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02941A -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 Google Patents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02941A
CN113602941A CN202111163761.5A CN202111163761A CN113602941A CN 113602941 A CN113602941 A CN 113602941A CN 202111163761 A CN202111163761 A CN 202111163761A CN 113602941 A CN113602941 A CN 1136029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chassis
ring
traction
annular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6376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02941B (zh
Inventor
邓轶华
周健强
谢林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none Elev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inone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one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inone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6376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0294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02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029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029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029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43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actuated by rotating motor; Details, e.g. ventilation
    • B66B11/0438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actuated by rotating motor; Details, e.g. ventilation with a gearless driving, e.g. integrated sheave, drum or winch in the stator or rotor of the cage mo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3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1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7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with openings in the ca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mbient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梯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曳引机及电梯系统,曳引机的机座包括底盘以及由底盘轴向延伸而成的第一环形部,底盘的相对两侧分别为底盘的前侧和后侧,第一环形部位于底盘的后侧,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均位于底盘的后侧,曳引轮位于底盘的前侧,转轴依次穿设转子组件、底盘和曳引轮,转子组件、转轴和曳引轮固定连接,第一环形部和转轴之间设置有前轴承,第一环形部和转子组件之间设置有后轴承,前轴承和后轴承分别位于底盘的前侧和后侧。本发明提供的曳引机及电梯系统,前轴承和后轴承形成位于底盘相对两侧的两个受力支点,因此可以使曳引机受力时更加稳定,不容易倾倒,进而可以减薄曳引机的厚度,减少安装支架。

Description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曳引机是电梯系统的动力部件,主要通过曳引轮带动钢丝绳转动,钢丝绳牵引电梯上升或下降,曳引机通过其机座安装在电梯构件的钢梁上,由于曳引机受到的扭矩和弯矩均较大,因此在安装时需要保证其稳定性。
