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69578U - 充电器及无人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充电器及无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69578U
CN210669578U CN201921825790.1U CN201921825790U CN210669578U CN 210669578 U CN210669578 U CN 210669578U CN 201921825790 U CN201921825790 U CN 201921825790U CN 210669578 U CN210669578 U CN 2106695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air
heat
fins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2579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温海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2579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695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695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695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器及无人设备,涉及充电器技术领域。充电器包括壳体、散热风扇、导风壳体以及多个散热鳍片,壳体内形成有用于安装充电模块的安装腔室;散热鳍片与壳体连接且位于壳体远离安装腔室的一侧,相邻的两个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散热通道;导风壳体安装于壳体,导风壳体包括本体以及导流板,本体具有导风通道以及位于导风通道两端的进风口以及出风口,出风口朝向散热通道,散热风扇安装于进风口,且用于朝向导风通道吹风,以使流体流向出风口;进风口的覆盖面积小于出风口的覆盖面积,导流板与本体连接且位于导风通道内,导流板用于使进入导风通道内的流体通过出风口均匀地流向所有的散热通道内。该充电器的散热效果较佳。

Description

充电器及无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充电器及无人设备。
背景技术
充电器,用于将供电装置的电能充入待充电装置中,例如,将汽车的车载电池的电能或家用电网的电能充入无人机的电池中,或者将无人机的电池的电能充入另一个无人机的电池中。
相关技术中的充电器存在散热效果不佳的技术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充电器,其能够实现较佳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了一种无人设备,其能够实现较佳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器,其包括壳体、散热风扇、导风壳体以及多个散热鳍片,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用于安装充电模块的安装腔室;
所述散热鳍片与所述壳体连接且位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安装腔室的一侧,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散热通道;
所述导风壳体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导风壳体包括本体以及导流板,所述本体具有导风通道以及位于所述导风通道两端的进风口以及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风扇安装于所述进风口,且用于朝向所述导风通道吹风,以使流体流向所述出风口;
所述进风口的覆盖面积小于所述出风口的覆盖面积,所述导流板与所述本体连接且位于所述导风通道内,所述导流板用于使进入所述导风通道内的所述流体通过所述出风口均匀地流向所有的所述散热通道内。
可选地,所述导流板为平板,所述散热风扇为轴流风扇,所述导流板相对于所述散热风扇的吹风方向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导流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进风口,以将所述进风口分隔成第一子进风口以及第二子进风口;所述导流板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出风口,以将所述出风口分隔成第一子出风口以及第二子出风口,所述导流板将所述导风通道分隔成第一子导风通道以及第二子导风通道;所述第一子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子导风通道与所述第一子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子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二子导风通道与所述第二子出风口连通;
所述第一子进风口的覆盖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子进风口的覆盖面积;
所述第一子出风口的覆盖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子出风口的覆盖面积。
可选地,所述导风壳体还包括分隔板,所述导风通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导风通道由所述分隔板分隔,所述散热风扇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所述散热风扇分别安装于对应的两个所述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充电器还包括散热部,所述散热部包括第一散热部以及第二散热部,所述第一散热部和所述第二散热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散热部和所述第二散热部均与所述壳体连接且位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安装腔室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散热部以及所述第二散热部均为中空结构;
