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42459A - 柔性盖板、柔性屏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柔性盖板、柔性屏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42459A CN113542459A CN202010308014.5A CN202010308014A CN113542459A CN 113542459 A CN113542459 A CN 113542459A CN 202010308014 A CN202010308014 A CN 202010308014A CN 113542459 A CN113542459 A CN 11354245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us
- flexible
- layer
- low
- substrate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3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4593 Epox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1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50000001408 am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08000010392 Bone Fracture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5
- 206010017076 Fractur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M Acrylate Chemical compound [O-]C(=O)C=C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UHESRSKEBRADOO-UHFFFAOYSA-N ethyl carbamate;prop-2-en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CCOC(N)=O UHESRSKEBRADO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20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60 aram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235 aromatic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3 sol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297 Ray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3700 epoxy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LNEPOXFFQSENCJ-UHFFFAOYSA-N haloperidol Chemical compound C1CC(O)(C=2C=CC(Cl)=CC=2)CCN1CCCC(=O)C1=CC=C(F)C=C1 LNEPOXFFQSENC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63 impact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41 inkjet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20 organic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22—Foldable in two directions, i.e. using a two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8—Telephone s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hips, mines, or other places exposed to adverse environmen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盖板、柔性屏和可折叠电子设备。柔性盖板具有第一平直区、可弯折区和第二平直区,可弯折区连接在第一平直区与第二平直区之间。柔性盖板包括基材层和应力阻隔层。基材层朝向柔性显示面板,应力阻隔层背离柔性显示面板。应力阻隔层包括相连的高模量部分与低模量部分,低模量部分至少部分位于可弯折区,高模量部分位于除低模量部分所占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低模量部分的模量小于高模量部分的模量,且高模量部分的模量小于基材层的模量。柔性屏包括柔性显示面板与柔性盖板。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及柔性屏,柔性屏安装于壳体内。本申请能够提升柔性屏的抗冲击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盖板、柔性屏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折叠屏手机中的柔性屏具有柔性可弯折性能,能够提供良好的折叠体验。柔性屏包括柔性显示面板和覆盖柔性显示面板的柔性盖板,柔性盖板对柔性显示面板起到防护作用。虽然柔性盖板具有可弯折特性,但其抵抗冲击的性能也较弱,在受到冲击时容易裂开或破碎,影响柔性屏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盖板、柔性屏和可折叠电子设备,能够提升柔性盖板的抗冲击性能,保证产品可靠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盖板。该柔性盖板用于覆盖柔性显示面板,以对柔性显示面板进行防护,并提供用户触摸的界面。该柔性盖板具有第一平直区、可弯折区和第二平直区,所述可弯折区连接在所述第一平直区与所述第二平直区之间。所述柔性盖板包括相层叠的基材层和应力阻隔层,所述基材层朝向所述柔性显示面板,所述基材层的模量为60Gpa-90Gpa,所述应力阻隔层位于所述基材层背离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应力阻隔层包括相连的高模量部分与低模量部分,所述低模量部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可弯折区,所述高模量部分位于所述柔性盖板除所述低模量部分所占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所述高模量部分的模量为200Mpa-10Gpa,所述低模量部分的模量为1Mpa-1Gpa,且所述低模量部分的模量小于所述高模量部分的模量。
本方案中,第一平直区与第二平直区在柔性屏开合过程中不会或基本不会形变,能够保持原有的平直状态。可弯折区可以发生弯折与展开。当然,在可弯折区展开时第一平直区、可弯折区和第二平直区均处于平直状态。在弯折过程中,第一平直区与第二平直区的曲率不变或基本不变,可弯折区的曲率则发生变化。当处于弯折状态时,可弯折区例如可以近似呈圆弧形或椭圆弧形,当然也可以是满足产品需要的其他形状。
