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92333B - 螺钉紧固工具 - Google Patents
螺钉紧固工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692333B CN113692333B CN202080028926.5A CN202080028926A CN113692333B CN 113692333 B CN113692333 B CN 113692333B CN 202080028926 A CN202080028926 A CN 202080028926A CN 113692333 B CN113692333 B CN 11369233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n
- sleeve
- motor
- drive axis
- screw tight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3/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spanners, wrenches, screwdrivers
- B25B23/14—Arrangement of torque limiters or torque indicators in wrenches or screwdri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螺丝刀(1)具有主体外壳(11)、主轴(3)、电机和动力传递机构(4)。动力传递机构(4)具有锥形套筒(41)、齿轮套筒(47)、保持架(43)和滚柱(45)。响应于主轴(3)向后方的移动,齿轮套筒(47)向后方移动而接近锥形套筒(41),据此使滚柱(45)和锥面(411、475)摩擦接触,动力传递机构(4)通过滚柱(45)与锥面(411)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滚柱(45)与锥面(475)之间的摩擦力向主轴(3)传递电机的动力。锥形套筒(41)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当摩擦力达到阈值时从最后方位置向最前方位置移动,当摩擦力低于阈值时从最前方位置向最后方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成为旋转驱动顶端工具的螺钉紧固工具(screw fasteningtool:螺丝紧固工具)。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具有动力传递机构(离合器)的螺钉紧固工具,该动力传递机构响应于主轴的推入而将电机的动力传递到主轴。例如,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2-135842号中公开了一种具有所谓的行星滚柱(planet roller)式动力传递机构的螺丝刀(screwdriver)。该动力传递机构具有:固定轮毂;驱动齿轮;行星滚柱,其配置在固定轮毂与驱动齿轮的锥面之间;和行星滚柱保持部件,其固定于主轴。当驱动齿轮通过电机的动力而旋转,使主轴被向后方推入时,行星滚柱与固定轮毂及驱动齿轮的锥面摩擦接触,从而产生摩擦力。通过该摩擦力,旋转力传递到主轴,从而进行螺钉紧固。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行星滚柱式动力传递机构中,进行螺钉紧固使对主轴向后方推压的推压力逐渐降低,伴随于此,行星滚柱与锥面之间的摩擦力降低。其结果,当从驱动齿轮传递到主轴的旋转力低于拧紧螺钉所需的旋转力时,动力传递被切断,主轴的旋转停止。然而,在螺钉紧固结束时,有时从驱动齿轮传递到主轴的旋转力会产生一些上下移动,从而使主轴的旋转停止定时变得不稳定。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在具有行星滚柱式动力传递机构的螺钉紧固工具中当螺钉紧固结束时迅速切断向主轴进行的动力传递的改进方案。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螺钉紧固工具,其构成为通过旋转驱动顶端工具来进行螺钉紧固。该螺钉紧固工具具有外壳、主轴、电机和动力传递机构。
主轴以能沿驱动轴线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且能绕驱动轴线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外壳,其中,驱动轴线规定螺钉紧固工具的前后方向。另外,主轴具有构成为能够拆装顶端工具的前端部。电机被收容于外壳。动力传递机构包括太阳部件、环状部件、行星架部件和行星滚柱,且被收容于外壳。太阳部件、环状部件和行星架部件与驱动轴线呈同轴状配置。行星滚柱可自转地被保持于行星架部件。太阳部件和环状部件分别具有第一锥面和第二锥面。第一锥面和第二锥面分别相对于驱动轴线倾斜。动力传递机构构成为,响应于主轴向后方的移动,环状部件向后方移动而接近太阳部件,据此使行星滚柱与第一锥面及第二锥面摩擦接触,通过行星滚柱与第一锥面之间的摩擦力以及行星滚柱与第二锥面之间的摩擦力,向主轴传递电机的动力。太阳部件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其中,所述第二位置是比第一位置靠前方的位置。另外,太阳部件构成为,当行星滚柱与第一锥面之间的摩擦力以及行星滚柱与第二锥面之间的摩擦力达到阈值时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当摩擦力低于阈值时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
本技术方案的螺钉紧固工具具有动力传递机构,该动力传递机构构成为,通过行星滚柱与太阳部件的第一锥面之间的摩擦力以及行星滚柱与环状部件的第二锥面之间的摩擦力来传递动力。并且,当摩擦力达到阈值时太阳部件从第一位置向更靠前方的第二位置移动,另一方面,当摩擦力低于阈值时太阳部件从第二位置向更靠后方的第一位置移动。即,当摩擦力低于阈值时太阳部件向远离环状部件的方向移动。因此,在螺钉紧固结束时摩擦力低于阈值的时候能够迅速地切断向主轴的动力传递。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螺钉紧固工具还可以具有弹簧部件和运动转换机构。弹簧部件对太阳部件向第一位置施力。运动转换机构构成为:将太阳部件的绕驱动轴线的转动转换为太阳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的直线运动。并且,环状部件可以构成为通过电机的动力进行旋转。太阳部件可以构成为:在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当摩擦力达到阈值时,通过从环状部件传递来的动力进行转动,并通过运动转换机构抵抗弹簧部件的施加力来向第二位置移动。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弹簧部件和运动转换机构实现如下合理的结构:在摩擦力低于阈值的情况下将太阳部件保持在第一位置,当摩擦力达到阈值时使太阳部件向第二位置移动。此外,典型地,运动转换机构可以构成为利用了倾斜面或倾斜槽的凸轮机构。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行星架部件可以被配置为能与太阳部件一起相对于主轴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并且,弹簧部件可以经由行星架部件对太阳部件向后方施力。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弹簧部件的施加力适当地维持太阳部件与行星架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螺钉紧固工具还可以具有旋转限制部,该旋转限制部构成为规定太阳部件可绕驱动轴线转动的角度范围。在本技术方案中,太阳部件的转动通过运动转换机构被转换为前后方向上的直线运动。因此,通过旋转限制部规定太阳部件能够转动的角度范围,能够规定太阳部件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的距离。据此,能够确定太阳部件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使环状部件与太阳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稳定化。