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464A - 条状导体附近成簇的场致发射微尖 - Google Patents

条状导体附近成簇的场致发射微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464A
CN1133464A CN95120084A CN95120084A CN1133464A CN 1133464 A CN1133464 A CN 1133464A CN 95120084 A CN95120084 A CN 95120084A CN 95120084 A CN95120084 A CN 95120084A CN 1133464 A CN1133464 A CN 11334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emitting device
carrying plate
electron emitting
strip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51200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R·H·泰勒
K·G·维克斯
B·E·格内德
A·M·威尔逊
C·E·普里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xas Instrument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exas Instrument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08/341,74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5557159A/en
Application filed by Texas Instruments Inc filed Critical Texas Instrument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34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00Details of electrodes, of magnetic control means, of screens, or of the mounting or spacing thereof, common to two or more basic types of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1/02Main electrodes
    • H01J1/30Cold cathodes, e.g. field-emissive catho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00Details of electrodes, of magnetic control means, of screens, or of the mounting or spacing thereof, common to two or more basic types of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1/02Main electrodes
    • H01J1/30Cold cathodes, e.g. field-emissive cathode
    • H01J1/304Field-emissive cathodes
    • H01J1/3042Field-emissive cathodes microengineered, e.g. Spindt-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00Details of electrodes, of magnetic control means, of screens, or of the mounting or spacing thereof, common to two or more basic types of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1/02Main electrodes
    • H01J1/30Cold cathodes, e.g. field-emissive cathode
    • H01J1/304Field-emissive cath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9/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removal, maintenance of 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discharge lamps, or parts thereof; Recovery of material from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9/24Manufacture or joining of vessels, leading-in conductors or b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01/00Electrodes common to discharge tubes
    • H01J2201/30Cold cathodes
    • H01J2201/319Circuit el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emitters by direct integ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athode-Ray Tubes And Fluorescent Screens For Display (AREA)
  • Cold Cathode And The Manufacture (AREA)

Abstract

场致发射平板形显示器件的发射体板包括电阻材料层及导电材料的网格状结构。导电板也在由导体网格限定的间隔中电阻涂层上形成。以开始圆锥的微尖发射体在导电板的上表面形成。利用此结构,因为所有微尖端发射体都与导电板在电气上接触使它们都处于等电势。本发明也揭示了包含其上形成多个微尖发射体或由一薄层电阻材料隔开性的导电板的发射体簇的布局。

Description

条状导体附近成簇的场致发射微尖
本申请是1994年11月18日提交的名为“镇流层上场致发射微尖簇形布局”的编号为08/341,829的美国专利申请部分继续申请。此申请包括了主要内容与同日提交的名为“邻近条状导体的簇形场致发射微尖”的编号为08/,的美国专利申请主题相关,后者是1994年11月18日提交的编号为08/341,740的专利申请的部分继续申请部分。
在发明一般涉及平面板形显示器尤其涉及电子发射微尖(mi-crotip)结构的布局,其中一簇微尖形成于导电板上或与导电板相隔很近,而导电板与导电网结构在横向由电阻性媒质分隔开。
便携式计算机的出现更迫切需要重量轻、袖珍式及电源效率高的显示器。因为用于这些起显示器作用的器件的空间不可能用于通常的阴极射线管(CRT),所以特别有兴趣试图提供令人满意的及具有亮度、分辨率、显示通用性及功耗等可相比或更优越的显示特性的平板形显示器。然而当生产在某些应用上有用的显示器时,这些尝试都不能提供可与常用的CRT相比的显示器。
目前,液晶显示器几乎广泛使用于折叠和笔记本式计算机。与CRT相比,这些显示器的对比度较差,只有一有限范围的视角,并且在彩色型中它们以与扩展的电池工作不相容的速率消耗功率。此外,彩色屏幕比同等尺寸的CRT屏幕贵得多。
液晶显示器技术的缺陷引起的结果是,在工业上更加关注于薄膜形场致发射显示器技术。运用此技术的平板形显示器使用了一列矩阵可寻址的尖顶薄膜形冷场致发射阴极和一含有荧光屏的阳极。
场致发射现象在1950年左右被发现,并且由如SRI Interna-tional查尔斯A.斯宾兹等许多个人的进一步研究把此技术提高到此程度即它有希望用于廉价、低功耗、高分辨率、高对比度及全彩色平板形显示器的制造中。
