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62058A - 白茶生产工艺 - Google Patents

白茶生产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62058A
CN113662058A CN202110986401.9A CN202110986401A CN113662058A CN 113662058 A CN113662058 A CN 113662058A CN 202110986401 A CN202110986401 A CN 202110986401A CN 113662058 A CN113662058 A CN 1136620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ite tea
tea
fermentation
polyphenol oxidase
m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8640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62058B (zh
Inventor
吴世海
王传意
方丽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ng Jialin
Original Assignee
Xianju Tianding Fore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ju Tianding Fore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ju Tianding Fore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8640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620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62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62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62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62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08Oxidation; Fermentation
    • A23F3/10Fermentation with addition of 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4Tea preparations, e.g. using additiv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白茶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采摘→萎凋→微发酵→烘焙→辐照→包装。相较于传统的白茶制备工艺,本发明在其中添加了微发酵和辐照两步。微发酵步骤中采用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提取液、茉莉花提取物、水按质量比(2‑3):(30‑40):(80‑100)混合得到的发酵液,喷洒萎凋后的茶叶,进一步促进酶促反应,减少初成茶的涩味,增加茶汤的色、香、味。

Description

白茶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白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白茶是我国传统的六大茶类之一,因其外表白毫满披、色白如银而得名,白茶的传统制法不炒不揉,属于微发酵茶类,主要品质特征是干茶色白隐绿,毫香显,汤色杏黄银亮,滋味甘醇爽口,叶底柔软明亮。白茶主产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建阳、松溪等地。历史上白茶以外销为主,内销较少,但近年白茶的多种生理功能日益受到关注,如抗氧化能力、抗肿瘤及抗突变功效、预防肥胖及糖尿病、保护肝脏等,白茶因独特的健康价值和可陈放的特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
传统白茶以福建为主,根据茶树品种和原料要求的不同分为以下四类:白毫银针,以大白茶或水仙茶树品种的单芽为原料制成;白牡丹,以大白茶或水仙茶树品种的一芽一、二叶为原料制成;贡眉,以群体种茶树品种的嫩梢为原料制成;寿眉,以大白茶、水仙或群体种茶树品种的嫩梢或叶片为原料制成。近年来随着白茶市场日趋广阔,福建之外的省份为丰富当地茶叶品类,开始进行关于白茶适制品种的探究,已有学者对浙江、河南、云南、广西等地的茶树品种进行适制白茶工艺研究。
范方嫒等在《浙江“春雨2号”品种白茶加工工艺初探》一文中利用浙江省主栽茶品种“春雨2号”鲜叶为原料进行了不同萎凋方式及不同干燥方式工艺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适合“春雨2号”原料加工白茶的2个工艺流程分别为:鲜叶→35℃控温萎凋25h→50℃烘干2h;鲜叶→日光萎凋40h→100℃烘干30min。
传统白茶的初制工艺只有萎凋、干燥两道工序。萎凋过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伴随着长时间的萎凋,鲜叶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形成香气清鲜,滋味甘醇爽口的品质特征。根据萎凋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自然萎凋,指日光和无日光交替进行萎凋;加温萎凋,指采用室内控温进行萎凋;复试萎凋,指自然萎凋和加温萎凋交替进行。萎凋方式、时间、环境是白茶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