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弹簧部件可以对主轴和太阳部件分别向前方和后方施力。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利用单个的弹簧部件对太阳部件向第一位置施力,并且在主轴的推入被解除的情况下使主轴向最前方位置返回。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弹簧部件可以对环状部件和太阳部件向彼此分离的方向施力。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弹簧部件可以对环状部件和行星架部件向彼此分离的方向施力。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螺钉紧固工具还可以具有凸轮部件,该凸轮部件与外壳分开形成,且以不能绕驱动轴线旋转的方式与外壳连接。并且,运动转换机构可以构成为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包括设置于凸轮部件的第一凸轮部和设置于太阳部件的第二凸轮部。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能够在凸轮部件上形成第一凸轮部,然后将第一凸轮部与外壳连接,因此能够实现容易制造的凸轮机构。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电机可以构成为能够向正转方向和反转方向旋转驱动。正转方向是与顶端工具紧固螺钉的方向对应的旋转方向。反转方向是与顶端工具旋松螺钉的方向对应的旋转方向。并且,太阳部件可以构成为,仅在电机被向正转方向旋转驱动的情况下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螺钉旋松时,使用者确认螺钉的旋松程度,解除对主轴的推入,从而能够容易地切断向主轴的动力传递。因此,通过仅在螺钉紧固时使太阳部件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能够避免结构的复杂化。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环状部件可以构成为通过电机的动力而旋转。行星架部件可以构成为与主轴一体地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螺丝刀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主轴和动力传递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基座的从前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锥形套筒的从后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7是图3的VII-VII剖视图(其中,仅示出基座和锥形套筒)。
图8相当于图2的VIII-VIII剖视图,且是表示滚柱与锥形套筒及齿轮套筒之间的非摩擦接触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锥形套筒配置在最前方位置且动力传递机构处于传递状态的螺丝刀的纵剖视图。
图10相当于图9的X-X剖视图,且是表示滚柱与锥形套筒及齿轮套筒之间的摩擦接触状态的说明图。
图11是定位器与被加工件抵接且锥形套筒返回到最后方位置的状态的螺丝刀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螺丝刀1进行说明。螺丝刀1是用于旋转驱动顶端工具的螺钉紧固工具的一例。更详细而言,螺丝刀1是通过旋转驱动被安装在主轴3上的螺丝批头(螺丝刀头)9,从而能够进行螺钉紧固作业、螺钉旋松作业的螺钉紧固工具的一例。
首先,对螺丝刀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螺丝刀1具有主体部10和手柄部17,其中,主体部10包括电机2、主轴3等。主体部10整体上形成为沿着规定的驱动轴线A1延伸的长形。在主体部10的长轴方向(驱动轴线A1的轴向)上的一端部,可拆卸地安装有螺丝批头9。手柄部17整体上形成为C字状,且呈环状被连接于主体部10的长轴方向上的另一端部。手柄部17包括由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171。把持部171是手柄部17中的与主体部10分离且在与驱动轴线A1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把持部171的长轴方向上的一端部配置在驱动轴线A1上。在该一端部设置有使用者能够进行扣动操作的扳机173。在把持部171的另一端部连接有能够与外部的交流电源连接的电源线179。
在本实施方式的螺丝刀1中,当由使用者扣动操作扳机173时,电机2被驱动。另外,当螺钉90被按压到被加工件上,使主轴3被向后方推入时,电机2的动力被传递到主轴3,驱动螺丝批头9旋转。据此完成螺钉紧固作业、螺钉旋松作业。
下面,对螺丝刀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驱动轴线A1的轴向(延伸方向)规定为螺丝刀1的前后方向。在前后方向上,将拆装螺丝批头9的一侧规定为前侧,将配置有把持部171的一侧规定为后侧。另外,将与驱动轴线A1正交的方向、即与把持部171的延伸方向对应的方向规定为上下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将配置有扳机173的一侧规定为上侧,将连接有电源线179的一侧规定为下侧。另外,将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规定为左右方向。
首先,对主体部10和手柄部17简单地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主体部10的外部轮廓主要由主体外壳11形成。主体外壳11包括后部外壳12、前部外壳13和中央外壳14。后部外壳12是收容电机2的筒状的部分。前部外壳13是收容主轴3的筒状的部分。中央外壳14是配置在后部外壳12与前部外壳13之间的部分。中央外壳14的前端部具有以与驱动轴线A1大致正交的方式配置的分隔壁141。通过利用螺钉将中央外壳14和前部外壳13固定于后部外壳12,从而使三个外壳作为主体外壳11被一体化。关于包括主体部10的内部结构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在前部外壳13的前端部,以覆盖前端部的方式可拆卸地连接有筒状的定位器19。定位器19能够相对于前部外壳13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由使用者固定在任意的位置。据此,设定螺丝批头9从定位器19的突出量,即螺钉的紧固深度。
如图1所示,手柄部17的外部轮廓主要由手柄外壳18形成。手柄外壳18由左右的对开体构成。此外,左侧的对开体与后部外壳12一体形成。在手柄外壳18中收容有主开关174、旋转方向开关176和控制器178。
主开关174是用于启动电机2的开关,且在扳机173的后侧被配置在把持部171内。主开关174始终维持断开状态,并响应于扳机173的扣动操作而切换为接通状态。主开关174通过未图示的配线将表示接通状态或断开状态的信号输出到控制器178。
在手柄外壳18中的将把持部171的下端部和主体部10(后部外壳12)的下后端部连接的部分设置有切换杆175。切换杆175是用于切换螺丝批头9的旋转方向(详细而言,电机2的旋转方向)的部件。使用者通过切换杆175的操作,可以将电机2(电机轴23)的旋转方向设定为螺丝批头9紧固螺钉90的方向(下面,也称为正转方向、螺钉紧固方向)或者螺丝批头9旋松螺钉90的方向(下面,也称为反转方向、螺钉旋松方向)中的一个方向。旋转方向开关176经由未图示的配线,将与经由切换杆175设定的旋转方向对应的信号输出到控制器178。
控制器178包括控制电路,且配置在主开关174的下方。控制器178构成为:在来自主开关174的信号表示接通状态的情况下,按照来自旋转方向开关176的信号所示的旋转方向,将电机2向正转方向或反转方向驱动。
