尼件,阻尼件注塑或热压成型于弹性部上或安装部与弹性部之间;阻尼件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弯折线段之间,且阻尼件的横截面的厚度不一致。本实用新型阻尼件成型结构稳定,能在两个弯折线段之间的间隙中存留,降低设计及制作难度,且阻尼件的长度足够,在弹性支片振动过程中发生线性变化,保证电子装置的工作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弹性支片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装置,比如扬声器中,在音圈骨架上固定设置弹性部件,以防止音圈在振动过程中发生非振动方向的偏振,但弹性部件由于会随着音圈的振动而振动,当产生共振时极大影响音圈正常的振动轨迹,进而影响电子装置正常工作。虽然目前在弹性部件上设置平面型阻尼胶来改变弹性部件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部件的共振频率,但是,平面型阻尼胶在弹性部件振动过程中并不是线性变化,弹性部件在不同的位移下受力不同,最终还是会影响音圈的正常振动轨迹。并且,平面型阻尼胶通常采用针头涂覆胶水的方式涂覆在弹性部件上,由于胶水在重力或自身表面张力的影响,胶水在固化前发生形变,最终成型的结构与原设计结构偏差较大,且这种偏差无规律,需要用大量的验证工作来确定,增加设计及制作难度。另外,弹性部件若具有间隙,胶水在固化前由于重力的作用,无法在间隙中存留,难以成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弹性支片及电子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弹性部件设置平面型阻尼胶影响电子装置正常工作,且平面型阻尼胶成型结构偏差大及难以成型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弹性支片,所述弹性支片由弯折设置的线状结构构成,所述线状结构每弯折一次形成一个弯折线段,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线段间隔设置;
所述弹性支片包括两个安装部和连接在两个所述安装部之间的弹性部,各所述安装部远离所述弹性部的一端连接于静止或沿预设方向振动的部件上;所述弹性支片还包括阻尼件,所述阻尼件注塑或热压成型于所述弹性部上或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弹性部之间;
所述阻尼件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线段之间,且所述阻尼件的横截面的厚度不一致。
优选地,定义所述阻尼件的横截面的中心位置的厚度为第一厚度,定义所述阻尼件的横截面与所述弯折线段连接处的厚度为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或小于所述第二厚度。
优选地,所述阻尼件的横截面呈椭圆形或哑铃形。
优选地,所述阻尼件由橡胶材料、硅胶材料或胶水材料注塑成型或热压成型;且/或,所述阻尼件的硬度为5A~40A。
优选地,所述阻尼件由UV胶、水性胶或AB胶注塑成型或热压成型。
优选地,所述阻尼件内嵌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弯折线段。
优选地,所述阻尼件呈弯折结构,且所述阻尼件的延伸方向和与其连接的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弯折线段的延伸方向一致。
优选地,所述阻尼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弹性部为对称结构;多个所述阻尼件两两对称布置于所述弹性部上;或者,各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弹性部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阻尼件。
优选地,所述弹性部包括与两个所述安装部中的其中一者连接的第一端,以及与两个所述安装部中的另一者连接的第二端;所述弹性部由所述第一端沿同一方向或不同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所述第二端形成;所述阻尼件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位置或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支架、振动单元和如上所述弹性支片,所述弹性支片用于平衡所述振动单元的振动;所述振动单元包括振膜和与所述振膜连接的音圈;两个所述安装部分别与所述音圈及所述支架对应连接;
