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27253B - 应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应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27253B CN113727253B CN202010458488.8A CN202010458488A CN113727253B CN 113727253 B CN113727253 B CN 113727253B CN 202010458488 A CN202010458488 A CN 202010458488A CN 113727253 B CN113727253 B CN 11372725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formation
- application device
- elastic
- connection portion
- line seg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10000906 Bronz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74 bronz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KUNSUQLRTQLHQQ-UHFFFAOYSA-N copper tin Chemical compound [Cu].[Sn] KUNSUQLRTQLHQQ-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261 foam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DMFGNRRURHSENX-UHFFFAOYSA-N beryllium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Be].[Cu] DMFGNRRURHSEN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15 non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25—Magnetic circui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02—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 H04R7/04—Plane diaphrag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1—Centering
- H04R9/043—Inner suspension or damper, e.g. spid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5—Moun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26—Damping by means acting directly on free portion of diaphragm or co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pring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应用装置,包括多个弹性部件,弹性部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位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形变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连接于应用装置中不同的部件上,不同的部件之间可以相对运动,或者不同的部件之间是相对静止的;形变部由第一端沿同一方向或不同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第二端形成。本发明制作简单方便,且利于产品的薄型化,弹性部件的顺性保持良好,不影响振动单元的振动。对至少一个弹性部件进行加宽处理和/或至少一个弹性部件存在至少两个不同尺寸的横截面,减少了应力集中,且可消除共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装置。
背景技术
应用装置,比如扬声器是电子设备中的重要声学部件,其为一种把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的换能器件。当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革新,传统的应用装置的结构设计也在不断地求新、求变,既需要满足薄型化的发展趋势,还要越来越注重性能的优化,并兼顾工艺的简化和成本的控制。
现有的扬声器中,在音圈骨架上固定设置定心支片,以防止音圈在振动过程中发生非振动方向的偏振,且定心支片通常呈片形弹波状。但是,片形弹波状的定心支片工艺制作复杂,并且片形弹波状的定心支片会使得扬声器沿其振动方向上的高度增加,占用空间加大,不利于产品的薄型化。在音圈振动位移较大的情况下,片形弹波状的定心支片的顺性变差,不能提供足够的位移,反而会形成与音圈位移相反的方向的牵拉,影响音圈的振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应用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定心支片影响音圈的振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应用装置,所述应用装置包括多个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形变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应用装置中不同的部件上,所述不同的部件之间可以相对运动,或者所述不同的部件之间是相对静止的;
所述形变部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其中一者连接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另一者连接的第二端;
所述形变部由所述第一端沿同一方向或不同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所述第二端形成;
至少一个所述弹性部件的横截面尺寸大于其他所述弹性部件的横截面尺寸;和/或,
至少一个所述弹性部件存在至少两个不同尺寸的横截面。
优选地,任意一个所述弹性部件中,所述形变部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区域对应形成两个加宽区,所述形变部位于两个所述加宽区之间的区域为非加宽区,位于所述加宽区内的所述形变部的横截面宽度大于所述非加宽区的所述形变部的横截面宽度。
优选地,各所述弹性部件中,所述形变部为平面结构,且所述形变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优选地,所述弹性部件组的所有所述弹性部件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优选地,所述弹性部件为线状弯折结构。
优选地,所述形变部为由所述第一端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所述第二端形成的S形弯曲结构。
优选地,所述形变部的宽度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到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形变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边的延伸线在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方向相交为一点形成一锐角;或者,