白茶萎凋过程中,前期酶活性提高,蛋白质水解生成具有鲜爽和甜味的氨基酸,萎凋后期叶内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还原失去平衡,邻醌生成增加,氨基酸被邻醌所氧化、脱氨、脱羧,生成低沸点挥发性醇类和醛类化合物,为白茶嫩香、清香、毫香提供香气来源和先质,同时,氨基酸与邻醌结合而成的有色化合物,对白茶汤色有着良好的影响。
因此,如何在白茶生产过程中,调控其酶促反应成为研究的重点。白茶生产过程中的酶促反应决定了白茶的鲜甜度、其香气和汤色。由于传统的白茶加工工艺不炒不揉,未经高温,除白毫银针外的四个品类白茶均带有一定程度的生青,即涩味,这就是酶促反应不完全的一个具体表现。这在春雨2号上表现尤为明显,相较于其它品种,春雨2号品种儿茶素总量最高,初始儿茶素总量约为175mg/g。其经过萎凋和烘干后,经过2-4个月的自然陈化,才能一定程度上减弱涩味,进行销售,这对白茶的生产出售极为不利。目前,人们对于白茶生产工艺的改进极为有限,尚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CN 110089584 A公开了一种黔辐4号茶树品种加工白毫银针的方法,其采用室内自然萎凋和日光萎凋共交替的方式去激发茶叶香气,也就是所谓的复式萎凋法,这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是,萎凋时间过短,酶促反应不完全,无法完全激发茶叶风味。
CN 107647022 A公开了一种茉莉白毫银针的加工方法,在烘焙过程中加入了一步窖花的步骤,将筛拣后的茶芽与新鲜摘下的茉莉花按照一层茶芽一层茉莉花的方式平铺在烘焙架上混合窨制30~60min,窨制结束后用竹叶在烘焙架下方燃烧进行复火焙干后分拣。使用茉莉花提升白茶香,不仅会夺取白茶叶本身的香气,香气也不持久,不易长期贮藏。且分拣过程麻烦,易损害白茶叶的外形。且两篇公开的发明都没有考虑到酶灭活和杀菌,这不利于贮藏过程中茶叶风味的保留。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白茶的生产工艺。
一种白茶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采摘鲜芽:茶树品种为春雨2号品种,晴天日出,露水刚干,选取一芽一叶,3-4cm长处掐断,轻放入茶篓。
S2萎凋工艺:将采取的鲜芽均匀薄摊在水筛上,水筛直径90-110cm、孔约1.2-1.6cm2、篾条宽0.8-1.2cm,茶芽不可重叠,每个水筛摊叶约0.2-0.3kg,摊开后不可翻动。晒至含水量14%-20%,将水筛转移至恒温恒湿箱。
S3微发酵工艺:调节恒温恒湿箱温度为30-40℃,空气含水量10%-30%,向其上喷洒发酵液,发酵液和茶叶的质量比为(1-2):(10-20);让芽叶缓慢脱水,同时微发酵3-6天后,再按发酵液和茶叶的质量比为(1-2):(10-20)喷洒一次发酵液,10-15天后发酵结束。
S4烘焙工艺:将微发酵后的芽叶至于烘箱中,40-60℃下烘干至芽叶含水量2%-6%,中途不可翻动芽叶。
S5辐照处理:对烘干后的芽叶采用
Figure BDA0003230842180000031
射线进行辐照处理,所述
Figure BDA0003230842180000032
射线的剂量为0.5-5kGy。
S6包装:用铝带封装,每袋120-150g;再将其置入铁盒中,以牛皮纸包装,贮藏5-10天后,得到所述白茶。
所述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白茶茶籽去壳洗净沥干,将洗净沥干的白茶茶籽和-2-(-6)℃提取剂按质量比1:(2-6)混合,用高速组织捣碎机在600-1200r/min转速下匀浆1-3min,2-6℃下静置1-3h后,抽滤,滤饼自然干燥后得到提取剂粉。
(2)按质量份计,将1-5份助溶剂和95-99份所述提取剂粉混合,并加入到400-600份2-6℃、pH值=5.8的柠檬酸缓冲液中,以80-120r/min转速搅拌15-25min后,在2-6℃下静置10-20min,然后在2-6℃下,以6000-10000r·min-1转速离心5-15min,取上清液得粗酶提取液。
(3)在2-6℃下、以80-120r/min转速搅拌步骤(2)所制得的粗酶提取液,然后向其中加入硫酸铵粉末,使硫酸铵饱和度达到40%,以6000-10000r·min-1转速离心5-15min,取上层清液,在上清液中继续加硫酸铵粉末至80%饱和度,在2-6℃下,以6000-10000r·min-1转速离心5-15min,分离、取沉淀,得到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
(4)在2-6℃下,将步骤(3)所制得的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pH值=5.8的柠檬酸缓冲液、氨基酸、20wt%浓度的双氧水、水按质量比1:(1-3):(3-5):(3-6):(6-10)混合,以80-120r/min搅拌10-15min,即得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提取液。
(5)将步骤(4)所制得的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提取液和茉莉花提取物、水按质量比(2-3):(30-40):(80-100)混合,以80-160r/min转速搅拌10-20min,得到所述发酵液。
所述提取剂为丙酮、正丁醇、EDTA中的一种;优选的,所述提取剂为丙酮。
所述助溶剂为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中的一种;优选的,所述助溶剂为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
所述氨基酸为茶氨酸、L-谷氨酸按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优选的,所述氨基酸为茶氨酸、L-谷氨酸按质量比(3-4):(1-2)混合而成。
