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23415A - 电动阀 - Google Patents

电动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23415A
CN113623415A CN202011432636.5A CN202011432636A CN113623415A CN 113623415 A CN113623415 A CN 113623415A CN 202011432636 A CN202011432636 A CN 202011432636A CN 113623415 A CN113623415 A CN 1136234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diameter
shaft
flow path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3263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矢泽将志
大鹿真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o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ko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ok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ko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6234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234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00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 F16K1/32Details
    • F16K1/34Cutting-off parts, e.g. valve members, seats
    • F16K1/44Details of seats or valve members of double-seat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00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 F16K1/32Details
    • F16K1/52Means for additional adjustment of the rate of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00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 F16K1/32Details
    • F16K1/54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the way in which the rate of flow varies during the actuation of the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2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lift valves
    • F16K27/0254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lift valves with conical shaped valv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4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ally Driven Valve-Operating Means (AREA)
  • Lift Valv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阀,对于在相同方向上流动的流体,能够进行小流量的流体控制和大流量的流体控制,并且容易地进行阀轴的定位调整。在电动阀中,阀轴的提升量构成为具有第一范围和第二范围,该第一范围是在移动阀座体落座于大径阀口的状态下,使流路调整部与小径阀口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变化的范围,该第二范围是在移动阀座体卡止于卡合部的状态下,使移动阀座体与大径阀口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变化的范围,当在第一范围内,流路调整部移动到最靠小径阀口侧的下端位置时,在流路调整部与小径阀口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

