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92554B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92554B
CN113692554B CN202080000273.XA CN202080000273A CN113692554B CN 113692554 B CN113692554 B CN 113692554B CN 202080000273 A CN202080000273 A CN 202080000273A CN 113692554 B CN113692554 B CN 1136925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display panel
line
lines
compens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027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92554A (zh
Inventor
姜晓峰
韩林宏
杨慧娟
李慧君
张鑫
张猛
杨路路
代洁
白露
王思雨
王予
和玉鹏
屈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6925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25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925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25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2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set of electrodes
    • G09G2300/0426Layout of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2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set of electrodes
    • G09G2300/043Compensation electrodes or other additional electrodes in matrix displays related to distortions or compensation signals, e.g. for modifying TFT threshold voltage in column drive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09Crosstalk reduction, i.e. to reduce direct or indirect influences of signals directed to a certain pixel of the displayed image on other pixels of said image, inclusive of influences affecting pixels in different frames or fields or sub-images which constitute a same image, e.g. left and right images of a stereoscopic display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23Compensation for problems related to R-C delay and attenuation in electrodes of matrix panels, e.g. in gate electrodes or on-substrate video signal electr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面板(DPN)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DPN),包括:显示部(DP),包括多条数据线(DL);展开部(FP),包括多条展开线(FL);以及引线部(WP),包括多条第一引线(WRG1),多条第一引线(WRG1)与多条数据线(DL)分别通过多条展开线(FL)相连,多条展开线(FL)在引线部(WP)和显示部(DP)之间展开设置;多条第一引线(WRG1)的每个包括第一引线子部(WS1)和补偿部(CMP)以形成多个第一引线子部(WS1)和多个补偿部(CMP),多个第一引线子部(WS1)与多个补偿部(CMP)分别相连,在显示面板(DPN)的平面图中,在垂直于第一引线(WRG1)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第一引线子部(WS1)的宽度和补偿部(CMP)的宽度不同。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AMOLED)在显示领域的迅猛发展,良率的提升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部,包括多条数据线和多个像素,所述多条数据线和所述多个子像素电连接,所述多条数据线被配置为向所述多个子像素提供数据信号;展开部,包括多条展开线,至少部分展开线的延伸方向和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不同;以及引线部,包括多条第一引线,所述多条第一引线与所述多条数据线分别通过所述多条展开线相连,所述多条展开线在所述引线部和所述显示部之间展开设置,所述第一引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多条数据线中相邻数据线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多条第一引线中相邻第一引线之间的间距;所述多条第一引线的每个包括第一引线子部和补偿部以形成多个第一引线子部和多个补偿部,所述多个第一引线子部与所述多个补偿部分别相连,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平面图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引线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引线子部的宽度和所述补偿部的宽度不同。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多条数据线中的至少一条与所述多条展开线中的至少一条的夹角为钝角。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线子部比所述补偿部更靠近所述展开部,所述第一引线子部的宽度小于所述补偿部的宽度。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相邻的补偿部的宽度相同。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相邻的补偿部在沿所述第一引线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不同。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沿着所述多条第一引线的排列方向,所述多个补偿部的长度逐渐变化。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多条第一引线的个数为n,所述多个补偿部中长度最大的补偿部的长度为H,所述多个补偿部的长度渐变量为Δ(H/n)。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具有中心线,所述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引线的延伸方向相同,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到所述中心线的方向上,所述多个补偿部的长度逐渐减小。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具有中心线,所述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引线的延伸方向相同,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到所述中心线的方向上,所述多个补偿部的长度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补偿部在沿所述第一引线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相同,并且所述多个补偿部的宽度逐渐变化。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补偿部在沿所述第一引线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逐渐变化,并且所述多个补偿部的宽度逐渐变化。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线还包括第二引线子部,所述第二引线子部与所述补偿部相连,所述第二引线子部的宽度小于所述补偿部的宽度,所述第二引线子部位于所述补偿部远离所述显示部的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第二引线,所述第二引线的宽度各处相同。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接垫部,所述接垫部被配置为与外接电路相连,所述接垫部包括多个接垫,并位于所述引线部的远离所述展开部的一侧,所述多个接垫与所述多条第一引线电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引线部提供为多个,所述多个引线部相对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引线部包括第一引线部和第二引线部,所述第一引线部的多个补偿部的面积之和与所述第二引线部的多个补偿部的面积之和不同。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到所述中心线的方向上,所述引线部的所述多个补偿部的面积之和逐渐增大。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到指向所述中心线的方向上,靠近所述中心线的引线部的所述多个补偿部的面积之和大于远离所述中心线的引线部的所述多个补偿部的面积之和。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相邻引线部之间具有间隔,所述间隔的宽度大于所述引线部中相邻的第一引线之间的间距。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电源总线,所述第一电源总线位于所述显示部的一侧且与所述多条展开线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电源总线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连接线,所述连接线与所述间隔重叠。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源总线的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电源总线的所述第一部分的远离所述显示部的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从所述第一电源总线延伸出的多条第一电源线,其中,所述多条第一电源线延伸到所述显示部,被配置为向所述多个子像素提供第一电源信号。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围绕所述显示部的第二电源信号线,所述第二电源信号线中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间隔重叠,所述第二电源信号线被配置为向所述多个子像素提供第二电源信号。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多条展开线包括交替设置的多条第一展开线和多条第二展开线,所述多条第一展开线和所述多条第二展开线位于不同层,所述多条第一引线包括交替设置的多条第一类型的第一引线和多条第二类型的第一引线,所述多条第一类型的第一引线分别与所述多条第一展开线相连,并与所述多条第一展开线位于同一层,所述多条第二类型的第一引线分别与所述多条第二展开线相连,并与所述多条第二展开线位于同一层。
