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47868A - 一种二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二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47868A
CN113247868A CN202110400479.8A CN202110400479A CN113247868A CN 113247868 A CN113247868 A CN 113247868A CN 202110400479 A CN202110400479 A CN 202110400479A CN 113247868 A CN113247868 A CN 1132478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scosity
dimensional material
mixed paste
preparation
improved fl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004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47868B (zh
Inventor
成会明
丘陵
刘闽苏
范维仁
丁斯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engp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engp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engp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engp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0047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478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478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478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478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478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1/00Nitroge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21/06Binary compounds of nitrogen with metals, with silicon, or with boron, or with carbon, i.e. nitrides; Compounds of nitrogen with more than one metal, silicon or boron
    • C01B21/064Binary compounds of nitrogen with metals, with silicon, or with boron, or with carbon, i.e. nitrides; Compounds of nitrogen with more than one metal, silicon or boron with boron
    • C01B21/0648After-treatment, e.g. grinding, purific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40/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13/00Oxygen; Ozone; Oxides or hydroxides in general
    • C01B13/14Methods for preparing oxides or hydroxides in gener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5/00Phosphorus; Compounds thereof
    • C01B25/02Preparation of phosphoru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15Nano-sized carbon materials
    • C01B32/182Graphene
    • C01B32/184Preparation
    • C01B32/19Preparation by exfoli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39/00Compounds of molybdenum
    • C01G39/06Sulf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2Elements
    • C08K3/04Carbon
    • C08K3/042Graphene or derivatives, e.g. graphene ox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01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 C01P2004/03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obtained by SE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01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 C01P2004/04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obtained by TEM, STEM, STM or AF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20Particle