儿茶素在茶叶中含量为12%-24%(干重),对茶及茶饮料的感官品质和保健功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也是茶叶涩味的主要来源,有研究表明,酯型儿茶素是茶叶涩味的主要来源。由于传统的白茶的生产工艺,不炒不揉,未经高温,其酶促反应进行较为有限,除了品质最好的白毫银针,其它品种的新茶都具有涩,甚至发麻的感觉。茶多酚含量最高的春雨2号品种尤其明显。若是采用揉捻、堆青等红茶发酵工艺,能够大幅促进白茶酶促反应的进行,但是,白茶通被白毫,易脱落,揉捻破坏其形,更会使其香气和营养成分大幅流失。
由于儿茶素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会进行多条途径的转化。儿茶素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性,易被氧化形成茶黄素、聚酯型儿茶素、茶红素、茶褐素等产物。表型儿茶素和非表型儿茶素之间可以通过异构途径相互转化。酯型儿茶素可以水解产生没食子酸和非酯型儿茶素等。影响儿茶素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如:温度、酸碱度、含氧量、金属离子等。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是茶叶中含量较高的儿茶素二聚氧化产物。茶黄素和茶汤的色具有密切关系,也是滋味强度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
因此,本发明构思,在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微发酵和辐照两步。首先,我们将采摘来的鲜叶经萎凋缩水至含水量为14%-20%,然后将其转入恒温箱,控制恒温箱内的湿度和温度,并向叶片上喷洒配置好的发酵液,促进其进行发酵,发生相较于萎凋,更为缓慢平和的酶促反应,将儿茶素氧化为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增加茶汤的鲜味和香味,减少苦涩味。
本发明采用白茶茶籽作为多酚氧化酶的提取物,提取出了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此种多酚氧化酶和白茶茶叶中所含的多酚氧化酶最为相近,其氧化茶多酚的选择性也一致。由于酶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即使同样是多酚氧化酶,从菌菇、水果中提取的和茶叶中的也有一定的区别。茶叶和茶叶中多酚氧化酶也具有一定的区别。就像是红茶发酵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更倾向于将茶多酚氧化为茶红素,云南普洱中多酚氧化酶氧化茶多酚产生了更多的茶黑素,而绿茶和白茶中的多酚氧化酶氧化茶多酚更倾向于产生茶黄素。儿茶素可以分为酯型儿茶素和非酯型儿茶素,其中酯型儿茶素主要包括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atechingallate,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G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非酯型儿茶素主要包括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没食子儿茶素(Gallocatechin,GC)、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这些都是多酚氧化酶进行酶促反应的底物,而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的合成需要共同的底物,形成茶黄素的反应称为苯骈化反应,为邻苯二酚和连苯三酚型儿茶素的相互偶联氧化;形成聚酯型儿茶素的反应称为歧化反应,多为连苯三酚型儿茶素的相互偶联氧化。所以,为了保证不会因为外加的多酚氧化酶改变了其反应的选择性,导致产生怪异的色泽和风味,我们通过提取剂提取,硫酸铵沉淀的方式,从白茶茶籽中提取出了和白茶茶叶中一致的多酚氧化酶,并将其用于发酵液的配置。
同时,茶氨酸是茶树中含量最高的游离氨基酸,约占茶叶干重的1%-2%。茶氨酸对茶叶的风味品质和功能活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茶氨酸具有鲜爽味和焦糖香,可以增加茶汤的鲜爽度、浓度,降低苦涩味,与谷氨酸、L-谷氨酸等对茶汤鲜味具协同增效作用,焦糖香对红茶香气改善也有很大作用。此外,茶叶发酵过程中,儿茶素类物质首先被氧化成邻醌,邻醌氧化能力强且很不稳定,可促进氨基酸等一系列化合物的氧化降解,生成挥发性化合物直接参与香气的形成。邻醌也可与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发生偶联氧化形成茶红素类物质,其是茶香形成的重要反应物质,随着消耗,会导致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大幅下降,降低茶叶的营养,同时,使得茶叶香气不够浓郁。因此,我们在制备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提取液的时候,将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和氨基酸、双氧水混合,其目的在于促进茶叶中多酚物质的转化,同时,将其喷洒在茶叶上后,氨基酸小分子能够较快速的随着水份渗入叶片中,带动较大的多酚氧化酶的渗入,也作为茶叶中氨基酸含量的补充。茶氨酸和L-谷氨酸的复配,能够有效防止茶氨酸的分解,茶氨酸主要在根部由乙胺和L-谷氨酸在相关酶的作用下合成并运输到嫩茎,在幼嫩部位、在茶氨酸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成L-谷氨酸和乙胺,增加L-谷氨酸的量,有利于抑制茶氨酸的水解反应,提高茶氨酸的含量,增加茶叶的香气和鲜甜度。双氧水起到助氧化的作用,本发明经研究发现,少量的过氧化氢分子有利于茶叶中氧化反应的进行,加快发酵速度,缩短发酵时间,节约成本。
