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21817A - 显示设备及填充图形的编辑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设备及填充图形的编辑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21817A
CN113721817A CN202111021180.8A CN202111021180A CN113721817A CN 113721817 A CN113721817 A CN 113721817A CN 202111021180 A CN202111021180 A CN 202111021180A CN 113721817 A CN113721817 A CN 1137218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our line
area
areas
graph
contou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2118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敏
崔毅
杜鑫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2118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2181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7218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18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2Selection of displayed objects or displayed text el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5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for image manipulation, e.g. dragging, rotation, expansion or change of colou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s And Circuits For Display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及填充图形的编辑方法中,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擦除指令后,将初始填充图形与擦除指令对应的擦除区域二者重合的部分进行隐藏,然后显示隐藏操作后的区域,通过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所述剩余部分的轮廓线得到擦除处理后剩余部分的所有轮廓线,然后显示剩余部分的所有轮廓线及围绕轮廓线形成的内部区域,进而获取到擦除操作后的各填充区域,通过对各填充区域的轮廓线进行移动、旋转、放大等编辑,编辑后再填充,从而实现对擦除操作后各填充区域的单独编辑。

Description

显示设备及填充图形的编辑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设备及填充图形的编辑方法。
背景技术
智能电视是基于Internet应用技术,具备开放式操作系统与芯片,拥有开放式应用平台,可实现双向人机交互功能,集影音、娱乐、数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电视产品,用于满足用户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智能电视的显示屏幕上可以设置触控组件,形成触摸屏,用户可以通过触摸屏在一些应用场景下输入控制指令。例如,在教育和会议场景中,用户可以在智能电视上进行电子白板或画板演示,利用触摸屏填充一些封闭图形。
在初始图形中可填充一定填充内容得到填充图形,然后通过擦除控件可对填充图形进行擦除操作,其中擦除控件移动形成一定擦除区域,这样初始图形在第一图层,填充内容在第二图层,擦除区域在第三图层,在通过擦除控件进行擦除操作后保留下来的图形中,包括保留下来的填充内容,在现有技术中对保留下来的填充内容无法进行单独编辑。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及填充图形的编辑方法,以解决无法对经过擦除操作后保留下来的填充内容进行单独编辑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包括:
显示器;
触控组件,被配置为检测用户输入的触控轨迹;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接收用户输入的擦除指令;
响应于所述擦除指令,获取所述擦除指令对应的擦除区域;
将初始填充图形与所述擦除区域的重合部分进行隐藏;
显示所述初始填充图像被隐藏处理后剩余部分;
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所述剩余部分的轮廓线;
显示所述剩余部分的各轮廓线及所述轮廓线形成的填充区域。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填充图形的编辑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用户输入的擦除指令;
响应于所述擦除指令,获取所述擦除指令对应的擦除区域;
将初始填充图形与所述擦除区域的重合部分进行隐藏;
显示所述初始填充图像被隐藏处理后剩余部分;
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所述剩余部分的轮廓线;
