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87226A - 传输线路及移相器 - Google Patents

传输线路及移相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87226A
CN113287226A CN201980087282.4A CN201980087282A CN113287226A CN 113287226 A CN113287226 A CN 113287226A CN 201980087282 A CN201980087282 A CN 201980087282A CN 113287226 A CN113287226 A CN 1132872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stub
transmission line
line
annu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728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87226B (zh
Inventor
杨程
西村崇
陆田裕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hon Dengyo Kosak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hon Dengyo Kosak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hon Dengyo Kosaku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hon Dengyo Kosak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2872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872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872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872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9/00Delay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38Impedance-matching networks

Abstract

一种传输线路,具备:第一导体,具备单位线路,通过将该单位线路相互反向配置而构成,该单位线路具有以隔着形成为曲柄状的曲折线路对置的方式配置的一个环状短截线和另一个环状短截线;以及第二导体,以与第一导体对置的方式配置。

Description

传输线路及移相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输线路及移相器。
背景技术
例如引用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天线,包括:多个天线元件;以及馈送网络,配置为馈送信号和/或接收来自所述天线元件的信号,包括多叶片电刷式移相器,其中,所述天线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电性带状线,该导电性带状线位于旋转中心,该导电性带状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至少一个曲折的部分、带有切口的部分,至少一个曲折的部分、带有切口的部分这些部分为该导电性带状线赋予比相同物理长度的简单导电性带状线的电长度具有更大电长度的增大了的电长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486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增大传输线路中的相位量之差,有时候会延长传输线路。不过,延长传输线路会导致例如由于具备传输线路的移相器变大而无法将移相器容纳于天线或者传输线路所需的费用变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现有的微带线路相比增大了相位延迟的量的传输线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基于这样的目的,应用本发明的传输线路具备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所述第一导体具备单位线路,通过将该单位线路相互反向配置而构成,所述单位线路具有以隔着形成为曲柄状的曲折线路对置的方式配置的一个环状短截线和另一个环状短截线,所述第二导体以与所述第一导体对置的方式配置。
在此,可以是,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一个单位线路与另一个单位线路的连接部设有切口。
此外,可以是,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切口用于调整特性阻抗。
进而,可以是,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一个环状短截线和所述另一个环状短截线上的环用于抑制回波损耗。
此外,从其他角度来看,应用本发明的传输线路具备:第一导体,具有蜿蜒形状的线路和配置于由该蜿蜒形状的弯曲形成的凹部的短截线;以及第二导体,以与所述第一导体对置的方式配置。
在此,可以是,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短截线是环状短截线。
此外,可以是,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每个所述凹部配置有多个所述短截线。