场致发射显示器技术的优点在C.A.斯宾兹等人于1973年8月28日提交的编号为3,755,704,名为“场致发射阴极结构和使用此结构的器件”的美国专利;迈克尔·博雷尔等人于1989年8月15日提交的编号为4,857,161,名为“对于由场致发射激励的阴极发光显示装置的生产工艺”的美国专利;迈克尔·博雷尔等人于1990年7月10日提交的编号为5,194,780的,名为“以及具有微尖发射阴极的电子源由使用所述光源的场致发射激励的阴极致发光显示装置”的美国专利;罗伯特·迈耶于1993年3月16日提出的编号为5,194,780,名为“具有微尖发射阴极的电源的美国专利;以及杰恩-弗雷德里克·克拉克于1993年7月6日提出的编号为5,225,820,名为“微尖三原色荧光屏”的美国专利中被揭示。本申请将通过引用结合这些专利。
本发明涉及使用电阻层以提供一个防止用于电子发射体输出过剩电流的镇流器。在已有技术中,提供这种镇流有两个途径。在博雷尔等人(′916)的专利中揭示了竖向电阻的途径且这里相应于图1进行讨论;在迈耶(′780)的专利中揭示了横向电阻的途径且这里相应于图2A和2B进行讨论。
先参考图1,在此剖面图中示出可能是博雷尔等人(′916)的专利中揭示的那种类型示意的已有技术场致发射平板形显示器件的一部分。在此实施例中,场致发射器件包括一具有面对发射板的阴极致发光荧光涂层的阳极板,此荧光涂层可从相对于其激励侧看到。
更具体地说,图1的示意的已有技术竖向电阻场致发射器件包括阴极致发光阳极板10和电子发射体(或阴极)板12。发射体板12的阴极部分包括在绝缘衬底18上形成的导电层15、在导电层15上形成的电阻层16,以及在电阻层16上形成的许多导电的微尖14。
栅极包括一层淀积在覆盖了电阻层16的绝缘层20上的导电层。微尖发射体14呈锥形并在穿过导电层22和绝缘层20的孔34中形成。如此选择栅极层22和绝缘层20的厚度,使每个微尖14的顶点基本上与导电栅极层22处于同一水平上。导电层22组成横贯发射体板12表面的导电带的行,而导电层15组成横贯发射体板12的表面的导电带列,导电层22的行与导电层15的列正交,从而能对相应于一个象素的行和列交点处的微尖14进行矩阵寻址选择。
阳极板10包括淀积在透明平面支持体26上的导电膜28,而透明平面支持体26面向栅极22并与其平行地放置,导电膜28淀积在直接面向栅极22的支持体26的表面。导电膜28可具有横贯支持26体的表面的连续涂层的形状;或者,它可具有如克拉克的美国专利号5,225,820的专利中提出的包含三组横贯支持体26表面的相互电绝缘的平行导电带的形状。阳极板10也包括阴极致发光荧光涂层24,24淀积在导电膜28上从而直接面向并非常靠近栅极22。在克拉克的专利中,每一组导电带都覆盖有荧光涂层,此荧光涂层分别发出三原色红、蓝和绿中的一种光。
通过电源30把一相对于栅极22为负的电势加到用作阴极的导电层15上,对上述结构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微尖发射体14供电,从而形成一吸引从微尖14的顶点来的电子的电场。自由电子向阳极板10的方向加速,阳极板10通过接在栅极22和用作阳极的导电膜28之间的电源32施加实质上更大的正电压而被正向偏置。被吸引到阳极导电层28的电子的能量传到荧光涂层24,引起它发光,电子电荷从荧光涂层24传到导电膜28,完成了到电源32的电路。
电阻层用来提供对每个微尖发射体过量电流的镇流因而使电子发射均匀性较好。采用场致发射装置即激发显示器屏幕上的像素,电阻层可以消除过分亮的点。电阻层还可以通过限制电流来减少微尖的击穿危险从而防止行与列之间短路。最后,电阻层允许几个微尖发射体短路与栅板导体之间的;短路时非常有限的峰值电流(几个微安)不会影响其它阴极导体的工作。
波雷尔等人(′916)建议用电阻率大约介于102—166欧姆·厘米的材料作电阻层。特别是从包括氧化铟(In2O3)、氧化锡(SnO2)、氧化铁(FeO3)、氧化锌(ZnO)并掺杂硅元素的一组材料中选用作电阻层的材料。
遣憾的是,波雷尔等人(′916)所描述的那种器件并不能圆满地解决因微尖与栅极电极之间短路而产生的问题。当有一个微粒引起微尖与栅极导体短路时,施加在栅极与阴极导体之间的所有电压(大约70—100伏)都转到了电阻覆盖层两端。为了能允许这种少量的短路(这在包含几百万个微尖发射体的显示器面板中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电阻覆盖层必须能耐受大约100伏的电压,这要求其厚度大于2微米。否则,就会因受热而导致击穿,并在栅极导体与阴极导体之间出现完全短路,从而使电子发射源无法使用。但是,薄至2微米的电阻覆盖层必定会出现导致阴极导体与微尖发射件之间电阻层击穿的“针孔”或其它缺陷。
图2A和图2B分别是作为改进的已有技术的′场致发射器件横向电阻阴极结构(它可能是在迈耶(Meyer)(′780)专利中揭示的那种)的截面和平面图。在此参考资料中揭示的微尖发射阴极电子源包括做成网状结构的阴极和或栅极导体,微尖端发射体在网格状间隙内以矩阵排列方式形成于电阻层上。
具体而言,图2A和2B所示的场致发射结构40包括在玻璃衬底46的二氧化硅绝缘薄层44上形成网格状结构的阴极导体42。形成于导体42和绝缘层44上的电阻层48支持多个导电微尖发射体50。包含一层导电材料52的栅极电极淀积在将电阻层48覆盖住的绝缘层54上。微尖发射件50在电阻层48的穿过导电层52和绝缘层54的孔56内呈圆锥形。导电层安排为横贯场致发射结构40表面的导电带的行,而包括阴极导体42的网格状结构安排为横贯场致发射结构40表面的导电带的列,从而使在行与列交点处微尖50对矩阵寻址选择对应于一个像素。
这种安排不需要加厚电阻层就可以提高场效应微尖发射器件的击穿电阻。所揭示的阴极导体(和/或栅极导体)的网格状结构能够使迈耶专利中的阴极导体和电阻覆盖层基本上位于同一平面内。在该结构中,击穿电阻不再受电阻层厚度内缺陷的影响;而是从横向将阴极导体与微尖隔开的电阻覆盖层作为控制过量电流的一个镇流器。因而足以保证在阴极导体与微尖之间保持一个防止击穿的距离,与此同时仍然使电阻覆盖层担负起均匀电子发射的作用。
在上面的已有技术的器件中,每个微尖都位于电阻层的顶部。在波雷尔等人(′916)的专利中,电阻层的厚度或垂直尺寸决定了对过量电流的镇流;在迈耶的专利中,沿电阻层的横向间隔决定了镇流作用。镇流采用电阻性压降的形式从而使流经电流最多的那些微尖的电阻性降压最大,由此以这样的方式减少每个尖端上的电流。这两个专利中镇流装置的等效电路都是将每个尖端与单独的缓冲电阻器串联以限制场致发射电流。
但是,凭直觉就可以从图2B中看到,微尖50和阴极网格状结构42之间的镇流电阻随着阵列内各自的微尖50的位置而变化。在包括4×4阵列的说明性安排中,阵列顶角处的微尖50c的镇流电阻就比位于阵列侧边的微尖50s的小,而50s的镇流电阻又要比阵列内部的微尖50I的小。随着阵列尺寸增加到5×5或6×6阵列,微尖之间镇流电阻差异就会更加明显,据信,一个或多个内部微尖处的电势将不足以激发电子发射。因此,要求提供一种使所有的微尖电势大致相等的布局。
但是这样的布局必须在系统的物理和电气要求的约束下作出。首先,为了防止失效的微尖发射体利用过量电流,必须在导电阴极网格与每个微尖之间保持相当大的距离,即在网格与每个尖端之间保持阻值较高60电阻路径。其次,要进行优化设计,使导电网格与各微尖之间的间距相等从而使每个尖端的发射和降低的性能相同。
与要保持各微尖到导电网格等间距要求相矛盾的是要在小面积区域内尽可能多地放入微尖从而减少每个微尖的发射电流。采用大的簇形微尖可以最好地做到这一点,极端的例子就是一个完整的微尖阵列就是一个最终的显示像素的尺寸,遗憾的是,簇越大,由于到导电阴极网格的电阻路径差异,尖端发射之间的差异就越大。
由上可见,有必要改进用于场致发射平板显示器件的发射件结构,在改善每个微尖电子发射均匀性的同时对微尖发射体每个阵列中的过量电流进行镇流,另外还要保证发射体结构中较高的微尖密度。
根据本发明的原理,这里揭示了一种包含细长条状导体和多个导电板的电子发射装置,每块导电板占据横向与条状导体隔开的区域。该装置还包含与条状导体和导电板电接触的电阻层以及位于导电板所占区域内的微尖发射体。
根据本发明的原理进一步揭示了一种包含绝缘衬底,形成于衬底上呈多条形式的导体,条状导体在端部电气上互连,并且导电板位于绝缘衬底上,每块导电板占据靠近其中一个条状导体的区域。该装置还包括一层在衬底上覆盖了导电板并与多个条状导体电接触的电阻材料层。该装置进一步包括位于电阻层之上的电绝缘层和绝缘层上覆盖导电板的导电层,多个孔形成于导电层内并贯穿绝缘层。最后,该装置还包括位于电阻层上的微尖发射体,每个发射体形成于导电层中相应的孔内。
