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74001B - 防坠制动装置和防坠制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防坠制动装置和防坠制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74001B
CN113574001B CN202080021248.XA CN202080021248A CN113574001B CN 113574001 B CN113574001 B CN 113574001B CN 202080021248 A CN202080021248 A CN 202080021248A CN 113574001 B CN113574001 B CN 1135740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ing
actuator
fall arrest
guide rail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124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74001A (zh
Inventor
汉斯·布洛切勒
阿德里安·斯坦内尔
丹尼尔·迈尔汉斯
尤里安·斯塔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io AG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io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io AG filed Critical Inventio AG
Publication of CN1135740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40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740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40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16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 B66B5/18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and applying frictional retarding forces
    • B66B5/22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and applying frictional retarding forces by means of linearly-movable we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16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 B66B5/18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and applying frictional retarding fo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坠制动装置和一种防坠制动方法。防坠制动装置具有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布置在导轨的两侧并且能够沿导轨移动的制动元件;处于壳体和制动元件之间的两侧的防坠卡锁部以及用于制动元件的可张紧和可锁定的操作装置,所述操作装置根据触发事件而解锁和释放并使制动元件与导轨发生制动接合。操作装置在其松开时产生横向于导轨的纵向轴线指向的进给力和进给运动,其使两侧的制动元件从侧向间隔的初始位置出发与导轨发生接合,其中,制动元件通过导轨上的摩擦接触被带动并进入防坠卡锁部中,操作装置由位于防坠卡锁部中的制动元件移回其初始位置并且被张紧和锁定。

Description

防坠制动装置和防坠制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独立权利要求的前序部分中的特征的用于电梯的防坠制动装置和防坠制动方法。
背景技术
由WO2005/044709A1已知这样的防坠制动装置。可张紧和可锁定的操作装置当其被释放时,执行沿导轨纵向轴线指向的进给运动和进给力,进给力将制动元件驱动到楔形缩窄的防坠卡锁部中,其中,制动元件通过楔的作用被压靠到导轨上和制动轿厢运动。为了释放防坠制动装置,操作装置必须通过带有马达和芯轴的附加的复位装置并且根据单独的控制信号而返回。
具有楔形防坠卡锁部和具有沿导轨的纵向轴线指向的进给力和进给运动的操作装置的类似防坠制动装置在US2716467A、EP1292524B1和EP1294631B1中示出。
EP1902993A1示出一种防坠制动装置,其具有单个滚轮形制动元件,该制动元件仅布置在导轨的一侧,并且以其滚轮轴线在可枢转的滑槽引导件上延伸到楔形缝隙中,该楔形缝隙形成单侧的防坠卡锁部。
从WO2015/071188A1中还已知一种在导轨上具有防坠卡锁部的单侧结构和可移动的制动元件的防坠制动装置。可移动的且为楔形的制动元件通过枢轴杆以沿导轨的纵向轴线指向的力和进给运动被驱动到防坠卡锁部中。
EP1930282A1教导了一种用于电梯设备的特殊的驻停和急停制动装置,其被设计用于正常楼层驻停、急停制动和自由下落制动三种不同的制动情况。为此,这种驻停和急停制动装置具有两个独立的、布置在导轨的两侧的、结构相同的制动回路,并根据行驶方向做出不同的响应和作用。一个制动回路和另一个制动回路的相同部件和楔方向的尺寸不同,并且还彼此成镜像布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防坠制动技术。
本发明通过独立权利要求中的特征实现上述目的。
要求保护的防坠制动技术、也就是防坠制动装置和防坠制动方法具有多种优点。所述防坠制动装置和防坠制动方法提供更高的运行和事故安全性,并产生更强、更好和可能和缓的制动效果。
进入防坠卡锁部的制动元件可以将操作装置移回到其初始位置并张紧或者说拉紧或者说绷紧,其中,操作装置也可以再次锁定在该初始位置。因此,操作装置自动地并且在防坠制动动作期间已经再次返回其初始位置,并为下一次防坠制动应用做好准备。初始位置可以是防坠制动装置的就绪位置。
在防坠状况发生后,可以通过移动、尤其是提升轿厢、以简单的方式再次将要求保护的防坠制动装置从防坠位置释放。不需要如WO2005/044709A1中的附加复位装置。
所要求保护的防坠制动装置由于其紧凑的设计和有利于安全方面的简单设计而具有小的占地面积。这也将这种防坠制动装置与WO2005/044709A1区分开来。所要求保护的防坠制动装置也能够以简单的方式控制,并且必要时还可以在电梯断电的情况下自动操作(触发)和复位。
防坠制动装置有利地具有带有制动元件的壳体,制动元件优选为楔形的制动颚板,制动元件布置在导轨的两侧并且可沿导轨移动,以及防坠制动装置具有在壳体和制动元件之间的双侧的制动卡锁部。由此,可以产生和支撑高且可靠的制动力。防坠卡锁部可以是固定不动地或者说刚性地(starr)或弹性地设计。弹性和略微移位的设计可逐渐增加制动效果,并避免猛烈、急促的制动顿挫。
防坠制动装置还具有用于制动元件的可张紧和可锁定的操作装置,操作装置响应于触发事件而被解锁和释放并使制动元件与导轨制动接合。当释放时,操作装置产生横向于导轨纵向轴线指向的进给力和同样指向的进给运动,该进给运动使两侧的制动元件从侧向间隔的初始位置与导轨接合。横向于导轨的纵向轴线的上述取向包括斜向取向。触发事件可以是例如检测到的轿厢运动的过快的速度和/或加速度。
由于在导轨上产生摩擦接触,制动元件被带动并进入防坠卡锁部。在此,制动元件将操作装置移回到其初始位置并将其张紧,由此操作装置可以再次锁定在该初始位置。当轿厢脱离防坠卡锁部时,制动元件可通过导轨上的摩擦和自身重量向后移动并返回其初始位置。不需要额外的弹簧、调节装置等来将制动元件移回。
操作装置可以产生仅仅或主要横向于导轨的纵向轴线指向的进给力和进给运动。可以省去附加的、沿导轨指向的进给力和进给运动。
操作装置可以具有用于制动元件的可张紧的进给装置和用于进给装置的能够控制的锁定装置。锁定装置可以与防坠制动装置的触发器连接。
可张紧的进给装置以上述方式横向于导轨的纵向轴线移动两侧的制动元件并且将两侧的制动元件以相同指向的张紧力压靠到导轨上。锁定装置可以将进给装置锁定或阻挡在张紧的初始位置中。在此,制动元件与导轨脱离接合。然后,防坠制动装置被停用。
锁定装置根据触发事件来释放进给装置,进给装置以前述方式将制动元件压靠到导轨上并且执行防坠制动操作。触发事件可以是任意性质的。触发事件可以是电气或机械的控制信号、电梯停电等。当进给装置通过进入防坠卡锁部的制动元件移回到其初始位置并被张紧时,锁定装置可以再次锁定进给装置。
防坠制动装置可以具有用于制动元件的引导装置。借助引导装置,制动元件可以在其被进给装置作用时,以预定的方式被带到导轨上并且可以沿着导轨被引导到防坠卡锁部中。引导装置可以不同地设计和布置。
