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80148B - 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80148B
CN113580148B CN202111070626.6A CN202111070626A CN113580148B CN 113580148 B CN113580148 B CN 113580148B CN 202111070626 A CN202111070626 A CN 202111070626A CN 113580148 B CN113580148 B CN 1135801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allel robot
error
robot
coordinate system
equival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706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80148A (zh
Inventor
柴馨雪
夏纯
徐灵敏
李秦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ZST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ZST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ZST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ci Tech University ZSTU
Priority to CN20211107062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8014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801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801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801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801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6Programme controls
    • B25J9/1679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asks executed
    • B25J9/1692Calibration of manipula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003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having parallel kinemat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bo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标定技术领域。技术方案是: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步骤一:根据并联机器人的自由度,运用Grassmann‑Cayley代数构建并联机器人的等效虚拟串联运动支链;步骤二:确定机器人等效虚拟串联运动支链的位姿矩阵,并将其中的运动螺旋从全局坐标系转换到局部坐标系下进行运动学描述;步骤三:对位姿矩阵进行全微分计算以确定机器人的误差矩阵;步骤四:对机器人的末端位姿进行误差测量;步骤五: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并联机器人的误差参数进行参数辨识;步骤六:根据辨识出的误差参数,重新确定并联机器人的驱动输入量,并进行误差补偿。该方法操作简单,并联机器人输出位姿精度较高。

Description

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标定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
背景技术
并联机器人为多闭环机构,通过驱动多条分支实现机器人末端的位姿变化。根据结构特征,其具有高速、高刚度、承载能力强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制造业等领域。
在制造和装配并联机器人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误差,如机器人零件加工误差、机器人装配误差等,这会使得最终的并联机器人输出末端存在位姿偏差,从而降低了机器人的精度。为保障并联机器人的精度,常用的技术手段有两种,分别是提高机器人零件的精度设计及对装配后的机器人采用运动学标定技术进行误差补偿。虽然通过提高机器人零件的精度可降低机器人的输出误差,但该方法成本较高且不易推广。运动学标定方法则是在并联机器人完成装配后,通过对机器人整体进行误差建模、误差测量、参数辨识和误差补偿对其进行运动学的输入修正,从而提高并联机器人的输出位姿精度,该操作优于提高机器人零件精度的方法。
误差建模是运动学标定的基础,目前主要采用D-H参数法、螺旋理论法、指数积法等对机器人进行误差建模。上述方法均需建立机器人的运动学正解模型,而对于并联机器人较难得到其正解的符号表达式。虽然有其他间接方法可确定并联机器人的误差模型,但依旧存在缺乏一般性或被动关节运动难消除等问题。因此,提出新的误差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整套适用于任何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标定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并联机器人输出位姿精度较高的特点。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根据并联机器人的自由度,运用Grassmann-Cayley代数构建并联机器人的等效虚拟串联运动支链;
步骤二:确定机器人等效虚拟串联运动支链的位姿矩阵,并将其中的运动螺旋从全局坐标系转换到局部坐标系下进行运动学描述;
步骤三:对位姿矩阵进行全微分计算以确定机器人的误差矩阵;
步骤四:对机器人的末端位姿进行误差测量;
步骤五: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并联机器人的误差参数进行参数辨识;
步骤六:根据辨识出的误差参数,重新确定并联机器人的驱动输入量,并进行误差补偿。
步骤一中,n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等效虚拟串联运动支链末端子空间确定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21
其中,Lnew_j表示并联机器人等效虚拟串联运动支链中第j个extensor。
