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93951B - 多触开关 - Google Patents
多触开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93951B CN113593951B CN202110914674.2A CN202110914674A CN113593951B CN 113593951 B CN113593951 B CN 113593951B CN 202110914674 A CN202110914674 A CN 202110914674A CN 113593951 B CN113593951 B CN 11359395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ey
- section
- touch switch
- transition piece
- fixing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2421 cell wa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76 improv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81 potential ener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84 re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H01H13/706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sm between keys and layered keyboar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H01H13/706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sm between keys and layered keyboards
- H01H13/7073—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sm between keys and layered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springs, e.g. Euler springs
Landscapes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触开关,属于电器技术领域。该多触开关包括活动部分和固定部分,该固定部分包括微动开关;活动部分包括:过渡组件和按键,过渡组件包括沿按键的长度方向对称分布的两个过渡件,按键与固定部分活动连接,过渡组件位于按键与固定部分之间。过渡件中,触发部与本体部的第一端连接,支点部和弹性部与本体部的第二端连接。在按压按键的任意位置时,过渡件能够以支点部为圆心进行转动使得触发部触发微动开关,同时弹性部产生拉伸形变。该多触开关使用了更少的部件,简化了内部结构,不仅利于提高作业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且利于减小体积,利于多触开关的轻薄化发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多触开关。
背景技术
多触开关,又称为多触点开关,指的是按键上具有多个触点位置,通过按压任意一个触点位置均可触发开关的通断动作,这利于提高开关操作便利性。
相关技术提供了一种多触开关,其包括按键、电子启闭件、过渡件、压板、固定架和复位弹簧,其中,电子启闭件上具有微动开关。过渡件包括:弹性传动块和金属弹架,金属弹架固定于压板上,且金属弹架还压设于弹性传动块上。过渡件位于按键和压板之间,金属弹架将来自按键任意位置处的压力传递至弹性传动块使其向下动作并触发微动开关,实现多触点触发开关的通断动作。复位弹簧位于按键和固定支架之间,用于促使按键复位。
相关技术提供的多触开关,部件繁多,结构复杂,这不仅容易增加开关的产品不良风险,且不利于开关的轻薄化发展。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触开关,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多触开关,所述多触开关包括:活动部分和固定部分,所述固定部分包括微动开关;
所述活动部分包括:过渡组件和按键,所述过渡组件包括:两个过渡件,所述两个过渡件沿所述按键的长度方向对称分布;
所述按键与所述固定部分活动连接,所述过渡组件位于所述按键与所述固定部分之间;
所述过渡件包括:本体部、触发部、支点部和弹性部,所述本体部的第一端与所述触发部连接,所述本体部的第二端与所述支点部和所述弹性部连接,其中,所述本体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沿所述按键的长度方向分布的相对的两个端部;
在按压所述按键的任意位置时,所述过渡件能够以所述支点部为圆心进行转动使得所述触发部触发所述微动开关,且所述弹性部产生拉伸形变。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部分包括电子启闭件、固定架、压板;
所述电子启闭件位于所述固定架上;
所述压板与所述固定架连接以压紧所述电子启闭件并暴露所述电子启闭件的微动开关,所述固定架还与所述按键连接;
所述本体部位于所述按键和所述压板之间,所述支点部和所述弹性部与所述固定架的顶部相应位置处搭接,所述触发部与所述微动开关相对。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体部的底部表面与所述压板的顶部表面平行且间隔相对;
其中,所述压板的顶部表面为所述压板的面向所述按键的表面。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点部的底部表面和所述本体部的底部表面相持平;
所述触发部位于所述本体部的第一端的底部表面的中间位置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架包括:固定架本体和支撑台,所述支撑台位于所述固定架本体的顶部表面的相对的两侧;
所述支撑台的顶部表面具有第一搭接位和第二搭接位,所述支点部搭接于所述第一搭接位,所述弹性部搭接于所述第二搭接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点部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弹性部位于两个所述支点部之间。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过渡件的面向所述按键的顶部表面和所述按键的面向所述本体部的底部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为凸弧状。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部包括:连接段、弯折段和搭接段;
所述连接段、所述弯折段和所述搭接段顺次连接,所述连接段的远离所述弯折段的一端还与所述本体部连接,所述搭接段搭接于所述固定架的顶部相应位置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架包括固定架本体和支撑台,所述固定架本体具有与支撑台相对的连接侧壁;
所述固定架本体的连接侧壁与所述支撑台之间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弯折段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弯折段为弧形结构、V形结构或者U形结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部还包括:定位段,所述定位段的顶端与所述搭接段的底壁连接,所述定位段的侧端与所述弯折段的侧壁连接;
所述支撑台的侧壁相应位置处具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段位于所述定位槽内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体部上具有凹腔。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过渡件采用一体成型方式制备得到。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按键的底部表面上具有第一卡块,所述本体部上相应位置处具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块与所述第一卡槽卡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卡块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卡段和第二卡段,相应地,所述第一卡槽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
