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72360B - 一种具有软开关能力的三端口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软开关能力的三端口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72360B
CN113572360B CN202110959107.9A CN202110959107A CN113572360B CN 113572360 B CN113572360 B CN 113572360B CN 202110959107 A CN202110959107 A CN 202110959107A CN 113572360 B CN113572360 B CN 1135723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photovoltaic cell
load
voltage
i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5910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72360A (zh
Inventor
秦岭
田民
张雷
王亚芳
钱天泓
饶家齐
许兴
周磊
段冰莹
刘宇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95910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7236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72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23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723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23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FSYSTEMS FOR REGULAT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VARIABLES
    • G05F1/00Automatic systems in which deviations of an electric quantity from one or more predetermined values are detected at the output of the system and fed back to a device within the system to restore the detected quantity to its predetermined value or values, i.e. retroactive systems
    • G05F1/66Regulating electric power
    • G05F1/67Regulating electric power to the maximum power available from a generator, e.g. from solar cel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with light sensitiv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02M1/08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for the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ed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变换器控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具有软开关能力的三端口变换器,该变换器包括两个开关管、三个电容、两个二极管和两个电感。其可以实现三个端口间功率流的灵活控制,且能够实现所有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以及所有二极管的自然关断,所有功率管均承受较低的电压应力,有效提高了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集成度及变换效率。本发明还公开了该变换器的控制方法,设计第一电感工作在电流断续模式,采用变频控制实现负载恒压控制;设计第二电感工作在电流双向连续导通模式,采用变占空比实现光伏组件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软开关能力的三端口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变换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软开关能力的三端口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光伏发电技术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由于太阳能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需要配备蓄电池来储存和调节电能,保证向负载(如直流变换器、逆变器、直流微网等)连续稳定供电,且实现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awer Point Tracking,MPPT)控制和蓄电池的充放电控制。由于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具有光伏、蓄电池和负载三个端口。故常采用三端口变换器作为主电路拓扑,以减少器件数量,降低成本。光伏电池输出电压较低,且波动范围较大,三端口变换器需具备较高的电压增益才能满足负载侧电压要求。现有技术中具有高增益能力的三端口变换器普遍存在器件数量多、功率管电压应力高、体积和重量大等缺点。如果基于现有技术,通过增加开关频率来提高功率密度,开关损耗将是瓶颈。