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46414A - 流路切换阀 - Google Patents

流路切换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46414A
CN113446414A CN202011592692.5A CN202011592692A CN113446414A CN 113446414 A CN113446414 A CN 113446414A CN 202011592692 A CN202011592692 A CN 202011592692A CN 113446414 A CN113446414 A CN 1134464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ort
flow path
shaft
path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9269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柳泽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o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ko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ok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ko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446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464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6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agnet, e.g. diaphragm valves, cutting off by means of a liquid
    • F16K31/0603Multiple-way valves
    • F16K31/0624Lift valves
    • F16K31/0627Lift valves with movable valve member positioned between sea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4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lift valves
    • F16K11/044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lift valves with movable valve members positioned between valve sea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 Electrically Driven Valve-Operat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流路切换阀,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容易地组装,且能够高精度地控制流体的流量。流路切换阀具有阀主体和阀轴,该阀主体具有阀室、将第一配管与阀室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将第二配管与阀室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将第三配管与阀室连接的第三连接部、设置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第一阀口以及设置于第二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之间的第二阀口,该阀轴以能够移动的方式配置于阀室,并插通于第一阀口以及第二阀口,阀轴具有:控制在第一阀口流动的流体的通过流量的第一阀芯部、控制在第二阀口流动的流体的通过流量的第二阀芯部,第一阀芯部及第二阀芯部分别具备锥形部和圆筒部,第二阀芯部的最大外径比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的内径小。

Description

流路切换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路切换阀。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提出了如下的各种流路切换阀,即该流路切换阀与第一流入口、第二流入口和第三流入口连接,将从第一流入口流入的流体分配供给到第二流入口或第三流入口。
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流路切换阀具有:阀主体,该阀主体具备上部阀座和下部阀座、与第一出入口、第二出入口和第三出入口连通的阀室;以及阀轴,该阀轴在该阀主体内移动。根据该流路切换阀,能够根据该阀轴的移动位置而将从第一流入口流入的流体供给到第二流入口或者第三流入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29240号公报
可是,上述的流路切换阀通过设置于阀轴的上部阀芯以及下部阀芯相对于阀主体的上部阀座以及下部阀座选择性地落座或者分离,从而切换流体的流动方向。在此,上部阀座和下部阀座形成于中空的阀座部件的两端,上部阀芯和下部阀芯通过插通于阀座部件的内部的连结轴连结。因此,在组装流路切换阀时,必须隔着阀座部件而从轴线方向两侧分别组装上部阀芯以及下部阀芯,存在组装费时的问题。而且,还存在因组装误差或动作时的定位误差而在第二流入口或第三流入口流动的流体的量容易变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路切换阀,该流路切换阀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容易地组装,并且能够高精度地控制流体的流量。