进而,可以是,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蜿蜒形状的线路中,在形成为曲柄状的一个曲折线路与另一个曲折线路的连接部设有切口。
此外,从其他角度来看,应用本发明的移相器具备:第一导体、第二导体以及第三导体,所述第一导体由导电材料构成,具备单位线路,通过将该单位线路相互反向配置而构成,一端部与第一输入输出端子连接,所述单位线路具有以隔着形成为曲柄状的曲折线路对置的方式配置的一个环状短截线和另一个环状短截线,所述第三导体由导电材料构成,一端部与第二输入输出端子连接,另一端部以与所述第一导体电耦合的方式延伸,并且与所述第一导体电耦合的位置能在所述第一导体中相对移动,所述第二导体以与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三导体对置的方式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与现有的微带线路相比增大了相位延迟的量的传输线路。
附图说明
图1中,(A)是表示应用实施方式一的移相器的构成例的图,(B)是表示图1的(A)的A-A线处的剖面的图。
图2中,(A)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成为构成导体的单位的单位构造的图,(B)是表示配置有两个单位构造的情况的图,(C)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导体的概观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传输线路的等效电路的一例的图。
图4中,(A)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包括环状短截线和两个阻抗调整部的构成的图,(B)是表示图4的(A)所示的构成的参数的图。
图5中,(A)是表示X1~X3的各参数的构成的史密斯圆图特性的图,(B)是表示X1~X3的各参数的构成的相位特性的图。
图6中,(A)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配置有两个单位构造的传输线路的图,(B)是表示代替环状短截线而具备非环状的短截线的传输线路的图。
图7中,(A)是表示图6的(A)、(B)所示的传输线路的回波损耗特性的图,(B)是表示图6的(A)、(B)所示的传输线路的相位特性的图。
图8中,(A)是表示X4、X5的各参数的构成的回波损耗特性的图,(B)是表示X4、X5的各参数的构成的相位特性的图。
图9中,(A)是表示X6、X7的各参数的构成的回波损耗特性的图,(B)是表示X6、X7的各参数的构成的相位特性的图。
图10中,(A)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实施例的导体的图,(B)是表示作为现有技术的比较例的导体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的导体和比较例的导体的VSWR特性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的导体和比较例的导体的相位特性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二的导体的概观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三的导体的概观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一]
<移相器的构成>
图1的(A)是表示应用实施方式一的移相器1的构成例的图。图1的(B)是表示图1的(A)的A-A线处的剖面的图。
移相器1具备板状构件114、板状构件115,板状构件115重叠在板状构件114上。此外,在板状构件115之上配置有直线状的导体111、一端部与导体111重叠的导体112、间隔件113。附带说明的是,板状构件114以隔着板状构件115与导体111、导体112、间隔件113对置的方式配置。
此外,移相器1具备与导体112连接的输入输出端子P-In/Out和与导体111连接的输入输出端子Port1、Port2。并且,移相器1使输入到输入输出端子(P-In/Out)的发送信号的相位以通过两个输入输出端子(Port1、Port2)变得不同的方式偏移并输出。此外,移相器1使输入到两个输入输出端子(Port1、Port2)的接收信号的相位变得不同的方式偏移并合成,从输入输出端子(P-In/Out)输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Port1、Port2分别是第一输入输出端子的一例。此外,P-In/Out是第二输入输出端子的一例。
更具体而言,例如,在移相器1发送电波的情况下,移相器1的Port1和Port2对输入到P-In/Out的发送信号分别使相位偏移并输出。此外,例如,在移相器1接收电波的情况下,P-In/Out使分别输入到Port1和Port2的接收信号的相位偏移,合成并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偏移相位的量(移相量)如后文所述能通过使导体112移动来改变。
板状构件114由铜或铝等导电率高的导电材料构成。该板状构件114例如与地线连接,为导体111和导体112提供基准电位。
板状构件115由环氧树脂等绝缘材料(或介电材料)构成。
导体111、112例如由铜或铝等导电率高的导电材料构成,例如厚度为1mm。这些导体111、112作为传递接收信号、发送信号的信号线路发挥功能。
间隔件113例如由聚四氟乙烯等在高频下损耗小的绝缘材料(或介电材料)构成。
进一步进行说明,导体111中,一端部与Port1连接,另一端部与Port2连接。此外,导体112中,一端部与P-In/Out连接,另一端部以与导体111电耦合的方式延伸并与导体111重叠,在与导体111重叠的部分α于导体111的宽度方向上扩展。进而,配置为:在导体112与导体111重叠的部分α嵌入有作为电介质层的间隔件113,导体112和导体111在导体112与导体111重叠的部分α经由间隔件113电容耦合(即,电耦合)。
