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方法、系统及云平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理空间数据计算、标识、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方法、系统及云平台。
背景技术
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是以前期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为基础,利用遥感判读数据库,采用档案核实或现地核实的方法,调查年度内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开垦林地,以及造林更新、采伐等森林经营活动引起的地类、林分及其管理属性变化情况,及时掌握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及其消长变化,全面掌握违法违规破坏森林资源情况。森林督查工作是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成果均为地理空间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计算和存储数量大,县级采用C/S架构独立部署的定制GIS桌面端软件,对县级数据完成空间编辑、属性质检、拓扑分析和地理空间处理。省级检查也使用同样的定制GIS桌面端软件,对县级提交的成果再次导入软件重复检查步骤,对不合格成果反复审查后直到合格,最终汇总形成全省森林资源一张图成果。目前的工作方式主要存成以下缺点:
质检规则更新困难。森林资源一张图成果数据检查的质检逻辑规则在编制时,预先编译打包进入桌面端GIS管理软件包进行部署。当质检逻辑规则进行修改时,省级需要对桌面端GIS管理软件进行重新编译和打包,县级用户要重新安装桌面端GIS管理软件。在工作初期由于测试数据有限,需要频繁对质检逻辑规则进行调整修改,不仅省级用户要频繁编译打包,县级用户也要不断下载和重新安装软件,造成质检逻辑规则修改困难,更新效率低下。
质检时效性和用户体验差。必须等到县上完成整个工作,提交成果的时候,才能对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需提示县级单位修改后再次重检,并且由于成果有多项成果数据库和检查模块,早期错误导致整个工作都要重新开展。所有数据均需面交,由于检查过程时间长,用户需要长时间等待检查结果,用户体验差。
质检重复低效质量差。省级需要单独对每个县的数据进行建库检查工作,当县比较多或是数据量较大时,省级工作压力巨大,并且县级已经完成全部检查工作并合格,但省级从检查角度,不信任县级提交成果,仍需要重复所有检查过程,造成工作重复低效。并且由于检查时间集中,工作量大,省级检查主要是关注数据空间拓扑检查和属性逻辑检查等基础数据规范性检查部分,对于虽然符合逻辑规则,但是实际不符合工作要求的突变、异常变化检查较弱。并且由于只有等到各区县数据都检查完后,才能进行全省数据汇总,方能统计和分析出全省资源数据的变化情况,极易出现省级整体变化不可预期的情况,检查质量差。
数据报送防护措施弱,容易遭受篡改攻击。如果县级单位对定制GIS桌面软件中已经检查合格的数据在导出上报省级的时候,在外部使用其他GIS软件,例如ArcGIS、QGIS等对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的前期字段、地类等字段进行恶意修改,可以掩盖变化事实,这在省级检查过程中很难检查发现,造成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案件被隐藏和瞒报。
另外进度难以量化。目前工作阶段的划分按行政管理方式分为是否已开展培训、档案资料收集处理、森林督查核实、一张图核实、建立综合数据库、更新“一张图”、报告编写共7个阶段,各个工作阶段均涵盖多项实际工作,进度填报标准随意,工作边界和进度难以量化;二是进度不真实,进度填写由区县自己填写,是否和实际工作吻合难以确定,往往出现进度统计全省推进理想,但实际提交成果却迟迟拿不出成果,实际进度同报送成果严重不符。三是填报需专人负责,要有人员维护进度管理工作,包括进度催报、县级填写、省级统计。
综上所述,亟需提供一种可实现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工作中质检工作及时高效用户体验良好,质检规则安全快速更新,在进度更新中实现进度边界准确量化、进度真实和一键上报,确保省县两级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流程透明通畅的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方法、系统及云平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实现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工作中质检工作及时高效用户体验良好,质检规则安全快速更新,在进度更新中实现进度边界准确量化、进度真实和一键上报,确保省县两级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流程透明通畅的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方法、系统及云平台。
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建立省级汇总数据库、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和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所述省级汇总数据库至少包括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和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
(2)访问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完成添加、删除、更新操作并保存操作的系统时间和用户名;
(3)县级用户创建工程和导入数据,本地创建县级成果数据库、县级进度日志数据库和县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县级成果数据库至少包括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和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
(4)县级用户记录创建工程和导入数据执行结果到县级进度日志数据库,并将其汇总进入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
(5)县级用户访问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读取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修改时间和本地存储的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修改时间并进行对比,若不一致,则下载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替换更新本地存储的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若一致,则进入步骤(6);
(6)县级用户在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和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检查中执行县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的质检规则,返回并显示检查结果;