本发明所涉及的流路切换阀的特征在于,具有:
阀主体,该阀主体具有阀室、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第一阀口以及第二阀口,该第一连接部将第一配管与所述阀室连接,该第二连接部将第二配管与所述阀室连接,该第三连接部将第三配管与所述阀室连接,该第一阀口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该第二阀口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以及
阀轴,该阀轴以能够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阀室,并插通于所述第一阀口以及所述第二阀口,
所述阀轴具有:第一阀芯部,该第一阀芯部对在所述第一阀口流动的流体的通过流量进行控制;以及第二阀芯部,该第二阀芯部对在所述第二阀口流动的流体的通过流量进行控制,
所述第一阀芯部及所述第二阀芯部分别具备锥形部和圆筒部,
所述第二阀芯部的最大外径比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二阀口的内径小。
根据本发明的流路切换阀,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容易组装,并且能够高精度地控制流体的流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的流路特性的图,纵轴表示流量比,横轴表示阀轴提升量。
图3是将流路切换阀的阀芯部的周边放大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将流路切换阀的阀芯部的周边放大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将流路切换阀的阀芯部的周边放大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将流路切换阀的阀芯部的周边放大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将流路切换阀的阀芯部的周边放大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将流路切换阀的阀芯部的周边放大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表示比较例中的阀芯部的周边的与图3相同的剖视图。
图10是从侧面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阀轴的第一阀芯部的附近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的流路特性的图。
符号的说明
10流路切换阀
20阀主体
24、24A阀轴
25固定螺纹部(外螺纹部)
26导向衬套
27下止动体
30转子
31移动螺纹部(内螺纹部)
32阀轴保持架
33顶推螺母
34压缩螺旋弹簧
35复位弹簧
36支承环
37上止动体
40壳体
41环状板
50定子
VC阀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流路切换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从转子朝向阀室的方向设为下方,将其相反方向设为上方,但流路切换阀的设置方向不限于此。另外,作为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流体,使用制冷循环用的制冷剂。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10的纵剖视图。流路切换阀10具备:阀主体20;壳体40,该壳体安装于阀主体20并内置有驱动阀轴24的转子30;以及定子50,该定子外嵌于壳体40且驱动转子30旋转。将流路切换阀10的轴线设为L。
在壳体40的圆筒状部分的外周分别配置有一对绕线架52和定子线圈53以及包围它们的磁轭51,利用树脂模制罩56覆盖磁轭51的外周,从而形成定子50。通过转子30和定子50来构成步进电机(驱动部)。
壳体40由不锈钢等非磁性的金属形成,呈有底圆筒状。壳体40的开放的下端通过焊接等固定于不锈钢制的环状板41。
大致圆筒状的阀轴24以能够移动的方式配置于阀室VC,由不锈钢或黄铜等形成,将上端侧的小径轴部241、大径轴部242和下端侧的阀芯构造部243同轴地连接设置而成。关于阀芯构造部243的结构,参照图3在后面叙述。
大致圆筒状的阀轴保持架32在壳体40内配置成收容阀轴24的上端侧。阀轴保持架32的上端通过压入固定阀轴24的小径轴部241的上端的顶推螺母33接合。
沿着顶推螺母33的外周安装有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复位弹簧35。复位弹簧35具有如下功能:在详情后述的导向衬套26的固定螺纹部25与阀轴保持架32的移动螺纹部31的螺合脱离时,与壳体40的顶部内表面抵接而以使固定螺纹部25与移动螺纹部31的螺合恢复的方式施力。
相对于壳体40空开间隙地配置的转子30与阀轴保持架32经由支承环36结合。更具体而言,支承环36由在转子30的成形时嵌入的黄铜制的金属环构成,阀轴保持架32的上部突部与支承环36的内周孔部嵌合,将上部突部的外周铆接固定而将转子30、支承环36以及阀轴保持架32结合。
在阀轴保持架32的外周固定有构成止动机构的一方的上止动体37。上止动体37由筒状的树脂构成,朝向下方突出设置有板状的上止动片37a。
圆筒状的导向衬套26配置于阀轴保持架32与阀轴24之间。导向衬套26的下端通过压入而嵌合于阀主体20的上端开口201。在导向衬套26的外周固定有构成止动机构的另一方的下止动体27。下止动体27由环状的树脂构成,在上方突出设置有板状的下止动片27a,能够与上述的上止动片37a卡合。