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薄膜晶体管和存储电容;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有源层,位于所述有源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栅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栅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栅极,位于所述栅极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栅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栅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层间绝缘层,以及位于所述层间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源极和漏极;所述存储电容包括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栅极位于同一层,所述第二极板位于所述第二栅绝缘层和所述层间绝缘层之间;所述多条第一展开线、所述栅极以及所述第一极板位于同一层,所述多条第二展开线与所述第二极板位于同一层。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一种显示面板的周边区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显示面板的周边区的示意图;
图3为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4为一种显示面板的数据线的电阻分布示意图;
图5为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图;
图6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图;
图7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中心线左侧的引线部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数据线的电阻分布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
图11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
图12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
图13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
图14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
图15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
图16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图;
图17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
图18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
图19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
图20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
图21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
图22为图21中数据选择器的放大示意图;以及
图2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由于AMOLED的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驱动技术还不成熟,源极(Source)线之间的电阻差异,会影响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表现为显示画面发红以及列方向的亮线。
通常通过Gamma校正来调控显示画面。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Gamma校正的调节能力有限。
因此,需要在版图设计中就要考虑数据线之间的电阻差异给画面显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面板设计过程中可在数据线变化差异较大的地方做补偿,使得电阻变化趋于平缓,这样有利于显示画面的均一性,能获得更佳的用户体验。
图1为一种显示面板的周边区的示意图。周边区包括引线区WR和展开(Fan out)区FR。图1示出了8个展开子区:子区A、子区B、子区C、子区D、子区E、子区F、子区G和子区H。展开区FR分成多个展开子区,从而,减小纵向边框。相邻子区对应的引线之间具有间隔,图1示出了7个间隔:间隔1、间隔2、间隔3、间隔4、间隔5、间隔6和间隔7。数据线的电阻突变的位置在间隔1、间隔2、间隔3、间隔4、间隔5、间隔6和间隔7处。在未进行补偿时这几处的电阻会表现出突变。例如,间隔位置处可用于设置电源线的一部分,能减小寄生电容。电源线包括后续提及的第一电源信号线和第二电源信号线至少之一。
图2为一种显示面板的周边区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展开区FR内的展开线FL和引线区WR内的引线WRG。为了图示清晰,图2中未示出全部的展开线FL和全部的引线WRG。展开线FL和引线WRG的个数可根据需要而定。
图3为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DR、展开区FR和引线区WR。显示区DR包括数据线DL。展开区FR包括展开线FL。引线区WR包括引线WRG。展开线FL与显示区DR的数据线DL相连,显示区DR位于展开区FR的远离引线区WR的一侧。即展开区FR位于显示区DR和引线区WR之间。
例如,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个展开子区的多条引线WRG中,每条引线WRG的宽度为2μm左右,相邻的引线WRG之间的间距为16μm左右,但不限于此。
图4为一种显示面板的数据线的电阻分布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7个间隔位置处,数据线的电阻差异较大,容易产生显示画面发红以及列方向的亮线,影响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
因此,在版图设计中需要考虑数据线之间的电阻差异给画面显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面板设计中,在数据线电阻变化差异较大的地方做补偿,使得数据线的电阻变化趋于平缓,这样有利于显示画面的均一性,能获得更佳的用户体验。
图5为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图。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DPN包括显示区DR、展开区FR、引线区WR和接垫区PDR。沿Y方向,显示区DR、展开区FR、引线区WR和接垫区PDR依次设置。显示区DR设有显示部DP,显示部DP包括数据线DL,展开区FR设有展开部FP,展开部FP包括展开线FL,引线区WR设有引线部WP,引线部WP包括引线WRG。
如图5所示,引线区WR包括多条引线WRG,展开区FR包括多条展开线FL,引线区WR的多条引线WRG通过展开区FR的多条展开线FL分别相连,多条展开线FL与显示区DR的多条数据线DL分别相连。多条展开线FL从靠近引线部WP的位置处向靠近显示部DP的位置处逐渐分散。即,多条展开线FL从靠近显示部DP的位置处向靠近引线部WP的位置处逐渐靠拢。
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BS,数据线DL、展开线FL和引线WRG设置在衬底基板BS上,数据线DL位于显示区DR,数据线DL通过展开线FL与引线WRG相连,引线WRG延伸至接垫区PDR。如图5所示,多条引线WRG沿X方向依次设置。例如,X方向与Y方向交叉。进一步例如,X方向与Y方向垂直。本公开的实施例以X方向与Y方向垂直为例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引线WRG沿Y方向延伸,数据线DL沿Y方向延伸。例如,多条数据线DL彼此平行,但不限于此。
如图5所示,多条引线WRG沿X方向排列,每条引线WRG沿Y方向延伸。例如,多条引线WRG彼此平行,但不限于此。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引线WRG沿X方向的尺寸为宽度,引线WRG沿Y方向的尺寸为长度。
如图5所示,多条数据线DL沿X方向排列,每条数据线DL沿Y方向延伸。例如,多条数据线DL的宽度相同,且长度相同,但不限于此。
如图5所示,展开线FL与Y方向不平行,并且与X方向不平行。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也可以具有与Y方向平行的展开线FL。
如图5所示,在显示面板DPN中,显示部DP还包括子像素SP,子像素SP与数据线DL相连。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DPN包括多个子像素SP。一条数据线DL与一列子像素SP相连。例如,多个子像素SP呈阵列排列,但不限于此。图5中以多个子像素SP呈矩阵排列为例进行说明。
图6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图。如图6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部DP、展开部FP和引线部WP。显示部DP位于显示区DR,展开部FP位于展开区FR,引线部WP位于引线区WR。显示部DP包括多条数据线DL。展开部FP包括多条展开线FL。引线部WP包括多条第一引线WRG1。多条第一引线WRG1与多条数据线DL分别通过多条展开线FL分别相连。多条展开线FL在引线部WP和显示部DP之间展开设置。例如,第一引线WRG1的延伸方向与数据线DL的延伸方向相同。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两条线的延伸方向相同包括两条线的延伸方向完全相同和大致相同,以下有关描述,可参照此处说明。多条展开线FL从引线部WP至显示部DP的方向分散设置。多条展开线FL从靠近引线部WP的位置处向靠近显示部DP位置处逐渐分散。例如,同一引线部WP对应的多条展开线的长度不同,但不限于此。
如图6所示,展开区FR包括8个展开子区:子区A、子区B、子区C、子区D、子区E、子区F、子区G和子区H。
如图6所示,多条第一引线WRG1的每个包括第一引线子部WS1和补偿部CMP以形成多个第一引线子部WS1和多个补偿部CMP,多个第一引线子部WS1与多个补偿部CMP分别相连,在显示面板的平面图中,在垂直于第一引线WRG1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第一引线子部WS1的宽度和补偿部CMP的宽度不同。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引线子部WS1的宽度和补偿部CMP的宽度不同,可以使补偿部CMP对数据线的电阻进行补偿,有效的减少数据线的电阻差异,在数据线的电阻变化差异较大的地方做电阻补偿,减小电阻突变区域的数据线的电阻的差值,使得数据线的电阻变化趋于平缓,有利于显示画面的均一性,从而获得更佳的用户体验。
如图6所示,多条第一引线WRG1沿X方向依次设置。例如,X方向与Y方向交叉。进一步例如,X方向与Y方向垂直。本公开的实施例以X方向与Y方向垂直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第一引线WRG1沿Y方向延伸。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引线WRG1沿X方向的尺寸为宽度,第一引线WRG1沿Y方向的尺寸为长度。