Description

电动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阀。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电动阀作为例如介于流体的配管系统的中途并进行流体的流路的开闭、流量控制的设备。在这样的电动阀中,为了正确地进行流量控制,通过安装于阀主体的步进电机等驱动源对阀芯进行驱动。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能够使小流量的流体在正方向上流动,另外使大流量的流体在反方向上流动的电动阀中,使可动阀座体也作为浮球型的逆止阀芯发挥功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41958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此,在专利文献1的电动阀中,其结构上存在如下问题,对于在相同方向上流动的流体,不能进行小流量的流体控制和大流量的流体控制。
另外,特别是为了高精度地进行小流量的流体控制,阀轴的定位很重要,在专利文献1的电动阀中,存在部件的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的影响较大,定位调整需要花费精力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阀,对于在相同方向上流动的流体,能够进行小流量的流体控制和大流量的流体控制,并且容易地进行阀轴的定位调整。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动阀具有:
阀主体,该阀主体具备阀室和大径阀口;
阀轴,该阀轴插通于所述阀室,并设置有流路调整部、卡合部以及台阶部;
阀轴驱动部,该阀轴驱动部能够通过使所述阀轴在与所述大径阀口接触、分离的方向上位移而使提升量发生变化;以及
移动阀座体,该移动阀座体在所述阀室内配置为能够在所述阀轴的位移方向上移动,并具备小径阀口,
所述阀轴的所述提升量构成为具有第一范围和第二范围,该第一范围是在所述移动阀座体落座于所述大径阀口的状态下,使所述流路调整部与所述小径阀口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变化的范围,该第二范围是在所述移动阀座体卡止于所述卡合部的状态下,使所述移动阀座体与所述大径阀口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变化的范围,
当在所述第一范围内,所述流路调整部移动到最靠所述小径阀口侧的下端位置时,在所述流路调整部与所述小径阀口之间行形成规定的间隙。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阀,对于在相同方向上流动的流体,能够进行小流量的流体控制和大流量的流体控制,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阀轴的定位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的流量测定的图,横轴表示为了使转子30旋转而施加的控制脉冲数,纵轴表示从供给侧圆管T1向排出侧圆管T2流动的制冷剂的量。
图3表示图1所示的电动阀的阀室的周边的放大剖视图,是表示阀轴位于与图2的点A对应的位置的状态。
图4是放大表示阀部的周边的图,是表示阀轴位于与图2的点A对应的位置的状态。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动阀的阀室的周边的放大剖视图,是表示阀轴位于与图2的点B对应的位置的状态。
图6是放大表示阀部的周边的图,是表示阀轴位于与图2的点B对应的位置的状态。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动阀的阀室的周边的放大剖视图,是表示阀轴位于与图2的点C对应的位置的状态。
图8是放大表示阀部的周边的图,是表示阀轴位于与图2的点C对应的位置的状态。
图9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动阀的阀室的周边的放大剖视图,是表示阀轴位于与图2的点D对应的位置的状态。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阀中的阀室的周边的放大剖视图,是表示阀轴位于与图2的点A’对应的位置的状态。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动阀中的阀室的周边的与图10相同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动阀中的阀室的周边的与图9相同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电动阀中的阀室的周边的与图9相同的放大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 电动阀
20 阀主体
21 阀室
24,24A 阀轴
25 固定螺纹部(外螺纹部)
26 导向衬套
27 下止动体
30 转子