显示所述剩余部分的各轮廓线及所述轮廓线形成的填充区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及填充图形的编辑方法中,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擦除指令后,将初始填充图形与擦除指令对应的擦除区域二者重合的部分进行隐藏,然后显示隐藏操作后的区域,通过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所述剩余部分的轮廓线得到擦除处理后剩余部分的所有轮廓线,然后显示剩余部分的所有轮廓线及围绕轮廓线形成的内部区域,进而获取到擦除操作后的各填充区域,通过对各填充区域的轮廓线进行移动、旋转、放大等编辑,编辑后再填充,从而实现对擦除操作后各填充区域的单独编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中示例性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设备与控制装置之间操作场景的示意图;
图2中示例性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控制装置100的硬件配置框图;
图3中示例性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设备200的硬件配置框图;
图4中示例性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设备200中软件配置示意图;
图5中示例性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设备200中对填充图形进行移动的场景示意图;
图6中示例性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设备200中对填充图形进行缩放的场景示意图;
图7中示例性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设备200中对填充图形进行旋转的场景示意图;
图8中示例性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设备200中对填充图形进行擦除的场景示意图;
图9中示例性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设备200中对填充图形进行擦除的场景示意图;
图10中示例性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设备200中对填充图形进行擦除的场景示意图;
图11中示例性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设备200中对填充图形进行擦除的场景示意图;
图12中示例性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设备200中对填充图形进行擦除的场景示意图;
图13中示例性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设备200中对填充图形进行擦除的场景示意图;
图14中示例性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设备200中对填充图形进行擦除的场景示意图;
图15中示例性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设备200中对填充图形进行擦除的场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和实施方式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于术语的简要说明,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接下来描述的实施方式,而不是意图限定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说明,这些术语应当按照其普通和通常的含义理解。
本申请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类似或同类的对象或实体,而不必然意味着限定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除非另外注明。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用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
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但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件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所有组件,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组件。
术语“模块”是指任何已知或后来开发的硬件、软件、固件、人工智能、模糊逻辑或硬件或/和软件代码的组合,能够执行与该元件相关的功能。
图1为根据实施例中显示设备与控制装置之间操作场景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用户可通过智能设备300或控制装置100操作显示设备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100可以是遥控器,遥控器和显示设备的通信包括红外协议通信或蓝牙协议通信,及其他短距离通信方式,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来控制显示设备200。用户可以通过遥控器上按键、语音输入、控制面板输入等输入用户指令,来控制显示设备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智能设备300(如移动终端、平板电脑、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等)以控制显示设备200。例如,使用在智能设备上运行的应用程序控制显示设备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还可以采用除了控制装置100和智能设备300之外的方式进行控制,例如,可以通过显示设备200设备内部配置的获取语音指令的模块直接接收用户的语音指令控制,也可以通过显示设备200设备外部设置的语音控制设备来接收用户的语音指令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还与服务器400进行数据通信。可允许显示设备200通过局域网(LAN)、无线局域网(WLAN)和其他网络进行通信连接。服务器400可以向显示设备200提供各种内容和互动。服务器400可以是一个集群,也可以是多个集群,可以包括一类或多类服务器。