采用软开关技术,可以减小或消除开关损耗,从而解除开关频率的制约,而且可以解决宽禁带型器件应用的开关震荡和开关应力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较高升压能力的三端口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其具有较高的升压能力,可以实现三个端口间功率流的灵活控制,且所有开关管和二极管均承受较低的电压应力,能够实现所有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Zero Voltage Switching,ZVS),以及所有二极管的自然关断,有效提高了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的集成度及变换效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软开关能力的三端口变换器,所述三端口变换器的三个端口分别与光伏电池、蓄电池和负载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器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所述光伏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所述蓄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负载的正极连接;所述负载的负极与所述光伏电池的负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连接。
优选的,本发明提供的三端口变换器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支路、第二控制支路、调制单元,且所述第一控制支路与所述第二控制支路连接到所述调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支路用于获取所述光伏电池的输出电压以及所述光伏电池的输出电流,产生第一控制信号,以实现所述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所述第二控制支路用于获取所述负载的端电压,产生第二控制信号,以实现所述负载两端的恒压控制。
优选的,所述第一控制支路包括MPPT控制单元、第一加法器、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支路包括第二加法器、第二控制器,所述调制单元包括压频转换器和比较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较高升压能力的三端口变换器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具体为:
控制所述第一电感和所述第二电感分别工作在电流断续模式和电流双向连续流通模式;获取所述光伏电池的输出电压以及所述光伏电池的输出电流,产生第一控制信号;获取所述负载的端电压,产生第二控制信号;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产生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驱动信号,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驱动信号的频率,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驱动信号的占空比;所述第一开关管驱动信号取反得到所述第二开关管驱动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出的三端口变换器中前(第一电感)、后(第二电感)级电感分别工作在电流断续模式和电流双向连续流通模式,进而通过改变开关频率实现光伏电池的MPPT控制,同时改变占空比实现负载的恒压控制;所提三端口变换器的所有端口均共地,可以实现蓄电池端电流双向流动,还具有开关管数量少(2个)、功率管电压应力低、升压能力强、可实现所有开关管ZVS开通、所有二极管的自然关断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三端口变换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三端口变换器的系统控制策略框图。
图3(a)~(f)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三端口变换器一个开关周期内不同模态的等效电路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三端口变换器一个开关周期内关键波形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三端口变换器一个开关周期内各功率管电压、电流和电感电流的仿真波形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三端口变换器由于光伏电池输出功率增加,运行模式由光伏、蓄电池联合供电模式切换至光伏同时向蓄电池和负载供电模式的仿真波形。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三端口变换器由于负载功率减小,运行模式由光伏、蓄电池联合供电模式切换至光伏同时向蓄电池和负载供电模式的仿真波形。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三端口变换器由于光伏电池输出功率减小,运行模式由光伏同时向蓄电池和负载供电模式切换至光伏、蓄电池联合供电模式的仿真波形。
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三端口变换器由于负载功率增加,运行模式由光伏同时向蓄电池和负载供电模式切换至光伏、蓄电池联合供电模式的仿真波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具有较高升压能力的三端口变换器,该变换器的三个端口分别与光伏电池、蓄电池和负载连接,其特征在于,变换器包括: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光伏电池的正极与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一开关管S1的漏极、第二开关管S2的源极、蓄电池的负极连接;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与蓄电池的正极、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负载的正极连接;负载的负极与光伏电池的负极、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连接。
根据一示例性而非限定性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控制开关管的通断,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支路、第二控制支路、调制单元,且第一控制支路与第二控制支路连接到调制单元;第一控制支路用于获取光伏电池的输出电压以及光伏电池的输出电流,产生第一控制信号,以实现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第二控制支路用于获取负载的端电压,产生第二控制信号,以实现负载两端的恒压控制。