morphology extending in two dimensions, e.g. plate-lik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3Energy storage using capacito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Plastics And Other Materials For Mol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采用包括粘度改良介质、溶剂的原料混合配制改良流体;而后将层状原料粉体与改良流体混合均匀制得混合膏体;再对混合膏体进行高速剪切处理,而后进行固液分离;其中,粘度改良介质选自单糖、多糖、聚合物、有机脂中的至少一种;改良流体在25℃下的粘度为20~5000mPa·s,且其在25℃、10000rpm转速下搅拌处理1h后的粘度相比于搅拌前下降0~50%。通过以上方法,在高速剪切过程中,具有特定粘度特性的改良流体所构建的混合膏体环境可缓冲高速转动的机械力,避免片层材料被机械冲击力粉碎;制备过程中可保持体系的粘度稳定,保证高粘度膏体体系对二维材料的强作用力,实现大尺寸二维材料的连续、高效制备。

Description

一种二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维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二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自石墨烯被成功地制备之后,其许多优异的物理性质得到了理论及实验上的验证,并成功推动了石墨烯研究的整体发展。随后,研究者们在其他二维层状材料,如六方氮化硼、过渡金属硫族化物、MXene、层状金属氧化物等基础上,制备了多种新型二维材料。相较于传统的体相材料,这些新型二维材料有着许多优异的性质。除此之外,相较于石墨烯所拥有的半金属性质,新型二维材料可依据材料的选择具有金属、半导体、绝缘体等不同性质,从而在热管理、复合物材料、光电传感器、储能器件等领域均有着潜在的应用。例如六方氮化硼同时具有高绝缘性和高导热特性,使其具有解决电子器件散热问题的潜力;又例如作为金属态的半导体的1T-MoS2和MXene等材料,在具有高能量密度的超级电容器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二维材料是一系列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开创性材料,在微尺度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二维材料的规划化应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工业化制备的制约。2004年,曼彻斯特大学安德烈海姆实验室首次使用胶带对石墨进行机械剥离从而获得了单层的石墨烯。在后续的研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被发现可以在特定的基底上制备高质量的二维材料,且被广泛地研究,但是该工艺的制备成本较高,仅适合如光电传感器、柔性导电薄膜等较为精细的应用场景,相对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2008年,J.Coleman团队通过使用液相剥离法制备可加工的二维材料作为一种普世的加工工艺,为后续二维材料基宏观材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十年中,液相剥离法成为二维材料制备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但是,液相剥离法仍旧有许多尚未克服的问题,其中,液相剥离法主要是通过使用一定的机械力处理液体中所分散的二维材料,而机械力对二维材料的作用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是不受控制的,从而难以得到片径大且厚度小的二维材料。
现有传统的液相剥离工艺主要有超声剥离法、湿法球磨、高速剪切工艺、高压均质处理等,其中,高速剪切工艺是被认为最具有规模化生产潜力的工艺之一。高速剪切工艺的原理是通过对二维层状材料分散液的高速搅拌所产生的高剪切力对二维材料实现剥离。当高速搅拌所产生的线速度越高、二维材料所受到的剪切力也会相对地提高。除此之外,当分散液地粘度在一定合适地范围内,也能造成二维材料局部的受压剪切,从而实现其高效制备。但是,高速剪切工艺仍然存在几个尚未解决的问题,首先是高速剪切工艺主要是通过转子的高速转动所产生的剪切力,在材料碰撞到转子时,除了剪切力也存在着较强的冲击力,从而导致一般使用高速剪切工艺所制备的二维材料尺寸较小;其次,高速剪切装置对分散液实现的作用力仍主要局限在转子周围,所以高速剪切法制备二维材料的产率也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二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二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用包括粘度改良介质、溶剂的原料混合配制改良流体;所述粘度改良介质选自单糖、多糖、聚合物、有机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改良流体在25℃条件下的粘度为20~5000mPa·s,优选为50~500mPa·s,且所述改良流体在25℃、10000rpm转速下搅拌处理1h后的粘度相比于搅拌前所述改良流体的粘度下降0~50%,优选0~20%;
S2、将层状原料粉体与所述改良流体混合均匀,配制混合膏体;