如图6所示,多条数据线DL沿X方向排列,每条数据线DL沿Y方向延伸。例如,数据线DL被配置为向子像素输入数据信号。例如,数据信号包括电压。例如,数据线DL与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者漏极相连,并被配置为向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输入数据信号。例如,在数据线DL与源极相连的情况下,数据线DL与源极一体形成,在数据线DL与漏极相连的情况下,数据线DL与漏极一体形成。例如,数据线DL被配置为向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输入数据电压。例如,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子像素,多条数据线DL和多个子像素电连接,每条数据线与一列子像素相连,并被配置为向子像素提供数据信号。例如,每条数据线被配置为向开启的子像素提供数据信号。例如,多个子像素形成为多行和多列。例如,显示面板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包括电容、多个薄膜晶体管以及多个发光单元,例如,显示面板可采用7T1C等结构的显示面板,但不限于此。例如,发光单元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阴极、发光功能层和阳极,发光功能层位于阴极和阳极之间。阳极与数据写入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之一相连。发光功能层至少包括发光层,还可以包括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至少之一。
如图6所示,展开线FL与Y方向不平行,并且与X方向不平行。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也可以具有与Y方向平行的展开线FL。如图6所示,至少部分展开线FL的延伸方向和数据线DL的延伸方向不同。
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线的延伸方向为垂直于其宽度方向的方向,但不限于此。当线不为直线时,可依据该条线的总体延伸趋势来确定其延伸方向。例如,可根据该条线的初始端和末端之间的连线来确定其延伸方向,但不限于此。
如图6所示,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引线部WP。图6以显示面板包括8个引线部为例进行说明。8个引线部分别为第一引线部WP1、第二引线部WP2、第三引线部WP3、第四引线部WP4、第五引线部WP5、第六引线部WP6、第七引线部WP7和第八引线部WP8。
如图6所示,第一引线部WP1、第二引线部WP2、第三引线部WP3、第四引线部WP4的引线数量依次增大,第五引线部WP5、第六引线部WP6、第七引线部WP7和第八引线部WP8的引线数量依次减小。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每个引线部中的引线数量也可不具有上述规律,可根据需要而定。
如图6所示,第一引线子部WS1比补偿部CMP更靠近展开部FP,第一引线子部WS1的宽度小于补偿部CMP的宽度。补偿部CMP的宽度大以利于减小数据线的电阻。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利用增加线宽来减小数据线的电阻。
例如,在同一引线部WP中,相邻的补偿部CMP的宽度相同。例如,在所有的引线部WP中,补偿部CMP的宽度均相同。补偿部CMP的宽度相同利于制作,利于补偿量的计算。
例如,如图6所示,相邻的补偿部CMP在沿第一引线WRG1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不同。当然,图6所示的显示面板也可以具有长度相同的相邻的补偿部CMP。
例如,在第一引线部WP1、第二引线部WP2、第三引线部WP3、第六引线部WP6、第七引线部WP7和第八引线部WP8(除了第四引线部WP4和第五引线部WP5的引线部WP)中任一个中,沿着多条第一引线WRG1的排列方向,多个补偿部CMP的长度逐渐变化。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长度渐变的方式进行电阻补偿以避免数据线的电阻突变。从而实现数据线的电阻变化平缓,电阻差值变小。
例如,多条第一引线WRG1的个数为n,多个补偿部CMP中长度最大的补偿部CMP的长度为H,多个补偿部CMP的长度渐变量为Δ(H/n)。
例如,如图6所示,显示面板具有中心线CL,中心线CL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引线WRG1的延伸方向相同,在第一引线部WP1、第二引线部WP2、第三引线部WP3、第六引线部WP6、第七引线部WP7和第八引线部WP8(除了第四引线部WP4和第五引线部WP5的引线部WP)中任一个中,从显示面板的边缘到中心线CL的方向D0上,多个补偿部CMP的长度逐渐减小。
例如,在第四引线部WP4和第五引线部WP5任一个中,从显示面板的边缘到中心线CL的方向D0上,多个补偿部CMP的长度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
例如,如图6所示,第一引线WRG1还包括第二引线子部WS2,第二引线子部WS2与补偿部CMP相连,第二引线子部WS2的宽度小于补偿部CMP的宽度,第二引线子部WS2和第一引线子部WS1分别设置在补偿部CMP的两侧。第二引线子部WS2位于补偿部CMP远离显示部的一侧。设置第二引线子部WS2利于补偿部CMP的制作。
例如,如图6所示,相邻引线部WP之间具有间隔INT,间隔INT的宽度大于该相邻引线部WP中任一个之中的相邻的第一引线WRG1之间的距离。引线部WP中的相邻的第一引线WRG1之间的距离为相邻的第一引线WRG1之间的间距,为相邻的第一引线WRG1在X方向上的距离。
例如,图6示出了7个间隔INT,不同的间隔INT在X方向上的尺寸可相同,也可以不同。
例如,如图6所示,每个展开子区的多条引线WRG中,每条引线WRG除了补偿部CMP之外的部分的宽度为2μm左右,补偿部CMP的宽度为12μm左右。相邻的引线WRG除了补偿部CMP之外的部分之间的间距为16μm左右,相邻补偿部CMP之间的间距为6μm左右,但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6所示,每条引线WRG的长度约为900μm左右,补偿部CMP的最大长度为800μm左右,但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6所示,多个第一引线WRG1彼此绝缘,可被分别输入信号。
例如,如图6所示,为了减小补偿部CMP沿Y方向上的面积以减小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多个补偿部CMP在X方向上重叠。例如,多个补偿部CMP在X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
例如,如图6所示,第一引线WRG1为直线,数据线DL为直线,但不限于此。图6中以直线形式表示展开线FL,但并不限于此,展开线FL不限于直线,还可以为曲线、弧线等其他形式的线。参照图7,在显示面板的左右两侧,展开线FL为弧线形式。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靠近显示面板边缘的引线部WP也可以不进行电阻补偿。例如,图6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第一引线部WP1和第八引线部WP8中的引线不进行电阻补偿,即,第一引线部WP1和第八引线部WP8中的每条引线在X方向上的宽度在各处均相同。第一引线部WP1和第八引线部WP8中的引线为后续提及的第二引线WRG2。
如图6所示,数据线DL与展开线FL之间具有夹角,该夹角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即该夹角为钝角。相应地,因数据线DL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引线WRG1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引线WRG1与展开线FL之间也具有夹角,该夹角也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如图6所示,因展开线FL在展开区FR展开,从而,相邻两条展开线FL之间的间距从显示区指向引线区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例如,如图6所示,同一个展开子区内,每相邻两条数据线DL之间的间距相等,每相邻两条第一引线WRG1之间的间距相等。多条数据线DL中的至少一条与多条展开线FL中的至少一条的夹角为钝角。图6中以展开线FL为直线示意性描述,展开线FL也可以为曲线,当展开线FL为曲线的情况下,数据线DL与展开线FL之间的夹角为数据线DL与曲线形式的展开线FL的切线的夹角。如图6所示,多条数据线DL中相邻数据线DL之间的间距大于多条第一引线WRG1中相邻第一引线WRG1之间的间距。
图7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示意图。为了图示清晰,图7没有示出显示区及显示区内的部件。
例如,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引线部WP1的多个补偿部CMP的面积之和为A1,第二引线部WP2的多个补偿部CMP的面积之和为A2,第三引线部WP3的多个补偿部CMP的面积之和为A3,第四引线部WP4的多个补偿部CMP的面积之和为A4,从图6和图7可以看出,A1、A2、A3、A4依次增大。
例如,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五引线部WP5的多个补偿部CMP的面积之和为A5,第六引线部WP6的多个补偿部CMP的面积之和为A6,第七引线部WP7的多个补偿部CMP的面积之和为A7,第八引线部WP8的多个补偿部CMP的面积之和为A8,从图6和图7可以看出,A5、A6、A7、A8依次减小。
例如,如图6和图7所示,多个引线部WP相对于显示面板的中心线CL对称设置。此情况下,A1=A8,A2=A7,A3=A6,A4=A5。
例如,如图6和图7所示,从显示面板的边缘到中心线CL的方向D0上,第一引线部WP1至第四引线部WP4中,多个补偿部CMP的面积之和逐渐增大。即,A1、A2、A3、A4依次增大。
例如,如图6和图7所示,从显示面板的边缘到中心线CL的方向D0上,从第五引线部WP5至第八引线部WP8中,多个补偿部CMP的面积之和逐渐减小。即,A8、A7、A6、A5依次增大。
例如,如图6和图7所示,从显示面板的边缘到指向中心线CL的方向上,靠近中心线CL的引线部WP的多个补偿部CMP的面积之和大于远离中心线CL的引线部WP的多个补偿部CMP的面积之和。例如,A4>A3>A2>A1。例如,A5>A6>A7>A8。
例如,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引线部WP1至第四引线部WP4中,补偿部CMP的宽度均相同,从显示面板的边缘到中心线CL的方向D0上,每个引线部中具有最大长度的补偿部CMP的长度依次增大。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引线部WP1中具有最大长度的补偿部CMP为距离中心线CL最远的补偿部CMP,第二引线部WP2中具有最大长度的补偿部CMP为距离中心线CL最远的补偿部CMP,第三引线部WP3中具有最大长度的补偿部CMP为距离中心线CL最远的补偿部CMP,第四引线部WP4中具有最大长度的补偿部CMP为距离中心线CL最近的补偿部CMP。因显示面板相对于中心线CL对称设置,由此可相应推知第五引线部WP5至第八引线部WP8中具有最大长度的补偿部CMP的情况。
图8为图7中的中心线左侧的引线部的示意图。图8还示出了相邻引线部之间的间隔INT。
图9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数据线的电阻分布示意图。通过补偿之后的数据线电阻分布如图9所示,与图4未经电阻补偿的显示面板对比,经过补偿的数据线的整体电阻差异变小。如图9所示,在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7个间隔位置处,电阻变化也趋于平缓,数据线的电阻差异较小,补偿效果显著,避免产生显示画面发红以及列方向的亮线,提高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
图10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例如,图10为第二引线部WP2和第三引线部WP3的平面图。从图10可以看出,补偿部CMP的宽度均相同,从显示面板的边缘到中心线CL的方向D0上,第二引线部WP2中,补偿部CMP的长度依次减小,并且从显示面板的边缘到中心线CL的方向D0上,第三引线部WP3中,补偿部CMP的长度依次减小。如图10所示,从显示面板的边缘到中心线CL的方向D0上,每个引线部中具有最大长度的补偿部CMP的长度依次增大。第三引线部WP3中具有最大长度的补偿部CMP的长度大于第二引线部WP2中具有最大长度的补偿部CMP的长度。当然,图10中的第二引线部WP2和第三引线部WP3可分别替换为第一引线部WP1和第二引线部WP2。