所述散热鳍片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部和所述第二散热部之间。
可选地,多个所述散热鳍片沿所述第一散热部到所述第二散热部的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散热鳍片呈条形,所述第一散热部的内部形成第一散热空间,所述第一散热空间沿所述散热鳍片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散热部;和/或,
所述第二散热部的内部形成第二散热空间,所述第二散热空间沿所述散热鳍片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散热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部还设置有第一散热通孔,所述第一散热通孔贯穿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侧壁以与所述第一散热空间连通;和/或,
所述第二散热部还设置有第二散热通孔,所述第二散热通孔贯穿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侧壁以与所述第二散热空间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通孔呈条形,且所述第一散热通孔沿所述散热鳍片的长度方向延伸;和/或,
所述第二散热通孔呈条形,且所述第二散热通孔沿所述散热鳍片的长度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散热鳍片呈条形,所述散热鳍片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边沿、第二边沿、第三边沿和第四边沿,所述第一边沿和所述第三边沿为所述散热鳍片的长边,所述第二边沿和所述第四边沿为所述散热鳍片的宽边;
所述第一边沿与所述壳体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鳍片的两个所述第二边沿之间形成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第一开口;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鳍片的两个所述第三边沿之间形成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第二开口;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鳍片的两个所述第四边沿之间形成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第三开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边沿未延伸至所述壳体的端部,所述第一散热部、所述第二散热部、所述壳体以及所有的所述散热鳍片的第二边沿共同围设形成安装空间,所述散热风扇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散热风扇用于使流体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流入所述散热通道内。
可选地,所述出风口对应所有的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导风壳体用于引导所述流体朝向所有的所述第一开口流去。
可选地,所述充电器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安装于所述散热风扇的进风处,使得所述流体先经过所述过滤网再进入所述散热风扇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一散热部的另一端沿远离所述安装腔室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散热部的延伸距离为a;
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二散热部的另一端沿远离所述安装腔室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散热部的延伸距离为b;
所述散热鳍片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散热鳍片的另一端沿远离所述安装腔室的方向延伸,所述散热鳍片的延伸距离为c;
其中,a=b≥c。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顶盖以及底盖;
所述第一外壳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底板以及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散热鳍片和所述散热部均设置于所述底板;
第二外壳同时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安装腔室形成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之间;
所述顶盖和所述底盖分别盖设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的相对两端,以封闭所述安装腔室。
可选地,所述导风壳体和所述散热风扇安装于所述顶盖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部远离所述散热鳍片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表面共面;和/或,
所述第二散热部远离所述散热鳍片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表面共面。