所述第一卡段位于所述第一槽段内,用于对所述本体部在水平方向上进行限位;
所述第二卡段位于所述第二槽段内,用于对所述本体部在竖直方向上进行限位;
其中,所述水平方向为平行于所述按键的方向,所述竖直方向为垂直于所述按键的方向。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过渡件的面向所述按键的顶部表面为凸弧状;
所述第一卡槽位于所述本体部的最凸位置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按键的底部表面上沿长度方向分布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二卡块;
所述固定架包括固定架本体和支撑台,所述固定架本体上相应位置处具有第二卡槽;
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二卡块卡接,用于防止所述按键向上脱离所述固定架。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架包括固定架本体和支撑台,所述固定架本体具有与支撑台相对的连接侧壁,所述连接侧壁和所述支撑台之间具有容置空间;
所述第二卡槽位于所述连接侧壁上,且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容置空间相连通;
所述第二卡块包括:导向段和卡扣段,所述导向段的顶端与所述按键的底部表面连接,所述导向段的底端与所述卡扣段连接;
所述导向段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卡扣段位于所述第二卡槽内。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按键与所述过渡件卡接以形成组合件;
所述组合件被配置为在受到沿所述按键的长度方向上的推力时能够移动,以使所述第二卡块退出所述第二卡槽。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卡块与所述固定架上相应位置之间、所述按键与所述固定架上相应位置之间、所述支点部与所述固定架上相应位置之间分别具有退出空间,所述退出空间被配置为允许所述第二卡块退出所述第二卡槽时所导致的所述组合件的退出移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退出空间被配置为仅允许所述组合件进行沿单一方向上的退出移动;或者,
所述退出空间被配置为允许所述组合件进行沿相反的两个方向上的退出移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过渡件还包括: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与所述支点部的底部表面连接,所述止挡部用于将所述组合件限位于平移运动的极限位置;
其中,所述极限位置为所述组合件移动至使所述第二卡块退出所述第二卡槽时对应的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触开关,针对每一按键对称布置两个过渡件,在按压按键的任意位置时,来自按键的按压力能够传递至相应的过渡件上,使得过渡件以其第二端处的支点部为圆心进行转动,相应的,位于过渡件的第一端处的触发部随之向着靠近微动开关的方向转动直至下压并触发微动开关,实现多触开关的全触发功能。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触开关,将按键的按压运动转换为过渡件的转动来进行触发作业,由于过渡件的触发部与作为圆心的支点部之间的距离最远,这样,按键的小行程按压运动能够转换为触发部的大行程运动。该小行程向大行程的转换,利于降低按键的安装高度,利于多触开关的轻薄化发展。
另外,由于弹性部和支点部位于过渡件的同一端,在过渡件以支点部为圆心转动时,弹性部也同样作为圆心支点,使得过渡件转动时弹性部被拉伸而发生弹性变形。待触发部触发微动开关后,微动开关也会相应发生一定的弹性变形,这样,形变的弹性部和微动开关共同作用能够促使过渡件顺利复位,复位的过渡件同时促使按键顺利复位,实现多触开关的自复位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触开关,仅使用过渡件即可同时实现全触发和自复位功能,避免了使用额外的复位弹簧,并且,过渡件可以设计为一体式结构,其具有结构简单、传动高效且全面的优点。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触开关使用了更少的部件,且简化了内部结构,这不仅利于提高多触开关的作业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且利于减小多触开关的体积,利于多触开关的轻薄化发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多触开关的剖面图及局部放大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多触开关的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多触开关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过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示例性多触开关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过渡件和固定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过渡件和按键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示例性多触开关的剖面图及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示例性过渡件和按键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示意退出空间的多触开关的局部剖面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示意止挡部位置关系的多触开关的局部剖面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001、活动部分;002、固定部分;
1、过渡组件;10、过渡件;
11、本体部;111、凹腔;
12、触发部;13、支点部;
14、弹性部;15、止挡部;
141、连接段;142、弯折段;143、搭接段;144、定位段;
2、电子启闭件;21、微动开关;
3、固定架;
31、固定架本体;311、连接侧壁;
32、支撑台;321、第一搭接位;322、第二搭接位;323、定位槽;
33、容置空间;
4、压板;
5、按键;100、组合件;
61、第一卡块;611、第一卡段;612、第二卡段;
62、第一卡槽;621、第一槽段;622、第二槽段;
71、第二卡块;711、导向段;712、卡扣段;
72、第二卡槽;
8、面板框;
a、第一退出空间;b、第二退出空间;c、第三退出空间;
d、第四退出空间;e、第五退出空间;f、第六退出空间。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下”、“上”、“下”、“侧”等,以多触开关中各部件的布置方位为基准,其中,以按键所在方位为上,以固定架所在方位为下,上和下之间的部分为侧。本发明实施例采用这些方位名词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为了描述绝对的方位。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出现的一些技术术语进行说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多触开关”指的是按键上具有多个触点位置,通过按压任意一个触点位置均可触发开关的通断动作。特别地,该触点位置可以为按键上的所有位置,此时该多触开关还可以认为是全触开关,也就是说,按压按键上的任意位置均可以触发开关的通断动作。
为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相关技术提供了一种多触开关,其包括按键、电子启闭件、过渡件、压板、固定架和复位弹簧,其中,电子启闭件位于固定架上,压板与固定架连接以压紧电子启闭件并暴露电子启闭件上的微动开关。过渡件包括:弹性传动块、金属弹架,金属弹架固定于压板上,且金属弹架还压设于弹性传动块上。过渡件位于按键和压板之间,金属弹架将来自按键任意位置处的压力传递至弹性传动块使其向下动作并触发微动开关,实现多触点触发开关的通断动作。复位弹簧位于按键和固定支架之间,用于促使按键复位。
然而,相关技术提供的多触开关,部件繁多,结构复杂,这不仅容易增加开关的产品不良风险,且不利于开关的轻薄化发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触开关,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该多触开关包括:活动部分001和固定部分002,固定部分002包括微动开关21。
