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92176B - 电气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气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692176B CN113692176B CN202110752933.6A CN202110752933A CN113692176B CN 113692176 B CN113692176 B CN 113692176B CN 202110752933 A CN202110752933 A CN 202110752933A CN 113692176 B CN113692176 B CN 11369217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bin body
- passing opening
- along
- op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7—Stationary installations, e.g. power plant buffering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3—Gases with forced flow, e.g. by blow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6—Means within the gas flow to guide the flow around one or more cells, e.g. manifolds, baffles or other b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电气系统,包括壳体、第一电气设备、制冷设备、第一风道件和第二风道件;壳体设有第一仓体、第二仓体和连通二者的第一过风口和第二过风口;第一电气设备设于第一仓体且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制冷设备设于第二仓体且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风道件设于第一仓体内且界定出位于其内并用于引入并约束所述第一出风口输出的热风进入所述第二仓体的第一导风道;第二风道件设于第二仓体内且界定出位于其内并用于引入并约束所述第二出风口输出的冷风进入所述第一仓体的第二导风道。本发明的电气系统,可实现利用下进上出的制冷设备对下进上出的电气设备有效散热,具有较高的防护等级、较低的系统成本和较好的空间利用等优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设备的防护和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气系统。
背景技术
集装箱式的储能电站,包括集装箱体和位于箱体内且彼此隔开的电池仓和变流仓,电池仓内设有储能电池,变流仓内设有储能变流器,此外可能还包括设有变压器的变压仓。
传统的储能变流器放入集装箱中,能够达到的最高防护等级为IP55,这有时不能满足一些客户的要求。为提高防护等级,一些厂商考虑在变流仓内引入空调系统,这样便无需引入集装箱外的空气对储能变流器散热,可以防止外部腐蚀气体进入到集装箱内部,使得箱体内部的防护等级可以达到IP65甚至更高,从而有效避免了内部器件受到腐蚀性气体侵害,提高了内部器件的寿命,尤其适用于高盐雾或高湿度的使用环境,例如海边、湖边或者化工厂等特殊区域。
在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中,考虑到整体采购成本、占地体积和空调控制逻辑等原因,厂商更希望变流仓能够使用与电池仓所用的工业储能空调相同种类的空调,这样便能够大批量采购同种空调从而有效降低系统成本,且储能空调的占地体积更小,控制逻辑也较为符合储能电站的温控特性。
然而,上述的储能空调为了适应电池仓的温控特性,其进出风方式往往设计为顶部出冷风、底部回热风,而传统的储能变流器内部的散热风道的进出风方式则同样为底部进冷风、顶部出热风。如此一来,储能空调与储能变流器的风道无法匹配,难以有效地建立冷热循环风路并对储能变流器进行散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电气系统,该电气系统所具有的机柜布局和风道结构,可实现利用下进上出的制冷设备对下进上出的电气设备进行有效散热,具有较高的防护等级、较低的系统成本和较少的空间占用等优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电气系统,包括壳体,其内界定出沿水平的第一方向间隔的第一仓体和第二仓体,并具有均连通所述第一仓体和第二仓体的第一过风口和第二过风口;第一电气设备,其设于第一仓体内且具有分别位于下部和上部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适于自所述第一仓体进风,所述第一出风口不高于所述第一过风口;制冷设备,其设于第二仓体内且具有分别位于下部和上部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适于自所述第二仓体进风,所述第二出风口不高于所述第二过风口;第一风道件,其设于所述第一仓体内且其内形成第一导风道,或其与所述壳体围合以共同形成位于其内的第一导风道,所述第一导风道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一过风口,以引入并约束所述第一出风口输出的热风进入所述第二仓体;和第二风道件,其设于所述第二仓体内且其内形成第二导风道,或其与所述壳体围合以共同形成位于其内的第二导风道,所述第二导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和第二过风口,以引入并约束所述第二出风口输出的冷风进入所述第一仓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的顶部且沿竖向出风,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制冷设备的顶部且沿竖向出风;所述制冷设备与第一电气设备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过风口与第一出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错位设置,所述第二过风口与第二出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风口与第二过风口沿水平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风道件包括第一引风部和第一送风部,所述第一导风道包括连通的第一引风段和第一送风段,所述第一引风段和第一送风段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引风部和第一送风部内;所述第一引风部设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的上方且设有水平的第一引风口,所述第一引风口罩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外;所述第一送风部水平设置且设有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送风口,所述第一送风部还被配置为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至使得所述第一送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过风口对应且罩设于该第一过风口外;所述第二风道件设于所述制冷设备上方且设有水平的第二引风口和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送风口,所述第二引风口罩设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外,所述第二送风口罩设于所述第二过风口外,所述第二导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引风口和第二送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引风部设有导风板,其内壁在所述第一引风段内形成导风面;所述导风面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且与所述第二方向和竖向均斜交,以引导经所述第一引风口进入且沿竖向流动的热风换向为沿第二方向流动;所述第一送风部设有第一挡风板,其内壁在所述第一送风段内形成第一挡风面;所述第一挡风面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以阻止沿第二方向流动的热风继续沿第二方向流动。