根据一示例性而非限定性实施例,调制单元包括压频转换器和比较器,第一控制支路依次包括MPPT控制单元、第一加法器和第一控制器;该MPPT控制单元的电压输入端通过电压传感器与光伏电池的两端连接,电流输入端通过电流传感器与光伏电池的输出端连接;该第一加法器的正输入端与MPPT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其负输入端还通过电压传感器与光伏电池的两端连接;该第一控制器的输入端与第一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压频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控制支路包括第二加法器和第二控制器;该第二加法器的正输入端通过电压传感器与负载的两端连接,负输入端为预设负载电压参考值;该第二控制器的输入端与第二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比较器的正输入端连接。
在此实施例中,图2给出了系统控制策略框图,第一控制支路光伏电池的输出电压upv和输出电流ipv并送至MPPT控制单元进行MPPT运算,MPPT控制单元输出光伏电池的电压参考值upv,ref,第一加法器计算得到光伏电池电压采样值upv和电压参考值upv,ref的第一误差信号ue1,通过第一控制器得到第一控制信号uc1。第二控制支路从负载的输出端采样负载的端电压uo,第二加法器根据预设的负载电压参考值uo,ref和负载电压采样值uo进行计算,得到第二误差信号ue2,再通过第二控制器得到第二控制信号uc2
第一控制信号uc1输入至压频转换模块,得到对应频率的三角载波信号uc,第二控制信号uc2和三角载波信号uc分别与比较器的正输入端和负输入端连接,比较器进行比较后产生第一开关管S1的驱动信号ugs,S1;该信号取反,得到第二开关管S2的驱动信号ugs,S2;调节第一控制信号uc1的大小可以改变三角载波信号uc频率的大小,进而改变开关频率fs,从而实现光伏电池PV的MPPT控制;调节第二控制信号uc2的大小,可改变开关管S1的驱动信号ugs,S1的占空比d,实现负载恒压控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三端口变换器有两种主要工作模式。
工作模式1(光伏、蓄电池联合供电模式):光伏电池发出功率无法满足负载所需功率时,系统中光伏电池与蓄电池同时发出功率为负载进行供电。
工作模式2(光伏同时向蓄电池和负载供电模式):当光伏电池发出功率大于负载所需功率时,系统中光伏电池发出功率分别传递至蓄电池和负载,为其供电。
接下来分析这两种工作模式下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此时,系统工作已经达到稳态,并符合以下条件:①储能元件和二极管均为理想器件;②除体二极管外,忽略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2的其他寄生参数;③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的电容量足够大,故端电压纹波很小,可忽略不计;④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2的驱动信号死区时间相等,为Td
蓄电池端电压电压值为UB,光伏电压电压值大小为Upv,负载电压端电压电压值大小为Uo,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端电压电压值大小分别为UC1、UC2和UC3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在一个开关周期中的工作可分成6个模态,每个工作模态对应的等效电路如3(a)~图3(f)所示,关键波形如图4所示
分述如下:
t0时刻前,第一开关管S1的体二极管和第一二极管D1导通,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和第二二极管D2均关断。
模态1[t0,t1]:如图3(a)所示,t0时刻,模态1开始,ZVS开通第一开关管S1。此时,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分别承受正向电压,电压值大小分别为Upv和UC1-UB,第一电感L1的电流iL1正向线性增大,第二电感L2的电流iL2反向线性减小至0后正向线性增大,其表达式分别为:
Figure BDA0003221508320000031
Figure BDA0003221508320000032
t1时刻,关断第一开关管S1,模态1结束。该模态的持续时间为:
Δt1=t1-t0=dTs (3)
式中,d为第一开关管S1的驱动信号占空比,Ts为开关周期。
模态2[t1,t2]:如图3(b)所示,t1时刻,模态2开始,第一电感L1的电流iL1和第二电感L2的电流iL2的总电流流入结点a,第二开关管S2的体二极管、第二二极管D2正向导通。此时,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分别承受反向电压,电压值大小分别为UC1-Upv和UB,第一电感L1的电流iL1和第二电感L2的电流iL2均正向线性减小,其表达式为:
Figure BDA0003221508320000033
Figure BDA0003221508320000034
t2时刻,ZVS开通第二开关管S2,第二开关管S2的体二极管自然关断,模态2结束。
模态3[t2,t3]:如图3(c)所示,t2时刻,模态3开始,第一电感L1的电流iL1保持原有斜率正向线性减小,第二电感L2的电流iL2保持原有斜率正向线性减小至0后反向线性增大。t3时刻,第二二极管D2的电流iD2减小至0,第二二极管D2自然关断,模态3结束。
模态4[t3,t4]:如图3(d)所示,t3时刻,模态4开始,第一电感L1的电流iL1保持原有斜率正向线性减小,第二电感L2的电流iL2保持原有斜率反向线性增大。t4时刻,第一电感L1的电流iL1减小至0,第一二极管D1自然关断,模态4结束。第二电感L2的电流减小过程所持续时间为:
Δt3=t4-t1=d1Ts (6)
式中,d1为第二电感L2的电流减小过程所持续时间与开关周期Ts的比值。
模态5[t4,t5]:如图3(e)所示,t4时刻,模态5开始,第二电感L2的电流iL2保持原有斜率反向线性增大,t5时刻,关断第二开关管S2,模态5结束。
模态6[t5,t6]:如图3(f)所示,t5时刻,模态6开始,第一电感L1的电流iL1和第二电感L2的电流iL2的总电流流出结点a,第一开关管S1的体二极管、第一二极管D1导通。此时,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分别承受正向电压Upv和UC1-UB,第一电感L1的电流iL1由0正向线性增大,第二电感L2的电流iL2反向线性减小。t6时刻,ZVS开通第一开关管S1,模态6结束,进入下一个开关周期,重复上述过程。