且/或,所述支架为外壳或者磁轭。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阻尼件的设置,使得弹性支片设置阻尼件的部分和未设置阻尼件的部分需要产生相同频率的振动需要的能量不同,如此,可以改变弹性支片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支片共振的概率。弹性支片应用于电子装置上,则可以避免弹性支片与电子装置的振动单元产生共振,保证振动单元的振动轨迹,保证电子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并且,相较于现有的平面型阻尼胶采用针头涂覆胶水的方式涂覆在弹性部件上而言,本实施例的阻尼件是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或热压成型的方式,阻尼件成型结构稳定,不会受重力或自身表面张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形变,阻尼件的成型结构与原设计结构无偏差,因而无需进行偏差验证工作,降低设计及制作难度。且阻尼件可直接通过注塑或者热压的方式成型在任意相邻的两个弯折线段之间,阻尼件能在两个弯折线段之间的间隙中存留,成型结构稳定。
另外,阻尼件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弯折线段之间,且阻尼件的横截面的厚度不一致,即,阻尼件的上下外轮廓之间的间距不是相等的,而是变化的,如此,阻尼件的上下轮廓不能全是平直的直线,至少一个轮廓是由曲线构成的,从而使得阻尼件的长度相较于平面型阻尼胶而言得到延长,在弹性支片振动过程中发生线性变化,满足与其连接的相邻的两个弯折线段之间的振动位移,进而满足弹性支片的振动,使得弹性支片在不同位移下受力均匀,保证振动单元的正常振动轨迹,进而保证电子装置的工作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电子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弹性支片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弹性支片中弯折线段与阻尼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弹性支片中弯折线段与阻尼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弹性支片省略阻尼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 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弹性支片。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弹性支片10由弯折设置的线状结构构成,线状结构每弯折一次形成一个弯折线段101,任意相邻的两个弯折线段101间隔设置;弹性支片10包括两个安装部11和连接在两个安装部11之间的弹性部12,各安装部11远离弹性部12的一端连接于静止或沿预设方向振动的部件上;弹性支片10还包括阻尼件13,阻尼件13注塑或热压成型于弹性部12 上或安装部11与弹性部12之间;阻尼件13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弯折线段 101之间,且阻尼件13的横截面的厚度不一致。
本实施例的弹性支片10应用于发声装置、马达或多功能振动装置等电子装置100中,本实施例以弹性支片10应用于发声装置为例进行说明。电子装置100包括弹性支片10和振动单元20,弹性支片10用于平衡振动单元20沿预设的方向振动,本实施例的所述预设方向为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即,弹性支片10用于平衡振动单元20沿上下方向振动。电子装置100还包括支架,在一实施例中,振动单元20包括振膜和与振膜连接的音圈21;弹性支片10的两个安装部11分别与音圈21和支架对应连接,且/或,支架为外壳或者磁轭。
可以理解地,振动单元20在接通电信号后,可在电子装置100的外壳内发生上下方向的振动,其中,上下方向以图1所示的方向为准,振动单元20 的振动方向用竖直方向或上下方向表示,垂直于振动单元20振动的方向用水平方向表示。在一实施例中,弹性支片10的一个安装部11与音圈21连接,具体地,音圈21包括骨架211和绕设于骨架211外的音圈线212,该安装部 11可与骨架211连接,也可与音圈线212连接。弹性支片10的另一个安装部11与外壳连接,实现音圈21、弹性支片10及外壳之间的装配。在另一实施例中,弹性支片10的一个安装部11与音圈21连接,另一个安装部11与磁轭连接。
该电子装置100中,振动单元20包括振膜和与振膜连接的音圈21,音圈 21通常是由金属线缠绕而成的,当音圈21接通电信号之后,在电子装置100 的磁路系统的磁场中受安培力的作用上下振动,音圈21的振动方向用竖直方向或上下方向表示,垂直于音圈21振动的方向用左右方向或水平方向表示;由于振膜与音圈21是通过粘结等方式固定结合为一体的,因此,音圈21根据电信号上下振动时也会带动振膜振动,产生声波。
由于电子装置100的磁场只是相对均匀的并不是绝对的,音圈21振动过程中音圈21的位置也会变化,且位于电子装置100的磁间隙上侧的磁力线为弧形线,因此,音圈21受到的安培力并不仅仅是竖直方向的,也包含其他方向的安培力,这就造成音圈21在振动过程中容易发生非竖直方向的偏振,进一步会影响振膜的振动。
为了防止发生上述情况的偏振,设置连接音圈21和支架的弹性支片10 可以对音圈21的偏振进行定心支撑,即,保证音圈21在电子装置100的磁间隙内沿振动方向振动。在一实施例中,弹性支片10为定心支片或者平面弹簧。