下面,对包括主体部10的内部构造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后部外壳12中收容有电机2。电机2具有从转子21延伸设置的电机轴23。电机轴23在驱动轴线A1的下侧与驱动轴线A1平行(沿前后方向)延伸。电机轴23在前端部和后端部通过轴承231、233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前侧的轴承231被支承于中央外壳14的分隔壁141。后侧的轴承233被支承于后部外壳12的后端部。另外,在电机轴23中比转子21靠前侧的部分上固定有用于冷却电机2的风扇25。风扇25被收容在中央外壳14内。电机轴23的前端部通过设置在分隔壁141上的通孔而突出到前部外壳13内。在电机轴23的前端部形成有小齿轮24。
在前部外壳13中收容有主轴3和动力传递机构4。下面,依次对这些部件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主轴3是大致圆柱状的长形部件,且沿驱动轴线A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轴3通过将分别形成的前侧轴31和后侧轴32以固定状连接并一体化而构成。然而,主轴3也可以仅由单个的轴构成。主轴3具有凸缘34。凸缘34被设置于主轴3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详细而言,前侧轴31的后端部),且向径向外侧突出。
主轴3通过轴承(详细而言,无油轴承)301和轴承(详细而言,滚珠轴承)302被支承为能够绕驱动轴线A1旋转且能够沿驱动轴线A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轴承301支承于中央外壳14的分隔壁141。轴承302支承于前部外壳13的前端部。主轴3通过后述的施力弹簧49的施加力而始终被向前方施力。因此,在没有对主轴3作用朝向后方的外力的初始状态下,主轴3被保持在凸缘34的前端面与设置在前部外壳13内的止挡部135(参照图2)抵接的位置。此时的主轴3的位置是主轴3的可移动范围中的最前方位置(也称为初始位置)。
另外,主轴3(前侧轴31)的前端部从前部外壳13突出到定位器19内。在主轴3(前侧轴31)的前端部,沿着驱动轴线A1设置有批头插入孔311。通过由板簧(flat spring)施力的钢制的滚珠与被插入到批头插入孔311的螺丝批头9的小径部卡合,从而螺丝批头9以可拆卸的方式被保持。
下面,对动力传递机构4进行说明。
动力传递机构4是用于将电机2的动力传递到主轴3的机构。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机构4以行星机构为主体而构成,其中,该行星机构包括锥形套筒41、保持架43、多个滚柱45和齿轮套筒47。锥形套筒41、保持架43和齿轮套筒47分别与主轴3(驱动轴线A1)呈同轴状配置。锥形套筒41、保持架43、滚柱45和齿轮套筒47分别相当于行星机构中的太阳部件、行星架部件、行星部件和环状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传递机构4构成为所谓太阳轮型的行星减速机构,在该太阳轮型的行星减速机构中,锥形套筒41作为固定要素、齿轮套筒47作为输入要素、保持架43作为输出要素而动作。因此,齿轮套筒47和保持架43(主轴3)向同一方向旋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锥形套筒41虽然在向主轴3传递动力时不旋转而作为固定要素发挥功能,但在特定情况下,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转动。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另外,动力传递机构4构成为将电机2的动力传递到主轴3,或者切断动力的传递。具体而言,动力传递机构4响应于主轴3向后方的移动,使滚柱45与锥形套筒41及齿轮套筒47摩擦接触,通过滚柱45与锥形套筒41及齿轮套筒47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将电机2的动力传递到主轴3。另外,当滚柱45与锥形套筒41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滚柱45与齿轮套筒47之间的摩擦力降低一定程度时,动力传递机构4切断从电机2向主轴3的动力传递。即,可以说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机构4构成为行星滚柱式的摩擦离合器机构。
下面,对动力传递机构4的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配置进行说明。
首先,对锥形套筒41进行说明。如图2~图4所示,锥形套筒41构成为筒状部件,且与主轴3松动地嵌合。锥形套筒41的外周面构成为相对于驱动轴线A1以规定角度倾斜的锥面411。更详细而言,锥形套筒41的外形是朝向前方变细(直径变小)的圆锥台状。锥面411构成为朝前方向接近驱动轴线A1的方向倾斜的圆锥面。
在主体外壳11上连接有基座15。锥形套筒41构成为在与基座15抵接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11在规定范围内沿前后方向移动,且能够在规定范围内绕驱动轴线A1旋转。更详细而言,在基座15和锥形套筒41上设置有运动转换机构(详细而言,凸轮机构),其用于将锥形套筒41绕驱动轴线A1的转动转换为锥形套筒41的前后方向的直线运动。
基座15形成为与主体外壳11分开设置的部件,且与驱动轴线A1呈同轴状连接于主体外壳11。更详细而言,如图5所示,基座15包括凸轮部151和多个腿部159。凸轮部151整体上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多个腿部159从凸轮部151的外缘向后方突出。基座15的腿部159被嵌合于形成在分隔壁141的凹部(省略图示),据此,基座15以不能绕驱动轴线A1旋转的方式与主体外壳11连接。凸轮部151配置在轴承301的前侧(参照图2)。
凸轮部151包括四个向前方突出的凸轮突起152。凸轮突起152在绕驱动轴线A1的周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另外,各凸轮突起152在周向上的一端侧具有倾斜面153。更详细而言,倾斜面153在从前表面侧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图5中的箭头A方向)上设置于凸轮突起152的上游侧的端部,且随着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向前方倾斜(也可以说以随着朝向下游侧而凸轮突起152的突出高度逐渐增加的方式倾斜)。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锥形套筒41的后端部构成为凸轮部412。凸轮部412包括四个向后方突出的凸轮突起413。凸轮突起413在绕驱动轴线A1的周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各凸轮突起413在周向上的一端侧具有倾斜面414。更详细而言,倾斜面414在从背面侧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图6的箭头A方向(从前表面侧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上设置于下游侧的端部。倾斜面414是与倾斜面153匹配的倾斜面,且随着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向前方倾斜(也可以说以随着朝向下游侧而凸轮突起413的突出高度逐渐减小的方式倾斜)。
并且,在锥形套筒41和基座15上设置有用于限制锥形套筒41绕驱动轴线A1的可转动范围的结构。更详细而言,如图6所示,在锥形套筒41的后端部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一对限制突起416。一对限制突起416隔着驱动轴线A1而配置在相反侧。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基座15的凸轮部151上设置有从内周端沿径向外侧凹进的一对限制凹部155。一对限制凹部155隔着驱动轴线A1而配置在相反侧。一对限制突起416分别被插入到一对限制凹部155内。如图7所示,限制凹部155在周向(也可以称为基座15与锥形套筒41的相对转动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大于限制突起416在周向上的长度。因此,锥形套筒41能够相对于基座15在如下范围内绕驱动轴线A1转动,即限制突起416可在限制凹部155内移动的范围。