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板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共同界定出一位于所述第一风道件外的第一延伸风道,该第一延伸风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使经所述第二过风口进入所述第一仓体的冷风沿所述第一方向继续流动;所述第一延伸风道与所述第二过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且其过流截面的形状与所述第二过风口的形状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设备的数量为二且分别为第一制冷设备和第二制冷设备,所述第一制冷设备和第二制冷设备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过风口和第二风道件对应所述第一制冷设备设置;所述壳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仓体和第二仓体的第三过风口,所述第一过风口、第二过风口和第三过风口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过风口位于第二过风口和第三过风口之间;所述电气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第二风道件相同的第三风道件,所述第三风道件设于所述第二仓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二制冷设备上方;所述第三风道件内形成第三导风道,或其与所述壳体围合以共同形成位于其内的第三导风道;所述第三导风道用于引入并约束所述第二制冷设备输出的冷风经所述第三过风口进入所述第一仓体。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还沿界定出第三仓体,所述第三仓体、第二仓体和第一仓体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且间隔设置;所述壳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三仓体和第二仓体的第四过风口和第五过风口,所述第四过风口与第五过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错位设置,所述第五过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导风道或第三导风道,以使进入所述第二导风道或第三导风道的冷风还经所述第五过风口进入所述第三仓体;所述电气系统还包括变压器和第四风道件;所述变压器设于所述第三仓体内且低于所述第四过风口设置,以允许对所述变压器换热所形成的热风经所述第四过风口进入所述第二仓体;所述第四风道件设于所述第三仓体内且其内形成第四导风道,或其与所述壳体围合以共同形成位于其内的第四导风道;所述第四风道件包括第二引风部和第二送风部,所述第四导风道包括连通的第二引风段和第二送风段,所述第二引风段和第二送风段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引风部和第二送风部内;所述第二引风段沿第一方向设置并设有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四引风口,所述送风段沿竖向设置并设有第四送风口,所述第四引风口罩设于所述第五过风口,所述第四送风口位于所述第三仓体的下方,所述第四导风道连通所述第四引风口和第四送风口,以引入并约束经所述第五过风口进入所述第二仓体的冷风被输送至所述第三仓体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五过风口与第二过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风道件还具有第三送风口,所述第三送风口与第二送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且罩设于所述第五过风口,以将所述第一制冷设备输出的冷风送入所述第三仓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过风口与第一过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所述壳体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仓体内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二挡风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至抵接所述第二风道件和第三风道件,且该第二挡风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过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投影,以阻止经所述第一过风口进入所述第二仓体的热风继续沿第一方向流动并经所述第四过风口进入所述第三仓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气设备为变流器,其内部设有被构造为离心风机的第一风机,以在其内建立由所述第一进风口至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风路;所述壳体包括具有立方体构造的箱体和位于箱体内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箱体包括顶壁、底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彼此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三隔板间界定出所述第一仓体,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间界定出所述第二仓体,所述第二隔板与第二侧壁间界定出所述第三仓体,所述第三隔板与第四侧壁间界定出一第四仓体;所述第一隔板的上部设有所述第一过风口、第二过风口和第三过风口,所述第二隔板的上部设有所述第四过风口和第五过风口;所述第二隔板的上部还设有第二风机,以将所述第三仓体内的热风吹入所述第二仓体内;所述第三隔板的上部还设有第三风机,以将所述第一仓体内的冷风吹入所述第四仓体内;所述第一电气设备靠近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一侧壁设置;所述电气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仓体内的若干第一附加柜体和第二附加柜体,各第一附加柜体均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且均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排设置;各第二附加柜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排且靠近所述第三侧壁设置,并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和各第一附加柜体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挡风板的外壁与所述顶壁、第三侧壁和各第二附加柜体的顶部共同界定出一位于所述第一风道件外的第二延伸风道,该第二延伸风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使经所述第三过风口进入所述第一仓体的冷风沿所述第一方向继续流动;所述第二延伸风道与所述第三过风口沿第一方向对应,且其过流截面的形状与所述第三过风口的形状适配;所述第一制冷设备靠近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一隔板设置且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和各第一附加柜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制冷设备靠近所述第三侧壁和第一隔板设置且与各第二附加柜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所述变压器在所述第三仓体内居中设置,并适于沿所述第二方向吸入所述第四送风口输出的冷风;所述第一风道件、第二风道件、第三风道件和第四风道件均为风罩且均固设于所述顶壁;所述第一风道件与顶壁围合以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导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件与顶壁和第一侧壁围合以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导风道,所述第三风道件与顶壁和第三侧壁围合以共同形成所述第三导风道,所述第四风道件与顶壁和第一侧壁围合以共同形成所述第四导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件、第二风道件、第三风道件和第四风道件的外壁还均贴设有隔热棉。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电气系统中,壳体设有彼此间隔且分别容纳第一电气设备和制冷设备的第一仓体和第二仓体,而第一风道件和第二风道件分别将第一电气设备和制冷设备输出的热风和冷风通过其所界定的位于其内的导风道对应地输送至另一仓体。