所述形变部的宽度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到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形变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边的延伸线在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相交为一点形成一锐角。
优选地,所述形变部中每弯折一次为一个弯折线段,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线段的端部之间由圆弧线段连接,所述圆弧线段和与其连接的两个所述弯折线段的线宽相等或呈渐变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弯折线段及所述圆弧线段的线宽大于其余所述折弯线段及所述圆弧线段的线宽。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与其相邻的所述弯折线段之间的间隙、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线段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连接部和与其相邻的所述弯折线段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圆弧线段的直径均大于或等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厚度。
优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线段之间相对所述圆弧线段的位置形成开口,位于所述非加宽区内的所述开口设置有阻尼件,所述阻尼件将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线段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设有中心区域;所述形变部由所述第一端向所述中心区域沿第一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所述中心区域,再由所述中心区域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所述第二端形成。
优选地,所述形变部呈螺旋形结构,所述形变部由所述第一端向所述中心区域沿顺时针或逆时针螺旋延伸至所述中心区域,再由所述中心区域沿逆时针或顺时针螺旋延伸至所述第二端形成。
优选地,所述形变部中每弯折一次为一个螺旋线段,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螺旋线段间隔布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螺旋线段的线宽大于其余所述螺旋线段的线宽。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与其相邻的所述螺旋线段之间的间隙、相邻的两个所述螺旋线段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连接部和与其相邻的所述螺旋线段之间的间隙均大于或等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厚度。
优选地,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所述螺旋线段和与其相邻的所述螺旋线段之间的间隙处、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所述螺旋线段和与其相邻的所述螺旋线段之间的间隙处均设置有阻尼件,所述阻尼件将相邻的两个所述螺旋线段连接。
优选地,所述弹性部件由磷青铜、铁、钢或者合金材质中的任意一种制成。
优选地,所述应用装置还包括振动单元,所述弹性部件用于平衡所述振动单元沿预设的方向振动。
优选地,所述振动单元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所述振动单元可沿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排布。
优选地,所述弹性部件的数量至少为三个,至少三个所述弹性部件沿所述振动单元的外周间隔均匀设置。
优选地,其中两个所述弹性部件为导电体结构,其余所述弹性部件为非导电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应用装置还包括支架,所述振动单元包括振膜和与所述振膜连接的音圈;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音圈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支架连接;
或者,所述振动单元包括振膜、音圈和拖杯,所述音圈和所述拖杯连接于所述振膜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拖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支架连接;
且/或,所述支架为外壳或者磁轭。
本发明应用装置中,弹性部件可以是金属板材一体冲压成型的线状、条状或片状结构,也可以采用单股金属线绕制而成的线状结构,还可以是双股金属线绕制而成的线状结构,制作简单方便,简化了制作工艺,制作效率高,降低了制作成本。并且,弹性部件不会使应用装置沿竖直方向上高度增加,占用空间小,利于产品的薄型化。弹性部件中形变部通过窄长形结构沿同一方向或不同方向分别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可减小形变部的应力集中,增加了疲劳强度,降低弹性部件断裂的风险,使得弹性部件跟随振动单元在竖直方向位移的过程中,形变部发生弹性形变足够大,即使在振动单元振动位移较大的情况下,弹性部件的顺性保持良好,可提供足够的位移,不影响振动单元的振动,优化产品性能。
同时,对至少一个弹性部件进行加宽处理,使其横截面大于其他弹性部件的横截面宽度,从而减少了该弹性部件上应力集中,避免发生断裂,保证该弹性部件的正常使用,进而保证应用装置的正常使用。另外,将弹性部件组中的至少一个弹性部件进行加宽处理,可改变弹性部件整体的振动频率,消除共振,优化产品性能。和/或,弹性部件组中,至少一个弹性部件存在两个不同尺寸的横截面,即,任意一个弹性部件可以变径设置,具体地,在任意一个弹性部件中,对应力较大的区域可进行局部加宽处理,使得应力较大区域的横截面尺寸变大,减少该区域应力集中现象,避免发生断裂,并消除共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应用装置的弹性部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应用装置的弹性部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应用装置的弹性部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应用装置中音圈和弹性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应用装置中音圈和弹性部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应用装置中音圈和弹性部件的主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应用装置中音圈和弹性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应用装置中音圈和弹性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应用装置中音圈和弹性部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应用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 | 弹性部件 | 14 | 阻尼件 |
11 | 第一连接部 | 20 | 音圈 |
12 | 第二连接部 | 21 | 骨架 |
121 | 弯钩部 | 22 | 音圈线 |
13 | 形变部 | 30 | 弹性部件组 |
131 | 加宽区 | 40 | 振动单元 |
132 | 非加宽区 | 50 | 磁路系统 |
133 | 弯折线段 | 51 | 磁间隙 |
