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61729A - 空调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空调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61729A CN113561729A CN202010361647.2A CN202010361647A CN113561729A CN 113561729 A CN113561729 A CN 113561729A CN 202010361647 A CN202010361647 A CN 202010361647A CN 113561729 A CN113561729 A CN 1135617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chamber
- opening
- shell
- air conditio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27/00—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air-conditioning
- B61D27/0018—Air-conditioning means, i.e. combining at least two of the following ways of treating or supplying air, namely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空调,包括壳体,壳体内的一侧设第一腔室,壳体内紧邻第一腔室的另一侧设第二腔室;壳体的顶壁设有分别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相通的回风口,以及设有与第二腔室相通的第一出风口;壳体的侧壁设有与第二腔室相通的第一新风口;壳体的底壁设有与第一腔室相通的排气口;来自第一新风口的外界空气,以及来自回风口的部分室内空气进入第二腔室的内部,进入第二腔室的内部的空气经处理后,经第一出风口吹出,以实现制冷/制热功能;来自回风口的部分室内空气进入第一腔室的内部后,经排气口排出,以实现排气功能。本申请中,制冷/制热和排气完全独立,不会发生窜气,确保空调内部的气体循环通道正常,不会出现温度异常的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的各种类型的车辆,如地铁、高铁和轻轨等列车,以及公交车和货车等体积较大的汽车,为提高驾乘舒适感,一般都设空调,以调节室内温度。然而目前的空调,新风和室内气体交换的通道以及将室内气体排出室外的通道之间非常容易发生干扰,造成窜气,从而导致空调内的气体循环通道的温度异常。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以解决空调的窜气问题和各通道相互干扰的问题,设置相互分隔的腔室,用于使得制冷/制热通道,以及排气通道完全独立,避免造成窜气,确保空调内的气体循环通道的温度正常。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的一侧设第一腔室,所述壳体内紧邻所述第一腔室的另一侧设第二腔室;所述壳体的顶壁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相通的回风口,以及设有与所述第二腔室相通的第一出风口;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腔室相通的第一新风口;所述壳体的底壁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相通的排气口;来自所述第一新风口的外界空气进入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和/或来自所述回风口的部分室内空气进入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进入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的空气经处理后,经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来自所述回风口的部分室内空气进入所述第一腔室的内部后,经所述排气口排出。
如上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壳体内紧邻所述第一腔室的另一侧还设有第三腔室,所述第三腔室设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下方;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三腔室相通的第二新风口,所述壳体的底壁设有与所述第三腔室相通的第二出风口;来自所述第二新风口的外界空气进入所述第三腔室的内部,进入所述第三腔室的内部的空气经处理后,经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
如上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第二腔室向所述第三腔室方向延伸有导向腔,所述第一新风口和所述导向腔相通;来自所述回风口的部分室内空气从上至下进入所述第二腔室内部,所述导向腔引导来自所述第一新风口的外界空气从下至上进入所述第二腔室内部,以使进入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外界空气和部分室内空气混合。
如上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第一新风口和所述第二新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壁上。
如上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回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布于所述壳体的顶壁相对的两侧。
如上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空调还包括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所述蒸发风机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用于将所述第二腔室内处理后的空气,经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所述冷凝风机设于第三腔室内,用于将所述第三腔室内处理后的空气,经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
如上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第三腔室包括层叠分布的第一隔间和第二隔间,所述第一隔间位于所述第二隔间之上;所述空调还包括电控单元、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所述电控单元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用于控制所述蒸发器、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所述蒸发器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第一隔间内,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第二隔间内。