S3、在2000~30000rpm转速下对所述混合膏体进行高速剪切处理,而后进行固液分离。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二维材料的制备方法,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制备方法通过采用改良流体与层状原料粉体混合配制成不具有明显流动性的混合膏体,再通过对混合膏体施加高速剪切力进行高速剪切处理,以剥离制备二维材料。其中,改良流体对剪切力具有相对稳定作用,可以在受到高速剪切作用时,一定程度维持原有粘度;在高速剪切处理开始阶段,由于产生的湍流之间的高速剪切力可以通过高粘度混合膏体顺势传递到片层材料之间,高粘度膏体环境可对高速转动的机械力起到缓冲作用,使得混合膏体中的片层材料不会直接被机械冲击力粉碎,而高速剪切处理会让混合膏体在局部发生剧烈变形,带动高粘度膏体并产生极大的剪切力,而膏体与片层材料之间的有效润湿可将该剪切作用力转化为流体介质与片状材料的接触表面上的剪切作用,实现片层材料的平面剥离,相比于在传统二维材料分散液中进行高速剪切,以上方法可以产生更强的剪切应力并能高效地得到单层或多层的超薄、大尺寸二维纳米材料;另外,随着单层或多层二维材料片层被剥离出来,片层材料与改良流体的接触面积增加,混合膏体的整体粘度上升,此过程可一定程度抵消由于高速剪切引起的流体粘度下降,从而在持续生产过程中保持粘度的稳定,实现剪切力的有效传递,从而可实现大尺寸二维材料的连续、高效制备;并且,以上制备方法可提供一个简单、温和、连续的处理环境空间,处理过程噪音小,设备成本低,操作简单,工作环境安全可靠,利于二维材料的规模化制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原料还包括表面活性剂;优选地,所述表面活性剂选自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三乙基己基磷酸、十二烷基硫酸钠、甲基戊醇、纤维素衍生物、聚丙烯酰胺、古尔胶、脂肪酸聚乙二醇酯、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三烷基三聚氰胺、氰脲酰氯三聚氰胺、脂肪胺、乙酰半胱氨酸、硅烷偶联剂中的至少一种。通过以上表面活性剂的添加,有助于在剥离过程中直接对已剥离的二维单层或多层纳米片的表面进行改性,完成剥离二维纳米片表面官能化操作,提高所剥离二维材料纳米片的后续加工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单糖选自葡萄糖、木糖、来苏糖、核糖、阿拉伯糖、甘露糖、半乳糖、苏力糖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多糖选自淀粉、纳米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透明质酸、几丁质、琼脂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聚合物选自聚乙烯醇、聚酰胺、聚酰亚胺、环氧树脂、聚酰亚胺、聚砜、聚酯、聚醚、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氧化乙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偏氟乙烯、芳酰胺、酚醛树脂、聚碳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有机脂选自甘油三酯、硅脂、丙烯酸酯、矿物油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中,所述溶剂选自水、甘油、乙二醇、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四氢呋喃、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苯、甲苯、二甲苯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2中,所述混合膏体在25℃条件下的粘度为3000~20000mPa·s,优选为5000~20000mPa·s,该混合膏体不具有明显的流动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2中,所述层状原料粉体与所述改良流体的质量比为1:20~1:1,优选为1:5~1: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层状原料粉体选自六方氮化硼、黑磷、石墨、过渡金属硫族化物、双金属氢氧化物、层状金属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S3中,高速剪切处理过程中的转速优选为6000~15000rpm,处理时间一般控制在4~96h,优选为12~48h。高速剪切后所得物料呈比牙膏略稀的膏体状,其也基本不具有流动性,其在25℃条件下的粘度一般在8000~100000mPa·s之间,优选为20000-60000mPa·s。另外,步骤S3中,所述固液分离的方式可为离心、正压过滤、负压过滤、自然沉降、透析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液分离之后进行洗涤、干燥。洗涤次数可控制在你1~15次,优选为3~6次;干燥方式可采用烘箱鼓风干燥、气流喷雾干燥、真空干燥、冷冻干燥等。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二维材料,由本发明第一方面所提出的任一种二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得。二维材料的平面尺寸为0.5~4μm,厚度约为0.5~10nm。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本发明第二方面所提出的任一种二维材料在制备光电传感器、储能器件中的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制得氮化硼纳米片的TEM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制得氮化硼纳米片的SEM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制得二硫化钼纳米片的TEM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所制得石墨烯纳米片的TEM图;
图5为对比例1所制得氮化硼纳米片的TEM图;
图6为对比例2所制得二硫化钼纳米片的TEM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构思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制备了一种二维材料,具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1、称取700g葡萄糖,加入盛有300mL去离子水的烧杯中混合均匀,将烧杯移至水浴锅中加热至90℃搅拌约30min后,制得浓度为70wt%的葡萄糖浆;将70wt%糖浆冷却至室温,得到改良流体,用旋转粘度计在25℃下测得其粘度为500mPa·s;10000rpm转速下搅拌处理1h后的粘度为472mPa·s;
