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35815A - 空腔墙 - Google Patents

空腔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35815A
CN113235815A CN202110611059.4A CN202110611059A CN113235815A CN 113235815 A CN113235815 A CN 113235815A CN 202110611059 A CN202110611059 A CN 202110611059A CN 113235815 A CN113235815 A CN 1132358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wall
prefabricated
cavity wall
ca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1105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猛
马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1105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35815A/zh
Publication of CN113235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358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2/00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 E04C2/30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structure
    • E04C2/34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structure composed of two or more spaced sheet-like par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04B2/84Walls made by casting, pouring, or tamping in situ
    • E04B2/86Walls made by casting, pouring, or tamping in situ made in permanent forms
    • E04B2/8611Walls made by casting, pouring, or tamping in situ made in permanent forms with spacers being embedded in at least one form leaf
    • E04B2/8617Walls made by casting, pouring, or tamping in situ made in permanent forms with spacers being embedded in at least one form leaf with spacers being embedded in both form leav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2/00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 E04C2/30Building elements of relatively thin for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s of buildings, e.g. sheet materials, slabs, or pa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anels For Use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腔墙、功能墙结构、带窗口的墙结构、带飘窗的墙结构以及建筑物的连接节点结构。其中,空腔墙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预制板和第二预制板;连接结构,连接在第一预制板和第二预制板之间,以使第一预制板和第二预制板之间形成空腔;其中,第一预制板的内侧面和/或第二预制板的内侧面具有粗糙结构,粗糙结构包括多个并行的,沿横向延伸的凹槽。本发明的空腔墙能够增加预制混凝土和现浇混凝土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强二者的连接强度,同时,横向设置的凹槽能够对现浇混凝土中的粗骨料起到适当的限制作用,防止粗骨料因重力和振捣的情况下下沉集中,保证现浇混凝土密度均匀,提高结构稳定性。

Description

空腔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预制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腔墙、功能墙结构、带窗口的墙结构、带飘窗的墙结构以及建筑物的连接节点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迅猛,装配式剪力墙就是一种常用的建筑结构。目前装配式剪力墙大多以实心预制结构为主,例如在公告号为CN104032856B、CN110029749A以及CN203097017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中,装配式剪力墙包括两个相对的实心预制墙板,两个实心预制墙板之间通过钢筋连接并现浇混凝土,从而形成剪力墙结构。
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实心预制构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预制构件侧面出筋导致的构件生产自动化程度低,现场钢筋连接导致的质量管控困难;实心构件自重大导致塔吊型号大、现场吊装困难、运输不便;后浇带连接导致的模板及钢筋作业量大,人工需求量大等等。在这种背景下,装配整体式叠合剪力墙结构应运而生,成为国家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一大方向。