引导装置可以布置在进给装置上。制动元件在进给过程中被带动,并且在接触导轨之后,在进入运动期间被引导装置引导到防坠卡锁部中。
引导装置也可以布置在壳体和制动元件之间。这可以是例如滑槽引导件、枢转引导件等。由此,制动元件被定位并保持在与导轨相距侧向距离的所述初始位置中。这可以通过它们自身的重量或通过施加轻微的附加力来完成。引导装置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与壳体连接。
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设计防坠卡锁部。设计为楔形卡锁部的方案提供了特别的优势。防坠卡锁部设置在导轨的两侧,作用于两侧可移动的制动元件。制动元件和壳体之间的防坠卡锁部的布置具有可以支持非常高的楔力和制动力的优点。壳体也可以横向于导轨在有限程度上浮动地布置。这有利于在导轨两侧均匀力分布。
防坠卡锁部可以布置在制动元件和一个或多个布置在壳体上的支撑机构之间。
一个或多个支撑机构可以固定不动地布置并固定在壳体上。支撑机构可以设计得结实并且能够承受高负荷。一个或多个支撑机构和起连接作用的壳体部分可以形成稳定的楔形轭。必要时单件的并且例如轭状的支撑机构也可以形成壳体。
一个或多个支撑机构可替代地可移动地布置在壳体上。可移动性尤其可以存在于横向于导轨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一个或多个可移动的支撑机构可以在横向于导轨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由特别固定不动的弹簧结构施加力。当制动元件进入防坠卡锁部时,固定不动的弹簧结构允许支撑机构轻微移位。这具有逐渐增加制动效果的优点,从而较小的减速和更平稳的制动。在移动到锁定位置时张紧的弹簧结构产生高张紧力,从而确保制动锁合和摩擦锁合。一个或多个支撑机构也可以设计为弹簧结构。这可以在壳体上保持和引导,必要时以浮动位置保持和引导。
可以不同地设计弹簧结构。例如,弹簧结构可以由单独的弹簧形成,每个弹簧作用在支撑机构上并且支撑在壳体上。弹簧结构也可以具有夹子状或环状的弹簧形状,例如作为C形弹簧。C形弹簧在一侧是敞开的并且可以侧向地包围导轨,当制动元件进入防坠卡锁部时,弹簧结构撑开或扩宽。
楔形防坠卡锁部的一种实施方案可以在一方面在制动元件上并且在另一方面在壳体的支撑机构上或在进给装置上具有相互作用的楔面。
进给装置可以具有能够与制动元件和张紧机构接触的执行器和张紧机构。在此,为每个可移动的制动元件都可以分配有自己的执行器和自己的张紧机构。替代地,用于两侧制动元件的共用的执行器和共用的张紧机构是可行的。
张紧机构作用于执行器。执行器本身作用于对应的制动元件并且以上述力和横向于导轨的纵向轴线的进给运动移动该制动元件。张紧机构和执行器可以是相互配合的独立部件。但这些部件也可以相互组合以形成一个整体部件以及一个结构和功能单元。该结构和功能单元在结构上简单、便宜并且运行特别可靠。
这种结构和功能单元的张紧机构或其蓄能器例如可以设计为扭力弹簧、夹紧的板簧等。执行器可由张紧机构的伸出的臂形成。张紧机构还可以引导执行器。执行器可以具有用于锁定装置、特别是促动器(例如磁体)的作用点。例如,预张紧的张紧机构的支撑点与作用点间隔开。由此,抵消张紧力矩的保持力可以很小并且可以解除锁定装置、特别是电磁体的负荷。作用点和支撑点可以布置在结构和功能单元的端部区域。例如,作用点和支撑点可以位于制动元件的两侧。为了调整所需的夹紧扭矩或夹紧力,张紧机构可以是可更换的或可调节的。
执行器可以横向于导轨的纵向轴线可移动地布置在壳体上。执行器可以执行平移或旋转或组合运动。进给装置可以具有用于执行器的相应引导件。所述引导件可以例如形成并布置在执行器和壳体之间。在结构和功能单元的情况下,张紧机构可以引导执行器。不需要单独的引导件。
执行器可以布置在制动元件的背离导轨的背侧上。执行器可以位于相对应的制动元件和壳体、特别是所述支撑机构之间。当制动元件进入防坠卡锁部时,执行器移回其初始位置。在初始位置和防坠位置,执行器可以松动地靠放在固定不动或可移动或弹性的支撑机构上。在此可以传递压力。
将执行器设计为平行壁式的传动板是有利的。在防坠卡锁部中,执行器例如被夹紧在楔形支撑机构和制动元件的背侧之间并且无损失地传递用于防坠制动的夹紧力。
在另一个变型中,进给装置可以具有楔面。例如,执行器可以设计为楔体,与制动元件相互作用的楔面布置在楔体上以形成所述防坠卡锁部。固定不动的支撑机构可具有带有支撑元件、特别是支撑面的适配的凹部,用于在起始和防坠位置接收和支撑楔体。可移动的支撑机构可以设计为弹簧结构。由此,就可以形成弹性防坠卡锁部。
制动元件可以沿着导轨和执行器在导轨的纵向方向上滑动并且移动到防坠卡锁部中。为此,执行器可以具有合适的滑动机构。制动元件也可以在执行器上引导。
进给装置可以具有用于执行器的所述引导件。引导件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设计。例如,它可以是直线引导件。可替代地,枢转引导件或转动和直线引导件的组合也是可行的。引导件可以布置在壳体上。引导件也可以布置在固定不动或可移动的支撑机构上。
进给装置的张紧机构具有能够以不同方式设计的蓄能器。张紧机构或蓄能器产生横向于导轨的纵向轴线指向的力,并利用该力将分别加载的制动元件进给并压靠到导轨上。
蓄能器例如可以设计为弹簧,尤其是直线压力弹簧或扭力弹簧。它也可以设计为夹状或环状弹簧,例如作为C型弹簧,并在侧面包围导轨。例如,可以设计成片簧。
蓄能器也可以存储执行器、特别是其楔体或重量的势能。在另一个实施变型中,蓄能器可以设计为可激活的驱动元件,例如设计为流体或马达的驱动元件、设计为压电元件等。
这种可激活的蓄能器可以有利地与应急供电装置、特别是应急电源组合,这确保防坠制动装置在电梯断电的情况下可靠地工作。相反,在进给装置的故障的设计的情况下,如果不希望或不需要在断电的情况下释放制动器,则可以停用促动器。
锁定装置可以将可张紧的进给装置保持在初始位置。从而可以避免故障。此外,由于锁定装置的存在,收起的防坠制动装置可以通过简单的轿厢运动再次释放。
锁定装置可以具有作用在进给装置上的促动器。促动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例如通过锁定装置作用于传送装置上。在直接作用的情况下,促动器例如可以有利地设计为电磁体。促动器可以布置在壳体上或例如布置在可移动的支撑机构或在另一个位置上。
居间插入的锁定机构(例如螺栓机构)的布置可以解除促动器的负荷。保持和锁定力可以由锁定机构例如通过型面锁合施加。例如,由弹簧施加的触发力和作用在锁定装置上的促动器的相反作用的保持力可以很小。通过这样的配置,促动器可以具有显著降低的能量消耗。
锁定装置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进给装置的一个或多个部件。锁定效应例如对于执行器、对于张紧机构或对于两者是可行的。
促动器可以连接到防坠制动装置的触发器上。促动器可以由这个触发器控制。另一方面,如果电梯断电,促动器可以实施紧急触发。如果电梯设计为电磁体,则这在断电时会自动实现。另一方面,促动器也可以与应急供电装置、特别是应急供电装置连接。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点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示意性地并且示例地示出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电梯上的导轨和防坠制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2至图4以不同的运行位置(状态)示出图1中的防坠制动装置,
图5示出图1中的防坠制动装置的两种变型,具有由执行器和张紧机构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元,
图6以不同的运行位置示出图1中的防坠制动装置的另一变型,
图7和图8以前视图和俯视图以及不同的运行位置示出图1中的防坠制动装置的又一变型,
图9和10以不同的运行位置示出图1中防坠制动装置的其他变型,以及
图11示出防坠制动装置的其他变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梯(1)的防坠制动装置(4)和防坠制动方法。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配备有防坠制动装置(4)的电梯(1)。
电梯(1)具有轿厢(2)、至少一个导轨(3)以及具有防坠制动装置(4)。电梯(1)还具有用于轿厢(2)的驱动装置以及必要时还有对重。电梯(1)和轿厢(2)仅在图1中示出。导轨(3)在图1中以前视图以及从下方在横截面中示出。
防坠制动装置(4)单独或多重地布置在轿厢(2)上。在此,防坠制动装置可以布置在任意合适的位置,例如轿厢顶部上、面向导轨(3)的轿厢侧面或轿厢地板上方或下方、滚轮引导件等上,凭借其使轿厢(2)在导轨(3)上引导。附加地或替代地,防坠制动装置(4)可以布置在对重上。
导轨(3)具有竖立的、优选竖直的定向并且具有纵向轴线(15)。导轨(3)可以例如具有在横截面中示出的T形,带有腹板(13)和设置用于导轨安装的横向背侧(14)。轿厢(2)的引导装置以及防坠制动装置(4)可作用于腹板(13)。