134 | 圆弧线段 | 60 | 振膜 |
135 | 开口 | 70 | 支架 |
136 | 螺旋线段 | 80 | 拖杯 |
137 | 中心区域 | 100 | 应用装置 |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应用装置。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应用装置100包括多个弹性部件10,弹性部件10包括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以及位于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之间的形变部13;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分别连接于应用装置100中不同的部件上,不同的部件之间可以相对运动,或者不同的部件之间是相对静止的;形变部13包括与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中的其中一者连接的第一端,以及与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中的另一者连接的第二端;形变部13由第一端沿同一方向或不同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第二端形成;至少一个弹性部件10的横截面尺寸大于其他弹性部件10的横截面尺寸;和/或,至少一个弹性部件10存在至少两个不同尺寸的横截面。
具体地,弹性部件10可以是金属板材一体冲压成型的线状、窄条状或片状结构,也可以采用单股金属线绕制而成的线状结构,还可以是双股金属线绕制而成的线状结构等。形变部13为由第一端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第二端形成的S形弯曲结构;或者,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设有中心区域137,形变部13由第一端向中心区域137沿第一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中心区域137,再由中心区域137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第二端形成。上述第一方向可以为顺时针方向,形变部13的形状可以呈多边形的螺旋状结构,具体可以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或者为圆形、椭圆形的结构,或者为直线与曲线形状结合的结构,例如,形变部13中每弯折一次为一个弯折线段133,弯折线段133的部分为直线,另一部分为曲线,其具体可以为弧线与曲线交替连接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交替并不限于一一交替,还可以是一与多、多与多的交替。
弹性部件10整体呈窄长形结构弯折延伸形成,其中,形变部13可以呈螺旋形结构,通过其第一端向中心区域137沿顺时针螺旋延伸至中心区域137,再由中心区域137沿逆时针延伸至第二端形成。形变部13也可以呈方形的类螺旋结构,通过其第一端向中心区域137分别沿直线和曲线延伸至中心区域137,再由中心区域137分别沿曲线和直线延伸至第二端形成。形变部13还可以是由窄长形结构弯折延伸形成的其他结构,形变部13的结构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置,本发明应用装置100中弹性部件10对形变部13的结构不作限制。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弹性部件10应用于扬声器、马达或多功能振动装置等应用装置100中,本实施例以弹性部件10应用于扬声器为例进行说明。扬声器包括弹性部件10和振动单元40,弹性部件10用于平衡振动单元40沿预设的方向振动。扬声器还包括支架70,在一实施例中,振动单元40包括振膜60和与振膜60连接的音圈20;弹性部件10的第一连接部11与音圈20连接,第二连接部12与支架70连接,且/或,支架70为外壳或者磁轭;在另一实施例中,振动单元40包括振膜60、音圈20和拖杯80,音圈20和拖杯80连接于振膜60的同一侧,第一连接部11与拖杯80连接,第二连接部12与支架70连接,且/或,支架70为外壳或者磁轭。
可以理解地,应用装置100的多个弹性部件10沿振动单元40的外周间隔布置,振动单元40在接通电信号后,可在外壳内发生上下方向的振动,其中,上下方向以图3所示的方向为准,振动单元40的振动方向用竖直方向或上下方向表示,垂直于振动单元40振动的方向用水平方向表示。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弹性部件10的第一连接部11与音圈20连接,具体地,音圈20包括骨架21和绕设于骨架21外的音圈线22,第一连接部11可与骨架21连接,也可与音圈线22连接。弹性部件10的第二连接部12与外壳连接,实现音圈20、弹性部件10及外壳之间的装配。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与拖杯80连接,第二连接部12与外壳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与拖杯80连接,第二连接部12与磁轭连接,或者,第一连接部11与音圈20连接,第二连接部12与磁轭连接。
如图10所示,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应用装置100包括振动单元40,磁路系统50,和安装固定振动单元40和磁路系统50的外壳;其中,振动单元40包括振膜60和结合于振膜60下方的音圈20;磁路系统50包括上导磁板、磁铁和下导磁板,其中上导磁板和下导磁板为导磁结构,用于修正磁铁产生的磁力线,磁路系统50形成磁间隙51,音圈20设置于该磁路系统50的磁间隙51中。本发明下导磁板可以为U型结构,包括底壁和侧壁,上导磁板、磁铁和下导磁板的侧壁之间形成磁间隙51,磁间隙51中形成相对均匀的磁场,音圈20设置于该具有相对均匀磁场的磁间隙51中。音圈20通常是由金属线缠绕而成的,当音圈20接通电信号之后,在磁场中受安培力的作用上下振动,音圈20的振动方向用竖直方向或上下方向表示,垂直于音圈20振动的方向用水平方向表示;由于振膜60与音圈20是通过粘结等方式固定结合为一体的,因此,音圈20根据电信号上下振动时也会带动振膜60振动,产生声波。
但是,由于磁间隙51中的磁场只是相对均匀的并不是绝对的,音圈20振动过程中音圈20的位置也会变化,且位于磁间隙51上侧的磁力线为弧形线,因此,音圈20受到的安培力并不仅仅是竖直方向的,也包含其他方向的安培力,这就造成音圈20在振动过程中容易发生非竖直方向的偏振,进一步会影响振膜60的振动。
为了防止发生上述情况的偏振,设置连接音圈20和支架70的弹性部件10可以对音圈20的偏振进行定心支撑,即,保证音圈20在磁间隙51内沿振动方向振动。在一实施例中,弹性部件10为定心支片或者平面弹簧。
在一实施例中,振动单元40还包括设置在振膜60的拖杯80,该拖杯80与音圈20连接在振膜60的同一侧。当具有磁间隙51时,该拖杯80位于磁间隙51外侧,设置连接拖杯80和支架70的弹性部件10同样可以对音圈20的偏振进行定心支撑,即,保证音圈20在磁间隙51内沿振动方向振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70为外壳或者磁轭,由于外壳可以用于对扬声器单体进行承载,将支架70设置为外壳,可以便于弹性部件10背离振动单元40的一侧进行固定,提高弹性部件10的定心支撑效果。由于振动单元40的大部分都靠近磁间隙51,其与磁轭的距离较近,将弹性部件10背离振动单元40的一侧连接至磁轭,一方面可以节省弹性部件10的设置距离,并且便于提高弹性部件10的定心支撑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弹性部件10固定方式包括多种的组合:弹性部件10的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分别连接音圈20和外壳、或者,弹性部件10的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分别连接音圈20和磁轭,或者,弹性部件10的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分别连接拖杯80和外壳,或者,弹性部件10的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分别连接拖杯80和磁轭,均能较好的保证弹性部件10的定心支撑效果。