图2示例性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中控制装置100的配置框图。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100包括控制器110、通信接口130、用户输入/输出接口140、存储器、供电电源。控制装置100可接收用户的输入操作指令,且将操作指令转换为显示设备200可识别和响应的指令,起用用户与显示设备200之间交互中介作用。
图3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的硬件配置框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包括调谐解调器210、通信器220、检测器230、外部装置接口240、控制器250、显示器260、音频输出接口270、存储器、供电电源、用户接口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包括处理器,视频处理器,音频处理器,图形处理器,RAM,ROM,用于输入/输出的第一接口至第n接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器260包括用于呈现画面的显示屏组件,以及驱动图像显示的驱动组件,用于接收源自控制器输出的图像信号,进行显示视频内容、图像内容以及菜单操控界面的组件以及用户操控UI界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器260可为液晶显示器、OLED显示器、以及投影显示器,还可以为一种投影装置和投影屏幕。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器220是用于根据各种通信协议类型与外部设备或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组件。例如:通信器可以包括Wifi模块,蓝牙模块,有线以太网模块等其他网络通信协议芯片或近场通信协议芯片,以及红外接收器中的至少一种。显示设备200可以通过通信器220与外部控制装置100或服务器400建立控制信号和数据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接口,可用于接收控制装置100(如:红外遥控器等)的控制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器230用于采集外部环境或与外部交互的信号。例如,检测器230包括光接收器,用于采集环境光线强度的传感器;或者,检测器230包括图像采集器,如摄像头,可以用于采集外部环境场景、用户的属性或用户交互手势,再或者,检测器230包括声音采集器,如麦克风等,用于接收外部声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部装置接口24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高清多媒体接口接口(HDMI)、模拟或数据高清分量输入接口(分量)、复合视频输入接口(CVBS)、USB输入接口(USB)、RGB端口等任一个或多个接口。也可以是上述多个接口形成的复合性的输入/输出接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谐解调器210通过有线或无线接收方式接收广播电视信号,以及从多个无线或有线广播电视信号中解调出音视频信号,如以及EPG数据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250和调谐解调器210可以位于不同的分体设备中,即调谐解调器210也可在控制器250所在的主体设备的外置设备中,如外置机顶盒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250,通过存储在存储器上中各种软件控制程序,来控制显示设备的工作和响应用户的操作。控制器250控制显示设备200的整体操作。例如:响应于接收到用于选择在显示器260上显示UI对象的用户命令,控制器250便可以执行与由用户命令选择的对象有关的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象可以是可选对象中的任何一个,例如超链接、图标或其他可操作的控件。与所选择的对象有关操作有:显示连接到超链接页面、文档、图像等操作,或者执行与所述图标相对应程序的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视频处理器,音频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RAM Random AccessMemory,RAM),ROM(Read-Only Memory,ROM),用于输入/输出的第一接口至第n接口,通信总线(Bus)等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可在显示器260上显示的图形用户界面(GUI)输入用户命令,则用户输入接口通过图形用户界面(GUI)接收用户输入命令。或者,用户可通过输入特定的声音或手势进行输入用户命令,则用户输入接口通过传感器识别出声音或手势,来接收用户输入命令。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界面”,是应用程序或操作系统与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介质接口,它实现信息的内部形式与用户可以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用户界面常用的表现形式是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 User Interface,GUI),是指采用图形方式显示的与计算机操作相关的用户界面。它可以是在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中显示的一个图标、窗口、控件等界面元素,其中控件可以包括图标、按钮、菜单、选项卡、文本框、对话框、状态栏、导航栏、Widget等可视的界面元素。