图11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例如,图11为第四引线部WP4的平面图。从图11可以看出,补偿部CMP的宽度均相同,从显示面板的边缘到中心线CL的方向D0上,第四引线部WP4中,补偿部CMP的长度依次减小再依次增大,最左侧的补偿部CMP的长度小于最右侧的补偿部CMP的长度。
图12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与图11相比,第四引线部WR4还包括第二引线WRG2。第二引线WRG2的宽度各处相同,即,第二引线WRG2不具有补偿部。图12示出了一个第二引线WRG2,但第二引线WRG2的个数不限于此。第二引线WRG2的个数可根据需要而定。例如,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第二引线WRG2,每个第二引线WRG2的宽度各处相同。例如,多条第二引线WRG2可依次排列,相邻的第二引线WRG2之间不设置具有补偿部的引线。例如,每条第二引线WRG2通过展开线与显示区的数据线相连。
图13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与图11相比,显示面板还包括接垫部PDP,接垫部PDP被配置为与外接电路相连。接垫部PDP包括多个接垫PD,位于接垫区PDR,并位于引线部WP的远离展开部FP的一侧。外接电路被配置为通过多个接垫PD向多条数据线分别输入信号。多个接垫PD与多条第一引线WRG1电连接。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也可以包括接垫部PDP。即,在每条引线的远离数据线DL的一侧设置接垫PD。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补偿部采用等宽度长度渐变的方式进行补偿,以利于数据线电阻的补偿,减小数据线电阻的差异。以下对该结构的显示面板进行详细介绍。例如,数据线的电阻差异大体源于展开区内的展开线的长度的差异,从而对数据线的电阻补偿也可看作是对展开区的展开线的电阻补偿。
图14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图14示出了相邻的引线部WP之间的间隔INT,该间隔INT可为图6或图7中间隔1、间隔2、间隔3任一位置处的平面图。如图14所示,位于右侧的引线部WP包括多条第一引线WRG1。第一引线WRG1包括第一引线子部WS1、补偿部CMP和第二引线子部WS2。多条第一引线WRG1的补偿部CMP采用宽度相等长度渐变的补偿方式对数据线进行电阻补偿。如图14所示,位于左侧的引线部WP包括第二引线WRG2。第二引线WRG2不具有补偿部,在各处宽度相等。
图15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图15所示的引线部可为图6或图7中的第四引线部WP4。第四引线部WP4包括多条第一引线WRG1,第一引线WRG1包括第一引线子部WS1、补偿部CMP和第二引线子部WS2。图15中示出了两个补偿单元CP1和CP2。两个补偿单元CP1和CP2之间具有在各处宽度相等的第二引线WRG2。补偿单元CP1和补偿单元CP2中补偿部均采用宽度相等长度渐变的补偿方式对数据线进行电阻补偿。补偿单元CP1中,补偿部的长度逐渐减小,补偿单元CP2中,补偿部的长度逐渐增大。即在第四引线部WP4中,补偿部的长度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
本公开的实施例以对子区A至子区H(参见图6)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进行电阻补偿为例。该种电阻补偿的方式为补偿部的宽度相等长度渐变。
1.对子区A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从左起第一条数据线开始做补偿,以可以补偿的最大电阻为起始补偿,但不限于此,起始补偿的量也可以小于可以补偿的最大电阻。可以补偿的最大电阻可根据位于引线区的引线的宽度和长度进行确定。即,根据引线的最大长度以及工艺允许条件下的引线的最大宽度获得可以补偿的最大电阻。补偿部采用相同的宽度。补偿部的线宽为W。长度最大的补偿部的线长为H1,子区A对应的数据线的条数为n1,依次补偿的线长渐变量为Δ(H1/n1)。子区A对应的第一引线部中第1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线长为H1,第2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线长为H1-Δ(H1/n1),第3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线长为H1-2*Δ(H1/n1),第k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线长为H1-(k-1)*Δ(H1/n1),以类似的方式依次补偿一直到第n1个补偿部,即可完成子区A对应的数据线的电阻补偿。
2.对子区B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从左起第一条数据线开始做补偿,以可以补偿的最大电阻为起始补偿。例如,补偿的最大电阻为未进行补偿的情况下相邻引线部(第一引线部和第二引线部)的最靠近其间的间隔1的两条数据线的电阻差值。例如,最大补偿电阻为在电阻突变的间隔1位置处,左右两侧的引线对应的数据线的电阻差值R1。补偿部采用相同的宽度。补偿部的线宽为W。长度最大的补偿部的线长为H2,子区B对应的数据线的条数为n2,依次补偿的线长渐变量为Δ(H2/n2)。子区B对应的第二引线部中左起第1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线长为H2,第2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线长为H2-Δ(H2/n2),第3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线长为H2-2*Δ(H2/n2),第k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线长为H2-(k-1)*Δ(H2/n2)。以类似的方式依次补偿一直到第n2个补偿部,即可完成子区B对应的数据线的电阻补偿。
3.对子区C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从左起第一条数据线开始做补偿,以可以补偿的最大电阻为起始补偿。例如,补偿的最大电阻为未进行补偿的情况下相邻引线部(第二引线部和第三引线部)的最靠近其间的间隔2的两条数据线的电阻差值。例如,最大补偿电阻为在电阻突变的间隔2位置处,左右两侧的引线对应的数据线的电阻差值R2。补偿部采用相同的宽度。补偿部的线宽为W。长度最大的补偿部的线长为H3。子区C对应的数据线的条数为n3,依次补偿的线长渐变量为Δ(H3/n3)。子区C对应的第三引线部中从左起第一条数据线对应的补偿部的线宽为W,线长为H3,第2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线长为H3-Δ(H3/n3),第3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线长为H3-2*Δ(H3/n3),第k个补偿的线宽为W,线长为H3-(k-1)*Δ(H3/n3)。依次一直到第n3个补偿部,即可完成子区C对应的数据线的电阻补偿。
4.对子区D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从子区D左右两边数据线开始做补偿,补偿到子区D中间电阻最小处,子区D左侧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电阻的大小为电阻突变的间隔3位置处左右两侧的引线对应的数据线的电阻差值R3,该补偿部的线宽为W,线长为H4;子区D右侧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电阻以可以补偿的最大电阻为起始补偿,该补偿线宽为W,线长为H5,子区D对应的数据线从左侧到中间电阻最小处的个数为n4,依次补偿的线长渐变量为Δ(H4/n4)。子区D对应的第四引线部中的左起第1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线长为H4,第2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线长为H4-Δ(H4/n4),第3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线长为H4-2*Δ(H4/n4),第k个补偿的线宽为W,线长为H4-(k-1)*Δ(H4/n4),以类似的方式依次补偿一直到第n4个补偿部;子区D的数据线从右侧到中间电阻最小处的个数为n5,依次补偿的线长渐变量为Δ(H5/n5)。子区D对应的第四引线部的右起第1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线长为H5,第2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线长为H5-Δ(H5/n5),第3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线长为H5-2*Δ(H5/n5),第k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线长为H5-(k-1)*Δ(H5/n5),以类似的方式依次一直到第n5个补偿部。即可完成子区D对应的数据线的电阻补偿。
5.对子区E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子区D对应的第四引线部中的补偿部关于显示面板的中心线做镜像对称即可。
6.对子区F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子区C对应的第三引线部中的补偿部关于显示面板的中心线做镜像对称即可。
7.对子区G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子区B对应的第二引线部中的补偿部关于显示面板的中心线做镜像对称即可。
8.对子区H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子区A对应的第一引线部中的补偿部关于显示面板的中心线做镜像对称即可。
当显示面板的展开区包括其他数量的子区时,可以相同的补偿方式进行电阻补偿。
例如,显示面板中所有的补偿部的宽度均相等。即,不同的引线部中的补偿部的宽度相等。
例如,各个引线部中,长度最长的补偿部的线长关系如下:H1<H2<H3<H4<H5。
例如,引线WRG制作的方法包括:形成导电层,在导电层上形成光刻胶层,对光刻胶层进行曝光、显影获得光刻胶图案,以光刻胶图案为掩膜版对导电层进行刻蚀,以获得引线。因为本公开的实施例具有设置补偿部的引线,可根据补偿部的构造设计掩膜版。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线宽不变线长渐变的方式来进行数据线的电阻补偿,掩膜版易于制作,更有利于工艺实现。
图16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图。图16所示的显示面板与图6所示的显示面板相比,区别在于补偿部的补偿方式有变化。图16所示的显示面板在同一引线部中,采用补偿部的长度相等宽度渐变的方式进行补偿。
例如,如图16所示,显示面板中,除了第四引线部WP4和第五引线部WP5之外,从显示面板的边缘到中心线CL的方向D0上,多个补偿部CMP的宽度逐渐减小。
例如,在第四引线部WP4和第五引线部WP5任一个中,从显示面板的边缘到中心线CL的方向D0上,多个补偿部CMP的宽度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采用线长度相等且线宽渐变的方式进行电阻补偿。以下对该结构的显示面板进行介绍。
1.对子区A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从左起第一条数据线开始做补偿,以可以补偿的最大电阻为起始补偿。左起第一条数据线对应的第一引线部中的补偿部的线宽为W1,线长为H1,子区A内的数据线的条数为n1,依次补偿的线宽渐变量为Δ((W1-w)/n1),其中w为数据线的线宽。第1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1,线长为H1,第2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1-Δ((W1-w)/n1),线长为H1,第3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1-2*Δ((W1-w)/n1),线长为H1,第k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1-(k-1)*Δ((W1-w)/n1),线长为H1。依次补偿一直到第n1个补偿部,即可完成子区A对应的数据线的电阻补偿。