基材层可采用高模量材料制成,以具备较好的抵抗形变能力。基材层的模量可以在60Gpa-90Gpa之间(含端点值)。基材层的厚度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例如可以为30um-100um,以满足可弯折和机械可靠性要求。
应力阻隔层由高模量部分与低模量部分拼接而成。其中,低模量部分的至少部分位于可弯折区,高模量部分覆盖除低模量部分以外的其他区域。高模量部分与低模量部分均可采用高分子材料制造。高模量部分H的模量大于低模量部分L的模量。例如,高模量部分H的模量可以是200Mpa-10Gpa,典型值可以是200Mpa、400Mpa、800Mpa、2Gpa、5Gpa、10Gpa。低模量部分L的模量可以是1Mpa-1Gpa,典型值可以是1Mpa、10Mpa、50Mpa、200Mpa、1Gpa。虽然高模量部分与低模量部分的膜量取值区间有重叠,但在柔性盖板中二者的模量并不会相同。
低模量部分的模量小于高模量部分的模量,表明低模量部分更易形变,高模量部分较难形变。低模量部分位于可弯折区,这能使可弯折区的弯折阻力较小,便于实现可弯折区的弯折。由于第一平直区和第二平直区无需弯折,在第一平直区和第二平直区有分布的高模量部分能与此种需求适配,并保证第一平直区和第二平直区的机械性能(如抗冲击性能、硬度、平面度等)。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例如在进行落笔测试、落球测试、整机跌落测试等抗冲击测试时),柔性盖板受到的冲击为瞬态冲击,受到瞬态冲击时柔性盖板内部会产生瞬态应力。该瞬态冲击力学场景可以运用动态力学中的应力波理论来进行分析。根据应力波理论,当应力波传播到应力阻隔层与基材层的界面时,由于应力阻隔层中的高模量部分的模量(200Mpa-10Gpa)及低模量部分的模量(1Mpa-1Gpa)与基材层的模量(60Gpa-90Gpa)具有差异,因此根据应力波理论,该界面上出现应力集中。但是,由于高模量部分的模量(200Mpa-10Gpa)与低模量部分的模量(1Mpa-1Gpa)均远远大于光学胶的模量(例如30Kpa),与光学胶和基材层的模量差异相比,高模量部分、低模量部分与基材层的模量差异要小很多。也即与光学胶和基材层的波阻抗差异相比,高模量部分、低模量部分与基材层的波阻抗差异要小很多。因此,该界面上的应力集中会大大减弱,该界面破裂的风险被极大降低,基材层不易破裂。
所以,本方案通过在柔性盖板的基材层远离柔性显示面板的一面设置整体上具有较高模量的应力阻隔层,能够极大减小应力阻隔层与基材层波阻抗差异,极大改善基材层的应力集中,从而显著降低基材层的破裂风险,提升柔性盖板的抗冲击性能。并且,通过将应力阻隔层分为高模量部分与低模量部分,使低模量部分在可弯折区分布,能够减小可弯折区的弯折阻力,使可弯折区较易弯折;使高模量部分分布在除低模量部分以外的其他区域,能够保证第一平直区和第二平直区的机械性能,满足产品需要。
在另一种方案中,应力阻隔层可以不区分低模量部分与高模量部分,应力阻隔层的各个区域的模量可以一致。基于相同的原理分析,具有均一且较高模量的应力阻隔层的设计同样能减小应力阻隔层与基材层的波阻抗差异,极大改善基材层的应力集中,从而显著降低基材层的破裂风险,提升柔性盖板的抗冲击性能。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柔性盖板包括应变过渡层,所述应变过渡层与所述基材层层叠,所述应变过渡层与所述应力阻隔层分别位于所述基材层的相对两侧,所述应变过渡层用于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贴合,所述应变过渡层的模量为1Mpa-200Mpa。
应变过渡层可以通过粘胶与柔性显示面板贴合。应变过渡层的模量可以较低,但比粘胶层的模量(小于100Kpa)高。例如应变过渡层的模量可以是1Mpa-200Mpa,典型模量值可以是1Mpa、10Mpa、20Mpa、50Mpa、100Mpa、200Mpa。根据应力波理论,当应力波传播到基材层与应变过渡层的界面时,由于应变过渡层的模量(1Mpa-200Mpa)远大于光学胶的模量(例如30Kpa),与基材层和光学胶的模量差异相比,基材层和应变过渡层的模量差异要小很多。也即与基材层和光学胶的波阻抗差异相比,基材层和应变过渡层的波阻抗差异要小很多。因此基材层与应变过渡层的界面处的应变大大减小,基材层的形变极大减小,基材层破裂的风险大大降低。所以,通过在柔性盖板靠近柔性显示面板的一面设置具有较高模量的应变过渡层,能够极大降低柔性盖板破裂的风险,使得柔性盖板的抗冲击性能得到极大提升。
应变过渡层与基材层的模量越接近,基材层的形变越小,越有利于降低基材层的破裂风险。但是应变过渡层的模量越大,则应变过渡层与粘胶层的波阻抗差异会变大。这会使应变过渡层与粘胶层之间的界面上出现显著的应力集中,导致应变过渡层损伤失效,不利于应变过渡层发挥减小基材层形变的作用。因此,通过将应变过渡层的模量设置在1Mpa-200Mpa的水平,能将应变过渡层与粘胶层的波阻抗差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既能减小基材层与应变过渡层的界面处的应变,又能避免应变过渡层与粘胶层之间的界面处出现显著的应力集中,综合提升了柔性盖板的抗冲击性能。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应变过渡层的断裂伸长率大于或等于50%。断裂伸长率指材料受拉力作用至拉断时,伸长长度与拉伸前长度的比值。应变过渡层的断裂伸长率的典型值可以是50%、200%、300%。这表明应变过渡层的韧性很好,受到冲击时不易碎裂,这能确保应变过渡层不易失效,能够可靠地发挥作用。并且,具有较佳韧性的应变过渡层能够向基材层提供抵抗力,以抵抗基材层的形变,从而强化柔性盖板的抗冲击性能。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高模量部分由聚酯类、环氧类或酰胺类的高分子材料制造;和/或,所述低模量部分由聚硅氧烷类、聚酯类或环氧类的高分子材料制造。高模量部分的选材与低模量部分的选材可独立进行,互不限制。使用上述材料制造高模量部分与低模量部分,使应力阻隔层具有较好的可制造性,性能可靠。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应变过渡层由聚硅氧烷类、聚酯类或环氧类的高分子材料制造。由上述材料使得应变过渡层具有较好的可制造性,性能可靠。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低模量部分为单个且连续分布,所述低模量部分的边界与所述可弯折区的边界重合,或者所述低模量部分的边界超出所述可弯折区的边界。
低模量部分为单个且连续分布,即低模量部分为连续完整的单个层结构,未被高模量部分分隔开。所述低模量部分的边界与所述可弯折区的边界重合,即低模量部分四周的边界与可弯折区的对应边界重合,该重合包括无间隙地完全重叠,也包括近似重叠(具有在公差范围内的间隙)。所述低模量部分的边界超出所述可弯折区的边界,即低模量部分的边界的至少部分可以超出可弯折区的边界的对应部分。此两种设计能够保证可弯折区的弯折性能和结构强度。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低模量部分有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低模量部分间隔分布,相邻的所述低模量部分被所述高模量部分隔开,至少一个所述低模量部分位于所述可弯折区。此两种设计能够减小可弯折区的弯折阻力,使可弯折区的弯折性能较好。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低模量部分与所述高模量部分的折射率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0.1。低模量部分的折射率可以大于或者小于高模量部分的折射率。将二者的折射率差异设置在上述范围,使得低模量部分与高模量部分的折射率较为接近,能减少低模量部分与高模量部分的界面处的光线折射,避免该界面显现出来,从而能保证应力阻隔层的透光度,确保柔性盖板不影响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基材层由超薄玻璃制成。超薄玻璃抵抗形变的能力很强,并且超薄玻璃不存在蠕变现象(固体材料在保持应力不变的条件下,应变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现象),弯折之后再展开不会出现拱起,能够保证柔性盖板的平整度要求。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屏,包括柔性显示面板与所述柔性盖板,所述柔性盖板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贴合,所述基材层朝向所述柔性显示面板,所述应力阻隔层背离所述柔性显示面板。