在一实施例中,支架为外壳或者磁轭,由于外壳可以用于对发声装置单体进行承载,将支架设置为外壳,可以便于弹性支片10背离振动单元20的一侧进行固定,提高弹性支片10的定心支撑效果。由于振动单元20的大部分都靠近电子装置100的磁间隙,其与磁轭的距离较近,将弹性支片10背离振动单元20的一侧连接至磁轭,一方面可以节省弹性支片10的设置距离,并且便于提高弹性支片10的定心支撑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弹性支片10固定方式包括多种的组合:弹性支片10的两个安装部 11分别连接音圈21和外壳,或者,弹性支片10的两个安装部11分别连接音圈21和磁轭,均能较好的保证弹性支片10的定心支撑效果。
本实施例的弹性支片10由弯折设置的线状结构构成,即,弹性支片10 由线状结构弯折形成。具体地,弹性支片10可以是金属板材一体冲压成型的线状弯折结构,也可以采用单股金属线绕制而成的弯折结构,还可以是双股金属线绕制而成的弯折结构等。弹性部12的形状可以呈线状结构弯折延伸形成的多边形的螺旋状结构,具体可以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或者为圆形、椭圆形的结构,或者为直线与曲线形状结合的结构,例如,弹性部12中每弯折一次为一个弯折线段101,弯折线段101的部分为直线,另一部分为曲线,其具体可以为曲线与直线交替连接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交替并不限于一一交替,还可以是一与多、多与多的交替。
本实施例弹性支片10的设置,在振动单元20竖直振动时对振动单元20 形成水平方向上的约束,可遏制振动单元20发生偏振,且弹性支片10跟随振动单元20在竖直方向上位移。相较于现有片形弹波状的定心支片而言,本实施例的弹性支片10由弯折设置的线状结构构成,即,弹性支片10由线状结构弯折形成,且弹性支片10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弯折线段101间隔设置,可减小弹性部12的应力集中,增加了疲劳强度,降低弹性支片10断裂的风险,使得弹性支片10跟随振动单元20在竖直方向位移的过程中,弹性部12 发生弹性形变足够大,即使在振动单元20振动位移较大的情况下,弹性支片 10的顺性保持良好,可提供足够的位移,不影响振动单元20的振动,优化产品性能。并且,本实施例弹性支片10由线状结构弯折形成,制作简单方便,简化了制作工艺,制作效率高,降低了制作成本。
本实施例弹性支片10还包括阻尼件13,且阻尼件13注塑或热压成型于弹性部12上或安装部11与弹性部12之间。阻尼件13的设置,使得弹性支片10设置阻尼件13的部分和未设置阻尼件13的部分需要产生相同频率的振动需要的能量不同,如此,可以改变弹性支片10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支片 10共振的概率。弹性支片10应用于电子装置100上,则可以避免弹性支片 10与电子装置100的振动单元20产生共振,保证振动单元20的振动轨迹,保证电子装置100的工作稳定性。
并且,相较于现有的平面型阻尼胶采用针头涂覆胶水的方式涂覆在弹性部12件上而言,本实施例的阻尼件13是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或热压成型的方式,阻尼件13成型结构稳定,不会受重力或自身表面张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形变,阻尼件13的成型结构与原设计结构无偏差,因而无需进行偏差验证工作,降低设计及制作难度。且阻尼件13可直接通过注塑或者热压的方式成型在任意相邻的两个弯折线段101之间,阻尼件13能在两个弯折线段101 之间的间隙中存留,成型结构稳定。本实施例的弹性支片10可用于喇叭尺寸大于或等于3英寸,音圈21位移大于2mm的电子装置100中。
另外,阻尼件13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弯折线段101之间,且阻尼件13 的横截面的厚度不一致。如图2至图4所示,阻尼件13设置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弯折线段101之间的间隙处,阻尼件13的横截面的厚度指其横截面上下外轮廓之间的间距,图4和图5中的虚线则表示横截面的厚度,阻尼件13的横截面的厚度不一致,即,阻尼件13的上下外轮廓之间的间距不是相等的,而是变化的,比如,阻尼件13的横截面的中心位置的厚度大于或小于阻尼件13的横截面的端部位置的厚度,如此,阻尼件13的上下轮廓不能全是平直的直线,至少一个轮廓是由曲线构成的,从而使得阻尼件13的长度相较于平面型阻尼胶而言得到延长,在弹性支片10振动过程中发生线性变化,满足与其连接的相邻的两个弯折线段101之间的振动位移,进而满足弹性支片10的振动,使得弹性支片10在不同位移下受力均匀,保证振动单元20的正常振动轨迹,进而保证电子装置100的工作稳定性。
进一步地,定义阻尼件13的横截面的中心位置的厚度为第一厚度,定义阻尼件13的横截面与弯折线段101连接处的厚度为第二厚度,第一厚度大于或小于第二厚度。如图3和图4所示,阻尼件13的横截面呈左右对称,阻尼件13的横截面的中心位置的厚度为第一厚度,第一厚度用H1表示,阻尼件 13的横截面与弯折线段101连接处的厚度为第二厚度,第二厚度用H2表示。
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H1>H2,阻尼件13的上表面向上凸出,而阻尼件13的下表面向下凸出,使得阻尼件13的横截面的上轮廓为凸起面朝上的曲线,而阻尼件13的横截面的下轮廓为凸起面朝下的曲线,从而使阻尼件13的横截面的长度得到延长,在弹性支片10振动过程中发生线性变化。具体地,该实施例中,阻尼件13的横截面可呈椭圆形,易于制作。