忽略死区时间,根据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的伏秒平衡,可得:
Figure BDA0003221508320000041
此外,根据图3(c)可得:
UB+UC1=Uo (8)
从而,得到三个端口间的电压关系:
Figure BDA0003221508320000042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三端口变换器中,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和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的电压应力为:
Figure BDA0003221508320000043
各电容的电压应力为:
Figure BDA0003221508320000044
第一电感L1工作在电感电流断续模式,其电流峰值为:
Figure BDA0003221508320000051
第一电感L1的平均电流为:
Figure BDA0003221508320000052
式中,Ipv为光伏电池侧输入电流平均值。
当第二电感L2的电流临界连续时,有d1=1-d,故第一电感L1的临界连续平均电流为:
Figure BDA0003221508320000053
流过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的平均电流分别为:
Figure BDA0003221508320000054
L1在全负载范围内运行于DCM,即始终满足:
IL1<IL1,c (16)
由式(9)、式(13)、式(14)和式(16),可得:
Uo>2UB+Upv (17)
由式(9)可以看出,通过改变占空比d,可以调节负载端电压Uo。由式(9)和(13),可得:
Figure BDA0003221508320000055
可以看出,当第一电感的电感量L1、光伏电池端输入电流Ipv、负载端电压Uo和第一开关管S1的占空比d不变时,开关频率fs随着光伏电池的端电压Upv的增大而增大。换而言之,光伏电池的端电压Upv和开关频率fs呈单调递增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第一开关管S1的占空比d,实现负载端电压Uo的调节,同时通过改变开关频率fs,实现光伏电池PV端电压Upv的调节。
为了实现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2的软开关,要求当第二电感L2的电流iL2正向最大时,其谷值IL2,max-ΔiL2/2小于0,即:
Figure BDA0003221508320000056
式中IL2,max为第二电感L2的最大平均电流,ΔiL2为第二电感L2的电流峰峰值。
即要求:
Figure BDA0003221508320000057
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发明利用Saber仿真软件搭建了一台三端口变换器仿真模型,其设计指标如表1所示。第一电感L1=10μH,第二电感L2=30μH。
表1三端口变换器各端口参数
Figure BDA0003221508320000058
Figure BDA0003221508320000061
仿真实验波形图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分别工作在电流断续模式和电流双向连续流通模式;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2的驱动信号ugs,S1和ugs,S2正压到来前,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2的端电压uds,S1和uds,S2已经降低至零,这表明二者均实现了零电压开通;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承受反压前,其电流iD1和iD2已降为零,因此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均为自然关断。此外,可以看出,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二二极管D2的电压应力约为152V,第一二极管D1的电压应力为122V,均承受较低的电压应力。
此外,还对系统模式切换进行了仿真验证:
模式1(光伏、蓄电池联合供电)向模式2(光伏同时向蓄电池和负载供电)切换有两种情况,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
(1)负载功率Po=125W不变,光伏电池输出功率Ppv由75W突变为175W
如图6(a)所示,在1s时刻前,光伏电池输出功率Ppv为75W(2.5A×30V),负载所需功率Po为125W(0.625A×200V),光伏电池输出功率Ppv小于负载功率Po;系统处于光伏、蓄电池联合供电模式。1s时,光伏电池输出功率Ppv发生突变,由75W突变为175W(5.833A×30V),1.3s时系统达到稳态。此时,负载所需功率Po仍为125W,光伏电池输出功率Ppv大于负载功率Po,说明系统处于光伏同时向蓄电池和负载供电模式。
(2)光伏电池输出功率Ppv=125W不变,负载功率Po由175W突变至75W
如图6(b)所示,在1s时刻前,光伏电池输出功率Ppv为125W(4.167A×30V),负载所需功率Po为175W(0.875A×200V),光伏电池输出功率Ppv小于负载功率Po,系统处于光伏、蓄电池联合供电模式。1s时,负载所需功率Po发生突变,由175W突变为75W(0.375A×200V),1.1s时,系统达到稳态。此时,光伏电池输出功率Ppv仍为125W,光伏电池输出功率Ppv大于负载功率Po,说明系统处于光伏同时向蓄电池和负载供电模式。
模式1向模式2切换过程中光伏电池端电压Upv和负载端电压Uo的超调量很低,且切换前后系统均可稳定运行。
模式2向模式1切换也有两种情况,仿真结果如图7所示:
(1)负载功率Po=125W不变,光伏电池输出功率Ppv由175W突变为75W。
如图7(a)所示,在1s时刻前,光伏电池输出功率Ppv为175W(5.833A×30V),负载所需功率Po为125W(0.625A×200V),光伏电池输出功率Ppv大于负载功率Po,系统处于光伏同时向蓄电池和负载供电模式。1s时刻,光伏电池输出功率Ppv发生突变,由175W突变为75W(2.5A×30V),1.3s时系统达到稳态。此时,负载所需功率Po仍为125W,光伏电池输出功率Ppv小于负载功率Po,说明系统处于光伏、蓄电池联合供电模式。
(2)光伏电池输出功率Ppv=125W不变,负载功率Po由75W突变至175W。
如图7(b)所示,在1s时刻前,光伏电池输出功率Ppv为125W(4.167A×30V),负载所需功率Po为75W(0.375A×200V),光伏电池输出功率Ppv大于负载功率Po,系统处于光伏同时向蓄电池和负载供电模式。1s时,负载所需功率Po发生突变,由75W突变为175W(0.875A×200V),1.1s时系统达到稳态。此时,光伏电池输出功率Ppv仍为125W,Ppv小于Po,说明系统处于光伏、蓄电池联合供电模式。