其中,活动部分001包括:过渡组件1和按键5,过渡组件1包括:两个过渡件10,两个过渡件10沿按键5的长度方向对称分布。也就是说,每一个过渡组件1对应一个按键5,每一个按键5对应有两个过渡件10,这两个过渡件10沿着按键5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且对称布置。沿按键5的长度方向将按键5分隔为对称的两部分,这样按键5的其中一部分能够直接作用于一个过渡件10,按键5的另一部分直接作用于另一个过渡件10。
按键5与固定部分002活动连接,过渡组件1位于按键5与固定部分002之间。结合附图4,过渡件10包括:本体部11、触发部12、支点部13和弹性部14,触发部12与本体部11的第一端连接,支点部13和弹性部14与本体部11的第二端连接,其中,本体部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沿按键5的长度方向分布的相对的两个端部。对于过渡组件1来说,其包含的两个过渡件10的触发部12均位于多触开关的中间位置处,两个过渡件10的支点部13分别位于多触开关的相对的两侧位置处。支点部13和弹性部14沿着本体部11的宽度方向(即,按键5的宽度方向)并排分布。
在按压按键5的任意位置时,过渡件10能够以支点部13为圆心进行转动使得触发部12触发微动开关21,且弹性部14产生拉伸形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触开关,针对每一按键5对称布置两个过渡件10,在按压按键5的任意位置时,来自按键5的按压力能够传递至相应的过渡件10上,使得过渡件10以其第二端处的支点部13为圆心进行转动,相应的,位于过渡件10的第一端处的触发部12随之向着靠近微动开关21的方向转动直至下压并触发微动开关21,实现多触开关的全触发功能。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触开关,将按键5的按压运动转换为过渡件10的转动来进行触发作业,由于过渡件10的触发部12与作为圆心的支点部13之间的距离最远,这样,按键5的小行程按压运动能够转换为触发部12的大行程运动。该小行程向大行程的转换,利于降低按键5的安装高度,利于多触开关的轻薄化发展。
另外,由于弹性部14和支点部13位于过渡件10的同一端,在过渡件10以支点部13为圆心转动时,弹性部14也同样作为圆心支点,使得过渡件10转动时弹性部14被拉伸而发生弹性变形。待触发部12触发微动开关21后,微动开关21也会相应发生一定的弹性变形,这样,形变的弹性部14和微动开关21共同作用能够促使过渡件10顺利复位,复位的过渡件10同时促使按键5顺利复位,实现多触开关的自复位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触开关,仅使用过渡件10即可同时实现全触发和自复位功能,避免了使用额外的复位弹簧,并且,过渡件10可以设计为一体式结构,其具有结构简单、传动高效且全面的优点。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触开关使用了更少的部件,且简化了内部结构,这不仅利于提高多触开关的作业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且利于减小多触开关的体积,利于多触开关的轻薄化发展。
示例性地,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固定部分002包括:电子启闭件2、固定架3、压板4。其中,电子启闭件2位于固定架3上,压板4与固定架3连接以压紧电子启闭件2,并且,当压板4与固定件3连接后还会暴露电子启闭件2的微动开关21;固定架3还与按键5连接。其中,压板4和按键5分别与固定架3的不同位置处进行连接。
电子启闭件2包括:微动开关21和电路板(图中未示出),其中,微动开关21与电路板电性连接,通过按压微动开关21来向电路板发送打开或者关闭开关的信号,进而使电路板相应地发出使多触开关打开或关闭的指令(即,通断指令)。在多触开关中,电子启闭件2的电路板位于压板4和固定架3之间,而微动开关21通过压板4上开设的暴露孔而进行暴露,这样,微动开关21能够与位于压板4上方的过渡组件1进行相互作用,利用过渡组件1来触发微动开关。
对于每一过渡件10,其本体部11位于按键5和压板4之间,其支点部13和弹性部14均与固定架3的顶部相应位置处搭接(即支点部13与固定架3的顶部相应位置处搭接,且弹性部14也与固定架3的顶部相应位置处搭接),其触发部12与微动开关21相对。过渡件10被配置为:在按压按键5的任意位置时,过渡件10能够以支点部13为圆心进行转动使得触发部12触发微动开关21,且弹性部14产生拉伸形变。
其中,支点部13和弹性部14均与固定架3的顶部相应位置处搭接,使得固定架3的顶部相应位置能够对支点部13和弹性部14进行向上的支撑。本体部11位于按键5和压板4之间,这包括:本体部11的底部表面与压板4的顶部表面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以允许过渡件10的以支点部13为圆心的转动。进一步地,本体部11的顶部表面可以与按键5的底部表面相接触,以使得来自按键5的按压力能够迅速且精准地传递至本体部11上,驱动过渡件10的转动。
触发部12与微动开关21相对,这包括以下情形的一种:触发部12与微动开关21间隔设定距离相对,以及,触发部12与微动开关21相接触且该接触方式不会触发微动开关21。对于两个过渡件10来说,两者的触发部12可以各自与一个微动开关21的一半进行作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3所示,本体部11的底部表面与压板4的顶部表面平行且间隔相对;其中,压板4的顶部表面为压板4的面向按键5的表面。也就是说,过渡件10沿水平方向搭接于固定架3上,过渡件10的底部表面与压板4的顶部表面均保持水平,这样,过渡件10在静止状态下保持水平,其触发部12也保持水平,避免发生不期望的对微动开关21的施力。另外,将过渡件10的水平状态作为初始状态,这还使得按键5对过渡件10的驱动更加高效顺畅。
进一步地,如附图4所示,支点部13的底部表面和本体部11的底部表面相持平,即,支点部13沿着本体部11的长度方向布置于其端部,支点部13和本体部11的底部表面均保持在水平状态。触发部12位于本体部11的第一端的底部表面的中间位置处,通过将触发部12设置于本体部11的底部表面上中间位置处,进一步地,触发部12与微动开关21的中心线重合,使得对微动开关21的触发更加精准高效。
在一些示例中,触发部12为凸块,例如,为长条形凸筋,其长度方向与本体部11的宽度方向一致,以确保微动开关21的对应部分能够被触发部12完全覆盖,提高触发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触发部12的高度满足以下条件:触发部12与微动开关21相接触,且两者的接触不会触发微动开关21且能够使过渡件10保持上述的水平搭接状态。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5、附图6和附图7所示,固定架3包括:固定架本体31和支撑台32,支撑台32位于固定架本体31的顶部表面的相对的两侧(沿着按键5长度方向分布的两侧),即,每一支撑台32的位置对应于每一过渡件10的支点部13和弹性部14的位置。
对于固定架本体31,其用于与压板4和按键5进行连接,且用于支撑电子启闭件2,对于支撑台32,其用于与支点部13和弹性部14搭接。
特别地,如附图6所示,支撑台32的顶部表面具有第一搭接位321和第二搭接位322,支点部13搭接于第一搭接位321,弹性部14搭接于第二搭接位322。
支撑台32凸出于固定架本体31的顶部表面至上,支撑台32可以设计为多种几何形状,例如设计为结构简单的矩形块体状。支撑台32的高度满足使得过渡件10能够水平搭接于其上,以便于过渡件10保持上述的水平搭接状态;第一搭接位321和第二搭接位322沿着支撑台32的长度方向分布,这使得过渡件10的长度满足能够提供足够的搭接位所占据的空间即可。
在一些示例中,支撑台32与固定架本体31采用一体成型方式制备得到,支撑台32的内部可以具有空腔,该空腔自固定架本体31的底部贯穿至支撑台32的内部,该空腔不仅可以作为模具腔来辅助支撑台32与固定架本体31的一体成型,还利于固定架3的轻量化。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6所示,第一搭接位321和第二搭接位322均设计为导向槽,该导向槽的底部为平面,支点部13和弹性部14均位于相应的导向槽内且底部表面与导向槽的底部表面相接触。
进一步地,导向槽被配置为在过渡件10的宽度方向(也就是按键5的宽度方向上)上对支点部13和弹性部14进行限位,以防止过渡件10发生不期望的位移。举例来说,当支点部13的底部表面为矩形状时,将第一搭接位321对应的导向槽设计为矩形槽,并且,导向槽的宽度与支点部13的宽度相适配。