如图4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H1<H2,阻尼件13的上表面向下内凹,而阻尼件13的下表面向上内凹,使得阻尼件13的横截面的上轮廓为内凹面朝上的曲线,而阻尼件13的横截面的下轮廓为内凹面朝下的曲线,从而使阻尼件13的横截面的长度得到延长,在弹性支片10振动过程中发生线性变化。具体地,该实施例中,阻尼件13的横截面可呈哑铃形,易于制作。
进一步地,阻尼件13由橡胶材料、硅胶材料或胶水材料注塑成型或热压成型;且/或,阻尼件13的硬度为5A~40A。可以理解地,橡胶材料、硅胶材料以及胶水材料的质地柔软,具有一定的弹性,此类材料的可以使得弹性部 12件被阻尼件13连接的部分强度得到提高,并且被阻尼件13连接的部分呈弹性连接,以及改变弹性支片10的振动频率,在不影响弹性支片10本身弹性的情况下避免共振,大大改善了发声装置的发声效果。并且,橡胶材料、硅胶材料以及胶水材料容易注塑成型或热压成型,方便制作。为了满足阻尼件13具有较大的弹性,提高其线性变化程度,阻尼件13的硬度优选为 5A~40A。
更进一步地,阻尼件13由UV胶、水性胶或AB胶注塑成型或热压成型。UV胶、水性胶或AB胶具有易于取材、弹性大、成本低等的优点。
如图2至图4所示,与阻尼件13连接的相邻的两个弯折线段101嵌设于阻尼件13内,即,阻尼件13可将与其连接的相邻的两个弯折线段101完全包覆或部分包覆,提高阻尼件13与弯折线段10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保证弹性支片10的正常振动。
本实用新型弹性支片10中,阻尼件13内嵌设有至少两个弯折线段101。如图2至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阻尼件13内嵌设有两个弯折线段101,该两个弯折线段101相邻设置,且该两个弯折线段101可以全部属于弹性部 12,也可以其中一个弯折线段101属于弹性部12,另一个弯折线段101属于安装部11,如此,阻尼件13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阻尼件13内嵌设有三个、四个或五个等弯折线段101,从而增加阻尼件13作用范围,合理改变弹性支片10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支片10共振的概率。可以理解地,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弹性支片10的所有弯折线段101可全部嵌设于阻尼件13内,即,阻尼件13可将弹性支片10的所有弯折线段101 全部包覆于内。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阻尼件13呈弯折结构,且阻尼件13的延伸方向和与其连接的相邻设置的两个弯折线段101的延伸方向一致。将阻尼件 13设置为延伸方向和与其连接的相邻设置的两个弯折线段101的延伸方向一致的弯折结构,可使得阻尼件13的轨迹与弯折线段101的轨迹一致,方便阻尼件13与弯折线段101的连接,并便于注塑及热压成型。
本实用新型弹性支片10中,阻尼件1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阻尼件13间隔布置。进一步地,弹性部12为对称结构;多个阻尼件13两两对称布置于弹性部12上;或者,各安装部11与弹性部12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个阻尼件 13。
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阻尼件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阻尼件13 间隔设置,且弹性部12为对称结构,两个阻尼件13左右对称布置在弹性部 12上,如此设置,在振动时,改变弹性部12上对称位置的振动频率,避免弹性支片10的共振,且利于弹性部12上互为对称位置的振动频率相同,保证弹性支片10的振动稳定性。在另一实施例中,阻尼件13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安装部11与弹性部12之间设置有一个阻尼件13,另一个安装部11与弹性部12之间设置一个阻尼件13,使得两个阻尼件13较为对称地分布在弹性支片10上,如此设置,在振动时,改变弹性支片10上较为对称位置的振动频率,避免弹性支片10的共振,且利于弹性支片10上较为对称位置的振动频率相同,保证弹性支片10的振动稳定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阻尼件13的数量还可以为三个、四个、五个、六个或其他个数等。当阻尼件13的数量为偶数个时,两两对称布置在弹性部12上,或者,其中两个阻尼件13分别设置在各安装部11与弹性部12之间,其余阻尼件13对称设置在弹性部12上;当阻尼件13的数量为奇数个时,其中两个阻尼件13分别设置在各安装部11与弹性部12之间,一个阻尼件13设置在弹性部12的中心位置,其余阻尼件13则对称设置在弹性部12除中心位置外的其他区域即可;当弹性部12为中心对称结构时,多个阻尼件13则呈中心对称的方式布置于弹性部12上。