此外,导体112配置为能向图1的(A)所示的箭头方向(例如,导体111的宽度方向)移动。通过使导体112移动,导体112与导体111重叠的部分α的位置沿导体111移动。由此,在Port1和Port2中,收发信号的相位(移相量)发生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导体112的另一端部在导体111的宽度方向上扩展,收发信号的耦合(电容耦合)的程度变大。但是,也可以不将导体112的另一端部在宽度方向上扩展。
此外,间隔件113在使导体112移动的情况下减小与导体111的摩擦,使滑动容易。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代替作为电介质层的间隔件113而使用空气层。
进而,也可以代替使导体112移动而使导体111移动。换言之,只要导体111与导体112能相对移动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导体111作为第一导体的一例。使用板状构件114作为第二导体的一例。使用导体112作为第三导体的一例。
<导体111的说明>
接着,对实施方式一的导体111进行详细说明。
图2的(A)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成为构成导体111的单位的单位构造120的图,图2的(B)是表示配置有两个单位构造120的情况的图。此外,图2的(C)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导体111的概观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单位构造120作为单位线路的一例。
如图2的(A)所示,单位构造120具备配置为环状的两个环状短截线1A、曲柄形状的曲折线路1B。并且,两个环状短截线1A以隔着曲折线路1B对置的方式配置。此外,在环状短截线1A与曲折线路1B之间形成有切口1D。换言之,在单位构造120中,由两个环状短截线1A和曲折线路1B相互交错地形成有切口1D。
此外,在曲折线路1B的两端部,换言之,在一个曲折线路1B与另一个曲折线路1B的连接部(或者曲折线路1B中与Port1或Port2连接的部分)设有阻抗调整部1C。如图2的(A)所示,该阻抗调整部1C是曲折线路1B的两端部处的凸部。在如图2的(B)那样配置两个单位构造120的情况下,由从导体111的两侧朝向宽度方向的切口形成。并且,一个单位构造120与另一个单位构造120以隔着阻抗调整部1C对置的方式配置。即,图2的(B)所示的构造相对于阻抗调整部1C成为对称构造。
如此,导体111通过将单位构造120相互反向配置并重复配置单位构造120而构成。在图2的(C)所示的例中,配置有四个单位构造120。
此外,导体111通过连接多个曲折线路1B而形成蜿蜒形状。在实施方式一中,如图2的(C)所示,在由该蜿蜒形状的弯曲形成的凹部1E设有两个环状短截线1A。
接着,一边参照图2的(B)一边对构成导体111的各部分的长度、宽度进行说明。
H1是曲折线路1B处的导体111的宽度。H2是环状短截线1A与曲折线路1B之间的切口1D的长度。H3是环状短截线1A中环状短截线1A的端部与环(即,轮)的端部之间的长度。
L1是环状短截线1A的环的长度。L3是环状短截线1A的长度。
W1是曲折线路1B的宽度。W2是环状短截线1A的宽度。W3是阻抗调整部1C的宽度。W4是环状短截线1A的环的端部与导体111的端部之间的宽度。
P1是环状短截线1A的环的宽度。P2是环状短截线1A与曲折线路1B之间的切口1D的宽度。P3是隔着阻抗调整部1C配置的一个环状短截线1A与另一个环状短截线1A之间的切口的宽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1D的长度H2与环状短截线1A的长度L3既可以设为相同,也可以设为例如通过使切口1D朝向导体111的端部延长或者变更环状短截线1A的环的位置而使H2与L3不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H3可以设为在所有环状短截线1A中共通的值,但不限于这样的构成。也可以在一个环状短截线1A和另一个环状短截线1A中将H3设为不同的值。
<传输线路的等效电路>
接着,对实施方式一的导体111的特性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导体111的特性进行说明时,设为由导体111和例如像板状构件114那样提供基准电位的其他导体构成传输线路(以下,简称为“传输线路”)。
图3是示出了实施方式一的传输线路的等效电路的一例的图。实施方式一的传输线路表现为将多个图3所示的等效电路连接而成的构成。附带说明的是,该等效电路与普通的微带线路相同。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通过增大传输线路的每单位长度的相位延迟量即减小传输线路的相位速度v0来缩短物理上的传输线路长度。该相位速度v0使用图3所示的等效电路的每单位长度的电感L和电容C,如式1那样表示。
[式1]
Figure BDA0003140293390000071
由式1可知,通过增大电感L或电容C,相位速度v0变小。换言之,可以说,通过增大电感L或电容C,能缩短物理上的传输线路长度。
另一方面,传输线路的特性阻抗Z0如式2那样表示。
[式2]
Figure BDA0003140293390000081
为了使传输线路的特性阻抗Z0与预定的值(例如50欧姆)匹配,要求设定满足式2的电感L或电容C。
如此,在实施方式一的传输线路中,为了缩短物理上的传输线路长度并且为了使特性阻抗Z0与预定的值匹配,需要设定电感L或电容C。因此,调整导体111的各部分的长度。
<环状短截线1A的特性>
接着,对传输线路中的环状短截线1A的特性进行说明。图4的(A)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包括环状短截线1A和两个阻抗调整部1C的构成的图。图4的(B)是表示图4的(A)所示的构成的参数的图。使用图4的(B)的X1~X3的参数进行实验,对图4的(A)的构成的各部分的长度的不同所引起的电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确认。