锥形套筒41被向后方施力,在主轴3推入时被保持在倾斜面153的至少一部分与倾斜面414的至少一部分接触的状态,详细内容将在后面叙述。当在该状态下锥形套筒41相对于基座15相对转动时,在凸轮部412、151的作用下,锥形套筒41相对于基座15相对地沿前后方向移动。通过上述那样的倾斜面153、414的结构,当锥形套筒41相对于基座15向从背面侧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图6、图5的箭头A方向(从前表面侧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时,锥形套筒41相对于基座15向前方移动。另外,如上所述,由于锥形套筒41的可转动范围被限制突起416和限制凹部155限制,因此,锥形套筒41在前后方向上的可移动距离与可转动范围相对应地被限制。此外,限制突起416的长度被设定为比锥形套筒41在前后方向上的可移动距离长。
接着,对保持架43进行说明。保持架43是将滚柱45可旋转地进行保持的部件。如图2~图4所示,保持架43包括底壁431、凸缘部433和多个保持臂434。
底壁431是在中央部具有通孔的大致圆筒状的部分。凸缘部433是从底壁431的前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部分。保持臂434在周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且从凸缘部433的周缘部的后表面大致向后方突出。各保持臂434以相对于驱动轴线A1形成与锥形套筒41的锥面411相同的倾斜角(即,与锥面411平行)的方式延伸。在周向上相邻的保持臂434之间形成的空间作为滚柱45的保持空间发挥功能。该空间的前端被凸缘部433封堵。凸缘部433的后表面抵接于滚柱45的前端,作为限制滚柱45向前方移动的限制面发挥功能。另外,凸缘部433的前表面作为承受后述的施力弹簧49的朝向后方的施加力的弹簧承受部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43在保持臂434的一部分配置于锥形套筒41的径向外侧的状态下以相对于主轴3不能旋转且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主轴3。更详细而言,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主轴3的后端部隔着驱动轴线A1形成有一对槽321。各槽321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在各槽321中可滚动地配置有钢制的滚珠36。另外,在保持架43的底壁431的后表面,隔着驱动轴线A1形成有一对凹部432。配置在槽321内的滚珠36的一部分卡合于凹部432。并且,在锥形套筒41的前端面的中央部形成有环状的凹部419。保持架43被施力弹簧49向后方施力,而被保持在滚珠36配置在由凹部419、432规定的空间内且底壁431的后表面抵接于锥形套筒41的前端面的状态,详细内容将会在后面叙述。此时,保持臂434的后端配置在朝前侧与基座15分离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结构,保持架43在主轴3的径向和周向上经由滚珠36而与主轴3卡合,且能够与主轴3一体地旋转。滚珠36能够在锥形套筒41的环状凹部419内滚动,保持架43能够与主轴3一起相对于锥形套筒41绕驱动轴线A1旋转。另一方面,主轴3能够在滚珠36可在槽321内滚动的范围内相对于保持架43和锥形套筒4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如图2~图4所示,滚柱45是圆柱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滚柱45具有一定的直径。各滚柱45在相邻的保持臂434之间被保持为能够绕与锥面411大致平行的旋转轴线自转。滚柱45的长度被设定为比保持臂434长。另外,如图8所示,在被保持臂434保持的状态下,滚柱45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在保持架43的径向上比保持臂434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稍微突出。
接着,对齿轮套筒47进行说明。如图2~图4所示,齿轮套筒47构成为大致杯状的部件,且具有比锥形套筒41和保持架43的外径大的内径。齿轮套筒47具有底壁471和筒状的周壁474,其中,底壁471具有通孔;周壁474被连接于底壁471。在周壁474的内周面中的底壁471附近的部分上固定有轴承(详细而言,滚珠轴承)48的外圈481。齿轮套筒47以底壁471位于前侧的朝向(即,以向后方开口的方式)配置在保持架43的前侧。另外,齿轮套筒47通过被贯插于轴承48的内圈483的主轴3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主轴3旋转。据此,在轴承48的后侧,在主轴3与周壁474之间形成有筒状的内部空间。在该内部空间配置有锥形套筒41、保持架43和各滚柱45的一部分、以及后述的施力弹簧49。另外,在齿轮套筒47(详细而言,周壁474)的外周一体地形成有齿轮齿470。齿轮齿470始终与小齿轮24啮合。因此,齿轮套筒47随着电机轴23的旋转而被旋转驱动。
如图2和图3所示,齿轮套筒47的周壁474中比轴承48靠后侧的部分(开口端侧的部分)的内周面包括锥面475。锥面475相对于驱动轴线A1以与锥形套筒41的锥面411相同的角度倾斜(即,与锥面411平行)。即,锥面475形成为朝后方(齿轮套筒47的开口端)向远离驱动轴线A1的方向倾斜的圆锥面。被保持架43保持的滚柱45的至少一部分(详细而言,前部)在主轴3的径向(与驱动轴线A1正交的方向)上位于锥面411与锥面475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传递机构4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夹设在齿轮套筒47与保持架43之间的施力弹簧49。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弹簧49构成为圆锥螺旋弹簧。施力弹簧49的大径侧的端部抵接于保持架43的凸缘部433的前表面。施力弹簧49的小径侧的端部抵接于配置在轴承48的内圈483的后侧的垫圈492。因此,施力弹簧49能够与保持架43一起旋转,但不受齿轮套筒47的旋转的影响。
施力弹簧49始终对保持架43和齿轮套筒47向彼此分离的方向、即后方和前方分别施力。据此,保持架43通过施力弹簧49的施加力被保持在底壁431的后表面与锥形套筒41的前端面抵接的位置,其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另外,滚柱45被保持在保持架43的凸缘部433的后表面与基座15的前端面之间,其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此外,“移动被限制”并不意味着完全禁止移动,而是允许稍微移动的意思。
另外,如上所述,虽然锥形套筒41也能够在规定范围内沿前后方向移动,但施力弹簧49经由保持架43也对锥形套筒41向后方施力。因此,在初始状态下,如图2所示,锥形套筒41通过施力弹簧49的施加力被保持在凸轮突起413的突出端面(后端面)415(参照图6)与基座15的凸轮部151的平坦面(相邻的凸轮突起152之间的平面部)158(参照图5)抵接的位置(以下,称为最后方位置或初始位置),且其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此时,如图7所示,锥形套筒41的限制突起416与基座15的限制凹部155的周向上的两个端部156、157中的、从背面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图中的箭头A方向)上游侧的端部156抵接。
另外,齿轮套筒47通过施力弹簧49的施加力被向前方施力,据此主轴3也被向前方施力。据此,在初始状态下,主轴3被保持在最前方位置(初始位置)。虽然省略了详细的说明,但在齿轮套筒47与主轴3的凸缘34之间夹设有多个部件,施力弹簧49经由齿轮套筒47和这些夹设部件对主轴3向前方施力。此外,也可以省略这些夹设部件。
下面,对伴随着电机2的驱动和主轴3的移动的动力传递机构4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和图8所示,在电机2未被驱动,主轴3被配置在初始位置时,滚柱45呈松动嵌合状配置在锥形套筒41的锥面411与齿轮套筒47的锥面475之间(更详细而言,与锥面475分离)。因此,滚柱45处于与锥形套筒41及齿轮套筒47不摩擦接触的非摩擦接触状态。即,动力传递机构4处于不能将电机2的动力传递到主轴3的状态(以下,称为切断状态)。