如此,多个阻尼件13可设置在弹性支片10 上对称或较为对称的位置,在振动时,改变弹性支片10上对称位置或较为对称位置的振动频率,避免弹性支片10的共振,且利于弹性支片10上对称或较为对称位置的振动频率相同,保证弹性支片10的振动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弹性部12包括与两个安装部11中的其中一者连接的第一端,以及与两个安装部11中的另一者连接的第二端;弹性部12由第一端沿同一方向或不同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第二端形成。如图2所示,弹性部12 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设有中心区域,弹性支片10整体呈窄长形的线状结构弯折延伸形成,其中,弹性部12可以呈螺旋形结构,通过其第一端向中心区域沿顺时针螺旋延伸至中心区域,再由中心区域沿逆时针延伸至第二端形成。弹性部12也可以呈方形的类螺旋结构,通过其第一端向中心区域分别沿直线和曲线延伸至中心区域,再由中心区域分别沿曲线和直线延伸至第二端形成。弹性部12还可以是由窄长形的线状结构弯折延伸形成的其他结构,弹性部12 的结构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置,本实用新型弹性支片10对弹性部12的结构不作限制。相较于现有片形弹波状的定心支片而言,本实施例的弹性支片10整体呈窄长形的线状结构弯折延伸形成,可减小弹性支片10的应力集中,增加了疲劳强度,降低弹性支片10断裂的风险,且弹性支片10的顺性保持良好,不影响振动单元20的振动。
进一步地,由于弹性支片10中靠近第一端的位置及靠近第二端的位置在振动过程中产生的形变量较大,因而该部分需要振动的能量低,容易与振动单元20产生共振而影响振动单元20的振动轨迹,因此将阻尼件13设置在形变量较大的位置,即,将阻尼件13设置于靠近第一端的位置或靠近第二端的位置,可以增加该位置需要振动的能量,如此,可以改变弹性支片10的共振频率,降低弹性支片10共振的概率。可以理解地,阻尼件13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阻尼件13可设置在弹性支片10中靠近第一端的位置,另一个阻尼件13可设置在弹性支片10中靠近第二端的位置。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安装部11设置有第一缓冲部14,第一缓冲部14的至少部分结构自安装部11远离弹性部12的一端朝上述预设方向弯折。可以理解地,在弹性支片10与音圈21以及外壳或磁轭等支架装配时,弹性支片10的第一缓冲部14可与音圈21或支架焊盘接触,涂覆锡膏,激光焊接融化锡膏将弹性支片10与焊盘进行固定,实现弹性支片 10与音圈21或支架的装配。而本实施例弹性支片10中,第一缓冲部14的至少部分结构的弯折方向与振动单元20的振动方向一致,即,第一缓冲部14 的至少部分结构沿竖直方向弯折,使得第一缓冲部14的至少部分结构不受振动单元20竖直振动的影响,因而该部分结构不会受到旋转力牵引,抗疲劳性好,不易出现弹性支片10与焊盘的焊点断裂及脱落的情况,保证弹性支片10 与音圈21或支架之间的装配有效性,可靠性高。进一步地,弹性支片10中,安装部11与第一缓冲部14之间平滑过渡连接,可较少应力集中情况,保证弹性支片10不会发生断裂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两个安装部11均设置有第一缓冲部14,两个第一缓冲部 14的结构相同且两个第一缓冲部14的弯折方向呈同向设置,即,两个第一缓冲部14均朝上弯折或均朝下弯折,其中一个第一缓冲部14可与音圈21焊盘连接,另一个第一缓冲部14可与支架焊盘连接,使得两个第一缓冲部14的至少部分结构均不受振动单元20竖直振动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抗疲劳性,保证弹性支片10与音圈21及支架之间的装配有效性,可靠性高。并且,与支架连接的第一缓冲部14还可朝上或朝下插入支架的定位孔中,在弹性支片10 与支架装配的过程中起到粗定位的作用。
在另一实施例中,弹性支片10的两个安装部11均设置有第一缓冲部14,两个第一缓冲部14的结构相同且两个第一缓冲部14的弯折方向呈反向设置,即,两个第一缓冲部14中,其中一个第一缓冲部14朝上弯折,另一个第一缓冲部14朝下弯折。并且,其中一个第一缓冲部14可与音圈21焊盘连接,另一个第一缓冲部14可与支架焊盘连接,使得两个第一缓冲部14的至少部分结构均不受振动单元20竖直振动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抗疲劳性,保证弹性支片10与音圈21及支架之间的装配有效性,可靠性高。并且,与支架连接的第一缓冲部14还可朝上或朝下插入支架的定位孔中,在弹性支片10与支架装配的过程中起到粗定位的作用。
可以理解地,弹性支片10的两个第一缓冲部14的弯折方向呈同向设置还是呈反向设置,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际选择的,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来灵活选择不同类型的弹性支片10,提高使用方便性。
如图5所示,在又一实施例中,两个安装部11分别为第一安装部11a和第二安装部11b,其中,第一安装部11a设置有第一缓冲部14,第二安装部 11b设置有第二缓冲部15,第二缓冲部15与弹性部12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第二缓冲部15自第二安装部11b远离弹性部12的一端朝向或背向弹性部12 弯折。在该实施例的弹性支片10中,设置于第一安装部11a上的第一缓冲部 14朝上或朝下弯折,而第二缓冲部15则与弹性部12位于同一水平面,即,第二缓冲部15水平设置,且第二缓冲部15朝向或背向弹性部12弯折。