最后,当反应达到目标,采用辐照法对茶叶中多余的多酚氧化酶进行灭活,防止在贮存过程中,过多的多酚氧化酶继续进行发酵,破坏茶叶口感,甚至导致茶叶损坏。此外,辐照处理还能破坏茶叶细胞,使得泡茶时,浸出物更多,有利于茶叶中营养成分的充分释放。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提取剂浸出和硫酸铵沉淀的方式从白茶茶籽中提取出了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并辅以双氧水和氨基酸,配置成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提取液,具有促进白茶发酵,减少白茶因酶促反应过少带来的苦涩味。
2.本发明采用茶氨酸和L-谷氨酸复配,提高茶氨酸的含量,同时抑制茶氨酸的水解反应,达到增加茶叶的香气和鲜甜度的目的。
3.本发明最后采用辐照对茶叶中多余的多酚氧化酶进行灭活,防止在贮存过程中,过多的多酚氧化酶继续进行发酵,同时,破坏茶叶细胞,使得泡茶时,浸出物更多,有利于茶叶中营养成分的充分释放。
4.本发明改进了传统的白茶生产工艺,利用喷洒发酵液的方法,对白茶进行除萎凋外的第二次酶促反应,加速了茶多酚的氧化合成,减少了白茶的苦涩味,提升了白茶的营养。
具体实施方式
白茶茶籽,采购自福建雷家珍树白茶园。
茶氨酸,货号:S20122,采购自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L-谷氨酸,货号:S20035,采购自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双氧水,浓度为35%。
茉莉花提取物,水溶性,货号:5623,西安普瑞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实施例1
一种白茶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采摘鲜芽:茶树品种为春雨2号品种,晴天日出,露水刚干,选取一芽一叶,3cm长处掐断,轻放入茶篓。
S2萎凋工艺:将采取的鲜芽均匀薄摊在水筛上,其中所述水筛直径100cm、孔约1.4cm2、篾条宽1cm,茶芽不可重叠,每个水筛摊叶约0.25kg,摊开后不可翻动。晒至含水量16%,将水筛转移至恒温恒湿箱。
S3微发酵工艺:调节恒温恒湿箱温度为36℃,空气含水量20%,向其上喷洒发酵液,发酵液和茶叶的质量比为1:10,让芽叶缓慢脱水,同时微发酵5天后,再按发酵液和茶叶的质量比为1:10喷洒一次发酵液,13天后发酵结束。
S4烘焙工艺:将微发酵后的芽叶置于烘箱中,50℃下烘干至芽叶含水量4%,中途不可翻动芽叶。
S5辐照处理:对烘干后的芽叶采用
Figure BDA0003230842180000071
射线进行辐照处理,所述
Figure BDA0003230842180000072
射线的剂量为2kGy。
S6包装:用铝带封装,每袋120g;再将其置入铁盒中,以牛皮纸包装,贮藏6天后,得到所述白茶。
所述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白茶茶籽去壳、洗净、沥干,将洗净沥干的白茶茶籽和-4℃的提取剂按质量比1:4混合,用高速组织捣碎机在800r/min转速下匀浆2min,4℃下静置2h后,抽滤,滤饼自然干燥后,得到提取剂粉。
(2)按质量份计,将3份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和97份所述提取剂粉混合,并加入到500份4℃、pH值=5.8的柠檬酸缓冲液中,以100r/min转速搅拌20min后,在4℃下静置15min,然后在4℃下,以8000r·min-1转速离心10min,取上清液得粗酶提取液。
(3)在4℃下、以100r/min转速搅拌步骤(2)所制得的粗酶提取液,然后加入硫酸铵粉末,使硫酸铵饱和度达到40%,以8000r·min-1转速离心10min,取上层清液,在上清液中继续加入硫酸铵粉末调至饱和度为80%,在4℃下,以8000r·min-1转速离心10min,取沉淀,得到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
(4)在4℃下,将步骤(3)所制得的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pH值=5.8的柠檬酸缓冲液、水按质量比1:2:8混合,以100r/min搅拌12min,即得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提取液。
(5)将步骤(4)所制得的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提取液和茉莉花提取物、水按质量比2:35:100混合,以120r/min转速搅拌15min,得到所述发酵液。
所述提取剂为丙酮。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所述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白茶茶籽去壳洗净沥干,将洗净沥干的白茶茶籽和-4℃提取剂按质量比1:4混合,用高速组织捣碎机在800r/min转速下匀浆2min,4℃下静置2h后,抽滤,滤饼自然干燥后得到提取剂粉。
(2)按质量份计,将3份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和97份所述提取剂粉混合,并加入到500份4℃、pH值=5.8的柠檬酸缓冲液中,以100r/min转速搅拌20min后,在4℃下静置15min,然后在4℃下,以8000r·min-1转速离心10min,取上清液得粗酶提取液。
(3)在4℃下、以100r/min转速搅拌步骤(2)所制得的粗酶提取液,然后加入硫酸铵粉末,使硫酸铵饱和度达到40%,以8000r·min-1转速离心10min,取上层清液,在上清液中继续加入硫酸铵粉末调至饱和度为80%,在4℃下,以8000r·min-1转速离心10min,取沉淀,得到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
(4)在4℃下,将步骤(3)所制得的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pH值=5.8的柠檬酸缓冲液、20wt%浓度的双氧水、水按质量比1:2:5:8混合,以100r/min搅拌12min,即得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提取液。