31 移动螺纹部(内螺纹部)
32 阀轴保持部件
33 推螺母
34 压缩螺旋弹簧
35 恢复弹簧
36 支承环
37 上止动体
40 罐
41 环状板
50 定子
60 阀座部件
70 移动阀座体
71,71C 套筒
220,220B,220C 保持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电动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从转子朝向阀座的方向作为下方,并将其反方向作为上方。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的纵剖视图。进行汽车等制冷循环等中的制冷剂(流体)的流量控制的电动阀10具备:阀座部件60;安装有阀座部件60的阀主体20;安装于阀主体20,并内置有驱动阀轴24的转子30的罐40;以及外嵌于罐40,并驱动转子30旋转的定子50。将电动阀10的轴线称作L。
在罐40的圆筒状部分的外周分别配置有一对线圈架52、定子线圈53以及包围这些的磁轭51,通过将其外周用树脂模压罩盖56覆盖而形成定子50。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模压罩盖56包含并覆盖罐40的上部,但也可以仅覆盖磁轭51的周围。通过转子30和定子50构成了步进电机。
定子线圈53经由基板CB及连接器CN而与外部的电源电路(未图示)连接。
罐40由不锈钢等非磁性的金属形成,并形成为有底圆筒状。罐40的开放的下端如后述那样与阀主体20的上端熔接而固定安装。
大致圆筒状的阀轴24由不锈钢或黄铜等形成,将上端侧的第一轴部24a、比第一轴部24a大径的第二轴部24b、比第二轴部24b小径的第三轴部24c、比第三轴部24c小径的第四轴部24d以及下端侧的阀部24e连续设置为同轴。作为流路调整部的阀部24e具有随着朝向顶端侧而成为小径的锥形状。在第二轴部24b与第三轴部24c之间形成有上方台阶部(台阶部)24f,在第三轴部24c与第四轴部24d之间形成有下方台阶部24g。
大致圆筒状的阀轴保持部件32在罐40内配置为收容阀轴24的上端侧。阀轴保持部件32的上端通过压入固定安装有阀轴24的第一轴部24a的上端的推螺母33而接合。
沿着推螺母33的外周安装有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恢复弹簧35。恢复弹簧35具有如下功能:在之后详细描述的导向衬套26的固定螺纹部25与阀轴保持部件32的移动螺纹部31的螺合松开时,与罐40的顶部内表面抵接以使固定螺纹部25与移动螺纹部31的螺合恢复的方式施力。
相对于罐40隔开间隙配置的转子30与阀轴保持部件32经由支承环36结合。更具体地说,支承环36由在转子30的成形时嵌入的黄铜制的金属环构成,在支承环36的内周孔部嵌合有阀轴保持部件32的上部突部,将上部突部的外周铆接固定而将转子30、支承环36以及阀轴保持部件32结合。
在阀轴保持部件32的外周固定安装有构成止动机构的一方的上止动体37。上止动体37由环状的树脂构成,并突出设置有朝向下方的板状的上止动片37a。
圆筒状的导向衬套26配置于阀轴保持部件32与阀轴24之间。导向衬套26的下端通过压入而嵌合于后述的保持部件220的内周。在导向衬套26的外周固定安装有构成止动机构的另一方的下止动体27。下止动体27由环状的树脂构成,在上方突出设置有板状的下止动片27a,并能够与上述的上止动片37a卡合。
下止动体27通过注入成形而固定安装于形成于导向衬套26的外周的螺旋槽部分26a,上止动体37通过注入成形而固定安装于形成于阀轴保持部件32的外周的螺旋槽部分32b。
在阀轴保持部件32的内表面形成有移动螺纹部31,并与形成于导向衬套26的外周的固定螺纹部25螺合。通过由移动螺纹部31与固定螺纹部25构成的螺纹进给机构和转子30构成了使阀轴24在轴线L方向上进退移动的阀轴驱动部。
阀轴24嵌插为能够沿着阀轴保持部件32的轴线L上下移动,并被压缩安装于阀轴保持部件32内的压缩螺旋弹簧34向下方施力。在导向衬套26的侧面形成有实现阀室21与罐40内的压力均衡的均压孔32a。
阀主体20具有:由壁厚、外径均匀的金属制的直线管形成的筒状主体210、压入筒状主体210的上端侧内周的保持部件220以及阀座部件60。作为引导部的保持部件220具有中空圆筒部221和形成于中空圆筒部221的内周中间的划分壁222。中空圆筒部221具有在上端附近扩径的扩径部223。扩径部223嵌合于形成于筒状主体210的上端的薄壁部212,从而进行筒状主体210与保持部件220的轴线L方向的定位。另外,扩径部223在嵌合于筒状主体210的状态下,扩径部223的上端突出,并在与后述的罐40接合时作为接合引导部发挥功能。
在中空圆筒部221的内周,以下端与划分壁222接触的方式压入导向衬套26。在划分壁222的中央形成有圆形孔225。
在筒状主体210的下端通过钎焊固定安装有阀座部件60。在阀座部件60的下端形成有凸缘部64,该凸缘部64具有比筒状主体210的内径大的外径,通过使凸缘部64与筒状主体210的下端接触,从而进行阀座部件60相对于筒状主体210的在轴线L方向上的定位。
具有中空圆筒形状的阀座部件60在其上端具有缩径的薄壁圆筒部61,另外,在薄壁圆筒部61的上端内周侧具有随着朝向上方而扩径的锥状的阀座(大径阀口)62。在阀座部件60的内周中间形成有环状地突出的突出部63。排出侧圆管T2以上端与突出部63的下表面接触的方式嵌合于阀座部件60的内周并通过钎焊固定安装。通过将薄壁圆筒部61的内径设为比排出侧圆管T2的内径大,能够增大通过的制冷剂的最大量。