可选地,所述充电器还包括充电模块和防水导热胶,所述充电模块固定于所述安装腔室内;所述防水导热胶包裹所述充电模块的充电电路板,以将所述充电电路板密封并将所述充电电路板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人设备,其包括上述的充电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器及无人设备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散热鳍片本身可以起到较佳的散热效果,同时通过散热风扇和导风壳体的作用,可以实现向所有的散热通道进行吹风,通过导流板的作用,可以实现均匀出风,这样所有的散热通道内空气的流速相差不大,可以提高散热效率,充电器整体能够实现较佳的散热效果。
该无人设备包括该充电器,其具有该充电器的全部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第一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第二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第一视角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第二视角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中的第一外壳及其相关部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中散热鳍片及其相关部件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中导风壳体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中导风壳体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中导风壳体以及散热风扇装配时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中顶盖的示意图。
图标:100-充电器;10-壳体;101-安装腔室;11-第一外壳;111-第一侧板;112-底板;113-第二侧板;114-安装空间;12-第二外壳;13-顶盖;131-导风口;14-底盖;141-排风口;20-散热鳍片;21-第一边沿;22-第二边沿;23-第三边沿;24-第四边沿;25-第一开口;26-第二开口;27-第三开口;28-散热通道;30-散热部;31-第一散热部;311-第一散热空间;312-第一散热通孔;32-第二散热部;321-第二散热空间;322-第二散热通孔;40-充电模块;41-充电电路板;50-散热风扇;60-导风壳体;61-本体;62-导流板;63-分隔板;64-进风口;641-第一子进风口;642-第二子进风口;65-出风口;651-第一子出风口;652-第二子出风口;66-导风通道;661-第一子导风通道;662-第二子导风通道;70-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随着电子设备的规格越来越大,导致其功率消耗也随之增加,并使得作为电源的电池大容量化。一般的,电池的充电时间与电池的容量正比,所以相比于过去,现在的电池需要更长的充电时间,因此需要一种能够为了用户的便利而缩短充电时间的方法,其中有增加充电器的输出功率的方法。但是,通过增加充电器的输出功率,其内部电路部件的发热也相对地增加,因此会导致充电器的表面温度上升。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性能较佳的充电器100,可以缓解相关技术中的缺陷。具体的,下面将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100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考图1-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器100,其包括壳体10、散热鳍片20、散热部30、充电模块40、散热风扇50、导风壳体60以及过滤网70,壳体10内形成有用于安装充电模块40的安装腔室101。
散热部30包括第一散热部31以及第二散热部32,第一散热部31和第二散热部32间隔设置,第一散热部31和第二散热部32均与壳体10连接且位于壳体10远离安装腔室101的一侧;其中,第一散热部31以及第二散热部32均为中空结构。
散热鳍片20与壳体10连接且位于壳体10远离安装腔室101的一侧,散热鳍片20位于第一散热部31和第二散热部32之间。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壳体10包括第一外壳11、第二外壳12、顶盖13以及底盖14。第一外壳11、第二外壳12、顶盖13和底盖14安装后,在其内部形成安装腔室101,以容置充电模块40。具体地,上述的散热鳍片20、第一散热部31以及第二散热部32均设置于第一外壳11上。本实施例中,通过四个子部件配合安装以形成壳体10,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两个、三个、或者五个子部件配合安装以形成壳体10。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壳11通过金属材料一体成型制造而成,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外壳12、顶盖13和底盖14可以采用金属材料,也可以采用塑料材料。
第一散热部31和第二散热部32均为中空结构,可以大大提高整个充电器100的散热效率,同时减小了重量。散热鳍片20本身可以起到较佳的散热效果,同时,散热鳍片20位于第一散热部31和第二散热部32之间,第一散热部31和第二散热部32可以对散热鳍片20进行有效的保护,可以降低散热鳍片20被弯折破坏的风险。
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部31、第二散热部32以及散热鳍片20均位于第一外壳11的一侧,而第一外壳11的另一侧形成用于安装充电模块40的安装腔室101,即,散热部分和待散热部分分设于第一外壳11的相对两侧,使得安装腔室101可以在第一外壳11、第二外壳12、顶盖13和底盖14的安装配合下形成相对密封的空腔,不仅可以提高散热效果,也可以避免外部杂物进入安装腔室101内。
结合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充电器100还包括充电模块40和防水导热胶(图未示),充电模块40固定于安装腔室101内;防水导热胶包裹充电模块40的充电电路板41,以将充电电路板41密封并将充电电路板41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壳体10。