参见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系统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程序(Applications)层(简称“应用层”),应用程序框架(Application Framework)层(简称“框架层”),安卓运行时(Android runtime)和系统库层(简称“系统运行库层”),以及内核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应用程序层中运行有至少一个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可以是操作系统自带的窗口(Window)程序、系统设置程序或时钟程序等;也可以是第三方开发者所开发的应用程序。在具体实施时,应用程序层中的应用程序包不限于以上举例。
框架层为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应用程序框架层相当于一个处理中心,这个中心决定让应用层中的应用程序做出动作。应用程序通过API接口,可在执行中访问系统中的资源和取得系统的服务。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管理器(Managers),内容提供者(Content Provider)等,其中管理器包括以下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活动管理器(ActivityManager)用与和系统中正在运行的所有活动进行交互;位置管理器(Location Manager)用于给系统服务或应用提供了系统位置服务的访问;文件包管理器(Package Manager)用于检索当前安装在设备上的应用程序包相关的各种信息;通知管理器(NotificationManager)用于控制通知消息的显示和清除;窗口管理器(Window Manager)用于管理用户界面上的括图标、窗口、工具栏、壁纸和桌面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中的显示器260被配置显示用户界面、图像、文字、视频等,显示设备200中的控制器250用于向显示器260提供用户界面、图像、文字、视频等,控制器250或控制装置100可以控制固定组件,进而通过固定组件实现显示设备200的旋转,以使显示设备200在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之间转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固定组件固定在显示器260的背面,固定组件用于和墙面固定,固定组件接收控制器250或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使显示器260在竖直的平面内进行旋转,使得显示器260处于不同的屏幕状态。屏幕状态包括横屏状态和竖屏状态,所述横屏状态是指,从显示器260正面观看时,所述显示器260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竖直方向上的长度的状态,所述竖屏状态是指,从显示器260正面观看时,所述显示器260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小于竖直方向上的长度的状态。其中,所述竖直在本申请中是指大致竖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可以通过增加触控组件使显示设备200支持触控交互功能。通常,触控组件可以与显示器260共同构成触摸屏。在触摸屏上用户可以通过触摸操作输入不同的控制指令。例如,用户可以输入点击、滑动、长按、双击等触控指令,不同的触控指令可以代表不同的控制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不同的触摸动作,触控组件可以在用户输入不同触摸动作时,产生不同的电信号,并将产生的电信号发送给控制器250。控制器250可以对接收到的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从而根据提取的特征确定用户要执行的控制功能。
例如,当用户在应用程序界面中的任一程序图标位置输入点击触摸动作时,触控组件将感应到触摸动作从而产生电信号。控制器250在接收到电信号后,可以先对电信号中触摸动作对应电平的持续时间进行判断,在持续时间小于预设时间阈值时,识别出用户输入的是点击触控指令。控制器250再对电信号产生的位置特征进行提取,从而确定触摸位置。当触摸位置在应用图标显示范围内时,确定用户在应用图标位置输入了点击触控指令。相应的,点击触控指令在当前场景下用于执行运行相应应用程序的功能,因此控制器250可以启动运行对应的应用程序。
又例如,当用户在媒资展示页面中输入滑动动作时,触控组件同样将感应到的电信号发送给控制器250。控制器250先对电信号中触摸动作对应信号的持续时间进行判断。在确定持续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时,再对信号产生的位置变化情况进行判断,显然,对于互动触摸动作,其信号的产生位置将发生变化,从而确定用户输入了滑动触控指令。控制器250再根据信号产生位置的变化情况,对滑动触控指令的滑动方向进行判断,控制在媒资展示页面中对显示画面进行翻页,以显示更多的媒资选项。进一步地,控制器250还可以对滑动触控指令的滑动速度、滑动距离等特征进行提取,并按照所提取的特征进行翻页的画面控制,以达到跟手效果等。
同理,对于双击、长按等触控指令,控制器250可以通过提取不同的特征,并通过特征判断确定触控指令的类型后,按照预设的交互规则执行相应的控制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组件还支持多点触控,从而使用户可以在触摸屏上通过多指输入触摸动作,例如,多指点击、多指长按、多指滑动等。
对于上述触控动作还可以配合特定的应用程序,实现特定的功能。例如,当用户打开“画板”应用后,显示器260可以呈现绘图区域,用户可以通过滑动触控指令在绘图区域中画出特定触控动作轨迹,控制器250则通过触控组件检测的触控动作,确定触控动作图案,并控制显示器260实时进行显示,以满足演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可通过显示设备安装画板等触控应用,在该应用的触控界面里,用户可进行写字、划线等操作,显示设备可根据用户的触摸动作生成触控轨迹,以实现画板演示或娱乐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显示设备不仅指的是智能电视,还可以指的是计算机、平板电脑等。