在通过切换杆175(参照图1)设定了正转方向(螺钉紧固方向)的情况下,当由使用者扣动操作扳机173而使主开关174处于接通状态时,控制器178将电机2向正转方向驱动。齿轮套筒47接受电机2的动力而旋转,但由于动力传递机构4处于切断状态,因此,齿轮套筒47绕主轴3空转。此外,电机2被向正转方向驱动时的齿轮套筒47的旋转方向为从背面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
在齿轮套筒47的空转状态下,当使用者使螺丝刀1向前方(被加工件900(参照图9)的方向)移动,并将与螺丝批头9卡合的螺钉90按压到被加工件900时,主轴3抵抗施力弹簧49的施加力而相对于主体外壳11被向后方推入。通过凸缘34,齿轮套筒47也与夹设部件一起被向后方推压,与主轴3一体地相对于主体外壳11向后方移动。与此相对,如上所述,锥形套筒41被施力弹簧49向后方施力,被保持在最后方位置(初始位置)。另外,保持件43和滚柱45也被施力弹簧49向后方施力,从而被保持为相对于主体外壳11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齿轮套筒47随着向后方移动而接近锥形套筒41,锥形套筒41的锥面411与齿轮套筒47的锥面475在径向上的间隔逐渐变窄。
伴随于此,如图9和图10所示,被保持架43保持的滚柱45被夹持在锥面411与锥面475之间而成为摩擦接触状态。即,在滚柱45与锥面411的接触部分以及滚柱45与锥面475的接触部分产生摩擦力。当摩擦力增大一定程度而达到规定的阈值时,滚柱45受到齿轮套筒47的旋转力而一边自转一边公转。滚柱45使锥形套筒41向与齿轮套筒47相反的方向(即,从背面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图6的箭头A方向))转动,并且使保持架43向与齿轮套筒47相同的方向旋转。即,锥形套筒41和保持架43通过经由滚柱45从齿轮套筒47传递过来的旋转力而绕驱动轴线A1转动。据此,动力传递机构4从切断状态转移到能向主轴3传递动力的状态(以下称为传递状态)。
锥形套筒41随着转动,在凸轮突起152、413的各自的倾斜面153、414的作用下,抵抗施力弹簧49的施加力,与保持架43及滚柱45一起从最后方位置向前方移动。更详细而言,锥形套筒41转动到限制突起416与基座15的限制凹部155的周向上的端部156、157中的从背面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图7的箭头A方向)下游侧的端部157抵接的位置,并且在可移动范围内配置在最前方位置(参照图9)。据此,齿轮套筒47和锥形套筒41进一步接近。此外,当锥形套筒41位于最前方位置时,突出端面415离开平坦面158,但倾斜面414和倾斜面153局部抵接。
当锥形套筒41配置在最前方位置时,限制突起416与端部157抵接,从而禁止锥形套筒41进一步转动。据此,锥形套筒41不能绕驱动轴线A1转动。因此,滚柱45受到齿轮套筒47的旋转而在锥形套筒41的锥面411上一边自转一边公转,仅使保持架43绕驱动轴线A1旋转。
这样一来,在螺钉紧固时,响应于主轴3从初期位置向后方移动,动力传递机构4从切断状态向传递状态转移,并且锥形套筒41向最前方位置移动,开始将螺钉90拧入被加工件900。此外,主轴3以比齿轮套筒47的旋转速度慢的速度与齿轮套筒47向同一方向旋转。
当螺钉90向被加工件900的拧入进行,且如图11所示那样使定位器19的顶端部与被加工件900抵接时,受到推压力的部位从主轴3向定位器19转移,因此对主轴3的推压力逐渐降低。因此,滚柱45与锥面411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滚柱45与锥面475之间的摩擦力也逐渐降低,进而使从齿轮套筒47传递到主轴3的旋转力也逐渐降低。然后,当被传递的旋转力低于螺钉90紧固所需的旋转力,摩擦力低于规定的阈值时,锥形套筒41被施力弹簧49经由保持架43向后方施力,在倾斜面414与倾斜面153抵接的状态下一边转动一边移动到最后方位置。据此,动力传递机构4从传递状态转移为切断状态。通过主轴3的旋转停止,螺钉紧固作业结束。
另一方面,在通过切换杆175设定了反转方向(螺钉旋松方向)的情况下,当主开关174处于接通状态时,控制器178开始电机2的反转驱动。齿轮套筒47向从背面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空转。
主轴3抵抗施力弹簧49的施加力而相对于主体外壳11被向后方推入,齿轮套筒47向后方移动而接近锥形套筒41,滚柱45被夹持在锥面411和锥面475之间而成为摩擦接触状态。当摩擦力为阈值以上时,滚柱45受到齿轮套筒47的旋转力而一边自转一边公转,但由于限制突起416与限制凹部155的端部156抵接,因此,锥形套筒41被禁止向从背面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图7的箭头B方向)旋转。即,在螺钉旋松时,锥形套筒41在最后方位置作为固定要素发挥功能。滚柱45受到齿轮套筒47的旋转而在锥形套筒41的锥面411上一边自转一边公转,仅使保持架43绕驱动轴线A1旋转。这样一来,在螺钉旋松时,当摩擦力达到阈值时,在锥形套筒41配置于最后方位置不变的状态下,动力传递机构4从切断状态向传递状态转移,主轴3旋转,从而执行螺钉旋松作业。
当使用者一边确认螺钉的旋松程度一边松缓按压时,滚柱45与锥面411的摩擦接触状态以及滚柱45与锥面475的摩擦接触状态被解除,使动力传递机构4从传递状态转移到切断状态,据此螺钉旋松作业结束。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螺丝刀1具有动力传递机构4,该动力传递机构4构成为通过滚柱45(行星部件)与锥形套筒41(太阳部件)的锥面411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滚柱45与齿轮套筒47(环状部件)的锥面475之间的摩擦力来传递动力。并且,当滚柱45与锥面411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滚柱45与锥面475之间的摩擦力达到阈值时,锥形套筒41从最后方位置向最前方位置移动,另一方面,当摩擦力低于阈值时,锥形套筒41从最前方位置向最后方位置移动。即,当摩擦力低于阈值时,锥形套筒41向远离齿轮套筒47的方向移动。因此,在螺钉紧固结束时摩擦力低于阈值的时候螺丝刀1能够迅速切断向主轴3的动力传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螺丝刀1具有:施力弹簧49,其对锥形套筒41向最后方位置朝后方施力;和凸轮机构(凸轮部151、412),其构成为将锥形套筒41绕驱动轴线A1的转动转换为锥形套筒41在前后方向上的直线运动。并且,在锥形套筒41配置在最后方位置的状态下,当滚柱45与锥面411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滚柱45与锥面475之间的摩擦力达到阈值时,锥形套筒41通过从齿轮套筒47传递来的动力而转动,并通过凸轮机构抵抗施力弹簧49的施加力而向最前方位置移动。这样,通过施力弹簧49和凸轮机构,实现了在摩擦力低于阈值的情况下将锥形套筒41保持在最后方位置,当摩擦力达到阈值时使锥形套筒41向最前方位置移动的合理结构。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机构包括设置于基座15的凸轮部151(详细而言,具有倾斜面153的凸轮突起152)和设置于锥形套筒41的凸轮部412(详细而言,具有倾斜面414的凸轮突起413)。并且,基座15与主体外壳11分开形成,且以不能绕驱动轴线A1旋转的方式被连接于主体外壳11。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在基座15上形成凸轮部151,然后将凸轮部151连接于主体外壳11,因此,能够实现容易制造的凸轮机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43能够与锥形套筒41一起相对于主轴3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施力弹簧49通过保持架43对锥形套筒41向后方施力。保持架43需要配置在能够保持滚柱45的位置以使滚柱45不会从锥面411、475之间脱离。