在筒状主体210的外周形成有圆孔211,另外,在圆孔211插通有供给侧圆管T1。具有轴线O的供给侧圆管T1的顶端与阀座部件60的薄壁圆筒部61的外周抵接而被定位,在该状态下,供给侧圆管T1被钎焊于筒状主体210。与阀室21连通的供给侧圆管T1内构成第一流路,与阀室21连通的排出侧圆管T2内构成第二流路。
在筒状主体210内,将保持部件220与阀座部件60之间的空间作为阀室21。在阀室21,移动阀座体70配置为能够沿着轴线L方向位移。移动阀座体70具有有顶圆筒状的套筒71和与套筒71的下端接合的圆盘状的底座72。
套筒71在与供给侧圆管T1相对的高度位置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具备四个横孔71a,另外,在顶壁71b的中央形成有圆形开口71c。
参照后述的图3,底座72连续设置有圆盘部72a和比圆盘部72a小径的短圆筒部72b,套筒71的下端以插入短圆筒部72b的外周的方式插入而与圆盘部72a的上表面接触。
在底座72的圆盘部72a的下面外周形成有随着朝向下方而缩径的锥状的底座面72c,并成为能够落座于阀座部件60的阀座62。参照后述的图4,在底座72的中央形成有连通孔72f,该连通孔72f由连续设置上端侧的圆筒孔(小径阀口)72d和下端侧的锥孔72e而构成。通过与圆筒孔72d连续地设置逐渐扩径的锥孔72e,减少了通过此处的制冷剂的通过音,从而实现了电动阀10的静稳化。这里,圆筒孔72d构成阀口。
套筒71的外径优选比底座面72c的最小内径小,由此,能够确保大的阀室21的容积。另外,通过采用较小径的圆筒孔72d,能够将套筒71的内径抑制地较小,从而能够实现减少套筒71的容积、开口截面积,或能够实现部件的轻量化。
参照后述的图3,在插通于阀室21内的阀轴24中,第二轴部24b插通于保持部件220的圆形孔225且第三轴部24c插通于套筒71的圆形开口71c。在套筒71内,作为卡合部的环状部件73以与第三轴部24c和第四轴部24d之间的下方台阶部24g接触的方式通过压入而安装。此外,第四轴部24d的上端部分(下方台阶部24g侧的部分)形成为比除其以外的第四轴部24d的直径大,从而环状部件73能够压入。
在图1中,在阀主体20的筒状主体210的外周通过熔接或钎焊固定安装有筒部240的端部,该筒部240通过将不锈钢板(SUS板)冲压而成形并形成为圆筒状。通过使筒部240卡合于从定子50侧延伸的板簧241,从而使阀主体20相对于定子50禁止旋转。
(阀主体的安装)
首先,将阀座部件60插入筒状主体210的下端,直到与凸缘部64接触,并将排出侧圆管T2插入阀座部件60的下端侧开口。另一方面,将供给侧圆管T1插通于筒状主体210的圆孔211,直到其顶端与阀座部件60接触。之后,通过钎焊将阀座部件60、供给侧圆管T1以及排出侧圆管T2与筒状主体210固定安装为一体。
之后,使套筒71接近阀轴24,并以阀轴24贯通圆形开口71c的方式将套筒71插入保持部件220内。
接着,将环状部件73压入第四轴部24d,并与下方台阶部24g接触。在该状态下,将底座72的短圆筒部72b压入套筒71的下端。将这样组装后的由套筒71、阀轴24、环状部件73以及短圆筒部72b构成的套筒组装体插入管制的筒状主体210。套筒71相对于保持部件220能够滑动。之后,在将套筒组装体的阀轴24插入到筒状主体210的圆形孔225的状态下,将保持部件220压入筒状主体210内。此时,通过将保持部件220的外径的一部分缩径,能够减少压入时施加的负荷。然后,将导向衬套26压入保持部件220内,从而安装下止动体27。另外,将压缩螺旋弹簧34、阀轴保持部件32、下止动体27、转子30以及推螺母33等安装于从导向衬套26突出的阀轴24。
然后,在使罐40的下端与从筒状主体210的上端突出的保持部件220的扩径部223嵌合的状态下,对接触的罐40的下端和筒状主体210的上端,遍及整周进行激光熔接而形成熔接部W。由此,在确保罐40与筒状主体210的同轴性的同时,将罐40、保持部件220与筒状主体210在一个位置接合。由于保持部件220不向外部露出,因此有利于防止老化等。另外,通过另外的工序将预先组装好的定子50安装于罐40的外周。通过以上,完成了电动阀10的安装。
根据本实施方式,套筒71是在保持部件220的中空圆筒部221的内周被引导的结构,因此,不需要将筒状主体210的内周作为引导部件来使用,从而能够用便宜的管等来形成筒状主体210。另外,能够将套筒71的外径与中空圆筒部221的内径配合而设置为较小径,因此,能够在套筒71与筒状主体210之间形成较大的阀室21,由此能够提高作为电动阀10的性能。
(电动阀的动作)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的流量测定的图,横轴表示为了使转子30旋转而施加的控制脉冲数,纵轴表示从供给侧圆管T1向排出侧圆管T2流动的制冷剂的量。控制脉冲数相当于阀轴24的相对位移量(提升量)。在图2中,将从点A到点C的控制脉冲数的范围作为小流量的控制范围(在移动阀座体70的底座面72c落座于阀座62的状态下,使第四轴部24d与圆筒孔72d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变化的第一范围),并将从点C到点D作为大流量的控制范围(在移动阀座体70被卡止于环状部件73的状态下,使移动阀座体70的底座面72c与阀座62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变化的第二范围)。