可以理解地,振动单元40在接通电信号后,可在外壳内发生上下方向的振动,其中,上下方向以图6所示的方向为准,振动单元40的振动方向用竖直方向或上下方向表示,垂直于振动单元40振动的方向用水平方向表示。如图4、图7至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弹性部件10的第一连接部11与音圈20连接,具体地,音圈20包括骨架21和绕设于骨架21外的音圈线22,第一连接部11可与骨架21连接,也可与音圈线22连接。弹性部件10的第二连接部12与外壳连接,实现音圈20、弹性部件10及外壳之间的装配。如图9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与拖杯80连接,第二连接部12与外壳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与拖杯80连接,第二连接部12与磁轭连接,或者,第一连接部11与音圈20连接,第二连接部12与磁轭连接。
本实施例应用装置100设置弹性部件组30,且弹性部件组30包括多个弹性部件10,在一实施例中,弹性部件组30包括至少三个弹性部件10,至少三个弹性部件10沿振动单元40的外周间隔设置,增强了对振动单元40的定心效果,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至少三个弹性部件10沿振动单元40的外周间隔均匀设置,进一步增强对振动单元40的定心效果。具体地,至少三个弹性部件10在振动单元40竖直振动时对振动单元40形成水平方向上的至少三处约束,可遏制振动单元40发生偏振,且弹性部件10跟随振动单元40在竖直方向上位移,增强对振动单元40的定心效果。相较于现有片形弹波状的弹性部件10而言,本实施例的弹性部件10可以是金属板材一体冲压成型的线状、窄条状或片状结构,也可以采用单股金属线绕制而成的线状结构,还可以是双股金属线绕制而成的线状结构,制作简单方便,简化了制作工艺,制作效率高,降低了制作成本。并且,本实施例弹性部件10不会使应用装置100沿竖直方向上高度增加,占用空间小,利于产品的薄型化。另外,本实施例的弹性部件10中形变部13通过窄长形结构沿同一方向或不同方向分别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可减小形变部13的应力集中,增加了疲劳强度,降低弹性部件10断裂的风险,使得弹性部件10跟随振动单元40在竖直方向位移的过程中,形变部13发生弹性形变足够大,即使在振动单元40振动位移较大的情况下,弹性部件10的顺性保持良好,可提供足够的位移,不影响振动单元40的振动,优化产品性能。
同时,弹性部件组30中,至少一个弹性部件10的横截面尺寸大于其他弹性部件10的横截面尺寸,即,对至少一个弹性部件10进行加宽处理,使其横截面尺寸大于其他弹性部件10的横截面尺寸,从而减少了该弹性部件10上应力集中,避免发生断裂,保证该弹性部件10的正常使用,进而保证应用装置100的正常使用。另外,将弹性部件组30中的至少一个弹性部件10进行加宽处理,可改变弹性部件10整体的振动频率,消除共振,优化产品性能。和/或,弹性部件组30中,至少一个弹性部件10存在两个不同尺寸的横截面,即,至少一个弹性部件10可以变径设置,具体地,在至少一个弹性部件10中,对应力较大的区域可进行局部加宽处理,使得应力较大区域的横截面尺寸变大,减少该区域应力集中现象,避免发生断裂,并消除共振。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对弹性部件组30的所有弹性部件10均进行加宽处理,进而保证整个弹性部件组30的正常使用及全面消除共振。
本实施例中,任意一个弹性部件10中,形变部13靠近第一连接部11及第二连接部12的区域对应形成两个加宽区131,形变部13位于两个加宽区131之间的区域为非加宽区132,位于加宽区131内的形变部13的横截面宽度大于非加宽区132的形变部13的横截面宽度。可以理解地,弹性部件10的形变部13上靠近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的区域产生的位移大,弹性形变较大,应力集中大。
本实施例将形变部13靠近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的区域分别设置为两个加宽区131,将形变部13上位于两个加宽区131之间的区域设置为非加宽区132,并加宽位于加宽区131内的形变部13的横截面宽度,使得加宽区131的形变部13的横截面宽度大于非加宽区132的横截面宽度,有利于针对性地减小弹性形变较大区域的应力集中,避免发生断裂,保证弹性部件10的正常使用,同时改变弹性部件10整体的振动频率,消除共振,优化产品性能。为了便于制作,进行局部加宽处理的弹性部件10可为一体冲压成型结构,一方面,一体冲压成型的弹性部件10易于实现局部加宽,另一方面,一体冲压成型的弹性部件10的平面度及尺寸公差更容易管控,产品良率高。
本实施例中,各弹性部件10中,形变部13为平面结构,且形变部13与第一连接部11及第二连接部12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使得弹性部件10整体为平面结构,相较于现有片形弹波状的弹性部件10相比,本实施例提高了弹性部件10的整体平面度,进一步降低应用装置100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实现产品薄型化的设计理念。
进一步地,弹性部件组30的所有弹性部件10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即,弹性部件组30的至少三个弹性部件10均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不仅增强对音圈20的定心效果,而且力学劲度Kms对称性及平坦性好,满足大位移疲劳要求。
本实施例的弹性部件10为线状弯折结构,易于制作,可在音圈20振动位移较大时提供良好的顺性。本实施例弹性部件10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等形状,也可以呈扁平的其他形状。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形变部13为由第一端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第二端形成的S形弯曲结构,具体地,形变部13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形变部13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部12连接,形变部13由第一端向第二端呈S形弯曲延伸形成,S形弯曲延伸的方向与从第一连接部11到第二连接部12的方向相一致。弹性部件10整体呈S形弯折,呈S形弯折的弹性部件10的弹性形变大,可在振动单元40振动位移较大时提供良好的顺性。本发明弹性部件10的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部件10还可以呈螺旋状、蛇形或其他形状弯折。
在一实施例中,形变部13的宽度从第一连接部11到第二连接部12的方向逐渐增大,形变部13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边的延伸线在第一连接部11远离第二连接部12的方向相交为一点形成一锐角α。其中,锐角α的角度值对于该弹性部件10的力学劲度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情况下,锐角α的角度值越大,力学劲度Kms值降低,弹性部件10的形变部13发生弹性形变时的弹性变化量越大,则该弹性部件10的线性表现越好。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中,锐角α的角度不小于10°。
在另一实施例中,形变部13的宽度从第一连接部11到第二连接部12的方向逐渐减小,形变部13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边的延伸线在第二连接部12远离第一连接部11的方向相交为一点形成一锐角α。该实施例是根据应用装置100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形变部13的结构,该实施例具有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基于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原因,锐角α的角度不小于10°。