(5)将步骤(4)所制得的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提取液和茉莉花提取物、水按质量比2:35:100混合,以120r/min转速搅拌15min,得到所述发酵液。
所述提取剂为丙酮。
实施例3
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所述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白茶茶籽去壳洗净沥干,将洗净沥干的白茶茶籽和-4℃提取剂按质量比1:4混合,用高速组织捣碎机在800r/min转速下匀浆2min,4℃下静置2h后,抽滤,滤饼自然干燥后得到提取剂粉。
(2)按质量份计,将3份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和97份所述提取剂粉混合,并加入到500份4℃、pH值=5.8的柠檬酸缓冲液中,以100r/min转速搅拌20min后,在4℃下静置15min,然后在4℃下,以8000r·min-1转速离心10min,取上清液得粗酶提取液。
(3)在4℃下、以100r/min转速搅拌步骤(2)所制得的粗酶提取液,然后加入硫酸铵粉末,使硫酸铵饱和度达到40%,以8000r·min-1转速离心10min,取上层清液,在上清液中继续加入硫酸铵粉末调至饱和度为80%,在4℃下,以8000r·min-1转速离心10min,分离、取沉淀,得到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
(4)在4℃下,将步骤(3)所制得的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pH值=5.8的柠檬酸缓冲液、氨基酸、20wt%浓度的双氧水、水按质量比1:2:4:5:8混合,以100r/min搅拌12min,即得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提取液。
(5)将步骤(4)所制得的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提取液和茉莉花提取物、水按质量比2:35:100混合,以120r/min转速搅拌15min,得到所述发酵液。
所述提取剂为丙酮。
所述氨基酸为茶氨酸、L-谷氨酸按质量比3:1混合而成。
实施例4
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
所述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白茶茶籽去壳洗净沥干,将洗净沥干的白茶茶籽和-4℃提取剂按质量比1:4混合,用高速组织捣碎机在800r/min转速下匀浆2min,4℃下静置2h后,抽滤,滤饼自然干燥后得到提取剂粉。
(2)按质量份计,将3份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和97份所述提取剂粉混合,并加入到500份4℃、pH值=5.8的柠檬酸缓冲液中,以100r/min转速搅拌20min后,在4℃下静置15min,然后在4℃下,以8000r·min-1转速离心10min,取上清液得粗酶提取液。
(3)在4℃下、以100r/min转速搅拌步骤(2)所制得的粗酶提取液,然后加入硫酸铵粉末,使硫酸铵饱和度达到40%,以8000r·min-1转速离心10min,取上层清液,在上清液中继续加入硫酸铵粉末调至饱和度为80%,在4℃下,以8000r·min-1转速离心10min,分离、取沉淀,得到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
(4)在4℃下,将步骤(3)所制得的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pH值=5.8的柠檬酸缓冲液、氨基酸、20wt%浓度的双氧水、水按质量比1:2:4:5:8混合,以100r/min搅拌12min,即得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提取液。
(5)将步骤(4)所制得的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提取液和茉莉花提取物、水按质量比2:35:100混合,以120r/min转速搅拌15min,得到所述发酵液。
所述提取剂为丙酮。
所述氨基酸为茶氨酸。
实施例5
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
所述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白茶茶籽去壳洗净沥干,将洗净沥干的白茶茶籽和-4℃提取剂按质量比1:4混合,用高速组织捣碎机在800r/min转速下匀浆2min,4℃下静置2h后,抽滤,滤饼自然干燥后得到提取剂粉。
(2)按质量份计,将3份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和97份所述提取剂粉混合,并加入到500份4℃、pH值=5.8的柠檬酸缓冲液中,以100r/min转速搅拌20min后,在4℃下静置15min,然后在4℃下,以8000r·min-1转速离心10min,取上清液得粗酶提取液。
(3)在4℃下,以100r/min转速搅拌步骤(2)所制得的粗酶提取液,然后加入硫酸铵粉末,使硫酸铵饱和度达到40%,以8000r·min-1转速离心10min,取上层清液,在上清液中继续加入硫酸铵粉末调至饱和度为80%,在4℃下,以8000r·min-1转速离心10min,分离、取沉淀,得到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
(4)在4℃下,将步骤(3)所制得的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pH值=5.8的柠檬酸缓冲液、氨基酸、20wt%浓度的双氧水、水按质量比1:2:4:5:8混合,以100r/min搅拌12min,即得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提取液。
(5)将步骤(4)所制得的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提取液和茉莉花提取物、水按质量比2:35:100混合,以120r/min转速搅拌15min,得到所述发酵液。