对于过渡件10来说,其支点部13和弹性部14的数量均可以设计为一个或者多个,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4所示,对于过渡件10,支点部13的数量为两个,弹性部14位于两个支点部13之间,两个支点部13分别位于弹性部14的两侧,特别地,两个支点部13在过渡件10的宽度方向上对称分布,这使得圆心支点在过渡件10上的分布对称,利于过渡件10转动时的顺畅和稳定性。在一些示例中,弹性部14位于过渡件10的本体部11的第二端的中间位置处,使弹性部14的中轴线与本体部11的中轴线保持重合,这样,过渡件10转动时,被挤压形变的弹性部14所具有的弹力均匀分布于本体部11的第二端,不会出现向一侧偏移的现象,这利于使过渡件10的顺利且精准地复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3所示,过渡件10的面向按键5的顶部表面和按键5的面向本体部11的底部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为凸弧状,举例来说,该凸弧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弧状、椭圆弧状等。
在按键5进行按压作业时,按键5的底部表面与过渡件10的顶部表面相接触来传递按压力,通过使过渡件10的顶部表面和按键5的底部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设计为凸弧状,这样按键5的按压运动转化为过渡件10的转动时,过渡件10的转动会特别顺畅,不会出现卡顿感,并且,还利于降低对按键5的按压力度的要求,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3所示,使过渡件10的顶部表面为凸弧状,例如,这包括:过渡件10的本体部11的顶部表面为凸弧状,以及可选的支点部13的顶部表面也为凸弧状且与本体部11的顶部表面平滑过渡(例如,支点部13的底部表面为矩形长条状平面,而支点部13的顶部表面为倾斜的平滑弧形面,且自本体部11的第二端向着支点部13的搭接端的方向,支点部13的厚度逐渐减小,使得支点部13的侧面成直角三角形状)。
本发明实施例中,如附图8所示,按键5的底部表面上具有第一卡块61,过渡件10的本体部11上相应位置处具有第一卡槽62,第一卡块61与第一卡槽62卡接。当过渡件10的面向按键5的顶部表面为凸弧状时,如附图8所示,可以使第一卡槽62位于本体部11的最凸位置处。例如,该最凸位置处位于过渡件10的中间位置处。
通过使第一卡槽62位于本体部11的最凸位置处,也就是最高点处,这样第一卡块61与该位置处的第一卡槽62连接时,按键5的底部表面与本体部11的最高点相接触,以该最高点位置处作为支点进行按压运动,形成跷板结构,这使得过渡件10对按压力的传递更加柔和、顺畅和高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触开关中,弹性部14可以设计为多种结构形式,只要满足弹性部14的压缩方向沿着过渡件10的长度方向即可。在一些示例中,弹性部14可以设计为压缩弹簧、弹性压块等常见的弹性结构。在另一些示例中,弹性部14设计为弯折状弹性变形结构。
举例来说,如附图4所示,弹性部14包括:连接段141、弯折段142和搭接段143;其中,连接段141、弯折段142和搭接段143顺次连接,连接段141的远离弯折段142的一端还与本体部11连接,搭接段143搭接于固定架3的顶部相应位置处。
其中,连接段141、弯折段142和搭接段143均设计为板状结构,连接段141沿着过渡件1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水平布置,连接段141的第一端与本体部11连接,连接段141的第二端与弯折段142的第一端平滑过渡连接,弯折段142的第二端与搭接段143的第一端连接,搭接段143也沿水平方向布置以水平搭接于固定架3的第二搭接位322上。
通过设计弯折段142来赋予弹性部14弹性,上述结构的弹性部14不仅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力,且结构简单,利于采用一体成型方式与过渡件10的本体部11进行连接制备得到。
弯折段142的结构可以设计为多种,举例来说,弯折段142的可以设计为弧形结构、V形结构或者U形结构等便于制备成型且高弹性的弯折结构。在一些示例中,本发明实施例使用了U形结构的弯折段142。
如附图5所示,固定架3包括固定架本体31和支撑台32,在一些示例中,固定架本体31具有与支撑台32相对的连接侧壁311;该固定架本体31的连接侧壁311与支撑台32之间具有容置空间33,弯折段142位于容置空间33内部。该种结构布置,在满足弹性布置的前提下,使过渡件10的结构更加紧凑化,充分利用了多触开关的内部空间,利于减小多触开关的体积。
进一步地,如附图5所示,该弹性部14还包括:定位段144,定位段144的顶端与搭接段143的底壁连接,定位段144的侧端与弯折段142的侧壁连接;支撑台32的侧壁相应位置处具有定位槽323,定位段144位于定位槽323内部。
在一些示例中,定位段144为板状结构,定位段144的横截面(即平行于搭接段143的截面)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矩形、三角形、梯形、弧形等结构。例如,定位段144的横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或者梯形,并且,沿着远离弯折段142的方向,定位段144的厚度逐渐减小。该种设计不仅利于使定位段144容易且快速地进入定位槽323内,且还能作为补强结构来提高搭接段143与弯折段142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弹性部14发生不期望的变形,提高弹性部14的使用寿命。
支撑台32的面向固定架本体31的连接侧壁311上的侧壁上设置有定位槽323,在一些示例中,定位槽323贯穿支撑台32的侧壁的顶部,这样,当过渡件10沿着由上至下的方向进行装配时,定位段144能够由定位槽323的顶部开口处进入直至进入定位槽323内合适位置处。
通过设置定位段144和定位槽323,使定位段144位于定位槽323内部,这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提高弹性部14在支撑台32上的搭接稳定性,使得弹性部14的搭接段143不会在支撑台32的第二搭接位322上发生任何不期望的位移;当过渡件10和按键5构成的组合件100在进行可选地沿长度方向上的平移拆卸运动时,定位段144和定位槽323的配合作用使得弹性部14不会随着过渡件10的平移而移动,也就是说,弹性部14能够对静止状态下(即,非平移状态)下的过渡件10提供支撑,使其在静止状态下稳定地搭接于固定架3上,仅在外力推动下才会发生平移。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4所示,过渡件10的本体部11上具有凹腔111,通过在本体部11上设计凹腔111,不仅利于增加过渡件10自身的弹性,且利于减轻过渡件10的重量。在一些示例中,该凹腔111可以在过渡件10的一体成型化制备过程中形成。
举例来说,过渡件10的本体部11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支点连接段、主体段和第二支点连接段,其中,第一支点连接段与一个支点部13连接,第二支点连接段与另一个支点部13连接,主体段与弹性部14连接。可以使凹腔形成于主体段上,例如,凹腔111包括:位于主体段和第一支点连接段之间的第一部分,位于主体段和第二支点连接段之间的第二部分,以及,位于主体段与弹性部14之间的第三部分,且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一端均与第三部分相连通。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过渡件10采用一体成型方式制备得到,使其为一体式结构,便于装配,简化多触开关的装配过程,且还使得过渡件10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
过渡件10例如可以采用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材料制备得到,该种材料具有高强度和高柔韧性,使得过渡件10在满足高强度的前提下,还能够确保弹性部14具有良好的弹性。
本发明实施例中,使按键5与过渡件10的本体部11之间具有连接关系,例如,该连接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按键5与过渡件10在应用状态下保持相互固定,且按键5与过渡件10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的组合件100进行装配,简化装配难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8所示,按键5的底部表面上具有第一卡块61,本体部11上相应位置处具有第一卡槽62,第一卡块61与第一卡槽62卡接,卡接方式具有紧固性强且便于拆装的优点。