智能电视是基于Internet应用技术,具备开放式操作系统与芯片,拥有开放式应用平台,可实现双向人机交互功能,集影音、娱乐、数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电视产品,用于满足用户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智能电视的显示屏幕上可以设置触控组件,形成触摸屏,用户可以通过触摸屏在一些应用场景下输入控制指令。例如,在教育和会议场景中,用户可以在智能电视上进行电子白板或画板演示,利用触摸屏填充一些封闭图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图5中示出了移动填充图形中的填充区域的过程,箭头的左边为:提取填充区域的轮廓线,具体地提取轮廓线的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手段,在此处不再赘述,然后移动轮廓线,其中虚线为填充区域的轮廓线,填充区域包括凸形图、凹形图和环形图的填充区域,这样将对填充区域的移动转换为对轮廓线的移动;移动轮廓线后对轮廓线形成的封闭区域再进行填充,填充时按照填充图像原来的颜色进行填充。填充后的效果如图5中箭头右边的附图示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图6中示出了缩放填充图形中的填充区域的过程,箭头的左边为:提取填充区域的轮廓线,然后缩放轮廓线,其中虚线为填充区域的轮廓线,填充区域包括凸形图、凹形图和环形图的填充区域,这样将对填充区域的缩放转换为对轮廓线的移动;缩放轮廓线后对轮廓线形成的封闭区域再进行填充,填充时按照填充图像原来的颜色进行填充。
填充后的效果如图6中箭头右边的附图示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图7中示出了旋转填充图形中的填充区域的过程,箭头的左边为:提取填充区域的轮廓线,然后旋转轮廓线,其中虚线为填充区域的轮廓线,填充区域包括凸形图、凹形图和环形图的填充区域,这样将对填充区域的旋转转换为对轮廓线的旋转;旋转轮廓线后对轮廓线形成的封闭区域再进行填充,填充时按照填充图像原来的颜色进行填充。
填充后的效果如图7中箭头右边的附图示意。
在初始图形中可填充一定填充内容得到填充图形,然后通过擦除控件可对填充图形进行擦除操作,其中擦除控件移动形成一定擦除区域,这样初始图形在第一图层,填充内容在第二图层,擦除区域在第三图层,在通过擦除控件进行擦除操作后保留下来的图形中,包括保留下来的填充内容,在现有技术中对保留下来的填充内容无法进行单独编辑。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用户输入的擦除指令,响应于擦除指令,获取擦除指令对应的擦除区域,将初始填充图形与擦除区域的重合部分进行隐藏,显示初始填充图像被隐藏处理后剩余部分,将隐藏区域在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剩余部分的轮廓线,显示剩余部分的各轮廓线及围绕各轮廓线的内部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初始填充图形的图形特征判断初始填充图形的图形类型,所述图形类型包括凸形图、凹形图和环形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初始填充图形为凸形图或凹形图时,将隐藏区域在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所述剩余部分的轮廓线,包括:
判断不封闭区域的数量;
如果不封闭区域的数量为0,则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第一轮廓线,将初始填充图形的轮廓线设置为第二轮廓线;
如果不封闭区域的数量为1,则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与所述不封闭区域的轮廓线进行拼接并设置为最终轮廓线;
如果不封闭区域的数量为2,则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分别与所述不封闭区域的轮廓线进行拼接并分别设置为第一轮廓线和第二轮廓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为环形图时,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所述剩余部分的轮廓线,包括:
判断不封闭区域的数量;
如果不封闭区域的数量为1,则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与所述不封闭区域的轮廓线进行拼接并设置为最终轮廓线;
如果不封闭区域的数量为2,则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分别与所述不封闭区域的轮廓线进行拼接并分别设置为第一轮廓线和第二轮廓线。
如果不封闭区域的数量为0,则判断所述隐藏区域与所述环形图的未填充区域是否存在覆盖;
如果隐藏区域与所述环形图的未填充区域不存在覆盖,则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独立轮廓线;
如果不封闭区域的数量为0,且所述隐藏区域与所述环形图的未填充区域存在覆盖,则将覆盖区域隐藏;
环形图的未填充区域被隐藏后剩余部分的轮廓线与所述隐藏区域的轮廓线进行拼接得到新的轮廓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显示所述剩余部分的各轮廓线及围绕各轮廓线的内部区域中,包括:
根据当前轮廓线形成的内部区域是否在另一轮廓线形成的内部区域内确定所述当前轮廓线为内轮廓线或外轮廓线;
将内轮廓线、所述内轮廓线形成的内部区域、所述外轮廓线、所述外轮廓线形成的背部区域组成擦除后包含轮廓线的剩余部分;
对擦除后包含轮廓线的剩余部分进行编辑后再填充。
结合上述,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设备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擦除指令后,将初始填充图形与擦除指令对应的擦除区域二者重合的部分进行隐藏,然后显示隐藏操作后的区域,通过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所述剩余部分的轮廓线得到擦除处理后剩余部分的所有轮廓线,然后显示剩余部分的所有轮廓线及围绕轮廓线形成的内部区域,进而获取到擦除操作后的各填充区域,通过对各填充区域的轮廓线进行移动、旋转、放大等编辑,编辑后再填充,从而实现对擦除操作后各填充区域的单独编辑。