模式2向模式1切换过程中光伏电池端电压Upv和负载端电压Uo的超调量很低,且切换前后系统均可稳定运行。
从上述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提出的三端口变换器可以实现所有开关管的ZVS开通以及二极管的自然关断,且所有功率管承受较低的电压应力,具有较高的变换效率。此外,变换器采用图2所示调制策略能够实现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输出和负载电压恒定,且变换器在光伏电池和负载的功率变化时能够合理地分配各端口之间的功率,灵活地实现模式切换,保证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而非对其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具有软开关能力的三端口变换器,所述三端口变换器的三个端口分别与光伏电池、蓄电池和负载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端口变换器包括:
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
所述光伏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漏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源极、所述蓄电池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负载的正极连接;
所述负载的负极与所述光伏电池的负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源极、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连接;
第二电感的感值需满足:
Figure 750454DEST_PATH_IMAGE001
式中,U B为蓄电池端电压值,d为第一开关管的驱动信号占空比,T s为开关周期,Δi L2为第二电感的电流峰峰值,I L2,max为第二电感的最大平均值电流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端口变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支路、第二控制支路、调制单元,且所述第一控制支路与所述第二控制支路连接到所述调制单元;
所述第一控制支路用于获取所述光伏电池的输出电压以及所述光伏电池的输出电流,产生第一控制信号,以实现所述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
所述第二控制支路用于获取所述负载的端电压,产生第二控制信号,以实现所述负载两端的恒压控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端口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支路包括MPPT控制单元、第一加法器、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支路包括第二加法器、第二控制器,所述调制单元包括压频转换器和比较器;
所述光伏电池的输出电压和所述光伏电池的输出电流送至所述MPPT控制单元进行MPPT运算,所述MPPT控制单元输出所述光伏电池的电压参考值,第一加法器计算得到所述光伏电池的输出电压和所述光伏电池的电压参考值之间的第一误差信号;
所述第一误差信号通过所述第一控制器得到所述第一控制信号;
第二加法器计算得到所述负载的端电压与负载电压参考值之间的第二误差信号;
所述第二误差信号通过所述第二控制器得到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输入所述压频转换器,得到对应频率的三角载波信号,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和所述三角载波信号分别与所述比较器的正输入端和负输入端连接。
4.一种具有较高升压能力的三端口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三端口变换器,所述方法具体为:
获取所述光伏电池的输出电压以及所述光伏电池的输出电流,产生第一控制信号;
获取所述负载的端电压,产生第二控制信号;
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产生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驱动信号,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驱动信号的频率,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驱动信号的占空比;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驱动信号取反得到所述第二开关管的驱动信号。
CN202110959107.9A 2021-08-20 2021-08-20 一种具有软开关能力的三端口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35723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59107.9A CN113572360B (zh) 2021-08-20 2021-08-20 一种具有软开关能力的三端口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59107.9A CN113572360B (zh) 2021-08-20 2021-08-20 一种具有软开关能力的三端口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2360A CN113572360A (zh) 2021-10-29
CN113572360B true CN113572360B (zh) 2022-05-17

Family

ID=78172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59107.9A Active CN113572360B (zh) 2021-08-20 2021-08-20 一种具有软开关能力的三端口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7236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90530A (zh) * 2015-12-27 2016-04-13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采用开关电感和电压举升技术的准z源变换器