具体地,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压缩机通过第一管道连通,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通过第二管道连通,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通过第三管道连通;所述蒸发器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第一隔间内,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第二隔间内;所述蒸发器的液体冷媒吸收进入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的空气的热量,以对进入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的空气进行降温处理;所述液体冷媒吸收热量后蒸发为冷媒气体,所述冷媒气体经所述第一管道至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将所述冷媒气体处理为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经所述第二管道至所述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将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处理为液体冷媒,液体冷媒经所述第三管道回流至所述蒸发器。
如上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空调还包括雨水分离器,所述雨水分离器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雨水分离器将来自所述第一新风口的外界空气中的水进行分离。
如上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空调还包括加热管,所述加热管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厢,所述车辆还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所述空调设于所述车厢的底部。
本申请提供的空调,在制冷/制热模式下,外界空气经第一新风口进入第二腔室,部分室内空气经回风口进入第二腔室,然后进入第二腔室的外界空气和部分室内空气充分混合后,经过降温/升温处理从第一出风口吹出,从而达到给室内降温或升温的效果。而另外一方面,部分室内空气从回风口进入第一腔室,然后直接从排气口排出室外。该实施例中的新风通道为第一新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组成,换气通道为回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组成,新风通道和换气通道共同组成制冷/制热通道,确保进入室内的空气温度均匀,整体舒适感较高,因使用了换气通道,也可以节约完全使用外界空气进行制冷/制热的部分成本。由上可见,本实施例中,制冷/制热和排气完全独立,不会发生窜气,确保空调内部的气体循环通道正常,不会出现温度异常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轴测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另一方向的轴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另一方向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101-回风口,102-第一出风口,103-第一新风口,104-排气口,105-第二新风口,106-第二出风口,110-第一腔室,120-第二腔室,121-导向腔,130-第三腔室,131-第一隔间,132-第二隔间,200-蒸发风机,210-冷凝风机,220-蒸发器,230-压缩机,240-冷凝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100内的一侧设第一腔室110,所述壳体100内紧邻所述第一腔室110的另一侧设第二腔室120;所述壳体100的顶壁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110和所述第二腔室120相通的回风口101,以及设有与所述第二腔室120相通的第一出风口102;所述壳体100的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腔室120相通的第一新风口103;所述壳体100的底壁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110相通的排气口104;来自所述第一新风口103的外界空气所述第二腔室120的内部,和/或来自所述回风口101的部分室内空气进入所述第二腔室120的内部,进入所述第二腔室120的内部的空气经处理后,经所述第一出风口102吹出;来自所述回风口101的部分室内空气进入所述第一腔室110的内部后,经所述排气口104排出,以实现排气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新风口103和第二新风口105可以设置为百叶状风口,以保证进风量的同时,可以阻止灰尘等异物进入壳体100的内部。
所述壳体100的顶壁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110和所述第二腔室120相通的回风口101,意指:请参考图1,并以图1中的方向为准,回风口101可以为一个长方形状,其从壳体100的顶壁的左侧延伸至右侧。回风口101的左侧部分和第一腔室110相通,回风口101的右侧部分和第二腔室120相通。
应当理解的是,壳体100的顶壁、侧壁和底壁,均设置在第一壳体100不同位置。本申请中以第一壳体100为立方体状为例,请参考图1,并以图1中方向为准,其顶壁为最上面的壁面,侧壁为周侧的壁面,底壁为最下面的壁面。
上述第二腔室120为密封腔室,不和第一腔室110相通,仅通过回风口101和室内连通,以及通过第一新风口103和外界空气相通。在制冷模式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为全新风模式,也即外界空气经第一新风口103进入第二腔室120,经处理后从第一出风口102送入室内。第二种为全回风模式,也即部分室内空气经回风口101进入第二腔室120,经处理后从第一出风口102送入室内。第三种为新风和回风混合模式,也即外界空气经第一新风口103进入第二腔室120,部分室内空气经回风口101进入第二腔室120,然后进入第二腔室120的外界空气和部分室内空气充分混合后,经过处理从第一出风口102进入室内,从而达到给室内的效果。而另外一方面,部分室内空气从回风口101进入第一腔室110,然后直接从排气口104排出室外。该实施例中的新风通道为第一新风口103和第一出风口102组成,换气通道为回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组成。尤其是采用第三种模式时,新风通道和换气通道共同组成制冷通道,确保进入室内的冷气温度均匀,整体舒适感较高,因使用了换气通道,也可以节约完全使用外界空气进行制冷的部分成本。由上可见,本实施例中,制冷和排气完全独立,不会发生窜气,确保空调内部的气体循环通道正常,不会出现温度异常的情况。