图1和图5至10示出防坠制动装置(4)的不同实施方式。在图2至图4中,图1中的防坠制动装置(4)在不同的运行位置示出。
防坠制动装置(4)用于在特殊运行状况下,特别是紧急情况下自主地制动轿厢(2),并使其停止,尤其是当轿厢沿行驶方向(32)向下运动时。例如,如果轿厢(2)以比预期更大的速度和/或加速度移动,如果电梯(1)的能源供应,特别是电力供应出现故障,或者如果是另一个触发事件,出现这种特殊运行状况。为此目的,防坠制动装置(4)可以被图1中示意性示出的触发器(12)作用和控制。如果需要,触发器可以检测所述特殊运行状况。
图1所示的防坠制动装置(4)具有壳体(5),所述壳体以合适的方式与轿厢(2)或对重以承载负荷的方式连接。壳体(2)可以是固定不动的,也可以是相对于导轨(3)浮动地布置。浮动运动尤其是横向于导轨的纵向轴线(15)是可行的。
两个或更多个制动元件(6、7)布置在壳体(5)中,所述制动元件布置在导轨(3)的两侧,特别是布置在其腹板(13)的两侧。制动元件(6、7)可以横向于纵向轴线(15)并且还沿着纵向轴线(15)移动。
在壳体(5)和制动元件(6、7)之间可以存在引导装置(18)。所述引导装置可以具有弯曲形状,该弯曲形状带有横向于导轨(3)的纵向轴线(15)指向的引导分段和相邻的沿着纵向轴线(15)指向的引导分段。引导装置(18)例如由壳体(5)上的滑槽引导件和例如在此处接合的例如轴颈形或滚轮形的引导机构(22)形成于相应的制动元件(6、7)上。为概览起见,未示出引导装置(18)的其他部分。
在图1所示,在导轨(3)或腹板(13)的两侧分别布置有一制动元件(6、7)。布置在两侧的制动元件(6、7)的数量也可以更多。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制动元件(6、7)例如设计为制动颚板(19)。制动颚板(19)可以具有楔形形体并且可以设计为楔形颚板。制动颚板分别在其背离导轨(3)或腹板(13)的背侧上具有楔面(20)。所述楔面朝向导轨(3)倾斜,制动元件(6、7)向上逐渐变细。制动元件(6、7)的面向导轨(3)或腹板(13)的前侧平行于导轨(13)或腹板(13)及其侧面取向。所述前侧形成摩擦主动的(reibungsaktiv)推压面(21)和制动面。
防坠制动装置(4)在壳体(5)和两侧的制动元件(6、7)之间具有两侧的防坠卡锁部(8)。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防坠卡锁部(8)被设计为楔形卡锁部。
在图1至6的变型中,防坠卡锁部由一个或多个支撑机构(16)形成,所述支撑机构(16)在导轨(3)或腹板(13)的两侧布置并支撑在壳体(5)中。一个或多个支撑机构(16)是固定不动的并且相对于壳体固定地布置。支撑机构被固定不动地布置和固定在壳体(5)上,或者可以由壳体(5)形成。防坠卡锁部(8)固定不动地设计。如有必要,防坠卡锁部可以与壳体(5)一起浮动。
一个或多个支撑机构(16)在其面向导轨(3)的前侧具有楔面(17),所述楔面分别向上延伸并且在导轨(3)的方向上倾斜。两侧的两个楔面(17)形成漏斗形的楔接合开口,制动元件(6、7)可以沉入该开口中。
一个或多个支撑机构(16)和制动元件(6、7)上的楔面(17、20)在尺寸和倾斜角度方面相互协调,并以如下方式共同工作,即,使得:在触发情况下沉入的制动元件(6、7)通过楔形缩窄在侧向上压紧导轨(3)或腹板(13),并通过楔形力以摩擦接合产生高制动力。制动元件(6、7)在壳体(5)中的向上沉入深度可以通过必要时可调节止挡(未示出)来设置和限制。
在防坠制动的情况下,制动元件(6、7)向上并与向下的行进方向(32)相反地移动。一个或多个支撑机构(16)在图1到6中被设计成不易变形。所述支撑机构例如在壳体(5)中通过横向载体等与单件式的、不易变形的轭连接,该轭侧向包围导轨(3)。可替代地,所述支撑机构可以单独地并以合适的方式固定和支撑在壳体(5)中。
防坠制动装置(4)具有用于制动元件(6、7)的可张紧或可锁定的操作装置(9)。所述操作装置(9)与触发器(12)连接并可受其控制。操作装置(9)被设计为:根据触发事件来解锁和释放所述操作装置,并使两侧的可移动的制动元件(6、7)与导轨(3)产生制动接合。为此,操作装置(9)在其松弛时产生横向于纵向轴线(15)指向的进给力(F)和同样指向的进给运动。这些使两侧的制动元件(6、7)从侧向间隔的初始位置与导轨(3)发生接合。通过该接合,制动元件(6、7)通过摩擦接触被保持在导轨(3)上,并且在轿厢(2)下行(32)期间在与防坠卡锁部(8)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并且插入防坠卡锁部中。
操作装置(9)由位于防坠卡锁部(8)中的两侧的制动元件(6、7)再次移回其初始位置并张紧。返回运动和张紧可以再次横向于纵向轴线(15)指向。在初始位置,操作装置(9)可以立即或延迟地再次锁定。
横向于导轨(3)的纵向轴线(15)的前述取向包括竖直取向和斜向取向。斜向取向优选地具有垂直于纵向轴线(15)的主要方向分量。
当防坠制动器被释放时,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轿厢(2)逆着向下的行进方向(32)再次升高,操作装置(9)在初始位置中被张紧并锁定。在此提升运动期间,制动元件(6、7)从防坠卡锁部(8)中脱离,并可通过摩擦力和自身重量向下移动。在此,制动元件可以通过引导装置(18)被引导,并且在其向下运动方面由止挡件等限制。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操作装置(9)执行仅仅或主要横向于纵向轴线(15)指向的进给力(F)和进给运动。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省去作用在制动元件(6、7)上并将它们向上推动或沿纵向轴线(15)作用的附加装置或驱动机构。
操作装置(9)针对在两侧的制动元件(6、7)具有可张紧的进给装置(10)。进给装置还具有用于进给装置(10)的能够控制的锁定装置(11)。锁定装置(11)与触发器(12)连接。进给装置(10)和锁定装置(11)各自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设计。图1和图5为此示出不同的实施例。此外,其他改动也是可行的。
进给装置(10)具有能够与制动元件(6、7)接触的执行器(23)以及张紧机构(27)。进给装置(10)可以例如具有布置在导轨(3)两侧的执行器(23)和张紧机构(27)的所示的多重结构,所述执行器(23)和张紧机构(27)分别仅在其轨道侧对一个或多个制动元件(6、7)加载负荷。替代地,组合式设计是可行的,其中,共用的执行器和/或共用的张紧机构作用在导轨(3)的两侧并且对两侧的制动元件(6、7)加载负荷。
在图1的变型中,执行器(23)和张紧机构(27)各自彼此分开布置。张紧机构(27)作用在执行器(23)上,优选作用在其背侧。执行器(23)本身又优选在其前侧作用于相对应的制动元件(6、7)。在各种实施例中,进给装置(10)在导轨(3)的两侧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执行器(23)和至少一个张紧机构(27)。
张紧机构(27)具有至少一个蓄能器(28)。在图1中,蓄能器(28)设计为弹簧弹性的元件,特别是压力弹簧。在此,蓄能器(28)具有横向于导轨(3)的取向并且在壳体(5)中横放地布置和引导。张紧机构(27)还可以具有用于蓄能器(28)的调节机构(29),通过该调节机构可以调节张紧力。
执行器(23)布置在至少一个相对应的制动元件(6、7)的背离导轨(3)的背侧上。在此,所述执行器位于一个或多个制动元件(6、7)和壳体(5)的支撑机构(16)之间。执行器(23)分别松动地靠在制动元件(6、7)和支撑机构(16)上。所述执行器可以传递推压力。在图1中,执行器(23)例如被设计为具有平行主平面或外壁的平坦传动板(24)。
执行器(23)例如平行于楔面(17、20)被取向并相对于导轨(3)具有相同的倾斜度。在防坠卡锁部(8)中,执行器(23)被夹紧在楔面(17、20)之间。
在触发情况下,由张紧机构(27)加载的执行器(23)执行以上述方式指向的横向于纵向轴线(15)的进给运动,所述执行器带动一个或多个相对应的制动元件(6、7),并从其沿侧向与导轨(3)间隔的初始位置移向导轨,并使其与其摩擦接触。然后,制动元件(6、7)沿纵向轴线(15)朝向防坠卡锁部(8)的方向移动,制动元件以其背侧在执行器(23)上沿着执行器滑动。执行器(23)能够在其前侧具有用于一个或多个相对应的制动元件(6、7)的滑动机构(25)。这可以是例如低摩擦涂层、滚动衬垫等。
进给装置(10)可以具有针对执行器(23)的引导件(26)。在图1中,引导件被设计为例如直线引导件,其横向于纵向轴线(15)取向,并且在所述进给运动期间沿该方向引导执行器(23)。引导件(26)可以设计和布置在执行器(23)和壳体(5)或支撑机构(16)之间。
在图1的变型中,锁定装置(11)具有直接作用在进给装置(10)上的促动器(30)。在此,所述促动器例如作用于执行器(23)或传动板(24)。对执行器(23)或传动板(24)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锁定装置(11)可以例如具有布置在导轨(3)两侧的促动器(30)的所示的多重结构,所述促动器分别仅在其轨道侧作用于进给装置(10)或其执行器(23)。替代地,组合式设计是可行的,其中,共用的促动器(30)作用在导轨(3)的两侧并且在两侧对进给装置(10)加载力。