S2、取200mL步骤S1制得的改良流体和100g氮化硼粉末,用高速搅拌机在600rpm转速下预混合1h,充分混匀制得第一混合膏体,用旋转粘度计在室温25℃下测得其粘度为6000mPa·s;
S3、将步骤S2制得第一混合膏体用高速剪切装置在10000rpm转速下,总计搅拌6h进行高速剪切处理;期间每过10min将转速降低至600rpm维持3min,然后再提升至10000rpm,重复转速调整步骤直至6h结束,得第二混合膏体,用旋转粘度计测得其粘度为43000mPa·s;
S4、将步骤S3所制得的第二混合膏体转移至大烧杯中,加入400mL去离子水对高速剪切产物进行搅拌洗涤,并超声10min,然后用透析袋将溶液中的糖透析出来,每透析6h换一次水,48h后将透析袋中溶液用离心机在1500rpm下离心30min,然后取上清液,将上清液在离心机中以6000rpm离心10min,得到底部沉淀物,将沉淀物加去离子水超声清洗,再次离心,如此反复离心3~5次,将底部沉淀物冷冻干燥后,得到产品二维材料氮化硼纳米片。
分别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以上所制得的氮化硼纳米片进行观察,所得结果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由图1和图2可知,所制备的氮化硼纳米片厚度极薄,呈半透明状,平面尺寸在1~1.5μ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制备了一种二维材料,具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1、称取5g羧甲基纤维素钠,加入495mL水混合均匀,加热到90℃溶解,制得浓度为1wt%的羧甲基纤维素溶液,将其冷却至室温25℃,得到改良流体,而后用旋转粘度计测得其粘度为1000mPa·s;10000rpm转速下搅拌处理1h后的粘度为833mPa·s;
S2、取100mL步骤S1制得的改良流体与45g二硫化钼粉末在600rpm下搅拌混合1h,而后冷却至室温,冷却过程中持续搅拌,制得第一混合膏体,测得其粘度为8000mPa·s;
S3、将步骤S2制得第一混合膏体用高速剪切装置在8000rpm转速下,总计搅拌8h进行高速剪切处理;期间每过10min将转速降低至600rpm维持3min,然后再提升至8000rpm,重复转速调整步骤直至8h结束,得第二混合膏体;用旋转粘度计测得其粘度为59000mPa·s;
S4、将步骤S3所制得的第二混合膏体转移至大烧杯中,加入400mL去离子水对高速剪切产物进行搅拌洗涤,并超声10min,然后用0.2um微孔滤膜抽滤,重复上述搅拌超声抽滤2~3次以充分洗涤。进一步将过滤后的湿粉用400mL去离子水超声分散,然后用离心机在1500rpm下离心30min,然后取的上清液,将上清液在离心机中以6000rpm的转速离心10min,得到底部沉淀物,将沉淀物加去离子水超声清洗,再次离心,如此反复离心3~5次,将底部沉淀物冷冻干燥后,得到纯净的二维材料二硫化钼纳米片。
分别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以上所制得的二硫化钼纳米片进行观察,所得结果分别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所制备的二硫化钼纳米片厚度极薄,呈半透明状,平面尺寸在0.3~0.5μm。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制备了一种二维材料,具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1、取100mL甲基吡咯烷酮,与125mL浓度为85wt%的聚乙烯醇溶液混合,并加入0.05g乙酰半胱氨酸粉体,充分混合溶解,制得改良流体,而后用旋转粘度计在室温25℃下测得其粘度为932mPa·s;10000rpm转速下搅拌处理1h后的粘度为774mPa·s;
S2、取100mL步骤S1制得的改良流体,然后与30g石墨粉末在600rpm下搅拌混合1h,充分混匀,制得第一混合膏体,用旋转粘度计在室温25℃下测得其粘度为12000mPa·s;
S3、将步骤S2制得第一混合膏体用高速剪切装置在13000rpm转速下,总计搅拌8h进行高速剪切处理;期间每过10min将转速降低至600rpm维持3min,然后再提升至13000rpm,重复转速调整步骤直至8h结束,得第二混合膏体;用旋转粘度计测得其粘度为68000mPa·s;
S4、将步骤S3所制得的第二混合膏体转移至大烧杯中,加入400mL去离子水对高速剪切产物进行搅拌洗涤,并超声10min,然后用0.2um微孔滤膜抽滤,重复上述搅拌超声抽滤2~3次以充分洗涤。进一步将过滤后的湿粉用400mL去离子水超声分散,然后用离心机在1500rpm下离心30min,然后取的上清液,将上清液在离心机中以6000rpm的转速离心10min,得到底部沉淀物,将沉淀物加去离子水超声清洗,再次离心,如此反复离心3~5次,将底部沉淀物冷冻干燥后,得到纯净的二维材料石墨烯纳米片。
分别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以上所制得的石墨烯纳米片进行观察,所得结果分别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所制备的石墨烯纳米片厚度极薄,呈半透明状,平面尺寸在0.5~0.8μm。
对比例1
本对比例制备了一种二维材料,具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1、称取500g葡萄糖,加入盛有500mL去离子水的烧杯中混合均匀,将烧杯移至水浴锅中加热至90℃搅拌约30min后,制得浓度为50wt%的葡萄糖浆;将50wt%糖浆冷却至室温,得到改良流体,用旋转粘度计在25℃下测得其粘度为10mPa·s;10000rpm转速下搅拌处理1h后的粘度为10mPa·s;
S2、取270mL步骤S1制得的改良流体和30g氮化硼粉末,用高速搅拌机在600rpm转速下预混合1h,充分混匀制得第一混合液,用旋转粘度计在室温25℃下测得其粘度为40mPa·s;
S3、将步骤S2制得第一混合液用高速剪切装置在10000rpm转速下,总计搅拌6h进行高速剪切处理;期间每过10min将转速降低至600rpm维持3min,然后再提升至10000rpm,重复转速调整步骤直至6h结束,得第二混合液;用旋转粘度计测得其粘度为110mPa·s;