具体地,该充电电路板41固定于第一外壳11,充电模块40的结构较为现有,在此不做赘述,其还可以包括变压器、交直流转换器等其他结构,这些结构均固定在充电电路板41上,通过充电电路板41完成安装固定。充电电路板41可以通过螺钉先固定在第一外壳11上,然后再通过灌注防水导热胶的方式,将充电电路板41进行包裹,以便将充电电路板41进行密封,并可以实现将充电电路板41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第一外壳11上。更为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充电电路板41固定于第一外壳11的底板112(图5示出)。
请参考图5和图6,并结合图1-图4,本实施例中,散热鳍片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散热鳍片20沿第一散热部31到第二散热部32的方向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散热鳍片20之间形成散热通道28。
具体地,所有的散热鳍片20呈均匀间隔分布,并且第一散热部31与其相邻的散热鳍片20间隔设置,第二散热部32与其相邻的散热鳍片20也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散热鳍片20的表面凹凸不平,这样可以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结合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散热鳍片20呈条形,第一散热部31的内部形成第一散热空间311,第一散热空间311沿散热鳍片20的长度方向贯穿第一散热部31。第二散热部32的内部形成第二散热空间321,第二散热空间321沿散热鳍片20的长度方向贯穿第二散热部32。
本实施例中,壳体10大致呈长方体,散热鳍片20的长度方向也可以理解为壳体10的长度方向。第一散热空间311贯穿第一散热部31,第二散热空间321贯穿第二散热部32,这样便于散热。需要说明的是,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散热空间311贯穿第一散热部31,第二散热空间321不贯穿第二散热部32。
结合图5,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部31还设置有第一散热通孔312,第一散热通孔312贯穿第一散热部31的侧壁以与第一散热空间311连通。第二散热部32还设置有第二散热通孔322,第二散热通孔322贯穿第二散热部32的侧壁以与第二散热空间321连通。
通过设置贯穿的第一散热通孔312以及第二散热通孔322,可以提高散热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散热部31设置第一散热通孔312,第二散热部32不设置第二散热通孔322。
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通孔312呈条形,且第一散热通孔312沿散热鳍片2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散热通孔322呈条形,且第二散热通孔322沿散热鳍片20的长度方向延伸。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散热效率,当然了,其它实施例中,例如,第一散热部31设置有多个第一散热通孔312,多个第一散热通孔312沿散热鳍片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散热部32设置有条形的第二散热通孔322,第二散热通孔322沿散热鳍片20的长度方向延伸。
结合图5,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部31的一端与壳体10连接,第一散热部31的另一端沿远离安装腔室101的方向延伸,第一散热部31的延伸距离为a。第二散热部32的一端与壳体10连接,第二散热部32的另一端沿远离安装腔室101的方向延伸,第二散热部32的延伸距离为b。散热鳍片20的一端与壳体10连接,散热鳍片20的另一端沿远离安装腔室101的方向延伸,散热鳍片20的延伸距离为c。其中,a=b≥c。
可以理解的,以图5中的相对位置介绍,具体地,散热鳍片20的底端高度低于第一散热部31、第二散热部32的底端高度,这样,该散热鳍片20完全位于第一散热部31和第二散热部32围设的空间内,可以对散热鳍片20进行有效的保护。当然了,也可以是,散热鳍片20的底端高度与第一散热部31、第二散热部32的底端高度齐平。
参考图5,并结合图3和图4,具体地,第一外壳1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111、底板112以及第二侧板113,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13相对设置,散热鳍片20和散热部30均设置于底板112。第二外壳12同时与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13连接,安装腔室101形成于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之间。顶盖13和底盖14分别盖设于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的相对两端,以封闭安装腔室101。
该第一外壳11大致呈U型结构,第一侧板111与底板112垂直,第二侧板113与底板112垂直。即,该第一外壳11的顶端敞开,两侧也敞开。第二外壳12固定在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13上,从而将第一外壳11的顶端封闭,然后通过顶盖13和底盖14将其两侧也封闭。
结合图5,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部31远离散热鳍片20的一侧表面与第一侧板111远离第二侧板113的一侧表面共面。第二散热部32远离散热鳍片20的一侧表面与第二侧板113远离第一侧板111的一侧表面共面。
这里的“共面”应当广义理解,比如,两者是平面时,两者的平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或者,两者为曲面时,两者形成为连续的曲面。其它实施例中,该散热鳍片20、第一散热部31和第二散热部32可以位于底板112一侧的中心位置,则此时,第一散热部31远离散热鳍片20的一侧表面与第一侧板111远离第二侧板113的一侧表面不共面。
结合图6,本实施例中,散热鳍片20呈条形。散热鳍片2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边沿21、第二边沿22、第三边沿23和第四边沿24,第一边沿21和第三边沿23为散热鳍片20的长边,第二边沿22和第四边沿24为散热鳍片20的宽边。