本实施例中,形变部13中每弯折一次为一个弯折线段133,相邻的两个弯折线段133的端部之间由圆弧线段134连接,圆弧线段134和与其连接的两个弯折线段133的线宽相等或呈渐变设置。圆弧线段134可起到过渡作用,避免两个相邻的弯折段之间直接折弯造成较大的应力集中。在一实施例中,圆弧线段134和与其连接的两个折弯线段的线宽相等,便于制作。在另一实施例中,圆弧线段134和其连接的两个折弯线段的线宽呈渐变设置,从而可根据应力集中情况灵活调整圆弧线段134的线宽,减小应力集中。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以及靠近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的弯折线段133及圆弧线段134的线宽大于其余折弯线段及圆弧线段134的线宽,从而通过对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以及靠近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的弯折线段133及圆弧线段134等弹性形变较大的区域进行局部加宽处理,进一步减少弹性部件10的应力集中,且通过对弹性形变较大的区域局部加宽处理可改变弹性部件10整体的振动频率,消除共振,优化产品性能。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以及位于加宽区131内的弯折线段133和圆弧线段134的线宽为B1,非加宽区132内弯折线段133和圆弧线段134的线宽为b1,其中,b1<B1≤8b1。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和与其相邻的弯折线段133之间的间隙、相邻的两个弯折线段133之间的间隙、第二连接部12和与其相邻的弯折线段133之间的间隙以及圆弧线段134的直径均大于或等于弹性部件10的厚度,以便冲压制作。本实施例弹性部件10的厚度可为0.1mm~0.5mm,上述各间隙及圆弧线段134的直径可设置为弹性部件10厚度的1.5倍。
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弯折线段133之间相对圆弧线段134的位置形成开口135,位于非加宽区132内的开口135设置有阻尼件14,阻尼件14将相邻的两个弯折线段133连接。阻尼件14的材质包括金属材料、橡胶材料、硅胶材料、胶水材料、泡棉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且/或,阻尼件14的形状呈片状结构或者线状结构设置,只需将相邻的两个弯折线段133连接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阻尼件14为阻尼胶,弹性部件10在非加宽区132内局部涂布或者注塑阻尼胶,阻尼胶在开口135处,并将相邻的两个弯折线段133连接,阻尼胶改善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消除共振,进一步优化产品性能。
如图3至图9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形变部13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设有中心区域137;形变部13由所述第一端向所述中心区域137沿第一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所述中心区域137,再由所述中心区域137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所述第二端形成。具体地,形变部13呈螺旋形结构,形变部13由第一端向中心区域137沿顺时针或逆时针螺旋延伸至中心区域137,再由中心区域137沿逆时针或顺时针螺旋延伸至第二端形成,使得形变部13呈沿两个相反方向分别螺旋延伸的螺旋形结构,弹性形变大,可在振动单元40振动位移较大时提供良好的顺性。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分别对应位于形变部13的两侧,形变部1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可以任意对应与第一连接部11或第二连接部12连接,即,形变部13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形变部13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部12连接,或者,形变部13的第一端与第二连接部12连接,形变部13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进一步地,形变部13沿其自身的中心点呈中心对称结构,一方面便于制作,另一方面形变部1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可以互换,方便使用。
在另一实施例中,形变部13呈方形的类螺旋结构,形变部13由第一端向中心区域137分别沿直线和曲线延伸至中心区域137,再由中心区域137分别沿曲线和直线延伸至第二端形成,使得形变部13呈沿两个相反方向分别沿直线和曲线延伸的类螺旋形结构,弹性形变大,可在振动单元40振动位移较大时提供良好的顺性。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分别对应位于形变部13的两侧,形变部1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可以任意对应与第一连接部11或第二连接部12连接,即,形变部13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形变部13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部12连接,或者,形变部13的第一端与第二连接部12连接,形变部13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本发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形变部13呈螺旋形结构或呈方形的类螺旋结构,简单方便。
本实施例中,形变部13中每弯折一次为一个螺旋线段136,任意相邻的两个螺旋线段136间隔布置,以提供足够的弹性形变。进一步地,任意相邻的两个螺旋线段136之间的间距至少大于一倍的螺旋线段136的横截面宽度,进一步提高形变部13的弹性形变程度。并且,呈螺旋形结构的形变部13,一方面可减小形变部13的应力集中,增加了疲劳强度,降低弹性部件10断裂的风险,另一方面可提供足够的加工空间,避免在加工过程中刀具划伤线材,保证弹性部件10的性能不受影响。
形变部13中每弯折一次为一个螺旋线段136,任意相邻的两个螺旋线段136间隔布置,以提供足够的弹性形变。进一步地,任意相邻的两个螺旋线段136之间的间距至少大于一倍的螺旋线段136的线宽,进一步提高形变部13的弹性形变程度。为了进一步减少弹性形变较大区域的应力集中,螺旋线段136的线宽可呈渐变设置,比如对弹性形变较大的局部区域加宽处理,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以及靠近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的螺旋线段136的线宽大于其余螺旋线段136的线宽。并且,通过对弹性部件10弹性形变较大区域进行局部加宽处理,可改变弹性部件10整体的振动频率,消除共振,优化产品性能。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以及靠近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的螺旋线段136的线宽为B2,其余螺旋线段136的线宽为b2,其中,b2<B2≤8b2。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11和与其相邻的螺旋线段136之间的间隙、相邻的两个螺旋线段136之间的间隙、第二连接部12和与其相邻的螺旋线段136之间的间隙均大于或等于弹性部件10的厚度,以便冲压制作。该实施例弹性部件10的厚度可为0.1mm~0.5mm,上述各间隙可设置为弹性部件10厚度的1.5倍。