目前曳引机受限于自身的结构特点,导致其重心并不位于曳引机的中心,其重心靠近边缘设置,因此只能通过加大曳引机的宽度与厚度,或者增加安装支架的方法保证曳引机的稳定工作。目前,曳引机通过下安装支架、上安装支架、侧安装支架三者共同配合安装,安装结构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曳引机及电梯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曳引机较厚且其安装结构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曳引机,包括机座、转子组件、定子组件、转轴和曳引轮,所述机座包括底盘以及由所述底盘轴向延伸而成的第一环形部,所述底盘的相对两侧分别为所述底盘的前侧和后侧,所述第一环形部、所述转子组件和所述定子组件均位于所述底盘的后侧,所述曳引轮位于所述底盘的前侧,所述转轴依次穿设所述转子组件、所述底盘和所述曳引轮;
所述转子组件和所述曳引轮均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环形部和所述转轴之间设置有前轴承,所述第一环形部和所述转子组件之间设置有后轴承,在曳引机的轴向方向上,所述前轴承和所述后轴承分别位于所述底盘的前侧和后侧。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子盘以及由所述转子盘朝向所述底盘轴向延伸的第一转子环,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第一转子环且与所述第一转子环固定连接,所述后轴承设于所述第一转子环的外壁和所述第一环形部的内壁之间。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转子组件还包括由所述转子盘朝向所述底盘轴向延伸的第二转子环,所述第二转子环位于所述第一转子环的外圈,所述机座还包括由所述底盘朝向所述转子盘轴向延伸的第二环形部,所述第二环形部位于所述第一环形部的外圈;所述定子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转子环和所述第二环形部之间。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二转子环设置于所述第二环形部的外圈,所述定子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转子环的内壁和所述第二环形部的外壁之间;所述机座还包括由所述底盘朝向所述转子盘轴向延伸的第三环形部,所述第三环形部位于所述第二转子环的外圈。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三环形部的外周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平台。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安装平台内开设有减重孔。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二转子环的外周面具有用于安装盘车机构的盘车齿。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曳引轮的面向所述底盘一侧凸起设置有用于抵接在所述前轴承端面的抵接平台,所述抵接平台的厚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前轴承的内圈的厚度。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抵接平台的外圈设置有第一避让平台,所述第一避让平台与所述前轴承的端面间隔设置,以避让所述前轴承的外圈。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第一避让平台的外圈设置有第二避让平台,所述第二避让平台用于避让所述第一环形部的端部。
在一个方案中,所述底盘的正对所述定子组件处开设有散热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梯系统,包括上述的曳引机。
本发明提供的曳引机及电梯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曳引机的机座包括底盘和第一环形部,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均位于底盘的后侧,曳引轮位于底盘的前侧,转轴依次穿设转子组件、底盘和曳引轮,转子组件转动时带动转轴转动,从而带动曳引轮转动牵引钢绳。第一环形部和转轴之间设有前轴承,转子组件和第一环形部之间设置有后轴承,前轴承和后轴承位于底盘的相对两侧。如此,可以使机座的底盘位于曳引机轴向方向上的中部,而底盘在曳引机的重量占比较大,从而使曳引机重心靠近曳引机轴向方向的中心,前轴承和后轴承形成位于重心相对两侧的两个受力支点,因此可以使曳引机受力时更加稳定,不容易倾倒,进而可以减薄曳引机的厚度,减少安装支架。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曳引机的剖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曳引机的受力简化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的前视图;