第一边沿21与壳体10连接;相邻的两个散热鳍片20的两个第二边沿22之间形成与散热通道28连通的第一开口25;相邻的两个散热鳍片20的两个第三边沿23之间形成与散热通道28连通的第二开口26;相邻的两个散热鳍片20的两个第四边沿24之间形成与散热通道28连通的第三开口27。
具体地,第一边沿21与第一外壳11的底板112连接。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空气可以从第一开口25流入散热通道28,从第二开口26、第三开口27流出。也可以是,空气可以从第二开口26流入散热通道28,从第一开口25、第三开口27流出。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散热效率。
结合图4、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第二边沿22未延伸至壳体10的端部,第一散热部31、第二散热部32、壳体10以及所有的散热鳍片20的第二边沿22共同围设形成安装空间114,散热风扇50安装于安装空间114内,散热风扇50用于使流体(空气)通过第一开口25流入散热通道28内。
具体地,由于第二边沿22未延伸至底板112的端部,则在此处形成了安装空间114,便于散热风扇50的安装,使得整体结构较为紧凑。散热风扇50朝向第二边沿22吹风,使得空气通过第一开口25进入散热通道28后,经由第二开口26、第三开口27流出,结合图2,即,通过该结构实现了充电器100的端部出风和侧部出风。具体地,安装状态下,散热风扇50靠近顶盖13,则空气从顶盖13流入,经过散热风扇50后进入散热鳍片20,最终由底盖14流出,本实施例中,底盖14设置有两个排风口141,以便空气能顺利的排出。
参考图7-图9,本实施例中,导风壳体60具有相互连通的进风口64和出风口65;散热风扇50与进风口64对应安装,出风口65对应所有的第一开口25;导风壳体60用于引导流体朝向所有的第一开口25流去。
本实施例中选用的散热风扇50为轴流式风扇,即,散热风扇50吹出的风是直线流动的,在充电器100中,散热风扇50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功率、尺寸等问题,因此,散热风扇50一般的尺寸不会太大,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第一开口25全部覆盖,因此,若直接安装导风壳体60,有可能出现散热鳍片20中,部分散热通道28内的空气流动较快,而部分散热通道28内的空气流动较慢的情况出现。
本实施例中,导风壳体60大致呈喇叭状,导风壳体60内设置有导流板62,导流板62对应进风口64设置,散热风扇50吹出的风在导流板62的作用下,分散地朝所有的第一开口25流去,即,实现了散热风扇50吹出的风能够覆盖所有的第一开口25,保证所有的散热通道28内的空气的流速相差不大,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同时,导风壳体60盖设在所有散热鳍片20的第二边沿22上,避免漏风。
具体地,结合图7-图9,散热风扇50的数量为两个,进风口64的数量为两个且一一对应。
结合图8-图10,本实施例提供的导风壳体60的一种具体的结构如下:
导风壳体60安装于壳体10,导风壳体60包括本体61以及导流板62,本体61具有导风通道66以及位于导风通道66两端的进风口64以及出风口65,出风口65朝向散热通道28,散热风扇50安装于进风口64,且用于朝向导风通道66吹风,以使流体流向出风口65。
图10中,部分散热鳍片20未示出,可以理解的,散热风扇50工作时,向进风口64内吹风,空气通过导风通道66流向出风口65,最终流入散热通道28中。
该进风口64的覆盖面积小于出风口65的覆盖面积,导流板62与本体61连接且位于导风通道66内,导流板62用于使进入导风通道66内的流体通过出风口65均匀地流向所有的散热通道28内。
这里的“覆盖面积”指的是进风面积或出风面积,结合图10可知,由于进风口64的进风面积相对较小,出风口65的出风面积相对较大,散热风扇50向进风口64吹入的空气,有可能不能均匀地从出风口65流出。通过设置导流板62,导流板62可以将该空气进行导流,使得空气可以均匀地从出风口65流出。这样可以覆盖所有的散热通道28,并且每个散热通道28内空气的流速相差不大。
具体地,结合图10,该导流板62为平板,散热风扇50为轴流风扇,导流板62相对于散热风扇50的吹风方向倾斜设置。
轴流风扇吹出的风是直线型的,该导流板62倾斜设置,可以将部分空气进行导流,使其流向散热风扇50直线吹风方向不能覆盖的区域,这样可以实现从出风口65流出的空气是均匀的。需要说明的是,其它实施例中,导流板62也可以是曲面板,弯折的板等,或者,由多个板拼接而成。
具体地,结合图10,导流板62的一端延伸至进风口64,以将进风口64分隔成第一子进风口641以及第二子进风口642。导流板62的另一端延伸至出风口65,以将出风口65分隔成第一子出风口651以及第二子出风口652,导流板62将导风通道66分隔成第一子导风通道661以及第二子导风通道662。第一子进风口641通过第一子导风通道661与第一子出风口651连通。第二子进风口642通过第二子导风通道662与第二子出风口652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从散热风扇50吹出的空气,在导流板62的作用下分隔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空气通过第一子进风口641进入第一子导风通道661,从第一子出风口651流出,进入对应的散热通道28中。另一部分空气通过第二子进风口642进入第二子导风通道662,从第二子出风口652流出,进入对应的散热通道28中。
第一子进风口641的覆盖面积小于第二子进风口642的覆盖面积。第一子出风口651的覆盖面积小于第二子出风口652的覆盖面积。具体地,第一子进风口641、第一子出风口651、第二子进风口642、第二子出风口652均呈方形,第二子出风口652的覆盖面积>第一子出风口651的覆盖面积>第二子进风口642的覆盖面积>第一子进风口641的覆盖面积。
该第一子进风口641的覆盖面积相对较小,因此,第一子出风口651的覆盖面积也相对较小,第二子进风口642的覆盖面积相对较大,因此,第二子出风口652的覆盖面积相对较大。这样,散热风扇50吹出的风进入第一子进风口641和第二子进风口642,然后通过类似于按比例扩散的方式从第一子出风口651和第二子出风口652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不对导流板62的形状、具体的数量以及具体的安装位置做限定,只要能实现对散热风扇50吹出的风进行导流,实现均匀出风即可。