步骤二中,等效虚拟串联运动支链的位姿矩阵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22
其中qj表示第j个关节上的驱动变量。
步骤二中,运动螺旋转换到局部坐标系下进行描述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31
其中,$0和$j分别为运动螺旋$在坐标系{0}和{j}的表示,Aj0为坐标系{j}到坐标系{0}的坐标变换;
当关节j运动qj时,相邻两关节的坐标变换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32
其中,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38
为关节j在自身关节坐标系下的运动螺旋,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33
表示有关节运动引起的部分,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34
表示初始位形下相邻两关节坐标系的坐标变换,Pj+1为初始状态时坐标系{j+1}与{j}之间相对位姿关系的螺旋表示;
因此,并联机器人末端的转换矩阵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35
步骤三中,通过全微分计算确定的并联机器人末端的误差矩阵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36
其中JP和Jq为雅可比矩阵,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37
表示机器人杆件参数的误差,δq表示机器人关节运动的输入误差,其中δPi表示等效运动链第i个杆的杆件误差,δPk+1表示第k个关节到等效运动链末端的杆件误差,δqi表示等效运动链第i个关节的输入误差。
步骤四中,首先,根据并联机器人的机构参数和驱动值,可得到末端名义位置PN
PN=r+RNlc (9)
其中Rt表示测量坐标系相对于固定坐标系的旋转矩阵,rt表示测量坐标系相对于固定坐标系的位置向量,lm表示机构末端相对于测量坐标系的测量位置向量;
采用激光跟踪仪,确定并联机器人的末端测量位姿PM
PM=rt+RMlm=RtRtmac (10)
其中,测量姿态RM可由激光跟踪仪测量得到;Rtmac是机构末端工具坐标系相对于测量坐标系的旋转矩阵;
测量时,工具的误差建模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41
因此,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时所用的误差模型为
e*=e+Ad(Anew)et=JΔε (12)
其中,J=[JP Ad(Anew) Jq],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42
步骤五中,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并联机器人误差参数的辨识结果为:
Δεr+1=Δεr+(JTJ)-1JTe* (13)
其中r为迭代次数,当||e*||小于设定值时或Δεr+1与Δεr之差足够小时,终止迭代。
步骤六中,重新确定并联机器人的驱动输入量包括:将上述得到的末端误差补偿到机器人末端位姿中,并通过并联机器人的反解计算得到实时情况下的驱动输入量,以提高机器人末端输出的精度。
相比于现有标定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计算过程简单。本发明的运动学标定方法只需确定并联机器人的虚拟等效运动链即可进行误差建模,避开了机器人的正解符号推导,操作简单;
(2)物理意义清晰。本发明从并联机器人的末端输出运动出发,建立物理意义清晰的误差模型,并基于该误差模型建立了完整的运动学标定方法,可适用于不同结构的并联机器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运动学标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并联机器人中等效虚拟串联运动支链示意图。
图3为误差测量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2-UPR-RPU机构简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虚构支链机构简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等效运动链的关节坐标系位置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标定实验状态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实验标定前后位置误差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实验标定前后姿态误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提出的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通过对基于Grassmann-Cayley代数的等效虚拟串联运动支链进行全微分计算,建立并联机器人的误差模型,接着采用激光跟踪仪对并联机器人的末端位姿进行测量并确定误差,再通过最小二乘法对误差参数进行辨识,最后将辨识出的参数带入并联机器人反解中,确定并联机器人含误差的驱动输入量,并对并联机器人进行实时的误差补偿。
具体的,本发明分为如下六个步骤(如图1):
步骤一:根据并联机器人的自由度,构建等效虚拟串联运动支链。
对于自由度为n的并联机器人,其输出运动均可通过等效的虚拟串联运动支链进行描述。通过Grassmann-Cayley代数,可确定并联机器人的末端子空间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61
其中,Lnew_j表示并联机器人等效虚拟串联运动支链中第j个extensor。并联机器人中的等效虚拟串联运动支链示意图如图2所示。
步骤二:确定等效虚拟串联运动支链的位姿矩阵,并将运动螺旋转换到局部坐标系下进行描述。
该步骤旨在通过指数积公式将等效虚拟串联运动支链的运动转换成位姿矩阵的形式,并将其表示在局部坐标系下以便于计算。等效虚拟串联运动支链的运动空间等同于并联机器人末端输出的运动空间,故可用虚拟支链的位姿矩阵替代并联机器人末端平台的转换矩阵。因此,根据式,等效虚拟运动支链的位姿矩阵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62
其中qj表示第j个关节上的驱动变量。
考虑到机器人的误差,L'new_j=Lnew_j+ΔLnew_j,其中Lnew_j和误差ΔLnew_j均在全局坐标系下表达。为方便计算,可将Lnew_j转换到局部坐标系下进行描述。并联机器人中运动螺旋$在坐标系{0}和{j}下表示分别为$0和$j,且坐标系{j}到坐标系{0}的坐标变换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71
因此$0和$j间的转换关系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72