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的螺旋线段136和与其相邻的螺旋线段136之间的间隙处、与第二连接部12连接的螺旋线段136和与其相邻的螺旋线段136之间的间隙处均设置有阻尼件14,阻尼件14将相邻的两个螺旋线段136连接。阻尼件14的材质包括金属材料、橡胶材料、硅胶材料、胶水材料、泡棉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且/或,阻尼件14的形状呈片状结构或者线状结构设置,只需将相邻的两个螺旋线段136连接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阻尼件14为阻尼胶,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的螺旋线段136振幅大,从而在该螺旋线段136和与其相邻的螺旋线段136之间的间隙处局部涂布或者注塑阻尼胶,阻尼胶将两个螺旋线段136连接,改善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消除共振,进一步优化产品性能。同理,与第二连接部12连接的螺旋线段136振幅大,从而在该螺旋线段136和与其相邻的螺旋线段136之间的间隙处局部涂布或者注塑阻尼胶,阻尼胶将两个螺旋线段136连接,改善弹性部件10的共振频率,消除共振,更进一步优化产品性能。
现有的弹波材料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容易变形,其硬度发生变化,且耐疲劳性比较差。而本发明弹性部件10由磷青铜、铁、钢或者合金材质中的任意一种制成,不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不易变形,硬度也不会发生变化,耐疲劳性良好,使得应用装置100能够在恶劣环境中工作,优化产品性能,提高应用装置100的应用广泛性。为了方便连接,各弹性部件10上,第二连接部12远离形变部13的一端形成弯钩部121,弯钩部121与外壳连接。具体地,弯钩部121与外壳的挂柱连接。
应用装置100为扬声器、马达或多功能振动装置,应用范围广。本发明以应用装置100为扬声器进行说明,应用装置100包括振动单元40和上述弹性部件10,弹性部件10用于平衡所述振动单元40沿预设的方向振动。振动单元40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振动单元40可沿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排布。其中,应用装置100还包括支架70,在一实施例中,振动单元40包括振膜60和与振膜60连接的音圈20;第一连接部11与音圈20连接,第二连接部12与支架70连接,且/或,支架70为外壳或者磁轭;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振动单元40包括振膜60、音圈20和拖杯80,音圈20和拖杯80连接于振膜60的同一侧,第一连接部11与拖杯80连接,第二连接部12与支架70连接,且/或,支架70为外壳或者磁轭。该应用装置100中弹性部件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应用装置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应用装置100中,弹性部件10的数量至少为三个,至少三个弹性部件10沿振动单元40的外周间隔均匀设置。在一实施例中,弹性部件10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弹性部件10沿振动单元40的外周间隔均匀设置,增强了对振动单元40的定心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部件10的数量也可以为四个、五个、六个或其他数量。本发明应用装置100中弹性部件1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本发明对弹性部件10的数量不作限制。
应用装置100可包括至少一个弹性部件组30,一个弹性部件组30包括至少三个位于同一水平面的弹性部件10。同一个弹性部件组30中,三个弹性部件10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比如,同一个弹性部件组30中的三个弹性部件10中,其中一个弹性部件10可以呈S形弯折,另两个可以呈螺旋状弯曲。并且,同一个弹性部件组30中,三个弹性部件10的线宽或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比如,由于材质属性的不同,三个弹性部件10中,其中一个弹性部件10的材质为磷青铜,则其线宽可以设置为0.4mm,另一个弹性部件10的材质为铍铜,则其线宽可以设置为0.3mm,还有一个弹性部件10的材质为316钢,则其线宽可以设置为0.2mm。同一个弹性部件组30中,三个弹性部件10的制作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比如,三个弹性部件10中,其中一个弹性部件10可以一体冲压成型,另两个弹性部件10可以采用单股或双股金属线绕制而成。
另外,同一个弹性部件组30的三个弹性部件10中,其中两个弹性部件10为导电体结构,其余弹性部件10为非导电体结构。导电体结构的弹性部件10中,具备导电的功能,其能够向应用装置100的振动单元40传输电信号,具体地,该弹性部件10通过其第一连接部11与振动单元40的接线部电连接配合,第二连接部12与外部电源连接,进而通过弹性部件10传输振动单元40与外部的电信号;此外,该弹性部件10还通过其形变部13的弹性形变作用来根据振动单元40的振动偏移状态对振动单元40的往复振动进行约束,使所述振动单元40稳定在预设的中心区域,防止了振动单元40的偏振,使得振动单元40的往复振动更加稳定。因此,该弹性部件10兼具了导电及定心的作用,实现了这两种功能的集成,在应用装置100中只需设置两个本发明的弹性部件10即可同时实现对内外部电路的导通作用及对振动单元40振动的定心作用,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应用装置100腔体内的空间,进一步利于产品的薄型化,并且有效地简化了应用装置100的装配工艺。
应用装置100可包括多个弹性部件组30,比如两个或三个弹性部件组30,以两个弹性部件组30为例进行说明,两个弹性部件组30沿振动单元40的竖直方向间隔布置,各弹性部件组30包括四个弹性部件10,并且该四个弹性部件10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两个弹性部件组30的八个弹性部件10在竖直方向呈错位排布,不仅增强对振动单元40的定心效果,而且力学劲度Kms对称性及平坦性好,满足大位移疲劳要求。多个弹性部件组30相较于一个弹性部件组30来说,一方面增强对振动单元40的定心效果,另一方面减少应力集中,可相应减小弹性部件10的线径,更易制作。
本发明应用装置100中,弹性部件组30的数量及排布方式,以及各弹性部件组30的形状、结构、线宽、材质、属性及制作方式等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兼容性好,应用范围广。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2)
1.一种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装置包括多个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形变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应用装置中不同的部件上,所述不同的部件之间可以相对运动,或者所述不同的部件之间是相对静止的;
所述形变部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其中一者连接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另一者连接的第二端;
所述形变部由所述第一端沿同一方向或不同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所述第二端形成;
至少一个所述弹性部件的横截面尺寸大于其他所述弹性部件的横截面尺寸;和/或,