根据本发明的原量,还进一步揭示了制造电子发射装置的方法。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提供一块绝缘衬底;将第一层导电材料淀积到衬底上并形成导电条。靠近导电条的导电板和使导电在其端部互连的汇流区域;在衬底上形成一层覆盖导电条和导电板的电阻材料层;在电阻层上形成一层电绝缘层;在导电板区域内的绝缘层上形成一层第二导电层;在导电权区域内第二导电层中形成孔,孔延伸入绝缘层;以及在电阻层上形成微尖发射体,每个发射体都形成于第二导电层其中一个相应的孔内。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详述,可以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前述特征。
图1为根据前面讨论的现有技术的场致发射器件部分的剖面图;
图2A和2B分别为前面讨论的经过改进的现有技术的场致发射器件部分的剖面图和平面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表示导电网格内发射体簇的场致发射器件部分的剖面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表示导电网格内发射体簇的场致发射器件部分的剖面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表示导电网格内发射体簇的场致发射体件部分的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发射体簇的第一种安排的平面图;
图7为本发明发射体簇的第二种安排的平面图;
图8为按照本发明的相对于一条列导电线的发射体簇的第一种布局的平面图;
图9为包含本发明的发射体簇和列导电线的像素布局平面图;
图10为按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表示导电网格内发射体簇的场致发射器件部分的平面图;以及
图11为按照本发明的靠近列导电线的发射体簇的第二种布局的剖面图。
图3所示为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示意性场致发射平板显示装置的发射体平板60的剖面图。具体而言,图3的发射体平板60包括其上有可选的绝缘薄层64覆盖的衬底66。采用绝缘层64可以增强后续层与衬底66之间的附着力并限制杂质从衬底66扩散至合续层。电阻材料覆盖层68覆盖住绝缘层64,而导电材料构成的网格状结构62(与迈耶(′780)的专利中所述的类型相似形成于覆盖层68之上,结构62的导电网格的布局划定了所包围的区域。
按照本发明,在由导体62的网格确定区域内的电阻覆盖层68上还形成有导电板78。绝缘层74覆盖住电阻覆盖层68、导电网格结构62和导电板78,而导电层72覆盖住绝缘层74。形状为锥形的微尖发射体70形成于孔76内导电板78的上表面,孔穿过导电层72和绝缘层74直到平板78。
通过将第一电势施加到用作阴极的网格结构62的导体将更加正的第二电势施加到用作栅极的导电层72,激励微尖70发射电子。采用这种构造,由于所有的微尖发射体70与导电板78电气连接而具有相同的电势,因而与现有技术相比发射性能要均匀得多。
图3所示只是发射体平板60的一小部分。在实际情况下,微尖发射体70比较好的是阵列结构,典型的结构示于图2B;而且,发射体平板60最好排列成行×列矩阵形式以利于选择显示器的单个像素。按照实施例的方式,包含栅极的导电层72可以做成横贯发射体平板60表面的导电带的行,而包含阴极导体的导电网格结构62可以做成横贯发射体平板60表面的导电带的列,导电层72的行与导电网格结构62的列正交,从而使行与列交点处微尖70的矩阵寻址选择与像素对应。
按照例示的方式,衬底66可以包括玻璃,而绝缘层64可以包含厚度约为50纳米的二氧化硅(SiO2)。电阻层68包含厚度约为0.5—2.0微米的非晶硅(α-Si),而绝缘层74包含厚度约为1.0微米的SiO2。导电网格62由宽约为4微米而厚约为0.2微米的铝、钼、铬、铌等金属构成。导电板78包括厚度约为0.2微米的上述任一种锂导体。导电层72由厚约0.4微为的铌构成;导电层72内的孔的直径典型的为1.4微米。微尖70典型的由钼构成并且其顶端与导电层72的顶面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
按照本发明,制造发射体平板60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绝缘衬底66;将SiO2层淀积到衬底66上;在层64上形成一层电阻材料层68;在电阻层68上淀积一导电层,并且典型地采用光刻和刻蚀工艺;形成导电网格结构62以及在结构62的导体所限定的区域内形成导体板78;形成一层覆盖电阻层68、网格结构62和导电平板78的电绝缘层;在绝缘层74上形成导电层72;在导电板78上方的导电层72内形成多个孔76,孔76穿过绝缘层74到达导电平板78;以及在导电板78上形成微尖发射体70,每个发射体70都形成于导电层72的一个孔76内。
通过以下说明性的过程可以更充分地理解上述方法。通过溅射在玻璃衬底66上覆盖一层典型的为SiO2的厚为50纳米绝缘薄层64。通过在SiO2层64上溅射一层厚约500—2000纳米的非晶硅(α-Si)的方法增加一层电阻层;也可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工艺淀积非晶硅。
典型的由铝、钼、铬或铌组成、厚约200纳米的导电材料层淀积到电阻层68上。厚约1000纳米的光刻胶旋涂在导电层上。带有图案的掩模放于光敏光胶层上,将光刻胶需要的区域曝光,从而确定出阴极网格结构62和导电平板78。在光刻胶为正胶时,在将组件浸于苛性或碱性化学显影剂的显影步骤中,曝过光区域被去除。显影剂去除曝光过的不需要的光刻胶区域。随后在反应离子刻蚀(RIE)工艺中采用六氟化硫(SF6)去除导电层的曝过光区域。对于铝导电层;腐蚀剂包括三氯化溴(BCl3)。剩余的光刻胶用半导体制造工艺中的熟知的氧等离子体中干刻蚀法或用剥离液去除,从而在电阻层68上留下阴极网格结构62和导电板78。
厚约1000纳米的包含SiO2的电绝缘层74淀积到电阻层68、阴极网格结构62和导电板78上面。典型的是利用电子束蒸发方法在绝缘层74上淀积一层厚约400纳米的包含铝、钼、铬或铌的导电材料。厚约1000纳米的光刻胶层旋涂于第二导电层72上。带有图案的掩模放置于光敏光刻胶层上,对其需要曝光的区域进行曝光,从而直接在导电板78上确定出孔76的阵列。在光刻胶为正胶的情形下,曝过光的光刻胶区域在显影时被去除。随后通过利用六氟化磙(SF6)的反应离子刻蚀(RIE)工艺去除包含孔76的第二导电层72的未覆盖区域。在铝导电层的情形下,刻蚀剂可以包含三氯化溴(BCl3)。
随后以导电层72作掩模用诸如四氟化碳(CF4)的刻蚀剂对绝缘层74中的孔76进行干法刻蚀至导电板78。然后在接下来的湿法刻蚀中利用稀释(缓冲)的氢氟酸(HF)对绝缘层74进行凹蚀。这种凹蚀绝缘层74有助于消除微尖发射体70(阴极)与导电层72(栅极)之间的短路,并且更加便于在随后的平板显示器制造步骤中形成微尖。利用氧等离子体干法刻蚀过程或市售的剥离液可以去除剩下的光刻胶层54。
可以用皮雷尔等人(′161)的专利中所描述的方法形成微尖发射体70。微尖发射体70的形成过程首先是相对于结构表面的掠射角以真空蒸发的方法淀积一层包含例如是镍的分隔层,从而保证在绝缘层74开孔的内壁上没有淀积分隔层材料。接着沿接近正入射的方向在整个结构上淀积一层包含例如是钼的导电覆盖层,从而在孔76内形成圆锥形发射体70。随后在电化学过程中选择溶解镍分隔层以将带孔的导电层72显露出来并显现出电子发射微尖70。
在接下来对图4和图5的描述中,与图3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对于结构和功能上与图3中的相同的部件,在对应的标号上加上(′)或(″)。
图4为按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示意性场发射平板显示器件的发射体平板60′剖面图。具体而言,图4的发射体平板60′包括覆盖一层可选的绝缘薄层64于其上的衬底66。与迈耶(′780)专利所述类型相似的导电材料网状结构62′形成于绝缘层64上,网格结构62′的布局确定了其内所包含的区域。电阻材料覆盖68′覆盖绝缘层64和导电网格结构62′。