对于转动副,$j=[0 0 0 0 0 1]T;对于移动副,$j=[0 0 1 0 0 0]T。对于关节j和j+1,其在自身关节坐标系下的运动螺旋分别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73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74
当关节j运动qj时,相邻两关节的坐标变换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75
其中,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76
表示有关节运动引起的部分,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77
表示初始位形下相邻两关节坐标系的坐标变换,Pj+1为初始状态时坐标系{j+1}与{j}之间相对位姿关系的螺旋表示。
因此,并联机器人末端的转换矩阵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78
步骤三:对位姿矩阵进行全微分计算得到误差。
通过对式进行全微分计算,可得到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79
因此可得到杆件j在坐标系{j}下的误差模型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710
将上述结果扩展至整个机器人,可得到并联机器人末端的误差矩阵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81
其中JP和Jq为雅可比矩阵,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82
表示机器人杆件参数的误差,δq表示机器人关节运动的输入误差,其中δPi表示等效运动链第i个杆的杆件误差,δPk+1表示第k个关节到等效运动链末端的杆件误差,δqi表示等效运动链第i个关节的输入误差。
步骤四:采用激光跟踪仪对并联机器人的末端位姿进行误差测量。
该步骤是在进行误差参数辨识前,先确定并联机器人末端在固定坐标系下的名义位姿,并采用激光跟踪仪确定末端的测量位姿,如图3所示。
首先,根据并联机器人的机构参数和驱动值,可得到末端名义位置PN
PN=r+RNlc (9)
其中Rt表示测量坐标系相对于固定坐标系的旋转矩阵,rt表示测量坐标系相对于固定坐标系的位置向量,lm表示机构末端相对于测量坐标系的测量位置向量;
采用激光跟踪仪,可确定并联机器人的末端测量位姿PM
PM=rt+RMlm=RtRtmac (10)
其中,测量姿态RM可由激光跟踪仪测量得到。Rt为测量坐标系相对于固定坐标系的旋转矩阵。
由于测量时需要固定测量工具,机器人末端有额外偏移,其末端中心点到工具坐标系的转换矩阵为Tt。因此,工具的误差建模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91
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时所用的误差模型为
e*=e+Ad(Anew)et=JΔε (12)
其中,J=[JP Ad(Anew) Jq],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092
步骤五: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并联机器人的误差参数进行辨识。
将并联机器人的误差辨识转化成一个具有迭代关系的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为
Δεr+1=Δεr+(JTJ)-1JTe* (13)
其中r为迭代次数,当||e*||小于设定值时或Δεr+1与Δεr之差足够小时,终止迭代。
步骤六:根据辨识参数确定并联机器人的驱动输入并进行误差补偿。
将上述得到的末端误差补偿到机器人末端位姿中,并通过并联机器人的反解计算得到实时情况下的驱动输入量,进而提高机器人末端输出的精度。
实施例1(2-UPR-RPU并联机构标定)
2-UPR-RPU机构是一个两转一移过约束的并联机构(图4为该机构简图),该机构由一个动平台、一个定平台、两条UPR支链和一条RPU支链组成。每条支链都有一个U副、一个P副和一个R副,且P副轴线过U副中心点同时垂直R副轴线。两条UPR支链对称分布,其U副与定平台连接,R副与动平台连接,而RPU支链正好相反。在定平台上,两个U副的两个转动轴与R副的轴线平行,另两个转动轴线平行。在动平台中,两个R副的轴线与U副的其中一个转动轴平行。三个移动副为驱动关节。
A1,A2,B3是三个U副的几何中心,A3,B1,B2是转动副轴线与移动副轴线的交点。ΔA1A2A3与ΔB1B2B3相似,且OA1=OA2=OA3=a,OB1=OB2=OB3=b。固定坐标系{Oxyz}位于A1和A2中点,z轴垂直于动平台平面且方向向下,x轴y轴分别平行于OA3和OA2。同样地,动坐标系{Ou'vw}固定在动平台上,其原点位于B1和B2中点,w轴垂直于动平台平面且方向向下,u轴v轴分别平行于O'B3和O'B2。B1在固定坐标系{Oxyz}下的坐标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01
同样的,B2,B3的坐标分别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02
分支1上的各个关节运动螺旋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03
其中θ11,θ12分别为L11,L12运动螺旋的转动角度。
同样地,分支2上的各个关节运动螺旋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04
分支3上的各个关节运动螺旋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05
分支1末端的运动空间可以由并集算子得到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11
同样地,分支2、分支3的运动空间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12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13
由式和可以看出,对称分布的分支1和2的运动空间是相等的,即T1=T2。因此2-UPR-RPU机构动平台的运动空间实际上是分支1和分支3的交集。
根据[85],使用交集运算前需要判断分支1和分支3的并集是否满足V,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14
式表示分支1和分支3的并集不是V,因此需要向L3中添加1个与T1和T3均线性无关的extensor。L'=[0 0 1 0 0 0]T。修正后的机构动平台的运动空间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15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21
由于GCA满足加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则机构动平台的运动空间可化简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22