示例性地,继续附图9,第一卡块6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卡段611和第二卡段612,相应地,第一卡槽62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槽段621和第二槽段622。第一卡段611位于第一槽段621内,用于对本体部11在水平方向上进行限位;第二卡段612位于第二槽段622内,用于对本体部11在竖直方向上进行限位;其中,水平方向为平行于按键5的方向,竖直方向为垂直于按键5的方向。
举例来说,对于第一卡块61,第一卡段611包括: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的顶端均与按键5的底部表面垂直连接,且第二卡板的一侧与第一卡板垂直连接,两者配合构成直角槽,例如,第一卡板沿按键5的长度方向,第二卡板沿按键5的宽度方向。
第二卡段612包括:第三卡板,第三卡板与第二卡板的另一侧水平连接(即两者持平),且第三卡板的顶端与按键5的底部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相应地,对于第一卡槽62,第一槽段621的结构与第一卡段611的结构相适配,当第一卡段611位于第一槽段621内时,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分别与第一槽段621的相垂直的两个侧槽壁相抵接触,以实现在不同水平方向上的限位,这包括:沿按键5长度方向上的限位以及沿按键5宽度方向上的限位。第二槽段622的结构与第二卡段612的结构相适配,当第二卡段612位于竖直卡槽内时,第三卡板与第二槽段622的顶槽壁相抵接触,同时,第二卡板与第一槽段621的底槽壁相抵接触,两者配合形成在竖直方向上的限位。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第一卡块61与第一卡槽62之间的装配,可以在第一卡块61的底部和第一卡槽62的槽壁顶部设置相配合的倒角结构,以对装配过程进行导向,达到快速装配的目的。
第一卡块61和第一卡槽62的上述配合连接关系,不仅在水平方向上对过渡件10进行限位,使得过渡件10无法沿着按键5作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且在竖直方向上也构成限定,使得过渡件10无法沿着按键5作竖直方向上的移动,即无法上下移动,使得过渡件10和按键5之间构成稳定的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8所示,过渡件10的面向按键5的顶部表面为凸弧状(例如椭圆弧状、圆弧状等),第一卡槽62位于本体部11的最凸位置处。这样第一卡块61与该位置处的第一卡槽62连接时,按键5的底部表面与本体部11的最高点相接触,以该最高点位置处作为支点进行按压运动,形成跷板结构,这使得过渡件10对按压力的传递更加柔和、顺畅和高效。
在一些示例中,针对每一过渡件10,根据支点部13的数量,可以使用相应数量的第一卡块61来与第一卡槽62卡接,使得第一卡块61与第一卡槽62的卡接位置与支点部13的位置在一条直线上。例如,使用多个第一卡块61与多个相应的第一卡槽62进行上述卡接。
举例来说,当过渡件10包括两个对称分布的支点部13时,过渡件10的本体部11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支点连接段、主体段和第二支点连接段,其中,第一支点连接段与一个支点部13连接,第二支点连接段与另一个支点部13连接,主体段与位于中间的弹性部14连接。在该种情形下,可以设计两个第一卡槽62,使两个第一卡槽62分别位于第一支点连接段和第二支点连接段,例如,两个第一卡槽62分别位于相应的弧形结构的支点连接段的最凸位置处。相应地,在按键5的底部表面相应位置处设置两个第一卡块61即可。在该种实施方式中,过渡件10的以支点部13为圆心的转动+第一卡块61与第一卡槽62卡接形成的跷板结构,进一步利于过渡件10对按压力的传递更加柔和、顺畅和高效。
对于按键5和过渡件10的上述结构布置,结合图3,当按压按键5的一侧时,例如,当按压的按键5的左侧时,按键5由水平放置的静止状态转变为向左侧倾斜的下压状态。若该按键5左侧下压第一距离,则按键5的与过渡件10的本体部11的最凸位置相接触的部分(简称跷板施力点A)则向下移动第二距离(第二距离势必要小于第一距离),跷板施力点A驱动过渡件10则以支点部13为圆心进行转动,使得过渡件10上的触发部12向下移动第三距离(触发部12作为距离圆心最远的端部,根据转动机理,第三距离势必要大于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从而使得按压微动开关21向下按压第三距离以触发微动开关21。这就实现了按钮单侧下压较小的行程转换为微动开关21更大的下压行程,即实现了小行程向大行程的转换。
当按压按键5的中间位置(与微动开关21相对的位置)时,按键5由水平放置的静止状态转变为水平放置的下压状态。经测试,若该按键5在其中间位置处下压第四距离,则按键5的跷板施力点A也向下移动第四距离,跷板施力点A驱动过渡件10则以支点部13为圆心进行转动,使得过渡件10上的触发部12向下移动第五距离,从而使得按压微动开关21向下按压第五距离(触发部12作为距离圆心最远的端部,根据同样的机理,第五距离势必要大于第四距离),微动开关21被触发。可见,上述所示,实现了按钮中间下压较小的行程转换为微动开关21更大的下压行程,即实现了小行程向大行程的转换。
对于按键5与固定架3之间的连接,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例如为卡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9和附图10所示,按键5的底部表面上沿按键5的长度方向分布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二卡块71;固定架3包括固定架本体31和支撑台32,固定架本体31上相应位置处具有第二卡槽72;第二卡槽72与第二卡块71卡接,用于防止按键5向上脱离固定架3。
举例来说,该第二卡块71包括导向段711和卡扣段712,导向段711的顶端与按键5的底部表面连接,导向段711的底端与卡扣段712连接。对于由按键5和过渡件10构成的组合件100来说,第二卡块71的导向段711贯穿过渡件10的支点部13和弹性部14之间的间隙。示例性地,导向段711为竖直杆状结构,卡扣段712为水平杆状或者弯钩状结构。
第二卡槽72的结构与卡扣段712的结构相适配,并且,第二卡槽72具有顶部限位槽壁,第二卡块71的卡扣段712与第二卡槽72的顶部限位槽壁相抵接,这样,第二卡槽72能够对卡扣段712进行限位,使得卡扣段712不能向上运动,但是,第二卡槽72不影响卡扣段712的向下运动,以达到不影响按键5向下按压运动的目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10所示,固定架3包括固定架本体31和支撑台32,固定架本体31具有与支撑台32相对的连接侧壁311,固定架本体31的连接侧壁311和支撑台32之间具有容置空间33。第二卡槽72位于固定架本体31的连接侧壁311上,且第二卡槽72与容置空间33相连通。第二卡块71包括:导向段711和卡扣段712,导向段711的顶端与按键5的底部表面连接,导向段711的底端与卡扣段712连接;导向段711位于容置空间33内,卡扣段712位于第二卡槽72内。
应用时,第二卡块71首先进入容置空间33内,其中,第二卡块71的卡扣段712在进入容置空间33时受到固定架本体31的连接侧壁311的挤压而变形,待卡扣段712运动至与该连接侧壁311上的第二卡槽72相对时,卡扣段712不再受到挤压而弹入至第二卡槽72内以实现卡接。
为了提高装配效率,可以在固定架本体31的连接侧壁311的顶部以及卡扣段712的底部设置相适配的倒角结构,以引导卡扣段712向第二卡槽72中的卡入运动,提高装配效率。
上述提及,按键5与过渡件10卡接以形成组合件100(参见图10或者图11),本发明实施例中,组合件100被配置为在受到沿按键5的长度方向上的推力时能够移动,以使第二卡块71退出第二卡槽72。
需要说明的是,结合附图5,当组合件100在上述推力作用下平移时,弹性部14上的定位段144和支撑台32上的定位槽323配合作用,使得弹性部14不会随着过渡件10的平移而移动,弹性部14仅仅被压缩。这样,组合件100在正常装配状态下(即,非平移的静止状态)时,弹性部14还用于对过渡件10提供支撑,使过渡件10稳定地搭接于固定架3上,而不会随意地发生位移,仅在受到推力作用时才会发生平移。
通过使组合件100被配置为在受到沿按键5的长度方向上的推力时能够移动,以使第二卡块71退出第二卡槽72,如此设置,无须使用额外的工具即可完成按键5与固定架3之间的拆卸,省时省力,相比相关技术使用专门的工具来进行拆卸,显著降低了拆装难度,以及提高了拆装效率。
进一步地,第二卡块71与固定架3上相应位置之间、按键5与固定架3上相应位置之间、支点部13与固定架3上相应位置之间分别具有退出空间,上述各退出空间被配置为允许第二卡块71退出第二卡槽72时所导致的组合件100的退出移动。也就是说,当组合件100发生移动时,组合件100上的第二卡块71、组合件100中的按键5、组合件100上的支点部13均相对于固定架3发生移动,为了避免固定架3对它们造成干涉,需要设置以上各退出空间,使得组合件100的至少一部分退出至以上各退出空间内。