下止动体27通过注塑成形而固定于在导向衬套26的外周形成的螺旋槽部分26a,上止动体37通过注塑成形而固定于在阀轴保持架32的外周形成的螺旋槽部分32b。
在阀轴保持架32的内表面形成有移动螺纹部31,与形成于导向衬套26的外周的固定螺纹部25螺合。
阀轴24以能够沿轴线L上下移动的方式嵌插于阀轴保持架32,被压缩安装于阀轴保持架32内的压缩螺旋弹簧34向下方施力。在导向衬套26的侧面形成有实现阀室VC与壳体40内的压力均衡的均压孔32a。
在壳体40的环状板41的中央开口通过钎焊固定有大致中空圆筒状的阀主体20的上端。
有底筒状的阀主体20具有:与上端开口201连接的上部扩大孔202、下端侧的下部扩大孔203、以及形成在上部扩大孔202与下部扩大孔203之间的中间扩大孔204。利用上部扩大孔202、下部扩大孔203以及中间扩大孔204形成阀室VC。
上部扩大孔202和中间扩大孔204经由第一阀口205连通,中间扩大孔204和下部扩大孔203经由第二阀口206连通。第一阀口205的内径比大径轴部242的外径稍大一点,另外,第二阀口206的内径比后述的端轴部247的外径稍大一点。第一阀口205与第二阀口206优选为相同直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阀口205和第二阀口206均为圆筒状,但也可以设为圆锥台面状或具有圆锥台面的圆筒部。
阀主体20具备:上部连通孔(将阀室VC和第一配管T1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07,该上部连通孔形成为从上部扩大孔202沿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延伸;以及上部接合孔208,该上部接合孔的直径比上部连通孔207的直径大。在上部接合孔208通过钎焊等接合有第一配管T1。将第一配管T1的轴线设为O1。
另外,阀主体20具备:中间连通孔(将阀室VC和第二配管T2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09,该中间连通孔形成为从中间扩大孔204沿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延伸;以及中间接合孔210,该中间接合孔的直径比中间连通孔209的直径大。在中间接合孔210通过钎焊等接合有第二配管T2。将第二配管T2的轴线设为O2。
并且,阀主体20具备:下部连通孔(将阀室VC和第三配管T3连接的第三连接部)211,该下部连通孔形成为从下部扩大孔203沿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延伸;以及下部接合孔212,该下部接合孔的直径比下部连通孔211的直径大。在下部接合孔212通过钎焊等接合有第三配管T3。将第三配管T3的轴线设为O3。在此,轴线O1、O2、O3设置在包含轴线L的同一平面上,但不一定必须设置在同一面上。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10的流路特性的图,图3~8是将流路切换阀10的阀芯构造部243的周边放大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参照图3可知,阀轴24的阀芯构造部243通过将第一阀芯部244、圆筒状的连结轴部246、第二阀芯部245以及圆筒状的端轴部247连结而成。第一阀芯部244和第二阀芯部245的直径比连结轴部246的直径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上下颠倒也具有相同的形状。
对在第一阀口205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通过流量进行控制的第一阀芯部244由与大径轴部242连接的第一大锥形部244a、与第一大锥形部244a连接的第一圆筒部244b、以及与第一圆筒部244b和连结轴部246连接的第一小锥形部244c构成。此外,大径轴部242及连结轴部246也有时作为圆筒部而作为第一阀芯部244的一部分。
对在第二阀口206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通过流量进行控制的第二阀芯部245由下端侧的第二大锥形部245a、与第二大锥形部245a连接的第二圆筒部245b、以及与第二圆筒部245b和连结轴部246连接的第二小锥形部245c构成。此外,连结轴部246以及端轴部247也有时作为圆筒部而作为第二阀芯部245的一部分。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指代第一大锥形部和第二大锥形部这两者时,称为大锥形部。同样地,在指代第一小锥形部和第二小锥形部这两者时,称为小锥形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将阀芯构造部243的最大外径设为比第一阀口205和第二阀口206的直径小。因此,能够仅从上端开口201侧组装阀轴24,制造容易性优异。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锥形部(第一大锥形部244a、第一小锥形部244c、第二大锥形部245a以及第二小锥形部245c)均为具有圆锥台面状的表面的部分,但也能够设为其他形状。例如,既可以将各锥形部形成为使多个斜度不同的圆锥台面连续的形状(多级锥形形状),也可以将包含轴线L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曲面状。
(流路切换阀的动作)
接着,对流路切换阀1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中,当通过从外部施加规定脉冲数的脉冲信号而对定子50的定子线圈53进行通电而励磁时,由于由此产生的磁力而在转子30产生旋转规定角度的旋转力,因此转子30及阀轴保持架32被驱动而相对于固定于阀主体20的导向衬套26旋转。