在图1中,两侧的促动器(30)布置在壳体(5)中并且例如布置在支撑机构(16)上方。执行器(23)或传动板(24)为此目的在上端弯成角度,并且在此具有竖直取向,该定向平行于各自相对应的促动器(30)的作用侧地取向。在图1的变型中,促动器(30)被设计为电磁体。促动器(30)与触发器(12)连接。
图2至图4图示出防坠制动过程。
图2示出初始位置,在该初始位置中,进给装置(10)以其执行器(23)在蓄能器(28)、尤其是弹簧的张紧力下占据初始位置。在此,执行器(23)优选地平坦地横放在各自对应的支撑机构(16)及其楔面(17)上。执行器(23)被锁定装置(11)及其促动器(30)、特别是通电的电磁体保持在该初始位置。两侧的制动元件(6、7)在初始位置与导轨(3)侧向间隔开。
在触发情况下,促动器(30)释放进给装置(10)及其执行器(23),其中,在能量存储装置(28)的作用下,进给装置及其执行器在横向上运动到导轨(3)上,并且在此将一个或多个分别带动的制动元件(6、7)推压到导轨(3)上。图3示出触发位置。在此,制动元件(6、7)在其进给运动中被引导装置(18)引导。
在图4中示出防坠位置,在防坠位置中,两侧的制动元件(6、7)沿导轨(3)向上移动并进入防坠卡锁部(8)中。在该运动期间,制动元件也由引导装置(18)引导。在防坠位置中,制动元件(6、7)以很大的楔力压靠到导轨(3)上并制动轿厢运动,优选直至停止。
在防坠位置,两侧的制动元件(6、7)通过其楔形形体将进给装置(10)及其执行器(23)再次移回图2中所示的初始位置并与相应的支撑机构(16)贴靠。在此,张紧机构(27)也再次张紧。当处于初始位置或经过时间延迟时,锁定装置(11)可以再次锁定进给装置(10),促动器(30)直接作用于执行器(23)并通过磁力将其保持在初始位置中。
当防坠制动装置(4)打开并且轿厢(2)提升时,制动元件(6、7)通过与导轨(3)的摩擦锁合从防坠卡锁部(8)中脱离并能沿着执行器(23)和导轨(3)向下滑动到其根据图2的初始位置。如果防坠制动装置(4)布置在对重上,则上述解释适用于适当的适配。
图5示出防坠制动装置(4)的两种变型,其中一种在图左半部分中示出,另一种在图右半部分中示出。
图5右半部分中的第二变型示出与图1相比在锁定装置(11)的设计方面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锁定装置(11)具有锁定机构(31),其与进给装置(10)、特别是与相对应的执行器(23)相互作用或者说配合,并将其固定保持。锁定机构(31)例如被设计为可移动的、特别是可枢转的防坠钩,防坠钩形状配合地接合并保持执行器(23)或传动板(24)的上端。可替代地,另一种设计例如作为垂直和可移动的、例如螺栓形的闩等是可行的。
在这种情况下,促动器(30)间接作用于进给装置(10)、特别是作用于其相对应的执行器(23)。促动器(30)与弹簧或其他触发机构一起作用在锁定机构(31)上。促动器(30)作用于触发机构并将锁定机构(31)固定保持在锁定位置。在触发情况下,促动器(30)释放锁定机构(31),锁定机构又在触发器的作用下,自身释放进给装置(10)。例如,促动器(30)可以布置在壳体(5)上或在此处布置在固定不动的支撑机构(16)上。
在该变型中,促动器(30)也可以设计为电磁体。当使用锁定机构(31)时,促动器(30)可以比图1中直接作用的促动器(30)弱,并且需要较少的电能来实现其保持功能。此外,在第二变型中,促动器(30)可以布置得离相邻的制动元件(6、7)更远,并且在通电时对制动元件(6、7)具有较小的磁效应。
具有锁定机构(31)的锁定装置(11)的设计也可用于其他实施例中。
在图5的左半部分所示的第三变型中,执行器(23)和张紧机构(27)连接以形成结构和功能单元(37)。在此,张紧机构(27)或其蓄能器(28)被设计为扭力弹簧,执行器(23)由例如横放布置的扭力弹簧的向上伸出的臂形成。适当地可转动地保持或支承在壳体(5)上并支撑在支撑点(38)上的扭力弹簧还实现了对执行器(23)的引导。可以省略其他实施例中存在的直线引导件(26)。扭力弹簧例如布置在相对应的制动元件(6、7)下方,促动器(30)如在其他设计变型中一样地布置在所述制动元件(6、7)上方,并且在作用点(39)处直接或间接起作用于执行器(23)的自由端。张紧机构(27)被预张紧并试图将执行器(23)和制动元件(6、7)压靠到导轨(3)上。
图11在图的左半部分示出包括执行器(23)和张紧机构(27)的结构和功能单元(37)的变型。在此,结构和功能单元(37)在此设计为布置在壳体(5)中并在初始位置预张紧的板簧。优选弯曲的板簧形成张紧机构(27)、特别是蓄能器(28),以及以其长且优选直的臂形成执行器(23)。板簧可以夹紧并固定在下部壳体区域的支撑点(38)上。锁定装置(11)、特别是磁体的作用点(39)位于板簧或执行器(23)的上端。在图5和11的上述变型中,执行器(23)以上述方式设计为传动板(24)。
图6示出具有执行器(23)的另一变型,该执行器具有楔体(24’),该楔体(24’)带有偏心枢转轴承,该偏心枢转轴承形成枢转引导件形式的引导件(26)。引导件(26)布置在壳体(5)和楔体(24’)之间。楔体(24’)在其面向导轨(3)的前侧具有楔面(24”),该楔面与各自相对应的制动元件(6、7)的楔面(20)一起形成所述防坠卡锁部(8)。引导装置(18)能以上述方式设计。
滑动机构(25)可以布置在楔面(24”)上。楔体(24’)向下逐渐变细。楔体在背侧和上侧具有平坦的并且成直角地彼此取向的面或壁。
在该变型中,支撑元件(16)代替楔面(17)地具有凹槽(17’),所述凹槽在静止或初始位置中以及在防坠位置中接收并支撑执行器(23)及其楔体(24’)。在图6的右半部分示出两个位置,防坠位置以虚线示出。例如以阶梯状方式加深的凹部(17’)可以具有支撑元件、特别是平坦的支撑面和/或支撑突起。所述凹部的形状可以适应楔体(24’)的背侧和上侧。
促动器(30)可以例如分别布置在楔体(24’)和凹槽(17’)的下端。位于楔端部的促动器(30)便于维修。所述促动器可以被设计成相对低功率和低消耗。可替代地,所述促动器可以位于其他位置。
蓄能器(28)可以存储执行器(23)、特别是其楔体(24’)的势能。如果需要,蓄能器也可以附加具有一个弹簧。楔体(24’)的不对称悬架在其被触发时通过重力支持进给运动。图6在图左半部分示出这一情况。
在图6的未示出的改动中,引导件(26)可以由位于楔体(24’)的上侧和底部的直线引导件形成,如果需要的话。直线引导件可以横向于导轨(3)或其纵向轴线(15)地指向。
在图11的图右半部分示出图6的改动,其中,执行器(23)具有如图1至5所示的传动板(24)。引导件(26)布置在执行器(23)的下端和壳体(5)中。引导件被设计为枢转引导件。执行器(23)具有横向弯成角度的臂,张紧机构(27)作用于该臂。例如,张紧机构可以具有作为蓄能器(28)的弹簧。弹簧朝向导轨(3)的方向挤压可枢转的执行器(23)。锁定装置(11)作用于执行器(23)或传动板(24)的上端。锁定装置(11)例如具有上述锁定机构(31)。可替代地,促动器(30)、特别是磁体可以直接起作用。锁紧装置(11)与引导件(26)或枢转轴承设置在执行器(23)的相反两端,且彼此相距较远。锁定装置(11)具有比张紧机构(27)更大的杠杆并且可以通过相应减小的保持力松开。
图7和图8示出处于不同运行位置中的防坠制动装置(4)的另一个变型。前视图示于图7中。图8示出根据图7的箭头VIII的俯视图。
该变型与上述实施例的几个特征不同。这些变化特别涉及一个或多个支撑机构(16)、锁定装置(11)、进给装置(10)、特别是其一个或多个执行器(23)以及张紧装置(17)和引导装置(18)的设计。
一个或多个执行器(23)以类似于图6的方式设计为楔体(24’),楔体具有面向导轨(3)的楔面(24”)。所述执行器可移动地布置在壳体(5)中或壳体(5)上。引导件(26)可以例如设计为例如具有相对于纵向轴线(15)的横向取向的直线引导件。所述引导件可以设计和布置在楔体(24’)的上侧和底部与壳体(5)之间。
用于制动元件(6、7)、特别是楔形制动颚板(19)的引导装置(18)可以布置在进给装置(10)和相应的制动元件(6、7)之间。在图7和8中,所述引导件在楔面(20、24”)之间布置和设计。此外,滑动机构(25)也可以布置在楔面(20、24”)之间。引导装置(18)例如可以根据图8的俯视图设计为底切的槽引导件。引导装置(18)允许相应的制动元件(6、7)沿着相对应的楔体(24’)的楔面(24”)滑动并防止其在横向方向上分离。制动元件(6、7)借助引导件(18)保持在相应的楔体(24’)上并在其进给和返回运动过程中被带动。
在图7和8的变型中,一个或多个支撑机构(16)可移动地布置在壳体(5)上。所述支撑机构可以横向于导轨(3)的纵向轴线(15)移动。尤其是移动可以朝这个方向偏移。移动行程可以非常小。一个或多个支撑机构(16)由横向于导轨(3)的纵向轴线(15)的弹簧结构(33)加载力。
在图7和8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机构(16)被设计为弹簧结构(33),这里为C形弹簧的形式。弹簧结构(33)横放布置,并且根据图8,沿侧向包嵌导轨(3)。例如,块状的贴靠元件布置在自由弹簧端部上,相应的楔体(24’)在起始和防坠位置松动地靠放在所述贴靠元件上。这些位置示于图7和图8中,分别在图右半部示出。