按照本发明,在由导体62′的网格确定的区域内电阻覆盖68′顶面上形成导电板78。绝缘层74′覆盖电阻覆盖层68′和导电板78,而导电层72覆盖绝缘层74′。圆锥形微尖发射体形成于孔76内导电板78的上表面,孔穿过导电层72和绝缘层74′直到平板78。
按照本发明,制造发射体平板60′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绝缘衬底66;在衬底66上淀积一层SiO2层64;在层64上淀积一层导电材料并典型的是采用光刻和刻蚀工艺形成导电网格结构62′;在层64和导电网格结构62′上形成电阻材料层68′;在电阻层68′上淀积一层导电材料并典型的是采用光刻和刻蚀工艺在导体62′限定的区域内形成导电板78;在电阻层68′和导电板78上形成一层电绝缘层74′;在绝缘层74′上形成一层导电层72;在导电平板78上方的导电层72内形成多个孔,孔76穿过绝缘怪74′直到导电板78;在导电板78上形成微尖发射体70,每个微尖发射体70形成于导电支72的一个孔内。在理解上述制造发射体结构60的工艺的基础上,很容易确定出说明性的材料和尺寸以及形成发射体结构60′的层结构、孔和微尖的说明性方法的特点。
图5为按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场致发射平板显示器件的发射体平板60″的剖面图。具体而言,图5的发射体平板60″包括覆盖一层可选的绝缘薄层64于其上的衬底66。与迈耶(′780)专利所述类型相似的导电材料网状结构62″形成于绝缘层64上,结构62″网格布局确定了其内所包含的区域。
按照本发明,还在导体62″网格确定的区域内的绝缘层64上形成导电板78″。电阻材料覆盖层68″覆盖在隔开网格结构62″与导电板78″的区域内的绝缘层64上。绝缘层74″覆盖电阻覆盖层68″、导电网格结构62″和导电板78″,而导电层72覆盖绝缘层74″。圆锥形微尖发射体形成于孔76内的导电板78的上表面,孔穿过导电层72和绝缘层74″直到平板78″。
按照本发明,制造发射体平板60″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绝缘衬底66;在衬底66上淀积一层SiO2层64;在层64上淀积一层导电网格结构62″以及位于结构62″导体限定区域内的导电板78″;在将网格结构62″和导电平板78″隔开的区域内层64上形成电阻材料层68″;在电阻层68″、网格结构62″和导电平板78″上形成电绝缘层74″;在绝缘层74″上形成导电层72;在导电板78″上方的导电层72内形成多个孔76,孔76穿过绝缘层74″直到导电板78″;以及在导电板78″上形成微尖发射体70,每个微尖发射体形成于导电层72内的一个孔76内。在理解上述制造发射体结构60的工艺的基础上,很容易确定出说明性的材料和尺寸以及形成发射体结构60″的层。结构、孔和微尖的说明性方法的特点。
图10为按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场致发射平板显示器件的发射体平板61的剖面图。具体而言,图10的发射体平板61包括覆盖一层可选的绝缘薄层64于其上的衬底66。与迈耶(′780)专利所述类型相似的导电材料网格状结构63形成于绝缘层64上,结构63的网格布局确定了其内所包含的区域。
按照本发明,还在导体63网格确定的区域内绝缘层64上形成导电板78″。电阻材料覆盖层69覆盖绝缘层64、导电网格结构63和导电板79。绝缘层75覆盖电阻覆盖层69,而导电层72覆盖绝缘层75。形成的孔76的穿过导电层72和绝缘层75而直到电阻层69的上表面。孔76形成在网格结构63的区域内的导电板79正上方。圆锥状的微尖发射体70形成于孔内的电阻层69的上表面。
在这种布局中,导电网格结构63包括场致发射器件的阴极,而导电层72包含场致发射器件61的栅极电极。对导电网格结构63施加较导电层72上电势为正的电势使微尖发射体70进行电子发射。
图10所示结构包括介于微尖发射体70与导电板79之间厚为1和微米的电阻层69以及和线个导电板79与导电网格结构63之间典型5微米的横向间距。因此,图10的布局在每个微尖发射体70及其下方的导电板79之间提供相对较小的竖向镇流电阻,而在每个导电板79与导电网格结构63之间提供大得多的横向镇流电阻。
按照本发明,制造发射体平板61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绝缘衬底66;在衬底66上淀积一层SiO2层64;在层64上淀积一层例如是铝、铬、钼或铌导电材料层并用光刻和刻蚀工艺形成导电网格结构以及位于由结构63的导体限定的区域内的导电板79;在覆盖网格结构63和导电板79的层64上形成例如为非晶硅的电阻材料层69;在电阻层69上形成一层电绝缘层75;采用光刻和刻蚀工艺在绝缘层75上淀积一层例如为铌的导电材料层并形成行导体72;在导电板79上方的导电层72中形成多个孔76,孔76穿过绝缘层75直到电阻层69;以及在电阻层69上形成例如为钼的微尖发射体70,和线个发射体70形成于导电层72内的其中一个孔76内。在理解上述制造发射体结构60的过程的基础上,很容易确定出说明性的材料和尺寸以及形成发射体结构61的层、结构、孔和微尖的说明性方法的特点。
图6为按照图3、4和5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射体簇第一种布局的平面图。图6与去除了导电层72和绝缘层74的图3的实施例相似。图6描述了导体的网格80、位于由网格结构80形成的区域内的导电板82、位于每块导电板82上的多个微尖84以及位于网格导体80与导电板82之间的间隔内的电阻材料区域86。在本实施例中,在导电板82上形成4×4阵列的微尖84,所有的导电板82都包括相同数目的微尖84。
在本实施例中,不管平板82上的微尖84的数目如何,导体80与导电板82上的每个微尖84之间的电阻相等。阻值由平板82的边长、平板82与导体80之间的距离以及区域86内材料的面电阻决定。因此,不管其在平板上的位置如何,单块平板82上的各微尖84电势相等,显现出基本上相同的发射和降低特性。
图7为按照本发明的发射体簇的第二种布局的平面图。与图6相似,图7表示导体的网格结构90网格结构90形成的每个区域内的四块导电板92、每块导电板92上多个微尖94以及网格导体90与导电板92之间的间隔内的电阻材料区域96。在本实施例中,导电板92上形成4×4阵列的微尖94,所有的平板92包含相等数量的微尖94。
显而易见的是导电板92可以在网格导体90的间隔内对称放置从而使平板92到导体90的电阻路径相等。因此,不管平板92上微尖94的数量多少,导体90与导电板92上各微尖94之间的电阻相等,其阻值一般取决于靠近导体90的平板92的边长、平板92与导体90之间的距离以及区域96内材料的面电阻。因此,不管其在平板92上的位置如何,每个微尖94的电势相等,表现出相同的发射和降低特性。
图7实施例与图6实施例相比具有提高微尖密度的优点。由于考虑到对称性,每个网格间隔内所有导电平板92相对网格导体90的电阻路径相等。因此,虽然导电板92的电压有浮动,它们基本上还是相等的,只是由于微尖94的发射特性不同而有差异。板间间隔S1和S2可以做得最小,并且明显小于平板92与网格导体90之间的间隔S3和S4,后一种间隔确定了微尖94的镇流电阻。
导电板82(图6)和导电板92(图7)上的簇形微尖的个数根据设计需要而确定。考虑到很少发生的微尖对栅极短路就可以使该簇内所有微尖短路从而导致该簇的微尖不发射电子,所以小的微尖失效几率是确定个数上限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从减少每个微尖所需总发射和尽可能减少簇内微尖之间发射特性的差异的观点看,要求每块导电板上成簇的微尖数目多一些。
虽然在图6和图7实施例的结构中导电板位于导电网格结构的间隔内从而在导电网格与每块导电板之间提供了相同的电阻路径,但可以预见到的是,可以采用远远不止上述两种的结构,例如导电板的形状和平板与导电网格间的位置关系可以不同,所有这些都提供了本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优点并符合本发明的原理。而且,可以看到,在不偏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不同于这里所示正方形间隔的例如和矩形、三角形或六角形(蜂窝状)间隔的来构造网格结构。