柔性显示面板例如可以是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本方案的柔性屏中,由于柔性盖板的抗冲击性能较好,因此柔性显示面板不易在冲击下受损,柔性面板的可靠性较高。也即,本方案的柔性屏抗冲击性能较好,可靠性较高。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及所述柔性屏,所述柔性屏安装于所述壳体内。该壳体可以作为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外观件或非外观件。该壳体可以合拢与展开。当该壳体合拢时,该柔性屏可被收容在该壳体之间,即可折叠电子设备为内折屏电子设备;或者,当该壳体合拢时,该柔性屏位于该壳体的外侧,即可折叠电子设备为外折屏电子设备。该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柔性屏具有较好的抗冲击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柔性屏在折叠状态下的一种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柔性屏在折叠状态下的另一种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柔性屏在展开状态下的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柔性屏的柔性盖板的应力阻隔层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另一实施方式中柔性盖板的应力阻隔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另一实施方式中柔性盖板的应力阻隔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另一实施方式中柔性盖板的应力阻隔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另一实施方式中柔性盖板的应力阻隔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另一实施方式中柔性盖板的应力阻隔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5中的柔性屏在弯折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应力波传播的原理示意图;
图14是常规方案中的柔性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5中的柔性屏受到应力波冲击的力学场景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二中的柔性屏受到应力波冲击的力学场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以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可折叠手机、可折叠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下文以该可折叠电子设备是可折叠手机为例进行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一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包括第一壳体11、铰链12、第二壳体13和柔性屏14。
铰链12设于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之间。铰链12可以是由若干部件构成的机构,铰链12能够产生机构运动。铰链12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3连接,使得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实现相对转动。
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均可作为可折叠电子设备10的外观件,即裸露在外能被用户直接观察到的部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折叠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作为外观件的外壳,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均可作为非外观件(例如中框)安装在该外壳内。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用于安装和承载柔性屏14,并带动柔性屏14弯折和展开。
柔性屏14具有柔性,能够弯折和展开。如图2-图4所示(图3与图4是处于弯折状态的柔性屏14的侧视图),按照柔性屏14的各区域在开合过程中的形变情况,可以将柔性屏14分为第一平直区F1、可弯折区B和第二平直区F2,可弯折区B连接在第一平直区F1与第二平直区F2之间。第一平直区F1可以固定在第一壳体11上,第二平直区F2可以固定在第二壳体13上。可弯折区B不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3连接,可弯折区B在展开状态与弯折状态下均可与铰链保持间隔,以避免相互干涉。
第一平直区F1与第二平直区F2在柔性屏14开合过程中不会或基本不会形变,能够保持原有的平直状态。可弯折区B可以发生弯折与展开,以实现柔性屏14的弯折与展开。当然,在可弯折区B展开时第一平直区F1、可弯折区B和第二平直区F2均处于平直状态。如图3和图4所示,在弯折过程中,第一平直区F1与第二平直区F2的曲率不变或基本不变,可弯折区B的曲率则发生变化。当处于弯折状态时,可弯折区B例如可以近似呈圆弧形(如图3所示)或椭圆弧形(如图4所示),当然也可以是满足产品需要的其他形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实施例一中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屏14可被收容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之间,即可折叠电子设备10可为内折屏电子设备。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可折叠电子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屏14位于外侧,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3位于内侧,即可折叠电子设备10可以为外折屏电子设备。
如图5所示,实施例一的柔性屏14可以包括柔性盖板15和柔性显示面板16,柔性盖板15覆盖在柔性显示面板16上。柔性盖板15用于对柔性显示面板16进行防护,并提供用户触摸的界面。柔性盖板15和柔性显示面板16均可以弯折和展开,二者均具有分布在第一平直区F1、可弯折区B和第二平直区F2的部分,因而可认为二者也均具有第一平直区F1、可弯折区B和第二平直区F2。