(7)县级系统记录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和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检查进度日志并向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汇交数据;
(8)县级用户提交县级成果数据库汇总进入省级汇总数据库;
(9)省级用户对省级汇总数据库进行检查和统计进度数据,判断县级成果是否合格,若不合格,返回执行步骤(6);若合格,进入步骤(10);
(10)县级用户导出成果数据库输出后打包成压缩文件,设置解压缩密码为系统内置统一密码,省级用户使用系统内置统一密码解压缩成果文件,接收县级用户提交成果。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省级汇总数据库与县级成果数据库的数据库逻辑结构一致,其中,
行政区划数据库逻辑结构包括OBJECTID、shape、省、县、乡、村、局、场、作业区、林班;
森林督查数据库逻辑结构包括OBJECETID、shape、判读变化图斑编号、补充图斑编号、省、县、乡、村、林业局、林场、林班、横坐标、纵坐标、判读图斑面积、判读变化原因、核实细班号、森林资源变化库图斑、林地管理单位、变化原因、变化时段、项目名称、项目用途、审核文号、审核年度、审核面积、实际改变林地用途面积、实际改变林地用途面积中自然保护地面积、自然保护地名称、自然保护地级别及类型、前期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地类、认定前地类、国土三调中林地面积、前期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森林类别、前期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事权等级、前期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国家公益林等级、使用林地性质、前期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起源、林木采伐许可证发证情况、林木采伐许可证号、实际采伐面积、实际采伐蓄积、实际采伐株数、超证采伐面积、超证采伐蓄积、超证采伐株数、无证采伐面积、无证采伐蓄积、无证采伐株数、备注、调查级别、调查单位、调查人员、现状地类;
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逻辑结构包括OBJECETID、shape、县、乡、村、局、场、作业区、林班、小班、细班、小地名、林地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权属者名称、林权证号、地类、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土地管理类型、植被覆盖类型、林种、面积、起源、森林类别、事权等级、是否天保区公益林、国家公益林等级、工程类别、生态区位、所属区位、区位名称、区位描述、自然度、群落结构、更新等级、健康等级、有害生物、灾害种类、危害程度、退化类型、退化程度、湿地类型、立地类型、立地等级、造林类型、经营类型、经营意见、地貌、坡向、坡位、坡度、海拔、可及度、土壤、土层厚度、腐殖质厚度、质地、母质、石砾含量、土壤结构、土壤湿度、酸碱度、紧密度、排水状况、侵蚀状况、优势树种、树种组成、郁闭度、年龄、龄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公顷蓄积、公顷株数、树种结构、林地质量等级、是否为补充林地、林地保护等级、林地功能分区、主体功能区;
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逻辑结构包括OBJECETID、shape、QQ_OBJECTID、XZ_OBJECTID、DC_OBJECTID、省、县、乡、村、局、场、作业区、林班、Q_小班、Q_地类、Q_林地所有权、Q_林地使用权、Q_起源、Q_林种、Q_优势树种、Q_龄组、Q_郁闭度、Q_公顷株数、Q_公顷蓄积、Q_森林类别、Q_公益林事权、Q_公益林等级、Q_林地保护等级、Q_土地管理类型、XZ_小班、XZ_地类、XZ_林地所有权、XZ_林地使用权、XZ_起源、XZ_林种、XZ_优势树种、XZ_龄组、XZ_郁闭度、XZ_公顷株数、XZ_公顷蓄积、XZ_森林类别、XZ_公益林事权、XZ_公益林等级、XZ_林地保护等级、XZ_土地管理类型、DC_判读图斑号、DC_补充图斑号、DC_判读变化原因、DC_现状地类、DC_变化原因、DC_前地类、DC_认定前地类、DC_前起源、DC_前森林类别、DC_前事权等级、DC_前公益林等级、DC_使用林地性质、DC_发证情况、变化面积、变化原因、变化时间、变化依据、变更备注;
其中,OBJECTID表示对象唯一标识符,shape表示图形。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1)中建立的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结构包括ID、县代码、日志项名称、质检结果、检查数、错误数、日志时间、报送时间);
其中ID为每次质检日志提交生成的自增项;
县代码为6位数字编码,按全国统一行政编码执行;
日志项名称代表按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的进度名称,共分为工程建立和数据导入、行政区划数据库检查、森林督查数据库检查、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检查、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检查、成果汇总上报、成果导出报送共7个进度;
质检结果包括合格或不合格;
检查数为统计检查图斑数量;
错误数为统计错误图斑数量;
日志时间为日志项的执行时间。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1)中建立的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逻辑结构包括质检号、质检类型、逻辑类型、逻辑规则名称、逻辑规则条件、逻辑规则提示、修改时间、修改用户;
其中,质检号为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的唯一标识;
质检类型为质检项目名称,质检项目按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行政区划数据库质检类型、森林督查数据库质检类型、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质检类型、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质检类型;
逻辑类型为质检项目下质检逻辑规则的归类,逻辑类型分为图形质检逻辑类型和属性质检逻辑类型;
逻辑规则是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中的最小单元,是具体执行的质检条目,逻辑规则由逻辑规则名称、逻辑规则条件、逻辑规则提示组成,逻辑规则名称是逻辑规则执行内容的描述,逻辑规则条件是逻辑规则执行的内容,逻辑规则提示是逻辑执行报错时,显示的提示内容;
修改时间为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最后一次被修改和保存的时间;