装配整体式叠合剪力墙与传统的装配式剪力墙的区别在于,墙体为具有空腔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因此,装配整体式叠合剪力墙结构有时也被称为叠合墙、双皮墙或空腔墙。空腔墙的结构大体上包括预制混凝土叶板和叶板之间形成的空腔,两个预制混凝土叶板之间通过钢筋连接。其中,空腔用于现浇混凝土,现浇混凝土与预制混凝土共同形成完整的墙体结构。装配整体式叠合剪力墙结构具备自重轻、容易运输和吊装等优点。
对于装配整体式叠合剪力墙而言,两个预制混凝土叶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及预制混凝土叶板与现浇混凝土部分之间的连接强度直接决定了其结构安全性能。因此,如果无法保证两个预制混凝土叶板之间的连接强度、空腔浇筑的现浇混凝土的密实度、以及浇混凝土与预制混凝土叶板之间的结合强度,则会限制结构的使用范围,影响结构的安全。如何使装配整体式叠合剪力墙结构的连接强度更高、应用范围更广、更安全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对象。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强度更高的空腔墙、功能墙结构、带窗口的墙结构、带飘窗的墙结构以及建筑物的连接节点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腔墙,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预制板和第二预制板;连接结构,连接在第一预制板和第二预制板之间,以使第一预制板和第二预制板之间形成空腔;其中,第一预制板的内侧面和/或第二预制板的内侧面具有粗糙结构,粗糙结构包括多个并行的,沿横向延伸的凹槽。
可选地,相邻的凹槽的间距在10至30毫米的范围内,凹槽的宽度在2至10毫米的范围内,凹槽的深度在1至25毫米的范围内。
可选地,凹槽的端部与第一预制板和/或第二预制板的边沿具有预设距离。
可选地,预设距离在100至500毫米的范围内。
可选地,凹槽的端部的内壁面为倾斜面。
可选地,第一预制板和/或第二预制板包括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其中,边缘区域的凹槽的密度大于中心区域的凹槽的密度。
可选地,第一预制板和/或第二预制板包括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其中,位于边缘区域的凹槽的深度大于位于中心区域的凹槽的深度。
可选地,第一预制板和第二预制板的成分包括:水泥、粉煤灰、细骨料、粗骨料、外加剂、水。
可选地,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钢筋网片,设置在第一预制板内;第二钢筋网片,设置在第二预制板内;连接钢筋,连接在第一钢筋网片和第二钢筋网片之间。
可选地,所述连接钢筋为纵筋,以使所述第一钢筋网片、所述第二钢筋网片和所述连接钢筋形成钢筋笼。
可选地,连接钢筋为钢筋桁架或者箍筋。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功能墙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预制板和第二预制板,第一预制板和第二预制板之间形成空腔;功能板,设置在空腔内;连接结构,连接结构穿过功能板并连接在第一预制板和第二预制板之间,其中,第一预制板的内侧面和/或第二预制板的内侧面具有粗糙结构,粗糙结构包括多个并行的,沿纵向延伸的凹槽。
可选地,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钢筋网片,设置在第一预制板内;第二钢筋网片,设置在第二预制板内;连接钢筋,连接钢筋的第一端与第一钢筋网片连接,连接钢筋的第二端位于空腔内,并且连接钢筋的第二端位于第一预制板和功能板之间;连接件,连接件穿过功能板,并且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预制板和第二预制板连接。
可选地,功能板为保温板。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带窗口的墙结构,包括上述的空腔墙。
可选地,第一预制板和第二预制板上设置有窗口,窗口的内侧设置有封堵结构。
可选地,封堵结构上设置有排气孔。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带飘窗的墙结构,包括上述的的空腔墙。
可选地,第一预制板和第二预制板上设置有窗口,墙结构还包括飘窗板,飘窗板设置在窗口处并向外延伸,飘窗板内设置有加强钢筋。
可选地,第二预制板位于内侧位置,第二预制板的上端低于第一预制板的上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建筑物的连接节点结构,包括上述的空腔墙。
可选地,空腔墙为相邻设置的多个,连接节点结构还包括搭接钢筋,搭接钢筋的两端设置在相邻的空腔墙的空腔内,其中,相邻的空腔墙的空腔内,以及搭接钢筋处浇筑混凝土,以使相邻的空腔墙之间形成现浇段。
可选地,连接节点结构为竖直连接节点,第二预制板位于内侧位置,第二预制板的上端低于第一预制板的上端。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第一预制板和/或第二预制板的内侧面设置有多个并行的,沿横向延伸的凹槽。凹槽能够增加预制混凝土和现浇混凝土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强二者的连接强度。同时,横向设置的凹槽使得在现浇混凝土时,能够对现浇混凝土中的粗骨料起到适当的限制作用,防止粗骨料因重力和振捣的情况下下沉集中,保证现浇混凝土密度均匀,提高结构稳定性。