如图5所示,实施例一的柔性盖板15可以包括基材层152和应力阻隔层151。基材层152靠近柔性显示面板16,基材层152可以通过粘胶层(例如光学胶或压敏胶制成的粘胶层)与柔性显示面板16贴合;或者基材层152的表面具有粘性,基材层152不通过额外的粘胶而是直接与柔性显示面板16贴合。应力阻隔层151位于基材层背离柔性显示面板16的一侧。在其他实施例中,柔性盖板15还可以包括设在应力阻隔层151之上的保护层,保护层用于对对应力阻隔层151和基材层152进行防护,增强柔性盖板15的机械性能。保护层可由具有柔性、耐弯折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制造,例如聚芳纶(Aramid)、透明聚酰亚胺(ColorlessPolyimide,简称C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等。
基材层152可采用高模量材料制成,以具备较好的抵抗形变能力。基材层152的模量可以在60Gpa-90Gpa之间(含端点值),典型模量值可以是60Gpa、70Gpa或90Gpa。例如,基材层152可由超薄玻璃(Ultra Glass,简称UTG)制成。UTG抵抗形变的能力很强,并且UTG不存在蠕变现象(固体材料在保持应力不变的条件下,应变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现象),弯折之后再展开不会出现拱起,能够保证柔性盖板15的平整度要求。
应理解,UTG仅仅是一种举例,本实施例中实际上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他合适的材料制造基材层152。
基材层152的厚度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以满足可弯折和机械可靠性要求。例如当采用UTG时,基材层152的厚度可以为30um-100um,典型厚度值可以是30um、70um或100um。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一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应力阻隔层151可以包括高模量部分H与低模量部分L(图6中用不同阴影线分别表示高模量部分H与低模量部分L,仅仅是为了清楚区分,并非表示图6是剖视图,下同),高模量部分H与低模量部分L拼接相连(并未在厚度方向上层叠)。低模量部分L为连续完整的单个层结构,未被高模量部分H分隔。低模量部分L全部位于可弯折区,且低模量部分L四周的边界与可弯折区的对应边界重合,该重合包括无间隙地完全重叠,也包括近似重叠(具有在公差范围内的间隙)。高模量部分H则位于除低模量部分L以外的其他区域,也即高模量部分H分布在第一平直区F1和第二平直区F2。高模量部分H的边界与第一平直区F1、第二平直区F2的边界重合或近似重合。
如图7所示,在实施例一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低模量部分L的部分边界可以超出可弯折区B的对应边界,例如图7视角中低模量部分L的左边界L2和右边界L1均超出可弯折区B的对应边界,左边界L2和右边界L1均位于可弯折区B之外。图7所示仅仅是一种举例,实际上低模量部分L的任意边界均可超出可弯折区B的对应边界。例如,左边界L2与右边界L1中的任一个超出可弯折区B的对应边界;或者图7视角中,低模量部分L的上边界和/或下边界超出可弯折区B的对应边界。
如图8所示,在实施例一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反,低模量部分L的部分边界可以内缩于可弯折区B的对应边界之内,例如图8视角中低模量部分L的左边界L2和右边界L1均内缩于可弯折区B的对应边界之内,低模量部分L的左边界L2和右边界L1均位于可弯折区B之内。图8所示仅仅是一种举例,实际上低模量部分L的任意边界均可内缩于可弯折区B的对应边界之内。例如,左边界L2与右边界L1中的任一个可内缩于可弯折区B的对应边界;或者图8视角中,低模量部分L的上边界和/或下边界内缩于可弯折区B的对应边界。
或者如图9-图11所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均不同的是,在实施例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低模量部分L并非连续分布的单个层结构,低模量部分L有至少两个(例如图9-图11所示数量均为举例),所有低模量部分L相互间隔分布,每相邻的两个低模量部分L均被高模量部分H隔开,至少一个低模量部分L可以位于可弯折区B内(例如图9与图10中所有低模量部分L均在可弯折区B内,图11中仅有部分低模量部分L在可弯折区B内)。每个低模量部分L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例如可以为图9所示的矩形条状,其中低模量部分L的长度方向可以与第二平直区F2、可弯折区B之间的界线的方向基本一致;或者可以是图10和图11所示的圆形。应理解,图9-图11所示的形状仅是一种举例,实际上不限于此。各个低模量部分L的排列方式可以不限,例如可以如图9-图11所示形成规则阵列,也可以形成较为随机的分布样式。各个低模量部分L的间距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在以上各实施方式中,高模量部分H均覆盖除低模量部分L以外的其他区域,高模量部分H与低模量部分L拼接形成整个应力阻隔层151。例如图6-图8中,高模量部分H分布在低模量部分L的相对两侧;图9-图11中,高模量部分H填充了低模量部分L以外的其他所有区域。
实施例一中,高模量部分H与低模量部分L均可采用高分子材料制造。例如,高模量部分H可由聚酯类(如PET、聚氨酯、聚氨酯丙烯酸酯、丙烯酸酯)、环氧类(如环氧树脂)、酰胺类(如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制造。低模量部分L可由聚硅氧烷类、聚酯类(如PET、聚氨酯、聚氨酯丙烯酸酯、丙烯酸酯)、环氧类(如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制造。
应力阻隔层151的厚度可以是5um-200um(含端点值),这样可以保证应力阻隔层151的机械性能和弯折性能。应力阻隔层151的断裂伸长率可以大于或等于10%,以具有较好的韧性,能够适应弯折场景。
应力阻隔层151与基材层152的附着力可以大于4N/cm,这样可以保证与基材层152的良好附着性。附着力的定义及测定方式可以是:在测试环境下,将粘性材料的试样粘贴在目标表面,将试样掀起并反折180度,然后拉动试样从目标表面剥离,在此过程中测量牵引试样的拉力。当剥离距离达到设定值时,所测得的最大拉力即为试样的附着力。附着力的单位可以是N/cm,表示剥离距离1cm时对应的附着力为1N。
实施例一中,高模量部分H的模量大于低模量部分L的模量。例如,高模量部分H的模量可以是200Mpa-10Gpa,典型值可以是200Mpa、400Mpa、800Mpa、2Gpa、5Gpa、10Gpa。低模量部分L的模量可以是1Mpa-1Gpa,典型值可以是1Mpa、10Mpa、50Mpa、200Mpa、1Gpa应理解,虽然高模量部分H与低模量部分L的模量取值区间有重叠,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的模量可以相同。
低模量部分L的模量小于高模量部分H的模量,表明低模量部分L更易形变,高模量部分H较难形变。以图12所示(图12是图5的柔性屏在弯折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的柔性屏14为例,低模量部分L位于可弯折区B,这能使可弯折区B的弯折阻力较小,便于实现可弯折区B的弯折。对于图7-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低模量部分L在可弯折区B有分布的设计同样能减小可弯折区B的弯折阻力,使可弯折区B较易弯折。由于第一平直区F1和第二平直区F2无需弯折,在第一平直区F1和第二平直区F2有分布的高模量部分H能与此种需求适配,并保证第一平直区F1和第二平直区F2的机械性能(如抗冲击性能、硬度、平面度等)。