修改用户为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最后一次被修改和保存的用户;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3)中县级用户形成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和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后并对上述数据库自检,保证在本地既无空间拓扑错误也无属性逻辑错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系统,用于执行上述任一所述的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方法,包括县级客户端应用系统和省级服务器端应用系统,所述县级客户端应用系统包括:
工程创建和数据导入模块,用于县级用户按要求导入本地数据,包含并不限于森林资源前期数据库、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建立县级森林资源年度更新工程文件;
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对比模块,用于县级用户在本地创建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访问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进行修改时间对比,判断本地存储的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同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的一致性;
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更新模块,用于县级用户在发现本地存储的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同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不一致时,更新省级质检数据库内容到本地存储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中,使两者保持一致;
行政区划数据库检查模块,用于用户对编辑和导入的行政区划数据库进行空间拓扑检查和属性逻辑检查,其中空间拓扑检查包括重叠、空隙,属性逻辑检查包括字典检查、必填和不填项检查、因子逻辑关系检查;
森林督查数据库检查模块,用于用户对编辑和导入的森林督查数据库进行空间拓扑检查和属性逻辑检查,其中空间拓扑检查包括重叠、多部件,属性逻辑检查包括字典检查、必填和不填项检查、因子逻辑关系检查;
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检查模块,用于用户对本期完成的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进行空间拓扑检查和属性逻辑检查,其中空间拓扑检查包括重叠、空隙、露天、多部件、细碎、超边界、跨林班界检查;属性逻辑检查包括字典域检查、区划因子检查、基本因子检查、管理因子检查、森林生态检查、地形土壤因子检查、林分因子检查;
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生成模块,用于用户对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前期数据和森林资源现状数据生成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
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检查模块,用于用户对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进行属性逻辑检查,包括森林督查因子检查、变化原因检查、异常变化检查;
成果上报模块,用于用户将本地县级森林资源年度更新工程中的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和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经网络上报汇总进入省级汇总数据库的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
成果导出模块,用于用户将本地县级森林资源年度更新工程中的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和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导出后打包成压缩文件,设置压缩文件密码;
进度日志后台生成及上报模块,用于在运行在执行工程建立和数据导入模块、档案数据库逻辑检查模块、行政区划数据库检查模块、森林督查数据库检查模块、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检查模块、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检查模块或成果导出模块后,记录当前模块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到本地进度日志数据库,并访问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将本地进度日志数据库汇总记录更新到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中;
省级服务器端应用系统包括:
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创建模块,用于为省级用户提供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创建功能,已经设置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的省级和县级访问组或用户,并授权各访问组和用户使用权限;
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维护模块,用于为省级用户提供用户对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完成添加、删除、更新操作并保存修改内容,同时本模块通过加密技术,对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进行加密防护,防止恶意篡改;
省级汇总数据库创建模块,用于为省级用户提供省级汇总数据库创建功能,已经设置省级汇总数据库的省级和县级访问组或用户,并授权各访问组和用户使用权限;
省级汇总数据库汇总模块,用于为将县级提交的数据上报申请进行判断,查看省级汇总数据库是否已经存在申请单位成果数据,如果存在则删除后再插入汇总,否则直接插入汇总。
省级汇总数据库检查模块,用于为省级用户提供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检查功能;
省级汇总数据库对比分析模块,用于为省级用户提供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的对比统计分析功能,统计县级单位在包括变化前后地类、权属、起源、森林类别、事权等级、公益林等级、林地等级在内因子的变化面积;
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创建模块,用于为省级用户创建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存储县级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中的所有日志信息;
省级进度汇总模块,用于为省级用户接收县级用户的数据汇总请求并自动相应进行更新和汇总;
省级进度查询统计模块,用于为省级用户对于县级单位进度展示,按日志项目名称分项显示质检日志结果,直观展示县级单位质检和进度情况,并提供对全省及市州单位进度汇总展示,分别统计各县的日志项是否均为合格,均为合格,判定县级成果为完成,有一项不合格,判定成果未完成,以此统计全省内工作进度情况;
省级进度导出模块,用于为省级用户根据需求导出进度情况;