S4、将步骤S3所制得的第二混合液转移至大烧杯中,加入400mL去离子水对高速剪切产物进行搅拌洗涤,并超声10min,然后用透析袋将溶液中的糖透析出来,每透析6h换一次水,48h后将透析袋中溶液用离心机在1500rpm下离心30min,然后取上清液,将上清液在离心机中以6000rpm离心10min,得到底部沉淀物,将沉淀物加去离子水超声清洗,再次离心,如此反复离心3~5次,将底部沉淀物冷冻干燥后,得到产品二维材料氮化硼纳米片。
分别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以上所制得的氮化硼纳米片进行观察,所得结果分别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所制备的氮化硼纳米片厚度较大,平面尺寸在0.5μm以下。
对比例2
本实施例制备了一种二维材料,具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1、称取2g羧甲基纤维素钠,加入498mL水混合均匀,加热到90℃溶解,制得浓度为0.4wt%的羧甲基纤维素溶液,将其冷却至室温25℃,得到改良流体,而后用旋转粘度计测得其粘度为10mPa·s;10000rpm转速下搅拌处理1h后的粘度为10mPa·s;
S2、取270mL步骤S1制得的改良流体与30g二硫化钼粉末在600rpm下搅拌混合1h,而后冷却至室温,冷却过程中持续搅拌,制得第一混合膏体,测得其粘度为70mPa·s;
S3、将步骤S2制得第一混合膏体用高速剪切装置在8000rpm转速下,总计搅拌8h进行高速剪切处理;期间每过10min将转速降低至600rpm维持3min,然后再提升至8000rpm,重复转速调整步骤直至8h结束,得第二混合膏体;用旋转粘度计测得其粘度为164mPa·s;
S4、将步骤S3所制得的第二混合膏体转移至大烧杯中,加入400mL去离子水对高速剪切产物进行搅拌洗涤,并超声10min,然后用0.2um微孔滤膜抽滤,重复上述搅拌超声抽滤2~3次以充分洗涤。进一步将过滤后的湿粉用400mL去离子水超声分散,然后用离心机在1500rpm下离心30min,然后取的上清液,将上清液在离心机中以6000rpm的转速离心10min,得到底部沉淀物,将沉淀物加去离子水超声清洗,再次离心,如此反复离心3~5次,将底部沉淀物冷冻干燥后,得到纯净的二维材料二硫化钼纳米片。
分别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以上所制得的二硫化钼纳米片进行观察,所得结果分别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所制备的二硫化钼纳米片,平面尺寸在0.1μm以下。
由上可知,本申请各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具有特定粘度特性的改良流体与层状原料粉体混合配制不具有明显流动性的混合膏体,再通过对混合膏体施加高速剪切力进行高速剪切处理,以剥离制备二维材料。其中,改良流体对剪切力具有相对稳定作用,可以在受到高速剪切作用时,一定程度维持原有粘度;在高速剪切处理开始阶段,由于产生的湍流之间的高速剪切力可以通过高粘度混合膏体顺势传递到片层材料之间,高粘度膏体环境可对高速转动的机械力起到缓冲作用,使得混合膏体中的片层材料不会直接被机械冲击力粉碎,而高速剪切处理会让混合膏体在局部发生剧烈变形,带动高粘度膏体并产生极大的剪切力,而膏体与片层材料之间的有效润湿可将该剪切作用力转化为流体介质与片状材料的接触表面上的剪切作用,实现片层材料的平面剥离,相比于在传统二维材料分散液中进行高速剪切,以上方法可以产生更强的剪切应力并能高效地得到单层或多层的超薄、大尺寸二维纳米材料;另外,随着单层或多层二维材料片层被剥离出来,片层材料与改良流体的接触面积增加,混合膏体的整体粘度上升,此过程可一定程度抵消由于高速剪切引起的流体粘度下降,从而在持续生产过程中保持粘度的稳定,实现剪切力的有效传递,从而可实现大尺寸二维材料的连续、高效制备。所制得二维材料可应用于光电传感器、储能器件的制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二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采用包括粘度改良介质、溶剂的原料混合配制改良流体;所述粘度改良介质选自单糖、多糖、聚合物、有机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改良流体在25℃条件下的粘度为20~5000mPa·s,且所述改良流体在25℃、10000rpm转速下搅拌处理1h后的粘度相比于搅拌前所述改良流体的粘度下降0~50%;
S2、将层状原料粉体与所述改良流体混合均匀,配制混合膏体;
S3、在2000~30000rpm转速下对所述混合膏体进行高速剪切处理,而后进行固液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原料还包括表面活性剂;优选地,所述表面活性剂选自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三乙基己基磷酸、十二烷基硫酸钠、甲基戊醇、纤维素衍生物、聚丙烯酰胺、古尔胶、脂肪酸聚乙二醇酯、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三烷基三聚氰胺、氰脲酰氯三聚氰胺、脂肪胺、乙酰半胱氨酸、硅烷偶联剂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单糖选自葡萄糖、木糖、来苏糖、核糖、阿拉伯糖、甘露糖、半乳糖、苏力糖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多糖选自淀粉、纳米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透明质酸、几丁质、琼脂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聚合物选自聚乙烯醇、聚酰胺、聚酰亚胺、环氧树脂、聚酰亚胺、聚砜、聚酯、聚醚、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氧化乙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偏氟乙烯、芳酰胺、酚醛树脂、聚碳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有机脂选自甘油三酯、硅脂、丙烯酸酯、矿物油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溶剂选自水、甘油、乙二醇、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四氢呋喃、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苯、甲苯、二甲苯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混合膏体在25℃条件下的粘度为3000~20000mPa·s。