图8为按照本发明的与列导电线有关的发射体簇的布局的平面图。与图6和图7的各部分关系相似,力8表示了导体的条状结构100、多个靠近并与相应条状导体100横向隔开一定距离的多个导电板102、每块导电板102上多个微尖104以及导电条100与导电板102之间间隔内电阻材料区域106。如图所示,导电条100基本上相互平行,并以两块导电板102相互隔开。在本说明性实施例中,微尖104在导电平板102上为5×4阵列,所有的平板102包括数目相同的微尖104。
流经每块导电板102上微尖104簇的电流是由列导体条100与导电板102之间电阻层形成的薄膜电阻器阻值的函数。在本说明性实例中,电阻值与层106的面电阻和导电板102与导体条100之间距离L成正比,并且与靠近导体100的导电板102的宽度W成反比。相邻导电板102之间小间隔S5和S6的影响与图7实施例中讨论的相似,但图8实施例具有增加导电板102密度带来的附加优点。
在图7、图8、9和11中所述的布局中,以及在某种较小的程度上对于图3—5、6和10的实施例,通过设计和材料的权衡决定可以提高显示器像素中微尖的密度。首先,簇间距(即间距S1—S6)可以超过2微米从而采用投影印制技术或者可以小于2微米从而通过采用步进印制技术尽可能提高簇的容纳量。其次,簇间距可以超过2微米从而便于用湿式化学方法刻蚀导电层,或者可以小于2微米从而通过采用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尽可能提高簇的容纳量。第三,可以将簇间距设置为零从而产生只受像素尺寸限制的连续阵列。第四,簇电器长度L,即图8中导电板102与条状导体100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采用面电阻更大,例如更薄的层或掺杂较少的材料而在阻值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当然,由于条状导体100与导电板102之间的击穿场强,使长度L的减少量受到限制。最后,可以通过增加与图8中导体100相邻的导电板102的宽度W而不改变簇电阻器长度L和电阻层106面电阻值来减小簇电阻器的值。
图9为包括本发明的发射体簇和列导电线的像素布局的平面图。这种布局表示包含条状导体100和多个导电板102的列导体,每块导电板都与邻近的相应的条状导体100横向隔开一定距离。如图所示,导电条100大致相互平行,并且由两块导电板102相互隔开。条状导体100在上端和下端(显示器的有效区域外部)通过导电汇流区域110连接。列导体100与行导体112相交但电气上隔离,如图所示,行导体112与条状导体100正交。包含由单汇流区域110将其端部(阴极结构起来的条状列导体100与单个行导体(栅极的交点表示单个像素。为了冗余度的电流扩展,可以在显示器像素之间的无效区域加入可选的交线导体116。
虽然在图8和图9的实施例表示的典型结构中导电板位于条状导体结构邻近的位置从而在导电条和各块导电板之间提供相等的电阻路径,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可以采用远远不止上述情形的结构,例如导电板的形状和平板与条状导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不同,所有这些都提供了本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优点并符合本发明的原理。
按照本发明的图8和图9的制造发射体平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绝缘衬底;在衬底上淀积一层SiO2,在SiO2层上形成一层电阻材料层106;在电阻层106上淀积一层导电材料并典型地利用光刻和刻蚀工艺形成导电板102、列导电条100、汇流区域110和交线导体116(可选);形成覆盖电阻层106、导电板102和列导电条100的电绝缘层;在绝缘层上淀积一层导电材料并典型地利用光刻和刻蚀工艺形成行导体112;在位于导电板102上方的行导体112内形成多个孔,孔穿过绝缘层直到导电平板102;以及在导电板上形成微尖发射体104,每个发射合格104形成于行导体112内的一个孔内。在理解图3所述制造发射体结构60过程的基础上,很容易确定出图8和图9中材料和尺寸以及形成发射体平板的层结构、孔和微尖的方法的特点。
或者,按照本发明的图8和图9的发射体平板制造的另一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绝缘衬底;在衬底上淀积一层SiO2;在SiO2上淀积导电材料层并利用光刻和刻蚀工艺形成列导电条100、汇流区域110和交线导体116;在SiO2层和列导电条100上方形成电阻材料层106;在SiO2层和列导电100上方形成电阻材料层106;在电阻层106上淀积一层导电材料并典型地利用光刻和刻蚀工艺形成导电板102;形成覆盖电阻层106和导电板102的电绝缘层102;在绝缘上淀积一层导电材料并典型地利用光刻和刻蚀工艺形成行导体112;在导电板上方的行导体112内形成多个孔,孔穿过绝缘层直到导电板102;在导电板102上形成微尖发射体,每个发射体104形成于行导体内的一个孔内。
图11为实现按照本发明的邻近列导电线的发射体簇第二种布局的发射体平板118的剖面图。各部分关系与图10相似,图11表示了覆盖有可选的薄膜绝缘层122的衬底120。多个沿垂直于图面方向延伸的条状导体124与多个导电板128一样,位于层122上。条状导体124与导电板128的相对位置关系与图8中的相同,其中平板128两两相邻并在横向上与对应的条状导体124相隔一定间距。电阻材料覆盖层126覆盖绝缘层122、条状导体126和导电板128。绝缘层130覆盖电阻覆盖层126,而导电层132覆盖绝缘层130。孔136形成于导电层132和绝缘层130内直到电阻层126的上表面。孔136形成于导电板128的正上方。锥形微尖发射体134形成于开孔内电阻层126的上表面上。
在这种布局下,条状导体124包括场致发射体件118的阴极,而导电层132包含场致发射体件118的栅极。对条状导体124施加致导电层132上为正的电势使微尖发射体70的作电子发射。
图11所示结构可以包括介于微尖发射体134与导电极128之间电阻层的典型厚度1微米,和每个导电板128与相邻条状导体124之间5微米的横向间隔。因此,图11的这种布局在每个微尖发射体134与其下方的导电平板128之间提供较小的竖向镇流电阻,而在每块导电板128与邻近的条状导体124之间提供相当大的横向镇流电阻。
按照本发明的发射体平板118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绝缘衬底120,在衬底120上淀积一层SiO2;在SiO2层上淀积一层例如为铝、铬、钼或铌的导电材料层并利用光刻和刻蚀工艺形成导电板128、列条124和图9所示的汇流区域与交线导体;在列导电条124和导电板128的上方形成一层例如是非晶硅的电阻材料;形成覆盖电阻层126的电绝缘层130;在绝缘层130上淀积一层例如为铌的导电材料层并利用光记笔刻蚀工艺形成行导体132;在导电板128上方的行导体132内形成多个孔136,孔穿过绝缘层130直到电阻层126;以及在电阻层126上形成例如是钼制成的微尖发射体134,每个发射体134形成于行导体132内的一个孔136内。
虽然这里是通过所揭示的结构和方法阐述本发明的原理,但是应理解可以采用各种改动来实现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并不是由所述具体结构限定,而是由后面权项的广度来限定。

Claims (69)

1.一种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其上具有多个微尖发射体的导电板;
覆盖所述导电板并与所述导电板相隔一定距离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内形成有孔,每个所述发射体形成于所述导电层内相应的所述孔内;
与所述导电板横向隔开一定距离的条状导体;以及