森林资源一张图成果接收模块,用于省级用户验证县级用户身份,并依据用户提交成果县代码和系统内置统一密码,获得压缩文件解压密码,解压县级用户提交成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云平台,部署有所述的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系统,包括:
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装置:搭载有县级客户端应用系统;
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应用系统:搭载有省级服务器端应用系统;
基础云平台:用于为县级客户端应用系统和省级服务器端应用系统提供计算、存储、网络通信及系统运行能力支持。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装置包括搭载有县级客户端应用系统的各类PC机、笔记本、移动工作站和/或平板电脑。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应用系统包括为省级服务器端应用系统运行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能力的服务器、工作站和虚拟机,其中服务器、工作站或虚拟机部署有支撑省级服务器端应用系统运行所必须的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GIS平台、网络中间件在内的应用平台,所述虚拟机的平台能力由基础云平台提供。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基础云平台包含并不限于包括构建计算资源池的X86计算服务器、构建存储资源池的存储服务器、构建网络资源池的网络服务器和网关、进行资源虚拟化管理的虚拟化平台软件,以及在虚拟化平台上部署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GIS平台、网络中间件在内的应用平台。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备如下优势:
1、质检规则快速更新,成果安全上报。由于省级用户更新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后,用户就可以通过同步对比发现质检逻辑规则的变化,省级用户可以使用实时更新方式替代之前的集中集体更新方式,提高整体更新的时效性。通过动态更新,省级用户不需要反复重新编译打包软件,县级用户也无需反复进行软件安装,减少了工作的重复。省级用户无需担心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频繁更新造成的省县两级软件整体更新的工作压力,将精力更集中于质检逻辑规则的整理和修订,县级用户也无需关心软件版本的更新,不用担心由于使用软件版本错误而造成成果不合格。通过加密技术,对省县两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进行防护,防止质检逻辑规则被恶意攻击,增强质检工作的安全性。对上报省级的森林资源一张图成果文件夹进行压缩,并使用系统内置统一密码加密文件夹名称获得解压缩密码,此解压缩密码仅省级用户可知,防止县级用户在森林资源一张图成果数据导出后,使用其他GIS软件对数据恶意篡改的攻击,有效增强了森林资源一张图成果数据报送的安全防护能力。
2、质检工作高效流程通畅,用户体验好。质检工作由结果检查变为过程检查,时效性大大提交。本发明改变了原县级要全部完成提交后,省级部门才能开始集中检查的方式,按数据处理过程进行提交和检查,县级随时提交,省级随时汇总进行检查,并且检查工作按工作流程分阶段进行,在保证前一阶段工作正确的基础上才开展下一步骤工作,将错误纠正在萌芽状态,避免县级操作和省级检查的反复,时效性大大提升。由逐个分散式审查变为集中统一式审查,检查效率大大提升。本法发明改变了原省级对每个县级成果再次使用桌面端GIS软件导入后逐个检查的过程,将县级成果集中汇总进入省级汇总数据库中,省级集中将全省汇总成一张图的成果集中进行检查,一次检查即可以完成对全省的检查,检查效率大大提升。由报送递交变为网络申报,用户体验大大提升。本发明改变了原县级单位对于数据提交均需面交报送的方式,只需在本地网络申报即提价进入省级汇总数据库,加之检查效率的提升,可以做到即报即审,用户体验大大提升。由局部检查转为全局检查,检查质量大幅提升。本发明改变原检查工作中仅仅关注数据空间拓扑检查和属性逻辑检查等基础数据规范性检查部分,转变为以实时省级汇总数据库为基础,以总体和全局视野分析全省森林资源变化情况和变化规律,以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为抓手,重点检查表面符合数据检查规则但实际不符合工作要求的突变、异常变化,大幅提升检查工作的高度和深度,进而提升检查质量。由全部提交转为关键部分提交,大幅降低系统存储和网络压力。由于县级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和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中要素数量一般在10万~40万个,数据存储量在1~3GB,对于省级汇总时,如果同时提交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和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将对县级和省级数据存储和网络承载量要求极高,并且全部提交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存在数据安全问题。本发明通过改变全部提交未关键部分提交,仅要求用户提交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中变化部分(变化原因不为0),不提交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和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未变化部分(变化原因为0),仅对变化部分进行检查即可控制全县变化情况,大大降低系统检查时的数据存储和网络传输压力。
3、进度边界准确量化、进度真实和无人值守上报。一是准确量化工作进度,以装置模块的执行情况来划定工作的进度,各个工作间的边界清晰,进度填报标准统一,可以准确量化工作进度。二是进度真实,进度填写由模块的执行的日志记录来确定,非区县用户填写,不具有主观性,真实反应了实际工作情况,报送进度同实际进度一致。三是自动实时报送,报送工作在用户开展工作的同时就在后头自动记录和实时报送,各级均无需人员维护进度管理工作,大大提升了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方法的执行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县级客户端应用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省级服务器端应用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系统各模块执行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云平台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对本文件中实施例中以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相应组合。
本发明实施例如下,参照图1,一种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方法,如图1,包括如下步骤:
(1)建立省级汇总数据库、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设置访问用户和权限。由省级管理员建立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设置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的省级和县级访问组或用户,并授权各访问组和用户使用权限。
省级汇总数据库分别包括但不限于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其数据库逻辑结构同县级成果数据库的名称和数据库逻辑结构完全一致;
其中,行政区划数据库逻辑结构为(OBJECTID,shape,省,县,乡,村,局,场,作业区,林班);
森林督查数据库逻辑结构为(OBJECETID,shape,判读变化图斑编号,补充图斑编号,省,县,乡,村,林业局,林场,林班,横坐标,纵坐标,判读图斑面积,判读变化原因,核实细班号,森林资源变化库图斑,林地管理单位,变化原因,变化时段,项目名称,项目用途,审核文号,审核年度,审核面积,实际改变林地用途面积,实际改变林地用途面积中自然保护地面积,自然保护地名称,自然保护地级别及类型,前期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地类,认定前地类,国土三调中林地面积,前期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森林类别,前期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事权等级,前期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国家公益林等级,使用林地性质,前期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起源,林木采伐许可证发证情况,林木采伐许可证号,实际采伐面积,实际采伐蓄积,实际采伐株数,超证采伐面积,超证采伐蓄积,超证采伐株数,无证采伐面积,无证采伐蓄积,无证采伐株数,备注,调查级别,调查单位,调查人员,现状地类);
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逻辑结构为(OBJECETID,shape,县,乡,村,局,场,作业区,林班,小班,细班,小地名,林地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权属者名称,林权证号,地类,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土地管理类型,植被覆盖类型,林种,面积,起源,森林类别,事权等级,是否天保区公益林,国家公益林等级,工程类别,生态区位,所属区位,区位名称,区位描述,自然度,群落结构,更新等级,健康等级,有害生物,灾害种类,危害程度,退化类型,退化程度,湿地类型,立地类型,立地等级,造林类型,经营类型,经营意见,地貌,坡向,坡位,坡度,海拔,可及度,土壤,土层厚度,腐殖质厚度,质地,母质,石砾含量,土壤结构,土壤湿度,酸碱度,紧密度,排水状况,侵蚀状况,优势树种,树种组成,郁闭度,年龄,龄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公顷蓄积,公顷株数,树种结构,林地质量等级,是否为补充林地,林地保护等级,林地功能分区,主体功能区);
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逻辑结构为(OBJECETID,shape,QQ_OBJECTID,XZ_OBJECTID,DC_OBJECTID,省,县,乡,村,局,场,作业区,林班,Q_小班,Q_地类,Q_林地所有权,Q_林地使用权,Q_起源,Q_林种,Q_优势树种,Q_龄组,Q_郁闭度,Q_公顷株数,Q_公顷蓄积,Q_森林类别,Q_公益林事权,Q_公益林等级,Q_林地保护等级,Q_土地管理类型,XZ_小班,XZ_地类,XZ_林地所有权,XZ_林地使用权,XZ_起源,XZ_林种,XZ_优势树种,XZ_龄组,XZ_郁闭度,XZ_公顷株数,XZ_公顷蓄积,XZ_森林类别,XZ_公益林事权,XZ_公益林等级,XZ_林地保护等级,XZ_土地管理类型,DC_判读图斑号,DC_补充图斑号,DC_判读变化原因,DC_现状地类,DC_变化原因,DC_前地类,DC_认定前地类,DC_前起源,DC_前森林类别,DC_前事权等级,DC_前公益林等级,DC_使用林地性质,DC_发证情况,变化面积,变化原因、变化时间、变化依据,变更备注);
其中,OBJECTID表示对象唯一标识符,shape表示图形。
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结构为(ID、县代码、日志项名称、质检结果、检查数、错误数、日志时间、报送时间);
其中ID,为每次质检日志提交生成的自增项;
县代码,为6位数字编码,按全国统一行政编码执行;
日志项名称,日志项代表按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的进度名称,此处日志项名称共分为工程建立和数据导入、行政区划数据库检查、森林督查数据库检查、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检查、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检查、成果汇总上报、成果导出报送共7个进度;
质检结果,合格或不合格;
检查数,统计检查图斑数量;
错误数,统计错误图斑数量;
日志时间,本日志项的执行时间;
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逻辑结构为(质检号、质检类型、逻辑类型、逻辑规则名称、逻辑规则条件,逻辑规则提示,修改时间,修改用户);
其中质检号为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的唯一标识;
质检类型是质检项目名称,质检项目按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行政区划数据库质检类型、森林督查数据库质检类型、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质检类型、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质检类型。一个质检项目包含一个或多个逻辑类型;
逻辑类型是质检项目下质检逻辑规则的归类,逻辑类型一般分为图形质检逻辑类型和属性质检逻辑类型,但对于逻辑规则较多的质检项目,按质检逻辑规则所执行字段对象相关性或是质检逻辑规则自身相关性进行归类,形成新的逻辑类型。例如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质检类型就进一步分为字典域检查逻辑类型、区划因子检查逻辑类型、基本因子检查逻辑类型、管理因子检查逻辑类型、森林生态检查逻辑类型、地形土壤因子检查逻辑类型、林分因子检查逻辑类型等;一个逻辑类型包含一个或多个逻辑规则;
逻辑规则是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中的最小单元,是具体执行的质检条目。逻辑规则由逻辑规则名称、逻辑规则条件、逻辑规则提示三部分组成。逻辑规则名称是逻辑规则执行内容的描述,逻辑规则条件是逻辑规则执行的内容,逻辑规则提示是逻辑执行报错时,显示的提示内容。例如(“林地必须填写林地保护等级”,“GLLX=10AND LD_JD=0”,“当管理类型为林地时,必须填写林地保护等级!”)分别是一条逻辑规则的逻辑规则名称、逻辑规则条件和逻辑规则提示;
修改时间为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最后一次被修改和保存的时间;
修改用户为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最后一次被修改和保存的用户;
2、访问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完成添加、删除、更新等操作并保存操作的系统时间和用户名;