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层状原料粉体与所述改良流体的质量比为1:20~1: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层状原料粉体选自六方氮化硼、黑磷、石墨、过渡金属硫族化物、双金属氢氧化物、层状金属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二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液分离之后还包括对分离固体产物进行洗涤、干燥。
9.一种二维材料,其特征在于,由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二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得。
10.权利要求9所述二维材料在制备光电传感器、储能器件中的应用。
CN202110400479.8A 2021-04-14 2021-04-14 一种二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132478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00479.8A CN113247868B (zh) 2021-04-14 2021-04-14 一种二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00479.8A CN113247868B (zh) 2021-04-14 2021-04-14 一种二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47868A true CN113247868A (zh) 2021-08-13
CN113247868B CN113247868B (zh) 2022-11-11

Family

ID=77220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00479.8A Active CN113247868B (zh) 2021-04-14 2021-04-14 一种二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4786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4927A (zh) * 2020-08-18 2022-02-22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一种二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复合膜
CN115321599A (zh) * 2022-06-22 2022-11-11 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 一种基于非牛顿流体的二维材料纳米片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98386A (zh) * 2015-08-18 2017-05-24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一种高效液相剥离石墨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CN106865508A (zh) * 2016-12-12 2017-06-20 广东纳路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分散剥离白石墨烯的方法
US20170240428A1 (en) * 2014-09-16 2017-08-24 Thomas Swan & Co. Ltd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CN107814380A (zh) * 2017-10-27 2018-03-20 中南民族大学 利用剪切增稠体系剥离石墨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CN108163847A (zh) * 2018-01-12 2018-06-15 昂星新型碳材料常州有限公司 大片径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和大片径石墨烯
CN109904451A (zh) * 2017-12-11 2019-06-18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186823A (zh) * 2020-02-19 2020-05-22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筹备办公室 聚合物辅助制备二维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方法
CN111847433A (zh) * 2020-06-29 2020-10-30 深圳石墨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三辊研磨机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240428A1 (en) * 2014-09-16 2017-08-24 Thomas Swan & Co. Ltd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CN106698386A (zh) * 2015-08-18 2017-05-24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一种高效液相剥离石墨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CN106865508A (zh) * 2016-12-12 2017-06-20 广东纳路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分散剥离白石墨烯的方法