所述提取剂为丙酮。
所述氨基酸为L-谷氨酸。
实施例6
一种白茶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采摘鲜芽:茶树品种为春雨2号品种,晴天日出,露水刚干,选取一芽一叶,3cm长处掐断,轻放入茶篓。
S2萎凋工艺:将采取的鲜芽均匀薄摊在水筛上,水筛直径100cm,孔约1.4cm2,篾条宽1cm,茶芽不可重叠,每个水筛摊叶约0.25kg,摊开后不可翻动。晒至含水量16%,将水筛转移至恒温恒湿箱。
S3微发酵工艺:调节恒温恒湿箱温度为36℃,空气含水量20%,向其上喷洒发酵液,发酵液和茶叶的质量比为1:10;让芽叶缓慢脱水,同时微发酵5天后,再按发酵液和茶叶的质量比为1:10喷洒一次发酵液,13天后发酵结束。
S4烘焙工艺:将微发酵后的芽叶置于烘箱中,50℃下烘干至芽叶含水量4%,中途不可翻动芽叶。
S5包装:用铝带封装,每袋120g;再将其置入铁盒中,以牛皮纸包装,贮藏6天后,得到所述白茶。
测试例1
儿茶素含量的测定
参考GB/T 8313-201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标准,以儿茶素类标准物质定量,用HPLC法测定。测试结果见表1。
表1:白茶中儿茶素含量
儿茶素mg/mL
实施例1 162.17
实施例2 146.76
实施例3 56.72
实施例4 59.19
实施例5 59.34
实施例6 56.84
由表1可以看出实施例3所生产出的白茶中儿茶素含量最低,对应的其苦涩味最少。而实施例1所生产出的白茶中儿茶素含量最高,接近春雨2号没有经过处理的茶叶中儿茶素含量。这说明单独在茶叶表面喷洒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是不具有太大效果的,这可能是因为,酶为蛋白质,分子质量过大,不易进入含水量较低的茶叶叶片中,无法参与反应。实施例2所生产出的白茶中儿茶素含量和实施例1相近,说明双氧水也不具有促进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渗入茶叶中的作用。实施例3显示出氨基酸的加入大幅提升了发酵液的作用,我们推测,这是由于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元,与酶蛋白具有亲和力,同时,氨基酸是小分子,易随着水份浸入叶片,加快了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的渗入,使其发挥了功效。实施例4和实施例5分别采用单一的茶氨酸和L-谷氨酸,对于儿茶素的氧化有轻微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儿茶素类物质首先被氧化成邻醌,邻醌与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发生偶联氧化形成茶红素类物质。
测试例2
感官评审
感官审评人员由专业评茶员12人组成,参考GB/T 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并参见季玉琴及松井阳吉等茶饮料品质评定方法。评分项目包括汤色、香气及滋味。评分采用百分制,汤色占30%、香气占30%,滋味占40%,将单项因子的得分与该因子的占比比例相乘,并将各项因子的得分相加即为该样品审评得总得分。具体得评分标准见表2。
表2:茶汤感官评分方法及各品质因子的权重
Figure BDA0003230842180000131
取出实施例所述白茶,每种12份,每份3g,以150mL100℃水冲泡1min,倒出茶汤,冷却至35℃,按上述感官标准,请专业评茶员评审。评审结果见表3。
表3:白茶感官评价
Figure BDA0003230842180000132
Figure BDA0003230842180000141
由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1和实施例2茶汤的香气和滋味都下降较为明显,这是因为发酵液没有起到补充氨基酸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茶氨酸具有鲜爽味和焦糖香,可以增加茶汤的鲜爽度、浓度,降低苦涩味,与谷氨酸、L-谷氨酸等对茶汤鲜味具协同增效作用,焦糖香对红茶香气改善也有很大作用。实施例6可以看出,辐照对于茶汤的影响也较大,其能破坏茶叶细胞,使得泡茶时,浸出物更多,有利于茶叶中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充分释放。

Claims (9)

1.一种白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采摘→萎凋→微发酵→烘焙→辐照→包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白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辐照步骤采用
Figure FDA0003230842170000011
射线,剂量为0.5-5kGy。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白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发酵步骤为调节恒温恒湿箱温度为30-40℃,空气含水量10%-30%,向其上喷洒发酵液,发酵液和茶叶的质量比为(1-2):(10-20);让芽叶缓慢脱水,同时微发酵3-6天后,再按发酵液和茶叶的质量比为(1-2):(10-20)喷洒一次发酵液,10-15天后发酵结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白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白茶茶籽和提取剂混合,捣碎下匀浆后,静置1-3h,抽滤,干燥,得到提取剂粉;
(2)将助溶剂和所述提取剂粉混合,以柠檬酸缓冲液为提取液,离心,取上清液得粗酶提取液;
(3)向步骤(2)所制得的粗酶提取液中加入硫酸铵粉末至40%的饱和度,离心,取上层清液继续加硫酸铵粉末至80%饱和度,离心,得到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