2.对子区B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从左起第一条数据线开始做补偿,子区B对应的第二引线部中最左侧的补偿部的补偿电阻的大小为电阻突变的间隔1处左右两侧数据线的电阻差值R1。左起第一条数据线对应的补偿部的线宽为W2,线长为H2,子区B对应的数据线的条数为n2,依次补偿的线长渐变量为Δ((W2-w)/n2),其中w为数据线的线宽。子区B对应的第二引线部中左起第1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2,线长为H2,第2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Δ((W2-w)/n2),线长为H2,第3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2-2*Δ((W2-w)/n2),线长为H2,第k个补偿的线宽为W-(k-1)*Δ((W2-w)/n2),线长为H2。以类似方式依次补偿一直到第n2个补偿部,即可完成子区B对应的数据线的电阻补偿。
3.对子区C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从左起第一条数据线开始做补偿,子区C对应的第三引线部中最左侧的补偿部的补偿电阻的大小为电阻突变的间隔3位置处左右两侧的引线对应的数据线的电阻差值R2。该补偿线宽为W3,线长为H3,子区C对应的数据线的个数为n3,依次补偿的线宽渐变量为Δ((W3-w)/n3),其中w为数据线的线宽。子区C左起第1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3,线长为H3,第2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Δ((W3-w)/n3),线长为H3,第3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3-2*Δ((W3-w)/n3),线长为H3,第k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3-(k-1)*Δ((W3-w)/n3),线长为H3。依次一直补偿到第n3根即可完成子区C对应的数据线的电阻补偿。
4.对子区D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从子区D左右两边数据线开始做补偿,补偿到子区D中间电阻最小处的数据线,子区D对应的第四引线部中最左侧的补偿部的补偿电阻的大小为电阻突变的间隔3位置处左右两侧的引线对应的数据线的电阻差值R3,子区D对应的第四引线部中最左侧的补偿部的线宽为W4,线长为H4。子区D对应的第四引线部中最对应的第四引线部中最右侧的补偿部的补偿电阻以可以补偿的最大电阻为起始补偿,该补偿线宽为W5,线长为H5,子区D对应的数据线从左侧到中间电阻最小处的个数为n4,依次补偿的线宽渐变量为Δ((W4-w)/n4),其中w为数据线的线宽。子区D左起第1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4,线长为H4,第2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4-Δ((W4-w)/n4),线长为H4,第3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4-2*Δ((W4-w)/n4),线长为H4,第k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4-(k-1)*Δ((W4-w)/n4),线长为H4,依次一直补偿到第n4根;子区D对应的数据线从右侧到中间电阻最小处的个数为n5,依次补偿的线宽渐变量为Δ((W5-w)/n5),其中w为数据线的线宽。子区D对应的第四引线部中右起第1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5,线长为H5,第2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5-Δ((W5-w)/n5),线长为H5,第3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5-2*Δ((W5-w)/n5),线长为H5,第k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5-(k-1)*Δ((W5-w)/n5),线长为H5,以类似方式依次补偿一直到第n5个补偿部,即可完成子区D对应的数据线的电阻补偿。
5.对子区E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子区D对应的第四引线部中的补偿部关于显示面板的中心线做镜像对称即可。
6.对子区F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子区C对应的第三引线部中的补偿部关于显示面板的中心线做镜像对称即可。
7.对子区G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子区B对应的第二引线部中的补偿部关于显示面板的中心线做镜像对称即可。
8.对子区H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子区A对应的第一引线部中的补偿部关于显示面板的中心线做镜像对称即可。
9.若显示面板包括更多的子区,以相同的补偿方式补偿其余子区的展开线的电阻补偿即可。
例如,显示面板中所有的补偿部的长度均相等。即,不同的引线部中的补偿部的长度相等。
例如,多个补偿部CMP在沿第一引线WRG1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相同,多个补偿部CMP的宽度渐变。例如,不同的引线部中,最大宽度的补偿部的线宽关系如下:W1<W2<W3<W4<W5。
图17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图17示出了相邻的引线部WP之间的间隔INT,该间隔INT可为图16中间隔1、间隔2、间隔3任一位置处的平面图。如图17所示,位于右侧的引线部WP包括多条第一引线WRG1。第一引线WRG1包括第一引线子部WS1、补偿部CMP和第二引线子部WS2。多条第一引线WRG1的补偿部CMP采用宽度渐变长度相等的补偿方式对数据线进行电阻补偿。如图17所示,位于左侧的引线部WP包括第二引线WRG2。第二引线WRG2不具有补偿部,在各处宽度相等。
图18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图18所示的引线部可为图16中的第四引线部WP4。第四引线部WP4包括多条第一引线WRG1,第一引线WRG1包括第一引线子部WS1和补偿部CMP。图18中示出了两个补偿单元CP1和CP2。两个补偿单元CP1和CP2之间具有在各处宽度相等的第二引线WRG2。补偿单元CP1和补偿单元CP2中补偿部均采用宽度渐变且长度相等的补偿方式对数据线进行电阻补偿。补偿单元CP1中,补偿部的宽度逐渐减小,补偿单元CP2中,补偿部的宽度逐渐增大。即在第四引线部WP4中,沿着引线的排列方向,补偿部的宽度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
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采用线长渐变且线宽渐变的方式进行电阻补偿。以下对该结构的显示面板进行介绍。
1.对子区A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从左起第一条数据线开始做补偿,以可以补偿的最大电阻为起始补偿。该补偿部的线宽为W1,线长为H1,子区A对应的数据线的条数为n1,依次补偿的线宽渐变量为Δ((W1-w)/n1),其中w为数据线的线宽;线长渐变量为Δ(H1/n1)。子区A对应的第一引线部中,第1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1,线长为H1,第2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1-Δ((W1-w)/n1),线长为H1-Δ(H1/n1),第3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1-2*Δ((W1-w)/n1),线长为H1-2*Δ(H1/n1),第k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1-(k-1)*Δ((W1-w)/n1),线长为H1-(k-1)*Δ(H1/n1)。依次补偿一直到第n1个补偿部,即可完成子区A对应的数据线的电阻补偿。
2.对子区B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从左起第一条数据线开始做补偿,补偿电阻的大小为电阻突变的间隔1位置处左右两侧的引线对应的数据线的电阻差值R1。该补偿部的线宽为W2,线长为H2,子区B对应的数据线的条数为n2,依次补偿的线长渐变量为Δ((W2-w)/n2),其中w为数据线的线宽;线长渐变量为Δ(H2/n2)。子区B对应的第二引线部中,左起第1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2,线长为H2,第2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Δ((W2-w)/n2),线长为H2-Δ(H2/n2),第3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2*Δ((W2-w)/n2),线长为H2-2*Δ(H2/n2),第k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2-(k-1)*Δ((W2-w)/n2),线长为H2-(k-1)*Δ(H2/n2)。以类似方式依次补偿一直到第n2个补偿部,即可完成子区B对应的数据线的电阻补偿。
3.对子区C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从左起第一条数据线开始做补偿,补偿电阻的大小为电阻突变的间隔2位置处左右两侧的引线对应的数据线的电阻差值R2。该补偿部的线宽为W3,线长为H3,子区C对应的数据线的个数为n3,依次补偿的线宽渐变量为Δ((W3-w)/n3),其中w为数据线的线宽;线长渐变量为Δ(H3/n3)。子区C对应的第三引线部中,左起第1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3,线长为H3,第2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Δ((W3-w)/n3),线长为H3-Δ(H3/n3),第3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3-2*Δ((W3-w)/n3),线长为H3-2*Δ(H3/n3),第k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3-(k-1)*Δ((W3-w)/n3),线长为H3-(k-1)*Δ(H3/n3)。以类似方式依次补偿一直到第n3个补偿部,即可完成子区C对应的数据线的电阻补偿。
4.对子区D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从子区D左右两边数据线开始做补偿,补偿到子区D中间处对应的电阻最小的数据线,子区D左侧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电阻的大小为电阻突变的间隔3位置处左右两侧的引线对应的数据线的电阻差值R3,该数据线的补偿部的线宽为W4,线长为H4;子区D右侧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电阻以可以补偿的最大电阻为起始补偿,该补偿线宽为W5,线长为H5,子区D对应的数据线从左侧到中间电阻最小处的个数为n4,依次补偿的线宽渐变量为Δ((W4-w)/n4)其中w为数据线的线宽;线长渐变量为Δ(H4/n4)。子区D对应的第四引线部中,左起第1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4,线长为H4,第2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4-Δ((W4-w)/n4),线长为H4-Δ(H4/n4),第3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4-2*Δ((W4-w)/n4),线长为H4-2*Δ(H4/n4),第k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4-(k-1)*Δ((W4-w)/n4),线长为H4-(k-1)*Δ(H4/n4),以类似方式依次补偿一直到第n4个补偿部;子区D对应的数据线从右侧到中间电阻最小处的个数为n5,依次补偿的线宽渐变量为Δ((W5-w)/n5)其中w为数据线的线宽;线长渐变量为Δ(H5/n5)。子区D对应的第四引线部中,右起第1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5,线长为H5,第2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5-Δ((W5-w)/n5),线长为H5-Δ(H5/n5),第3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5-2*Δ((W5-w)/n5),线长为H5-2*Δ(H5/n5),第k个补偿部的线宽为W5-(k-1)*Δ((W5-w)/n5),线长为H5-(k-1)*Δ(H5/n5),以类似方式依次补偿一直到第n5个补偿部,即可完成子区D对应的数据线的电阻补偿。