第一缓冲部14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弹性支片10采用了上述相关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相关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弹性部12位于第一安装部11a和第二安装部11b之间的中间区域,该实施例的第二缓冲部15是朝向或背向弹性部12弯折的,即,第二缓冲部15是朝向或背向弹性支片10的中间区域折弯的,优选地,第二缓冲部15是朝向弹性支片 10的中间区域弯折的,不仅增加第二缓冲部15与支架焊盘的接触面积,而且可抑制弹性支片10在振动单元20振动时所受的旋转力,抗疲劳性好,不易出现弹性支片10与支架焊盘的焊点断裂及脱落的情况,保证弹性支片10与支架之间的装配有效性,可靠性高。
具体地,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缓冲部15呈弧形段,第二缓冲部15的一端连接于静止或沿预设方向往复振动的部件上,且第二缓冲部15的另一端与第二安装部11b平滑过渡连接。该实施例以第二缓冲部15连接在支架上为例进行说明,第二缓冲部15呈弧形段,第二缓冲部15的一端连接于支架上,第二缓冲部15的另一端与第二安装部11b平滑过渡连接,可较少应力集中情况,保证弹性支片10不会发生断裂情况。
本实施例中,弹性部12为平面结构,具体地,弹性部12为水平布置的平面结构,安装部11上除第一缓冲部14外的区域与弹性部12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相较于现有片形弹波状的定心支片,本实施例提高了弹性支片10的整体平面度,弹性支片10不会使电子装置100沿竖直方向上高度增加,占用空间小,实现产品薄型化的设计理念。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装置100,电子装置100包括支架、振动单元20和上述弹性支片10,弹性支片10用于平衡振动单元20的振动;振动单元20包括振膜和与振膜连接的音圈21;两个安装部11分别与音圈21及支架对应连接;且/或,支架为外壳或者磁轭。该电子装置100可以是发声装置、马达或多功能振动装置等。该电子装置100中弹性支片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子装置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100可以应用在终端上,该终端可以是电脑、手机、音箱以及应用在汽车上的车载音箱等。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弹性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片由弯折设置的线状结构构成,所述线状结构每弯折一次形成一个弯折线段,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线段间隔设置;
所述弹性支片包括两个安装部和连接在两个所述安装部之间的弹性部,各所述安装部远离所述弹性部的一端连接于静止或沿预设方向振动的部件上;所述弹性支片还包括阻尼件,所述阻尼件注塑或热压成型于所述弹性部上或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弹性部之间;
所述阻尼件连接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线段之间,且所述阻尼件的横截面的厚度不一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支片,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阻尼件的横截面的中心位置的厚度为第一厚度,定义所述阻尼件的横截面与所述弯折线段连接处的厚度为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或小于所述第二厚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性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件的横截面呈椭圆形或哑铃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件由橡胶材料、硅胶材料或胶水材料注塑成型或热压成型;且/或,所述阻尼件的硬度为5A~40A。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弹性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件由UV胶、水性胶或AB胶注塑成型或热压成型。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件内嵌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弯折线段。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件呈弯折结构,且所述阻尼件的延伸方向和与其连接的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弯折线段的延伸方向一致。