本发明的空腔墙、功能墙结构、带窗口的墙结构、带飘窗的墙结构以及建筑物的连接节点结构具有连接强度高、应用范围广以及安全性能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空腔墙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空腔墙的第一预制板或第二预制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第一预制板或第二预制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空腔墙的侧视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空腔墙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空腔墙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功能墙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9中C处放大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发明的带窗口的墙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1中带窗口的墙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发明的带飘窗的墙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发明的建筑物的节点结构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发明的建筑物的节点结构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发明的建筑物的节点结构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发明的建筑物的节点结构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8示出了发明的建筑物的节点结构的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预制板;20、第二预制板;30、连接结构;31、第一钢筋网片;32、第二钢筋网片;33、连接钢筋;40、空腔;50、凹槽;60、中心区域;70、边缘区域;100、功能板;200、连接件;300、窗口;400、封堵结构;401、排气孔;500、飘窗板;501、加强钢筋;600、搭接钢筋;700、现浇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腔墙,以及具有空腔墙的功能墙结构、带窗口的墙结构,带飘窗的墙结构以及建筑物的连接节点结构。以下首先介绍空腔墙三个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空腔墙包括第一预制板10、第二预制板20以及连接结构30。其中,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相对设置。连接结构30连接在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之间,以使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之间形成空腔40。进一步地,第一预制板10的内侧面和第二预制板20的内侧面具有粗糙结构,粗糙结构包括多个并行的,沿横横向延伸的凹槽50。
利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第一预制板10和/或第二预制板20的内侧面设置有多个并行的,沿横向延伸的凹槽50。凹槽50能够增加预制混凝土和现浇混凝土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强二者的连接强度。同时,横向设置的凹槽50使得在现浇混凝土时,能够对现浇混凝土中的粗骨料起到适当的限制作用,防止粗骨料因重力和振捣的情况下下沉集中,保证现浇混凝土密度均匀,提高结构稳定性。因此本实施例的空腔墙具有连接强度高、应用范围广以及安全性能高的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均为混凝土预制板。在传统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中,混凝土主要通过布料工序、振捣工序、养护工序以及脱模工序后,形成混凝土预制板。预制混凝土构件工艺为常规技术,因此制造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的具体工艺流程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的内侧面指的是,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的互相相对的、朝向空腔40的表面。也即,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的内侧面为与现浇混凝土接触的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凹槽50沿横向延伸是指,当空腔墙作为竖直墙体时,其平行于地面的方向,也即水平方向。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的内侧面均设置有凹槽50,进而可以加强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与现浇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强度。当然,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仅在第一预制板10的内侧面或者第二预制板20的内侧面设置凹槽50,也是可行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在空腔墙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增加空腔墙与现浇混凝土的连接强度