与此相对,通过施力弹簧49对保持架43与锥形套筒41一起向后方施力,据此能够适当地维持锥形套筒41和保持架43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弹簧49经由保持架43也对滚柱45向后方施力,因此也能够适当地维持滚柱45与锥形套筒41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滚柱45与保持架43之间的位置关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限制突起416和限制凹部155,规定了锥形套筒41可绕驱动轴线A1转动的角度范围。由于锥形套筒41的转动通过凸轮机构(凸轮部151、412)转换为前后方向的直线运动,因此,通过规定了可转动范围,据此也规定了锥形套筒41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的距离。据此,能够确定锥形套筒41的最后方位置和最前方位置,使锥形套筒41和齿轮套筒47之间的位置关系稳定化,进而使主轴3的推入量和被传递的旋转力之间的关系稳定化。另外,由于仅通过在基座15上设置限制凹部155这样的简单结构,就能够规定锥形套筒41在前后方向上的可移动距离,因此,与设置与锥形套筒41抵接而限制向前方的移动的止挡件的情况相比,还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弹簧49对主轴3和锥形套筒41分别向前方和后方施力。即,利用单个的施力弹簧49能够实现如下结构:对锥形套筒41向最后方位置施力,并且在主轴3的推入被解除的情况下使主轴3向最前方位置返回。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锥形套筒41构成为仅在电机2被向正转方向旋转驱动的情况下,在最前方位置和最后方位置之间移动。在螺钉旋松时,使用者确认螺钉90的旋松程度,解除对主轴3的推入,从而能够容易地切断向主轴3的动力传递。因此,通过仅在螺钉紧固时使锥形套筒41能够在最前方位置与最后方位置之间移动,从而能够避免结构的复杂化。
以下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要素与本发明的各结构要素的对应关系。但是,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要素仅为一例,并不限于本发明的各结构要素。螺丝刀1是本发明的“螺钉紧固工具”的一例。螺丝批头9是“顶端工具”的一例。主体外壳11是“外壳”的一例。主轴3是“主轴”的一例。驱动轴线A1是“驱动轴线”的一例。电机2是“电机”的一例。动力传递机构4、锥形套筒41、齿轮套筒47、保持架43和滚柱45分别是“动力传递机构”、“太阳部件”、“环状部件”、“行星架部件”、"行星滚柱"的一例。锥面411和锥面475分别是“第一锥面”和“第二锥面”的一例。锥形套筒41的最前方位置和最后方位置分别是“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一例。施力弹簧49是“弹簧部件”的一例。凸轮部151和凸轮部412协同构成“运动转换机构(凸轮机构)”的一例。凸轮部151和凸轮部412分别是“第一凸轮部”和“第二凸轮部”的一例。基座15是“凸轮部件”的一例。限制凹部155是“旋转限制部”的一例。
上述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本发明所涉及的螺钉紧固工具并不限定于所例示的螺丝刀1的结构。例如,可以增加下述例示的变更。此外,这些变更中的仅任一个或多个可以独立使用,或者与实施方式所示的螺丝刀1或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组合使用。
在动力传递机构4中,太阳部件、环状部件、行星架部件和行星滚柱的结构(形状、尺寸、数量等)以及配置可以适宜地变更。例如,保持架43的保持臂434的数量和滚柱45的数量不限于10个,可以适宜地变更。保持架43可以以不能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固定于主轴3。在该情况下,例如,可以在保持架43与锥形套筒41之间配置对锥形套筒41向最后方位置施力的弹簧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施力弹簧49具有各种功能。具体而言,可列举出如下功能:对作为太阳部件的锥形套筒41向最后方位置施力的功能、限制作为行星架部件的保持架43和作为行星滚柱的滚柱4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功能、对主轴3向初始位置施力的功能以及对齿轮套筒47和锥形套筒41以及保持架43向切断动力传递的方向施力的功能。即,单个施力弹簧49发挥多个功能。然而,这些功能可以分别通过单独的部件(例如弹簧部件)来实现,也可以省略一部分功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构成为将锥形套筒41绕驱动轴线A1的转动转换为锥形套筒41在前后方向上的直线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例示了利用倾斜面153、414的凸轮机构(凸轮部151、412)。然而,这样的运动转换机构能够适宜地变更。例如,凸轮突起152、413的形状、数量和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例如,也可以为仅凸轮部151、412中的任一方具有倾斜面。另外,可以采用利用倾斜槽(包括螺旋状的槽)的凸轮机构、利用螺纹槽的螺纹机构来代替凸轮部151、412。另外,例如,可以不在基座15上而在主体外壳11上设置凸轮部151。
规定锥形套筒41的绕驱动轴线A1的可转动范围的结构不限于限制凹部155。例如,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在基座15上设置限制突起,在锥形套筒41上设置供限制突起插入的限制凹部。另外,可以不在基座15上而在主体外壳11上设置通过与锥形套筒41的一部分抵接来规定可转动范围的突起。另外,可以不规定锥形套筒41的绕驱动轴线A1的可转动范围,而是设置通过从前方抵接于锥形套筒41来规定锥形套筒41在前后方向上的可移动距离(即最前方位置)的抵接部。
另外,主体外壳11、手柄部17的形状和连接结构、电机2的种类和配置也能够适宜地变更。
并且,鉴于本发明和上述实施方式的主旨,构筑以下结构(方式)。以下结构中的仅任一个或多个结构可以与实施方式的螺丝刀1及其变形例、或者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组合使用。
[方式1]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构成为,当所述摩擦力达到阈值时,所述太阳部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同时向所述主轴传递所述动力。
[方式2]
所述太阳部件、所述环状部件和所述行星架部件分别是行星滚柱式的动力传递机构中的固定要素、输入要素和输出要素,所述行星架部件构成为与主轴一体地旋转。
[方式3]
所述太阳部件构成为,在所述电机被向反转方向旋转驱动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位置作为所述固定要素发挥功能。
[方式4]
所述凸轮机构包括:第一凸轮部,其设置于所述外壳或者与所述外壳连接的部件上,且具有第一抵接面;和第二凸轮部,其设置于所述太阳部件,且具有第二抵接面,
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中的至少一方包括向绕所述驱动轴线的周向倾斜的倾斜面,
所述第一凸轮部和所述第二凸轮部构成为,通过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的滑动,将所述太阳部件的转动转换为所述太阳部件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直线移动。
[方式5]
所述弹簧部件对所述环状部件和所述太阳部件向彼此远离的方向施力。
[方式6]
所述弹簧部件对所述环状部件和所述行星架部件施力以使所述环状部件和所述行星架部件彼此分离。
[方式7]
所述旋转限制部设置于所述外壳或者以不能旋转的方式与所述外壳连接的部件上,且构成为,在所述太阳部件的转动方向上与所述太阳部件的一部分抵接,从而限制所述太阳部件的转动。
[方式8]
所述太阳部件具有凸部或凹部,所述旋转限制部构成为能够与所述太阳部件的所述凸部卡合的凹部、或能够与所述太阳部件的所述凹部卡合的凸部。