与所述条状导体和所述平板电气上耦合的电阻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板与所述条状导体位于所述电阻层的同一表面附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平板与所述条状导体位于所述电阻层的相对的表面附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条状导体与所述导电层之间施加电势的装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导体包括阴极电极而所述导电层包含栅极电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以阵列形式形成于所述导电层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内的所述孔通常为圆形而所述微尖发射体通常为圆锥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层包含非晶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尖发射体包含钼。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板的材料选自铝、铬、钼和铌中的一种。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导体的材料选自铝、铬、钼和铌中的一种。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包含铌。
13.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衬底;
所述绝缘衬底上的电阻材料层;
在所述电阻材料层上以多个条状形式形成的导体,所述导体条在电气上互连;
所述电阻材料层上的导电板,每块导电平板占据与所述条状导体横向间隔一定距离的区域;
位于所述电板上的电绝缘层;
位于覆盖所述导电板的所述绝缘层上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包括多个形成于其内并穿过所述绝缘层的孔;
所述导电板上的微尖发射体,每个发射体形成于所述导电层内相应的一个所述孔内。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导体大致平行。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电板中的每一个都包含相等数目的发射体。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电板中的各块与对应的相邻条状导体基本上等间距。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电板的每一个到相应的邻近条状导体的电阻路径基本相等。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所述条状导体与所述导电层之间施加电势的装置。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导体包含阴极电极而所述导电层包含栅极电极。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体以阵列形式形成于每块所述导电板上。
21.如权利要求13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内所述孔一般为圆形而所述微尖发射体一般为圆锥形。
22.如权利要求13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材料包含非晶硅。
23.如权利要求13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尖发射体包括钼。
2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包括铌。
2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板的材料选自铝、铬、钼和铌中的一种。
2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导体的材料选自铝、铬、钼和铌中的一种。
27.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层;
以多个条状形式形成于所述衬底上的导体,所述条状导体在电气上互连;
位于所述衬底上并与所述条状导体电气上接触的电阻层;
所述电阻层上的导电板,每块导电板占据与所述条状导体横向隔开一定距离的区域;
位于所述导电板上的电绝缘层;
位于覆盖所述导电板的所述绝缘层上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包含多个形成于其内并穿过所述绝缘层的孔;
所述导电板上的微尖发射体,每个发射体形成于所述导电层内的一个相应的所述孔内。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导体基本平行。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块所述多个导电板包括相同数目的发射体。
30.如权利要求27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电板中的每一块与对应的相邻条状导体基本上等间隔。
31.如权利要求27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电板的每一个到相应的邻近条状导体的电阻路径基本相等。
32.如权利要求27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所述条状导体与所述导电层之间施加电势的装置。
33.如权利要求27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导体包含阴极电极而所述导电层包含栅极电极。
34.如权利要求27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体以阵列形式形成于每块所述导电板上。
35.如权利要求27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内所述孔一般为圆形而所述微尖发射体一般为圆锥形。
36.如权利要求27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材料包含非晶硅。
37.如权利要求27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尖发射体包括钼。
3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板的材料选自铝、铬、钼和铌中的一种。
3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导体的材料选自铝、铬、钼和铌中的一种。
40.一种制造电子发射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下列步骤:
提供绝缘衬底;
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电阻材料层;
在所述电阻层上淀积一层导电材料并形成导电条、与所述条状导体横向间隔一定距离的导电板以及在其端部互连所述条状导体的汇流区域;
在所述导电板上形成电绝缘层;
在位于所述导电板上方的所述导电层内形成孔,所述孔穿过所述绝缘层;
在所述导电平板上形成微尖发射体,每个发射体形成于所述导电层内的一个相应的所述孔内。
41.一种制造电子发射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绝缘衬底;
在所述衬底上淀积第一层导电材料并形成导电条和与所述条状导体在端部互连的汇流区域;
在所述衬底上形成与所述条状导体电气上接触的电阻材料层;
在所述电阻层上淀积第二层导电材料并形成与所述条状导体横向间隔一定距离的导电板;
在所述导电板上形成电绝缘层;
在位于所述导电板上方的所述导电层内形成孔,所述孔穿过所述绝缘层;
在所述导电平板上形成微尖发射体,每个发射体形成于所述导电层内的一个相应的所述孔内。
42.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细长条状导体;
多个导电板,每块导电板占据与所述条状导体横向间隔一定距离的区域;
与所述条状导体和所述多个导电板电气正接触的电阻层;以及