3、县级用户创建工程和导入数据,本地创建县级成果数据库、县级进度日志数据库和县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县级成果数据库至少包括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和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库结构同省级一致;形成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和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后并对上述数据库自检,保证在本地既无空间拓扑错误也无属性逻辑错误;
4、县级用户记录创建工程和导入数据执行结果到县级进度日志数据库,并将其汇总进入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其中当进度为工程建立和数据导入、成果导出,质检结果为“合格”,错误数为0,其他功能执行质检结果和错误数按实际情况填写,例如四川省炉霍县的数据执行森林督查数据库检查功能,产生第12条日志记录,炉霍县县代码为513327,执行结果为不合格,检查数量245条,错误数量13条,功能执行时间2021-05-21 16:42:32,则在本地进度日志数据库中记录日志项为(12,513327,森林督查空间和属性检查功能,不合格,245,13,2021-05-21 16:42:32);
5、县级用户访问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读取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修改时间和本地存储的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修改时间进行对比。如果不一致,下载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替换更新本地存储的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
6、县级用户在行政区划数据库等检查中执行本地存储的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的质检规则,返回检查结果并显示;
7、县级系统记录行政区划数据库等检查进度日志并向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汇交数据;
8、县级用户提交本地县级成果数据库汇总进入省级汇总数据库;
9、省级用户对省级汇总数据库进行检查和统计进度数据。判断县级成果是否合格,如不是,执行步骤6;
10、县级用户导出成果数据库输出后打包成压缩文件,设置解压缩密码为系统内置统一密码;省级用户使用系统内置统一密码解压缩成果文件,接收县级用户提交成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系统,用于执行上述任一所述的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方法,实施例如下,如图2和图3,包括县级客户端应用系统和省级服务器端应用系统,所述县级客户端应用系统包括:
工程创建和数据导入模块,用于县级用户按要求导入本地数据,包含并不限于森林资源前期数据库、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建立县级森林资源年度更新工程文件。
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对比模块,用于县级用户在本地创建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访问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进行修改时间对比,判断本地存储的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同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的一致性。
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更新模块,用于县级用户在发现本地存储的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同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不一致时,更新省级质检数据库内容到本地存储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中,使两者保持一致
行政区划数据库检查模块,用于用户对编辑和导入的行政区划数据库进行空间拓扑检查和属性逻辑检查,其中空间拓扑检查包括重叠、空隙等,属性逻辑检查包括字典检查、必填和不填项检查、因子逻辑关系等。
森林督查数据库检查模块,用于用户对编辑和导入的森林督查数据库进行空间拓扑检查和属性逻辑检查,其中空间拓扑检查包括重叠、多部件等,属性逻辑检查包括字典检查、必填和不填项检查、因子逻辑关系等。
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检查模块,用于用户对本期完成的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进行空间拓扑检查和属性逻辑检查,其中空间拓扑检查包括重叠、空隙、露天、多部件、细碎、超边界、跨林班界等。属性逻辑检查包括字典域检查、区划因子检查、基本因子检查、管理因子检查、森林生态检查、地形土壤因子检查、林分因子检查等。
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生成模块,用于用户对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前期数据和森林资源现状数据生成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
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检查模块,用于用户对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进行属性逻辑检查,包括森林督查因子检查、变化原因检查、异常变化检查。
成果上报模块,用于用户按“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方法”,将本地县级森林资源年度更新工程中的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仅含变化原因不为0部分)和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经网络上报汇总进入省级汇总数据库的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
成果导出模块,用于用户按“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方法”,将本地县级森林资源年度更新工程中的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和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导出后打包成压缩文件,设置压缩文件密码。
进度日志后台生成及上报模块,用于在运行在执行工程建立和数据导入模块、档案数据库逻辑检查模块、行政区划数据库检查模块、森林督查数据库检查模块、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检查模块、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检查模块或成果导出模块后,记录当前模块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到本地进度日志数据库,并访问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将本地进度日志数据库汇总记录更新到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中。