[方式9]
所述旋转限制部构成为在所述电机被向所述反转方向旋转驱动的情况下禁止所述太阳部件的旋转。
[方式10]
还具有定位器,该定位器被安装于外壳的前端部,且构成为规定螺钉的紧固深度。
[附图标记说明]
1:螺丝刀;10:主体部;11:主体外壳;12:后部外壳;13:前部外壳;135:止挡部;14:中央外壳;141:分隔壁;15:基座;151:凸轮部;152:凸轮突起;153:倾斜面;155:限制凹部;156:端部;157:端部;158:平坦面;159:腿部;17:手柄部;171:把持部;173:扳机;174:主开关;175:切换杆;176:旋转方向开关;178:控制器;179:电源线;18:手柄外壳;19:定位器;2:电机;21:转子;23:电机轴;231:轴承;233:轴承;24:小齿轮;25:风扇;3:主轴;301:轴承;302:轴承;31:前侧轴;311:批头插入孔;32:后侧轴;321:槽;34:凸缘;36:滚珠;4:动力传递机构;41:锥形套筒;411:锥面;412:凸轮部;413:凸轮突起;414:倾斜面;415:突出端面;416:限制突起;419:凹部;43:保持架;431:底壁;432:凹部;433:凸缘部;434:保持臂;45:滚柱;47:齿轮套筒;470:齿轮齿;471:底壁;474:周壁;475:锥面;48:轴承;481:外圈;483:内圈;49:施力弹簧;9:螺丝批头;90:螺钉;492:垫圈;900:被加工件;A1:驱动轴线。
Claims (10)
1.一种螺钉紧固工具,其构成为通过旋转驱动顶端工具来进行螺钉紧固,其特征在于,
具有外壳、主轴、电机和动力传递机构,其中,
所述主轴以能沿驱动轴线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且能绕所述驱动轴线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外壳,且其具有构成为能拆装所述顶端工具的前端部,所述驱动轴线规定所述螺钉紧固工具的前后方向;
所述电机被收容于所述外壳;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包括太阳部件、环状部件、行星架部件和行星滚柱,且其被收容于所述外壳,其中:所述太阳部件、所述环状部件和所述行星架部件与所述驱动轴线呈同轴状配置;所述行星滚柱以可自转的方式被保持于所述行星架部件,
所述太阳部件和所述环状部件分别具有相对于所述驱动轴线倾斜的第一锥面和第二锥面,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构成为:响应于所述主轴向后方的移动,所述环状部件向后方移动而接近所述太阳部件,据此使所述行星滚柱与所述第一锥面和所述第二锥面摩擦接触,通过所述行星滚柱与所述第一锥面之间的摩擦力和所述行星滚柱与所述第二锥面之间的摩擦力向所述主轴传递所述电机的动力,
所述太阳部件能在第一位置和比所述第一位置靠前方的第二位置之间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移动,且其构成为:当所述摩擦力达到阈值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当所述摩擦力低于所述阈值时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钉紧固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弹簧部件和运动转换机构,其中,
所述弹簧部件对所述太阳部件向所述第一位置施力,
所述运动转换机构构成为:将所述太阳部件绕所述驱动轴线的转动转换为所述太阳部件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直线运动,
所述环状部件构成为通过所述电机的所述动力进行旋转,
所述太阳部件构成为:在配置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当所述摩擦力达到所述阈值时,通过从所述环状部件传递来的所述动力进行转动,且通过所述运动转换机构抵抗所述弹簧部件的施加力来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钉紧固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架部件被配置为能与所述太阳部件一起相对于所述主轴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移动,
所述弹簧部件经由所述行星架部件对所述太阳部件向后方施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螺钉紧固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旋转限制部,该旋转限制部构成为规定所述太阳部件可绕所述驱动轴线转动的角度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螺钉紧固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部件对所述主轴和所述太阳部件分别向前方和后方施力。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螺钉紧固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部件对所述环状部件和所述太阳部件向彼此分离的方向施力。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螺钉紧固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部件对所述环状部件和行星架部件向彼此分离的方向施力。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螺钉紧固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凸轮部件,该凸轮部件与所述外壳分开形成,且以不能绕所述驱动轴线旋转的方式与所述外壳连接,
所述运动转换机构构成为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凸轮部件的第一凸轮部和设置于所述太阳部件的第二凸轮部。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螺钉紧固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能够向正转方向和反转方向旋转驱动,其中,所述正转方向与所述顶端工具紧固螺钉的方向对应;所述反转方向与所述顶端工具旋松所述螺钉的方向对应,
所述太阳部件构成为:仅在所述电机被向所述正转方向旋转驱动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螺钉紧固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部件构成为通过所述电机的所述动力进行旋转,
所述行星架部件构成为与主轴一体地旋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77899 | 2019-04-16 | ||
JP2019077899A JP7217077B2 (ja) | 2019-04-16 | 2019-04-16 | ネジ締め工具 |
PCT/JP2020/016182 WO2020213539A1 (ja) | 2019-04-16 | 2020-04-10 | ネジ締め工具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92333A CN113692333A (zh) | 2021-11-23 |
CN113692333B true CN113692333B (zh) | 2023-02-03 |
Family
ID=72837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28926.5A Active CN113692333B (zh) | 2019-04-16 | 2020-04-10 | 螺钉紧固工具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975423B2 (zh) |
JP (1) | JP7217077B2 (zh) |
CN (1) | CN113692333B (zh) |
DE (1) | DE112020001044T5 (zh) |