图5为图4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曳引机的受力简化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座的立体结构图一;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座的立体结构图二;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座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子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子组件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曳引轮的立体结构图一;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曳引轮的立体结构图二;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曳引轮的剖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91-机座;911-底盘;912-第一环形部;913-第二环形部;92-转子组件;921-转子盘;922-第一转子环;923-第二转子环;93-曳引轮;94-转轴;95-定子组件;96-前轴承;97-后轴承;
1-机座;101-前轴承腔;102-后轴承腔;103-环形凸台;11-底盘;12-第一环形部;13-第二环形部;131-加强筋;14-第三环形部;15-安装平台;16-减重孔;17-接线盒容纳腔;18-吊孔;19-散热孔;2-转子组件;21-转子盘;22-第一转子环;23-第二转子环;24-盘车齿;3-曳引轮;31-抵接平台;32-第一避让平台;33-第二避让平台;34-工艺孔;4-转轴;41-轴肩;5-定子组件;61-前轴承;62-后轴承;63-前轴头压板;64-后轴头压板;65-测速传感器;66-散热防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现有的曳引机中,请参阅图1,曳引机包括机座91、转子组件92、定子组件95、转轴94和曳引轮93,转子组件92、定子组件95、转轴94和曳引轮93均安装于机座91上。转子组件92与转轴94固定连接,曳引轮93和转轴94固定连接。钢绳缠绕在曳引轮93上,当曳引轮93旋转时,可以对钢绳进行牵引,从而实现电梯的升降。在曳引机通电后,定子组件95和转子组件92之间产生磁激励,使转子组件92转动,从而带动转轴94转动,转轴94带动曳引轮93转动。
其中,机座91包括底盘911、第一环形部912和第二环形部913,第一环形部912和第二环形部913均由底盘911轴向延伸而成,且第二环形部913位于第一环形部912的外周。转子组件92包括转子盘921、第一转子环922和第二转子环923,第一转子环922和第二转子环923均由转子盘921轴向延伸而成,第二转子环923位于第一转子环922的外周。在曳引机的轴向方向上,曳引轮93、转子盘921和底盘911依次设置,机座91的底盘911为曳引机其中一端的外壁,曳引轮93为曳引机另一端的外壁。第二转子环923插入第二环形部913内,第一转子环922的外壁和第一环形部912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前轴承96,以对转子组件92的转动形成稳定支撑,转轴94的外壁和第一环形部912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后轴承97,以对转轴94的转动形成稳定支撑。
请参阅图1及图2,曳引机的重量主要集中在机座91的底盘911上,曳引机的重心位于底盘911处,由于底盘911位于曳引机的右端,所以,在曳引机的轴向方向上,曳引机的重心位于曳引机的右端,并将曳引机的右端命名为重心端S0。前轴承96处为支点S1,后轴承97处为支点S2,曳引轮93处为载荷受力端Z,载荷受力端Z和支点S1之间的距离为L0,支点S1和重心端S0之间的距离为L1,支点S2和重心端S0之间的距离为L2,支点S1和支点S2均位于重心端S0的左侧,这种支撑方式一是对曳引机的支撑并不稳定,曳引机始终具有右倾的趋势,二是该曳引机的轴承支点S1和S2均承受着较大的弯矩,特别是支点S1处,距离曳引机右端(重心端S0)的距离L1较大,承受的弯矩较大。上述两个原因导致曳引机运行时不稳定。因此,在该种曳引机中,需要加宽曳引机的底座宽度或在曳引轮前端增加支撑座来保证其稳定性。例如,在图1的曳引机中,需要采用上安装支架、下安装支架和侧安装支架对曳引机进行安装。结合图1,机座91的上端安装于上安装支架,机座91的下端安装于下安装支架,机座91的面向曳引轮93一端安装于侧安装支架。如此,所需的安装支架较多,导致机座91上对应的安装结构也较多,安装成本也相应提高。为了减小曳引机的厚度,以及减少机座91上的安装结构和安装成本,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悬臂结构超薄型曳引机。
现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曳引机包括机座1、转子组件2、定子组件5、转轴4和曳引轮3,转子组件2、定子组件5、转轴4和曳引轮3均安装于机座1上。转子组件2与转轴4固定连接,曳引轮3和转轴4固定连接。钢绳缠绕在曳引轮3上,当曳引轮3旋转时,可以对钢绳进行牵引,从而实现电梯的升降。在曳引机通电后,定子组件5和转子组件2之间产生磁激励,使转子组件2转动,从而带动转轴4转动,转轴4带动曳引轮3转动,以此实现对钢绳的牵引和电梯轿厢的升降。
其中,机座1包括底盘11和第一环形部12,底盘11可竖直设置,底盘11的相对两侧分别为底盘11的前侧和后侧,结合图5,底盘11的左侧为前侧,底盘11的右侧为后侧。第一环形部12由底盘11的端面轴向朝向底盘11的两侧延伸而成,第一环形部12可与底盘11同轴设置。第一环形部12部分位于底盘11的前侧,第一环形部12部分位于底盘11的后侧,转子组件2和定子组件5均位于底盘11的后侧,曳引轮3位于底盘11的前侧,使机座1的底盘11位于曳引机轴向方向的中心位置,从而使机座1的重心位于曳引机轴向方向的中心位置,即,使得曳引机的重心端位于曳引机轴向方向的中心位置。