在制热模式下,也具有上述三种情况,也即全新风模式、全回风模式和新风和回风混合模式,和制冷模式的区别在于,进入第二腔室120内的气体为经过升温处理的热气。其空气流向和制冷模式类似,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1,并以图1中的方向为准,上述回风口101的左侧和第一腔室110相通,回风口101的右侧和第二腔室120相通,而回风口101和室内空气相通,因此可以保证部分室内空气从回风口101进入第一腔室110内部,部分室内空气从回风口101进入第二腔室120内部。该种结构设置,加工一个回风口101同时和第一腔室110和第二腔室120相通,并且和两个腔室相通的部分没有互相干扰,均为独立回风。实现了换气和排气独立完成,进一步避免窜气的发生,提高了空调的质量;另外,设置一个回风口101也便于加工,可以节省成本。
上述回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设于壳体的顶壁,第一新风口105设于壳体的侧壁,排气口104设于壳体的底壁,使用空调时,尤其是将空调安装于车辆的车厢底部时,空调的安装方向以图1中为参考,其回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朝上直接与车辆的车厢底部的风道对接。第一新风口103在侧面,可以随着车辆的移动使得进风量增大。而排气口104在壳体100的底壁可以便于气体排出。各个口的位置设置合理,可以节省空间的同时,提高空调的性能。
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制冷模式下,可以利用蒸发器220对第二腔室120内的空气进行降温,然后利用蒸发风机200将降温后的空气送入室内。具体地,蒸发器220设在第二腔室120内,紧邻回风口101和第一新风口103位置处,所述蒸发风机200设于所述第二腔室120内邻近所述第一出风口102位置处。并且蒸发风机200的吸风口正对蒸发器220,蒸发风机200的出风口正对第一出风口102。然后进入第二腔室120的外界空气和部分室内空气充分混合后,经过蒸发器220内的液体冷媒的吸热处理后,成为冷气,该冷气经蒸发风机200的吸风口进入蒸发风机200内,然后经蒸发风机200的出风口到达第一出风口102,然后从第一出风口102流入室内。该蒸发风机200为第二腔室120内部提供压差,并确保冷气能够进入室内。
制热模式下,可以利用设置在第二腔室120内的加热管,对第二腔室120内的空气进行升温,然后利用蒸发风机200将升温处理后的空气送入室内。
可选地,还可以利用制冷时的冷媒循环的原理,进行制热。具体地,请参考图3,所述壳体100内紧邻所述第一腔室110的另一侧还设有第三腔室130,所述第三腔室130设于所述第二腔室120的下方;所述壳体100的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三腔室130相通的第二新风口105,所述壳体100的底壁设有与所述第三腔室130相通的第二出风口106;来自所述第二新风口105的外界空气进入所述第三腔室130的内部,进入所述第三腔室130的内部的空气经升温处理后,经所述第二出风口106吹出热风,以实现利用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对从第二新风口105进入的空气进行升温的同时,对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进行冷却。也即,在空调制冷模式下,第一出风口102吹出冷风的同时,因冷媒循环的原理,第二出风口106可以吹出热风。该热风可以被其他需要的地方利用起来,不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排出。
从图3中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腔室120和第三腔室130上下排布,相较于平行排列的结构,其检修较为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新风口105可以设置为百叶状风口,以保证进风量的同时,可以阻止灰尘等异物进入壳体100的内部。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为了增加送入室内的空气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所述第二腔室120向所述第三腔室130方向延伸有导向腔121,所述第一新风口103和所述导向腔121相通;来自所述回风口101的部分室内空气从上至下进入所述第二腔室120内部,所述导向腔121引导来自所述第一新风口103的外界空气从下至上进入所述第二腔室120内部,以使外界空气和部分室内空气充分混合。也即,在第二腔室120包括一个向下延伸的导向腔121,第一新风口103位于该导向腔121的侧壁上,也就是说,该设有第一新风口103的壳体100的侧壁为该导向腔121的侧壁,按照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外界空气从左至右进入导向腔121中,在导向腔121的底壁和右侧壁的阻挡下,改为从上至下进入第二腔室120的内部。而部分室内空气从回风口101从上至下进入第二腔室120的内部,由此可以使得进入第二腔室120内的外界空气和部分室内空气充分混合。充分混合的空气经处理后,再进入室内,可以提高进入室内的冷气/热气的稳定性和均匀性,提升了空调的性能。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为实现冷媒的循环利用,还需要设置压缩机230,所述蒸发器220和所述压缩机230通过第一管道连通,所述压缩机230和所述冷凝器240通过第二管道连通,所述冷凝器240和所述蒸发器220通过第三管道连通。所述蒸发器220设于所述第二腔室120内紧邻所述回风口101的位置。所述第三腔室130包括层叠分布的第一隔间131和第二隔间132,所述第一隔间131位于所述第二隔间132之上;所述第一隔间131和所述导向腔121平齐。所述压缩机230设于所述第一隔间131内,所述冷凝器240设于所述第二隔间132内。蒸发器220内的液体冷媒吸热后蒸发成为冷媒气体,所述冷媒气体经所述第一管道至所述压缩机230,所述压缩机230将所述冷媒气体处理为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经所述第二管道至所述冷凝器240;所述冷凝器240将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处理为液体冷媒,液体冷媒经所述第三管道回流至所述蒸发器220,也即所述蒸发器220、所述压缩机230和所述冷凝器240共同作用,用于实现冷媒循环使用。至此实现冷媒的循环利用,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