实施例一中,应力阻隔层151可以是形成在基材层152表面的材料层,例如可以通过涂布工艺形成应力阻隔层151,该涂布工艺可以是喷墨打印或者喷涂。可以使用若干个喷头或喷嘴在基材层152表面的不同区域同时、分别涂布高模量材料与低模量材料,以同时形成高模量部分H与低模量部分L,这样能确保高模量部分H与低模量部分L能无缝拼接,避免出现接缝线。这种涂布工艺的优点是涂层厚度公差小,可实现精细化的涂层图案化。当然,使用该涂布工艺形成应力阻隔层151仅仅是一种举例,实际上可以根据产品需要确定合适的工艺。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例如在进行落笔测试、落球测试、整机跌落测试等抗冲击测试时),柔性盖板14受到的冲击为瞬态冲击,受到瞬态冲击时柔性盖板14内部会产生瞬态应力。该瞬态冲击力学场景可以运用动态力学中的应力波理论来进行分析,以下将描述应力波理论。
当外界冲击载荷作用于介质时,介质中首先受到冲击载荷作用的质点会离开初始平衡位置。由于这部分质点与相邻质点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即产生形变),会受到相邻质点给予的作用力(即应力),但同时也给相邻质点以反作用力,因而使相邻质点也离开了初始平衡位置而运动起来。外界冲击载荷在介质上所引起的扰动就这样在介质中逐渐由近及远传播出去,由此形成应力波。
如图13所示,根据应力波理论,应力波在波阻抗不同的介质1与介质2的界面处将发生反射和透射,反射应力波将不会进入介质2,透射应力波将透过该界面继续传导至介质2。若介质1的波阻抗小于介质2的波阻抗,应力波由介质1进入介质2时,界面上的应力幅值(应力的最大值)将增大,使得界面上会出现应力集中,这容易导致界面破裂。并且,介质1与介质2的波阻抗差异越大,则界面上的应力幅值越大,应力集中越严重;反之,介质1与介质2的波阻抗差异越小,则界面上的应力幅值越小,应力集中越轻微。介质的波阻抗其中E为材料的模量,ρ为材料的密度。即材料的模量越高(一般模量越高的材料密度也越大),波阻抗越大。
图14示出了常规方案中的柔性屏14’,该柔性屏14’的柔性盖板15’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图14视角中,从上到下柔性盖板15’依次包括保护层153、光学胶层151’、基材层152、光学胶层154’,基材层152的上表面通过光学胶层151’与保护层153贴合,基材层152的下表面通过光学胶层154’与柔性显示面板16贴合。光学胶层151’与光学胶层154’均由光学胶制成,光学胶的模量通常极低(例如仅有30Kpa),极容易形变(类似于黏性胶水),也即光学胶层151’与光学胶层154’的模量极低,远远小于基材层152的模量。
结合图14所示,由上述应力波理论可知,应力波传播到光学胶层151’与基材层152的界面a时,由于光学胶层151’的模量远小于基材层152的模量,即光学胶层151’的波阻抗远小于基材层152的波阻抗,因此界面a上将会出现严重的应力集中,导致界面a极容易破裂,这会导致基材层152破裂。尤其是当基材层152由UTG这种脆性材料制成时,基材层152非常容易碎裂。由此可知,由于常规方案中的柔性盖板15’远离柔性显示面板16的一面设有模量极低的光学胶层151’,极容易使柔性盖板15’中的基材层152破裂,导致柔性盖板15’失效,因而柔性盖板15’的抗冲击性能极差。
结合图15所示,以实施例一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柔性盖板15为例,当应力波传播到应力阻隔层151与基材层152的界面c时,由于应力阻隔层151中的高模量部分H的模量(200Mpa-10Gpa)及低模量部分L的模量(1Mpa-1Gpa)与基材层152的模量(60Gpa-90Gpa)具有差异,因此根据应力波理论,界面c上也会出现应力集中。但是,由于高模量部分H的模量(200Mpa-10Gpa)与低模量部分L的模量(1Mpa-1Gpa)均远远大于光学胶的模量(例如30Kpa),与光学胶和基材层152的模量差异相比,高模量部分H、低模量部分L与基材层152的模量差异要小很多。也即与光学胶和基材层152的波阻抗差异相比,高模量部分H、低模量部分L与基材层152的波阻抗差异要小很多。因此,实施例一中界面c上的应力集中会大大减弱,界面a破裂的风险被极大降低,基材层152不易破裂。所以,实施例一的柔性盖板15通过在远离柔性显示面板16的一面设置具有较高模量的应力阻隔层151,能够极大降低柔性盖板15破裂的风险,使得柔性盖板15的抗冲击性能得到极大提升。
另外根据以上论述,应力阻隔层151中的低模量部分L与基材层152的波阻抗差异,比高模量部分H与基材层152的波阻抗差异大,因而低模量部分L与基材层152的界面处的应力集中会较为显著,而高模量部分H与基材层152的界面处的应力集中会较弱一些。但与常规方案相比,低模量部分L对应的基材层152的应力大大减小,因而低模量部分L所在的这部分柔性盖板15的抗冲击性能还是得到了极大提升。
实施例一中,经落笔冲击试验验证,将高模量部分H的模量设为200Mpa-10Gpa,低模量部分L的模量设在1Mpa-1Gpa时,基材层152产生破碎时对应的落笔高度显著增加,这意味着柔性盖板15的抗冲击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综上所述,实施例一的方案通过在柔性盖板15的基材层152远离柔性显示面板16的一面设置整体上具有较高模量的应力阻隔层151,能够极大减小应力阻隔层151与基材层152波阻抗差异,极大改善基材层152的应力集中,从而显著降低基材层152的破裂风险,提升柔性盖板15的抗冲击性能。并且,通过将应力阻隔层151分为高模量部分H与低模量部分L,使低模量部分L在可弯折区B分布,能够减小可弯折区B的弯折阻力,使可弯折区B较易弯折;使高模量部分H分布在除低模量部分L以外的其他区域,能够保证第一平直区F1和第二平直区F2的机械性能,满足产品需要。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应力阻隔层可以不区分低模量部分L与高模量部分H,应力阻隔层的各个区域的模量可以一致。基于相同的原理分析,具有均一且较高模量的应力阻隔层的设计同样能减小应力阻隔层与基材层152的波阻抗差异,极大改善基材层152的应力集中,从而显著降低基材层152的破裂风险,提升柔性盖板15的抗冲击性能。
如图16所示,在实施例二中,在上述实施例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柔性屏24的柔性盖板25还可以包括应变过渡层252,应变过渡层252与基材层152层叠贴合,应变过渡层252与应力阻隔层151分别位于基材层152的相对两面。应变过渡层252可以通过粘胶层26与柔性显示面板16贴合,粘胶层26例如可以采用光学胶或压敏胶。图16是在图5所示的基础增加了应变过渡层252,这仅仅是一种示例。实际在第二实施例中,应变过渡层252也可以适用于具有图7-图11所示的应力阻隔层151的柔性屏14。
应变过渡层252例如可采用聚硅氧烷类、聚酯类(如PET、聚氨酯、聚氨酯丙烯酸酯、丙烯酸酯)、环氧类(如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制造。
应变过渡层252的厚度可以是5um-200um(含端点值),这样可以保证应变过渡层252的机械性能和弯折性能。应变过渡层252与基材层152的附着力可以大于4N/cm,这样可以保证与基材层152的良好附着性。
应变过渡层252的模量可以较低,但比粘胶层26的模量(小于100Kpa)高。例如应变过渡层252的模量可以是1Mpa-200Mpa,典型模量值可以是1Mpa、10Mpa、20Mpa、50Mpa、100Mpa、200Mpa。应变过渡层252的设计能够减小基材层152朝向柔性显示面板16的表面的应变,其原理将在下文细描述。