由此,通过导向衬套26的固定螺纹部25与阀轴保持架32的移动螺纹部31的螺纹进给机构(也称为驱动机构),阀轴保持架32在其轴线L方向上位移。即使在由于例如步进电机的失步等而阀轴24的下端与阀主体20的下部扩大孔203的底面抵接的情况下,上止动体37也仍未与下止动体27抵接,在阀轴24抵接的状态下转子30及阀轴保持架32进一步旋转下降。此时,阀轴保持架32相对于阀轴24的相对性的下降位移通过对压缩螺旋弹簧34进行压缩而被吸收。
而且,在转子30进一步旋转而阀轴保持架32下降了的情况下,上止动体37的上止动片37a与下止动体27的下止动片27a抵接。通过这些止动片27a、37a彼此的抵接,即使继续向定子50通电,阀轴保持架32的下降也被强制停止。
当对定子50施加相反特性的脉冲信号时,根据其脉冲数,转子30及阀轴保持架32相对于导向衬套26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被驱动而旋转规定角度,通过上述的螺纹进给机构,阀轴保持架32及阀轴24向上方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10中,将从第二配管T2流入到阀主体20的中间扩大孔204的制冷剂分配到第一配管T1或第三配管T3而排出。
首先,如图3所示,在阀轴24的下端与下部扩大孔203的底面抵接的状态下,阀轴24的大径轴部242进入第一阀口205内,第二阀芯部245从第二阀口206脱离(即连结轴部246进入)。此时,将大径轴部242相对于第一阀口205的重叠量设为OV1。
在此,从第二配管T2流入到阀主体20的中间扩大孔204内的制冷剂,根据第一阀口205与大径轴部242之间的截面积α与第二阀口206与连结轴部246之间的截面积β的面积比而分配给第一阀口205和第二阀口206。通过第一阀口205后的制冷剂通过上部扩大孔202内而流向第一配管T1,通过第二阀口206后的制冷剂通过下部扩大孔203内而流向第三配管T3。将在第一阀口205流动的制冷剂的量与在第二阀口206流动的制冷剂的量之比称为流量比。
在图2中,用实线X表示在第一阀口205流动的制冷剂的量,用虚线Y表示在第二阀口206流动的制冷剂的量。在图3的状态下,成为图2的点A所示的阀轴提升量,在第一阀口205流动的制冷剂的量为最小,在第二阀口206流动的制冷剂的量为最大。
当使阀轴24从点A上升时,第二小锥形部245c的上端通过第二阀口206的下端的径向内侧,并且第一大锥形部244a的上端位于第一阀口205的上端的径向内侧,此时,阀轴24的移动量与重叠量OV1相等。在图4示出该状态。在第一阀口205流动的制冷剂的量最小,直至第二小锥形部245c的上端位于第二阀口206的下端的径向内侧为止,并且,在第二阀口206流动的制冷剂的量保持最大,直至第一大锥形部244a的上端位于第一阀口205的上端的径向内侧为止。
此外,在图2的例子中,在第二小锥形部245c的上端通过第二阀口206的下端的径向内侧之后,第一大锥形部244a的上端位于第一阀口205的上端的径向内侧,在图2中用点B表示该时刻的阀轴提升量。因此,在第二阀口206流动的制冷剂的量从最大值减少了之后,也产生在第一阀口205流动的制冷剂的量为恒定的区间。但是,也可以以与本例相反的顺序来定位两者,也可以同时定位两上端。
当使阀轴24从点B上升时,第二小锥形部245c通过第二阀口206的下端的径向内侧,并且第一大锥形部244a通过第一阀口205的上端的径向内侧。
此时,根据阀轴24的位置,第一大锥形部244a与第一阀口205之间的截面积α、以及第二小锥形部245c与第二阀口206之间的截面积β发生变化。因此,能够按照图2中的实线X以及虚线Y而使在第一阀口205流动的制冷剂的量逐渐增加、使在第二阀口206流动的制冷剂的量逐渐减少。
当进一步使阀轴24上升时,第二圆筒部245b的上端通过第二阀口206的下端的径向内侧,并且第一圆筒部244b的上端位于第一阀口205的上端的径向内侧。在图5示出该状态。
此外,在图2的例子中,在第二圆筒部245b的上端通过第二阀口206的下端的径向内侧之后,第一圆筒部244b的上端位于第一阀口205的上端的径向内侧,在图2中用点C表示该时刻上的阀轴提升量。但是,也可以以与本例相反的顺序来定位两者,也可以同时定位两上端。
在第二圆筒部245b位于第二阀口206的下端的径向内侧且第一圆筒部244b位于第一阀口205的上端的径向内侧的期间,截面积α和截面积β相等,因此在第一阀口205流动的制冷剂的量与在第二阀口206流动的制冷剂的量成为等量,即流量比成为1。
当使阀轴24从点C上升时,到达阀轴24的行程中间点。图2的点D表示此时的阀轴提升量。当通过行程中间点并进一步使阀轴24上升时,第二大锥形部245a的上端通过第二阀口206的下端的径向内侧,并且第一小锥形部244c的上端位于第一阀口205的上端的径向内侧。
此外,在图2的例子中,在第二大锥形部245a的上端通过第二阀口206的下端的径向内侧之后,第一小锥形部244c的上端位于第一阀口205的上端的径向内侧。在图6表示第二大锥形部245a的上端位于第二阀口206的下端的径向内侧的状态,在图2中用点E表示该时刻的阀轴提升量。但是,也可以以与本例相反的顺序来定位两者,也可以同时定位两上端。
在点C~点E之间,第一圆筒部244b位于第一阀口205的上端的径向内侧,并且第二圆筒部245b位于第二阀口206的下端的径向内侧。因此,如图2中的实线X以及虚线Y所示,在第一阀口205流动的制冷剂的量和在第二阀口206流动的制冷剂的量维持等量。
当使阀轴24从点E上升时,端轴部247的上端通过第二阀口206的下端的径向内侧,并且连结轴部246的上端位于第一阀口205的上端的径向内侧。
此外,在图2的例子中,在端轴部247的上端通过第二阀口206的下端的径向内侧之后,连结轴部246的上端位于第一阀口205的上端的径向内侧。在图7表示端轴部247的上端位于第二阀口206的下端的径向内侧的状态,在图2中用点F表示该时刻的阀轴提升量。但是,也可以以与本例相反的顺序来定位两者,也可以同时定位两上端。
根据阀轴24的位置,第一小锥形部244c与第一阀口205之间的截面积α、以及第二大锥形部245a与第二阀口206之间的截面积β发生变化,直至到达点F为止。因此,能够按照图2中的实线X以及虚线Y而使在第一阀口205流动的制冷剂的量逐渐增加、使在第二阀口206流动的制冷剂的量逐渐减少。