WO (1) | WO202021353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1710821S (ja) * | 2021-08-05 | 2022-03-25 | 携帯用電気ハンマードリル本体 | |
USD1034128S1 (en) * | 2022-02-07 | 2024-07-09 | Robert Bosch Gmbh | Hammer drill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66957A (zh) * | 1999-03-16 | 2000-09-20 |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JP2002293285A (ja) * | 2001-03-30 | 2002-10-09 | Yamaha Motor Co Ltd | 電動補助自転車用動力ユニット |
CN1762665A (zh) * | 2004-10-21 | 2006-04-26 | 株式会社牧田 | 紧固工具 |
JP2009072903A (ja) * | 2007-08-28 | 2009-04-09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 電動工具および変速機構 |
CN101590632A (zh) * | 2008-05-27 | 2009-12-02 |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 螺丝驱动器 |
JP2012135842A (ja) * | 2010-12-27 | 2012-07-19 | Makita Corp | 作業工具 |
JP2012135843A (ja) * | 2010-12-27 | 2012-07-19 | Makita Corp | 作業工具 |
CN102734411A (zh) * | 2011-03-31 | 2012-10-17 | 株式会社牧田 | 动力工具 |
CN104440739A (zh) * | 2013-09-19 | 2015-03-25 | 株式会社牧田 | 作业工具 |
CN106944965A (zh) * | 2015-11-11 | 2017-07-14 | 株式会社牧田 | 作业工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839952A (en) * | 1954-12-20 | 1958-06-24 | Supreme Products Corp | Reversible power tool drive attachment |
JPH11193851A (ja) * | 1997-12-26 | 1999-07-21 | Teijin Seiki Co Ltd | 減速装置 |
-
2019
- 2019-04-16 JP JP2019077899A patent/JP7217077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4-10 US US17/439,428 patent/US11975423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4-10 CN CN202080028926.5A patent/CN113692333B/zh active Active
- 2020-04-10 DE DE112020001044.9T patent/DE112020001044T5/de active Pending
- 2020-04-10 WO PCT/JP2020/016182 patent/WO202021353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66957A (zh) * | 1999-03-16 | 2000-09-20 |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JP2002293285A (ja) * | 2001-03-30 | 2002-10-09 | Yamaha Motor Co Ltd | 電動補助自転車用動力ユニット |
CN1762665A (zh) * | 2004-10-21 | 2006-04-26 | 株式会社牧田 | 紧固工具 |
JP2009072903A (ja) * | 2007-08-28 | 2009-04-09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 電動工具および変速機構 |
CN101590632A (zh) * | 2008-05-27 | 2009-12-02 |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 螺丝驱动器 |
JP2012135842A (ja) * | 2010-12-27 | 2012-07-19 | Makita Corp | 作業工具 |
JP2012135843A (ja) * | 2010-12-27 | 2012-07-19 | Makita Corp | 作業工具 |
CN102734411A (zh) * | 2011-03-31 | 2012-10-17 | 株式会社牧田 | 动力工具 |
CN104440739A (zh) * | 2013-09-19 | 2015-03-25 | 株式会社牧田 | 作业工具 |
CN106944965A (zh) * | 2015-11-11 | 2017-07-14 | 株式会社牧田 | 作业工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0175458A (ja) | 2020-10-29 |
US11975423B2 (en) | 2024-05-07 |
CN113692333A (zh) | 2021-11-23 |
JP7217077B2 (ja) | 2023-02-02 |
WO2020213539A1 (ja) | 2020-10-22 |
DE112020001044T5 (de) | 2021-12-23 |
US20220152792A1 (en) | 2022-05-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677190B2 (ja) | ドライバドリルのクラッチ機構 | |
JP5744639B2 (ja) | 電動工具 | |
US20130000938A1 (en) | Power tool | |
JP5122400B2 (ja) | 電動工具 | |
US7712546B2 (en) | Power tool having torque limiter | |
US7588095B2 (en) | Outer bearing retention structures for ratchet hammer mechanism | |
JP2005193361A (ja) | ドライバドリル | |
CN113692333B (zh) | 螺钉紧固工具 | |
JP2006263914A (ja) | コンビネーションドリル | |
JP2000233306A (ja) | 震動ドライバドリル | |
JP2015113944A (ja) | 締め付け工具のトルククラッチ機構 | |
JP2013255949A (ja) | チャック装置 | |
JP7136705B2 (ja) | 作業工具 | |
JP7231329B2 (ja) | ネジ締め工具 | |
CN115972140A (zh) | 螺钉紧固工具 | |
CN111757793B (zh) | 作业工具 | |
US11607780B2 (en) | Work tool | |
JP2020124791A (ja) | ネジ締め工具 | |
EP2712708B1 (en) | Impact rotation tool | |
JP2013255950A (ja) | 回転変換機構及びチャック装置 | |
US11981011B2 (en) | Hand-held power tool comprising a catch mechanism | |
JP2013091152A (ja) | チャック装置 | |
JP2000237968A (ja) | 電動工具 | |
JPH09309075A (ja) | 電動工具 | |
JP2006272535A (ja) | 電動ドライ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