同样结合图13所示,根据应力波理论,若介质1的波阻抗大于介质1的波阻抗,应力波由介质1进入介质2时,界面上的质点的速度相较于介质1中与该界面相邻的质点的速度会增大,因此界面上的质点将加速产生应变。进而,介质2中与该界面相邻的质点也随之加速产生应变,即介质1与介质2均会加速产生应变。并且,介质1与介质2的波阻抗差异越大,则介质1产生的应变越大;反之,介质1与介质2的波阻抗差异越小,则介质1产生的应变越小。
具体到图14所示的常规方案中的柔性屏14’,当应力波传播到基材层152与光学胶层152’的界面b时,由于光学胶层152’的模量远小于基材层152的模量,即光学胶层152’的波阻抗远小于基材层152的波阻抗,因此界面b上将会出现极大应变,使基材层152的形变过大,导致基材层152容易破裂。尤其是当基材层152由UTG这种脆性材料制成时,基材层152非常容易碎裂。由此可知,由于常规方案中的柔性盖板15’朝向柔性显示面板16的一面设有模量极低的光学胶层152’,极容易使柔性盖板15’中的基材层152破裂,导致柔性盖板15’失效,因而柔性盖板15’的抗冲击性能极差。
结合图16所示,当应力波传播到基材层152与应变过渡层252的界面d时,由于应变过渡层252的模量(1Mpa-200Mpa)远大于光学胶的模量(例如30Kpa),与基材层152和光学胶的模量差异相比,基材层152和应变过渡层252的模量差异要小很多。也即与基材层152和光学胶的波阻抗差异相比,基材层152和应变过渡层252的波阻抗差异要小很多。因此实施例二中界面d处的应变大大减小,基材层152的形变极大减小,基材层152破裂的风险大大降低。所以,实施例二的柔性盖板25通过在靠近柔性显示面板16的一面设置具有较高模量的应变过渡层252,能够极大降低柔性盖板25破裂的风险,使得柔性盖板25的抗冲击性能得到极大提升。
根据以上应力波理论可知,应变过渡层252与基材层152的模量越接近,基材层152的形变越小,则越有利于降低基材层152的破裂风险。但是应变过渡层252的模量越大,则应变过渡层252与粘胶层26的波阻抗差异会变大。这会使应变过渡层252与粘胶层26之间的界面e上出现显著的应力集中,导致应变过渡层252损伤失效,不利于应变过渡层252发挥减小基材层152形变的作用。鉴于此,实施例二的方案通过将应变过渡层252的模量设置在1Mpa-200Mpa的水平,能将应变过渡层252与粘胶层26的波阻抗差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既能减小界面d处的应变,又能避免界面e处出现显著的应力集中,综合提升了柔性盖板25的抗冲击性能。
实施例二中,应变过渡层252的断裂伸长率(材料受拉力作用至拉断时,伸长长度与拉伸前长度的比值)可以大于或等于50%,典型值可以是50%、200%、300%。这表明应变过渡层252的韧性很好,受到冲击时不易碎裂,这能确保应变过渡层252不易失效,能够可靠地发挥作用。并且,具有较佳韧性的应变过渡层252能够向基材层152提供抵抗力,以抵抗基材层152的形变,从而强化柔性盖板25的抗冲击性能。特别是对于由UTG这种脆性材料制造的基材层152,设置具有较佳韧性的应变过渡层252能够极大减小UTG的碎裂风险。当然应理解,应变过渡层252的该断裂伸长率设计并非是必需的。
综上,实施例二的方案中,通过进一步地在基材层152靠近柔性显示面板16的一面设置应变过渡层252,并将应变过渡层252的模量设置在1Mpa-200Mpa范围内,能够确保应变过渡层252的机械可靠性以减小基材层152形变,从而进一步降低基材层152的破裂风险,强化柔性盖板25的抗冲击性能。
在以上各实施例中,低模量部分L与高模量部分H的折射率差值的绝对值可以小于或等于0.1,这使得低模量部分L与高模量部分H的折射率较为接近,能减少低模量部分L与高模量部分H界面处的光线折射,避免该界面显现出来,从而能保证应力阻隔层151的透光度,确保柔性盖板15不影响显示。该折射率差值可以是低模量部分L的折射率减去高模量部分H的折射率,或者是高模量部分H的折射率减去低模量部分L的折射率。优选的,可以将低模量部分L的折射率与高模量部分H的折射率,控制在整数位及小数点后两位均相等的水平(例如低模量部分L的折射率为1.521,低模量部分L的折射率为1.522),以保证应力阻隔层151具有相当高的透光度。当然,低模量部分L与高模量部分H的此种折射率差值设计并非是必需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柔性盖板,用于与柔性显示面板贴合,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盖板具有第一平直区、可弯折区和第二平直区,所述可弯折区连接在所述第一平直区与所述第二平直区之间;
所述柔性盖板包括相层叠的基材层和应力阻隔层,所述基材层朝向所述柔性显示面板,所述基材层的模量为60Gpa-90Gpa,所述应力阻隔层位于所述基材层背离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应力阻隔层包括相连的高模量部分与低模量部分,所述低模量部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可弯折区,所述高模量部分位于所述柔性盖板中除所述低模量部分所占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所述高模量部分的模量为200Mpa-10Gpa,所述低模量部分的模量为1Mpa-1Gpa,且所述低模量部分的模量小于所述高模量部分的模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盖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盖板包括应变过渡层,所述应变过渡层与所述基材层层叠,所述应变过渡层与所述应力阻隔层分别位于所述基材层的相对两侧,所述应变过渡层用于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贴合,所述应变过渡层的模量为1Mpa-200Mp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盖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变过渡层的断裂伸长率大于或等于50%。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柔性盖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模量部分由聚酯类、环氧类或酰胺类的高分子材料制造;和/或,
所述低模量部分由聚硅氧烷类、聚酯类或环氧类的高分子材料制造。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柔性盖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变过渡层由聚硅氧烷类、聚酯类或环氧类的高分子材料制造。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柔性盖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模量部分为单个且连续分布,所述低模量部分的边界与所述可弯折区的边界重合,或者所述低模量部分的边界超出所述可弯折区的边界。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柔性盖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模量部分有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低模量部分间隔分布,相邻的所述低模量部分被所述高模量部分隔开,至少一个所述低模量部分位于所述可弯折区。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柔性盖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模量部分与所述高模量部分的折射率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0.1。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柔性盖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材层由超薄玻璃制成。