弹簧结构(33)例如可以设计为片簧或以其他方式设计。所示的片簧具有多个彼此叠层的扁平和弯曲的弹簧弹性C形片的组,每个片都具有高弹簧刚度。所述片可以布置和连接在弯曲的载体上。
弹簧结构(33)可以形成弹性的并且缓冲制动压力的防坠卡锁部(8)。当制动元件(6、7)移动到防坠卡锁部(8)中时,弹簧结构(33)从其初始位置起初变宽或撑开。在此产生的张紧力在自保持弹簧结构(33)内被吸收并支撑。在制动过程中或最迟在防坠制动装置(4)和制动元件(6、7)被释放时,弹簧结构(33)返回其初始位置。
弹簧结构(33)以合适的方式、例如以浮动的方式保持并支撑在壳体(5)上。这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保持器(36)来完成,保持器设计成例如螺栓。当制动元件(6、7)在防坠卡锁部(8)上伸出和缩回时,保持器可实现上述弹簧运动。另一方面,保持器限定了弹簧结构(33)和支撑机构(16)的位置。
与上述实施例相比,张紧装置(17)也已经改变。在图7和8的变型中,张紧装置具有弹簧形式的蓄能器(28)。张紧装置可以例如也可以设计为片簧,也可以是C形。张紧装置还可以与保持器(36)连接。
弹簧(28)以其自由弹簧端接合在各自对应的楔体(24’)上。弹簧可以牢固地或松动地与相应的楔体(24’)连接。弹簧(28)和弹簧结构(33)可以具有相同的作用方向。
弹簧(28)具有比弹簧结构(33)更低的弹簧刚度。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一样,弹簧压在执行器(23)或楔体(24’)上,并且当锁定装置(11)被触发时,弹簧压向导轨(3)的方向。C型弹簧的嘴部宽度小于弹簧结构(33)。图7和图8以相应的图左半部分分别示出制动元件(6)和进给装置(10)的轨道侧进给位置,带有弹簧(28)及其执行器(23)或楔体(24’)。
弹簧(28)也可以设计为片簧。弹簧还可以与一个或多个保持器(36)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长孔等为弹簧提供足够的运动间隙。弹簧(28)例如可以布置在弹簧结构(33)上或集成到所述弹簧结构中。
锁定装置(11)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设计。在图7和8的图示中,锁定装置(11)具有一个或多个促动器(30),所述促动器通过锁定机构(31)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在各自对应的执行器(23)或楔体(24’)上。当制动元件(6、7)伸入和伸出防坠卡锁部(8)时,锁定装置(11)可以具有一定量的运动间隙并且可以跟随弹簧结构(33)的移位运动。
在另一个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锁定装置(11)可以作用在张紧机构(27)上并且将张紧机构锁定和阻挡在张紧的初始位置。在此,促动器(30)以及必要时还有锁定机构(31)可以布置在张紧机构(27)、特别是弹簧蓄能器(8)与壳体(5)或弹簧结构(33)之间。当对应于弹簧结构(33)时,一个或多个促动器(30)可以跟随弹簧结构(33)的前述弹簧运动。同时,张紧机构(27)也可以跟随这些弹簧运动。这尤其适用于防坠位置和初始位置之间的弹簧运动。通过将锁定装置(11)对应于壳体(5)或弹簧结构(33),执行器(23)或楔体(24’)与张紧机构牢固地连接并跟随张紧机构的运动。当张紧机构(27)在初始位置被止动时,执行器(23)或楔体(24’)也被保持在初始位置中。
图9和图10示出防坠制动装置(4)的另外两个变型,其与上述实施例在多个特征方面不同。
在图9和10的变型中,一个或多个支撑机构(16)均可移动地布置在壳体或机架(5)上。在此,所述支撑机构均由弹簧结构(33)作用或者说施加力,所述弹簧结构具有高弹簧刚度并允许支撑机构(16)当制动元件(6、7)移动到防坠卡锁部(8)中时略微屈服。在此,支撑机构(16)可以在相对于导轨(3)的纵向轴线(15)的横向方向上偏移,从而相应的弹簧结构(33)被张紧,并且产生了很高的、维持防坠制动装置(4)的制动和保持作用的张紧和弹簧力。
在图9的变型中,在导轨(3)的两侧布置带有楔面(17)的可移动支撑机构(16),所述支撑机构分别通过例如直线引导件(35)横向于轴线(15)在壳体(5)上可移动地引导。支撑机构(16)分别由弹簧结构(33)加载力并压靠到导轨(3)。弹簧结构(33)可以例如通过大强度的压力弹簧形成。在此。弹簧结构(33)支撑在壳体(5)上。箭头表示支撑机构(16)的运动方向。
图9以右半部分示出初始位置,并且以虚线示出制动元件(6)的防坠位置。隐藏的楔面(17)以虚线示出。在图7的左半部分示出促动器(30)被触发后占据的进给位置,其中,例如执行器(23)直线位移,并且制动元件(6)与导轨(3)接触。
在图9的变型中,进给装置(10)的执行器(23)通过引导装置(26)在相应的支撑机构(16)上被引导。为此,执行器(23)具有传动形廓(34),传动形廓例如可以沿侧向包围所属的支撑机构(16)及其前边缘。在此,引导件(26)可以布置在执行器(23)或传动形廓(34)与分别相对应的支撑机构(16)之间。
支撑机构(16)在其面向导轨(3)的前侧具有所述楔面(17)。相应的执行器(23)可以在停用位置和锁定位置平放贴靠在该楔面(17)上。为此,执行器(23)或传动形廓(34)具有相应设计的并且平行于楔面(17)布置的前侧。箭头表示执行器(23)和相关支撑机构(16)之间的运动。
在图9的变型中,张紧机构(27)布置在相应的支撑机构(16)和执行器(23)、特别是其传动轮廓(34)之间。在此,蓄能器(28)例如分别由弹簧形成。蓄能器(28)可以布置在相应的支撑机构(16)中或其上。
在图9的实施方式中,引导装置(18)可以在执行器(23)、特别是其相应的传动轮廓(34)和相应的相对应的制动元件(6、7)之间布置和设计。引导装置(18)例如可以设计为底切的槽引导件。此外,可以在传动形廓(34)和相应的制动元件(6、7)之间设置降低摩擦的滑动机构(25)。制动元件(6、7)如在前面的实施例中那样设计为楔形制动颚板(19)。
制动元件(6、7)从左侧所示的进给位置中移动到防坠卡锁部(8)中,其中,制动元件以其楔面(20)将相应的传动形廓(34)推回到初始位置,并与楔面(17)贴靠。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支撑机构(16)朝旁侧推一段,从而张紧弹簧结构(33)。
锁定装置(11)具有促动器(30),例如电磁体等,用于直接或间接地保持相应的执行器(23)或传动型廓(34)。促动器(30)布置在支撑机构(16)上。
在图10的变型中,还有具有楔面(17)的可移动的支撑机构(16),在该变型中,该楔面贴靠在共用的弹簧结构(33)上。弹簧结构(33)例如可以设计为夹状或环状弹簧,特别是所谓的C形弹簧。这可以呈轭状地横向地包嵌导轨(3)并且与支撑机构(16)的外侧连接。这可以是固定连接,弹簧结构(33)以浮动方式将支撑机构(16)保持在壳体(5)中。弹簧结构(33)能够以合适的方式在壳体(5)上被引导并保持,例如在其圆弧形状的顶点区域中被引导并保持。
弹簧结构(33)例如可以设计为片簧或以其他方式设计。在图10的实施方式中,存在于图9中的引导件(35)可以省略。可替代地,存在如图9所示与被引导的支撑机构(16)的松动贴靠的连接。
在图10的变型中,进给装置(10)的执行器(23)又可相对于支撑机构(16)移动地布置。在此,引导件(26)在执行器(23)、特别是传动形廓(34)和壳体(5)之间布置并形成。例如,这可以是位于传动形廓(34)上侧和底部的直线引导件以及其与上部和下部壳体板的接触点。
在图10的变型中,张紧机构(27)也被不同地设计。蓄能器(28)例如由夹子状或环状的、特别是C形的弹簧形成。这从外部作用于执行器(23)或传动形廓(34),并且在此以横向运动间隙包嵌支撑机构(16)。蓄能器(28)可以与弹簧结构(33)分开布置。可替代地,蓄能器可以集成在那里。
在图10的变型中,锁定装置(11)及其促动器(30)也布置在支撑机构(16)上。锁定装置及其促动器可以如图9所示直接作用在传动形廓(34)的相应背侧上并且在停用位置将它们保持在张紧机构(27)上。可替代地,通过锁定机构(31)间接作用是可行的。
在图7至图10中,如在上述实施例中那样,防坠装置(4)能够以合适的方式固定不动地或可选地浮动地与轿厢(2)和/或对重连接。防坠装置还与未示出的触发器(12)连接。
除了所示的变型,进一步的改动是可行的。一个或多个促动器(30)可以布置在制动元件(6、7)下方以及壳体(5)的内部或外部。例如,图5的左半部分中的第三变型可以相应地反转。
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设计促动器(30)来替代所示的电磁体。例如,可以是通电和伸展的促动器,例如涉及压电元件等。如果电梯(1)发生电源故障,所述促动器会以类似于电磁体的方式做出反应,并在发生电源故障时失去其力作用和保持作用。
在另一个变型中,张紧机构(27)的蓄能器(28)可以设计为驱动元件,该驱动元件在触发时被激活并且随后才产生进给力(F)和进给运动并驱动执行器(23)。