下面结合附图对上述擦除过程进行具体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8示出了一种擦除示例,箭头左边的附图中1代表擦除前的填充区域,2代表擦除区域,此时,擦除区域与填充区域的部分相交,箭头右边为擦除后的效果图。
具体到图8中的示例中时,通过图形特征判断为凸形图或凹形图,将初始填充图形与擦除区域的重合部分进行隐藏,显示初始填充图像被隐藏处理后剩余部分,然后判断不封闭区域的数量,判断出不封闭区域数量为1,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与所述不封闭区域的轮廓线进行拼接并设置为最终轮廓线c,根据轮廓线c得到其填充区域A,对填充区域A的轮廓线c进行单独编辑后再填充,其中单独编辑包括移动、缩放和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9示出了另一种擦除示例,头左边的附图中1代表擦除前的填充区域,2代表擦除区域,此时,擦除区域贯穿填充区域,箭头右边为擦除后的效果图。
具体到图9中的示例中时,通过图形特征判断为凸形图或凹形图,将初始填充图形与擦除区域的重合部分进行隐藏,显示初始填充图像被隐藏处理后剩余部分,然后判断不封闭区域的数量,判断出不封闭区域,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分别与所述不封闭区域的轮廓线进行拼接并分别设置为第一轮廓线c和第二轮廓线d,第一轮廓线c和第二轮廓线d对应的填充区域分别为A和B,可对填充区域A的轮廓线c进行单独编辑后再填充,其中单独编辑包括移动、缩放和旋转,可对填充区域B的轮廓线d进行单独编辑后再填充,其中单独编辑包括移动、缩放和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0示出了另一种擦除示例,头左边的附图中1代表擦除前的填充区域,2代表擦除区域,此时,擦除区域在填充区域内部,箭头右边为擦除后的效果图。
具体到图10中的示例中时,通过图形特征判断为凸形图或凹形图,将初始填充图形与擦除区域的重合部分进行隐藏,显示初始填充图像被隐藏处理后剩余部分,然后判断不封闭区域的数量,则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第一轮廓线d,将初始填充图形的轮廓线设置为第二轮廓线c,然后获取轮廓线c对应的内部区域A,获取轮廓线d对应的内部区域B,然后判断出区域B在区域A内,说明区域B对应的轮廓线d为内轮廓线,区域A对应的轮廓线c为外轮廓线,然后将区域A和区域B形成擦除后环形图,区域A为对应的填充区域,可以对区域A进行单独编辑后再填充。
下面结合图11、图12、图13、图14和图15对环形图的擦除进行具体的展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1示出了一种环形图的擦除示例,头左边的附图中1代表擦除前的填充区域,2代表擦除区域,此时,擦除区域与填充区域的部分相交,箭头右边为擦除后的效果图。
具体到图11中的示例中时,通过图形特征判断为环形图,将初始填充图形与擦除区域的重合部分进行隐藏,显示初始填充图像被隐藏处理后剩余部分,然后判断不封闭区域的数量,不封闭区域数量为1,则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与所述不封闭区域的轮廓线进行拼接并设置为轮廓线c,识别出环形图原轮廓线a、b,然后获取轮廓线a对应的内部区域B,轮廓线b对应的内部区域C,轮廓线c对应的内部区域A,然后判断出区域B在区域A内,区域C在区域A内,区域B不在区域C内,区域C不在区域B内,进而判断出轮廓线c为外轮廓线,轮廓线b和c为内轮廓线,进而区域A、区域B和区域C形成擦除后环形图,区域A为对应的填充区域,可以对区域A进行单独编辑后再填充。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2示出了另一种环形图的擦除示例,头左边的附图中1代表擦除前的填充区域,2代表擦除区域,此时,擦除区域贯穿填充区域,箭头右边为擦除后的效果图。
具体到图12中的示例中时,通过图形特征判断为环形图,将初始填充图形与擦除区域的重合部分进行隐藏,显示初始填充图像被隐藏处理后剩余部分,然后判断不封闭区域的数量,判断出不封闭区域的数量为2,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分别与所述不封闭区域的轮廓线进行拼接并分别设置为第一轮廓线c和第二轮廓线d,识别出原轮廓线a、b、,然后获取轮廓线a对应的内部区域B,轮廓线b对应的内部区域C,轮廓线c对应的内部区域A,轮廓线d对应的内部区域D,进而判断出区域A、D不在其他区域中,区域B、C在区域A中,因此区域A、D的父ID是-1,区域B和区域C的父ID都是区域A的轮廓线c,区域A对应的轮廓c是外轮廓,区域D对应的轮廓d也是外轮廓,区域B和区域C对应的轮廓线a、b是外轮廓线c的内轮廓线,两条内部轮廓线形成外轮廓线c对应的内部轮廓线数组,进而区域A、区域B、区域C和区域D形成擦除后环形图,区域A和区域D为对应的填充区域,可以对区域A进行单独编辑后再填充,也可以对对区域D进行单独编辑后再填充。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3示出了另一种环形图的擦除示例,头左边的附图中1代表擦除前的填充区域,2代表擦除区域,此时,擦除区域贯穿填充区域,箭头右边为擦除后的效果图。
具体到图13中的示例中时,通过图形特征判断为环形图,将初始填充图形与擦除区域的重合部分进行隐藏,显示初始填充图像被隐藏处理后剩余部分,然后判断不封闭区域的数量,判断出不封闭区域为0,则判断所述隐藏区域与所述环形图的未填充区域是否存在覆盖;
如果所述隐藏区域与所述环形图的未填充区域不存在覆盖,则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独立轮廓线d,识别出原轮廓线a、b、c,然后获取轮廓线a对应的内部区域B,轮廓线b对应的内部区域C,轮廓线c对应的内部区域A,轮廓线d对应的内部区域D,进而判断出区域A不在其他区域中,区域B、C、D都在区域A中,因此区域A的父ID是-1,区域B、区域C和区域D对应的父ID都是区域A的轮廓线c,区域A对应的轮廓c是外轮廓线,区域B、区域C、区域D对应的轮廓线a、b、d是外轮廓线c的内轮廓线,三条内轮廓线形成外轮廓线c内部轮廓线数组,进而区域A、区域B、区域C和区域D形成擦除后环形图,区域A为对应的填充区域,可以对区域A进行单独编辑后再填充。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4示出了另一种环形图的擦除示例,头左边的附图中1代表擦除前的填充区域,2代表擦除区域,此时,擦除区域贯穿填充区域,箭头右边为擦除后的效果图。