10.一种柔性屏,其特征在于,
包括柔性显示面板与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柔性盖板,所述柔性盖板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贴合,所述基材层朝向所述柔性显示面板,所述应力阻隔层背离所述柔性显示面板。
11.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包括壳体及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柔性屏,所述柔性屏安装于所述壳体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08014.5A CN113542459B (zh) | 2020-04-17 | 2020-04-17 | 柔性盖板、柔性屏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PCT/CN2021/087950 WO2021209057A1 (zh) | 2020-04-17 | 2021-04-17 | 柔性盖板、柔性屏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08014.5A CN113542459B (zh) | 2020-04-17 | 2020-04-17 | 柔性盖板、柔性屏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42459A true CN113542459A (zh) | 2021-10-22 |
CN113542459B CN113542459B (zh) | 2023-04-28 |
Family
ID=78083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308014.5A Active CN113542459B (zh) | 2020-04-17 | 2020-04-17 | 柔性盖板、柔性屏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542459B (zh) |
WO (1) | WO2021209057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46182A (zh) * | 2022-02-25 | 2022-05-06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柔性盖板及显示模组 |
CN115171538A (zh) * | 2022-07-29 | 2022-10-11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盖板制备方法、盖板及显示装置 |
WO2023246300A1 (zh) * | 2022-06-20 | 2023-12-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盖板及显示模组 |
WO2024168983A1 (zh) * | 2023-02-17 | 2024-08-22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柔性盖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20841A (zh) * | 2021-12-09 | 2022-03-01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
CN114241910B (zh) * | 2021-12-17 | 2024-05-24 |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盖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CN114203050B (zh) * | 2021-12-28 | 2023-11-28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模组及显示终端 |
CN115359517A (zh) * | 2022-08-08 | 2022-11-18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5584219B (zh) * | 2022-10-13 | 2024-01-30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粘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可折叠显示模组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31305A (zh) * | 2018-06-22 | 2018-11-1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盖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CN110211499A (zh) * | 2019-06-19 | 2019-09-06 |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折叠屏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
CN209461079U (zh) * | 2018-10-18 | 2019-10-01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柔性盖板、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342846B1 (ko) * | 2014-04-28 | 2021-12-27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
CN107025007B (zh) * | 2016-02-01 | 2023-10-24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及其立体盖板 |
CN106652802B (zh) * | 2017-02-27 | 2020-03-17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可折叠显示装置 |
CN109473041B (zh) * | 2017-09-08 | 2020-01-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可折弯盖板、可折弯显示模组及可折弯终端设备 |
KR102441930B1 (ko) * | 2017-12-04 | 2022-09-14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 및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