CN106026646A (zh) * 2016-07-23 2016-10-12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非隔离三端口dc-dc变换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07612325A (zh) * 2017-08-29 2018-01-19 天津大学 一种开关准z源宽增益双向直流变换器
CN110212842A (zh) * 2019-06-06 2019-09-06 南通大学 一种用于光伏储能系统的三端口集成式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CN110336459A (zh) * 2019-07-31 2019-10-15 南通大学 一种用于光伏储能系统的新型三端口Boost集成式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90530A (zh) * 2015-12-27 2016-04-13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采用开关电感和电压举升技术的准z源变换器
CN106026646A (zh) * 2016-07-23 2016-10-12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非隔离三端口dc-dc变换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07612325A (zh) * 2017-08-29 2018-01-19 天津大学 一种开关准z源宽增益双向直流变换器
CN110212842A (zh) * 2019-06-06 2019-09-06 南通大学 一种用于光伏储能系统的三端口集成式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CN110336459A (zh) * 2019-07-31 2019-10-15 南通大学 一种用于光伏储能系统的新型三端口Boost集成式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Family of Transformer-Less Single-Switch Dual-Inductor High Voltage Gain Boost Converters With Reduced Voltage and Current Stresses;Ling Qin等;《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210531;第36卷(第5期);第5676-568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2360A (zh) 2021-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89047B (zh) 一种适用于宽输入宽输出电压范围的两级式dc-dc变换器
CN107070222B (zh) 一种双向dc/dc功率变换器控制电路的控制方法
CN110336459B (zh) 一种用于光伏储能系统的三端口Boost集成式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CN110212842B (zh) 一种用于光伏储能系统的三端口集成式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Zhou et al. Soft-switching high gain three-port converter based on coupled inductor for renewable energy system applications
CN110912245B (zh) 一种三端口集成式光伏储能变换器
CN111010043B (zh) 一种全桥llc谐振变换器定频控制方法
CN102510218A (zh) 一种高升压比dc-dc功率变换器
CN112583252B (zh) 一种高功率密度高增益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783418B (zh) 一种低输入电流纹波高增益软开关直流变换器
CN111725993A (zh) 一种高效Sepic软开关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4583951A (zh) 一种用于光伏直流模块的高增益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Shi et al. A boost CLLC converter controlled by PWM and PFM hybrid modulation for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CN110829837B (zh) 一种低电压应力ZVS高增益Boost变换器
CN110611425B (zh) 一种基于串并联Boost变换器的均流方法
CN113572360B (zh) 一种具有软开关能力的三端口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595392B (zh) 一种具有较高升压能力的三端口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098245B (zh) 一种实现输入输出低纹波的升压变换电路及变换器
CN215646609U (zh) 基于耦合电感的新型高升压开关电容dc-dc变换器
CN114759781A (zh) 基于开关电容的输入交错并联软开关高电压增益dc-dc变换器
CN113162410B (zh) 一种三端口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162408A (zh) 基于新型Boost开关电容储能结构的耦合电感高增益DC/DC变换器
Sukhi et al. Battery Charger using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Kumar et al. Investigations on bidirectional resonant converters for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nd energy storage systems
CN220457296U (zh) 一种高效升压dc-dc变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