省级服务器端应用系统包括:
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创建模块,用于为省级用户提供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创建功能,已经设置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的省级和县级访问组或用户,并授权各访问组和用户使用权限。
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维护模块,用于为省级用户提供用户对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完成添加、删除、更新等操作并保存修改内容,同时本模块通过加密技术,对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进行加密防护,防止恶意篡改。
省级汇总数据库创建模块,用于为省级用户提供省级汇总数据库创建功能,已经设置省级汇总数据库的省级和县级访问组或用户,并授权各访问组和用户使用权限。
省级汇总数据库汇总模块,用于为将县级提交的数据上报申请进行判断,查看省级汇总数据库是否已经存在申请单位成果数据,如果存在则删除后再插入汇总,否则直接插入汇总。
省级汇总数据库检查模块,用于为省级用户提供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检查功能。
省级汇总数据库对比分析模块,用于为省级用户提供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的对比统计分析功能,统计县级单位在变化前后地类、权属、起源、森林类别、事权等级、公益林等级、林地等级等因子的变化面积。
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创建模块,用于为省级用户创建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存储县级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中的所有日志信息。
省级进度汇总模块,用于为省级用户接收县级用户的数据汇总请求并自动相应进行更新和汇总。
省级进度查询统计模块,用于为省级用户对于县级单位进度展示,按日志项目名称分项显示质检日志结果,直观展示县级单位质检和进度情况,并提供对全省及市州单位进度汇总展示,分别统计县的日志项是否均为合格,均为合格,判定县级成果为完成,有一项不合格,判定成果未完成,以此统计全省及各市(州)工作进度情况。
省级进度导出模块,用于为省级用户根据需求导出进度情况为.xls、.doc等文档成果。
森林资源一张图成果接收模块,用于省级用户验证县级用户身份,并依据用户提交成果县代码和系统内置统一密码,获得压缩文件解压密码,解压县级用户提交成果。
上述的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系统的执行流程,如图4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1、执行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创建模块、省级汇总数据库创建模块、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创建模块。在省级云服务器端应用系统通过省级管理员建立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省级汇总数据库和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设置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的省级和县级访问组或用户,并授权各访问组和用户使用权限。
2、执行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维护模块。配置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的逻辑规则项目,包含不限于行政区划数据库检查质检类型、森林督查数据库质检类型、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质检类型、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质检类型。
3、执行工程建立和数据导入模块,触发执行进度日志后台生成及上报模块。县级用户按要求导入本地数据,包含并不限于森林资源前期数据库、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记录当前模块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到本地进度日志数据库,并访问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将本地进度日志数据库汇总记录更新到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中。
3、执行省级进度汇总模块。省级应用系统接收来此县级用户的数据汇总请求并自动相应进行更新和汇总。
4、执行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对比模块、县级质检规则数据库更新模块。县级用户读取并解密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数据,将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修改时间同本地存储的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修改时间进行对比,下载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替换更新本地存储的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
5、执行行政区划数据库检查模块,触发执行进度日志后台生成及上报功能,执行成果上报模块。县级用户在县级客户端装置形成行政区划数据库并自检,保证在本地行政区划数据库既无空间拓扑错误,也无属性逻辑错误,记录当前模块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到本地进度日志数据库,并访问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将本地进度日志数据库汇总记录更新到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中,县级用户在县级客户端装置提交本地全部森林资源一张图成果,此时仅包括了行政区划数据库成果。
6、执行省级汇总数据库汇总模块、省级汇总数据库检查模块、省级进度汇总模块、省级进度查询统计模块、省级进度导出模块。省级云服务器端应用系统对县级提交的数据上报申请进行判断,查看省级汇总数据库是否已经存在申请单位成果数据,如果存在则删除后再插入汇总,否则直接插入汇总。省级云服务器端应用系统对县级汇交后形成的全省汇总数据库数据进行检查,此时仅对全省行政区划数据库进行检查,其检查项目和方法同步骤3内容一致。省级应用系统接收来此县级用户的数据汇总请求并自动相应进行更新和汇总,省级用户按需求进行分市州、分区域、分类型的进度统计分析,省级用户按选取类型导出省级日志和进度表。