在该变型中,蓄能器(28)可以与未示出的应急供电装置、特别是应急供电装置连接。蓄能器具有例如电池或可充电电池并且利用检测和控制装置监测电梯(1)的能量供应。如果检测到速度过快或加速度过大,则设计为驱动元件的蓄能器(28)通过电池或可充电电池被激活,并且执行进给运动。而驱动元件也可以由释放器(12)控制,其能量供给由电梯(1)的能量供给或可能也由应急电源来实现。这种设计的优点是电源故障不会立即导致防坠制动器不希望的激活。
引导件(26)可以设计为组合的枢转和直线引导件,而不是所示的直线引导件或枢转引导件。执行器(23)可以例如在下侧或在其他位置被可旋转地保持和引导。引导装置(26)也不必特别精确。如果执行器(23)的运动范围以其他方式受到限制,则这可以被取消。此外,如果需要,可以提供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附加地作用在制动元件(6、7)上并使它们沿着导轨(3)朝防坠卡锁部(8)的方向移动,可能仅以短脉冲移动。
另外,上述各种实施例的特征和提及的修改可以相互组合,并且如果需要,也可以互换。
附图标记列表
1 电梯
2 轿厢
3 导轨
4 防坠制动装置
5 壳体
6 制动元件
7 制动元件
8 防坠卡锁部
9 操作装置
10 进给装置
11 锁定装置
12 触发器
13 腹板
14 背侧
15 纵向轴线
16 支撑机构
17 楔面
17’ 凹部
18 引导装置
19 制动颚板
20 楔面
21 推压面
22 引导机构
23 促动器
24 传动板
24’ 楔体
24” 楔面
25 滑动机构
26 引导件
27 张紧机构
28 蓄能器、弹簧
29 调节机构
30 促动器、磁体
31 锁定机构
32 行驶方向
33 弹簧结构
34 传动形廓
35 用于支撑机构的引导件
36 保持器
37 结构和功能单元
38 支撑点
39 作用点
F 进给力

Claims (40)

1.一种用于具有竖立导轨(3)的电梯(1)的防坠制动装置,其中,所述防坠制动装置(4)具有:
壳体(5),所述壳体(5)具有布置在导轨(3)两侧并且能够沿导轨(3)移动的制动元件(6、7),
处于壳体(5)和制动元件(6、7)之间的两侧的防坠卡锁部(8),以及
用于制动元件(6、7)的能够张紧和能够锁定的操作装置(9),
其中,所述操作装置(9)根据触发事件被解锁和释放,并且使制动元件(6、7)与导轨(3)发生制动接合,
其特征在于,
操作装置(9)设计用于,
使操作装置在其释放时产生横向于导轨(3)的纵向轴线(15)指向的进给力(F)和进给运动,所述进给力和进给运动使得两侧的制动元件(6、7)从侧向间隔的初始位置出发,与导轨(3)发生接合,
其中制动元件(6、7)通过导轨(3)上的摩擦接触被带动,然后进入防坠卡锁部(8)上,并且
所述操作装置通过位于防坠卡锁部(8)中的制动元件(6、7)再次被移回其初始位置,并且被张紧和锁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操作装置(9)产生仅仅或主要横向于导轨(3)的纵向轴线(15)指向的进给力(F)和进给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操作装置(9)具有用于制动元件(6、7)的能够张紧的进给装置(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装置(9)具有用于进给装置(10)的能够控制的锁定装置(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坠制动装置(4)具有与所述锁定装置(11)连接的触发器(12)。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坠制动装置(4)具有用于制动元件(6、7)的引导装置(1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引导装置(18)布置在壳体(5)和制动元件(6、7)之间或布置在进给装置(10)和制动元件(6、7)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坠卡锁部(8)固定不动地或有弹性地设计。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防坠卡锁部(8)形成在制动元件(6、7)和布置在壳体(5)上的一个或多个支撑机构(16)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支撑机构(16)被固定不动地并且相对于壳体固定地设计和布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支撑机构(16)能够运动地、特别是能够横向于导轨(3)的纵向轴线(15)偏移地布置在壳体(5)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能够运动的支撑机构(16)由弹簧结构(33)横向于导轨(3)的纵向轴线(15)地加载力,或者设计为弹簧结构(33)、特别是设计为C形弹簧。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坠卡锁部(8)设计为楔形卡锁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卡锁部在制动元件(6、7)以及在壳体(5)的支撑机构(16)上或者在进给装置(10)上具有相配合的楔面(17、20、24”)。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制动元件(6、7)设计为制动颚板(19)、特别是楔形颚板。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给装置(10)具有能够与制动元件(6、7)发生接触的执行器(23)以及具有张紧机构(27)。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机构(27)作用于执行器(23)。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机构(27)和执行器(23)连接形成结构和功能单元(37)。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优选预张紧的张紧机构(27)在壳体(5)上的支撑点(38)和在针对锁定装置(11)的执行器(23)上的作用点(39)彼此间隔,特别是布置在结构和功能单元(37)的端部区域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张紧机构(27)具有蓄能器(28)、特别是弹簧和/或执行器(23)的势能。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执行器(23)布置在相应的制动元件(6、7)的背向导轨(3)的背侧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执行器(23)布置在制动元件(6、7)和壳体(5)、特别是壳体(5)的支撑机构(16)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执行器(23)能够横向于导轨(3)的纵向轴线(15)运动地布置在壳体(5)上。
24.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进给装置(10)具有用于能够运动的执行器(23)的引导件(26)。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26)布置在能够运动的执行器(23)和壳体(5)之间。
26.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器(23)设计为平行壁式的传动板(24),或者设计为具有楔面(24”)的楔体(24’),或者设计为传动型廓(34)。
2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器(23)具有针对制动元件(6、7)的滑动机构(25)。
2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引导装置(18)布置在进给装置(10)的执行器(23)和制动元件(6、7)之间。
2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锁定装置(11)将能够张紧的进给装置(10)固定保持在初始位置中。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锁定装置(11)作用于执行器(23)和/或作用于进给装置(10)的张紧机构(27)。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锁定装置(11)具有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进给装置(10)、特别是执行器(23)的促动器(30)。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锁定装置(11)具有锁定机构(31),所述锁定机构与进给装置(10)和促动器(30)相配合。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促动器(30)设计为磁体、特别是电磁体。