换言之,第一风道件和第二风道件内外隔绝,第一导风道与第二仓体内第二风道件的外部区域共同构成热风风路,第二导风道与第一仓体内第一风道件的外部区域共同构成冷风风路,使得冷、热风路相互独立且互不影响,从而有效地建立了交叉式的冷热循环风路,避免了下进上出的制冷设备与下进上出的电气设备共处一室时容易发生风道短路的自循环现象,进而可实现利用下进上出的制冷设备(例如工业储能空调)对下进上出的电气设备(例如储能变流器)进行有效散热,无需引入外部空气从而适于达到较高的防护等级且具有较低的系统成本和较少的空间占用。
进一步而言,壳体设置连通第一仓体和第二仓体的第一过风口和第二过风口,并通过将第一风道件和第二风道件配置为连接对应的出风口和过风口,大大缩短了风道件对热风和冷风的约束路径从而减少了风阻并提高了换热效率。此外,由于两出风口均位于对应设备的上部且均不高于对应的过风口,第一风道件和第二风道件均可向上直通对应的过风口,无需在水平方向过多地弯折,这不仅进一步减少了风阻并降低了风道件的成本,还有效减少了各风道件对壳体内部在第一方向(即壳体长度方向)的空间占用,有利于在有限的壳体空间内实现最大化的空间利用。
(2)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均位于对应设备的顶部且沿竖向出风,第一风道件和第二风道仅需要占用仓体的顶部空间,可充分利用壳体内各设备上方的竖向空间并减少风道件在水平方向的空间占用。
此外,制冷设备与第一电气设备沿第一方向对应设置,也即制冷设备与第一电气设备在第一方向大致位于同一直线,使得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也沿第一方向位于同一直线,在此基础上,将第一过风口与第一出风口沿第一方向错位设置,第二过风口与第二出风口沿第一方向对应设置,使得第二风道件可沿第一方向直通第二过风口,而第一风道件则可以利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其他方向的空间(如竖向和宽度方向)来连通第一过风口,这样可以减少已有的制冷设备和第一电气设备在壳体宽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进而可以在壳体宽度方向设置更多的机柜。
(3)第二风道件设有水平且罩设于第二出风口外的第二引风口和垂直于第一方向且罩设于的第二过风口外的第二送风口,可实现第二导风道将冷风输送至第一仓体,并使得冷风不会进入第二仓体内第二风道件的外部区域。
而第一过风口与第一出风口沿水平且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因而可适当减少对壳体竖向空间的占用,并有效利用壳体宽度方向的空间(即壳体的宽度方向),例如可将第一过风口配置为沿第一方向与制冷设备与其他设备间所形成的过道对应。
在此基础上,第一风道件设有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一送风口,其送风部还沿第二方向(即壳体的宽度方向)延伸,以使得第一送风口得以与第一过风口沿第一方向对应并罩设于第一过风口外。此外,第一风道件还设有水平的第一引风口并罩设于第一出风口外,可实现第一导风道将热风输送至第二仓体,并使得热风不会进入第一仓体内第一风道件的外部区域。
(4)第一引风部的导风板在第一引风段内形成导风面,用于引导经第一引风口进入且沿竖向流动的热风换向为沿第二方向流动,而第一送风部的第一挡风板在第一送风段内形成第一挡风面,可阻止沿第二方向流动的热风继续沿第二方向流动,从而实现将竖向流动的热风环形为沿第一方向流动并经第一送风口流出。
(5)导风板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共同界定出一位于所述第一风道件外的第一延伸风道,该第一延伸风道沿第一方向延伸以使经第二过风口进入第一仓体的冷风可以沿第一方向继续流动,从而使得冷风充满第一仓体并适于对其他设备进行冷却。
因而,导风板界定出了第一仓体内的热风风路和冷风风路,由于导风面倾斜设置,也即导风板倾斜设置,便很好地利用了壳体宽度方向的空间,减少了第一风道件在第一仓体内对壳体长度方向和竖向空间的占用。
此外,第一延伸风道与第二过风口沿第一方向对应,且其过流截面的形状也与第二过风口的形状适配,可以有效减少风阻。
(6)制冷设备的数量为二且两制冷设备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可充分利用第二仓体的在壳体宽度方向的空间,并通过设置与第二制冷设备对应的第三过风口和第三风道件来将第二制冷设备的冷风送入第一仓体,可实现较好的散热效果。
此外,将第一过风口设于第二过风口和第三过风口之间,可使得第一电气设备的热风回到两制冷设备之间从而均匀地被两制冷设备吸入,实现较好的热风回风效果。
(7)壳体内还设有第三仓体以及均连通第三仓体和第二仓体的第四过风口和第五过风口,第三仓体和第一仓体位于第二仓体的两侧且内部设有变压器和第四风道件,第四风道件通过第五过风口引入第一制冷设备或第二制冷设备输出的冷风并引入至第三仓体的下方,使得冷风适于对变压器散热,而对变压器散热后所形成的热风则可以通过与第四过风口回风至第二仓体内。
因而,制冷设备可同时对变压器和第一电气设备(如储能变流器)散热,进一步提高了变压器所处仓体的防护等级和散热效果。
(8)第五过风口与第二过风口沿第一方向对应,使得第四风道件的第四导风道连通第二风道件的第二导风道,可降低经第二过风口进入第一仓体内的冷风流速,从而降低冷风对第一风道件外壁的冷却效果,可一定程度上避免第一电气设备的热风在接触到温度较低的第一风道件的外壁后形成冷凝水并反向滴回第一出风口而造成电气设备出风口的潮湿腐蚀问题。
(9)第四过风口与第一过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也即第四过风口大致位于壳体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有利于变压器的热风经过第四过风口回到第二仓体内。
在此基础上,第二仓体内还设有第二挡风板,该第二挡风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投影覆盖第一过风口沿第一方向的正投影,可有效阻止第一电气设备输出的热风直接经第四过风口进入变压器所在的第三仓体而不被制冷设备吸入,从而使得第一电气设备和变压器的风路基本不会相互影响,有利于提高变压器的散热效果。
(10)第一电气设备为变流器且可以利用其内离心风机的高压头特性来大量地吸入第一仓体内的冷风,使得冷风风路的效率大大提升。
第二隔板设有第二风机,可帮助第三仓体的热风更好地回风至第二仓体。
第一仓体内还形成第二延伸风道,使得第一仓体内的冷风更加均匀。此外,壳体内形成第四仓体,第三隔板设有第三风机,使得第一仓体内的热风还可以进入第四仓体内且具有一定的流速,从而可以对设于第四仓体内的其他设备也进行很好的散热。
变压器适于沿第二方向吸入第四送风口输出的冷风,可以均匀地吸入冷风,具有较好的均温性。
各风道件为风罩且与顶壁围合以共同形成对应的导风道,节省了风道件的物料成本和装配成本。此外,风道件的外壁贴设有隔热棉,可进一步避免输出的热风接触到温度较低的风道件外壁后形成冷凝水,很好地保持了壳体内的干燥并进一步提高了电气系统的整体防护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电气系统的外部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电气系统的内部俯视图,其中顶壁、第二挡风板和各风道件均被隐藏;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电气系统的内部立体图,其中顶壁、第二挡风板和各风道件均被隐藏;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电气系统的内部立体图,其中顶壁被隐藏且示出了冷、热风路;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电气系统的另一内部立体图,其中顶壁被隐藏且示出了冷、热风路;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电气设备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制冷设备的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风道件的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风道件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三风道件的立体图;