7、执行森林督查数据库检查模块,触发执行进度日志后台生成及上报功能,执行成果上报模块。县级用户在县级客户端装置形成森林督查数据库并自检,保证在本地森林督查数据库既无空间拓扑错误,也无属性逻辑错误,记录当前模块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到本地进度日志数据库,并访问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将本地进度日志数据库汇总记录更新到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中,县级用户在县级客户端装置提交本地全部森林资源一张图成果,此时包括了行政区划数据库成果、森林督查数据库成果。
8、执行省级汇总数据库汇总模块、省级汇总数据库检查模块、省级进度汇总模块、省级进度查询统计模块、省级进度导出模块。省级云服务器端应用系统对县级提交的数据上报申请进行判断,查看省级汇总数据库是否已经存在申请单位成果数据,如果存在则删除后再插入汇总,否则直接插入汇总。省级云服务器端应用系统对县级汇交后形成的全省汇总数据库数据进行检查,此时仅对全省行政区划数据库进行检查,其检查项目和方法同步骤3内容一致。省级应用系统接收来此县级用户的数据汇总请求并自动相应进行更新和汇总,省级用户按需求进行分市州、分区域、分类型的进度统计分析,省级用户按选取类型导出省级日志和进度表。
9、执行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检查模块,触发执行进度日志后台生成及上报功能,执行成果上报模块。县级用户在县级客户端装置形成森林督查数据库并自检,保证在本地森林督查数据库既无空间拓扑错误,也无属性逻辑错误,记录当前模块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到本地进度日志数据库,并访问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将本地进度日志数据库汇总记录更新到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中,县级用户在县级客户端装置提交本地全部森林资源一张图成果,此时包括了行政区划数据库成果、森林督查数据库成果、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成果。
10、执行省级汇总数据库汇总模块、省级汇总数据库检查模块、省级进度汇总模块、省级进度查询统计模块、省级进度导出模块。省级云服务器端应用系统对县级提交的数据上报申请进行判断,查看省级汇总数据库是否已经存在申请单位成果数据,如果存在则删除后再插入汇总,否则直接插入汇总。省级云服务器端应用系统对县级汇交后形成的全省汇总数据库数据进行检查,此时仅对全省行政区划数据库进行检查,其检查项目和方法同步骤3内容一致。省级应用系统接收来此县级用户的数据汇总请求并自动相应进行更新和汇总,省级用户按需求进行分市州、分区域、分类型的进度统计分析,省级用户按选取类型导出省级日志和进度表。
11、执行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生成模块、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检查模块,触发执行进度日志后台生成及上报功能,执行成果上报模块。县级用户在县级客户端装置形成森林督查数据库并自检,保证在本地森林督查数据库既无空间拓扑错误,也无属性逻辑错误,记录当前模块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到本地进度日志数据库,并访问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将本地进度日志数据库汇总记录更新到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中,县级用户在县级客户端装置提交本地全部森林资源一张图成果,此时包括了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和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
12、执行省级汇总数据库汇总模块、省级汇总数据库检查模块、省级汇总数据库对比分析模块、省级进度汇总模块、省级进度查询统计模块、省级进度导出模块。省级云服务器端应用系统对县级提交的数据上报申请进行判断,查看省级汇总数据库是否已经存在申请单位成果数据,如果存在则删除后再插入汇总,否则直接插入汇总。省级云服务器端应用系统对县级汇交后形成的全省汇总数据库数据进行检查,此时仅对全省行政区划数据库进行检查,其检查项目和方法同步骤3内容一致。省级应用系统接收来此县级用户的数据汇总请求并自动相应进行更新和汇总,省级用户按需求进行分市州、分区域、分类型的进度统计分析,省级用户按选取类型导出省级日志和进度表。
13、执行成果导出模块,触发执行进度日志后台生成及上报模块。县级用户将本地县级森林资源年度更新工程中的行政区划数据库、森林督查数据库、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和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导出后打包成压缩文件,设置压缩文件密码,硬盘拷贝报送至省级检查部门。
14、执行森林资源一张图成果接收模块。省级用户验证县级用户身份,并依据用户提交成果县代码和系统内置统一密码,获得压缩文件解压密码,解压获得县级用户提交成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云平台,部署有所述的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系统,实施例如下,如图5,包括:
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装置,包括搭载有县级客户端装置的各类PC机、笔记本、移动工作站、平板电脑等设备,为县级用户包括工程建立和数据导入模块、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对比模块、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更新模块、行政区划数据库检查模块、森林督查数据库检查模块、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检查模块、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生成模块、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库检查模块、成果上报模块、成果导出模块和进度日志后台生成及上报模块共11个模块组成。
林草综合监测评价图斑监测更新应用系统,包括为省级服务器端应用系统运行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能力的服务器、工作站或虚拟机等设备,为用户提供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创建模块、省级质检逻辑规则数据库维护模块、省级汇总数据库创建模块、省级汇总数据库汇总模块、省级汇总数据库检查模块、省级汇总数据库对比分析模块、省级进度日志数据库创建模块、省级进度汇总模块、省级进度查询统计模块、省级进度导出模块、森林资源一张图成果接收模块。其中服务器和工作站等设备部署有支撑省级服务器端应用系统运行所必须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GIS平台、网络中间件等应用平台,虚拟机的平台能力由基础云平台提供。
基础云平台,包含并不限于构建计算资源池的X86计算服务器、构建存储资源池的存储服务器、构建网络资源池的网络服务器和网关等、进行资源虚拟化管理的虚拟化平台软件,以及在虚拟化平台上部署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GIS平台、网络中间件等应用平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