其中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23
由结果可以看出,动平台的运动空间由三个向量张成,这三个向量同时也表示动平台的三个运动,可以由这三个运动构建一个虚拟的支链,于是可以将2-UPR-RPU并联机构简化成一个虚拟串联运动链来处理,该串联运动链含有3个虚拟关节,分别是轴线与固定坐标系y轴重合的各关节1,轴线垂直于关节1的移动关节2,以及轴线垂直于关节1与关节2且过点B3的转动副关节3(如图5所示)。
由式动平台的位姿矩阵可写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24
由支链3得到动平台的位姿矩阵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25
由Αnew=A3,可得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26
利用伴随变换将Lnew_1、Lnew_2、Lnew_3转换到各自关节坐标系下,以运动副轴线为z轴建立关节坐标系,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27
表示初始状态下关节1坐标系到固定坐标系的转换矩阵,令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31
Lnew_1在关节坐标系{1}下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32
Lnew_1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33
的关系可写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34
由此可得a13=0,a23=1,a33=0,a14=0,a34=0,同时对比旋转变换公式,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35
可写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36
其中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37
同样地,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38
表示初始状态下关节2坐标系到关节1标系的转换矩阵,令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39
Lnew_2在关节坐标系下{2}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310
Lnew_2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311
的关系可写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312
由此可得b13=0,b23=-1,b33=0,同时对比旋转变换公式,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313
可写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314
其中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41
同样地,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42
表示初始状态下关节3坐标系到关节2标系的转换矩阵,令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43
Lnew_3在关节坐标系{3}下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44
Lnew_3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45
的关系可写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46
由此可得c13=1,c23=0,c33=0,y3=-y1-z2,z3=y2,同时对比旋转变换公式,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47
可写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48
其中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49
由伴随变换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410
机构动平台位姿矩阵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51
其中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52
令y1=0,x2=0,y1=0,z2=0,x3=0,可得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53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54
2-UPR-RPU机构的等效运动链各关节坐标系位置如图6所示。P1表示固定坐标系到坐标系{1}的坐标变换,P2表示坐标系{1}到坐标系{2}的坐标变换,P3表示坐标系{2}到坐标系{3}的坐标变换,P4表示坐标系{3}到动坐标系的坐标变换。
等效运动链的误差建模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55
求全微分可得,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56
则误差模型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61
写成extensor形式: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62
以及式可计算得到2-UPR-RPU的误差模型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63
其中: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64
δP1,δP3表示第两个转动副的误差,δP2表示移动副的误差,δP4表示第二个转动关节与动平台中心点之间的误差。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65
表示第一个转动关节的输入误差,δd2表示移动关节的输入误差,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66
表示第二个转动关节的输入误差。在实际标定过程中,由于δq即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67