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的动作进行说明。以下,将由阀轴24与圆筒孔72d之间的间隙(第一间隙)形成的流路截面积作为S1,将由底座面72c与阀座62之间的间隙(第二间隙)形成的流路截面积作为S2。
在图1中,当从外部经由连接器CN和基板CB的供电,从而向定子50的定子线圈53进行通电而励磁时,通过产生的磁力在转子30产生旋转力,因此,驱动转子30及阀轴保持部件32相对于固定安装于阀主体20的导向衬套26旋转。
由此,通过导向衬套26的固定螺纹部25与阀轴保持部件32的移动螺纹部31的螺纹进给机构,从而阀轴保持部件32在其轴线L方向上位移。当通过向定子线圈53的通电而使阀轴保持部件32向下方位移时,因重力而卡合于环状部件73的状态的移动阀座体70和阀轴保持部件32一起向下方位移。然后,当使阀轴保持部件32向下方位移时,移动阀座体70的底座面72c落座于阀座部件60的阀座62。当从该状态进一步使阀轴保持部件32向下方位移时,环状部件73从顶壁71b离开,之后,阀轴24的上方台阶部24f与套筒71的顶壁71b的上表面接触,通过螺旋弹簧34的弹性力将底座面72c向阀座62按压,从而切断底座面72c与阀座62之间的制冷剂的流动。
另一方面,如图3、4所示,在阀轴24的上方台阶部24f与套筒71的顶壁71b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下,第四轴部24d的下端(阀部24e的上端)位于移动阀座体70的圆筒孔72d的范围内。这里,将第四轴部24d与圆筒孔72d的轴线L方向的重合量设为δ。此外,也包含δ=0mm的情况。像这样,当在第一范围内,第四轴部24d在移动到最靠圆筒孔72d侧的下端位置时,在第四轴部24d与圆筒孔72d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S3(除0mm之外)。
此时,由第四轴部24d与圆筒孔72d的间隙S3形成的流路截面积S1成为最小,因此,制冷剂以与该流路截面积S1对应的流量通过。换言之,第四轴部24d与圆筒孔72d的间隙不会完全地关闭,最小流量的制冷剂在其间流动。更具体地说,从供给侧圆管T1向阀室21供给的制冷剂经由套筒71的横孔71a进入套筒71内部,进而,经由第四轴部24d与圆筒孔72d之间而向阀座部件60的内部流动,并经由排出侧圆管T2排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阀轴24的上方台阶部24f与套筒71的顶壁71b的上表面接触,能够确定阀部24e相对于圆筒孔72d的轴线L方向的位置,并由此进行精度良好的流量控制。即,由于阀部24e的实际的位置相对于设计位置的偏差对应于各部件的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而增大,在使用例如止动件等来进行阀部24e的定位的结构中,关联的部件变多,因此实际的位置可能产生较大的偏差。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圆筒孔72d的底座72与上方台阶部24f之间仅介入有套筒71,因此,能够尽可能地排除偏差的要因,从而精度良好地进行阀部24e相对于圆筒孔72d的定位。
此外,在阀轴24的上方台阶部24f与套筒71的顶壁71b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中,上止动体37还未与下止动体27抵接,转子30及阀轴保持部件32和阀轴24与套筒71一起,进一步旋转下降。此时,相对于阀轴24的阀轴保持部件32的相对的下降位移因压缩螺旋弹簧34被压缩而被吸收。
之后,转子30进一步旋转,从而阀轴保持部件32下降,上止动体37的上止动片37a与下止动体27的下止动片27a抵接。由于这些止动片27a、37a彼此的抵接,即使继续向定子50通电,阀轴保持部件32的下降也被强制地停止。
由上止动体37和下止动体27构成的止动机构在转子30的轴向的全长内配置,因此,即使在止动机构发挥功能时,转子30、阀轴保持部件32也较少地发生大的倾斜而稳定工作,即使在接着使转子30反向旋转时也能够顺畅地进行。
接着,当向定子50进行反方向的通电时,转子30和阀轴保持部件32相对于导向衬套26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旋转,从而通过上述的螺纹进给机构,阀轴保持部件32向上方位移。此时,阀室21内的制冷剂压比排出侧圆管T2内的制冷剂压高,因此,移动阀座体70因差压而被向下方施力,底座72的底座面72c保持为落座于阀座部件60的阀座62。
因此,在底座面72c与阀座62之间不产生间隙,从而制冷剂仅从第四轴部24d与圆筒孔72d之间通过。因此,如图5、6所示,直到阀轴24的第四轴部24d的下端到达圆筒孔72d的上端为止,流路截面积S1保持为最小,因此流量不变化。此时,控制脉冲数与流量的关系由图2的从点A到点B的实线表示。