34.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防坠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促动器(30)与触发器(12)连接。
35.一种电梯,具有轿厢(2)、竖立的导轨(3)和防坠制动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坠制动装置(4)根据权利要求1至34中至少一项来设计。
36.一种用于借助防坠制动装置(4)对具有竖立的导轨(3)的电梯(1)进行防坠制动的方法,所述防坠制动装置具有壳体(5),所述壳体具有设置在导轨(3)两侧并且能够沿导轨(3)移动的制动元件(6、7);处于壳体(5)和制动元件(6、7)之间的两侧的防坠卡锁部(8);以及用于制动元件(6、7)的能够张紧和能够锁定的操作装置(9),其中,所述操作装置(9)根据触发事件被解锁和释放,并且使制动元件(6、7)与导轨(3)发生制动接合,其特征在于,使操作装置(9)在其释放时产生横向于导轨(3)的纵向轴线(15)指向的进给力(F)和进给运动,所述进给力和进给运动使得两侧的制动元件(6、7)从侧向间隔的初始位置出发,与导轨(3)发生接合,其中制动元件(6、7)被导轨(3)上的摩擦接触被带动,然后进入防坠卡锁部(8),并且所述操作装置(9)通过位于防坠卡锁部(8)中的制动元件(6、7)再次被移回其初始位置,并且被张紧和锁定。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装置(9)产生仅仅或主要横向于导轨(3)的纵向轴线(15)指向的进给力(F)和进给运动。
38.根据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装置(9)具有针对制动元件(6、7)的能够张紧的进给装置(10)和针对进给装置(10)的能够控制的锁定装置(11),其中,所述锁定装置(11)将张紧的进给装置(10)固定保持在初始位置中。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给装置(10)具有能够与制动元件(6、7)接触的执行器(23)和张紧机构(27),所述执行器和张紧机构连接形成结构和功能单元(37)。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装置(11)、特别是磁体与张紧机构(27)的支撑点(38)间隔地作用于执行器(23)。
CN202080021248.XA 2019-03-15 2020-03-13 防坠制动装置和防坠制动方法 Active CN1135740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202019101479.2 2019-03-15
DE202019101479.2U DE202019101479U1 (de) 2019-03-15 2019-03-15 Fangbremseinrichtung
PCT/EP2020/056899 WO2020187757A1 (de) 2019-03-15 2020-03-13 Fangbremseinrichtung und fangbremsverfahre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4001A CN113574001A (zh) 2021-10-29
CN113574001B true CN113574001B (zh) 2023-01-20

Family

ID=70008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1248.XA Active CN113574001B (zh) 2019-03-15 2020-03-13 防坠制动装置和防坠制动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884514B2 (zh)
EP (1) EP3938308B1 (zh)
CN (1) CN113574001B (zh)
AU (1) AU2020242986B2 (zh)
BR (1) BR112021015242A2 (zh)
DE (1) DE202019101479U1 (zh)
WO (1) WO20201877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74248B1 (en) * 2018-12-31 2022-09-07 KONE Corporation An elevator car parking brake
ES2935963T3 (es) * 2019-05-08 2023-03-13 Otis Elevator Co Aparato de montaje para freno de seguridad
WO2021115846A1 (de) * 2019-12-12 2021-06-17 Inventio Ag Bremsvorrichtung, beispielsweise mit keilförmigem bremselement, zum bremsen eines entlang einer führungsschiene in einer verlagerungsrichtung geführt verlagerbaren fahrkörpers
EP3932844A1 (en) * 2020-07-01 2022-01-05 KONE Corporation Safety gear arrangement, elevator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safety gear of an elevator system
EP4177207A1 (en) * 2021-11-04 2023-05-10 Otis Elevator Company Frictionless electronic safety actuator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16467A (en) * 1952-10-07 1955-08-30 Watson Elevator Company Inc Elevator car flexible guide clamp safety
CN101148233A (zh) * 2006-09-19 2008-03-26 维托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bsg型制动装置/安全钳的自动复位机构
CA2613124A1 (en) * 2006-12-05 2008-06-05 Inventio Ag Brake equipment for holding and braking a lift cage in a lift installation and a method of holding and braking a lift installation
CN102092617A (zh) * 2011-01-11 2011-06-15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 一种垂直升降设备的防坠装置
CN102602772A (zh) * 2012-03-27 2012-07-25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矿用高速电梯防坠制动缓冲系统
CN104936882A (zh) * 2012-11-27 2015-09-23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用于电梯设备的行驶体的防坠装置
US9856112B1 (en) * 2011-10-20 2018-01-02 Anthony J. Cirone Fall arresting system for vertically oriented belt driven linear actuato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7252C (zh) 2000-05-25 2005-02-02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的制动装置
CN1267332C (zh) 2000-06-22 2006-08-02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安全制动装置和安全制动时制动力与承载装置质量适配的方法
CN1860077B (zh) 2003-10-07 2010-04-14 奥蒂斯电梯公司 电梯的制动系统以及启动该制动系统的方法
ATE504532T1 (de) * 2006-11-08 2011-04-15 Otis Elevator Co Aufzugbremsvorrichtung
WO2011113754A1 (de) 2010-03-18 2011-09-22 Inventio Ag Aktuator zu einer bremseinrichtung und eine aufzugsanlage