具体地,导风壳体60还包括分隔板63,导风通道6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风通道66由分隔板63分隔,散热风扇50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散热风扇50分别安装于对应的两个进风口64。
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没有分隔板63,仅安装一个散热风扇50。或者,分隔板63的数量为两个,对应分隔出三个导风通道66,则对应安装有三个散热风扇50。
结合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导风壳体60和散热风扇50是预先安装在顶盖13上,顶盖13、底盖14、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安装后,导风壳体60和散热风扇50收容在该安装空间114处。
结合图4,本实施例中,充电器100还包括过滤网70,过滤网70安装于散热风扇50的进风处,使得流体先经过过滤网70再进入散热风扇50中。
请参考图11,具体地,顶盖13设置有导风口131,过滤网70盖设在导风口131上,同时导风口131对应的位置安装散热风扇50。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器100,充电器100的工作原理:
通过第一外壳11、第二外壳12、顶盖13和底盖14的安装配合,将充电模块40固定在相对封闭的安装腔室101内,充电模块40工作时,散热风扇50启动,并朝向第一开口25吹风,空气通过第一开口25进入散热通道28,最终从第二开口26、第三开口27流出,该流动的空气可以对散热鳍片20进行快速的热交换,从而将散热鳍片20上的热量快速转移,降低其温度。
充电模块40固定在底板112上,因此,其产生的热量同时通过第一散热部31、第二散热部32以及多个散热鳍片20进行散热,中空的第一散热部31和第二散热部32不仅可以提高散热效率,而且能降低整个结构的重量,同时还可以对散热鳍片20进行有效的保护。
散热风扇50吹出的风在导流板62的作用下进行导流,最终通过扩散的方式实现对所有的散热通道28进行送风,并且,所有的散热通道28内的空气的流速相差不大。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人设备(图未示),其包括上述的充电器100。
无人设备可以包括无人机(图未示),通过充电器100可以为无人机的电池进行充电。
无人设备可以包括无人车(图未示),通过充电器100可以为无人车的电池进行充电。
无人设备可以包括无人船(图未示),通过充电器100可以为无人船的电池进行充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器100及无人设备,散热鳍片20本身可以起到较佳的散热效果,同时通过散热风扇50和导风壳体60的作用,可以实现向所有的散热通道28进行吹风,通过导流板62的作用,可以实现均匀出风,这样所有的散热通道28内空气的流速相差不大,可以提高散热效率,充电器100整体能够实现较佳的散热效果。
该无人设备包括该充电器100,其具有该充电器100的全部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散热风扇、导风壳体以及多个散热鳍片,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用于安装充电模块的安装腔室;
所述散热鳍片与所述壳体连接且位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安装腔室的一侧,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散热通道;
所述导风壳体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导风壳体包括本体以及导流板,所述本体具有导风通道以及位于所述导风通道两端的进风口以及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风扇安装于所述进风口,且用于朝向所述导风通道吹风,以使流体流向所述出风口;
所述进风口的覆盖面积小于所述出风口的覆盖面积,所述导流板与所述本体连接且位于所述导风通道内,所述导流板用于使进入所述导风通道内的所述流体通过所述出风口均匀地流向所有的所述散热通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为平板,所述散热风扇为轴流风扇,所述导流板相对于所述散热风扇的吹风方向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进风口,以将所述进风口分隔成第一子进风口以及第二子进风口;所述导流板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出风口,以将所述出风口分隔成第一子出风口以及第二子出风口,所述导流板将所述导风通道分隔成第一子导风通道以及第二子导风通道;所述第一子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子导风通道与所述第一子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子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二子导风通道与所述第二子出风口连通;
所述第一子进风口的覆盖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子进风口的覆盖面积;
所述第一子出风口的覆盖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子出风口的覆盖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壳体还包括分隔板,所述导风通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导风通道由所述分隔板分隔,所述散热风扇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所述散热风扇分别安装于对应的两个所述进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还包括散热部,所述散热部包括第一散热部以及第二散热部,所述第一散热部和所述第二散热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散热部和所述第二散热部均与所述壳体连接且位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安装腔室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散热部以及所述第二散热部均为中空结构;