转轴4依次穿设转子组件2、底盘11和曳引轮3,即自底盘11的前侧至后侧的方向,曳引轮3、底盘11和转子组件2依次排布。转子组件2与转轴4固定连接,曳引轮3与转轴4固定连接,在曳引机通电后,定子组件5和转子组件2之间产生磁激励,使转子组件2转动,从而带动转轴4转动,转轴4带动曳引轮3转动。
第一环形部12的位于底盘11的前侧处和转轴4之间设置有前轴承61,前轴承61用于支撑转轴4的一端,使转轴4能够相对机座1旋转。第一环形部12的位于底盘11的后侧处和转子组件2之间设置有后轴承62,后轴承62用于支撑转轴4的另一端,使转轴4和转子组件2能够相对机座1旋转。前轴承61和后轴承62分别为转轴4的两个支点。其中,在曳引机的轴向方向上,前轴承61和后轴承62分别位于底盘11的相对两侧,使转轴4的两个支点分别位于底盘11的前侧和后侧。
请参阅图6,曳引机的重量主要集中在机座1的底盘11上,曳引机的重心所在位置为底盘11处。由于底盘11位于曳引机的中心处,所以,在曳引机的轴向方向上,曳引机的重心位于曳引机的中心处(底盘11处),定义此处为重心端S0。前轴承61处为支点S1,后轴承62处为支点S2,曳引轮3处为载荷受力端Z,载荷受力端Z和支点S1之间的距离为L0’,支点S1和重心端S0之间的距离为L3,支点S2和重心端S0之间的距离为L4。与图2对比,支点S1和支点S2分别位于重心端S0的相对两侧,显然,该种双支撑方式会使得曳引机的整体更加稳定,曳引机没有向其中一端倾斜的趋势。而且,在本实施例和现有技术的曳引机厚度相当的情况下,L3的长度明显小于L1,如此可以减小支点S1处所受的力矩。由于曳引机竖直固定设置(曳引机的轴向为水平方向),所以,曳引机越薄,越难以维持稳定状态,因此,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曳引机厚度保持不变时,显然能够提高曳引机的稳定性。在本发明实施例和现有技术的曳引机的厚度相同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的稳定性更佳;或者说,在本实施例的曳引机厚度小于现有技术曳引机的厚度时,仍然有可能比现有技术的曳引机的稳定性更好。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相应减少安装架的数量,可以仅采用上安装架和下安装架安装曳引机,甚至仅采用下安装架安装曳引机。结合图5,机座1的上端安装于上安装支架,机座1的下端安装于下安装支架。
上述实施例中的曳引机,其机座1包括底盘11和第一环形部12,转子组件2和定子组件5均位于底盘11的后侧,曳引轮3位于底盘11的前侧,转轴4依次穿设转子组件2、底盘11和曳引轮3,转子组件2转动时带动转轴4转动,从而带动曳引轮3转动牵引钢绳。第一环形部12和转轴4之间设有前轴承61,转子组件2和第一环形部12之间设置有后轴承62,前轴承61和后轴承62位于底盘11的相对两侧。如此,可以使机座1的底盘11位于曳引机轴向方向上的中部,使曳引机重心靠近轴向方向的中心,前轴承61和后轴承62形成位于底盘11相对两侧的两个受力支点,因此可以使曳引机受力时更加稳定,不容易倾倒,进而可以减薄曳引机的厚度,减少安装支架。
在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10及图11,转子组件2包括转子盘21和第一转子环22,转子盘21与底盘11平行设置,第一转子环22自转子盘21的端面朝向底盘11轴向延伸而成,第一转子环22可与转子盘21同轴设置。第一转子环22和转轴4固定连接,转轴4穿设于第一转子环22,可通过第一转子环22的内壁与转轴4的外壁过盈配合实现两者的固定连接。后轴承62则设置于第一转子环22的外壁和第一环形部12的内壁之间,对机座1的后侧具有支撑作用。
在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10及图11,转子组件2还包括第二转子环23,第二转子环23也由转子盘21轴向朝向底盘11延伸而成,第二转子环23和第一转子环22位于转子盘21的同一侧,且第二转子环23设置于第一转子环22的外圈。请参阅图5及图7,机座1还包括第二环形部13,第二环形部13由底盘11轴向朝向转子盘21延伸而成,第一环形部12和第二环形部13均位于底盘11的后侧,且第二环形部13位于第一环形部12的外圈。第二转子环23和第二环形部13的设置形成了一个用于容纳定子组件5的定子腔,具体地,定子组件5位于第二转子环23和第二环形部13形成的定子腔内。第二转子环23和第二环形部13同轴设置。
可选地,第二环形部13设置于第二转子环23的外圈,第二环形部13可作为曳引机的外周壁,则定子组件5设置于第二环形部13的内壁和第二转子环23的外壁之间,定子组件5具体固定于第二环形部13的内壁,第二转子环23的外壁固定有磁钢。
可选地,第二转子环23设置于第二环形部13的外周,机座1还包括第三环形部14,第三环形部14可由底盘11的周圈轴向朝向转子盘21延伸而成,第一环形部12、第二环形部13、第三环形部14均位于底盘11的后侧,且第三环形部14位于第二转子环23的外圈,第三环形部14则作为曳引机的外周壁。在该实施例中,第三环形部14、第二转子环23、第二环形部13、第一环形部12、第一转子环22自外向里依次分布。第二转子环23的内壁和第二环形部13的外壁之间形成有定子腔,定子组件5位于定子腔内,定子组件5固定于第二环形部13的外壁,第二转子环23的内壁固定有磁钢。