至少一个所述弹性部件存在至少两个不同尺寸的横截面;
所述弹性部件为线状弯折结构,且弯折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内设置有与所述弹性部件连接的阻尼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任意一个所述弹性部件中,所述形变部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区域对应形成两个加宽区,所述形变部位于两个所述加宽区之间的区域为非加宽区,位于所述加宽区内的所述形变部的横截面宽度大于所述非加宽区的所述形变部的横截面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弹性部件中,所述形变部为平面结构,且所述形变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弹性部件的所有所述弹性部件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部为由所述第一端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所述第二端形成的S形弯曲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部的宽度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到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形变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边的延伸线在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方向相交为一点形成一锐角;或者,
所述形变部的宽度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到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形变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边的延伸线在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相交为一点形成一锐角。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部中每弯折一次为一个弯折线段,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线段的端部之间由圆弧线段连接,所述圆弧线段和与其连接的两个所述弯折线段的线宽相等或呈渐变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弯折线段及所述圆弧线段的线宽大于其余所述弯折线段及所述圆弧线段的线宽。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与其相邻的所述弯折线段之间的所述间隙、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线段之间的所述间隙、所述第二连接部和与其相邻的所述弯折线段之间的所述间隙以及所述圆弧线段的直径均大于或等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厚度。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线段之间的所述间隙相对所述圆弧线段的位置形成开口,位于所述非加宽区内的所述开口设置有所述阻尼件,所述阻尼件将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线段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设有中心区域;所述形变部由所述第一端向所述中心区域沿第一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所述中心区域,再由所述中心区域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呈直线和/或曲线延伸至所述第二端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部呈螺旋形结构,所述形变部由所述第一端向所述中心区域沿顺时针或逆时针螺旋延伸至所述中心区域,再由所述中心区域沿逆时针或顺时针螺旋延伸至所述第二端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部中每弯折一次为一个螺旋线段,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螺旋线段间隔布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螺旋线段的线宽大于其余所述螺旋线段的线宽。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与其相邻的所述螺旋线段之间的所述间隙、相邻的两个所述螺旋线段之间的所述间隙、所述第二连接部和与其相邻的所述螺旋线段之间的所述间隙均大于或等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厚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所述螺旋线段和与其相邻的所述螺旋线段之间的所述间隙处、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所述螺旋线段和与其相邻的所述螺旋线段之间的所述间隙处均设置有所述阻尼件,所述阻尼件将相邻的两个所述螺旋线段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由磷青铜、铁、钢或者合金材质中的任意一种制成。
18.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装置还包括振动单元,所述弹性部件用于平衡所述振动单元沿预设的方向振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单元为一个或多个,所述振动单元沿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排布。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的数量至少为三个,至少三个所述弹性部件沿所述振动单元的外周间隔均匀设置。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两个所述弹性部件为导电体结构,其余所述弹性部件为非导电体结构。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装置还包括支架,所述振动单元包括振膜和与所述振膜连接的音圈;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音圈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支架连接;
或者,所述振动单元包括振膜、音圈和拖杯,所述音圈和所述拖杯连接于所述振膜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拖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支架连接;
且/或,所述支架为外壳或者磁轭。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58488.8A CN113727253B (zh) | 2020-05-25 | 2020-05-25 | 应用装置 |
PCT/CN2020/127328 WO2021238075A1 (zh) | 2020-05-25 | 2020-11-07 | 应用装置 |
US17/999,880 US20230247365A1 (en) | 2020-05-25 | 2020-11-07 | Application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58488.8A CN113727253B (zh) | 2020-05-25 | 2020-05-25 | 应用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27253A CN113727253A (zh) | 2021-11-30 |