所述散热鳍片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部和所述第二散热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散热鳍片沿所述第一散热部到所述第二散热部的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呈条形,所述第一散热部的内部形成第一散热空间,所述第一散热空间沿所述散热鳍片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散热部;和/或,
所述第二散热部的内部形成第二散热空间,所述第二散热空间沿所述散热鳍片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散热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部还设置有第一散热通孔,所述第一散热通孔贯穿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侧壁以与所述第一散热空间连通;和/或,
所述第二散热部还设置有第二散热通孔,所述第二散热通孔贯穿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侧壁以与所述第二散热空间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通孔呈条形,且所述第一散热通孔沿所述散热鳍片的长度方向延伸;和/或,
所述第二散热通孔呈条形,且所述第二散热通孔沿所述散热鳍片的长度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呈条形,所述散热鳍片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边沿、第二边沿、第三边沿和第四边沿,所述第一边沿和所述第三边沿为所述散热鳍片的长边,所述第二边沿和所述第四边沿为所述散热鳍片的宽边;
所述第一边沿与所述壳体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鳍片的两个所述第二边沿之间形成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第一开口;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鳍片的两个所述第三边沿之间形成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第二开口;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鳍片的两个所述第四边沿之间形成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第三开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沿未延伸至所述壳体的端部,所述第一散热部、所述第二散热部、所述壳体以及所有的所述散热鳍片的第二边沿共同围设形成安装空间,所述散热风扇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散热风扇用于使所述流体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流入所述散热通道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对应所有的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导风壳体用于引导所述流体朝向所有的所述第一开口流去。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安装于所述散热风扇的进风处,使得所述流体先经过所述过滤网再进入所述散热风扇中。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一散热部的另一端沿远离所述安装腔室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散热部的延伸距离为a;
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二散热部的另一端沿远离所述安装腔室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散热部的延伸距离为b;
所述散热鳍片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散热鳍片的另一端沿远离所述安装腔室的方向延伸,所述散热鳍片的延伸距离为c;
其中,a=b≥c。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顶盖以及底盖;
所述第一外壳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底板以及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散热鳍片和所述散热部均设置于所述底板;
第二外壳同时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安装腔室形成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之间;
所述顶盖和所述底盖分别盖设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的相对两端,以封闭所述安装腔室。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壳体和所述散热风扇安装于所述顶盖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部远离所述散热鳍片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表面共面;和/或,
所述第二散热部远离所述散热鳍片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表面共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还包括充电模块和防水导热胶,所述充电模块固定于所述安装腔室内;所述防水导热胶包裹所述充电模块的充电电路板,以将所述充电电路板密封并将所述充电电路板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壳体。