当从图5、6所示的位置,阀轴24的阀部24e进一步从圆筒孔72d的上端向上方位移时,作为锥状的阀部24e与圆筒孔72d之间的间隙发生变化,从而流路截面积S1(参照图8)增大。即,通过流路截面积S1的制冷剂的流量对应于移动阀座体70与阀轴24的相对位移量而变化,因此,能够进行小流量的流体控制。此时,控制脉冲数与流量的关系由图2的从点B到点C的实线表示。
当进一步继续进行向定子50的反方向的通电时,如图7、8所示,环状部件73与套筒71的顶壁71b的下表面抵接,在此之后,移动阀座体70以被阀轴24拉起的形式一起向上方位移。因此,如图9所示,移动阀座体70的底座面72c从阀座部件60的阀座62离开,从而由底座面72c与阀座62之间的间隙形成较大的流路截面积S2。
进而,当继续进行反方向的通电时,底座面72c与阀座62之间的流路截面积S2对应于阀轴24的位移量而扩大,从而大流量的制冷剂对应于该流路截面积S2而流动。
在该状态下,制冷剂经由将流路截面积S1和流路截面积S2合计的流路从供给侧圆管T1向排出侧圆管T2流动,但是,由于在阀部24e与圆筒孔72d之间不产生相对位移,因此流路截面积S1(图8)恒定,与此相对,流路截面积S2对应于阀轴24的位移量而变化。因此,能够进行精度良好的大流量的流体控制。当阀轴24位移到最大位置时,流路截面积S2不会继续扩大,因此,流路截面积S1和流路截面积S2这两者成为恒定,从而从供给侧圆管T1向排出侧圆管T2流动的制冷剂的量成为恒定。此时,控制脉冲数与流量的关系由图2的从点C到点D的实线表示。
通过像这样根据转子30的旋转量使阀轴24在轴线方向上位移,能够调整在相同方向上流动的制冷剂的通过量。转子30的旋转量被向脉冲电机的输入脉冲数限制,因此,不论是小流量和大流量中的哪一种,都能够正确地调整制冷剂通过量。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阀中的阀室的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阀轴的阀部和阀口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在阀轴24A没有形成相当于上方台阶部24f的结构。除此之外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0所示,阀轴24A的阀部24Ae是二段锥形状,更具体地说,阀部24Ae具有与第四轴部24Ad相邻的第一阀部24Ae1和与第一阀部24Ae1相邻的第二阀部24Ae2。这里,在由通过轴线L的平面将阀轴24A截断的截面中,将以轴线L为中心相对的第一阀部24Ae1的两侧的外形直线所夹的角作为锥角θ1,将以轴线L为中心相对的第二阀部24Ae2的两侧的外形直线所夹的角作为锥角θ2。在本实施方式中,锥角θ1比锥角θ2大。
另外,成为阀口的底座72A的连通孔72Af具有:小锥部72Ag、与小锥部72Ag相邻的圆筒孔72Ad以及与圆筒孔72Ad相邻的锥孔72Ae。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当向定子线圈53(参照图1)通电而阀轴24A向下方位移时,第一阀部24Ae1落座于小锥部72Ag,因此,阀部24Ae与连通孔72Af之间的间隙消失,从而制冷剂不会在其间通过。另外,参照图3,只要在底座72A的底座面72c落座于阀座部件60的阀座62的情况下,制冷剂就不会通过两者之间,因此,从供给侧圆管T1向排出侧圆管T2的制冷剂的流动被切断。
与此相对,当向反方向通电而阀轴24A向上方位移时,对应于其位移量而在阀部24Ae与连通孔72Af之间产生间隙,因此,与其流路截面积对应的小流量的制冷剂流动。此时,控制脉冲数与流量的关系由图2的从点A’到点B的虚线以及从点B到点C的实线表示。
进而,当向反方向的通电继续进行时,参照图9,环状部件73与套筒71的顶壁71b的下表面抵接,从而移动阀座体70被阀轴24A拉起,因此,在移动阀座体70的底座面72c与阀座部件60的阀座62之间产生间隙。在此之后,对应于阀轴24A的位移量,底座面72c与阀座62之间的间隙发生变化,因此,与其流路截面积对应的大流量的制冷剂流动。此时,控制脉冲数与流量的关系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由图2的从点C到点D的实线表示。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另外,如图11所示,如果电动阀的小锥部72Ag形成沿着流动方向的方向的槽(缺口)75,则在使第一阀部24Ae1落座于小锥部72Ag的状态(图2的从控制脉冲数0到点A’的范围)下,能够设置为规定的微小流量流(与图2的点A相同的流量)。此外,优选形成多个槽(缺口)75。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动阀中的阀室的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在本变形例中,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保持部件的形状不同。更具体地说,作为引导部的保持部件220B具有:下端侧的扩径内周部220a、与划分壁222相邻且比扩径内周部220a小径的缩径内周部220b以及将扩径内周部220a与缩径内周部220b连接的锥内周部220c。