在使阀轴24从点F上升时,在第一阀口205流动的制冷剂的量逐渐增加直至连结轴部246的上端位于第一阀口205的上端的径向内侧为止,但在第二阀口206流动的制冷剂的量为恒定。其后,在使阀轴24进一步上升而连结轴部246位于第一阀口205的上端的径向内侧时,端轴部247依然位于第二阀口206的下端的径向内侧。此时,阀轴24到达行程终点(移动端)。在图8中示出该状态,在图2中用点G表示该时刻的阀轴提升量。
在直至阀轴24到达行程终点为止,连结轴部246位于第一阀口205的上端的径向内侧,端轴部247位于第二阀口206的下端的径向内侧,因此,在第一阀口205流动的制冷剂的量为最大,在第二阀口206流动的制冷剂的量维持最小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设定为:在第一阀芯部244的第一圆筒部244b位于第一阀口205的径向内侧时,第二阀芯部245的第二圆筒部245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阀口206的径向内侧。
(比较例)
图9是表示比较例中的阀芯构造部243’的周边的与图3相同的剖视图。在本比较例中,阀轴24’的阀芯构造部243’具有第一锥形部244’、第二锥形部245’、连结第一锥形部244’与第二锥形部245’的连结轴部246、以及端轴部247。即,比较例的阀芯构造部243’不具有第一圆筒部和第二圆筒部。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图2中,用单点划线W表示使用了比较例的阀芯构造部243’的情况下的在第一配管T1流动的制冷剂的量,用双点划线Z表示在第三配管T3流动的制冷剂的量。在此,在使用了比较例的流路切换阀的情况下,其流量比为1的仅是单点划线W与双点划线Z交叉的点D。
在比较例中,在阀主体20和阀轴24’以理想的形状制造且组装误差为零的情况下,通过将阀轴24’停留在点D的位置,能够将流量比设为1。然而,实际上在阀主体20与阀轴24’存在制造误差,并且也产生组装误差。此外,由于步进电机的失步等,还有可能在阀轴24’的控制位置也产生偏移。在该情况下,单点划线W和双点划线Z的位置发生变化,因此难以在点D获得流量比1。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阀轴24的阀芯构造部243具有第一圆筒部244b和第二圆筒部245b,因此能够在点C~点E之间的较宽的范围实现流量比1。因此,即使在阀主体20和阀轴24产生了制造误差、组装误差或步进电机产生了失步等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它们的影响不超过点C~点E而产生,也能够确保流量比1。因此,流路切换阀10不要求严格的制造误差、组装误差,能够确保制造容易性。
(变形例)
图10是从侧面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阀轴24A的第一阀芯部244A的附近的放大图。本变形例的第一阀芯部244A由与大径轴部242连接的第一大锥形部244Aa、与第一大锥形部244Aa连接的第一圆筒部244Ab、以及与第一圆筒部244Ab和连结轴部246连接的第一小锥形部244Ac构成。关于除此以外的结构,包括第二阀芯部的形状在内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此外,将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大锥形部244a、第一圆筒部244b和第一小锥形部244c在图10中用虚线重叠地示出。显然,本变形例的第一圆筒部244Ab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圆筒部而言外径变小,与其相应地,第一大锥形部244Aa和第一小锥形部244Ac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
图11是表示本变形例的流路切换阀的流路特性的图。虚线Y与图2所示的虚线相同,但实线XA根据第一阀芯部244A的形状而变化。更具体而言,在点H~点I之间,第一圆筒部244Ab位于第一阀口205(参照图3)的上端的径向内侧,两者间的截面积为α,另外,第二圆筒部245b位于第二阀口206的下端的径向内侧,两者间的截面积为β。
此时,若将从第二配管T2流入的制冷剂的量设为Q,则能够将在点H~点I之间在第一配管T1流动的制冷剂的量设为Q·α/(α+β),将在第三配管T3流动的制冷剂的量设为Q·β/(α+β),能够以任意的量进行分配。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上述实施方式的任意的构成要素的变形。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能够追加或省略任意的构成要素。例如,也可以代替步进电机而使用螺线管致动器,也可以搭载对转子的旋转力进行减速并传递的行星齿轮机构。

Claims (6)

1.一种流路切换阀,其特征在于,具有:
阀主体,该阀主体具有阀室、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第一阀口以及第二阀口,该第一连接部将第一配管与所述阀室连接,该第二连接部将第二配管与所述阀室连接,该第三连接部将第三配管与所述阀室连接,该第一阀口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该第二阀口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以及
阀轴,该阀轴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阀室,并插通于所述第一阀口以及所述第二阀口,
所述阀轴具有:第一阀芯部,该第一阀芯部对在所述第一阀口流动的流体的通过流量进行控制;以及第二阀芯部,该第二阀芯部对在所述第二阀口流动的流体的通过流量进行控制,
所述第一阀芯部及所述第二阀芯部分别具备锥形部和圆筒部,