在一些示例中,上述退出空间被配置为仅允许组合件100进行沿单一方向上的退出移动,其中该单一方向指的是沿按键5长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个方向,例如,沿按键5的长度方向向右的方向,或者,沿按键5的长度方向向左的方向。在该种情形下,仅向左推动组合件100,或者仅向右推动组合件100,才能实现组合件100与固定架3之间的拆卸。
在另一些示例中,上述退出空间被配置为允许组合件100进行沿相反的两个方向上的退出移动。其中该相反的两个方向指的是沿按键5长度方向上的两个方向,即,沿按键5的长度方向向右的方向,以及沿按键5的长度方向向左的方向。在该种情形下,任意地向左推动或者向右推动组合件100,均可实现组合件100与固定架3之间的拆卸。
在一些示例中,当退出空间被配置为能够允许组合件100进行沿相反的两个方向上的退出移动时,对涉及到的各退出空间的具体布置进行示例性说明:
如附图12所示,对于第二卡块71与固定架3上相应位置之间的退出空间,这包括:第二卡块71的导向段711与固定架本体31的连接侧壁311之间的第一退出空间a,第二卡块71的卡扣段712与第二卡槽72的侧槽壁之间的第二退出空间b,以及,第二卡块71的导向段711与支撑台32之间的第三退出空间c。
对于按键5与固定架3上相应位置之间的退出空间,这包括:按键5的按键侧围与固定架3的固定架侧围之间的第四退出空间d,以及,按键5的按键侧围与支撑台32之间的第五退出空间e。
需要说明的是,按键5包括:按键面盖和按键侧围,按键侧围与按键面盖的底部周缘处连接,以配合形成按键腔。固定架3包括:固定架本体31、支撑台32和固定架侧围,其中,固定架侧围与固定架本体31的顶部周缘处连接,以配合形成腔体,而支撑台32位于固定架侧围和固定架本体31的连接侧壁311之间。按键5与固定架3连接后,按键侧围插入至固定架侧围内部,且部分按键侧围位于固定架侧围和支撑台32之间。
对于过渡件10的支点部13与固定架3上相应位置之间的退出空间,这包括:支点部13的与第一搭接位321所在的导向槽之间的第六退出空间f。其中,第一搭接位321所在的导向槽具有与支点部13相对的侧槽壁,该侧槽壁与支点部13的端部之间的空间即为第六退出空间f。
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各退出空间的宽度方向均与组合件100的平移运动方向相同,在一些示例中,上述各退出空间的宽度大于0.5mm且小于2mm,进一步地大于或等于0.8mm,例如各退出空间的宽度为0.8mm-1.2mm。
为了便于组合件100的拆卸,使弹性部14的弯折段142与固定架本体31上的连接侧壁311之间的间隙宽度也大于0.5mm且小于2mm,例如,该间隙宽度为0.8mm-1.2mm。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13所示,过渡件10还包括:止挡部15,该止挡部15与支点部13的底部表面连接,用于将组合件100限位于平移运动的极限位置。其中,该组合件100的平移运动的极限位置指的是组合件100移动至使第二卡块71退出第二卡槽72时对应的位置。
示例地,该止挡部15为挡板状,当支点部13搭接于支撑台32上的第一搭接位321时,止挡部15位于支撑台32和固定架本体31的连接侧壁311之间的容置空间33内,且止挡部15与支撑台32和固定架本体31的连接侧壁311中的至少一个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实际上也是一种退出空间。
根据组合件100在平移运动时是仅沿一个单一的方向,还是沿相反的两个方向来适应性地确定止挡部15在容置空间33中的位置。举例来说,当组合件100可以进行沿相反的两个方向的平移运动,此时,止挡部15与支撑台32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止挡部15和固定架本体31的连接侧壁311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第一间隙的大小满足以下条件:当组合件100沿第一方向(例如图13中的左向)平移运动至极限位置时,止挡部15能够运动至与支撑台32相抵接,即,止挡部15的运动距离刚好等于第一间隙的宽度。第二间隙的大小满足以下条件:当组合件100沿第二方向(例如图13中的右向)平移运动至极限位置时,止挡部15能够运动至与固定架本体31的连接侧壁311相抵接,即,止挡部15的运动距离刚好等于第二间隙的宽度。
可见,通过设置止挡部15,能够使进行平移退出运动的组合件100恰好运动至解除卡接的极限位置处,防止过渡移动或者移动不到位,这便于提高组合件100的拆卸效率。
基于相同的止挡原理,第一搭接位321所在的导向槽的与支点部13相对的侧槽壁,实际上也能够对支点部13起到止挡作用,当组合件100运动至解除卡接的极限位置处时,使支点部13运动至与第一搭接位321的侧槽壁相抵接即可。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触开关,其中所包括的按键5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应地,过渡组件1的数量与按键5的数量相同。当使用多个按键5时,多个按键5沿着多触开关的宽度方向依次分布,并且每一按键5与相应的过渡组件1之间的配合关系,以及,按键5和过渡件10构成的组合件100与压板4、固定架3、电子启闭件2的配合关系均如本发明实施例上述所示,这里不再一一阐述。
当按键5的数量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时,每一按键5对应的功能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根据实际需求来对每一按键5对应的电子启闭件2进行适应性设计即可。举例来说,按键5的数量为3个,并且,这3个按键5分别对应于全开模式功能、全关模式功能和回家模式功能。
另外,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触开关还包括面板框8,面板框8包括面板框侧围和与面板框侧围的顶部连接的面板框面板,面板框侧围与固定架侧围的外壁连接,面板框面板上具有用于容纳按键5的空腔,面板框面板与按键5配合构成多触开关的面板。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多触开关,以下就多触开关的装配方式、拆卸方式和小行程向大行程转换的原理分别进行进一步地描述:
(1)关于多触开关的装配
将压板4、电子启闭件2和固定架3进行装配,以及,将过渡件10与按键5进行装配,形成组合件100,这包括:使过渡件10上的第一卡槽62与按键5上的第一卡块61进行卡接。以上两个装配过程的顺序不作限制。
其次,使组合件100与固定件进行装配,这包括:将组合件100向下扣入至固定架3中,使得按键5上的第二卡块71与固定架本体31的连接侧壁311上的第二卡槽72进行卡接。以及,过渡件10的支点部13搭接于固定架3上的支撑台32的第一搭接位321,弹性部14的搭接段143搭接于支撑台32的第二搭接位322,弹性部14的定位段144位于支撑台32的定位槽323内部,过渡件10的触发部12与电子启闭件2上的微动开关21相接触。
(2)关于多触开关中组合件100的拆卸
由按键5的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一侧向另一侧施加推动力,例如,当按键5从右向左进行推动时,按键5和过渡件10组成的组合件100一同向左平移运动。在组合件100平移运动过程中,按键5上的第二卡块71与固定架3上的第二卡槽72相分离以解除卡接,同时,位于左侧的过渡件10上的弹性部14被压缩产生形变,使得位于左侧的组合件100先从固定架3上脱出,然后,位于右侧的组合件100中的按键5也适应性地与固定架3解除卡接,完成组合件100的拆卸。
(3)关于多触开关小行程转换大行程的原理
以下所述均以过渡件10包括对称布置的两个支点部13,且本体部11的顶部表面的弧形最凸位置与按键5的底部表面相接触举例来说的(例如图4所示结构)。
当按压按键5的一侧时,例如,当按压的按键5的左侧时,按键5由水平放置的静止状态转变为向左侧倾斜的下压状态。经测试,若该按键5左侧下压0.48mm,则按键5的与过渡件10的本体部11的最凸位置相接触的部分(简称跷板施力点A)则向下移动0.32mm,跷板施力点A驱动过渡件10则以支点部13为圆心进行转动,使得过渡件10上的触发部12向下移动0.7mm,从而使得按压微动开关21向下按压0.7mm,触发微动开关21。可见,上述所示,实现了按钮单侧下压行程0.48mm转换为微动开关21下压行程0.7mm,实现了小行程向大行程的转换。
当按压按键5的中间位置(与微动开关21相对的位置)时,按键5由水平放置的静止状态转变为水平放置的下压状态。经测试,若该按键5在其中间位置处下压0.32mm,则按键5的跷板施力点A也向下移动0.32mm,跷板施力点A驱动过渡件10则以支点部13为圆心进行转动,使得过渡件10上的触发部12向下移动0.7mm,从而使得按压微动开关21向下按压0.7mm,触发微动开关21。可见,上述所示,实现了按钮单侧下压行程0.32mm转换为微动开关21下压行程0.7mm,实现了小行程向大行程的转换。