内插于保持部件220B的套筒71的外周面71d遍及大致整个长度直径相同,因此,外周面71d与扩径内周部220a的间隙Δ1比外周面71d与缩径内周部220b的间隙Δ2大。除此之外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为了抑制闭阀时的底座面72c与阀座62之间的漏液,阀座部件60与底座72的同轴性变得重要。但是,阀座部件60与底座72之间介入有各种部件,由它们的制造公差和安装公差的累积决定了阀座部件60与底座72的同轴性,因此,考虑到制造成本等,同轴性的提高存在界限。
因此,通过使保持部件与套筒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即使在阀座部件60与底座72之间发生轴线错位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轴线L的正交方向上容许阀座部件60与底座72的微小位移,进而利用锥形状所具有的自对准性使底座面72c适当地落座于阀座62。但是,由于设置这样的间隙,当在开阀时从供给侧圆管T1向阀室21供给大量的制冷剂时,套筒71及底座72可能会振动而产生异常声音。
与此相对,根据本变形例,在如图12所示的开阀时,套筒71的外周面71d的上端附近向缩径内周部220b的内侧移动,因此,其间的间隙Δ2变得比间隙Δ1小。由此,即使在从供给侧圆管T1向阀室21供给大量的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套筒71及底座72的振动。
另一方面,在闭阀时(参照图3),套筒71的外周面71d位于扩径内周部220a的内侧,因此,能够利用较大的间隙Δ1,而在轴线L的正交方向上容许阀座部件60与底座72的微小位移。由此,能够提高闭阀时的底座面72c与阀座62之间的密封性。此外,在套筒71从扩径内周部220a向缩径内周部220b相对移动时,能够由在锥内周部220c通过而确保顺畅的移动。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电动阀中的阀室的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在本变形例中,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保持部件和套筒的形状不同。更具体地说,作为引导部的保持部件220C具有锥内周面220e,该锥内周面220e随着朝向与划分壁222相比的下端侧而扩径。另外,套筒71C在其上端侧具有锥外周面71e,该锥外周面71e对应于锥内周面220e随着朝向下端侧而扩径。除此之外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变形例,在如图13所示的开阀时,套筒71的锥外周面71e紧贴于锥内周面220e,因此,其间的间隙大致为零,即使在从供给侧圆管T1向阀室21供给大量的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套筒71和底座72的振动。
另一方面,在闭阀时,因套筒71C下降,从而锥外周面71e从锥内周面220e离开,由此在两者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在轴线L的正交方向上容许阀座部件60与底座72的微小位移。由此,能够提高闭阀时的底座面72c与阀座62之间的密封性。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任意的结构要素能够进行变形。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能够追加或省略任意的结构要素。

Claims (7)

1.一种电动阀,其特征在于,具有:
阀主体,该阀主体具备阀室和大径阀口;
阀轴,该阀轴插通于所述阀室,并设置有流路调整部、卡合部以及台阶部;
阀轴驱动部,该阀轴驱动部能够通过使所述阀轴在与所述大径阀口接触、分离的方向上位移而使提升量发生变化;以及
移动阀座体,该移动阀座体在所述阀室内配置为能够在所述阀轴的位移方向上移动,并具备小径阀口,
所述阀轴的所述提升量构成为具有第一范围和第二范围,该第一范围是在所述移动阀座体落座于所述大径阀口的状态下,使所述流路调整部与所述小径阀口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变化的范围,该第二范围是在所述移动阀座体卡止于所述卡合部的状态下,使所述移动阀座体与所述大径阀口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变化的范围,
当在所述第一范围内,所述流路调整部移动到最靠所述小径阀口侧的下端位置时,在所述流路调整部与所述小径阀口之间行形成规定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阀轴的所述台阶部与所述移动阀座体抵接时,所述流路调整部位于所述下端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调整部是锥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阀座体具有:底座,该底座具备所述小径阀口,并与所述大径阀口抵接;以及套筒,该套筒与所述底座连结,并具备顶壁,在所述套筒的顶壁形成有供所述阀轴插通的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与,