X1为L3=4mm、W2=2.1mm、W4=1.8mm、H3=1mm。X2为L3=5mm、W2=2.1mm、W4=1.8mm、H3=1mm。X3为L3=4mm、W2=2.1mm、W4=1.4mm、H3=1mm。
附带说明的是,在对X1和X2进行比较的情况下,W2、W4、H3是共通的,关于L3,X2比X1长1mm。此外,在对X1和X3进行比较的情况下,L3、W2、H3是共通的,关于W4,X3比X1短0.4mm。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的(B)所示的例中,未示出环状短截线1A的环的长度L1(参照图2的(B)),但与X2的L3比X1的L3长1mm同样地,关于L1,X2也比X1长1mm。
图5的(A)是表示X1~X3的各参数的构成的史密斯圆图特性的图。此外,图5的(B)是表示X1~X3的各参数的构成的相位特性的图。在图5的(B)中,横轴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为相位(Phase)(度)。在此,相位特性表示在目标构成(在本例中为环状短截线1A)中以从其一端部发送的电波的相位为基准的情况下该基准相位与到达另一端部的电波的相位的差异。
在以X1为基准尺寸的情况下,当如X2那样延长环状短截线1A的长度L3时,根据图5的(A)所示的史密斯圆图特性确认了电容C增大。此外,在图5的(B)所示的相位特性中,X2的情况与X1的情况相比产生了相位的延迟,确认了例如在2.0GHz处产生了1.4度的延迟。
根据上述,可知通过延长环状短截线1A的长度L3,电容C增大,有使相位延迟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如式2所示,电容C是调整特性阻抗Z0所需的参数,因此通过变更环状短截线1A的长度L3,也调整了特性阻抗Z0
此外,在以X1为基准尺寸的情况下,当如X3那样使W4变窄时,根据图5的(A)所示的史密斯圆图特性确认了电感L增大。另一方面,在图5的(B)所示的相位特性中,X3的情况表现出了与X1的情况同样的特性。
根据上述,可知通过使W4变窄0.4mm,电感L增大,但对相位延迟的影响小。需要说明的是,如式2所示,电感L是调整特性阻抗Z0所需的参数,因此通过变更W4,也调整了特性阻抗Z0
如此,能通过分别变更环状短截线1A的长度L3或W4来调整电容C或电感L,调整特性阻抗Z0。此外,通过变更环状短截线1A的长度L3,能调整相位延迟量。在变更了W4的情况下,虽然也取决于其变更的程度,但在变窄0.4mm的情况下,对相位延迟量的影响小。
<环状短截线1A的环的效果>
接着,对传输线路中的环状短截线1A的环的效果进行说明。图6的(A)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配置有两个单位构造120的传输线路的图。另一方面,图6的(B)是表示代替环状短截线1A而具备非环状的短截线1F的传输线路的图。并且,设为L1=3.5mm、L3=4.5mm、P1=0.7mm、H1=5.8mm、W4=1.3mm进行了实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中,配置为切口1D的长度H2(参照图2)与环状短截线1A(或短截线1F)的长度L3为相同长度。
此外,图7的(A)是表示图6的(A)、(B)所示的传输线路的回波损耗特性的图。在图7的(A)中,横轴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为回波损耗(Return Loss)(dB)。此外,图7的(B)是表示图6的(A)、(B)所示的传输线路的相位特性的图。在图7的(B)中,横轴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为相位(Phase)(度)。
在用于判断回波损耗是否良好的基准例如以﹣25dB以下为条件的情况下,如图7的(A)所示,图6的(A)的环状短截线1A的构成(有环)、图6的(B)的非环状的短截线1F的构成(无环)的回波损耗都良好。不过,确认了环状短截线1A的构成(有环)的情况与非环状的短截线1F的构成(无环)的情况相比回波损耗被抑制。
附带说明的是,当将环状短截线1A、短截线1F这样的短截线设置于蜿蜒形状的线路时,电容C变大,易于产生相位延迟。另一方面,由于电流流过短截线,特性阻抗Z0的匹配变差。因此,当如环状短截线1A那样设置环时,流过短截线的电流的流动发生变化,因此,其结果是,特性阻抗Z0变化,回波损耗被抑制。
此外,在图7的(B)所示的相位特性中,图6的(A)的环状短截线1A的构成(有环)的情况与图6的(B)的非环状的短截线1F的构成(无环)的情况相比产生了相位的延迟。例如在2GHz处,环状短截线1A的构成(有环)为﹣120.8度,非环状的短截线1F的构成(无环)为﹣120.1度。因此,确认了环状短截线1A的构成(有环)的情况与非环状的短截线1F的构成(无环)的情况相比会产生0.7度的相位延迟。
根据上述,可知环状短截线1A的构成的情况与非环状的短截线1F的构成的情况相比具有抑制回波损耗且提高相位延迟的效果。即,环状短截线1A的环能用于回波损耗的抑制、相位延迟的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所示的例中配置有两个单位构造120,但通过增加配置的单位构造120的数量,相位延迟量与所配置的单位构造120的个数相应地增大。例如,配置2N个单位构造120的情况的相位延迟量为配置两个单位构造120的情况的相位延迟量的N倍。
<增加环状短截线1A的长度的情况的相位延迟>
接着,对增加传输线路中的环状短截线1A的长度的情况的相位延迟效果进行说明。传输线路与图6的(A)所示的情况同样使用X4、X5作为参数进行了实验。
X4为L1=2.5mm、L3=3.5mm、P1=0.7mm、H1=4.8mm。X5为L1=3.5mm、L3=4.5mm、P1=0.7mm、H1=4.8mm。
附带说明的是,在对X4和X5进行比较的情况下,P1、H1是共通的,关于L1和L3,X5比X4长1mm。需要说明的是,W4在X4和X5中是共通的。