图11本发明实施例第四风道件的立体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壳体100;第一仓体100A;第二仓体100B;第三仓体100C;第四仓体100D;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第三侧壁113;第四侧壁114;第一隔板121;第二隔板122;第三隔板123;第一过风口131;第二过风口132;第三过风口133;第四过风口134;第五过风口135;第二挡风板140;
第一电气设备200;第一进风口201;第一出风口202;
第一制冷设备310;第二进风口311;第二出风口312;第二制冷设备320;第三进风口321;第三出风口322;
变压器400;
第一风道件500;第一导风道500A;第一引风部510;第一送风部520;第一引风口531;第一送风口532;导风板541;第一挡风板542;
第二风道件600;第二导风道600A;第二引风口611;第二送风口612;第三送风口613;
第三风道件700;第三导风道700A;
第四风道件800;第四导风道800A;第二引风部810;第二送风部820;第四引风口831;第四送风口832;
第二风机910;第三风机9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高”、“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参照图1-1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气系统,其包括:壳体100、第一电气设备200、若干第一附加柜体、若干第二附加柜体、制冷设备、变压器400、第一风道件500、第二风道件600、第三风道件700和第四风道件800。
所述壳体100内界定出沿水平的第一方向(图示的壳体长度方向)依次排布且彼此间隔的第三仓体100C、第二仓体100B、第一仓体100A和第四仓体100D。具体的,所述壳体100包括具有立方体构造的箱体和位于箱体内的第一隔板121、第二隔板122和第三隔板123。
所述箱体包括顶壁、底壁、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第三侧壁113、第四侧壁114,所述第一侧壁111和第三侧壁113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沿水平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图示的壳体宽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壁112和第四侧壁114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隔板121、第二隔板122和第三隔板123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彼此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隔板121与第三隔板123间界定出所述第一仓体100A,所述第一隔板121与第二隔板122间界定出所述第二仓体100B,所述第二隔板122与第二侧壁112间界定出所述第三仓体100C,所述第三隔板123与第四侧壁114间界定出一第四仓体100D。所述第一隔板121的上部设有第一过风口131、第二过风口132和第三过风口133,所述第一过风口131、第二过风口132和第三过风口133均连通所述第一仓体100A和第二仓体100B。所述第二隔板122的上部设有所述第四过风口134和第五过风口135,所述第四过风口134和第五过风口135均连通所述第二仓体100B和第三仓体100C。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风口131、第二过风口132和第三过风口133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过风口131位于第二过风口132和第三过风口133之间,也即沿所述第一方向错位设置。所述第四过风口134与第五过风口135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也即沿所述第一方向错位设置。此外,所述第四过风口134与第一过风口131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五过风口135与第二过风口132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电气设备200设于第一仓体100A内且具有分别位于下部和上部的第一进风口201和第一出风口202。所述第一进风口201适于自所述第一仓体100A进风,所述第一出风口202不高于所述第一过风口13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气设备200为储能变流器,所述第一进风口201位于其正面的下部,所述第一出风口202位于其顶部且沿竖向出风,此外,如图6所示出的,还可在第一电气设备200各个侧面的下部增设多个其他的冷风进风口,以增大冷风进风量并提升散热效果。所述第一电气设备200靠近所述第一隔板121和第一侧壁111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202与第二过风口132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与所述第一过风口131沿所述第一方向错位设置。此外,所述第一电气设备200内部设有被构造为离心风机的第一风机,以在其内建立由所述第一进风口201至所述第一出风口202的风路,可以利用其内离心风机的高压头特性来大量地吸入第一仓体100A内的冷风,使得冷风风路的效率大大提升。值得说明的是,图示实施例中,第一电气设备200的数量为二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由于第一电气设备200的小范围数量浮动并不会对其他结构产生实质性影响,故为了简洁在下文中将仍以一个第一电气设备200为例进行介绍。
所述若干第一附加柜体和第二附加柜体均设于所述第一仓体100A内。各第一附加柜体均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11设置且均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200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排设置。各第二附加柜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排且靠近所述第三侧壁113设置,并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200和各第一附加柜体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附加柜体和第二附加柜体可为配电柜、UPS柜、ATS柜、EMS柜等。
所述制冷设备(第一制冷设备310)设于第二仓体100B内且具有分别位于下部和上部的第二进风口311和第二出风口312。所述第二进风口311适于自所述第二仓体100B进风,所述第二出风口312不高于所述第二过风口132和第三过风口133。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为工业储能空调,所述第二进风口311位于其正面的下部,所述第二出风口312位于其顶部且沿竖向出风。此外,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的数量为二且分别为第一制冷设备310和第二制冷设备320,所述第一制冷设备310具有所述第二进风口311和第二出风口312,所述第二制冷设备320具有与所述第二进风口311和第二出风口312相同的第三进风口321和第三出风口322。所述第一制冷设备310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11和第一隔板121设置且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200和各第一附加柜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因而所述第二出风口312与所述第一出风口202和第二过风口132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制冷设备320靠近所述第三侧壁113和第一隔板121设置且与各第二附加柜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制冷设备310和第二制冷设备320还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变压器400设于所述第三仓体100C内且低于所述第四过风口134设置,以允许对所述变压器400换热所形成的热风经所述第四过风口134进入所述第二仓体100B。本实施例中,所述变压器400在所述第三仓体100C内居中设置,并适于沿所述第二方向吸入所述第三仓体100C下方的冷风,因而变压器400可以均匀地吸入冷风,具有较好的均温性。