5.对子区E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子区D对应的第四引线部中的补偿部关于显示面板的中心线做镜像对称即可。
6.对子区F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子区C对应的导线部中的补偿部关于显示面板的中心线做镜像对称即可。
7.对子区G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子区B对应的第二引线部中的补偿部关于显示面板的中心线做镜像对称即可。
8.对子区H内的展开线对应的数据线的补偿:子区A对应的第四引线部中的补偿部关于显示面板的中心线做镜像对称即可。
9.若显示面板包括更多的子区,以相同的补偿方式补偿其余子区的展开线的电阻补偿即可。
图19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图19示出了相邻的引线部WP之间的间隔INT,该间隔INT可为图6或图16中间隔1、间隔2、间隔3任一位置处的平面图,当然补偿部的结构与图6和图16均不同。如图19所示,位于右侧的引线部WP包括多条第一引线WRG1。第一引线WRG1包括第一引线子部WS1、补偿部CMP和第二引线子部WS2。多条第一引线WRG1的补偿部CMP采用宽度渐变且长度渐变的补偿方式对数据线进行电阻补偿。如图19所示,从左至右的方向上,补偿部的宽度逐渐减小且长度逐渐减小。如图19所示,位于左侧的引线部WP包括第二引线WRG2。第二引线WRG2不具有补偿部,在各处宽度相等。
图20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图20所示的引线部可为图6或图16中的第四引线部WP4,,当然补偿部的补偿方式与图6和图16均不同。第四引线部WP4包括多条第一引线WRG1,第一引线WRG1包括第一引线子部WS1和补偿部CMP。图20中示出了两个补偿单元CP1和CP2。补偿单元CP1和补偿单元CP2中补偿部均采用宽度渐变且长度渐变的补偿方式对数据线进行电阻补偿。如图20所示,两个补偿单元CP1和CP2之间具有在各处宽度相等的第二引线WRG2。补偿单元CP1中,补偿部的长度逐渐减小且宽度逐渐减小,补偿单元CP2中,补偿部的宽度逐渐增大且长度逐渐增大。即在第四引线部中,补偿部的宽度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补偿部的长度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展开区的引线也可以相对于中心线CL对称设置。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引线WRG可以均为第一引线WRG1,不包括第二引线WRG2,即对每条数据线均进行电阻补偿,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引线WRG包括第一引线WRG1和第二引线WRG2。
图21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平面图。图21所示的显示面板只示出了中心线CL的左侧的下方的部分,显示面板的右侧的部分与左侧相对于中心线CL对称设置。并且为了图示清晰,没有示出显示区以及其内的全部部件。图21所示的显示面板示出了接垫区PDR以及位于其内的接垫部PDP,每个接垫PD与至少一条展开线FL相连。图21还示出了弯折区BR以及位于弯折区BR的远离引线区WR的一侧的展开区FR2。展开区FR2也可称作第二展开区,相应地,展开区FR可称作第一展开区。展开区FR2内设置有展开线FL2。多条展开线FL2分别与展开区FR内的多条展开线FL相连,进而连接至显示区的数据线DL。
如图21所示,接垫PD被配置为与集成电路的引脚绑定。参考图21,在展开区FR2与接垫区PDR之间还可以设置其他的单元,例如,测试(CellTest,CT)单元等,为了图示清晰,图21中并未示出。
如图21所示,展开线FL通过数据选择单元MUX与展开区FR3相连,展开区FR3也可称作第三展开区。展开区FR3包括多条展开线FL3,多条展开线FL3分别与多个接垫PD相连。如图21所示,多条展开线FL3分别通过多条引线WRG33与多个接垫PD相连。例如,为了对数据线的电阻进行补偿,多条引线WRG33也可以设置补偿部CMP3,图21中以多条引线WRG33设置补偿部CMP3为例进行说明。补偿部CMP3的设置方式可参照补偿部CMP1的设置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21所示,每个接垫PD通过数据选择器MUX分别与两条引线WRG相连,进而分别与两条数据线DL电连接。例如,数据信号到达数据选择器MUX后,通过在不同时段分别控制第一信号线L1和第二信号线L2打开,使数据信号分别传输到与该数据选择器MUX相连的两条数据线DL上。数据选择器MUX的设置方式可参照通常设计。数据选择器MUX不限于连接两条数据线DL,数据选择器MUX连接的数据线DL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而定。
如图21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导线CDL,例如,导线CDL用于与柔性电路板绑定。如图21所示,导线CDL包括第一电源信号线CDL1、第二电源信号线CDL2。第一电源信号线CDL1被配置为向子像素提供第一电源电压,第二电源信号线CDL2被配置为向子像素提供第二电源电压。例如,第一电源信号线CDL1为VDD线,第二电源信号线CDL2为VSS线。例如,第二电源信号线CDL2与发光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图21还示出了栅线GL。栅线GL沿X方向延伸,多条栅线GL与多条数据线DL彼此绝缘,多条栅线GL与多条数据线DL相互交叉以限定多个子像素SP。
例如,如图21所示,位置1处的间隔INT在X方向上的尺寸为1800μm左右,但不限于此。例如,位置2处的间隔INT在X方向上的尺寸为1800μm左右,但不限于此。例如,位置3处的间隔INT在X方向上的尺寸为1800μm左右,但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21所示,显示面板中,展开线FL包括第一展开线FL11和第二展开线FL12,第一展开线FL11和第二展开线FL12相邻设置,第一展开线FL11位于第一层LY1,第二展开线FL12位于第二层LY2。例如,多条第一展开线FL11和多条第二展开线FL12交替设置。例如,多条展开线FL包括交替设置的多条第一展开线FL11和多条第二展开线FL12,多条第一展开线FL11和多条第二展开线FL12位于不同层。
如图21所示,多条第一引线WRG1包括交替设置的多条第一类型的第一引线和多条第二类型的第一引线,多条第一类型的第一引线分别与所述多条第一展开线FL11相连,并与多条第一展开线FL11位于同一层,多条第二类型的第一引线分别与多条第二展开线FL12相连,并与多条第二展开线FL12位于同一层。
例如,如图21所示,显示面板包括展开部FP2,展开线FL2包括第一展开线FL21和第二展开线FL22,第一展开线FL21和第二展开线FL22相邻设置,第一展开线FL21位于第一层LY1,第二展开线FL22位于第二层LY2。例如,多条第一展开线FL21和多条第二展开线FL22交替设置。
例如,如图21所示,第一电源信号线CDL1位于第三层LY3,第二电源信号线CDL2位于第三层LY3。例如,第二电源信号线CDL2可以通过与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同层设置的转接元件与发光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与转接元件由同一膜层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且彼此间隔。
当显示面板包括第二引线WRG2时,第二引线WRG2也位于第三层LY3。第一层LY1由同一膜层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第二层LY2由同一膜层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第三层LY3由同一膜层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例如,第一层LY1为第一栅层,第二层LY2为第二栅层,第三层LY3为源漏极层。例如,第一层LY1还包括位于显示区的栅线GL,第二层LY2还包括位于显示区的初始信号线,第三层LY3还包括位于显示区的源极和漏极。栅线被配置为向子像素提供扫描信号,初始化信号线被配置为向子像素提供初始化信号。
例如,如图21所示,灰色的圆点和黑色的圆点均表示两条子线通过过孔相连,而该两条子线位于不同的那个。因同一条线采用不同的层的子线通过过孔连接的方式形成或同一条线具有位于不同层的部分,第二电源信号线CDL2不与图21中示出的与其交叉的线电连接,第一电源信号线CDL1不与图21中示出的与其交叉的线电连接。从而,通过与接垫PD绑定的集成电路可分别向显示区的数据线DL传输信号,通过与导线CDL绑定的柔性电路板可分别向导线CDL传输信号。
例如,如图2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衬底基板采用柔性基板,从而设置弯折区BR,但不限于此。弯折区BR的引线采用形成第三层LY3的导电材料制作。
例如,第一层LY1、第二层LY2、第三层LY3均采用导电材料制作,例如,导电材料包括金属或合金至少之一。形成第一层LY1和第二层LY2的材料包括镍,但不限于此。例如,形成第三层LY3的金属包括Ti-Al-Ti,耐弯折性能好。
例如,如图21所示,第一电源信号线CDL1包括第一电源总线BL1,第一电源总线BL1位于显示部DP的一侧且与多条展开线FL至少部分重叠,第一电源总线BL1包括第一部分BL11、第二部分BL12以及连接第一部分BL11和第二部分BL12的连接线BL13,连接线BL13与间隔INT重叠。即,连接线BL13位于间隔INT内。
例如,如图21所示,第一部分BL11沿X方向延伸,第二部分BL12沿X方向延伸,连接线BL13沿Y方向延伸。例如,第一部分BL11平行于第二部分BL12,第一部分BL11垂直于连接线BL13。
例如,如图21所示,第一电源总线BL1的第二部分BL12位于第一电源总线BL1的第一部分BL11的远离显示部DP的一侧。
例如,第一电源信号线CDL1还包括从第一电源总线BL1延伸出的多条第一电源线LN1,多条第一电源线LN1延伸到显示部DP,被配置为向多个子像素SP提供第一电源信号。例如,第一电源信号包括第一电源电压。
例如,第二电源信号线CDL2中的至少部分与间隔INT重叠,第二电源信号线CDL2被配置为向多个子像素SP提供第二电源信号。例如,第二电源信号包括第二电源电压,第二电源电压小于第一电源电压。例如,第二电源信号线CDL2可围绕显示部DP,并在底端具有开口。
图21示出了三行子像素SP,显示面板包括的子像素SP的个数不限于此,子像素SP的个数可根据需要而定。
图21示出了展开区FR2、引线区WR2、展开区FR3和引线区WR33。展开部FP2位于展开区FR2,包括多条展开线FL2。展开部FP3位于展开区FR3,包括多条展开线FL3。引线部WP22位于引线区WR2,包括多条引线WRG22。引线部WP33位于引线区WR3,包括多条引线WRG33。多条引线WRG22也可以设置补偿部,其设置方法可参照任一引线部中的补偿部的设置方式。引线WRG22可和与其相连的展开线FL2位于同一层,即,多条引线WRG22包括多条位于第一层的引线和多条位于第二层的引线。
图21中,在展开线FL上方的部分可被称作数据线DL,即,图21中,在展开线FL上方与展开线FL相连的沿着Y方向延伸的部分为数据线DL。例如,数据线DL包括位于第三层Y3的部分以及位于第一层LY1或者LY2的部分,但不限于此。
图22为图21中数据选择器的放大示意图。参考图21和图22,每个数据选择器MUX包括有源层ACTL,有源层ACTL的被第一信号线L1和第二信号线L2覆盖的部分为沟道区,有源层ACTL的未被第一信号线L1和第二信号线L2覆盖的部分为导体。有源层ACTL的第一端与一条数据线DL相连,有源层ACTL的第二端与另一条数据线DL相连,有源层ACTL的第三端通过引线WRG33与接垫PD相连。有源层ACTL的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均位于有源层ACTL的导体部分,并可通过位于第三层的转接头与有源层ACTL相连。展开线FL3可位于第一层LY1,也可位于第二层LY2,或者包括位于第一层LY1的部分以及位于第二层LY2的部分。展开线FL3也可位于第三层LY3。引线WRG33可参照与其相连的展开线FL3。