位于由所述导电板占据之所述区域内的微尖电子发射体。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细长各状导体电气上隔离的导电层、所述导电板和所述电阻层,所述导电层内有形成于其中的孔,每一个所述电子发射体形成于所述导电层内的一个相应的所述孔内。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所述条状导体与所述导电层之间施加电势的装置。
45.如权利要求43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导体包含阴极电极面所述导电层包含栅极电报。
46.如权利要求43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体以阵列形式形成于每块所述导电板上。
47.如权利要求43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内所述孔一般为圆形而所述微尖发射体一般为圆锥形。
48.如权利要求42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材料包含非晶硅。
49.如权利要求42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尖发射体包括钼。
50.如权利要求42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板的材料选自铝、铬、钼和铌中的一种。
51.如权利要求42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导体的材料选自铝、铬、钼和铌中的一种。
52.如权利要求43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包括铌。
53.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其上包含多个微尖电子发射体的导电板;
与所述导电板横向间隔一定距离的条状导体;以及
与所述条状导体和所述导电板电气上接触的电阻层。
54.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细长条状导体;
每占据与所述条状导体横向间隔一定距离的一个区域的导电板;
与所述条状导体和所述导电板电气上接触的电阻层;以及
位于所述导电板占据的所述区域内的多个微尖电子发射体。
55.一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衬底;
位于所述衬底上以多个条状形式形成的导体,所述条状导体在其端部电气上互连;
位于所述衬底上的导电板,每块导电板占据与其中一个所述条状导体间隔一定距离的区域;
覆盖所述导电板并与所述多个条状导体电气上接触的电阻材料层;
位于所述电阻材料层上的电绝缘层;
位于覆盖所述导电板的所述绝缘层上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包括形成于其内并穿过所述绝缘层的多个孔;
所述电阻材料层上的微尖发射体,每个发射体形成于所述导电层内的一个相应的所述孔内。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导体大致平行。
57.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电板中的每一个都包含相等数目的发射体。
58.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电板中的各块与对应的相邻条状导体基本上等间距。
59.如权利要求55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电板的每一个到相应的邻近条状导体的电阻路径基本相等。
60.如权利要求55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所述条状导体与所述导电层之间施加电势的装置。
61.如权利要求55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导体包含阴极电极而所述导电层包含栅极电极。
62.如权利要求55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体以阵列形式形成于每块所述导电板上。
63.如权利要求55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内所述孔一般为圆形而所述微尖发射体一般为圆锥形。
64.如权利要求55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材料包含非晶硅。
65.如权利要求55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尖发射体包括钼。
6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包括铌。
67.如权利要求55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导体的材料选自铝、铬、钼和铌中的一种。
68.如权利要求55所述电子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导体的材料选自铝、铬、钼和铌中的一种。
69.一种制造电子发射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绝缘衬底;
在所述衬底上淀积第一层导电材料并形成导电条、与所述条状导体横向间隔一定距离的导电板和在其端部互连所述条状导体的汇流区域;
所述衬底上形成一层覆盖所述导电条和所述导电板的电阻材料;
在所述电阻层上形成电绝缘层;
在位于所述导电板上方的区域内的所述绝缘层上形成第二导电层;
在所述导电板上形成电绝缘层;
在位于所述导电板上方的所述导电层内形成孔,所述孔穿过所述绝缘层;
在所述导电平板上形成微尖发射体,每个发射体形成于所述导电层中的相应的一个所述孔中形成。
CN95120084A 1994-11-18 1995-11-20 条状导体附近成簇的场致发射微尖 Pending CN11334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08/341,740 US5557159A (en) 1994-11-18 1994-11-18 Field emission microtip clusters adjacent stripe conductors
US08/341,740 1994-11-18
US08/378,331 US5536993A (en) 1994-11-18 1995-01-26 Clustered field emission microtips adjacent stripe conductors
US08/378,331 1995-01-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464A true CN1133464A (zh) 1996-10-16

Family

ID=26992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5120084A Pending CN1133464A (zh) 1994-11-18 1995-11-20 条状导体附近成簇的场致发射微尖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5536993A (zh)
JP (1) JPH08227652A (zh)
KR (1) KR960019422A (zh)
CN (1) CN113346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34582A (zh) * 2021-12-23 2022-04-12 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场发射器件结构的制造方法及场发射器件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17304B1 (fr) * 1994-03-09 1996-04-05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Source d'électrons à cathodes émissives à micropointes.