所述第一风道件500设于所述第一仓体100A内且其内形成第一导风道500A,或其与所述壳体100围合以共同形成位于其内的第一导风道500A,所述第一导风道500A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202和第一过风口131,以引入并约束所述第一出风口202输出的热风进入所述第二仓体100B。
具体的,所述第一风道件500包括第一引风部510和第一送风部520,所述第一导风道500A包括连通的第一引风段和第一送风段,所述第一引风段和第一送风段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引风部510和第一送风部520内。所述第一引风部510设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200的上方且设有水平的第一引风口531,所述第一引风口531罩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202外。所述第一送风部520水平设置且设有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送风口532,所述第一送风部520还被配置为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至使得所述第一送风口532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过风口131对应且罩设于该第一过风口131外,可实现第一导风道500A将热风输送至第二仓体100B,并使得热风不会进入第一仓体100A内第一风道件500的外部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引风部510设有导风板541,其内壁在所述第一引风段内形成导风面。所述导风面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且与所述第二方向和竖向均斜交,以引导经所述第一引风口531进入且沿竖向流动的热风换向为沿第二方向流动。所述导风板541的外壁与所述壳体100的内壁共同界定出一位于所述第一风道件500外的第一延伸风道,该第一延伸风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使经所述第二过风口132进入所述第一仓体100A的冷风沿所述第一方向继续流动。所述第一延伸风道与所述第二过风口132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且其过流截面的形状与所述第二过风口132的形状适配。因而,上述倾斜的导风板541具有双重作用,一来可以在第一引风段内实现导风作用,二来形成第一延伸通道可以使得冷风可以均匀地充满第一仓体100A,减少了第一风道件500在第一仓体100A内对壳体长度方向和竖向空间占用。
此外,所述第一送风部520设有第一挡风板542,其内壁在所述第一送风段内形成第一挡风面。所述第一挡风面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以阻止沿第二方向流动的热风继续沿第二方向流动。所述第一挡风板542的外壁与所述顶壁、第三侧壁113和各第二附加柜体的顶部共同界定出一位于所述第一风道件500外的第二延伸风道,该第二延伸风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使经所述第三过风口133进入所述第一仓体100A的冷风沿所述第一方向继续流动。所述第二延伸风道与所述第三过风口133沿第一方向对应,且其过流截面的形状与所述第三过风口133的形状适配。
所述第二风道件600设于所述第二仓体100B内且其内形成第二导风道600A,或其与所述壳体100围合以共同形成位于其内的第二导风道600A,所述第二导风道600A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312和第二过风口132,以引入并约束所述第二出风口312输出的冷风进入所述第一仓体100A。具体的,所述第二风道件600设于第一制冷设备310上方,并设有水平的第二引风口611和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送风口612。所述第二引风口611罩设于所述第二出风口312外,所述第二送风口612罩设于所述第二过风口132外,所述第二导风道600A连通所述第二引风口611和第二送风口612,因而可实现第二导风道600A将冷风输送至第一仓体100A,并使得冷风不会进入第二仓体100B内第二风道件600的外部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风道件600还具有第三送风口613,所述第三送风口613与第二送风口612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且罩设于所述第五过风口135,以使所述第五过风口135连通所述第二导风道600A,且所述第一制冷设备310输出的冷风经所述第五过风口135进入所述第三仓体100C。
所述第三风道件700设于所述第二仓体100B内且位于所述第二制冷设备320上方,其内形成第三导风道700A,或其与所述壳体100围合以共同形成位于其内的第三导风道700A。所述第三导风道700A用于引入并约束所述第二制冷设备320输出的冷风经所述第三过风口133进入所述第一仓体100A。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风道件700与第二风道件600基本相同,其同样具有与第二风道件600的第二引风口611和第二送风口612构造相同的引风口和送风口,且对应地罩设于第三出风口322和第三过风口133,区别仅在于第三风道件700不具有第三送风口613,故此处不再赘述第三风道件700的具体结构。
所述第四风道件800设于所述第三仓体100C内且其内形成第四导风道800A,或其与所述壳体100围合以共同形成位于其内的第四导风道800A。具体的,所述第四风道件800包括第二引风部810和第二送风部820,所述第四导风道800A包括连通的第二引风段和第二送风段,所述第二引风段和第二送风段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引风部810和第二送风部820内。所述第二引风段沿第一方向设置并设有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四引风口831,所述送风段沿竖向设置并设有第四送风口832,所述第四引风口831罩设于所述第五过风口135,所述第四送风口832位于所述第三仓体100C的下方,所述第四导风道800A连通所述第四引风口831和第四送风口832,以引入并约束经所述第五过风口135进入所述第二仓体100B的冷风被输送至所述第三仓体100C的下方。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件500、第二风道件600、第三风道件700和第四风道件800均为由多个板件拼接构成的风罩且均固设于所述顶壁,节省了风道件的物料成本和装配成本。所述第一风道件500与顶壁围合以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导风道500A,所述第二风道件600与顶壁和第一侧壁111围合以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导风道600A,所述第三风道件700与顶壁和第三侧壁113围合以共同形成所述第三导风道700A,所述第四风道件800与顶壁和第一侧壁111围合以共同形成所述第四导风道800A。
本实施例的电气系统中,壳体100设有彼此间隔且分别容纳第一电气设备200和第一制冷设备310的第一仓体100A和第二仓体100B,而第一风道件500和第二风道件600分别将第一电气设备200和第一制冷设备310输出的热风和冷风通过其所界定的位于其内的导风道对应地输送至另一仓体。
换言之,第一风道件500和第二风道件600内外隔绝,第一导风道500A与第二仓体100B内第二风道件600的外部区域共同构成热风风路,第二导风道600A与第一仓体100A内第一风道件500的外部区域共同构成冷风风路,使得冷、热风路相互独立且互不影响,从而有效地建立了交叉式的冷热循环风路,避免了下进上出的制冷设备与下进上出的电气设备共处一室时容易发生风道短路的自循环现象,进而可实现利用下进上出的制冷设备(例如工业储能空调)对下进上出的电气设备(例如储能变流器)进行有效散热,无需引入外部空气从而适于达到较高的防护等级且具有较低的系统成本和较少的空间占用。
进一步而言,壳体100设置连通第一仓体100A和第二仓体100B的第一过风口131和第二过风口132,并通过将第一风道件500和第二风道件600配置为连接对应的出风口和过风口,大大缩短了风道件对热风和冷风的约束路径从而减少了风阻并提高了换热效率。此外,由于两出风口均位于对应设备的上部且均不高于对应的过风口,第一风道件500和第二风道件600均可向上直通对应的过风口,无需在水平方向过多地弯折,这不仅进一步减少了风阻并降低了风道件的成本,还有效减少了各风道件对壳体100内部在第一方向(即壳体长度方向)的空间占用,有利于在有限的壳体100空间内实现最大化的空间利用。