进一步进行说明,X4与图6的(A)的参数相比将L1、L3、H1各缩短1mm,如图6的(A)所示的构成那样,H1与(L3+W4)的长度相等。另一方面,在X5的情况下,L1和L3比X4的情况长1mm,H1和W4不变。因此,在X5中,环状短截线1A的顶端成为相对于曲折线路1B的H1长度的部分在导体111的宽度方向上突出的构造。
通过这些构成,确认了增加环状短截线1A的长度L3和环的长度L1所引起的相位延迟效果。
图8的(A)是表示X4、X5的各参数的构成的回波损耗特性的图。在图8的(A)中,横轴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为回波损耗(Return Loss)(dB)。此外,图8的(B)是表示X4、X5的各参数的构成的相位特性的图。在图8的(B)中,横轴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为相位(Phase)(度)。
如图8的(A)所示,确认了在X4和X5中,回波损耗为﹣25dB以下,因此为作为基准的﹣25dB以下,回波损耗特性同样良好。另一方面,如图8的(B)所示,X5的情况与X4的情况相比产生了相位的延迟,例如对于2.0GHz处的相位而言,相对于在X4的情况下为﹣112.7度,在X5的情况下为﹣117.1度。即,确认了在图6的(A)所示的传输线路中,通过使四处环状短截线1A的长度增加1mm,会产生4.4度的相位延迟。
根据上述,通过增加环状短截线1A的长度L3和环的长度L1,能产生相位延迟,通过变更L3和L1的值,调整了相位延迟量。
<增加导体111的宽度的情况的相位延迟>
接着,对增加传输线路中的导体111的宽度的情况的相位延迟效果进行说明。传输线路与图6的(A)所示的情况同样使用X6、X7作为参数进行了实验。
X6为L1=3.5mm、L3=4.5mm、P1=0.7mm、H1=4.8mm。X7为L1=3.5mm、L3=4.5mm、P1=0.7mm、H1=5.8mm。
附带说明的是,在对X6和X7进行比较的情况下,L1、L3、P1是共通的,关于H1,X7比X6长1mm。需要说明的是,W4在X6和X7中是共通的。
进一步进行说明,X6与X5的参数同样,为环状短截线1A的顶端相对于曲折线路1B的H1的长度的部分在导体111的宽度方向上突出的构造。另一方面,在X7的情况下,H1比X6的情况长1mm,L1、L3、P1不变。该X7与图6的(A)的参数同样,如图6的(A)所示的构成那样,H1与(L3+W4)的长度相等。
通过这些构成,确认了增加曲折线路1B处的导体111的宽度H1所引起的相位延迟效果。
图9的(A)是表示X6、X7的各参数的构成的回波损耗特性的图。在图9的(A)中,横轴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为回波损耗(Return Loss)(dB)。此外,图9的(B)是表示X6、X7的各参数的构成的相位特性的图。在图9的(B)中,横轴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为相位(Phase)(度)。
如图9的(A)所示,确认了在X6和X7中,回波损耗为﹣25dB以下,因此为作为基准的﹣25dB以下,回波损耗特性同样地良好。另一方面,如图9的(B)所示,X7的情况与X6的情况相比产生了相位的延迟,例如对于2.0GHz处的相位而言,相对于在X6的情况下为﹣117.1度,在X7的情况下为﹣121.2度。即,确认了在图6的(A)所示的传输线路中,通过使两处H1部分的宽度增加1mm,会产生4.1度的相位延迟。
根据上述,通过增加导体111的宽度H1,能产生相位延迟,通过变更H1的值,调整了相位延迟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传输线路中,通过使阻抗调整部1C的宽度W3(参照图2)变宽,在传输线路上传递接收信号、发送信号变得容易,传输线路的特性阻抗Z0变小。另一方面,通过使阻抗调整部1C的宽度W3变窄,传输线路的特性阻抗Z0变大。例如,在调整环状短截线1A的长度L3、环的长度L1、导体的宽度H1等来调整相位延迟量、特性阻抗Z0后,为了使导体111的特性阻抗Z0与例如50欧姆匹配,进行阻抗调整部1C的宽度W3的调整。
更具体而言,例如,导体111在Port1和Port2的输入输出端子处与特性阻抗Z0为50欧姆的设备、缆线连接。因此,通过调整与Port1或Port2连接的阻抗调整部1C的宽度W3,导体111的特性阻抗Z0被匹配为50欧姆。此外,将单位构造120彼此连接的阻抗调整部1C的宽度W3也用于使导体111的特性阻抗Z0与50欧姆匹配。如此,通过设置阻抗调整部1C,容易调整导体111的特性阻抗Z0
<传输线路的特性>
进而,基于实施例对实施方式一的传输线路的特性进行说明。
图10的(A)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实施例的导体111的图。此外,图10的(B)是表示作为现有技术的比较例的导体201的图。
实施例的导体111的长度L为69.3mm。另一方面,比较例的导体201是现有的微带线,长度L为98.5mm。
接着,一边参照图11和图12,一边对使用图10的(A)的实施例的导体111和图10的(B)的比较例的导体201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实施例的导体111和比较例的导体201的VSWR(Voltage StandingWave Ratio:电压驻波比)特性的图。VSWR特性是表示高频特性的指标中的一个,是在高频信号通过时一部分信号在电路上被反射的程度。反射越大则VSWR的数值越大,表示信号损耗(即,回波损耗)大,因此要求VSWR尽可能地低。
VSWR的数值以电压驻波比的形式由电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表示,如式3那样表示。
[式3]
Figure BDA0003140293390000131
在式3中,ρ为电压反射系数,是反射波的振幅相对于行进波的振幅的比率。
在图11中,横轴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为VSWR。在用于判断VSWR是否良好的基准例如以1.1以下为条件的情况下,在频率0.1~3.0GHz的范围内,实施例的导体111的VSWR特性与比较例的导体201的VSWR特性同等,得到了良好的结果。换言之,确认了虽然实施例的导体111的长度L比比较例的导体201的长度L短约30mm,但实施例的导体111与比较例的导体201相比VSWR特性没有受损。