(4)将步骤(3)所制得的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柠檬酸缓冲液、氨基酸、20wt%浓度的双氧水、水混合,得到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提取液;
(5)将步骤(4)所制得的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提取液和茉莉花提取物、水混合,得到所述发酵液。
5.如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白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白茶茶籽去壳洗净沥干,将洗净沥干的白茶茶籽和-2-(-6)℃提取剂按质量比1:(2-6)混合,用高速组织捣碎机在600-1200r/min转速下匀浆1-3min,2-6℃下静置1-3h后,抽滤,滤饼自然干燥后得到提取剂粉;
(2)按质量份计,将1-5份助溶剂和95-99份所述提取剂粉混合,并加入到400-600份2-6℃、pH值=5.8的柠檬酸缓冲液中,以80-120r/min转速搅拌15-25min后,在2-6℃下静置10-20min,然后在2-6℃下,以6000-10000r·min-1转速离心5-15min,取上清液得粗酶提取液;
(3)在2-6℃下、以80-120r/min转速搅拌步骤(2)所制得的粗酶提取液,然后向其中加入硫酸铵粉末,使硫酸铵饱和度达到40%,以6000-10000r·min-1转速离心5-15min,取上层清液,在上清液中继续加硫酸铵粉末至80%饱和度,在2-6℃下,以6000-10000r·min-1转速离心5-15min,分离、取沉淀,得到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
(4)在2-6℃下,将步骤(3)所制得的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pH值=5.8的柠檬酸缓冲液、氨基酸、20wt%浓度的双氧水、水按质量比1:(1-3):(3-5):(3-6):(6-10)混合,以80-120r/min搅拌10-15min,即得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提取液;
(5)将步骤(4)所制得的白茶茶籽多酚氧化酶提取液和茉莉花提取物、水按质量比(2-3):(30-40):(80-100)混合,以80-160r/min转速搅拌10-20min,得到所述发酵液。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一种白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剂为丙酮、正丁醇、EDTA中的一种。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一种白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助溶剂为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中的一种。
8.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一种白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酸为茶氨酸、L-谷氨酸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物。
9.一种白茶,其特征在于,由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一种白茶生产工艺制备而成。
CN202110986401.9A 2021-08-26 2021-08-26 白茶生产工艺 Active CN1136620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86401.9A CN113662058B (zh) 2021-08-26 2021-08-26 白茶生产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86401.9A CN113662058B (zh) 2021-08-26 2021-08-26 白茶生产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62058A true CN113662058A (zh) 2021-11-19
CN113662058B CN113662058B (zh) 2024-04-05

Family

ID=78546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86401.9A Active CN113662058B (zh) 2021-08-26 2021-08-26 白茶生产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6205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18817A (zh) * 2014-03-18 2014-07-16 安徽天方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祁眉红茶的加工工艺
CN105558115A (zh) * 2016-03-14 2016-05-11 广西科技大学 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07581291A (zh) * 2017-10-30 2018-01-16 广西昭平县将军红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紧压白茶的制作方法
CN112155067A (zh) * 2020-09-20 2021-01-01 衡南县幸福缘有机茶种植专业合作社 一种红茶的加工工艺