d2,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68
代表并联机构动平台的3个自由度上的运动,其误差即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69
δd2,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610
代表动平台的总误差,其值不为常量,因此在标定中将这3个误差当成已知量进行处理,可由激光跟踪仪直接测出,不需在误差模型中计算得出。
等效运动链的标定实验
根据测量原理,对2-UPR-RPU串联机器人进行如图7所示的标定实验,在机构末端安装好T-Mac,由控制系统驱动机构运动,并用激光跟踪仪测量系统对机构末端安装的T-Mac进行实时测量。测量坐标系相对于固定坐标系的旋转矩阵Rt和平移向量rt由测量得到为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71
rt=[143.336 2588.243 -1062.619]T
rt中的单位为毫米。表1列出了机构的运动学参数。
表1 2-UPR-RPU机构运动学参数
Figure BDA0003260103580000172
根据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用辨识结果求得的末端位姿重新计算驱动关节驱动值,以补偿后的驱动值驱动机构进行补偿实验测量完成运动学标定。
标定前后位置误差如图8所示,位置误差的平均值和最大值以及标准差分别由原来的3.5683mm、5.1102mm、0.5379mm下降到0.1399mm、0.2950mm、0.0646mm。标定前后姿态误差如图9所示,姿态误差的平均值和最大值以及标准差分别由原来的0.0156rad、0.0329rad、0.0066rad下降到0.0022rad、0.0043rad、0.0010rad。
结果表明标定效果显著,验证了误差模型的正确性。

Claims (8)

1.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根据并联机器人的自由度,运用Grassmann-Cayley代数构建并联机器人的等效虚拟串联运动支链;
步骤二:确定机器人等效虚拟串联运动支链的位姿矩阵,并将其中的运动螺旋从全局坐标系转换到局部坐标系下进行运动学描述;
步骤三:对位姿矩阵进行全微分计算以确定机器人的误差矩阵;
步骤四:对机器人的末端位姿进行误差测量;
步骤五: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并联机器人的误差参数进行参数辨识;
步骤六:根据辨识出的误差参数,重新确定并联机器人的驱动输入量,并进行误差补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n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等效虚拟串联运动支链末端子空间确定为:
Figure FDA0003260103570000011
其中,Lnew_j表示并联机器人等效虚拟串联运动支链中第j个extensor。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等效虚拟串联运动支链的位姿矩阵为:
Figure FDA0003260103570000012
其中qj表示第j个关节上的驱动变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运动螺旋转换到局部坐标系下进行描述为:
Figure FDA0003260103570000021
其中,$0和$j分别为运动螺旋$在坐标系{0}和{j}的表示,
Figure FDA0003260103570000022
为坐标系{j}到坐标系{0}的坐标变换;
当关节j运动qj时,相邻两关节的坐标变换为
Figure FDA0003260103570000023
其中,
Figure FDA0003260103570000024
为关节j在自身关节坐标系下的运动螺旋,
Figure FDA0003260103570000025
表示有关节运动引起的部分,
Figure FDA0003260103570000026
表示初始位形下相邻两关节坐标系的坐标变换,Pj+1为初始状态时坐标系{j+1}与{j}之间相对位姿关系的螺旋表示;
因此,并联机器人末端的转换矩阵可表示为
Figure FDA000326010357000002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通过全微分计算确定的并联机器人末端的误差矩阵为
Figure FDA0003260103570000028
其中JP和Jq为雅可比矩阵,
Figure FDA0003260103570000029
表示机器人杆件参数的误差,δq表示机器人关节运动的输入误差,其中δPi表示等效运动链第i个杆的杆件误差,δPk+1表示第k个关节到等效运动链末端的杆件误差,δqi表示等效运动链第i个关节的输入误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四中,首先,根据并联机器人的机构参数和驱动值,可得到末端名义位置PN
PN=rt+Rtlm (9)
其中Rt表示测量坐标系相对于固定坐标系的旋转矩阵,rt表示测量坐标系相对于固定坐标系的位置向量,lm表示机构末端相对于测量坐标系的测量位置向量;
采用激光跟踪仪,确定并联机器人的末端测量位姿PM
PM=rt+RMlm=RtRtmac (10)
其中,测量姿态RM可由激光跟踪仪测量得到;Rtmac是机构末端工具坐标系相对于测量坐标系的旋转矩阵;
测量时,工具的误差建模为:
et=(δAtAt -1)=JPtδPt (11)
因此,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时所用的误差模型为
e*=e+Ad(Anew)et=JΔε (12)
其中,J=[JP Ad(Anew) Jq],Δε=[δP1 T … δPn T δPn+1 T δPt T δqT]T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并联机器人误差参数的辨识结果为:
Δεr+1=Δεr+(JTJ)-1JTe* (13)
其中r为迭代次数,当||e*||小于设定值时或Δεr+1与Δεr之差足够小时,终止迭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六中,重新确定并联机器人的驱动输入量包括:将上述得到的末端误差补偿到机器人末端位姿中,并通过并联机器人的反解计算得到实时情况下的驱动输入量,以提高机器人末端输出的精度。
CN202111070626.6A 2021-09-13 2021-09-13 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 Active CN1135801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70626.6A CN113580148B (zh) 2021-09-13 2021-09-13 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70626.6A CN113580148B (zh) 2021-09-13 2021-09-13 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80148A CN113580148A (zh) 2021-11-02