隔着所述顶壁,所述台阶部配设于所述阀轴的一方侧,所述卡合部配设于所述阀轴的另一方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主体具有引导部,所述套筒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内插于该引导部,开阀时的所述套筒与所述引导部的间隙比闭阀时的所述套筒与所述引导部的间隙小。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主体具有:由管材形成的主体和配设于所述主体的内侧并对所述移动阀座体进行引导的引导部。
CN202011432636.5A 2020-01-10 2020-12-10 电动阀 Pending CN1136234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3094 2020-01-10
JP2020-082151 2020-05-07
JP2020082151A JP2021110450A (ja) 2020-01-10 2020-05-07 電動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23415A true CN113623415A (zh) 2021-11-09

Family

ID=77059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32636.5A Pending CN113623415A (zh) 2020-01-10 2020-12-10 电动阀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110450A (zh)
CN (1) CN11362341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09982B2 (ja) * 2020-07-02 2024-01-09 株式会社鷺宮製作所 電動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44004U (ja) * 1982-03-24 1983-09-2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蒸気タ−ビン等の主塞止弁
JP3968734B2 (ja) * 1998-03-27 2007-08-29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直動型電磁弁
JP2019128001A (ja) * 2018-01-25 2019-08-01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流量調整弁
JP6909740B2 (ja) * 2018-01-31 2021-07-28 株式会社鷺宮製作所 電動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10450A (ja) 2021-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96618B (zh) 电动阀
CN108006299B (zh) 电动阀的组装方法
JP6214487B2 (ja) 電動弁
JP5664873B2 (ja) 流体を供給するためのバルブ
US20050284524A1 (en) Electromagnetic valve
JP2018003899A (ja) 電動弁
CN111173981A (zh) 流量控制阀
KR20070096792A (ko) 전동 밸브
CN113623415A (zh) 电动阀
EP2853795B1 (en) Electromagnetic valve
WO2020170720A1 (ja) 流量制御弁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US20120112105A1 (en) High pressure control valve
JP4538814B2 (ja) 流体噴射弁の流量調整装置
EP2669905B1 (en) Oil immersed solenoid
CN113108071A (zh) 电动阀
JP7150344B2 (ja) 電動弁
JP2005221115A5 (zh)
JP7129100B2 (ja) 流路切換弁
CN113614431B (zh) 电动阀
WO2021255986A1 (ja) 燃料噴射弁のプレストローク調整方法
CN111566398B (zh) 电动阀
JP2021156392A (ja) パイロット式電磁弁
JP7097093B2 (ja) 電動弁
CN117469402A (zh) 电动阀
JP2017044286A (ja) 電動弁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