可选地,请参阅图7及图8,第三环形部14作为曳引机的外周壁时,第三环形部14的外周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平台15,供安装曳引机使用。例如,第三环形部14的外周设置有一个安装平台15时,该安装平台15位于机座1的底部,用于与下安装支架进行连接,即,曳引机仅固定于下安装支架上;或者,第三环形部14的外周设置有两个安装平台15,两个安装平台15分别位于基座的顶部和底部,顶部的安装平台15用于与上安装支架进行连接,底部的安装平台15用于与下安装支架进行连接,即,曳引机同时固定于上安装支架及下安装支架。与现有技术的曳引机相比,减少了安装支架的个数,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曳引机可以不使用侧安装支架,甚至可以不使用上安装支架,仍然能够保证曳引机的稳定性。
其中,安装平台15内开设有减重孔16,即,使安装平台15具有内部凹陷,减重孔16可以减轻机座1的重量,便于其小型化。减重孔16的数量可为一个,可设置在安装平台15的中心处,减重孔16的数量也可为多个,可阵列设置在安装平台15上。
可选地,请参阅图7,第三环形部14的外圈还开设有接线盒容纳腔17,用于将接线盒安装在机座1内。第三环形部14的外圈还设置有吊孔18,便于将曳引机吊装使用。
在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机座1的第一环形部12内部为轴承室,前轴承61和后轴承62均位于轴承室内。第一环形部12和第二环形部13之间设置有多条加强筋131,多条加强筋131可周向分布,以保证机座1的强度。
可选地,请参阅图9,第一环形部12的内圈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间隔设置,使两者之间形成有环形凸台103。转轴4上则具有轴肩41,轴肩41的其中一侧与第一环形凹槽之间形成前轴承腔101,前轴承61位于前轴承腔101内,轴肩41的另外一侧套设有第一转子环22,第一转子环22的外壁和第二环形凹槽之间形成有后轴承腔102,后轴承62位于后轴承腔102内。
请参阅图5,转轴4的两端设置有前轴头压板63和后轴头压板64,前轴头压板63将曳引轮3压紧于转轴4的前端,具体可通过螺钉、销钉等固定件将前轴头压板64同时压紧转轴4的前端和曳引轮3。后轴头压板64将转子组件2压紧于转轴4的后端,具体可通过螺钉、销钉等固定件将后轴头压板64同时压紧转轴4的后端和转子组件2。转轴4上还设置有测速传感器65,用于检测曳引轮3的转速。
在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至图14,曳引轮3的面向底盘11一侧凸起设置有抵接平台31,抵接平台31用于抵接在前轴承61的内圈的端面,前轴承61的内圈的另外一端抵接于转轴4的轴肩41。抵接平台31的厚度小于或者等于前轴承61内圈的厚度,使抵接平台31刚好与前轴承61的内圈相抵接,或者仅抵接于前轴承61的内圈的部分端面。如此,可以使抵接平台31的厚度尽可能小,即,可以减小所需精加工的面积(抵接平台31的端面),降低工艺难度。需要说明的是,抵接平台31和前轴承61均呈环形,抵接平台31的厚度即为抵接平台31在径向方向上的厚度,前轴承61的内圈的厚度为内圈在径向方向上的厚度。
进一步参考图5、图13、图14,抵接平台31的外圈具有第一避让平台32,第一避让平台32与前轴承61的端面间隔设置,用于避让前轴承61的外圈。第一避让平台32的外圈具有第二避让平台33,第二避让平台33用于避让第一环形部12的端部,第二避让平台33和第一环形部12的端面间隔设置。抵接平台31、第一避让平台32和第二避让平台33依次呈台阶状设置。
请参阅图12,曳引轮3的背向机座1一端开设有多个工艺孔34,便于取放曳引轮3,方便其安装和拆卸。
在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及图8,底盘11正对定子组件5处开设有散热孔19,使定子组件5上的绕组产生的热量能够迅速散发出去。散热孔19的数量可为多个,沿底盘11的周向间隔分布,相邻散热孔19之间的距离可大于或等于散热孔19的周向长度,避免底盘11正对定子组件5处的镂空面积过大,以保证底盘11的强度。
可选地,转子盘21的背向底盘11一侧覆盖有散热防护罩66,既能够防止灰尘等进入曳引机的内部,又能够起到较好的散热作用。
其中,定子组件5可采用集中绕组关节型铁芯,漆包线的用量可减少1/3,一是可以节约原材料,二是大大减小了工作时所散发的热量。
在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转子组件2的外周具有盘车齿24,盘车机构可通过盘车齿24安装于转子组件2上。盘车齿24与盘车机构上的内圈齿相啮合,这样,在转子组件2转动时,相应可以驱动盘车机构工作。目前,常用的曳引机仅适用于有机房的使用场景,有机房时可以配合盘车机构使用;或者仅适用于无机房的使用场景。在该实施例中,该曳引机既可以用于有机房的使用场景,通过盘车齿24与盘车机构啮合,也可以适用于无机房的使用场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梯系统,电梯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曳引机,曳引机为电梯系统的动力机构,电梯系统还包括钢绳、导向轮、对重轮、轿厢等。钢绳由曳引机驱动,且绕设于导向轮、对重轮,从而可以驱动轿厢上下移动。