此外,壳体100内还设有第三仓体100C以及均连通第三仓体100C和第二仓体100B的第四过风口134和第五过风口135,第三仓体100C和第一仓体100A位于第二仓体100B的两侧且内部设有变压器400和第四风道件800,第四风道件800通过第五过风口135引入第一制冷设备310或第二制冷设备320输出的冷风并引入至第三仓体100C的下方,使得冷风适于对变压器400散热,而对变压器400散热后所形成的热风则可以通过与第四过风口134回风至第二仓体100B内。两制冷设备可同时对变压器400和第一电气设备200(如储能变流器)散热,进一步提高了变压器400所处仓体的防护等级和散热效果。
不仅如此,由于第一出风口202和第二出风口312均位于对应设备的顶部且沿竖向出风,第一风道件500和第二风道仅需要占用仓体的顶部空间,可充分利用壳体100内各设备上方的竖向空间并减少风道件在水平方向的空间占用。而第一制冷设备310与第一电气设备200沿第一方向对应设置,也即第一制冷设备310与第一电气设备200在第一方向大致位于同一直线,使得第一出风口202与第二出风口312也沿第一方向位于同一直线,在此基础上,将第一过风口131与第一出风口202沿第一方向错位设置,第二过风口132与第二出风口312沿第一方向对应设置,使得第二风道件600可沿第一方向直通第二过风口132,而第一风道件500则可以利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其他方向的空间(如竖向和宽度方向)来连通第一过风口131,这样可以减少已有的制冷设备和第一电气设备200在壳体宽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进而可以在壳体宽度方向设置更多的机柜(如设置所述第二制冷设备320,并在二者间形成热风通道)。
而第五过风口135与第二过风口132沿第一方向对应,使得第四风道件800的第四导风道800A连通第二风道件600的第二导风道600A,可降低经第二过风口132进入第一仓体100A内的冷风流速,从而降低冷风对第一风道件500外壁的冷却效果,可一定程度上避免第一电气设备200的热风在接触到温度较低的第一风道件500的外壁后形成冷凝水并反向滴回第一出风口202而造成电气设备出风口的潮湿腐蚀问题。
优选的,所述壳体100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仓体100B内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挡风板140。所述第二挡风板140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至抵接所述第二风道件600和第三风道件700,且该第二挡风板140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过风口13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投影,以阻止经所述第一过风口131进入所述第二仓体100B的热风继续沿第一方向流动并经所述第四过风口134进入所述第三仓体100C。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第一过风口131和第四过风口134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且均大致位于壳体宽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即与两制冷设备(310、320)间所形成的通道沿第一方向对应,这有利于第一电气设备200和变压器400的热风分别经第一过风口131和第四过风口134回到第二仓体100B内。在此基础上,第二仓体100B内还设有第二挡风板140,该第二挡风板140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投影覆盖第一过风口131沿第一方向的正投影,可有效阻止第一电气设备200输出的热风直接经第四过风口134进入变压器400所在的第三仓体100C而不被制冷设备吸入,从而使得第一电气设备200和变压器400的风路基本不会相互影响,有利于提高变压器400的散热效果。
优选的,所述第一风道件500、第二风道件600、第三风道件700和第四风道件800的外壁还均贴设有隔热棉(图中未示出),可进一步避免输出的热风接触到温度较低的风道件外壁后形成冷凝水,很好地保持了壳体100内的干燥并进一步提高了电气系统的整体防护效果。
较佳的,所述第二隔板122的上部还设有第二风机910,以将所述第三仓体100C内的热风吹入所述第二仓体100B内,可帮助第三仓体100C的热风更好地回风至第二仓体100B,并防止变压器400上部的热风又回到第三仓体100C的下部。所述第三隔板123的上部还设有第三风机920,以将所述第一仓体100A内的冷风吹入所述第四仓体100D内且具有一定的流速,从而可以对设于第四仓体100D内的其他设备也进行很好的散热。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第一隔板121和第三隔板123上还设有转动门,该转动门在系统正常运行时处于关闭状态。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发明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发明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发明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电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内界定出沿水平的第一方向间隔的第一仓体和第二仓体,并具有均连通所述第一仓体和第二仓体的第一过风口和第二过风口;
第一电气设备,其设于第一仓体内且具有分别位于下部和上部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适于自所述第一仓体进风,所述第一出风口不高于所述第一过风口;
制冷设备,其设于第二仓体内且具有分别位于下部和上部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适于自所述第二仓体进风,所述第二出风口不高于所述第二过风口;
第一风道件,其设于所述第一仓体内且其内形成第一导风道,或其与所述壳体围合以共同形成位于其内的第一导风道,所述第一导风道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一过风口,以引入并约束所述第一出风口输出的热风进入所述第二仓体;和
第二风道件,其设于所述第二仓体内且其内形成第二导风道,或其与所述壳体围合以共同形成位于其内的第二导风道,所述第二导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和第二过风口,以引入并约束所述第二出风口输出的冷风进入所述第一仓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的顶部且沿竖向出风,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制冷设备的顶部且沿竖向出风;
所述制冷设备与第一电气设备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过风口与第一出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错位设置,所述第二过风口与第二出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风口与第二过风口沿水平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风道件包括第一引风部和第一送风部,所述第一导风道包括连通的第一引风段和第一送风段,所述第一引风段和第一送风段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引风部和第一送风部内;所述第一引风部设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的上方且设有水平的第一引风口,所述第一引风口罩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外;所述第一送风部水平设置且设有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送风口,所述第一送风部还被配置为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至使得所述第一送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过风口对应且罩设于该第一过风口外;