具体到图14中的示例中时,通过图形特征判断为环形图,将初始填充图形与擦除区域的重合部分进行隐藏,显示初始填充图像被隐藏处理后剩余部分,然后判断不封闭区域的数量,判断出不封闭区域为0,则判断所述隐藏区域与所述环形图的未填充区域是否存在覆盖,所述隐藏区域与所述环形图的未填充区域存在覆盖,则将覆盖区域隐藏,所述环形图的未填充区域被隐藏后剩余部分的轮廓线与所述隐藏区域的轮廓线进行拼接得到新的轮廓线b,识别出原获取轮廓线a、c,然后获取轮廓线a对应的内部区域B,轮廓线b对应的内部区域C,轮廓线c对应的内部区域A,进而判断出区域A不在其他区域中,区域B、C在区域A中,因此区域A的父ID是-1,区域B、区域C对应的父ID都是区域A的轮廓线c,所以区域A对应的轮廓c是外轮廓,区域B和区域C对应的轮廓线a、b是外轮廓线c的内轮廓线,两条内部轮廓线形成内部轮廓线数组,进而区域A、区域B、区域C形成擦除后环形图,区域A为对应的填充区域,可以对区域A进行单独编辑后再填充。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5示出了另一种环形图的擦除示例,头左边的附图中1代表擦除前的填充区域,2代表擦除区域,此时,擦除区域贯穿填充区域,箭头右边为擦除后的效果图。
具体到图15中的示例中时,通过图形特征判断为环形图,将初始填充图形与擦除区域的重合部分进行隐藏,显示初始填充图像被隐藏处理后剩余部分,然后判断不封闭区域的数量,判断出不封闭区域为0,则判断所述隐藏区域与所述环形图的未填充区域是否存在覆盖,所述隐藏区域与所述环形图的未填充区域存在覆盖,则将覆盖区域隐藏,所述环形图的未填充区域被隐藏后剩余部分的轮廓线与所述隐藏区域的轮廓线进行拼接得到新的轮廓线a,识别出原获取轮廓线c,,然后获取轮廓线a对应的内部区域B,轮廓线c对应的内部区域A,进而判断出区域A不在区域B中,区域B在区域A中,因此区域A的父ID是-1,区域B对应的父ID是区域A的轮廓线c,所以区域A对应的轮廓c是外轮廓,区域B对应的轮廓线a是外轮廓线c的内轮廓线,进而区域A、区域B形成擦除后环形图,区域A为对应的填充区域,可以对区域A进行单独编辑后再填充。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设备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擦除指令后,将初始填充图形与擦除指令对应的擦除区域二者重合的部分进行隐藏,然后显示隐藏操作后的区域,通过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所述剩余部分的轮廓线得到擦除处理后剩余部分的所有轮廓线,然后显示剩余部分的所有轮廓线及围绕轮廓线形成的内部区域,进而获取到擦除操作后的各填充区域,通过对各填充区域的轮廓线进行移动、旋转、放大等编辑,编辑后再填充,从而实现对擦除操作后各填充区域的单独编辑。
以上的本申请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设备包括:
显示器;
触控组件,被配置为检测用户输入的触控轨迹;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接收用户输入的擦除指令;
响应于所述擦除指令,获取所述擦除指令对应的擦除区域;
将初始填充图形与所述擦除区域的重合部分进行隐藏;
显示所述初始填充图像被隐藏处理后剩余部分;
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所述剩余部分的轮廓线;
显示所述剩余部分的各轮廓线及所述轮廓线形成的填充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所述剩余部分的轮廓线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初始填充图形的图形特征判断所述初始填充图形的图形类型,所述图形类型包括凸形图、凹形图和环形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为凸形图或凹形图时,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所述剩余部分的轮廓线,包括:
判断不封闭区域的数量;
如果所述不封闭区域的数量为0,则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第一轮廓线,将初始填充图形的轮廓线设置为第二轮廓线;
如果所述不封闭区域的数量为1,则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与所述不封闭区域的轮廓线进行拼接并设置为最终轮廓线;
如果所述不封闭区域的数量为2,则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分别与所述不封闭区域的轮廓线进行拼接并分别设置为第一轮廓线和第二轮廓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为环形图时,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所述剩余部分的轮廓线,包括:
判断不封闭区域的数量;
如果所述不封闭区域的数量为1,则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与所述不封闭区域的轮廓线进行拼接并设置为轮廓线;
如果所述不封闭区域的数量为2,则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分别与所述不封闭区域的轮廓线进行拼接并分别设置为第一轮廓线和第二轮廓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为环形图时,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所述剩余部分的轮廓线,还包括:
如果所述不封闭区域的数量为0,则判断所述隐藏区域与所述环形图的未填充区域是否存在覆盖;