结合图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由于凹槽50为并行设置的多个,因此实际上粗糙结构也为在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的内侧面形成的多个并行的凸起。交错设置的凸起包括顶面以及两个侧面,交错设置的凹槽50包括上述的两个侧面以及底面。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与现浇混凝土之间包括水平接触面(上述的顶面和底面)和竖直接触面(上述的侧面),增大了预制混凝土与现浇混凝土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二者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通过上述的凹槽50也使得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与现浇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由一个方向增加至两个方向。当该空腔墙形成的墙体受到例如地震产生的外力时,上述摩擦力能够抵抗墙体受压产生的分离力,保证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不易分离。如图1所示,由地震产生的冲击力会对墙体产生F1的剪切力,通过上述沿横向延伸的凹槽50的侧面,使得墙体能够更好的抵御图1中两个不同方向的剪切力F1,进而使得预制混凝土和现浇混凝土之间的抗剪力更强,现浇混凝土与预制混凝土结合力更强,结合面处不易产生开裂的风险,建筑更加稳固安全。
第二、对粗骨料的流动适当限制,使得现浇混凝土密度均匀
空腔墙在现场浇筑现浇混凝土时,通常沿着纵向,从空腔墙的上方进行浇筑。当浇注现浇混凝土后,需要对空腔40内现浇混凝土进行振捣,粗骨料一般重量较大,在受重力和振捣的情况下,粗骨料容易下沉至底部,而细骨料位于上部。上述情况容易使现浇混凝土出现骨料的分层结构,而分成结构的受力程度不一致,会导致空腔墙出现安全隐患。而本实施例中,横向设置的凹槽50能够对粗骨料的流动起到适当的限制作用,防止现浇混凝土中的粗骨料全部下沉至底部,保证现浇混凝土的密度均匀,结构强度稳定。
此外,浇筑现浇混凝土时,一般都是从空腔墙的顶部向空腔内泵送现浇混凝土,现浇混凝土的流向是由上至下。在振捣过程中,凹槽50处不易浇筑密实处产生的空腔气体可以沿着凹槽50的路径从空腔墙的侧面释放,因此本实施例的空腔墙还具有气体释放路径短的特点。
第三、增加空腔墙与搭接钢筋的连接强度
空腔墙形成竖直墙体时,需要将多个空腔墙沿上下方向并列设置,并在相邻的空腔墙的空腔40内设置搭接钢筋。由于凹槽50的延伸方向为横向,因此凹槽50与搭接钢筋互相垂直设置。后续在浇筑现浇混凝土后有利于增加与搭接钢筋的握裹力,进而增加墙体的整体结构强度。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凹槽50的具体尺寸范围为:相邻的凹槽50的间距在10至30毫米的范围内。例如,凹槽50的间距可以为10毫米、20毫米或者30毫米。凹槽50的宽度在2至10毫米的范围内。例如,凹槽50的宽度可以为2毫米、5毫米或者10毫米。凹槽50的深度在1至25毫米的范围内。例如,凹槽50的深度可以为1毫米、10毫米或者25毫米。进一步地,相邻的凹槽50的间距即为图3中的标注l,凹槽50的宽度即为图3中的标注s,凹槽50的深度即为图3中的标注h。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凹槽50的端部与第一预制板10和/或第二预制板20的边沿具有预设距离。以第一预制板10为例,上述表述的含义是,凹槽50的左右两端与第一预制板10的左右边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间距,也即凹槽50并非是左右贯通第一预制板10的结构。具体而言,上述结构使得,第一预制板10的内侧面,在左右边沿的位置处均为完整的平面,进而使得后续空腔墙在与其他构件或者模板连接时不会发生错位的情况。例如,若凹槽50的左右端部贯通第一预制板10的左右两端,在后续安装其他横向搭接钢筋、连接件、构件或者模板时,构件或者模板可能会滑入并嵌入至凹槽50内,不利于定位和连接稳定性。而本实施例中,第一预制板10的左右边沿的内侧面均为完整的平面,从而有利于其他构件或者模板的固定,并使连接节点稳固。
由于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的结构大致呈镜像对称,因此第二预制板20中凹槽50的特点与第一预制板10中的凹槽50相同,在此不在赘述。
优选地,如图5所示,上述的预设距离在100至500毫米的范围内。预设距离也即图5中示出的标注t。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凹槽50的端部的内壁面为倾斜面。具体而言,凹槽50的端部指的是沿横向方向上,凹槽50的左右两端。上述结构使得在后续进行现浇混凝土时,混凝土能够沿着倾斜面更好的流入至凹槽50内,进而使得凹槽50内的现浇混凝土填充密实。进一步地,上述的倾斜面可以是直面,也可以是弧形面,也即使凹槽50的上下两端呈坡度过渡即可。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预制板10和/或第二预制板20包括中心区域60和边缘区域70,其中,边缘区域70的凹槽50的密度大于中心区域60的凹槽50的密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边缘区域70”指的是,沿竖直方向上,第一预制板10或者第二预制板20的距离边缘在200至800毫米范围内的一个宽度区域上。
需要说明的是,“凹槽50的密度”指的是,在沿着竖直方向上,一定宽度内凹槽50的数量。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改变凹槽50的密度包括两种方式。以增大凹槽50的密度为例,其方式包括:1、凹槽50的宽度不变,相邻的凹槽50之间的间距变小。例如,位于中心区域60的相邻的凹槽50之间的间距为30毫米,位于边缘区域70的相邻的凹槽50之间的间距为10毫米。2、相邻的凹槽50的间距不变,减小凹槽50的宽度。例如,位于中心区域60的凹槽50的宽度为10毫米,位于边缘区域70的凹槽50的宽度为2毫米。
以第一预制板10为例,其中部位置形成中心区域60,边缘位置形成边缘区域70。由于在形成墙体的过程中,边缘区域70处需要设置搭接钢筋,因此使边缘区域70的凹槽50的密度大于中心区域60的凹槽50的密度,进而提高搭接钢筋处的现浇混凝土与预制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连接节点处的搭接钢筋不容易脱落,保证整体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位于边缘区域70的凹槽50的深度大于位于中心区域60的凹槽50的深度。与上述对于凹槽50密度的设置同理,通过使位于边缘区域70的凹槽50的深度大于位于中心区域60的凹槽50的深度,进一步提高搭接钢筋处的现浇混凝土与预制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连接节点处的搭接钢筋不容易脱落,保证整体结构强度。