所述冷凝器240将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处理为液体冷媒,具体为,通过第二新风口105进入的外界空气,对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起到降温作用,同时该进入的外界空气被加热,成为热风,可以实现上述利用制冷时的冷媒循环的原理,进行制热的功能。
冷媒的循环模式为蒸发器220-压缩机230-冷凝器240-蒸发器220。而上述第二腔室120、第一隔间131和第二隔间132从上至下依次排布,蒸发器220、压缩机230和冷凝器240从上至下依次分布在第二腔室120、第一隔间131和第二隔间132内。可见,该种结构设置有利于冷媒循环,结构比较合理,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冷气比热气重,将提供冷气的第一出风口102设于顶壁,提供热气的第二出风口106设于底壁,会降低风机的排气阻力,利于省电,节省能源。另外合理的结构设置,还可以缩减空调的体积,利于降低成本,节省空间。
可选地,请参考图1,所述第一新风口103和所述第二新风口105设于所述壳体100的同一侧壁上。如此设置,有利于增加进风量的同时,尽量的缩小空调的体积,以保证空调功能优异的同时,可以节省空间和节省成本。从图中可见,第一新风口103和第二新风口105均设有壳体100的右侧壁上,为了增加进风量,可以将壳体100的右侧壁面积设置较大,从而使得第一新风口103和第二新风口105的进风量增加。另外一方面将与右侧壁相邻的两个侧壁面积设置较小,以缩小空调的体积,达到节省空间以及节省成本的目的。
可选地,请参考图1,所述回风口101和所述第一出风口102分布于所述壳体100的顶壁相对的两侧。从图中可见,回风口101设于壳体100的顶壁的右侧,第一出风口102设于壳体100的顶壁的左侧,以使回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尽量远离,避免相互出现干扰。
更进一步地,所述空调还包括雨水分离器,所述雨水分离器设于所述第二腔室120内邻近所述第一新风口103的位置,所述雨水分离器将来自所述第一新风口103的外界空气中的水进行分离。该雨水分离器将外界空气中的水进行分离,避免水进入空调内部,导致空调损坏,以提高空调的使用寿命。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蒸发器220、蒸发风机200、压缩机230、冷凝器240和冷凝风机210均需要控制,因此还需要设置电控单元,电控单元设于第一腔室110内,用于控制上述蒸发器220、蒸发风机200、压缩机230、冷凝器240和冷凝风机210。也即上述第一腔室110兼顾容纳电控单元和排风道两个功能,可以节省空间。
另外,在寒冷环境中,空调使用制热模式,则经第一腔室110排出的部分室内空气也为热气,此时该热气可以给电控单元提供热量,确保电控单元不会因低温而故障。在炎热环境中,空调使用制冷模式,则经第一腔室110排出的部分室内空气也为冷气,此时该冷气可以给电控单元进行降温,确保电控单元不会因高温而故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使用本申请任意实施例的空调,该空调设于车辆的车厢的底部。具体地,车厢底部设有风道,第一出风口102、第二出风口106和回风口101均通过该风道和车厢内部连通,以为车厢内部提供冷气、暖气或排出车厢内部空气。
为便于安装,空调的壳体100的外侧形状设为和车厢的底部结构相配合,例如设有第一新风口103和第二新风口105的侧壁,设为弧形面,以和车厢的底部的弧形面配合,以使空调安装的更加可靠。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的一侧设第一腔室,所述壳体内紧邻所述第一腔室的另一侧设第二腔室;
所述壳体的顶壁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相通的回风口,以及设有与所述第二腔室相通的第一出风口;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腔室相通的第一新风口;所述壳体的底壁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相通的排气口;
来自所述第一新风口的外界空气进入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和/或来自所述回风口的部分室内空气进入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进入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的空气经处理后,经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来自所述回风口的部分室内空气进入所述第一腔室的内部后,经所述排气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紧邻所述第一腔室的另一侧还设有第三腔室,所述第三腔室设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下方;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三腔室相通的第二新风口,所述壳体的底壁设有与所述第三腔室相通的第二出风口;
来自所述第二新风口的外界空气进入所述第三腔室的内部,进入所述第三腔室的内部的空气经处理后,经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向所述第三腔室方向延伸有导向腔,所述第一新风口和所述导向腔相通;来自所述回风口的部分室内空气从上至下进入所述第二腔室内部,所述导向腔引导来自所述第一新风口的外界空气从下至上进入所述第二腔室内部,以使进入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外界空气和部分室内空气混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新风口和所述第二新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布于所述壳体的顶壁相对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还包括蒸发风机和冷凝风机,所述蒸发风机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用于将所述第二腔室内处理后的空气经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所述冷凝风机设于第三腔室内,用于将所述第三腔室内处理后的空气经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腔室包括层叠分布的第一隔间和第二隔间,所述第一隔间位于所述第二隔间之上;
所述空调还包括电控单元、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所述电控单元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用于控制所述蒸发器、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所述蒸发器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第一隔间内,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第二隔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还包括雨水分离器,所述雨水分离器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还包括加热管,所述加热管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