图12是表示实施例的导体111和比较例的导体201的相位特性的图。在图12中,横轴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为相位(Phase)(度)。并且,在频率0.1~3.0GHz的范围内,实施例的导体111的相位特性与比较例的导体201的相位特性同等。换言之,确认了虽然实施例的导体111的长度L比比较例的导体201的长度L短约30mm,但实施例的导体111与比较例的导体201相比在相位特性上没有大的差异。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图12中未示出,但确认了在对实施方式一的传输线路和相同物理长度的微带线路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实施方式一的传输线路与微带线路相比相位延迟量增加了20%~35%。
[实施方式二]
在实施方式一中,导体111具备环状短截线1A。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二中,导体111具备非环状的短截线1F来代替环状短截线1A。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二中,短截线1F以外的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一相同。因此,以下,对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对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二的导体111的概观的图。如图13所示,单位构造120具备两个短截线1F、曲折线路1B。并且,两个短截线1F以隔着曲折线路1B对置的方式配置。此外,两个单位构造120以隔着阻抗调整部1C对置的方式配置。如此,导体111通过重复配置单位构造120而构成。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非环状的短截线1F,因此与实施方式一不同,不通过设置环或者使环的长度L1(参照图2)变化来进行相位延迟量、特性阻抗Z0的调整。例如通过调整导体111的宽度H1(参照图2)、阻抗调整部1C的宽度W3等其他各部分的长度来调整相位延迟量、特性阻抗Z0
此外,也可以将实施方式一和实施方式二组合。例如,在实施方式一的导体111中,也可以不使用非环状的短截线1F代替所有环状短截线1A,而使用非环状的短截线1F代替一部分环状短截线1A。换言之,在导体111中,环状短截线1A和短截线1F也可以混合存在。
[实施方式三]
在实施方式一中,导体111的单位构造120具备两个环状短截线1A。换言之,在实施方式一中,在蜿蜒形状的凹部1E设有两个环状短截线1A。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三中,导体111的单位构造120具备一个环状短截线1A。并且,在蜿蜒形状的凹部1E设有一个环状短截线1A。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三中,对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对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三的导体111的概观的图。如图14所示,导体111的单位构造120具备一个环状短截线1A、曲折成L字型的曲折线路1G。此外,在曲折线路1G的两端部设有阻抗调整部1C。并且,隔着阻抗调整部1C配置有单位构造120。
如此,导体111通过重复配置单位构造120而构成。在图14所示的例中,配置有六个单位构造120。
附带说明的是,在导体111中,通过配置多个曲折线路1G而形成蜿蜒形状。在该蜿蜒形状的凹部1E设有一个环状短截线1A。
并且,通过调整环状短截线1A的长度L3、环的长度L1、导体的宽度H1等导体111的各部分的长度来调整相位延迟量、特性阻抗Z0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三中,也可以与实施方式二同样地具备非环状的短截线1F来代替环状短截线1A。在该情况下也不通过设置环或者使环的长度L1变化来进行相位延迟量、特性阻抗Z0的调整,而例如通过调整导体111的宽度H1、阻抗调整部1C的宽度W3等其他各部分的长度来调整相位延迟量、特性阻抗Z0
[其他实施方式]
接着,对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一和实施方式三中,在蜿蜒形状的凹部1E设有一个或两个环状短截线1A,但也可以在蜿蜒形状的凹部1E设置三个以上环状短截线1A。在该情况下也通过调整导体111的各部分的长度来调整相位延迟量、特性阻抗Z0
此外,也可以在蜿蜒形状的凹部1E设置三个以上非环状的短截线1F来代替环状短截线1A。
此外,在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三中,还可以在导体111和导体112之上隔着绝缘材料(或介电材料)等设置另一个导体,设为三层的三层板构造。设于导体111和导体112之上的另一个导体例如与地线连接,为导体111和导体112提供基准电位。并且,导体111和导体112各自由板状构件114构成传输线路,并且还由另一个导体构成传输线路。即,由提供基准电位的两层构件(板状构件114、另一个导体)、设于这两层之间的信号线路层(导体111和导体112)这三层构成。如此,通过设置另一个导体而设为三层的三层板构造来抑制例如传输线路中的噪声的产生。
进而,在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三中,将导体111设为直线状的导体,但导体111不限于直线状。例如,也可以将导体111设为在圆弧上弯曲的导体。在该情况下,导体112例如配置为相对于导体111可旋转,通过使导体112旋转,导体112与导体111的重叠部分α的位置沿导体111移动,在Port1和Port2处,收发信号的相位(移相量)发生变化。