所述第二风道件设于所述制冷设备上方且设有水平的第二引风口和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送风口,所述第二引风口罩设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外,所述第二送风口罩设于所述第二过风口外,所述第二导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引风口和第二送风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风部设有导风板,其内壁在所述第一引风段内形成导风面;所述导风面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且与所述第二方向和竖向均斜交,以引导经所述第一引风口进入且沿竖向流动的热风换向为沿第二方向流动;
所述第一送风部设有第一挡风板,其内壁在所述第一送风段内形成第一挡风面;所述第一挡风面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以阻止沿第二方向流动的热风继续沿第二方向流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共同界定出一位于所述第一风道件外的第一延伸风道,该第一延伸风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使经所述第二过风口进入所述第一仓体的冷风沿所述第一方向继续流动;
所述第一延伸风道与所述第二过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且其过流截面的形状与所述第二过风口的形状适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的数量为二且分别为第一制冷设备和第二制冷设备,所述第一制冷设备和第二制冷设备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过风口和第二风道件对应所述第一制冷设备设置;
所述壳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仓体和第二仓体的第三过风口,所述第一过风口、第二过风口和第三过风口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过风口位于第二过风口和第三过风口之间;
所述电气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第二风道件相同的第三风道件,所述第三风道件设于所述第二仓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二制冷设备上方;所述第三风道件内形成第三导风道,或其与所述壳体围合以共同形成位于其内的第三导风道;所述第三导风道用于引入并约束所述第二制冷设备输出的冷风经所述第三过风口进入所述第一仓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内还沿界定出第三仓体,所述第三仓体、第二仓体和第一仓体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且间隔设置;所述壳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三仓体和第二仓体的第四过风口和第五过风口,所述第四过风口与第五过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错位设置,所述第五过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导风道或第三导风道,以使进入所述第二导风道或第三导风道的冷风还经所述第五过风口进入所述第三仓体;
所述电气系统还包括变压器和第四风道件;
所述变压器设于所述第三仓体内且低于所述第四过风口设置,以允许对所述变压器换热所形成的热风经所述第四过风口进入所述第二仓体;
所述第四风道件设于所述第三仓体内且其内形成第四导风道,或其与所述壳体围合以共同形成位于其内的第四导风道;所述第四风道件包括第二引风部和第二送风部,所述第四导风道包括连通的第二引风段和第二送风段,所述第二引风段和第二送风段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引风部和第二送风部内;所述第二引风段沿第一方向设置并设有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四引风口,所述第二送风段沿竖向设置并设有第四送风口,所述第四引风口罩设于所述第五过风口,所述第四送风口位于所述第三仓体的下方,所述第四导风道连通所述第四引风口和第四送风口,以引入并约束经所述第五过风口进入所述第二仓体的冷风被输送至所述第三仓体的下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过风口与第二过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风道件还具有第三送风口,所述第三送风口与第二送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且罩设于所述第五过风口,以将所述第一制冷设备输出的冷风送入所述第三仓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过风口与第一过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壳体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仓体内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二挡风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至抵接所述第二风道件和第三风道件,且该第二挡风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过风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投影,以阻止经所述第一过风口进入所述第二仓体的热风继续沿第一方向流动并经所述第四过风口进入所述第三仓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为变流器,其内部设有被构造为离心风机的第一风机,以在其内建立由所述第一进风口至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风路;
所述壳体包括具有立方体构造的箱体和位于箱体内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箱体包括顶壁、底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彼此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三隔板间界定出所述第一仓体,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间界定出所述第二仓体,所述第二隔板与第二侧壁间界定出所述第三仓体,所述第三隔板与第四侧壁间界定出一第四仓体;所述第一隔板的上部设有所述第一过风口、第二过风口和第三过风口,所述第二隔板的上部设有所述第四过风口和第五过风口;所述第二隔板的上部还设有第二风机,以将所述第三仓体内的热风吹入所述第二仓体内;所述第三隔板的上部还设有第三风机,以将所述第一仓体内的冷风吹入所述第四仓体内;
所述第一电气设备靠近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一侧壁设置;所述电气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仓体内的若干第一附加柜体和第二附加柜体,各第一附加柜体均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且均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排设置;各第二附加柜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排且靠近所述第三侧壁设置,并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和各第一附加柜体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挡风板的外壁与所述顶壁、第三侧壁和各第二附加柜体的顶部共同界定出一位于所述第一风道件外的第二延伸风道,该第二延伸风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使经所述第三过风口进入所述第一仓体的冷风沿所述第一方向继续流动;所述第二延伸风道与所述第三过风口沿第一方向对应,且其过流截面的形状与所述第三过风口的形状适配;
所述第一制冷设备靠近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一隔板设置且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和各第一附加柜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制冷设备靠近所述第三侧壁和第一隔板设置且与各第二附加柜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对应设置;