所述第二阀芯部的最大外径比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二阀口的内径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该流路切换阀被设定为:在所述第一阀芯部的圆筒部位于所述第一阀口的径向内侧时,所述第二阀芯部的圆筒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阀口的径向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路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芯部及所述第二阀芯部的所述锥形部均具有与所述圆筒部的一端连接的大锥形部和与所述圆筒部的另一端连接的小锥形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流路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阀轴的移动端,所述阀轴的端部与所述阀主体的底面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流路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轴具有与所述第一阀芯部和所述第二阀芯部连结的连结轴部,所述连结轴部的直径比所述第一阀芯部及所述第二阀芯部的直径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流路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芯部和所述第二阀芯部具有相同的形状。
CN202011592692.5A 2020-03-24 2020-12-29 流路切换阀 Pending CN1134464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52764 2020-03-24
JP2020052764A JP7129100B2 (ja) 2020-03-24 2020-03-24 流路切換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46414A true CN113446414A (zh) 2021-09-28

Family

ID=77808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92692.5A Pending CN113446414A (zh) 2020-03-24 2020-12-29 流路切换阀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29100B2 (zh)
CN (1) CN11344641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3026A (zh) * 2021-12-22 2022-04-29 北京中车赛德铁道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动主断电磁阀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03893B2 (ja) * 1997-08-05 2006-08-02 株式会社鷺宮製作所 双方向電磁弁
JP2013151968A (ja) * 2012-01-24 2013-08-08 Honda Motor Co Ltd 流量制御弁
CN205654909U (zh) * 2016-04-11 2016-10-19 燕山大学 一种比例多路阀阀芯
CN110312684B (zh) * 2017-02-24 2022-09-06 默克专利股份公司 流体分配器阀以及使用其的水净化和施配系统
JP7063453B2 (ja) * 2018-03-22 2022-05-09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電動弁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3026A (zh) * 2021-12-22 2022-04-29 北京中车赛德铁道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动主断电磁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52381A (ja) 2021-09-30
JP7129100B2 (ja) 2022-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96618B (zh) 电动阀
JPH0821554A (ja) 電動流量制御弁
JP6709926B1 (ja) 電動弁
JP2018003899A (ja) 電動弁
CN113446414A (zh) 流路切换阀
CN113623415A (zh) 电动阀
JP4416528B2 (ja) 流量制御弁
JP2005221115A5 (zh)
CN110094513B (zh) 一种电动阀
CN113614431B (zh) 电动阀
CN113677919A (zh) 流量控制阀及其组装方法
WO2019148693A1 (zh) 一种电动阀及其制造方法
CN112469936A (zh) 电动阀的组装方法及电动阀
KR102569601B1 (ko) 유로 전환밸브
JP2011163433A (ja) 電磁比例絞り弁
CN109578659B (zh) 流量控制阀
CN111566398B (zh) 电动阀
JPH0624282U (ja) 電動流量制御弁
JP7503819B2 (ja) 電動弁
CN113108071A (zh) 电动阀
CN113108072A (zh) 电动阀
JP7455410B2 (ja) 電動弁および電動弁の組立方法
CN114838178A (zh) 一种电动阀
CN114838147A (zh) 一种电动阀
CN114838179A (zh) 一种电动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