本发明提供的电梯系统,采用了上述的曳引机,曳引机的机座1包括底盘11和第一环形部12,转子组件2和定子组件5均位于底盘11的后侧,曳引轮3位于底盘11的前侧,转轴4依次穿设转子组件2、底盘11和曳引轮3,转子组件2转动时带动转轴4转动,从而带动曳引轮3转动牵引钢绳。第一环形部12和转轴4之间设有前轴承61,转子组件2和第一环形部12之间设置有后轴承62,前轴承61和后轴承62位于底盘11的相对两侧。如此,可以使机座1的底盘11位于曳引机轴向方向上的中部,使曳引机重心靠近轴向方向的中心,前轴承61和后轴承62形成位于底盘11相对两侧的两个受力支点,因此可以使曳引机受力时更加稳定,不容易倾倒,进而可以减薄曳引机的厚度,减少安装支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曳引机,包括机座、转子组件、定子组件、转轴和曳引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包括底盘以及由所述底盘轴向延伸而成的第一环形部,所述底盘的相对两侧分别为所述底盘的前侧和后侧,所述第一环形部、所述转子组件和所述定子组件均位于所述底盘的后侧,所述曳引轮位于所述底盘的前侧,所述转轴依次穿设所述转子组件、所述底盘和所述曳引轮;
所述转子组件和所述曳引轮均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环形部和所述转轴之间设置有前轴承,所述第一环形部和所述转子组件之间设置有后轴承,在曳引机的轴向方向上,所述前轴承和所述后轴承分别位于所述底盘的前侧和后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子盘以及由所述转子盘朝向所述底盘轴向延伸的第一转子环,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第一转子环且与所述第一转子环固定连接,所述后轴承设于所述第一转子环的外壁和所述第一环形部的内壁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还包括由所述转子盘朝向所述底盘轴向延伸的第二转子环,所述第二转子环位于所述第一转子环的外圈,所述机座还包括由所述底盘朝向所述转子盘轴向延伸的第二环形部,所述第二环形部位于所述第一环形部的外圈;所述定子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转子环和所述第二环形部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子环设置于所述第二环形部的外圈,所述定子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转子环的内壁和所述第二环形部的外壁之间;所述机座还包括由所述底盘朝向所述转子盘轴向延伸的第三环形部,所述第三环形部位于所述第二转子环的外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环形部的外周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平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平台内开设有减重孔。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子环的外周面具有用于安装盘车机构的盘车齿。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轮的面向所述底盘一侧凸起设置有用于抵接在所述前轴承端面的抵接平台,所述抵接平台的厚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前轴承的内圈的厚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平台的外圈设置有第一避让平台,所述第一避让平台与所述前轴承的端面间隔设置,以避让所述前轴承的外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让平台的外圈设置有第二避让平台,所述第二避让平台用于避让所述第一环形部的端部。
11.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的正对所述定子组件处开设有散热孔。
12.一种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曳引机。
CN202111163761.5A 2021-09-30 2021-09-30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Active CN1136029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63761.5A CN113602941B (zh) 2021-09-30 2021-09-30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63761.5A CN113602941B (zh) 2021-09-30 2021-09-30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02941A true CN113602941A (zh) 2021-11-05
CN113602941B CN113602941B (zh) 2021-12-17

Family