图2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剖视图。例如,如图23所示,多个子像素SP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薄膜晶体管T0和存储电容Cst。薄膜晶体管T0即为数据写入晶体管。薄膜晶体管T0包括位于衬底基板BS上的有源层ATL,位于有源层ATL远离衬底基板BS一侧的第一栅绝缘层GI1,位于第一栅绝缘层GI1远离衬底基板BS一侧的栅极GE,位于栅极GE远离衬底基板BS一侧的第二栅绝缘层GI2,位于第二栅绝缘层GI2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层间绝缘层ILD,以及位于层间绝缘层ILD远离衬底基板BS一侧的第一极ET1和第二极ET2;存储电容Cst包括第一极板Ca和第二极板Cb,第一极板Ca和栅极GE位于同一层,均位于第一层LY1,第二极板Cb位于第二栅绝缘层GI2和层间绝缘层ILD之间,位于第二层LY2。参考图21和图23,多条第一展开线FL11、栅极GE以及第一极板Ca位于同一层,均位于第一层LY1,并且多条第二展开线FL12与第二极板Cb位于同一层,均位于第二层LY2。第一极ET1和第二极ET2之一为源极,第一极ET1和第二极ET2之另一为漏极。参考图21和图23,第一极ET1、第二极ET2、引线WRG位于第三层LY3。显示面板还包括钝化层PVX和平坦化层PLN。在显示面板包括弯折区的情况下,位于弯折区的引线位于第三层LY3。
如图23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发光单元EMU,发光单元EMU包括阳极ADE、发光功能层EML和阴极CDE,阳极ADE通过贯穿钝化层PVX和平坦化层PLN的过孔与第二极ET2相连。第一极ET1与数据线相连,例如,第一极ET1与数据线一体形成。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CPS,封装层CPS包括第一封装层CPS1、第二封装层CPS2以及第三封装层CPS3。例如,第一封装层CPS1和第三封装层CPS3为无机材料层,第二封装层CPS2为有机材料层。
如图23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定义层PDL和隔垫物PS。像素定义层PDL被配置为限定子像素的开口,隔垫物PS被配置为在形成发光功能层EML时支撑精细金属掩膜。
例如,发光单元EMU的阳极和阴极之一与驱动晶体管电连接,驱动晶体管被配置为向发光单元EMU提供驱动发光单元EMU发光的驱动电流。
数据线被配置为向子像素输入数据信号,第一电源信号线被配置为向驱动晶体管的输入第一电源电压。第二电源信号线被配置为向子像素输入第二电源电压。第一电源电压为恒定电压,第二电源电压为恒定电压,例如,第一电源电压为正电压,第二电源电压为负电压,但不限于此。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源电压为正电压,第二电源信号线接地。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除了包括驱动晶体管和数据写入晶体管之外,还可以包括发光控制晶体管、复位晶体管等其他晶体管,例如,显示面板的像素电路可为7T1C(即七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的结构,还可以为包括其他数量的晶体管的结构,如7T2C结构、6T1C结构、6T2C结构或者9T2C结构,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采用的晶体管可以为薄膜晶体管或场效应晶体管或其他特性相同的开关器件,薄膜晶体管可以包括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非晶硅薄膜晶体管或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等。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在结构上可以是对称的,所以其源极、漏极在物理结构上可以是没有区别的。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为了区分晶体管,除作为控制极的栅极,直接描述了其中一极为第一极,另一极为第二极,所以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全部或部分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根据需要是可以互换的。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显示面板。例如,显示装置包括OLED显示装置,但不限于此。显示装置还可包括液晶显示装置。
例如,显示装置包括OLED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或包括这些显示装置的电脑、手机、手表、电子画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器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4)

1.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部,包括多条数据线和多个子像素,所述多条数据线和所述多个子像素电连接,所述多条数据线被配置为向所述多个子像素提供数据信号;
展开部,包括多条展开线,至少部分展开线的延伸方向和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不同;以及
引线部,包括多条第一引线,所述多条第一引线与所述多条数据线分别通过所述多条展开线相连,所述多条展开线在所述引线部和所述显示部之间展开设置,所述第一引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多条数据线中相邻数据线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多条第一引线中相邻第一引线之间的间距,
其中,所述多条第一引线的每个包括第一引线子部和补偿部以形成多个第一引线子部和多个补偿部,所述多个第一引线子部与所述多个补偿部分别相连,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平面图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引线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引线子部的宽度和所述补偿部的宽度不同,
所述引线部提供为多个,
相邻引线部之间具有间隔,所述间隔的宽度大于所述引线部中相邻的第一引线之间的间距,
所述显示面板具有中心线,所述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引线的延伸方向相同,多个引线部包括紧邻所述中心线且分设在所述中心线两侧的两个引线部,在所述紧邻所述中心线且分设在所述中心线两侧的两个引线部的每个引线部中,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到所述中心线的方向上,所述多个补偿部的长度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
在所述多个引线部的除了紧邻所述中心线且分设在所述中心线两侧的两个引线部之外的其余引线部中,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到所述中心线的方向上,所述多个补偿部的长度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条数据线中的至少一条与所述多条展开线中的至少一条的夹角为钝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引线子部比所述补偿部更靠近所述展开部,所述第一引线子部的宽度小于所述补偿部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相邻的补偿部的宽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条第一引线的个数为n,所述多个补偿部中长度最大的补偿部的长度为H,所述多个补偿部的长度渐变量为r(H/n)。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在所述紧邻所述中心线且分设在所述中心线两侧的两个引线部的每个引线部中,补偿部的长度逐渐减小的第一引线的个数小于补偿部的长度逐渐增大的第一引线的个数。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个补偿部在沿所述第一引线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逐渐变化,并且所述多个补偿部的宽度逐渐变化。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引线还包括第二引线子部,所述第二引线子部与所述补偿部相连,所述第二引线子部的宽度小于所述补偿部的宽度,所述第二引线子部位于所述补偿部远离所述显示部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第二引线,其中,所述第二引线的宽度各处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接垫部,其中,所述接垫部被配置为与外接电路相连,所述接垫部包括多个接垫,并位于所述引线部的远离所述展开部的一侧,所述多个接垫与所述多条第一引线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个引线部相对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个引线部包括第一引线部和第二引线部,所述第一引线部的多个补偿部的面积之和与所述第二引线部的多个补偿部的面积之和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到所述中心线的方向上,所述引线部的所述多个补偿部的面积之和逐渐增大。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到指向所述中心线的方向上,靠近所述中心线的引线部的所述多个补偿部的面积之和大于远离所述中心线的引线部的所述多个补偿部的面积之和。
1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电源总线,所述第一电源总线位于所述显示部的一侧且与所述多条展开线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电源总线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连接线,所述连接线与所述间隔重叠。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连接线提供为多个,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以及多条连接线形成多个开口,所述多个开口中的一个与多个引线部中的一个重叠。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连接线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连接线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源总线的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电源总线的所述第一部分的远离所述显示部的一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7-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从所述第一电源总线延伸出的多条第一电源线,其中,所述多条第一电源线延伸到所述显示部,被配置为向所述多个子像素提供第一电源信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6-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围绕所述显示部的第二电源信号线,其中,所述第二电源信号线中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间隔重叠,所述第二电源信号线被配置为向所述多个子像素提供第二电源信号。