另外,无论下压按键5的任何位置,过渡件10的触发部12总是朝着微动开关21的方向向下旋转以压动微动开关21,而过渡件10的支点部13作为圆心支点不会移动,同时过渡件10的弹性部14由于其定位段144位于支撑台32的定位槽323内部,使得弹性部14也不会发生移动,而仅仅会被拉伸变形,从而储蓄弹性势能,且被下压的微动开关21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复位性,可对过渡件10产生作用。由于按键5搭接在过渡件10的上方,因此,当用户的手放开下压后的按键5时,弹性部14和微动开关21积蓄的弹性势能释放,使得过渡件10和按钮恢复原位。
综上可知,无论按压按键5的哪个位置,均能触发微动开关21,并实现小行程向大行程的转换,这利于降低按钮的按钮侧围的高度,利于降低多触开关的厚度,使其更加轻薄化,提升其美观性。另外,相比相关技术提供的多触开关,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触开关减少了部件的使用,简化了内部结构布置,且方便拆卸,增加用户体验好感度,有效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2)
1.一种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触开关包括:活动部分(001)和固定部分(002),所述固定部分(002)包括微动开关(21);
所述活动部分(001)包括:过渡组件(1)和按键(5),所述过渡组件(1)包括:两个过渡件(10),所述两个过渡件(10)沿所述按键(5)的长度方向对称分布;
所述按键(5)与所述固定部分(002)活动连接,所述过渡组件(1)位于所述按键(5)与所述固定部分(002)之间;
所述过渡件(10)包括:本体部(11)、触发部(12)、支点部(13)和弹性部(14),所述本体部(11)的第一端与所述触发部(12)连接,所述本体部(11)的第二端与所述支点部(13)和所述弹性部(14)连接,其中,所述本体部(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沿所述按键(5)的长度方向分布的相对的两个端部;
在按压所述按键(5)的任意位置时,所述过渡件(10)能够以所述支点部(13)和所述弹性部(14)为圆心进行转动使得所述触发部(12)触发所述微动开关(21),且所述弹性部(14)产生拉伸形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分(002)包括:电子启闭件(2)、固定架(3)、压板(4);
所述电子启闭件(2)位于所述固定架(3)上;
所述压板(4)与所述固定架(3)连接以压紧所述电子启闭件(2)并暴露所述电子启闭件(2)的微动开关(21),所述固定架(3)还与所述按键(5)连接;
所述本体部(11)位于所述按键(5)和所述压板(4)之间,所述支点部(13)和所述弹性部(14)与所述固定架(3)的顶部相应位置处搭接,所述触发部(12)与所述微动开关(21)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11)的底部表面与所述压板(4)的顶部表面平行且间隔相对;
其中,所述压板(4)的顶部表面为所述压板(4)的面向所述按键(5)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点部(13)的底部表面和所述本体部(11)的底部表面相持平;
所述触发部(12)位于所述本体部(11)的第一端的底部表面的中间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3)包括:固定架本体(31)和支撑台(32),所述支撑台(32)位于所述固定架本体(31)的顶部表面的相对的两侧;
所述支撑台(32)的顶部表面具有第一搭接位(321)和第二搭接位(322),所述支点部(13)搭接于所述第一搭接位(321),所述弹性部(14)搭接于所述第二搭接位(3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点部(13)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弹性部(14)位于两个所述支点部(13)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件(10)的面向所述按键(5)的顶部表面和所述按键(5)的面向所述本体部(11)的底部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为凸弧状。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14)包括:连接段(141)、弯折段(142)和搭接段(143);
所述连接段(141)、所述弯折段(142)和所述搭接段(143)顺次连接,所述连接段(141)的远离所述弯折段(142)的一端还与所述本体部(11)连接,所述搭接段(143)搭接于所述固定架(3)的顶部相应位置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段(142)为弧形结构、V形结构或者U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3)包括固定架本体(31)和支撑台(32),所述固定架本体(31)具有与支撑台(32)相对的连接侧壁(311);
所述固定架本体(31)的连接侧壁(311)与所述支撑台(32)之间具有容置空间(33),所述弯折段(142)位于所述容置空间(33)内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14)还包括:定位段(144),所述定位段(144)的顶端与所述搭接段(143)的底壁连接,所述定位段(144)的侧端与所述弯折段(142)的侧壁连接;
所述支撑台(32)的侧壁相应位置处具有定位槽(323),所述定位段(144)位于所述定位槽(323)内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6、8-10任一项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11)上具有凹腔(111)。
13.根据权利要求1-6、8-10任一项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件(10)采用一体成型方式制备得到。
14.根据权利要求2-5、8-10任一项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5)的底部表面上具有第一卡块(61),所述本体部(11)上相应位置处具有第一卡槽(62),所述第一卡块(61)与所述第一卡槽(62)卡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块(6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卡段(611)和第二卡段(612),相应地,所述第一卡槽(62)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槽段(621)和第二槽段(622);
所述第一卡段(611)位于所述第一槽段(621)内,用于对所述本体部(11)在水平方向上进行限位;
所述第二卡段(612)位于所述第二槽段(622)内,用于对所述本体部(11)在竖直方向上进行限位;
其中,所述水平方向为平行于所述按键(5)的方向,所述竖直方向为垂直于所述按键(5)的方向。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件(10)的面向所述按键(5)的顶部表面为凸弧状;
所述第一卡槽(62)位于所述本体部(11)的最凸位置处。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5)的底部表面上沿长度方向分布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二卡块(71);
所述固定架(3)包括固定架本体(31)和支撑台(32),所述固定架本体(31)上相应位置处具有第二卡槽(72);
所述第二卡槽(72)与所述第二卡块(71)卡接,用于防止所述按键(5)向上脱离所述固定架(3)。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本体(31)具有与所述支撑台(32)相对的连接侧壁(311),所述连接侧壁(311)和所述支撑台(32)之间具有容置空间(33);
所述第二卡槽(72)位于所述连接侧壁(311)上,且所述第二卡槽(72)与所述容置空间(33)相连通;
所述第二卡块(71)包括:导向段(711)和卡扣段(712),所述导向段(711)的顶端与所述按键(5)的底部表面连接,所述导向段(711)的底端与所述卡扣段(712)连接;
所述导向段(711)位于所述容置空间(33)内,所述卡扣段(712)位于所述第二卡槽(72)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5)与所述过渡件(10)卡接以形成组合件(100);