ID=78343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63761.5A Active CN113602941B (zh) 2021-09-30 2021-09-30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0294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88257A (zh) * 2022-07-01 2022-09-02 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 无机房直角开门电梯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63390A (zh) * 2019-12-18 2020-04-07 日立电梯电机(广州)有限公司 永磁同步曳引机
CN112960518A (zh) * 2021-03-02 2021-06-15 浙江玛拓驱动设备有限公司 便于安装的曳引机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63390A (zh) * 2019-12-18 2020-04-07 日立电梯电机(广州)有限公司 永磁同步曳引机
CN112960518A (zh) * 2021-03-02 2021-06-15 浙江玛拓驱动设备有限公司 便于安装的曳引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88257A (zh) * 2022-07-01 2022-09-02 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 无机房直角开门电梯
CN114988257B (zh) * 2022-07-01 2024-02-09 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 无机房直角开门电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02941B (zh) 2021-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018603A (en) Elevator hoist apparatus
JP3537348B2 (ja) トラクション式エレベーター用巻上機
KR100766358B1 (ko) 엘레베이터 승강기구
JP2000016727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13602941B (zh)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JP4178075B2 (ja)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CN215207946U (zh) 曳引机机座、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JPWO2005080251A1 (ja)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KR100597523B1 (ko) 엘리베이터용 권상기
JP411864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用巻上機
JP5032723B2 (ja)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JP5238473B2 (ja)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及びその駆動モータ
JP3698592B2 (ja) 巻上機
SG174675A1 (en) Thin type traction machine for elevator and elevator device
WO2005068338A1 (ja)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JP4439470B2 (ja) エレベータ用薄形巻上機
WO2004035450A1 (ja) エレベータの駆動装置
KR100784923B1 (ko) 엘리베이터 권상기
CN1387300A (zh) 无齿轮永磁同步曳引机
KR20070105150A (ko) 엘리베이터 권상기
JP2003201082A (ja)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CN215711367U (zh) 一种钢带双点吊机
JP5590471B2 (ja) 巻上機及びエレベータ
JP2005247514A (ja)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JP7483157B1 (ja) エレベーター巻上機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105

Assignee: Shanghai Meikong Intelligent Building Co.,Ltd.

Assignor: Lingwang Elevator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3440000021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Traction machine and elevator syste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217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30906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