10.一种车辆,包括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所述空调设于所述车厢的底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61647.2A CN113561729B (zh) | 2020-04-29 | 2020-04-29 | 空调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61647.2A CN113561729B (zh) | 2020-04-29 | 2020-04-29 | 空调及车辆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61729A true CN113561729A (zh) | 2021-10-29 |
CN113561729B CN113561729B (zh) | 2023-12-12 |
Family
ID=78158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361647.2A Active CN113561729B (zh) | 2020-04-29 | 2020-04-29 | 空调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561729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665999B1 (ko) * | 2006-03-20 | 2007-01-1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환기겸용 덕트형 공기조화기 |
CN106696974A (zh) * | 2016-12-28 | 2017-05-24 | 石家庄国祥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轨车辆用顶置式空调机组 |
CN208108335U (zh) * | 2018-04-02 | 2018-11-16 | 阿尔西制冷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空调机组 |
CN208222693U (zh) * | 2018-04-03 | 2018-12-11 | 阿尔西制冷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空调机组 |
CN209782878U (zh) * | 2019-03-18 | 2019-12-13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热管蒸发冷却式屋顶空调机组 |
-
2020
- 2020-04-29 CN CN202010361647.2A patent/CN11356172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665999B1 (ko) * | 2006-03-20 | 2007-01-1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환기겸용 덕트형 공기조화기 |
CN106696974A (zh) * | 2016-12-28 | 2017-05-24 | 石家庄国祥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轨车辆用顶置式空调机组 |
CN208108335U (zh) * | 2018-04-02 | 2018-11-16 | 阿尔西制冷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空调机组 |
CN208222693U (zh) * | 2018-04-03 | 2018-12-11 | 阿尔西制冷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空调机组 |
CN209782878U (zh) * | 2019-03-18 | 2019-12-13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热管蒸发冷却式屋顶空调机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61729B (zh) | 2023-1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202624B2 (ja) |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機 | |
CN107848372B (zh) | 车辆用空调系统 | |
CN105050839B (zh) | 车用空调装置 | |
US20130237138A1 (en) | High-voltage equipment cooling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 and high-voltage equipment cooling method for electric vehicle | |
KR20170086721A (ko) | 차량용 공조 시스템 | |
CN115031292A (zh) | 新风组件、空气调节装置以及新风控制方法 | |
KR20210021796A (ko) | 차량용 hvac시스템 | |
KR101125882B1 (ko) | 후방 탑재용 버스 에어컨 시스템 | |
CN109466275A (zh) | 车载顶置空调器、其电控腔的降温方法及车辆 | |
CN209552864U (zh) | 车载顶置空调器及车辆 | |
CN113561729B (zh) | 空调及车辆 | |
CN112639376A (zh) | 热管理系统 | |
CN215001922U (zh) | 空调室内机 | |
JPH058635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13561728B (zh) | 空调及车辆 | |
JP3716897B2 (ja) | 冷蔵庫 | |
KR20180011904A (ko) | 차량용 공조 시스템 | |
CN211617374U (zh) | 车载空调系统 | |
KR101236716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JP2010195367A (ja) | 温度調節装置 | |
CN218805092U (zh) | 空调设备及车辆 | |
CN217604240U (zh) | 一种底座式空调 | |
CN109713882B (zh) | 变频器 | |
KR100350951B1 (ko) | 열교환기 및 이 열교환기를 이용한 공기조화장치 | |
KR20100123020A (ko) | 혼합형 공기조화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