并且,虽然在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三中设为将导体111用于移相器1,但不限于用于移相器1的构成。导体111只要作为传递接收信号、发送信号的信号线路发挥功能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中对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也可以将这些实施方式、变形例彼此组合而构成。
此外,本公开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技术精神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1:移相器;1A:环状短截线;1B:曲折线路;1C:阻抗调整部;1E:凹部;1F:短截线;111:导体;112:导体;114:板状构件;120:单位构造。

Claims (9)

1.一种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导体,具备单位线路,通过将该单位线路相互反向配置而构成,所述单位线路具有以隔着形成为曲柄状的曲折线路对置的方式配置的一个环状短截线和另一个环状短截线;以及
第二导体,以与所述第一导体对置的方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
在一个单位线路与另一个单位线路的连接部设有切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用于调整特性阻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环状短截线和所述另一个环状短截线上的环用于抑制回波损耗。
5.一种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导体,具有蜿蜒形状的线路和配置于由该蜿蜒形状的弯曲形成的凹部的短截线;以及
第二导体,以与所述第一导体对置的方式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短截线是环状短截线。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凹部配置有多个所述短截线。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蜿蜒形状的线路中,在形成为曲柄状的一个曲折线路与另一个曲折线路的连接部设有切口。
9.一种移相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导体,由导电材料构成,具备单位线路,通过将该单位线路相互反向配置而构成,一端部与第一输入输出端子连接,所述单位线路具有以隔着形成为曲柄状的曲折线路对置的方式配置的一个环状短截线和另一个环状短截线;
第三导体,由导电材料构成,一端部与第二输入输出端子连接,另一端部以与所述第一导体电耦合的方式延伸,并且与所述第一导体电耦合的位置能在所述第一导体中相对移动;以及
第二导体,以与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三导体对置的方式配置。
CN201980087282.4A 2019-01-28 2019-01-28 传输线路及移相器 Active CN1132872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02774 WO2020157804A1 (ja) 2019-01-28 2019-01-28 伝送線路及び移相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87226A true CN113287226A (zh) 2021-08-20
CN113287226B CN113287226B (zh) 2023-06-13

Family

ID=71842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7282.4A Active CN113287226B (zh) 2019-01-28 2019-01-28 传输线路及移相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26418B2 (zh)
CN (1) CN113287226B (zh)
WO (1) WO202015780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60585A (zh) * 2023-09-18 2023-10-27 深圳大学 一种基于慢波的液晶移相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13665A (zh) * 2022-10-28 2022-12-23 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相器及基站天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39402A (ja) * 1986-12-02 1988-06-11 Fujitsu Ltd チツプ型遅延素子
CN101304121A (zh) * 2007-05-08 2008-11-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以一定射束宽度在宽频带下动作的缝隙天线装置
CN102132453A (zh) * 2008-02-21 2011-07-20 日本电业工作株式会社 分配移相器
CN104810597A (zh) * 2015-03-31 2015-07-29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一种宽带小型化大延时非色散微带延迟线