由于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的结构大致呈镜像对称,因此第二预制板20中凹槽50的特点与第一预制板10中的凹槽50相同,在此不在赘述。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的预制混凝土组成材质包括:水泥、粉煤灰、细骨料、粗骨料、外加剂、水。预制混凝土的材质进一步为:水泥不低于42.5P.O;粉煤灰不低于II级;细骨料可以包括砂子,沙子包括机制砂和天然砂,其细度模数2.3-3.0,粒径0.15~4.75mm,含泥量不大于3.0%;粗骨料包括碎石或卵石(粒径5~25mm,含泥量不大于1.0%);外加剂为聚羧酸,减水率不小于25%。
具体而言,上述的配比混凝土在形成预制构件时,细骨料中的沙子与水搅拌后形成砂浆,砂浆包裹在粗骨料外,使得湿混凝土表面具有一定的定型能力,有利于混凝土在蒸养前,凹槽50能够保持形状。
进一步地,在后续形成墙体的过程中,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之间的现浇混凝土的组成材质包括:泥、粉煤灰、矿粉、细骨料、粗骨料、外加剂、水。其中,水泥不低于42.5P.O;粉煤灰不低于II级;矿粉不低于S95级;砂子为中砂(细度模数2.3-3.0,粒径0.15~4.75mm,含泥量不大于3.0%);粗骨料包括碎石或卵石(粒径5~20mm,含泥量不大于1.0%),外加剂包括聚羧酸,减水率不小于25%。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连接结构30包括第一钢筋网片31、第二钢筋网片32以及连接钢筋33。其中,第一钢筋网片31设置在第一预制板10内。第二钢筋网片32设置在第二预制板20内。连接钢筋33,连接在第一钢筋网片31和第二钢筋网片32之间。具体而言,第一钢筋网片31和第二钢筋网片32均为由横纵钢筋组成的网状结构。第一钢筋网片31预埋与第一预制板10内,第二钢筋网片32预埋至第二预制板20内。连接钢筋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钢筋网片31和第二钢筋网片32连接,连接钢筋33起到了支撑并连接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的作用,并使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之间形成空腔40。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连接钢筋33为纵筋,因此上述的第一钢筋网片31、第二钢筋网片32和连接钢筋33形成了一体的钢筋笼,也即本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30为钢筋笼。一体的钢筋笼使得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高。
实施例二
如图7所示,实施例二的空腔墙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连接钢筋33为钢筋桁架。钢筋桁架内具有三角形结构,进而使得支撑强度更高。同时,对于钢筋桁架而言,其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也具有容易成型空腔墙的特点。
实施例三
如图8所示,实施例三的空腔墙与上述的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连接钢筋33为箍筋。具体而言,箍筋以缠绕的方式与第一钢筋网片31和第二钢筋网片32连接,其连接强度高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方案。
进一步地,由于实施例三种的空腔墙其结构强度更高,因此实施例三中的空腔墙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空腔墙组合使用。在实施例三中的空腔墙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空腔墙组合使用时,实施例三中的空腔墙可以作为建筑物的边缘部分,例如梁、洞口的边缘,进而增加建筑物的边缘的结构强度。
以上即为本申请的空腔墙的实施例,以下将介绍包括了上述空腔墙的各构件的实施方式。
一、功能墙结构
如图9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功能墙结构包括上述的空腔墙。并且进一步地,功能墙结构还包括功能板100,功能板100设置在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之间,连接结构30穿过功能板100,并且连接结构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连接。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功能墙结构在空腔墙的基础上,在第二预制板20的内侧增加了功能板100(其中第二预制板20为位于第二建筑物内侧的部分)。功能板100位于空腔40内,在空腔40现浇混凝土后,第一预制板10、第二预制板20和功能板100共同形成了功能墙结构。