CN113727253B true CN113727253B (zh) | 2023-03-21 |
Family
ID=78672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458488.8A Active CN113727253B (zh) | 2020-05-25 | 2020-05-25 | 应用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247365A1 (zh) |
CN (1) | CN113727253B (zh) |
WO (1) | WO2021238075A1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89083A (zh) * | 2000-09-04 | 2003-01-0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扬声器 |
JP2012034184A (ja) * | 2010-07-30 | 2012-02-16 | Alpine Electronics Inc | スピーカ装置 |
CN103856874A (zh) * | 2014-03-05 | 2014-06-11 |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 扬声器振动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311263B2 (en) * | 2009-01-07 | 2012-11-13 | Tang Band Industries Co., Ltd. | Spider arrangement for electromagnetic vibrator |
US20110243364A1 (en) * | 2010-03-31 | 2011-10-06 | Walter James J | Structure of loudspeaker for reducing thickness and mounting depth |
JP6142410B2 (ja) * | 2011-08-29 | 2017-06-07 | カン−ムン ヨム | 低音特性と音圧を向上させた超薄型スピーカーユニット及びスピーカーユニットが組み立てられたボード |
CN204090139U (zh) * | 2014-09-18 | 2015-01-07 | 北京爱德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扬声器单元 |
CN105472491B (zh) * | 2016-01-04 | 2019-08-09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振动功能和发声功能的多功能装置 |
JP6925886B2 (ja) * | 2017-06-28 | 2021-08-25 | フォルシアクラリオ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スピーカ |
CN207070345U (zh) * | 2017-07-19 | 2018-03-02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定心支片及具有该定心支片的扬声器 |
CN206963062U (zh) * | 2017-07-19 | 2018-02-02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定心支片及具有该定心支片的扬声器 |
CN108650598A (zh) * | 2018-04-25 | 2018-10-12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发声装置 |
CN109862484B (zh) * | 2018-12-30 | 2021-10-01 |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扬声器 |
CN110719554B (zh) * | 2019-08-31 | 2021-11-26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发声装置及其电子设备 |
-
2020
- 2020-05-25 CN CN202010458488.8A patent/CN113727253B/zh active Active
- 2020-11-07 US US17/999,880 patent/US20230247365A1/en active Pending
- 2020-11-07 WO PCT/CN2020/127328 patent/WO2021238075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89083A (zh) * | 2000-09-04 | 2003-01-0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扬声器 |
JP2012034184A (ja) * | 2010-07-30 | 2012-02-16 | Alpine Electronics Inc | スピーカ装置 |
CN103856874A (zh) * | 2014-03-05 | 2014-06-11 |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 扬声器振动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30247365A1 (en) | 2023-08-03 |
WO2021238075A1 (zh) | 2021-12-02 |
CN113727253A (zh) | 2021-1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115661U (zh) | 应用装置 | |
CN113727252A (zh) | 应用装置 | |
CN212086477U (zh) | 应用装置 | |
CN112788496B (zh) | 一种定心支片及发声装置 | |
CN112969132B (zh) | 弹性支片、电子装置及终端 | |
CN211930861U (zh) | 弹性部件及应用装置 | |
CN113727253B (zh) | 应用装置 | |
US20230239631A1 (en) | Sound 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212486775U (zh) |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3727255A (zh) | 应用装置 | |
CN214675645U (zh) | 发声装置和终端 | |
CN113727254A (zh) | 弹性部件及应用装置 | |
CN212392990U (zh) |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3423047B (zh) | 弹性支片及电子装置 | |
CN214381365U (zh) | 弹性支片、电子装置及终端 | |
CN214675644U (zh) | 弹性部件、发声装置和终端 | |
CN214960103U (zh) | 弹性支片及电子装置 | |
CN214381370U (zh) | 发声装置、电子装置及终端 | |
CN214381364U (zh) | 电子装置及终端 | |
CN114827851B (zh) | 弹性支片、电子装置及终端 | |
CN113079443A (zh) | 一种发声装置 | |
CN114827852B (zh) | 电子装置及终端 | |
CN221886723U (zh) | 一种异型喇叭的异型弹片共振结构 | |
WO2021238073A1 (zh) |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21886702U (zh) | 一种异型喇叭的共振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