RU2639992C1 (ru) * 2016-11-15 2017-12-25 Геннад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Крисламов Дискретный СВЧ фазовращатель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44204A (ja) * 1983-02-07 1984-08-18 Elmec Corp 電磁遅延線
JPS6211312A (ja) * 1985-07-09 1987-01-20 Elmec Corp 電磁遅延線
JPH03123111A (ja) * 1989-10-06 1991-05-24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位相器
JPH03195104A (ja) * 1989-12-22 1991-08-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マイクロストリップライン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39402A (ja) * 1986-12-02 1988-06-11 Fujitsu Ltd チツプ型遅延素子
CN101304121A (zh) * 2007-05-08 2008-11-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以一定射束宽度在宽频带下动作的缝隙天线装置
CN102132453A (zh) * 2008-02-21 2011-07-20 日本电业工作株式会社 分配移相器
CN104810597A (zh) * 2015-03-31 2015-07-29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一种宽带小型化大延时非色散微带延迟线
RU2639992C1 (ru) * 2016-11-15 2017-12-25 Геннад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Крисламов Дискретный СВЧ фазовращатель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60585A (zh) * 2023-09-18 2023-10-27 深圳大学 一种基于慢波的液晶移相器
CN116960585B (zh) * 2023-09-18 2023-12-29 深圳大学 一种基于慢波的液晶移相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157804A1 (ja) 2021-11-11
CN113287226B (zh) 2023-06-13
WO2020157804A1 (ja) 2020-08-06
JP7026418B2 (ja) 2022-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23008B2 (en) Phase shifter comprising a coupling line for providing divided paths of different path lengths
US6961028B2 (en) Low profile dual frequency dipole antenna structure
JP4224081B2 (ja) 円偏波アンテナ装置
US6369762B1 (en) Flat antenna for circularly-polarized wave
US8704723B2 (en) Differential dipole antenna system with a coplanar radiating structure and transceiver device
EP0313122A1 (en) Microwave balun
EP2068400A1 (en) Slot antenna for mm-wave signals
JPH11317615A (ja) 多周波マイクロストリップアンテナと前記アンテナを備える装置
CN110199431B (zh) 宽带天线巴伦
JP2009033548A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無線機
KR20090066225A (ko) 안테나 장치
US20020101301A1 (en) Electronic phase shifter with enhanced phase shift performance
CN113287226A (zh) 传输线路及移相器
JP4148126B2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通信機器
EP3168926A1 (en) Ultra wideband true time delay lines
US7205866B2 (en) Electronic phase reflector with enhanced phase shift performance
US8564496B2 (en) Broadband antenna
CN107196033B (zh) 一种不等分功率的定向耦合器
CN113745787A (zh) 信号转换器和微带线-波导信号转换装置
WO2017111029A1 (ja) 高周波伝送線路の接続構造
EP1790158B1 (en) Hybrid coupler and uhf television channel mixer comprising such a hybrid coupler
KR20160045650A (ko) 쿼드리필러 헬릭스 안테나의 급전구조
JP5523293B2 (ja) 方向性結合器
JP2007336170A (ja) スロットアンテナ
US20160365639A1 (en) Antenna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