所述组合件(100)被配置为在受到沿所述按键(5)的长度方向上的推力时能够移动,以使所述第二卡块(71)退出所述第二卡槽(72)。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块(71)与所述固定架(3)上相应位置之间、所述按键(5)与所述固定架(3)上相应位置之间、所述支点部(13)与所述固定架(3)上相应位置之间分别具有退出空间,所述退出空间被配置为允许所述第二卡块(71)退出所述第二卡槽(72)时所导致的所述组合件(100)的退出移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退出空间被配置为仅允许所述组合件(100)进行沿单一方向上的退出移动;或者,
所述退出空间被配置为允许所述组合件(100)进行沿相反的两个方向上的退出移动。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多触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件还包括:止挡部(15),所述止挡部(15)与所述支点部(13)的底部表面连接,所述止挡部(15)用于将所述组合件(100)限位于平移运动的极限位置;
其中,所述极限位置为所述组合件(100)移动至使所述第二卡块(71)退出所述第二卡槽(72)时对应的位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914674.2A CN113593951B (zh) | 2021-08-10 | 2021-08-10 | 多触开关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914674.2A CN113593951B (zh) | 2021-08-10 | 2021-08-10 | 多触开关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93951A CN113593951A (zh) | 2021-11-02 |
CN113593951B true CN113593951B (zh) | 2024-02-27 |
Family
ID=78256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914674.2A Active CN113593951B (zh) | 2021-08-10 | 2021-08-10 | 多触开关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593951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48100A (zh) * | 2010-02-08 | 2011-08-10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按键组件及具有该按键组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
CN204792495U (zh) * | 2015-07-22 | 2015-11-18 | 昌辉汽车电器(黄山)股份公司 | 一种用于汽车开关内部导通的接触桥结构 |
CN107369576A (zh) * | 2017-08-16 | 2017-11-21 | 刘二军 | 一种无凸起按挚的薄型开关键盘 |
CN207883563U (zh) * | 2017-08-16 | 2018-09-18 | 刘二军 | 一种无凸起按挚的薄型开关键盘 |
CN209071195U (zh) * | 2018-12-29 | 2019-07-05 | 深圳市莱克斯瑞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 一种弹片以及按键开关 |
CN211743001U (zh) * | 2020-03-06 | 2020-10-23 | 厦门市维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按键模块及包括该按键模块的面板开关 |
CN211742960U (zh) * | 2020-03-06 | 2020-10-23 | 厦门市维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86型面板开关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502927U (zh) * | 2012-03-08 | 2012-10-24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按键模块与具有按键模块的电子装置 |
-
2021
- 2021-08-10 CN CN202110914674.2A patent/CN11359395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48100A (zh) * | 2010-02-08 | 2011-08-10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按键组件及具有该按键组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
CN204792495U (zh) * | 2015-07-22 | 2015-11-18 | 昌辉汽车电器(黄山)股份公司 | 一种用于汽车开关内部导通的接触桥结构 |
CN107369576A (zh) * | 2017-08-16 | 2017-11-21 | 刘二军 | 一种无凸起按挚的薄型开关键盘 |
CN207883563U (zh) * | 2017-08-16 | 2018-09-18 | 刘二军 | 一种无凸起按挚的薄型开关键盘 |
CN209071195U (zh) * | 2018-12-29 | 2019-07-05 | 深圳市莱克斯瑞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 一种弹片以及按键开关 |
CN211743001U (zh) * | 2020-03-06 | 2020-10-23 | 厦门市维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按键模块及包括该按键模块的面板开关 |
CN211742960U (zh) * | 2020-03-06 | 2020-10-23 | 厦门市维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86型面板开关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93951A (zh) | 2021-1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3639714A (en) | Pushbutton alternate action switch with pushbutton shaft unconnected to alternate action actuator block | |
US7449654B2 (en) | Lateral pushing type push switch | |
EP2775497B1 (en) | Switch | |
CN101616555A (zh) | 电子设备及其按键模组 | |
JP2016154077A (ja)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CN113593951B (zh) | 多触开关 | |
CN111669890A (zh) | 电路板、多方向输入装置、手柄及游戏机 | |
CA1239433A (en) | Push button electrical switch assembly | |
CN113757582B (zh) | 一种卡接结构及应用其的台灯 | |
TW200913395A (en) | Contact pin | |
CN212342528U (zh) | 一种墙壁开关 | |
CN111276352B (zh) | 一种按键结构及终端 | |
JP2002056744A (ja) | スイッチ装置 | |
CN115334789A (zh) | 边框组件及电子设备 | |
US8143544B2 (en) | Switch | |
CN113436917A (zh) | 开关 | |
CN210073675U (zh) | 一种转换型微动开关 | |
CN109003855B (zh) | 微动开关 | |
CN111696804A (zh) | 一种新型微动开关 | |
JP4087603B2 (ja) | スライド型電気部品 | |
CN219845342U (zh) | 一种可穿戴设备 | |
CN216698157U (zh) | 易于控制端子高度的轻触开关基座及轻触开关 | |
CN111628334B (zh) | 一种电器件 | |
CN212570791U (zh) | 一种弹片式微动开关 | |
CN220829902U (zh) | 按键、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