CN208271483U (zh) * | 2018-06-19 | 2018-12-21 |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CN208607861U (zh) * | 2018-08-09 | 2019-03-1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柔性面板模组和显示装置 |
CN109473046B (zh) * | 2018-12-18 | 2020-04-28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光学胶及显示面板 |
CN110164315B (zh) * | 2019-06-05 | 2020-12-11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显示屏及其制作方法、盖板和显示装置 |
-
2020
- 2020-04-17 CN CN202010308014.5A patent/CN113542459B/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4-17 WO PCT/CN2021/087950 patent/WO2021209057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31305A (zh) * | 2018-06-22 | 2018-11-1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盖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CN209461079U (zh) * | 2018-10-18 | 2019-10-01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柔性盖板、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CN110211499A (zh) * | 2019-06-19 | 2019-09-06 |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折叠屏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46182A (zh) * | 2022-02-25 | 2022-05-06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柔性盖板及显示模组 |
CN114446182B (zh) * | 2022-02-25 | 2023-11-14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柔性盖板及显示模组 |
WO2023246300A1 (zh) * | 2022-06-20 | 2023-12-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盖板及显示模组 |
CN115171538A (zh) * | 2022-07-29 | 2022-10-11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盖板制备方法、盖板及显示装置 |
CN115171538B (zh) * | 2022-07-29 | 2023-10-13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盖板制备方法、盖板及显示装置 |
WO2024168983A1 (zh) * | 2023-02-17 | 2024-08-22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柔性盖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42459B (zh) | 2023-04-28 |
WO2021209057A1 (zh) | 2021-10-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542459A (zh) | 柔性盖板、柔性屏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
CN111696439B (zh) | 柔性覆盖窗 | |
JP7389915B2 (ja) | フレキシブルスクリーンカバー、フレキシブル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フレキシブルスクリーン及び折り畳み式電子装置 | |
CN111833735B (zh) | 改善可见性的柔性覆盖窗 | |
CN111105710B (zh) | 窗口基底和包括窗口基底的柔性显示装置 | |
EP3704543B1 (en) |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support structure for bending | |
KR102068729B1 (ko) | 플렉시블 커버 윈도우 | |
KR20150033461A (ko) | 표시 장치용 커버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
KR20220003688A (ko) | 표시 장치 | |
US12001242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211481304U (zh) | 柔性盖板组件、柔性显示屏及柔性电子设备 | |
CN219800393U (zh) | 用于显示屏的盖板、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 | |
TWI827189B (zh) | 具有經改善強度的可撓性覆蓋窗 | |
CN113539072A (zh) | 柔性屏、柔性显示面板、柔性盖板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
KR20230135214A (ko) | 표시 장치 및 이에 포함되는 하부 모듈 제조 방법 | |
KR20160032984A (ko) | 터치센서 | |
US20220404529A1 (en) | Window,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window,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window | |
RU2804081C1 (ru) | Крышка гибкого экрана, гибкая панель дисплея, гибкий экран и складное электр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
US20240015906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US20230288956A1 (en) | Display device | |
KR20230090383A (ko) |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
US20240022657A1 (en) | Window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KR20230019292A (ko) | 표시 장치 | |
KR20240128757A (ko) | 표시 장치 | |
KR20220164830A (ko) | 윈도우 및 그 윈도우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