CN113580148B true CN113580148B (zh) 2022-12-09

Family

ID=78241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70626.6A Active CN113580148B (zh) 2021-09-13 2021-09-13 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801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08476B (zh) * 2022-08-09 2022-12-13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等效运动学模型的机器人标定方法及设备
CN115979231B (zh) 2023-03-20 2023-07-18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虚拟点位的无量纲运动学标定方法及其相关装置
CN116787443B (zh) * 2023-07-26 2023-11-21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基于单位对偶四元数的并联机构运动学标定方法和系统
CN117532589B (zh) * 2024-01-08 2024-04-05 北京立迈胜控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混联六自由度调姿机构及其运动学解算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91878A (ja) * 2008-06-04 2009-12-17 Jtekt Corp パラレルメカニズム及びその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方法
CN106599371A (zh) * 2016-11-16 2017-04-26 周健聪 一般三支链并联机构全参数标定方法
CN112775935A (zh) * 2020-12-14 2021-05-11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末端误差检测信息子集的并联机器人标定方法
CN112975913A (zh) * 2021-03-10 2021-06-18 清华大学 一种索驱动并联机构自标定方法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64318B2 (ja) * 2005-05-16 2010-05-19 オークマ株式会社 パラレルメカニズム機械の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91878A (ja) * 2008-06-04 2009-12-17 Jtekt Corp パラレルメカニズム及びその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方法
CN106599371A (zh) * 2016-11-16 2017-04-26 周健聪 一般三支链并联机构全参数标定方法
CN112775935A (zh) * 2020-12-14 2021-05-11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末端误差检测信息子集的并联机器人标定方法
CN112975913A (zh) * 2021-03-10 2021-06-18 清华大学 一种索驱动并联机构自标定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80148A (zh) 2021-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80148B (zh) 基于等效运动链的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方法
CN110193829B (zh) 一种耦合运动学与刚度参数辨识的机器人精度控制方法
CN112873199B (zh) 基于运动学与空间插值的机器人绝对定位精度标定方法
Wang et al. On the accuracy of a Stewart platform. I. The effect of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CN111367236A (zh) 一种面向加工过程的移动机器人系统标定方法及系统
CN106903191B (zh) 一种基于多足并联机器人的复杂构件三维自由弯曲成形方法
CN111037542B (zh) 一种逆动力学控制机器人直线加工的轨迹误差补偿方法
CN108015808A (zh) 一种混联机器人的运动学标定方法
CN111702762A (zh) 一种工业机器人作业姿态优化方法
CN104890013A (zh) 一种基于拉线编码器的工业机器人标定算法
CN108890645A (zh) 一种五自由度混联机器人驱动关节零点误差的补偿方法
CN113878581B (zh) 一种五自由度混联机器人误差预测及实时补偿方法
CN113954074A (zh) 一种面向刚度的机器人加工位姿优化方法
Wu et al. Review of industrial robot stiffness identification and modelling
CN105354433A (zh) 一种空间机械臂参数对运动可靠性影响比重的确定方法
Liu et 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portable machining robot with parallel kinematics
CN114833834A (zh) 一种基于多源误差建模的工业机器人精度补偿方法
CN113325802B (zh) 一种五轴机床几何误差补偿方法
CN112894814B (zh) 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机械臂dh参数辨识方法
Kim Kinematic calibration of a Cartesian parallel manipulator
Mei et al. Calibration of a 6-DOF industrial robot considering the actual mechanical structures and CNC system
CN110940351A (zh) 一种基于参数降维辨识的机器人精度补偿方法
CN112975960B (zh) 一种机器人末端精细控制模型的建立与参数校准方法
Filipovich et al. The analysis of geometrical, kinematic and accuracy parameters of the multifunctional SCARA-module
CN112091972B (zh) 一种基于刚度性能的多机器人系统姿态与布局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