FR2722913B1 (fr) * 1994-07-21 1996-10-11 Pixel Int Sa Cathode a micropointes pour ecran plat
JP2907024B2 (ja) * 1994-09-26 1999-06-21 関西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子放出素子
FR2725072A1 (fr) * 1994-09-28 1996-03-29 Pixel Int Sa Protection electrique d'une anode d'ecran plat de visualisation
KR100351068B1 (ko) * 1995-01-27 2003-01-2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계방출표시장치및그제조방법
US5578896A (en) * 1995-04-10 1996-11-26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d cathode field emission display and method for forming it
US5686782A (en) * 1995-05-30 1997-11-1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Field emission device with suspended gate
US5672933A (en) * 1995-10-30 1997-09-30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olumn-to-column isolation in fed display
US5952987A (en) * 1996-01-18 1999-09-14 Micron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gray scale control in field emission displays
US5700175A (en) * 1996-04-08 1997-12-23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Field emission device with auto-activation feature
US5791961A (en) * 1996-06-21 1998-08-1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Uniform field emission device
US5828163A (en) * 1997-01-13 1998-10-27 Fed Corporation Field emitter device with a current limiter structure
US6144145A (en) * 1997-07-11 2000-11-07 Emagin Corporation High performance field emitte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WO1999004407A2 (en) * 1997-07-21 1999-01-28 Fed Corporation Current limiter for field emission structure
US7002287B1 (en) * 1998-05-29 2006-02-21 Candesc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s, Inc. Protected substrate structure for a field emission display device
US6211608B1 (en) 1998-06-11 2001-04-03 Micron Technology, Inc. Field emission device with buffer layer and method of making
US6989631B2 (en) * 2001-06-08 2006-01-24 Sony Corporation Carbon cathode of a field emission display with in-laid isolation barrier and support
KR100769158B1 (ko) * 2000-12-04 2007-10-23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면 발광용 플랫램프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6682382B2 (en) * 2001-06-08 2004-01-27 Son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king wires with a specific cross section for a field emission display
US6756730B2 (en) * 2001-06-08 2004-06-29 Sony Corporation Field emission display utilizing a cathode frame-type gate and anode with alignment method
US7002290B2 (en) * 2001-06-08 2006-02-21 Sony Corporation Carbon cathode of a field emission display with integrated isolation barrier and support on substrate
US6873118B2 (en) * 2002-04-16 2005-03-29 Sony Corporation Field emission cathode structure using perforated gate
US6747416B2 (en) * 2002-04-16 2004-06-08 Sony Corporation Field emission display with deflecting MEMS electrodes
US6791278B2 (en) * 2002-04-16 2004-09-14 Sony Corporation Field emission display using line cathode structure
US7012582B2 (en) * 2002-11-27 2006-03-14 Sony Corporation Spacer-less field emission display
US20040145299A1 (en) * 2003-01-24 2004-07-29 Sony Corporation Line patterned gate structure for a field emission display
US7071629B2 (en) * 2003-03-31 2006-07-04 Sony Corporation Image display device incorporating driver circuits on active substrate and other methods to reduce interconnects
US20040189552A1 (en) * 2003-03-31 2004-09-30 Sony Corporation Image display device incorporating driver circuits on active substrate to reduce interconnects
KR20060104655A (ko) * 2005-03-31 2006-10-0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자 방출 소자
JP5074879B2 (ja) * 2007-10-16 2012-11-14 双葉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放出素子及び表示素子
CN102097272B (zh) * 2011-01-10 2012-06-27 福州大学 阳栅同基板的三极结构场致发射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5704A (en) * 1970-02-06 1973-08-28 Stanford Research Inst Field emission cathode structures and devices utilizing such structures
FR2593953B1 (fr) * 1986-01-24 1988-04-29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dispositif de visualisation par cathodoluminescence excitee par emission de champ
FR2623013A1 (fr) * 1987-11-06 1989-05-12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Source d'electrons a cathodes emissives a micropointes et dispositif de visualisation par cathodoluminescence excitee par emission de champ,utilisant cette source
US5225820A (en) * 1988-06-29 1993-07-06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Microtip trichromatic fluorescent screen
US4990766A (en) * 1989-05-22 1991-02-05 Murasa International Solid state electron amplifier
US5142184B1 (en) * 1990-02-09 1995-11-21 Motorola Inc Cold cathode field emission device with integral emitter ballasting
FR2663462B1 (fr) * 1990-06-13 1992-09-11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Source d'electrons a cathodes emissives a micropointes.
EP0503638B1 (en) * 1991-03-13 1996-06-19 Sony Corporation Array of field emission cathodes
US5283500A (en) * 1992-05-28 1994-02-01 At&T Bell Laboratories Flat panel field emission display apparatus
US5396150A (en) * 1993-07-01 1995-03-07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ingle tip redundancy method and resulting flat panel display
US5404070A (en) * 1993-10-04 1995-04-04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Low capacitance field emission display by gate-cathode dielectric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34582A (zh) * 2021-12-23 2022-04-12 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场发射器件结构的制造方法及场发射器件结构
CN114334582B (zh) * 2021-12-23 2024-03-26 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场发射器件结构的制造方法及场发射器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960019422A (ko) 1996-06-17
JPH08227652A (ja) 1996-09-03
US5536993A (en) 1996-07-16
US5556316A (en) 1996-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464A (zh) 条状导体附近成簇的场致发射微尖
CN1130840A (zh) 场致发射微尖的簇形布局
US6359383B1 (en) Field emission display device equipped with nanotube emitters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US7462088B2 (en) Method for making large-area FED apparatus
US7156715B2 (en) Triode structure of field emission display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5507676A (en) Cluster arrangement of field emission microtips on ballast layer
US5710483A (en) Field emission device with micromesh collimator
US20020175617A1 (en) Field emission display panel equipped with a dual-layer cathode and an anode on the same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on
US20090124160A1 (en) Printable Nanocomposite Code Cathode Slurry and its Application
KR20050071480A (ko) 탄소 나노튜브 평판 디스플레이용 장벽 금속층
JPH08111181A (ja) 定アクセス抵抗を有するフラット・ディスプレイ・スクリーン用の陰極
US5557159A (en) Field emission microtip clusters adjacent stripe conductors
JP2003173744A (ja) 電界放出型電子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US5838103A (en) Field emission display with increased emission efficiency and tip-adhesion
US20040145299A1 (en) Line patterned gate structure for a field emission display
US6045426A (en) Method to manufacture field emission array with self-aligned focus structure
US5574333A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cathode for fluorescent display screens of the microtip-type
US7486012B2 (en) Electron emission device with auxiliary electrod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471890B (zh) 場發射陰極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JP2005166657A (ja) 電界放出ディスプレイ素子
KR20060104654A (ko) 전자 방출 소자와 이의 제조 방법
US8587197B2 (en) Microplasma current switch
KR100556744B1 (ko) 탄소 나노튜브 전계방출소자 및 제조 방법
EP0713236A1 (en) Electron emission apparatus
KR20020039699A (ko) 전계방출표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1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patent law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