如果所述隐藏区域与所述环形图的未填充区域不存在覆盖,则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独立轮廓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为环形图时,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所述剩余部分的轮廓线,还包括:
如果所述不封闭区域的数量为0,且所述隐藏区域与所述环形图的未填充区域存在覆盖,则将覆盖区域隐藏;
所述环形图的未填充区域被隐藏后剩余部分的轮廓线与所述隐藏区域的轮廓线进行拼接得到新的轮廓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显示所述剩余部分的各轮廓线及围绕各轮廓线的内部区域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根据当前轮廓线形成的内部区域是否在另一轮廓线形成的内部区域内确定所述当前轮廓线为内轮廓线或外轮廓线;
将所述内轮廓线、所述内轮廓线形成的内部区域、所述外轮廓线、所述外轮廓线形成的背部区域组成擦除后包含轮廓线的剩余部分;
对擦除后包含轮廓线的剩余部分进行编辑后再填充。
8.一种填充图形的编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用户输入的擦除指令;
响应于所述擦除指令,获取所述擦除指令对应的擦除区域;
将初始填充图形与所述擦除区域的重合部分进行隐藏;
显示所述初始填充图像被隐藏处理后剩余部分;
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所述剩余部分的轮廓线;
显示所述剩余部分的各轮廓线及所述轮廓线形成的填充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填充图形的编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所述剩余部分的轮廓线,包括:
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为凸形图或凹形图时,判断不封闭区域的数量;
如果所述不封闭区域的数量为0,则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设置为第一轮廓线,将初始填充图形的轮廓线设置为第二轮廓线;
如果所述不封闭区域的数量为1,则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与所述不封闭区域的轮廓线进行拼接并设置为最终轮廓线;
如果所述不封闭区域的数量为2,则将隐藏区域在所述初始填充图形内的轮廓线分别与所述不封闭区域的轮廓线进行拼接并分别设置为第一轮廓线和第二轮廓线。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填充图形的编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所述剩余部分的各轮廓线及所述各轮廓线的填充区域,包括:
根据当前轮廓线形成的内部区域是否在另一轮廓线形成的内部区域内确定所述当前轮廓线为内轮廓线或外轮廓线;
将所述内轮廓线、所述内轮廓线形成的内部区域、所述外轮廓线、所述外轮廓线形成的背部区域组成擦除后包含轮廓线的剩余部分;
对擦除后包含轮廓线的剩余部分进行编辑后再填充。
CN202111021180.8A 2021-09-01 2021-09-01 显示设备及填充图形的编辑方法 Pending CN1137218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21180.8A CN113721817A (zh) 2021-09-01 2021-09-01 显示设备及填充图形的编辑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21180.8A CN113721817A (zh) 2021-09-01 2021-09-01 显示设备及填充图形的编辑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21817A true CN113721817A (zh) 2021-11-30

Family

ID=78680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21180.8A Pending CN113721817A (zh) 2021-09-01 2021-09-01 显示设备及填充图形的编辑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2181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10746B (zh) 一种显示设备及图片分享方法
CN112799627B (zh) 显示设备及图像显示方法
CN114501107A (zh) 一种显示设备及涂色方法
CN112672199B (zh) 一种显示设备及多图层叠加方法
CN115129214A (zh) 一种显示设备和颜色填充方法
CN114115637A (zh) 显示设备及电子画板优化方法
CN114501108A (zh) 一种显示设备及分屏显示方法
CN112799576A (zh) 一种虚拟鼠标移动的方法及显示设备
CN115550717A (zh) 一种显示设备及多指触控显示方法
CN112947783B (zh) 一种显示设备
CN112926420B (zh) 一种显示设备和菜单文字识别方法
CN112650418B (zh) 一种显示设备
CN113485613A (zh) 显示设备及自由画屏幕边缘涂色实现方法
CN113485614A (zh) 显示设备和颜色设置方法
CN113721817A (zh) 显示设备及填充图形的编辑方法
CN112732120A (zh) 一种显示设备
CN114442849B (zh) 一种显示设备及显示方法
CN114281284B (zh) 显示设备和图像显示方法
CN115550718A (zh) 一种显示设备及显示方法
CN114296542B (zh) 显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3766164B (zh) 显示设备及信号源界面显示方法
CN115550716A (zh) 一种显示设备和颜色混色显示方法
CN115543160A (zh) 显示设备及图形填充方法
CN113709546A (zh) 显示设备及颜色拾取方法
CN115268697A (zh) 显示设备及绘线渲染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