CN107814380A (zh) * 2017-10-27 2018-03-20 中南民族大学 利用剪切增稠体系剥离石墨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CN109904451A (zh) * 2017-12-11 2019-06-18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163847A (zh) * 2018-01-12 2018-06-15 昂星新型碳材料常州有限公司 大片径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和大片径石墨烯
CN111186823A (zh) * 2020-02-19 2020-05-22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筹备办公室 聚合物辅助制备二维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方法
CN111847433A (zh) * 2020-06-29 2020-10-30 深圳石墨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三辊研磨机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4927A (zh) * 2020-08-18 2022-02-22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一种二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复合膜
CN115321599A (zh) * 2022-06-22 2022-11-11 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 一种基于非牛顿流体的二维材料纳米片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47868B (zh) 2022-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47868B (zh) 一种二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074927B (zh) 一种二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复合膜
CN105949512B (zh) 插层组装氮化硼-石墨烯复合材料、应用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10512B (zh) 一种纤维素/层状氮化硼高介电纳米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JP2015530492A (ja) 導電性グラフェン複合繊維の製造方法
CN109181654B (zh) 一种石墨烯基复合导热膜及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3077921B (zh) 生物微流控芯片3d打印电极材料与3d打印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Li et al. Holocellulose nanofibrils assisted exfoliation to prepare MXene-based composite film with excellent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performance
CN103317143A (zh) 一种制备氮化硼-金纳米复合物的方法
JP6563226B2 (ja) 薄片状カーボンの製造方法
CN113772732B (zh) 一种利用deet剥离制备二维材料纳米片的方法
CN114525002A (zh) 一种液态金属功能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5776190A (zh) 一种螺杆机发泡膨胀拉伸制备石墨烯微片的方法
CN109957962B (zh) 一种羧基化碳纳米管-聚氨酯导热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71351A (zh) 一种具有热响应的层次结构纳米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264510A (zh) 一种二维层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044081B (zh) 一种液态金属柔性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295098A (zh) 一种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多臂定构型导热填料的制备方法
CN112093823A (zh) 一种纳米片状材料的辅助分散方法
CN113862831B (zh) 一种MXene/海藻酸钠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10577700A (zh) 一种高垂直导热率以及力学性能优异的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06318A (zh) 一种湿法机械解团聚分散碳纳米管的方法
CN106543471B (zh) 石墨烯纳米片与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6957054A (zh) 一种在高剪切分散下海藻酸钠辅助剥离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CN111187506B (zh) 一种石墨烯纳米膏制备复合材料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