21.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条展开线包括交替设置的多条第一展开线和多条第二展开线,所述多条第一展开线和所述多条第二展开线位于不同层,所述多条第一引线包括交替设置的多条第一类型的第一引线和多条第二类型的第一引线,所述多条第一类型的第一引线分别与所述多条第一展开线相连,并与所述多条第一展开线位于同一层,所述多条第二类型的第一引线分别与所述多条第二展开线相连,并与所述多条第二展开线位于同一层。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薄膜晶体管和存储电容;
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位于衬底基板上的有源层,位于所述有源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栅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栅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栅极,位于所述栅极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栅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栅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层间绝缘层,以及位于所述层间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源极和漏极;
所述存储电容包括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栅极位于同一层,所述第二极板位于所述第二栅绝缘层和所述层间绝缘层之间;
所述多条第一展开线、所述多条第一类型的第一引线、所述栅极以及所述第一极板位于同一层,所述多条第二展开线、所述多条第二类型的第一引线与所述第二极板位于同一层。
23.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中心线穿过位于中间处的间隔。
24.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80000273.XA 2020-03-13 2020-03-13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6925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079229 WO2021179291A1 (zh) 2020-03-13 2020-03-13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2554A CN113692554A (zh) 2021-11-23
CN113692554B true CN113692554B (zh) 2024-05-14

Family

ID=77671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0273.XA Active CN113692554B (zh) 2020-03-13 2020-03-13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44449A1 (zh)
EP (1) EP4120011A4 (zh)
CN (1) CN113692554B (zh)
WO (1) WO2021179291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107744A (ko) * 2003-06-12 2004-12-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CN1892322A (zh) * 2005-06-30 2007-01-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基板、显示装置、及其方法
CN101510383A (zh) * 2009-03-26 2009-08-1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平面显示面板
CN103337233A (zh) * 2013-06-09 2013-10-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驱动芯片、显示驱动芯片组件、显示装置
CN103886844A (zh) * 2013-12-31 2014-06-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组件及其调节方法、显示装置
CN104503171A (zh) * 2014-12-19 2015-04-0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
CN107479275A (zh) * 2017-08-08 2017-12-15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288635A (zh) * 2017-01-10 2018-07-17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8493226A (zh) * 2018-05-14 2018-09-04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93786A (zh) * 2018-12-29 2019-03-1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输出装置、显示器窄边框模块、显示器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25507B (en) * 2006-02-21 2010-06-01 Au Optronics Corp Electronic device with uniform-resistance fan-out blocks
TWI537641B (zh) * 2014-04-09 2016-06-1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扇出導線結構及其顯示面板
CN107490885B (zh) * 2017-09-05 2021-03-0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107744A (ko) * 2003-06-12 2004-12-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CN1892322A (zh) * 2005-06-30 2007-01-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基板、显示装置、及其方法
CN101510383A (zh) * 2009-03-26 2009-08-1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平面显示面板
CN103337233A (zh) * 2013-06-09 2013-10-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驱动芯片、显示驱动芯片组件、显示装置
CN103886844A (zh) * 2013-12-31 2014-06-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组件及其调节方法、显示装置
CN104503171A (zh) * 2014-12-19 2015-04-0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
CN108288635A (zh) * 2017-01-10 2018-07-17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7479275A (zh) * 2017-08-08 2017-12-15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493226A (zh) * 2018-05-14 2018-09-04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93786A (zh) * 2018-12-29 2019-03-1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输出装置、显示器窄边框模块、显示器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2554A (zh) 2021-11-23
US20220344449A1 (en) 2022-10-27
WO2021179291A1 (zh) 2021-09-16
EP4120011A4 (en) 2023-08-09
EP4120011A1 (en) 2023-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52773B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JP6867752B2 (ja) 表示装置
CN107481672B (zh) 显示装置
WO2019206051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196495B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JP7156952B2 (ja) 配線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oledアレイ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CN113272964B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4679914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20150357394A1 (en) 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 display backboar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device
CN11469549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966551A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3366563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3785350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JP7389219B2 (ja) アレイ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CN113692554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196370B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KR20210113538A (ko) 표시 장치
CN114743989A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14361185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5836597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10113531A (ko) 표시 장치
CN113196493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5669273A (zh) 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CN115701237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1430420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