优选地,功能板100为保温板。当然,功能板100也可以为具有其他功能的板结构,例如隔音板,承重板等等。或者,功能板100也可以为由多种功能的板体的组合结构。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功能墙结构中的连接结构30与上述的空腔墙的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30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功能墙结构中,连接结构30包括第一钢筋网片31、第二钢筋网片32、连接钢筋33和连接件200。其中,第一钢筋网片31设置在第一预制板10内,第二钢筋网片32设置在第二预制板20内,连接钢筋33的第一端与第一钢筋网片31连接,第二端位于空腔40内,并且连接钢筋33的第二端位于第一预制板10和功能板100之间。优选地,连接钢筋33为钢筋笼。进一步地,连接件200穿过功能板100后一端与第一预制板1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预制板20连接。因此实际上,连接结构30中对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起到连接效果的是上述的连接件200。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00主要包括针状连接件(图10中上方连接件)和片状连接件(图10中下方连接件)。片状连接件其端部设置有孔,能够起到加强连接的作用。建筑物的角落位置处通常设置上述的片状连接件。
二、带窗口的墙结构
如图11和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带窗口的墙结构的实施例包括上述的空腔墙。进一步地,带窗口的墙结构中,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上设置有窗口300,窗口300的内侧设置有封堵结构400。
具体而言,在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上开设有位置对应,且大小相同的方形开口,进而形成了上述的窗口300。窗口300的四个内侧边设置有封堵结构400,封堵结构400可以由混凝土制成,也可以由其他材质制成。当现浇混凝土时,封堵结构400可以防止混凝土浇筑至窗口300内。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封堵结构400上设置有排气孔401。进一步地,排气孔401设置在封堵结构400的下部,进而有利于现浇混凝土密实。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空腔墙可以优选地为上述实施例三中的空腔墙。
三、带飘窗的墙结构
如图1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带飘窗的墙结构的实施例包括上述的空腔墙。进一步地,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上设置有窗口300,墙结构还包括飘窗板500,飘窗板500设置在窗口处并向外延伸,飘窗板500内设置有加强钢筋501。
具体而言,带飘窗的墙结构与上述的带窗口的墙结构类似,区别在于在窗口300的四周进一步设置飘窗板500。飘窗板500向外侧延伸并且与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呈大致垂直设置。进一步地,为了加强板飘窗板500的结构强度,其内部设置有加强钢筋50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预制板20位于内侧位置,第二预制板20的上端低于第一预制板10的上端。具体而言,内侧位置指的是相对于建筑物而言的内侧。第二预制板20的上端低于第一预制板10的上端的空间用于放置楼板,从而减小二次封堵的封堵面积。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空腔墙可以优选地为上述实施例三中的空腔墙。
四、建筑物的连接节点结构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建筑物的连接节点结构的实施例一包括上述的空腔墙。进一步地,空腔墙为相邻设置的多个,连接节点结构还包括搭接钢筋600,搭接钢筋600的两端设置在相邻的空腔墙的空腔40内,其中,相邻的空腔墙的空腔40内,以及搭接钢筋600处浇筑混凝土,以使相邻的空腔墙之间形成现浇段700。
具体而言,实施例一中的建筑物连接节点结构为水平连接点。该水平连接点至少包括两个空腔墙,两个空腔墙相邻设置并且互相垂直,进而形成“L”型连接节点(当然,两个空腔墙相邻设置形成直线型连接节点也是可行的实施方式)。搭接钢筋600的一端位于一个空腔墙的空腔40内,另一端位于另一个空腔墙的空腔40内,并且相应地,搭接钢筋600也呈L型结构。两个空腔墙的空腔40内,以及搭接钢筋600处浇筑现浇混凝土,并使得两个空腔墙之间的现浇混凝土和搭接钢筋600共同形成现浇段700,进而使得两个空腔墙和现浇段700形成一体结构,并形成L型的建筑物连接节点。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搭接钢筋600伸入至空腔40内的部分即为上述的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对应的边缘区域70。
实施例二
如图15所示,实施例二的建筑物的连接节点结构和上述的实施例一相比,区别在于连接节点结构至少由三个空腔墙组成并形成“T”型结构。在实施例二中,两个空腔墙相邻设置并且处于同一平面。另一个空腔墙与前述两个空腔墙垂直设置,且位于二者之间,进而形成T型连接节点。相应的搭接钢筋600也呈“T”型结构,搭接钢筋600的三个端部分别伸入至三个空腔墙的空腔40内。
实施例三
如图16所示,实施例三的建筑物的连接节点结构与前述的两个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连接节点结构为竖直连接节点。此外,第二预制板20位于内侧位置,第二预制板20的上端低于第一预制板10的上端。具体而言,内侧位置指的是相对于建筑物而言的内侧。第二预制板20的上端低于第一预制板10的上端的空间用于放置楼板。
实施例三的建筑物节点的施工方式为:
多个空腔墙中的位于最下层的空腔墙需要与基础连接,然后一层一层向上逐层吊装施工。下层空腔墙和上层空腔墙是相对而言的,是指相邻的两个中的相对上和下,不是特指某一层为上,或者某一层为上。例如,依次设置的三个空腔墙中形成两对相邻设置的空腔墙,位于中间的空腔墙相对于下方的空腔墙来说为上层空腔墙,但是相对于上方的空腔墙来说为下层空腔墙。
施工时,先将吊装下层空腔墙现场就位,然后将搭接钢筋600的下端搭接在下层空腔墙的成型钢筋笼上,搭接钢筋600的下端位于下层空腔墙的空腔40内,搭接钢筋600的上端向上伸出下层空腔墙外;然后在下层空腔墙的位于内侧的第二预制板20的顶部搁置楼板;再对下层空腔墙的空腔40以及楼板的顶板整体现场浇筑混凝土并形成现浇段700,使下层空腔墙、搭接钢筋600的下端以及楼板连接为一体;然后再吊装上层空腔墙就位,此时,搭接钢筋600的上端与上层空腔墙的成型钢筋笼搭接,再重复下层空腔墙的施工过程即可,从而将多层空腔墙一层一层连接起来形成建筑物的外壁。