所述变压器在所述第三仓体内居中设置,并适于沿所述第二方向吸入所述第四送风口输出的冷风;
所述第一风道件、第二风道件、第三风道件和第四风道件均为风罩且均固设于所述顶壁;所述第一风道件与顶壁围合以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导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件与顶壁和第一侧壁围合以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导风道,所述第三风道件与顶壁和第三侧壁围合以共同形成所述第三导风道,所述第四风道件与顶壁和第一侧壁围合以共同形成所述第四导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件、第二风道件、第三风道件和第四风道件的外壁还均贴设有隔热棉。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52933.6A CN113692176B (zh) | 2021-07-02 | 2021-07-02 | 电气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52933.6A CN113692176B (zh) | 2021-07-02 | 2021-07-02 | 电气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92176A CN113692176A (zh) | 2021-11-23 |
CN113692176B true CN113692176B (zh) | 2024-03-19 |
Family
ID=78576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752933.6A Active CN113692176B (zh) | 2021-07-02 | 2021-07-02 | 电气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69217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7423575U (zh) * | 2022-03-14 | 2022-09-13 |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导流格栅、空调器和储能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7995629U (zh) * | 2018-03-16 | 2018-10-19 |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公司 | 一种电子通讯基站用三仓门机柜 |
CN111465289A (zh) * | 2020-05-11 | 2020-07-28 | 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 模块柜 |
CN211578828U (zh) * | 2020-02-19 | 2020-09-25 |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储能集装箱以及储能系统 |
CN112616294A (zh) * | 2020-12-09 | 2021-04-06 | 青岛海信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机柜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367719B (en) * | 2009-03-02 | 2012-07-01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Electric device and circling dissipat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
-
2021
- 2021-07-02 CN CN202110752933.6A patent/CN11369217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7995629U (zh) * | 2018-03-16 | 2018-10-19 |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公司 | 一种电子通讯基站用三仓门机柜 |
CN211578828U (zh) * | 2020-02-19 | 2020-09-25 |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储能集装箱以及储能系统 |
CN111465289A (zh) * | 2020-05-11 | 2020-07-28 | 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 模块柜 |
CN112616294A (zh) * | 2020-12-09 | 2021-04-06 | 青岛海信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机柜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92176A (zh) | 2021-1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024704B2 (ja) | 電池パック | |
CN106839164B (zh) | 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106839162B (zh) | 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106969430B (zh) | 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210669578U (zh) | 充电器及无人设备 | |
CN113692176B (zh) | 电气系统 | |
CN115388464A (zh) |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US10411312B2 (en) | Battery pack | |
JP2004158641A (ja) | 電子機器筐体 | |
JP6057826B2 (ja) | 蓄電装置 | |
CN103512105B (zh) | 空调室外机的电器盒及包括该电器盒的空调 | |
CN210511918U (zh) | 空调柜机 | |
JP2004044962A (ja) | 冷却装置 | |
US11879648B2 (en) | Outdoor machine and air conditioner | |
CN216644366U (zh) | 出风装置及空调器 | |
CN215872164U (zh) | 电控盒及空调器 | |
CN216346713U (zh) | 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 |
CN113597203B (zh) | 一种电气系统 | |
CN211233276U (zh) | 移动空调 | |
CN113660820B (zh) | 集装箱式数据系统 | |
CN221807510U (zh) | 一种带降温功能的机箱 | |
CN111076296B (zh) |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19372780U (zh) | 电控盒及可移动空调 | |
CN220066612U (zh) | 电控箱和空调器 | |
CN213119389U (zh) | 取暖换气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19 Address after: 361001 room 208-38, Hengye building, No. 100, Xiangxing Road, Xiamen Torch High tech Zone (Xiang'an) Industrial Zone, Xiamen, Fujian Applicant after: Xiamen Kehua shun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61000 Ma Long Road 457, Torch Garden, Xiamen Torch High-tech Zone,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Kehua Data Co.,Ltd. Applicant before: ZHANGZHOU KEHUA TECHNOLOGY Co.,Ltd.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