19.一种无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器。
CN201921825790.1U 2019-10-28 2019-10-28 充电器及无人设备 Active CN2106695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25790.1U CN210669578U (zh) 2019-10-28 2019-10-28 充电器及无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25790.1U CN210669578U (zh) 2019-10-28 2019-10-28 充电器及无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69578U true CN210669578U (zh) 2020-06-02

Family

ID=70821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25790.1U Active CN210669578U (zh) 2019-10-28 2019-10-28 充电器及无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6957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69947A (zh) * 2020-06-28 2020-09-15 广西世纪创新显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设备的散热结构
CN113162154A (zh) * 2021-03-27 2021-07-23 深圳市鑫嘉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散热功能的充电器
WO2023208100A1 (zh) * 2022-04-28 2023-11-02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充电柜、储能电源以及配套充电产品
CN117254566A (zh) * 2023-11-14 2023-12-19 深圳市安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对电池散热功能的电池充电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69947A (zh) * 2020-06-28 2020-09-15 广西世纪创新显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设备的散热结构
CN113162154A (zh) * 2021-03-27 2021-07-23 深圳市鑫嘉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散热功能的充电器
WO2023208100A1 (zh) * 2022-04-28 2023-11-02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充电柜、储能电源以及配套充电产品
CN117254566A (zh) * 2023-11-14 2023-12-19 深圳市安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对电池散热功能的电池充电装置
CN117254566B (zh) * 2023-11-14 2024-03-26 深圳市安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对电池散热功能的电池充电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69578U (zh) 充电器及无人设备
EP3211711B1 (en) Cooling system for battery pack
EP4064503A1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CN205488366U (zh) 电池及具有该电池的无人飞行器
CN212874584U (zh) 一种储能电池箱及储能系统
CN210074100U (zh) 电池包及电池包散热结构
CN211480950U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207200354U (zh) 一种温控充电柜
CN103701299B (zh) 一种变频器
CN217825775U (zh) 充电设备
CN111587046A (zh) 散热设备
CN110785066B (zh)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CN110785064B (zh) 电控组件和热水空调器
CN218586951U (zh) 具有散热功能的无线充电装置及车辆
CN210744905U (zh) 一种快速散热的汽车风扇电机前端盖
JP2004044962A (ja) 冷却装置
CN216844927U (zh) 一种电控盒、控制组件及空调室外机
CN216818450U (zh) 储能电源
CN214619848U (zh) 电器盒和空调室外机
CN215412220U (zh) 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206022450U (zh) 一种电池箱
CN113540613B (zh) 基于极耳散热的软包电芯模组及电池包
CN211429851U (zh) 防水散热结构及地面站
CN114071981A (zh) 一种储能变流器的散热模组
CN219226388U (zh) 具有风冷散热功能的储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000 Block C, 115 Gaopu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AG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Block C, 115 Gaopu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