本实施例提供的墙体竖向连接节点结构,其结构形式简单,可直接由下层空腔墙的空腔内浇筑混凝土,施工简单,操作方便,效率高,浇筑质量可靠。通过纵向的搭接钢筋600搭接连接,质量安全可控。墙体竖向连接结构在施工现场现浇混凝土,则连接节点以及构件的综合性能与普通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当,结构安全可靠。
当然,上述的施工方法仅是举例说明,而不是对本实施例的建筑物的竖直连接节点的形成方式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的施工方法上,对其中的一个步骤或者几个步骤进行变换、组合或者省略。同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的施工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的辅助步骤。
进一步地,由空腔墙形成的墙壳体与现浇混凝土体形成一个整体,能够与现浇混凝土共同受力。也就是说墙壳体能够对成型钢筋笼进行保护,还能够充当墙体浇筑模板,还能够与现浇混凝土共同受力,从而减少现浇混凝土用量。空腔40内现场浇筑现浇混凝土,能够有效避免开裂,从而能够提高墙体的防水性能
实施例四
如图17所示,实施例四的建筑物的连接节点结构与上述的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空腔墙的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的上端平齐,并且两侧均搭接设置有楼板(两个楼板分别搭接在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的上端)。实施例四的建筑物的连接节点结构主要应用于形成建筑物内部的竖向墙体结构。实施例四中的建筑物的连接节点结构的施工方式与上述的实施例三一致,在此不在赘述。
实施例五
如图18所示,实施例五的建筑物的连接节点结构与上述的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连接节点结构为墙体的底部结构。具体而言,实施例五中的空腔墙为实施例三中多个空腔墙中最底部的一个。空腔墙的底部与(建筑物)基础连接,搭接钢筋600的底部预埋至基础内,搭接钢筋600的上部置于空腔墙的空腔40内。现浇混凝土后,空腔墙、搭接钢筋600以及基础形成一体结构。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空腔墙,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
连接结构(30),连接在所述第一预制板(10)和所述第二预制板(20)之间,以使所述第一预制板(10)和所述第二预制板(20)之间形成空腔(40);
其中,所述第一预制板(10)的内侧面和/或所述第二预制板(20)的内侧面具有粗糙结构,所述粗糙结构包括多个并行的,沿横向延伸的凹槽(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腔墙,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凹槽(50)的间距在10至30毫米的范围内,所述凹槽(50)的宽度在2至10毫米的范围内,所述凹槽(50)的深度在1至25毫米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腔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50)的端部与所述第一预制板(10)和/或所述第二预制板(20)的边沿具有预设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腔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50)的端部的内壁面为倾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腔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制板(10)和/或所述第二预制板(20)包括中心区域(60)和边缘区域(70),其中,所述边缘区域(70)的所述凹槽(50)的密度大于所述中心区域(60)的所述凹槽(50)的密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腔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制板(10)和/或所述第二预制板(20)包括中心区域(60)和边缘区域(70),其中,位于所述边缘区域(70)的所述凹槽(50)的深度大于位于所述中心区域(60)的所述凹槽(50)的深度。
7.一种功能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预制板(10)和第二预制板(20),所述第一预制板(10)和所述第二预制板(20)之间形成空腔(40);
功能板(100),设置在所述空腔(40)内;
连接结构(30),所述连接结构(30)穿过所述功能板(100)并连接在所述第一预制板(10)和所述第二预制板(20)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预制板(10)的内侧面和/或所述第二预制板(20)的内侧面具有粗糙结构,所述粗糙结构包括多个并行的,沿纵向延伸的凹槽(50)。
8.一种带窗口的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腔墙。
9.一种带飘窗的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腔墙。
10.一种建筑物的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腔墙。