CN112155069A (zh) * 2020-09-20 2021-01-01 衡南县幸福缘有机茶种植专业合作社 一种化石茶红茶的加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18817A (zh) * 2014-03-18 2014-07-16 安徽天方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祁眉红茶的加工工艺
CN105558115A (zh) * 2016-03-14 2016-05-11 广西科技大学 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07581291A (zh) * 2017-10-30 2018-01-16 广西昭平县将军红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紧压白茶的制作方法
CN112155067A (zh) * 2020-09-20 2021-01-01 衡南县幸福缘有机茶种植专业合作社 一种红茶的加工工艺
CN112155069A (zh) * 2020-09-20 2021-01-01 衡南县幸福缘有机茶种植专业合作社 一种化石茶红茶的加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62058B (zh) 2024-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05123B2 (ja) 半発酵茶、着香の半発酵茶、半発酵茶又は着香の半発酵茶を含む混合茶、半発酵茶、着香の半発酵茶又は混合茶からの抽出物、抽出物を含む飲食物
Tang et al. Effect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and plucking standards of tea leaves on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sensory quality of fermented juice
CN108432923B (zh) 一种桑叶绿茶及其制备工艺
WO2007039049A1 (en) Tea process
TWI436737B (zh) Enhance the taste of the fermentation of tea and the use of the tea made of taste thick oolong tea drinks
JP2009531046A (ja) 茶風味ビール
KR100863817B1 (ko) 연잎 차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Ravichandran et al. Changes in enzyme activities (polyphenol oxidase and 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 with type of tea leaf and during black tea manufacture and the effect of enzyme supplementation of dhool on black tea quality
CN114190450A (zh) 一种茶饮料用茶原料的加工方法、茶叶及其应用
US4135001A (en) Process for enhancing the color and flavor of tea
Moodley et al. Nutritional quality and acceptability of Buddleja saligna herbal tea
Xu et al. Green tea, black tea and semi-fermented tea
JP2003153651A (ja) 茶類の製造方法、緑茶、抹茶、烏龍茶、紅茶の製造方法
KR100916196B1 (ko) 발효녹차의 제조방법
CN113951346B (zh) 一种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36916A (zh) 一种配方绿茶及其加工方法
KR20000064106A (ko) 녹차잎을 이용한 발효차 제조방법
CN114504035B (zh) 一种代替小绿叶蝉咬食鲜叶加工东方美人茶的方法
WO2003022065A1 (fr) Procede pour produire des thes et procede pour produire du the vert, du the vert en poudre, du the oolong et du the noir
CN113662058B (zh) 白茶生产工艺
CN112438335A (zh) 一种茶树花茶制作方法
CN111528295A (zh) 一种花香型工夫红茶加工方法
JPH01128774A (ja) 醗酵杜仲茶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597353B1 (ko) 향미가 개선된 녹차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4600991A (zh) 抗氧化黑玉米叶茶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08

Address after: No.7, Group 2, Pengjia Village, Duiyan Town, Yucheng District, Ya'an City, Sichuan Province, 625000

Applicant after: Peng Jialin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317300 Luo Bu'ao, Dongmen, Fuying street, Xianju County,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Xianju Tianding Forestr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