8.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弹性部为对称结构;多个所述阻尼件两两对称布置于所述弹性部上;或者,各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弹性部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阻尼件。
9.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包括与两个所述安装部中的其中一者连接的第一端,以及与两个所述安装部中的另一者连接的第二端;所述弹性部由所述第一端沿同一方向或不同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所述第二端形成;所述阻尼件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位置或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位置。
10.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括支架、振动单元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弹性支片,所述弹性支片用于平衡所述振动单元的振动;所述振动单元包括振膜和与所述振膜连接的音圈;两个所述安装部分别与所述音圈及所述支架对应连接;
且/或,所述支架为外壳或者磁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316155.8U CN214960103U (zh) | 2021-06-11 | 2021-06-11 | 弹性支片及电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316155.8U CN214960103U (zh) | 2021-06-11 | 2021-06-11 | 弹性支片及电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960103U true CN214960103U (zh) | 2021-11-30 |
Family
ID=79050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316155.8U Active CN214960103U (zh) | 2021-06-11 | 2021-06-11 | 弹性支片及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960103U (zh) |
-
2021
- 2021-06-11 CN CN202121316155.8U patent/CN21496010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115661U (zh) | 应用装置 | |
KR101119495B1 (ko) | 평판형 스피커의 자석 플레이트 및 베이스 프레임 구조 | |
CN212086477U (zh) | 应用装置 | |
CN211930861U (zh) | 弹性部件及应用装置 | |
CN214960103U (zh) | 弹性支片及电子装置 | |
CN113423047B (zh) | 弹性支片及电子装置 | |
WO2022160684A1 (zh) | 弹性支片、电子装置及终端 | |
CN111970620B (zh) | 发声装置和可穿戴设备 | |
CN111970617B (zh) | 发声装置和可穿戴设备 | |
CN111970618B (zh) | 发声装置和可穿戴设备 | |
CN211531289U (zh) | 发声器件 | |
CN214381365U (zh) | 弹性支片、电子装置及终端 | |
CN214381370U (zh) | 发声装置、电子装置及终端 | |
CN111970619A (zh) | 发声装置和可穿戴设备 | |
CN212486775U (zh) |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14381364U (zh) | 电子装置及终端 | |
US11516589B2 (en) | Sounding device | |
CN215912217U (zh) | 发声装置、电子装置及终端 | |
CN112788496A (zh) | 一种定心支片及发声装置 | |
CN113727256B (zh) |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3727250A (zh) |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13694139U (zh) | 扬声器 | |
CN216491031U (zh) | 发声单体及终端 | |
CN213938307U (zh) | 发声器件 | |
CN216775013U (zh) | 扬声器和发声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