CN202110611059.4A 2021-06-01 2021-06-01 空腔墙 Pending CN1132358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11059.4A CN113235815A (zh) 2021-06-01 2021-06-01 空腔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11059.4A CN113235815A (zh) 2021-06-01 2021-06-01 空腔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35815A true CN113235815A (zh) 2021-08-10

Family

ID=77136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11059.4A Pending CN113235815A (zh) 2021-06-01 2021-06-01 空腔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3581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56077A (zh) * 2022-03-15 2022-08-05 三一筑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混凝土构件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04239A1 (de) * 1994-02-10 1995-08-17 Manfred M Schulze Schalungselement für Mantelbetonbauweise
US5845449A (en) * 1994-11-04 1998-12-08 I.S.M., Inc. Concrete forming system with brace ties
CN1688816A (zh) * 2002-09-05 2005-10-26 美国聚钢有限公司 绝热混凝土模板和焊接金属丝模板拉杆
CN109930716A (zh) * 2019-03-30 2019-06-25 山东汇源杭萧钢构有限公司 装配式建筑十字插接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KR20200067408A (ko) * 2018-12-04 2020-06-12 (주)연우피씨엔지니어링 두께 가변형 이중벽체 및 그 시공방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04239A1 (de) * 1994-02-10 1995-08-17 Manfred M Schulze Schalungselement für Mantelbetonbauweise
US5845449A (en) * 1994-11-04 1998-12-08 I.S.M., Inc. Concrete forming system with brace ties
CN1688816A (zh) * 2002-09-05 2005-10-26 美国聚钢有限公司 绝热混凝土模板和焊接金属丝模板拉杆
KR20200067408A (ko) * 2018-12-04 2020-06-12 (주)연우피씨엔지니어링 두께 가변형 이중벽체 및 그 시공방법
CN109930716A (zh) * 2019-03-30 2019-06-25 山东汇源杭萧钢构有限公司 装配式建筑十字插接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56077A (zh) * 2022-03-15 2022-08-05 三一筑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混凝土构件
CN114856077B (zh) * 2022-03-15 2023-11-24 三一筑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混凝土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08465B (zh)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拼装连接结构及拼装连接方法
KR20090013830A (ko) 구조요소 및 그 사용방법
CN106703272A (zh) 一种用于叠合密肋楼板的预应力轻骨料砼单向密肋夹心板
CN110344530B (zh) 一种局部叠合板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CN107905426B (zh) 一种双向空心叠合楼板的构造方法
CN113235815A (zh) 空腔墙
KR102047275B1 (ko) 양중·설치가 용이한 합성 프리캐스트 벽체 시스템
CN208430661U (zh) 一种“一”字型自保温叠合剪力墙竖向拼缝构造
CN111749328A (zh) 一种新型装配式梁节点及其施工形式
CN113235816A (zh) 空腔墙
CN215977988U (zh) 装配式水平构件的连接节点
CN113235813A (zh) 空腔墙
CN113235814A (zh) 空腔墙
CN113374171B (zh) 一种再生块体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圈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4194995U (zh) 一种叠合墙与悬挑板的连接节点
KR20220048104A (ko) 공동주택용 중공 역리브 pc슬래브
CN210597875U (zh) 一种交叉梁
CN210976322U (zh) 牛腿叠合梁及其成型设备
CN203603370U (zh) 一种预应力齿孔形腹板箱型钢混凝土组合梁
CN113152761A (zh)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CN210562954U (zh) 一种免干挂pc混凝土外墙板
CN208650369U (zh) 轻质高延性混凝土装配式梯形组合梁楼板系统模板
KR100372573B1 (ko) 단열층을 포함하는 프리캐스트 철근콘크리트 슬래브 및 그 시공방법
CN216948993U (zh) 一种装配式楼盖
CN112681570B (zh) 叠合柱、叠合柱与叠合墙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810