JP5345183B2 (ja) * 2011-07-14 2013-11-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止め装置
WO2013070234A1 (en) 2011-11-11 2013-05-16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braking device with automatic reset feature
MY185622A (en) * 2013-11-15 2021-05-26 Inventio Ag Safety brake for an elevator
US10294076B2 (en) 2014-02-21 2019-05-21 Wurtec, Incorporated False car device
DE102014004356A1 (de) * 2014-03-27 2015-10-01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Bremseinrichtung für einen Fahrkorb einer Aufzuganlage
DE102016200593A1 (de) 2016-01-19 2017-07-20 Thyssenkrupp Ag Bremseinrichtung für einen Fahrkorb eines Aufzugsystems
CN109019229B (zh) * 2017-06-12 2020-09-22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制动控制装置及电梯
CN109019239B (zh) * 2017-06-12 2020-09-22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制动控制装置
CN109384118B (zh) * 2017-08-08 2021-03-16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用于电梯制动控制装置的故障检测方法
CN114728761A (zh) * 2019-11-21 2022-07-08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能够容易复位的电子防坠装置
WO2021115846A1 (de) * 2019-12-12 2021-06-17 Inventio Ag Bremsvorrichtung, beispielsweise mit keilförmigem bremselement, zum bremsen eines entlang einer führungsschiene in einer verlagerungsrichtung geführt verlagerbaren fahrkörper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16467A (en) * 1952-10-07 1955-08-30 Watson Elevator Company Inc Elevator car flexible guide clamp safety
CN101148233A (zh) * 2006-09-19 2008-03-26 维托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bsg型制动装置/安全钳的自动复位机构
CA2613124A1 (en) * 2006-12-05 2008-06-05 Inventio Ag Brake equipment for holding and braking a lift cage in a lift installation and a method of holding and braking a lift installation
CN101200259A (zh) * 2006-12-05 2008-06-18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保持和制动电梯设备中的电梯轿厢的制动装备和方法
CN102092617A (zh) * 2011-01-11 2011-06-15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 一种垂直升降设备的防坠装置
US9856112B1 (en) * 2011-10-20 2018-01-02 Anthony J. Cirone Fall arresting system for vertically oriented belt driven linear actuators
CN102602772A (zh) * 2012-03-27 2012-07-25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矿用高速电梯防坠制动缓冲系统
CN104936882A (zh) * 2012-11-27 2015-09-23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用于电梯设备的行驶体的防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38308B1 (de) 2023-05-03
US20220177272A1 (en) 2022-06-09
BR112021015242A2 (pt) 2021-10-05
DE202019101479U1 (de) 2020-06-18
US11884514B2 (en) 2024-01-30
EP3938308A1 (de) 2022-01-19
AU2020242986A1 (en) 2021-10-07
WO2020187757A1 (de) 2020-09-24
CN113574001A (zh) 2021-10-29
AU2020242986B2 (en) 2023-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74001B (zh) 防坠制动装置和防坠制动方法
CA2892539C (en) Catching device for a traveling body of an elevator system
US9457989B2 (en) Braking device with actuating device
US8863909B2 (en) Braking device for braking a lift car
US8991561B2 (en) Elevator braking equipment
RU2576366C2 (ru) Способ активации ловителя
JP3961819B2 (ja) 安全ブレーキおよび安全ブレーキをロック解除する方法
MX2014003700A (es) Dispositivo de freno con actuacion electromecanica.
US9919899B2 (en) Actuation of a safety brake
US10358320B2 (en) Elevator brake
JP2008143706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においてエレベータケージの保持および制動を行うためのブレーキ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装置の保持および制動の方法
US20170291794A1 (en) Elevator brake
US11840425B2 (en) Safety brake for an elevator
AU2019406965B2 (en) Lift system arrangement with a lift brake device
AU2020402079B2 (en) Brake device, e.g. with a wedge-shaped brake element, for braking a travelling body that can be moved in a guided manner along a guide rail in a movement direction
EP4043379B1 (en) Electromechanical parachute activation system for an elevator apparatus
CN108137275B (zh) 用于电梯设备的滑动锁止装置
AU2020396188A1 (en) Apparatus for guiding and braking a travelling body of a lift system, which body is to be moved along a guide track
JP2013151346A (ja)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止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